推崇创新文化增强竞争论文

时间:2022-05-31 06:25:00

推崇创新文化增强竞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企业创新时遇到问题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已经显著增强、我国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内部教育问题,高级科技人员不足,缺激励和使用人才以及企业自我培养人才的机制、我国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技术创新中介信息服务系统的不平衡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完善、有效规划科研实力的整体布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创造企业内部浓厚的创新氛围.调动企业内部创新的积极性等,具体请详见。

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企业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善促进模式实施效果环境因素的建议。

一、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已经显著增强。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研发活动经费的支出主体。企业科技人员数量逐步增加成为我国科技人员的主体,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技术供给者。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结果,2007年部级技术中心所在的499个企业全年研发支出1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7,比上年增加0.06个百分点。当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8.5%,增加2.4个百分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企业的申请占48.3%,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企业创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根据国际惯例,企业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左右,要保持领先优势,研究开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但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其企业对R&D的投入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高技术企业对R&D经费的投入则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要占5%-10%。在我国500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为1.6%,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也说明我国企业的R&D经费严重不足。

第二,企业内部教育问题,高级科技人员不足,缺激励和使用人才以及企业自我培养人才的机制。从企业员工素质来看,企业在总体上缺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少创新型人才。企业普遍存在缺少经验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加上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类似于大规模生产与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学历、低能力的大学生很常见。劳动报酬与员工的贡献不相匹配,也导致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去企业工作。同时自主创新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

第三,我国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根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就连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二、分析企业创新时遇到问题的原因

(一)技术创新中介信息服务系统的不平衡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系统。技术、经济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与放散性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性,使得技术供求双方仅仅依靠主观渠道实现创新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确定创新什么、何时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效益如何时,市场并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就必须有中介信息服务系统。搭起一座桥梁以补不足。美国具有先进的中介信息服务系统。90年代初期,在个人电脑应用大众化进入美国的Internet的用户大幅度增大,短短的几年间美国的Internet用户上升到以千万计,从而形成了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解决传统供应链和信息链的低效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抢占竞争制高点。美国建设全国性“信息高速公路”(NII)是美国政府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定的相关政策的关键一环。NII为美国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消费者社会中提供全球快捷的信息,使得创新开发、研究、产品化到生产销售的时间尽量缩短。美国这种通过中介信息结构的联系,使创新企业与其他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链环模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稳定的支持系统。

而在我国,对中介信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重视,创新企业与外界形成的是单向线性模式结构。这样,高校和科研所与市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直接进入市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它一方面就造成高校和科研所的创新成果难以及时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过程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完善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结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系统的整合效率。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它不能担负起系统整合的作用,。而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目前,我国各部门内部已经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各系统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系统,致使整体创新能力较低。可见,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各子系统的密切合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诸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国家创新系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起飞一直是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实现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R&D的投入,投入量可达GDP的2-3%。同时,这些国家的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他们还推动各子系统的合作,发挥系统的整合力,而且还通过立法,制定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等措施推动技术创新,为其提供保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仍不健全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创新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尚不理想,系统整合效率低下;未能很好解决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等等。

三、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一)有效规划科研实力的整体布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面向科研和生产的实践,创办了一些高技术企业,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天大天财、中国高科、同济科技等,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成绩同高校拥有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比较起来,高校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在企业内部,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有效的规划科研实力的整体布局,使得高校拥有的科技实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企业内部,企业家、企业科技人员在内的职工群众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科技人员只有与他们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让专业科技人员深入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同时把一部分科技人员分流到企业,直接参与研发。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个重要的成果源泉和企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的联合。其中深圳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为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50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85%以上拥有大学学历、硕士、博士、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60%,还拥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如此密集、高级、年轻的创新人才群体在国内企业是罕见的。华为的创新人才结构也是很独特的,5000余名员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及服务人员占35%,而生产与管理人员分别只占13%和12%。一头侧重技术开发,一头侧重场营销,生产和管理人员只占中间的一小部分,这是一种典型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华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并取得绝对优势的一大“法宝”。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脑,是企业发展的领路人。企业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发展。如北大方正的王选,在方正的成功要素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拥有王选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不仅有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而且有敏锐的市场分析力和判断力,在发现市场机会时又有魄力带领大家一起去抓住这一机会。在方正集团的技术创新中,王选既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又是组织者,实施者。实际上,不仅北大方正如此,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如联想、华为、远大等知名企业,都拥有一个具有优秀素质和强烈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正是这一大批的企业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无数的企业经营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充分展示了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作用。无论从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创新体系的设计师,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指挥中心,是企业创新主体的领导人物。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企业要通过各种培育方式造就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造就一支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而又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创造企业内部浓厚的创新氛围.调动企业内部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氛围,要求企业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努力创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环境。

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投入,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创造科技人员培训学习的机会,如与大学院校共同培养、出国培训、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专题培训,在学习中抓住专业发展机会。加大对创新型管理者的激励力度,激发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对高管人员报酬除了采用固定工资和年薪制外,可以对一次性奖励、技术成果提成、创新奖励股等激励方式进行有效选择和组合使用,还可以引进股票期权、期股、利润分成等新型报酬形式,建立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有率统领自主创新的长期激励制度。同时,要创建企业高层管理者教育体系,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的精神激励。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形式也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支持;推行以业绩为评判依据的多种分配形式;明确企业奋斗目标,激励广大员工的劳动、创造热情;造就人尽其才的环境,创建温馨、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同时,在企业应实行各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在企业内部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推崇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创新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寻求和把握发展机遇,使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其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田盈,蒲勇健.企业报酬机制与人力资本投资[J]管理工程学报,2006,(02).

[2]赵林海.基于资源的知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

[3]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03).

[4]王晓红,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03).

[5]蒋太才.企业人力资本引进投资的灰色决策方法[J]商业研究,2006,(13).

[6]赵林海.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J]商业研究,2006,(13).

[7]宋晓梅.关于我国人力资本发展制度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6,(06).

[8]张礼建,郑荣娟,程乐.试论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J]科学学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