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征稿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25

出版社征稿

出版社征稿篇1

摘 要:作品版权的获得是传统期刊自行使用或转授权作品版权的前提。传统期刊在征稿启示中直接宣布或间接推定其对来稿作品的版权享有使用权基本欠缺法律依据。依据我国现实法律规定,版权的转让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关键词:传统期刊;数字版权;法律效力

近几年,有关数字期刊侵权的诉讼越演越烈。以2010年5月“龙源事件”一案最为典型。对于一个一直推行正版授权理念的期刊网,并已完成3000多家杂志社签约授权的数字期刊企业卷入版权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数字授权问题的高度关注。龙源期刊网事后给刊社合作伙伴发函,建议其考虑在版权页面刊登版权申明,内容包含“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即视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其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版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条款。①但有观点认为以上条款并无法律上效力。征文启事中的“版权条款”是否能作为获得作品版权的依据,该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该条款的制定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这是解决当前数字版权困境的焦点问题。

一、征文启事中版权条款的法律属性

(一)征文启事的法律性质

有观点认为征文启事属要约邀请,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但笔者认为,征文启事应属要约。传统征文启事中一般包含如下内容:字数、篇幅;编排格式;作者联系方式;版权授权条款;异议声明等。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内容具体确定且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的即为要约。《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由该条可以看出期刊征文启事应为要约而作者投稿的行为即为承诺的作出。合同的成立需要双方达成合意。传统期刊作出征文启事的要约意思表示,而作者投稿即作出承诺的意思表示,作者在投稿时若未对有关要约内容提出异议的话,即视为双方就期刊征文启事的内容达成合意。

(二)版权条款的法律性质

传统期刊出版作品的行为包括复制和发行两方面内容。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的复制权和发行权属作者享有。期刊若欲合法出版作者作品,必须与作者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依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其他出版者出版作品是否与作者订立出版合同,则随双方自愿。《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作者通过与期刊订立合同或者主动投稿的方式发表作品,这也表明了期刊社已经取得了著作权中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使用权,而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笔者认为除复制权和发行权这两项权利的授予使用权,作者无须单独和期刊或报社订立书面许可使用合同外,其他权利的授予使用权仍应订立书面许可使用合同。由此可见,传统期刊在征稿启事中订立的版权条款,只有部分符合法律规定。期刊取得除复制权、发行权两项权利的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必须与著作权人另行签订版权许可使用合同。若未与著作权人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而使用或者转让所取得的著作权使用权,应属侵权行为,需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关于征文启事中版权条款的法律效力

传统期刊征文启事版权条款从形式上包括直接声明和间接推定。从内容上包含版权的彻底转让(措辞包括“转让”、“享有”、“所有”等)和许可使用(包括专有使用权和非专有使用权)。

(一)征稿启示中格式条款问题

“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这是《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定义。作为合同内容的要约内容,实质上就是征稿启事的内容。根据征稿启事中版权条款的性质,该条款应为格式条款。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提供格式合同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无论是直接声明或者间接推定著作权人的版权归期刊所有或归期刊使用,在主观上都是以免除期刊方与著作权人签订合法有效的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或转让合同的责任,排除著作权人享有或使用自己作品的目的。但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期刊或者报刊在不与著作权人签订书面使用合同的条件下仍享有部分著作权,因此应认定征稿启事版权条款中超出期刊应有权利的部分无效。

传统期刊征稿启示中的版权条款对著作权人无疑就是“霸王条款”。出版商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在出版业内囊括报刊、期刊、图书出版在内的传统出版商,在其来稿须知、征稿启示、版权声明中都注明了“稿件一经录用,即将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权授权于杂志社”或“作者凡向本刊所投稿件,一经采用即可由本刊在网络上传播使用,无需另行征得同意和支付报酬;作者向本刊投寄文字、图片文件,除非另有书面声明,视为作者同意授予本刊上述第二条所述的专有使用权”。②作者为发表其作品,不得不同意以上条款。这无疑在根本上违反了民法活动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二)著作权使用和转让书面合同问题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由于法律对报社、期刊没有签订书面专有使用权合同的硬性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作品篇幅、用稿时间、稿酬金额、支付时间等都缺乏合意,基本都是期刊一方安排下的单方行为。

笔者认为,对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应当对报社和期刊不签订书面专有使用权合同便获得著作权的权利范围作出限制。依照传统期刊和报社的出版性质,其出版作品的行为包括复制和发行两方面内容。基于公平原则,法律赋予期刊或者报社复制权和发行权不需签订书面专有使用权合同即可。若涉及到除复制权和发行权以外的权利,期刊和报社仍应与著作权人另行签订书面专有使用权合同。例如,期刊若欲获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就需跟著作权人另行签订书面许可合同,因此期刊不能依其在征稿启事中对作品作出的版权声明即可获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三)版权条款中不作为默示问题

在传统期刊的征稿启事版权条款中有如下模式“除非另有书面声明,否则视为作者同意授予本刊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在这里需要对“除非……否则……”这种间接推定的法律效力进行探讨。有观点认为,这种间接推定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的默示,而不作为默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下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该间接推定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笔者且不论版权条款合法与否,仅从合同成立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期刊征稿启事中的版权条款属于要约内容的一部分,作者投稿构成承诺,即已和期刊对征稿启事中的版权条款达成合意。且投稿行为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并非不作为,因此笔者认为征稿启事中版权条款的措辞“除非……否则……”只是语义上的表述模式,而不构成不作为默示。

三、结论及建议

传统期刊自行使用或转授权著作权的前提必须是以获得相应的著作权为前提。按照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应订立书面合同,虽然法律未对期刊或者报刊采取书面订立的硬性规定,但期刊不能就此获得特权。传统期刊直接声明或者间接推定其享有作品著作权的使用权是欠缺法律依据的。

传统期刊可以通过与著作权人订立书面合同的方式,一权利人或者人的身份享有、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法律规定的各种要件;二是合同内容应尽量体现公平原则,对于著作权的使用权授予问题,双方应单独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书面数字版权授权合同。③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对《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报社和期刊社刊不用签订书面专有使用权合同的权利范围作出界定。(作者单位:东商学院)

注释

① 华磊.商业网站的期刊数字化授权:不能撇开市场要数[J].出版发行研究,2010.

② 刘晗.传统期刊数字版权邀约的法律效力评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

③ 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版权,2010.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

[3]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华磊.商业网站的期刊数字化授权:不能撇开市场要数[J].出版发行研究,2010.

出版社征稿篇2

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继续组编大型系列丛书《基础教育科研成果集》第1卷,《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2卷(第1卷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3卷(第1~2卷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真诚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惠赐稿件。

一、征稿范围与内容: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德育工作者以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内容与教育教学相关即可,选材与题目自定。优秀稿件将推荐到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并请在稿件上注明“期刊”字样。

二、征稿要求:1.文章应思想健康,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行文流畅,不用或少用图表,文字限在1500~3000字以内,稿件需打印或用16开方格稿纸工整抄写,用挂号寄出,亦可发电子邮件(请用Word编排,以附件的形式发送);2.请在论文题目下方依次写清作者的单位名称、姓名、电话、地址、邮编;3.所有计量单位应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各类数字和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4.曾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文章均可入选,来稿必复。

三、相关说明及事项:1.收到来稿三天之内初审完毕即通知作者(发电子邮件投稿的,我们会及时在邮箱里给您回复);2.编委会对来稿有删改权;3.底稿自留,恕不退稿;4.严禁抄袭,文责自负;5.所征稿件不收版面费,不需推销书,购书自愿(购书只收成本费);6.凡有论文被正式刊用(被正式刊用的文章将评出奖项)均赠送论文入选证书和获奖荣誉证书;7.出书周期为二至三个月,所编书籍均为大16开本,由部级出版社公开出版,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准字号全国发行(部级统一书号ISBN7)。

编委会长期征稿,前卷编满可投稿下卷,欢迎各地教育机构、教研组织及个人为本丛书组织稿件。

“全国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案、说课稿、课件”评选活动长期进行,详情请见《评优通知》。

详情登录网站http://www.jyjxcs.com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文化北路295号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

联系人:邢改萍 邮 编:066000

传 真:0335―3069234

电 话:0335-306923436439388861636

013903334252

投诉电话:013903336335

出版社征稿篇3

有一种步伐总让人勇往直前,那就是“同行”。

1985――2015年,《农家科技》整整走过30个春秋。感谢您的一路相伴、呵护与鼓励,《农家科技》从一棵稚拙的春芽,成长为今天的集期刊出版、网络出版、图书出版、课题研究、版权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传媒产业之树。

而立之年,我们正在迈上新的征程,此刻,愿与各位读者、作者、客户朋友们一起感受、思考和分享。

为更好地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信心满怀地走向未来,藉重庆出版集团成立十周年暨《农家科技》创刊30周年之际,本刊隆重推出“我与《农家科技》一路走来”大型征文活动,广泛征集与《农家科技》、 “三农”发展以及城乡统筹等相关的建议对策、观点看法、心得感受等,欢迎您的踊跃参与,具体事项如下:

一、活动主题

我与《农家科技》一路走来

二、征文时间

2015年3月30日―10月30日

三、征文内容

1. 与“三农”发展、城乡统筹等相关的研究、论述;

2. 与自身工作有关的行业心得、体会;

3. 分享与《农家科技》一路走来的成长经历、感受;

4.对《农家科技》未来发展的研究建议、对策。

四、征文要求

1. 字数不限(最好在3000字以内);体裁、题材不限;

2. 论观点、谈对策、讲故事、叙细节均可;

3. 务必注明作者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及详细收信地址、邮编;

4. 征文可选配图片,须有相应说明。

五、投稿方式

1. 网络投稿:可发至电子信箱:或;

2. 书信投稿:邮寄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162号 重庆出版集团农家科技杂志社编辑部,邮编:400016,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30周年征文”字样。

3. 咨询:电话:023―61520693;微博咨询:新浪微博@农家科技杂志社。

六、评选办法

本次评选分为专家评审、网络投票和杂志投票三种方式(分值占比4:4:2)。

1.专家评审:投稿结束后,由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

2. 网络评选:投稿作品将刊发在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我与《农家科技》一路走来”征文专栏,由网友点击投票评选。

3. 杂志投票:填写“我与《农家科技》一路走来”征文评选推荐表(后附),裁剪下后寄至《农家科技》杂志社征文办公室。

七、奖励事项

1. 投稿文章将择优陆续在《农家科技》刊发,获奖作品名单将在2015年《农家科技》第12期上公布。

出版社征稿篇4

在我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日子里,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江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光辉一生,追忆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参加《江华传》编写工作的浙江省、湖南省和最高人民法院三个编写组,向江华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江华传》编写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江华同志亲属以及所有参与《江华传》编写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江华传》编写组的委托,下面,我就《江华传》编写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江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党务工作和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编写出版《江华传》,再现这位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对于我们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先辈遗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5月,经中央办公厅批准,由浙江省委牵头组织编写《江华传》。为确保《江华传》的编写质量,浙江省委办公厅与湖南省委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协商,成立浙江、湖南、最高人民法院三家组成的《江华传》编审委员会,请原国务委员、浙江省委老书记王芳同志任主任,副主任分别为: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同志,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谢康生同志,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克同志;两省一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领导担任委员。浙江省委、湖南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十分重视《江华传》的编写工作,分别授权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具体实施,要求将其视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精心部署。中共党史出版社闻讯后,也派出精干力量配合《江华传》的编写工作。

为完成好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江华传》编审委员会先后在浙江、湖南和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就《江华传》编写工作中的若干重大事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05年4月编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王芳同志亲自到会讲话,对编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华传》编纂方案、编写大纲和编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会议决定编审委员会下设湖南省、浙江省和最高人民法院三个编写组,分别承担江华同志在1907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5年、1975年至1999年的传记编写任务。确定三个编写组的组长刘建平、金延锋、张维为《江华传》的主编,负责协调各部分书稿的撰写和全书的统稿工作。浙江编写组负责总协调和日常工作。

此后,各编写组按照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千方百计征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了严谨的考证核实。在此基础上,各编写组按《编纂方案》的要求拿出了各自的试写章,于2005年11月提交编审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会议原则肯定了各试写章,交流探讨了写作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部署了下一步编写工作,要求在2006年10月完成各自的编写任务。会后,全体编写人员再接再厉,以较高质量如期完成了全部书稿。2006年11月,《江华传》书稿提交编审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同时送出版社、有关单位、江华同志亲属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基本认可书稿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授权三位主编做好全书的统稿、修改工作,并根据王芳同志的提议,决定书稿由梁平波同志终审。今年2月,书稿经梁平波同志终审后,出版社又根据中央的有关规定,将书稿送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组审读,同时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专家组认真审读后,高度评价了《江华传》编写工作,认为书稿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磨合,写得不错,可以出版。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审阅后同意出版。在王芳主任和《江华传》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两省一院编写人员本着尊重历史,精益求精的原则,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历时四载,十易其稿,终成此书。

《江华传》共18章78节。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江华同志出生、投身革命到解放战争结束,为5章21节;第二部分,从人关南下、主政浙江到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7章31节;第三部分,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到逝世,为6章26节。全书总计43万字,配发照片96幅,并附有《江华生平大事年表》。王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江华传》的编写工作。他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多次听取编写工作设想、协商情况以及有关筹备工作的汇报,并为《江华传》的编写提供了史料以及征集史料的线索。第一次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他到会作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编写工作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出版党史人物传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团结协作,紧密配合,保证按时出版。会后,他又多次听取编写工作汇报,关心编写工作的进展。

浙江省委、湖南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的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江华传》的编写工作。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先后9次对编写工作做出批示,审阅了终审稿,并指示“同意出版”;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时任省委副书记梁平波同志经常关心编写工作,多次召集省内有关部门开会进行协调,听取汇报,就传记编写的人员、经费、史料征集以及写作工作做出指示。他主持了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受王芳同志和编审委员会委托终审全书。湖南省人大副主任、时任省委副书记谢康生同志出席了全部三次编委会全体会议,主持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多次听取编写组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审阅了湖南编写组承担的前5章书稿。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多次研究《江华传》编写工作,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克同志经常过问编写进展,认真审阅了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组承担的后6章书稿,并在编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对书稿的统改提出要求。

中共党史出版社始终热情指导、大力支持《江华传》的编辑出版工作。社长张琦同志亲自出任《江华传》编审委员会委员,直接抓《江华传》编辑出版工作;责任编辑吴江同志多次与编写人员沟通联系,认真参与编辑工作,保证了书稿的质量和进度。

江华同志亲属始终积极支持、主动配合《江华传》的编写工作。他们主动提供资料,多次接受专访,认真核实史料,并对编写工作给予热情关注和充分理解。特别是江华同志夫人朱浔同志,不仅仔细阅读书稿,提出合理意见,还为书稿提供了大量的照片资料,丰富了书稿内容。

《江华传》的成功编写,是王芳同志和两省一院领导重视支持的结果,是有关单位、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编写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果。在编写人员中,有数位离退休且年过八旬的老同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丝毫未曾懈怠,十分令人感佩。在编写过程中,各编写组征集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当事人,仅浙江编写组就征集报告文件资料300余件;查阅省委常委会记录260余卷;积累各种书刊资料100余册;征集相关照片资料近500幅;走访有关人员近百人,次。《江华传》的编写过程,同时也是编写人员学习提高的过程。江华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崇高品德,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编写人员。大家决心继承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而努力奋斗。

出版社征稿篇5

文学人(literaryagent),也称作家经纪人或出版经纪人,指存在于出版行业中,介于作者与出版社之间,以作者为客户,以佣金为目标,用的方式促成出版权贸易的个人。文学人是联结作者与出版社的纽带,在与作者签订合约的基础上,受其委托行使有关作品出版的各项权利,如为作家策划选题并审稿、为书稿寻找适合的出版社,并与出版社就作品版权贸易或转让进行商业洽谈等。由于文学人比作者熟悉出版环节和版权知识,精通谈判沟通技巧,因此作者为潜心写作,愿意把著作权业务交给文学人打理。同时,由于文学人比作者更为熟知出版行业规则和版权合同,因此出版社在进行版权谈判时更愿意绕开作者而直接与他们打交道。具体来说,文学人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作品和包装作者 作者的名字一旦进入文学人的客户单,工作就开始了。文学人要同作者一起准备书稿,这一过程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文学人会结合图书市场的动态,从创作意图和方向上对作者进行指导,使作者在写作之初就有较为明确的方向。而且,文学人往往是一部新作的第一个读者,在把稿件投递给出版商之前,人常会先行审读,从整体框架到遣词造句,协助作者进行一遍遍的修改和润色。一本新书的潜在读者有多少,除去作品本身的吸引力,还与作者所在的平台息息相关。平台(platform)即作者的地位或影响力,包含作者的可见度、可信度和可提升度三个方面。对一个缺乏平台的新作者,文学人除了协助其完善手稿,更要把作者当成自己手中的一个品牌来经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作者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一方面,文学人通常会建议作者在知名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协同作者同出版商、编辑以及发行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拥有良好社会资源的文学人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增加作者的被关注程度,成功地帮助作者建立和扩展平台,作者的平台越高越宽,文学人在向出版商推荐书稿时就拥有越大的主导权。 2为作品寻找好的出版社 在书稿完成之后,文学人就得为书稿寻找合适的编辑或出版商,使书稿向图书转化。每个文学人脑中都有一个出版社等级分布图,按照规模、实力和内部特征将出版社由高到低进行等级排列。一个优秀的文学人常常对每家出版社的兴趣和偏好了如指掌,甚至熟悉社内各知名编辑的特长和喜好。文学人在选择出版社时,往往考虑三个因素:谁出的预付款和版税率最高,谁出版的畅销书最多,谁是新书最好的编辑。在对新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后,文学人会根据自己对不同出版社的了解以及合作经历,预估各出版社的可能报价,最后结合自己对新书版税的期望,选择一家或几家合适的出版社进行书稿投递。在向编辑或出版社推荐书稿时,文学人会寄出一封详细的有针对性的书稿推荐信,介绍作者身份、书稿内容和框架、市场预期等。在同出版商谈判时,文学人致力于争取尽可能高的预付款和版税。美国著名文学人安德鲁•威利认为,预付款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出版商和编辑是否会认真对待作品的出版,决定了该作品在出版社的出版书单上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从而也决定了出版社在该作品后期的出版发行中将会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他们支付的越多,在新书上投入得也就越多,把它排在首位,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去促成新书的成功出版。”所以,一本争取到最大数额预付款的作品常常能成为图书市场的赢家。 3开发作品附属版权 作品附属版权,也称为衍生权,是指某部作品在出版之后,经过改编派生出另外一种或几种形式的作品所获得的著作权的延伸。例如,一部畅销的文学作品除在本土出版之外,往往还可以实现跨区域、跨语言出版,走向全世界;而且在作者授权的情况下,还可以被改编为电视剧剧本、电影剧本或图文本、漫画本等。根据与作者的协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文学人还会作品的连载权、国际版权、影视版权等周边权益,不仅与出版商,还会和其他传播机构合作,全面推动作品的出版发行。在版权贸易中,文学人以作者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争取以最高的价格、最多样的形式把作品售卖出去,实现作品的二次售卖甚至三次售卖,以产业链的形式开发作品。 4帮助作者规划写作生涯 文学人致力于帮助作者规划其长期创作,为作者争取尽可能多的版税或稿酬,使他们成为“靠笔吃饭”的全职作家。一位著名文学人曾经这样说道:“自把他们的名字加入客户名单那天起,你就应该相信他们会在写作上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仅仅因为作者一开始没能赚到钱或是没赚到足够多的钱而不去帮他(她)经营写作生涯,这是作为人的失职。”大多数文学人还会同作者讨论他们的下一部新作,或者浏览作者已经写出的一些章节,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反馈。有的作者会事先写出书稿框架和少许章节,在征询人的意见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写下去;有的作者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一气呵成之后才把完整的书稿交到人手中。一旦作者的写作陷入死角,文学人会运用自己对图书市场的了解来引导和鼓励作者调整创作方向。 5简化编辑工作,为出版商分担风险 在文学人出现之前,编辑常常需要通过浏览各种文学报刊和杂志、参加作家会议和文学盛典等方式发掘和寻找新作者。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挑选书稿,处理各位作者的信件和创作难题。如今,这些工作一部分可以由文学人事先完成,编辑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有限的可供出版的书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大众图书出版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出版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中出版人的眼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编辑和出版商在选用一位新作家的书稿时,往往寻找各种途径来降低或规避风险,当没有明显可靠的证据可以支持他们的评判时,一位值得信任的文学人的推荐就保证了作者和书稿的可靠性,分散了决策的风险。#p#分页标题#e# 6结语 文学人是作者利益的代表,其职责就是全身心为作者服务,在版权贸易中使作者利益最大化。出版社在与文学人的有效合作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版权收益。目前,英国有200多家版权机构,居欧洲第一位。美国后来居上,也有700多家,是世界上拥有版权机构最多的国家。 与西方不同,我国出版业还缺乏成熟的文学人,出版社和作者还不习惯与文学人打交道,不认可他们所起到的纽带作用。文学人的经济报酬偏低,我国出版业缺乏良好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环境,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其中。随着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和专业化,文学人制度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出版社征稿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任务。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宁河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作工作报告。

2011年工作回顾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志办的指导下,2011年,我县方志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方志工作机构恢复建立。如期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编辑《宁河年鉴》,年底出版。《宁河县志(1979-2010)》续修完成初稿修定工作,县志续修工作处于攻坚阶段。方志资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即将出版。

以下从机构建立、志鉴工作、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顺志办隶属关系,方志工作机构重新建立。

年内,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报县委领导研究,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2011年11月,恢复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常设机构,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副局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志办工作机构的重新建立,充分体现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1年初,我县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各单位成立了方志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方志工作形成县政府领导、专门机构管理、各单位分管领导负责和主笔人员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如期完成。

2011年4月底,完成《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供稿文字4万字,涉及概述、大事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乡镇章节内容,提供随文图片20张、彩页2版,刊载照片9幅,所刊照片重点反映了宁河园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载体建设的新成果。

三、2011年《宁河年鉴》印刷出版。

在《宁河年鉴》编辑工作中,坚持“三审四校”制度,严把质量关。供稿单位主笔完成初稿后,分管领导修改、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稿件,体现了年鉴工作的严肃性,稿件质量逐年提升。县志办责任编辑初步修改后,由主笔人员审校并合编,形成蓝本,报县领导审定。编辑过程中,市志办领导及相关处室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地图版权问题。印刷排版过程中,县志办责任编辑反复校对稿件,确保年鉴出版质量。彩页设计水平、封面装帧质量与印刷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

该书由全县127名主笔人员撰写素材,52名摄影人员提供照片资料,县志办11名同志参与编辑,所刊载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县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书设置23篇,分目126个,编辑文献16篇、动态条目981个、荣誉录4种、统计资料3种、附录23件。编辑彩页32版、随文图片35张,文字总量42万字。所记述的内容准确,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时代性、区域性、资料性和便查性七大特点。新编彩页重点反映了我县园区经济建设与民计民生工程建设的新成果。

在年鉴编辑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总结年鉴编辑工作经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篇目结构,完善记述内容。《宁河年鉴》从2009年创刊到2011年,已经连续出版3卷,依据新情况,每年都有新的局部调整,都力求反映时代进步的特征。

(二)丰富的基础材料,方便取材,提高了编辑质量。多数单位的基础稿件条目和文字总量超过框架条目要求的数量,从总体上说,方便了筛选工作。志办工作人员阅读与编辑的文字总量约500万字,从中择篇选目;搜集查看照片1.2万幅,从中选取彩页与插图,浩繁的工作量保障了编辑质量。

(三)反复核实,求真务实,提高了年鉴的准确性。如,对领导名单、基础数字、荣誉奖项等内容,反复校对,力求完善。对各单位领导名单以及任职情况的核实,由专人负责,到组织部完成校对工作。

(四)注重实用,基础数据的连续刊登,便于不同年度鉴书的对比。利用统计资料编辑《2010年宁河县乡镇农业经济情况表》、《2010年乡镇经济数据表》和《2010年天津市五区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表》,重点反映我县经济发展状况,突出年鉴实用性。

(五)规范综合性条目编写,确保记述要素完整无缺。重点对概况内容进行规范,要求组织沿革、基础数据、地理位置、户数人口、耕地面积、主要职能、工作业绩等要素齐全,排序一致。

(六)应用网络办公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窗口,县志办与撰稿人员在工作指导、反馈意见、材料编辑与信息传输等方面,随时沟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结2011年,年鉴编辑工作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丰富了年鉴记述内容与反映形式。依据年度新情况,综述部分增加了《宁河县“十一五”期间发展概述》;文献部分新增《宁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目中新增了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服务、粮食储备、农村社会调查、邮政储蓄、汇鑫商贸、中行等10个单位的内容;新增了各单位副职人员的记载。年鉴内容不断完善,提高了年鉴资料的综合性。

《宁河年鉴(2011)》彩页中更新了《宁河县行政区划图》,添加随文图,以图文并茂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各单位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提升了年鉴的耐读性。

(二)适时调整篇目内容的分布结构。2010年政府部门实施了机构改革,据此,我们对部分篇目结构的设置和内容的记述重新进行了调整。如,将人事工作归并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目下记述;将物价、粮食工作调整到发改委分目下记述;将林业、畜牧兽医、农机中心工作调整到农工委分目下记述;将编委办工作调整到县委工作序列中记述;将县志办工作调整到政府工作序列中记述;将潘庄工业区升格到县级工业经济园区篇目之中。篇目布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年鉴的时代性。

四、全面组织、整体推进,县志续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县志续修总体规划》和《县志续修年度计划》,2011年县志续修按篇目结构设置要求,依次展开业务培训、搜集整理资料、编辑资料长编、编修初稿、意见反馈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123个单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编写资料长编500万字,并且上报初稿,县志办完成133万字稿件的合编工作。初选照片1880幅。年内,邀请顾问参与前志补遗工作,该项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聘请市志办专家授课,讲解志书体例特征。在年初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以会代训,参考外省市二轮志书编修经验,志办重点讲解志书编修方法。编辑《修志辅导手册》,发行130份,组织主笔学习与交流,重点指导搜集资料与初稿撰写技巧。县志办深入卫生系统等单位进行行业志编纂的指导,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

(二)充实编修力量。县志办聘请15名富有志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为修志补遗工作顾问,并颁发聘书。年内,杨霞副县长主持召开两次补遗工作座谈会,收集补遗材料4.5万字。政府办等单位聘请续志工好者帮助工作,充实了修志力量,为按时供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搜集基础资料,长编资料力求完整。教育、文化、人口中心、公安、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都及时到档案馆、上级部门搜集、复制资料,制作卡片,编写长编。公安、文化、水务等部门的基础资料均在10万字以上,保障了资料的全面性。气象与社保等部门充分利用图表体例,反映本单位发展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值得借鉴。

(四)实行责任编辑分编、总纂通审制度。县志办深入供稿单位协商解决资料搜集与初稿撰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责任编辑分篇初审、志办主笔二审、总纂三审的流程,完成初稿合编工作。

五、开发方志资源,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文史资料编研取得新成果。

县志办研究制定了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编研计划,地方志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逐步规范,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发掘宁河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推动宁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继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一辑《古代巨泽七里海》出版后,与市志办、市档案局联合编审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完成印刷前的准备工作。该书设置《梁城阁老》、《初登仕途》等22章,计15万字,详细记述了原籍宁河镇的杜阁老一生的业绩。为编审此书,县志办人员三赴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文史档案资料,核实历史事件,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可靠;深入杜阁老后裔家中座谈,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核实相关情况;聘请天津古籍出版社专家审校;征求市志办及市档案局的意见和建议,协商解决业务规范、印刷质量等问题,确保出版质量。

六、加强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有了新提高。

强化学习意识,方志工作人员注重研读前志与外省市志书,钻研市志办业务规范。注重积累材料,将统计年鉴、乡土教材、总结、报告、报刊文摘等相关资料汇集于县志办。及时总结经验,在已出版的年鉴书籍中寻找不足,不断完善新的年鉴结构。和谐共事,县志办与供稿单位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强化职业操守,责任编辑在校对稿件过程中,觉察某单位贷款余额增加值的计量单位不合逻辑,立即核实,再行定稿,体现了志人性格。

积极组织全县修志人员学习应用排版与图片处理专用软件。研究出版流程,缩减不必要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注重提高摄影技术、图片处理与传输技术。为提高彩页质量,自行拍照2000余幅,从中选优。排版与彩页设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版《宁河年鉴》实现自行排版。

总结2011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稿方面存在“迟”、“缺”、“重”、“片”、“残”、“代”、“多”等现象。

――“迟”:因搜集资料难度大等原因,个别单位上报稿件较迟缓,影响整体编修进程。图表和人物资料上报整体较慢。

――“缺”:因材料搜集不细致等原因,部分单位上报的材料存在“缺项断线”等问题。

――“重”:因沟通不畅等原因,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职能部门的上报材料,存在重复交叉等问题。

――“片”:因个别单位综合协调缺乏力度,加之主笔人员年轻,对本单位工作不熟悉,上报材料不完整。

――“残”:因个别单位上报的材料体例不完备,“志体”多“述体”少;文字多、图表少;事物多、人物少。

――“代”:因业务规范不够熟悉等原因,存在以总结代替志鉴供稿的现象。上报材料存在论述性、报告性语言较多,不符合志鉴体例要求。

――“多”:因修订不够细致等原因,造成上报材料的文字过多。个别单位的初稿超过6万字,给志书编修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二、编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志办人员综合素质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需要尽快了解掌握全县的重点工作和各单位的主要工作。

二是志办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能力,掌握编修规范。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工作沟通与指导。

以上问题,急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部署

2012年,宁河县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市志办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人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认真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依法组织开展志鉴编修、文史资料征集编研、方志理论学习研讨等工作,传承宁河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方志社会功能,为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宁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继续开展《宁河县志》续修工作。按照《宁河县志续修规划》,在2011年县志资料长篇和初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精心修改,形成蓝本初稿。

(一)组织县志办编辑人员,集中力量,整合、浓缩各单位上报的资料长篇和初稿,完成篇章无题序的撰写,形成较为完整的合稿。

(二)按照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的规范要求,面向各供稿单位征求修改意见,甄别与核实数据、充实内容、优化节目结构。

(三)邀请前部《宁河县志》编修人员、二轮志书编修顾问及我县方志爱好者,广泛征求意见,对合稿内容进行补缺纠错。

(四)组织县内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保密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志书合稿的特定内容进行专项把关。

(五)邀请市内志界同仁,对篇目框架结构提出修改意见。

(六)汇总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合稿进行全面修订,完成总纂,形成蓝本初稿。

二、编辑2012年版《宁河年鉴》。依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状况,适时调整完善年鉴的框架结构,使其更具时展的特征,符合年鉴的规范要求。紧紧围绕201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着重记述“三重”工作、民计民生工作和改革发展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力求全面、系统、完整记述我县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按照年鉴规范,精益求精,突出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宁河县区域特色,力将《宁河年鉴》打造为精品佳作。

三、高质量完成供稿任务。一是按照市志办统一要求,3月底以前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二是按照市档案局要求,6月底以前完成《天津档案志》供稿任务。

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宁河县地情资料文献。深入研究我县地理、历史、人文演变发展的历程,发掘、征集、整理、编研具有历史价值的史志资料。年初,出版史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年内,编审历史名人《清代侍郎廉兆纶》,启动《当代宁河名人》资料征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完善管理、加强培训。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晰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及时顺畅的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积极参加市志办组织的赴外省市学习交流活动,开阔眼界。适时邀请市地志专家进行辅导讲座,系统学习地方志业务知识。走出去,向先进区县学习,不断提高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六、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发挥地方志书的社会效益。在中小学校举办“学家乡历史,爱宁河现在,为宁河未来发展做贡献”的主题宣传教育讲座活动。

出版社征稿篇7

一、核心期刊有哪些?

第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第二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第三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二、核心期刊发表要注意什么?

核心期刊在发表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为了顺利,作者要注意七大问题。

1、首先确定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个领域;其次在所属领域内选择一本适合的期刊;再次,每个期刊都有无数个栏目组成,要求客户在投稿前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杂志社在审核稿件时有更强的目的性,提高的效率。

2、一个月向同一本杂志投递的稿件数量不要超过三篇。有的客户一次性向杂志社投递十几篇稿件,让编辑进行筛选,殊不知这大大降低了的成功率。一方面,杂志社编辑每天要处理百十篇稿件,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会让人误解这些稿件即使没有发表过,也有被其他杂志社淘汰过的嫌疑。

3、关于期刊的截稿问题。期刊截稿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的时间,二是临时征稿截止的时间。对于前者客户不必太在意,因为这属于期刊的常规征稿,期刊每个月都要征稿,错过这一期还有下一期。对于临时征稿的截止,就要求客户宜早不宜迟,争取在截稿之前定稿,一旦超过期限就错过了定稿时间。

4、关于稿件的字数限制。论文的字数要求意味着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就写多少字,毕竟论文不是散文,期刊的版面限制决定了洋洋洒洒多出的字数只能被删减。字数少,即使版面占不满,也不影响发表。

5、留用与发表的区别。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编辑审核稿件只是表明这篇稿件适合该期刊,但是并不代表一定会发表。每一期杂志都会挑选最优秀的稿件发表,是否发表,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一般客户如果收到杂志社的采用通知单或直接接到编辑人员的采用电话,就表明稿子确定发表,否则意味着稿件未被采用。

出版社征稿篇8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24-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作者撰写稿件时多采用计算机,且使用电子稿件投稿方便、快捷,因而大多数作者都会用网络方式投稿,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大多是电子稿件。校对是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1-2]。但是,随着电子稿件的增多,期刊校对的差错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相应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甚至形成难以消除的痼疾,使编校人员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对其出错规律和防范对策加以研究, 传统的校对方式要加以改进提高,以便为编校工作提供便利。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电子稿件便于传输且快,纸质稿件占一定的体积,传输不便,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大部分作者交给编辑部的稿件是电子稿件。这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智能化与电子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电子稿件产生的形式很多,编写电子稿件的应用软件也很多,存在着电子文稿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加之作者对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同,编辑部收到的电子稿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3-4]。既存在着由于作者本身文字功底欠缺或知识局限所造成的错误,也有录入原因造成的差错。实践证明, 电子稿存在差错的几率远远高于手写稿,甚至存在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大大增加了编辑校对的难度。怎样克服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每个编辑工作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对校对工作的实践,总结了出版的科技期刊可能会出现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和目次页上不一致;2.复制错、漏的稿件段落及段落小标题;3.期刊字符的半角、全角全刊不一致;4.期刊易出现的词或词组全文不统一、别字的地方多;5.表头及表的内文重复复制或表头与表内容不相符;6.公式的上下标及外文字母大小或正斜体容易出错;7.整本期刊的照片图像素不一致,机械图、矢量图的格式不规范。

三、解决措施

针对电子稿件易出现的以上几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总结,汇总出以下几项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对原稿提出要求

在征稿启事中明确对电子稿件的投稿要求:一是科技期刊的专业术语、期刊的规范;二是电子稿件的格式;三是内文、公式、图、表的格式。每个编辑部编排期刊的应用软件不同,应针对各自编排软件的格式,要求投稿人员最好使用符合自己编辑部编排格式的电子文档,写作内容符合自己期刊的格式规范,这样能降低出现不可预见的错误。如,有的期刊使用方正软件,分两栏五号宋体的格式,采用三线表,这些都要在征稿启事中明确。这样便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安排表里内容,还减少了编辑加工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要对图文提出要求。我期刊社要求期刊中的图、表的物理量与单位符号之间用斜线“/”隔开,有的期刊中的图、表的物理量与单位符号之间是用括号表示。这样作者会按要求投稿,使编辑人员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减少了编辑加工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

虽然编辑部不定期地会向外征稿启事,公布期刊写作格式要求,但不是每个作者都能按照征稿启事的要求进行投稿的。作为一名校对编辑,除了具有一名校对人员基本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种电子文档软件处理方式,从中发现在电脑排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校对电子稿件几个要点。

第一,期刊的整体校对。稿件的来源大都是电子稿件,给编排人员创造了方便。在编排过程中电子文档一般是复制的,有的期刊社使用方正排版软件排版过程中,是把每期稿件按文章分栏目进行排版设计的,栏目是固定格式,也就是说把编辑修改好的文章按要求逐步复制到方正软件的格式。在复制文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复制错、漏的稿件段落及段落小标题,容易产生很多明显错误。期刊稿件一般是由多名作者和不同的电子软件编写的,复制到一本期刊中。这时容易出现字符的半角、全角全刊不一致,还有出现的专业词或词组全文不统一、别字的地方多。例如《棉纺织技术》期刊,是报道棉纺织行业生产、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期刊,在作者来稿中所提到的有关成纱质量用乌斯特公报说明的,但表示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稿件直接用中文“乌斯特”,有的用英文“USTER”,有的是“Uster”,这就是专业术语表示不同,因而要认真校对,做到全期统一。要检查整本期刊是否符合期刊规范,检查标题层次是否合适,在复制过程中各个栏目的字体是否统一,文题、篇首页页码和作者姓名及次序是否与目次页上一致,格式、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作者投稿都是从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来命名稿件的题目,责任编辑一般会根据稿件内容和期刊规范来重新给稿件命名,如果排版人员在复制过程中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目次页和内文标题不一致的明显错误。根据多年经验我期刊社要求排版人员对于文章大标题、一级、二级、三级标题、图示、表头最好不要复制。检查全刊的页码是否连续,数学式、插图、表格的序号是否连续,与行文中提及的是否相符。

第二,对着原稿逐字核对。由于很多期刊社采用的是方正排版软件,虽然大部分都是电子稿件复制的,对于编排工作人员不用重新录入字符,但校对人员不能认为是复制过来就掉以轻心。因为稿件的形式是多样的,作者投稿文件的格式是不同的,稿件里插入图表格式是不同的。现在大部分作者投来的稿件都是用Word文档,Page Maker文档等各种形式,他们的后缀形式不一样,复制到期刊社要求的软件格式里,表现出来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编排人员要重新录入,校对编辑要熟悉编排人员的应用软件,清楚知道稿件的什么内容是复制的,什么内容是编排人员重新录入的,纠正与原稿不符的各种错误。特别是科技期刊,插在原稿中的公式、表格、图形、图像只是与电子稿件有一个链接关系,都是要重新用期刊社所用的软件重新录入制作的,要重点校对,避免排版人员手误出现的错误。

第三,用理性态度校对原稿。电子稿件最大的缺点是编辑修改完成后,稿件没有痕迹,存在着交给排版人员的稿件有编辑操作电脑失误造成的错误,校对人员一般不容易看出来。大部分来稿是电子稿件,但也有手写原稿,这时,编辑人员一般会根据文章的内容修改成电子稿件,有利于排版人员进行排版,但也容易出现编辑人员的失误造成电子稿件与原稿不符的错误。校对人员必须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通过推理分析做出是非判断。图表的编排要得当,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准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大写,外国人名是否规范,文章名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第四,再次校对。依据以上几点校对完期刊后,可再次进行校对,校对人员面对着原稿和校样必须聚精会神,容易产生眼睛的审读疲劳,因为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事物的敏感点是不同的,认识问题深入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对原稿的错误不容易一次就发现出来,在电子稿件中很容易出现显性的错误,出现的词或词组有不一致的地方,往往有别字出现,外文字母大小写或正斜体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有反复校对,才能将错误率减少。

第五,对红的重要性。一般期刊要求四校,每次都要对红,以上所陈述的一校的具体方法,我期刊社二校是稿件作者,三校是本期责任编辑校对,四校也就是终审由主编完成。但每次校对完成后,都能找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三校,不仅是对着原稿校对,还要求调整版面,这就要对已校对并排版过电子稿件有大量删减或增加工序。现在都是电脑排版,编、排版人员很容易按照责任编辑的要求进行增减,但也容易造成前后不相符的显性错误,这时对红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对上校次改动的内容,及时发现应改而未改的;检查每页版面四角的字符有无缺字少字,如有,搜检上下左右相邻内容有没有改错,对相应行及其上下行逐字逐句仔细检查,如发现与上次校改后的有所不同,一定要找出原因确保期刊质量。

在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改进期刊格式规范,提高编校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校对,并及时汇集总结科技期刊在出版过程容易产生的错误,才可使期刊在全国科技期刊一直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要正确认识校对对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作用,校对工作是整个期刊出版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校对质量的高低对期刊质量有直接影响。校对工作绝不仅仅是校样原稿,应该说原稿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要在校对这个环节予以清除。随着电脑的普及,校对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现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总结提高,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开拓更新自身的知识领域,才能使期刊校对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 钱文霖.科技编辑方法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出版社征稿篇9

作为濮阳市委机关报的《濮阳日报》,近年来,在濮阳市委的领导下,报社党委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并在如何搞好、搞活理论版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主要做法、体会如下:

一、树立旗帜意识,唱响主旋律

党报理论版是党报新闻版的延伸和深化,是党报的旗帜和导向。它不仅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的声音的重要职责,而且是为群众释疑解难的重要舆论阵地。人常说,言论是报纸的"眼睛",但言论并不能代替理论宣传。因为报纸理论宣传,不仅仅是上级号令的简单传声筒,而且承载着上级号令的诠释和深化,是对报纸舆论的深化和拓展,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更是如此。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不仅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扬主旋律,而且要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理论版的理论宣传高扬主旋律,导向正确,报社党委定期研究报纸理论宣传工作,确定不同时期的理论宣传重大命题,重大稿件实行领导把关,从而提高了报纸理论宣传的实效。

二、科学定位,打好地市牌

地市党报不同于中央党报,也应区别于省级党报。尽管各级党报的报道主题都应高扬主旋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其报道风格和报道选题应各有侧重。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应尽量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打出地市牌。各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题不同,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不同,如果不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选题,就可能远离地市党委,无法发挥地市党委机关报的作用。因此,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应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关注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题问题,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当地各种社会现象,参与热点、难题问题研讨,接近群众,贴近读者。几年来,《濮阳日报》紧密结合濮阳市实际,配合全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争"四强"创"五好"、"双争、双学"等中心工作组织理论宣传,其中配合"创建"工作组织的《读好书、学理论、强素质》征文活动,先后收到各类征文100余篇,受到了领导和读者的好评。而结合濮阳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的《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思考》、《关于城市再就业工程的思考》、《关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关于我市沿黄滩区脱贫之路的实践和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探索》等文章都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

出版社征稿篇10

本刊讯2010年的10月,天气格外凉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学习出版社杯,成长的季节”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落下帷幕。经评委认真评选。评出学生组征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优秀奖60篇,组织奖10个。(获奖名单见本期第46-47页)

获奖证书和奖品图书将在本月内隆重寄出。

看征文稿子,也是编辑和小读者沟通心灵、共同成长的过程。小读者成长中的喜悦和烦恼、顿悟和思考、苦难和孤独、愤懑和眼泪,都让看稿者感动和感慨。成长的季节遭遇成长的话题,要说的话似乎特别多。不少小选手是用说悄悄话、写日记的方式,记述成长中有些不好与人言说的少年心事;有的小选手则在稿前附上长长的来信,诉说成长的心路历程或参赛动机……这里面,想当作家的选手毕竟是少数(不过,这些选手的文章还真有像模像样的,来自河南虞城县的杨岗同学共发来四篇,禹州币的段晓涵同学写来两篇,商水县的孙单单同学写作基础不错……),想多和编辑交流、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才是多数参赛者的心声。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来稿和信件,编辑和评委们都认认真真看了,因人手有限,一一回复不大可能,但有一点请大家放心,我们一直在倾听和感受你们成长的脉动,这才是最重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河南博爱县的选手杜国成,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过早离开学校到社会上打工,感受到因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使自己在工作中难以有更大发展,而后翻然悔悟重返学校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笔自然、生动、朴实。只因已不是初中生,杜国成最后没能获奖,但是他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对学弟学妹的真诚告诫,值得褒奖。

取材于身边生活、述写真情实感一直是本刊倡导的写作标准,也是本部征文活动评奖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其实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生作文,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初中生采说,写身边生活,表真实情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