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的护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0:47

脊柱手术的护理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1

作者:黄崇平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百色

【关键词】 脊柱手术;脑脊液漏;护理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持续脑脊液漏会阻碍切口愈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致伤口不愈、伤口感染,甚至椎管内感染。我科自2005年以来共行脊柱手术346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7例。由于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处理与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3岁。脑脊液漏均发生于腰段,发生的时间为术后1~3 d,均为保守治疗后治愈,脑脊液漏停止时间为4~8 d,平均4 d,无1例发生脑脊髓膜炎。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小时测1次,直至平稳。观察病人有无头昏、头痛、腰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同时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光线良好,温度、湿度适宜。脊柱手术后一般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早期发现脑脊液漏可以通过观察切口引流液进行诊断。术后24 h内引流液为血性液体,一般不超过300 ml,术后第3天逐渐减少。若24 h后引流液明显增加,色稀薄,为淡红色或淡黄色,可考虑为脑脊液漏的可能。鉴别脑脊液漏的方法为:将一滴引流液滴于纱布上,若血迹周围出现淡红色血晕即为脑脊液[1]。

2.2 护理

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应及时抬高床脚20~30 cm,取头低脚高位。同时取俯卧位对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至关重要[2]。可以让病人俯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即俯卧1 h后,侧卧10 min,降低胸腰段压力以减少渗出。若引流量逐渐少至100 ml以下,3 d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则为脑脊液漏已痊愈。在脑脊液漏愈合前,禁止坐起或下床活动[3]。

2.3 切口护理

脑脊液漏时由于切口渗出较多,切口敷料潮湿,脑脊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不但漏口皮肤切口难以愈合,而且容易引起逆行感染,甚至波及颅内危及生命。因此,应杜绝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应尽快拔除引流管,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或加密缝合。对已有感染的脑脊液漏,不能抬高床脚及腹带加压包扎,以免下腰部炎性脑脊液流向脑部或椎管其他部位,形成或加重脑膜炎。本组无1例病人术后发生感染。

3 预防

术中避免损伤硬脊膜,术后经切口椎旁肌放置引流管,并严密缝合腰背筋膜。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应安置患者于正确,避免脊柱扭曲,正确放置引流袋位置,应低于切口部位,防止逆流。术中已发生硬脊膜损伤或疑有脑脊液流出者,术后不宜负压引流,可接无菌引流袋常压引流,并严密观察引流液量及性状。护士应向医师了解术中情况,有无硬脊膜损伤及硬脊膜缝合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行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盖 芸.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髓损伤患者80例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03,8(3):270.

[2] 孙垂国,陈仲强,齐 强,等.胸椎黄韧带骨化手术并发硬脊膜损伤造成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2):724.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2

作者:黄英,曾 俊,岳 蕤,吴治敏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重庆 400038)

【关键词】  脊柱手术;术中唤醒;护理

    脊柱矫形手术常用于治疗脊柱畸形,其难度大风险高,目前最常采用后入路脊柱矫形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3]。严重的脊柱侧弯因术中过度的矫正畸形,可能牵拉或损伤脊髓而造成截瘫,而唤醒试验能有效地监测脊髓功能,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00年到2007年共完成手术206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功能均较术前好转。现将术中唤醒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有206例,其中男94例,女112例,年龄13~54岁,平均27.6岁,多为脊柱侧弯或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脊柱畸形,主要表现脊柱失去正常生理弧度,强直性脊柱炎以向后 突为主,特发性脊柱侧弯以脊柱右侧突为主,此外严重者伴有心肺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进行择期手术。

    1.2  唤醒方法

    唤醒试验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唤醒病人,嘱患者按要求完成肢体动作,并以此来判断手术是否造成患者神经根或者脊髓损伤,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最小程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唤醒时间5~10 min。

    2  护理

    唤醒的护理主要有:①术前查看病人双脚及脚趾活动情况,用双手感受病人双脚的肌力以便与术中病人双脚及脚趾活动情况及双脚肌力做对比,告知病人双脚活动方法及活动双脚及脚趾的重要性以便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②术中与病人交谈,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询问病人是否记得术中怎样活动双脚和脚趾,当上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时提醒麻醉医生20 min后需唤醒病人,以便麻醉医生控制麻醉用药。③当麻醉医生示意病人可以唤醒而手术也刚好做到矫形需要唤醒时,巡回护士应立即大声指导病人双脚和脚趾活动并同时双手探至无菌单下,用双手触摸病人双脚和脚趾活动情况及肌力,必要时掀开无菌单或者请医生亲自查看病人的双脚和脚趾活动情况及肌力,整个矫形过程中一定指导病人持续进行双脚和脚趾活动,以给手术医生继续操作的指标。唤醒过程结束后麻醉医生会继续加深麻醉深度,而手术区域的无菌单如果被污染应立即加盖或者重新铺无菌单。

    3  讨论

    脊柱矫形手术由于难度大风险高,不仅对手术医生要求高,对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要求同样高。手术组成员不仅要熟悉手术步骤及脊柱解剖,而且对手术要有预见性,对突发事件要有应变能力,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术中应经常与医生沟通,达到默契地配合,特别是巡回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三者的良好而默契的配合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而术前的心理护理与唤醒配合指导也很重要,术前一定要注意向病人交代清楚术中的配合要点,取得病人的合作,这对手术成功非常有益,手术中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大声一点,以便病人能够听清楚并配合好,安置俯卧位时应注意体位调整适当,各种导管固定好,以便能够术中透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应注意保暖与保证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晶洁.儿童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护理[j].重庆医药,2007,36(15):1487-1488.

[2] 董明岩,崔宽龙,陈君长.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受限的决定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34.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3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优质护理

脑脊液属于脊柱外科患者完成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针对患者如果未经有效处理,会导致患者表现出低颅压症状、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以及出现颅内感染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患者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并发症的防范,将治疗方法进行改善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确定最佳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脑脊液漏患者,临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02月-2015年02月94例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分组。在C1组的47例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7岁-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2±1.9)岁;在所有患者脑脊液漏患者中,属于颈椎患者9例,属于胸椎患者13例,属于腰椎患者25例;在C2组的47例患者中,男28例,女1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9岁-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3±2.1)岁;在所有患者脑脊液漏患者中,属于颈椎患者11例,属于胸椎患者16例,属于腰椎患者20例;对比两组脑脊液漏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C2组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临床主要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针对C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步骤为:

1.2.1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认真观察

完成手术后,要求患者选择去枕平卧位,时间为6小时,对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认真观察,认真完成记录工作,直至患者表现正常。同临床医师进行密切沟通,针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有无出现硬脊膜损伤的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患者双下肢活动情况进行观察,有无表现出头疼症状、腰部疼痛症状以及头晕等系列症状【2】。

1.2.2 对患者实施护理

针对脑脊液漏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要求患者需要绝对卧床,将床尾适当抬高,距离为20厘米-30厘米,将脊髓腔脑脊液压力进行有效降低,将患者的颅腔脑脊液压力有效增强,将颅腔同脑脊液腔间脑脊液压力表现出动力学变化进行有效改善,成功避免出现脑脊液漏出的情况,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低颅压头痛症状【3】。

1.2.3 对患者实施术口护理以及实施引流管护理

在放置引流管的过程中,要求高度需要小于患者的手术切口,防止因为出现了脑脊液回流情况,最终导致患者表现出脑脊髓膜炎症状。对于引流袋需要每天进行更换,对引流液的颜色等相关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在准备将引流管拔出之前,需要将引流管进行夹闭。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情况进行认真观察,一经表现出红肿等系列症状后,及时通知临床医师进行处理【4】。

1.2.4 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

针对此类患者内心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消极情况,对此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认真讲解脑脊液漏的有关知识,针对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最终将患者的心理疑虑有效消除,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预后质量评分、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患者的焦虑抑郁缓解程度评分以及患者疾病并发症出现概率进行对比观察。

1.4 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中,针对所有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临床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法【5】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缓解程度实施评分,评价分数为0分至100分,最终分数越高表示预后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以及焦虑抑郁缓解程度越优,最终进行组间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X2检验以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两组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预后质量评分以及焦虑抑郁缓解程度评分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脑脊液漏患者(P

3、 讨论

对患者完成脊柱手术后,较易表现出脑脊液漏的情况。针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能够有效明确患者是否表现出脑脊液漏的现象。针对脊柱术后表现出脑脊液漏的患者,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患者的脑脊液压力降低,最终有效促进患者硬脊膜的有效愈合。如果患者表现出严重脑脊液漏的情况,临床需要选择持续引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针对患者除需要研究有效方法治疗之外,确定合理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本次研究中,两组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预后质量评分以及焦虑抑郁缓解程度评分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脑脊液漏患者(P

总而言之,针对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临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确保患者的自身安全性,最终显著提高脊柱术后脑脊液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鲜芝.腰椎段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病情观察及护理分析[J].现代养生,2014,5(12):223-224.

[2]于从,方晶,郭伟壮,龚敏.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及其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2,3(06):66-67.

[3]王婷,李芳.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4,7(16):104-106.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4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脑脊液漏; 引流; 护理干预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脊柱手术过程中硬膜破损导致术后脑脊液流出体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分脑脊液自手术伤口流出和在引流液中出现脑脊液[1]。据报道,脊柱手术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37%~9.37%,如不及时有效处理,极易出现继发伤口感染、椎管内感染、脊膜假性囊肿,严重者并发颅内感染,如蛛网膜炎、脑膜炎等,从而危及生命[2]。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更换伤口敷料,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能起到控制的效果,但伤口愈合慢,容易诱发其他感染[2]。近年来,基于引流方式的护理在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也受到认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脊柱手术的3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或X线片检查确诊并发脑脊液漏者50例,其中脑脊液自伤口流出症状30例,术后引流液中发现脑脊液20例。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4~72岁,平均(50.2±2.4)岁;颈椎前路手术13例,胸椎后路手术22例,腰椎后路手术9例,腰骶椎后路手术6例;43例均采用硬脑膜外手术,其余均为硬脑膜手术。50例患者均于1~3 d出现脑脊液漏,均给予抗感染预防治疗。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16例、B组17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A组采用传统的脑脊液漏护理措施,主要是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再根据脑脊液流程量大小适时更换敷料,一般1~3次/d。如果脑脊液持续流出7 d以上,且流出量未见减少趋势的患者,应立即重新检查患者病情、伤口感染情况以及必要的血液检测,评估症状程度决定是否再行手术。B组从引流护理角度进行干预,主要采取延长手术切口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延长引流量留置时间对评估脑脊液漏及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术后第2天引流量>150 mL,术后第3天仍>100 mL,且引流液呈稀薄状则判断为脑脊液漏出现。一旦确诊脑脊液漏,不应负压吸引引流[3],建议术后早期改为低位正压引流,引流管放置高度一般要低于手术切口约20 cm,过低会增大引流量,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低颅内压反应,过高又会造成脑脊液回流引发脑脊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引流过程中应实时延长引流时间并调节脑脊液引流量,引流时间延长至7~10 d,引流量可控制在15~240 mL,避免过度引流,至引流量减少甚至消失后停止引流。C组护理思路与B组相似,但采用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护理,引流装置选用基于电脑控制的脑室引流装置,该装置既能预防血块堵塞管道功能,又能实现经蛛网膜下隙注入抗生素。大致方法是经腰部将近似于麻醉导管的长细管置入蛛网膜下隙5 cm左右,6例患者手术部位在颈椎,5例位于胸椎,均于L3~4和L4~5椎间置管,其余6例均于下腰椎手术,经上腰椎板间置管。全部细管置入蛛网膜下隙内5 cm处。术后当日置管时,通过医用引流袋与三通管与体外导管进行完全封闭连接,一次引流量为100~200 mL/d,由于引流袋与蛛网膜下隙完全封闭,因此可任意变换引流袋高度,根据患者舒适度和症状缓解情况控制脑脊液的流出速度、引流量大小,待脑脊液漏逐渐减少至消失后5 d后拔管,本组大部分患者脑脊液的引流量为150~200 mL/d。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容易发生导管堵塞或逆流,因此该护理方法特别适用于颈、腰椎手术引流后脑脊液流出伤口或术中硬脑膜损伤修复困难患者[4]。对于B组和C组而言,引流过程中的护理至关重要。因饮食不当、体位不当或情绪失控等原因,均会引起腹内压增高,进而引起脑脊液压力陡增,反而加重脑脊液漏或对脑脊液漏引发的破裂口修复愈合难度加大。B组1例患者因饮食不当剧烈喷嚏引起腹内压异常增高,C组1例因排便用力诱发腹内压升高。经处理后恢复。建议行引流过程中做好预防感冒护理,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高声说话或深呼吸等行为。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三组伤口愈合率、护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无效是指脑脊液漏持续7 d以上,脑脊液流出量未见减少,或合并伤口感染或脊膜炎[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16例患者颈椎前路2例,胸椎后路手术9例,腰椎后路手术3例,腰骶椎后路手术2例。经治疗干预后7例伤口愈合,有效率43.6%。其余9例护理失败,其中2例脑脊液流出未见减少,4例合并脑膜炎,2例并发伤口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37.5%(6/16)。B组17例患者颈椎前路8例,胸椎后路手术5例,腰椎后路手术2例,腰骶椎后路手术2例。引流时间4~9 d,平均(6.5±1.6)d。17例患者均护理干预后,未见脑脊液再流出,有效率100%。1例出现逆行性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5.8%,经处理后得到控制。术后10 d均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C组17例患者颈椎前路3例,胸椎后路手术11例,腰椎后路手术2例,腰骶椎后路手术1例。引流时间3~7 d,平均(5.3±1.3)d。17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未见脑脊液流出,无逆行性感染,有效率100%。术后7 d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 A组护理有效率43.6%,显著低于B组的100%和C组的100%,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脑脊液漏护理干预,针对性引流护理更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而从引流护理角度而言,基于延长手术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对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相对较差,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护理在护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优。 

3 讨论 

3.1 关于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认识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将引发伤口感染、脊膜假性囊肿等,严重者将出现蛛网膜炎、脑膜炎等病症,危及生命[5]。许多脊柱手术患者在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后,不得不再行补充手术,影响术后恢复,并发症风险也会因此增加[6]。分析导致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原因,主要为术中手术损伤硬膜所致,硬膜损伤为脑脊液漏提供了条件,基于此,临床也多采用术中仔细缝合或修补破损的硬膜来达到预防脑脊液漏的目的,临床实践来看,缝合或修补破损的硬膜预防脑脊液漏是可行的,有效的,然而问题是即使在术中对破损的硬膜进行了十分精致的处理,仍然会发生脑脊液漏,且病例并不少见,至于原因仍不明确。 

3.2 关于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方法 关于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以往多认为术后脑脊液漏预后普遍较好,只需术后早期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然后适时更换伤口敷料即可,实现破损硬膜的自然愈合,脑脊液漏随之得到自行修复[7]。不过,对于许多症状复杂、程度严重的脑脊液漏,保守处理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且并发症高发,反而严重影响预后[8]。本研究A组即采用抗生素+更换敷料的传统方法,16例患者经治疗干预后7例伤口愈合,有效率43.6%。其余9例护理失败,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炎、伤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7.5%(6/16),大部分不得不再行手术或改为引流。近年来,随着脊柱手术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院内感染在护理层面的日益被重视,以往自然愈合的“被动护理”思路开展转向主动解决医源性并发症问题上来,即缘于真菌感染、医院感染的对症处理思路,通过引流操作来降低或避免感染成为脑脊液漏护理的主流思路,陆续出现了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伤口持续引流、硬膜外自体血注入等方法,途径多样,但这些方法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不过,无论何种方法或思路,有效引流至为关键[9]。 

本文重点探讨了伤口持续引流和蛛网膜下隙引流两种护理方法,两种方法均以引流为思路,不同在于引流路径不同。伤口持续引流,其实质就是通过延长引流管的留置时间,以实现彻底的脑脊液引流,减少术后频繁的侵袭,使伤口在良好的环境下愈合。该引流方法比较简单,易操作,甚至可实现家庭操作,具有良好的推广优势[10]。本组17例患者行延长引流护理,术后随访未见脑脊液再流出,有效率100%;平均引流时间(6.5±1.6)d。10 d均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期间仅有1例出现逆行性感染,经处理后得到控制,不良反应率5.8%,远低于A组的37.5%,总体来看效果值得肯定。不过,该护理方法的缺陷在于,由于始终处于置管状态,患者脑脊液带来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尤其是对一些硬膜破损面大的患者脑脊液压力大,不但不利于脑脊液的持续引流,而且长时间的蛛网膜下隙高压会引起血肿,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的护理方法不适应于硬膜破损面积大的患者,仅适合硬膜破损不大或破损面积<5 mm的患者[11]。另外,如果患者的脑脊液自伤口流出,那么再行伤口引流便失去意义。相比之下,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脑室引流装置可实现脑脊液的流出速度和引流量的信息控制,这有利于控制脑脊液的流出,并做出伤口情况评估;(2)经腰椎部置管,远离颈椎和胸椎部位,有助于减少激发伤口感染的风险;(3)通过自主调节引流袋高度,可实现对脑脊液引流量的调节[12]。本组资料显示,17例采取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流出,也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有效率100%。至于该护理方式常见的逆行性感染并发症,本组亦未见出现。平均引流时间(5.3±1.3)d,明显少于B组的(6.5±1.6)d,这或利于减少长时间引流诱发的相关并发症。不过,鉴于逆行性感染是各种引流操作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临床应随时对流出的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评估是否感染或感染程度。 

3.3 预防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其他护理措施 无论是延长引流量留置时间,还是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均认可了引流是避免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不过同时还需要做好其他方面的配套护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脑脊液漏发生[13]。 

3.3.1 体位护理 一旦确诊脑脊液漏,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卧姿是抬高床尾10°~30°,取头低脚高位,去枕平卧或仰卧位,直至脑脊液漏愈合。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5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负压引流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84

我科自2000年2月起采用脊柱手术后负压引流袋的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应用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5例。男75例,女6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7岁。

采用的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引流接管系永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塑料制品。经环氧乙烷灭菌启封即可使用。普通医用无菌橡皮管、普通一次性无菌引流袋。

方法:①脊柱手术后135例,将病人随机分为3个组,即接负压引流组50例,接普通引流袋组45例,放引流条组40例。分为术后吸收热,吸收热持续时间,伤口延期愈合3个指标来进行判断。②病人术后分别放置引流管、引流条,病人返回病房后,将置有引流管者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装于塑料袋中的负压引流袋和接管或普通引流袋,与伤口引流管连接。

结 果

50例使用负压引流袋的患者除2例出现吸收热,且持续时间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而另两组分别出现吸收热且持续时间长,伤口延期愈合。见表1。

护理要点:①严格做好安全护理,确保负压引流袋完好无损。用前要认真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病人手术后返回病房立即接负压引流袋于引流管上。②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以免小血块阻塞管腔而致引流不畅。经常巡视、观察引流装置各部分有无漏气或脱落,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折叠等,保持引流有效[1]。特别是帮助病人翻身时应随病人移动引流装置,防止引流管压迫、脱落。负压引流袋的负压程度,以引流袋始终处于半瘪扁状态为宜[2]保持通畅是防止血肿形成的重要环节。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特别要注意术后24小时内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等变化并做好记录。④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始终应低于伤口水平,防止引流物倒流。倾倒引流物时,用血管钳夹紧引流管防止气体和液体倒流,以免引起伤口感染,并恢复引流袋成半瘪扁负压状态时再与引流管连接。⑤拔管指标。术后24~48小时引流量每日小于30~50ml并用手挤压引流管,若无液体继续引出,切口周围并无渗血渗液,即可通知医生拔除引流管。按拆线法拆除固定引流管的缝线,注意无菌操作[3],拔管后注意引流管是否完整拔出,若有残留必须将其取出。拔管后48小时内仍需观察切口周围有无肿胀、疼痛、积液、积血,创面敷料是否干燥[4],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讨 论

本文就脊柱术后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袋的问题进行了护理探讨。从观察结果看,使用负压引流袋要优于普通引流袋和引流条组,负压引流组中仅2例产生吸收热,但持续时间短,且伤口愈合好。这种吸收热均为外伤引起的腰椎骨折脱位处产生血肿机化,手术前持续发热的现象。负压引流袋可缩短吸收热持续的时间。

提高切口愈合率。通畅的引流可使伤口或切口中的渗出分泌物及时排出体外。可减少组织间的张力,增加血液循环,供养条件充足,从而降低感染机会,减少并发症,使伤口或切口按期愈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利于引流物的观察。这种四周无色透明的引流袋,使护理工作具有可视性。对术后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清晰可辨。这种可视性降低了护理过程中对术后渗血判定的难度,并可使这一指标准确的量化;就护理工作量而言,有经济、简便的特点,且引流袋的使用避免了术后渗血污染敷料、衣物和床单等。节省了医务人员因此更换敷料和床单的时间,也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

减少并发症。脊柱手术后使用负压引流袋可以有效的预防血肿压迫脊髓、腰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有资料证明,特别是全椎板切除的病人术后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严重腰腿痛等临床表现。在我们负压引流组的病人中无一例出现上述这些并发症;使用普通引流袋及引流条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虽经临床护理观察得到了及时改善,但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也给病人增加了痛苦。

因此,脊柱手术后切口常规持续负压引流1~2天,有助于创面渗出分泌物及时排出体外,有效预防血肿压迫脊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腰椎间隙感染,减少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发生,使切口按期愈合,减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赵文英.硬膜外导管在腰大池引流中的应用与护理.护理进修杂志,2001,12(16):937。

2 陈兆记,薛广炎,周进生.自制负压引流器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河南肿瘤杂志,1999,12(3):250.

3 陈群,等.乳腺癌根治术后负压引流球引流效果的研究.护理进修杂志,2001,12(16):892.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6

我院地处高原缺氧地区,对脊柱手术患者康复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我院引用欧美国家推广的一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1],明显缩短了脊柱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加快了术后康复速度,其方法是在围手术期应用一系列的已证实有效的方法缓解手术应激,减少并发症[2]。我们对42例脊柱手术患者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是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脊柱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8~52岁,全部患者均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护理,术后随访2年效果良好。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为适应手术卧位,术前1周即开始行俯卧位训练,腹部垫硬枕,使身体呈拱桥型,一日二次,循序渐进,直至患者适应为止。训练患者床上排便及有效咳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饮食,并注意补充少量的锌。多进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预防便秘,术前2周停止吸烟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适应手术的能力,尽可能消除各种手术不利因素。

2.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常规检查,术前给予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会阴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皮肤备皮范围包括整个背部,上至锁骨上部,侧至腋后线,下及臀部,左右两侧腹部,前至正中线,下至髂前上棘。如术区靠近会阴部,消毒前可用帖膜将其封闭,防止消毒液流入,给患者带来伤害。

2.1.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手术治疗造成机体创伤,甚至危及生命,患者会因此恐惧,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疼痛能否忍受,是否会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患者情绪低落,心理压力大,我们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和患者接触沟通,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术前的准备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处理的方法,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需求,针对具体病情,作出细致的解释、安慰工作,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生理应激反应,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腰椎麻醉患者术后4天给予平卧位,避免上身抬高或坐起,以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或因颅内压过低导致头痛。生命征平稳后,注意卧位的更换,采取平卧位与左右侧卧位交替。严格轴线翻身,避免躯体过度扭曲。为减少腰部术后切口处渗血渗液,给患者佩戴弹力腰围。经前路手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颈部空隙用小软枕塞满,使颈部处于轻度过伸中立位;侧卧时用软枕垫高头部与肩平。禁忌颈部过屈或过伸及旋转。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可根据情况给予睡软枕。硬膜外麻醉患者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去枕平卧位或垫枕平卧位。

2.2.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及时咳出;手术后1~3天坚持咳嗽、咳痰、扩胸运动及深呼吸运动;同时,为了帮助患者有效排痰,指导和协助患者翻身、扣背,注意扣背正确方法是从下到上,从外到内;当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采取电动吸痰。

2.2.3 伤口引流的护理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勿使引流管扭曲、打折。引流管应挂于床边,不能高于伤口位置,防止逆行感染。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

2.2.4 术后活动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主张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护理需要很好地计划与组织,制定护理计划表,确定每天的康复治疗目标。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帮助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局部活动,如扩胸运动、四肢关节的运动、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手指、脚趾的运动等。具体执行方法如下:(1)颈椎手术患者:手术2~3天后,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但一定要有颈托固定颈部。(2)除颈椎外的脊柱手术患者:术后2~3周后,伤口愈合好,在医生指导下,戴上腰部支架可下床活动。否则,应卧床休息3~6月,方可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

2.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颈髓损伤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因神经功能的恢复要在术后1年到1年半,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无菌性间歇导尿是目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的首选方法,每天准备数根合适型号的消毒导尿管,患者感觉膀胱鼓胀时即行导尿,排尽后拔出尿管。皮肤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期受压,一旦形成褥疮很难愈合,应保持被褥平软、干燥、无皱褶、无渣屑。骨突起用棉垫、气圈垫起,每2~3h协助患者45°轴式翻身,严禁脊柱扭曲。定时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支持疗法,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四肢于功能位:摆放体位时一定要将四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过伸,避免血管、神经受压,引起严重后果。如摆放胸腰椎前路体位时,要在腋窝处垫圆枕,防止臂丛神经受压。

2.2.6 饮食 术后尽早地恢复正常口服饮食也是快速康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早期恢复口服饮食可以减少手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能有效地缓解术后恶心、呕吐及肠麻痹,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麻醉消除后根据病情鼓励患者进食少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患者无不适后可进食易消化、可口、营养丰富的普通饮食,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能量。

2.3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的重点是自我管理[4],这是目前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病人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我管理教育包括教给病人解决问题的技巧,对病人进行持续的指导,协助他们做到疾病的自我管理。其内容包括:伤口的自我护理,饮食的指导,日常的生活活动,保持正确的姿势,应该避免的一些活动,如弹跳床、翻跟斗、保龄球、骑马、滑板、溜冰、潜水及剧烈的运动,以防止内固定脱位及脊柱受伤。有腰部支具的讲清如何穿戴及穿戴的时间,遵医嘱定期回院检查,及检查内容注意事项等。

3 体 会

围手术期护理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是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围手术期护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快速康复。我院地处高原地区,全部观察病例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护理,患者并发症少,康复较快。这个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应当广泛根植于护理人员的意识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江志伟,李 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2007,27(2):131~133.

[2] Kehlet H,Wilmore DW,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AM J Surg,2002.183(6):30~41.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7

关键词:脊柱外科手术;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手术室是一个医院的心脏,无数的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室进行无数的救死扶伤,手术室承担了手术治疗和生命抢救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同时与经历手术的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的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先进的医学器材、医学设备和手术器材在手术室的数量逐渐增多,传统的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效果也逐渐降低,两者的矛盾愈加明显[1]。本文通过我院的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在医院感染来分析医院感染与手术护理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脊柱外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0例脊柱外科手术,其中对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方法研究分析。20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是34岁,2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符合笔者在文中研究的各项要求。

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主要包括患者的身体是否受到手术、穿刺、手术插管以及体内放置手术装置等,外源性污染主要是指患者与医生、护士、家人朋友在医院发生的各种交叉感染。

1.2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方法研究分析脊柱外科手术发生医院感染与我院手术的类型、地点、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手术中是否有观察人员,手术部位等因素的相关性。使用数据分析法对这1000例患者在手术中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诱因,进而总结归纳优化医院的管理工作,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的研究笔者需要处理的信息采用了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x±s)表示,对照组和研究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采用x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t检验,以 P < 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20例脊柱外科手术发生医院感染与我院手术的类型、地点、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见表1。

3讨论

我院的手术室的管理工作和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手术质量和手术效果的前提条件,脊柱手术外科手术的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密切相关。在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问题有:护理人员不重视手术室的灭菌工作和消毒工作;护理人员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较低;护理清洁工作不仔细,工作疏忽;护理监督管理不严,缺乏完善的考评机制[2]。随着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手术室管理方式和手术室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手术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手术室的建设和管理应该与手术护理管理相适应,加快建设和改革的步伐,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中常见原因有:患者免疫力下降、滥用抗生素、交叉感染、手术器材或手术设备感染等诱因。关于与手术相关的感染因素有:手术室的器材和设备以及整个手术室是否进行全方面的高温杀菌消毒;手术室的医护人员是否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和清洗工作;手术的患者是否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手术室的隔离措施是否执行到位等。

综上所述的各个因素都与医院手术室的管理息息相关:手术室的环境进行全方面的消毒灭菌,手术环境良好且严格达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医院要改进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一次手术的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考评,这个直接与护理人员的绩效工资相挂钩;加强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训,提升护理技能;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相结合,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高效、负责、安全、严格进行[3]。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降低我院的脊柱外科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娜娜.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1.24(3): 456.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49-02

脊柱结核为骨结核中发病率最高者,手术治疗多采用病灶清除术,必要时同时行植骨术及植骨内固定手术。我院骨科自2008年1月――20012年12月共施行此类手术25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2008年至2012年,收治254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31.8岁(范围4岁-54岁)。胸椎115例,胸腰段84例,腰椎55例。病人均有背痛、低热、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70例可及较大流注脓肿,19例术前有窦道,不全瘫53例,有47例病人曾在外院行手术未愈,而入我院治疗。病程从2个月到24个月,平均5.4个月。术前病人血沉都有中度以上升高(范围32mm/h-121mm/h,平均62mm/h)。单纯病灶清除术15例,自体骨植骨加植骨内固定222例。

2 围手术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脊柱结核患者多经济情况较差,而相应的手术、麻醉及内固定器材费用相对较高,几次手术不愈后,更是悲观绝望;同时该病病程较长,抗痨药使用时间长达1-2年,用药过程中可出现毒副作用[1]。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关心和安慰,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告诉病人术后可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 监护病人服用抗痨药物 脊柱结核术前要求正规抗痨2-3周。病人急于手术,向病人解释清楚,以免引起医患纠纷,使病人主动自觉服用抗痨药物。抗痨药物一般有较大的副作用,服药期间,严密监护。

2.1.3 休息 适当休息,使机体代谢降低、消耗减少,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椎体不稳或病情严重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减少疼痛,防止截瘫的发生或原有截瘫加重。

2.1.4 加强营养 加强营养支持对手术的耐受及疾病的恢复都至关重要。嘱病人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术后组织修复能力。全身消耗较明显者,可酌情给予新鲜全血、白蛋白,增强机体素质。

2.1.5 术前常规护理 督促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股四头肌锻炼(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做扩胸运动(防止术后肺部感染)[2],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2.2 术中护理 此类手术持续时间长,损伤大,出血多,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10min测血压1次,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对心电监护者,要保证导联的正确位置。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应保持脊柱水平位,平卧于硬板床上,翻身时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

2.3.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每30分钟-1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大部分病人体温高达39℃以上、血压偏低,主要是由于术中病灶清除脓液、毒素吸收所致,要积极观察体温变化,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术后即应用消炎痛12.5mg口服,每日两次,以防止体温过高,过多消耗病人体力。另外,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加之本病为消耗性疾病,术后应及时监测血常规,尽早输血,以促进刀口愈合及机体恢复。

2.3.3 引流管护理 认真检查各管道位置,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的变化,防止压迫、扭曲、脱落。刀口引流管于术后24-48小时拔管,而病灶引流管于24小时后更换一次性负压吸引器,一般于术后5-7天引流量每日少于5ml、颜色呈血清色即可拔管。

2.3.4 营养 大部分病人术后胃肠道恢复较慢,术后2-3天腹胀、恶心等,因此,早期静脉补充营养、补充电解质,以预防电解质紊乱。

3 并发症的预防

3.1 预防褥疮 这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所在。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及皮肤清洁,骨突处垫气圈,定时改变,每2-3h翻身1次,并要讲究翻身方法。我们的做法:病人回房后先平卧2h后,酌情每2h-3h轴型翻身1次;翻身时脊柱要保持平直,勿屈曲、扭转,每次转动90度,避免拖、拉、推,应将病人抬起,翻后对病人要取舒适卧位,并用滑石粉按摩受压部位,注意保持床铺整洁、无渣屑皱折。决不可因病人身体重或管道多而减少翻身次数。237例病人无一人发生褥疮。

3.2 预防尿路感染 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2次,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尿色及量的变化。能自行排尿者嘱患者喝500ml-800ml水后,3h-4h后拔除导尿管。

3.3 预防肺部感染 脊柱结核术后病人往往因疼痛,不愿意咳嗽,对于开胸病人,尤应尽早开始呼吸功能锻炼,鼓励多咳嗽,定期叩背,使痰液振动易于排出。鼓励病人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术后1d可作雾化吸入2次,以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3]。

3.4 预防便秘 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常常发生腹胀和便秘,严重影响食欲。应指导病人多饮水、吃高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忌煎炸厚腻食物。每日定期作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若术后2d无大便者,给予番泻叶代茶饮,并配合止沟穴、腹部按摩(循肠蠕动方向推揉)。

4 康复期指导

4.1 术后继续卧床1.5个月,遵医嘱按时复查,带腰围起床活动,卧床期间继续预防并发症。

4.2 遵医嘱继续使用抗结核药1.5-2年,并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不可随意更换药物、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以防止结核病灶复发。

4.3 指导病人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合并截瘫的病人可作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运动,以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和上肢的肌力,同时被动运动、按摩下肢及各关节,以防关节粘连、强直。

参考文献

[1] 杨卫英,赵浑,崔萍.胸椎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3,8(1):30.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9

【关键词】 脊柱结核;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脊柱结核可引起骨质破坏,脊柱畸形,甚至截瘫。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1],本文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采用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根据x线片、ct、b型超声提示选择破坏重、脓肿大的一侧进入。颈椎采用平卧位横切口,经颈动脉鞘内侧间隙入路达椎体前方; 胸椎采用肋横突切除入路或经胸入路;均从严重侧入口[2]。腰椎结核双侧椎旁腰大肌脓肿均明显行双侧倒八字切口,完成暴露后,先完全吸进脓液,清除干酪样组织、肉芽、死骨、变性坏死的组织、破坏的椎体及椎间盘,完成椎管减亚。在牵引或撑开下将植骨块嵌打入骨槽内,选用前路钛板、钛棒固定[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本病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患者出现体弱、消瘦、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在治疗的同时,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建立互信的友好关系,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2)绝对卧床:必须严格卧硬板床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降低代谢,以恢复体力。 (3)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4)给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常用,合理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若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措施或更换药物。(5)大、小便的护理: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用便盆或小便器进行排便。(6)功能锻炼:指导其做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扩胸、深呼吸、竖脊肌、四肢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互信的关系,配合治疗,以利疾病的恢复。

2.2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管引流情况。伤口敷料渗血较多或污染时,应及时换药,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注意引流管的性质、量及颜色。(2) 术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即可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至少应有2~3人搬动,动作要协调一致,保持颈、胸、腰椎处于同一水平线,防止脊柱扭曲。建立翻身卡,并记录翻身时间、姿势及皮肤状况,预防褥疮。(3) 术后24 h内要观察上、下肢有无感觉异常、有无运动障碍及排尿异常。若有神经压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4) 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鱼、蛋类、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的吸收,手术后的患者,应多食含有胶原及富含钙质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5)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结核药物必须坚持连续、联合、全程的原则。定期复查肝肾功、血常规、血沉。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调整治疗方案。(6)指导其做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扩胸、深呼吸、竖脊肌、四肢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防止肌肉萎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7)内固定术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下地负重站立,行走训练;活动适度,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8)出院后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1~2年,继续进行功能锻炼,要适度,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定期复诊,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 结果

全部患者通过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均好转出院。

4 讨论

脊柱结核患者经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能早期下床活动,通过开展整体护理,解决患者卧床、心理、康复训练等相关问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结核病的治愈率;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住院费用,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 罗盛华.植骨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77?178.

脊柱手术的护理篇10

【关键词】 俯卧位;脊柱手术;面部压疮;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案例:男42~73岁,36例;女45~76岁,42例。手术时间3~8 h,采用俯卧位马蹄形头托,颜面朝下,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 h。

2 结果

有2例出现面部并发症,其中眼部红肿一例,术后2 d恢复正常,颜面部表皮起泡一例,7 d后皮肤恢复正常无疤痕,其他患者均无颜面部组织器官的异常改变。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头托不当是引发面部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厂家生产头托质地较硬,大小不能调节,使头部受力不能均匀地分布于头面部各着力点,致使承受压力较多的部位如额部、颧部软组织受压缺氧发生褥疮。安置是巡回护士工作重点。摆面部向下的手术时,如果不注意眼睛的保护,会使患者眼球受压、眼内压增高,是导致眼部红肿甚至失明的重要因素,也可导致视力受损。术前评估不充分是引起面部并发症的另一原因。护士在安置时未引起高度重视,给予保护,患者面部皮肤与软枕之间的细微摩擦(手术)时间过长即可造成表皮破损。

3.2 护理措施 使用马蹄形头架前先用棉花或海绵把马蹄形头架全部垫上,用纱布包裹,有条件的用水凝胶垫与马蹄形架上。使用时注意眼睛、鼻子、嘴巴不要受压,下颌要悬空,眼睛麻醉后要胶条粘好,手术每隔半小时巡回护士要和麻醉师两人配合,轻微抬起头部,按摩面部,减少面部受压时间。此外,提醒医生注意胸腰部垫的高度要与头架高度相适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降低马蹄形头架。使头部自然不后仰。特别注意脊柱强直性患者。术中可备一小镜子,随时伸入患者面部下观察颜面部受压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体会

4.1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安置在外科手术中十分重要,更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当的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手术术野充分暴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操作。

4.2 加强巡视、仔细观察 术中巡回护士要经常观察软枕包裹的是否平整、干燥,有无皱褶,眼睑是否闭合好,软枕与颜面部之间是否有异物,如:三通小圆帽、心电导线、输液管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3 注意颜面部与头枕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触面积越大局部受压越小,发生褥疮的机会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