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星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4 11:38:20

关于星星的诗句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1

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4、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8、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

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2

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明白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那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样认为呢?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述,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述,这样生动细腻的描述,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动作描述。

“泣涕"“脉脉"一一神态描述。

运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能够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仅在资料,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很多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织女的相思离别之思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课堂上,力求通过想象、体验、诵读、仿说,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让课堂“有效”“有趣”“有用”。

【教学目标】

1.基于课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2.基于教材:学会本课的“伞”“柄”两个生字;抓住空白处,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3.基于学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活动及意图】

课前谈话,播放和夏天有关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成一首小诗,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一、揭示课题,指导朗读

1.有一位诗人,把我们的想法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谁来读题?

2.指名朗读课题,相机评价。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情感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对于学生课题朗读的评价,基于学生的朗读,基于语言文字。】

二、初读诗文,整体把握

(一)初读正音

1.打开课文,自由朗读。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1)读好“穿梭”“在花丛中穿梭”,尤其关注平翘舌音。

(2)出示第四小节中的词组: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叶,通过评价指导学生读出词组的节奏,读出事物的特点。

(二)再读概括

1.我想变什么呢?再次朗读课文,找一找,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课堂交流。

(1)根据学生发言板贴词卡: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2)你能只用一个“我想变”,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教师点拨:在“荷叶”的前面加一个“和”字就更好了。)

(3)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大屏幕出示:我想变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和荷叶。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练习用“我想变”这一句式来概括。将一首诗读成一句话,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特点,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语言,披文入情

(一)诗人是我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这其中你最想变成什么呢?再读课文2―4小节,读完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二)想象体味

1.你想变成什么?学生进行交流。

2.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朗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1)我想变雨滴:看图想象,读好词组“透明的雨滴”,体验睡在绿叶上的快乐。

【教学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就是美丽的小雨滴,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快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快乐,用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快乐,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2)我想变小鱼、蝴蝶、蝈蝈……

(3)我想变星星、新月。

这一节的描述和二三小节不同,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抓住此处空白点,让学生移情想象,既感悟了诗情,又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师出示画面描述:晴朗的夏夜,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星星眨着眼睛,一闪一闪的,在做些什么?

生:星星在天上玩耍。

师指导学生模仿练说:我想变眨眼的星星,在天空中玩耍。

师:星星们在天上多快乐呀,他们还在唱歌呢!播放《闪烁的小星》,教师带着学生唱歌律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在想象体验中,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既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句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师生一起律动,让学生们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颗颗眨眼的星星,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韵味无穷。】

(三)引导背诵

利用板书,引导背诵:在这迷人的夏天,我想变的东西真多呀!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出示句子,引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四)我是诗人

课文第五小节含蓄地写出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之原因,其中大荷叶“快乐别人又快乐自己”的精神风貌蕴含其中。为了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并结合省略号,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式想象练说,随后站在雨滴、小鱼的角度感谢大荷叶,进而感受荷叶的外表美和心灵美。

1.字形结合,欣赏荷叶外形之美。

师(出示图片):小朋友,这是怎样的荷叶?

生:这是碧绿碧绿的大荷叶。

师:这碧绿的荷叶又大又圆,真像一柄大伞。

师(出示“伞”字和“伞”的图片):小朋友,看看“伞”字,再看看图,你准备怎么记住它?

生:上面的人字头就像是伞的伞面,点和撇就像是伞的支架,中间的竖就是伞的手柄。

师:你真会观察,能根据“伞”的字形和样子来记。来,伸出手,跟老师把“伞”字写进田字格。伞面撇捺舒展开,伞柄横平竖又直。

2.读说结合,体悟荷叶内心快乐。

(出示句子: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1)想象:小鱼会在荷叶下玩些什么呢?(联系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江南》,理解“嬉戏”。)

(2)听,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呢!下小雨啦,沙沙沙,沙沙沙;雨点变大啦……

(3)读出雨点和小鱼的快乐。

(4)结合省略号,进行句式练习:_____来了,在荷叶 。

【模仿创编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里,“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3.想象说话,揭示主旨。

师:小伙伴们都来了,会对大荷叶说些什么?

生:小鱼会说,谢谢你大荷叶,让我在你身下躲雨。

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

教师小结:是呀,大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给伙伴们带来了快乐。它快乐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更乐于走进文本。学生无拘无束地欣赏、体味诗歌的文字,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再学生字,指导书写

1.“伞”字描红。

2.教生字“柄”,结合组词,领会“柄”字的意思。

五、拓展延伸,想象练写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小诗人,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奇妙的想法写成一首小诗吧。

我想变 , 。

我想变 , 。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4

“椿寿”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世借椿比寿和祈寿的词语很多,如“松椿比寿”、“椿寿”、“椿年”、“椿岁”、“椿龄”等。周椿寿虽名椿寿,但是不幸早夭:戊戌年(1898年)才6岁时即病亡。周作人的《冬夜有感》诗就是为悼念亡弟而作,诗句如下:

空庭寂寞伴青灯,倍觉凄其感不胜。

犹忆当年丹桂下,凭栏听唱一颗星。

《冬夜有感》是周作人现存最早的诗,写诗时才13岁。一位13岁的少年写诗悼念他6岁的亡弟,是很让人感慨的。

诗的前两句写亡弟给作者带来的寂寞和悲伤。弟弟的离去让庭空落,人寂寞,倍觉凄凉,不胜感伤。后两句自然想起和弟弟当年在丹桂树下做游戏、唱儿歌的情景,那一定是快乐的,美好的。如今斯人已逝,好景不再,怎能不“倍觉凄其感不胜”呢?整首诗写现实的悲和往昔的乐,对比鲜明,而以乐衬悲,愈显其悲。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感情充沛,跌宕起伏,颇为感人。其语言朴实流畅,用词造句颇能构成意境,渲染气氛。特别是最后两句,把兄弟俩的情谊、乐趣充分表现出来了,而且带有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

关于儿歌《一颗星》,周作人另有一诗道及,其《儿童杂事诗・丙之七・歌谣》云:“夏夜星光特地明,儿歌啁哳剧堪听。爬墙虎蚁寻常有,踏杀绵羊出事情。”其自注云:“儿歌《一颗星》最通行,前后趁韵,接续而成。绝无情理,而转换迅速,深惬童心。末曰虎蚁会爬墙,踏杀两只大绵羊。末句有各种异说,此为其雅驯者也。”《越谚》卷上孺歌之谚正有《一颗星》,其歌词为:“一颗星,隔棂灯。两颗星,加油明。油瓶漏,好炒豆。炒得三颗乌焦豆,拨隔壁妈妈搽癞头。癞头臭,加乌豆。乌豆香,加辣姜。辣姜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加姨娘。姨娘耳朵聋,加裁缝。裁缝手脚慢,加只雁。雁会飞,加只鸡。鸡会啼,加虎蚁。虎蚁会爬墙,踏杀两只大绵羊。”末句有多种异文,如可以说成“得小老鼠喊娘”,的确不雅驯。钟叔河先生在《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中分析说:“儿童们在‘虎蚁会爬墙’之下接唱‘踏杀两只大绵羊’,还算是‘寻常有’的游戏,若是居然唱出‘得’怎样怎样,那就会‘出事情’也就是遭斥责了。”(第234页)

儿歌《一颗星》在越中小儿那里最为流行,深惬童心。周氏兄弟也是常常“听唱一颗星”的,所以周作人在《冬夜有感》这首悼念之作中只选择了这件童年趣事来表达对小弟的怀念,成年后的周作人仍然难以忘记儿时听唱的《一颗星》,所以他专门在《儿童杂事诗》丙编《儿童生活诗补》中补写了上面这首《歌谣》,记述了在那星光特别明亮的夏夜,儿童们歌唱《一颗星》时的情景:声音清脆流畅,繁杂细碎,颇堪听闻;内容互不连贯,绝无情理,随韵接续,趁韵而成,只有最后一句可雅可俗,既可以“寻常有”,也可以“出事情”,有选择,有刺激,颇为奇妙,能点燃孩子们的激情,增加童年的乐趣。周作人对《一颗星》是熟知的,他的诗和注都是很准确和精彩的。

周作人不仅记述了《一颗星》,还对《一颗星》进行了文学和民俗学层面的研究。他在《儿童文学小论・儿歌之研究》中认为《一颗星》等儿歌是“抉择歌(counting out song),但已失其意义而为寻常游戏者……其歌词率隐晦难喻,大抵趁韵而成。”“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如《一颗星》,及‘天里一颗星树里一只鹰’、‘夹雨夹雪冻杀老鳖’等皆然。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童谣难解,多以此故。唯本于古代礼俗,流传及今者,则可以民俗学梳理,得其本意耳。”(转引自《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第235页)

儿歌《一颗星》给周作人留下的记忆和感受是深刻的,所以他在诗文中多次记述和探讨了这首越中童谣;而一起听唱《一颗星》却只活到6岁的小弟留给他的记忆和感情同样是深刻的,因此周作人为他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而这第一首诗竟然是首悼亡之诗,这是至可哀痛的。成年之后的周作人还是难以忘记小弟的病故,有时会在文中提起。如1925年4月22日雨夜,在《若子的病》一文中,周作人由爱女若子的作品和疾病想到了小弟周椿寿:“我读了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岁时死亡的四弟椿寿,他于得急性肺炎的前两三天,也是固执地向着佣妇追问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这都是迷信,却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发生冰冷的奇感。”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周椿寿的病情和死亡前的情形,同时也能感受到周作人对亲人的疾病和夭折的沉痛心情。若子在1929年15岁时也不幸病故,周作人在11月26日夜送殡回来后又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若子的死》,发出了“吁!可伤已”的哀叹。

的确,周作人《冬夜有感》诗和其他诗文让我们想到了“椿寿”的祈寿与短命、名字的吉祥与人生的无常、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感叹;而作者对亡者的哀悼和对兄弟、父女亲情的珍惜,又让我们感动。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5

她说,“公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令人兴奋也令人筋疲力尽的神秘力量”。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萨冈,歌者芭芭拉、吉尔日・甘斯布尔,演员伊莎贝拉・阿佳妮、卡特琳娜・德纳芙、克吕什、莎朗・斯通,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他们有着让人感动或让人受不了的大胆,因为他们不掩饰想要活得更好、更强的迫切愿望。”他们实在都是些生活舞台上的大演员,米歇尔・芒梭则在书中借着回忆自己的母亲――她所崇拜的第一个明星,称许他们是“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的那个‘一方面接近,另一方面接近诗人’的女演员。”

这种称许让我想到了近来从别处读到的两句话。一句话出自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之口:“有什么不好?只要她足够高级。”是啊,无论什么,只要它足够高级,它就不再是别的什么了,只能以“高级”名之!米歇尔・芒梭选定的明星们个个都足够高级,以至于个个都更接近诗人。而关于诗人,影评人大卫・丹比说了这么一句话:“诗人也许在将自己创造成一个人物”。明星们为公众也为自己扮演的那个人物如此高级,看上去竟然像全知全能而又极富人情味的神祗,而且充满了理想或浪漫的诗意。那是由明星们自我创造和完成的吗?那还真少不了像米歇尔・芒梭这样的明星崇拜者和她为之工作的像《玛丽・克莱尔》这一类媒体的功劳。

有意思的是,对明星人物的访谈,也把访问者米歇尔・芒梭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明星。将其凿剔的刀斧,正是她那哪怕大而化之的“明星之爱”。她告诉我们,“采访是一件意味着诱惑和征服的事情。”在明星们面前,米歇尔・芒梭的提问总是那么精确,光彩照人,往往超乎明星们个性鲜明、时而惊世骇俗的回答。明星们像一面面明镜,将她反映在她聚焦明星的凝视之眼里。这种相互映照和相互塑造保证了这本有可能散漫无边的访谈录获得成功,使之真的有了焦点,内倾和聚拢为一本像样的书。

“艺术家被某种超越他们的东西穿透了。” 米歇尔・芒梭愿意把明星们全看作艺术家,作为其中的一员,她接着说:“这‘某种东西’就是我与这本集子里的艺术家们一起寻找的东西。”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6

关键词:顾浩;诗词作品;艺术创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ith Eyes and Ears:

Mr. GU Hao's "Looking" and "Listening" Poems

WANG Tong-shu

顾浩同志的词作中有两组写“观”、“听”作品,十分精美。写“观”的词作有《瑶台月•观月》、《高阳台•观日》、《望明河•观星》、《望云涯引•观云》、《喜朝天•观天》、《透碧霄•观太空最新照片》、《锁窗寒•观美军虐俘照片》等;写“听”的词作有《声声慢•听蝉》、《清风满桂楼•听风》、《潇潇雨•听雨》、《如此江山•收听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和听歌、听笛等。

读顾浩同志这些观、听词作,如行山阴道上,奇境美景,目不暇接;如入音乐殿堂,籁鸣琴响,心迷神往。现将初步的感受,分述如下。

上篇 目观万象美――说“观”词

顾词中的有关写“观”词作已如前述,这些词作所观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的精彩,现举三例以斑窥豹。

高阳台•观日

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冉冉东升,亮遍天上人间。团团笑脸热心肠,只送暖、不计华年。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顾及这边又那边。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满腔圣火,都铸亘古诗篇。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

望明河•观星

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天堂好生意,飞驰过、心诚意切。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高处桩桩谁说?也一一问档,还藏金阙。流光至今,可望可知者,数得几个?神舟已扬帆,遨碧海、把天书翻阅。总相信,有北斗指向,捷报纷如雪!

望云涯引•观云

长空行旅,何处来,哪里去?铺绸堆锦,天仙爱美如许!眨眼间,又换装更衣,笑溢玉宇。变幻难测,累了牛郎织女!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情深泪多,顿作倾盆暮雨!然高风过后,彩桥举。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

细品这几首词,感到有三大精彩!

(一)特色修辞绘形、神

顾词修辞仓库中储藏丰富,多种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这里只举烘托和双关两种。

烘托。如《观日》词以“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来烘托太阳的光芒和“观日”者的心情。如以“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来烘托阳光“光合作用”的效果。如以“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来烘托夜幕初垂,群星满天的情景。如用“铺绸堆锦”烘托彩云冉冉,“变幻难测”等。

双关。如写日。日,既是自然之日,也是大公无私对人类作贡献的仁人、志士,“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写星的变幻不定,双关世事无常,可是星空千变万化,但“有北斗指向”,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双关世事虽纷纭变化难测,但有掌舵、指路者,就能直迈胜境,“捷报纷如雪”。同样写云,也是双关世事变幻,白云苍狗,难以捉摸,但往往是雨后必现彩虹,“高风过后,彩桥举”,双关人间苦难过后,必定是幸福康宁!

双关还关涉到观者的情怀,对日、月、星、云的变化总是持胜景在望,欢情在前者,必然是对生活满怀信心者!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绘出了日的光华耀眼的形象,星的闪灼变幻的魅影,和云的绚丽多姿、舒卷自如的形象!

(二)物解为民显襟怀

顾词人“观”词中所观的对象,日也好,月也好,星也好,云也好,都既是美丽的天象,也是智慧逼人的仁人志士,总是千方百计、默默无声的为人类争作奉献。有的如日金光万道,只争贡献;有的如星辰明灭变幻,宣示世事难测,但又是指路之心,永恒不变,永远闪亮!有的如云虽色彩变幻,迷人万状,却总是告人,勿为色迷,误入歧途,应记苦尽甘来,胜景在后。这种双关、烘托,物解为民(人),不仅仅是所举者如此,其他《喜朝天•观天》、《瑶台月•观月》等,也是如此,都付与了志士、智者的情怀,自有“千种情”,与人“百年伴”(月),让人“心田花开”,“情连九垓”(天),可知这些自然天象,都在为人类争贡献,述甘苦,示前程,这一切其实都是词作者(观者)的襟怀展示,物犹如此,人焉能后!这种方法正是古贤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来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宋太祖咏日);“频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写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写夕阳西下);“蛙声哪复论公私。”(梁晋竹写青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咏天象也好,咏物也好,都是展示作者的襟怀也!

(三)词采斑斓诗味美

顾浩同志创作词作时就非常重视作品的诗味,作品实践不负所想,这些观词堪称诗味浓郁,色彩斑斓。试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境界高。顾观词中的高境界重点体现在所写的客观对象,都是形神融汇,形的特色鲜明,日则是日,“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月则是月“莫道阴晴圆缺,一样玉轮转”;咏日者不可移用于月,咏月者不可移用于日。虽然朝阳东升“驱尽朵朵云烟”,“月出东山”,也一样“烟消云散”,但却是只有日、月才能对号入座。而日、月之“神”则都是和悦安祥,与人为善,尽心尽力,为人贡献,而不是高高在上,傲视万物,或者自诩自得,飞扬跋扈。不为浮云掩日月,自缘身在最高层,词写高情、高人倾情,从而构成了全词的高境界。

形象美。如写日的“团团笑脸热心肠”,正是慈祥长者的美好形象。如写星星的“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群星灿烂,一望无际,“时现时隐,或明或灭”又有动势之美。正和郭沫若的名作《天上的街市》一样优美开阔。如写云的,不仅“铺绸堆锦”有色彩斑斓之美,又有“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更有云彩的变幻之美。“浮墨”、“乱絮”也是云催倾盆雨之前奏,不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而多豪婉结合之美!

顾之观词的形象美,正像各有风华的人物,自然自在的展示自己的形象,虽然有的光华逼人,有的柔媚亲和,有的活跃多姿,但多是环肥燕瘦,各具其美,他们的整体形象又各具美质,各有特色,组成了所观对象的形象美,组成了各词的形象美!

构思巧。顾的观词构思十分精妙,细看来有四条线索。

一条是物的特色。如“观日”,抓住“日”的恒久、无偿的发射光和热。从而写“热心肠”、“只送暖”,让世上“花也新鲜,果也香甜”等等。每个情状都是非“日”莫属。如“观星”则抓住星星的既有“时现时隐,或明或灭”的群星,又有亘古不变的大熊星座,北斗七星高,为人指方向。这些也是星星所特有的。词人再在其中穿插美好神话“银河”与“鹊桥”,“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星星的特色就十分鲜明。如“观云”则抓住“云”的色彩众多(彩云、白云、乌云),变幻难测,从而写其“笑溢玉宇”和“情深泪多”,“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如此,“云”之特色也随构思而鲜明。

一条是所观对象之变化情状。如观“日”,从旭日“东升”写到“当空照”,写到“依依西沉”,再写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这是日出日落全过程。如观“星”,从夜幕初下群星初现到“银河斜”夜色深沉,再晨星寥落,仍见“北斗指向”,也是全夜星空景观。如观“云”,主要写“云”的圣手难画的变化神态。写“云”的飘浮不定,似居无定所,行无定处之“远行客”。再写色彩多姿,彩云则似天仙锦衣,积雨乌云则带来“倾盆暴雨”和雨过天晴,彩霞彩虹,令人注目。“云”的特色一路写来,十分鲜明。

一条是观者的感受。观者的感受,从来是观类词的血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古贤有许多示范。顾观词的感受,既有总体的积极、开朗、乐观,感慨振奋有为,也有对所观不同的对象的不同感受。如观“日”,则强调的感受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观“星”,则凸出星空虽万家珠列,但也会产生“迷乱”(迷乱的星空),只有依靠北斗,才能永不迷航而“捷报纷如雪”!任何时候,不能目迷珠光而忘方向也!如观“云”,作者的感受是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难测”,彩云也能变成乌云催来倾盆暴雨,只是应有风雨过后,必有彩虹的乐观心态,才能不负美景,不负人生!

这些不同的感受,正是这些观词的线索。

一条是上下片情、景、感的转换。顾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兴感。但细看来,各词多有不同,总是由所写的题材内容来确定的,情、景、感的安排呈现多彩多姿。

如观“日”,上片写红日初升到当空朗照之景,“只送暖,不计华年”是感,是推想。作者崇敬、欣喜、乐观之情则从颂“日”传出。下片只“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是景,其余都是兴感、抒情。上片是景多、感少,情含景中;下片则是景少感深,情满篇章!

如观“星”,上片景感杂陈。“堆堆颗颗”到“万家珠列”是景,“天堂好生意”到“心诚意切”是感。下面“银河斜”三字是景,再接“鹊桥”两句是推想,是感。词人感叹星空奇幻难测之情也随之传出。下片“遨游太空,翻阅天书”等,一派浪漫想象,只“北斗指向”一句是景,其余全是观“星”兴感,望“星”抒情!是景少、感多、情富!

如观“云”,上片只“铺绸堆锦”和“换装更衣”是景,(“换装更衣”还是暗写景),其余全是兴感、抒情,是感、情远多于景。下片则景、情、感相当,从“一霎”到“暴雨”是乌云翻滚,暴雨倾盆之景。“然高风”二句,则是推想之景,而非当时所观实景,实际上是以想象之景发当时兴感,抒“苦尽甘来”之情,结尾两句写妙笔难画“云”之变化神态,仍是兴感、抒情,延伸世事变化难料之感,和叹“云彩”变幻难以描画之美!补足题意,充实观“云”之感。

由此可见顾词之构思可谓总体虽多统一,每篇却各有精采!

语言俏。顾词语言创作多吸收了文言白话之长,多精当俏丽,生活情趣,文学气息,都很浓。锦词佳句,俯拾即是。如“团团笑脸、热心肠”通俗形象写太阳之温暖可爱,直似佛祖面目。如“花也新鲜,果也香甜”对偶精妙,准确写出红日的“光合作用”,颇具现代科学意味。“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八字结句,也是意味深长的对偶,俏丽而含蓄!观星、观云同样也佳句连连。有的还多弦外之音,如观“星”中的“飞驰过,心诚意切”虽说是天从人愿,也是勉励告诫天堂好主意是要人真心向善,意诚福至。观“云”中的“然高风过后,彩桥举”也同样含蓄有味,精当俏丽!

综上境界高、形象美、构思巧、语言俏四个方面解读,可证顾词词采斑斓,诗味浓郁。

下篇 耳听天地心――说“听”词

顾浩同志的“听”词诸作,同样激扬婉丽,风华万种。也举三例来解析品赏。

清风满桂楼•听风

身周无影,耳边谁声?呼呼习习,谁个漫话到三更?桂婆娑,未名舞曲谁哼?云海千军涌,谁横空、号催远征?转眼里、夜雨激烈,双响谁铿?繁星满石城,凭窗谁筝?看遍地落红,飕飕知是谁扔?庭院快步,哗哗谁伴程?系万古高风,君猜取、谁与长绳?失人间正气,天堂谁登?

潇潇雨•听雨

现在是几更?谁倾盆,唤回我梦魂?似银钎击地,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木床草席竹枕,卧听落纷纷。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面对天河倒泻,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越久旱田野,咝咝一抹龟痕!嘀嗒声中,山乡塘满流涨,万户碰金樽!过大街小巷,潺潺遍洗浊尘!

声声慢•听蝉

忽高忽低,时断时续,何情何意何绪?声声变幻无已,怎解其曲?阵阵垂首嘶号,是不是酷暑难御?突然音色惶惶,可因还有风雨?凄凄短叹长吁,试一问:甚事眷眷如许?孤鸣丛绿,为念远飞儿女?更听此唱彼应,这交响谁主律吕?闻吟罢,君猜我又拾几句?

从中华诗史看来,关注、摹拟万物声象一直成为作者展示才情襟怀的题材。以往诗词作品中写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声;一类是社会之声。自然之声包括风号雨啸,浪吼雷鸣,山摇地动,泉鸣溪潺等等。社会之声,则包括人嘶马喊,鸡鸣犬吠,夏日蝉噪,秋夜虫吟等等。自然之声,多系无生命之声;社会之声,多系有生命之声。但不论是自然之声或是社会之声,在诗人艺术家耳中都是“声声入耳”。“万壑有声含远籁,数峰无语立残阳”。总是受到关注的,许多文学家因创作了写声之文而名声大著,如宋玉的《风赋》、如著名唐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之声的和欧阳修的《秋声赋》。但是,细看古贤写声作品(包括一些篇章中涉及的非专门写声的,如《琵琶行》中的几句),多为闻声兴感,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愁,与顾词不同。顾词写声有多重美质、内涵。

细品这三首词深感其新颖别致,识见卓异,既有各所听事物之声的特点,又有丰富的弦外之音,试从下列几方面来论述。

(一)变无形为有形,变泼妇为爱神

风,现代科学说是法是空气流动所致,历来无形,人们只可感受,而难以捉摸,“捕风捉影”就是说的是虚构之事。宋玉的《风赋》说风有雄、雌,是将风拟人,劝谏王爷的,既没写到风形,也没写到风声。顾词却生动地写出了风的声音,由绘声进而绘出风之形。“呼呼习习”,正是风声,“漫话”漫话之声也是风声。舞曲“哼”声、军“号催远征”、“双响谁铿”、“筝”声、弹筝之声、“飕飕”等,都是风声。正是这些大小、高低、如筝似歌,如鞭炮、如军号的声音,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了风的形象。

顾词以“声”将风由无形变为有形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是一个美好的与人为善、劝人向上的形象。

在现代科学里,风是无形的,可是在古老的神话里,风是有形的,是一个妇女,名叫“风姨”,是个老泼妇!凶悍无情,嫉妒,“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镜花缘》里还说“风姨”设局害百花仙子。《聊斋》作者还被花神召去写讨风姨檄文!可见,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个泼妇形象,与顾词中的风形象迥然不同。

顾词中的风在寂寞夜深伴人漫话(聊天),有时自哼舞曲伴舞,有时又吹响激昂军号,励人远征,有时与雷雨闪电合作为友,放起震撼人心的双响,有时又向世人献一曲古筝,并不断劝告人,要系万古高风,要盈人间正气!……一副与人为善、与人为友、劝人向上的好心肠!分明是爱神形象。顾词中这种对所听之声扬善崇美,不仅听风是如此,听雨、听蝉皆如此。

(二)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

鬼才李贺名句“无若有情天亦老”,是说天是无情的。其实不仅天是无情的,自然万象、人间万物,除人和一些高级动物而外,都是无情的,这是由它们的本身特性决定的。“月如无恨自长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月有恨、花有情都是诗人赋予的。

可是顾词中自然之象,虫鱼之类,都是有情的,这个情是由他们的声音传出的。它们的情还是丰富而多样的。如风,去泼妇之凶悍,变爱神之亲和与人为友,与人为善,劝人向上。如雨,不仅配合人的盛世欢欣,解除人的久旱忧虑,来“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滋润龟裂的农田(丝丝一抹龟痕!),贮满枯涸的水库(“山村塘满流涨”),让千家万户放心开情畅饮(“万户碰金樽”)!给人带来无限欢乐,真是风雨也是(似)人有情!不仅如此,雨声,还触动了人的公仆情怀,让人“闻雨起舞”,“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这也是雨的启人爱民之情!

顾词还使这些物的行为原是为自己今变为别人。例如风,本是空气的流动,是空气自身的本能而已,无所谓为别人而起而作的,可是在顾词中,“风”,是善解人意,促人上进的。如雨,是水气凝聚而成,落到地上,也是自然现象,大雨也好,微雨也好,都是积蓄太多饱和了,在大气中待不住了,才降落人间的,山间、海上,田边,院里,都是为了解除自己的饱和状态,而不是为了其他!可是,如前所述,在顾词里,雨,也成了渭何人者!这种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在《听蝉》中更为具体化。蝉,在古今诗词中常被吟咏,仅唐诗中就有许多锦章佳篇。例如:

蝉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三首诗都是以蝉喻人(喻己),或写居高声远,应深自惕励;或写被冤入狱,申言难进,比蝉不如;或写位高境艰,声多无用,清高相励,与蝉相似。都是取蝉之某一特点来写自己襟怀处境。蝉在他们词中只是客体。顾词与之不同,是以蝉为主体,为一感情丰富,忧国忧民的人,朝朝蝉鸣,实日日吐心。开头三句,写断续蝉声,显示了无限的感慨、意愿和情绪。下两句进一层蝉声,随时随遇,变化,衷曲难解。再下写蝉声的两种类似哀鸣,推想其是否因酷暑和风雨(世态炎凉)灾祸。整个上片,以蝉声表蝉心,生命存在,发声不止,高低不断,顺逆无休,志者情操,可见一斑。下片续加深化,开始五句(到“远飞儿女”)凸出“凄凄”,并推想是否宿愿牵心,儿女挂肠。这是人之常情,智者尤甚。再下两句,写还有其他蝉声与之“此唱彼应”,似在求友,求助,求知,求领唱者(能“登高一呼,从者云集”之人)。末二句很有趣,类似“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与蝉告慰、对话。趣在不似虞、骆、李等将蝉引为同调,而是请其猜测,似调侃之语显示了旁观者清的诗人本色。这种含蕴深厚的声音,引动了他多少诗情,得到了多少佳句,也有点儿“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情味。以此结尾,别有情趣,别开生面!听蝉得诗,出人意外,又在意料!

听蝉词作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的词意,有力而巧妙写出!

(三)借听声、绘声,表达听者的襟怀情愫

顾浩同志的听词还有一大特色是借听不同之声、绘不同之声,展示听者的襟怀情愫。世上人有良莠,声有乐哀,可是同一声音在不同的人耳中有不同感受。委琐软弱者“闻鸣镝而股战”;亟思求贤者,“听颦鼓而思大将”;激昂志士听“风萧萧兮易水寒”而奋起,祖逖“闻鸡起舞”,……这也是正常情理,然而,听声之作,确实是人的素质的晴雨表。

顾词展示的听者的襟怀、情愫是公仆情怀、达观进取和心系诗词。这三点在前述的解析中已多提到,这里就简要的集中汇合一下。

公仆情怀。前文曾分析观风、听雨时曾说这些词不是如古诗词中的闲情逸致,吟风弄月,词中的所体现的自然之物启发人的公仆情怀,其实也是展示了词人自己的公仆情怀,词人身为省委领导成员,一贯持公仆之心,这点在多篇作品中表露,所以在听雨这些词中显现,是自然、必然的。

达观进取。词人的达观进取襟怀,在词中有多处展现,前文曾述过词人听蝉声呜咽,劝慰其不必忧郁,要着眼生活中美好欢愉,要改变低沉的呜咽,要唱出昂扬的交响,这种达观进取的情怀,又不仅仅存在这些词句中。顾浩同志许多词作中都活跃起这种达观进取,如经历几度雷霆,要人“扬眉一笑”而已(《青松礼赞》);如面对谣琢(闲言)“一笑后,还倍增虎劲”(《深夜梦荷记》);如面对种种意外,是“我无心对花,有意凭栏”(《登玉女峰》);如面对流言诽谤,“扬眉一笑又何妨?”(《思友人》);如劝同窗友人“闻鸦休惊诧!”(《雨夜寄友》);如梦友人“衷肠久郁一吐后,更觉得地绿天蓝”等等,都体现了词人的达观进取情怀!

达观,从来是中国文人美德,陶渊明“性达形迹忘”;王勃“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杜甫“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但古人多指人宽容大度,不计个人得失,淡于名利,实际上是一种能忍自安的明哲保身,所以往往都是横逆、坎坷逼人来时,都是“退一步天地宽!”可实践往往是退一步天地更不宽,而且越退越不宽,为何呢?因为只是达观,而无进取!所以达观必须与进取并驾,达观才能产生积极效应。顾词中可贵处正是达观伴随进取,“一笑后还倍增虎劲!”达观优化了进取也!

诗文情愫。顾词中展示的诗文情愫,更是词人所独有的。我曾接触过词人的亲属、秘书、友朋,他们谈起顾浩同志,都说顾词人除公务外,就是读诗作词在日常交往中,都异口同声说,看样子不像官员而像诗人。驾驶员同志更介绍说,各种在外的会议散后,顾词人从不打牌也不串门,都是伏案写作。顾浩同志也曾亲口告诉我,他就是嗜好诗词,爱读、爱写。这种与生俱来的诗缘正是诗文情愫,这种诗文情愫在其作品中也是多处闪现。观日、观月作词,听风听雨作词,听蝉,也要蝉猜猜,自己又拾到几个好句!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7

文学文本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藉由声音衍生出意义;字词的声音在前,完整的意义在后。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别出心裁地将“构成一首诗歌的众多词语的语音发出的行为”当作诗歌的第四维度(参见《诗歌的第四维度》,茹恺琦译)。魏天真则说:“诗的读者和其他读者不一样,毋宁说是在倾听。读者倾听诗歌中的声音,他/她关注的是谁在说话,对谁说,说话的语调和语气是怎样的,并由此判断发出声音的人的立场和态度,由此理解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声音。”(《诗是声音的雕像》)

从这个角度说,李南诗中传递出的悲悯与愧疚、渺小与无助、良善与敬畏等隽永意味,固然是新世纪诗歌所匮乏的,因而是值得评说,值得赞扬的,但并不是她独有的;宗教意识与情怀也不是。事实上也不是。李南的独特在于她的声音基本上是平抑的,这种平抑既来自她的“在路上”的阅历所带来的平和与平静,也来自皈依基督教后所领受的“精神力量”的恩典。这种平抑所散发的柔和的光线,照临到读诗人的身上和心上,让他们宛若置身于高原的星空下,或者是平原的夕照中――星空与夕照,正是李南诗歌的背景与底色,也是她文本的写实性/象征性语境。在这语境的压力下,诗人原本平抑的声音,在读诗人心中摇曳起来,如星辉散开,如夕阳在渐渐的收敛中有了更为斑斓、玄妙的光谱。

“在广阔的世界上”,诗的开篇显示出写作者的立足点是无边的阔大;而“我想”这个在语义上有些多余的短语,收束着也统领着全诗:“我”在广阔的世界上,在万物之中;“我”的感怀出自这世界中的万物,万物有备于“我”,“我”也有情于万物。到第三行,诗人在世界、万物上漫游的视线开始移动到具象上,但禽兽、树林、旷野这些集合性名词,显现的仍然不是单独、个别的具象,而属于类象,以维护“万物是一致的”的表意。全诗最动人的两句“星宿有它的缄默,岩石有自己的悲伤”中的星宿、岩石也是如此,同时,我们要注意星宿与岩石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天为星宿,落地为岩石――也在呼应着“万物是一致的”的感念。从声音上说,第三行第三个类象前突然出现的修饰语“沉寂的”,开始把“我想”的略有上扬的调性压抑下来,又被“悄悄”的叠声词加强,及至“缄默”与“悲伤”给读诗人带来些许的忧伤与怅惘。

李南的诗歌结构往往是由大及小,再由小回跃到大。《在广阔的世界上》一诗由世界、万物起笔,到具象/类象展开,再以“时空的风霜”收尾,是典型的李南诗歌结构,不同于许多诗人惯常的以小见大的结构模式;后者是把“小”作为跳板,他们希望凸显甚至炫耀的是他们自己的高于世界或万物的“慧眼”与“慧心”,而这在李南看来不啻于步入迷途。她希望寻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如何让诗中的生活与情感既是“原初的”,又是“艺术化了的”。我们不可能越过前者去谈论后者,尤其无法越过前者去评述李南诗歌的独特性。她的被有意平抑下去的音质,源自一颗谦卑之心、虔诚之心。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8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9

一、从科学引向经典

在教学《月相变化》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对月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先出示一副美丽的月景图,问:“看了这幅图给你什么感受?在这么美好的花好月圆夜,如果没有了月亮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词人这样赞美月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对月亮的探究欲望,还实现了不同课目间的整合。

二、从经典走向科学

作为一名班主任,早晨我会早早到班上督促孩子进行早读。一次,当我在孩子们间穿行,一个女孩问:“老师,‘繁灯夺霁华’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众多明亮的灯光把月亮的光线都遮盖了。”看她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又继续说,“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打开灯光觉得很亮,可是如果我们打开比台灯的光线更强的日光灯时,台灯的光线就显得比较暗了。”“这是为什么呢?”看着女孩那求知的眼神,我把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详细地给孩子讲解说:“当光线发出来之后,它要在大气中传播。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会把一部分光线散射掉,空间就被照得比较明亮了。白天之所以会亮,是因为太阳的光线很强,足以把地球照得亮堂堂的。其实,我们白天看不到星星,也是这个道理。白天因为太阳光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出来的光线特别强,明亮的背景使得星星的亮光看不到了。实际上,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星星都是在天空中闪闪发光的。要想在白天看到星星,我们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来看。这是因为天文望远镜的筒壁可把散射在大气里的大部分阳光挡住,再加上望远镜中的透镜发生了折射作用,使得天空的背景变暗,而恒星的光点加强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白天看到星星了。”

女孩恍然大悟,继心满意足而又快乐地对我说:“没想到,这简单的一句诗词,包含着那么大的科学学问。我现在完全理解了词意,我想以后对于这句词也不容易忘记了。”

关于星星的诗句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体会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并学习创作诗歌。

3.培养学生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在写作中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种手法就是想象。诗歌因想象而精彩!今天我们就坐上吴望尧的《太阳船》,一起去感受想象的魅力。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意境。

文章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并体会文中哪个字、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预设:

(1)金黄的太阳升起,或穿行于云海之间或透过云层,洒下万丈光芒;傍晚夕阳透过云层,出现了霞光满天的画面;当夜幕降临时,又出现了繁星闪烁的情景。

(2)“溅”本指液体受冲击向四处喷射。在这里形容星星肆意地布满天空,赋予了星星极致的动感,生动传神,令人回味无穷。

3.品读课文,学习联想和想象。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文中都出现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太阳――巨船 太阳运行轨迹――航线

白云――帆 太阳光――闪烁的白银

晚霞――火 灰暗的云朵――灰色的浪涛

(2)认识想象和联想。

联想:由眼前的晚霞想到火,抓住的是事物之间的颜色相似点,这就是联想。

想象:看到太阳,想出另一种不存在的事物太阳船,这叫想象。

(3)作者之所以能运用奇特的想象,你能说出原因吗?

丰富的知识储备,对生活的热爱,有怀疑创新的精神。

(4)中外名人也对想象和联想给予极高的评价。

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

②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4.本文运用想象,通过“太阳”这一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对光明、希望和幸福的期盼,希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说明时间易逝,应珍惜时间。

三、拓展延伸

1.历史上许多优秀作品也来源于合理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体会下列诗句运用想象的表达效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课堂练笔。

课件出示几幅夜景图:面对这样的夜晚,你又会有怎样的想象呢?请尝试用诗句的形式表达。

四、课堂小结

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希望大家也做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人,描绘精彩的篇章,开创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繁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