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市场格局十篇

时间:2023-05-04 13:09:18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发展现状;市场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3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建立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8月,G20杭州峰会也将绿色金融作为会议重要议题,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一、绿色债券的定义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2014年的《绿色债券准则》(Green Bond Principles)[1],“绿色债券是一种高级无担保债券,其募集资金用途需专门用于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准则》经过2015年3月和2016年6月两次修订,最新版表示,“绿色债券可以是任何债券融资工具,只要其融资或者再融资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新的或者既有的合格绿色项目,并且该债券遵守绿色债券四准则。”绿色债券四准则可简要概括为募集资金的专门性准则、绿色项目评估与选择的自主规划与第三方评估准则、募集资金管理的可跟踪准则、资金分配与环境影响的定期信息披露准则,分别从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选择过程、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绿色债券标准进行了界定[2]。

二、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经验①

(一)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资本市场上,在ICMA权威的绿色债券定义之前,绿色债券市场就已开始发展萌芽。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首期气候债券(Climate Bond),被视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2007年以后,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2014年初ICMA《绿色债券准则》后,市场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7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尚不足10亿美元,2013年发行规模刚刚超过100亿美元,《绿色债券准则》后,2014年全球G色债券发行规模达366亿美元,2015年发行规模418亿美元,2016年前5个月发行规模已达28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接近1000亿美元②。尽管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取得蓬勃发展,但在整个债券市场中占比仍然较低,未来债券市场“绿化”潜力仍然巨大。

(二)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和特征

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发展趋势和特征[3]:

一是发行主体中,国际开发机构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企业、政府和商业银行发行规模快速上升。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早期发行主体主要为国际开发机构,2007年全球第一只绿色债券就是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近年来,企业、政府、商业银行等发行主体相继进入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快速上升。2014年之后,企业、政府、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已超过国际开发机构。二是能源是绿色债券市场最大气候主题。能源主题债券占所有债券存量的27.8%,其次是建筑和工业,占9.2%,运输主题债券在气候相关债券中占比最大,但在绿色债券中占比相对较小,主要由于运输项目近期才开始发行绿色债券,预计未来占比会大幅增加。三是发行期限以中长期限为主。截至2016年5月底,在全部已发行绿色债券中,发行期限在5年以上的绿色债券占比超过70%,发行期限在3-5年的绿色债券占比超过20%。绿色债券相对较长的发行期限,对于发行主体募集中长期资金投资于中长期项目,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发行评级以中高信用等级为主。AAA信用等级绿色债券占比43%,AA信用等级绿色债券占比15%,BBB以上投资级绿色债券合计占比82%,投机级和无评级绿色债券占比仅为18%。绿色债券发行评级较高,主要与其发行主体主要为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以及全球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有关。五是计价货币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绿色债券计价货币种类较多,当前已有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加元等25种货币被用作绿色债券的计价货币。鉴于美国、欧洲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领先地位,美元和欧元在绿色债券计价货币中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动本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2016年度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一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4]。六是债券品种和类型日益多元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早期主要是对发行主体具有追索权的一般义务债券,之后融通资金专门用于特定绿色或可持续项目的项目收益债券逐步增多七是约60%的绿色债券已按照《绿色债券原则》接受过外部审查。

(三)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经验

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取得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提升了绿色债券的吸引力,包括将贴息、担保、免税等政策手段应用于绿色项目,以提高绿色项目的收益水平,或直接应用于绿色债券本身,以提升绿色债券自身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投资便利性,包括形成了公认的绿色债券市场准则、第三方的认证、评估和评级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5]。

三、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2014年,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的碳收益票据,创新性地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与债券存续期内中广核5个风电场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挂钩,可以看作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初步尝试。在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下,2015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取得快速发展,尤其2016年,我国各类绿色债券合计发行规模约2369.7亿元③,约占同期全球发行规模的39.9%,跃居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是国内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场所,债券种类不断丰富,近9成采用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上市绿色债券中77%发生了二级市场现券交易,超6成绿色债券较传统债券有更低的发行利率,平均低19.3bp[6]。

(一)绿色债券品种不断丰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2016年1月,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获批发行不超过500亿元额度的绿色金融债券。2016年4月,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同时,交易商协会积极推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产品结构多样化,目前适用于绿色企业融资的债务融资工具品种不仅包括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定向工具等主流品种,还包括绿色永续票据和绿色债贷基组合等创新品种。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分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首支绿色永续票据和绿色债贷基组合产品。2016年4月,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国内首支绿色企业债。2016年5月,嘉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绿色公司债。截至2016年底,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1580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82亿元、绿色企业债140.9亿元、绿色公司债182.4亿元,合计发行规模达1985.2亿元④。

(二)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相较于国外,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条件逐步成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一是,党和政府系列高层次文件从顶层设计出发对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报告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绿色债券市场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对于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文件中受到高度关注。

二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出台绿色债券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15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公告(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9号),对绿色金融债券注册发行、第三方评估、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与公告一并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结合中国国情界定了绿色债券的标准和投资范。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列明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12向绿色企业债募集资金重点支持的领域,并通过简化审核程序,放开准入条件和资金使用范围,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投资补助、担保贴息、债券贴息等方式支持绿色企业债市场发展。2016年3月16日和4月2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明确了绿色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程序,以及第三方认证、募集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等相关要求。交易商协会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积极推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展,不断加大债务融资工具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6年底,交易商协会支持绿色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⑤,积极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等绿色产业,支持国家绿色经济建设。2017年3月,交易商协会 《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对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资金用途、专户管理、遴选机制、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机制进行了明确说明,将促进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健全,市场投资者逐步丰富成熟,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中国债券市场自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以来,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63.7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全年共发行各类债券36.1万亿元,现券成交额132.2万亿元,市场融资规模快速提高,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7]。同时,在前瞻性统筹安排下,债券登记、托管、交易、结算、清算等市场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建立,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逐步成熟,为社会责任投资人的培育及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尽管在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绿色债券指导性意见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为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仍有几方面问题亟待完善。

一是推动统一绿色债券项目目录。绿色项目的认定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而这需要有统一的标准。绿金委在参考GBP准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⑥,将绿色产业项目划分为6大类、31小类,并给出具体的界定条件,同时,国家发改委在制定《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时也列明了绿色企业债重点支持的项目范围,形成了国内绿色债券市场两套项目标准并存的局面,易使投资者在绿色债券认定时产生混淆,不利于绿色债券的便利发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协调,逐步推动统一绿色债券项目目录。

二是进一步加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管理。为保障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项目,国际上普遍鼓励采用专户管理或设立专门台账的方式,加强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资金流向的监测和管理。当前,人民银行、证监会、交易商协会在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管理办法中均有鼓励采取专户或者专门台账的条款,但国家发改委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除要求募集资金用于支持12类项目外,并未对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后期资金流向追踪提出相关要求。

三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为进一步提高绿色债券市场透明化程度,避免市场机构利用绿色债券市场各子市场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的差异进行监管套利,绿色债券市场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按照分类趋同的原则,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绿色债券发行人应定期按照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在指定平台披露财务报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所投项目环境效益等相关信息。

四是建立完善包括第三方认证、绿色评级等在内的服务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绿色债券的认定、评级以及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评估等,都有赖于专业市场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CBI、CICERO、Vigeo、KPMG等专业第三方认证和环境效益评估机构,在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和投资项目的环境表现,提高绿色债券市场透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由于起步较晚,从事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绿色评级、绿色债券环境效益评估的市场中介机构的数量和专业性仍相对不足,相应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注释:

①本节数据来源于Climate Bond Initiative,截至2016年5月31日。

②根据参考文献[6],2016年全年发行规模为800亿美元。

③其中境内信用债券和利率债券发行规模1985.3亿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规模67.0亿元。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规模46.0亿美元(约人民币317.4亿元),合计共2369.7亿元。

④数据来自中国金融信息网“中国绿色债券2016年中总结大会”。

⑤数据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⑥证监会、交易商协会在制定绿色公司债券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规范指引时,均采纳了绿金委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1]ICMA, Green Bond principles 2014, Jan 13, 2014[R].

[2]ICMA, Green Bond principles 2016, Jun 16, 2016[R].

[3]Climate Bond Initiative, Bonds and Climate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Market in 2016[R].

[4]马骏.中国绿色金融展望[J].中国金融,2016(16):20-22.

[5]万志宏,曾刚.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现状、经验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2):39-45.

[6]东方金诚绿色金融团队(方怡向、李睿、闫娜).中国成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环境效益和融资优势初显[R].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3-15.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2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短期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已能确认,并且这一波回暖主要得益于传统刺激政策。货币、财政明显趋向宽松,进而拉动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偏向投资的总需求管理再次回归,此举确实解了燃眉之急,稳定了整体局面,甚至IMF也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估计。

经济学家们担忧经济增长已经低于潜在增速,并且在通缩之中企业亏损面积扩大,因而总需求刺激刻不容缓。但是,旨在提高投资率的刺激政策又会固化结构问题,延缓改革。

稳增长与调结构在短期来看难以两全。政府在扩大央地财政赤字的同时,由于提前发力,下半年能否延续上半年的财政力度将决定着经济回升是否会延续。此外,政府对于各类或有负债已经不再照单全收,这将是下一阶段金融市场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但也是改革的正确方向。

总需求管理提前到位

从开年以来的政策动向来看,宏观调控的重心明显在向总需求管理转移。当市场仍沉浸在悲观预期之中时,政策的力度之大,时间之早,都出乎了市场的预料,甚至连政府专家也感到意外。宏观调控显示出更高的灵活性。

“毕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2016年主要任务是供给侧改革,但结束才不到两个月,总需求管理就已经启动,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位熟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编写的体制内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货币政策看起来比目标更加宽松。2014-2015年,尽管央行降了准也降了息,却未能充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与工业通缩对货币供应与实际利率的影响。进入2016年,情况明显发生变化,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一改2014年2月以来的负增长格局,同比增速大幅上扬23.7%,新增人民币贷款3.3万亿元,同比多增7000亿元。

2016年财政不仅赤字率从2.3%上调至3%,而且节奏上看明显地比往年更提前。地方债置换在一季度就加速放量,3月份单月发行7887亿元,创2015年5月开启地方债置换以来的新高;一季度城投债同比增长1.5倍;通过政策性银行支持重大水利工程贷款等项目的抵押补充贷款一季度增加3136亿元。PPP、专项建设债券等其他准财政措施也在为基建投资加紧蓄力中。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土地出让收入在2015年四季度止跌回升,同比增长9.5%,2016年初以来至4月首周末,100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总价同比增长11.2%。

目前采取的措施中,无论房地产去库存,还是财政货币的扩张,乃至即将推出的营改增,落脚点都是投资,全面覆盖了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拉动的效果已经显现,市场普遍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能稳在6.7%附近。“从前两个月和3月的高频数据看,内需改善还是投资走强所致。”北大国发院教授宋国青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内需改善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经济增长是否重振投资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在增长方式上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在收入分配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末期又提出去杠杆。这几个目标的初衷都是好的。过去几年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消费确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从国民经济的视角看全社会的债务,全社会总的杠杆率应该还在加速上升。

2016年以来投资重返舞台中央,但这与此前促消费、抑投资的结构调整目标是有所背离的。这一现象会在接下来延续吗?

消费率显示了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GDP占比自1981年以来一路向下,从53.4%一直降至2010年35.92%,中国经济追赶式的发展方式也依赖投资。为扩大消费、降低投资比例,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不少结构调整的政策。但是,居民最终消费的GDP占比上升幅度甚微,2015年较2010年的低点,只微幅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还可能是因为投资减速而被动增长的。

截至201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仅为37.92%,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在GDP的占比55.56%,世行计算的2013年全球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也达59.98%,经合组织成员国高至61.61%。与此同时,2014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则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消费已经远远超过投资。2015年,支出法当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连续四年累计上升,并且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外贸对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12.3%。据此进一步推断资本形成对2015年GDP的贡献率只有22.3%,还不到2014年46.7%的一半。这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需求走弱投资率下降的过程中,杠杆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促消费的结构调整和去杠杆似乎不能两全。有研究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指出,按照全社会债务与GDP比例的杠杆率算法,2015年GDP杠杆率上升约6个百分点;按照差分法而不是增长率计算,剔除波动后,杠杆率的趋势仍在上升甚至加速上升。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过去企业和地方政府储蓄增长率比较高,最近几年大幅下降,居民储蓄相对高增长,企业和地方政府自有资本增长率下降居民储蓄增长率上升,因而加剧了杠杆率的上升。进一步来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内生性收入,即企业留存利润、股本投入和支付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非债务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放缓,这也导致原本的投资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债务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当中,居民部门作为净债权人分配了更多的工资和财产收入并用于消费,这其中包括住房消费。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08年以来,中国各部门总负债/GDP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9月,政府、企业、居民口径的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为248.6%,远高于同为其他金砖三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偏高水平,仅次于日本387.1%、法国291.3%和美国262.6%。海通证券分析,企业部门负债率127.8%,占比过半,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也已从2009年的47%上升至2015年的57%,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维持在18%,地方杠杆率从27%升至39%左右。

至于通缩问题,以往投资率下降可以解释通胀水平下降,但导致通胀率下降的投资率下降不是可持续的。2015年GDP平减指数估计比上年下降0.3%,接近于1999年-1.3%的40年最低水平。但从通胀率对投资率的历史弹性看,最近几年投资率的下降没有超出周期性波动的范围。如果投资率能在2016年回升,通缩问题有望缓解。

平衡促投资和防风险关键在债市

居民部门加杠杆是化解企业和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之一,但并不代表可以被滥用。

2015年住宅销售增长率相当高,但贷款增量增长率更高。分析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称,住宅限购和其他情况可能导致新房销售给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有所上升,因此房贷增长较高。

“政策推动下的房价上涨可能会增加风险”,前述体制内经济学家称,“房价可能会像2015年的股市,怎么涨上去的就会怎么下来,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

另一措施是中央政府承担更多原本在企业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确认的债务负担。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若要实现6.5%的经济增速需要实施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在他看来,政府赤字率可以达到5%。

“尽管穆迪对中国财政实力的评估为极高,但中国政府债务过去有所增长并且未来可能进一步增长,这里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规模庞大且不断上升的或有负债。”穆迪中国区主管史季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国有企业、政策性银行及地方政府的中国或有负债并不体现在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在遭遇财政压力时,政府可能直接或间接承担此类负债成本。”

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债务,或有债务问题似乎已经引起了政府警觉,并且在采取着有进有退的策略。

史季指出,中国政府正在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这和美国允许地方政府破产以及日本中央政府明确兜底的模式都有别。这既包括对地方政府予以支持,也包括债券置换,通过专项金融债等改善融资环境,还有常规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对债务进行分类甄别、纳入预算、限额管理等。

对于企业债券,中央政府隐性承担的范围也在收缩。最近两笔债券违约的案例释放出了特殊的信号。中铁物资公司的债券违约标志着央企债务已经不是中央政府担保的范围。早些时候,国家开发银行承销的辽宁省属企业东北特钢债券违约,则显示出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也在和按照以往惯例会兜底的或有债务进行隔离。

成熟的债券市场是中国下一步促进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减少政府或有债务负担的根源。况且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债务违约的问题已经和国际投资者密切相关。

但是相比于制度成熟的离岸市场,在岸债券市场缺乏发行人约束条款,而一旦违约后离岸市场债权人又难以实际控制在岸发行人的资产和现金流。投资者保护措施不足阻碍了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

在史季看来,除了国内和国外法律体系不互通的原因,目前难以执行离岸条款和违约时法庭判决主要的理由是离岸债务往往是以资本金方式进入国内的营运公司,离岸债券投资者不是国内公司的直接债权人,所以跟国内债权人比较,离岸债券投资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假如国内债券是有类似离岸债券的条款,在违约时国外投资者理论上就可以直接通过国内法院以债权人身份提出诉讼。

这些条款可以帮助投资者管理比较高风险债券的风险。在违约发生前,约束性和财务条款能帮助债券投资者制约发行人做出不利于投资者的行动,如过度借贷、出售核心资产、大量派发红利给股东,减少违约风险。此外,交叉违约(cross default)条款能令债券投资者发行人在任何债务出现违约时,可以主动采取行动;引入独立债券受托人(Trustee)则可以降低承销商作为受托人的道德风险。

“如在岸市场能加入可以在国内法律体系操作的约束机制,可以鼓励国外投资者把资金分配到部分风险较高的债券。要是没有处理风险的工具,海外投资者的资金往往偏向低风险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史季说。

用绿债撬动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投资

在刺激需求的同时,供给侧改革并非被搁置一边。“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任务推出之后,市场担心行政命令会重新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不过,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特别是绿色债券或许会以市场化、更加温和的方式来促进供给侧改革。

已经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的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具有市场化激励的制度安排,可以在融资工具上用绿色金融评价体系让市场来做出选择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绿色债券将缓解金融机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中长期信贷投放能力,促进而非约束投资。此外,鼓励企业作为融资主体,政府以补贴的方式参与,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务负担。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认为,地铁、轻轨、新能源、污水处理等项目很适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

史季认为,在目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可以适当考虑政策支持倾斜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节能减排等项目募集绿色债券的方向。

“由于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的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不仅会快速发展,也会逐渐与世界资本市场接轨,并成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史季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于2015年10月份发行了9亿美元绿色债券,标志着国内发行人开始走向国际绿色债券市场。”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3

不接触不知道,这家公司的业绩在对冲基金圈非常惊人——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然而,在淘汰率非常高的香港对冲基金界,这家公司业绩保持在22%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011和2012年连续被彭博通讯社评为“连续五年来最佳多元化策略的对冲基金”。

中环资产主要投资于港股和海外市场。他们非常低调,不仅是内地,就连香港当地,知道他们的人也并不多。他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家族基金和私人财富,申购赎回设置为一个季度一次,声称主要是为了长期投资布局。

这家公司能在景况不好的市场下保持如此理想的业绩呢?

我了解下来发现,这家公司擅长使用各种投资工具,就好像他们风格所称的——“多元化”,如果判断哪个工具特别能赚钱,就会重仓去做。

最近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是垃圾债,尤其是内房(内地房地产)垃圾债。

他们在去年年底买了绿城垃圾债,在几个星期前,绿城还回100%的海外债,投资回报率超过25%,给他们基金净值增色不少。

在他们看来,“垃圾债”在很多人眼中,是高风险和高违约的代名词,虽说垃圾债的违约风险的确要高于投资级别的债券。因为垃圾债往往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人或该债券并没有达到国际评级机构投资级别的信用评级。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正在放缓的环境下,企业运营变得艰难,盈利的下降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会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了企业潜在的违约风险,也提高了垃圾债的投资难度。然而,垃圾债存在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评级机构的判断有时并不能最真实代表企业的信用情况,甚至有时会出现错误的判断,比如当年雷曼兄弟和AIG直至申请破产的前一刻,都还被评为投资级别。

他们发现,评级机构通常偏好成熟市场的大型企业,然而,在海外发债的众多中国企业里面,获得投资级别信用评级的公司并不太多,可能一些拥有众多资源,背景强硬的国有企业能够得到这些国际评级机构的高估,但同样优质的民企由于经营模式不被国外投资者所了解,或者现金流情况暂时性的紧张,就被列入垃圾债券的范围内。

中环资产就是这中间发现了机会——既然当前海外市场上,存在着对部分中国企业的风险评价过高的现象,结果造成了这些中国企业的海外债券价格偏低,那这种风险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称,就产生了理想的投资良机。

当然,他们也对“安全性”进行了一番研究——如果企业真的出现清算或债务重组的违约情况,债券能够回收多少价值?他们统计后发现,其实,垃圾债没那么不安全。近几年几个违约的企业债,投资者平均的回收率也在40%左右。较好的情况是企业申请债务重组,最近的几个案例的回收率都在45%左右。如果真的发生企业进入清算状态这样的最坏情况,历史上也发生过9例,回收率也有20%。

在中环资产看来,房企重资产企业的回收率会更高。同时,香港也有雅居乐、瑞安等房企在海外发债,这些债都很受欢迎。他们与海外投资者一样,也预计房企出现资金断裂、倒闭破产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是他们投资绿城等内房垃圾债的原因。

去年他们买的时候,因为经济不景气,债券融资时普遍出现折价,他们基本都能以比原先低20%的成本买入这个债券。

所以,在他们看来,垃圾债虽说有一定风险,但如果能从中选择到一家好的企业,在经济不景气及股票市场动荡的时候,获取年均10%以上的回报,其实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他们不仅的市场布局更是“多元化”。他们最近已经从新兴市场的布局转移到了美国和德国股市。一方面,在他们看来,过去两年投资新兴市场已经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另一方面,因为今年中国首次调低了经济增长目标,美国经济虽然增长缓慢,但没大家原本想得那么差,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在这个背景下,他们非常看好“美国特色”的高科技股,比如苹果公司、微软与FACEBOOK。他们同时也在关注全球做得好的智能手机的受益公司。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4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 经济 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 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 工业 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 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 企业 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 经济 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 发展 环境 金融 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 科学 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 计算 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 历史 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5

一、江苏生态环境治理的金融支持现状

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环保项目具有投入期长、收益低、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有一个包括政策、金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健全的支持体系。本文主要从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支持和金融市场支持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府支持

在政府方面,金融支持主要是指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价格补贴、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等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给与支持。例如,2004年,江苏省推行环保电价政策,主要是给予燃煤机组每千瓦时1.5分、1分、0.2分的脱硫、脱硝、除尘加价补贴。2008年1月1日,江苏省政府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从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而减轻了环保企业的税收负担。2012年,江苏环境保护厅的环保部门可优先为被评为绿色等级的企业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优先对符合资金支持条件的申报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并向金融机构建议给环保企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向保险机构建议降低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费率。另外,江苏省政府还提出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2013年,江苏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229.18亿元,比2010年增长63.83%,年均增长17.89%。2014年,全省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45亿元,比2013年增长17.73%。2016年,江苏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总共安排了15.83亿元,从资金的分配方式来看,安排在大气污染防治类的资金7.5亿元、安排在水污染防治类的资金3.75亿元、安排在土壤污染防治类的资金0.8亿元;专项用于补助脱硫考核项目的资金额为0.82亿元;还有实行其他方式分配的资金额有2.78亿元,其中,省级统筹专项资金达到0.69亿元。

(二)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并提供融资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江苏省金融机构支持环境治理已经有了不少的实践探索,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其中江苏银行和兴业银行比较活跃。2016年8月,江苏银行完成投放的新增绿色农业开发项目、太阳能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等9笔,绿色信贷总余额12.51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亿元。2007年,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发放了第一笔达到3000万元能效贷款,直至2016年10月末,该行向67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高达1万亿元。坚持以国家产业和节能环保政策为导向的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助力太湖水域的整治、防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当地产业升级目前已经累计投放500多亿元贷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因为环保问题否决贷款项目有100多个,并压缩和退出信贷规模达到20多亿元,另外配合政府关停了150多家化工、钢铁、印染等企业,这无疑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纵观农业银行全国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农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达到5751亿元,比年初增长5.89%,并高于全行法人贷款平均增速的2.63个百分点。

(三)金融市场支持

环境治理的项目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在理论上确实能够改善整体的社会福利,但因为存在环境外部性的问题,在项目开发的初期,由于存在前期投资较大且经济效益不确定的问题,另外投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个时候资金往往容易成为瓶颈。而这一个瓶颈的有效解决,就需要依靠金融市场发挥调节与融资的作用,通过金融市场可扩大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并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还有一些环境治理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例如,主要处理废弃聚酯的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7月在深圳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二、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匮乏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发力绿色金融,陆续推出部分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但业界对于绿色金融的其他产品如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产品的理解甚少;就江苏省而言,江苏省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都是集中于绿色信贷,并且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因为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加之国家刚于2015年底批准绿色债券发行,时间较短,市场尚未起步,故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江苏省内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金融监管等相关环节衔接不顺畅,缺乏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与此同时,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项目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收益、成本、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与审核。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投融资决策不透明,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发现机制无法在调节市场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风险管控。

(三)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一般只愿意投资给有着高回报的产业或是大型企业,而江苏省的环保企业大部分还只处于中小型规模,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保本微利的运行,金融机构存在贷款利率高、周期短的特点,与这类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很难匹配。所以,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型的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另外,银行对贷款的抵押物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只愿意接受房产、土地使用权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基础设施领域所形成的资产形态一般都表现为无房产证的泵房、划拨土地、设备间、设备资产、管网资产等,很难达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条件。还有,对上市公司的审核证券监管机构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上市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主要是财务标准,但中小环保企业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为他们普遍都存在前期投资大,后期线性收益的特点。

三、加强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的对策

针对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应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

江苏省虽属于碳交易非试点省份,其碳金融发展的前期基础缺失,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为江苏省碳金融的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增加了省内绿色金融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型。所以江苏省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高效落实中央任务,提前为碳金融的发展谋篇布局,为省内的绿色发展再添助力。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江苏省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力度。首先,江苏省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向银行建议,为环保企业积极的提供绿色再贷款并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对绿色金融产品下的资产实行比较低的风险权重以及资本监管的要求,为处于中小规模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提供较多的可能性。其次,江苏省政府部门应该安排专项的资金弥补发行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部分贷款的利息,并鼓励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的时候,涉及绿色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受偿,这样就可降低环保企业的风险。最后,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尤其环保、发改委等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同时需要加快绿色评级体系建设,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贷环境

江苏省政府应鼓励省内各类银行向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具体实施上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落??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以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保类项目,反向也可以将更多的环保项目纳入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此外,建议省政府放开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成立专门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公司也将有效缓解环保企业的资金饥渴。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6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在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金融机构积极对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工作,资金投放有所倾斜,但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严重影响了金融扶贫的效率。

(一)农村的贫困户难以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

由于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严重影响了在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的能力:一是贫困人群的信用积累大多为空白,影响了银行授信额度;二是贫困家庭一般收入极低,来源不稳定,难以取得担保;三是贫困家庭一般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四是贫困人口一般受教育程度很低,金融知识贫乏,没有通过融资取得生产资金的要求。

(二)金融服务产品在贫困地区的适应程度较差

针对贫困人群的条件与需求,扶贫金融产品应当能够实现低担保、低成本、宽授信、小额度。而金融机构在提品服务时必须强调风险防范,因此对于还款来源、个人信用、抵押担保等条件难以降低门槛,或者降低门槛的同时会提高产品价格,贫困农户仍然难以接受。

(三)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分布散、资金实力不足

由于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网点分布较少,人员素质不高,而国有银行也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业务较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的资金供应能力。政府部门虽然积极探讨各种资助贫困农民的融资方式,比如有的地区提供妇女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但由于各种扶持方式散见于不同部门,许多贫困农民存在信息不畅等情况,实际援助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加快金融创新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有效路径

金融创新是破解资金供应难题的有效路径。针对贫困地区资金总量不足,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临沂市资本交易大会暨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峰会在此方面已经做出有益尝试。在信贷资金趋紧的环境下,临沂市已召开三届资金交易大会,成交额和资金投放额连年升高,2015年大会签约合同金额1087亿元,当年可实现720亿元;2016年大会签约金额1126亿元,当年计划实现资金投放792亿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形成了有力支撑。

金融创新是贫困地区实现普惠发展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实现普惠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首要目标,发展普惠金融是十三五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任务。普惠金融要求项目具有微利性和可持续性,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如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在世界上非常成功的普惠金融案例,值得借鉴。

金融创新是加强风险防范稳定发展环境的有效路径。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风险反而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在风险防范和支持经济发展中取得平衡,临沂市近年来不断探索新型防控措施,取得较好的成效。如临沂市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机制成为风险防范创新形式的典范,通过大额授信联合管理,临沂市初步形成了辖区信用风险预警、防范、化解一体化管理机制,2014年开始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降”,在全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信用风险防控“临沂模式”。

三、加快金融创新,助力扶贫攻坚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新型金融业态

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加强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积极培育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

普惠金融。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和落实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及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政策,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针对新型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对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担保形式等环节进行再造,有针对性地创新政策措施,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资金渠道,着重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问题。利用互联网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三农直销银行”,发展涉农电商服务。利用智能手机普及的机遇,发展移动银行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开拓服务空间。

科技金融。围绕满足双创、四众、创新发展等战略特色金融需求,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科学集成,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持续性和体系化的金融服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采用有偿使用、入股、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科技、银行、企业等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成立科技型企业投融资平台。建立专门服务于无形资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有无形资产没有抵押物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科技型企业规范改制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集合票据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和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加强合作,鼓励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丰富金融产品和市场层次,形成传统金融与创新金融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适时规划建设互联网金融孵化基地和产业园,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载体支撑。设立提供数据存储及备份、云计算共享服务、大数据挖掘和服务、销售结算服务的专业机构,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支持体系。

绿色金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能效融资、碳排放权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金融业务,建设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金融再贷款、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对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评级等手段,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积极开展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发展碳租赁、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

(二)强化资本市场融资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思路,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推进规范化公司制和股份制改制,使企业更快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坚持境内、境外上市同步推进,鼓励上市企业进行战略性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积极利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融资工具,拓宽并购渠道,丰富并购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基金、股权与新三板、齐鲁股权挂牌企业合作,实现增信、定发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深入开拓债券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发债企业后备资源库,重点推动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更多更好地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已有融资工具,探索运用基础设施票据、可转换票据等将要推出的融资工具。用足用好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支持资产证券化产品、金融衍生品在符合条件的权益类交易市场发行和交易。

培育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加大对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有实力的股权投资机构来我市投资。引导拟上市企业、挂牌企业利用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融资发展,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备选企业项目库。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股权投资机构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基金运营,实现投贷联动、投保联动。

探索实施资产证券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机构申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或将贷款纳入总行资产证券化项目池。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大力争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我市重点基础设施、地方发展基金、国有企业改革、保障性住房、养老健康产业等。引导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继续推进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范围,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

(三)加强利用域外资金

扩大跨区域金融合作。加强与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总部的对接,积极对接长三角金融中心和省内金融中心建设,主动承接金融产业和功能转移。培育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金融信息化管理、金融数据备份和金融机构后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对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开展资本领域合作。深化与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争取与总部建立企业挂牌快速通道。

发展涉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为外贸发展和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提供信贷、保函保理、人民币跨境结算、出口信用保险、境外并购基金等一揽子金融支持。争取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改革试点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吸引金融机构在老区设立离岸业务中心并开展相应业务,推动中资银行试点开展外币离岸业务。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7

一、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电力等常规能源产量逐年增长,新能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基本形成了以煤碳开发为主、火力为基础,油气资源和新能源全面开发的格局。内蒙古已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首位;电力行业方面,发电装机、发电量、售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等4项指标增幅跃居全国第1,成为国内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石油已探明的储量达7亿吨,远景储量为40亿吨以上;天然气预计远景储量达到4万亿立方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级的整装气田。除了常规能源以外,内蒙古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也非常大,风电装机总容量205.68万千瓦,居全国第1;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其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海拔高、晴天多,所以光能丰富,太阳能源仅次于,居全国第2。

二、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随着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能源工业已逐渐成为内蒙古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支持绿色的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形成。

内蒙古建立了以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行使监管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是能源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血液”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919.47亿元,同比增长25.86%,其中新增贷款余额1626.97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136.53亿元,其中新增中长贷款1194.0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3.39%。新增贷款中投向农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行业占绝对比重。各商业银行限制和压缩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信贷投放逐渐转向环保、绿色和可持续的行业。“十一五”期末,自治区电力、交通、煤炭行业贷款余额达到近30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

(三)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持了能源产业

截至2010年末,全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0家,另有6家公司在香港、美国NASDAQ等海外市场上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07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7.27倍。目前,全区证券期货公司数量为3家,证券期货营业部59个,投资者有效账户67万户,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为116亿元、48亿元和37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内蒙古地区优势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来看,内蒙古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乳品加工等领域,许多上市公司在行业内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伊泰B股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13家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骨干企业。北方创业、包钢稀土也都是各自行业的典型代表。这些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长的同时,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整合优化,充分体现了内蒙古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为内蒙古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内蒙古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近百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能源类企业。这些优质企业已基本具备了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和其他融资形式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包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融资超过100亿元。

三、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工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能源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需要灵活的融资方式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传统的银行信贷、政府扶持远远满足不了能源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能源工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能源企业融资手段单一,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资金,占能源工业投资总额的比例大约在80%左右,其他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比例非常低。在直接融资中,股票、债券的发行量少,信托租赁、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多。项目融资、吸收国际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方面也刚刚起步。

(二)银行信贷支持下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内蒙古整个能源工业资金需求结构来看,一次性能源开发和绿色能源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而电力工业目前资金需求量相对稳定。从资金供应来看,对资源型企业的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能源的开发投入较多,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绿色能源产业在我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电力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中小型发电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行业供需较为均衡。而对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由于短期收益效应不明显,所以,许多金融企业投入比例非常小。银行用于新型能源项目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银行对新型能源项目的收益预期不高,银行用于再生能源、节能项目以及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

(三)信贷资金集中度高,潜在风险在增大

近几年,内蒙古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加之煤炭、电力行业收益稳定,短期风险较小,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能源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些商业银行甚至通过放宽贷款条件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能源企业贷款,致使信贷资金在能源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贷款集中度的提高其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四)地方性金融机构对绿色能源产业支持有限

内蒙古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更缺乏地方金融龙头企业。近几年,尽管全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资本市场的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

内蒙古的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均总股本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和建立国家重要绿色能源基地不相适应。自治区不仅股权融资比例低,债券融资规模也很低。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融资规模十分有限。

四、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1.金融部门通过运作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

2.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金融业务运作的具体可操作准则。金融部门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细化,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运作操作准则,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的实效性。

3.为使金融部门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金融部门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信息动态,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实行绿色金融、领导科学决策与金融业务运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南。

(二)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是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发行中长期建设债或设立能源开发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专项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资,创建能源产业的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二是除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要最大限度满足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外,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进入能源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支持银团贷款。三是鼓励能源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和中长期债券,扩大能源企业上市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四是用信息、政策、参数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起民间资本投资运行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能源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能源信贷的监测制度,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一是当地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把能源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加强对能源行业的景气分析,消除监测盲点;二是要对国际、国内及区域能源发展状况保持密切关注,评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采取措施防止能源产业的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缓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统计能源产业的需求、消费量、增长水平、弹性系数等有关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是强化金融支持能源产业风险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从时间序列上对能源产业、金融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积极开展区域能源工业与相应金融支持的动态趋势分析,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8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做好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既是提高金融体系自身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必然选择;更是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金融体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截至去年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6亿万元,并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绿色债券余额达1.1万亿元,期限结构更为合理、成本优势逐步显现;绿色金融的资产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并且绿色贷款的不良情况也已经达到了世界标准,目前没有任何违规行为。绿色金融全国范围内也已经形成了良好地形式和规矩,已经成为目前金融发展核心素养。在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过程中作用进一步凸显。

助力双碳战略的金融监管导向

就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实施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项政策的推出预示着其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所规划制定的相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思维,这也是国内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政策制度起步较早且相对完善,比如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8年《绿色投资指引(试行)》、2021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但是,多元化产品市场的形成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对引导绿色金融发展开展了诸多积极实践。中国人民银行凭借着发展至今的优秀工作经验,已经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分析的非常透彻,同时也帮助了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就是指要依靠绿色金融的优势来促进绿色环境的发展,同时还有对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机制以及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的定价部分。首先依托类似信贷等相关绿色金融服务,强化行业内容的自我发展意识、规范企业内部金融发展标准制度同时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等,进而将绿色环保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其次通过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工作,让企业在风险预测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保证绿色金融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然后促进我国建设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宣传低碳产品,在将其作为交易品在实际市场中对其价格进行定义。而想要充分发挥出“三大功能”的核心作用,首要任务就会要完善和贯彻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五大支柱”。首先是加强金融风险体系标准。现阶段,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体系制度在落实执行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在欧洲部分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制度的研究也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为了能够保证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相关规范制度、确保相关绿色产品能够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创建绿色金融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是强化金融相关机构在执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方面的监督工作。全面实现助力企业金融发现以及相关负责人相关业务能力方面的提升。人民银行研发出来一套全新的绿色金融管理服务系统,这项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将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组织之间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推行金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加强到了核心标准。然后是对奖励机制的健全与改进。根据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制度与政策,相关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绿色设施,为金融行业的低碳环保工作顺利执行的能力。2021年6月,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作为评价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政策性文件,用于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协助银行在绿色管理方面的工作有效执行。四是逐渐加强绿色金融相关产品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在鼓励的基础上创新绿色产品,对发行制度进行全面健全,同时实现交易流程的规范化,增强交易透明程度。国内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绿色产品,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保证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五是实现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空间拓展。采用多角度、多平台的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国家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而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管理工作的认可度。银保监会围绕政策体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投融资引导、金融创新、绿色保险及国际合作方面开展系列支持鼓励引导。1.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最近几年,制定并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鼓励国内银行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实行绿色信贷活动,加强对绿色低碳环保的宣传和认可,重视对环境以及社会的风险防控,增加其表现。2.强化绿色信贷以及金融统计的工作执行。建立其科学合理的相关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在固定的时间引导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和金融统计工作,从而强化相关部分对于绿色环保意识方面的提升。3.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指导国内的相关银行机构对绿色产品的支持、低碳环保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传统领域行业绿色改造的同时,针对于低碳行业进行管理,对各大企业实行针对性扶持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4.引导和鼓励银行创新和升级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开发,积极发展有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的相关服务质量。5.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发展。鼓励地方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引导和要求金融机构多学习和解决现阶段国际上相对优秀的开发和执行经验,强化对金融项目的风险等相关管理工作执行,探索开展信息披露,积极和国际上优秀的金融绿色服务部门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相关项目能够平稳有效的执行下去。

商业银行助力双碳战略的重点举措

完善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个体,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绿色金融的重视是首要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其发展战略规划,确立绿色金融重要战略定位,从治理架构、制度流程、管理工具三个层次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基础设施,提升绿色行业研究能力,培育绿色领域专业人才,加快绿色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等,以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推动构建发展绿色金融的新特色、新优势。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我国现阶段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无论是在证券、产品或者是服务方面都得到提升和创新,但是现阶段的成就依然无法补足碳中和的绿色融资的缺口。进入“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新基建、小微企业融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绿色金融、能源稳产保供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并能够有效兼顾绿色低碳效应的发展路径。加大绿金产品创新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绿色发展涉及层面广,融资需资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的积极作用,以绿色发展基金、绿色PPP项目、绿色零售产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序探索绿色资管业务,通过绿色ABS、ESG主题理财产品等工具的研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多措并举推动资本、产业、绿色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为各地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围绕监管要求有序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人民银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思路,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监管要求,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规划,定期出具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环境风险量化分析报告,客观地向市场传递银行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更加有力地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绿色运营有序推进自身碳中和计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全国所有法人主体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应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可践行“五位一体”的绿色运营思路,具体指的是在采购、办公、举动、意识和示范五个方面彰显绿色化,探索编制涵盖排放结构、减排策略、减排目标、减排方案等在内的银行自身碳中和整体规划,尽早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强化绿色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十四五”规划提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重要目标,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等重要任务。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主体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融资风险,避免因获取信息存在障碍,导致部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存在“漂绿”行为;要更精细化预估与管控准确率不稳定引发的投资风险;要防范人为因素引发的运行风险,例如申贷企业虚构账目数据或其他暗箱操作使项目中断并骗取相关保障资助金,或使资本链中断导致项目搁置甚至终止等现象,避免绿色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假绿”行为。此外,对于已经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应严格按照赤道原则标准筛选项目和客户,按照政策标准实施准入,精准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更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的关键是规则。建议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从支持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推动保险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区域性环境权益市场发展、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环境和构建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多个方面出台便于金融机构可操作的细化政策措施,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建议在已有的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指引及绿色债券目录等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上,持续完善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绿色金融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正确认识产品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从而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督管理部门思想意识的统一性。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增加鼓励性引导建议监管机构,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金融机构绿色项目上的投入,如向商业银行提供绿色再贷款、再贴现、对低碳融资定向降准,鼓励银行对相关机构放款贷款限制;例如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服务进行标准控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以及参与方式;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安全垫,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时绿色金融产品优先受偿等。发挥政府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世界相关经验表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又要将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可以通过强化奖励政策,灵活运用财政、金融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减少市场加入标准、重新定义公共服务定价、实行特殊经营许可制度等,增强绿色环保项目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社会资本全面投入到绿色项目建设之中;建议有效发挥宏观政策,通过贴息降税等财政政策工具,及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发金融机构深耕绿色领域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健全绿色风险防控体系,做强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风险采取合理的化解措施与处置方案,进而对绿色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支持具有绿色禀赋区域的金融机构打造特色绿色金融品牌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相关工作放在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准备全面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发展至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效果。以贵州省为例,该省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致力于绿色发展,以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实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方面开展了丰富实践,具备绿色发展禀赋。鉴于此,贵州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在更加注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投资规模,更加注重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布局的结合,以强有力的金融聚集效应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此外,贵州碳汇造林、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色资源丰富,预计每年可提供极具规模的碳减排量。特别是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经建成,碳金融领域将大有可为。区域内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碳金融的推进力度,研究开发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新型绿色投融资机制,为加速贵州丰富的碳汇资源资本化作好充足准备,力争将碳金融品牌打造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名片。

参考文献:

[1]赵婧秋.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路径调整[J].中国中小企业,2022(01):178-180.

[2]余海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2020(01):45-46.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以及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日益成熟,金融机构在碳金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初步形成了以融资支持为主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1.碳信贷。

即金融机构通过抵质押物、流程管理或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为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以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为例,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此后,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陆续与IFC开展能效融资合作。该合作框架下,IFC向银行提供本金损失分担,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另据了解,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正在计划推出碳配额质押贷款,即控排企业将持有的碳配额质押给银行,银行将其配额的市场价值按一定折扣折算,贷款期限与企业碳交易履约期相匹配。

2.碳顾问。

即CDM财务顾问服务,金融机构依托项目融资渠道和网络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项目开发和交易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申请、中介机构关系协调、项目注册、项目执行、CERs买家选择、买卖双方前期谈判、以及协调资金支持等顾问服务,从而帮助国内项目业主改变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如2009年7月,浦发银行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为节能减排项目业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便利。

3.碳理财。

理财产品的“碳”概念通常通过五个方面实现:一是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环保概念股票挂钩;二是与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合约挂钩;三是与权威机构的环保指数挂钩;四是与节能减排项目收益挂钩;五是产品本身具有绿色环保功能。如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8月推出国内首款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挂钩的一年期结构性理财产品。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陆续了自己的低碳理财产品。光大银行发行了“绿色零碳信用卡”,卡片材质采用可回收材料,且具有碳足迹计算、邀约购碳计划、碳信用档案、环保账单等环保功能。

4.碳基金。

广义的碳基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国家层面设立的全国性碳基金,包括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第二类是地方政府牵头或引导设立的绿色产业基金。如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等。第三类是民间发起设立的各种以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为投资目标的创投、PE资本。从基金运作模式的成熟度和国际影响力上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简称清洁基金)是我国碳基金的重要代表。该基金以收取CDM项目国家所得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清洁基金累计安排约7.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364个赠款项目。自2011年至2013年末,共审核通过110个委托贷款项目,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安排贷款资金63.3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45.20亿元5。

5.碳债券。

2014年5月,国内首笔碳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笔碳债券为附加碳收益的中期票据,发行人为中广核风电,发行金额10亿元,发行期限为5年,主承销商为浦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据公开资料显示,该笔债券利率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形式。其中,浮动利率部分与发行人下属5家风电项目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碳资产收益正向关联,浮动利率的区间设定为5到20个基点6。碳债券作为一类全新的基础资产类型,是对未来国内碳衍生工具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

6.金融机构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相互寻求合作。

近年来,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加快,尤其是区域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金融机构与环境能源交易所或排放权交易所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合作程度越来越紧密。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与7个试点省市交易平台均签订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中5家交易所的资金结算银行,并为交易所开发机构类会员,有效推动了区域交易市场的构建和交易。碳交易平台也在积极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进而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市场活力。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例,该所发挥平台中介作用,可为企业客户提供抵押贷款、收益买断、节能项目保理、保证保险、融资租赁、信托计划、订单融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便利,对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稳定客户群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碳交易与金融服务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影响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一是上位法缺失

国际成熟碳金融市场均将法律约束作为其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欧盟于2000年最早启动了《欧洲气候变化方案》,德国2002年制定了《节省能源法案》,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于2007年出台了《环境税》、《碳主张与交易实践法》。从国内看,尽管试点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作为交易指导和依据,但并未从国家法律层面予以严格规范和引导,既缺乏统一的碳排放交易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又未对参与主体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和义务约束。二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碳金融风险补偿、担保与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业务更多来源于外部压力而非内在动力。一方面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动力向低碳项目融资;另一方面,配套机制的缺乏使低碳企业面临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之间的矛盾。

2.碳交易市场割裂影响其流动性与价格发现功能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推进,七个试点省市结合地方特点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由于各地在配额确定和分配方式、覆盖行业、违约处罚、配额存储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由此形成的交易标的内涵及价格亦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市场的整合成本和难度正在逐步加大。如上海、天津、广东将企业分为两类行业,采用历史法与基线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始配额,深圳、湖北则采用历史法和碳强度下降目标激励的方式确定配额。广东、北京、深圳、湖北一定程度地引入了有偿拍卖方式,其余试点地区则均为免费发放配额。上海对工业企业一次性发放三年配额,允许存储,不允许预借,湖北的配额为每年发放,当年不交易就要注销清零,天津则介于二者之间,每年发放配额,未注销的配额可结转至下年度继续使用。市场基础规则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碳配额交易联通困难,影响了市场流动性,也不利于全国统一碳交易价格的形成。截至2014年5月末,试点地区碳交易累计成交量442.47万吨,仅为试点地区配额总量的0.37%,碳配额成交均价最低的仅23.9元/吨(湖北),最高则达到69.62元/吨(深圳),二者相差近3倍7。

3.与金融业结合不足影响市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从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除基于碳减排义务和合规要求而进行交易的企业外,还有众多专业金融机构积极介入碳金融市场,对碳交易提供全方位支持。碳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详细的碳评级服务;碳经纪商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促成供求双方达成交易;专业碳项目开发商提供碳项目咨询、收益评估,项目实施和检测、减排额核证、CERs签发和资金到账等服务。目前,我国参与碳交易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碳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且与证券、保险、基金、私募投资等金融领域的业务合作尚未真正开展起来。碳排放交易试点近三年来,仅完成1笔碳债券交易,碳基金也以政府牵头设立为主,民间金融机构鲜有参与。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拓宽。

4.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缺乏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缺乏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碳金融产品开发及业务拓展团队,管理经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碳金融产品基本集中于金融服务链条的低端,主要是提供绿色信贷、交易结算、低碳项目融资安排等传统融资服务,碳交易的投资增值业务涉及较少,缺乏诸如期货、期权、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虽然我国参与的CDM项目大都签订了CERs远期合约,但无法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也不能通过看涨或看跌期权规避风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很难广泛参与到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当中,导致市场主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价格主要由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决定。

三、政策建议

1.政府主导,分工协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国家层面的碳金融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章,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具体的碳金融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明确碳排放交易制度、碳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我国碳金融的规范发展。二是加大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明确企业未承担减排责任时的处罚标准,探索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扶持力度,如在企业环保审核中提高对项目的认证标准,对CDM项目给予减税等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低碳项目与新能源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解决低碳项目融资难问题。

2.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

一是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率先实现互联互通,整合三地碳排放交易资源,打造京津冀跨区域的碳交易平台,为建立全国性统一平台探索经验、奠定基础。二是制定京津冀跨区域的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确定总量控制目标,统一相关交易规则,形成标准化的碳交易标的,并逐步整合已有的两个交易平台。三是国家层面制定碳减排总量控制目标,结合前期试点地区经验,确立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制度、减排行业和企业范围、核查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统一标准,进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四是进一步打通不同交易机制下的平行碳市场,合理设计CDM机制下的CERs、自愿减排机制下的CCER与区域碳交易试点建设中的碳排放配额交易的互联互通,构建以配额交易为主,以CDM和自愿减排机制为辅,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碳减排格局。此外,借鉴欧盟与其他国家碳交易的衔接经验,通过交易单位互认、协调登记制度、建立兑换补充机制等方式,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碳交易市场的对接。

3.积极培育,加强引导,推动碳交易市场与金融业深度结合

一是拓宽碳金融服务机构范围,培育多层次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债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碳交易业务的宣传推广,多途径引进和培养相关碳金融人才,建立起由银行业低碳信贷服务体系、保险业低碳市场风险保障机制、机构投资者信托机制等各种机制所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并建立配套的碳金融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第三方核证机构。二是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继续支持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低碳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资源在低碳产业上的配置比重及绿色信贷业务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大与各金融业态间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金融生态安全环境,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碳金融业务领域,积极开展与保险、证券、交易平台的业务合作,进一步探索绿色证券、环境责任险等业务试点。

4.借鉴经验,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标准化碳金融衍生产品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10

您可以写信、传真或发邮件与我们联系。地址: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14楼《理财周刊》社,邮编200235,信封上请注明“理财信箱”。

E-MAIL:editor@amoney.省略 传真:021-64940492

汇丰人寿新推重疾险产品

Q:听说汇丰人寿保险新近推出了一些重大疾病险产品,能具体介绍一下吗?(上海张良以)

A:是的,近期汇丰人寿新推出“康盈重疾保险组合”。其中,“康盈重疾保险组合A款”。由主险“康盈两全保险A款(分红型)”和“附加险附加康盈重大疾病保险A款”两款产品组合而成。

我们了解到,该保险组合能为投保者提供25种重大疾病、150%于基本保险金额的保障。其中,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心脏病)、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病)、及脑中风后遗症(脑血管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皆在其保障范围内。

同时,该保险提供相当于基本保险金额100%的人身保障。如在保障期内未发生重疾或身故理赔,客户可以在保障期满时获得满期保险金,即为100%的基本保险金额。

此外,该保险组合的保单分红功能,亦可作为抵御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也可以满足客户长期财富积累的需求。

工行“上门定投”贴心服务

Q:基金定投具有“摊薄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无需考虑投资时点、积少成多、复利效果长期可观”等特点,是家庭理财中最合适的方式。工行近期推出了“上门定投”业务,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南京 马薇薇)

A:基金定投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投资理财方式,已经被投资者较高程度地了解和接受。同时,围绕基金定投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升级。据了解,为方便广大投资者参与基金定投,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银行排队上,同时提供现场投资理财咨询等增值服务,工商银行近日面向社区、企事业等单位推出了基金定投签单业务,更多的投资者将能享受到工行“上门定投”的贴心服务。

专家指出,目前市场整体趋势向上、短期震荡的格局,应该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投资时机。从最近几年的投资经验来看,除2007年外,其他每年的10月、11月似乎都是适合投资者精选个股、合理建仓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建仓,来年往往会有不错的收益。距离2009年结束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精明的投资者其实已经开始布局明年春季的投资了。

慧通贵宾享冬令进补服务

Q: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上海银行为高端慧通卡客户提供的“健康绿色通道”服务中最近也增加了进补膏方的服务,想了解一下更详细的资料。(上海魏思忆)

A:围绕“健康财富生活,我们共同守护”的主题,近日,上海银行携手拥有127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蔡同德堂药号,为高端慧通卡客户提供“健康绿色通道”服务,满足客户冬令进补膏方的需求。

据介绍,此次传统冬令进补之际上海银行推出的“健康绿色通道”活动,提供包括专属中医就诊、贵宾礼遇服务以及部分膏方折扣优惠等多项增值服务。此外,对符合条件的高端贵宾客户还将获得该行提供的蔡同德堂全市优秀膏方专家的问诊机会,享有私人银行级贵宾礼遇服务。

此外,近期上海银行也陆续向高端慧通卡客户推出了道路救援、酒后代驾、机场贵宾通道以及报刊杂志赠阅等系列专属贵宾礼遇服务。

“双剑客”打造华安动态基金

Q:华安新推出的基金产品“华安动态基金”中采用了双基金经理的组合,可否介绍一下双基金经理的管理有何优势?(杭州管韵莎)

A:双基金经理自2007年出现以来,就在基金业广泛运用。在近期发行的新基金中,华安基金也亮出了双基金经理的组合。宋磊和张翥携手共同管理华安动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