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组合策略十篇

时间:2023-04-21 08: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票投资组合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1

【关键词】投资组合;日平均收益率;半绝对偏差;股票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组合是指由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债券、衍生金融产品等组成的集合。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可见,收益和风险是投资组合的两个重要因素。投资风险的计算已有许多方法,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度量选择,其中适用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方法有:半方差[1]、半绝对偏差[2]、VaR[3]及CVaR[4]等下行风险度量方法。股票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企业、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在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中一般假设证券的收益率服从某种随机分布,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收益率的分布函数是难以确定的,通常采用专家估计法,或根据历史样本数据采用资产价格差分的百分比和价格对数差分这两种方式来计算收益率。在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和交易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一个交易期的收盘价来代替这一期股票的价格。由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是随机的,投资者会在交易期内任何时刻进行交易而非收盘时。为此,本文采用股票市场上的历史交易价格数据,根据每天股票的最低价和最高价构成的价格区间来计算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由此计算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并基于半绝对偏差风险函数得到投资组合的风险表达式,进而建立一个投资组合线性规划模型,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选择合适的股票投资组合提供参考。

1.日平均收益率

假定某只金融资产在时刻t的价格为pt,则单期价格差分的百分比收益率的定义如下[5]:

Rt=(pt-pt-1)/pt-1 (1)

K期百分比收益率为:

Rt(K)=(pt-pt-K)/pt-K

单期价格对数差分收益率(简称对数收益率)的定义为[5]:

rt=lnpt-lnpt-1 (2)

K期对数收益率为:

rt(K)=lnpt-lnpt-K

对数收益率比百分比收益率有更好的性质,而且在价格变动较大时,对数收益率比百分比收益率作为收益率度量更合理。K期对数收益率为该K期内各期收益率之和,于是,采用对数收益率有:周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月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周收益率之和,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由公式(1)和(2)给出两个日平均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设股票在第t天的最低价为at,最高价为bt,于是股票在第t天的价格区间为[at,bt]。任取x∈[at,bt],y∈[at-1,bt-1],则由公式(1)和(2)得到第t天的百分比收益函数和对数收益函数依次为(x-y)/y和lnx-ln y,由微积分知识,得到股票第t天的百分比日平均收益率为下列二重积分:

计算得到:

(3)

同理,第t天的对数日平均收益率为:

计算得到:

(4)

易见,对数日平均收益率具有与对数收益率同样的高频数据与低频数据的加法关系。于是,采用对数日平均收益率,仍有:周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月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周收益率之和,等等。下面我们采用对数日平均收益率(简称日平均收益率)来度量收益率。

2.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设投资者有单位原始资金,不妨设为1,按投资组合X=(x1,x2,…,xm)投资到m种股票,投资比例满足x1+x2+…+xm=1,xj≥0(不允许卖空),投资者是理性且厌恶风险的,其目标是选择投资组合策略,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且风险最小。

预期收益率计算:

假设我们拥有这m支股票K+1天的历史样本数据,由公式(4)计算出每支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设第j支股票Pj在第k天的日平均收益率为rjk,则第j支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可以作为第j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为:

(5)

由于日平均收益率从第2天开始计算,所以每支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数量为K,为了使模型简洁,我们这里忽略交易成本。于是,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

(6)

风险值计算:

对于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可以基于半绝对偏差函数来计算投资风险。半绝对偏差是指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平均收益率的绝对值,我们采用历史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半绝对偏差来表示,即将投资组合的风险表示为:

(7)

投资组合模型:

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和思想,可以建立如下投资组合模型:

(8)

在模型(8)中,R0表示投资者能够接受的最低收益率。

记:

显然,且当时:

当时:

因此等价于:

(下转第52页)(上接第50页)

于是投资组合模型(8)等价于:

(9)

模型(9)为一个有m+K个决策变量,K+1个不等式约束,1个等式的线性规划问题,它一定有最优解,模型的求解可以利用多种数学软件,如Excel、Lindo、Lingo、Matlab等予以实现。

3.实例分析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8支权重股票(m=8)进行投资。8种股票包括:P1:万科A(000002),P2:中兴通讯(000063),P3:五粮液(000858),P4:中国石化(600028),P5:中信证券(600030),P6:包钢稀土(600111),P7:长江电力(600900),P8:建设银行(601939)。数据选择的样本期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样本容量为117个(K=116),时间跨度半年,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根据这些历史交易数据,得到每支股票每天的价格范围(区间),然后按照公式(4)计算出每种股票每日的日平均收益率rjk,再由公式(5)得到每支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预期收益率)rj,这8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向量为(0.00158,-0.00147,-0.00012,-0.00117,0.00204,0.00022,0.00060,-0.00071)。将所计算出的rjk和rj代入模型(9),这个实例共有124个决策变量,利用Lindo软件来求解模型,得到R0可以取的最大值为0.002,最优投资组合见表1。

结果分析:比较8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与最优投资组合,可见预期收益率较高的4支股票:万科A、中信证券、长江电力和建设银行,它们的投资比例也大,其余4支股票预期收益率较低,它们的投资比例也小,甚至为0,由此表明,我们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可行的。

4.结论

本文基于日平均收益率和半绝对偏差风险度量方法,建立了在一定收益条件下极小化风险的投资组合线性规划模型。采用半绝对偏差方法度量风险,对投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满足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要求;采用日平均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预期收益率估计值,更加贴合投资者行为,操作也较为简单;所建立的线性规划模型易于求解,符合投资者的实际心理感受,而且便于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加入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

参考文献

[1]Ouderri B N,Sulliran W G.A semi-variance model for incorporating risk into capital invest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1991,36(2):35-39.

[2]Speranza M G.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for portfolio optimization[J].Finance,1993,14:107-123.

[3]Philippe J.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Market Risk[M].Chicago: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6.

[4]Rockafellar R T,Uryasev S.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J].The Journal of Risk,2000,2:21-41.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2

近年来,证券市场中的惯性与反转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所谓惯性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持续成为赢(输)家组合,而反转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成为未来的输(赢)家组合。惯易策略是以股票过去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基础,即买入近来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而反转策略则卖出近来的强势股,买入近来的弱势股。一般认为,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股票价格对过去或公开的信息发生具有规律性反应。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发现,被视为“市场异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能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的规律性现象是对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EMH)的极大挑战,冲击着当代金融理论的基石。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看,把握资产价格的这些规律性变动,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增加获利空间。关于惯性与反转现象以及相应投资策略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国外市场发达的交易机制和成熟的投资环境基础之上。本文以中国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和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基金的投资决策是市场发展趋势的方向标;二是从1998年3月中国发行第一支基金至今,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5008.2亿元,沪深两市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共有54家,开放式基金102家,发行基金单位6551.13亿份,基金资产净值1050亿元,可见中国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发展壮大投资基金,而且有利于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健全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根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3月10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准则第五号{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基金管理人应该在每个季度的公告截至日后1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整的投资组合公告,并经基金托管人复核后予以公告。基金公告的内容包括按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10名股票明细,即股票名称、数量、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本文将上述的前10名股票定义为“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并以其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以一个季度为间隔,时间跨度从1999年3月31日至2006年3月31日。为使样本数目尽可能达到统计检验中大样本数目的经验要求,本文选择了投资组合公告在5年以上的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共49支;投资组合公告在两年半以上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共24支,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天软数据库、深圳国泰君安数据库(CSMAR)和金融界网站(http://),采用MATLAB和MICROFIT统计软件。

(二)模型定义

本文根据GTM模型,做出如下改进:

首先,GTM模型对惯性反转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先对整个市场的股票按照某一标志,如超常收益率进行排序,选择高低两端的股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并分析这两种组合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超常收益率情况。本文认为,由于资产价格对不同的信息将发生不同的反应,并且不同的资产其价格对同类信息也将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了24支开放式基金和49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为样本,基于这些股票过去一段时期相对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进行分组,分别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之所以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一是因为其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衡量中国证券市场表现的权威统计指标,是一个包括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分类指数、债券指数、基金指数等的指数系列;二是因为基金持股的偏好受到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以上证综合指数来构筑赢家、输家组合,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科学、统一的分析参照系。

其次,GTM模型并没有区分基金在买卖股票时所采用的交易策略的差异性,比如:投资组合中的某只股票的权重变化为负值,有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通过持仓调整而将权重维持在当前水平的投资策略而言,投入到该支股票的新资金所占比例较小。然而,本文希望测量的是增加的交易量本身,而不是由价格变动或由新股票进入、退出所引发的权重变化带来的惯性估计值的改变。

如图1(以股票进退投资组合和市值为研究对象)和图2(以股票进退基金投资组合的支数为研究对象)所示,中国基金进出股票相当频繁,持股仍以中短期为主。因此,本文将基金买卖股票的行为分为三类:完全退出、新进去和持仓调整。分别考虑有股票进入或退出时对基金投资组合的影响,并检验未来一段时期超额收益的变化趋势和惯性反转的程度。这样一来,权重变化在有新资金进入(退出)的情况下总是正值(负值),并且,在没有惯性(或反转)交易的零假设下,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惯性值应趋近于零。

其中,T表示股票j在基金投资组合中出现的次数;N表示基金投资组合中所考察的股票支数,因本文以基金投资组合中前10位的重仓股为研究样本,所以N的最大取值为10;Rj,t-k为股票j在t—k期间的收益率,按照复利方式根据股票的日收益率计算出股票的季度收益率:

用来衡量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当Rj,t-k>Rm,t-k时,即股票i在t—k期的收益率大于同期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若wj,t>wj,t-1即基金增加股票j的持有市值比例,则M>0,表明基金采取追涨的惯性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杀跌的惯性策略。表明基金采取了卖高的反转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买低的反转策略。总之,M衡量的是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追涨杀跌的惯性策略;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买低卖高的反转策略。虚部数值的变化可将基金交易行为区分为新进入、完全退出和持仓调整三类。ImM(i)>0,表明本期增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减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股票,j退出基金的投资组合;ImM(i)=∞,表明新股票i进入该基金的投资组合。1表示对基金投资组合权重变化进行检验的时间跨度,当1等于1时,是对连续季度的投资权重变化进行检验;当1等于2或4时,检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个月或1年。本文对1分别取1、2、4时的惯性值M进行检验。k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本季度或前k季度的股票价格波动所做的反映。当k=O时,M值反映基金经理基于本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当k=1时,M值衡量的是基金经理根据上一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

三、实证结果分析

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用GT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的是t—统计检验,本文考虑到每个季度的估计值不一定独立,采用Fama-MacBeth方法,对各个季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基金持股比例、收益率和M值的统计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实证结果表明,全体股票、新进入股票这两列M值,其均值和中位数,不论是t—检验还是符号检验,都大于零,表明基金投资行为的惯易倾向显著。基金在有新进入股票时的M值,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远远大于全体股票、退出股票的相应度量值,这表明基金在买入股票时,追涨现象十分显著;在只考虑完全退出股票时,M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负,即存在反转交易行为,这表明基金在卖出股票时,高卖的现象十分显著。

表3为基金持仓调整时的M值,本文将它作为衡量基金投资综合效果的参照。从表3中可见,对于持仓调整策略而言,虽然其惯性估计值的均值和中位数都非常小,但均为正值。例如,对于一个季度(k=1,l=1)的滞后回报,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均值分别为0.2116和0.1974,中位数分别为0.2066和0.1574。以封闭式基金为例,0.2116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季度末持有的股票在该季度的回报率仅比上个季度开始时持有股票的相应回报率高0.2个百分点。这和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0.3个百分点的惯性估计值非常接近。随着滞后期的拉长,均值的估计值上升,而中数却仍然很小。此外,所有M估计值的分布都是偏斜的,中位数比均值小。在持仓调整的情况下,所有M值的滞后平均惯性估计值都为正数,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虽然显著值非常小。可见,不论以本季度股票回报率的变动(k=0)还是以上一季度股票回报率(L=1)作为决策依据,基金明显倾向于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

从投资的综合效果来看,当k=0时,M值的均值大多大于k=1时的均值。可见,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倾向根据本季度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同向调整持股结构,即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幼稚市场,当大盘开始启动后,个股存在着较大的上涨惯性;当大盘开始下跌,无论是绩优股、成长股还是垃圾股都同步下跌,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顺势、借势、甚至造势,才能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中国基金业绩评价标准粗糙。目前,对于多种风格、不同风险收益目标的基金,各基金管理公司都采用基金净值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基金经理采用同一股票研究分析平台,又为了获取市场认同,在业绩上不输给同业,不得不采取谋求短期盈利的行为,导致选股和投资决策雷同和基金投资风格趋同。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基金是否存在收益的惯性反转现象。实证结果表明:在交易策略上,证券投资基金整体采用惯易策略,但倾向于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尤其是收益率高于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股票;不倾向于卖出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即采用高买高卖的策略。M值在考虑有新股票进退时,显著大于其他各种情况,这表明基金经理在选择新股进入投资组合时倾向追涨。并且选择股票时偏好收益率高于上证综合指数的股票。M值在考虑股票完全退出的情况下,所有的M值均为负值,说明基金在进行投资组合调整时,都倾向采用完全退出并投资新股的策略。可见在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中,基金投资跟风、同质现象依旧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加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数量;另一方面也应使基金的投资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3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动量策略 反转策略

一、引言

动量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学中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投资者在现实决策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因此行为金融努力从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使人们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进行投资决策”进入到“实际怎样进行投资决策”的领域,从而更加接近实际。2006年是中国基金业的丰收年,行业总规模迎来了自规范化后8年来最大的一次井喷:8565亿元!在基金业火爆发展的时候,基金采取了怎样的投资策略?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采用2004年4月以前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基金,故取得16只开放式基金,32只封闭式基金。区间从2004年第3季度到2006年第2季度。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晨星和中国证监会等网站。股票数据考虑了分红配股等因素向后复权。

1999年开始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公布投资组合,由于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之间相隔3个月,这期间基金完全可能先买入某股票,然后在季度结束前售出清仓,或者先增持后减持,但是每隔3个月公布一次的投资组合公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为了分析的便利,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除公告日持股变动外,基金在公告日前后3个月内没有发生股票买卖行为;另外,投资组合公告仅披露前10大重仓股的股票市值和比重,其他股票的信息无法从公告当中获得,因此假设基金某一季度投资组合当中出现的股票在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中没有出现,研究将假定基金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对该股票的持股比例为0;基金前10大重仓股所反映的基金投资策略可以代表整个基金的投资策略。

2.研究模型

GTW指标是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中构造出一种研究基金投资策略的模型, 它主要检验的是基金对某种股票的持股比例的变化与该股票收益率的变化,乘积是否显著异于0,如果异于0,则说明存在反馈交易,否则不存在。其公式如下:

Ri,t-k为股票i在t-k季度的投资回报率;Wijt表示j基金中i股票在t季度的权重;N为基金j组合中股票的个数;T为样本总期数。

如表1,从M值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出基金采用的投资策略,如果M>0,则表明基金采用的是动量投资策略;若M

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美国基金市场时发现,基金管理人投资策略存在不对称的特征,即基金投资策略倾向于追涨,而不存在明显的杀跌现象。为考察我国基金投资策略是否存在不对称特征,本文借鉴此模型,按照买入与卖出两种行为将衡量指标M分解为买入投资策略指标与卖出投资策略指标。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①正值、负值表示投资策略结果计算为正或负的基金数目;

②显著为正或负表示在5%的显著度的情况下,基金为正或负的个数。

③***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④k=0,反映的是基金基于本季度股票回报率所采取策略;k=1,反映上一季度的综合效果。

1.总体来看

48只基金中,所有M(0)指标均为正,其中47只显著为正,比例高达97.92%,而44只M(1)为正的基金中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9只,正值比例降低为39.58%,说明绝大部分基金是根据当期的股票价格表现采取动量策略,而根据前期股票价格表现采取的操作策略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并不完全采用动量策略,有一部分基金采用的是反转策略或动量和反转的组合策略。基金倾向于以当期股票表现作为投资组合调整依据,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股票随大盘波动明显,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才能赚取利润;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还是采用基金净值作为评价标准,由于基金净值的特殊性,基金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短期盈利的手段。

2.基金依据股票当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 MB(0)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43只,正值比例高达89.58%,说明对于当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48只基金中MS(0)为正和为负的基金基本各占一半,但没有显著为正的基金,显著为负的基金也只有1只,说明基金采取杀跌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并不明显。基金之所以更加倾向于追涨策略而不是杀跌策略,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特有的单边市特征,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期间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普遍低迷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发生亏损;对于当期表现较好的股票,由于其经历的上涨期间较短,有理由相信其会继续走高,而对于当期下跌的股票,一方面出于厌恶损失的心理,同时寄希望于暂时的下跌只是短期的调整,后市可能回涨而弥补损失。

3.基金依据股票上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MB(1)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23只,正值比例为47.92%,说明对于前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仍然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MS(1)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只,而为负值的基金增加到38只,显著为负的基金相比当期也增加到7只,负值比例为14.58%,说明基金采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相比当期明显增加。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这种既追涨又高抛的看似矛盾的投资策略反映了市场调整时期投资独特的选股理念,主要原因可能是:基金的投资重心在市场“绩优股”,也即能够进入基金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是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基金只在这个大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卖出上期表现优异但上涨空间有限的股票实现获利,同时买入已有上涨势头,但上升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股票以优化投资组合。

如表3,总体看来,开放式基金无论当期还是前期,动量和反转指标都较封闭式基金明显,其中根据当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追涨策略,根据前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高抛策略,其操作风格比封闭式基金更为大胆,这可能与二者的运作体制有关。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其规模固定,发行后就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会有赎回的压力,可以从容的运用所有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而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每日需公布基金净值,特别是如果基金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投资者可以赎回持有的份额使基金规模减小,为应付投资者的申购赎回压力,基金不得不频繁的进行追涨和高抛,以期提高每日基金净值,稳定资产规模。

大牛市或大熊市总是伴随着阶段性的熊市或牛市,我们以上证综指涨(跌)幅深度达50%,并持续三个月以上为划分标准,以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为分水岭,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股市经历了从大熊市的萧条到大牛市的繁荣过程,两种泾渭分明的市场氛围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基金策略的有力契机。

如表4,总体看来,牛市中动量策略比熊市更为明显,操作更为频繁和大胆,根据当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追涨策略,熊市中有少量基金采用杀跌策略,根据前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高抛策略,熊市中依然有基金杀跌。这必然和市场环境有关,熊市中弥漫着恐慌的气氛,虽然有表现优异的股票,但基金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会轻易追涨,而对于表现不好的股票,基金却没有群体杀跌性抛售,表现出基金的惜售心理,对“绩差股”不作为;牛市中疯狂的市场氛围推动着基金追逐各种“绩优股”,同时卖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股票实现盈利。

四、结论与建议

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导致基金扎堆“绩优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证券市场缺乏具有真正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基金只能在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因此,加快上市公司的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将拓宽基金的选股范围。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是每季度公告一次,两个公告期间基金的行为完全处于“暗箱”之中,因此本的假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的相关性。如果基金投资组合公告的频率更高一些、披露的信息更详细一些,研究将会更有价值。

我国股市是单边市场,即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时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低迷时,几乎所有的基金都会发生亏损。因此加快产品创新,推出股指期货和做空机制,给机构投资者提供多样的投资途径,使机构投资者在原来的“追涨高抛”的盈利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买卖股指期货获利或者对冲现货头寸。

参考文献:

[1]Grinblatt Mark, Titman Sheridan, and Wermers Russ. 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is, Portfolio Performance, and Herding: A Study of Mutual Fund Behavior[J].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Dec1995, vol 85 Issue 5:p1088-1105

[2]Siganos Antonios, Chelley-Steeley Patricia. Momentum profits follow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J]. Journal of Asset Management,Jan2006,Vol. 6 Issue 5:381-388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4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 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5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 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6

关键词:行为金融 理论 证券投资

前言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主体,其投资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对于目前证券市场欠发达的我国来说,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市场频繁剧烈波动的特点,市场上充斥着“短线为王”的观点。在这种投资理念指导下,投资者心理因素对股票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甚至能左右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加强对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教育和引导更加必要。行为金融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与深入,代表着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跟踪西方现代金融学的前沿研究,并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与有效市场理论不相符合也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研究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了。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据以分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以此来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与问题,并尝试解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的理论。

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行动决策依据是行动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后果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②行为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③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④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特点是认为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会相互作用。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而信息交易者则是严格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标准金融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墓本价值。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了如下一些投资决策心理和行为过程: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从而不能通过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导致的过度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净收益。

2、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3、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构造成影响。

4、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此外还有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遗憾,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和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及小盘股、新股效应。

5、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6、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人脑解决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进行决策判断的高效思维范式,即投资者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情况下,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法,但同时启发式思维很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错误,并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启发式导致的决策错误是一种系统性的、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叫做启发式偏差。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1、反向投资策略

在行为金融理视角下,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冷门股票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较低,那么在实际投资实践中,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套利的机会。那么,证券投资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资策略要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策略又称正反馈策略、惯性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视角下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动量效应心理的分析,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 (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基于价格惯性和收益惯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杨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在这种方法下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因为,在操作中投资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额去购入所选定的一种或几种股票,这样在股价下跌时买入的股数就多,而在股价上涨时买入的股数就少。所以在买入的总股数中自然低价股的数量大于高价股的数量。因此,一定时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会低于股票平均市场价格。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因此,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

4、基于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启发式心理偏差的分析,优秀的投资者不仅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且能够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误,以及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投资者发现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偏差,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

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分析,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并由此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证券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防止教条化,随机应变

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打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同样的策略时,其策略效果如何体现呢?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注意随机应变。

2、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3、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应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而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五、总结

基于金融市场异象和投资人认知与行为偏差的众多投资策略,诸如反向策略、动量策略、小盘股策略、平均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略,如果应用得当,可帮助投资者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同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学习和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应将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宇锐.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 金融经济, 2006,(02)

[2]徐健. 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1)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7

反向投资的策略有多种,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购买“输家”,一种是期望值博弈。

购买“输家”

所谓的“输家”是指公司或项目效益差,或增长率下降,或管理不善,或三者同时兼而有之,或出自其他原因,致使股价剧烈下跌,被市场无情地惩罚并抛弃,成为典型的“输家”。(反之,则可以称为“赢家”)

不过,金融市场经常会出现神奇的“均值回归”效应。比如,在过去5年里上涨幅度最大的股票比其他股票在下一个5年更有可能下降,而过去5年下降幅度最大的股票比其他股票上涨的可能性要大。这就是那些愿意购买“输家”的股票、出售或避免购买上涨幅度最大的“赢家”股票的原因。

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阿斯沃斯?达摩达兰在他的一本著作中举证说,有两位叫DeBondt和Thaler的研究者曾建立了从1933-1978年每年一个的由35种股票组成的“赢家”投资组合,这些股票是前一年上涨幅度最大的股票;他们还建立了一组由35种股票组成的“输家”投资组合,这些股票是前一年下跌幅度最大的股票。他们观察到,购买了上一年35种输家股票,并把股票持有5年的投资者得到高出市场收益率大约30%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比购买赢家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高40%。

当然,我们要慎重使用统计样本及其数据,因为他们或许夸大了输家投资组合的潜在收益率。比如,12月创建的输家投资组合可能要比6月创建的输家投资组合赚得的收益率要高得多,又比如,超额收益来自几个收益率特别好的股票而不是投资组合普遍的业绩情况等等。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想购买输家股票,一定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因为DeBondt和Thaler的研究也显示,在1941-1964年,输家股票用了28个月才超过赢家股票;在1965-1989年输家股票甚至用了36个月还没有开始超过赢家股票。我们能等三年吗?如果我们缺乏耐心,持有的时间较短,不但颗粒无收,还可能以亏损出局而告终。所以,购买输家股票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长期持有这种股票的能力。

期望值博弈

市场对于赢家股票的期望值往往高之又高,而对输家股票的期望值总是低之又低。如果我们能够看出其中的玄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购买后者而出售前者。

好公司也可能成为坏投资,差公司也可能成为好投资。购买经营良好的公司,期望这些公司收益的增长会使其价格上涨的任何投资策略都是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公司目前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公司的管理和资产质量这一可能性。如果当前价格是正确的,最大的危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光环将褪去,市场给予的奖励将耗尽。

当市场夸大公司价值的时候,就算公司在增长,也只能导致较差的收益率。只有在市场低估了公司质量的时候,才有可能赚得超额收益。克莱曼(Clayman)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1981年对业绩不突出的公司投资的100美元到1986年增长到298美元;对业绩卓越的公司投资100美元到1986年仅增长到182美元。虽然这项研究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但是它的确提供了好公司不一定是好投资,差公司也可能成为好投资的证据。

期望值博弈并不比购买输家来得容易。与购买输家的策略相同,期望值博弈回报的期限也可能会很长,并且还可能冒着很大的风险:首先,绩效不好的公司不一定都是管理不善的公司。它们中的一些公司由于长期处于不景气、见不到转机的行业,完全有可能在将来仍然绩效不佳。但是如果它们的经营状况良好的话,那么成功的几率可能会很高。换言之,只有公司有改进的潜力,才有可能看到股价的上涨。其次,绩效不好的公司可能就是管理不善。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地位很牢固,未来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绩效改进。除非你有能力改换现行的管理层,否则你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并且你还可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管理没有得到改善之前,你的投资组合可能变得越来越差,从而给这个投资组合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当然还有其他的风险。

因此,购买输家股票或期望值博弈并不能保证我们会成功,这种策略也可能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除非我们具备以下的条件,正如阿斯沃斯?达摩达兰教授所建议的:1. 由于这种股票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恢复,所以必须具备多年持有该股票的能力;2. 输家中的一些公司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应该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这样的话,你的总收入不会因为有些股票失去价值而变得极其不稳定;3. 输家股票的坏消息可能特别多,比如资不抵债或管理混乱或决策失败,加上其他投资者抛售的力度加大,股价势必进一步深跌,持有意味着备受煎熬。到后来,随着负面意见的不断升级,变得更难以坚持保留这些股票。这时候,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并需要极大的勇气,以取得该策略的成功。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8

国内市场有一部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群,大家也给她们一个很可爱的昵称:“中国大妈”。由于这部分人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会采用一些被专业机构者认为不够理智的投资策略,例如:追涨杀跌,跟风,一些简单的技术分析指标等等。

其中最为有意思的是,“中国大妈”喜爱选择便宜的股票。此处的便宜,指的是绝对交易价格较低,而非格雷厄姆等所倡导的价值投资中的相对便宜的股票。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认为,如果一个股票的P/B或者P/E等指标较低,则说明这些股票被低估,因此值得投资。“中国大妈”追捧的是一些股价低于4-5元的股票,她们并不关心其它指标。由于该策略简单易懂,在广大业余投资者中颇受欢迎。但是该策略真的持续有效么?收益的来源是什么?本文对该简单“便宜”策略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一、模拟组合构建

我们研究的时间段为2005年初至2015年末。首先,将每个月月底,整个A股市场的股票按照价格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按照顺序进行调仓,买入价格最低的5%的股票。如果持有的股票不满足该条件,将被卖出。为了避免引入不必要的基准追踪误差,每只股票买入的权重等于该股票在市场中的流通市值的权重占比。2005年的起始权重为2004年12月31日收盘的价格排序。同时,假设红利再投资,即分红按照当前持仓分配至各个股票。

二、期间表现

该策略在分析的11年区间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超额收益,总收益率约为同期指数的4.7倍。T-stat值>2,显示该策略显著有效。同时信息比率Information Ratio=0.779。根据Richard Grinold与Ronald Khan出版的《Active Portfolio Management》,股票型共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比例在75分位的值分别是0.78和0.63。即,该策略在信息比率方面战胜了四分之三的专业投资者。

我们按照大盘指数的走势,将分析期划分为以下若干个子区间,代表整体牛市和熊市的转换,以检查在不同市场情况下,组合的收益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下图显示了在6个大周期中,简单低价策略都击败了大盘。价格较低的股票在牛市期间有更大的上涨空间,在熊市期间有更好的底部保护。

三、收益分析

如此简单的策略却取得了如此好的收益,于是我们对超额收益进行按照行业和风格进行分解,希望能够找到该策略能获得如此大的超额收益的具体原因。我们采用了股票多因子模型对该策略的超额收益进行归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四条曲线从上至下依次为总超额收益1397.39%,风格类因子收益贡献了其中的991.5%,个股选择的收益贡献324.42%,以及行业因子的收益贡献81.47%。可以发现,风格因子对整个超额收益贡献程度最大,个股选择其次,而行业因子的贡献很小。

(一)行业分析

我们根据国际通用的GICS准则计算了每个行业大类在组合和指数中的权重。除医药健康和能源板块外,其他板块的权重都较为接近,这表明,医药健康类股票和能源类股票的价格一般较高。由于我们在策略设计时选择的是市值加权方法,所以在行业和指数的权重保持一致也是符合预期的。权重的一致保证了超额收益并没有受到某个行业的影响而扭曲。在大部分个行业上不存在明显的超配敞口或低配敞口,所以行业因子对于超额收益的贡献程度不显著,这个特征和因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二)风格分析

通过观察持仓股票的详细信息,我们发现这些股票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风格因子)在过去11年中给投资组合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流动性,以2013年12月31日的持仓为例,使用每个股票的最近90天平均日交易量除以该股票的流通股数量,入选组合的股票的平均值约为0.66%,而A股整体样本的均值约为1.33%。低价格的股票在流动性方面远远弱于指数其他股票。希克斯曾经针对固定收益债券提出流动性补偿理论,一些学者认为该理论在股票市场同样存在。流动性不好的股票也存在一定的收益补偿,导致持有流动性不好的股票的投资者会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

余波动率,正如之前收益汇总分析中所显示的,该策略的投资组合平均月度的换手率仅为9.72%。显示价格较低的股票的波动性并不强,通常情况下在整个股票样本环境中排名稳定,所以仅需要承担较小的风险即可获得较高的收益,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比率。这些股票并未受到反复炒作的影响,从而适合成为价值型投资者的投资标的。

市值相对较小。由于股票价格偏低,整体市值大概较小,这些公司可能会有较大的业绩空间,或者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另外还有一些中型市值的公司,在业绩好的时候,经常会采用转送的方式来降低股价。而低股价的大盘股两极分化严重,同时存在较好和较差表现的股票。

(三)其他原因

中国市场的退市机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缺失,导致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仍然可以长期存在于市场中,由于壳资源的存在,这些股票价格相对其真实价值严重失真。这与发达市场不同,发达市场中表现不好的公司会直接反映在股票价格上。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价格较低,这些股票的参与起点较低,容易受到小散户的关注。此类股票1手的起始资金仅需要几百元,中小散户可以很容易的参与到交易中。

四、结束语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9

早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市场是充分有效,没有系统性错误定价,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系统性的错误定价,并称之为异象。高交易量回报溢酬作为一种市场异象,是指在一天或一周经历异常高交易量的股票,在未来的一个月内收益率会较高;而异常低交易量的股票,未来的收益会较低。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以前交易量信息对股票未来收益进行预测。

二、文献综述

Gervais等(2001)最早在美国股票市场发现了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现象。Chai(2010)在新西兰股票市场中也证明了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存在。Zhou(2010)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同样存在这种溢酬现象。Kaniel(2012)研究了全球41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结果表明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现象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中普遍存在。Kaniel研究发现,投资者人口统计、市场信息传播、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公司规模均是影响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的显著因素。Banerjee(2010)建立的理论模型也进一步印证了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现象的存在性。另外,学者们还深入研究了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的影响因素。Huang(2010)对溢酬效应与检验期换手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溢酬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检验期中的换手率。Chen和Taboada(2010)从可视性理论出发,分析了股票特征、股票所属行业和所在国家三种因素对溢酬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所属行业因素的影响最大。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不同股票市场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分析不同特征股票对溢酬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关于投资者情绪对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的影响尚未涉及。本文以投资者情绪会导致股票错误定价为切入点,考察在投资者情绪高涨和低落影响下,不同规模公司股票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研究投资者情绪对溢酬效应的影响,为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投资者情绪驱动股票错误定价的研究提供经验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Barber和Odean(2008)研究发现,当投资者面对市场上众多股票,面临买入股票的决策时,由于需要较高的搜寻成本,投资者主要考虑的是吸引他们关注的股票,例如异常高交易量股票。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产生是由于异常高交易量提高了股票的受关注度,投资者基础扩大,在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的双重前提下,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将会买入和持有异常高交易量股票,而悲观投资者由于卖空限制不能参与市场交易,股票价格主要反映了乐观投资者的意见,造成股价相对其真实价值的高估,其结果是股票价格在随后一个月内上升。

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资本市场定价的系统性风险,是投资者对于资产的错误估值和投资者的投机倾向。许多学者已经证明了投资者情绪会驱动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股票价格在情绪高涨时被高估,在情绪低落时被低估。因此,当情绪高涨时,市场参与者容易对异常高交易量股票产生更积极的反应,股票定价过高的情形更可能出现,高涨的情绪将推动异常高交易量股票价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走高,使得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当情绪低落时,市场参与者对于异常高交易量股票的反应比较消极,出现股票定价过高的情形较少,而且由于卖空限制,股票定价过低的情形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与情绪高涨时期相比,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得不明显。

从公司规模看,小规模公司股票由于基本信息少、估值困难和流动性等原因,投资者关注小规模公司股票的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小规模公司股票更容易受到交易量冲击和情绪的影响;而大规模公司股票受到投资者关注程度较高,基本面的信息流动良好,其股票价格就不容易受到交易量冲击和投资者情绪的左右。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1:高涨情绪影响下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比情绪低落时表现得更明显

H2:在高涨情绪影响下,小规模公司股票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得较明显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国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是2001年6月1日至2012年8月27日,共2727个交易日。将样本期间划分成88个无重叠交易区间,每个区间包含30个交易日。为了避免日周效应,每两个区间中间都隔了一个交易日。每个区间又划分成观察期和形成期,分别对应区间中的前29个交易日和第30个交易日。检验期为每个区间形成期之后的5、10、20和30个交易日。在每个区间内,剔除存在数据缺失的股票、在形成期当天或形成期之前的两个月内经历增发的股票、在观察期前公司上市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股票。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股票交易股数和收益率等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IPO数据和新开交易账户数来自Wind资讯,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取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三)投资者情绪的衡量 投资者情绪是反映投资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它是反映投资者意愿或预期的市场人气指数。就目前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情绪指数而言,按照测量投资者情绪的性质和方式分类可分为直接指数和间接指数。直接指数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反映投资者情绪的直接指标,包括国外广泛使用的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指数、友好指数以及国内使用的央视看盘指数、好淡指数等。间接指数是通过市场交易的公开统计数据间接测量投资者情绪,包括封闭式基金折价率、IPO首日收益率和新开交易账户数等。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阶段性特征的存在,直接指数样本期较短,数据的连续性也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间接情绪指标反映投资者情绪。

根据中国股票市场的实情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IPO首日收益率、IPO首日换手率、IPO股票数量和新开交易账户数4个能够反映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的间接指标。由于不同指标反映投资者情绪的时滞不一样,所以同时考虑了4个间接指标的滞后一期,共8项指标。采用月度数据来衡量投资者情绪,并且假设同一个月份内每天的投资者情绪是相同的。

在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时,考虑到主要研究的是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因此,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即在投资者情绪间接指标中提出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具体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和划分情绪状态步骤如下:

(1)剔除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将8项指标分别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做正交处理,利用其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回归所得到的残差作为剔除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后的新情绪变量,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

(2)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情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分别为第一、二、三主成分,并以它们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将其与所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相乘并加总,得到投资者情绪指数:

Sentimentt=0.29×FAC1+0.28×FAC2+0.23×FAC3(1)

其中Sentimentt表示第t月的投资者情绪指数;FACn表示第n个主成分,n=1,2,3。

(3)划分投资者情绪状态。如果在区间i检验期开始前的k天,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大于0,视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高涨阶段;若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小于0或等于0,则视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低落阶段。

(四)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检验 构建零成本投资组合的研究方法,检验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存在性。具体步骤如下:

(1)划分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区间i的形成期末,按照公司流通市值排序,排在前30%的股票为大规模公司股票,排在后30%的股票为小规模公司股票,其余的则为中规模公司股票。

(2)定义异常交易量股票。使用交易股数作为确定异常交易量股票的指标。在每个观察期,分别将不同规模公司组中每只股票的交易量加以排序,如果股票于形成期当天的交易量在该股观察期间交易量的前10%,称该股为高交易量股票,若在交易量的后10%,则称该股为低交易量股票。

如果NR显著大于零,表示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现象存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股票市场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 根据公式(2)计算出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不同检验期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中获得的NR,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NR进行单样本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不同检验期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中获得的全部显著大于零,且随着检验期的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高交易量回报溢酬,且这种溢酬效应随时间而增强。在所有检验期策略组合中,小规模公司股票获得的最高,大规模公司股票获得的最低,这表明异常交易量冲击对日常受到投资者关注较少的小规模公司股票的影响更大,而对日常受到关注较多的大规模公司股票的影响较小。

(二)投资者情绪对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影响 根据公式(1)计算投资者情绪指数,将88个交易区间划分为投资者情绪高涨和低落两类。如果在区间检验期开始前的60天(k=60),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大于0,表示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高涨阶段;若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小于0或等于0,表示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低落阶段。再根据公式(2)计算出在不同投资者情绪状态下,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不同检验期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中获得的,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进行单样本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全部交易区间与将交易区间划分为两种情绪状态后,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在各检验期获得的如图1所示。

从表2和图1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高涨情绪状态下,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所有检验期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中获得的NR均比情绪低落时高,这表明对于异常高交易量股票,情绪高涨时的市场反应比情绪低落时的市场反应更强烈,股票价格更容易被高估,高涨的情绪会推动异常高交易量股票价格在未来一个月内持续走高,对股票收益率有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成立。

(2)在所有检验期策略组合中,小规模公司股票在情绪高涨阶段均表现出最高的获利水平,这一结果与小规模公司股票受异常交易量冲击的影响最大和投资者情绪对小规模公司股票影响更显著的结论相吻合,因此假设2成立。

(3)在高涨情绪状态下,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所有检验期策略组合中获得的NR均高于全部交易区间和情绪低落时的获利水平,这表明在执行基于交易量冲击投资策略时,若加入考虑投资者情绪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资组合的盈利。

(4)无论在全部交易区间或是将交易区间划分为两种情绪状态,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零成本投资组合策略获得的NR均会随着检验期的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得更明显。

(三)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可能是由公司公告所驱动的,因此,在每个交易区间,剔除所有在形成期前一天,当天或者后一天经历盈利公告的股票。同时,重新将88个交易区间划分为投资者情绪高涨和低落两类。如果在区间检验期开始前的180天(k=180),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大于0,表示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高涨阶段;若投资者情绪指数之和小于0或等于0,表示该区间为投资者情绪低落阶段。重新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剔除盈利公告数据和重新划分投资者情绪状态后,三组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高涨情绪状态下获得的仍然比情绪低落时高,假设1依然成立;在高涨情绪影响下,小规模公司股票在所有检验期策略组合中均会获得最高的,假设2依然成立。由此可见,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

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和以散户为主导的投资群体使得市场更多地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另外,中国股市禁止卖空的制度限制了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因此,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于高交易量回报溢酬的影响,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股票市场。

(1)高涨情绪影响下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比情绪低落时表现得更明显。高涨的情绪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异常高交易量股票表现出更强烈的反应,股票价格更容易被高估,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则表现得较明显;而在情绪低落时,市场参与者对于异常高交易量股票的反应比较消极,股票定价过高的情形较少,与情绪高涨阶段相比,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表现得不明显。因此,投资者情绪对于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具有影响作用。

(2)在高涨情绪影响下,小规模公司股票表现出较明显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异常高交易量带来的眼球效应对于平时受到投资者关注较多的大规模公司股票影响较小,而对于日常受到关注较少的小规模公司股票影响较显著,而且投资者情绪对小规模公司股票的影响也更显著,因此,小规模公司股票的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在高涨情绪影响下表现得更加突出。

(3)在执行基于交易量冲击投资策略时,利用投资者情绪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资组合的盈利。若在情绪高涨阶段构建基于交易量冲击的零成本投资组合,在未来一个月内可以获得较高收益。

研究结果支持Stambaugh等提出的投资者情绪驱动的错误定价是市场异象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为情绪影响投资者对异常高交易量股票的反应程度提供了经验依据。另外,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不同投资者情绪状态推动下,我国股票市场高交易量回报溢酬效应的表现特征,这一特征对投资者完善投资策略,指导投资者提高决策水平,利用交易量获得更高的投资组合收益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春红、彭光裕:《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流动性和经济增长》,《技术经济》2011年第30期。

[2]游家兴:《投资者情绪、异质性与市场非理性反应》,《经济管理》2010年第32期。

股票投资组合策略篇10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 emh;市场异像

    一、行为财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管理者、投资者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市场异象,比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banz研究发现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人尽皆知的信息,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借此信息应无法获取超额回报。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冲击着“有效市场假说”。②期间效应。french,gibbons,hess 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高于一周内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行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这显然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③反向投资策略。经济学家发现,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 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有效市场假说难以解释这一策略。行为财务理论强调现实中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也并非完全有效,在这一真实前提下,通过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过程的探究,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在指导企业实践上的不足。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基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behavioral assetpricing model),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的噪音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错误。金融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 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场是无效率的。

    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一般认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etion)一文。发展至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l)理性人假设的局限。大量证据已经表明人带有非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 2 ) 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的局限。均值方差模型假定投资者使风险厌恶的,其风险态度始终一致,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购买保险的人同时购买彩票,两者的风险偏好显然不一致。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局限促使学者们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投资者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理论,而行为财务理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行为财务学者shefrin,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portfolio theory)。

    bpt 有两种分析模型: 单一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一sa)和多重账户行为组合理论(bpt 一ma)。s h e l e i f e r ,statman(2000)指出投资者具有两个心理账户,分别对应高低两个期望值,代表投资者既想避免贫困,又希望变得富有的望。bpt 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五个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这样,bpt 就更为接近实际投资行为了。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

    1、股票溢价之谜

    通过对证券市场上股票和债券投资收益率的观察发现,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要高出很多。但相对于债券而言,人们在股票上的投资却是非常之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溢价之谜”( m e h r a a n d p r e s e o t t,1985)。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的收益来弥补。当他们遭受股票投资短期内的损失时,损失厌恶会令多数投资者放弃长期回报率高的股票转而投资于回报率稳定的债券。

    2、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

    传统的投资理论假定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一致的,并且一般用方差来衡量。弗里德曼一萨维奇

    (friedmanandsavage,1948)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同时购买保险和彩票。他们在购买保险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购买股票时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这种与传统假设不符的现象被成为“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而且他们在行为时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成果,投资者一般将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 目前的薪资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对于这三种收入个人的态度并不相同,譬如对于未来收入个人总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这笔收入是确定会收到的。

    3、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

    封闭式基金有两个价格: 市价和净值。若依照emh,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理论上应该等于基金的净值。但实际上封闭式基金的市价一般来说低于净值将近20%。lee,shieifer , thaler(1991)定义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之谜。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持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他们对于未来的基金回报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从而导致基金价格经常性的涨跌变动。

    4、处置效应

    shieifer , thaler (1985)发现,投资者倾向于过长时间地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过早地出售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股票在处置上应该不存在区别的,因此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处置效应”。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的心理,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当股票出现资本损失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当股票出现资本利得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未来不确定的走势,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而提早抛售股票。

    四、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证券投资行为、策略和理念

    由于一般的理论其假设过于严格且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投资者。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地,常见的有以下二种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投资策略:

    1、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反转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内下跌的股票,卖出上涨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新信息存在反应过度,股票价格下跌或者上涨幅度过大,应该回调。惯性策略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后,持有前一观察期上涨的股票,卖出下跌的股票,其理论依据是投资者对于新信息反应不足,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上升或下跌。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比较明显的反转现象,而惯性不明显。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反转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更为可取。惯性策略或“追涨杀跌”是最差的策略,这正是中了市场上庄家的套。

    2、平均投资策略

    平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预先决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投资时间表定时将收入投资于股票。从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计划后,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计划,这种策略要比平均投资策略要优。而在平均投资策略中,投资者拒绝了新的信息,因而是一种次优的策略。传统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被得意或后悔所影响,但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者确实受到了心理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都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后悔感强,因此,采用平均投资策略对他们虽不是一种最优策略,但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

    行为财务理论的科学性在于:突破了标准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它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行为财务理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解释的普遍性问题。行为财务模型虽然能解释市场中的某些异象,但尚缺乏一种能够普遍解释各类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或模型;理论的系统性问题。迄今为止,行为财务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以及实证检验上。而且,心理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也增加了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威廉. 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