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发展分析十篇

时间:2023-04-18 17:49:44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

关键字:AFS 原子光谱分析 创新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E924文献标识码: A

1、AFS的基本概述及发展现状

原子荧光光谱技术,自1964年提出至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从最初分析概念的提出到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的发明,再到微量元素测定的应用,可以说,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已经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分析技术了。伴随着AFS的应用,其他领域在分析方面的瓶颈得以慢慢解决,各项目的深入研究都因为AFS取得重大的突破,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那么,AFS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奇的技术呢?

1.1 AFS的基本原理

进入科学的时代,很多事情的发生都超出想象,AFS的诞生,无疑就是鲜明的例子。科学家们口中的AFS,即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简单来说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而分析依据则来源于不同原子所呈现荧光谱线波长与强度的差异。一方面,它处于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之间,另一方面,它是利用原子在辐射后激发发射出的荧光强度作为分析基础,这在分析思维上是一种创新。也正是由于它的灵活性,所以才得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推广,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原子荧光光谱技术。

1.2 AFS的发展现状

刚提出原子荧光光谱不久,我国科技人员就开始接触这一技术,当时针对于它某些方面的缺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将其推向实际的应用中。随着地质部门大规模勘测工作的进行,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开始应用到这一领域,也为化探工作贡献了力量。目前,AFS在环保、生物科学、化学、地质等领域广泛应用,此外在我国还出版了很多相关专著书籍和综合性文献,同时也研究出了很多相关仪器及技术,可以说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2、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创新及其应用

经过国内科研人士的共同努力,AFS已经逐步发展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其中不容置疑的是该技术有着其的优势,灵敏度高、精准度强等特性都是科学研究中梦寐以求的效果。另外,结合其分析原理发明的高强度空心阴极灯、自动低温点火装置等专利,以及相应的研究仪器等等,这都是在原子荧光光谱技术上取得的新成果,不仅增强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2.1新反应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对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少误差,更好地得出分析结果,科研人员在这一方面也投入了研究。随着水溶液中Cd KBH4-NaXO3-HCl(X=Cl、Br、I)这一新反应体系的出现,镉检出限也达到了10 pg/mL,与此同时,作为氧化剂的(NH4)2Ce(NO3)6,既使镉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强,又促进了铅的氢化物发生,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利用二苯胺对镍体系中锌含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增敏性,这一反应体系中锌的检出限为0.2μg/L。新反应体系的出现,都是在AFS的扩展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当然新反应体系并不只是这些,其中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相关的机理研究仍待创新。

2.2新技术研究的持续创新

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一直保持其严谨作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科学人员一方面肯定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推进这一技术的发展,以寻求新的突破口。AFS涉及的电化学氢化物,研究人员发生不使用NaBH4,其稳定性会有所提高,但其效率问题又成为难题,为了提高氢化物生成的效率,于是有了对喷式氢化物发生法的提出。这一新方法,与常规相比,灵敏度大大地提高了。此外,还有利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间接地去测定I、Mo也是一种创新,这些新技术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为得是更好地发挥出AFS最大的作用,以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2.3 AFS在地质样品测试的应用

早期,我国大规模的化探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即便是得到了良好的地质样品,对于测试方面的工作进行起来也很艰难。后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在地质领域的逐步应用,为地质样品的测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相对而言,地质样本都很复杂,而测试工作对其准确程度有了一定的标准。所以应用这一技术对地质样本测试,特别是对于As、Hg等的测试也有了很好的效果,而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在地质领域也加大了应用研究。当然,如此先进的技术在水质样品检测、空气样品检测等广大领域都有一定发展空间。总而言之,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科学新时代的创新,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3、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未来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发展,它从特殊应用到普遍推广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然而即便它具有如此多的优势,这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研究人员停止研究的理由,只会有更多的科学研究专家对它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去挖掘它潜在的能力,因此,AFS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3.1对 AFS研究具有可延伸性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重大研究成果,也已经算是较成熟的分析模式,然而它也有着不足的一面,可能目前它对于各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有利,但是也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对于AFS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延伸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灵敏度或其他性能,一来研究人员不断地对研究系统进行改进,或者使用增敏剂,另一方面也在想办法扩大测量元素的形态,以便进一步的分析,从这个角度上说,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未来发展的空间是不可预测的,可能还会继续地扩大其应用领域,趋向于更加成熟、更加精确的状态。

3.2 AFS未来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新反应体系的出现、新技术的研究都推动了AFS的快速发展,许多的研究工作也围绕着相关内容进行展开。与此同时,有不少的科研学家提出了要研究新型的激光光源,在原来的空心阴极灯上开发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产品,在测试元素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不断深入等等,这些都将会是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动态。另外,也有可能借助于原子荧光光谱的相关原理,从而发现其他更高层次的技术,以提供给各方面的研究更多、更好的帮助。由此可见,新技术、新反应体系将会是AFS未来发展的去向。

4、结束语

科学的魅力,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奇迹。当今,新科学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惊叹也成为了技术出现的回应。作为重大研究成果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以其特殊的能力得以在科学领域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成功研究,不仅带动了某些特定领域研究任务的进行,同时也带动着一些其他领域研究的深入,而它的高灵敏性、高准确性也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当然,我们也知道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不可能停滞不前,所以对于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层面,各相关技术、相关机理的研究也有待增强。

5、参考文献

[1]舒永红,何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5,24(2):81-92页.

[2]邓勃主编.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第一版)[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3

[3]邓勃主编.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第二版)[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7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S126

一、前言

“蒸汽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为典型代表,将机械动力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中,减轻了人力负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力技术革命”以新能源的开发为最主要特征,实现了电气化、自动化,将电能等新能源应用于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自计算机技术被发明应用之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短短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科技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更是带动了整个工业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而计算机技术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创新。

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科技技术,其给社会所带来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划时代的科技技术,极大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目前,从计算机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先进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现代微型处理器。总所周知,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为此对处理器的技术改进是计算机技术中的重中之重。从处理器的发展趋势来看,其正向着越来越小的体形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处理器已经相当小,但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微型化处理,受一些量子效应的影响与限制,目前处理器中所采用的紫外光源由于波长过短,已经不是适宜再应用在计算机处理器技术中,为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计算机处理器的研发技术。

2、纳米技术在电子元件中的应用。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使得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更大,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与处理信息速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当前大多数计算机仍然是采用电子元件作为数据信息处理的基础元件,而电子元件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较为欠缺,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的纳米元件,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元件的集成度,使得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3、分组交换技术。通过分组交换技术将要进行传输的数据进行分割,使其成为长度相等的数据段,然后再每段数据的前面加上相应的信息,来对数据发送的位置进行标识,然后根据这个标识进行数据的传输。这种数据传输方式采用逐段的方式对通信链路进行使用,使得通信的效率大大的提升。

三、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预测

按照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计算机技术还会在未来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与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在此,笔者对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预测,认为计算机技术会向着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不断创新改革,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的技术水平。

1、大力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用于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有效的打破当前所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性能限制,从而发展出生物计算机甚至是量子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的性能得到质的飞跃,而这种计算机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纳米技术不受计算机集成以及处理速度这两方面的限制,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该项技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产生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无论它们的运算速度,还是它们的存储能力都远远超过目前的计算机。

2、改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当前计算机在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是进行多任务的并行计算,这样可以利用同一台机器进行多个任务的处理。为了提升当前计算机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应该重点发展集群性的计算机系统,强化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兼容性。

3、网络技术的应用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技术的研发应用也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使用实现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扩大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再加上各种软件新技术的不断研发,更是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目前软件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相信在未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软件技术会更加完善成熟,从而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更好的提供服务。

4、多媒体性能。多媒体性能的开拓与进展把服务器、路由器以及转换器诸多互联网需要的设施的技术明显提高,其中包含有用户端、内存、图形片诸多硬件性能。互联网使用人不再像原来一样被动地接受解决信息的形态,而是更加以踊跃主动的形式来进入现在的互联网空间。除此以外还有蓝牙技能的发明运用,令多媒体通信技能无线电、数字信息、个人区域网络、无线宽带局域网等快速更新。基于新一代的互联网络的多媒体软件开发,结合以前的各类多媒体工作,便可以令PC无线网络发挥得淋漓尽致,兴起互联网新时期的潮流。多媒体性能数字化是促使将来技能扩展的主要方面,数字多媒体芯片性能就会变成将来多媒体性能生命里的核心。

四、创新是促进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计算机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其拥有永不衰竭的源泉,那就是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下,才促使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其相关的产业技术不断发展,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这巨大的转变。而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中,要注意结合实际需要,并注重与传统产业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

缔造发明许多有关计算机科技用品的假设都是因为受到社会需要而产生,但是与此同时,又受很多外在条件的影响,比如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组织的规模等也会对计算机科技的缔造产生阻碍。另外,传统、专有、封闭的科技体制的文化、构造、机构产生了与计算机科技体制相似的由专有发展到开放的变化。由此可见,计算机科技的缔造基于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及需求也带动了计算机科技的缔造,是协调合作的。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比起人们需求还要多的有效科技。

五、总结语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都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在软件、互联网、纳米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必将会实现高速化、智能化、多元化和微型化的计算机技术,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创新 随机前沿分析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源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金融发展终将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Levine,1997)。Hicks(1969)认为英格兰的金融体系在为巨大工程筹集资本进而引发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Schumpeter(1912)主张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在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的增长模型中,金融体系功能通过改变技术创新率最终影响稳态增长,这些文献将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新生产过程和商品的创新上。此外,持有可分散风险且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所发行的股票,不但可以减少风险,而且还能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King和Levine,1993)。因此,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Saint和Paul,1992)。在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数文献均以生产率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通过讨论金融发展和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性来判断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机制。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的研究基础上,利用77个国家1960-1989期间的面板数据,实证验证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长期生产率增长的预测能力。Levine、Loayza和Beck(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提高资本存量。

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积极的启示,也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孙伍琴(2004)、李建伟(2005)、王永中(2006)和彭文平(2007)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军和金煜(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检验并发现1987-2001年中国改革以来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沈能和赵建强(2005)、刘凤朝和沈能(2007)对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相近的结论:我国金融规模与技术进步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

国内研究多从金融中介角度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本文拟从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技术创新率进行估计;第三部分介绍了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及其度量方法;第四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性估计并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测度

在检验“技术创新”渠道的实证研究中,早期研究将索洛余值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反映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根据索洛模型,产出的增长扣除投入增长之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索洛增长核算假定所有生产者在技术上都充分有效,显然不完全符合经济现实,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分析和分解,前沿技术分析逐步被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允许生产者存在技术无效率,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前者刻画某一时期所有生产者最优生产技术,技术进步表明了生产可能性边界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后者描述个别生产者实际生产技术与最优技术的差距,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产出与最大产出的距离。而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是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傅晓霞和吴利学(2007)利用1978-2004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数据分别应用SFA和DEA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由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随机扰动和不可观测因素,特别是位于生产率前沿的东部发达地区受体制转轨和国际市场环境等不完全可控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SFA可能比DEA更为适用,其结论也更为可靠。因此,本文运用SFA方法来测算我国技术创新率。

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中,采用形式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主要有3个优点:一是允许要素间替代弹性可变;二是允许存在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一个共同项和一个随不同地区和时间而变化的特质项;三是可以方便地将 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项、生产效率变化项,以及规模效率变化项。

假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采用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为:

1nyt=?茁0+?茁11nkt+?茁21nLt+?茁31n2kt+?茁41n2Lt+?茁51nkt?鄢1nLt+?茁6t+

其中1nyt是第t年的对数产出,1nkt是第t年的对数资本投入,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统计快报》;1nLt是第t年的对数劳动投入,本文以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衡量;t是时间趋势,表示技术变化。由于我们的目的是测算技术创新,即前沿面技术,故对技术效率、生产无效率项没有进行进一步分析。

其中?茁6+2?茁7t表示纯粹的技术变化,是所有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技术进步率,这是因为技术外溢使每个地区都面临相似的前沿技术水平;?茁8t1nkt+?茁91nLt表示非中性的技术进步,随不同的时期而变,因为有些技术是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这种学习能力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差异,而且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并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上面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出技术进步率。从图1的变化趋势看,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

三、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其度量

要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首先要对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分别建立衡量指标,以进一步分别考虑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针对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提出反映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实证所需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金融深度指标

Goldsmith提出金融相关率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深化特征越明显,金融发展越快。衡量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使用学术界广为认同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与季度GDP的比率。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实际上就是M3,但由于我国缺乏M3的统计数据,故用M2替代。

2、金融效率指标

即存款银行贷款对名义GDP的比率,更能直接反映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反映金融效率方面,银行向私人部门贷款与信贷总额的比值指标则更加适合(King和Levine,1993)。但由于缺乏宏观金融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当前可供选择的指标只有全部信贷与GDP的比值。

3、资本化率

用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等于流通股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由于大部分国家股和法人股并没有上市流通,不具备股票市场信息收集、风险分散等功能,只有社会公众股才能真正代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和水平,股票市场规模越大,募集资金和分散风险能力越强,所以本文选择流通市值而不是市价总值。此外,流通股市价总值是某一时点值,而可获得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月末股票流通市值,我们先加总上交所和深交所流通股票每个月的月末值,得到各月的流通股市价总值,再对每个季度三个月的月末流通股市价总值求算术平均即得各季的平均流通股市价总值。

4、周转率

等于该季度的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该季度的股票流通市值,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金融系统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性的机制,而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似乎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放入模型中进行考察,以检验股票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同时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低的交易费用,能够反映了金融市场发展。

四、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季度数据以增加样本数量,但会导致时间序列随季节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为消除季节的影响,采用移动平均比率法对DEPTH、DEBT、CAP和TURN进行调整,使得不同季度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此外,将时间序列转换成相应的对数系列LTECH、LDEPTH、LDEBT、LCAP和LTURN,以克服数据的异方差性。为了判断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需要先判断各序列的单整阶数,为此采用单位根检验。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统计量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进一步对各序列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发现它们的差分序列已是平稳过程。因此,可以判定各序列都是1阶单整过程。因而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表2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 与LDEPTH、LDEB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117LDEBTt-0.817LDEPTHt+4.690=u1t

其中u1t为平稳序列,它表示协整关系当中的动态偏差,常数项表示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尺度差异。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组合一般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它表示这些经济变量的趋势成分之间具有稳定的影响关系,这种长期影响关系经常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技术创新率LTECHt和金融深度LDEBTt、金融效率LDEPTHt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大。

表3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与周转率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与LTURN、LCA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042LTURNt-0.232LCAPt+3.191=u2t

协整检验表明,技术创新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周转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以技术进步率作为技术创新的变量,讨论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我国的TFP进行估计,并分解门出技术进步率。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第二,金融中介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都对技术创新产生拉动作用。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便利股票的交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扩大股市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可以用来支持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途径。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基金编号:06BTJ009。)

【参考文献】

[1] 张军、金煜:中国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验: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11).

[2] Aghion,P.、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M].Econometrica,1992.

[3] F?re, R. :Fundamentals of Production Theory[J].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1998.

[4] King,R. G. and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5] 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M].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Elsevier Science,2005.

[6] Sun, H.: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79-1996[M].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4

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速度的增快,农民在科技运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下,应该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究推广农机技术中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加科学、合理。

1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较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较为严重的现象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传单、广播、电视或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对于农户而言,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所以不会冒然接受新农技的应用[1],呈观望状态。此时,宣传相关工作也无法顺利展开。虽然目前有些地方较为重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可是却没有将相关工作有效落实,使农户对农业技术产生抵触心理,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较少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推广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技能,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部分乡镇的推广部门缺少推广人员的支持,伴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够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也非常落后。推广人员数量有限,且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差,与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存在很大差距,使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薄弱,农技推广的体系略显陈旧。此外,农技推广部门较难聘请到高技术人员为之服务,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不能保证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无法掌握新技术。

1.3推广农业技术的体系不够灵活

在实际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行政手段能够使推广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可是在实际推广中还会出现众多问题,例如,奖罚制度不合理,使推广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2.1创新理念

农业发展加快脚步向规模化、市场化和自动化发展。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必须重视推广理念的创新,了解农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推广方案。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农业推广形式,制定科学的推广方案,实现综合推广,构建专业的推广队伍,高效整合农技资源,给予工作人员高待遇,吸引更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推广岗位。要给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资金支持,大力构建有关设施。

2.2创新方式

第一,进行科技研发,做好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构成多元化、现代化的推广体系。还应重视技术设施的建设,关注农业信息评估,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共享。第二,合理运用网络,对农民进行网络学习农技应用。此外,各地应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农户参观农技应用,使农户能够感同身受到农技的优势,并运用农技进行农业生产。第三,详细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好创新工作。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必须制定与其相符合的推广计划,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技术推广。第四,重视推广新技术工作,组织安排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活动,关注技术培训工作,倡导有关技术工作者参加。推广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推广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为农户讲解,让农户真正理解并学习农技应用。

2.3建立人才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所以,建立成熟的农技推广队伍非常重要,掌握相关岗位需求及推广规定,给予推广人员丰厚的待遇,吸引更多专业技术较硬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为推广工作服务;根据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的规定与需求,定期到高校招聘人才,增加新鲜血液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2]。

2.4完善构建农技推广

第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站。有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仅根据行政区划分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及推广效果大大降低。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将划分形式有效地进行改进,对农业结构进行更好地调整。分析乡镇在农业方面的实际需求,重新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站进行设立,并扩大推广规模,转变乡镇身份,构建优秀的农业推广队伍。第二,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开启科研、推广及应用一系列服务,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的推广服务体系,让农民清晰了解并接受应用农业技术。第三,对农技推广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具体的操作要求,有条不紊的完成农技推广工作。第四,对农技推广的过程进行监管,将责任落实到部门或个人。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大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广大农民群众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农业各类企业也应给予大力支持[2],构建经营服务及无偿服务,还可以参与经营国家农技推广工作。因为农技推广服务包含诸多,构建种类不相同的推广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服务。第二,提升农业组织待遇,使深入农村工作人才有经济保障,通过人员的引进,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变壮大,国家强调的稳步、有序和依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即将实现。第三,农业发展需求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目前国家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需要大量人才支持,国家逐渐重视激励专业人才在农村的大施所能,并将此项工作归为农业建设的内容。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72-01

1 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创新的机制。同志在与科学家座谈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对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竞争的根本。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

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距甚远,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在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和韩国的四十分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资源型”、“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亮相: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国家被称作“创新型国家”。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如何改变世界价值链上我国的低端地位,成为具有我国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日益提上议程。

2 美的集团技术创新模式

我们就以家电行业为例,美的集团就是通过“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其领导人何亨健所说:在美的,唯有不变的就是变,美的成功的核心是创新。不变就是死路一条,只有不断变革才有生存空间。在家电行业仍热衷于“价格战”、“概念战”之时,作为企业这个体系来讲,还是坚持四个字:自主创新。因为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你才有话语权,只有领先的技术,才能带动别人,帮助别人。

2.1 模仿创新模式

美的集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领先于竞争对手,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美的集团的一大竞争优势,这源于其技术创新。美的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高起点、高投入、高品质”为产品技术开发的战略指导,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以此为基本指导思想,美的集团逐渐形成了其独特、高效、成熟的技术创新机制。

早在1993年,美的集团与在空调领域以技术领先著称的日本东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东芝技术生产美的空调。引进东芝技术后,美的空调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更加提升。其实,不仅仅是空调,美的集团在其它产品领域的发展也集中体现了“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的技术发展模式。美的集团始终把技术引进作为一种手段,把自主提高、创新视为最终目的,随时追踪世界家电行业的先进技术、工艺、新产品发明,快速引进、快速消化、快速吸收,形成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业设计、模具设计、电子控制和系统设计四大核心技术。

据数据显示,美的集团平均每天产生一个专利。事实上,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最核心的基础,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强大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2.2 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必须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商业利润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民间性科研开发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润动机和市场信息的支配,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对消费者需求的动态极为敏感,技术创新战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点是着眼于研究开发消费者需求量大、需求紧迫、开发周期短并且投资少、收益高的项目。正是这样的技术创新机制,才能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器。产品创新的技术只有真正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才能获得广泛市场认可,才能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3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成长路径,决定着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大小。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争取实现跳跃式发展,将技术创新最终转化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企业发展只有坚持自身的模仿创新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坚持“自主研发”和“拿来主义”并行,才能打造拥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投入;经费投入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39-03

[作者简介] 张 梅,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吴浔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江西 九江 332007)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指对产品或生产的创新或改良,它在企业价值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基本单位,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江西省从业人员位居全国14位,国内生产总值位居16位,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确处于27位;同时,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数量分别位于22位、21位,科技经费支出位于24位,专利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位于20位、22位,高技术企业出口额占的百分比仅位于21位。2006年,各指标的排名位次也相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但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国中等微偏下水平。对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具体评价,是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技术创新活动、科学制定创新政策的前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身是一个相对较抽象的概念,对其量化有一定的难度。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评判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我们在这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认为评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分析、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分析、技术创新产出分析、技术创新实现分析五大类15小项。如右表所示:

根据数据的可获性,我们对表中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小项的修改。由于未能获得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和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分析共同选用了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科技三项费、科技开发贷款等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5个小项指标,这5个小项指标体现技术创新中经费以及对新产品的投入,也能体现“投入分析”的目的;同时,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我们主要采用了“出口额”这一指标。

为了获得每一大类的得分,我们将各小项对应的江西省位于全国的位次进行计算,取其平均值作为这一大类的分值。

三、实证结果

1.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分析。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其投入强弱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人力主要指技术开发人员,既包括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指报告期企业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也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主要表现了量的一面,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则表现出质的一面。

2006年全国平均各省市技术活动人员和科学家工程师分别为10.35万人、7.06万人;江西省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有5.61万人,在全国居第22位,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22万人,在全国居第24位。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2006年江西省为13人,而全国平均水平几乎达到30人。另外,江西省企业技术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29%,低于全国0.54%的平均水平;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为0.16%,也低于全国0.37%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同全国的平均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同时,江西省R&D人员为1.53万人年,R&D科工为1.13万人年,也分别远远低于全国3.24万人年、2.56万人年的平均水平(见下表)。这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的结论。

因此,根据上表,2006年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在全国的位次约为23位。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2006年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中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科技三项费、科技开发贷款分别为22.74亿元、11.72亿元、3.3亿元、1.44亿元、0.72亿元,均处于全国的中下等水下。

如下表统计: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平均而言,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在全国排名约为25位。而临近的安徽省的这7大类指标也远远高于江西省。因此,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江西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稀缺是与其经费投入较少密切相关的;反过来,又正因为经费投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当地就较少。

3.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结果,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创新能力重点反映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上,因此这一指标对反映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关键。国外一般用发明专利作为重要指标,但从发明到创新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仅用发明专利来代表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又欠全面,因此除用专利外,还用新产品产值来反映技术创新的产出,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产出形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水平。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可以反映技术发明活动是否活跃,以及发明人是否有谋求保护的积极性。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可以反映自有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潜力。一个地区的新产品产值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新产品产值没有直接数据,因此我们采用了关联指标指数比较方法(劭云飞等,2003),以北京为基准100,其它省份和它进行折算比较。

如下表所示,2006年江西省专利受理量、授权量、新产品产值平均位于全国第22位。

然而,临近的安徽省,其新产品产值达到111,占到全国的4.66%。因此,从这种角度而言,江西省的产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分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力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新产品出口额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经济效益总量、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相对指标进行分析。

如下表所示:

由上我们发现,从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角度而言,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很多,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的0.03%。

5.企业技术创新对地区GDP及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分析。如引言所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则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体现在一个地区总体水平上就是有整体较高的企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产值,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考虑到江西省可获得数据仅从1998年开始,由于时间序列期过少,因此我们从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的影响程度,以此来探讨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模型我们以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回归模型,以地区GDP、地区第二产业产值(inds)为因变量,以技术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tnp)、科学家工程师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snp)、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tnw)、R&D人员数(rdn)、R&D科工数(rds)以及科技经费支出额(km)、R&D经费(rdm)、地方财政科技拨款(lcm)、专利的受理量(ps)、专利的授权量(pc)、高技术产品出口额(ex)为自变量。

如下表统计: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尽管许多单个变量指标与经济发展的解释度并非显著,但整体解释度还是较显著的,如对第二产业产值的整体解释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对地区GDP的解释度达到了1%水平上的高度显著。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tnw)对一个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由较显著的影响;R&D经费(rdm)对一个地区的GDP由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江西省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地区GDP的提高。积极提高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R&D经费对于增进江西省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与分析

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较低,而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由于一个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我们的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江西省有较多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专业人才,但留在省内的较少,“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应采取积极措施,如为高学历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争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获得充足的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潜力。这也是我们的实证所支持的。

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这也被我们的实证研究所支持。江西省历年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区GDP,增加对R&D经费等的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虽然从回归方程中未见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和实现对经济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没有排除全国一般性的影响,对于江西省这一个例而言又具体是如何,回归并未能给出解释,但从一般意义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产出指标,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目的和市场价值的体现。由于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从四类指标来看,均处于全国的中下水平,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而言较弱。产出和实现水平除了受到如社会环境等影响外,前两类指标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前两类指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大致就可以推出产出和实现水平较低。所以,提高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人力投入和经费的投入,对于江西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集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2012-2015年,根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国的科研投入经费从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加到来2015年14169.9亿元,总增长率达37.59%,科研投入的强度从2012年的1.98%增加到2015年的2.07%,具体数据如下表1-1。这说明国家对中国创造和创新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不断增加,国家着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相关产业。不仅仅是国家,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扩大对科研投入的支持。地方政府不但提出科技兴省,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大力出台优惠政策吸入科研人才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型产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1.国内外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重于对国家总体的科技投入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区域划分,从而分析形成科技投入的区域差异化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例如:Kuznets,S.,和Murphy,J.T.(1996)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Young(2000)认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中科技发展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显著。Cowgill,P.A(2001)的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科技的投入虽多,然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而且以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发展。麦基(1987)以及阿布拉莫维茨(1998)等的研究也得到了一样的结论。西蒙(1966;1971)认为工业化国家之所以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但舒尔茨(1961)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很多时候人力资本的投入,即科研人员的投入也会带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第二,着重于从某个区域出发对其科技投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投入的关系。例如:Zukauskaite和Elena(2012)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发展不应仅仅注重研发资金的投入,还应该重视研发人员的投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文化差异。由此进一步发现产学研合作也不应该仅仅注意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对创新或者技术发展的贡献,同时还要研究其会产生的文化创新。Mayer和Heike(2013)通过进补一补的研究发现创新绩效的来源除了现有的科技进步以外还包括了企业家资本或企业家精神,此同时还会带领一个区域实现创新。Ozcan和Sercan(2014)的研究发现证明了网络中关键节点的重点性,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会受到网络中发展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的领导者的驱使不断发展,喜迎外部节点的加入,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处于合作网络的核心是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第三,着重于从科技园区着手,分析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绩效是如何和科技投入相互作用的。例如:Lee和Hyoung-joo(2011)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研究了其中技术创新和传播的路径得出了产业中的技术传播路径并论证了集群网络中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Fallah和M.Hosein(2011)研究了发现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影响因素,即技术工人、集群网络以及技术创新和行业环境的压力。并针对美国高新技术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研究得出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的模式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发展,有的会出现中心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有的情况下集群会出现多中心趋势。Casper和Steven(2013)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会带来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型较高的企业。而且靠近知识传播和发展的快速的地理位置越近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就越高,例如高校。Kim和Byunghoon(2014)认为专利是建立企业间以及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的依据和基础,并基于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最终对高新技术集聚区进行定位。一般以这几个行业为核心向扩散的集聚区这也是和专利相关的,现有技术的发展和过去的研发投入,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息息相关。2.文献述评。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区域或者是科技园入手,分析科及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具有几下缺点:第一,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区域的差异化而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共同点。第二,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对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而忽略了对创新绩效的研究,科技投入更直接的产出是创新绩效,如此才可提高研发投入经费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第三,现有的研究只看到了科技园区的好处,即集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处而忽略了集群发展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的弊处。针对上述研究的四种角度,本文着重将第三和第四方面结合到一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对中国145家部级高新区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出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并针对这四大产业,选取张江高科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

三、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8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关于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较为典型的,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

1.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下,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和效率。它的理论根据是,在开放型的完全依赖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参与竞争的主体都是通过在市场中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对利润的渴望会驱使他们对各种生产资料、社会资源进行最为科学有效的配置,以此来实现企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福利的最大化,不是指企业单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福利是综合企业主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要求社会所取得收益最大化。这是这项理论学说的主要观点。

2.熊彼特观点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不同,熊彼特认为“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更加有利于整个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工作”。他的观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展开。首先,技术创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具有潜在风险的工作,它需要资金、人力等方面大量的投入,成本高,收益不稳定,这是技术创新工作不可避免的特质。其次,垄断会加强经营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主体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地位放弃对技术的创新,反而是基于自己优势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弱势地位的经营主体即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也缺乏觉悟进行技术创新。综合以上原因,熊彼特认为只有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市场技术创新。

3.可竞争市场理论

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该理论认为,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即使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优势企业,只要整个市场允许有新企业的进入,那么垄断企业能够获得的收益也要低于完全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市场收益。只要有竞争对手的存在,那么任何垄断企业渴望高于正常收益的行为,都会引来其他行业主体的竞争。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无论企业是否具有垄断地位,都会选择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市场的均衡。可竞争市场的显著特点是它是以实现福利最优化为主要目标。

上述三种理论,是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方式作出的解释,但是,对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在那一种市场结构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我们难以从中得出结论。无论哪一种理论,都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分析市场结构对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解析。除了继续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我们结合长吉图地区的客观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长吉图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领域,它的范围主要涉及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市和延边州的部分地区。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确立了长吉图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方案,工业的发展,是整个经济方案发展的重中之重。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在纲要正式确立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一区域的工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整体实力在不断进步,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长吉图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的进步缺乏有效的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产业结构还是工业内部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当前长吉图地区工业发展的市场结构现状,下面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1.竞争程度

竞争程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现有的竞争激烈程度,我们需要采用多个具体的指标来进行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市场的竞争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市场竞争表现并不激烈时,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工业主体在数量上应该较少,但是在整个市场中的资产贡献率却很高。所以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可以以工业企业的数量和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两个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这项分析,了解当前长吉图地区的市场结构。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如何作用于市场结构,在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促进工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大型企业更有利于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垄断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能够更加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进步,企业规模不需要过大,适度的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做出更好的应对,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各项技术的创新。

3.行政垄断

垄断作为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按照垄断的不同形态或者产生的原因来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市场垄断、自然垄断,以及行政垄断。”我国虽然缺乏由于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垄断地位,但是行政垄断现象却大量存在。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市场的集中程度不高,市场竞争的特性表现的还不明显,政府或者国家是这些行业的垄断经营主体。行政垄断的出现,影响了市场经济规模化的形成,阻碍了行业技术的创新,对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长吉图地区,也存在着政府垄断经营的行业,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行政垄断对于市场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4.具有特殊优势的市场主体

市场上,存在一些市场主体具有特殊市场地位和优势,从而具有影响市场结构的能力。例如,具有免税优势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市场优势;具有资金优势、渠道优势的企业能够迅速拓展市场覆盖范围,阻止竞争者进入;具有技术专利的企业能够利用法律保护创造利于自己的市场结构等等。外资企业多来自于经济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市场中具有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够对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曾经大力扶持各种外资企业的进入,企图通过“用市场换技术”这一方式,来实现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的确给我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动力,但是并没有在技术领域有很大的进展。许多外资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强势的市场地位,在我国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对我国的市场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长吉图地区,同样不乏外资企业的进入,通过协整分析和面板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外资企业对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未来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路线和发展规划的确定。

三、市场结构对区域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以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为蓝本,了解市场结构对于区域工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1.沉没成本影响

沉没成本,是指某一个企业在退出之前发展经营的产业时,其必须面临的在设备、技术、资产等方面的成本损失。“具体的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如果发展的规模越大,在一个产业中发展的时间越长,资源积累的越雄厚,那么它在放弃原产业进入新产业的时候,它的沉没成本也就越大。”这种沉没成本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已进入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之间的对比来分析的。已进入某项产业的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设备、还是组织生产方式,都与产业形态密切相关,如果这些企业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重新研发技术、重新购买设备、重新组织生产的问题,原有的技术、设备、资产将会随着新产业的进入成为沉没成本。相反,新进入企业则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所以,通过这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一些规模大的企业而言,他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受到沉没成本因素的干扰。并且在原产业中积累的经验也不再使用,双重损失的情况下使得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要求更为严格。而新进入的小企业,虽然缺乏一定的实力,但是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与经验损失的威胁,在技术创新工作上更具有活力,技术创新更有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强。

2.垄断与竞争性市场结构

垄断与竞争是两种对立的市场形态,对于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从垄断与竞争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垄断市场结构,按照威胁地位和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威胁的垄断和不受到威胁的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主体,会随着地位的变化对于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处于平稳的随着生产力进步而演进的状态,垄断者的地位不会因为这种平稳的技术进步使自身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与竞争两种市场结构,对于技术的创新进步影响并不大。但是,一旦技术的进步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新产品的出现对垄断主体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市场机构将会比竞争市场结果在技术创新方面爆发出更大的实力。所以在当前开发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垄断形态的市场结构,仍然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一些理论学家的观点。

3.产业集中度影响

对于产业集中度与工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那么这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表现的越活跃。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集中程度越高,代表着这个产业的竞争越激烈,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获得高于一般剩余价值的渴望就越强烈。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阶段性,也就是,在产品的技术开发潜力较大,处于大规模的创新阶段时,竞争性的环境能够有利于创新。当产业的可开发潜力变小,创新难度增大时,需要高集中程度的垄断企业来进行创新。

4.产业规模影响

产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当前国内的学者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更加有利于整个工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对多组数据的对比实验分析,证实了产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观点存在着例外,就是使用的产业对象是非国有企业,单纯的产业规模并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需要考虑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产业规模来评价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综合考量其他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子君.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家,2002(4)32

[2]赵儒煜,李晗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产业发展战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23-24

[3]傅勇.行政性垄断的经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219.12-14

[4]赵玉林,朱晓海: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1-12

[5]杨林.有效竞争与技术创新的因果链效应及其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272128.23-25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2-03

一、引言

技术创新促使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同时带来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正是如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重要工作,把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积极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建筑施工企业所生产的经济价值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项目。但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性,面对着施工现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地上地下施工作业,因此,其进行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由于建筑行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跟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在风险因素上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确保技术创新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可得出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开展技术创新项目,且已迫在眉睫,更加需要对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把控。由此,本文针对特定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其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研究。

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预警预控等过程[1]。在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估计、预测基础上,借助预警预控方法能够有效地保障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获得经济利益。预警预控手段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创新风险的根据是综合风险的大小,因为技术创新风险对该项目的影响,是所有风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及企业对此综合风险结果的承受和应对情况。总之,企业预警预控方式处理风险是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情况,向企业相关部门发出该风险情况信息,相关风险处理者根据此信息,分析该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相关的风险处理方法,具体人员据此方法具体执行,控制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影响,确保技术创新活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本文将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方法。

(一)事前预警预控

该工作是在技术创新项目活动开展之前。风险处理者结合技术创新风险状况,有以下工作:第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第二,在第一步工作基础上,对该项目活动进行事前的风险预警预控。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结果,在多个技术创新方案中做出企业能控制、能承受的方案。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项目,企业要根据控制该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所需要的成本和该技术创新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的技术创新方案,作为企业下一个阶段要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若是本施工企业的经济实力及综合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该技术创新活动,但是该工程又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则可通过分包方式来解决,将该项目分包给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来施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另外,对已决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则要对该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事前的预警预控。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人员组织系统来应对风险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地的实际情况,该人员组织系统宜设立在施工现场上,进而能够了解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预警预控计划工作机制首先要借助于风险警报系统,该警报系统不仅要在公司上设立,施工现场上更需要设立,如此才能更加直接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在该警报系统中,企业预警信息的输出方式,可通过“亮灯”的形式来表示。如:亮“绿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低;亮“蓝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低;亮“黄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一般;亮“红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较高;亮“紫灯”表明技术创新风险等级为高[2]。需要跟踪技术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风险可能的走向,分析导致风险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需要研究一旦应对措施失效,如何进行风险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事中预警预控

该阶段是在技术创新项目开始到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商业化建筑产品到业主手上或公共建筑产品投入到供公众使用之前。此过程最重要的工作是跟踪和监控技术创新项目,实时关注技术创新项目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分析技术创新活动中各风险情况,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综合风险的变化,及向相关部门发出风险警报,即利用事前准备的风险警报系统开展工作,以便风险管理者做出风险决策,确保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这个过程是一个不间断、连续的监控过程,是一个类似“PDCA戴明环”的过程,需要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循环过程。这个处理阶段就是不断地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同时在监控过程中,企业能够找出各风险因素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企业可以调整在事前做的相关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这些规律有助于企业进行下个阶段工作,做出恰当的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控制措施。

具体风险预警预控工作的流程(见下图)[3]。该工作流程借助于事前准备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首先在企业相关部门下达开始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指令后,该系统就需要开始运行。相关的监控部门进入连续不间断的监控,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结束,通过监控,监控部门需要定期地向相关预警部门报告及提交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运行情况。接着预警部门根据之前设立好的运作模式:把技术创新风险预测结果的五个等级,结合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接受与控制程度,把该五个等级风险划分为企业运行的危机状态、警戒状态及正常状态。通过监控部门的相关报告信息,预警部门分析此时技术创新项目所处的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不发出警报,监控部门继续实时地进行监控工作;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警戒的运行状态时,则预警部门需要根据监控报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些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指标的变化原因、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新情况的来源、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因子、下一阶段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情况的出现等等。预警部门把这些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案及时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分析及决策,各相关预警预控部门执行该决策方案,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处在正常状态;当技术创新项目处于危机的运行状态时,这时的技术创新风险工作处于非常状态,整个风险预警预控部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为此专门成立技术创新项目危机处理小组,展开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危机处理工作。危机处理小组由项目管理部、研发部、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中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过程是:由危机小组结合自身企业的内部情况、外部市场情况、政策情况等,重新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分析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因素运行的规律、产生的影响结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等。然后危机处理小组做出危机处理决策,委派危机处理小组人员专门到各执行部门中去,负责各部门危机处理情况,并对危机处理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到技术创新项目的危机状态解除。若是危机处理小组的工作并未能改变技术创新的危机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发包给有一定施工能力的施工企业;或者不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直接采取常规施工方法;或者中止该技术创新项目活动,等到风险因素情况适合技目活动开展,再继续开展该技术创新项目;或者直接放弃该项工程,进行违约赔偿。

(三)事后警示

此阶段是在实现技术创新价值之后,该过程主要工作有:分析总结此次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发生的原因、各风险因素对该项目的综合影响、风险防范及控制处理的经验总结、本次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等等,为下一次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提供很好的经验,避免了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导致的高风险,确保技术创新项目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三、小结

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较好地指导施工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确保企业实现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管理目标,获得技术创新利润。

参考文献:

[1] 陈起俊.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 李晓峰,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8-95.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自加入WTO后,经济市场更加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技术创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在追求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加快速的发展,就要对企业进行不断创新,包括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专利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标,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法律制度,并慢慢被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所接受和重视。而企业作为直接的获利方,应该更加重视专利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这样企业既可以掌握市场动向,也能了解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并可以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1 专利信息的特点

1.1 专利信息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较强的适用性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竞争已经是市场中最为频繁的活动。为了满足竞争需要,企业会在现有产品或者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某个部分的些微改动,围绕一个核心专利向四周进行延伸来改变或者增加原产品的作用,就可以寻求专利的保护。站在这个角度可以说专利信息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而专利文献与其他技术的相关文献的公开程度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各国专利法都有相应规定,关于专利的说明书中必须将专利的具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清楚和完整的说明,而且文件中也要求附有相关图片说明、产品组成和具体的生产工艺方法和实例,能够清晰地了解专利的具体情况,而这些信息必须是完全公开的,所以专利的信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1.2 数量巨大且包含丰富的内容

在当前世界中大概有90多个国家或者地区使用30多种官方文字进行专利文献的出版,在每年400万件的科技出版物中占据了其中的25%,并且专利文献还在以每年100多?f件的数量增加。一个很小的领域就能够包含上千种专利技术,都是通过延伸、再延伸的情况产生的。例如生产刮胡刀的美国吉列公司,只一种刮胡刀的领域就有35项专利权。专利信息中包括了几乎所有人类生产活动的技术领域,其中信息含量可想而知。

1.3 专利信息集技术、法律和经济为一体

专利信息包含技术信息,是指在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等专利文献中披露了与该发明创造技术内容有关的信息以及通过专利文献所附的检索报告或相关文献间接提供了与发明创造相关的技术信息。专利信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权利要求书记载了发明创造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是专利的核心法律信息,也是对专利实施法律保护的依据。此外还包括与专利权的授予、转让、许可、继承、变更、放弃、终止和恢复等法律状态有关的信息等。在专利信息中存在着一些与国家、行业或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专利申请、授权的具体的地域分布、专利技术研发情况、专利许可、专利权质押等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对未来市场发展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考虑与国际之间的竞争范围。因此,可以认为,专利信息是一个独特的庞大综合技术信息源。

1.4 专利信息的内容新颖可靠

专利都是经过一定的实践和检验的,也是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和使用的技术,所以专利的所有信息都具有很强的新颖性。根据以往的记载进行分析,专利文献在新技术方面的报道与其他文献相比要早3~5年的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发明人在科研成果还没有结束时就申请专利,谋求专利法的保护,所以时间上要早于其他文献信息。另外,对于发明创造技术的专利申请必须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严格审查,要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实质性的审查才能授予专利,所以专利信息内容都是非常可靠的。

2 企业分析专利信息的方法

专利信息中包含很多内容,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帮助企业对新的技术引进进行决策,给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扩张和进行专利贸易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并使企业能够有效地了解竞争对手实施的专利陷阱,有助于企业对自身技术进行完善,从而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布入到竞争对手的技术布局中,降低自身技术面临的技术风险,为企业技术价值评估降低风险。

正常情况下,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分为以下三种:

2.1 图表分析

图表分析方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将已经加工和整理过的信息表示出来,使得信息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更容易懂得表达的含义。这种分析方法更加简洁明了,也能够更好地做出技术对比,分析出技术之间的优缺点。我们常见到的分析图表包括数量图、清单图、技术趋势图和解决方案图等。

2.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通过对专利技术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和计算,根据这些信息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从整理的结果中找出与自己有关的价值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利用。它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专利分类、申请日、申请人、发明人、国别、专利引文等,根据这些来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并对它的技术水平和商业价值做出相应的评价。如,对专利申请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得出此技术的具体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也可以通过对专利技术的国别分析,结合该技术在国外市场发展情况,从而有助于自己技术的市场扩张。

2.3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专利文献的内容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归集和汇总。换言之就是对专利文献的说明书、权利要求、授权日等基本内容作为分析的基础,然后进行全面的信息搜索,并将说明书等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记录,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专利的定性分析,可以了解技术发展的真实历程、技术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技术。

3 专利信息分析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3.1 根据专利信息分析结果帮助企业建立专利战略

企业可以通过专利信息分析,提早做出自己的专利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从而确定自己的市场发展方向。通过对专利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获得此技术在国内和国外的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对技术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对比,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前景预测,从而确定企业应该研发的技术重点和投入方向,设计出国内和国外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同行业竞争产品。同时,可以对专利信息的法律状态进行分析,为企业引进相关技术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能够有效地规避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和封锁,防止企业陷入侵权案件中。另外,可以对专利文献中的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到市场竞争者技术的研发重点,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等,只有对对手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做好战争的准备,从而为企业制定相应的专利技术和竞争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2 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可以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

企业在进行专利战略制定时,需要对该行业与此行业有关的专利信息进行收集,对专利权所属人进行归类排序,并确定出自身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做出与竞争对手相对应的专利技术类别图,根据这些信息对竞争对手技术研发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准确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策略和方向。同时,通过对竞争者的专利市场发展情况和相关专利法律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与这些专利相关的新发明创造是否出现在市场中,考察出这些专利应用在哪些领域,并对它的潜在市场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对手实施的具体技术战略。如果竞争企业在发展中应用的都是自己研发的技术,说明他们发展的策略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注重自己技术的延伸和创新,说明此企业在市场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也处于技术的领先水平。如果竞争企业采用的都是引进其他公司的专利,说明竞争对手使用的是技术跟随策略,从而推断出他所跟随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

3.3 利用专利分析结果来分析本行业技术的发展动向

企业在技术研发方向确定之前,可以对要发展领域的相关专利技术信息进行归集和整理,分析该技术在相关领域中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从而了解专利技术在市场中的发展方向,为企业自身技术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通过分析,了解现有市场专利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市场发展方向进行技术改进,提出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创立自主专利权。此外,对不同专利信息进行归集,对比相应的发展趋势指标,可以利用分析结果来准确的掌握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了解技术从兴起到衰退的全过程,使企业能够了解技术具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且推?y这些技术在新兴市场发展的可能性,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