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十篇

时间:2023-04-12 08:23:49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5-02

我国有组织的五年一轮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活动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的办学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反思高等教育政策,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实。此外,从高等学校大量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不论是在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方面,还是在改善高校的师生比不足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学生人均均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等方面,毋庸置疑都起到了非常有益而且有效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这一组织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发展。在评估的过程中,无论政府的教育部门还是各高等学校都以大规模举动来关注本科教学水平,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显然,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而且是有益的推动作用。可是,当我们在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以及人们对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活动的种种议论甚至指责与批评。

笔者考虑到,由于高等教育的各类评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由大大小小很多类教育指标组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只从评估的各类指标中抽出一类作具体的分析,主要是从办学指导思想评估反馈意见入手,探寻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一、关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是专家组对参评院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评价。一般来说,评估专家组主要从总体印象、办学主要成绩、办学特色、问题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参评院校进行反馈。评估反馈作为专家组在为期六天的校内考察之后对学校做出的一个评价,总体上表达了评估专家们对一个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的意见受到参评院校很大的重视,是之后进行院校整改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评估反馈的内容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评估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估反馈中来分析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下列举几个院校的关于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

“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福州大学)

“教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措施得力”(中国传媒大学)

“教学管理科学规范,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集美大学)

“该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自评自建,成效显著……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浙江大学)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历史跨越。特别是开展评建工作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改、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开展评建工作。通过统一思想、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坚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构建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塔里木大学)

从以上几个评估反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专家组对各个院校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有个共同之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这几乎是评估专家对所有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反馈意见。当然,有了这样明确的肯定意见,高校就不会或者很少再对自己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反思,在所有的高校整改文件中仅有几个院校对教学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整改。这充分说明专家组的评估反馈意见对高校的整改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是高校整改指示灯,这盏灯的指示效果对我国高校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反观上述案例,我们不得不说,有如此重要作用的“专家组评估反馈意见”并非无可挑剔,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二、评估意见反馈折射出的一些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准备,参评院校一般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时候基本上在各项硬性指标上已经达标,比如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方面基本都能达到评估的要求。

以复旦大学为例:“全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150人,包括分管本科教学校长1人,教务处工作人员31人,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54人,教学秘书和教务员64人。教务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9.5岁,既有具备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老同志,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同志。各院系主管本科教学的领导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学位者16人、博士学位者30人,两者相加占院系本科教学主管领导总数的85.2%;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50人,占92.6;平均年龄45.3岁。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大多数都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其中,在本科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有24人),熟悉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年富力强,是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院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39人,占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总数的60.9;中级职称以上38人,占总数的59.4;平均年龄41.5岁。教学管理队伍稳定,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的有104人,占69.3。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是院系的学术领头人。”从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该校有着优良的管理队伍,整体上呈现出年轻化,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都体现出良好的比例状态。

(一)评估反馈意见厚“硬”薄“软”

从反馈意见上来看,专家组的目光聚焦在管理队伍的结构指标、管理制度体系、院校质量标准的建立等这些显著的“硬件”方面,而对于管理队伍的管理态度,以及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系处理等软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然而,正是基于评估对硬性数字的重视和对这么难以把握的软性问题的忽视,导致评估在引导学校改善管理队伍结构等“硬件”面上的作用较大,而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发展上的作用却极小。

(二)评估反馈意见不明确

分析以上几个选取的反馈意见,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反馈意见颇有“应付”之嫌,一句“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或许可能对高校坚持刚性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高校管理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并非好事。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缺点所在,高校便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相反会沉浸在评建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中,贻误学校发展的大好时光。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并不奇怪。教学管理态度、教学质量标准都是难以把握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关于高校质量的讨论,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专家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之道,希望通过对高校质量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在理论层面上对高校的发展给予一些引导。在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专家组也很难在这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议,避免因指出问题不完美而给自己的意见反馈造成麻烦。

另外,专家组的校内考察评估时间仅有短短几天,而评估的“规定项目”名目繁多。因此,在专家组走马观花式的察看中或者通过听汇报的方式中是很难把握参评院校的真实情况的;加之评估期间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处于特殊的“运动”状态,所看到的有些也是经过“定做”的场面。在总体情况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专家组对参评高校的教学状况难以进行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判断,难以提出中肯、客观、合理的建议。在“和事老”思想的支配下,更多的专家就会选择“好话多说”的方式,给出大致相同的评估反馈意见。

(三)反馈意见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上文中列举的几个案例取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办学资源、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但从结果中我们明显看出,几个反馈意见都是以褒扬的言词,以几乎相同的语气对各个院校的评估结果给出相对模糊的反馈意见。理论上来讲,评估专家对于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的高校,应该给出不同的反馈意见。趋同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评估结果相同的院校作相同的看待,如此以来,这样的结果就相对来说有失公允,恐怕难以让大家信服。评估结果认定的可信性对参评院校是否能接受评估结果影响很大。参评院校总是更愿意接受值得信任的反馈。一所院校不仅会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同时也会比较同类院校的评估结果以及同样结果获得者的不同院校。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过程中,一旦得知自己所得的结果存在不公平的倾向,他就会采取行动,不积极参与评估或者抵制这样的评估,这明显就与评估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尽管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中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并由此导致目前媒体和许多专家都对本科教学评估持批评态度,甚至建议取消本科教学评估。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一项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否认它的有益作用,更不能轻易取消一项制度,何况从总体上来讲,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的活动已经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软硬件设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的时间短,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相比而言,国外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经过170多年的发展完善才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在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始于1994年,至今才不到20年的历史,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短,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一棒子打死,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上这些缺陷会逐步消除,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9).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模式 师资建设 职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角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以及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岗,先培训"的老路,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 "2+1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1农村师资培养的特点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域差异,农村师资职前培养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1.1对职业精神的渴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城镇小学相比较,在农村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问题便凸显出来。

1.2对全科型教师的诉求

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少这一现实,许多教师都身兼数科、身兼数职,个别地区依旧存在"包班"现象和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班级所有的教学科目,甚至担任全校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这就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识。

1.3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师面临的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困境。然而,农村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却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这也使得在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亮点。

2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实行的"2+1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前2年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后1年重点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前2年的理论学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等。2+1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师资培养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

2.1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一步优化了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比,精心挑选课程内容,符合当前国际师范教育的整体趋势,即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增加(占总学时的25%左右),教育实践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门类多、分类细、比例大,教育见习、实习分散进行,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开设专业基础课,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精深,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增设了汉语基础、手风琴,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法课时增加了2倍,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明显上升。课程设置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艺体素质、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既考虑到基本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模式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全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侧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利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简明扼要讲述理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理论的应用;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拓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敏感度;每门课程设计若干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绩计入学科总成绩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意识。

因此,2+1教学模式强调高师院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安排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讲座,同时分派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小学了解当前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的讲授积累素材,提高了理论应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小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又促进了大学教师从灌输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洞察、应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识,实现教师教育对实践的回归。

为了保证见习、实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1教学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养方式,延长实习时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将学科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交叉进行,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解渗透到6个学期当中,在明确每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3.1见习、实习阶段的安排

关于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主要任务,可以按下表进行: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第一次见习 第2学期(1周) 以观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体认知,了解小学实际教学活动,同时反思大学中的学习,形成职业概念,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次见习 第3学期(1周) 教学观摩,观察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管理班级,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见习期间尽可能参与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学研讨。

第三次见习 第4学期(1周) 见习期间,除了听课、见习班主任以外,要与小学教师共同备课并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授课。

第一次实习 第5学期(1学期) 第一次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以外,实习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指导。

第二次实习 第6学期(1学期) 顶岗实习。实习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师身份,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见习、实习指导

建立由教育专家、任课教师、小学校长、小学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见习实习指导小组,在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的全面指导。

2.3.2.1见习、实习前的指导。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观看实习录像、进行微型教学和问题模拟教学、教师形象塑造、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细节指导等内容。

2.3.2.2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见习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策略。每个实习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到小学进行巡回指导,随时记录实习生的表现,解答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为实习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指导。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总结见习、实习中的得与失,正视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2.4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从毕业生就业、入职适应速度、在职表现及职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形成由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小学指导教师等多个主体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主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实现教学相长;注重评价方法的综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补充。

32+1教学模式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满足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

3.1"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2+1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限,实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划分专业方向,教法课程逐渐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并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城镇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在2+1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与玩教具制作相融合,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利用乡间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班级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这些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2+1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体现在分散实(见)习与集中实(见)习的融合,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中,学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小学跟班一周,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逐渐丰富对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及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在见习结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见结,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3

一、从我校实际出发,立足高考新形势,新特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我校高考工作面临的具体形势是:学生思想认识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劲头足,教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好。但生源差,基础薄,师资力量弱,高考各科目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学设施简陋,信息闭塞,高考名牌效应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首先就学生而言,本届学生在高一入校时,正录生录取成绩位于全县下游,补录生比例大约占录取学生总数35%、较差的生源致使学生中尖子生少,后进生绝对数量大,整体质量差,基础薄,偏科现象严重。另外今年复读班整体质量不高,复读班共招生40人,文科25人,理科15人,文科高考成绩均在500分以下,其中8人是环县考生,理科450分以下13人。

第二,就教师而言,高三九科中有英、化、物、生四科教师青黄不接,语、地两科均为初上高三讲台的新手,教学经验不足。英、物、化、生高考成绩连年滞后,理综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旦有事,则出现停课现象。

第三,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理化生实验教学无法保质保量开设,高考信息闭塞。针对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自觉性差,量师资力量匮乏等现实情况,我们在思想上要形成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共识,全力以赴,力争打破高三级教育教学工作步履维艰的局面。

二、强化管理,整章建制,优化服务,确保高三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化。

2009年我校高考备战工作要继续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主攻中心,以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在具体工作上倡导开拓进取与求实创新的精神,以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高考环境,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夺取这场实力悬殊的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加强领导,整章建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确保高三级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制度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继续贯彻落实“校长亲自抓,班子全参与,一名中层领导包级,年级组长具体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其次,制订、完善和贯彻落实好各项相关制度和规范。今年要结合高考新形势及以往经验教训,制订并完善《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高三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高三级学生管理暂行规定》、《高三级班主任职责》等规章制度,狠抓落实,量化考核,保证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强化管理,主攻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管理要做到严而有序,管而不死。教育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思想上求先,学习上求尖,纪律上求严”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级组、班主任与班委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各种会议,集体训导、个别谈话、家长座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并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人文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规范文明的行为举止,引导其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从而为迎接高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可靠的信念支持。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三全”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做到“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和空白地带”。年级组要按照“查纠并举,及时反馈”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管理人员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个别谈心,帮其排忧解难,加强情感交流;日常教育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其放下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复习策略,有的放矢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益。

1、注重信息反馈,策略应对高考。免费公文网

重视有关指导高考工作方面的杂志、报刊的征订工作,为高三教师订阅《考试报》、《中国考试》、《试题研究》陕西师大多种教学参考杂志以及《考试说明》,从中收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实用性的信息,增强对教学、复习、考试的有效调控。

一方面,经常与西峰、北京、湖北、山西等高考资料发行中心取得联系,搜集有价值的高考模拟试题,供师生在教学中参考。

另一方面与兄弟学校联系,利用他们信息广、办学条件好等优势,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并与孟坝等校通过联考,综合比较,发现差距,查缺补漏,以有效的指导高考。

3、组织月考,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评估学生每月复习效率,分析存在问题,研讨对策,共同制定复习策略。派相关学科的科任教师参加省、地召开的高考研讨会等,获取高考改革的有效信息,并及时集会反馈给全体高三师生,以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信度与效度。

三、家庭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对巩固学生的高考信念,增进学生的体质发展,保证学生的营养补给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须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责任,做好学生参加高考的后援供给和后勤保障工作。

要认真组织好高考报名、体检、考试、填报志愿、补录报名等一系列工作。尤其对估分、填报志

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意见

电信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意见

愿等关键性工作,科任教师、班主任要共同参与,当好学生的高参,确保学生被录取到其理想的院校。

三、采取激励机制,激活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根据县局下达高考任务,针对高三级科任教师,制定了《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师将予以重奖。

2、根据学生学情、月考成绩,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重奖。每次月考文理前五名学生发奖金100元,文理前十名学生给予奶粉等物质奖励,以促进良好的学风。

总之,高考工作重于千钩,系于一发,高三年级组一定要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科学管理,与时俱进,力争在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5的我校高考再上新台阶。

《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免费公文之家。欢迎阅读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主要领导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和区委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教育系统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的情况,研究部署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一、 关于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情况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局党委按照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在区指导检查二组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争创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这一主线,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干部思想作风大整顿活动,认真抓好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着力在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学习提高、深化调研、主题实践等主要环节上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加强领导,统筹谋划。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局党委高度重视,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一是健全组织领导。10月10日,局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区学习实践活动有关会议精神,研究成立了以曾令格局长为组长的局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此外,党委还成立了9个学习实践指导检查组,负责对82个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予以指导检查。二是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区委有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xx区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以“科学发展,努力争创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线,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并对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等进行了细化,做出了具体安排。三是迅速动员部署。10月16日,局党委召开了全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局党委书记、局长曾令格传达贯彻了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精神,对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各校园长、支部书记共260人参加了会议。区学习实践活动第二指导检查组组长游寿南同志率检查组全体成员亲临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教育系统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动员会的召开,统一了全系统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做好争创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促进xx教育健康、科学发展的信心。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扎实地进行组织实施,学习实践活动在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第二,积极引导,营造氛围。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有重点、有节奏、有高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党委以集中活动的形式来带动各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以“五个一天” 规定动作的有序推进,促进各基层党组织自选动作的创造性开展。一是认真开展集中学习。按照局党委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要求以支部为单位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书籍、文件及资料。学习主要采取集中自学、专题讲座、专题发言等方式进行。10月22日,组织局党委中心组成员和全体机关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开展“读一天”活动,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曾令帮局长向全体干部推荐了2本书,并且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20xx字。10月23日,邀请市委党校许剑波教授做了题为《高举旗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报告,进一步强化全体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10月30日,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又分赴挂点社区及科室开展“访一天”、“讲一天”活动,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进工作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走访了挂点社区及分管科室,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旧村改造、流动人员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及社区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科室干部对迎评工作、改进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效、教师公开招考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系统在做好上述规定动作的同时,各单位还能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自选动作,如xx实验学校组织教育工作者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中国毒牛奶事件的深层思考开展了教育论坛,特邀加拿大列治文市教育总监bruc先生、richade先生、区教研室共同参与,效果显著。xx小学党支带领党员走进全国优秀基础党组织、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的北头社区,开展了“走访北头社区,学习北头社区的创优经验,指导学校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参观学习活动。二是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各党支部通过召开动员会议,悬挂宣传横(条)幅,制作专栏等方式积极营造学习实践活动良好的工作氛围。局党委学习实践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手机短信,定期不定期发送学 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主题、学习目标、工作要求等,形成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局面。还以《xx教育信息网》为载体,制作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网络专栏,及时公开登载中央、省、市、区领导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讲话及局党委工作进展情况。

第三,突出实践,强化调研。我局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中摸清工作实情,找出薄弱环节,探索工作规律,坚持边学边做,以干促学,积极组织开展“五个一次”主题实践活动。一是认真开展调研活动。结合局党政班子成员所分管工作,共组成了5个调研小组结合安全大排查、干部思想作风大整顿活动和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工作开展了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服务对象,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着力查找和分析教育系统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意见,形成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高质量的调研材料。在接受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前夕,局迎评办结合5个调研小组的意见,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态度撰写了《确立教育第一,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自评报告,全面阐述我局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所作的努力,真实反映了xx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诚恳地摆出了xx教育存在的问题。11月14日,局党委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暨务虚会,与会人员就新安学院的安全隐患整改提出意见:要求该学院全面整顿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尽快完善学院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级安全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安全记录档案,落实安全责任人和职责,制定各种事故自救和逃生预案;组织师生学习各种灾难的预防和进行相关演练。真正建立起全时空、全方位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等。最后,会议还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的各项工作;在百日安全大排查后,要将学校安全检查常态化,设立台账制、责任制、奖惩制等,确保学校师生安全;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强管理,时刻饯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了“科学发展大家谈”、“科学发展金点子”、“科学发展在身边”、“科学发展从我做起”等活动,向全系统党员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共征集到意见建议820余条,金点子70多个,局学习实践办还在进一步梳理归纳之中。三是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开展“五个一次”活动,通过开展“算一次帐”、“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看一次点”、“问一次计”等主题活动,为学校争当教育排头兵、党员干部争当岗位排头兵创造了条件,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如华侨城小学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开展爱心助学实践活动”即:“1加1”助学活动,通过帮扶,改正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不断进步。

第四,注重示范,推动工作。局领导班子成员在认真组织和发动的同时,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调研,发挥了示范带头和表率作用,为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学习交流讨论会上,带头谈认识、讲体会,做到边学习边记录,边学习边写心得,边学习边讨论。11月21日,xx教育圆满通过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评估,省、市、区有关方面的领导对xx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区委书记叶民辉称赞此项殊荣是xx建区以来取得含金量最高的一块“金牌”。荣誉和褒奖加进一步深了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创新xx教育体制机制的信心。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层层引导督促,全系统上下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学”的良好学风,形成了创新、开拓和干实事的创优氛围。 通过前一阶段的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讨论,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深受启发,深受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家普遍感到收获不小,受益匪浅,活动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工作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全系统上下互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激发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对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了更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进一步明确了xx教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二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进入新时期,xx教育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群众对xx教育有新期待。党员干部职工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更新了工作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三是机关作风有转变。机关各支部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密切与基层的联系、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的思维,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推进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 关于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

根据省委、市委、区委转段动员大会精神,分析检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转段动员工作。转段动员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各单位要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对第一阶段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提炼经验,查找不足,并及时弥补,同时抓紧制定第二阶段工作方案,方案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明确各环节的时间进度、目标要求、活动内容、责任单位责任人等。总结和工作方案、转段请示要及时报送相应的指导检查组,经指导检查组确认并报区委学习实践办批复后,各单位应及时召开转段动员会。动员会上,各单位要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系统总结,说出工作中的亮点和收获,更要说清楚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明确“补课”的重点和方向。

第二,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各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方法,结合查找问题,深化“算一次账”活动,深化“算账”一定要结合各单位的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可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设置意见箱、开设网民互动论坛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广纳民智。征求意见态度要诚恳,对意见建议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护短,不怕揭短。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要如实记录,并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本人及时反馈。根据群众意见建议和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成果,各单位要认真开展“三对照、三查找”。

第三,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在相互谈心,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做好充分准备。要注意找准各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会议主题。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严肃认真又要不纠缠历史旧账,努力形成民主团结、敢讲真话、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指导检查组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凝聚力建设和党建工作建设等方面,采取适当方式对民主生活会的质量进行测评。其中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要以书面形式原汁原味地反馈给每一位班子成员。各单位还要以支部为单位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要自觉参加所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第四,撰写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各单位的领导班子都要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党政领导班子既可分开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也可联合撰写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个人不要求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由主要领导全程主持撰写。要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查摆出的问题和剖析出的原因,充分运用前一阶段深入学习调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以检查分析问题和清理科学发展思路为重点,认真撰写、反复修改。要敢于触及问题、剖析原因,提炼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工作要求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力求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蓝本”。

第五,精心组织好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采取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上评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评议要结合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情况,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不可行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要充分吸纳有关意见和建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经区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后,报区委学习实践办。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5

评价改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作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教育领域几大难题之一,难度也是不言自明。

在我国教育界,关于评价流行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人认为,除了学生学业水平外,诸如道德水平、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没法评价。还有人坚信,高考不改,评价怎么也动不了。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把考试等同于评价,把成绩等同于质量的现象更是大行其道。

僵局不破,改革难进。这份牵动人心的《意见》的诞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难题的解决呢?

《意见》构建了一套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与以往相比,这是最大的不同。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直指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意见》的出台是两种质量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在“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片面质量观的影响下,当大家都关注选拔结果,而非教育本身,关注考试成绩,而非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时,教育便走入了歧途。

“重成才轻成人,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一来,教育就丧失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本性,不能面向所有资质不同的学生,不能促进人的智力与人格、知识与品德、科学与人文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的质量观干扰了中小学质量评价的常态,强化了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这种氛围下,扭转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变得十分困难。

另一个因素让本来困难的情况变得复杂。由于基础教育领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长期缺位,使许多人在评价问题上陷入了“迷途”。“学业成绩等同于学生发展水平”,“综合素养无法评价”的观点流行。

而之所以缺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仅仅使用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是较为容易的,而建立一个结合了学业水平、学习动力、身心发展以及学业负担等多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十分困难”。

僵局已经形成。在思想意识层面,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清楚,一味注重分数牢牢束缚了学生手脚,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相去甚远,然而在现实层面,应试、片面的质量观仍然大行其道。

如何破除僵局,评价改革呼之欲出。《意见》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发挥导向作用彰显了《意见》的重要性。

晦暗不明更需要正面力量去“拨云见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认为,《意见》的出台便是要“自觉地引导评价去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一种正确、全面的评价观和教育质量观”。

《意见》开创了中国教育质量评价的新局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迈出了第一步,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让评价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

更多人对《意见》寄予厚望,期待着它能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考试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多角度评价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通过中小学普遍实行综合评价制度,相信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一定能够摸索出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打开高考症结、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芳研究员如此评价。

另一方面,当综合评价体系发挥作用之时,高考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功能必然会弱化。“高考本身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其作用仅仅是选拔人才进入高等院校,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却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因此,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将高考成绩视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边玉芳教授认为。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人们津津乐道的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其内容和指标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领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概括了它的思路:这套指标框架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细化和具体化,同时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绿色评价指标的背后,隐藏的是质量评价思路的重大转折。具体而言,从评价维度、侧重点、导向性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汪明研究员认为:“将学业负担状况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的评价理念,是此次评价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

这种转变也是顺应国际趋势、借鉴国际经验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滕珺博士在比较研究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质量指标后认为,5个方面的20项关键性指标,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同时又结合了我们的基本国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思维方式、人际沟通、创新意识等未来全球化社会中所需的一些核心素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则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指标对学校改革方向的引导上。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具体分析了这些“切中要害”的评价指标。

“比如,品德发展水平特别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人格品质的培养。因为在智力相仿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高度。”

而“学业发展水平”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放在其中加以突出,“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突破与环境重构”。

“身心发展水平”指标将“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提到应有的高度。在他看来,这些关键性指标,都呼唤着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

在“兴趣特长养成”上,指标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潜能的培育。这就对“学校办出个性、特色以及创设丰富多样的、能提供学生选择发展的平台,提出了高要求”。

“学业负担状况”指标中,不仅仅关注上课、作业、睡眠时间,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的有效与难易程度,更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他们的感受,“这正是学校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重要方向”。唐盛昌说。

这一切都将为学校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明确导向,也将改变当前学校评价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结果、轻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程度,重甄别选拔、轻问题诊断和改进的状况。

国家督学、大连现代学习科学院院长王允庆把绿色评价指标所引导的评价思路理解为“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增值评价以考查评价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坏。由于它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所以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努力的真实情况。”

他认为,这种评价思路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意义重大。因为强调“进步程度”将会使很多,特别是薄弱学校看到曙光。基于“进步”的数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监控质量,学校可以反思和自评,社会和家长会掌握更透明的质量信息”。

在评价方式上,《意见》强调了科学性:一是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二是强调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三是强调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改变过于依赖外部评价而忽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做法。

评价方式的变化也要求改变评价方法。《意见》强调了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意见》还强调面向学生群体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改变统考统测的做法,避免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

评价改革越趋向科学性,越凸显出我国专业评价机构和人员的短板。

科学、丰富的评价方式是对教育多个领域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现代评价方法,尤其重视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些都需要依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力量。

除了推进综合评价改革本身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性,另外,许多现象表明,当前质量评估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为例,美国长期参加国际著名的基础教育比较项目,如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等。同时,他们又拥有全国性的教育质量评价即美国的联邦教育进步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此外,各个州还有自己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专门学科和专业培养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的专门人才。凡此种种,使美国对自己的教育质量发展状况有很好的把握,能较及时地了解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革和调整。除美国外,其他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的培养。而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更多选择理论分析与经验取向。对比国外经验,边玉芳分析,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相关评价机构的专业人员专业水平亟待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汪明建议,要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教研部门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专业评价、监测机构。“要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评价队伍,真正为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综合评价的资源平台建设,同样是综合评价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刘芳建议,建立在教育部主导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评价制度,通过对各地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对比分析、经验提炼及表彰奖励,推动各地在综合评价改革工作上积极探索,及时全面总结各地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地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我国专业化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人员和测试手段与地方和学校对评估工作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提炼过程中高度的专业化要求与当前督导、教研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不相适应;质量评估中需要的庞大数据支撑系统与当前能够提供的数据支持还不相适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盲目进行评估是当前在思想层面上需要廓清的问题,培训、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教育质量评估数据库,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阚维博士认为。

怎样运用这些指标,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毕竟好的制度设计和框架体系,也要在实践中检验。

辛涛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完善本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各省市要在充分领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一质量观的本质后,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本地区的评价指标。

同时,《意见》中的评价内容与指标是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他建议,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为指导,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一指标体系,而不应该不考虑实际情况,把指标当作硬性规定,对学校进行硬性区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

对于这个正在展开的过程,上海的经验也许是一种借鉴。《意见》的出台很大程度吸收了上海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认为,教育质量的综合性和各地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意见》只能给出教育质量评价的框架。“要开展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活动,必须将指标框架具体化为可测量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观测点,并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

这就需要各地在《意见》的评价框架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地方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以上海为例,他们构建了以学生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的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融入了地方特色和实际。上海是一个强调创新的城市,对创新的追求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就落实在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标上,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评价就集中在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化学专业 现状调查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其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强有力的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有这样的定义:“导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是研究生的主要教育模式,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但从2002年开始,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随后逐渐在各高校展开。本科生导师制就其推出理念来说,是为了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但由于起步晚,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30人,女生47人,大三47人,大四126人,化学专业49人,应用化学专业82人,化学工程与艺术专业46人。

2.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的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评价问卷》,系自编问卷,编制程序和方法如下:先通过文献检索,探索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评价机制;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深入访谈了解学生对导师制的看法,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项目,编制问卷。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预调查,征询学生意见,并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该问卷共20题,主要由以下八方面的内容组成:对导师制的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指导途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效果、问题与建议。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和交叉表)。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1.对导师制的认识

关于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不了解。当问到本科生阶段是否有必要实行导师制时,75.8%的学生认为本科生阶段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但不清楚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及将达到什么成效。这跟目前本导制的实施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关于你觉得导师带几名学生比较适合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的学生数不能超过10人,其中40.4%的学生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5名学生比较合适。据调查,该院导师每人指导学生数大约在20左右。可见,学生的期望与现实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2.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

该学院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调查发现,导师同时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学生占了22.7%,其中对毕业论文满意的学生占83.3%。当问到是否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时,54.5%的学生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14.2%不希望,31.3%无所谓。由此可见,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率高,试点效果良好,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两个导师合一。

3.师生交流方式与频率

调查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主要是见面交流和电话联系,但是学生更希望以见面交流为主,电话联系为辅。导师现在的指导方式主要是不定期的集体约见(33.1%)和定期的集体约见(21.9%);学生希望的指导方式主要是定期集体约见(26.4%)和不定期的个人约见(23.6%)。当问到导师指导学生较为有效的途径时,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个别辅导、集体座谈和专业研讨会。就师生交流方式而言,学生希望以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和定期的集体座谈为主。

从导师和学生现有的交流频率看,随意性比较大,交流次数较少,排在前三位的是半学期一次(21.9%),其次是一学期一次(19.7%),第三是一月一次(16.9%)。再看看学生希望的交流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月一次(32%)>不固定次数(14%)>一周一次(12.9%)。很显然,大多数学生渴望增加与导师交流的次数。

4.导师指导内容

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答疑为主,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解答相关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答(47.8%),二是由导师讲,学生只是听或写(16.9%),三是随便聊聊,没有什么答疑释惑(12.4%)。

导师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情况的介绍、咨询,学习方法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51.7%)和解决生活上的难题(25.3%。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46.1%),关于困难、压力和挫折等方面的指导(37.1%),人际关系指导(23%)。

5.指导效果评价

对于该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29.8%的同学评价良好,34.8%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12.9%的同学评价为较差,还有22.5%的同学没做评价。学生认为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一是制度不完善,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监督和鼓励机制没有落实(41.6%),二是导师平时工作很忙,联系上了也没有很大作用(24.7%),三是寄希望于导师联系自己,不好意思主动找导师(18%)。

三、进一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出路

本导制在我国实施也就十多年的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教育部没有相关文件规定本导制应如何实施。因此,各高校在实施本导制的时候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

本次调查发现,化学专业本导制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导制实施目的不明确,制度定位比较模糊。该校把导师制贯穿所有本科生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均配备导师,并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这看似全面、实际难以落实的导师制,混淆了同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边界。丁林[1]认为,定位模糊是本导制碰到的首要、最大困境。导师制究竟是管理与教育制度,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还是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由于导师制的定位问题没解决好,导致导师制的目标、功能及导师的职责复杂化。

二是导师资源稀缺,生师比例过大。由于该院导师制是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因此一个导师平均带大约20个学生。每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效果最好?这涉及管理学问题。从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和经验来看,每位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5~10人为好,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师比分别为3∶1和6∶1,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均为9∶1。而我国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普遍达10~20人[1]。可见,要保证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科学合理,较低的生师比是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各高校采用不同方法弥补,如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或英才导师制。该校试点的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本导制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论文导师制。就化学专业来说,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个有益探索。

三是多数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多数导师身兼教学、科研、班主任管理、行政事务等于一身,加上指导学生多,指导往往流于形式。调研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单一,每学期面对面交流一两次。刘敏[2]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缺乏必要规范,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指导,这是导师制实施的主要问题。

四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有研究指出,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3],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做出一致性评判[4]。现有导师制评价属于粗放型,没有严密的评价指标,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只规定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对于具体指导内容和方法及效果都没有明确规定。

本导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在借鉴国外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不同层次的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其导师制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正如丁林[1]所说的,科学合理地定位是本导制健康发展的根本,创新实现范式是本导制突破重点的关键,健全体制是本导制取得实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

[2]刘敏.对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削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3).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7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指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确保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一是学校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和流程,明确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内容。县委的动员会后,学校于4月8日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各教研组开展学习实践制度,积极组织全校党员教职工,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网络学、请党校专家作报告等集中学习形式,对县委要求的必读篇目和内容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全校教职工的理论素养。各参学党员从学校发展、学生培养、师资建设、管理创新、安全责任等方面,结合个人学习收获,深入思考,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试点落到实处,撰写了有针对性、高质量的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教育献计献策。学校共组织专题讲座1次,领导讲座5次,开展集中学习周活动,全体参学人员学时人均达60小时,记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人均1.3万字。三是由校领导班子确定专题调研题目,校党支部书记带队,深入学校教职工家庭、企业、乡镇、村组农户开展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5篇。四是在县委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校长和支部书记加强了各教研组的督促指导,确保了全校的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程、不出偏差。五是努力营造氛围。在试点活动全过程,职高学校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向县委党建网、__电视台等媒体投稿,把职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进展、特色、亮点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截止目前,共办宣传板5期,试点工作简报21期,被县级媒体采用稿件6条。

(二)深入分析破难题,推进科学发展上水平。一是开门纳谏找问题。职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组织生活会、组织群众评议等方式,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共设立2个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单962多份,召开了有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群众等参加的座谈会2次。通过认真梳理汇总,查找到领导班子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9个问题,并结合实际撰写了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理清学校发展思路,明确了科学办学的方向和措施。二是边查边改,问计于民。按照省委“三个一”主题要求,学校班子领导带头实践“三个一”,开展调查研究、主动诚心纳谏,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和帮扶解困等工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共为教职工办实事17余件,帮助挂钩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2个。

(三)注重实践抓整改,确保师生群众得实惠。一是全力抓整改。县职高针对分析检查报告中查找出来的30个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整改落实方案,建立健全了整改落实销号台帐和整改台帐销号制度、整改结果公示制度、整改落实问责制度、整改绩效评价制度、整改督查督办制度的“一台帐五整改制度”,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在整改落实销号台帐中,职高党支部对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整改措施进行了逐项登记,明确了具体的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对需要立改立行的问题,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对中长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分解落实给班子成员,明确了工作责任,并采取召开教职工大会公布和网

络公开方式将整改落实方案进行公开,作出明确承诺,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二是健全机制抓整改。学校党支部按照“废、改、立”要求,对全校现行政策、制度和规定进行集中清理,共清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8项,完善制度7项,新建制度10项。三是结合实际抓整改,让群众得实惠。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中,县职高秋季学期高中升学率达70.48%,初中升学率达60.5%,8月底,招聘新生120多名。党支部先后4次派专业课教师下到乡镇开展培训工作,对口培训农民工400余人次。发动党员捐款7500余元,为位卓22个社购置喷雾器30个,兑现良种款补贴55户农户,校领导带队深入到两河等乡镇发放国家职教补贴5多万元,增进了学校领导班子及党员同教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取得的几点经验

(一)组织领导是保障。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提出建议和要求。同时,__职高党支部及时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县委派出了指导组并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挥、指导监督工作,形成了部署统一、上下联动、配合协调、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创新载体是关键。根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和“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主题,整个学习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主题来部署、来安排、来落实。同时,学校结合实际,把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拓宽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服务功能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依托办学优势,全力为广大农民工开展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就业等服务工作,使学习活动有载体,有内容,有措施。

(三)全员参与是基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党群互动、上下联动、左右协动,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渠道,自始至终做到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征求群众意见、邀请群众评判、接受群众监督、力促群众满意。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入课堂、进教研组,通过“听、讲、访、送”的方式,深入了解师生员工困难、征求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疑问,认真查找解决师生企盼、群众急需的问题,对21名党员、9名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250余人次进行了走访与座谈。另一方面,把开门纳谏、听取群众意见贯穿始终,在校园内设置征求意见箱,发表370份,收回336份,广泛征求意见。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8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先河至今,已有10年时光。此间,国内一流大学大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8年就推出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制试行办法》,然而,截至2012年3月,全校仅有公共管理系坚持实行此制度。

如何能让本科生导师制度适应新情况,达到新标准,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是管理规定中的一纸空文,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俨然成为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是此项制度的最终受益人。为了获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其一是针对公共管理系本科生,向该系一、二、三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其二是向其他7个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按每个系60份发放并回收。问卷分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覆盖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关键环节。最终,我们对回收的4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一种简洁而直观的方式将导师制的现状与长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展示出来,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大多数学生希望与自己的导师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顾问(见图1)。

图1 学生希望导师能担任的角色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有极高的热情与期待,希望能从导师处获得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其类型涵盖了学习、工作、实践、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见图2)。

图2 学生希望从导师制中获得何种帮助

2.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制形式初探

导师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交流互动更密切。此次问卷调查致力于了解在全新的师生模式下,导师该如何调整思路,以便更好地指导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见图3)。

图3 学生眼中导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有效途径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导师一学期与之见面的次数,及公管系导师与学生实际见面次数。结果显示,近40%的学生希望见面次数控制在每学期7次~9次;要求见面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近30%。可见,学生希望与导师有较为亲近且频繁的接触,以促进自身的提高与进步。在交流方式上,我们注意到实际接受指导的公管系学生更愿意与导师见面交流。(见图4、5)

图4 学生与导师每学期见面次数

图5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3.学生对导师制的主要期待

要正确定位导师角色,实现导师制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先明确学生对导师制度有哪些需求,了解并总结适合学生的交流指导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形成扩散效应。

在学习方面,多数学生渴望从导师处获得专业情况的介绍与咨询,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面的扩大;在生活方面,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在心理方面,学生希望导师能多与自己谈心、交流,在自己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导师能及时提供建议,亦或是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见图6、7、8)

图6 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图7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

图8导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4.学生对导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及对现行导师制的看法

对于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普遍认为:热爱学生、责任心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最适合担任导师。此外,调查显示,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帮助效果不够明显。第二, 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上有待加强;第三,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应更加积极热情地与学生接触。(见图9)

图9 导师制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的意见栏中,学生进一步提出了建议: 第一, 扩大导师队伍,把导师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校教师;对一名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给学生和导师相互选择的机会。第二,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普及。应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了解。第三,希望导师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内向学生,导师最好能主动进行辅导及帮助。第四,将导师制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建议导师制能够有更加详尽的制度规范和量化指标,实行导师考查制度。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调研

在网上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就导师制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制度目标不明确,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发挥作用;学生对导师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高年级学生对导师需求小,造成一部分导师资源浪费;缺乏物质保障,所谓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沟通指导”无以为继;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无法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转。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的导师制度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导师制度覆盖全体本科生,以随机划拨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本系的专业教师,同时允许学生咨询其他教师。学校要求导师每年至少完成10小时的辅导时间,当然,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工作量。每位导师所带学生数比较平均,一般来说,每位导师带8名~10名学生。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活、香港生活、人生规划等。师生通过学校专门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并开展一些小聚会形式的活动。在资金保障方面,该校按每名学生100港币(每年)的标准拨给导师作为活动经费,用于师生聚餐、茶会、外出活动等。

构建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

1.调整制度定位,缩小指导对象范围

作为一项探索高校教书育人新路径的制度设计,导师制度需要将德育、综合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原有的专业教育型导师制度宜转变为全人教育型导师制度;建议指导对象也相应地缩小到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2.扩充导师队伍,师生双向选择

基于制度定位的调整,导师条件也调整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品德,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善于育人;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的特点和需求;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学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和干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在本校工作两年及以上等。教师和各院系双向选择。各院系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导师名单,结合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师和指导对象的分派。原则上,每位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合计不超过6人。导师和被指导学生均可向所在院系申请更换指导对象或导师,经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批准后实施。更换工作以学期为单位进行。

3.以树人为职责,注重综合提升

导师的工作内容由以具体的学业指导为主调整为:引导低年级学生顺利融入大学氛围,促进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加强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痕迹留存方面,学校尽量简化程序性和形式上的要求:导师对每学期的学生指导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提交时间由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自行决定。

4.落实管理和考核,做好保障和激励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要求各院系每学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导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并将会议纪要报教务处备案。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对各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安排、工作检查、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给本科生导师发放适量的工作补贴。对于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学校专门投资建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交流中心”,给导师和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交流空间。

随着新《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学校新一轮的导师制度已全面执行:全校159名导师已经展开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配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的“师生交流中心”也已投入使用;首轮指导经费发放完毕;导师学期总结工作开始计划……我们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迎接新的挑战。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一、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第10条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第9条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创新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

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

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

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

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4、社会调查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卓越计划视角下加强社会调查的创新,我们认为要善于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校外机构的专项研究充分结合。一方面使得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充分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和项目的科研优势,不仅降低了教师科研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成本,也对学生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调查要与校外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和项目结合,加强横向联系,在其他机构的资助下获得调研经费。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督导

Abstract:TeachingSuperintendencehasbeenanimportantpartoftheteachingqualityguaranteesyste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ince1992,thefunctionsofteachingsuperintendenceofHunanUniversityhasextended,fromsuperintendingteachers''''teachingtosuperintendingandevaluatingthekeylinkswhichaffecttheteachingquality.Thecontentsandformsofteachingsuperintendenceareenriched,andtheideasofteachingsuperintendencearefurtherclear,whichispeopleorientatedandserviceorientated.Inaddition,itisthemainconnotationofthemodelofteachingsuperintendencethatstrengtheningteachingsuperintendenceitselfandmaintainingtheunadministrationofteachingsuperintendenc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education;teachingsuperintendence

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校都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构建,教学督导成了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在学校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湖南大学教学督导团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跨越了15个年头。教学督导团通过长期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在完善高校教学督导的功能,拓展教学督导的内容,改进教学督导的形式,提升教学督导的理念,加强教学督导团的自身建设,以及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的有效性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提高了教学督导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和广大教师中的威望。在学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教学督导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教学督导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对高校教学督导功能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学校教学督导团成立之初,赋予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听课督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督导团成员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在与师生的密切接触中,经常会具体感受到学校教学工作状态、氛围和教学管理中不少鲜活的问题,其中许多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拓展教学督导的功能与内容,把教学督导工作从课堂教学逐步延伸到影响学校教学工作全局的方方面面,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主要方式是,结合在教学第一线了解的情况,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典型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意见。

近几年,在为迎接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评建创优”工作中,学校教学督导团的成员成了学校对各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专项评估自评专家组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一系列的校内自评对学校形成优质教学工作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督导评结合”正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功能。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任务空前繁重的情况下,除了加强院系的教学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外,通过教学督导,可以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及原因,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及时进行调控提供建设性意见与依据。

校教学督导团的成员都是教学水平较高、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其中,不少人都曾经担任过学校有关部门或院系的领导工作,他们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熟悉学校和院系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工作状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比较中肯且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不失为在新形势下学校搞好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参”。

二

经过多年教学督导的实践,我们大大充实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容。从最初的听课督导拓展到对与学校教学工作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检查、督导与评估,进而发展到对院系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以及从学校全局出发,对涉及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等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实际上,教学督导工作已涉及学校教学工作宏观和微观的方方面面。归纳一下,这些年的教学督导工作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督导最关注的基本任务之一。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师上岗。一般来说,这些教师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业务上各有所长,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教师教育的培训,也没有教学实践的经历。如果所教课程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所学课程和研究方向相距较远的话,则从业务和教学能力都有一个继续学习、提高和适应的过程。显然,学历高不等于必然能上好课。为此,这些年来,督导听课对象的重点一直是“新人、新课、两头、空白和典型”(其中,“空白”是指督导团从未听过课的教师所教的课)。实践表明,这些教师在新上讲台时如果能得到老教师的关心、指导与点拨,加上自己的努力,一般都能比较快地过好教学关,反之,只靠自己“单干”、摸索,有的几年还没有多少长进;此外,我们在校报上开展了“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讨论,注意发现和培养好的苗子与典型,总结这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经验与事迹,广为宣传;我们主持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教师讲课比赛,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学校举办的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新教师培训班上,督导团成员应邀作讲座、当导师,这些新教师自然是听课督导的重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是一所高校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依靠,教学督导工作为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把听课作为一种载体,在听课时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更要做有心人,将听课作为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态与氛围、了解师生反映与意见的有效途径,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典型向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

1999年扩招后,学校决定在一部分公共课和主要基础课中推行“基于校园网的‘一对多’多媒体教学”(所谓“一对多”,是指教师在讲课教室上课,通过网络传输,让十多个教室的学生同时通过大屏幕听课),一时间众说纷纭,学校教学督导团连续长期进行了跟踪听课,开展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分析利弊,最终向学校提出:推广多媒体教学,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趋势,但是“一对多”的教学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应该废止。同时,还建议把多媒体教室中居中巨大的屏幕移到一边,把黑板还给教师。针对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纯属教材和讲稿搬家、教学效果不好以及有的教师上课时过份依赖课件、甚至“照屏宣科”的情况,我们向学校提出了实行多媒体课件“准入制”的建议,不能让效果不佳的课件影响教学质量并占用比较紧缺的多媒体教室资源,这些建议均已得到采纳。

第三,广泛参与了学校本科教学中关于新专业、精品课程、教材、教改立项与结题、教学成果、毕业设计(论文)、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专项检查、评审与评估工作,校督导团成员成了学校教学工作咨询、参谋专家库中的主要力量,使学术权力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精神。

第四,在学校“评建创优”过程中,组成了以校督导团成员为主体的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自评专家组,对各院系的教学工作开展了初评与复评,以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观测点为依据,对各院系的教学工作状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价。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各院系教学工作的亮点与特色,并帮助完善与提高;另一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整改要求。通过评估,进一步明晰了各院系的教学工作状态,找出了优势、亮点与特色,更明确了差距,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找到了目标。我们向学校建议,建立对院系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估的制度,并与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挂钩,使之成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加强院系的教学管理、形成优质教学工作状态、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必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从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适时向学校提出关系全局的政策性建议,是近几年来教学督导工作的重点。

现代大学面对巨大的压力,战线宽、任务重、竞争激烈,作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和人才培养,往往由于其“常规性”和“习以为常”而容易被忽视,或由于客观的压力与竞争以及一个又一个的“中心任务”而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一边”。在教学第一线,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们的一些抱怨和意见,许多不重视教学的现象,其根子往往出自于学校的政策导向。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围绕如何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而提出了各种政策性建议,多数已被学校采纳。它们主要是:建议学校采取“指标单列、集中评审”的方式,每年晋升一批教学为主型教授和副教授;建议学校加大对教学成果奖和全校讲课比赛获奖者的奖励力度;建议学校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不要以“全能运动员”的模式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科研、经费、论著等方面同时都要达标,而要区别不同岗位,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建议学校考虑对教师队伍适当分流,少部分学科带头人、能拿大课题、出标志性成果的学术骨干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以科研为主,当然也要结合科研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把大多数教师稳定在教学第一线,激励他们潜心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当然也要搞科研,包括教学研究。对两支队伍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采取不同的政策,特别是要让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确实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合理的回报,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关键是要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局面。这几年,我们多次建议要在学校中形成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氛围,真正体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第六,为了确保教学督导工作的信息通畅,我们推出了“情况反映与建议表”,采取“一事一表”的方式,把督导团成员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的重要情况与建议及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情况准确,建议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学校要求收到意见的部门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我们还要求督导团成员将重要情况与建议及时与教务处和有关院系沟通,以便学校和各院系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

不断明晰与提升教学督导的理念,加强督导团的自身建设,是搞好教学督导工作的关键。

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工作的理念,在校教学督导团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督为手段、导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督”与“导”的关系。把教学督导工作落实到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授课质量上。我们始终要求督导团成员正确处理与被听课教师的关系,强调听课后一定要和任课教师交流反馈意见,各督导组根据自身情况纷纷提出了许多好的工作理念,如“诚意、善意、负责、公正”,“以诚相待、共同提高、一切为了学生”,“诚意善意、客观公正、四方沟通、讲究效果、督导结合、与时俱进”,“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与人为善”,“成绩优点充分肯定,指出问题不留情面,改进建议具体中肯”,等等。

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条:

一是要摆正关系。督导团成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听课督导,听起来似乎有“居高临下”、“指导”的感觉,似乎督导团成员要“高人一筹”,实际上,平等、诚心、善意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十分关键的。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与意见、建议都应该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地与被听课教师交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我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之所以取得全校上下的认同,树立了较高的威望,这一点是关键。

二是要把教学督导工作提升到“服务”的层面上来认识,即服务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需要,服务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服务于把学生培养成才的需要。教学督导工作的成效最后要落实在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上。

因此,“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是搞好教学督导工作的根本理念与指导思想。

其次,加强督导团的自身建设是提高教学督导水平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督导团成员尽管基本上都是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必须加强学习。我们通过编印学习资料,在每期“教学督导参考”上选登一些代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动向与成果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学校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举办的教育改革方面的报告会、研讨会,都邀请督导团成员参加;对教学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学习与研讨,力求使提出的建议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学校工作的实际;不少督导团成员还不时撰写论文,介绍自己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

最后,坚持教学督导团的非行政化是搞好教学督导工作的前提。校教学督导团是一个咨询、参谋机构,不负有行政上决策、指挥的职责。尽管一开始学校就赋予教学督导团评议权、建议权和否决权(教学上不称职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但这些都只是体现了“建议”的性质。因此,从教学督导的角度来说,这些意见对教学过程与质量只是“监测”,而非“监控”。教学管理的主渠道是学校行政系统中的教学管理子系统,校教学督导团只负有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责任,决策与执行是行政部门的事。多年以来,学校领导与教学管理部门都能认真对待和听取督导团的意见与建议,每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都邀请教学督导团就学校的教学工作发表意见和看法,教务处十分尊重与支持督导团的工作。在教学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高校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这些年来学校教学工作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浩歌.抓住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新契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刘智运,等.教学需要督导督导有待规范[J].中国高等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