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20:59:35

课文

课文篇1

[关键字]走向课程;语文;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15-02[作者简介]顾宝富(1969―),男,江苏海安人,本科,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沙岗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的课程本质、教学的对象、阅读的本位等诸多新思考也跨上了新的台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将以前“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修改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其语用学的指向也更为凸显。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应该视教材为“例子”,充分发掘其中的语文课程元素,用课文教语文,借“例子”去体验,变解读为实践,切切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

一、在课文舞台上实践课程内容

语文课不应教课文而是教语文,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很多教师还会不自觉地围绕课文来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目标中列出“品悟课文表达的思想、阐明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主要内容的把握,在课堂小结中再谈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特点,等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语文课堂承载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提高情感素养的任务,其中“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属于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本体内容,后者则属于基础教育各课程共同承担的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主次地位,重点让学生在课文这个舞台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应自然融入文字的理解中,此所谓“润物无声”。于永正老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沪教版二年级的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拿到五年级来上。课堂从学生朗读课文开始,继而是教师的范读,学生在比较中懂得了感情朗读的重要,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懂得了朗读情感处理的方法。第二节课,于老师告诉大家读书做批注是好的阅读习惯,让大家自主阅读写体会,然后全班交流,了解点评的一般写法,最后以“儿子”的口气给高尔基回信,完成练笔练习。

于老师拿低年级的课文到高年级上,是要让教师明白,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学语文。他的这一教学流程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文这个“例子”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将之与我们课堂里重点品读“体会父子亲情,明白奉献的意义”作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二、在亲自操作中体验语文真味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充分发掘课文具备的课程训练点,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不满足于学过,而立足于学会,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让学生体会自由、学习表达自由的:

师:在萧红的笔下,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她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来写的。

师:这些相似的句子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排比句。你看,园子里的植物是多么自由自在啊!这自由自在,其实是谁自由自在啊?

生:是萧红自由自在。

生:萧红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种通过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叫――?

生:借物抒情。

师:我们也来模仿作者做个练习,老师给你开个头:周末在家里的我是自由快乐的――。

生:我想看电视就打开电视,想上网打游戏就上网打游戏,想到厨房做一下自创的美食,也没人拦着我。

生:我想看书就看书,想睡觉就爬到床上,想吃就打开冰箱。

生:我想吃芒果就吃芒果,想吃苹果就吃苹果,想吃冰激凌也没人有意见,就是吃到肚子撑也没关系。

师:借助“想怎么样,就怎样”的句式,我们可以自由发挥,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自由。

再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画出这段话里描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词记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很快圈出了“俯、摘、捧、穿过、跑远”这几个词,并说出这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经过。笔者让他们借助这些动词多个复述课文,并相机引导思考:“小心、双手、飞快”这些加在动词前面的词语能否省掉?在比较、品读中体会到这样会使描写更生动,同时也感受到小女孩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情感。最后,笔者让一位学生表演给客人倒茶,组织小组交流其发生的一系列动作,进行堂下练笔和点评。

这样的设计旨在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将某个过程描写具体,至于课文传递的内容信息,笔者附带在词语的再运用中进行了概括。这样,学生在动手画画、动身演演、动口说说、动脑比比、动笔写写中掌握了方法,课程目标得到落实。

三、变文本解读为语文综合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以教师讲读代替学生的读。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归还时间,更重要的是归还学生的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减少教师讲解、演示的次数,多给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一种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失败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每次教学时,学生的最初思维都停留在对丑小鸭的同情及变成天鹅后的欣喜这一层面。对此,笔者没有再现重点词语去细致分析解读,而是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引领他们思考:1.如果丑小鸭没有飞过篱笆,将会怎样?2.前往湖边,它一路艰辛,你想到了哪些名言?有没有得到什么启发?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丑小鸭”的压抑和对“白天鹅”的向往,只是还没有那么强烈地自我意识到。而且,他们对“要成功,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勇气和艰辛”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会让他们的思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充满信心地塑造一个“新我”出来。实践证明,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想象和憧憬令笔者备感欣慰,写出的小练笔《丑小鸭,你是我的榜样》《我丑,但我很自信》《我也会长成“天鹅”》等饱含积极向上的风貌。

总之,经过编者精心遴选、改编的课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字意境中时,教师须明白“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堂是“用课文教语文”,从而充分发掘课文蕴藏的“语用”价值,给予学生语言文字操练的实践机会,让语文味始终弥漫每一节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永妃.基于知识内在构造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链涵义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9).

课文篇2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的设定上强调“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因此,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有了兴趣,才有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吴老师的作文课采用了图画、视频、教师现场表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就会逐渐产生表达和写作的兴趣。

写作兴趣一旦被技法,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愿望;只要动笔写,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或多或少能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灵活驾驭,注重生活与写作相融

“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吴老师的一句话震住了全场所有的老师,也将被噪音影响得心不在焉的学生拉回了课堂,这体现了一位语文老师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心理素质。

吴老师的一句话教会学生从细微平凡事件中挖掘出深刻,使教学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鼓励学生向生活细节要写作素材。

三、敢于下水,抢先尝试做示范

吴老师用《钢牙哥》和《记分册》来谈学生、谈自己的教学经历,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生活、学习写作,从而教会学生写作。

老师在“有感而发”的话题之前先有感而发了,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有感而发”,循着老师的脚步,学生开始关注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触发点,有感而发。这与老师的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课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韵 品情 感悟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11-01

文本是课文的语言艺术,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文本一直是表达思想情感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里,散文课文被大量引用到了语文教材中,由此可以看出散文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与诗歌课文的形式一样,文本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这不仅关系着教师能否将课文文本的美感展现出来,还关系着学生们对课文文本的理解程度。对此,笔者现围绕读文、品文与感悟文本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有效性,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1 通过阅读感悟“文本”之韵

文本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意境体会,尤其是文本的韵律以及汉字的读法。“读文”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文本的韵律之美,但对于教师来说,应如何引导学生读,怎样读,才是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且教会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主线,通过一起小小的事件,将“林冲”的艺术形象描写的无比生动。在阅读指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采用两种读法。

第一,略读、精读课文,首先读三遍以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读法虽然类似于死记硬背,但却能有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而获得感悟,从而为预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重点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这篇课文几乎没有运用任何外在描写来刻画人物,仅对“洪教头”的形象着墨于寥寥几笔,其余全部都是人物的对话过程,而这些对话正是课文的精华所在。通过“林冲”的话语、“柴进”的话语和“洪教头”的话语来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小学生学这篇课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把握课文中心内容的重要手段。

忽略“读”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可教会学生读的技巧,学生却未必懂得使用这些方法。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可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让学生写阅读心得,如此,则既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文文本的重点。

2 抓住课文的文本矛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文本的构成是一个个的汉字,从汉字到词语、再到成语,乃至文本,汉语言文本的魅力,在于并列之美、韵律之美,以及对立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作都是靠文本的对立来展现情感和内涵的。如古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即是一种文本的矛盾表现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矛盾,通过句与句的对立,来感悟文本,认识作者的思想情感。

即如《游园不值》这一课,“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是矛盾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矛盾体现在哪里呢?这需要教师从诗中的“字”去解读两者之间的关联。如“怜”与“扣”,在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怜”与“扣”为何存在着矛盾。首先,“怜”是指作者在“叩门”前的心情写照,作者“怜”的是“苍苔”,为了不让“屐齿”印在“苍苔”上,小心翼翼的走到门边,去扣启“柴扉”;其中,“怜”是心情,“扣”是动作,从心情写照到动作描写,表明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从诗的整句来看,从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教师可向学生描绘这样一个场景:“我”去探访园主的花园,看到门前郁郁的苍苔,为了不破坏这些苍苔,“我”小心翼翼的走到门边,轻叩“柴扉”,但却久叩不开,焦急之下,对“苍苔”的怜惜也减弱了几分。

此外,课文事件发展脉络的矛盾也是教师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的部分,而关注的焦点,则是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去寻找线索[1]。

如《二泉映月》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过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阿炳”的心路历程,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念。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故事发展中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的组织结构,让学生对《二泉映月》创作的前因后果形成客观认识。

要理解课文中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就必须要首先了解课文各个自然段讲述了哪些事件,或作者进行了哪些心理描写,而了解的手段,则是反复地阅读,勾出各自然段中描写事件、心理的文本或词语,并以此为线索,学习课文的组织结构。如第一自然段,讲述的是“二泉”的地理位置;第二自然段,讲述的是时间、地点和“小阿炳”第一次见到“二泉”时的心理状态;第三自然段,讲述的是十年后“阿炳”的生活境况;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阿炳十年后再次来到“二泉”的心情变化;第五自然段,讲述的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第六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二泉映月》的艺术成就。

而文本矛盾也体现在了“小阿炳”与成年阿炳的心路之中,他对“二泉”认识产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变表现在了哪些地方?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细读并思考的。如此,通过这种组织发放,则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课文中核心事件的认识,并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课文篇4

写作文想课文,想什么呢?

一想课文标题,借鉴拟题技巧。写作文首先得有一个漂亮而且有意义的好标题。在这方面,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其常用的技巧有:

1.高度概括法。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舒乙的《父子情》、朱自清的《春》等,一看文题,其内容便了然于心。

2.巧用辞格法。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拟人)、《变色龙》(比喻)、《谁是最可爱的人》(设问)、《春蚕到死丝方尽》(引用),等等。

3.写镜头法。如阿累的《一面》、朱自清的《背影》等,撷取一个精彩画面,用特写镜头作文题。

4.道具串珠法。如冰心的《纸船》、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采用一个小物件作为文题,以此巧妙地串连其内容。

只要我们常常联想,细心琢磨,善于巧用,长期训练,我们也会逐步拟出一道道凝练、醒目、别致、动人的文题来的。

二想课文主旨,领悟立意方法。作文“意为先”,课文中揭示主旨的方法,值得借鉴。

1.透过表象,揭示本质。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及其思想缘由,热情歌颂了他们的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选好角度,主旨新颖。如高晓声的《摆渡》,通过对摆渡的深切感悟,说明创作的艺术价值在于用真情实意来感染人、影响人,将人类的灵魂净化、升华,从而达到美好的境界。

3.紧跟时代,显示特色。如舒乙的《父子情》,作者通过父亲关爱孩子的独特见解与做法,抒发父子情深。那种独特的关爱正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想课文题材,丰富写作库存。课文中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活生生的材料。就拿写关于“立志”这方面的议论文来说吧,便可以从《为学》《理想的阶梯》《说“勤”》《起点之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俭以养德》《论求知》等多篇课文中撷取丰实有力的论据。其中有的可直接引用,有的可变换角度使用,有的可浓缩概括后使用。平日养成做材料卡片的好习惯,将课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我们的写作库存就会日益丰富起来,作文时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四想课文构思,掌握布局模式。课文中有很多的写作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内容,值得借鉴和仿效。仅就“事例论证法”而言,课文中的模式就有许多。

1.集中用例法。如《理想的阶梯》,每次用三五个例证同时证明一个观点,充分显示出了议论文的力度和气势。

2.并列用例法。如《谈骨气》,紧紧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举出文天祥、黔敖、闻一多三个例证,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侧面,从所处的时代、身份地位、所作所为的不同的三个角度,表现出我们民族自下而上、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令人信服。

3.对举用例法。如《纪念白求恩》,先举出白求恩“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光辉事例,再指出我们的队伍中“工作不负责、自私自利”的不良表现,以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给人以莫大的警示。

五想课文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课文中的高超技巧异彩纷呈、比比皆是。比如“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角度,常见的就有五种:(1)点示主旨,如《同志的信任》等文;(2)进行评价,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文;(3)突出意义,如《看戏》等文;(4)渲染气氛,如《最后的一课》等文;(5)抒感,如《小橘灯》等文。

课文篇5

哎!今天的语文作业里又要背课文了,要知道背课文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可是,我也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背。妈妈对我说:“你先读个三、五遍,然后分段,一段一段地背,如果这一段比较长,你又背不下来的话,那就分句背,最后,再连起来背就行了。”于是,我就按照妈妈的方法开始背了,可是,那些讨厌的文字,就是不肯跳到我的大脑里去。我花了好长时间,我都记不住。于是,妈妈又对我说:“你一定要理解课文,不能死记硬背的,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即便你现在记住了,等一会儿,也要忘记的。”

可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是怎么记也记不住,这些讨人厌的文字!

课文篇6

上课了,这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心不在焉的坐着,早上的事。让我不再有多一点的心思来听这一节课,我开始回想!!

初2了,寄宿在学校里。大清早一打铃就条件反射的掀开被子,闭着眼睛把内务整理好,稀里糊涂的爬下床去进行洗漱,因为没有多余的精力睁开双眼。

一如既往,大家在一起刷牙洗脸。我耐心的排着队,向舍友们打着招呼。总算是伦到我了,虽然说还没几分钟,但要知道我们的班主任可是大家公认的“虐待狂”,不过也只是因为他惩罚大家总是很严厉。可以说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早上他给我们的时间可不会很多。

刷着刷着,有一个同学走过来说要洗一下毛巾。一挤进来,我的身子缩到最小。吖!我的杯子里的水泼了出来。我有点不满了,就不能好好排队么?平时也总是这样的。脆满嘴牙膏的闪到一边,我就等着她们都走了我在继续刷。好象也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我,从那时开始,就在脑子里产生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好象马上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想退隐江湖,看野花遍山野,在夕阳下荡一叶舟,品一壶茗,携一挚爱,了此余生的感觉。

看了看表,居然过了20分钟,半节课了吖!语文老师拿着教参,就好象拿着一本永远念不完的经!!

我到底要不要不理大家了,保持沉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象我这种生性活泼的人又能坚持多久?况且刚刚大家还因为我今早的沉默而担心我,我又该怎样?算了吧!早上那件小事又何必要惦记那么就呢?

想着想着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好幼稚,这么一件小事竟然让我想了那么久。呵,不禁嘴角向上轻扬。

是语文老师,糟了!“可可!请你来回答我刚刚提出的问题。”

全班同学都愣了一下,包括我在内。因为我刚刚有发现老师往我这边看了看,可没想到她的态度这样不好。2分钟以后!!!

“我,我,我刚才开了小差,不知道你提了什么问题。”一咬牙,我还是说了出来。语文老师给了一个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表情,但却挥手示意我坐下。

脸有一点微烫,不过很快恢复原样。旁边有一个同学说:“我喜欢这种性格,起码来说敢作敢当。”我不再说写什么,知识一直在想,为什么放弃我了还要这样整我?前段时间我上课偷偷吃东西她都不管我了,现在为什么又突然的提问我?我认真学习的时候她又不去提问!?心里憋着气,更加没有心思去上这节语文课。语文老师也是,放弃我就放弃我就放弃我好了,不要一下管我一下又置之不理好不好?看着“念经”的老师,似乎还有着一份眷恋。

好象又突然读懂:四季更迭,天气更变幻莫测,又怎及得上人新的反复无常。

叮铃铃!!

课文篇7

今天,我对背课文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我之所以读了那么久,我还是背不出来的原因,就是我没有做到真正用心地去读,去背。因为,古人都说了: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事实确实是如此。我在读的时候,是心不在焉的,根本就没有好好的读,因此,我老是记不住。从现在开始,我就认认真真地读,十分用心地读。于是,我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我通读了几遍课文。后来,我自己试着背了一下,我发现我应该基本能流利地背了出来。我背完后,我又读了几遍。

随后,我就拿着课本到妈妈那里去背了。果真,这一遍,我背得流利多了。我也总算是过关了。看来,做什么事情都得用心呀!否则,什么事都办不好。

课文篇8

一、简单朴素的课堂

小学语文学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学会识字、写字,然后是学会读书,当心中有了要表达倾吐的需要和愿望时,就模仿学过的文章语例,依葫芦画瓢学写文章就是了。当然,在以上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升。简单一句话,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七字经。

二、真实自然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都说真话,吐真情,一切都顺乎学情发展,自然而然地展开。真实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训练,有所体验和感悟,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语感。

三、夯实基础的课堂

小学阶段是为一个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必须重视双基的训练。充分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是属于第一的,而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是工具性的升华,可以说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训练的作用,一直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一味地放弃训练,淡化语文的听、说、读、写,单方面强化人文性。

四、人文关怀的课堂

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探究、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充满人性化,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乃是语文课的灵魂。

课文篇9

作者:陈昌卫

新的世纪,中国在腾飞,经济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人们更关注新的机遇和挑战时,我国也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阶段。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如何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如何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堂课,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觉得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它对学生的培养方向立足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师角色定位,要重新审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位,以前教师一统课堂,我说了算的专制教学已经落伍,已远远的与时代脱沟,学生再也不是收音机,再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惯习的改革被提到教师的案头上来,尤其是师生关系如何优化,更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现实的挑战,总是超乎现存理论的。”(北师大陈孝彬教授)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从教育上提高人的素质。我国领导人曾多次重申: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时常有老师抱怨物质待遇低下,而作为学生、家长、领导又常常对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深感困惑。我想,这对矛盾应该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工程之一。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不难发现:长期以来的社会氛围,乃至于教学观念,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从而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深刻认识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教育要改革,思想必先变。

教师职业的连续性、广延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教师要互相团结,搞好合作,要有合力,才能创造奇迹。教育产业化也显示教师的工作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韩守宏的《“效应”种种话教育》(《福建教育》2002第一期)中的“短板效应”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能成多大才不是决定于一、二个科目好,而是主要取决于他最薄弱的环节。这或许是智力因素,或许是非智力因素,也可能是弱科的牵制,或不良学习方法的影响。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组配套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找准并补长那根“短板”,全看教师是否通力合作,“因材施教”了。所以,教师应注意总结,善于总结,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从自己\从学科特点找差距,从学生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扭转乾坤。经验主义、机会主义都不适应新一轮教学竞争。一个不会挖掘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个性的老师,最终会丧失自己的魅力,“泯然于众人”,这是当教师的最大的悲哀。

把国际教育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现行研究情况结合起来看,教师如何深刻理解和了解学生,变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遵循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做好师生互动、知识共享等几个方面,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必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中应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即重视教师的导,更要重视学生学的能动性。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没有学生的课堂,那又是什么呢?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眼中有人”、“胸中有法”、“脑中有纲”,对自己的学生要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他们的感受,把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下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二、认识教师的职与责,因应时代要求。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核心问题。“以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抓好教学工作,而教

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提高效率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谁诠释好45分钟,谁就抢到课堂教学制高点。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对考试,课堂都是关键。我们应该明确:教学是门艺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有威慑力又要有亲和力,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

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科不是挣分见效快的学科,在应试教育中不能拉开升学考试的实际性档次,而理科学生可以饶有兴趣地做习题,研究解法,因而理科所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多了,语文却不知不觉地被打入“冷宫”。所以,语文要扎根在平时,扎实于每一堂课,由点及面,辐射开去,借理科解题中常用的扩散性思维,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学论文的兴趣。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切不可为教课文而教语文。语文教师要真正意识并影响我们的学生认识语文的价值,要上升到一定高度看语文,从而重塑“基础学科”的形象。

那么,语文教什么?建瓯一中张守田老师认为:课文只是语文科综合例题或习题。他把课文分为两个内容系统——语言训练课和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我认为,这很有借鉴意义。至少他坚定地认为语感的培养应是语文老师紧抓不放的基础点。那么情感教学不仅是其他学科不可或缺,更是语文课堂的主心骨。

近几年,有不少教师一直为一部分学生理科很不错,文科却没多大长进深感困惑,甚而出现初中生作文水平停留在小学,高中生作文只有初中水平。这个现象跟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多寡不无关系。随着现代传媒的急剧发展,有些人的阅读时间被冲击了。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河奇老师也曾告诫——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试想: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之间,在繁多的课业负担之下,学生能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有几何?语文教师若不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借鉴,以“大语文”的观念拯救失落的“语文”,那么语文要打翻身仗谈何容易?!

基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选拔和造就专业人才的教育。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做到“五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和学会健体,要强调突出其基础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合作。一位教师要明确影响孩子命运的七种能力:学习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心理健康能力、自理自律能力、人际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往健全的人格发展,要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课堂中还是有必要分层教学,教师要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高度认识,课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生,拟定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学会写学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知识迁移。一堂课的目的要很明确,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如果能扎实地做到一课一得就很不错了。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无头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更不要说发展学生的能力了。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教师要洞察学生课堂反映的能力,大力探索课堂结构优化的好处。一个好的老师都善于发挥自己人格的魅力,以言传身教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更好地育心育人。不会挖掘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的个性,最终会丧失魅力,我想,这是当教师的最大的悲哀。

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从我们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①热爱学生。②知识广博。③教法得当。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力求每节课让学生都能新感觉,教法少一些单调,多一些灵活;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少一点造作,多一点艺术。也就是要尽量使课堂活起来。吕淑湘先生也曾提出:“在各种教法上,有一个总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活’”。

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特别是语文课、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投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在学生面前扮演一番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了纯真的学生,甚至蒙蔽了听课的领导。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一无所获。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那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我们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呢。

以人为本,就要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童真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一个有能力的老师把教学的主阵地放在课堂,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大部分在课堂完成,他们注重45分钟的效率,课后只是适当的点拨,“点石成金”,而不是课上天花乱坠,课后作业如山,压得我们的学生气喘吁吁,压得我们的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然后怨天尤人,把“罪”落在家长、学生身上,而自己象没事儿一般,浑然不知自己已违背了教学的常规,不知自己已与成功的教师无缘。教师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闻鸡起舞的效应,去加班加点,课堂讲,自修讲,甚至课后还挤时间讲。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厌倦吗?情感教学、愉快教学法值得我们深思啊。我很推崇“上海教改100条”中的教材处理方式: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上课是艺术,一个教师既要有威慑力,又要有亲和力,要有高度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想,这是成功课堂的合力。

三、走出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却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特别是语文教师,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这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往往听了这样的课后,私下了解学生,反映都不尽人意。

课文篇10

众所周知,课件设计完全是预设的,如果教师完全依照课件内容亦步亦趋组织教学,就可能扼杀课堂的生成问题。播放课件的目的本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而扼杀课堂生成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其结果与播放课件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老师上课,一心惦记的是课件的播放要衔接无缝,而忽略了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成了一种点缀,成了一种走程序的方式,教师并没有用心倾听学生发言。在他们看来,课件才是课堂的精华,课件播放出破绽是“硬伤”,学生活动设计不充分、不科学只是细节问题。这种用课件代替师生交流、用点鼠标代替倾听的课堂,其实是抹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扼杀了语文课堂中语言的艺术。

在多媒体教学使用初期,个别教学缺乏艺术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课件内容一模一样,他们就把学生当成了“套出答案”的道具,一直让学生答到与课件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为止,简直就是摧残学生的个性思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推广,老师们都意识到了课件“标准答案”的危害性,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采用了只问不答的方式,试图避免出现这种“套答案”的尴尬局面。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重要的生成问题怎么办?教师无法当场更改课件内容,只能借助于黑板板书,这样一来出现了“两个中心”——一个以屏幕为中心,一个以黑板为中心。这种现象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过分依赖课件教学的老师,长期以往容易弱化甚至丧失板书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它不仅是老师和学生对课文提纲挈领的分析,也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还是教师对文本阅读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智慧的创造性体现。况且,教师优美的板书对学生也是一种书法的欣赏与艺术的熏陶。板书的这些优点不是课堂课件能展示出来的。

再且,长期依赖多媒体课件,容易使师生产生浮躁的心理。老师依赖于课件,不潜心研究文本,忽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缺乏独到的见解;学生依赖于课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愿进行深入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只等教师鼠标一点,更正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用不着自己劳神费力想答案。遇到考试可能要考查的问题,于是教师强调,学生做做笔记。这样一种浮躁的心态、这种“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被动学习,虽然有可能提高考试分数,但是很难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