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朗诵十篇

时间:2023-03-17 23:25:13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篇1

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敢朗诵的场面。这样的局面是哪些原因造成呢?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学生不敢朗诵在课堂教学中造成的因素

首先,是教师缺乏对朗诵的足够认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诵教学的认识不足,课堂上往往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去读,没有时间去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去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其次,是教师对学生朗诵缺乏应有的指导。教师在朗诵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提高课堂朗诵教学的对策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关于朗诵方面的一些技巧、方法,如何吐字发音,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语文教师首先要会。这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朗诵,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朗诵不可随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朗诵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朗诵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课文适合集体朗诵还是适合个别朗诵?等等问题教师上课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诵,做到统筹兼顾。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音朗诵;既要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诵,也要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诵中,既激荡着学生的感情,又使朗诵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优化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朗诵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诵的参与面。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诵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诵,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诵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诵的和谐氛围。

第四,创设情境,营造朗诵氛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就便容易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诵的效果。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比如朱自清《春》,对于春天,每个学生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但我们生活在黄淮地区,短暂的,春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细腻的感触,这需要教师在朗诵前调动学生的回忆,渲染春天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文字有机交融到一起。

第五,朗诵兼顾不同文体、不同学生。由于文体的不同,朗诵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朗诵时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比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可以朗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通过朗诵能强烈感受到梁启超对待事业工作的态度。记叙文、散文、小说,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见长。朗诵时候,可以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句子展开。

课文朗诵篇2

今天,是我的第二次朗诵课。

朗诵老师姓黄,她对我们很好。她上课的时候永远不会生气,我们都很喜欢她,即便我是新来的。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嘴上总会带着笑容。我们一共上两节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才是有语气的读。等到已经读熟了的时候,差不多已经下课了。在课间的时候,老师还给我们看动画片呢!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做动作,到第二节课快下课的时候,家长们可以进来看我们的表演。

这节课我学的很认真,过得也很快乐。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二年级:宋金格

课文朗诵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73-02

所谓朗诵素质,是指在朗诵及朗诵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它包括朗诵历史及文化、朗诵价值、朗诵特点、朗诵语言技巧、朗诵情感、朗诵处理、朗诵表演(形象、舞美、乐舞、台风、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一、实施朗诵素质培养的事实依据:朗诵与朗诵研究

“朗诵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自从有了诗,也就有了朗诵。”

(一)朗诵在中国

1 古代。古人认为,诗是诵的,能诵的语言才是诗。先秦“诵”的风习盛行,诵诗以明志;魏晋南北朝,有朗诵理论的探讨;唐代,朗诵更加盛行,杜甫就有《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的诗,对朗诵者许十一在音量、韵律、停连、节奏、音色、态势等方面的诵诗情状进行了描写,对其诵诗的水平进行了赞誉。

2 现当代。先有朱光潜、周作人、冯至、何其芳、朱自清等参加的著名朗诵聚会“北平读诗会”(1931)。抗战时期朗诵成了一种抗日宣传、激发斗志的战斗武器。20世纪80年代后,朗诵研究专著逐渐增多,各种朗诵社团涌现,优秀的朗诵音像制品纷纷发行,朗诵娱乐网站纷纷出现……21世纪,朗诵又呈现新的气象。一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8年发起并组织实施的青少年社会文化公益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此“工程”一直走到现在,还会走向未来。二是各种主题的电视朗诵会不断涌现,展示了朗诵独特的生机和魅力。如2004年首届“沃尔沃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2006年元旦以来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新年新诗会”,2009年“红色箴言”大型朗诵会等。三是近十年来中小学推行实施的朗读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也促进了朗诵的研究与发展。

(二)朗诵在国外

朗诵艺术在国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两部伟大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赛罗》是口吟的;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也以朗诵而著名;20世纪欧洲的朗诵运动广泛开展。美国的“新诗运动”(1912~1920)在世界各地产生很大影响,在诗朗诵上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俄罗斯人更是喜爱朗诵。普希金就是一名出色的朗诵家,他运用高超的朗诵技巧去朗诵自己的作品。

国内外关于朗诵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朗诵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朗诵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古代延续到了今天。今天的朗诵有很强的独立性,它的育人、交际、娱乐等功能被强化,深受群众欢迎。个人的朗诵素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社会认可和推崇。

二、培养学生朗诵素质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普通话的推广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语言政策。自1982年以来,全国性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力度加大,普通话从此被政府提倡,群众重视。朗诵时,采用普通话朗诵,大量的朗诵训练,实际也是普通话的强化训练,对普通话的语音、节奏、语气、句调,以及语汇、语法等都是一个强化训练的过程。普通话作为朗诵的载体,在朗诵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会得到加强,学生普通话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

(二)增进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朗诵并不只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活动,朗诵者要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鉴赏融入其中。朗诵展示,实际也是学生对文学语句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体会、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和领悟的过程,朗诵素质的培养同样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思维感受力、语言的分析鉴赏力、语言表现力以及艺术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朗诵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朗诵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朗诵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诗文,以其如歌、如画的语言表达带领朗诵者进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学生通过朗诵分析和朗诵表演,会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知系统、形象感受、情感思维而全情投入,其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将得到优化,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心灵世界会越来越丰富易感,精神状态会更加积极乐观,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康人格。

(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朗诵的过程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朗诵的关键在于“再创造”,朗诵在审美及艺术上个性鲜明,有较高的创造品质。学生通过朗诵和朗诵欣赏,会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得到感悟,在朗诵世界的创造空间中,逐渐培养其创造力。

(五)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创建和谐校园也成为学校师生们的共识。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场所,师生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朗诵正是充满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的高雅活动。加强学生朗诵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行朗诵艺术的开展,将会增强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培养学生朗诵素质要探索可行的途径

(一)调查分析学生朗诵素质状况,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什么是朗诵、朗诵的意义、朗诵的发声与用气、朗诵的情感与音色、朗诵作品的选择、朗诵技巧等,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制定措施,促进学生朗诵素质的提升。

(二)探索科学的朗诵艺术课内容体系,体现教学特色

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遵循“教、学、做结合”的能力培养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编写适合学生朗诵的理论内容和训练材料。力争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拓展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1 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一是朗诵基本理论教学。朗诵历史及文化、朗诵价值、朗诵特点,朗诵的语言技巧要求、朗诵情感、朗诵处理、朗诵设计等。二是要结合学校及学生特点,开发、增设各种理论专题。如“朗诵与语文教学”“朗诵与朗读教学法”“朗诵与素质培养”“朗诵与文化建设”“朗诵艺术的声乐体现”“朗诵与美术”等,促进朗诵素养的形成。

2 扩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力度。既要抓实课堂实践,也加大课外实践力度,增设专题实训内容。比如“语文课文朗诵”“科学诗朗诵”“我与朗诵”等。强调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演出、汇报展示、讨论交流等形式加以检验。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等)的合作,把朗诵课的实践内容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及相应的教育实训相结合,给学生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培养朗诵能力,并促进其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适合朗诵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上,探索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演示法、表演法等方法的实施,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学手段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研发适用、科学、高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探索开放、立体的朗诵教学新模式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促进,普遍培养与特长发展相结合,小组排练和联谊交流相结合,培养素质与发展能力相融合,参与演出和汇报考核相结合等,构建开放、高效、立体化的朗诵教学新模式。

(五)制订多元化的朗诵考查方案

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和促进学生“三个维度”协调发展的评价理念和机制,使朗诵素质的培养能够顺利实施。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能力的形成,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朗诵素质培养与朗诵艺术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突出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

“情”是朗诵的生命。教学中要突出这个“情”字,选择情思、情怀、情调、情境体现都丰富且具特色的作品进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感知去感受、理解、体验、再现作品的主观情感。朗诵过程是体验美好情感的过程,是被感染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和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会逐渐学会关注生命、爱护自己、关怀他人,追求人的尊严、价值和使命,珍视精神文化。肯定健全人格等,培养人文精神。

(二)搭建多种艺术融合的平台

朗诵是一种综合艺术,要抓住其综合性特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多种艺术相融合、相促进的平台,进行多种艺术教育,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修养。一是朗诵与声乐艺术相结合。朗诵在节奏、音色、停连、轻重等方面与声乐的要求是一致的,朗诵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感。朗诵和声乐一样,要求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朗诵往往要选择能为朗诵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这都渗透着声乐艺术的教育。二是朗诵与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为增强朗诵的艺术效果,要训练学生恰当地使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这种训练与表演艺术相关联。三是朗诵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蕴美、意境美,可通过展示插图或题诗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再现和补充出来,领悟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

(三)普遍培养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课文朗诵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达到背诵。

一、朗读有利于更好地展现课文意境,便于学生清晰记忆

现在的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大多具有深远、优美的意境。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通过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印象。因此,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晰而生动的画面,展现出课文的意境。这种深刻的印象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

二、朗读有利于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行文特点,便于学生较快地记忆

背诵课文在行文上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前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句子与句子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如何过渡的?语气、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然后通过诵读进行体会,两者结合,文章脉络更清了,结构层次更明了,背诵也更快了。同时,告诉学生:平时背诵下来的许多精彩片段或篇章,都可以用到写作中去。因为在长期的读背过程中,已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那么,学生用这一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写出的作品也肯定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朗读有利于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字之美,便于学生深刻记忆

背诵的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在指点课文用词之妙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进行感受、领会、欣赏、内化,进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达到愿背乐背的境界。在长期的朗读背诵过程中,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用这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积累,受用终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背诵的真谛,并不是让学生很快地记忆几段文字,而是让他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由浅入深地对课文的精美之处加以体味,自然达到纯熟,达到语言的内化,享受到背诵的乐趣。为了更好地走出背诵的误区,我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目的,诵读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要求背诵并不是让他们快速记忆,而应在反复诵读欣赏中达到纯熟,熟以致背,才是背诵的应取方式。同时,在课堂中留出指导学生背诵的时间,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诵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把自己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看他们是否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亲切,让学生在熟读中背诵出来,最后,让学生谈谈:开始的朗读与最后诵读感受有什么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哪些变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过程是对课文不断加深领悟的过程,认真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能享受到背诵课文所带来的愉悦。

课文朗诵篇5

一、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了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过去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馈更加全面和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和统一的过程。

学习更是离不开记忆,有了记忆,才能有储备,有了储备,才能便于学习新的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加强读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背诵,通过强化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通过记忆背诵佳作名篇还可以从中学习并掌握更多更好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对学生获得丰富、巩固知识技能,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方法

《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读背教学,其次要注意进行读背指导,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和实效。

三、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叶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争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待讲解全文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行进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

指导学生读背,还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

四、加快读背教学还应和考试评估相结合。

课文朗诵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诵读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诵,第一个字义解释是,读出声音来;念,组词:朗读;第二个字义是背诵。诵读解释为念(诗文)。根据诵读与文本的关系可以把诵读分为读和背两大类型,再根据读的腔调可以把读分为朗读、朗诵、吟诵三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诵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朗读

现代汉语词典中,朗读,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顾名思义,阅读者把书面的文字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达给听众,它不要求读者在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再创作,将文本原原本本念出来即可。

1.学生自读

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运用,可以使学生以开口读课文为基础,由不读到开口读、由小声读到大声读、由磕磕巴巴到流畅自如,慢慢地积累了词汇,开口说词语、语句,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而让开小差的学生起来读课文,可以说是既能拉回他对课堂的注意力,又不伤他自尊的教学法宝。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让他们自己先初步了解课文;学生齐读,让他们体会互相的语速的配合;学生竞赛朗读,让他们相互比赛,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致。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多多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又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多多使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反复朗读

要想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就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现状来讲,文本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朱熹云:“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既增添了读书的节奏感和兴趣,又加深了对其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朗诵

“朗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它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它不再是追求简单的重复文本,而是朗诵者的再创作,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在诗词歌赋等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范读,学生朗诵,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在诵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进行消化和吸收。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三、背诵

五年制的学生,大多朗读课文的时候结结巴巴、上台说话的时候扭扭捏捏、写作文章的时候下笔困难,出现这种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背诵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教师指定学生需要背诵的篇目,以纳入考核成绩来严格要求他们完成任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目标。通过背诵课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背诵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优美的词汇储存在他们的脑海里,增加了语言积累,课堂发言、上台说话和写作都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可能是凭借记忆力,通过死记硬背背下来的,考试中如出现这部分内容的考试,也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当然,不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及格而去背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抽查,巩固学生的背诵成果,形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久而久之,文章的精妙之处和语言表达的规律自然,学生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对学生日后就业、个人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诵读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良好的诵读习惯如果能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只要我们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坚持不懈,高职语文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课文朗诵篇7

>>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朗诵的应用探析 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朗诵比赛浅谈 再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朗诵 浅谈诗歌朗诵的钢琴曲配乐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初探 古代诗歌朗诵教学概说 诗歌朗诵的音乐性 成功的国际诗歌朗诵晚会 浅谈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 情感互动下的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学生的朗诵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农历的天空・告别春天”诗歌朗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上好中学诗歌朗诵的教学呢?通过多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本人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与同行共勉。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很多老师只是把朗诵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以后学生对课文有所体会和认知,朗诵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诵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诵,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诵,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诵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诵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诵中的情感要素,朗诵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诵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诵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诵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三、仔细把握朗诵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诵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诵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诵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 ):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课文朗诵篇8

【关键词】低年级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反复的朗读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背诵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能够形成厚实的语文底蕴,以后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或者口头阐述,正所谓厚积薄发啊。

那么,低段课文应该会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如何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做到朗读、背诵齐并进呢?

一、朗读要做到准、真、实

1.准确。课文的第一课时一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段的课文一般都很生动有趣,朗朗上口,而且全文注音,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好课文。因此老师要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朗读的好习惯: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这个一般老师会在预习和第一课时都会这样要求,但有很多孩子回家预习都没有做到“三不”,所以在第一课时还是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真实。真情最能打动人,一般情况下,人的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是发自内心的。其一,老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朗读的情感。其二,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不必过多的讲解语言文字内容,让学生自己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 、去理解。其三,学生朗读后,老师需要用儿童话的语言给孩子最大程度上的赞美,让他们感觉到朗读的快乐、幸福。

3.实在。朗读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很陌生的,他们不知道应该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不知道如何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实在。纵观现在课堂,有很多学生朗读听上去真的不好,可是老师还给予肯定,甚至表扬,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会引起学生的错觉。比如你发现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你就可以说:“谁还能比他读的更好一些?”或者“老师觉得还不够快乐,谁再来读读?”然后在回过来再评价前面学生的朗读,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的朗读不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要有所提高。

二、背诵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有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的莘莘学子读书识字就从背诵开始,通过背诵而领悟到学习的途径。

对于低段的课文不仅要朗读,还要篇篇会背诵。有很多家长会认为“背课文会让孩子变得只会死记硬背”,变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家长们要求孩子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语文学习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获得这种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美文章,而背诵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学会融会贯通。

三、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存起来。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比如,《小池塘》这篇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小池塘的水波,小池塘边的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课堂上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板书,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从而熟读成背诵。这么美的课文不能就此停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学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时,结合图片,让孩子学习成语“波光粼粼”。学完课文,可以向学生想象春天小池塘还美在哪了?相机出示成语“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色满园”。还可以给学生拓展有关春天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朗诵篇9

关键词:理解内容;理解思路;分清层次;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9-01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训练。它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文言储备,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还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中学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极强。有不少课文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其背诵要求极高。可有的同学在背诵课文时,读一句,背一句,结果常常是记住了后面的但忘记了前面的;有的同学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背不出来。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背诵效率呢?

1.熟练课文,理解内容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言文和现代文在字的读音、意义上差异很大。通假字、异读字、多读多义的现象很普通。这就要通过反复朗读认真把握每一个字的读音,深刻理解每一字的含义及课文内容。如《出师表》一文,我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了诸葛亮劝勉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及“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这一主要内容。对背诵全文减负了很大负担。

2.理解思路,分合相间

思路是背诵的线索,把握住它,背诵时才不至于出现章节的漏背,语句颠倒现象,并能促进和巩固记忆。对较长的文言课文可按思路的层次,分段分层背诵,这样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背诵。像《岳阳楼记》这篇文言课文,我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这较大的课文背熟并牢牢掌握的。课文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入手交作缘由。主体部分是描写景物。而写景的方法则是先概括后具体。在具体写景过程中又写了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即阴冷和明朗这两幅,每幅画面又是先写景,后抒情。写景抒情是主体并非重点,重点在(第五段)抒发作者的宽阔胸襟和远大抱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背一段,进一段,步步为营,分分合合,既轻松地背诵了这一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

3. 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背诵在理清作者思路的情况,还要划分段落,分清层次,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醉翁亭记》中一段景物描写的语段,全段就是按“朝暮之果四季之景(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弄清了这样的顺序,学生很快就背诵出来了。

4. 心专脑思,手脑并用

心专脑思就是说思想要集中,大脑要思考。集中,不能心猿意马。思考,记住易错易漏的地方。像“静影沉璧”中“沉璧”就必须采用思考记忆法。“手脑并用”即边背诵边默写。这样既可以促进心专脑思,又能检查背诵效果。提高背诵的准确率。

5.及时复习,反复巩固

学生背诵课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背诵的内容也会渐渐淡忘,尤其是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遗忘率更高。因此要使学生牢牢掌握就有一个复习巩固过程。必须注意在两三天内复习一至两遍,常拿出课文翻翻看看,大脑想想及回忆,才能久而不忘。才能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才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6.背诵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6.1 背诵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语言都有共性,白话文需要朗读,文言文也需要朗读甚至背诵。背诵在文言文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声朗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记忆课文中的词汇、句型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如果能将文言文文章的语音语调准确流利地读出来,你就会有一种快乐感。坚持背诵,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并产生一种乐学的心态,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6.2 背诵能为听说读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6.2.1 背诵有助于学习者在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作为背诵材料的文章,是包含语言诸要素(语音、词汇)的综合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言素材。在背诵过程中,当课文被作为整体输入时,必将促进学生语音、语法和词汇能力的协调发展。

课文朗诵篇10

关键词:朗读与背诵;理论基础;必要性;重要作用;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20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历来以“书声琅琅”形容气氛之浓,可见朗读和背诵是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英语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因此中国人学习母语要朗读和背诵,中国人学习英语更要朗读和背诵。

一、朗读与背诵语言输入的理论基础

英语学习是有声语言学习,朗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背诵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意识的注意力,在大脑中刻下记忆痕,进而转为长期记忆的一个学习过程。书读而记,记而解,解而通,通而作,是许多人亲历的学习体验。

Krashen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要条件:可理解的;有趣而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至为重要的条件,最有效的输入应是可理解的。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所要朗读与背诵的语篇大多来自于课本,是教师精心挑选。在课堂上深入讲解过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完全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鉴于我国学生是在脱离母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朗读与背诵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认知科学角度看,语言信息从输入到输出有一个中心处理阶段,它主要指注意、记忆、复习编码,达到长期记忆等环节。Krashen的“输入说”理论也指出,那些已经获得的可理解的输入信息先存在于大脑信息库里,经过理解、吸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输出,学习者因此可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大脑对语言的重新组织与自动输出的加工运作机制,但英语学习者要想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输出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大量的语言输入,既指信息输入数量大、渠道多,也指持续时间相对长,即大量地听、大量地读、大量地诵、大量地记,并且持之以恒。因此,朗读与背诵语言输入与Krashen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二、朗读和背诵的必要性

1. 朗读和背诵受到我国语言环境的限制影响。我国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中文,即使学了英语,也多数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应用。因此我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严重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朗读和背诵是很有必要的。

2. 教育心理学指出:记忆被喻为“才智之母”,它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机智,因为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步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离开了记忆,一切智慧、一切心理发展都是不可能的,而属于较高层次智慧活动的教学更不例外。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还表明,记忆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记忆。因此,记忆是教学的前提,教学可以促进记忆并部分地通过记忆来达到目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而且作为语言教学,比起数理化更依赖于记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有必要进行朗读和背诵。

三、朗读和背诵的重要作用

1. 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味道,学有动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2. 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朗读和背诵是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3. 朗读和背诵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背诵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强化练习语言的流利程度和语速;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言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高低。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受益匪浅。

5. 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是把一种文字体系转变为语言的过程,也是语言联系的过程。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多朗读英语,尤其是背诵英语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读得越多,积累的词汇和句子就越多,写作时就能游刃有余,写作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所以,朗读、背诵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朗读多背诵就一定能够较快地提高英语的写作水平。

四、朗读和背诵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确保朗读与背诵语篇的可理解性

朗读与背诵的语言输入应该以可理解的为前提。教师首先应该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理解朗读与背诵的语篇,然后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提醒学习者对于朗读与背诵的语篇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反复揣摩语篇,加深对语篇的理解,(下转第28页)(上接第20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活用。同时语篇的选择要求具有典型性,应该选择优秀的涉及各种题材的和不同领域的英美文章朗读和背诵,所选文章应该语言规范、长度适中、内容广泛,并易于朗读,现行的英语教材无疑是最佳首选。

2. 明确朗读与背诵原则,掌握正确的方法

朗读与背诵是学习语言时的一种特殊手段,对语言的音、形、义都给予重视,它要求单词读音、语句读音准确,语调正确,在反复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领会语句间的联系。学生在进行大量的朗读时,必须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目前我们各级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多配有光盘或录音带,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之前,先听所选材料的标准录音,把握好基本语音、语调、重音和感情基调,然后模仿朗诵。在朗读和背诵时,不应只注意对单词的记忆,而是要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默默地感受英语的词汇、语法、固定搭配等用法,潜移默化地把握英语词语的搭配规律和用词特点?

3.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其自主朗读与背诵习惯

学生应首先克服胆怯、害羞等心理,进一步认识朗读与背诵对提高听、说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正音、正调开始,从熟悉的材料着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朗读、多背诵、多模仿、多实践。教师亦可帮助学生组建朗读兴趣小组,适时举行英语朗读、演讲比赛,为那些语音语调正确、地道、优美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他学生英语朗读与背诵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朗读与背诵习惯。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设朗读选修课

中国学生学英语,课外说英语的机会不多,朗读和背诵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语言实验室里开设朗读选修课,使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听到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并引导学生加以模仿。

总之,语言输入的质和量直接决定语言输出的质和量,没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是不会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的。而英文诵读正是高质量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为了能更好更自然地学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张并实施英语的朗诵与背诵,让其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7.

[2] 段 冰.对英语教学中学生背诵课文的再思考[J].教学月刊,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