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时间:2022-09-30 09:22:14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文教学不断完善,语文教师在不断提升课文教学质量之余,也在积极借助课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成为课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也由此使课文教学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关注与充分开发,确保了课文教学的高效性。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为例,进一步阐述基于课文教学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去教学上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养成,需要语文教师秉持较大耐心开展各项培养工作。借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不失为一个较好思路与策略,可确保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路径扩宽,也可保障语文课文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还需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花费较多心力和时间,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方可取得理想培养效果。

一、课文教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课文教学之所以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可有效衔接并助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一)课文可给予学生启迪并提供素材。初中生于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课文,大多为古今中外典范文章,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写作水平,既可以启迪学生思路,还可为学生写作提供需要素材。没有课文干预学生写作的日子里,学生写作往往要绞尽脑汁,知识面过窄不说,可借鉴的素材、可激发自己写作灵感的素材相对较少。而有了课文教学作为素材补充途径、灵感产生来源,便可让学生写作更具思路、更具方法,便可让学生灵活运用课文材料写好自己的文章,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有益无害。(二)课文可给予学生正确的写作指导。初中生在学习课文中,可逐渐了解与认知课文结构、课文中的写作技法、课文中的景色或人物描写方式。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经验,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写作,可从课文的学习中养成正确审美感、评判标准,可以正确辨析文章的好与坏,自然可对自己写出的文章、其他学生写出的文章进行质量上的判别。正确审美意识一旦形成,便不愁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三)课文也成为参照对象评判同类型文章。当学生不能对所读文章的艺术造诣、写作水平有较好判断时,可将同类型课文搬出来进行对比,便可高下立判。学生自可在与课文同类型的文章中正确做到有取有舍,利于有益素材不断积累、不断学习。

二、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重要性

(一)应试的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具备写作能力便有了面对应试试卷的勇气。语文试卷是测验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语文试卷中写作占据较大分值,想要将较多的作文分数拿到手,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写作能力,便可在考场中更具优势、可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对今后升学、工作等都有至关重要影响。(二)历练人格。透过写作作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与内心心理活动,可谓是学生精神内涵、心灵世界的较好体现。同样的,学生也可以在一次次不同的选题下展开联想、诉说心声,也无异于是对心灵的拷问、人格的磨砺过程,想要让写出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就需要思想更深邃、人格更具魅力,学生为达到这个目标会自觉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高精神境界,只有具备较强写作能力,才可有望做到这些。(三)丰富传承之经典。初中生正是因为有机会看到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才能学习并传承其中宝贵思想,这也是初中生文化得以补充、精神得以富足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学习写作,也是为传承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更多经典名作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看待每一次写作机会。(四)培养综合素质。写作注重正能量、乐观及积极,这是写作的必要准则,学生为达到写作标准,定会更积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用心谱写主旋律,思考与落笔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拷问过程、精神的净化过程、价值观的不断纠正与完善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一)从课文中摘选好词、好句,积累写作素材

上乘写作作品,文字搭配、语言组织必是精致与优美的,而这些精致与优美词汇、语句等并非都凭空产生,需要日常多加积累,课文便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较好渠道。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妨在学生阅读课文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好词好句摘选出来,可用特殊记号标记,之后将这些好词、好句摘抄于笔记本上,用于之后借鉴,即可在今后写作陷入困顿之时从中寻找灵感。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将这些好词、好句背诵记忆,便可将写作素材积累得越来越多,牢固地记忆、深刻掌握。例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唤醒”“青黑”“蓝汪汪”“含笑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等好词好句,都值得学生品味与记录、背诵,便可将好词、好句做到活学活用。

(二)从课文中提炼写作技巧进行解读、给予指导

初中生学习的不同课文中存在不同写作技巧。如若学生对这些技巧有效运用,必然“下笔如有神”,会对自己写出的作文润色和增分不少,为此,提炼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成为重要任务。待学生将课文中写作技巧提炼出后,就需要教师进行解读并指导使用方法,尤其要说明不同的写作技巧应用于何种类型文章中,可让学生于写作中受益无穷。当然,除了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炼并教授给学生外,教师还可将自己掌握的其他写作技巧也一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写作技巧下可以更好地选择、使用,可使得平平无奇的文章更具生动性。

(三)开展以课文为中心的各种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联想力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中,最难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基于课文教学开展以下三种训练,必将使育人效果事半功倍。第一,课文扩写训练。即是在忠于原本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补充、润色,借助合理的联想将篇幅较小课文扩成内容充实的课文,最终形成篇幅较长课文。在给学生制定写作框架基础上,让其合理联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认知与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的联想水平上升一个台阶,即可在之后的写作中更加关注情节上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写作更加规范。扩写课文可选择《散步》《老王》等。第二,课文仿写训练。即是围绕课文展开仿写,可对于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仿写,也可对于全部课文进行仿写,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仿写中,要确保仿写出的文章与课文内容结构一致、修辞相同、字数相差无几,不能照搬课文中的原句,切实让自己仿写的文章成为课文的“翻版”,对学生深入学习写作并写出优秀文章大有裨益,是学生积累写作经验的较好途径。仿写课文可选择《济南的冬天》《纪念白求恩》《黄河颂》等。第三,课文续写训练。即是在课文的段落尾声继续展开描写。如若语文教师不对学生的续写“放手”,不对续写有清晰、严格要求,则可较大程度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保障学生日后写作作品具有突出魅力的主要“砝码”,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有较大好处,所以,还需高度重视课文续写训练并合理实施该训练。需要注意的是,续写也要讲究规范,即使是续写部分较夸张,也需讲究逻辑性、合理性,才可更让人满意与印象深刻。续写的课文可选择《皇帝的新装》《紫藤萝瀑布》等。在学生饱含热情参与这些有关于课文的写作训练中时,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鼓励,更要对他们的写作想法、写作思路给予尊重,不阻碍他们的自由发展、个性释放,便可让学生的写作素养逐渐提升。

(四)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讨论及写作

语文中的大部分课文,都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甚至有较多课文描述的故事和场景等都可在学生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不妨借助课文的这个特点,将其与学生生活串联起来,让学生抱有感情地朗读、讨论和写作,可以借此机会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由此增多生活经验、生活感触,便可不愁写作中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学生透过课文回顾生活、激活内心对于生活的热爱,便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基于课文基础上写出真情实感文章,可避免学生于写作中生搬硬套、泛泛而谈且文章空而大,也正因为有了真情实感的填充,写出的文章才会更打动人,想要获取更高分数便轻而易举。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不具备将真情实感体现在文字中能力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多为学生组织深入阅读机会或群文阅读机会,便于丰富和强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对写作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

(五)写作作品多样化品评,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待学生于课文各项训练中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保留出阅览、品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的作品评价权利得以彰显,便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此,便可为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升奠定基础。笔者建议将写作文章悬挂到墙上,让学生参与到群文阅览活动中,在活动中大饱眼福,便可过把教师的“瘾”。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观看到其他学生的写作作品,可以对其进行讨论,最终对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借助评价认知自己的写作特点、写作水平,也借助评价认知他人写作水平并学到宝贵写作技巧,便可让学生的写作取长补短、节节攀升。

(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布置日记作业

为了确保学生可以于课下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不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日记作业,让学生将今日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或是其他见解体现在日记中,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潜移默化提升,值得一试。对于学生的日记作业,教师要格外关注和留意,在作业审阅及评价中要做到客观及全面,除了肯定优点、提出不足,还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将激励语言在日记下方体现,让学生更具写作勇气、写作兴趣、写作信心,便可保障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拥有较大空间及潜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可以作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及利用课文教学相关资源,与学生写作较好地串联在一起,从而教学、育人任务两手抓。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使学生更具学习与写作信心、勇气,相信在初中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霞.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之陋见[J].文学教育(下),2020(08):99.

作者:王红光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