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阅读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05:26

课文阅读训练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1

提问设计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形式。它使得学生个体在围绕教师的提问设计,利用师生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地纠正、丰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而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设计来实现的。虽然如此,但是提问设计是主体对客体的预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状态。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大,学生不易回答,课堂思维气氛不活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时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学生感到太容易了,因此思维训练的难度不够。由此可见,思维训练的质取决于提问设计的质。

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设计的质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教学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

一、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知识本是叫人聪明善辩,叫人能干有为,但如果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情,那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②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体现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是使学生已有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能力得以发展,解决阅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③因此,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如学习形声字时,应把汉字的表义功能和形声字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分析部首的本义和汉字意义上的源缘关系,再在语境中揣摩其意。如:“他蹒跚地走着。”“蹒跚”是什么意思?即从足部都与脚有关,下文是“走”,怎么走?推断的结论是“一种走路的样子。”然后查词典来证实推断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识词断义,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错别字,同时也是一种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学生这样去解释“柴”;从“木”部,知与树有关,“止”与“脚”有关,“匕”与“刀”有关,联想生活中砍柴的情景,可知,砍柴用刀,上树、折枝用脚,那“柴”就是用来烧饭的短小木头。如果简单地告诉他词的含义,那么当学生步入社会后,总不能总带着一本词典吧?

在课文阅读方面,在提问设计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迁移。试举例如下。

例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交际语言中用词的锤炼。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古代外交上,特别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臣子为了维护自家尊严,在外交场合上唇枪舌剑,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那么当一个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才能不失国家的尊严呢?我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廉蔺列传》中的“渑池相会”一节,说说蔺相如语言的精彩之处。

学生甲:“酒宴上,秦王请赵王鼓瑟,表恭实傲,是凌强欺弱。蔺相如当机立断,进请秦王击缶以相娱乐。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学生乙:“秦使官记载成‘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令赵王鼓瑟’。由‘请’变成‘令’,骄横之气溢于言表。而相如让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秦王为赵王击缶。’‘请’变成‘为’,强调了结果,行为已成事实。而‘令’有遵令、抗令之分,结果不分明。”

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知,交际场合的语言要有礼有节。寻找对方漏洞,巧妙还击而且用词要准确有力,同时应注借意口语、书面语的微妙差别。今天,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外交活动如新闻会,小到人与人普通交际往来,商贸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都应当注重交际语言的锤炼,请同学们留意于这方面的素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从以上例子来看,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应当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真正地把死书激活,把语文阅读能力潜移到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就是在阅读课文时,使学生整体上领悟作者构思全文的思想轨迹,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受和认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如小说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环境气氛;议论文则是中心论点及与之相联系的分论点和论据等,说明文则是事物的特征等。而局部破读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文章精要片断的剖析来深化读者对文章的认识。前者回答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是寻求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答案。二者必须是统一的。整体感知对于局部破读发挥着控制方向、指导进程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整体感知的局部剖析是对文章的肢解,是对文章上下文的联系的割裂,是盲人摸象的翻版,读者无法对作者的感受、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作深层次的了解。同样不去做局部破读的结果也只能是粗知大叶式的阅读。另外,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现在实行五天工作制,教学要求没有降低,原来那种“吃不了,兜着走”的做法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把握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及背景材料的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体会一下本文的主题及作者写作意图。随后,教师通过以下的提问设计来实施教学。

(1)本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准?答:别里科夫。

(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答: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与柯瓦连科谈话。

(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一下作者笔下人物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答:墨守陈规,胆小怕事。

(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答: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了了解。要想进一步欣赏契诃夫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又进行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神态描写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的灵魂。

(二)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谁为挽着女友散步,男女同骑一辆单车游玩而大惊小怪呢?但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专制制度下,确有一位别里科夫不这样认为,甚至于神色失常。为什么?请阅读课文,找出在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及与柯瓦连科谈话的三个片断中的神态变化的句子,然后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生归纳如下:

(1)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2)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3)别里科夫脸色苍白。

(4)别里科夫……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学生甲分析(1):

别里科夫脸色发青,是因为没想到曾辖制全城十多年的“套子”而且竟降落在自己头上,问题的严重使他的脸色比乌云还要阴沉。其次,人们无法忍受他的陈规陋习,便刺激他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漫画起到了戏弄他的目的。再次,也看出他内心很脆弱、虚伪。难道他这个套中人就不担心这乱子会传到上司那里去吗?

学生乙分析(2):

“发白”是生气的表现。别里科夫看见华连卡和他弟弟骑车后,认为不成体统。

他说:“老师尚且如此,学生就自然会用脑袋走路了。”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荒唐可笑的程度。另外,也看到当时专制思想已经有了危机。

学生丙分析(3):

别里科夫妄图再“套”住柯瓦连科,没想到反叫他滚蛋,他气得脸色苍白,一点生气也没有。企图落空后,他脸色由“苍白”变为“恐怖”,说明了他在新生力量面前的惨败。教师、学生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拼命维护旧习惯专制的一个时代典型,也是一个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是旧时代的殉葬品。他既是可憎的,也是可悲的。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从一个人物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去思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归纳他的思想性格,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何等的匠心独运——一个旧的时代预示着将要结束,但需要的是打碎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这样才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才能避免发生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双重悲剧。

三、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从识字到悟文,既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也是一种知识信息的积累,是一种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示范欣赏。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生活中去体验、分析、提炼,进而触发联想,把生活中类似的需要表达出来,就是写作了。从这种意义上讲,阅读是信息输入,写作则是信息输出。因此,把写作看成是阅读的延伸,思维的拓展,是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分析、思考、启迪的良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语文的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空洞的外壳。脱离生活的语文教育不免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反之,则生动活泼,往往事半功倍。”④这一点足以说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必须统一起来。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如二者的契机呢?如在教初二说明文时,在讲述完关于桥的一组文章后,进行这样的设计。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智慧的民族。从赵州桥、卢沟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北京立交桥,我们的人民在桥梁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那么这些杰出的代表作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我把大家的看法总结成一幅对联,上联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利于天下。下联是:造型纷呈,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横批:形神俱备。那么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大桥呢?你能不能模仿一下课文的写法来完成一篇文章呢?在模仿时应注意写些什么呢?同学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去了。他们例举了如柳江铁路大桥、文惠桥、壶西大桥等。有的同学还回答了写桥应注意写到建桥的时间、地点、设计者、结构造型等内容。接着就布置了同学写作文《家乡的一座桥》。可是同学们对桥的设计者和桥的跨度、桥基、桥墩、桥面宽度等有关数据不清楚,于是发动大家及其家长去有关单位了解,然后整理材料,再润色成文。通过这样的设计就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把同学们积极创作的思维激活了,同时也把课堂的知识充分地运用起来了。

在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基本实现后,又推波助澜进行了第二次提问设计。

(1)桥的功能是什么?

答:方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2)教师语言板书暗示:方便交通。把渴望到“彼岸”的愿望实现。

(3)请同学们据我的暗示思考一下,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桥”呢?

学生甲:妈妈是一座桥,使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学生乙:老师是一座桥,使我从幼稚走向懂事。

学生丙:学校是一座桥,使我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学生丁:理解是一座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请同学们围绕着你的中心写一篇《关于桥的故事》的文章。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2

一、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若问教学进度,得到的回答是课文的课次,而不是语文训练的进程。所以,确定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各学年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三年级的要求是“学习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教学要求。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三年级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这是“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缺点)。

所以在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

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总的说,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正如数学课的“例题”一样)。“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联系下文,不难发现这是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课文写燕子怎么样的句式起了变化,可让学生按上述句式改变句子。如“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我们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至于课文中的其他语言现象有的可以在以后的课文中进行教学,有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朗读,教师只要从旁作些点拨。

二、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有别于“单元练习”、各种“练习册”的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罗盛教》,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动作的词语,然后围绕为什么要用“头和肩膀”顶才能把孩子“顶”出来呢?那是因为“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又积累了语言材料,知道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是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个动作描写表达出来的。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由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训练又具有综合性,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训练重点,又要注意常规性训练。

如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字词句常规性的基础训练。

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暴露”理解内容的思维过程,改变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训练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应该加以指导。犎纭杜诒蟮厣稀窢,初读课文后说说(写写)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在炮兵阵地上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元帅在炮兵阵地上检查战备情况,批评教育了团长。”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却只在理解内容上耗时间,而忽视了这项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了语文水平的事实就是证明。所以,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

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语)。运用性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让学生比较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最后一句话,思考同样是表达观众对节目精彩的赞扬,但写法为什么各不相同:“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人们发出一阵哄笑”、“全场观众都为它喝采”。从而懂得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词语(或句式)要避免重复。然后请学生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出“小狗做算术”要求写观众赞扬的句子不能跟前面重复。如这样写:“观众都为它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复习巩固性训练,既可安排在阅读训练之后,也可安排在下一节阅读训练之前以引出新的训练。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相应地安排写的训练。如“精读品文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可用尝试性的“写一写”品味怎样准确运用方位词语、修饰词语,教师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

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或投影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又如“熟读体情感”,教学《在炮兵阵地上》,熟读以后,可让学生给元帅写几句心里话。一位学生这样写:“爷爷,您在炮兵阵地上发火了,这不是您官大脾气大,而是您担心阵地的安全,祖国的安全,战士们的生命。您真是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好爷爷!”安排这样写的训练,既进行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又加深了对元帅思想品质的理解。

训练要严格要求及时反溃“训练”本身就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

“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这个练的过程。针对目前教学要求偏高,训练不扎实的弊端,要强调低起点,严要求,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写)通句子等基本功抓起。要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如教学《小交通员》,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写写)第四段的主要意思。一位学生说:“爸爸称赞立安在敌人面前能随机应变。”另一位学生说:“立安遇到敌人能随机应变,受到爸爸的称赞。”两种说法意思都完整,但哪一种表达更确切呢?通过比较,肯定后一种说法,因为课文的主人公是小交通员立安。

三、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是集体教学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问、讲解、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会课文”的时间,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匆忙地在课文中寻找用以回答提问的片言只语。教学的时间大多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几位学生一问一答中流逝!

其结果,且不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易形成学习惰性,教学不能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训练落空;教学只为少数反映灵敏的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多数学生当“陪客”,热闹的场面是一种“虚肿”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这种新课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1.保证自学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提问,朗读、默读、归纳课文意思、读与结合等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都要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学生自学,一般先细看课文,再读读议议(练练);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轻声作个别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学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极好时机,如果课内及时辅导,课外就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在学生自学、读读议议(练练)的基础上,方可适当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交流、评价学习结果,揭示学习规律。(1)提出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2)学生自学(读读议议写写)集体交流自学结果、反馈矫正。这样的循环在一节课内至少两次,其中“学生自学”是中心环节,时间要有充分保证。

2.精简提问、精当讲解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难以主动学习,如果养成习惯就更糟,学生离开提问就无法自学,丧失学习能力。精简提问就是在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个阶段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自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教学生多问,特别在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个句子:“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来到。

”学生读后自问(或提问)是小扬科贪玩吗?懒惰吗?不。那为什么这样写呢?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3

一、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若问教学进度,得到的回答是课文的课次,而不是语文训练的进程。所以,确定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各学年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三年级的要求是“学习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教学要求。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三年级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这是“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缺点)。

所以在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

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总的说,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正如数学课的“例题”一样)。“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联系下文,不难发现这是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课文写燕子怎么样的句式起了变化,可让学生按上述句式改变句子。如“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我们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至于课文中的其他语言现象有的可以在以后的课文中进行教学,有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朗读,教师只要从旁作些点拨。

二、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有别于“单元练习”、各种“练习册”的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罗盛教》,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动作的词语,然后围绕为什么要用“头和肩膀”顶才能把孩子“顶”出来呢?那是因为“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又积累了语言材料,知道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是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个动作描写表达出来的。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由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训练又具有综合性,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训练重点,又要注意常规性训练。

如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字词句常规性的基础训练。

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暴露”理解内容的思维过程,改变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训练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应该加以指导。犎纭杜诒蟮厣稀窢,初读课文后说说(写写)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在炮兵阵地上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元帅在炮兵阵地上检查战备情况,批评教育了团长。”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却只在理解内容上耗时间,而忽视了这项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了语文水平的事实就是证明。所以,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

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语)。运用性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让学生比较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最后一句话,思考同样是表达观众对节目精彩的赞扬,但写法为什么各不相同:“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人们发出一阵哄笑”、“全场观众都为它喝采”。从而懂得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词语(或句式)要避免重复。然后请学生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出“小狗做算术”要求写观众赞扬的句子不能跟前面重复。如这样写:“观众都为它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复习巩固性训练,既可安排在阅读训练之后,也可安排在下一节阅读训练之前以引出新的训练。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相应地安排写的训练。如“精读品文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可用尝试性的“写一写”品味怎样准确运用方位词语、修饰词语,教师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

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或投影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又如“熟读体情感”,教学《在炮兵阵地上》,熟读以后,可让学生给元帅写几句心里话。一位学生这样写:“爷爷,您在炮兵阵地上发火了,这不是您官大脾气大,而是您担心阵地的安全,祖国的安全,战士们的生命。您真是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好爷爷!”安排这样写的训练,既进行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又加深了对元帅思想品质的理解。

训练要严格要求及时反溃“训练”本身就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

“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这个练的过程。针对目前教学要求偏高,训练不扎实的弊端,要强调低起点,严要求,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写)通句子等基本功抓起。要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如教学《小交通员》,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写写)第四段的主要意思。一位学生说:“爸爸称赞立安在敌人面前能随机应变。”另一位学生说:“立安遇到敌人能随机应变,受到爸爸的称赞。”两种说法意思都完整,但哪一种表达更确切呢?通过比较,肯定后一种说法,因为课文的主人公是小交通员立安。

三、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是集体教学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问、讲解、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会课文”的时间,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匆忙地在课文中寻找用以回答提问的片言只语。教学的时间大多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几位学生一问一答中流逝!

其结果,且不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易形成学习惰性,教学不能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训练落空;教学只为少数反映灵敏的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多数学生当“陪客”,热闹的场面是一种“虚肿”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这种新课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1.保证自学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提问,朗读、默读、归纳课文意思、读与结合等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都要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学生自学,一般先细看课文,再读读议议(练练);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轻声作个别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学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极好时机,如果课内及时辅导,课外就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在学生自学、读读议议(练练)的基础上,方可适当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交流、评价学习结果,揭示学习规律。(1)提出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2)学生自学(读读议议写写)集体交流自学结果、反馈矫正。这样的循环在一节课内至少两次,其中“学生自学”是中心环节,时间要有充分保证。

2.精简提问、精当讲解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难以主动学习,如果养成习惯就更糟,学生离开提问就无法自学,丧失学习能力。精简提问就是在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个阶段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自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教学生多问,特别在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个句子:“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来到。

”学生读后自问(或提问)是小扬科贪玩吗?懒惰吗?不。那为什么这样写呢?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4

一、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若问教学进度,得到的回答是课文的课次,而不是语文训练的进程。所以,确定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各学年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三年级的要求是“学习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教学要求。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三年级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这是“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缺点)。

所以在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

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总的说,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正如数学课的“例题”一样)。“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联系下文,不难发现这是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课文写燕子怎么样的句式起了变化,可让学生按上述句式改变句子。如“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我们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至于课文中的其他语言现象有的可以在以后的课文中进行教学,有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朗读,教师只要从旁作些点拨。

二、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有别于“单元练习”、各种“练习册”的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罗盛教》,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动作的词语,然后围绕为什么要用“头和肩膀”顶才能把孩子“顶”出来呢?那是因为“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又积累了语言材料,知道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是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个动作描写表达出来的。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由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训练又具有综合性,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训练重点,又要注意常规性训练。

如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字词句常规性的基础训练。

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暴露”理解内容的思维过程,改变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训练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应该加以指导。犎纭杜诒蟮厣稀窢,初读课文后说说(写写)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在炮兵阵地上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学生这样写道:“元帅在炮兵阵地上检查战备情况,批评教育了团长。”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却只在理解内容上耗时间,而忽视了这项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了语文水平的事实就是证明。所以,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

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语)。运用性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让学生比较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最后一句话,思考同样是表达观众对节目精彩的赞扬,但写法为什么各不相同:“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人们发出一阵哄笑”、“全场观众都为它喝采”。从而懂得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词语(或句式)要避免重复。然后请学生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出“小狗做算术”要求写观众赞扬的句子不能跟前面重复。如这样写:“观众都为它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复习巩固性训练,既可安排在阅读训练之后,也可安排在下一节阅读训练之前以引出新的训练。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相应地安排写的训练。如“精读品文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可用尝试性的“写一写”品味怎样准确运用方位词语、修饰词语,教师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

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或投影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又如“熟读体情感”,教学《在炮兵阵地上》,熟读以后,可让学生给元帅写几句心里话。一位学生这样写:“爷爷,您在炮兵阵地上发火了,这不是您官大脾气大,而是您担心阵地的安全,祖国的安全,战士们的生命。您真是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好爷爷!”安排这样写的训练,既进行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又加深了对元帅思想品质的理解。

训练要严格要求及时反溃“训练”本身就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

“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这个练的过程。针对目前教学要求偏高,训练不扎实的弊端,要强调低起点,严要求,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写)通句子等基本功抓起。要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如教学《小交通员》,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写写)第四段的主要意思。一位学生说:“爸爸称赞立安在敌人面前能随机应变。”另一位学生说:“立安遇到敌人能随机应变,受到爸爸的称赞。”两种说法意思都完整,但哪一种表达更确切呢?通过比较,肯定后一种说法,因为课文的主人公是小交通员立安。

三、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是集体教学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问、讲解、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会课文”的时间,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匆忙地在课文中寻找用以回答提问的片言只语。教学的时间大多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几位学生一问一答中流逝!

其结果,且不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易形成学习惰性,教学不能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训练落空;教学只为少数反映灵敏的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多数学生当“陪客”,热闹的场面是一种“虚肿”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这种新课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1.保证自学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提问,朗读、默读、归纳课文意思、读与结合等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都要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学生自学,一般先细看课文,再读读议议(练练);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轻声作个别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学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极好时机,如果课内及时辅导,课外就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在学生自学、读读议议(练练)的基础上,方可适当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交流、评价学习结果,揭示学习规律。(1)提出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2)学生自学(读读议议写写)集体交流自学结果、反馈矫正。这样的循环在一节课内至少两次,其中“学生自学”是中心环节,时间要有充分保证。

2.精简提问、精当讲解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难以主动学习,如果养成习惯就更糟,学生离开提问就无法自学,丧失学习能力。精简提问就是在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个阶段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自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教学生多问,特别在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个句子:“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来到。

”学生读后自问(或提问)是小扬科贪玩吗?懒惰吗?不。那为什么这样写呢?

课文没有直接写扬科爱听树林里的声音,听得入了迷,而是具体写了这样一个事例,“扬科很爱音乐”不是更突出了吗?评价学习的优劣,也不要仅仅看学习的结果是否正确,还要看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5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改革语文课的课型。

我们将语文课分为三种类型,阅读表达课、扩大阅读课、作文课。每种课型都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阅读表达课主要担负以下几项任务: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b.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方法的训练;c.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课文中部分词语句子(包括句群)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训练。这类课型与以往讲读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强调了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且通过口头和书面运用,将课文中的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扩大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并且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觉地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上不提出新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积累一部分词句。但一般不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

作文课的任务就是通过作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知识的教学一般在阅读表达课上进行。我们取消了习作例文这类课型,认为语文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只要适合该年级学生学习的,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教学写作方法,应渗透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当中。

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内容照旧。

2.围绕语言训练,改进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训练,势必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化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语文知识规律的挖掘上,势必会挤掉运用语言训练的时间。现在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严格控制思想内容理解和语言知识教学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训练上。

阅读表达课一般是这样上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理解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随着阅读方法的不断掌握,自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学以后,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是讲读课文。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另外,还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或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懂,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的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化过多的时间。比如,教学《列宁和卫兵》,四年级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够理解“列宁是个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领袖,洛班诺夫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我们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说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符合要求了,在这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再化时间了。因此,接下来讲读课文我们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放在学习课文如何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这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上。

最后是表达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比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先是要求学生运用“镇静、敏捷、争分夺秒”介绍白求恩为伤员作手术的情形;再要求加上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把白求恩作手术时的情景介绍得具体些。

为了保证表达练习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表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课时。表达练习可以分散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集中在最后进行。

阅读表达课每学期一般安排16课,大多是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

3.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设立了扩大阅读课。这类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课内阅读,一类是课外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主要采用一课带两课的方法,即一篇阅读表达课文带两篇阅读课文。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没有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阅读新的课文。一般一篇课文上一教时。教学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自学课文,包括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然后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包括对字词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一般每篇课文要求积累三、五个词语,一两句句子。

课内阅读课文的来源一是教材中的课文,二是从课外选择部分材料。加上阅读表达课的16篇课文,学生一学期课内阅读量可以达到近50篇课文。

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课内有限的四、五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四本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都要作好读书笔记,摘录一部分词语句子。教师定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检查或交流课。

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到的词语句子,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这些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表达课上设计的作文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写当时学习的困难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法,我们就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段话。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我们认为,每学期八篇作文,比较多的是考虑教师批改的可能性。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从数量上看肯定是不足的。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每篇阅读表达课文安排口头和书面作文练习,等于每学期增加了16次小作文,加上8次大作文,一学期作文数量可达20多次,平均每周一次以上。我们认为,这样的数量更加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实际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显示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2.从口头和书面作文情况观察,学生词汇量增加,句式也比较丰富。

3.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6

一、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一)强调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依据。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本册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序。

教材通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赞颂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刻苦学习、钻研科学、热爱自然、破除迷信等内容,教育学生立志改造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通过表现诚实善良、热爱劳动以及遇事动脑,全面地看问题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注意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通过识字、词句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能力。通过六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继续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全册安排四次听说训练内容,注意把读、写与听、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本册教材还重视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文类型设计和课文内容上,而且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之中,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编写,注意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为老师教书育人提供凭借。

(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围绕读写训练重点,设计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阅读和作文的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读书方法,加强预习指导等。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与教科书配套,编写了自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供学生独立阅读。

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

本册共有24篇课文。看图学文2篇,讲读课文16篇,阅读课文6篇。其中新选课文6篇:《卢沟桥的狮子》、《在希望的田野上》、《鱼游到了纸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高梁情》、《圆明园的毁灭》。教材按组编排,共7组。教材编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继续编排读写训练项目

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读写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注意积累材料”、“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读写训练项目体现了篇的训练重点。大体上可分为三步进行。读的训练方面,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到能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再到能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写的训练方面,从注意材料的积累,到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再到写出的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训练项目联系密切,读写对应,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些训练重点,落实这些训练重点,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教材第2~7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一组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并注意使前面的读写重点项目的训练在后面的教学中得到运用和巩固。

(二)每组教材注意体现训练过程

本册每组教材仍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读”。安排“导读”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讲解。第二部分是“课例”。“课例”又包括“预习”、“课文”、“思考·练习”。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主要要求学生预习时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圈画出重点难点。“课文”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兼顾内容上的联系编排,每组有课文3至4篇,分讲读课文(含看图学文)和阅读课文。“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由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题目组成,讲读课文一般出4~6个题目,题目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并注意和本组的训练项目相呼应,阅读课文一般出2~3个题目,只出思考题,侧重在理解内容,实践训练项目,理解词句。第三部分是“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第四部分是“基础训练”。是“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综合训练。这部分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全套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系统安排的,着眼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由导读到基础训练,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三)本册教材识字量为125个,分别安排在讲读课文和看图学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以课后生字条和书后生字表为准。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要掌握的和只要求认读的二类字)和多音字都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导读”、“预习”、“思考·练习”、“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的内容采取难字注意的方法,这里出现的生字与课文中的二类字不要求掌握,因而不在生字表和生字条中列出。

(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中编绘了多幅插图,这些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一)本册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献身革命、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的可贵精神,受到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了解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艰苦创业、热爱生活的品格,受到热爱劳动、立志建设祖国、献身四化建设的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具体生活的故事中,受到奋发向上、无私奉献以及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熟练掌握大写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学会12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的方法查字典,初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并能比较准确地选择字义,有一定的查字典的能力。

(四)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注意积累词语。认识介词和副词。

(五)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继续练习扩句、缩句,认识表示递进、假设关系的复句和排比句,练习修改病句以及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

(六)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照要求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着重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理解课文,培养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八)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初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练习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写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学写表扬稿。学习使用书名号和省略号。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提示

(一)看图学文的教学

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内容的形象反映,短文是图画内容的生动描述。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培养观察、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本册的两篇看图学文《小站》、《泸沟桥的狮子》,是写景和写物的。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看图学文图文互补的优势,借助画面和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美的陶冶。

(二)讲读课文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课文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加强重点项目训练的主要凭借。进行讲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体现了该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侧重点。本册教材安排的6个重点训练项目,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些读写重点训练项目,要通过讲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得到领悟。在有重点训练项目的各组,应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第一组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应着重中年级获得的读写基本功的综合运用。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词、句、段的训练是低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低中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训练要求,是高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客观需要,也是篇的训练的基本。进行本册讲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把词、句、段的训练同重点项目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训练,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讲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加强朗读的示范与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和提高。目前,讲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和“问”仍然偏多,学生“读”和“思”的时间偏少。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状况,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讲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动自学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导读和预习提示,认真预习课文,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和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和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乃至讲解。

此外,还要大力提高讲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尽可能用最少的课时,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即每学一课都有所得,语文基本功都得到训练,语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阅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第2~7组讲读课文之后安排了阅读课文,共有6篇。阅读课文属于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它为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环节。教学阅读课文,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学。一般可参照课后的思考题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放手让学生阅读,不要把阅读课文当成讲读课文来教。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实践中,使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的认识得到深化。阅读课文在要求上同讲读课文区别比较明显:出现的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四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较低。因此,教学应突出重点,不应面面俱到。

(四)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课文的性质,它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并兼有指导阅读和作文的任务。教学读写例话,应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并从中受到启发。一般来说,由学生先读读例话,明确例话在读或写的哪一方面做了提示;再联系本组课文,特别是例话中的例文,将学生在课文教学中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带有规律性的读写方法;然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谈谈从例话中获得的启发;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一认识运用于读写实践中。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7

一.用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如此种种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三.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为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四.仿照句式练说。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8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改革语文课的课型。

我们将语文课分为三种类型,阅读表达课、扩大阅读课、作文课。每种课型都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阅读表达课主要担负以下几项任务: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b.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方法的训练;c.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课文中部分词语句子(包括句群)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训练。这类课型与以往讲读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强调了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且通过口头和书面运用,将课文中的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扩大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并且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觉地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上不提出新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积累一部分词句。但一般不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

作文课的任务就是通过作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知识的教学一般在阅读表达课上进行。我们取消了习作例文这类课型,认为语文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只要适合该年级学生学习的,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教学写作方法,应渗透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当中。

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内容照旧。

2.围绕语言训练,改进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训练,势必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化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语文知识规律的挖掘上,势必会挤掉运用语言训练的时间。现在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严格控制思想内容理解和语言知识教学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训练上。

阅读表达课一般是这样上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理解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随着阅读方法的不断掌握,自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学以后,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是讲读课文。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另外,还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或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懂,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的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化过多的时间。比如,教学《列宁和卫兵》,四年级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够理解“列宁是个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领袖,洛班诺夫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我们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说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符合要求了,在这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再化时间了。因此,接下来讲读课文我们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放在学习课文如何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这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上。

最后是表达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比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先是要求学生运用“镇静、敏捷、争分夺秒”介绍白求恩为伤员作手术的情形;再要求加上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把白求恩作手术时的情景介绍得具体些。

为了保证表达练习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表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课时。表达练习可以分散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集中在最后进行。

阅读表达课每学期一般安排16课,大多是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

3.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设立了扩大阅读课。这类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课内阅读,一类是课外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主要采用一课带两课的方法,即一篇阅读表达课文带两篇阅读课文。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没有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阅读新的课文。一般一篇课文上一教时。教学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自学课文,包括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然后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包括对字词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一般每篇课文要求积累三、五个词语,一两句句子。

课内阅读课文的来源一是教材中的课文,二是从课外选择部分材料。加上阅读表达课的16篇课文,学生一学期课内阅读量可以达到近50篇课文。

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课内有限的四、五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四本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都要作好读书笔记,摘录一部分词语句子。教师定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检查或交流课。

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到的词语句子,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这些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表达课上设计的作文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写当时学习的困难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法,我们就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段话。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我们认为,每学期八篇作文,比较多的是考虑教师批改的可能性。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从数量上看肯定是不足的。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每篇阅读表达课文安排口头和书面作文练习,等于每学期增加了16次小作文,加上8次大作文,一学期作文数量可达20多次,平均每周一次以上。我们认为,这样的数量更加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实际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显示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2.从口头和书面作文情况观察,学生词汇量增加,句式也比较丰富。

3.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9

“结构一功能”原理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较好的结构表现出的功能也较好,因此,我们根据学法指导原则设计学法训练序列(能力结构),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根据“以学论教”思想和学习迁移规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练结构),以期显示预期的学法训练目标。下面就三个结构谈谈如何进行阅读学法训练。

一、设立学法训练点──能力结构序列化

学法训练有三个原则:[1]确定性。即在一定的年级,结合一定的教材,在一定的课时上训练确定的某一种学法,培养某一项学习能力,以减少随意性。[2]程序性。即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规律,按一定程序去达到训练目标。[3]系统性。即某一门类方法系统(母系统),由许多相关的完整的学法训练点组成,这些学法训练点又可自成系统(子系统)。体现了这三个原则,整个学法结构才能形成科学的序列。

阅读学法是语文学法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根据学法训练原则,大纲对各学年的阅读要求及学生所欠缺的阅读方法几方面综合考虑,编制了一个《阅读学法训练要点表》,这个表从三年六个学期考虑,抓住阅读基本技能和阅读一般能力的培养,全面规划了14个学法训练点,形成阅读学法系统,这个系统的训练序列是:

一根主线贯串:阅读学法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读、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就是:词法──句法──段法──章法,最后达到对阅读方法系统的全面掌握,这根主线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其可靠的依据。

两根副线并进:阅读基本技法(指运用工具书和自学文章的方法、步骤等技法)和阅读一般方法(指阅读理解文章的规律性方法)。

阅读基本技法:阅读步骤(三上:初读、细读、精读)──阅读重点(三上:记事类、写人类、状物类)──阅读理解(四上:析题联文、扣词解文、理段析文)──阅读分析(四下:问题类型、解题思路)──独立阅读(五上:快速自读、多法自读)。

阅读一般方法:理解词句(三上:理解句子、概括句意、句段联系)──自然段分析(三下:句间关系、段内层次,概括段意)──逻辑段分析(四上:分段方法、分段标志、概括段意)──把握中心(四下:点明中心、表达中心、归纳中心)──领会含义(五上:含蓄句子、句子含义、文章感情)──文章分析(五下:分析细节、分析人物、分析写法)。

十根明线相扣。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规律启示我们,相类似或相联系的学法训练宜归并,集中实践一个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损耗”,提高学习效益。为此,我们让每个学期的两根副线自成系统,能力训线点环环相扣,比如“阅读步骤”系列中,设立了“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三个连续能力训练点。在“把握中心”系列中,设立了“点明中心──表述中心──归纳中心──深究中心”四个连续的能力训练点,以便进行不间断的,阶梯式的训练,尽快让学生初步掌握某项学法。

四根暗线穿插,学生掌握学法是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浅显到深刻的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有的系列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分别在几个学年度安插训练点,跨越年级、学期反复由易到难进行某项学法训练,这个序列不易觉察。比如“自读一篇文章(三上)──自读一类文章(三下)──快速自读文章(五上)──自读一册文章(五下)”,又比如“概括句意(三上)──概括节意(三下)──概括段意(四上)──概括文意(四下)”埋下这几根暗线,有利于学生反复实践,不断强化,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二、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操作化

阅读操作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系列实践行为和动作,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操作,即用眼、用耳、动口、动手这种外在的,可见的一组学习活动:一种是内部操作,即动脑这种内在的,不可见的系列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种方式的操作“自求得之”。为此,我们对实施导练的课文编拟了《导练教程》,为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操作规程,为教师提供了能力训练操作化教程。《导练教程》有如下特点:

(一)学法内容具体实用

根据单元学法训练点以及实施训练的课文特点,我们精心编制学法,在《导练课程》中标以“学法提示”。学法提示”不单是授于学生阅读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性阅读的方法程序,学会了它,对今后阅读此类课文具有持久、稳定的指导功能。“学法提示”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导向。提出本单元阅读学法训练任务,明确所要掌握的某一学法。比如在“析题联文”学法训练单元中,要求学会“从课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的学法。

二导法。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提示阅读某一规律性知识方法,但这些知识不是新授的或硬灌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已有实践积累基础上的集中归纳,揭示点拨。如“抓前后联系”学法训练方法提示:文章前后内容照应主要有三种方式:[1]反复式;[2]接续式;[3]因果式。

三导路。设计阅读程序,指点阅读操作所必须的技能技巧,或启发学生思考的路子,通过对学生思维流程的调控,实现阅读过程的操作。比如“扣词解文”能力训练,提示了三个阅读步骤:1.抓关键词,揭示思路;2.抓关键词,理解文章;3.抓关键词,理解中心。

(二)操作方式多样

在《导练教程》中,我们还设计了“导学题”和“导练题”(操作对象),通过操作实践掌握学法内容(认识对象)。“导学题”就课文内容导读,导思、导练,它不完全是讲读课文中的思考题,与领悟“阅读提示”中的学法无关的内容不设计操作题。“导练题”从已学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筛选并要求学生依法自练,通过举一反三地运用学法,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这两类操作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性阅读方式:

1、读议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带问题阅读,读后学生互议或师生共议,对课文进行探求性讨论,通过交流,掌握学法。比如“概括句意”能力训练,《南京长江大桥》一课的导学题:[1]轻声读课文第一段,在具体描述大桥的句子前标上序号;[2]同桌讨论每个标出的句子大意,用一个短语概括;[3]全班讨论选择最佳答案;[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这样熟读、精思、广议,从中得法。

2、批注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指点学生用一定的符号或文字进行批划,圈上重点,标明疑问、批上优劣,注明含义,训练读书动笔的习惯。比如“细节描写”能力训练,《鹌鹑》一课的导学题:[1]用“─”划出关于母子鹌鹑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用“·”标明重点词语;[2]简要注明这些词句写得好在哪里;[3]在有疑问处用“?”标记。

3、填画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编拟相关填空题或绘制图表,画简笔画,让学生填添补。比如《解答问题》能力训练以《草船借箭》为例实施训练的导学题:按下面表格项目思考课后题2.填表后再作答。

(附图{图})

4、评改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针对学生平日突出的共性问题选取(或编拟)典型病例,让学生自改互评。如“归纳段意”能力训练导练题,把学生编写的摘录原句、抓次舍主、点出中心,表述[*#0101]嗦的段意列出来供修改,从中领悟归纳段意的方法、要求。

5.演练式操作。感情色彩浓郁或故事性强的课文,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编自演,在自我感受,自我抒发,自我创造的意境中领悟学法。比如“分析语言”的能力训练《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可让学生即兴表演后再回答问题。

6.视听式操作。对于文情并茂的文章,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借助幻灯和录音,创设情境,在充分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中领悟学法,比如在“文章感情”的能力训练《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7.说写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和课文读写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训练写片断,先读后写,以说助写,以写辅读。比如“借鉴写法”能力训练《小站》一课的导学题:[1]作者写小站的优美环境,目的是表现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2]仿照课文运用“借物写人”方法写一个片断(如:书橱、杂货铺、病房等)。

这里需要提及一点,以上操作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教师或多或少地采用,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法训练途径还没有被教师有意识地去设计、去运用,因此要增强教师的学法训练中的学生参于意识,操作意识和学习效益意识,优化学法训练。

三、实施课堂导练──导练结构程序化

教师要自觉地发挥迁移规律的作用,设法优化学法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导练教程》教给了学生可供迁移的规律性知识和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提供了迁移性训练内容,为了保证《导练教程》在课堂上的实施和能力训练目标的逐步实现,我们将训练指导思想具体化为一定的导练程序:“导练五环节”、“导练三步五法”以改变过去单一松散随意的教学程式,使整个单元训练过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调控性。

就一个单元教学来说,导练结构为“尝试──领悟──运用──反馈──强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迁移。[1]尝试、即对一类课文以“导学题”让学生作尝试性练习。[2]领悟。即回顾尝试过程,逐一归纳抽象出一项一项条理化的一般学习方法,领悟“提示”中的学法内容。[3]运用。即运用初步领悟到的学法学以致用,去完成“导练题”。教师从扶到放,学生技能掌握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以上三个环节完成了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的第一次迁移。[4]反馈。即独立完成二类或三类课文的“导学题”,通过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症结,以便针对性进行学法指导,再次领悟学法。[5]强化。再次通过“导练题”做巩固性训练,沟通新旧知识,强化学法意识,比较自如地实现“在自学中学会,在学会中会学”的第二次迁移。

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要处理好学法训练和原来课文讲读的关系。做到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又突出某项能力训练,可采用三种课堂导练方式:

揉合式。如果学法训练与课文讲读内容密切相关,可以将两者揉合,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在进行“掌握写人文章要点”的学法导练的同时又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会了抓住具体事件,抓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五要素理解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穿插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可穿插尝试“导学题”和归纳领悟“学法提示”两个环节,最后再依法完成“导练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一课,我们在给课文练习分段的同时进行“分段依据”的学法指导,分两步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学生学会划分段落的方法。

集中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就可集中一段时间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导练的环节前后衔接。导练内容步步深化。如“归纳中心”和“借鉴写法”等学法训练都可在讲读教学结束之后进行。

课文阅读训练范文篇10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于课文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第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告诉学生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学习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阅读训练项目选编的必学课文3篇。第1、3、5、7、8单元各有1篇选学课文,用△标明。每单元有1次习作训练,第2、4、6单元各有1次听说训练。每单元还有1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这样,本册课本共有必学课文21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听说训练3次,单元练习8个。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两项:一是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安排材料的方法有两大类: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二是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此外,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句子训练——领会句子含义,以及背诵训练——列提纲背诵课文。习作训练与阅读训练配合紧密,前两次是训练安排材料的方法,重点内容是写好记人的文章。本册教材加强了观察训练,有看图训练,也有实地观察。观察要有顺序、重点,还要抓事物特点。应用文方面练习写复信。听说训练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听后抓主要内容,能分辨话中的正误。讨论问题时发表意见,说时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二、本期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71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默度速度,在默读中思考。

3、通过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4、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在口语交际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常设特定的情境,在双向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6、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恰当的内容,讲评中通过激励点评,并且姜连比辐射到阅读课中,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7、综合实践中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本班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学生智力一般,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由于课外阅读量少,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有所欠缺,习作能够真实的、经常性的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但对于特定情境下、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和广发的生活积累的时候,不能更好的发挥。本学期,需要继续加大课外积累和课外阅读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2周第二单元3—4周第三单元5—6周

第四单元7—8周第五单元9—10周第六单元11-12周

第七单元13-14周第八单元15-16周总复习17-19周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