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30 14:55:27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1

一、当下初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一出生便享受着优越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而且独生子女占一大部分,在家里的地位更不用说,基本都是娇生惯养,被长辈照顾的衣食无忧,由于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初中生有着自身独有的心理特点。

(一)自信心较强,甚至是盛气凌人,在家中被宠惯了,在外面也受不得一点气,总习惯于让自己高高在上,每个初中生都如此很容易在学校发生争端,甚至打架斗殴,其实每个初中生的内心都是善良的,他们只是不愿在学校受气,在家里一向都是小皇帝级别的,到学校了也不能太委屈了自己。

(二)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殊成长时期,但他们自以为自己已经非常成熟了,喜欢做一些自认为成熟的事情。一般初中生十三四岁,刚刚经历完小学,到了初中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学时期的小孩了,就不愿家长老师再把自己当成小孩管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苦恼,但家长老师往往不以为然的忽视了,总认为不就是个小毛孩子嘛,这其实严重的伤害了这些初中生的自尊心,所以有些初中生总是喜欢和老师对着干,不愿家长管教自己。

(三)网络时代的今天,初中生个性也都比较强。现在的时代已是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等也已是非常普及了,初中生大多都会上网,玩手机,都有自己的QQ号码,而且聚在一块喜欢讨论网络游戏,诸如穿越火线等,他们都以自己知道的游戏多、自己有QQ号码为荣,平时喜欢在同伴面前、家长面前、老师面前炫耀自己的特长,喜欢卖弄并得到夸奖,他们的QQ空间都体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他们喜欢让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穿衣服、穿鞋也讲究名牌,对各种运动品牌也都有所了解,网络给这些初中生灌输了很多知识,但同时一些不雅照片等也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心理。

二、针对初中生独有的心理特点,在心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初中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生理的躯体健康固然要关注,但精神和心理的健康绝不能忽视,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专门开展课程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

(一)聆听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积极发言或者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己的生活烦恼困惑、自己对未来是如何设想的等等,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发言,跟学生形成互动,氛围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进入了状态就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不满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作为老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及时掌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耐心解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老师要经常性的聆听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引导教育。

(二)针对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实例,做好心理课堂准备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自己现在所要做的任务、自己的将来生活等。对于初中生来说,讲一些价值观人生观的大道理,他们一般是不予理会的,而实例基本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学生的平时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学生愿意听,老师就可以循循善诱借助实例展开心理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心理。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成长过程很重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极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了关键。初中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机能的同时,可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正确引导,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与人际关系的正确交往方式。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会出现偏差,而在体育教学中针对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师通过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人格魅力的分析和正确培养,传授学生对思想道德的正确理解观念,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1.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案的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在课上显得枯燥乏味,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可根据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对教课内容进行灵活变动,营造一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气氛,从而有效建立学生活动目标,锻炼学生的行为意识力,并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探究尤为重要,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今后体育锻炼与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能素质锻炼,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勇敢地面对挫折,逐步培养出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3.在目前的学生时代,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对学生而言从精神角度讲,经常处于神经紧张状态中,导致学生出现精神崩溃、分裂症状。教育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主,提升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4.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正确方向的向导。开展多样化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有益无害,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方向指引。

二、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成功与快乐是学生建立自信的基础,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由此可见,加强体育教学是一项既能锻炼又能娱乐的任务。如果体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过于严肃,那么学生的状态就不会自由发挥。反之,教师在课堂上以教课内容为准,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课程中活动的激情和刺激,积极参与,从而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不但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改善学生的情绪,而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自信的基础上,学生的进取心就会更强烈,面对困难大胆尝试与挑战,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质量。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将人的知识、智慧、体力和精力充分发掘出来,并推向极致,而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体育竞赛方式,使学生对活动的认识有强烈的竞争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竞赛时所用的勇气与智慧的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例如:跳高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突出,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便会全力以赴。公布成绩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下意识就会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会更努力。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对他们的勇气给予表扬,同时跟他们讲解本次发挥的不足之处,然后再一次要求他们与自己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一定会有进步,此时就要进行再一次表扬。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不会太在意竞赛的胜负,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通过竞争形式的学习,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品质。2.积极开展师生交流活动。针对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开展师生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初中体育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与奋发进取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投身学习和生活。良好心态是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自我、实现突破的重要保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3.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与活动教学中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今后体育锻炼与活动教学中独自解决可能遇见的各种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为学生今后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开展受挫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逐步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勇敢地克服体育锻炼中遇见的问题。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努力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还需要克服教师为其设置的各种困难,在完成所有要求后才算通过体育锻炼测试。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锻炼后,学生的整体体育锻炼效果良好,在受挫教育中逐渐养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着眼于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情况,总结出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今后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方立春.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J].时代教育,2015,(16):241-241.

[2]代峰.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8):160-160.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4

浅谈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主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初中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1. “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槽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2. 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不尊重学生、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 总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原因探究――造成这种农村初中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老师如父母,教师对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初中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

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冶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在当前的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对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5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二、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三、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例如,他们迷恋各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制作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也表现出极高的创造热情;他们可以在枯燥的跑跳中玩出花样,可以在常规的集合队伍中站出花样,尽管表现出不规范。

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他们要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要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师、父母及教科书的依赖,因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意识和热情。另外,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与求异思维有密切关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主体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非常明显,而求同思维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也是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初中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2、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六、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心理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追求独立自主,心理素质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趋于成熟。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许多心理素质低下的表现,充分、合理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初中体育教学承担了强化学生学心理素质的责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时必须遵循领导者意见,服从团队大多数人员,适当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团队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调节与治愈,许多研究资料都显示,体育运动能愉悦身心。体育游戏治疗是学校心理咨询中较常用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因材施教。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心理素质也各不相同。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爷不能按同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内外生活的心理状态,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育体育游戏了解学生的大体状况,以便能够合理地、分层次地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体现团队协作、激发积极性的体育锻炼项目,比如拔河、排球比赛、接力赛等。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一些能锻炼意志的活动比如乒乓球。另外,教师应该适时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升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运动负荷。中强度的体育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可以安排大多数学生接受锻炼。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中低强度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学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于身体素质良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强度稍高的体育锻炼项目,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体育理论教学时学校体育课堂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在体育教学理沦课中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是其他一切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只有心理的健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的发展。在教授心理健康的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比如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等,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隋操。

(四)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独立思维。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教师教授,更多的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其实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经学生的思维内化后才能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知识。体育教学就需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一些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既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又要求学生积极实践,这样才能掌握好所学动作的基本技术、技巧,如果无法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那么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体育教学需要教授学生在学习阶段如何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在讲授体育动作技能、要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机,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领悟知识,运用知识。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更多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增强,心理素质也随之提高。

(五)合理运用挫折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心理变化较复杂,许多家长对学生过度溺爱,往往有求必应。然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却不是这样。这时,青少年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打击很大,对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充分认识到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必要性,在挫折教育中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固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们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也需要让学生在失败的体育活动中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体会失败,学会如何让处理失败伴随的情绪。

(六)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各种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结语: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学生安排合理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运良.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2] 孙悦.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8

摘 要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心理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当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关心和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与关爱和提供帮助。对此,笔者通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和研究,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希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帮助。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调节方法

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对有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拥有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既包括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初中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惧压力,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悦和健康,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在智能、身体与情感各方面能同其他个体的心理不矛盾,并且个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及时应对困难,适应社会,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是人内心持续的满意高效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的心理障碍与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着重于调试人的心理状态,开发人的心理潜能,重视人能够持续地健康生活,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热爱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二、初中生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进步,对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提升。现代社会要求健康不仅包括生理的健康,也包含了拥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心理障碍或产生负面情绪,会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身心得不到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迫切需要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及时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成长。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一)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增加学习兴趣

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培养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愉快地接受体育锻炼。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强身健体,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

对此,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就是提前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环节要避免学生毫无兴趣的内容,教学活动不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寻教学切入点,仔细设计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注意渗透心理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协作

很多的体育活动不能单个进行,需要与其他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设置运动环节,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在教学内容中要大量加入交流合作的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与倾诉,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或悲伤,通过结交良师益友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

(三)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基本上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运的运动员都具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对待事情时坚强勇敢、自信独立、执着自制,同时对他人友爱关心,乐于助人,乐观地看待事物。因为同其他日常活动相比,体育锻炼等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增强人的品质。学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还能提高缘由的心理水平,充分调动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快心理活动的发展,促进心理健康。

(四)教会学生在运动中学会调节负面情绪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向学生讲解各类体育运动的活动要领与规定,教导学生在运动和锻炼的乐趣中调节负面情绪,调试健康的心理。

(五)逐步培养与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好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运动,积极投身于集体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使他们日后能适应更高要求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心理暗示与辅导,营造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团结融洽的课堂关系,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拥有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不仅能教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注重身心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中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还能够让学生自信勇敢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将来处于高考或选择高校的压力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白马.青少年心理健康101个误区.长安出版社发行部.2003.4.1.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9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社会环境的原因,当代中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难以协调等。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2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⑴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⑵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⑶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3.3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4如何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⑴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⑵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都可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

⑶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2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加强沟通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篇10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现在大学生工作如何如何不好找,一个大学生收入还不及一个小学生等"社会问题,也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玩手机,上网",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破罐子破甩。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略占比例还是较高的,"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针对以上中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作为父母或老师,首先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其次,创造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的家庭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愿意与父母或老师讲心里话,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矛盾。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和引导早恋问题。中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