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怎么写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12:11:34

学习怎么写总结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1

一年来,虽然课程多、时间紧,与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本人能尽可能的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信息工具,与同学开展研讨与交流,并及时请教有关教师专家。通过学习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以前主要停留在本职工作和本部门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对管理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还有更新的提法“知本经济”时代,因此学习无论对于个人、单位还是企业都至关重要,而且非常之必要。企业和个人必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重塑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增强竞争能力。最先进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只有不断学习,对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管理培训,全面普及管理知识,一部分人通过培训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方法,才能为本单位提供全面的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的解决方案,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社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然从事的是行政管理工作,但是通过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执政能力。像我们街道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年纳税超亿元以上,如何引导企业创优做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执政者面前的一大课题。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要制定好发展战略,战略制定好后,主要是在管理上贯彻执行,当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管理活动支持经营的决定,因而战术性的意义较大,企业的管理有执行和决策两部分,工作不外乎就是想和做,想是决策,而做就是执行。像客户订单的承接、采购、验收、付款、出货、收款、记帐等一系列活动都是执行过程,“执行管理”就是我们对各项交易做记录、分析应用,并设法提升其效益的活动,因此,执行的对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企业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决策,没有制度,而是决策、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各企业、企业各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而且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随着层面的增加偏离程度越远。制度不能很好贯彻,管理有很多不规范行为,考核制度滞后,不能完全监控企业的行为,更不能达到事前稽核的功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进步本身的办理业余技能,培育立异经营和当代办理意识,促使在事情中进一步更新看法、理清思绪。在一年时间里,经由过程到杭州面授和课后的复习与自学,前后进修了市场实务、企业计谋办理、电子商务、企业财政等课程,把握领会了国内工商办理的重要常识,使本身在事情和办理上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从xx年10月起头加入了杭州年月黉舍开设的国内工商办理班的进修。,学习总结怎么写。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2

说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没有意识或关注不够。按传统,凭经验,以前怎样,现在依旧,习惯于走老路,以致教学没有相应的设计,课堂没有相关的环节。(2)没有办法或办法不多。有意识了,知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很重要,但感觉无从着手,不清楚要做哪些,从哪里做起,也不知道怎么来引领学习活动。实际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字词和句子,即学习构词方式,仿照例子句子等,对课文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多,或者说,关注的办法不多。

怎么来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可供我们学习?怎么在教学中渗透基本表达方法的关注、了解、揣摩和感悟?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课题。人教社郑宇老师曾有专题发言:阅读教学要立足用好教材。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体会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我们知道,作文之法关键一点是:制造情节。像这样的写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值得关注和学习。我试着来举几个例子。

例1:《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

课文这样写:“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老师这样教:(1)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呢?读读课文,找到依据。(2)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而是先写了一大段的其他内容:众人的猜测;请你按“谁、怎么猜”填写下面的表格;(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为什么要写一大段旁人的猜测,而不直接写赵氏说的话?”

这段话中,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学生读了课文很容易就能知道。知道了,还可以做些什么?――感悟课文的写法。它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说的话,而是先写了众人(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的猜测。

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样写的好处,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一提醒,学生发现了,“如果直接写赵氏说的话,直接把原因写明,就没意思了。”这表明,学生开始了解这种铺垫写法的特点了。

例2:《落花生》(人教版五上)

课文这样写:我们一家在过收获节,父亲问,谁能说说花生的好处。课文先写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再写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最后写了我说。为什么不直接写我说,或者先写我说?道理与《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不直接先写“赵氏说”是一样的。

例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四上)

课文中,魏校长让诸生说说为什么而读书。课文用“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的方式,先写了其他同学的回答,最后,再写怎么说。教学时,同样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怎么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引导关注,让学生由此推彼,学生会发现,类似的写法,普遍应用于文章的写作。

例4:《画家与牧童》(人教版二下):

课文这样写:围观的人看了,纷纷称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前半文在写戴嵩如何画画,众人在如何称赞他画画得好,突然――“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这是转折,这一转,又转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文章的情节推动有重要一法:风云突变。教学中,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并经常强化,从而形成意识,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能获得提高。

进入高年级,我们总在为学生的作文写不好而犯愁,我的一个基本的思考是,阅读教学中,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写法,尤其是段落的、全篇的。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对阅读教学有利,对习作教学也有利。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3

公务员面试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和观察,这就决定了面试备考与笔试备考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下面试的备考策略。面试备考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说什么,怎么说;第二个是说出口;第三个是说得好。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很多考生会购买一些面试教材和真题解析,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要想说出来,就要看看该说什么,怎么说。这方面面试教材和真题解析都可以帮到我们。每个题型的答题思路、真题答案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模仿。而且市面上的各种参考资料小异,考生只需要选择相对权威正规的机构编写的材料即可。这一阶段可以选择一个人战斗。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考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还是说不出口。这就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了。面试不同于笔试,不是考察写出来,写得怎么样,而是考察说出来,说得怎么样。所以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只是万里长征的走完了第一步。

接下来就该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了,也就是要说出口。这个阶段,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这时候,仅靠一个人学习,单打独斗的方式就不行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需要有说的对象。对象最好是了解面试或者有面试经验的同学或者老师。首先,他们能够指出你说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你的表情、动作是否合适,也可以给出比较规范的建议。这样便于你正确认识自己并及时改正。而如果仅是找家长陪练,可能只能凭着生活经验给些建议,缺乏对你的说话内容的专业指导。其次,他们熟悉面试,掌握了一定了答题技巧。考生也可以多加学习,逐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而且经验丰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多,高度、深度、广度都与初次接触面试的考生大不相同。多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说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就能说出口了。

第三个阶段,就要达到说得好的目的。等到大家都能说出来了,优势逐渐消失,说得好就更加重要了。想要说得好,要多听、多看、多总结。听听说得好的是怎么说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语言是怎么组织的。看看写得好的是怎么写的,把它转化成语言。多总结,总结自己的优势劣势,也要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4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中高年级的“必修课”。习作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语文知识的素养积累,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可以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细心辅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会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

习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写作的。一个人良好的写作基础就是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中可以知道:要求改变了提法,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这就要求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淡化了文体的要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学的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好作文最关键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即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爱好。如果不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又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感觉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件烦恼的事。而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首先就要改变过去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机动灵活的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正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所提到的,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去写作,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慢慢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二,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例如:我在教学《神笔马良》一课之后,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有了神笔会做什么,不给学生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只作简单的引导。此次习作给了我惊喜,孩子们的想象大胆、奇特,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动。

第三,可以结合阅读名著,进行作文训练。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名著,积累写作经验。我教的班级,结合阅读《三国演义》进行了人物描写的专项训练,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法去写你熟悉的人,效果非常好。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5

一、教师拟定好题目,激起写作兴趣

小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没有一个题目来限制写作范围,他们就不知道从哪开始写、写什么、如何去写。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拟定一个题目。如《做一名好孩子》,出示题目后,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引起其写作的兴趣,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写作练习,所以写作的兴趣是学生写作练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做一名好孩子》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提问:“你愿意做一名好孩子吗?”学生回答当然愿意,因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愿意受到别人的夸奖,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做一名好孩子。教师应再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算是一名好孩子呢?”不要强求某个学生来回答,让学生自由举手回答,使他们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回答老师的提问,使其对写作产生的浓厚的兴趣。看图作文,图画就是作文材料,看图就成了作文的基础。所以,首先让学生看图画,使之掌握这幅图的主要内容,把文章中心确定下来,然后再作文。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呢?首先从整体入手,弄清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谁在做些什么等,大体了解图意,掌握基本内容;其次,有顺序地对图的每个局部进行观察和分析,明显确人物之间与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再次,抓住重点和细节,深入观察和想象。

二、设置好插图,说出每幅图的大意

小学生对直观的事物特别敏感,在小学生写作前不仅要先给小学生拟定好题目,还要给他们设置好插图。学生知道题目后,就要求学生结合图画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如《做一名好孩子》有三幅插图,教师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图上有几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说什么?”指几名学生来回答,其中可能有些同学回答的内容不太全面,这时可叫一名语言组织较好的学生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第二幅图,教师提问:“他们来到了什么地方?那位小学生在干什么?那个小朋友又是怎样说的呢?”方法同上,指名学生回答,再总结。在提问的过程中,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观察要有顺序,要知道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单幅图观察顺序要由画面来决定。观察要仔细,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可放过,同时按“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也就是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由物及人;“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看清楚、看全面,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观察。看多幅图时,要先统观几幅图,看几幅图合起来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按观察单幅图的方法,从第一幅开始,逐图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的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将几幅图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思考。观察图画时,观察的顺序不同,对图意的理解就有所不同。对不同的图画要按不同的顺序去观察,例如观察风景画,就要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观察的顺序,观察人物事件画,可以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三、总结作文大意

学生在理解每幅图的大致意思后,要求他们将三幅图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提问:“谁愿意说说这三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举手,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并鼓励其将作文大意说完整。首先,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看图作文的想象要合理,可以采取“瞻前顾后”的办法,想想这幅图所构成的情景之前是怎样的,之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上的人以前在做什么,以后又会做什么,如果丢开画面内容胡想一番,不但离题偏题,而且会使重点不突出。合理想象,还要大胆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假说自己是画中人,此时此刻会怎样做,会怎样想,这样就能使画面内容丰富起来。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表情、行动,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如《最后的姿势》这幅图,从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通过这一举动,想象谭老师是如何的关爱学生,想象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是如何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再次,抓住图中的中心内容,通过细节想象。如《不要捕蜻蜓》这幅图,图题揭示了图的中心,要求学生通过仔细审图,就不难抓住图的重点。这幅图的重点部分是少先队员,从她的手势就可以想象,她是为了阻止他们捕蜻蜓才这样做的。从大男孩摸头的动作,小男孩天真的神态,推测他俩听了大姐姐的话后,有点不好意思……这样的想象就抓住了重点,反映在文字叙述上自然就成了习作的一大亮点。

四、出示与该作文有关的生字、生词

学生能够大致说出图意后,在写作之前教师还要考虑到在写作练习中学生不会写的字、词,如敲门、倒茶、端等,一一写到黑板上,并领读,学生齐读两遍。这时,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字、词进行写作练习。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应进行个别指导,使写作过程顺利进行。正确表达就是在前面仔细观察、深刻理解、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观察到的、想象到的东西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从而布局谋篇。只有把图画的要点写得具体、写得形象,才能使中心思想表现得更突出,才能生动感人。怎样表达呢?首先要紧扣图的要点,如小语第10册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欢乐的节日》就是抓住一位母亲在节日的早晨为子女试穿新衣的情景,这一要点,反映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节日里的喜悦心情。其次,对画面上非主要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略写,这样也可以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五、课堂阅读、评比、成就激励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6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读写;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

一、新知学习准备(略)

二、新知学习

1.提出目标。首先我们学习分数的意义,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预习,你们能学到什么呢?

概括本节知识学习目标:①知道分数的产生;②理解分数的意义;③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读写。

2.分数的产生。

(1)计算的需要。看分苹果的电脑画面:①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2÷2=1)小结:这个计算结果能用整数表示;②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又分得几个?怎样列算式?1÷2=(1/2),这样的计算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小结:这样的计算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需用分数表示。

(2)测量的需要:看用米尺度量黑板长度的电脑画面:这是一把米尺,它是怎样量黑板的,量得的结果怎样?〔3米多一些(对着米尺某一刻度)不足4米,即不是整米数〕

小结:从上面两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分数是由于计算和测量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而产生的。

3.分数的意义。

(1)理解平均分

①观察理解。请同学们看电脑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块饼)把这块饼怎样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1/2)(板书:2份,1份,1/2)你们怎样知道它是平均分的呢?(因为它分得的两份完全叠合,即每一份一样多)

②操作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练习,看看我们是不是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4份,有几种折法?(学生折后,与电脑演示的三种折法(如图1)比较,并用红、绿反馈牌示意反对或赞同)对其它的折法师生分析,评判。

附图{图}

③识别理解。再看电脑屏幕上这两个图,图2的每一份能用1/3表示吗?

附图{图}

图3的每一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④结语:平均分就是分得的每一份都一样多。

(2)正确认识单位“1”。

①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

(Ⅰ)用电脑显示一张正方形纸。接着演示并提问:A.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B.表示这样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板书:4份,1份,1/4;3份,3/4)

(Ⅱ)用电脑显示一条线段,表示一个计量单位。接着演示并提问:A.把这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几份?(5份)B.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4份呢?(1份是它的1/5,4份是它的4/5)

小结:一块饼,1张正方形纸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物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都可以看作一个单位,叫做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②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Ⅰ)电脑显示4个苹果图。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是将4个苹果组成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每份的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1份,1/4)3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3份,3/4)

小结:将4个苹果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

(Ⅱ)电脑显示6只熊猫图。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6只熊猫)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是多少只熊猫?(2只)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3份,1份,1/3)2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2份,2/3)如果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呢?每份又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小结:把6只熊猫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

(Ⅲ)让学生联系实际举由多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例子。

总结: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3)归纳分数的意义。

①讨论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同学们,我们举了这么多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数叫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例子有哪些共同点呢?请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②尝试归纳:请小组代表回答,什么叫分数。

③与课本对照:打开课本85页,看看课本是怎样概括的,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边板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边用强调的语气重复这句话。

④找出并解释分数意义中的关键词: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请同学们找一找?(“单位1”、“平均分”、“这样的”)“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和三年级学习的“其中的”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后,结合分数直观图归纳:“这样的”和“其中的”在份数的表示上前者是没有限制的,后者是有限制的。

4.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1)自学:请同学们看书本85页最后一段。

(2)检测:请同学们看电脑,说出3/5这个分数各部份名称和它们的含义。

5.分数的读和写。

(1)读分数:

①尝试:请同学们看电脑,这里有一组分数,即1/2,3/4,8/5,5/7,9/11,21/13,23/30,……怎样读它们?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②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2)写分数:

①实践: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同学上来板演。

②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评析:在新知学习这个教学重头戏中,设计有5个教学活动。为首的是板书课题提出目标。这个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由学生提出的知识目标的活动很重要。这个目标可使课堂教学行为步调一致,便于学生主动的探索和参与;其次是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整个过程的展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次恰当。特别是教学策略明确,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的。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诱导递进反馈调控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等两种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这是值得称道的。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写作要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00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已28年,近几年教小学低段语文。小学低段的作文,我们平时称小练笔,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让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这几年的经验总结出几点写作要领,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是以图为凭借并根据图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清楚图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作文是语文基础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作文训练的初步。所以,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看图作文至关重要。

1. 明确要求。无论哪次习作练习,我们首先都要反复阅读作文要求,因为每次看图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另外,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要求中得到启示。

2. 仔细观察,看清图意。小学阶段的看图作文一般分为单幅图和多幅图,一般都是经过作者对生活的反复观察、分析作出来的。看图时不能完全把握图意时千万别草草动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初步了解图画的内容。

3. 合理展开想象。看图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画面上的人物不仅有外貌、神态、还有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使画面上的景物有色彩、有声音,还可以根据需要给人物安排适当的姓名,并从他们的相互关系、神态、动作加以联想和想象,推测他们的感情使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4. 让学生运用语言大胆地将图画意思完整又富有创新地叙述出来。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说互听,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具体指导,要充分利用学过的词语,恰当表达,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再指引优生把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讲得更完整、更有条理。

5. 根据说的内容写,注意写作顺序,要写清时间、地点、景物、人物及事件。要把话写具体,注意用词准确,表达完整,不要写错别字,准确运用标点符号。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错的地方。总之,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看图作文是起始作文的重要环节,使大部分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有效仿写练习,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也知道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所想的写下来,可是一动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不具体。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范文,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比如在这次语文园地中最后让写“学期期末总结”时,一开始笔者简单地做了提示,可是W生写回来的总结七零八乱,后来笔者又精心辅导,在黑板上写出了开头,并举了几个开头的例子,接下来分类写,怎么分,怎么写,格式怎样安排,内容套进去就可以,并把这个框架模式写在黑板上,学生第二次写回来的总结就比第一次的要具体多了。

三、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离不开有效的写作步骤指导

有效的写作步骤,笔者认为离不开想、说、写、读、改。

1. 想:写作之前先想清楚要写什么内容,作文要求是什么。另外,在一开始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时,不要要求孩子写什么,而是通过一件事情或是一个实例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不能让孩子为了写作而写作。如果思路明确,这样既可以紧扣作文要求,又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说:想好后,小组内先练习说一说,在互相说的过程中,指出对方用词不当之处,交待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等,都可以进行再思考调整。这样做,既避免了写作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写:觉得自己思路清楚,说得通顺连贯,比较满意,就可以进行写作了。

4. 读:写完后,还要读一读,找出错别字以及用得不当的词句等,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5. 改:在认真读的基础上,修改自己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或者让他们通过作文的“互改”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8

关键词:写字课;理论学习;练字;教师;教材

国家教育部历来重视中小学写字教育,曾多次关于加强中小学写字教育的文件和通知,虽然有一定的推动,但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发展缓慢,裹足不前。写作课仍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学科,也是问题较多的一个学科。

那么写字教育如何在学生课程多,作业多,教附读物多,写字教材多,考试多,而学生写字课课时少,课余时间少,写字课教师严重匮乏等现状中提高开课率了,提高写字效率,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提高认识,分清写字课和书法课的差异,明确为什么要上写字课,明确写字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我想郭沫若先生早在1962年为《人民教育》杂志的题词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说:“培养中小学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只是我们都没读到,没加以重视。

写字的目的是为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要求准确,规范,美观,快捷,工整易识,俊秀流畅,具有求同性,其作用类似语言中的普通话。而书法讲含蓄,高雅,韵律生动,意境深邃,具有求异性,主观性。长期以来,很多人混淆了写字和书法,说起写字就认为是练书法,把写字课的目的仅看做是有多少学生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有多少学生通过了考级,目标在育奖上,而非在育人上,对于写字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不重视,学生审美方法不正确,也不培养不重视基础,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写字教育的初衷。

二、重视理论的教育,总结传授给学生规律性强的知识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历史也有几千年,且具有奇迹般的稳定性,大体的笔画和结构已经2000多年稳定不变。传承很多精辟的,规律性很强的理论。

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结构在汉字的造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写好字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启功先生也是非常推崇结构,认为结体比用笔更重要,并且有很强的规律可循,他在《论诗绝句一百首》中说“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传统书法理论中对结体的论述很多,一“八法”“三十六法”“七十二法”“八十四法”之论。讲的非常详尽、精辟。但由于所列名目较繁,对于启门、初学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识记上都有障碍,适用于有一定基础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地参考、消化和掌握。

后人从字形构图上将汉字结构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又将‘合体字’归纳为‘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围’‘半包围’六种类型结构,在从这六种类型结构中,找出其上下左右、宽窄高低等相互之间的‘搭配比例’的规律,按照其比例规律,进行书写,就简单了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讲,简单、易记、方便操作、效果良好。

三、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会科学的讲授

就笔者认为,写字课最关键的当属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写字之前他们对汉字,就像一张白纸,一无所知,但也没有坏习惯,可塑性很强,课业量最少。从识字开始,就接触汉字的结构常识,也有助于学生识字、记意。但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且注意力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虽然知道了对于写字,结构是关键,美学知识是核心。但具体怎么教,怎么讲、俗话说“第一口奶是非常重要的”,关乎着他们对写字的认识和他们写字习惯的养成。

1.讲授时一定要结合汉字创造中的“人本位”观念,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故事化、顺口溜或口角化。艺术就一般意义,都是人创造的,围绕人的意志展开,都带有‘人本位’的观念,如唐欧阳修《八诀》中;“不可头重尾轻,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着,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讲的就是汉字的“人本位”。所以结合人体本身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对称、均衡、重心平稳。把有的理论故事化,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白道理,如王羲之看鹅习字,孙过庭看樵夫过桥,理解写字结构的辑让关系,让学生明白如何理解结构安排上的和谐。有的理论很抽象,较难理解,编成顺口溜、口诀让学生记忆,如此不仅要求教师会理性分析,更重要的要有会用通俗易懂的童话般的、谈心式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2.讲授、欣赏和评析结合,让学生认识这些理论。讲解的时候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准备与自己讲授内容相关的优秀、典型,有代表性的范字,让他们欣赏,让学生在讲授和欣赏中了解,明白老师展示的那些事美的,符合那些美学法则,那些是不美的,违背了那些结字规律、美学常识,明白汉字写成什么样是美的,要按什么样的法则写才能写好。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了解了这些结体规律、搭配比例,理解了形式美的一般法则,知道写出的字要分布匀称,要均衡和谐,重心平稳,相反,分布不匀称,不和谐,头重脚轻,字就不美观,不好看。那么,即便是把一个字今天写不好,明天、后天他会写好。写字课上没写好,语文课或数学课上就可以写好,学生实在写不好,引导学生去临帖,学习别人怎么安排结构的,怎么写的,这样促使学生自觉地去临帖,去探索、挖掘帖上的东西,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也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提升。

3.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讲的内容不能多,练的字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滥,一般练习作业不超过每字三遍,每种类型3~5字。

四、注重落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写字时都经过认、思、写、评判的四个阶段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要写的字,这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属于老师讲的哪一种结构,应怎么安排结体,怎么体现匀称、均衡、和谐、重心平稳等美学理论。

2.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自己的字,找出没写好的原因,是比例不好,结体不匀称、不均衡,局部关系不和谐,还是重心不稳。

3.学会互动、探讨,在与同学、老师的互动、探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写字,提高全体学生的写字水平。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9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一、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三、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四、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五、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六、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像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像: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像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像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像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像中创新。

七、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像,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八、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quot;“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怎么写总结篇10

[内容]

教学要求:1.通过课文所记叙的事,感受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以及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对曼谷近郊美景的描绘和对乖巧的小象的赞叹,领会阿玲热心助人的品质和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同时进行段的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难点:懂得课文并非主要写小象、写景,而是主要写人。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熟读全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精读全文,理解重点词句段,读准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引人入胜。在美丽的东南亚,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那里四季常青、景色奇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就是泰国的首都——曼谷。曼谷不仅有迷人的风光,还有温顺可爱的小象。同学们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曼谷迷人的风光和曼谷的小象吧!

二、温故知新,整体感知。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部分探究。

(一)学习第一——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先指名读,之后出·示·曼谷近效景色的投影片,感受美景之后再齐读。2.第二、三自然段。①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我们的汽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里?指名用自己的话结合课文说说原因。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②车陷进泥坑走不动了,我们自己有能力把它拉出来吗?指名联系课文回答。③如果你就是司机,现在心情怎样?(无奈)叹口气,(哎)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困境中的无奈?指名表演读,读出无奈的心情。④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观赏美景,所乘坐的汽车却陷进泥坑无法拉出来了,我们心里该是多么着急又无可奈何呀!真希望马上有人来帮助,正在这时,谁来了?

(二)学习第四——八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①引读。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引导学生依次读1——5句话。读完之后点出:“微微一笑”说明阿玲待人十分热情。②默读。这5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③学习重点句,出示投影片: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玲声。a.指名读加上括号里的词的句子和去掉括号里的词的句子(投影片为复合片),思考:去掉括号里的词的句子和原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b.重点理解“悦耳”的两层意思(好听;听了使人精神愉快),引导学生与第一部分“无奈”心情相联系。c.教师小结,落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这点上,读写结合。d.抓装橘红色”、“悦耳”(重读)、“飘”(轻读)指导朗读,与第三自然段“无奈”的心情形成对比。这句话用“喜悦”而“充满希望”的语气来读。④配乐指名读。⑤出·示·投·影·(橘红色雾中景),美丽热情的阿玲来到我们面前会怎么做呢?

2.第五、六自然段。①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阿玲先是怎么做的?接着怎么做的?然后又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用上“先……接着……然后……”的句式。②重点理解“拍拍、贴贴、指了指”,引导学生明确两点:第一,这是阿玲指·挥·小象的“语言”;第二,这些叠词体现了阿玲对小象亲切又温和的态度。③小象“听懂”阿玲这些亲切却无声的“语言”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先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再找出重点词“东一掀、西一撬”,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并演示动作。④师小结:小象拉车方法巧,速度快;学生体会这就是“聪·明·”。(联系上文理解“聪明”含义)⑤好几个人都无法办到的事,而小象却轻松又快速地把车拉出来,这一绝技真是一种——“奇·迹·”!我们目睹了这一切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第七、八自然段。①指名读前三句,引导学生理解直至读出佩服的语气和感激的心情。②阿玲和她的小象帮了我们这么大忙,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我们真是感激不荆阿玲这时本来就可以离去了,可她是这么做的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笑·眯·眯·”、“抽·回·手·”、“摇了摇头”)看来阿玲帮人就要帮到底!③阿玲这次是怎么指挥小象的?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小象怎么洗车的?这次小象又听懂阿玲的话了,看来阿玲真是驯象有方啊!④在“金·色·的晨雾”中,小象在阿玲的指挥下,将车洗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投影演示,洗去“泥巴”的车子重现光彩)⑤师创设情境,生酝酿感情,齐读第八自然段。联系上文指名讲讲“乖巧”的意思。⑥重点理解“赞叹”什么,逐步引导到阿玲“助人为乐”的品质上。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男生读①句,女生读②句。

2.理解①句中的“致·谢”,与第七自然段的“感谢”比较。出示投影片:(强调“致”的字意)司机紧紧握住阿玲的手,一再表示感·谢·。我们再次向阿玲致·谢·。

3.出示投影(略),比较三次写雾的句子。明确两点:第一,景美衬托人美,用词准确生动;第二,表明时间在变化。

四、整体深化,总结全文。1.总结板书。

2.结束语。

与导语呼应,强调本文不仅写景写象,更是写人,以及由阿玲身上所感受到的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