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04:42:27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适应

分类号 G760

1.问题提出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以及我国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迫切需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班就读逐渐成为了我国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目前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随班就读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并没有像数字统计那么让人乐观,这些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同时,教育对象的改变使随班就读任职教师面临教育环境、工作交际对象、工作任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水平不高,大多教师缺乏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高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有的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对随班就读的高度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影响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因素中,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即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人手,探讨社会支持与其职业适应的关系,以期从支持的角度为提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水平提供一定建议。

有学者指出,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不仅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还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定义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应对因教育对象改变而带来的新要求和挑战时不断调整自身,与新的教育对象、环境和条件进行互动和作用的状态和结果。在本研究中,重点考察目前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所必备能力和素质的具备程度。

2.研究方法

2.1对象

结合我国随班就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和以往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界定为:普通中小学中正在承担随班就读学生各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但不包括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项训练和额外辅导的资源教师。

本研究依据整群抽样以及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北京市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5%。同时剔除由于填答内容大面积缺失、雷同或难以辨认造成的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437份,总有效率91%。被试基本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自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

综合以往教师职业适应问卷的结构以及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编制《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问卷形成之前进行预测,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问卷由四个因子构成,即教育对象适应、知识适应、技能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量的67.335%。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37和0.851。效度采用内容效度、专家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考察,均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正式问卷进行施测。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越高。

2.2.2《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陈钰萍编制的《国小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并依据文化适用性、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进行修订,形成《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适应量表》。该量表的因子有两种分类角度。按照支持的性质,分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9、0.939、0.947;按照支持的来源,分为家人支持、同事支持、领导支持和学生家长支持,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2、0.939、0.965、0.953。修订后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2,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采用李克特式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2.3数据统计

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运用相关分析考察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其结果见表2。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各个维度与不同来源和性质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中,除教育对象适应与家长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之外,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

3.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情况比较

将支持总分最高和最低的27%被试分别编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以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为因变量,以适应水平的高低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

3.3不同支持源、不同支持水平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比较

将不同支持源的得分按照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7%进行高低分组,以职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不同支持源的支持水平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至表7。

3.3.1以家人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家人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及其各个因子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3.3.2以同事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同事支持不同水平在职业适应及其各个因子上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p

3.3.3以领导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领导支持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职业适应及其各因子的得分高低有着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影响(p

3.3.4以家长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除“教育对象适应”之外的各个因子以及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

3.4不同支持性质、不同支持水平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比较

将不同支持性质的得分按照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7%进行高低分组,以职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不同支持性质的支持水平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8至表10。

3.4.1以情感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情感支持水平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其各个因子上的效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说明得到较高水平情感支持的教师在整体适应水平及其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远远优于情感支持水平较低的教师。

3.4.2以工具性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工具性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以及知识、技能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p

3.4.3以讯息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除“教育对象适应”外,讯息支持在教师职业适应及其他因子上的效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p

3.5不同支持来源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

分别以不同社会支持源为预测变量,职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1。

在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和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两者能够联合解释职业适应总分15%的变异量,其中以同事支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4.3%,领导支持可以解释0.7%。

在以对象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仅有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但解释力较弱,仅有2.5%,说明同事支持对教师适应教育对象的水平影响不大。

在以知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6.3%。

在以技能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2.9%。

在以心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0.7%。

3.6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

分别以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职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2。

在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职业适应15.6%的变异量,其中以情感支持的解释力最佳,达到14.3%,讯息支持的解释力为1.3%。

在以对象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但仅能解释总变异量的5.6%,其中情感支持解释3.6%,工具性支持解释2%。

在以知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讯息支持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可以解释16.7%的变异量。

在以技能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共能解释总变异的14.3%,其中讯息支持的解释力较佳,为12.9%,情感支持可以解释1.4%。

在以心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讯息支持同样进入了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10.7%。

4.讨论

4.1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得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讯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与教育对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之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其他各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支持源、支持性质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支持源、支持性质间也存在显著相关,这充分表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有显著的共变关系。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教师一般社会支持的增加有助于教师压力的缓解和适应性应对方式的采用,吴玉锋的研究也表明,诸如家庭支持、学校领导及同事支持、生活关怀等社会性因素对教师的综合职业适应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适应问题多源自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挫败感和低成就感,这时,校长、同事往往能够为教师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教学上的帮助,家庭以及特殊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能让教师有效缓解教学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以更好的状态和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4.2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其各个方面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情况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各个适应方面都越好,高支持水平的教师更容易接纳班中的特殊儿童,能够更快适应随班就读工作对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随班就读工作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挫败感。这一结果从整体上说明了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提供社会支持在提高其职业适应水平上的重要作用。

就不同的支持来源来看,家长不同支持水平在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并且高家长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知识、技能和心理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家长支持水平较低的教师,但在教育对象适应上,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教师能否很好地接纳班中的特殊儿童、适应纳入了特殊儿童后个别差异较大的教育对象,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阅历、本身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某些个性特征或领导、同事支持、学校氛围营造等外部因素,而与特殊儿童家长能否给予支持没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中,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教育对象的适应”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实际上考察的是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态度,而在以往国内外考察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态度的研究中,也鲜有将家长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报告显著影响,因此,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的适应上未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除家长支持之外,家人支持、校长支持和同事支持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各个方面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说明家长、校长以及同事提供的支持能够有效帮助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提高职业适应水平。相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自己的家人、校长以及同事提供的支持较为直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长的支持能够为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参加随班就读专业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随班就读素养;就教学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与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有效帮助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解决问题,获得信心;此外,家人提供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教师在教育特殊儿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鼓励其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进步,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

就支持的不同性质来看,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以及除“教育对象适应”之外的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如前所述,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特殊儿童个体和本身的接纳和认可可能与其获得的与工作相关的实物、经费支持或知识、资讯支持并没有直接关系,而这些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往往能够激励或帮助教师在从事随班就读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4.3特定来源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具体表现不同

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和各个因子得分的预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支持的来源上看,在适应总分、教育对象适应、技能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上,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在适应总分和知识适应上,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从支持的性质上看,情感支持对适应总分、教育对象适应和技能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讯息支持对适应总分、知识适应、技能适应及心理适应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工具性支持仅对教育对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综合分析发现,领导、同事支持以及讯息、情感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及各因子得分的预测作用相对较大,这源于这些支持为教师提供的帮助往往较为直接,例如领导的重视和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直接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提高,同时,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等讯息支持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直接指导,而情感支持为教师调整心态、正视挫折提供帮助。因此,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性质的支持能够有效提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家人支持和家长支持均未对职业适应及各因子产生回归效应,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与校长、同事支持相比,家人支持是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支持来源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在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前后并没有大的变化,而本研究考察的是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新工作对象、内容、任务方面的适应情况,因此影响较小。郭黎岩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此外,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的支持往往是间接的,并不能直接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可能是其未能预测职业适应的原因。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虽然校长支持、同事支持、情感支持、讯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都对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或某些方面产生了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整体来看解释力并不强,这充分说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受到除社会支持之外的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教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教学效能感、胜任力、归因风格以及学历、职称、教龄等教师职业特征因素,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和修订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探讨了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与其社会支持有着较强的共变关系,社会支持高低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校长支持、同事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力相对较强,而家人支持、家长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相对较弱。

5.2建议

5.2.1加大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

事实证明,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有助于为整个学校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形成接纳、认可特殊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校长往往能够为学校教师争取和创造更多的专业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更多地参加特殊教育相关的职后培训,自学特殊教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最终更快、更好地适应随班就读工作。另外,如果校长能够积极听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建设性建议和反馈,并且肯定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成绩,无疑将提高其对新教育对象、工作内容的适应水平。同时,李永鑫、王健等人的研究均表明,来自于领导的关心和沟通满意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满意度等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学校领导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和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水平的提高。

5.2.2为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几乎所有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均未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因此在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初期会遇到各种各样超出他们知识和经验范围的问题,并且难以预见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导致出现一定的沮丧、低成就感等消极情绪。此时,同事之间的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彼此提供知识、技能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重要支持,同时,本研究也表明,讯息支持对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在随班就读工作的背景下,同事提供的支持多为讯息性的,能直接服务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研究也表明,同事在教学上的意见、建议是教师最重要的支持资源之一,教师间的同事行为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这些都是促进教师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2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近年来,为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了任务教学法,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有效解决了高职英语写作学习当中的难点。本文在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措施,希望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就是任务教学法。该教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转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在强大的兴趣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更深层地掌握。这样一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经验总结,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薄弱,英语写作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任务。三步任务教学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地引导,促使学生逐渐深入到学习当中。学生积极性有所提高就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前任务(Pre-Task) 

写作教学的前期任务布置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写作学习中来。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面对写作知识的过程中通常具有较强的恐惧心理。因此,在这一阶段首先对写作题目进行确定,选题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及学生广泛关注的话题,例如,Online Shopping 这一主题,能够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形式列出写作重点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可以总结出文章三大部分的内容。 

(1)The phenomenon of online shopping become fashion; 

(2)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nline purchase; 

(3)advice。 

这一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思考起到鼓励作用,课堂气氛非常激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写作热情。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展开阶段性写作。首先,促使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对Online Shopping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列举,想好每段首句,有效勾勒出文章大框,为接下来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生完成写作内容以后,应在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以小组的形式同班级其他组进行讨论;最后,组内成员总结各自文章内容并汇总,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小组合作模式完成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共同努力研究知识内容,在相互鼓励和帮助下使写作任务顺利完成,减少了传统写作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写作内容及过程积极总结和分析。首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其他小组的作文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其他组在选词及结构方面的优点;其次,加强语言难点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对文章中的语言及词汇亮点自行总结,在教师引导下正确掌握知识。例如,I am deeply grateful to you for…,Here is my thanks for…,这些句子在表达感谢的过程中都是非常经典的,要记住。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本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其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英语教师积极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分三步引导学逐渐产生对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握写作思路,掌握重点词汇的应用方法,对于提升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有所提升。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李沙沙.过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职业导向 情景教学 实践 应用

在现代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导向式教学是高等院校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开展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上佳选择。根据大多数使用此方法的院校反馈意见,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以致用。

一、何为“职业导向”理念

职业导向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以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其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运用职业行为示范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职业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将纯粹的“老师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学课堂观,能使师生融入全新的课堂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职业导向理念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导向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参与职业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执行、管理总结的全过程,在相关的职业活动参与过程中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酒店专业课程中,如果采取纯粹的理论讲授方法,学生对于部门的服务流程认知不会很清晰,对岗位所需要的服务技能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统一起来,以“导”为主要的授课思路,运用“职业岗位项目导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及学生对酒店职业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的相关规范及要求能够认知到位,以达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情感共鸣。通过职业项目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酒店专业知识的价值,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要完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具体实践如下:

(一)确定教学过程。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了解酒店行业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建议及对相关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按照“职业考察――职业规划――职业项目制定――职业项目审核――职业项目运用与评估”的过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施每一步骤时积极锻炼能力并及时进行总结,使相应素质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以运用。

(二)确定职业岗位项目及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首要的工作便是根据酒店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相关的职业项目和任务。这些职业项目和任务必须将教学内容蕴含在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要有实用价值,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酒店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和创新空间。根据具体的岗位任务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和任务中来。

(三)学生分组,做好职业岗位项目准备工作。由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学生情况,安排学生自由结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名小组长。为了保证各项职业岗位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要求各个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共同组成,以使内部成员之间能够饰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人数以4――6人最佳,保证每个项目与任务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小组分好后需填写分组情况表,教师下发职业岗位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根据成员性格及特征对各个角色进行分工,由学生扮演职业中的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密切合作和角色互换等保证职业项目的操作和完成。

(四)实施职业导向教学过程。在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职业岗位项目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分析。讲解时可采取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尽量熟悉,并明确理解各职业岗位的项目实施目标,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工作要求及规范要做重点讲解。在实施过程中,从工作流程及规范要求到场景及情节设计,都要尽量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对于职业岗位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和指正,保证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相关的实训项目要安排在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进行,通过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对职业导向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每一个职业岗位项目完成之后,要带领学生及时地进行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评价,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自我评价,然后各个小组进行集体的总结和点评。教师在活动的最后要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作全面总结,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和尽心之处做出明确肯定及表扬,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要指正和提出改进方向。

运用职业导向理念,《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酒店前厅及客房部门的工作流程及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完之后,会参与到酒店专业和毕业实习中,以检验这一教学理念的成果。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酒店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方便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将高校应用型教育与企业培养结合在一起,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教学。学校通过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定向办学,并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共同实施职业活动项目及任务。而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对职业导向理念的教学成果即学生进行检验,通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岗位,安排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对学生的实习及工作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实施职业规划,以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地完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4

近年来,高等学校正逐渐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筹集资金的格局,也相应地引发了高校财务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既精通财务管理,又掌握教育科研规律的总会计师便成为高校的迫切需求[1]。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同年12月在东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开选拔了6位总会计师;2013年9月,武汉大学等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又有10位总会计师上岗。2014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2015年7月,作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的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先配备了3位总会计师;2016年4月,第二批2位总会计师被任命,其中1位同时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总会计师,这是全国高校中的首创;2017年4月,任命的第三批1位总会计师,也是同时担任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

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无疑是解决专业人才匮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创新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模式,加强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和多方位监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定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高校总会计师及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对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内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BirnbaumR[2]指出大学内部包含两个体系:一是基于法律权威的理事会和行政体系,二是基于专业权威的教师体系,而大学的治理就是为了实?F这两个体系的平衡而设计的机构和过程。Sanaghanetal.[3]提出了高校首席财务官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能力建设者――通过集中选拔、有目的地培养、积极保留高质量的人才来促进高校发展;文化传播者――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联系;思想家――对高校的未来进行创造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主动预见和解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Sanaghanetal.[4]断言:未来的高等教育将被适应性的问题和挑战所主导,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其他高级领导需要构建潜在的高等教育领导框架,具体包括:建立系统观点,并认识到决策和行动如何影响高校内外的计划和人员;有能力通过不同的环境(教师、员工、管理者、学生)建立有效的关系资本;以有意义的方式与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帮助解决困难;将透明、参与和包容等合作原则应用于校园决策等。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高校总会计师展开研究:(1)制度建设方面。宋长森[5]提出高校总会计师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需要。总会计师以学校副校职领导身份,组织制定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有利于建立切合学校实际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王丽平[6]提出总会计师制度是进行资产监督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化、财务风险防范专业化、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安全的必然要求。(2)队伍建设方面。李丽[7]认为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丁红运[8]总结出总会计师选拔与管理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选式”,即从受派单位内部选拔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另一种是“委派制”,即委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受派单位特点和总会计师的任职要求,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向各受派单位直接委派总会计师并统一管理。王炜[9]建议现阶段高校总会计师选拔采取“校内选拔”和“外部选调”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条件准入机制,合理界定总会计师的领导工作范围,从而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并建立科学化的高校总会计师履职考评制度。(3)制度缺陷与解决措施方面。肖中瑜等[10]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治理逻辑出发,系统分析其制度设计、执行与保障,探究其绩效困境与“推而不广”的成因,认为要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部门更要全力配合总会计师工作。马伟[11]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治理体系,提高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为了解决总会计师制度“推而不广”和“执行偏差”的困局,需要理顺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逻辑,明确目标,采取制度创新、平衡治理以及培养创新的应对策略,以实现治理目标。

综上,现有文献大多对单一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职责职能、选拔管理进行研究,对多校任职尚无涉及。基于此,本文开启对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调研和研究工作。

三、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

目前,高校总会计师单一学校任职的管理制度相对趋于完善,已经出台了诸如《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上海市教委也出台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起步较晚,其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任职人选、隶属关系等问题,均需进一步厘清,通过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卷设计内容一并纳入调查范围。(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问卷内容,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主体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环境层面)三大维度构建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体系,如表1所示。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2月30日,共发出问卷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调研对象涉及上海市教委及财政、审计等部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均为与高校关联的委、局等部门领导,占调研总数的25.44%;高校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等,占调研总数的38.60%;高校基层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校办等,占调研总数的35.96%。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数据处理,结合总会计师访谈,对客体、主体、环境三大维度上的各个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

(1)参加党委会的方式

党委会是决策机构,需要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包括重要财务决策以及分管部门处(科)级干部的任免等与总会计师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问卷调研中选择“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协商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的占比最高,为39.47%。其次是“参加关系挂靠学校的党委会,列席另一校党委会”,占32.46%(该方式即上海市目前的做法)。

按照《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总会计师履行的职责包括参与重大经济决策;对重大决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对学校及其二级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考核提出意见等。如果仅仅“列席”党委会,对学校重大事项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无投票表决权,难以保证总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在重大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会制约总会计师制度推进的有效性。综合调研结果和各方意见,如果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能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将组织生活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将更有利于工作推进。

(2)不同高校办公室的配备

按照规定,总会计师单校任职应当配备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多校任职时,“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面积,以便开展工作”占比最高,占52%,这与目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干部处推行的做法一致;36%的被调查人员则认为另一高校办公地点可以机动设置。

就目前实际工作情况看,总会计师办公室的利用率很高,既是办公室又兼具会议室功能,与各部门领导的谈话时常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资金决策、审计或巡视问题整改等重大问题,鉴于机密性考虑,机动的办公地点无法兼顾重要文件的保管和特殊来访人士的隐蔽性意愿。本文认为,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是当前形势下的合理选择。

(3)薪酬待遇

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薪酬管理办法》(起草后因各种原因未),总会计师平均薪酬标准一般相当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的100%~120%;同时担任两校总会计师人员的薪酬,由市教委委托平均收入水平稍高的学校代为发放。

选择“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比最高,达到40.35%;其次是“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占23.68%。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和高校基层人员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分别占51.72%、46.34%;高校管理干部中赞同“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的占34.09%,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27.27%。

本文认为,结合教委起草文件的薪酬分配原则,比较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是:平时工资绩效由档案挂靠高校发放,年末由另一高校补足差额。补差标准:(1)如果另一高校的工资绩效高于平时工资绩效发放学校水平,则补齐差额;(2)如果补差后所得工资绩效水平仍然低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建议补到平均水平为妥。

(4)任职条件

除满足总会计师任职基本条件外,“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占比最高,达49.12%;其次是“有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和“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分别占比23.68%、20.18%;“具备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仅占7.02%。其中,管理部门领导、高校管理干部和高校基层人员对“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认可度分别达到55.17%、52.27%和41.46%。

可见,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工作对具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要求最为显著,而对会计专业技术?Y格的重视程度稍有减弱。调查还显示,人们对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比较关注。本文建议,对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人选,除满足任职基本条件外,可以侧重考虑财务管理经验、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相对较强的人选。

2.主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

(1)总会计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的解决方式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三条:联签制度是指高校开展重要和重大经济活动过程中,实行学校主要负责人联合总会计师共同签署审批意见的工作制度。联签制度能有效避免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带来的风险和有关负责人绕开校党委决策程序的现象。出现总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管理部门领导“以学校意见为主,并将总会计师意见提交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备份”的意见占到37.93%,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学校负责人与总会计师协商解决”的各占59.09%、48.84%。

高校迅速扩张造成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许多项目都需要总会计师和学校负责人共同把关、联合签署意见。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九条规定:总会计师参与联签的重大事项,审核意见与学校不一致的,总会计师应及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报告。在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未做出正式回应前,学校应暂停该事项的执行。其他的争议事项,总会计师可以学校意见为主,保留自己意见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以备案。(2)不同高校工作冲突的解决办法

调查问卷中,管理部门领导最为认同“根据工作重要程度先选择与总师工作关联度大的工作任务”,占48.28%;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尽量预先协调工作计划”的分别占到47.73%、58.54%。

结合总会计师访谈,本文认为,总会计师应尽量考虑学校主要领导在工作安排上的意愿,预先协调工作安排。无法妥善解决冲突时,应根据工作重要程度优先选择与总会计师工作关联度大的任务。不过,对于重要工作,事后“补课”非常必要。

(3)需要履行保密义务的事项

“两校的财务数据”和“学校的特殊要求事项”被认为最需要保密,分别占比85.09%、70.18%。相对而言,不少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职的两个学校学科关联度较大,在“学科发展规划”上可以总会计师为桥梁,推进学科相互支持和帮助,借鉴、分享经费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3.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业务培训讲师人选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七条(培训实施)指出:总会计师的政策培训一般由党政机关负责人担任培训讲师;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一般由财政、审计、税务等专业人士担任培训讲师。问卷调研中,选择“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的占比最高,达50%;其次是“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分别占比28.95%、17.54%。

本文认为,相比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政府部门决策者更了解政策制度和工作发展动向,业务知识的培训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能及时指导工作。

(2)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报告制度和交流工作会议召开频率

总会计师报告制度是总会计师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发挥上级委派工作的监督职能。《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将总会计师提交报告分为三类:年度报告、专项报告和即时报告。问卷调研中,“年度报告和根据情况报送专项报告”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方式,占70.18%,各类被调查人员通常认为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交流工作会议的召开频率不宜过高,“一季度一次”比较合适。

总会计师如果被频繁要求提交专项报告或进行多头重复考核,其工作负担会过于沉重。特别对于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年末既要面临两个高校的述职考核和民主评议(目前是以档案所在学校的考核为主),还需要参加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的上级部门联合考核,按照规定还需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等,考核和工作的压力会大幅度增加。此外,工作交流会议的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加剧两校工作和会议时间的冲突。

(3)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工作由谁领导

选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占比最高,达到44.15%。目前,为方便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目标的实现,上海市属高校系统采取的是一种创新的联合管理模式。上海市高校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由其所在两个学校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和考核由教委主任担任组长的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主持,干部管理权限归属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4)高校总会计师推行多校任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

选择“总会计师分管工作应该有所限制,以便聚力抓好主业的问题”和“总会计师的隶属关系问题”的占比最高,分别占比69.30%、64.04%。

对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分工问题,主要依??《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的八项工作职责、五项工作权力确定。目前,任职分工正在由探索期向聚焦期转变。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需要承担两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工作日程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冲突,建议在发挥工作优势的同时适当限制其分工,以便聚焦主责主业。

对于总会计师的隶属问题,采用“委任制”还是“委派制”,需要进一步研讨并细化规定。委派制属于垂直领导,总会计师对上级教委负责,只有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顺利推动工作;委任制下总会计师为班子成员,对学校党委负责,便于总会计师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主动融入学校工作,但上级教委更希望总会计师能在代为监督经济运行工作上发挥作用。上海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的设置方式更像是“委任制”和“委派制”结合的联合管理模式。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由所在学校主要负责;教委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除了通过年度业务考核、季度会议定期督促检查工作情况外,还要对总会计师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外,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还不定期地检查派驻高校主要领导对该项工作的支持程度,借以推进工作。当然,联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还需要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四、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题的解决措施

考虑到我国总会计师的相关制度规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最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体系的三大维度,即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它们渗透到多校任职的各个环节与构成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系统。任职系统图的中心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制度建设,需要高校、总会计师、上级主管部门“三驾马车”共同施力,聚力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各方面工作的健全与完善。此外,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体层面,高校视角:应当营造总会计师多校履行职责的和谐氛围。

一是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总会计师制度安排在高校治理中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带头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二是宣传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让广大教职员工理解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立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三是组织总会计师制度的政策文件学习,加深对总会计师任职要求的了解,理解、支持和监督该项工作推进。主体层面,总会计师视角:应当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安排工作。

总会计师要认真研究并深刻领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依照其赋予的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在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时,对于不同高校的精力分配问题,需要把握分寸,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具体到校内的分管工作。前期可以从尽快熟悉了解学校工作的角度,适当从较宽层面安排些相近工作。但是同时负责两个学校的总会计师,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建议推进该项工作时,还是要明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聚焦主业、履行主责,真正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

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视角:应当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

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结合上海市教育制度改革,并参考调研结果,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从规则上为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结合对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提出推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建议,如表2所示。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韧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1-04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不断攀升的职业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许多教师工作缺乏激情、成就感低落、幸福感下降,职业发展遭遇困境或危机。这种状况会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因而,教师的职业韧性日益受到关注。

一、概念界定

职业韧性(Career Resili-ence),又称职业弹性,它最早由London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在London的职业动机理论中,职业韧性是一种个体特质,其含义为“在不乐观的环境中个体对职业破裂的反抗”[1]。Collard等认为职业韧性是职业自我依赖的结果,而职业自我依赖是指终身承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致力于积极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活和积极学习[2]。Ginny则认为,职业韧性是在持续变动的职业环境下保持可雇佣性的一种能力[3]。国内研究者李焕荣等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积极应对职业变更或职业变更倾向所带来的压力而拥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和能力的总和[4]。职业韧性是一种动态、有延展性、可开发的心理能力或心理优势[5]。综合观点,本研究中将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界定为: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面对各种职业压力或逆境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应,且具有较强的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至良好心理和工作状态的能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来自广东省6所普通高校中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56.89%。在问卷发放过程中,考虑了学科专业的不同分布,以确保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其中,男性290人,女性222人;已婚449人,未婚63人;学历结构为本科20人,硕士57人,博士及在读435人;职称分布为助教34人,讲师245人,副教授135人,教授98人;年龄构成为30岁以下101人,31~45岁269人,46岁以上142人;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的86人,未担任任何职务的426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曹科岩等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对教师职业韧性进行测量。该问卷共计16个题目,包括职业愿景、持续学习、灵活应对、自我效能等4个因素,采用Likert5点量尺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其中,职业愿景是指教师善于给自己设定有效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等;持续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进修、访学或研讨等途径不断提高自我,更新知识技能等;灵活应对是指教师乐于接受新的任务、不会担心学校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等;自我效能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对职业发展中带来的变化能够从容应对等。各因素及总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5、0.79、0.76、0.72、0.86。背景变量问卷包括教师的性别、婚姻、年龄、学历、职称及职务等。

(三)施测程序

正式调查问卷由各高校人事部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协助完成,主要采用现场调查、委托施测或电子邮件三种形式。在调查对象填答问卷之前,研究者分别对其进行施测程序和指导语的相关说明,同时告知被试,调查结果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

(四)数据处理

全部调查问卷回收后,根据问卷填答质量进行废卷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

(一)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在3分(中值)以上。其中,平均分最高的维度是持续学习,最低的维度是灵活应对,排序依次为:持续学习>职业愿景>自我效能>灵活应对。

(二)高校教师职业韧性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性别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T检验的结果表明:男教师与女教师在职业韧性总体及职业愿景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见表2。

婚姻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T检验的结果表明: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在职业韧性总体及其各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见表3。

年龄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在职业韧性总体及各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见表4。经事后比较分析发现,31~45岁教师的职业韧性显著高于46岁以上的教师,而30岁以下教师的职业韧性最低,但其在职业愿景维度上得分却高于46岁以上的教师。

职务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T检验的结果表明: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在职业韧性总体及职业愿景、自我效能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且都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

职称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教师在职业韧性总体以及灵活应对、自我效能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且都达到显著水平,见表6。经事后比较分析发现,高级职称教师的职业韧性显著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而中级与初级职称教师之间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总体状况分析

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发展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持续学习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职业成功,高校教师不仅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通过培训、进修等途径来不断地汲取新知,更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应对内外环境对自身职业带来的危机感。而高校教师职业韧性在灵活应对维度上得分略高于3分,这可能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相对于企业员工、医务工作者、警察、公务员等群体,高校教师除有寒暑假外,在工作时间上实行非坐班制,薪酬待遇稳定,这些无不让其他行业从业者所羡慕,而这种宽松舒适的工作条件则会导致高校教师应对工作变化的韧性减弱。

(二)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男教师在职业韧性总分及职业愿景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这验证了London等的推论[6]。从心理特征来看,男教师倾向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具有果断、顽强、勇敢等心理品质,属于“理智型”;女教师倾向于解决简单的、规范化的问题,当面对困难或挫折时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属于“情感型”[7]。因此,男教师在工作中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应对力要明显优于女教师。另外,男性在工作中通常会被期望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获取更高的职业成就。这使得男教师在工作中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制定发展目标,以便实现职业成功。

已婚教师职业韧性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该结果与Greeff等提出的观点遥相呼应,即家人的关爱、鼓励和帮助可以使个体在压力或挫折面前变得更加坚强[8]。良好的婚姻状况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可以从家人那里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化解。

就年龄因素来看,31~45岁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46岁以上的教师,而46岁以上教师的职业韧性则高于30岁以下的教师。根据著名职业管理学家萨伯的生涯发展理论,25~30岁为尝试期,31~45岁为建立期,46岁以上则为维持期。31~45岁的教师正处于晋升和职称评聘的关键时期,因此干劲十足,勇于挑战教学科研上的难题,经验日渐丰富,阅历业绩优良,这一阶段也是教师事业上的黄金时期。46岁以上的教师事业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维持既有的成就与社会地位,但随着工龄的增加,其教学理念、工作方式等被固化,灵活性、适应性等逐渐被削弱。30岁以下的教师刚步入职场,工作或生活上的压力接踵而来,内心又倾向于寻求职业及生活上的稳定,因而其职业韧性亟待提高。

职务与教师职业韧性数据表明,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教师的职业韧性显著高于普通教师。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愿景和自我效能维度上。这可能是由于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的教师多是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或精英,他们有着扎实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科研成果突出,自身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同时,在院/系工作或学科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因而其职业自我效能感较好。

职称与教师职业韧性数据表明,高级职称教师职业韧性高于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而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教师之间差异不显著。特别是在灵活应对和自我效能维度上。究其原因可能是,中级、初级职称教师大都处于成长的适应和发展阶段,平时主要从事一些教学或科研辅助工作,工作较单一且相对固定,解决的问题相对容易些[9];而高级职称教师经历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大多是前沿性和复杂性问题,其应对能力较强,因而,对于工作中的突况能从容应对,在困难面前呈现良好的职业韧性。

五、结论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总体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男性教师职业韧性高于女性教师,已婚教师职业韧性高于未婚教师,31~45岁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46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教师,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普通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

参考文献:

[1]李霞,谢晋宇,张伶.职业韧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7):1027-1036.

[2]Collard B, Epperheimer J W,Saign D. Career Resilience in a Changing Workplace[M]. Columbus, OH: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96.

[3]Ginny H. Building Career Resilience:Should Employers Get Involved?[J].Human Resource, 2007(12):14-15.

[4]李焕荣,曾华.职业弹性的研究现状述评及展望[J].经济管理,2010(5):172-179.

[5]Fred Luthans,著.心理资本[M].李超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London M, Noe R A. London’s Career Motivation Theory: An Update on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1):61-80.

[7]李夏芳.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4-105.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班主任工作 任务与职责 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并没有被完全重视,如何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分析和履行其职责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需要创新的课题。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加强本身对此岗位职责的认识,要切实理解它的任务是艰巨和富有神圣使命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学生在社会上接受风雨洗礼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着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从小里说那是一个人生,从大的来讲更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模样。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班主任应该做到哪些具体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其任务和职责呢?笔者拟作如下归类:

一、班级各成员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汇总归档

1.应该作好班级各成员的信息档案。

这里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日,还有各成员的家庭详细地址、家庭电话、父母的联系方式,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学生的宿舍、宿舍电话、手机),并针对班级成员有基本的评定(包括该生家庭结构、情况,因为学生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熏陶成长起来的)。这些内容虽然看似琐碎,但是对班主任更深入地了解本班学生情况有很大的好处,在产生突发事件后能够及时通知学生或者家长。同时,这里的信息档案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暂时找不到本人,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其家人的联系方式来了解,并且可以追踪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2.做好班级内部班委的信息收集。

班委的信息指班委的姓名和所任职务以及其宿舍和其他联系方式,合适的时候可以对每一位班委工作做一定的评定(可以作为对班委工作的认定或者认可)。这些信息能够让班主任在解决班级情况中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锻炼一批班级骨干力量,更好地帮助自己管理班级,其中,学生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可以说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委,能够加强对本班级的管理,也可以在管理本班事务过程中,能够让班主任事半功倍。

3.做好班级内部特困生汇总和特殊学生的归类工作。

在高职院校里,往往存在着特困生这样特殊的个人或者团体,在管理这部分学生的时候,在方式方法上要求班主任能够有针对性和具有特殊地对待,因为,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到专业学习过程中,生活中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他们本身的心理发展。因此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者加强对特困生各项内容的汇总。特困生汇总的内容有特困生的基本情况、特困材料复印件,以及其基本联系方式,对特困程度分成先后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往往班级的活动运行阻力有一部分来自这类学生,所以,恰当地进行帮助对本班正常秩序稳定有很大的好处。

除了对特困生的关注之外,还有对班级内部的特殊学生的归类和关注,在这个群体中,包括学习成绩落后和特别优秀突出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以及家庭内部有问题的学生等,在班主任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才可以更好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班主任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对特困学生和特殊学生归类管理,是这一学生工作的具体体现。

二、建立班级的原始材料档案,注意各类原始材料的分类

1.做好班费的收支原始材料汇总。

班费的收缴及管理在班级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处理不好,班级成员会对班委甚至班主任产生不信任,由此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所以在班费处理上应该采取收支透明的制度,让班级所有成员都能看得到,都有发言权。那么利用什么样的步骤和程序能将班费管理好呢?班费原则上由班主任保管,收支帐目由生活委员记录,由班长拟订计划,由副班长和生活委员及班级内另一成员一起购买班级所需物品。在学期末由班委组织在班内公开班费收支细节情况并作相应的总结。这一系列的组织管理,能够让班级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作好班级各学期的计划和总结以及相关活动的原始材料。

对班级学期工作要组织班委来进行计划和学期末总结,教育学生学会对班级活动的相关原始材料的收集,计划中要针对学院和系部的活动安排举办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活动。

在这一项工作中,主要培养学生干部对新学期学院和系部、班级总体活动和安排的认识和了解,进而针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和学习及相关活动的安排。现在高等院校里都设有团总支、系团支部和各级学生会等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和组织,而且这些部门在每个学期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任务中,要学会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所擅长的技能。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和班委以及全班同学进行自我总结,相互交流一个学期来的认识和收获,看是否做到了学期开始所制定的计划,从而加强学生对集体荣誉感的认同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强学生知识汇总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对学习和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能力之外,还要教育学生在学期末,自己或者班级所完成的活动、任务、工作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些材料是班级评定优良的最原始的材料,也是班级个人活动的见证和资料,包括相关照片、文件、文稿或者报道等。这些工作可以和最后学期末工作总结一起进行搜集整理。

3.作好班级的各学期成绩汇总和奖学金汇总材料。

将各学期末的班级成绩汇总表进行保存,包括电子版材料,收集各学期的奖学金汇总材料,并做相关备案和评定。这样的工作既可以随时查阅学生历年的成绩,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此来激励班级成员之间的学习比拼,加强学习动力。

4.班主任对各学期班会会议议程进行认真计划和学期总结。

针对学期开始办主任可以进行班会的会议议程的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过程记录,同时也是班主任指导学生,尤其是班干部的一个方法,可以培养班长或者其他班委成员根据自己的议程来概括总结,通过计划来指定他们管理班级的计划,通过学期总结来梳理他们的认识,其实在一定范围内,班主任自身行为是一个标榜,是一个示范模版。

三、建立班级专业性的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出发点,加强学生间的专业竞争,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最感兴趣,主攻方向是什么,需要积累何种知识,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更适合自己,等等。

在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中,最终要让学生毕业后,有个合适自己发展的专业、工作。在学校中,班主任能够做到的就是随时随地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能力培养,如果班主任正好是本专业的老师,那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将班级作为一个专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果班主任本身不是专业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

兴趣小组或者专业小组的建立可以在能力培养上,发挥教学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专业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在大学阶段的不同学期,要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自身专业方向和兴趣点进行职业规划,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尽早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所擅长的方面。制定职业规划,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说说、写写,而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形势,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动态,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和能力放到大的社会层面上来,制定出比较科学和符合实际的规划来。规划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或者两者结合的,每项规划都要有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最终实现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每达到自身设定的某个目标之后都会产生很强的荣誉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更大兴趣和追求。

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定期的作品展示

在各门课程结束后,班主任可汇总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用照片、影象等形式留底存档。如果班主任本人是专业老师,可以自身组织相关活动并做评定,如果班主任非本专业老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邀请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并可以申请相关系部的资金援助以便组织作品展示。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实际这一形式在某种方式上更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五、班主任要对毕业学生随时实施跟踪调查

毕业前,班主任要作好学生的正确就业观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工作的相关操守和职业道德,班主任可以请企业相关领导或者单位的职工来进行交流、沟通,将社会的声音和社会的需求直接传递给学生。

在班级学生进入到实习实践环节的时候,班主任就要建立相应的班级学生就业档案,这里包括学生的实习单位,就业方向、单位性质和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等,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下厂进行跟踪调查,在其工作的实习阶段随时把脉学生的思想和工作情绪,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毕业阶段要协助或者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工作中,指导好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课程。

毕业后,班主任要时刻和学生保持联系,学生的去向和更改走向要随时更新,要有相关的登记和档案存根,以便调查和联系。现在网络的发达,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方面和简单,可以随时和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或者视频交流等,随时掌握毕业生信息。

高职院校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历史重任,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尤为重要。高等院校里的班主任工作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其性质虽然相近,都是在组织和管理班级的事务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但是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将学生今后就业目标看成自身工作的重点,指导学生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企业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工作岗位,成为高职院校班主任的任务要点和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栋霞.浅谈高等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辽东学院学报,2004-S2.

[2]孙玉芹.高等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2002.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新办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进构建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部分中专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新举办的职业院校,在办学机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许多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其突出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W高职院校教师的抽样调查,诊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类似的新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

本调查对象有专任教师93人,兼职教师2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6人,硕士学历或学位以上的41人(注:抽样问卷共发放1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83.3%)。调查结果较好地反映出W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教师队伍发展的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调查发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情况为,35岁及以下、36~50岁、51岁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70、40、5,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9%、34.8%、4.3%。说明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

2.学历结构: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师资人数分别为1、40、74,他们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34.8%、64.3%。这反映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是本科,高学历教师数量偏低。

3.职称结构:数据显示,专任教师中具备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25、58、31,他们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21.7%、50.4%、27%。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不到23%,对照教育部有关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的“优秀”指标要求(高级职称比例达30%)还有不小的差距。

4.“双师型”教师比例:调查发现,W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60.9%(其中,“双师型”教师39人,专业课教师64人)。教育部有关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文件规定,“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优秀指标是70%以上。

5.教师来源渠道:通过调查发现,W职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的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见图1),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6人、中专校教师35人、普通高校毕业生45人、普通高校教师21人以及其他0人,他们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2.7%、42.1%、19.6%和0。可见,该校专任教师来源以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原有中专校的专任教师为主。如图1。

(二)师资队伍的特征

综上调查分析,W职业学院师资队伍呈现如下特征:

1.师资队伍年轻、高级职称少、高学历少。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较高;副高以上的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35.7%,但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

2.“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文件提出,达到优秀指标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该是70%以上,而该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49.5%,显然该比例偏低。从走访调查得知,W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暑期委托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基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经过培训学习,专任教师都拿到了“双师”素质证书,但我们认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高职教育经历短、经验不足。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84%的教师从事高职教育工作时间为4-10年,说明极大部分教师高职教育经历很短,缺乏高职教育经验,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分析,他们应该正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正说明了W学院办学历史比较短。

4.教师来源杂、欠缺教师教育培训。数据显示,W职业院校的师资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和企业(占教师总数的44.3%)。他们缺少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导致教师的师范性比较欠缺。

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积极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不断完善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同时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因而专任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通过抽样问卷,可以发现W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情形。

(一)教师职业态度

1.大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满意度较高。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回答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基本满意的占59.9%,不太满意的占37.4%,很不满意的仅为2.6%。对于是否愿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时,回答非常愿意或者愿意的占96.9%、不太愿意的占2.1%、很不愿意的仅有1%。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比较满意,且主观上愿意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2.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尚缺乏认识。回答有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的教师占13.0%,有较粗略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的教师有40.9%,有39.1%停留在个人想法阶段,从没有考虑个人专业发展的占7.0%。

3.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动机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在多选题问你愿意提高个人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回答增进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主、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了提高学历,分别占39.4%、23.9%、18.1%,分别列在前三位,回答为了晋级加薪的教师占10.0%,也有一定比例。

(二)教师职业能力

1.专业实践能力:调查发现有80.9%的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现出学院对于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23.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工作,70.4%的教师表示一般胜任,但急需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经常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的教师占17.4%,回答只是偶尔几次的教师有51.3%,表示从来没有下企业的占31.3%。针对教师参加或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回答经常参加的有14.8%,偶尔参加有67.8%,从未参加过有17.4%。以上数据表明W学院专任教师的实践锻炼机会尚待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经常与行业企事业交流人才需求信息的教师占14.8%,偶尔交流的教师67.8%,从来没有交流过的教师占到17.4%,这说明教师对于职业指导能力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2.课程开发能力:实际工作是复杂而多样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尝试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本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任务,并使其形成习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工学结合课程倡导学习内容即工作,在工作中尝试学习。对于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态度方面,回答非常赞成并希望能参与的教师占82.5%,赞成但不愿参与开发工作的占12.5%,不赞成或无所谓的占5.0%。

那么,谁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回答是“教师”的占77.5%,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的占12.5%,认为应该是“专家学者”的占10.0%,说明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课程开发的责任和开发主体的认识是基本清楚的。对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问题,回答从事过课程开发工作的教师占34.8%,没有参与过课程开发工作的有65.2%。对于其中真正参与过课程开发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的有37.5%,基本能胜任的有52.5%,表示难以胜任的占10.0%。这表明W职业学院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学术科研能力:在有关专任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问卷发现,回答从事过学术研究的有51.3%,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占48.7%。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当中,回答能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有28.6%,表示与同事合作开展研究的占60.7%,表示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的占8.9%,另外选其他的占1.8%。在问到你是否经常撰写学术论文时,回答经常主动撰写的为17.9%、偶尔主动撰写的48.2%、因学校和职称评定需要而撰写的占33.9%。针对影响学术研究能力的主要因素的调查(多选)发现,回答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19人次、缺乏科研方法技能的24人次、缺乏研究资源的32人次、缺乏学术带头人等引导或组织的37人次、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的24人次、教学任务过重的23人次。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学院应该积极创造外部条件,并给予一定的配套激励措施。

(三)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专业[1]。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所承担课程的专业知识,还包括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调查教师您是否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从业经验时,回答经验很丰富或者比较丰富的教师有35.6%,回答经验一般或经验较少的教师占49.6%,回答无经验的也有14.8%。调查发现,参加工作以前,有28.7%的现任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教育理论知识学习途径分布如下表(多选):

这说明现有专任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还有待继续学习,尽快消除这块短板。

三、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思考

通过W职业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调查,诊断其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师职业发展最新理论,我们建议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胜任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引导

教师职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职业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能娴熟地运用教育学的知识与原理来研究职业教学。要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院领导层面转变对于职业教育理念的思考,要对专任教师进行全员的培训与指导,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专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现代职业教育观上来,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推进教师职业发展

行动研究理论提出,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3]。概括起来,它有如下三个特征:“对教育行动”开展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为教育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理论鼓励在职教师针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行动研究,认真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职业教育活动的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工学结合,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营造合适的工作情景,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展开行动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自身职业教育能力,推进个人专业发展水平。

(三)分类指导、阶段式推进教师职业发展

我们建议依据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形,确定某位教师属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做出分类定级。据此进行分类指导,每位专任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学院人事部门有计划、分步骤阶段式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比如,某位教师来自企业一线,比较缺乏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就可以明确其侧重参加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进修提高;新参加工作年轻教师,比较欠缺专业实践,就可以送其到企业顶岗学习进修,等等。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教师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专业[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8

Abstract Compared to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computer softwar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re more practical with a balanced approach in knowledge theory and system as well. The doctrinal teaching mode cannot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apable tal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ve more knowledge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an in computer, who are supposed to work on the computer during their future occupations, this essay uses the action-oriented formula, which has knowledge in every task, in order to avoid stiff introduction of theories and terms. By completing every task together under teacher's instructions, student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vocational ability but also systematize their knowledg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ction-oriented formula; computer courses

在企业财务管理、金融等财经领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复杂、涉及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对高职财经院校的学生来说,培养熟练的计算机运用技能和信息知识自主获取能力,对提高其职场竞争力、适应知识快速更新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高职财经院校学生财经知识扎实、计算机知识薄弱、未来职业与计算机相关性大的特点,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范式,避开生硬的原理、术语介绍,把原理知识蕴含于每个任务中,做到职业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统一。

1 行动导向教学范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一元)与职业院校(另一元)共同进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对《职业教育条例》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范式逐步形成。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标准。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教师构建特定的学习情境,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中,学生同时使用脑和手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流情境,达到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关键能力的目的。行动导向的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开展教学,现在的学习为今后的职业服务。

2 项目和任务分解

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中的重要教学法之一。数据库技术是财经类学生最重要的计算机课程之一,下面以数据库课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课程以一个企业实际应用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项目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该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凭证信息管理、账簿信息管理和报表信息管理四大功能模块,主要完成的功能有基础信息管理、凭证信息管理、账簿信息管理、报表信息管理等。

任务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中的又一重要教学法。项目被分解为以下9个任务,这9个任务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实际项目开发工作流程:

(1)任务1:构建项目开发环境和教学“情景”;

(2)任务2: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3)任务3:创建财务管理数据库与各业务表;

(4)任务4:以“会计科目录入窗体”的创建为切入点进行窗体的设计,并实现凭证录入;

(5)任务5:实现凭证的后继管理,利用表达式、宏和VBA代码来判断借贷平衡;

(6)任务6:实现总分类账和明细账的管理、SQL语句和子窗体;

(7)任务7:实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生成、生成表查询、VBA编程;

(8)任务8:利用生成表查询和报表实现财务报表中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创建;

(9)任务9:实现功能模块的系统集成。

3 任务实施

(1)构建教学“情景”。以数据库技术为例,一个学生就职到企业,企业需要其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软件,但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此时,学生应具有自己独立构建开发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开发环境的过程,有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原理的理解:比如,在以学科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时,教师通常会首先介绍什么是数据库系统,学生会感到抽象和不太理解,而如果结合学生自己构建开发环境的过程进行学习,学生则非常容易理解。

(2)蕴原理知识于任务之中。在以学科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时,教师总是一开始就试图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术语,诸如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实体集和实体型、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关系、元组、属性、域、主关键字、外部关键字等。在学生没有一定软件基础之前,理解这些术语并不容易。而在学生不知道这些术语的情况下,对任务的完成不会有大的影响。而随着任务的完成,再回过头来总结这些术语,理解、掌握这些术语则是水到渠成的。例如,在任务3中,学生完成数据库表及表间的关系之后,教师结合这个表,会非常自然直观地指出以上术语的含义。按照行动导向的观点,注意到文献[5,6]提到,德国学者瑞茨和赛耶德(Reetz and Seyd)提出三大课程原则,即“科学原则、情境原则、个性原则。”“课程原则是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依据。”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职业教育中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学在强调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的同时,适度组织学生对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3)协作和评价。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知识、性格优势互补,小组间互相沟通。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经历从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等系统开发全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协作性学习等多样方式,让学生探究、发现、构建符合自己认知结构的新知识体系。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小组之间进行总结交流,哪些做得好,哪些不合适,哪里还可以改进等等。同时,学生对任务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以上过程,教师给予引导并适时参与讨论、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创新思维、锻炼自学、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9

高职学校核心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锻炼能够直接参与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与施工建设等行业的第一线。当前,外语仍旧为反应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与求职的重要利器。伴随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市场经济同国际经济不断融合,使得我国同世界的沟通交流更为频繁。英语为国际范围内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渐渐变成大众来往的工具手段。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讲,学生学习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则成为广大社会对于学生掌握技能要求的必要内容。长久来讲,由于一些高职学校外语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应用模式手段过于陈旧,注重应试教学却忽略了素质教育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英语之后,仍旧存在无法用语言交流、懒于动口、听不进去的问题,致使学生对英语应用技能的掌握较为有限。

1.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教师应清楚的意识到,其与高等院校本科的英语教学存在本质的不同,亦不能将其规划成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复。高校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性,而高中英语教学则看重基础性,事实上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勇于实践,使他们掌握更强大的英语语言能力。由此不难看出,高职英语教学应积极尝试改革,可通过切实可行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效果,全面实现既定目标。

2.高职英语教学包含的问题

为打造培养出能在各个不同行业领域中发光发热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不断改革、努力创新,方能获取更大的成绩。纵观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阻碍了高职学校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涵盖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拥有的师资力量始终较为薄弱。在一些高职学校之中,既能够熟练应用外语知识,同时又能够了解一定经济建设、金融贸易、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型英语教师人才极为欠缺,因此不能够全面符合当前高职学校开展教育管理的综合要求。另外,一些教师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实践教学阶段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语法串讲问题。部分高职教师将生动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分解,并依次的将句子以及词汇翻译为汉语,而后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讲授语法知识。更有甚者将功能项目当做是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汉语深入细致的剖析语言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将语言实践应有的主导教学功能搁置起来,进而令培养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变成了一句空话。

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较多高职学校将专业教育以及公共外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同内容安排相互分离,并且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期或是年度间隔,进而对培养学生英语专业应用技能水平极为不利,亦无法激发他们提升英语学习热情。在一些时候,学生还将英语以及学习的专业互相割裂开来进行理解。在评价管理过程中一些高职学校没能应用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激励教师全面创新实践的发展性手段。在考评学生成绩的环节中,通过一卷评定优良中差,或是通过是否过级判定优劣,无法全面深刻的映射出高职学生学习应用英语的能力水平,该现象对培养打造优秀的应用技术人才极为不利。

3.高职英语开展项目化教学策略

项目化教学主要为教师与学生通过全面配合、分组讨论共同确认项目并最终成功完成的教学活动。项目自身主要将生产件产品以及提供的各类服务视作任务,目标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全面的集成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提升他们应对实际困难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做完的时间节点,了解工作流程与步骤。

3.1做好项目需求分析,实施有效分解

为优化项目化教学效果,首先应做好项目需求分析,明确各类项目会用到什么功能,而后应决定要将该类项目划分成哪些子项目,各个任务需要用到什么知识点、掌握何种技能。而后应注重做好总结分析。基于项目教学方式将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开展,因而较易导致知识不系统。因而应利用适时的归纳总结做好知识整理,令其更加富于条理性,体现系统化特征。利用创建不同的整体性任务情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在实践学习阶段中应全面围绕学习任务的处理与解决进行开展。不但应注重提升高职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同时还应锻炼高职学生有效的进行沟通与配合,掌握良好的自主探究技能,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3.2充分进行项目化教学准备

高职英语开展项目化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尤为重要。该阶段,教师应明确具体的项目名称,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应设计完成项目任务书并及时的向学生进行传递,为他们提供同有效进行教学项目的有关数据、材料、知识以及信息,使学生了解并积极探寻应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学生通过项目小组的模式进行任务接收,汇总整理相关的项目知识以及丰富信息,探讨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步骤以及流程。

该环节可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加有益且有效的输入,引导他们了解话题,掌握明确新的词汇以及短语。该方式目标在于可使任务的主题更加明确,并令有关的背景知识被全面激活,使学生认知负担有效的降低。例如可在学生接收某项学习项目任务后,附带介绍与该项目关联的词语。针对体现一定困难性的项目,在辅助学生明确任务主题以及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可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集思广益。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等反应主题,并向学生介绍更丰富的有用词汇与短语,引导他们通读各类材料,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

3.3有效实施项目化教学,做好评价管理

高中英语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创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如果学生在进行任务的阶段中遇到了困难,则应从旁?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在明确自身在组内的分工以及伙伴成员具体任务形式后,要依据相应的步骤开展具体工作。进行项目评价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还可利用小组互评以及教师总体评价的方式,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学生在该过程中将不断的总结自身体验,并积极配合教师探讨项目化教学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的找到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该环节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语言,使自我掌握的英语语言特征更加清晰化、系统化,进行概念的澄清并关注到更新的内容,总结出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教师还应适时的进行总结,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总。学生则可在不断的评价以及反思的过程中达到全面升华。

任职以来的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25-02

任何职业都有压力,但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适度的压力是教师发挥主动性的动力,但持久、过度的压力则影响教师身心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大导致行为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教师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基于此,课题组在曲靖市多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男教师共87人,女教师共111人,班主任共60人,非班主任138人。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相关数据、教师的职业观、学生观、压力程度、压力来源等内容。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结合个别访谈分析如下:

一、教师压力现状

教师压力程度调查情况:

1.教师压力程度的调查统计。问卷“您觉得学校带给您的工作压力大吗?”的单项选择题,是专门调查教师压力程度的。题目有四个选项,分别代表四个级别:A选项“很大,快让人受不了”代表重度压力,B选项“挺大的,但还能应付”代表中度压力,C选项“一般,在正常范围之内”代表轻度压力,D选项“没有什么压力”代表没有压力。问卷统计结果是:选A项重度的有4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7%;选B项中度的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5%;选C项轻度的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5.8%;选D项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由此可见,A项B项相加,有中度及重度压力的教师人数共有13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2%,这一比例已经远超过总人数的半数,由此可以见,本地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数较多,教师压力总体偏大。

2.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班主任职业压力差异调查。课题组专门选取重度和中度压力的教师139人进行统计,算出不同性别、年龄、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压力较大(含重度和中度)教师的百分比,据百分比的大小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班主任压力人数的不同。男女教师的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压力较大的139人中,男教师共64人,受访男教师总数是87人,男教师压力人数百分比是73.6%,女教师75人,受访女教师总数111人,女教师压力人数百分比是67.6%。结论:男教师压力人数比例高出女教师6个百分点,表明男教师压力较大的人数多于女教师,男教师更易有压力感,但一般人会认为,女教师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会有更多人感到压力较大,但调查结果与我们平时的经验相反,这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需要更多关注男教师。是否班主任的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在压力较大的139人中,班主任共有45人,受访班主任总数是60人,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75.0%;非班主任人数是94人,受访非班主任总数是138人,压力较大的人数百分比是68.1%。由此可见,班主任压力较大人数比例高出非班主任6.9个百分点,中学班主任压力较大的人数多于非班主任,这一调查结果与我们的走访结果一致,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管,工作负荷相当大,压力也大。不同年龄段教师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在压力较大的139人中,25岁以下共有3人,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5人,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0%;26岁至35岁之间共有24人,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32人,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75%;36岁至45岁之间共有59人,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88人,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7%;46岁以上共有47人,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73人,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4%。从四个年龄段压力人数比来看,26岁至35岁之间的感到压力较大的人数较多,压力人数比均高于其他年龄段。

二、教师压力来源调查情况及分析

教师压力来源情况。统计问卷里“您觉得以下哪方面给你带来压力?”的选择题的答题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问题共七个选项,可以多选,在回收的198份有效问卷中,选择A项“课堂教学工作”有31人,占总人数的15.7%,位列七个选项的第5位;选择B项“成绩排名、升学率”有108人,占总人数的54.5%,位列七个选项的第1位;选择C项“学生难教”有95人,占总人数的48.0%,位列七个选项的第2位;选择D项“职称评定”有77人,占总人数的38.9%,位列七个选项的第4位;选择E项“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有79人,占总人数的39.9%,位列七个选项的第3位;选择F项“人际关系”有26人,占总人数的13.1%,位列七个选项的第6位;选择G项“其他”有17人,占总人数的8%,位列七个选项的第7位。从以上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

1.“成绩排名、升学率”是教师压力来源的首要因素,有54.5%的受访教师认为“成绩排名、升学率”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单一评价体制虽已多年,但现实情况是教育部门、社会和学校仍“唯分数论”,沿用数字量化评价体系,弄得教师不堪重负,现行评价体制能否改变,怎样变,值得反思。

2.“学生难教”排在教师压力来源的第二位,有48%的受访者认为“学生难教”给他们带来不小压力。当下中学生具有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强烈,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自律性差、受到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这对中学教师提出更了高要求,教师面临更多考验,常常超负荷工作,感到精疲力竭。

3.“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是教师压力形成的第三大因素,有39.9%的教师认为“家长和社会对老师的多样需求”有“众口难调”之感。社会各界赋予教师太多角色,这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家长望子成龙,总盯着成绩,希望孩子不用太苦又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严格管教学生又要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部分家长甚至孩子班级哪科成绩不佳,就要求调换教师,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可谓不小。

4.“职称评定”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位列压力来源第四位。中学职称评定,在诸多硬性条件中主要看教学质量(工作量、教学成绩)、获奖多少(教师自身、指导学生)、数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是综合性的高要求,加之职务职称晋升中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以致出现一些不公正现象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职称评定虽涉及教师劳动价值和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但此调查中因此而感到压力大的人数比例却在“升学率”、“学生难教”、“家长和社会需求”之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当地大部分中学教师是以追求教学上的成功为职业价值取向,并非个人利益,具有职业奉献精神。

最后,“课堂教学”、“其他”分别成为教师压力来源的第六和第七位,选择人数都不多,分别是13.1%和8%,这些数据表明:本地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质是自信的。“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如家庭问题、子女问教育问题、自身健康问题等,这些对90%以上的教师是不构成职业压力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压力有内源型和外源型之分,过重压力的解决需内外因素的共同改变来实现。

1.改变“唯升学率、分数论”评价体制,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教学劳动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工作缺乏成就感。成绩排名、升学率固然可量化且一定程度能反映教学结果,但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绩与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关系。分数、升学率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付出,教师品格、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无法量化,数字化评价方法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故要探索新的评价体系,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结合教师教学态度、课堂表现,综合评价,以减少教师挫败感。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完善现行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必要支持。教育和学校的稳定、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和制度、教师被动接受的方案、僵化的考核和评比,多听取教师的意见,维护教师正当权益,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

3.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营造宽容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可以理解但要理性,教师也是普通人不是神,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正如有学者所言,任何号称完美的教师在真正意义上都有欠缺,任何人都有欠缺,寄希望于完美的人对其他不完美的人进行“上所施,下所效”的影响纯属幻想。

4.教师要自觉充实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社会。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上承担着重要责任,既要在科学知识领域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教师的一切学识是以精神的底子为基础的,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尤为重要,应在拓宽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塑造人格魅力等方面下功夫,自我的完善是化解压力的最重要条件。教师在压力和挑战面前要保持良好心态。有人可以把压力变成事业进步的动力,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