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6:21:54

湖南教育

湖南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管理会计

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并且已将管理会计列为急需紧缺的人才,明确指出至2020年要培养出3万名善于管理决策、精通理财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

一、十四五背景下对基层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大型企业对管理会计需求的增加,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启了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目前中小企业在全面预算、现金流管理、标准成本等方面较多的运用管理会计,大部分中小企业未来所需要加强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资金是需要中小企业提高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依然是以核算为主,缺乏现金流管理所必要的数据和人才,因此对于缺乏专门管理会计机构的中小企业来说现金流管理是未来引进管理会计的重要一环,未来将需要的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投融资等财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帮助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职能既有核算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职能,也包括辅助管理决策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对企业来说两种职能缺一不可。反映职能体现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类课程中,这类课程特点是内容较简单,高职学生容易接受,因此高职院校较重视这个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记账能力等,而监督职能体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类课程中,这类课程需要有一定的计算过程和分析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度不高,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类课程教育就忽视了。但是这两类课程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会计知识可以促进财务会计知识的理解,财务会计原理也需要管理会计理论作支撑,如果缺少管理会计课程高职会计教育则无法达到未来企业的会计人才要求。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内容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由于课程难度和应用方式等问题使得学校对管理会计类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较少,有些学校直接取消了这类课程。可见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性,未对管理会计类课程引起足够重视,会计职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弱,学习态度相对被动,不习惯主动思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等课程需要较多的计算分析,学生对纯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兴趣。这对教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更加深厚的管理会计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知识。而目前高职类管理会计的师资力量并不充足,很多教师缺少管理会计工作经验,对于管理会计的教学研究及项目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难免局限于教材的纯理论知识,而目前高职管理会计教材并没有较好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往往还是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际企业案例和实训模块的训练,使得基础较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基础稍好的学生也缺乏实训练习,对理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双重缺乏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更加行之不易,强大的教师团队是培养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前提条件,从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都是高职院校会计师资力量加强的重点,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师资培养的重视。(三)当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缺乏优秀的教学资源,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材并未很好的体现其适用性,本质与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材除了知识量较少外,并无太大区别,通常以理论阐述和应试解题为主,理论解释部分甚至不如本科院校教材深入,理论部分过于“高大上”,基础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教材中的案例部分选题过大或较前沿,对高职教学不太适合,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参考资料与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无法与其产生共鸣,不能较深入的理解,更无法运用自如。也有少数考虑到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较简单的案例,但案例结构和数据过于简化,与实际工作情况相差甚远,案例分析能效与练习题差别不大。还有一些参考相关资料编写的案例时效性较差,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使用五年以上的数据,在经济市场波动和会计法律准则变化较大的当下不具有参考价值,学生感受不到企业经营状况与所处的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高职学生接受能力不强,理性思维缺乏,太过理论的授课方法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学生积极性不高,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成为学生头痛的课程类型。由于缺乏真实感受,学生只能进行以考试过关为目的学习,速记一些理论和公式以备解题之用,并不能理解和运用管理会计知识,不知道对未来工作有何帮助,更加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陷入不理解就学不会,学不会就不想学的恶性循,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核算能力,更需要的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技能的“全能”型会计人才,而职业工作中也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将是未来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大多还停留在以财务会计为主要内容的层次,从培养方针到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建设方面都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要更好地培养会计适应型人才,必须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未来高职院校可以加强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从师资力量,科研方向等方面促使高职会计专业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基层人才建设,提升会计服务行业作用,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满倩倩.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9,(07):248-249.

[2]张雯.会计转型背景下的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8):178-180.

湖南教育范文篇2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2000:92-112.

湖南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湖湘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

湖湘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湖湘大地上逐渐形成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如湖南的革命遗址、心忧天下的勇敢担当、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知行合一的实事求是精神等。

(一)物质文化

在湖湘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秉持着湖湘精神、书写着湖南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留下了诸多丰富而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等物质载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革命旧址有见证日本投降的芷江受降馆、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衡山忠烈祠、新民学会旧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纪念馆有记录着湖南党史辉煌历程的湖南党史陈列馆、尽显秋收起义红色文化底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弘扬长征精神的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等;革命人物故居有故居、刘少奇故居、故居、许光达故居、谭嗣同故居等等。

(二)精神文化

除了物质文化,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也较为丰富,既有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制度、政策、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又有在各类红色事迹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湖南精神等。红色制度主要包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湖南人民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如在在桂东县沙田镇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军规,也即后来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湖南人身上凝聚了以湖湘文化为基础、富有地方区域特色自强不息、实事求是的湖湘红色精神。如作为湖湘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激励着、等革命者坚毅果敢,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带领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形成了思想。湖湘红色精神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鼓舞着湖南人民在革命时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勇于斗争与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励着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推动湖南的富民强省的建设进程不断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湖湘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发展的历史,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初湖南人蔡和森最早在写过的信中首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发展中国革命,先要组织共产党;1925年在家乡韶山创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再到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我们可以看到,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而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性理论成果———思想,有着极其强烈的湖南元素,生动地体现了湖湘红色文化,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

湖南红色资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生动展现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潇湘大地上开展的革命运动的过程。从1920年夏天、何叔衡、彭璜等人在湖南进行积极创建党的活动,从1949年国家的和平解放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改革开放探索起步到全面发展,湖湘儿女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留下一串串铿锵足印,积累了一份份宝贵经验。这些在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无私的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三)以湖湘文化为基础的湖湘红色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楚国到近现代的湖南,在湖南人身上始终凝聚着一股精神支撑力,这一精神支撑力让湖南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湖湘文化为基础,湖南人形成了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知行一致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精神的湖湘红色精神。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精神使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共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党团干部;开创了思想建军的先河,对部队进行首次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了思想政治建军的探索和实践。湖湘红色文化中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青年学子不断积极向上的精神之源。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信息渠道多元,需要创新教育载体进行有效引导。湖南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湖湘红色文化素材,深度融入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设计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系统研究全员参与、全程设计和全方位推进的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以湖湘红色文化素材建设为基础,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优化湖湘红色文化素材,充实、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仰建立的心理逻辑,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用生动鲜活的湖南人物、湖南故事、湖南精神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积极使用融媒体时代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手段,系统的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以“铭记革命历史、认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线索建设颗粒化教学资源,将湖湘红色文化素材有机地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同时要紧跟时代,讲述湘籍时代楷模比如“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的生动故事,建设既涵盖历史又贴近时代的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并滋养湖南气质、家国情怀,培养新时代湖南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以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主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整合湖南高校的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构建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互动开放育人平台。湖南省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概有470多处,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位居榜首。本地高校可以对教育实践进行平台化整合,协同构建育人环境,在校内打造湖湘红色文化与专业建设、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在校外学校或者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院系特色与湖南省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紧密合作,用多种资源生动的展现湖湘红色文化,从而不断激活青年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此外还可进一步与专业实习基地密切协同,通过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提升,不断养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气质。在湖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建立湖南文化底蕴的教育语境和全面立体的教育体验,有针对性地发挥湖湘红色文化的育人与导向价值,释放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乘法效应”,引导高职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投入到湖南的富民强省、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

(三)以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构建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设计、全方位推进的湖湘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有机地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湖湘红色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各专业教育从点、线、面进行多维度的融合,让湖湘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扩宽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达到提升湖湘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课程建设上,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课堂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湖湘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湖湘红色文化广泛融合到校园文化中,结合湖南的革命史开展主题报告、讲座学术活动,开展湖湘红色经典诵读、故事宣讲活动,开展学生喜爱的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以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方式为要点,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创新“学习·实践·感悟湖湘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以湖湘红色文化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任务来驱动课前调查研究、课中团队展示、课后平台交流,改善教育体验,强化过程考核,增进湖湘红色文化认同。首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他们推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同时又深受学生喜欢的红色文化书籍、红色电影、革命前辈的诗歌、红色歌谣等红色文化资源;拍摄“湖湘红色微故事”、朗诵“湖湘红色家书与诗歌”、唱响“湖湘红色歌曲”;还可以让高职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湖湘红色微作品”,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设计红色旅游路线、会展管理专业可以策划一场红色资源推广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结束语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总书记的切切嘱托,湖南省高校可以通过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文化与红色文化为一体的育人环境,有力推动红色文化内蕴挖掘及教育价值转化,充分发挥互相红色文化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新时代湖南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振强.湖南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106-108.

[2]刘亚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10):11-15.

[3]李芳扬.以红色文化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J].智库时代,2019(1):33-34.

湖南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群体基础

音乐教育“教研”是指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研究,它以一定音乐课程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是对音乐教学中具体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音乐教育“科研”是指对音乐课程领域内在规律的研究,它建立在相对多元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有目的、计划对音乐课程领域范围内规律性内容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如果说音乐教育“教研”是基础,那么“科研”则是指导,通过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以音乐教育“教研”促“科研”,“科研”带“教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而言,作为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主体的不同研究群体,在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与“科研”实际来看,“教研”“科研”实践的群体基础,主要包括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工作的教研员群体、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不同群体在音乐教育“教研”“科研”中,承担不同工作,分饰不同角色。

一、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

其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该部分音乐教师,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教师编制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方式,进入地方教育系统,而后被分配到湖南各区县农村学校中,担任专业音乐教师。相比而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对于“教研”工作具有较强适应性,这与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受专业训练有密切联系。从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各大师范院校对于学生个体音乐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无论是培养目标中的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的专门训练,还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研究实践,都使得音乐学专业(师范)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普师生。目前,湖南农村学校中师毕业教师,在整个湖南农村学校教师群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师毕业的普师生,由于在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全科”教学,分散在各个科目教学岗位上的中师毕业教师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对音乐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进入学校工作后,承担起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师毕业教师尽管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但是受培养方式的局限,多数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与当时出台的中师人才培养方案不无关系。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合格小学教师”,重视对这部分教师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中师普师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全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践能力养成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时间,而教研、科研方面则成为了盲区。这为他们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开展某一学科“教研”工作,带来了实际困难。其三,基数庞大,本应成为教研科研重要力量的非专业、兼职音乐教师。调查实践反映,非专业、兼职的音乐教师通常未承担教研科研工作,是湖南农村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网络覆盖的盲区,这部分教师,既不具备基本的音乐教育“教研”能力,也无教研“组织”可以依靠,音乐教育“教研”工作无从谈起,但是,从其承担具体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庞大的基数来看,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研能力非常有必要。

二、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

教研员群体教研员群体为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的教研员群体中,专业构成与专职兼职情况个体区别较大,“教研”工作的落实有着较大的区县差异。其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兼职音乐教研员。该部分教研员通常由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构成,在从事音乐“教研”工作的教研员群体中,实际工作落实相对到位。这与其自身具备的音乐专业素养,数年的学校教学经验,以及相对细化教研工作职责划分有密切联系。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相比,专职音乐教研员“教研”工作完成度更高,其具有工作职责细分到个体的条件优势,不存在职能划分模糊情况,是所有教研员中“教研”工作关注度、完成度最高群体。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精力更多放在行政管理、活动组织上。湖南农村普通音乐教育调查反映,区县专职音乐教研员少之又少,这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不无关系,从我们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益阳市为例,仅安化配备了专职音乐教研员,承担音乐教研工作。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音乐教研员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教研员群体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湘西州古丈县、常德市桃源县、株洲市醴陵市等。其二,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教研员群体中,同样属于实际工作相对完成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在专业素养方面并不逊色专职音乐教研员,尽管身为艺术教研员,在精力上有所分散,但是,生命个体“趋向性”本能,决定了实际工作中,音乐专业出身的艺术教研员会将更多精力放在音乐教育“教研”工作中。比较来看,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存在工作侧重点的“趋向性”本能,更多关注美术“教研”工作。其三,非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艺术教研员。按照兼职程度从低至高,分别为艺体教研员、艺术专干(行政干部)兼职艺术教研员、艺体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另外承担国防教育行政管理)兼职艺体教研员。该群体教研员个体,音乐“教研”工作完成度基本与其兼职情况挂钩。在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中,由于对其“教研”工作造成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过于复杂,在“教研”工作方面很难要求其按照工作职责标准开展工作。

三、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

高校研究者群体比上述两个群体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方面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特点与专注度。一方面,这与一直以来,高校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本职能中的“科学研究”职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研究者个体对于学术研究的本真追求,以及长年形成的“教研”“科研”团队协作理念有密切联系。从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的学历结构来看,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生为最大群体,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中坚力量,不乏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将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来进行规划。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该院朱咏北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多年,在其凝聚下,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团队,仅从其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来看,就能体现出团队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如,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通过对湖南省内175所农村学校办校规模开课情况、音乐教育地位、音乐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一文,主要从音乐教育地位、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情况着手,对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发展对策;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改革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提出了对策;罗伟胜《湘东地区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主要对湘东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同样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多年研究实践中,已经对湖南省内各地区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不仅局限于“教研”工作,“科研”方面同样涉猎,可以称为以“教研”促“科研”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Z].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Z].1980.

[3]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湖南教育范文篇5

1.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据统计,2012年湖南省的67所高职学院,共招生12.6万人,在校生41.8万人,毕业生13.5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湖南省高职教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区域分布等方面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对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7—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77.3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超过50%。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4.99%,铁道、交通、工业等类型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些活跃在省内外生产、服务一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2.形成了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近年来,根据“两型”社会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迫切需求,湖南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共新增高职专业点375个,调减403个。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开设的高职专业种类包括18个专业大类、414个专业,专业布点达1754(见表1),基本覆盖了湖南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与此同时,重点对接湖南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八大千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产业、航天航空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着力培育湖南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品牌,推动职业院校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引领行业”发展。3.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湖南省立项建设42所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83个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目前,全省在建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9所、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校57所、项目专业117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45个。依托这些基地,2007年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2314万人次,为湖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开展行业培训服务、社区培训服务、“三农”培训服务的重要基地。4.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湖南高职院校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2]。同时,为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省级职教集团,基本对接了湖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些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共2298家,其中有省内外规模企业1357家。2012年,全省职教集团内校企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2325项,现代物流、轻工、工艺美术等职教集团积极承建全省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其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申报专利698个,完成应用技术项目1586个,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两型”社会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但一些高职院校反应迟缓,学校规划与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还在按惯性发展,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为社会服务只是本科院校的事,缺乏人才和技术上的自信,在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方面存在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对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缺乏必要的认同,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3]。这种状况导致高职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不高、“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的依赖度不大,使得高职院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2.高职专业结构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统计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湖南省独立设置的67所高职院校开办的1772个专业点,按其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分布比例分别为2.60%、27.95%和69.45%。而2012年湖南省三次产业GDP分布比例是13.6%、47.4%和39%,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布比例是3.2%、43.4%和53.4%,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比例是41.5%、23.6%和34.9%。显而易见,湖南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同三大产业在经济与投资增长中的地位以及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差异很大,说明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同时,存在着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等问题。全省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专业。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就业预警的高职高专专业(黄牌专业)有5个,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红牌专业)有9个,而湖南高职院校专业点数排名前10的专业中有6个名列其中(见表2)。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说明开设的专业点及招生数量过多,没有反映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4]。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和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整理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湖南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全省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到10%,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90%。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湖南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忽略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普遍追逐热门专业,导致文史和财经类专业比例偏大,而直接对口生产一线的应用性工科专业比较少。省经信委对企业用工情况的专题调研显示,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钳工等人才的供需比为1∶10。湖南高职院校面向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专业及专业点数量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数量较少,反映了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近几年,湖南飞速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亟需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培养成本、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制约,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有效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4.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上,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文化服务、咨询服务的项目不多,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或活动,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而且,即便在起着主导作用的人才服务上,湖南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分布不均衡(见表3),湖南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占湖南高职院校总数的67.2%。而包括6个市州的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区高职院校仅占湖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9%。二是服务第三产业的院校和专业较多,服务第一、二产业的院校、专业明显不足,无法应对“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三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见表2),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的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促进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

湖南教育范文篇6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多山地和丘陵,也不乏湖泊水系,正是这些地方孕育出了数之不尽的民歌。湖南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因各地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其音乐风格也不同。北部湖南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人们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传承并挖掘了许多时令小调以丰富生产生活,代表作品例如《放风筝》《浏阳河》《刘海砍樵》等。湖南水系交叉盘错,当地劳动人民耳熟能详的号子较为典型,例如《澧水船夫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等。这些音乐不仅能提示人物内心丰富情感,还能烘托气氛,其结构严谨、用词独特、曲体多样、别具一格,达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二、湖南民间音乐主要种类

湖南民间音乐按题材,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山歌是湖南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演唱的曲子,在山野,在田间,在山冈,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男声多在砍柴、割草、出工时演唱,女声多在采茶、摘果和浣衣时演唱。山歌历史悠久,按其声腔又可以分为高腔、平腔、哼腔和童腔山歌。湖南山歌虽然没有北方山歌的豪放,没有西部山歌的辽阔深远,却有其独特的豪迈大气和绵柔婉约。湖南小调结构规整,以抒情为主,旋律委婉流畅,节奏匀称。小调易学易唱,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调。湖南小调又可以分为丝弦和生活小调。丝弦小调以丝弦乐器伴唱,歌词含蓄,曲调柔和;生活小调描绘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家长里短、日常生活、人生百态,地域色彩浓厚,通常自由演唱,不用伴奏。湖南号子主要是湘、资、沅、澧水系演绎的号子,可以分为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和洞庭船工号子,在这五大水系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较为相似,澧水号子流传较广,其中又以船工的劳动号子流传最广。

三、湖南民间音乐特色

民间音乐简单、婉转、清新、耐人寻味,湖南民间音乐也是如此。从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方面来看,湖南民间音乐独具一格。(一)音阶调式。在音阶调式上,湖南民间音乐也和当地语音和语调有很大关系。湖南号子按水系分为五大水系号子,这其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音阶调式相似,澧水和沅水在湘西纵横,流经西南方言区,也有相似之处,八百里洞庭则吸收了各水系的特色,呈现自身特色。湘江船工号子以6123四声和61235五声调式音阶为主,资水旋律由613三声和6135四声音调构成,主要为羽式调。澧水调式丰富,宫、羽、徵均得到采用。由于其在行船过程中形成,因此也由独特的地方小调转化而成。沅水属于西南官话地区,沅水号子与澧水号子相似,四声和五声都有,主要采用羽式调。洞庭水系船工号子通常采用6135大、小三度音调,但也有612和561等音调的曲调旋律。湖南山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湘方言区、西南官话区和赣、客方言区。各个片区在曲调上不同,但主要是五声音构成,由6135构成,以羽式调为主,曲调丰富。除此之外,湖南山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徵”音,其可以上入羽音,下入角音,在湖南山歌中发挥了其独一无二的作用。湖南小调主要采用徵调式,但也有宫调式和商调式,大、小三度音阶的进阶音出现频繁。(二)音乐旋律。在音乐旋律上,湖南民间音乐呈现了与湖南人民劳动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无论是田间耕作时唱的劳动号子,还是山间劳作的山歌,抑或是分享生活乐趣、歌唱世界万物的小调,都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相关联。号子的旋律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湘水、沅水、资水、澧水和洞庭水系的船工号子演唱和音乐风格都各不相同。例如湘江船工号子采取领唱自由且拖腔长,还有长领、长和的形式,而资水船工号子领唱部分以短促的高音和爆发性强的长音为主,和唱部分重复固定的旋律。湖南山歌在旋律上变化较大,节奏舒缓,曲调多滑音、倚音和甩腔。湖南山歌也与湖南人民的耕作劳动息息相关,因此注重娱乐性。它不如号子铿锵有力,也不如小调绵柔多情,但它表达出人民的淳朴和野性,例如《郎在外面打山歌》《隔河望见荷花开》《对着妹妹唱山歌》等。湖南小调通常为独唱,对唱较少。小调以旋律优美婉转为特点,但也有大跳音阶,起伏较大,例如《洗菜心》《思情鬼歌》等。(三)节奏节拍。“节奏是旋律的生命”,节奏的快慢、简单性、复杂性等都会直接影响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节奏节拍上,湖南民间音乐也有其独特风格,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结构规整和结构不规整、带有疏散倾向的节奏节拍。在湖南的民间音乐中,号子、小调和山歌节奏单一、统一,一般是四二拍和四四拍,节奏感强。号子比较突出,节奏突出、强弱对比明显、坚稳有力。而湖南山歌通常有固定节奏,用以突出主题,强化形象,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湖南山歌中,也有不规整的节奏,节拍丰富多变,有多单拍子和复拍子,具有疏散倾向,不受速度约束,也不受动作、舞蹈动作、乐器等伴奏的影响,演唱时往往会增加临时长音、延留音和切分音。有些山歌甚至不用小节划分,节拍非常自由,例如《对着妹妹唱山歌》等。

四、湖南民间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研究

(一)开设湖南民间音乐课程。多年来,政府一直倡导弘扬湖湘文化、保护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在“大保护和大利用”政策倡导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湖南民间音乐也成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学习的重要部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课程模块的《民族音乐概论》或者《民歌》课程中,会对中国甚至是世界民族音乐进行讲解和传授,且限于课时因素,湖南民间音乐基本上处于无立锥之地。那么,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课时,给音乐专业的高职学生灌输湖南民间音乐的理念和基本知识在当下是重中之重。因此,对音乐系的学生开设湖南民间音乐课程,既有利于湖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也突出了音乐课程特色。(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湖南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目标、课程体系等都突出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建立了西方音乐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西方音乐也主导了从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曲式和作品赏析,甚至于专业技能的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课程,民间音乐鲜少涉猎,仅仅是偶尔提及,这一状况严重影响湖南省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本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得到重视。湖南民间音乐体现了湖南本土人民的淳朴和善良,珍惜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理念,这不仅在音乐特点和理念里得到体现,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土文化,开发本土文化,彰显本土特色,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重新梳理湖南民间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表述系统,让湖南民间音乐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得以渗透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去,使高职学生深刻体会湖南民间音乐的内涵,树立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学观念。

五、结语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日月的积累,经过湖南人民的浸润和提炼,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是音乐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湖南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以地方音乐文化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地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蕴洁.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音乐时空,2016,(03):146-147.

[2]李青.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5,(19):222-223.

[3]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38-39.

[4]黄京.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唐宇翔.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廖小芒.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4,(17):55-56.

[7]田中瑞.民族民间音乐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1).

湖南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保护;开发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深入保护和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体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所形成和积累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既包括秋收起义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水口革命旧址、芷江旧址等革命旧址,各地烈士遗物与革命文献资料等文物,长沙烈士陵园等各地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刘少奇、等伟人将帅故居、烈士陵园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各地的红色标语,《浏阳河》《东方红》等革命歌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红色影视剧,两把菜刀闹革命、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革命历史故事,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诗词等文学作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物资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作为近代革命的摇篮、伟人将帅的故里、工农红军的故乡、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14个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众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等红色遗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还表现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刘少奇、、、、罗盛教、刘维汉同志等一大批红色人物代表,他们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等先进事迹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湖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湖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伟人将帅身上所体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内的伟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财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湖南红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态都是具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的资源属性,其开发利用的方式、价值都深深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烙印。当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多样化形态的存在而产生历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属性,但都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因其具备政治信仰导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因其具备可保护、传承、开放而具有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也因其鲜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属性而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近年来,湖南依托红色文化节大力传播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依托红色纪念性场馆建设,拓展湖南红色文化宣传窗口和教育阵地;依托红色旅游,湖南红色旅游成为全国旅游产业的排头兵。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突出。湖南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孕育出的红色精神财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个性化内涵挖掘不足,本地域特色欠缺。主要现状是普遍存在对红色文化认识较为模糊、理解不够透彻和过于笼统的现象,很多时候是被动地承载传统、反映历史,没有将其上升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源泉、精神动力。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湖湘文化特色定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找准湖南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史上的“特色”,特别是要挖掘当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特色”功效之处。(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湖南缺乏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1]目前,湖南省的相关规划仅见于文化行政部门的行业规划,且内容概括性强,构想多,实质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省内各地各自为政,追求各自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为满足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甚至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而破坏了宝贵的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湖湘红色文化资源遍及全省各地,门类丰富,保护与开发的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现状,要求对其保护与开发的层次和重点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以合理分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处于初级和粗放型的阶段,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少地方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旅游市场兴起后,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导致出现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过度开发、甚至市场混乱的现象。(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创新不足、方式不新。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最大价值,必然存在其内部交融、或与其他资源交融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虽然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影视文化资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整合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但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地方政府和部门相互合作的案例不多见,管理机制与体制整合、地区间的资源融合串联、与其他文化产业交流互动以及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五)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湖南各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存在形象不明朗、主题不突出、参与面窄、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现有的传播途径以红色影视剧、红色歌曲、红色旅游为主,单一而陈旧的形式与内容导致可接受程度不高。在湖南红色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雷同、形式单一现象很常见,场馆多而特色不鲜明,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简单、传统,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低。

三、具有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深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湖湘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政治、教育、艺术等多重内涵,发挥和传承其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资源才会释放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湖湘文化是湖南得天独厚的知名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体现了湖南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湖湘文化精神在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体现的淋漓尽致。湖湘文化也生动体现在湖南境内红色遗址上,无论是伟人故居、纪念馆、纪念广场,还是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其结构、特色、表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湖湘文化,只有紧抓、发扬和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全面展现湖湘红色文化的历史,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才能发挥其吸引人、影响人和教育人之功效。(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健全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机制。重视顶层规划设计,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规划,指导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领导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在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责权机制,明确党政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地、各部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与成效,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期考核,形成评价意见;建立问责机制,约束主体责任人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三)拓展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与功能的渠道。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历程中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红色基因,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养分和创新动力,具有强大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湖湘特色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创新湖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形式,推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并将新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形成的新精神纳入红色文化资源。[2]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社会引领功能,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平民化、生活化、“乡土”化的内容,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展现,实现育人目的。(四)整合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其新时代价值最大化。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整合保护与开发创意,丰富文化类型,形成独具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把先进的技术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真正转化。[3]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其它文化整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红色文艺精品,重点推出系列优秀文艺作品。省内各地区间需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争取打通地域限制,在交通串联、宣传推介、市场拓展等方面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实施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措施,实现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五)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内容、表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社会的红色文化需求,精心设置湖南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为历史文献资料、影音、资讯和其他反映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湖南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推陈出新一批具有时代表现形式的红色文艺作品,如微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将新技术、新形式应用于红色场馆建设,及时更新换代。继续用好节日仪式与活动仪式的开展,推介和传播好湖南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平台和数据库,让红色资源得到永久保存。

参考文献:

[1]莫志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新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1).

[2]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

湖南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湖湘文化;核心精神;本土教育

湖湘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注重教育,投身教育的先驱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对湖湘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其中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等人都是湖湘本土教育的开拓者与践行者,而岳麓书院更是此传统的见证与代表。下面就几位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对本土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

一、周敦颐纯心修身,自学为主的教育思想对湖湘教育的影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湖南省道县人)的教育思想明确而突出,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向善,同时教育又是一种己立立人的事业,要求施教者先要有所立、有所达,才能够去立人、达人。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人格感化、以德服人的过程。所以优秀的教育者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注重个人品德才能让学生崇敬,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周敦颐的教育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纯其心以修身”。他认为要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才能做到纯心。周敦颐一直提倡“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以自学为主,鼓励多进行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进行讲学,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周敦颐这种讲究人格气节与操守的教育理念,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和学子的成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周敦颐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景濂书院”,收徒众多,其中包括程颢程颐兄弟俩,这是他在人才培养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周敦颐的一代代弟子们纷纷在湖南讲学授徒,开创了湖湘地区教育鼎盛的局面。两宋时期湖南书院达到了近70所,其中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是当时中国四大书院之二。周敦颐的三传弟子胡安国父子在衡山创建的碧泉书院成了湖湘学派的教育基地,开启了湖湘学派的源流。周敦颐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繁荣局面为湖湘文化的鼎盛和湖南人才的鹊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湖湘地区第一个本土大思想家,在他之前湖南人才“罕见史传”数量上并无任何优势,由于他对教育的推动,在他之后湖南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才大省。周敦颐仿若湖南人才发展史上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南学子不断前行。在他的教育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湖湘地区在南宋、明后期和清朝中期涌现了三个人才高峰期,并且出现了湖南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大人才群体。

二、王船山“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对湖湘教育的影响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692年,今衡阳市雁峰人)作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伦理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着同时期最为先进的教育理论,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并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实践与探讨。王船山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帮助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他认为教育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能增强和发展人潜在的认识能力;二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取得知识才能,形成后天之性,也就是道德观念;三是通过教育来革除因为缺乏教育或者教育不当造成的恶习。他的教育思想,一贯善于结合实际,他谈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会结合当时的时政,总是从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来阐述教育的问题。因此王船山的教学中总是贯穿着爱国主义的内容。王船山提出教学的过程是“行”先“知”后,知行合一,相互为用的过程,而教学的方法要因材施教,要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提倡“自勉”与“自得”。他认为,教学的方法首先是帮助学生立志,只有确定志向才能精神焕发,聪明富有。因此懂得教学的人会懂得用美好的事物来感化人,帮助受教育者选择正确而专一的志向并为之努力。而教学同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学也要循序渐进,施之有序。王船山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了不同学生的特点之后,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的放矢的教学。同时他还提出教师对待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学标准去纵容学生偷懒,学生也应该高标准的要求自己的学习,不能要求教师放松要求来迁就自己。由此可见,王船山在教育上要求的是“自勉”和“自得”,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这个观点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哪怕是现在看来都具有进步的现实意义。王船山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崇高气节,武装了洞庭湖之滨、三湘四水的湖南士大夫群体,经过了一百多年的酝酿之后,终于在晚清中国面临危亡之际发酵,湘人曾国藩、左宗棠等吹响“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号角,湘人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湘人一跃进入晚清政治中枢,走向了近现代湖湘人士担当天下振兴中华的交响乐章。

三、魏源和曾国藩“兼容并蓄”教育思想对湖湘教育的影响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邵阳人)提出过一系列关于文化教育改革的思想与计划。首先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和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其次讲究“经世致用”的学问,提出一切学问都应该从当下的现实情况出发。最后提出向西方学习战舰制造技术、火器技术和军队训练选兵、练兵和养兵之法,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魏源这种兼收并蓄的教育理想,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湖湘地区的有识之士走上了主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救亡图存的道路。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娄底人)在治学与教育上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湖湘大地。曾国藩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是湖湘文化培养出来的不朽人物。他从传统文化出发,独创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来。他善于用一个字来代表某一个主张。曾国藩的教育思想里要求子弟们从小就要立下正确的志向,要明确刻苦学习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和早日成名,而是为了明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主体正是数十万湖湘地区的普通山民,曾国藩在练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他们身上湖湘人士质朴、刚劲、不屈不挠的湘人性格,又教育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让这些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有了外出闯荡的机会,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拓展了胸襟,提高了见识。曾国藩让家国天下这些大义由过去只有少数精英学子关心的内容变成了普通人挂在嘴边的话题;独立意识被整体升华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建功立业的追求被升华为忧国忧民的救世情怀;而湖湘文化里融入骨子的血性被升华为理想献身的牺牲精神;霸蛮的态度被升华为坚定的执行力,使得湖湘文化在最广大的层面上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

四、结语

湖湘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区域文化形态,被它滋养过的三湘四水在中国近现代几乎写就了半部近代史,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诸如黄兴、蔡锷、宋教仁、、蔡和森、刘少奇等伟大的革命家。正是湖湘文化中“自强不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教导他们在求学时代刻苦奋进,要求他们在为人处世时豁达宽容,激励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奋不顾身。直到今天,湖湘文化依然在影响着湖湘本土教育,让湖湘学子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时依然具有竞争力,发扬湖湘文化核心精神,研究湖湘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正是我辈教育工作者应尽之事。

参考文献:

[1]陈谷嘉.论湘楚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J].湘楚论坛,2008,(6):61.

[2]文选德.湘楚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92.

[3]朱汉民.湘楚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J].湘楚论坛,2000,(5):59.

[4]王柏寿.周敦颐教育思想之研究[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4,(7):13.

[5]卢清华.周芬芬论湘楚文化与湖南人精神[J].船山学刊,2006,(34):42.

[6]朱汉民.湘楚学派初探[J].求索,1987,(6):29.

湖南教育范文篇9

一、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一)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08年,湖南当地私营企业用人需求环比下降8.57%,同比骤降17.11%,但是在这种对劳务人员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湖南的土地上堆满了需要上岗就业的人,但同时又缺乏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来为企业注入高效益血液,因此湖南省产生了就业压力与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

不可否认,企业用工紧张、招工不足的现象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据长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在去年,企业登记的总空岗信息为19.23万个,介绍成功13.2万,岗位空缺数5.8万个。长沙市2582家规模以上企业缺口产业工人3万名。第三季度长沙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与分析表显示,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分别是,加工中心操作工、缝纫工、车工、机电产品装配工、针织工,这五个工种缺口达到1万余人。

(三)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

随着湖南省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有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工人,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只是“有力气,愿意干活”的普通工人。据长沙市劳务市场反馈,全年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3万人左右。问卷调查数据更是表明,有7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技工,而只有2.6%的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普通工人。

(四)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一方面目前技术工人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缺口严重,比例严重失调。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40%左右。而湖南省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占整个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6%,技工使用过程中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非常普遍。另据长沙劳动社会保障局对1115名技术工人的调查,其中高级技师33人,技师51人,高级工56人,分别占技工总数的2.9%、4.6%、5.0%。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总之,据上述调查,尽管目前湖南省局部地区和行业的确出现了“招工难”,但并不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逆转,紧缺的只是技术工人,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继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力要素之后,现已成为制约湖南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因素。

二、湖南省技能人才用工现状的调查

笔者对湖南省技能人才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抽样对湖南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地区进行了考察和统计。其中张家界的桑植县和岳阳的平江县属于国家贫困县,代表了湖南省贫困地区的用工现状,因当地经济水平各只发出30份问卷,全部收回;邵阳的武冈和岳阳的汨罗市属于发展中的地区,代表了湖南省一般水平的用工现状各发出50份问卷,全部收回;长沙城区和株洲城区代表了湖南发达地区的现状,各发出100份问卷,全部回收;另外为了对比起见,还特意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温州和广州东莞发放各30份的问卷,全部收回。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即使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例也不超过85%,在湖南更是平均水平低于80%,而且对技能人才的应用和薪酬待遇也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度成正比。综上看出,即使以沿海地区85%的技工应用比例作为上限,也可以看出湖南省技能人才的应用空间还很大

三、湖南省乡镇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分析

(一)“轻视工人”的社会倾向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仕途轻工匠,重专家轻技师的倾向,社会舆论、教育、价值导向出现偏离。

(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偏重学历教育、文凭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现象。一边是大专院校合并升格,不断扩招,毕业生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另一边却是职高、技校大都处于不景气状态,有的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三)没有形成技能性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

尽管现在技能人员资格实行“五级制”,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但据调查,湖南省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开展评聘工作,青年职工在技术上并没有晋级加薪的机会,于是,企业一线工人普遍没有钻研技术业务的上进心。

(四)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民工中大批技术工人的产生

当前,务工农民已经成为湖南省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长沙、株洲、岳阳等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大部分企业50—70%以上员工是务工农民。由于历史和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原因,进城务工农民一直被排斥在市民之外,与所在城市市民在福利待遇上存在重大差距,这一切使得民工一直无法作为产业工人在城市安家,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这阻碍了民工中技术工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法制环境不健全又加剧了企业普遍不愿承担工人培训的责任和成本,致使技术工人短缺成为必然。

(五)劳动输出使湖南省技能人才的流失严重

湖南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劳务输出省份,人才的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湖南省技能型人才的潜在供给,使得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更加明显。

湖南教育范文篇10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的优良传统是什么呢?一是爱国,二是革新,三是严教,四是勤学。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革新史,奋进史。它是爱国者、革命者的摇蓝,专家、学者的渊薮。她的优良传统是一个精神体系,是我们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百年路》

——隆重纪念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建校百周年

湘北平原美丽富绕,人杰物华,它傍洞庭依武陵,一条弯弯曲曲的沅水浩浩荡荡横贯东西,向大地显露它那博大的胸怀。在沅江岸畔有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古城中有一座历尽百年沧桑的殿堂,它就是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今天她高举着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大旗,从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从战火纷飞的炮火中,从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从中华名校的赞歌中,披戴着历史的沧桑,昂首阔步地走来了,迎来了她辉煌的百年华诞。

回首往昔,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九OO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其时民生凋蔽,国势阽危,清政府为挽救垂死的命运,又次第恢复“”期间的部分新政,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教育制度。

时任常德知府朱其懿与因“戊戌党案”遭贬的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顺应时势,国势,民势需求,创办常德市第一中学前身——湖南西路师范讲习所,随后又决定成立湖南西路师范学堂。

它一建立,就一改我国过去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毁科举,兴科学,以国家急需造就人才。按西学开设课程,聘海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于开通湖南的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被时誉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

学生在这里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在他们中间公开、半公开阅读进步书籍。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书》、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学生对革命理论莫不振聋发聩,心醉神服,声称必须进行根本改革以拯救国家。如宋教仁、蒋翊武、覃振、李烛尘、翦伯赞(图像上附人物说明)等在校就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谋求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他们的业绩永远彪炳在中国近代册上。

一九一二年湖南省西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省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湖南省政府委派,并在教学上率先改革创新,教白话文、写白话文章、学注音字母。二师教育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走出去,请进来,学生每每出省实践时,均由当时政府官员或社会名流训导,显得极为神圣。

二师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当教师的为光荣,在学生论坛上,学生热情的说:师范教育为国家国民教育之母……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政治的刷新,科学的发达,生活的改良,全赖师范教育之发达也……。

二师进步学生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了湘西北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一批学生参加共产党,组建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二师有许多学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而年青生命,如滕代顺、滕代胜、龙在前、徐才益、陈公厚、于状龙。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革命家、军事家、学者专家如:粟裕、滕代远、辛树帜、舒新城、付统先、卓炯等(图像附人物介绍),二师既是培养师资,造就一代学人的著名学府,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二师师生在中华大地表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象一柱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后学革命的征程。

一九二七年春,省立二师奉命与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合并,设立湖南省第二初级中学。一九二八年春,又改为湖南省立第三中学,至1934年冬,又奉令改为湖南省立常德中学。

常德中学在历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逐步由师范教育向普通教育转轨,在造就师资的同时,培养当地行政人员。二、从严治校,形成了“招生严,择师严,执教严、管理严”的办学方略。三、制定了“敬、勤、勇、公”校训,明确规范学生行为。四、“常德中学校歌”诞生,育人目的得以昭示,五、形成了理科优长的办学特色,当时在湘西北学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数学去省常,学外语去雅礼”。

常德中学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为了不使国家教育中断,建设和抗战后继无人,学校当局决定西迁泸溪,学生自背行李,脚穿草鞋、徒步跋涉到泸溪后,住茅草屋,吃盐菜汤,点桐油灯,读自编自制教材,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蚁虫叮咬,但师生们在校长向玉楷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仍然乐教、乐学不疲。他们在茅屋校舍的门上豪迈写道:虽是竹篱茅舍,谁能入室登堂。表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心先苦其心志”甘为吃苦的乐观主义精神。1938年李振军、粟泽沅、刘仲明、李明松、李源、杨俊、全运清、陈俊、罗拉等手持李记今老师给的信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学生姜月斋毕业后,参加敌后游击队,1943年炸毁日寇青山机场,叫敌人闻风丧胆,常德中学生生为中国抗日丰碑增光添彩(文件资料)。

公元1940年,全省划定学区,常德属于第四战区,故常德中学改为湖南省立第四中学,开始男女兼收,初步改变“男重女轻”的状况。

这一时期名师济济,使学校教学质量在省内首屈一指(李先治等人图片资料),督学陈有觐在一九四八年视察后说:四中师资队伍之齐,教学能力之高,为各校所未见。

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进步师生积极参加支前迎解工作。1949年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常德城,常德宣告解放,省立四中学生积极参军参干,有的班达到30多人以上,现任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绍富等就是从迎解激流中涌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3年省立四中正式更名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定为省重点中学,第一任校长沈克家怀着“要把一中办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流中学”的梦想,励精图治,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开创了学校发展新的辉煌时期。新华社主任记者、原高87班学生陈雅妮在她的《梦中的校园》中写道:

“忘不了那长长的槐荫胡同和女伴一周二次(学校规定周三、周六才能出校门)无所顾忌地走出校门,去播撒一路嘻闹和歌声

“忘不了那高大的《文与道》版报,每次的选题都让人出其不意,如同嚼橄果一样回味无穷

“忘不了那洒满的阳光的教室走廊,冬日里摆满了复习题的课桌,虽然光线有些刺目,却给清苦的学子们带来了无限暖意

“忘不了那春风如拂宿舍,充满其中的是浪漫的普希金,凄婉的李清照,悲壮的辛弃疾

“忘不了那清晨迷蒙的操场和操场后那带露如雪的梨园,带着昨夜的梦境,我们跑上喧闹的跑道和球场,开始了生气勃勃的一天……”

“多么独特,多么清晰,多么亲切,不知是梦境还是思念中的幻影,这是常德市一中的一切!”

1956年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居全省第二,受到上级的表彰。

1958年11月,学校出席湖南省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1959年7月原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对母校师生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人才辈出大加赞许,亲笔题诗赠送母校:“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这年高考成绩居全省第一。

1960年3月,该校党支部书记刘伯强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化、教育群英会,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风云突变,1966年—1976年,常德市一中经过了十年浩劫的痛苦岁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象春风、象春雨、象春天的初升太阳,滋润、温暖了这块即将干涸的土地。

学校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立足改革,开拓进取,群策群力全面跃进(校风、学风、教风、牌匾)。学生全面发展,隽秀蔚起,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常德市一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办学道路,再次蜚声于海内外(罗孟志、吴碧霞等图像)。2001年9月18日,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代省长张云川率湖南各地州市主要负责人来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业绩,育人环境大加赞许,称赞学校工作在全省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让奖牌作证。

1985年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活跃中学生活”先进学校,1989年被授予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2年被湖南省政府首批授予“省重点中学”光荣称号。1993年被授予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首批授予“全国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2001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德育先进单位。

教师在部级、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中有一人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有32人获省一等奖,有5人获一等奖第一名,有9个教研活动被教育部、省、市列入部级重点课题。学生在国际、部级获奖83人次,省级406人次,其中国际金牌2枚,全国金牌3枚,学校男子排球队连续三次获省运会三连冠。(陈继红、刘艳、陈平等图像)

(字幕)

学校还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培育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初中奥林匹克竞赛先进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优秀家长学校,并成功的承办了全国第九届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等。中央、省、市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学生杂志社、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常德日报、常德电视台就我校办学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报到。

常德市一中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1、有深刻的“立足基础、追求和谐”的教育理念;2、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有敢为人先的教改勇气;4、有大教育、高投入的恢弘气魄。

当你走进常德市一中的校园,绿草茵茵,鲜花斗艳,大树蔽日,碧水荡漾,建筑典雅大方,布局合理规整。徜徉其中,一种温馨、和谐的美不禁荡漾在你的周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学校投资5000多万元,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增教学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新增现代技术教育设备1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已达17万册。校园中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标语牌矗立在高楼,领袖、伟人、科学家的画像悬挂在教室、图书馆的走廊。文化长廊,奇石异草,都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学生。在这里,你似乎可以感觉到,每一块墙壁都在和你说话。

如果说,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是育人的基础,那么,“立足基础,追求和谐”则是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办学思想最浓厚的凝淀。学校一方面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正规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和“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立足于校情基础,在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在教育管理的深化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追求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在行政上特别注重把干群、师生、同志、同学关系的和谐,把它看成学校发展的重要的基石。

育人为先,师资为本。建立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立德、主动、立言”教师队伍,是学校师资建设的目标和方针。为此,学校采取了七项措施,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奉献精神;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进修;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奖教师著书立说,开展教育研究;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早在八十年初,学校就率先以“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育过程”为轴心,大刀阔斧的进行教研教学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课程,积极推行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仅1999年上期,就开设了15门课程290个课时供学生选修。2001年高中一年级的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00多名学生针对科技、网络、市场、环保等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写下了上百篇颇有见地的调查报告,展示了青年学生的勃勃的青春气息。

(采访学生)

在保证必修课前提下,学校还科学地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给学生因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每周升国旗的仪式上,学校领导的讲话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每年三·五、五·四、十·一、一二·九等节庆活动则凝聚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爱科学者,可以参加“观星会”上九天揽月,也可参加“三小协会”一展自己的技能;有善辩者,团委会、学生会举行的自由辩论会可让学生尽兴发言;有善写者,学校有《铎声》、《三月》、《校园之声》、《一中电视台》供你投稿;能歌善舞者,“百灵鸟合唱团”、“小天鹅舞蹈队”为学生提供用武的天地。如果你想当政治家、想当作家、想当天文的,老师一定会鼓励学生说:好,勇敢地试试。就是这个鼓励的“试”字,进取心、探索欲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回顾和总结常德市一中办学的经验和成果时,校长贺家勇充满了信心。

(贺校长讲话)

(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