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9:24:41

混编范文篇1

混编混岗现象错综复杂

混编混岗一般是指行政机关违反人事编制管理规定,将机关所属行政编制人员和其下属单位所属事业编制人员或其他非行政人员交叉使用,致使人员身份和岗位职责不相符,从而造成人员、编制和岗位管理混乱的现象。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15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据此规定,行政机关使用行政编制,设置行政岗位,使用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设置事业岗位,使用事业人员。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组织机构,在编制和人员使用上应该严格遵守以上规定。实际上,尽管人事编制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规定,并在清理和整治上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混编混岗问题还是大量存在。概括来说,混编混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事业身份人员占行政岗位。这类人员的编制、身份性质比较明确,个人占事业编制,身份为事业干部,人事关系在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但是他们长期被行政机关借用,在行政岗位工作,履行行政职责,已经成为名义上是事业干部,实际上是行政工作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这类人员在市县乡三级机关中相当普遍,尤其在乡镇一级,事业干部当作行政干部使用的现象司空见惯。这类人员是混编混岗人员的主要构成。

——非公务员身份人员占行政岗位。这类人员既不是事业人员,也不是公务员,一般已核占行政编制,安排行政职务,按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善公务员身份,处于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中间状态。据调查,这种情况不仅乡镇机关存在,而且县级机关也同样存在,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去人事管理不规范时个别地方擅自通过一定方式从事业干部中选调一些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或文秘人员,而未得到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认可。

——编制和身份模糊人员占行政岗位。这类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个别区市县前几年直接面向高等院校选拔的优秀大学生,这些优大生经选拔后直接安置在党政机关工作,执行公务员工资,享受公务员福利待遇,但占的是事业编制,其身份比较模糊;二是在前些年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行政机关事业编制人员因不符合条件而未进行公务员过渡,但同时也没有分流出机关,成为无编无名的“黑户口”。

——超编人员占行政岗位。我市市、县、乡行政机关总体上并不超编,但是也有极少数单位存在超编现象。超编人员在所属单位行政编制满员的情况下占用行政岗位,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即使本人已经具有公务员身份,也应属于混编混岗的范畴。这类人员只占极少数。

混编混岗问题积弊重重

混编混岗问题由来已久,但开始时只是一种“现象”而并非“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碍,并未造成如当前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严格划分行政事业单位界限没有太大必要。只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务员制度的推行,特别是《公务员法》的实施和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开展,混编混岗问题才日益凸现出明显的弊端,不仅给人事编制部门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也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首先,制约职能发挥。一是制约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混编混岗表现为单向的人员流动,即人员从事业单位流向行政机关。一些事业人员长期借调到行政机关,虽然缓解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但是事业单位同样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而且事业单位在编制被占的情况下,又不能再补充新的工作人员,这样就会致使事业单位部分职能因为人手紧缺而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制约行政机关职能的发挥。一些混编混岗人员经过历练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但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因不是公务员,既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又不能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只能以普通干部的身份开展工作,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到履职效果,进而抑制工作积极性,无形中使行政机关部分职能被弱化。

其次,增加管理难度。混编混岗问题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管理成本,同时还给人事编制部门增加了一定的管理难度。许多混编混岗人员的身份具有“两面性”,从一开始就难以界定,单纯的把他们当作事业人员来对待或者当作行政人员来管理都是不妥的,所以在公务员登记、干部统计年报、人事任免和工资套改等工作中,人事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对这些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甄别、定性,其中对一些人员的处理,还要报上级部门研究决定,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增加了工作难度,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再次,成为上访根源。我市符合条件的混编混岗人员大都根据政策转为了公务员,但还有一部分人员滞留在行政机关。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管理的规范,随着“凡进必考”制度的推行,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混编混岗的性质使混编混岗人员个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工资、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以及职务晋升、工作调迁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一些年纪较大的混编混岗人员则面临着更大的困惑:既不可能通过过渡的形式解决公务员身份,成为一名完整的“行政人”,又不可能退回到事业单位重新评聘职称,走事业人员路线。面对这一系列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们四处上访也就在所难免。

混编混岗治理任重道远

当前,国家就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混编混岗问题,尚没有制定专门的明确的政策规定。各地在解决混编混岗问题方面,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要找到医治这一问题的良方似乎为时尚早。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既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法上的错误,又要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此,借《公务员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相继出台之机,试就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混编混岗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分类解决,逐步消化

第一,鼓励符合公务员招录条件的混编混岗人员报考公务员。一般来说,混编混岗人员在机关经过长期磨砺,工作经验不断积累,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已经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他们对机关工作的熟悉,也使其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拥有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只要他们平时多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争取在笔试成绩上胜人一筹,那么其考取公务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各用人单位应当鼓励混编混岗人员尤其是当中的年轻人积极报考公务员。人事编制部门也可适当放宽考试条件限制,为他们参加公平竞争提供机会。这样做既坚持了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性,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留问题,有利于维护干部队伍稳定。

第二,根据政策直接完善部分混编混岗人员公务员身份。在混编混岗人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所在单位在国家公务员大规模过渡工作中,未及时参与并开展有关工作而造成的,有的则是因所在单位编制所限造成的。因此,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说,应归咎于组织而不能归咎于个人。对这些人员的处理,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有政策依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完善其公务员身份。近年来人事部门多次向上争取到政策,解决了一大批此类遗留问题。

第三,将符合条件的特别优秀人才提拔为领导干部。《公务员法》第64条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调任是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混编混岗人员中的特别优秀人才,可以经一定程序破格提拔为领导干部,这样既解决了这些人的身份问题,又扩大了领导干部选拔的视野,同时对其他事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调任必须严格遵守《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要谨防“考不进来调进来”,防止使调任成为解决个人政治待遇的途径。

第四,指令性将超编人员调配安置到缺编较多的单位。各行政机关编制经“三定”方案确定后,采用增加编制的办法来解决超编问题已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采用调剂人员的办法来解决。在征得超编人员的同意后,可以将其交流到空编较多的单位工作,或者超编人员仍留在原单位,同时冻结单位进人指标,依靠自然减员解决超编问题。

二、深化改革,正本清源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构组织形式。在我国,大部分行政机关都下设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虽从属于行政机关,但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还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某种意义上又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由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这种亲密关系,导致其在用人、经费开支、工作安排等方面基本上是彼此不分的,久之便形成了政事不分的局面,这是造成混编混岗问题的根源。因此解决混编混岗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的分类管理体制。也就是说,要合理划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减少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干预,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人事、财务管理自主权,使其逐步不再隶属、依附于任何行政机关。要通过撤销、合并、重组等手段重新整合资源,最终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只有理顺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所谓混编混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混编混岗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破立结合的过程,在“破旧”的同时,还要有所“立新”,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涵养不断加强规范管理,使混编混岗这一顽疾在得以有效治疗的同时,不再旧病复发。

一是推行人员编制实名制。人员编制实名制是指将由编制部门核定到机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按规定的类别、特定的程序定编到人,而且定编到人的姓名同居民身份证登记的姓名相一致,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我市在推行人事编制实名制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目前已建立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台账,实行了人员增加(减少)通知单等管理办法。当前推行实名制,主要是严把行政机关“入口”,收回分散在各行政机关的空余事业编制,不再受理批准行政机关事业编制事项。

二是完善人事编制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事编制部门职能作用,切实转变监督方式,将人员编制被动监督转为主动监督,将事后监督为主转为事前监督为主,使人事编制部门的监督更加积极主动;强化用人单位内部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加强12310举报电话管理,做好举报人保密工作,实行有报必查,违规必纠;建立人员编制监督检查协调配合机制,形成人事、编制、监察、财政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局面,加大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的力度。

混编范文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ICT;师风师德建设

一、ICT专业中混编师资队伍面临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深入学习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各级领导、一线教师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工作中努力实干,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和号召作出积极响应,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需要大量合格的从业资格者。国内一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已经与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共同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开展学生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派出一线教师,组成混编师资队伍,共同担任课程授课、实训室建设、专业规划、专业发展等具体工作。ICT行业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派出的老师都行业里的能工巧匠,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带进了课堂,弥补了校内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欠缺。同时,通过课堂听课,课外交流等方式,校内老师又将自己的授课经验分享给企业教师,双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然而,混编师资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队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双方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教师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情况,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士气,打击了其他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一起以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实现教师队伍优化、合格人才培养、办学内涵提升的重要措施。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态度和价值观,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实践动力与精神支柱。师风是师德的延伸和补充,是师德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德者师之魂”,教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及未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时时刻刻放在首位。党的的胜利召开,标识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当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展,将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实处,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更是将精神落实到实处的践行者。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提高混编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

二、提升混编师资队伍的途径

混编范文篇3

一、变量与函数的相互调用

c语言可以调用汇编子程序和汇编语言中定义的变量。但要注意由于。编译后的目标文件自动地在函数名和变量名前加一个下划线,所以在汇编语言中调用C语言的函数和变量时,应在函数名和变量名前加一下划线。在汇编语言程序开始部分,应对调用的函数和变量用EXTERN加以说明。

二、调用者与被调用者的参数传递

这种数据传递通过堆栈完成,在执行调用时从调用程序参数表中的最后一个参数开始,即从右到左自动依次压人堆栈;将所有参数压人堆栈后,再自动将被调用程序执行结束后的返回地址(断点)压人堆栈,以使被调程序结束后能返回主调程序的正确位置而继续执行。进人汇编子程序后,为了能正确获取主调程序并存人堆栈中的数据,被调的汇编子程序先后要做如下一些工作:

l、保存sp的副本进人汇编子程序后,子程序中免不了要有压栈和出栈的操作,故sP时刻在变化。为了能用SP访问堆栈中的参数,安全办法是一进人子程序后,先为SP制副本,以后对传递参数的访问都用副本进行。一般可用BP保存SP,如:pushbPmovbP,sp

2、保留数据空间如果汇编子程序中需要一些局部数据,可以简单地减小SP的值,以便在栈空间中保留出一段存贮区,用于存放局部数据,该区域须在子程序结束后恢复。如下语句可以保留一个局部数据区:pushbPmovbP,spsubsp,spaee;设spaee=4如上语句段中,SPACE是局部数据的总字节数。在以后的应用中,由于SP是变化的,而BP是固定的,用负偏移量可以存取局部变量。上例利用BP及偏移量,将两个字的局部数据初始化为0。

3、保留寄存器值如果在被调子程序中用到sI、DI等其它寄存器,则应先把它们压人堆栈,以保留寄存器原值。例如,下例就是将SI和DI寄存器的值压栈:pushbpmoybp,SpsubSp,sPaeePush51Pushdi

4、获取传递参数BP保留了SP在参数传递完并将BP压栈后的一个副本,利用BP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各参数。现假设调用了名为funcl汇编程序模块的主函数:maln(){……fund(pl,pZ,p3);……}。各参数都是2字节的整数值,返回地址retumaddress,在小模式编译方式共占用2个字节。如果要将传递的参数p卜pZ、p3取出,并分别赋给bx、Cx、dx寄存器,可由下列语句完成这一功能:movbx,[bp+4jmovcx,[bp+6]movdx,[bp+8〕

混编范文篇4

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金课理念

建设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金课”是提升专业和课程的重要路径,所谓“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所谓高阶性指的是将数字时代智能化服装与服饰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技、艺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结合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引导、激发,针对能力和思维展开训练。服装服饰是随着人们追求时尚美的脚步不断变化的流行产品,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从来就是产品立于市场的生命支柱。服装服饰又是最为与时俱进的文化载体,无论是款式设计还是结构与工艺,课程的内容应结合时代需求,有机融合前沿数字技术,创新设计思维和表达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展开对先进技术技能的研习,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探究符合自身知识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设计方案,推崇创新风格和创新面貌。就服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来说,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非是“善设计、通工艺、能策划、会管理”,其教学是通过服装的设计、结构、工艺、产品策划与管理的创新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出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流行时尚越来越多样化、风格化的今天,服装服饰的创新创意就是要营造独特多样而有一定消费受众的形式,因此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独特的探究精神和个性特点至关重要。服装与服饰的产品设计教学,是创造性思维和工艺技术经验相融合的教学,教师在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将产品设计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经验传授给学生,而这个教学过程是贯穿在不同的项目任务中完成的;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师生共研逐步形成的;是在不断挑战课程难度,寻求新知识新技能、完善新设计的过程中养成的,因此,建设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金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课上课下的挑战性学习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重复。

2现代学徒制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是以实践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分解了理论和实践,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两者的互通互融,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周期较长,不能满足行业企业设备技术快速更新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而言是毋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否落实落细,能否真正产生效果和作用,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对应。首先,设立服装专业工作室是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所谓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项反馈的综合型模式,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引领、启发+思考、于实践中求真知的教学模式。其次,服装专业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企业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两者的定位目标不同,利用校企合作方式助力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找到校企之间共同需求才能持久合拍,其中,少不了服装专业工作室作为桥梁和纽带。大多数服装企业是以单一化产品为其生产生存支柱的,其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相对单一,而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要求则是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使学生就业时能在相关领域选择和迁移。因此,要让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则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这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对于服装专业来说就需要不同的工作室作为联通学校和企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不同的工作室对接不同的服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不同项目传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在完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内,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开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为将来就业创业集聚资源、打下基础。第三,服装专业工作室是师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服装专业的工作室既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平台,也是师生创新创业最有效的孵化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意不断得到生产实际的检验和实证,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这种持续的产品设计创意合作可以使师生作品既融入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且能深入了解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从而极大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行动,从而使人才培养达到新高度。

3建设混编式、实践型服装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混编式、实践型服装专业教学团队对于创新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支撑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而在时尚潮流的原创策划上则需要与世界一流的时尚设计院校或机构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让师生们学习吸收先进的服装设计教育思路、技术方法和创新理念。而且这种以工作室教学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是具体的而有针对性的,是以完成某一个现实项目任务,以学习某一类、某一些知识技能而设立的,教学的主导者是以项目引领的校企、中外混编式的双师或多师,教学的主体是依托学分制在各个工作室自主流转的学生。建设混编式、实践型服装专业教学团队需要根据服装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以项目引领下人员组合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教学任务,仔细梳理知识点与技能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化团队教学的效率。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方式。通过现场实操,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操作技能得到规范和提升,学习效果快速从了解到理解直至掌握。

混编范文篇5

1.1质量监督机构未能准确定位

(1)责权不对等质量监督机构是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对公路工程所有参建单位的实际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肩负总体质量监督的重责。政府领导是使质量监督机构发挥主要职责的关键和基础,但这也会成为限制因素。首先,针对某些质量影响因素,质量监督机构无权进行干涉和监管,比如工程勘察和设计等;其次,质量监督机构和政府对应部门的权限发生重复,使得监督职能出现重叠的现象,不仅造成监督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职责定位。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产生质量问题,双方互相推诿,无法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导致原本可能不大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严重损失。(2)质量监督经费不足在质量监督费全面取消之后,用于工程质量监督的经费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但实际拨款数额较少,无法满足正常开展监督活动的需求,使得质量监督机构的生存压力剧增,空间被一再压缩,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此外,在这种状况下,质量监督机构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收取费用,增加了贪污腐败情况的发生几率,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形象造成极大的影响。(3)混编现象严重混编是指质量监督和检测之间的混编。目前,在高速公路工程当中,很一部分检测机构直接设立在质量监督机构中,初步定义为质量监督的下属单位。这一现象十分容易造成混编问题,形成“一班人马、两种职能”的模式,使得部分监督者同时扮演被监督者的形象,严重违背基本的质量监督法则,还会滋生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

1.2质量监督机构具体职能不够统一

各地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职权范围未能完全统一,有一部分省级机构有权对施工单位资质、监理方资质进行检验和审批,还有一部分机构则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资质检验和审批,机构本身仅负责初审。此外,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有些质量监督机构具有一定决定权和话语权。政府下属的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全施工过程的招投标、设计与验收,如果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范围不能统一,将会造成职责和权限方面的混乱,不利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1.3质量鉴定与评价制度不科学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施工许可、工程设计评审、市场准入体制与质量等级评价等。其中,前三项为事前质量监督的重点,具有监控和预防等方面的作用;而质量等级评价则是事后质量监督的重点,其主要作用在于准确评定工程成品的总体质量。由于工程质量等级评价占据较大权重,对最终结果起主导作用,所以质量监督机构应承担这方面的职责,但实际上这应该由工程的建设方来负责。

1.4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与水平有待提高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实际上是一项集合管理和技术的复杂工作,目前一部分质量监督机构还不具备完全保证质量的能力,尤其是人员方面,在业务及素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实际工作上看,高水平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在公路工程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成为限制质量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

2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有效对策

2.1精准定位质量监督机构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程施工、施工监理、试验检测、各参建单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质量等级评价以及工程成品质量等。对于质量监督机构的改革而言,应严格按照相关改革政策进行,积极向行政机构转变,机构中的监督人员应采取公务员管理制度,适当提升工资待遇,有效实行高薪养廉政策,强化机构在执法部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工程质量监督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此外,针对质量监督机构中的质量检测机构,可采取对应措施将其独立出去,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2.2实行竣工备案

公路工程竣工主要由建设方负责组织和执行,负责质量验收的全过程与结果,工程质量验收的最终结果必须如实反映出工程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在验收中主要负责监督与指导,对工程质量的总体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同时将评价报告上报给行政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检验是否满足备案标准。在公路工程项目备案的过程中,需向上级部门提交基础资料,备案结束后由质量监督机构提出报告同时进行验收。竣工备案制度的实行良好的划分了政府与单位的具体责任,推动质量责任制度全面落实。

2.3大力培育市场机制

首先,公路工程建设方应明确自身在项目建设中占据的主体地位,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负责到底。然后,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方实际管理情况进行监督,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质量问题或事故,需追求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并有效避免“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密切注意哪些较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止其反复发生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2.4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为有效提升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严格把控进门大关,在从社会中招聘人员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考试与筛选措施,择优聘用;其次,强化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及时公布新的规范和办法,便于指导日常的监督工作;最后,积极使用现代化检测技术,确保质量监督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准确度,提升质量监督总体水平,使其更好的适应交通事业发展。

作者:彭健 单位:威宁县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

参考文献:

[1]于伟,杜迁.谈当前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及主要对策[J].山西建筑,2014,(4):223-224.

混编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1、人员编制情况。

截止2007年10月30日,全市共有七大类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检察、法院、派和工商联)和群团组织612个,核定编制总数21165名,实有在职人数23007人,超编1845人。其中市本级机关单位72个,编制3914名(其中待分配行政编制93名),实有3841人,实际超编20人;县级机关单位540个,乡镇257个,编制总数17251名,实有19166人,超编1915人。其中,各县(市、区)政法专项编制控制比较好,除宜章县超编41人外,各县都有政法专项编制剩余,全市总体余160多名专项编制。大部分县(市、区)乡镇机关编制控制较好,除宜章超490人,永兴超204人外,资兴、北湖、苏仙、临武、嘉禾等乡镇还有余编,资兴乡镇机关还余179名编制。

2、领导职数配备情况。

市本级72个机关单位共核定正副处级领导职数389名,实配468人(含兼职领导34人),超配45人;核定正副处级非领导职数167名,实配249人,超配82人。超机构规格高配副处级领导干部60人。

11个县(市、区)共核定正副县级领导职数374名,实配377人,超配3人;核定正副县级非领导职数55名,实配67人,超配12人。共核定正副科级领导职数5179名,实配5471人(含兼职领导),超配292人;核定正副科级非领导职数2657名,实配3108人,超配451人,另有正副科级干部765人。

二、问题及原因

1、编制管理不严,人员总体超编幅度较大。

市直及各县(市、区)超编情况各不相同。市直机关实际超编20人;11个县(市、区)共超编1915人,其中,宜章共超编718名、永兴共超编454名,资兴余149名编、北湖余23名编。

超编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上轮机构改革应分流而未分流的人员,如宜章乡镇机关超编的人员很多属于这类;二是超编安排的领导和非领导干部,如桂阳县经济局12名编制,实有23人,其中8名领导成员,10名副科以上干部,超编11人;三是以军转干部为主的政策性安置人员,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超编8人,都属于军转干部;四是其他违规进入的超编人员,主要是领导打招呼批条子调入的人员,如宜章林业局有15名编制,超编一般干部达17人。

2、超职数和滥设职数现象较普遍。

市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超配45人,非领导干部超配76人。11个县(市、区)共超配正、副科级领导干部292人(加上未按规定设置的职数,实际超配数更大),非领导干部超配451人。一些县还存在滥设职数现象。有些地方几乎所有科局都搞党政分设,如宜章、苏仙绝大部分机关都设党委书记,有些还设专职党组副书记、专职党组成员,有些5、6人单位还设工会主席,有些单位设了纪检组长外,还另设监察室主任作为党组成员,多数县(市、区)还继续违规使用“正副科级干部”这个职务。如汝城县财政局有局长、书记、副书记、4名副局长、纪检组长、工会主席、监察室主任、专职党组成员共计18名领导成员,还有正副科干部10多名;有些单位都是领导,如北湖区侨办2名编制,有1正3副,全部是正科干部。滥设职数其实是一种变相超配领导干部的行为。

造成超职数滥设职数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领导干部机构编制意识淡薄,研究配备干部时不考虑职数设置、编制限额,随意性大;二是在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乡镇职数编制减少,大批干部需消化,地方领导将这些人照顾进城超职数安排到县直机关,造成机关严重超编超职数。如苏仙区物价局有4名编制,其中1名局长、3名副局长、1名书记、1名工会主席、1名纪检组长、4名副科级干部,超编7名,都是副科以上干部;三是换届期间存在超职数消化安置领导干部的情况。如市委办现有处级领导23名,超配领导职数2名、非领导职数6名;市政府办现有处级干部24名,超配领导职数5名、非领导职数7名。这里不少是消化安置领导干部。

3、混岗混编现象严重。

这次公务员登记工作从尊重历史、保持稳定的角度出发,规定机关超编人员可登记为参照人员。而登记中发现,有些县直单位如农、林、水、财政等二级机构多的单位申报登记人数特别多,如桂阳财政局超36人、宜章县水利局超编33人,经核查,发现这些单位把二级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工作人员都纳入了机关做超编人员登记。我们要求他们把一二级机构人员区分开,先登记机关人员,这些单位都强调,这些一二级机构人员都是一盘棋使用,难于分开。到现在为止,市直单位还有几个单位因混岗混编严重,争论不下,无法正常完成登记。如市财政局机关有60名编制,直属二级单位共有160名编制,因混在一起难以划分谁是机关谁是二级机构人员,现在还没登记。市农业局机关40名编制,直属二级机构60名编制,因为登记时需编制到人,单位与个人意见发生分歧,引起群体上访事件。

造成混岗混编原因:一是因为单位领导编制意识不强,人员岗位异动随意性大,应办理编制异动和人事调配手续的未及时办;二是机关单位编制偏紧或领导超编挤占一般工作人员编制,官多兵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等,不得不长期借用二级机构人员做事,造成管理混乱。对这种情况,我们都认真核查,因历史原因,确属机关超编人员的给予登记,二级机构人员留待下一步事业单位登记时按程序审核。

4、机关滥用事业编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而这次登记中发现市、县两级都存在行政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现象。登记时市直机关内设事业编有949名,县直机关内设事业编有1887名。七月份省里下达了一些行政编制用于置换我市机关内设事业编制,以后不允许新增自定事业编制,原来的要逐步消减。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各地行政编制偏紧。为弥补不足,一些地方适当自定一些地方编制加强力量。如苏仙区安监局13名编就有12名事业编。二是一些领导编制意识淡薄,工作缺乏严肃性,过多强调自己分管部门的重要性,行政干涉编制部门工作,在没有行政编的情况下,随意要求增加机关自定编制。如永兴县纪委共有34名编制,就有14名事业编。

5、人员结构不合理。

登记中发现,有些单位工勤人员数额大,占用行政编制,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下降。如宜章法院有25名工人占行政编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地把关不严,进人不考虑人员结构,或者因领导批条子打招呼,编办顶不住,照顾各种关系,将这些人违规调入机关。

6、瞒报漏报年终统计真实数据。

《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真实准确是统计的生命。这次审核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报数据缺乏严肃性,报表中未体现超编情况。如汝城超编180人,永兴超编460人,查去年年终报表却体现平编,登记审核才发现县直单位大大超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统计人员工作缺乏细致严肃,怕麻烦,不愿一一核对实有人数,直接按编制数填写实有人数;二是有些县怕超编数大,受上面批评,影响工作排名,就在数字上做游戏,玩花样,瞒报、漏报数据。而这些情况在平时日常检查中是难以发现的。

三、危害

1、人员超编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进人的随意性,也滋生腐败、暗箱操作,影响政府形象。这部分超编人员这次虽然给予了登记,但按要求需逐步消化,过渡到编内。超编严重的地方今后若干年都难腾出余编,如宜章麻田乡有24名编制,实有97名人员。新的人员无编进不来,人员结构难以改善,人员梯次难以形成,机关工作也没有活力。

2、超职数滥设职数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副职过多,使得职责交叉重叠多,班子内耗多、会议多、文件多、请示报告多,大大提高行政成本;二是领导超编往往挤占一般干部编制,造成官多兵少的现象,破坏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金字塔结构;三是这些超编超职数领导按要求必须逐步消化,过渡到职数内,有职务空出就要先考虑消化超配人员,有能力的年轻干部难以提拔,不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干部成长。

3、混岗混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编制管理程序,损害了“编制就是法规”的严肃性,对工作的开展和个人的发展带来危害。一是事业单位混岗人员从事公务员岗位工作又没有行政执法资格,本身就是违法。二是大量事业人员长期借调机关,虽然缓解了机关工作人员不足矛盾,但是事业单位同样存在人少事多矛盾,致使事业单位部分职能受到制约。三是长期混岗人员身份难以界定,在公务员登记、干部统计、人事任免和工资套改中,组织人事部门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查核对,造成管理混乱,这次公务员登记矛盾最多的就是混岗混编问题的界定。四是不利于个人发展,混岗人员编制在事业单位,长期借用在外,单位无法考核其表现。

4、行政编制和自定编制混用,造成定编的随意性,管理的混乱性,还使机关人员膨胀合法化,增加地方财政负担。这种现象也给我们这次登记工作带来了困难。按登记要求,占用行政编制的登记为公务员,占用事业编制的登记为参照人员。原来不搞登记时大家编制混在一起相安无事,登记时要求编制到人,实行实名制。有些人认为自己资格比较老,不愿占有事业编登记为参照人员,而行政编又不够,有些人为这事扯皮、吵闹、告状。安仁县纪委一名干部甚至吵到市审核小组办公地攻击办事人员,非要登记公务员。

5、统计数据是领导了解情况的最直接材料、是领导决策的依据,统计数据不真实将直接影响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加强编制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机构编制法规宣传,做到依法办事。年初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编办和监察部先后下发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简称《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简称《通知》)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三个重要法规性文件,填补了多年来地方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空白,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无法可依局面,将有效抑制各级政府在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方面的“人治”状况。我们编制部门不但自身要将这些法规做为我们处理工作的法宝,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让各级领导、各机关事业单位都了解认识直至自觉执行,让编制意识深入人心,减少编制部门工作压力。坚决杜绝擅自增设机构、机关使用事业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违反机构编制法的行为。

2、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机构编制工作能否做好,有编制部门自身的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支持。在公务员登记中发现各地普遍存在超职数严重的问题。领导职数设置虽然是编制部门的职责,但配备干部是组织行为,由各级党委政府管,编制部门只能被动接受超职数超编情况。有些领导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一人说了算”、批条子、打招呼,为了照顾自己的亲朋好友,因人设事、因人设职,随意进人,随意配备干部,权大于法,造成这些地方管理混乱,严重超编超职数,财政负担沉重。所以我们要以三个重要文件出台为契机,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让他们不但自觉遵守机构编制法律法规,而且为编制部门分忧解难。如果领导重视,在职数内使用干部,在编制使用上不批条子打招呼,编制部门坚持原则办事,就能做好编制管理工作。8月初,市编办请来省编办主任孔介夫到郴讲课,要求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主要领导都参加,就是为了让领导们了解机构编制法规,支持机构编制工作,而且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3、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多年来,机构编制工作一直存在重审批轻监督的情况,以至于一些地方不按要求办事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预备领导干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政机关自身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影响了编制工作的权威。监督工作是整个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以《暂行规定》为依据,严格履行机构编制监督职能,真正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机构编制膨胀反弹。

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第一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这个工作可从综合督查和社会监督两方面入手。综合督查可以分时间对机构编制阶段性工作进行检查,也可以确定专题,检查某项工作的实施情况。社会监督可充分发挥12310公开举报电话的作用,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对12310电话,社会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我市12310电话开通3个月来,还未接到一例举报电话。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以政府名义行文向各机关事业单位发通知,并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公开12310电话,要让12310电话象12345、12315一样被群众所认知,广开渠道收集违反机构编制行为信息,使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第二点是采取有力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一是要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入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和换届考核主要指标,有效督促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办事。二是编制部门要主动与同级监察机关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部门可会同监察机关开展重大检查活动,有利于排除检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阻力,形成威摄力。而编制部门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纪律责任,属于监察对象的要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保证监督的客观公正性和严肃性。如果违反机构编制法的有关人员得到了处罚,将对这种行为造成一种警示作用,让大家知道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不是普通的工作失误,而是违法,从而让大家自觉守法。

混编范文篇7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在封面或者在前言中出现“双语教材”或“双语教学”字样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约有三十多种。为使研究更具目的性,笔者把明确面向本科的双语教材予以排除,总结分类如表1。“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尽管双方都是在国际贸易惯例这一共同框架下运作,但是实际操作程序中仍存在很多本国特色的东西”。①所以直接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不适合基础稍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产生与国内学科标准、学生英语能力和高职教育目标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根据表1所列的代表性教材,面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现一一分析其利弊。

1.原版改编教材改编的原版教材不是简单地减少内容,而是结合国内教学特点,使之更加符合国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改编版的原版教材选取了原著的精华,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体系与内容保持原版教材风貌。改编版加上了中文单词表与注释,可节省查字典的时间,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改编只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不能完全与我国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相符。根据表1所示,目前只有一种教材,且不是面向高职学生。此种模式对于高职来说,不宜采用。

2.国内自编英文教材自编教材能紧扣教学大纲,从选材到编排体例都由编者自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学科知识,又增加了符合教学大纲与中国外贸国情的内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自编英文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编写工作量极大,撰写者尽管在英语方面可能有很高的造诣,但仍然会存在语言不地道的问题,不少地方有中式英文的痕迹。这样的教材给高职学生阅读弊大于利。

3.国内英汉混编教材所谓混编教材,即书中英语与汉语的比例大致相当,英汉的比例取决于读者的理解水平。表1所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编写形式,归纳分析如下:

(1)全英版本。其章节设计、教材结构与论述方法符合国内师生教学习惯,书后或在章节后列出重要专业术语中文解释,好处是强迫学生接受大量英文,缺点是纯英文教材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要经常查找相关词义,对于基础差、耐心不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试用这类教材时常发现学生花很多时间查找字词,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中英对照版本。分为两种形式:全文对照与章节对照。好处是有利于自学,能透彻理解原文,但是所有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母语的严重依赖。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众多,因为篇幅的关系,国际贸易知识的介绍往往比较浅显,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混编版(英文+中文注释),书页左边是原文,右边留出一部分空间对难懂的文句和背景知识用中文作出注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译文,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为确保相同篇幅最大增加专业知识的含金量,笔者建议采取混编注释形式。总体来说,以上选取的双语教学教材主要面向高职院校,但大多数实质还是本科教材,表现如下:其一,在教材编排上按学科理论结构体系编排,不符合高职院校按职业群的应用结构体系编排的原则。其二,在内容上是本科教材的简编删减,高职教材的重点应围绕职业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应用服务,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其三,缺少职业教育特点,无明显“教、学、做”一体化特征,与职场工作过程联系不密切。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无论何种形式的双语教材,都应该考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②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09年开始编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校本教材,结合笔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1.立足产学结合,设计教材体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这要求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像普通本科教材那样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而应按照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构建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教材始终。为跟上外贸一线的工作实际,笔者特地对相关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外贸岗位要求与最新特点,按照工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结合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开发出教材的基本框架(如表2)。该框架遵循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了以广州某公司一笔CIF外贸出口业务作为全书贯穿式项目,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程序,分成贸易准备、出口合同订立、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善后四个子项目。按照子项目下涵盖23个具体任务(项目二以出口合同签订所应掌握的知识逻辑安排任务顺序,项目三以出口合同执行先后安排任务顺序),把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中。教材整体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材设计与编写,体现高职特色,同时能符合教和学的现实需要。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业务洽谈、运输、投保、商检、报关、制单、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技能,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即遵循职业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按照学生心理结构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的教学过程。本科教材结构设计一般采用以下三大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对于侧重应用高职教材,笔者建议采用新的三大步:提出问题(以任务为向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每个任务单元中采用如下步骤:提出任务(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介绍(为解决任务提供知识铺垫)→任务实施与心得(解决问题并提供经验)→独立业务技能训练(巩固实际技能)。先提出具体任务再介绍如何实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使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3.按照学生英语水平,设置教材难度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①即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略高于学习者当前已有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若输入的语言比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高出很多,学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无法应付学科专业知识的吸收,这样会对双语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笔者对120名大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后关于教材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1)你认为全英文教材的难度?A太大(40%)B有点大(48%)C适中(12%)D容易(0%)(2)你认为使用哪种教材更好?A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并用(37%)B只用全中文教材(5%)C中英文混合编写的双语教材(52%)D只用纯英文教材(6%)以上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本身就不容易理解,采用全英文更显抽象,学生不易接受。他们喜欢中文和英文混编的教材,或中文和英文对照的教材。笔者认为,采用混编教材比较符合高职学生需要。具体做法如下: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完整准确的基础上,采用较为简练的英文句式和较为常见的英文词汇编写全书。对较难的理论知识与重点句进行翻译,对专业术语、基本概念标有中文注释(具体比例要符合高职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笔者的经验,中文注释或译文的总量约占全书内容的20%—30%为宜。当然,专业也是考虑因素,例如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就不一样)。中文注释建议加括号放在所要解释的单词或术语之后,且须与所在句子的语境一致。这样学生可以不完全依赖译文,更直接、更准确地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可以大幅度节省篇幅。实践证明,这种全英加中文注释或者译文的混合双语教材,浅显易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适合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准确性之外,还要保证英语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中式英语。如有可能,可请国外有关专家进行审稿。

4.把握好教材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权重双语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以牺牲专业学科知识为代价来提高语言技能。它的教学目标应“使上双语课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不亚于上常规课的学生,而在此同时他们的英语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这是要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做到的。”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以外语语言或外语技能支撑的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不能为学习英语而降低专业课程的难度,减少专业课程的内容,甚至将专业教材编成英语语言教材,这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目前一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编写是以英语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主旨,“往往都把侧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培训上,内容设计围绕英语词汇、语法和翻译来展开,对贸易实务知识的探讨点到即止。”①为此,笔者建议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介绍专业知识,确保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输于普通教材。同时围绕外贸专业知识点来设计相关练习,题型设计上建议采用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不宜采用中英互译等以考察语言掌握为目的的题型。练习设计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不断引导学生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5.突出教材的实践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使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训练中,实现“做中学”,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中增强实践性,笔者的做法如下:(1)加入典型案例项目1(贸易准备)与项目2(出口合同磋商和订立)理论性较强,为此笔者在知识介绍中穿插典型案例,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选案例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建议案例放在相关的知识点介绍之后,以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教学理念。(2)融合外贸函电知识使外贸流程更具体贸易双方相距遥远,双方主要借助外贸函电进行沟通,借此推动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为增强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在贯穿式项目任务设计中,建议在主要外贸业务节点添加双方往来信函。在跟学项目任务实施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3)添加外贸单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3(出口合同的履行)无不涉及到单证的处理,单证的制作质量决定着外贸业务的成败。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相关单证制作内容,可以增加外贸流程的连续性,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商务英语函电应成为一体,不可分割,但国内教育界考虑到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教学组织的方便,把它分成三门课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函电与单证内容,主要为增加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增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因此在添加相关单证与函电内容时要把握好“度”,即知识点介绍不要过全过细,只作为一般的认知;实操要求不要过高,只做基本的操作,以免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影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的实现,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操作还得由单独开设的课程完成。

混编范文篇8

关键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改革

一、主要实践与研究

(一)探索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学院以园艺类专业为试点,开展“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充分满足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共建共管实训基地的体制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学校“专家工作站”,按照园艺类专业教学和园艺行业企业生产的双重要求组织生产和教学,在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双赢”。学院在校外选择了南通久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上海星辉种苗有限公司等三个企业开展“厂中校”建设,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三个。校企共建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作为教学基地,由企业投资建设生产、教学和生活设施,学院补贴学生部分实训耗材费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生产安排和技术指导,共同培养企业“未来员工”,开办了“久发班”“星辉班”等,将课堂放到生产一线,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学岗直通”,充分体现了专业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与岗位要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校内引进大学生创业基地(园艺植物医院、园艺产品服务超市)、南通通派盆景园等2个项目开展“校中厂”建设,并建立了2个校内专家工作站。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学校提供工作场地和办公场所,企业负责项目管理和经营资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技术咨询。这样,把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技能和创业能力。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园艺类专业开展了“课堂+园区(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1学期为主)为基础学习期,在校内教室和实训场所,开展专业认知、岗位认知实习(识岗),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第2至第4学期)为技能培养期,进行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学习,每学期开展4周专业实训(跟岗),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以第5学期为主)为生产演练期,开展专项集中10周实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第四阶段(第6学期)为顶岗实战期,开展16周顶岗实习(顶岗),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三)开展项目课程建设

1.构建课程体系由专业双带头人、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开展专业调研,通过行业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编写适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校本教材,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园艺技术专业完成了全部专业课程(项目)的课程标准编写,校企合作开发课程6门,编写教材6部,建设12门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网站。

(四)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特别是开展“厂中校”“校中厂”建设,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校企混编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实施“校企互聘、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开展“双带头人”“双职”(专、兼职)“双师”教师的培养,加强了教学团队的建设。重点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二是实行校内、外双专业带头人制,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行业引领能力,引导专业与行业融合;三是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让更多优秀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技匠加入到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中来;四是重视骨干教师(包括专、兼职教师)的培养,确保他们的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以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推进。五是加强专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要求他们参加企业实践,鼓励他们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参加生产实践。

二、主要成果和实效

(一)创新了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机制

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将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一是建立了“厂中校”基地3个,建立教师工作站3个,开办了“久发班”“星辉班”,在基地开设课程15门,每年承担学生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及顶岗实习800多课时;为企业申报科研项目7个、获得经费293万元,解决技术难题10项,企业获利1000多万元。二是建立了“校中厂”基地2个,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园艺产品服务超市”“绿色管家”创业团队,荣获江苏省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南通市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1项;建立专家工作站2个,“南通通派盆景蟠扎技艺”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并进一步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完善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加强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62.6%;专业实训与顶岗实习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43.9%。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实习顶岗率接近100%,职业资格证书(三级)获取率为100%。

(三)构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要求,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新构建了以生产过程为主的园艺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设了6门园艺类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成6个课程资源平台网站;校企合作开发了适于工学结合使用教材6部,其中出版3部。

(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混编教学团队

园艺类专业建立了一支校企混编教学团队,配备了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除30余名校内教师外,还建立了由近30名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有近20名兼职教师任课,承担专业课教学时数占专业教学总课时40%左右。园艺类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专兼职教师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其中外出进修培训共108人次,对1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平均每年至少参加一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2%。(五)建立了企业与社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了校内督导、企业督察、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了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与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合作评价,提高了人才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三、结束语

通过校企共建园艺类专业实训基地,我院开展了课堂与园区相结合、学校与岗位相融通的“课堂+园区”“校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锻炼了教师;也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和生产人员不足的困难,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这一模式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农委和南通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很多省内外农业类高校和农业园区的领导、老师、专家前来考察交流,国家、省、市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被评为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江苏省农委在相关园区召开现场会在全省农业院校中推广这一经验,也被作为我院“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多次推荐到省市有关活动中展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主题,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生产项目课程体系,打造校企混编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等,是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的工作。本文针对解决本校及其它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工作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对全国农业职业院校园艺类及相关专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陈靓 陈国钧 沈建忠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混编范文篇9

小学生年龄小,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所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会让孩子们更能融入角色,进行学习。如我利用玉米做道具,进行抢粮食比赛,来锻炼学生的奔跑能力。农村有很多玉米秸,可以利用它进行竹竿舞跳格子等游戏,再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学生们不仅练习了弹跳能力,还锻炼了协调性和乐感,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练习尽量多样化运用游戏

体育教学中,孩子们最不愿意的就是反复枯燥的练习,所以把要进行的练习融入到游戏中,不但能达到练习的量,还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如练习投掷标枪时,可以用自己叠的纸飞机进行投掷,体会标枪的鞭打动作。把教学中的体育练习拆解成多样的游戏进行整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游戏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

体育课的一些教学内容是非常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尤其是在进行耐力跑体育测试时。现在的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有所下降,我会用王军霞夺得奥运冠军的事迹来鼓励学生,让孩子们懂得坚持刻苦才能胜利。在做排球训练的时候会提到郎平,讲述她几度为了国家女排,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自己的女儿分离回国报效祖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讲述这些体育健将的故事,学生们都特别爱听,这样激励孩子们,会使他们不仅能提高体育技能,还增强了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德育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要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改编

虽然体育游戏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但一成不变的游戏也是不可取的,就如同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能常吃不换。对于教材,要进行整合、改编,运用多个游戏,来教学课堂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充分利用周围的材料来完善教学。如我校的学生就用瓶盖和铁丝穿起来做摇铃;用矿泉水瓶子装沙子做沙锤,进行团体操表演;还用草垫子和编织袋子做体操垫子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用,还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五、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教学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如举行“拔河”比赛,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告诉学生这次“拔河”的成绩要给予小红星奖励,这促进了学生为小组争光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任务。

六、因材施教,注意角色分配

学生的身体素质、体型不相同,怎样在一节课中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运动量,那就需要因材施教。在体育课上,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比如冰棍化的游戏,在这里就要让瘦学生做抓人的,让胖学生做冰棍,因为胖学生可以用口令躲避抓捕,瘦学生更灵活,能够胜任抓人的角色,反之孩子们就没办法玩了。还有就是注重分组,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把学生分成擅长组、中等组和有待进步组,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混编,因为孩子们只有在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对手较量时才有积极性。但在集体项目中,如学习健身操时,就需要进行混编,互相教授,这有些和语、数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相似,这样进步快,能达到教学目的,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因材施教是不可忽略的。

七、结语

混编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管理;企业职业管理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更新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看重的并非技术技能,而是毕业生的责任意识、专注精神、企业忠诚度、团队精神等职业素质。因此,除了专业技能培养之外,培养学生与企业文化要求相吻合的精神特质和行为习惯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最直接的领域,如何在这个领域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有效助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项目,将企业职业管理的部分内容和做法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必要性

职业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提供的用于帮助组织内正从事各类岗位员工职业发展的行为过程,其内容广泛,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类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学习培训、辅导咨询、政策制度、激励保障等。职业管理的目的是分析企业中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形成组织中的各种职业岗位及其发展通道,通过促进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升组织整体的发展水平。职业管理的本质是企业对员工入职后的职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与入职前的学校职业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是高职教育可以借鉴其内容要素和活动形式的基础所在。企业职业管理活动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英国的技工培训中,都有成功实践。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职业管理要素主要出于以下要求:

1.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跨越传统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教育,其在育人上,需兼具学校思维和企业思维,不仅要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合适的企业职业管理和活动前移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实施,是跨界教育的深度体现,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吻合度的有效途径。

2.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人职匹配”,一是指职与人匹配,即工作职位的要求与个体的职业能力相匹配,即“职得其人”;二是指人与职匹配,即个体的职业人格特性与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即“人得其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为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以达到“人职匹配”。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就业能力、选择匹配职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职业动机不明确、职业发展无规划等现象。归根结底是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在沿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式,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职教特色不明显,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职教理念和意识。借鉴企业职业管理的理念、内容和模式,对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十分必要。

3.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职业管理是企业为入职者规划的职业发展准则和路径,只有员工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契合、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职业规划一致时,才能互为助力,个人也才能在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和融入度是影响毕业生岗位升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入职前,就能充分理解企业文化,认同和执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具体要求,接受企业职业管理活动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1.系统设计工作框架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与中兴通讯、中邮建等行业知名企业开展了“双主体”育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从内容选择、实施形式、实施策略、队伍保障等层面,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嵌入企业职业管理部分要素,让学生从进校起就为未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做好储备,其工作框架如图1所示。引入要素的确定和实施形式的设计是框架设计的关键环节。在要素选择上,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建设和职业化需求的教育目标,结合高职阶段的特点,我们选择了“职业态度”“非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气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作为主要引入内容。其中,在职业态度方面,通信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执行力、专业性和规范严谨的作风,一般都对员工的出勤要求非常严格,对员工的形象管理非常重视,包括对着装都有统一要求。我们将这些内容融入学习纪律管理、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求等工作中。非专业能力方面,除专业技能外,通信企业普遍看重员工的商务沟通能力、方案撰写能力、流程执行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因此在学生考核中,我们也打破课程学习成绩占主体的传统做法,将沟通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团队合作方面,通信企业看重员工的凝聚力和协作性,我们将学生活动项目化,组建项目小组,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均与所在团队、宿舍、班级的整体情况挂钩,让学生参与团队,体验协作,养成大局意识,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中的各种关系。职业气质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形成“通信人”的特有风貌,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布置中,引入通信企业的文化元素,为学生日后从业奠定内心认同。在工作目标和实施形式上,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大一学年是基础素质教育阶段,以培养“准职业人”为目标,通过国学早读、职场情景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场礼仪、表达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二学年是职业定位与发展阶段,通过行业专家走进校园系列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教育设计等活动,建立“职业雷达”,使学生正确认知通信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就业目标;大三学年是就业能力提升阶段,通过模拟面试、“与职场精英面对面”、求职能力评估与咨询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2.校企混编组建学工团队

通信技术专业聘请了近10名企业人员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和学院原有的辅导员、班主任共同组成了学生工作团队,在班级管理、专项工作等方面分工合作,接受学院的统一管理。校企人员共同制定学生教育管理计划,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这样一支校企混编的学生管理团队(图2),也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形象,影响着学生自发地向企业标准靠拢。

3.班级管理嫁接企业模式

在班级管理上,通信技术专业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班级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公司”,班主任作为董事长是“公司”发展的指导者,班长相当于企业的CEO,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其余班委相当于企业的中层领导,普通学生就是“员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岗位”,有工程岗、销售岗、人事岗、行政岗、研发岗等。我们还专门模拟企业办公环境准备了一间办公室,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到这里“上班”,按照岗位处理企业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每一位“员工”都有虚拟的“工资”,完成相应工作会有“工资”发放,迟到、旷工、不注重仪表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会被扣除相应“工资”。在这里,大家要面对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月末,班主任(“董事长”)会根据个人的业绩进行奖惩,考核数据作为“岗位”晋升和降职的标准。

4.开设“国学早读”培养企业精神

由企业辅导员担任活动导师,在通信技术专业开设“国学早读”特色活动。通过对《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提升个人修养,增强班级凝聚力。企业辅导员还将企业精神和企业规范融合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企业资源进入“第二课堂”

通信技术专业还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包括提供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前的模拟招聘,指导专业性较强的电子测向比赛、专业技能竞赛和通信百科知识竞赛,参加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等各类学生活动。企业资源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社团组织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企业管理层和工程师的零距离接触,受到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实践成效

1.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将企业职业管理要素嵌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方面,成效明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到企业职业管理的内容和活动,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岗位需求,推动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第三方调查显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竞争力、就业现状满意度连续3届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2.促进了学生工作队伍的提升

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引入,对学院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辅导员的角色从“辅”向“导”转变,并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和企业的接触中,辅导员也加深了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对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带来了直接的帮助。企业工作中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工作要求,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对于学生工作队伍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3.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集中在教学建设方面,引入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实践,使得企业资源介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环节,真正实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推进了高职院校企合作工作的纵深度。一方面,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和培养中,有效保障培养结果与企业的内在需求更加吻合,有利于企业高效的实施人才战略;另一方面,学院从学生就业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明显提升,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性循环。

四、启示与思考

1.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企业职业管理的源头在于市场需求,其效果评价亦由市场反馈。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进,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跟踪和市场反馈机制,为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对工作成效的评价,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评价标准,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长期跟踪历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市场反馈梳理教育要求,不断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2.要组建校企混编型的学工团队

企业人在对企业职业管理内涵理解上的优势,是学校人无法比拟的,职业管理要素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成功嵌入,离不开企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试点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校企混编型的设计和执行团队,而校企人员在共同承担管理任务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互认互通。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职业管理的思路、内涵、方式融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中,并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形成表率。当然,组建校企混编性学工团队的前提是要有非常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能在合作中建立起人力资源互通共享的机制。

3.要搭建较为完善的实施体系

职业管理要素的嵌入需要充分的顶层设计,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以试点项目为例,在实施内容上,面向通信岗位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需求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引入要素进行了分析和取舍,保证了工作的指向性和可行性;在实施步骤上,拟定出三年的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序组织、分类指导,保证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常态化;在实施质量上,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控制和反馈工作成效,并将评价数据延伸到学生毕业以后,保证了工作的有效性。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要素,不仅填补了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众多环节中缺失的一环,对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丰富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内涵,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陆 群 王从容 汤昕怡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吴林源.职业设计与职业管理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9).

[3]仇道滨.英国高校“职业管理技能”培训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