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故事五篇

时间:2023-03-13 17:55:11 版权声明

成功人士故事

成功人士故事篇1

塔罗牌的图案与普通纸牌相仿,是一些用釉彩绘制的微型画,其完整的形象和粗糙、 神秘的风格使之极具叙事魅力。《命运交叉的城堡》运用的塔罗牌共有78张,分为宝杯 、大棒、宝剑、金币4个系列,其中用于占卜命运的牌诸如教皇、女巫、太阳、正义等 计22张。其中每张牌依据图案内容和作者设立的叙事功能的分布成为叙事线索,各自在 写作游戏里充当合适的角色,对人物命运的发展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作品故事发生在 既无过去、也无现在和将来的神话时段,森林中一座城堡的大厅内,来此借宿的过客围 坐在纸牌旁,在途经森林而造成的失语状态下仅依靠各自选取一组组自由搭配的纸牌, 便无中生有地幻化出一段段符合叙述功能和叙述者经历的神奇故事。这种情形如同作者 在其中的第14个故事《两个寻觅又丢失的故事》中所言:

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一个一下子就成为全部的全部:元素是有限的,它们的 组合却可以成千上万地倍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找到了一种形式和意义,在一团无形式 无意义的尘埃中受到了重视;就像78张一副的塔罗牌,只凭其摆放顺序就可以出现一个 故事的线索,将顺序变化后,就能够组成新的故事。(第97页)

不仅如此,卡尔维诺的纸牌叙述基本依靠对经典文学既有文本的直接引用、隐喻和改 写而结构成篇,因而,这些故事在文本内部和外部都制造着互文现象,其中,《命运交 叉的城堡》复制了中世纪童话、浮士德故事和骑士传奇的大量内容;《命运交叉的饭馆 》除了复制古希腊的作品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之外,还对《命运交叉的城堡》进行了复制 ,使小说形成了多重互文的复杂情况。《命运交叉的城堡》沿袭了西方神话和史诗中求 索的固有主题,命运的探索者摇摆于片段的意义和多重交叉的结构暗示出的多重意义, 通篇都表现为对(精神)求索的呼唤。

成功人士故事篇2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传播;创新

日本动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一直为漫画界所称赞,不管是本国还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不管是欧洲还是北美,日本动画几乎借鉴了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将主要探究日本动画对本国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使用,以及其所带来的持续的影响、蕴含的大和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一些不足。

一、革故鼎新,创新民族文化

日本动画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以多角度展现历史的方式进行。它结合当代审美需求,运用现代传播观念与方式,使得读者从动漫作品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被当作日本神话、传奇、小说素材,为日本传统武士刀精神代表之一的弁庆为例。镰仓时期,源义经遭到兄长赖朝的通缉,打算逃往奥州平泉。弁庆化妆为山野修行僧的队长,源义经与旁人装作弟子。为化解源义经身份被识破的危机,弁庆责打义经,以此证明义经只是普通弟子。这个故事被运用到日本动画《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中。弁庆石、鞍马寺、蹴上斜坡疏水公园等有关源义经和弁庆故事的日本京都场景被成功地塑造成该侦探动画的场景,成为构建整个故事的框架。并且动画中,武士的忠义与智慧、主人的宽容又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进化”到主人公柯南与服部平次身上,向观众展现一段真挚的友谊。故事发生在京都,患病服部平次的女友被黑势力抓走,想夺取他手中的珍贵佛像上的水晶珠。面对患病的服部平次,主人公柯南把坚持的平次击打昏迷,自己孤身去救助平次的女友。扎根于传统文化,改编各国知名的历史事迹或英雄名将的故事,是日本动画创作中一个永恒不老的主题。也因为这样,日本动画才会经久不息而独具生命力。凭漫画《三国志》夺得1991年“日本漫画协会奖,优秀奖”的漫画家横山光辉,创作的《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平家物语》等历史漫画使他成为日本历史漫画的权威。在漫画《丰臣秀吉》中,漫画家就以一种迎合青少年的眼光,以穿越的角度,通过一个穿越到丰臣秀吉时代的少年的所见所闻,来讲述丰臣秀吉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源远流长,汲取中华文化

任何一部成功运用传统文化的日本动画作品的作者,对相应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热爱。只有在这些基础上,作品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如果说只是简单地还原一个历史故事、一个神话传奇,那么再去看这些在大众心中本来就很熟悉的故事,就只有一些很短暂的共鸣,而真正可以学习的精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日本动画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就超出了这个简单的还原,而是倾向于对故事进行改编或者是重新构建结构。不同于中国许多本土的动漫把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西游记》《宝莲灯》一拍再拍,日本动漫所展现出来的再造能力是惊人的。例如,借助《西游记》的故事,峰仓和也重构了《最游记》四个性格与原著极大不同的师徒四人,孙悟空被塑造成为一个不设防并深深依赖师傅三藏,渴望抚平心中百年孤独的,表情酷酷的相当符合当红人气偶像组合条件的人。对于很多国内读者来说,刚开始阅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感觉很奇怪,但慢慢会发现这其实很有趣,极大地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另外,《醉西游》其中和原著取经体现的勇毅、坚韧、坚持不懈也并没有因为重构而丧失色彩,反而有一种更为升华的效果。日本漫画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漫画名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令人敬佩,立足于外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日本漫画作品一次次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也充分说明他们的“功力深厚”。例如,日本动画《十二国记》之《图南之翼》中就有写道:“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振羽鼓旋风,寰弧翱翔。绝运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十二国记》中十二国的原型就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国,漫画中人物的服饰也是出自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小野不由美也毫不吝啬地把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柔和进去。国王是由天帝派来的麒麟指引登基的,如果国王不实行仁政,那么他就不肯能得到永生,国王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为百姓谋福利。可以看出,这是《十二国记》中独特的政治理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国儒家观点被熟练地运用。从先秦到当代、从服饰到饮食、从神鬼到周易、从文学名著到古老传说,日本动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其动画创作的源泉之一。

三、优雅古典,吸取欧美之精华

深入几代人记忆的《圣斗士星矢》更是沿袭了部分希腊神话。出现的主要角色大都是希腊神话里的神,如宙斯的私生子——双子座的孪生兄弟撒加和加隆。黄金圣斗士的名字也直接和希腊神话中的十二宫一一对应。欧洲传统文化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显得神秘、优雅和古典。《黄金圣斗士》整个故事的大框架就是古希腊神话冥王哈迪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战斗。希腊帕特农神庙所在之处被设置成了故事中的“圣域”。《黄金圣斗士》中十二圣斗士被绘画得很美。白色或金黄色的头发、精致线条勾勒出来的脸庞以及根据欧洲人身体比例稍作修饰的健壮身材,无不体现着车田正美对欧洲文化的熟稔运用。日本“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服从而不逊”的性格更是在角色的性格和语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双鱼座的黄金圣斗士雅柏菲卡在战斗将近死亡的时候仍然不接受队友的协助——“你忘了黄金圣斗士的战斗一直是一对一吗?史昂”,这和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符合。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黄金圣斗士》成为一代人儿时的记忆,“天马流星拳”“爆发吧!我的小宇宙”一度成为青少年们的口头禅。这些口号的广泛流传一方面说明了这部动画强大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日本动画在运用传统文化时所体现的本民族的精神。“爆发吧!我的小宇宙”很明显地和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有契合之处。尽管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传承希腊神话,但核心价值观念却是日本式的。作者通过五个少年之间的交谊强调的进取精神、无私奉献以及关键时候出现的小宇宙爆炸式都很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四、结语

成功人士故事篇3

所以班主任与其苦干不如巧干,在班级管理中,我常用“它”――故事,来帮我管理学生,以助我一臂之力,自己认为收效甚好。以下是我用故事教育学生的一些实例,特和同行分享。

一、故事让学生懂得团结

每当接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都会想尽快让班级的学生团结起来。故在过程中,老师经常告诉学生一个班要团结,可是很多同学常常忽略团结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感受过,没有亲自体验关于团结的事情。所以,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级时,我也会告诉学生,大家都怀揣着共同的梦想来到这里,既然到这里大家就是一家人,需要共同去完成一些事,这就需要团结。但不同的是,我会在合适的时机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关于团结取得的一些奇迹。

当我看到班上学生自私自利,不愿承担班级事务时。我会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驴和马一起去驮东西。小力气的马对驴说:“请你帮我分担一点,好吗?”。驴说:“我没少驮,为什么要和你分担呢?”后来马被累死了,此时,主人无可奈何地把马驮的东西全部压在驴的身上。当驴被累得奄奄一息时,它才后悔没帮助马分担东西,才明白自私的坏处。然后,我问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过一会儿,我回答:“告诉了我们不团结的后果:害别人也害自己”。让我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我们班的学生(特别是班委)只要遇到班级上的事情时,他们都会积极的、争先恐后的去做。

在学校举行球类比赛时,我和同学们讲了关于团结取得奇迹的故事:一群蚂蚁被一场大火团团围住,等待它们的将是死亡。这时,蚁王急中生智,要求蚂蚁全部紧抱在一起滚出火堆,然后所有蚂蚁紧紧地抱成一团往外滚,最后,这群蚂蚁冲出了熊熊的大火,奇迹般地逃离了这场火灾,它们的生命得到了挽救。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团结创造的奇迹。但愿同学们能像蚂蚁一样团结起来,在以后的比赛中英勇参赛,争取赢取每个比赛,创造出辉煌的成绩。在后来的比赛过程中,我班学生英勇应战,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取得辉煌的成绩。

我想,学生听了这两个故事自然知道了团结的道理,明白团结的重要性。他们自然会发挥出各自的潜力,达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他们会铭记团结的重要性,而自愿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乐意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说教好过百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教会学生发现自身问题

现在很多学生出了问题,不是反思自己存在的错误,而是埋怨环境、自身条件等客观因素。此时若老师只是一味的说教斥责,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与教育背道而驰。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每接一个新班时我都会在合适的时候讲这样的故事:

两个士兵,一个既矮又瘦,一个既高又胖。他们一起去当兵,报道时教官拿同样的军服给他们俩试穿。显然,军服对两人都不合适。教官问他们不合适的原因。胖士兵理直气壮地说:“这军服太短太窄不适合我”。而瘦士兵说:“我太矮太瘦所以不适合穿这军服”。两人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看法,我停顿了一下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吗?”我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讨论。而后,我告诉学生:三年后瘦士兵成为一个著名的将军。而胖士兵仍然还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我带着学生分析两个士兵的态度。最后学生知道:瘦士兵是从自身找问题。胖士兵是去找衣服的问题即找客观原因,所以他无所作为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最后我告诉学生: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从自身找问题,而后改善自己,总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处理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才能踏入成功的殿堂。希望在坐的各位能做故事中的瘦士兵,不断找出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做胖士兵,一味去找客观原因。同学们只有像瘦士兵一样,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积极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将来你们才能有所成就,你们才会变得不平凡。只有这样,你们的青春才更具有意义,你们的青春才会无悔。反之,如果你像故事中的胖士兵一样,一味的去埋怨坏境,找客观原因,那你永远是这个样子,最多就是年龄在增加,慢慢的在人群中变老。

成功人士故事篇4

喜欢徐皓峰的人如同一个秘密会道门。其暗语对话如下:《逝去的武林》,嗯。《道士下山》,哦。《刀与星辰》,噢。《武士会》,嘿。仿佛大家都从书里得了练气的真传,不爱说一句废话。不喜欢徐皓峰的人又是另一个做派,常愤怒又外向,颇具红小兵遗风。《倭寇的踪迹》?什么东西,那也叫电影?《一代宗师》编剧顾问?“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废话,那是个十字!

然而双方绝不会掐起架来,大抵上文如其人,粉丝气质和本主也相似。徐老师的粉丝可能都是敦厚儒雅的做派,都像练就了高深武功,微笑着,表示他们心中自有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好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就像这本号称硬派武侠小说的《武士会》,其中的妙处,你只能意会。

故事从八国联军进京,义和团落败讲起,先确立一个乱世的大背景。接着是两姐妹欲自杀保贞遇见两高手对决,不得已成为旁观者和卷入者的滑稽画面。然后就是一路的逃亡、战斗。种种高手神人,历史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人物一一登场,历史和野史细节层层叠叠,一代高手于跌宕起伏中了悟人生,最后介入政治洪流创立武士会,因缘际会中功成身退,归于自我的江湖。

北京城战火余生,高手一决一别。叶落花飞,人隐影随。五台问道,生死相约。老棉花的霉味里藏着高手的命运,所以他不能沉醉在女人温暖的气息里变成俗套故事。粘竿处,戚家军,康梁变法,慈禧逃亡,雍正前朝往事,袁世凯袖里风云。历史的身影在武林传奇里照耀,也当背景,也作注解。你看了觉得历史不是历史,历史是现在,传奇也非传奇,是过日子。高手全是手艺人。死都不怕了,故事就好看了。当人情世故藏在凶狠招式里,寻根之旅落在死亡阴影里,生机勃勃的是杀气、热血还有儿女情长。

此中反角也生动。有两个人物值得一记:一是以高手之身成为天主教教士的师弟沈方壶,挣扎于教义与江湖。二是政治暗势力杨放心,以江湖之身谋庙堂之业,是中华武士会成立的推动人。一个传教士,一个阴谋家,两人因武功与权谋而介入武林,武林因有了宗教和政治的大背景而变得纵深。武是门技艺,士是个道德目标。武有武道,士有士道。武人为政治所用,想成为武士,多半以死士作结。《武士会》顶了个历史的大帽子,不是武士的颂歌,慨叹的是武人的宿命。所以优雅的武林人,多半醉心武艺本身与政治无涉。主角李尊吾末了辞了武士会,回终南山过老婆孩子的生活才是武人的正道。

这小说里有徐老师早年纪实作品《逝去的武林》的碎片,又有他处女作电影《倭寇的踪迹》的身影。写武人的琐碎生活,家长里短,讲故事不紧不慢的腔调像日本武侠小说家藤泽周平。从那位大师的作品改编的电影《黄昏清兵卫》曾创下日本票房纪录并横扫全球多个电影节。而对北京城里的风物细节准确的描述则让人想起张艾嘉叔叔张北海的《侠隐》,那是用西方通俗小说套路写的北京江湖复仇故事。主人公常吃罢炸酱面,喝杯威士忌,入夜就飞檐走壁报仇去。不过,藤泽周平的武侠扎根于日本民族国民性,跟咱们的生活还有代沟。《侠隐》也有黑中的浪子原型,不是中国的根。徐老师的《武士会》功夫细节实在,人物虚实可考,武侠小说的技术硬指标也毫不含糊,更重要的是谈古说今,历史脉络有据可查,继承了传统却翻出了新变化。

很多人过了三十就看不动武侠了。三十而立,目击人间小沧桑,人变得成熟了。武侠世界的不事柴米油盐,和浅显的人性表现,以及过于纯真的浪漫情感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了。有高手电光瞬间决胜负,有复杂人性,有三十两银子能住八年鸡毛店的算计,有走近历史的武林那些事儿,《武士会》更适合心灵进化了的读者阅读,小说里尔虞我诈的江湖就是身边的镜像。儿女情长的取舍,就是眼前挣扎选择的借鉴。混杂是一种多元表达,博大是意味深长,在这个视角下,《武士会》是武侠小说在当代的进化。新武侠,软硬兼施,口感综合,信息量和观点分量十足,娱乐与深度并重。

说是硬派武侠小说,其实也有温香软玉。说是虚构,一招一式又有章可循。说是小说,却又好发高论,架了武林的大梁,堆了故事的砖头,拿历史上色,中间合了佛道禅理的稀泥,糊在砖缝里。远看青砖碧瓦气象严谨,近看色彩斑斓暗地妖娆。把小说看出画面来,忽然就忆起了《逝去的武林》里说拳法讲往事的二先生李仲轩语气淡然,《倭寇的踪迹》比划着招式的下山老头满脸沉醉,《一代宗师》里的金楼掰烧饼潜流汹涌。

成功人士故事篇5

然而看了很多期后,我发现了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参加活动的选手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成功的商人,甚至还有种庄稼的农民,但居然没有一个博士生,二是获得评委们很高评价的往往是学历很低的选手。我不禁对这一特殊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是什么让博士们的勇气居然不如一介农夫呢?难道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反倒因为读书把自己读倒退了?读失败了?由此,我不由想起那句曾广受诟病、不知何人所说的“妄语”:创业,农民比博士更易成功。

既然农民比博士更容易创业成功,那人们劳命伤财数十年寒窗苦读岂不是等于浪费?这不是典型的“读书无用”的论调嘛!然而,通过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身边的故事略加分析,我惊异地发现,“农民比博士更易创业成功”的论调并不是痴人妄语。

没有人会否认,博士创业的起点远远高于农民。博士是高学历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能更快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人脉关系比农民更“高层”,他们的同学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工作,创业时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人脉资源……然而,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博士还是被农民打败了。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用不好反而会伤到自己,一些博士一一准确说是高学历者,由于过于信书,无意识地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却不自知。而农民――准确说是低学历者,无知无畏,敢于打破一切框框条条的束缚,往往能闯出一片广阔天地。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历下海经商,一个只读完高中就去商海冲浪。谁都没料到,只读完高中的朋友生意做得比取得硕士文凭的朋友还要大。究其原因,居然和读书的多少有关系:硕士朋友书读的太多,任何事都要反复分析、论证,前怕狼,后怕虎,谨小慎微,错过了许多好时机,生意当然做不大;而只读完高中的朋友做任何事情,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活学活用,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十年过去了,他现在拥有员工几百人,厂房上千平米,生意的规模是硕士朋友的几十倍。经过比较,我们得出结论:硕士朋友书读得太多了,反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

在技能方面,农民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博士。高学历者往往高估读书的作用,喜好“坐而论道”而忽视实践的作用,在学校学企业管理的不到企业去实践,学商业不去亲自搞销售,这样的读书无疑于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行动实践能力差。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三个博士有了创业的冲动,于是合伙开了个公司,遗憾的是这家公司一单生意也没做成,没有半年就散了伙。原因很简单,三人都是大博士,都只想指手画脚,都不想弯腰做事,没有人做事情的公司,不关门还等什么呢?中国的博士基本是在论文中泡大的,这些博士不但被论文泡大,而且还被泡浮肿了,被泡得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这样的人去创业不失败简直就是奇迹。反过来看,农民等低学历者则不一样,他们在创业中所能做的就是动手,就是练,反复地操作某件事情使他们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没有哪个农民不是从第一天就开始实践的,他们的知识面虽然不如博士广,但是他们在每一个实践中学会的知识都能灵活万变地运用,而博士纵使有100个理论,却未必有1个会灵活用到生活中去,更多的是流于空谈。

在人情世故方面,农民等低学历者也比博士占优势。一个调查显示,博士等高学历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不如农民。农民在校时间少,进入社会的时间多,做得多了、练得多了,慢慢就能在做事中琢磨出规律,在实打实的做事中培养出实用圆润的交际能力。而许多高学历者,从小家庭环境设置的目标就能使他丧失了在社会中学习的渠道,做事说话的方式往往显得幼稚,IQ高而EQ低,虽然满腹经纶,在与人交往时却给人不懂事的感觉,往往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而创业中,取得信任是最为重要的。人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和各种人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高学历的博士来说,他每天接触的是冰冷的甚至有点迂腐的书本,在实战中必然要输给那些对人情世故了然于胸的“老江湖”农民,所以,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被文盲妇女拐卖的新闻,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