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广告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14:03

成功广告案例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1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广告主与设计者越来越关心一个问题:如何使受众能快速而有效地接受到广告画面所发出地信息并促成受众地反馈。然而,在设计中有无数种视觉表现形式,怎样的视觉表现形式能在瞬间快速地吸引受众地视线,并且带动口碑效用、产生消费行为,从而促成营销成功或某些预定公益效应。

然而,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延续到至今大陆仍然对性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所反感。古有俗语"物极必反",笔者坚信情爱图形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一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视觉关注力效果,从而促进营销成功。不过请读者放心,本文探讨的情爱图形是属于浪漫型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涉及有辱男女性同胞的图形,更何况近现代国人思想受西方思想有所影响,有所改变,逐渐关心起青年一代,让性教育写进教科书。

因此,本文从图形设计的角度,探讨在平面广告中运用情爱图形的效能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议题,并提出一种解决问题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1在平面广告中,情爱图形具有快速传达信息的效能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的时代。每天,广告以其无孔不入的威力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离不开广告的困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工作日益繁忙和紧张,人们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更想得到消遣、娱乐和艺术享受,希望广告不仅仅能传达信息,而且又有娱乐性、艺术性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审美需要。因此,在广告中,要吸引人们的关注力,必须具备娱乐性或艺术性。

1.1在平面广告中,情爱图形具有强烈的视觉快感

在平面广告中,情爱图形具有强烈的视觉快感。从生理结构上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器官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和某些迄今为止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生理机制,可以导致性兴奋。伦敦的科学家曾经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试验,他们在对这些志愿者的脑部进行电脑扫描时,给这些人看了几张情爱照片,结果发现,看到情爱图形后,他们的脑部产生了令人惊奇的化学反应,导致神经兴奋,可见情爱图形具有强烈的视觉快感。

在国内广告界中,有关于情爱图形的广告是极度少见的,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有也只是运用了很隐晦的表现手法,据笔者曾经看过的是"三源美乳霜"广告的一则以文案"做女人挺美"的丰乳平面广告,广告语简洁准确,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琅琅上口,流传甚广,让人心领神会,尤其对女人的触动是非常明显的,加上广告多重含义让人能理解又不会令人难堪。尤其是这个"挺"字的应用,真是入木三分,一字值千金啊。该平面广告可以说是创国内先锋,给国内广告界的广告表现手法增加了无限生机,丰富了国内广告表现手法。

且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已经养成一种思维定势,谈性色变,以至于产生对日常生活的性话题或者情爱图形的敏感性,导致人们尴尬的情形。即使有所了解,也是比较私人方式,除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或以艺术眼光看待。正是因为如此,使人们对这些有关性方面的了解趋于贫乏,促使不少人不懂得性方面的健康保健知识,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近现代思想受西方的影响,人们思想有所开放,逐渐向渴望了解性知识以对自身的保健的大转变。因此,在平面广告中隐晦地使用情爱图形具有极好地视觉关注力与口碑效应。

1.2在平面广告中,情爱图形具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表现手法划分为:象征型表现手法、古典型表现手法、浪漫型表现手法,而浪漫型艺术里情爱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神之间的爱、两情爱,是浪漫型艺术里特有的美的形象。主体内在精神的无限性使爱情在浪漫型艺术里占有重要地位。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中的主体须从本身中跳出与另一主体在精神上结合成统一体,这就是爱,人神的爱和两情爱,所以爱成了宗教范围的浪漫型艺术的一般内容,产生出它所特有的美的形象。"①这种精神性的内在的爱的表现为一种亲切的情感,通过感性的肉体、眼光、神色或音调、言语而表现出来。它表现于一切偶然的情景,它寻求心灵的表现方式和领会方式--并非客观方面的内容意义,而在于主观方面,在于心灵本身的主观反映。

千百年来,两性之爱既是人类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基础,又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歌咏的永恒主题。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沸洛伊德(SigmundFreud)则认为,人的心理内容主要是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其中又特别是性本能,即力比多(Libido)所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性本能的的升华,即原欲的升华。沸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种原始的冲动,具有很大的能量和活力,它要求得到满足,寻求快乐,但往往受到现实社会的压抑而得不到满足,因此,它总是以乔装打扮的形态出现,千方百计地寻求一种代替的对象,达到代替性的满足。把原本的"性目的"的活动转变为一种与性目的有心理关系的"非性目的"的活动,这个过程就是原欲的升华,这种升华同时又是一种幻想。艺术之所以给人以愉快,也就是因为它能在幻想中为原欲提供一种代替性的满足。②

沸洛伊德在现代西方对各门学科和生活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意识"概念的出现对美学和艺术极为重要。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包含大量无意识现象,这是无可置疑的。当然,将性本能夸大为一切心理现象的本质,这种"泛性论"的确是错误的。

因此,情爱图形在浪漫型艺术里占有重要地位,它满足了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

2在平面广告中,情爱图形的创作元素

在设计表现手法当中,设计者有着不同的构思途径和方式,但情爱图形这种浪漫艺术表现手法从多数的创作经验来看,大致都是涉及到带情爱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抽象图形创作元素

抽象图形又可分为文字图形和非文字图形:

2.11文字图形创作元素

在文字图形设计元素当中,先就中英文元素来说。中文又叫汉字,汉字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字是准确传达信息的最好图形元素之一,通常设计者都是从文字的"义""形"进行创意设计。③以下介绍一些在设计创意时运用文字图形隐晦地表现情爱信息并达到成功传达效果地案例:

(图1)(图2)是Argentine&Brasil两支足球队比赛的平面广告,是相对早期的上世纪末期优秀作品。(图1)是Argentine足球队打败Brasil足球队做的平面广告海报,暗喻说Brasil球队被操啦;(图2)是后来Brasil足球队打败Argentine足球队做的平面广告海报,暗喻说Argentine没种啦。(图1)(图2)都是大胆运用文字图形中的英文元素,英文元素取之于Argentine&Brasil保险套名字的首字母"A""B",设计者巧妙运用英文字母图形元素"B"类似于女性人体殿部的曲线形状,而英文字母图形元素"A"则奇思妙想地分成大写"A"和小写"a"分别与大写"B"进行巧妙的组合,只是稍微的将英文字母图形元素"A""a"逆时针转90度方向,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爱关系图形的设计图形,图形简单明确,极具视觉吸引力,顷刻间让受众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成功传达效果。

(图3)(图4)是节约资源的系列平面公益广告,它独辟蹊径的运用文字图形中的汉字元素。(图3)是设计者用随意手写的笔触写出的文案"虽然我很短,但我还很有劲",几乎占满整个画面,左下角配有一短小的铅笔儿;(图4)设计者用的是一样的笔触,一样的排版,文案是"我不是那种只能用一次的套子",配有一微折的档案袋。传达效果如同图一般广告语简洁准确,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让人心领神会。

2.12非文字图形创作元素

在非文字图形设计元素当中,除文字图形设计元素外,任何抽象事物都可以作设计元素,只要你能发现其中奥妙。以下介绍一些在设计创意时运用抽象事物图形隐晦地表现情爱信息并达到成功传达效果地案例:

(图5)(图6)(图7)是反对性骚扰的系列平面公益广告。它们都是以同样文案"它不懂说不,你却可以,不要哑忍办公室性骚扰,求助热线:21063600.",而且都是运用情爱姿势图形进行的成功创作。(图5)是前后紧贴的高层领导座椅对低层员工座椅;(图6)也是前后紧贴的两支"结构工程台灯"分别折60度、120度左右的状态;(图7)是两个上下紧贴鼠标的层叠关系。系列图形的巧妙运用,可以看出设计者对生活周围的细微观察、以及敏捷地思维,足以让受众见仁见智。这些都是巧妙的运用抽象图形这种浪漫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案例。

2.2人物写实图形创作元素

在写实图形的设计元素当中,并非要求设计者一定是对人体敏感部位进行裸露,而是尽量以类似某些有关敏感图形进行替代或尽量不裸露。以下介绍几种成功案例:

(图8)(图9)是VIVUNO女鞋的系列平面广告-2003年嘎纳平面广告获奖作品。(图8)是一个巧妙的发现,这样唯美诱人的图形,竟然可以是女性穿VIVUNO女鞋时脚板和大拇指的局部特写,此发现不亚于发现新大陆。(图9)则是(图8)的逆反思维。这些都是巧妙的运用唯美写实图形这种浪漫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案例。

综上所述,情爱图形这种浪漫型艺术表现手法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从视觉传达信息的效应上,本文认为是很具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可以强有力的吸引受众深入品味;并且,我们可以谨慎运用浪漫型艺术的表现手法,避免图形的"性泛论",同时也要发展象征型、古典型等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的形象。

参考文献: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4,第326页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2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Langdell)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20世纪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始采纳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利用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以帮助学生能像管理人员那样思考问题,做出决策。之后,案例教学法在西方教育界迅速崭露头角,被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企业管理等教学领域,逐渐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型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郑金洲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案例教学法以下定义。“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与本课程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根据教育界对案例教学法含义的共识,结合广告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广告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收集和加工典型营销传播现象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再现真实的营销传播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做出判断和决策,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学习理解原理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即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教育中的误区

由于我国广告教学长期以理论教授为主,侧重强调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过程缺陷,导致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很多误区,只有消除这些误区,案例教学法才可能真正在广告教育中施展开来。

2.1误区之一:案例教学等混举例说明主张案例教学就是“举例说明”者,以为教学中有案例就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即是教师先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再结合案例进行说明使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并非举例说明那么简单,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是借助案例研讨来实现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们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营销传播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诵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讨论和积极评价。再次,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不断交往的过程,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法中占了很大比重,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

2.2误区之二:案例教学等同事例教学主张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复述”为主的事例教学法,即是以大量案例来吸引学生。课堂上只有老师对案例的描绘,很少有老师和同学的激烈辩论,老师在最后还要公布案例的“标准答案”。这样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教学,只不过是对广告概念或原则讲授的少,对案例描述介绍的多,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案例的灌输。案例复述往往是对已有结论的论证,它对学习者的启示和警醒作用十分有限;而案例则是需要在讨论和分析中才能找到结论的特定情境中的事件。有的案例甚至很难得出结论或无法得出结论。事例教学比较简单,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随时插入,所用事例也往往是信手拈来,不必精心准备。而案例教学的要求则高得多。这种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其完整的教学过程。事例教学手法单一,以授受问答为主,而案例教学能对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案例教学重要的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营销传播运作中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真正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广告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方法技能。

2.3误区之三:案例教学就是实践教学主张案例教学就是实践教学者,混淆了二者的含义。案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共同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获取广告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更要通过对广告案例分析、追问的过程,养成学生反思实践问题的精神,提高反思实践问题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发展与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不是要学生死记知识条目,而是重视逻辑推理和辨证思考的过程,形成怀疑和批判的学术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仅仅是突破传统广告教育中只关注知识讲授的弊端,提高学生营销思维能力。但是案例毕竟是经过加工过的事实叙述,仍然不是完全的社会真实,案例教学法也不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广告实践,学生对于接待广告主的技巧、客户服务、策略选定、提案陈述、广告文书、广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并不能通过案例教学法完全获得。所以,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本质上是大相径庭的。在现行的中国广告学高等教育模式中产生的课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目的就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广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做准备。

3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教学中运用

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有周密的准备和精心的实施。目前学术界对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教学中的运用概括性总结和表征化地描述居多,而结合广告教学实际真实再现认真分析其运用过程的则罕见。笔者结合自己在广告教学中的体会,以一个原创性的案例教学的演示分析为基础,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设计和运用。在品牌定位的课程讲授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定位的本质即定位是针对潜在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品牌的特性所做的营销传播活动,笔者选取了可口可乐新可乐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广告定位所依据的三个重要的参照因素:消费者的需求、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市场地位。

案例1:求新还是坚守—

—可口可乐的定位困境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因为可口可乐是这个市场的首创者,也是人们心目中饮料市场的领先者,因而可口可乐一直坚守自己的领导者定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它1942年的广告语:“真正的饮料(therealthing)”,表明只有可口可乐是正宗的可乐,其它的都是仿制品。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在对百事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可是接下来10年里,百事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定位:新一代的选择。通过系列广告大力宣扬青春、充满活力、富于挑战性的百事精神,“认为自己年轻的人现在就喝百事”,从而导致美国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迷上了百事可乐,抢夺了可口可乐在年轻人中的市场份额,成功与可口可乐缩小了差距。70年代,“百事挑战”运动针对可口可乐的口味,强调自己的稍甜配方更胜一筹。80年代,百事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巨星策略进一步挑战可口可乐的霸权。1981,可口可乐老大地位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不仅输给百事,还输给芬达、雪碧、健怡可乐。同时,可口可乐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新配方的新可乐,在与百事和传统可口可乐的口味测试中,新可乐被消费者认为是口感最好的。面对百事的强劲挑战,可口可乐公司是否应该放弃原来的已有99年历史的神秘的“7X”配方,推出一种新配方的新可乐?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学目标:①加深学生对广告定位依据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着将等消费者的需求、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市场地位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分析中去。②初步训练学生的广告定位决策能力。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案例1是广告定位中真实的经典案例,具有争议性和可分析性的价值,且能较好地体现产品定位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故选定此案例以期望实现教学目标。第一步,教师的准备。教师对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做深入的分析,确定案例讨论中的焦点问题。第二步,学生的准备。每一位学生于课前一周已得到教师打印好的案例材料,并按教师的嘱咐认真阅读、分析案例并写好发言提纲。

(二)课堂实施阶段

教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约6至7人,并设计出案例分析、讨论的步骤。第一步,设疑激趣,呈现案例。考虑到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将打印好的案例已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对他们来说,案例己无好奇感,故课堂上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并提出6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①可口可乐是否应该推出全新配方的新可乐?②可口可乐遭遇困境的关键原因是产品的口味吗?③可口可乐品牌的定位与核心价值是什么?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品牌的期待和心理需求是什么?⑤为什么定位大师里斯和屈特说“定位不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而是针对潜在消费者心智所下的功夫。”⑥广告定位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此时,师生再一次熟悉案例情境。此时仍处于案例的导入阶段。因此第二步的设计和安排非常关键。第二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①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发言,消除他们的紧张感,让他们在小范围的热烈讨论中互相启发整理思路。具体做法是小组每个成员先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批评、补充。接着小组成员对按教师提供的案例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意见,展开讨论,一个问题结束了,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最后要求各组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统计。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分别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②全班讨论。各小组选派2名学生结合案情分析情况进行观点陈述,其他学生认真听,评判观点、结论,进行补充,或质疑,或提出反驳意见,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将不同观点板书于黑板上,同时对个别质疑进行解答。对案例1,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形成三种意见:A、以全新配方的新可乐取代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以更好口感作为新的广告诉求,跟百事打口味战。新可乐不会影响可口可乐的领导者定位。B、保持可口可乐的传统配方,因为消费者选择可口可乐是出于品牌认同,而不是仅仅是口味。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是品牌的核心资产,新可乐使自己身份模糊,动摇品牌的领导者定位。C、同时销售传统配方和新配方的可口可乐。这样可以讨好消费者偏甜和偏淡的两者口味要求,比较保险。教师此时注意引出与论题相关的广告知识。第三步,以案论理,总结延伸。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有一个总结,在总结中教师往往要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广告定位理论知识。案例1涉及针对产品功能还是针对消费者需要进行定位的矛盾冲突以及在这种矛盾冲突时如何决策的问题。事实上,定位不是对产品本身做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比产品本身要重要的多。可口可乐19世纪80年代推出时是市场上唯一的饮料产品。它首创了一种新产品种类,品牌的名字就成为产品本身。20世纪大部分时间,广告充分利用它的原创地位,也是它配方保密的原因。而新可乐与品牌定位背道而驰。新可乐的定位出让了它最关键的品牌资产:原创性。可口可乐的品牌角色是看守者,他们不能改变旗舰品牌的口感,不能改变它的形象,惟一能做的就是保卫自己珍贵的品牌遗产。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1985年的确推出过新可乐。这一决策大大低估了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完全没有估量到许多人对传统可口可乐的那种深切、持久的感情。人们因为买不到传统可乐愤怒,媒体和众多消费者强烈抗议,抵制新可乐。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公众的压力就迫使可口可乐公司完全撤下新可乐,恢复了老可口可乐的生产,从此回归经典可乐的定位,在以后的营销传播中可口可乐再也没有用“新”来形容过。教师要指出学生根据消费者需求、品牌核心价值和市场地位进行定位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这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

(三)课后评价阶段

在案例1的学习中,学生是从一个营销广告人员的角度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的,他们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决策人实际面对的那个两难情境,要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要感受来不确定性后果的压力,认识到营销决策可能要冒风险,并且懂得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他们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认识到在广告定位原来是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真实的案例情境让他们懂得了在做广告决策时,应考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最好的行动?为什么?以及行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同时,案例也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也能考察学生对本章节理论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广告定位的内容。此外,对案例的共同讨论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

4参考文献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报纸发行、电视广告、报纸广告

报纸发行的需求价格弹性

美国学者克拉克曾以10年为期,研究价格变动对239家报纸的流通效果的影响,并认为价格不具有弹性,甚至发现在订阅费和零售价均上扬的情况下,报纸发行量仍然增加。[1]同样,在1982年到1991年的近10年间,英国全国性大报采取了持续涨价的手段,但发行量依然上升了14%。[2]

根据美国一个“短期和长期需求价格”的统计表,报刊杂志的短期弹性为0.10,长期弹性为0.52,是缺乏弹性的。[3]这就表示,对于报刊发行来说,如果降低价格,那么不但不会“薄利多销”,反而会造成“谷贱伤农”。但是事实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报刊发行的价格战频发,而且还有很多取得了成功。

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有名的报纸发行价格战发生在1872年,刚刚推出的《申报》采用中国土造的毛太纸印刷,每份零售价压低到铜钱8文,两个月后,《上海新报》无奈应战,也把定价由原来的30文降至8文,但终因洋纸印刷、成本过高而无法支撑,宣布停刊。击败竞争对手后,《申报》又把价格提高到铜钱10文,以增加收入。[4]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个信息:

第一,

在《上海新报》与《申报》进行竞争时,《申报》需求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甚至很有可能是大于1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功地以低价争取到大量读者,迫使《上海新报》明知将大量亏损也要无奈背水一战。

第二,

《上海新报》停刊后,《申报》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而且一定小于《上海新报》存在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申报》才敢放心提高发行价格,而不担心需求下降影响总收入。

可见,同样一份报纸,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价格弹性。这是因为在《上海新报》停刊后,《申报》的可替代性降低,重要程度提高,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

另外,在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中,即使是通常缺乏弹性的报刊也可能获得非常高的需求价格弹性,从而使价格战能成为某些报刊的制敌利器。《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一书中对1999年的南京报业大战进行了分析,经过数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以下结论:南京整个早报市场的受众需求价格弹性约为0.56,是缺乏弹性的,对整个早报市场来说,价格战的结果只能是“谷贱伤农”。但南京早报中的《现代快报》和《江苏商报》等个别报纸的情况却不同,它们受众需求价格弹性分别达到了2.8和1.5,是富于弹性的。[5]也就是说,通过价格战,虽然南京早报市场的整体蛋糕没有做大多少,但少数的参与者却通过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使发行量大幅增长,从而改变了市场格局。可见,不但不同时期报纸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而且报刊市场整体与个别的需求价格弹性亦应相区别。

1993年,伦敦两大严肃报纸《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之间也爆发了一场价格战。这是一场奇异的价格大战。一般来说,价格战是都市报等经常采用的竞争手段,而严肃性大报则都非常注重维持可靠、良好的形象,很少采用这种相对初级的竞争手法。但《泰晤士报》是世界知名的严肃报纸,却在默多克的带领下主动挑起了这场价格战,不但获益颇多,更绝的是还能及时把报价提升到价格战之前的水平,全身而退。

这场“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1993年9月,《泰晤士报》首先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35万份的销量增长了24%。1994年6月,《每日电讯报》的销量跌落到100万份以下,于是也把报纸价格从48便士降到30便士。第二天,《泰晤士报》继续降价到20便士。到了1995年1月,双方价格都下降到5便士,大概相当于原来报价的1/10。这时,《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是102万份,而《泰晤士报》达到了57万份。[6]现在可以看出,《泰晤士报》的降价虽然带来了销售量的剧增,但销售量的增加比率远不及价格的下降比率,因此,它的需求对价格是缺乏弹性的,大幅降价减少了它的发行收入,会给报社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不过《泰晤士报》凭借雄厚的资本撑了下来,直到1995年7月,《泰晤士报》成功地把报价提到25便士,到1996年底的时候,价格又回到了大战之前的水平,但发行量却没有受太大的影响。1997年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达到79.2万份。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在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情况下,《泰晤士报》的巨幅降价使它的发行量大幅增加,四年时间中,它不但从竞争对手《每日电讯报》手中争得了大批读者,而且成功地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1995年1月,《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总发行量达到159万份,比1993年9月开始价格战时的总和增加了10多万份。[7]),使一些不看严肃性报纸的受众养成了看《泰晤士报》的习惯。而神奇的是,默多克不但用压低价格提升了《泰晤士报》的发行量,而且还成功地抬高了价格而没有损失多少读者。可见,《泰晤士报》具有极强的读者忠诚度和黏着度,究其原因在于它作为一份历史悠久、享誉全球的严肃报纸,能够为自己的读者创造独特而无法取代的阅读价值。而且,报纸的质量易于感知,阅读一份报纸后,就可以迅速地判断其内容是否丰富、可靠、贴近、有趣,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购买。

现在看来,《泰晤士报》的降价以低价格让潜在读者有了一个接近、了解自己的机会,以高质量让现实读者有了一个喜爱、忠于自己的理由,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发行、成功地提高了读者忠诚度。从这个案例可见,对于报纸来说,发行价格战的成功,不仅仅是由报纸的需求价格弹性决定,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的竞争态势和报纸的实际质量。毕竟,报纸提供的是信息和资讯,满足的是消费者较高层次的需求,只有以可靠的质量做后盾,才可能成为价格战中的不败者。

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

电视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是一般的产品,甚至也不是一般的服务,而是介于产品与服务之间的观众注意力。[8]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广告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看,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因为:

第一,广告投放是企业主和(或)广告公司的科学计划行为,一般不会因为广告价格的变化而大幅调整投放。很多企业的广告投放计划是公司的年度预算中编制的,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一经制定,除非有极大的客观情况变化,一般不会大量地追加或缩减广告投放。因此,广告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不大。

第二,广告的可替代性不高。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的是借助电视的观众注意力进行宣传,而观众注意力不仅是用收视率衡量的,观众的组成结构、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观众观看节目时的卷入度等等都是衡量观众注意力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准。从这一角度来说,不同节目的使用价值都各不相同,可替代性不高,因此,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也不会太高。

第三,广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比较高,这决定了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应不高。“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宣传自己,而广告是现在最为常用而且相当有效的一种宣传手段。科学的广告活动对一个企业的成功运作和顺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难仅以广告价格的变动使企业相应地调整广告投放。

第四,广告自身具有特殊的聚合现象。王府井和西单是寸土寸金的宝地,地价和租金非常昂贵,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店铺梦想能够入驻这里,即使一掷千金仍然趋之若鹜,这正是因为那里聚集了旺盛的人气,从而能带来可观的销售业绩。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聚合”。在广告投放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例如,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服务,广东卫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地聚集了一大批日化用品的广告,以至于当新的日化用品要投放广告时,也必然会考虑广东卫视,即使它开出的广告价码并不低,但因为人气已经聚集起来了,所以并不妨碍它在这一领域继续“魅力四射”。广告聚合现象的另一集中体现就是《中国青年报》对房地产广告的聚集。

[page_break]

第五,高价位的广告能够表明企业的实力,增加员工和分销商的信心,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在我国很多观众的印象中,在县级电视台播广告的,就是县级名牌,省级电视台播广告的,就是省级名牌,而中央电视台播的就是中国名牌。[9]因此,即使有时候同时在几家省级卫视投放广告的效果并不比央视差,投入也要小很多,还是有大量企业心甘情愿地被央视宰,因为在中国特殊的电视格局中,能够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本身就代表着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

第六,借用高价位的广告还可以顺势进行全方位的炒作,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一年一度的央视招标,“标王”花落谁家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每次都会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夺得标王的胜利者能够享受到众多的免费宣传,还可借此推进促销和宣传。即使是“标二”、“标三”等甚至是竞标失利者,往往也能顺带被提高一下知名度,真是好处多多,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看,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另外,从电视台的角度来看,利用价格杠杆撬动广告收入也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为:

首先,价格对广告投放的影响不大。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论述过。

其次,广告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精耕细作完全可以获得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满意的交换价值,而无须用降价把珍贵的资源廉价处理掉。对于每个电视台来说,不管它有多少频道,能够生产的广告产品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一方面受频道、节目和相关法律的限制,同时更多的是受观众容忍程度的限制。这些广告资源非常宝贵,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说,电视广告没有能不能卖得出去的问题,只有怎么卖的问题。例如,商务通的广告投放就选在了收视率不高的时段,但通过打包购买、循环播放的方式成功地提高了商务通在一般大众中的知名度、有效地捕获了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使得“一个都不能少”的商务通广告大获全胜。

再次,从电视台经营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用低价格来留住广告客户,而是靠完善科学的服务来赢得客户。一般来说,广告客户关心的不是怎样少花钱,而是怎样花钱。如果电视台能够为他们量身打造广告时间和空间,提供全套的广告咨询和评估服务,那么即使价钱高一些,客户也愿意花钱买放心、花钱多办事。

最后,电视台的自身形象非常重要,盲目降低广告价格容易影响自身形象,从而影响广告收入的长远增长。正因为如此,四川电视台才痛下狠心,停播了以之发家的大量的养猪广告。虽然这影响了当年的广告收入,但很快就有新的高品质广告商补充进来,使四川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成功迈上新台阶。

综上,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因此,电视台不应该靠价格战来争夺广告客户,而应该通过精耕细作、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来提高广告收入。

报纸广告的需求弹性

以上论述的是报纸发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而报纸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既与电视广告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相似,又与报纸发行的需求价格弹性有一定的相互关联。

因为,报纸是实行“二次销售”的特殊产品,它的成本补偿和盈利实现是由发行和广告两部分共同完成的,在发行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影响的不仅是发行收入,还包括广告收入。也就是说,即使报纸的发行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大幅降价带来了发行总收入的减少,但是只要发行量能够持续放大,报纸的广告收入就会有相应的提升,尽管这种提升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却经常是非常可观的——不仅能够弥补发行的损失,而且可以带来报社收入的大幅增长。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报纸的经济实力足够它成功撑过发行价格下降至广告价格上升这一“黑暗时期”,价格战对它来说就是有利的。上文提到的伦敦《泰晤士报》能够在需求价格弹性不大的情况下大幅降价,其原因就在于发行量的上升为它带来了3倍的广告收入,广告的支撑弥补了降价的缺口。这也正是众多报纸明知需求价格弹性不大,却价格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微观部分》,组编:教育部高教司,主编: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主编:郭庆光、孟建,赵曙光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赵曙光、史宇鹏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传媒经济学数字信息经济学与知识产权》,布莱恩·卡欣、哈尔·瓦里安编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定价》,肯特·B·门罗著,孙忠译,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新编社会主义价格学》,李慧中、朱强、蔡增信编,蒋家俊审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市场营销中的定价策略》,王慧农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唐绪军著;

《广告学教程》,倪宁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RobertG.Picard:《媒介经济学》,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

理查德·希克洛什:《报业大兼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新闻周刊》:《央视广告招标一场垄断盛宴》,中国新闻网,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6期;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经济学讲义,

“钢笔之王”的兴衰之道,

张潇潇郑一卉《2002年初武汉地区报纸价格大战的夭折》,

《学子论文:近代民营大报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传媒业发达国家报业同城大战态势》,

注释:

[1]RobertG.Picard:《媒介经济学》第83页,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

[2]理查德·希克洛什:《报业大兼并》第368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潇潇郑一卉《2002年初武汉地区报纸价格大战的夭折》,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光污染;情境导入;户外发光广告

如今,在我国各大城市的购物中心安装巨幅荧光屏和高强度探照灯进行夜间广告宣传的行为已相当普遍。这些习惯采用视觉刺激手段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发光广告因为过度用光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不仅饱受同行诟病、引发恶性商业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城市夜晚光线环境,给市民健康生活带来了危害。近年来由于商户不当使用户外发光广告造成光污染,而遭致附近居民集体投诉的案例已屡见不鲜,随着市政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户外电子显示屏设置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未来户外发光广告肆意“比亮斗艳”的现象必将受到法律严惩。纵观全球,凡是在光线强度和宣传效果上取得艺术化平衡的户外发光广告大都会采用一种所谓的“情境导入式”设计,这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光广告设计指明了出路。

一、何为“情境导入式”广告设计

“情境”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称,“情境导入”是强调消费主体与环境产生共鸣,相互渗透和感知的过程。广告信息的传播应该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强制消费者关注自己宣传的内容往往会适得其反。成功的广告会通过引导的形式让消费者主动找上门来,这就需要为特定的消费者创设出特定的情境,使其在购物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自己欣赏的情境所引导并完成消费。因此我们可以将“情境导入式”广告看作是人为地将广告环境融入特定的人文或者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易于被受众理解并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设计手段。

二、巴黎春天的得与失

由于户外发光广告的光污染危害出现较早,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有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限制夜间户外发光广告的滥用。以法国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台了《光污染防治法》和《夜间发光广告法》对易出现光污染隐患的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严加管控,不但限制商业建筑的整体光亮度,而且还对位于闹市区的地标类商业大厦制定了分层用光的规定,即3层以下才可以使用射灯用于商业宣传,从而避免了在夜晚过强的广告光线影响周边楼上的居民休息。这些繁复的法律规定看似给法国的发光广告设计师出了不少难题,然而在巴黎街头不断涌现的“情境导入式”发光广告设计作品却彻底让人打消了顾虑。例如,由全球最大的高级时尚品牌Dior出资赞助的2016年巴黎春天百货公司旗舰店新年灯饰就是一种典型的“情境导入式”发光广告设计。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春天旗舰店以其豪华的新艺术风格位列“法国历史建筑”名录,每年11月都要对建筑外表的发光广告进行重新设计以迎接圣诞节和新年的到来。由于法律的限制,巴黎春天旗舰店的发光广告早已摒弃了“不亮不气派”的审美陷阱,选择了一条温婉而优雅的情境导入路线。(如图1)所示,为迎接2017年的新年又恰逢Dior品牌创立70周年纪念,设计师首先采用了不刺眼的冷色调射灯勾勒出古典建筑物优雅的轮廓,又在建筑物的立面上方设计了一条较亮的霓虹灯带以凸显品牌标识。灯带下方大面积的建筑立面作为展示屏幕轮换播放着由投影仪远端投射的光亮度较低的圣诞及新年主题动画。建筑物三层以下则尽显流光溢彩,精致的橱窗在灯光的作用下展示着属于节日的欢乐气氛。整栋楼宇的发光广告是低调的但又不失隆重,大厦立面通过光的明暗对比整体烘托出建筑物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韵味,上部晶莹的光带在深色夜空下点缀出精美的品牌logo,与下方的节日纹饰相互作用很自然地将街道上人们的视线导向建筑物上方广告宣传的主旨:“Dior,伴我同行70载”,唤起了巴黎市民对这一国民品牌成长和发展的美好回忆,堪称情境导入的画龙点睛之笔。反观我国,同为巴黎春天百货在国内的分店,(如图2)所示的建筑物被高强度探照灯打得通体锃亮,在缺乏明暗对比的建筑物表面上安装的巨幅荧光屏只有进一步增强屏幕亮度才能凸显广告内容,致使宣传效果不佳。平心而论,我国的大部分购物中心的夜间发光广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光过度现象,由于长期漠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因而在情境主题的设定上普遍缺乏艺术感染力。类似的大卖场发光广告往往铺张过度而内涵不足,伴随着扑面而来的“土豪范儿”情境,受众多少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制消费的急功近利,也难免不少消费者会对此产生抵触厌恶情绪。另外,过度的光照不但大量消耗电能使运营成本增加,而且会形成光污染,扰民投诉和交通事故也将纷至沓来,绝非发光广告设计的长久之计。作为投资方,巴黎春天在我国看似有失水准的户外发光广告印证了大的社会环境对广告设计手段的决定性作用。法国的严苛与我国的宽松营造出了截然不同的户外发光广告情境设定前提,正是我们不够重视城市夜晚商业用光环境,导致众多户外发光广告争先恐后地用最高的频率吸引人们的注意,结果组成的是混乱的噪音交响曲,带来光污染的同时也造成广告艺术品味低下,甚至众多国际企业也无法置身事外,这也是许多洋品牌入乡随俗,被动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无奈。

三、PRADA的因地制宜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5

“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选课,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它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首要目标,同时这些教学目标放在商务合同语境中来实现,以期通过学习达到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合同相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国内合同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类型和各种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内容等,使学生对日常商务合同中的问题基本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为学生能够掌握合同这一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打好坚实的基础。该门课程旨在把国际商务合同活动和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起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也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储存表征商务合同的信息结构,增加学生记忆中的相关商务合同知识的储存,以备以后提取用于理解新的合同案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国际商务合同强调实用性,其语言活动以信息为焦点,任务为引导,模式以合同的基本知识为一个教学单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转让和终止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带有“叙事性”。其语言的训练也是融合性的,听、说、读、写、译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交互进行,具有整体教学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目标。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商务合同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模拟真实合同形成的发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合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富有实践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合同”的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只有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本文以“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为例,具体阐述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合同成立的要件,辨析要约与承诺和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合同订立的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辨析要约和要约邀请两个概念时,教材指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如寄送的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同时指出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商业广告符合要约规定,教师可选择下列案例加以说明。甲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但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可供。法院判定甲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甲公司的广告中说明了汽车的型号、价格、数量等,内容具体确定,而且还确定了广告的有效期。因此,甲公司的广告是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符合甲公司要约的要求,构成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此时在甲乙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同关系。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以节约时间、高效阅读为原则,教师可将案例和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应在熟练掌握相关合同成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师下发的案例资料,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惑之处和关键问题做好记录和初步分析,在必要时,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予以佐证,对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应做深入剖析,并撰写发言提纲或工作底稿,为案例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上实施

案例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的讲授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结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和传统讲授两种方法并用,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教师系统详细地对相关的合同成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把教师选择的案例,用刚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讨论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组织形式来看,课堂展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全班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拓展思路,深化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确定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在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难点、重点,并将该知识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再回顾。

(三)课后总结

通过小组、全班讨论、教师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学生总结案例,将其所知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重要阶段。学生应根据对案例讨论的思考、总结和所做的课堂记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报告中,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相关合同法条款予以证实。教师要进行认真评阅,还应给学生加上简短的评语,根据优劣给出得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评价反馈的方式,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三、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案例教学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要保证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除了正确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教师配备问题

“国际商务合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那些既有商务实践经验和合同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国际商务合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中国职业流动性较低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很难招聘到这类教师。该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本校经管类教师进行语言培训或对外语类教师进行商务实践观摩和调研等方式克服和解决。

(二)案例选择问题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案例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适教材。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案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经历,还需到各类商务实践一线做大量的观摩和调研。同时,鉴于各院校对案例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加大投入,组建学校案例库。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案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案例,丰富案例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从而获取最新的案例资料。

(三)教学互动问题

由于中国学生长期适应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互动中,会出现发言集中在某几位学生中,多数学生缺乏发言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互动的驾驭式管控来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自主编写的案例教程,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案例素材、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课程教学之初,重视学生检索资料和专业文献技能的训练;在讨论之前,先在课上或者课前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发言准备。教师也应由“接受”走向“导学”和“对话”,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和导学教学范式的转变。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程成绩评定依赖于集中考试,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高校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主流模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大多依据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评定,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不少学生高度关注期末考试范围和期末复习,而对平时课程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不足,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积极性更是不高。这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将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即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也可以通过优异的案例讨论成绩予以抵销,另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广告创意;思维活动

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创意人员经历了哪些思维活动呢?在网络广告创意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进行了各种思维活动,最终产生出好的创意。这些思维活动可以划分为四类,即:一、形象思维;二、逻辑思维;三、情感思维;四、直觉思维。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即运用形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中时都会涉及到形象思维,作为集合科学、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广告创意,更离不开形象思维。在广告创意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意,可以强化产品定位、帮助构思广告内容、可以安排广告形式,还可以传达企业的整体形象。我们来欣赏一些成功运用形象思维的广告创意:案例1:穿“哈撒威(Hathaway)衬衫”的男人大卫•奥格威为哈撒威衬衫所做的广告:“穿哈撒威衬衫的男人”,奥格威给这个人戴上一只眼罩,奥格威回忆说,“我想了18种方法来把有魔力的‘佐料’加进广告里。第18种就是给模特加戴上一只眼罩。最初我们否定了这个方案而赞成用另外一个被认为更好一些的想法,但在去摄影棚的路上,我鬼使神差般地钻进一家店花了一块五毛钱买了一只眼罩。但它使哈撒威牌衬衫在过了116年默默无闻的日子后,一下子走红起来。它为什么会成功,我大约永远也不会明白。”这就是瞬间出现的灵感……迄今为止,以这样快的速度这样低的广告费用建立起全国性的品牌,这还是绝无仅有的例子。案例2:“万宝路”香烟的西部牛仔形象原先万宝路香烟针对的是女性目标群,定位为“柔若五月”的女性香烟,产品广告表现则以时髦的女性持香烟的优雅姿态为主画面。当时,在美国男性瘾君子心中,始终认为万宝路是女人抽的烟,因此1954年的占有率不及0.25%,是个奄奄一息的品牌。莫里斯摸准了男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后,彻底改变品牌地位,1954年5月正式换上新滤嘴,并改为硬盒盖包装,塑造万宝路的牛仔形象,传播主题定调为“释放男人风味”,通过广告一扫以往女人香烟的形象,销售一路飙升,成为纽约过滤嘴香烟销售第一名。

二、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讲,他们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广告策划人必须给他一个充足的理由才行。

三、情感思维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是“传情达意”,即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大自然之间美好感情的表达。广告创意中的情感思维,就是研究广告如何发现、发掘、沟通人们潜在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以达到吸引注意,促进销售的目的。

四、直觉思维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品牌塑造;商业价值

在“互联网+”的大潮流下,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凭借互联网播放平台发展起来的微电影广告也成为了品牌进行宣传的新方式。品牌不仅能够通过微电影广告充分地介绍自家的产品,还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受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一、微电影广告概述

微电影,是电影的浓缩版产物。微电影广告作为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产物,也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下的又一次创新之作。微电影广告的时长一般在30秒到300秒之间,与电影相类似,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会将品牌诉求与企业精神完美的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广告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增加了更多故事性和艺术性。相较于传统植入广告的生硬,微电影广告的制作更加专业、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与产品的结合也更加自然生动,因而更受品牌的青睐。一直以来,广告的营销模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植入式广告为主,早从国外的知名电影《罗马假日》,再到国内冯小刚制作的《非诚勿扰》,植入式广告则是将广告的商业性发挥到了极致。但由于媒介的大肆宣传,国内的植入式广告泛滥,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与评价大打折扣,对植入式广告也产生了抵触心理。为寻求好的广告效果,品牌探寻逆向思维方式,开创了广告植入电影的新模式,将电影的拍摄技巧与娱乐的广告创意相结合,让消费者主动关注并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品牌微电影广告在获取受众关注的同时,也使品牌形象得到升华,使品牌更具有创造性与拓展性。

二、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分析

从2013到2016年,麦肯光明一直在对春节系列微电影广告进行故事挖掘。2013年推出了《回家——迟到的新衣》,讲述在外地打工的返程大军回家过年路的艰辛与不易,广告片结尾以孩子收到父母迟到的新衣收场,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2014年推出了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将孩子从小使用筷子的阶段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启蒙、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小故事中,凸显中国人的情感。2015年推出《春联》系列广告,选取春联成为讲述春节故事的物化载体,加深了受众对春联及新年的理解。2016年“梦想照进故乡”系列微电影广告让中国人记住了“故乡”这个词,相较之前的“回家”主题,“故乡”则是对其的进一步物化与升华。从麦肯光明的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不难发现,麦肯在广告故事选取背后所做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调查,随着生活大环境的改变,麦肯的创意思路也在紧紧跟随着社会的热点,在令人感动的同时引发思考和共鸣,这是麦肯在公益微电影广告上的成功之处,同时,麦肯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借鉴。

1、故事讲述是关键

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成为了品牌关注的焦点。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核心,有了好的主题,广告对品牌的渗透才更具有价值。其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要使受众通过片中的人物感受到其代表的品质和意志,传递的是企业精神和品牌理念。

2、品牌内涵为核心

品牌在进行宣传时,要将品牌信息融入微电影中、将企业精神通过微电影进行推广,以广告创意来赢得关注、以品牌为核心来讲故事,从而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如麦肯为强生、雀巢、黑人牙膏所做的广告,都是依托其独特的品牌内涵为出发点进行创意构思,最终所呈现出的广告片应该回归各自的品牌文化,才能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

3、受众定位是重点

年轻受众是接触新媒体、新事物的最活跃人群,他们与微电影营销的参与和互动较多,微电影营销使其能很好地发挥自我优势,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产品进而体会到蕴藏在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与品牌精神。微电影广告的投放要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受众对网络的使用习惯和偏好,选择在特定人群中重点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宣传目标定位和精准程度。

4、渠道扩大成必然

微电影广告的投放渠道需要实现多元化,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在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略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电视媒体在广告传播中依旧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对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品牌与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

为了得到需求不同的新媒体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更进一步依托其媒介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

1、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

对于广告营销而言,微电影是营销热点,也是营销工具。现如今,一些知名企业也更多地把宣传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通过宣传品牌内在价值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用故事吸引受众、用主题提升价值,建立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提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

2、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

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使受众接受广告中所传达的理念,成功的关键是将企业所倡导的品牌价值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微电影广告营销应致力于让观众认可品牌,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而不仅限于单纯的产品促销与宣传,让受众理解品牌精神,打造特色品牌理念,才是成功的营销理念。事实上,从单纯的产品体验上升到更深的品牌感悟才是微电影广告营销的精髓之处。

3、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

微电影广告营销离不开网络这一平台,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最好载体,发行者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强大平台,选择适当的媒介发行微电影广告,才能实现广告的广泛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双重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广告只能通过新媒体播放,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基数,选择电视媒体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企业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微电影广告宣传片,引起电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受众的自主消费欲望,使其能够自觉形成对品牌形象的认识,引发进一步消费行动。

4、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广告营销的目的在于实现产品销量的增加,在传统营销模式深入人心的现实环境下,微电影营销应该找到突破口,品牌要淡化广告的商业气息,思考如何将企业的品牌理念导入广告宣传中。通过感性故事的讲述,在融合品牌精神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生活,宣传生活正能量,通过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更优质、更负责任的广告营销。

四、结语

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要建立在同受众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变化相适应的基础之上,创新广告营销模式,淡化商业色彩,传递品牌价值,注重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品牌推广,达到良好的企业营销效果。

作者:周东华 魏静茹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2]刘颖.“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西江月,2012.12.

[3]严瑾.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推广[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9.

[4]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5]刘强.全球竞争时代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2010.10.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王老吉品牌定位

“怕上火,喝王老吉”,近年来,一种红色罐装饮料王老吉脱颖而出,迅速飚红大江南北。

看到下面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到王老吉的来势之猛。2002年,王老吉年销量1.8亿元,2003年年销量6亿元,2004年年销量15亿元,2005年年销量超过25亿元(包括利乐装),2006年年销量更是超过了35亿元(包括利乐装)。

2002年以前,从表面看,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然而由于产品定位诉求一直模糊不清,品牌外延没有得到有效扩张和提升,王老吉凉茶85%的市场在两广地区,加多宝的管理层也发现要想将王老吉做大,仅仅依靠两广市场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想办法走出去。

2002年年底,加多宝找到成美营销顾问公司,初衷是想为红罐王老吉拍一条以赞助奥运会为主题的广告片,要以“体育、健康”的口号来进行宣传,以期推动销售。然而成美在为其做品牌诊断时发现,王老吉虽然经营多年,但其品牌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其原来的广告语“健康永恒,永远相伴”其实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王老吉到底是什么,企业无法回答,消费者更是无法回答,完全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这是红色王老吉的品牌定位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拍什么样“有创意”的广告片都无济于事。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说:“一个广告运动的效果更多的是取决于你产品的定位,而不是你怎样写广告创意。”经过一轮深入沟通后,加多宝公司最后接受了建议,决定暂时停拍广告片,委托成美先对红色王老吉进行品牌定位。

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成美公司发现,消费者在饮食时(特别是在享受煎炸、烧烤、香辣美食时),特别希望能够预防上火,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可乐、茶饮料、矿泉水、果汁等显然不具备“预防上火”的功能,而王老吉的“凉茶始祖”身份、中草药配方、175年历史等要素,为其成功打造“预防上火”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最终王老吉明确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位——“预防上火”,这一招定乾坤的一步棋改变了王老吉的命运,随着“预防上火,喝王老吉”的系列广告等品牌推广活动的展开,王老吉的销售量直线上升,并迅速走出广东、浙南地区,走向全国。“预防上火,喝红罐王老吉”的广告语成为了王老吉开启全国凉茶市场的金钥匙。

资深品牌专家杨兴国认为,精确的定位、强势的广告、有效的营销和良好的品质口味是王老吉成功的原因。其中,精准的品牌定位是关键,“预防上火”的功能性概念有效地避开了与可口可乐等世界级的饮料巨头们的直接交锋,开辟了在中国饮料市场上的“蓝海”,为王老吉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美向加多宝提交的品牌定位研究报告,首先明确红色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其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色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尽情地享受生活:大啖煎炸、烧烤、香辣美食,通宵达旦看足球……这样定位红色王老吉,是出于对现实格局通盘的考虑,主要益处有四:

其一,利于红色王老吉的推广走出广东、浙南。由于“上火”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中医概念,中国几千年的中药概念“清热解毒”在全国广为普及,“上火”、“祛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人心,而不再像“凉茶”那样局限于两广地区,这就为红色王老吉突破地域品牌的局限而走向全国彻底扫除了障碍。成美的研究人员十分自信地说:“做好了这个宣传概念的转移,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红色王老吉就能活下去。”

其二,利于红色王老吉避免与国内外饮料巨头产品的直接竞争,形成独特定位。同时,王老吉的“凉茶始祖”身份也是“正宗”的保证,是应对未来跟进品牌的有力防御。

在以后的推广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百事可乐旗下的企业肯德基,已将王老吉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确定为其餐厅现场销售的饮品,这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进入肯德基连锁的中国品牌。

其三,成功地将红色王老吉产品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1)淡淡的中药味,成功转变为“预防上火”的有力支撑;

(2)3.5元的零售价格,因为“预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

(3)“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撑。

其四,利于加多宝企业与国内王老吉药业合作。正由于加多宝的红色王老吉定位在功能饮料,区别于王老吉药业的“药品”、“凉茶”,因此能更好促成两家合作共建“王老吉”品牌。目前两家企业已共同出资拍摄一部讲述创始人王老吉行医的电视连续剧《药侠王老吉》。

“开创新品类”永远是品牌定位的首选。一个品牌如若能够将自己定位为与强势对手所不同的需求选择,其广告只要传达出新品类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惊人的。红色王老吉作为第一个预防上火的饮料推向市场,使人们通过他,知道和接受了这种新饮料,最终红色王老吉就会成为预防上火的饮料的领头羊,随着品类的成长,自然拥有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中国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刘振华:浅议“王老吉”凉茶的品牌再定位[J].消费导刊,2007年第9期

[3]卢泰宏:解读中国营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林思勉:定位,王老吉的飙红主线[J].成功营销,2006年3月8日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9

如果要进一步落实的话,技能的培训还应结合职位能力培训进行。员工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赖于企业的支持,也就是说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有目的的职位培训。在麦当劳,无论职位高低,给员工的训练永远是现在进行式;员工的成长也因而持续不断!在迈向个人成功之路上,员工将亲身参与麦当劳独特而完整的训练课程,体验成为麦当劳经理人的特殊荣耀。在麦当劳,培训就是要让员工得到尽快发展。很多企业的人才结构就像金字塔,越上去越小;而麦当劳的人才体系则像棵圣诞树——如果员工能力足够大,就会让他升一层,成为一个分枝,再上去又成一个分枝,员工永远有升迁的机会,因为麦当劳是连锁经营。

这种全职业培训也使麦当劳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低,部门经理以上层次的人才基本上没有流失。麦当劳认为要想留住人才,薪酬福利很重要,但发展机会更加重要。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与他的发展相结合,应当计划一下他未来的一两年内可能到达什么位置,让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

然而,归根结底,中小企业员工培训要取得成效,真正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局面,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

第二,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

第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地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团队),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员工自身价值的提升,以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从而最终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栋:中小企业管理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伍茂国:赞美的力量——人际传播与企业管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美]鲍勃·纳尔逊:1001种奖励员工的方法[M].朱和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摘要]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跨国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振兴推动中国广告融入全球,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力不可挡的趋势。而通过广告人员内部的跨文化培训带来的改善提高是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对广告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的一些重要途径及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培训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首先,跨文化意识培训不要导致刻板印象。对文化或民族的概括和结论不应误导员工在片面经验和描述的基础上给整个群体套上一种单一刻板的看法。如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很容易使广告人员对各国人产生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广告创作中的背景与事实相悖。其次,在对员工进行语言翻译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语言差异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中,语言的表述应尽量使用母语,如果不加分析处理就直接应用于培训,就会造成受训员工的误解和不适应。培训材料和方法也必须考虑国人的学习习惯,并在中外文化之间达成平衡。第三,要注意文化培训中员工的反应。有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乃至相反的反应和理解。最后,跨文化培训除了进行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公关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针对某项广告任务,对客户部成员和广告创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的特点创作有效的广告。总之,跨文化培训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培训,而是一个过程。

成功广告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丧文化”;语言模因;青年亚文化;社交货币;“丧文化”营销

“丧文化”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被青年人所引领和追随的一种网络语言文化现象。在我国,2016年,“北京瘫”和“葛优躺”成为颓废的代名词,流行于青年人的网络社交甚至日常聊天中,此后,作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丧文化”的流行表征在青年人的网络生活中随处可见。“丧文化”的直接源头是日本,在日本提到“丧文化”就不得不提“宅文化”,而“宅文化”是与整个日本经济社会遭遇“迷失的二十年”相伴相生的。同日本“宅文化”有“丧文化”之外的其他侧面一般,再往前追溯“丧文化”的早期源头,也并不是表现为如今这般的“丧”这一个侧面。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嬉皮士运动,70年代流行于英国的朋克音乐,90年代末流行于香港的“Hea”文化等都是青年人通过特定仪式的抵抗来表达他们在特定时期的某种诉求。可见,“丧文化”不只是网络语言这一表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丧文化”研究较少,并未出现学术上的概念界定,本文即从语言本身、经济原因及经济原因引发的社会原因人手,解读“丧文化”内涵。“丧文化”虽由网络上的青年人所引领和追随,但其之所以能够盛行开来,却离不开其商业价值,因其商业价值,才有众多营销实践。但是作为新生事物,“丧文化”营销实践并不是一片坦途,为此,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不只顺应“丧文化”的盛行,更要在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的同时,也积极地发挥其社会价值。

一、“丧文化”内涵的解读

“丧文化”从欧美、日本到中国,一路走来,一是呈现形式在不断拓展,包括不只限于影视、动漫、歌曲、视频、表情包、流行语、口头禅、书籍等;二是基本以青年人群体的引领和追随为主;三是大致都出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社会转型期。可见,网络传播对语言的影响,经济发展到特定社会历史阶段时青年人社会心理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才是我们理解“丧文化”内涵的根本。(―)“丧文化”是互联网的无国界和便捷化催生的碎片化的语言模因。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青年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互联网,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外来文化,加之青年人自身较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多元“丧文化”融合,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相较之前的线下沟通交流,互联网为青年人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并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人群体共同交流中逐步发展出以共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为分区特征的垂直社交网络,具有共同颓丧心态的青年网民借此实现了“丧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聚集[1]。由于青年人对外来文化或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断章取义的理解和运用,由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特征,互联网的无国界和便捷化在助力青年人完成“丧文化”的产生、加工、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丧文化”本身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但是,这些解构主义的“丧文化”网络语言正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语言模因。语音模因作为一种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最小单位,本身就因其碎片化存在于内容之中而具有病毒式的复制与传播潜力[2]。(二)“丧文化”是为反“鸡汤”反成功学而“主动污名化”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让青年人可以比他们的前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内在精神、情感需求,更多地张扬个性,追求独立、开放的生活,因而他们是反“鸡汤”的。另一方面,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风险与日倶增,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新形态,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的生活日益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3]。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跨越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青年人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即大幅降低期望值,回避因为无法达成目标或可能失败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4]。更进一步,他们不惮于向世界坦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悲观[1]。于是在反“鸡汤”的同时青年人更是反成功学的。青年人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这种反“鸡汤”反成功学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面对社会本来给青年人贴上的“污名化”的标签,他们选择了“主动污名化”[5]。“丧文化”这种“主动污名化”的青年亚文化源自并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人关注内在和张扬个性,纾解压力和继续前行的时代诉求。但是马尔库塞说,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异化的,文化的异化帮助人们摆脱人的异化,文化的同化将导致人的异化。“丧文化”这种亚文化就是文化的同化进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青年人如若深陷“丧文化”狂欢之中则只能寻求短暂的慰藉和欢愉,青年人时代诉求的解决还需具体行动上的努力。(三)“丧文化”是应对社会焦虑和相对剥夺感而再部落化的社交货币。一方面,如前所述,“丧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的产生不只源于青年人的心理特征,也确有社会转型期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这些外在因素造成的较为普遍的社会焦虑。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了青年人群体的幸福感,尤其是机会不均等、就业不公平、贫困世袭化、财富垄断化,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分层凝固、社会流动缓慢等一系列社会不公现象,使青年人产生了相对剥夺感[3]。在社会焦虑和相对剥夺感面前,青年人群体通过“丧文化”这一亚文化群体内流行的网络语言,与群体保持同步。也就是说,“丧文化”这种网络语言起到的是“社交货币”的作用。社交货币这个源自社交媒体中的经济学概念,本意是指两个及以上个体彼此间为获取“认同感”和“联系感”而拿出来与他人交换的自身知识储备。“丧文化”网络语言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但也可以换来群体归属感。但是,当青年亚文化群体以一种大众所不能理解的群体内部语言进行对话时,现实发展便已大大超出麦克卢汉的预期,“丧文化”为青年人筑起了再部落化的围墙。

二、“丧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商业价值

通过以上对“丧文化”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矛盾,“丧文化”虽然存在问题,但是这种青年亚文化却依旧突破其亚文化的边界,成为整个社会都关注到的流行文化,原因是其内在矛盾伴随的商业价值。(―)“丧文化”的内在矛盾。“丧文化”内涵的三重解读表明其具有三重内在矛盾:一是“丧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复制性与传播性好的语言模因,却具有碎片化的天然缺陷;二是“丧文化”作为青年人喜好的“主动污名化”的青年亚文化,虽有一定积极作用,却不能真正彻底解决他们的时代诉求;三是“丧文化”虽是青年人群体内部摆脱孤独和追赶潮流的社交货币,却自带再部落化的属性。(二)“丧文化”的商业价值。“丧文化”分别在形式、受众、情感三个方面具备可供挖掘的商业价值:一是作为一种语言模因,“丧文化”具有影视、动漫、歌曲、视频、表情包、流行语、口头禅、书籍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都为营销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丧文化”的受众主要为广大青年,也可向上扩展到中年,向下扩展到少年。这个受众不仅群体人数较多,而且其影响也日益变大。三是作为一种社交货币,“丧文化”能够较容易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从而具备情感营销的优势。

三、“丧文化”的营销实践与策略总结

正因为“丧文化”的商业价值,近年来,“丧文化”营销实践众多,若从多重维度衡量,这些营销实践无法划分为绝对意义的成功或失败,但在这里我们暂且以这些营销的社会影响和反响来划分,绝大多数是社会影响较大反响较好的成功案例,但其中也不乏社会影响不好进而引发大量批评的失败案例。较成功的案例有“新世相”“网易云音乐”“江小白白酒”和“丧茶”等奶茶店,较失败的案例有“京东金融”和“蚂蚁财富”。而正因为实践案例有成败之分,才需要我们对“丧文化”营销进行策略总结,更好地实现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语言的营销价值,进而反过来促进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语言的健康积极发展。(―)关注营销内容和形式的适用性。一方面,要注意产品内容和目标用户的把握。“新世相”“网易云音乐”“江小白白酒”和“丧茶”等奶茶店,多为文化类线上商品或者快消类线下品牌,其目标用户就算不局限于文艺青年,也多以青年人为主,而青年人进行此类消费的目的是以放松和娱乐为主;“京东金融”和“蚂蚁财富”则为金融类品牌,其目标用户迥异于文艺青年,用户在进行此类消费时也完全不会有放松和娱乐的目的。上述效果迥异的两类案例表明,“丧文化”营销的产品内容和目标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注意广告情绪和用户共鸣的把握。负面情绪包括紧张、愤怒、悲伤、沮丧、痛苦等,“丧文案”所唤起的多是无奈、无助、沮丧的情绪,没有触及愤怒、悲伤等方面。可见,负面情绪的唤起要适度,“丧文化”营销中,主要顺应目标用户“泛众属性”中的负面情绪部分,还原大多数人的生活,以生活、情感类的内容为主,迎合用户心中的苦闷,却绝不会触碰心底的禁区,避免极端、偏激、引起民愤。以案例中的“网易云音乐”为例,其在“丧文化”营销中大获成功后,也因推出“你这么爱听歌,一定过得很孤独”等有些过火的广告文案而引起用户的不满、愤怒,甚至卸载。(二)考虑营销主体和客体的匹配性。一方面要以营销客体为主。“蚂蚁财富”案例中,有网友评论道:“我自己丧,是我有自嘲精神,你来丧我,是你居心不良。”可见,“丧文化”作为一种对抗社会焦虑和相对剥夺感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反“鸡汤”和反成功学的青年亚文化,其虽然可以承受“污名化”,但表现为“主动污名化”,即“丧文化”营销要以营销客体即用户为主,而不能以营销主体即广告主为主,将广告主和用户作为传受双方的营销,必然导致用户的反弹。另一方面是营销主体和营销客体要站在一起。为避免以广告主为主引起用户的反弹,广告主不只要代表用户自说自话,还应努力和用户站在一起,通过共同“丧”来获取社交货币,获取用户的接受、认可和喜欢。以“网易云音乐”的“丧茶”快闪店为例,“丧茶”概念起初来源于在“喜茶”奶茶店风靡之时网友在微博上的一段玩笑,没想到这杯“毒鸡汤”在各大社交网站的造势下,竟真正发展成了实体店。(三)实现商业目标和审美导向的兼容性。一方面营销是以商业目标为指向。“丧文化”营销消费的是文化,传播的是态度和思想,但最终目标仍应是指向商业。而支撑商业目标的不是营销自身的社会影响和反响,而是营销的社会影响和反响给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反响。许多“丧文化”营销热热闹闹,但是却没人关注营销的主角即产品和服务。未来的“丧文化”营销执行者要记住,最好的营销就是回归销售本身。另一方面营销中的广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发挥审美导向。“丧文化”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其信噪比极低。语言是人类文明衍生和进化的根源,语言更是精神的家园,是具有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而现今单一的、空洞的、没有生动内涵的网络语言不仅让人丧失了想象和情感,更让人失去了位格。广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告文案更应发挥语言和文字的审美导向作用。

“丧文化”只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语言虽形式万变,但不离内涵其宗,即网络语言背后是网络传播对语言的影响,经济发展到特定社会历史阶段时特定人群尤其是青年人社会心理对其群体亚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等。只有透过形式理解到内涵,基于网络语言的营销应用才能避免失败而获得成功,并且这种成功不只是实现商业价值,而是能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藺芳,王志杰,周培京.“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22-24.

[2]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45-51.

[3]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4]胡燕,杨东明,李雪峰.大学生防御性悲观的现状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3):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