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业的应用

时间:2022-04-22 10:46:13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业的应用

一、“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内涵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thesuccess-breeds-successprinciple)是计量学理论的基础之一,该原则可概括为: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组织(如家族、班级、学校、企业、运动队、军队等),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在声誉、学业、绩效、比赛等某个方面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便会逐渐累积为一种有利的形势,让这个人或组织日益强大,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成功产生成功的一种连续不断的累积效应。与成功产生成功相似的概念是马太效应,这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使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为什么会有成功产生成功的现象存在?从外部因素分析,一个个人或组织,一旦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就会被外界当作为这一领域的强者甚至是领军者,这一个体或群体的成功就为其树立了品牌效应,会博得更多人的注意力和信任度,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优势资源逐渐累加,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给予其更多成功的可能。从内部因素分析,某一个个人或组织,当其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内在情绪又往往给予其巨大的激励和自信,激发出这个人或组织更多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其趋向营造和向往更大的成功。这些不断被激发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又形成了使其更好发展的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在外界面前树立更为良好的形象,这又更加激发其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变得更加努力。总之,成功之后形成的良好心态和积极行动,不断促使其获取更多的成功。这就是成功产生成功的基本内涵。无数鲜活的案例,诸多领域的现象,都可以发现这一原则的存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归纳和数据比较,直观地看到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其效应。分析这一原则,有助于我们积极、合理地调度自身或外在的力量、资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业中的应用

(一)出版管理领域

各行各业在规模分布上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马太效应。例如在餐饮业即存在着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热门饭店每天顾客盈门,甚至需要排队等餐;有的则门前冷落,食客稀稀拉拉。趋众效应导致很多人宁可排队去人多的饭店,也不愿去人少的饭店。出版业亦不例外。目前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人们将眼光主要聚焦在屡创新高的产值上,而对出版业规模差距的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8》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共有出版社578家,出版总码洋共计6767166万元,而排名前100家出版社出版码洋为3725100万元,占总码洋的55%,也就是说,不到五分之一的出版社码洋占比达半数以上,可见,出版业规模分布差距较大,并呈逐渐扩大趋势。这既有历史发展和资源制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快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缩小规模分布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依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中小型出版社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扩大产业规模。第一,通过国家资助发展自身的规模效应。中小型出版社多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潜在的区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有待挖掘,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出版业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如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构建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出发点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事业和新闻出版监管体系。该工程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每年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全部免费发往到少数民族地区各个乡镇和村庄。中小型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国家资助充分挖掘地域和民族出版资源,科学策划相关领域选题,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有志于此的研究人员约稿,逐渐形成该领域图书的出版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根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势必会吸引到更多这方面的作者,促成更多相关精品图书问世。第二,推进大型出版机构或发达地区出版社对中小型出版社的支持与协作。一般而言,大型出版机构或发达地区出版社在作者资源、营销理念、市场开发、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小型出版社则在这些环节均较显薄弱。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新闻出版署即开始组织发达地区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协作出版,风险由发达地区出版社承担,利益双方共享。这种合作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出版了大量民族类图书,还有很多图书获奖。利用发达地区出版的“成功”,催生中小型出版社的“成功”,这也是“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不仅可以将先进的出版理念、营销模式、人才策略、行业技术等输入到中小型出版社,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走共同发展之路。第三,中小型出版社如何在当前出版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寻求出版“蓝海”,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是摆在中小型出版社面前的首要任务。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决定了它们不能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而应在内涵式发展战略上大做文章,即集中优势资源开拓重点领域,形成出版特色,做专做强。首先,中小型出版社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本社五至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作者资源,确定出版定位,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选题要经过充分论证,求特求新,充分利用编辑的差异化,以特色取胜。其次,学习发达地区出版社的新的营销策略,不断开拓市场。再次,建立图书的维护流程,建立作者、读者信息库,并保持长期联络,利用“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实现特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经济领域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出版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帕累托法则。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法则在出版业中同样适用。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图书销售利润是由仅占图书总品种百分之二十的畅销书产生的。图书市场,也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市场,十几万种图书上市,究竟哪些能够畅销,成为支撑出版社利润来源的那一部分?这看似无从分析,如果从二八原则理论去解析,对于出版社而言,就可有效地去发现、打造那20%的优秀图书。出版社管理人员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应该是人人勉力,人人都志承高远,创造佳绩。但是,实际情况与自己的预期有距离甚至相去甚远。因为在一个团队里,也是20%的人在努力创造,成为中坚力量,而80%的大多数,往往扮演看似无足轻重,但也必不可少的角色。遵照成功产生成功原则,我们就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方面上,把可贵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理想的结果。

(三)期刊文献领域

“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在期刊文献计量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叫“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是指某一特定领域或课题的论文在期刊中的离散分布规律。该定律是由S.C.布拉德福于1934年通过对大量期刊数据的统计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某一特定领域的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特点。该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将期刊中某一领域的论文按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发现这些期刊会形成这个领域的一个集中区域和其他区域,如果各个期刊在这些区域发表的论文一样多,那么集中区域期刊与其他区域期刊的数量则成几何级数递增的关系。该定律主要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学者及组织优化专业期刊订阅或购买列表,包括通过定量分析得出数据或绘制图表,用于制订计划或方案,对原有使用效率低下的期刊停止订购,同时甄选更有针对性、更适合使用的新期刊。目前,学科的交叉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时甚至很难界定某一研究明确属于哪个学科,这也必然导致了文献的分散性。但同时,大部分专业期刊的学科归属是较为明确的,亦即文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而这种集中性则要归功于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一般而言,在某个研究领域一旦有人获得突破性进展便会产生光环效应,依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会有更多的精英加入其团队从而取得更辉煌的成就,而相关期刊也会更倾向于发表他们的文章。这使得该领域的新进入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研究方向。由于是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短时间内尚难得到广泛认同,因此只能发表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期刊。但这对于这些小期刊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当新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搜索到相关文章所在的期刊时,会认为该期刊是其所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从而也将相关论文投向该期刊。这种叠加效应导致分散的文献重新集中在一起。随着该领域的研究体系日渐成熟,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大幅增加,而根据成功产生成功原则的潜在作用,也会有更多知名学者将目光转向这里,并最终使其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刊物。

三、值得关注的长尾理论

图书出版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出版的发展,长尾理论越来越成为出版业界一个重要的理论。图书出版业是“小众产品”行业,市场上流通的图书虽然达几百万种,但许多图书在策划选题时就没有找准读者定位,这也导致只有很少种类的图书能够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畅销图书。由于长尾书的印数及销量少,而出版、印刷、销售及库的成本又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出版商和书店的经营模式多以畅销书为中心。网络书店和数字出版社的发展为长尾书销售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长尾书的库存和销售成本几乎为零,这也是其潜在的商机所在。长尾图书因为受众小一般为常销图书或滞销图书。这些书一般印量较小,但因为其品种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其整体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庞大的。正如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副经理凯塞尔所说,如果将这些长尾图书每种只销售一本,那么长期下来其利润会超过最畅销的图书。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日益普及,精准营销、按需印刷、实时打印等新的营销理念、出版技术纷至沓来,对于传统出版业将是革命性的颠覆。长尾理论一定程度对成功产生成功原则进行了修正或补充,但并没有颠覆成功产生成功原则,它只是提出了另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方式。长尾理论是基于互联网传播时代,生产、流通等成本发生巨大变化以信息无限开放成为可能,对处于“长尾”的无数小众产品以及人们广泛的需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满足的可能方式。

作者: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