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8:14

数学家论文

数学家论文篇1

最近,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量和时间进行调查,并且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包括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但是,经调查:农村学校中有许多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远超过1小时。经分析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明显不同:对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根本不要1小时,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轻松完成,他们所花的时间只有30分钟,但是对于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的时间就要超过1小时、2小时,或者根本无法当天完成。于是农村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会偏高。其二,部分农村学校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察的题目,而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的题目,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倦感,为了交差而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延误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其三,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能靠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巩固当天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苦战于“题海之中”。

针对上述的情况,笔者结合“分层教学”的原理,尝试着对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采取了设置家庭作业的“梯度”、提高家庭作业的“趣味”、控制家庭作业量等方法,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完成家庭作业,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还给学生能够自由把握课余时间的权利。

“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而家庭作业分层,是切实考虑到农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既减轻这一部分学生家庭作业的过重负担,增添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为他们自主完成作业增加了信心和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抄袭其他同学家庭作业的现象。虽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分层次安排家庭作业,由于不用顾忌优秀学生吃不饱,所以降低难度,学生能做多少就布置多少,表面上学生作业量的少了、浅了,但却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我在《2.1有理数的加法(一)》的作业中,删掉了配套作业本上的综合运用部分的内容,而改成如下的内容:

和式和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和表达式

(+5)+(+8)(+5)+(+8)=

(-15)+(+8)(-15)+(+8)=

(-12)+(-7)(-12)+(-7)=

(+10)+(-20)(+10)+(-20)=

(-30)+(+30)(-30)+(+30)=

由于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进行了分层原理,而对这一部分学生实行“低起点、低难度”的家庭作业要求,自然就调动了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他们自卑、落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老师选择作业时自始至终是关注着这一部分学生,这种“待遇”是他们在传统状态下所享受不到的,这也激发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真正实现这一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向优秀学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家庭作业层难度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和作业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生做家庭作业的能力和学习的探究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二、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比较轻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创新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教师对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家庭作业,而不用担心作业难度的适中性。从而使教师可以更专心的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可以在家庭作业中渗透与其他学科“整合”、或其他知识体系的“综合”思想。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家庭作业的内涵,这样的家庭作业肯定会加深优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比如:在《认识不等式的解》一节中,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一些有创意的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分类思想与分类讨论能力。作业设计如下:

小明说:3a>4a,聪明的你认为呢?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

(1)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5种以上)。

(2)如果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处理、帮助人们进行合理计算、帮助从们进行演绎推理。通过对数学模型理解,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用数学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这无论是对培养优秀学生数学思想,还是为完善他们数学方法,还是发展他们应用能力,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正是家庭作业的分层,才可以使学习轻松的学生有这样的机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对纪律差、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创造了可能。纪律差、厌学学生,他们不是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是不肯做家庭作业,他们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家庭作业,要么就干脆不做家庭作业。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上根本不听,而且自由散漫现象严重,他们不仅自己不学,还严重地影响他人的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是与传统的作业有差别的:我们根据中学生好奇、求胜欲强、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的家庭作业应该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数据等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到《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题:

据了解,区教育局要求初中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请你设计调查表,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并检验是否符合规定?并向数学老师提出你的建议。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而且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使学生们充分到参与到问题中。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中,帮助他们设计调查表,为他们作示范,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就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初中数学家庭作业的分层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数学教师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平台。尝试工作还正在继续进行中……

参考文献:

数学家论文篇2

[关键字]:精心设计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形式,结构也随之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它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还处在****情况下,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学。教师中心主义、主义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军令状”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施加力,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提倡创新教育,实际上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最根本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创新教学还要立足于学习本身,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这一立足点上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也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探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学习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明确要求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我们认为,当前指导我们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

2.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导向

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建构知识的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4.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中心

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教师

是主导性主体,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更重要的是****。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乞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强化有效的课堂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训练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一致,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课堂作业,选择典型例题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力求当堂训练,现场批阅,当堂反馈评讲。

课外精选练习,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延伸性的、探究性的、开拓性的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引发思考、激活兴趣、促进成长的目的,坚决杜绝重复性作业、机械性作业、枯燥无味的作业,确保通过规范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的作业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智力的效果。

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

(一)“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运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寻求新知识,新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利荣;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方法初探[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85-88

2、农丕色;初中数学教改中的一些问题[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S1期;75-76

3、罗健力;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S1期;77-78

4、吴菁;初中数学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原则与途径[J];南平师专学报;2000年02期;92-94

5、庞晓婷;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J];宁夏教育;2000年10期;41-42

6《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06

7《试论创新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8《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04

9《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吉林教育科学199908

10《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民教育200008

1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天中学刊199904

数学家论文篇3

[关键词]陆家羲;柯克曼15女生问题;柯克曼三元系;柯克曼四元系;柯克曼女生问题;斯坦纳三元系;斯坦纳四元系;西尔维斯特(女生)问题;区组设计大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中图分类号]O 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158-07

1引言

组合数学家陆家羲(19350610上海市虹口区―19831031包头市昆都仑区,见图1照片)生前是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1979―1981年笔者在包九中念高中(当时的高中是2年制,198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中才改为3年制),高中二年级时有幸遇见并结识陆家羲老师,当时他担任我们高二(2)班的物理课教师(见图2照片,摄影作者:杨洁女士)。因有此缘分,笔者一直致力于推介陆家羲老师的光辉事迹和伟大成就[1-5]。2009年最新版《辞海》开始收录“陆家羲”词条,笔者为此曾作出过一些努力。即便是最具权威性的《辞海》,其“陆家羲”词条所存在的错漏甚多,本文特就包括《辞海》在内的有关陆家羲的失实史实做出以下辨析和澄清。

图1英俊的陆家羲先生图2包九中校园致知楼前的陆家羲雕像

2有关组合数学家陆家羲的几点史实澄清

《辞海》号称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2009年最新版《辞海》打破惯例增收“陆家羲”词条是值得赞许的,也实现了笔者盼望多年的夙愿。但十分遗憾的是,在其仅有1685个汉字(包括姓名、生卒年和标点符号,1个阿拉伯数或1个英文字母按05个汉字计算,不计空格)的介绍中竟出现了多处错漏或不严谨(详见下表第1~7条),谬误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况且重点介绍陆家羲成就的3句话都存在错误。为了便于阅读与对比,在此照录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1452页的“陆家羲”词条原文如下:

陆家羲(1935―1983)中国数学家。上海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学校任教,后任包头第九中学物理教师。1965年给出“柯克曼15女生问题”的证明,但未能发表。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斯坦纳三元系”的研究。1983年在国际性的《组合论杂志》上陆续发表“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3篇论文,解决了世界性难题。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辞海》的版面是金贵的,在内容涵盖面稍作扩充的前提下,笔者仔细推敲,经精益求精提炼后的“陆家羲”词条[共2475个汉字,《辞海》对此类词条一般有200字以内的限制,但考虑到陆家羲的特殊身份和突出贡献(中学物理教师以组合数学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反差何其明显),稍微突破此限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如下,可供《辞海》2019年修订时参考。1994年起由华东理工大学数学教授汪嘉冈(193811―,江苏苏州人)先生接替年迈的苏步青(1902―2003)教授出任《辞海》数学分科的主编。

陆家羲(1935―1983)中国数学家。上海市人。吉林师范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1965年给出“柯克曼三元系和四元系存在性问题”的证明,但未能发表。1983―1984年在国际性《组合论杂志(A辑)》发表以“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为总标题的6篇论文,解决了世界性组合数学难题,首开整体解决大集存在性问题之先河。1984年发表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取得该领域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以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中“1984年发表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6],取得该领域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一句话是笔者新增的扩充内容,因为它反映了陆家羲的第四大研究成果,绝对值得借助于《辞海》隆重推出。

关于介绍陆家羲及其成就的文献资料的准确性,权威的《辞海》尚且错漏百出,其他文献资料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鉴此笔者特意梳理出以下汇总表。

有关组合数学家陆家羲几点史实澄清的汇总表注1序号条目名称错漏或失实内容正确或实际内容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错误性质及说明11961年夏陆家羲本科毕业学校的正式名称东北师范大学2关于陆家羲工作的地点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学校任教,后任包头第九中学物理教师。3柯克曼15女生问题、柯克曼三元系存在性问题和柯克曼女生问题三者的关系和区别注41965年给出“柯克曼15女生问题”的证明,但未能发表。注54斯坦纳三元系和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注6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斯坦纳三元系”的研究。5陆家羲的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RBIBD)的存在性理论遗漏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P1452

文献[7]P586吉林师范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文献[3]P110瑕疵,不规范。1946―1950年称东北大学,1950―1958年称东北师范大学,1958―1980年称吉林师范大学注2,1980年8月起恢复东北师范大学校名。1946年创办于本溪市,1949年起定址于长春市。方案①:曾在包头市的一些学校任教,后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

方案②:曾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文献[3]P113不严谨,易误读。读者容易误认为陆家羲曾在包头市以外的内蒙古其他地方任教过,况且他全部的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直任教当老师注3。笔者认为采用方案②只指明他最重要的一段教学经历即可。1965年给出“柯克曼三元系和四元系存在性问题”的证明,但未能(正式)发表。文献[3]P110113基本概念错误,还遗漏陆家羲的第二大成就,即首先证明柯克曼四元系存在性问题。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因该项成果已反映在第6条的内容中,为节省字数此处可省略。文献[3]P113114基本概念错误,此内容不重要。根据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国际惯例,科研成果得到承认以正式的时间为准,工作完成时间可忽略。1984年发表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取得该领域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文献[3]P113遗漏陆家羲的第四大成就。续表序号条目名称错漏或失实内容正确或实际内容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错误性质及说明6陆家羲发表在《组合论杂志(A辑)》上的论文情况1983年在国际性的《组合论杂志》上陆续发表“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3篇论文,解决了世界性难题。7陆家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情况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P1452

文献[7]P5861983―1984年在国际性《组合论杂志(A辑)》发表以“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为总标题的6篇论文,解决了世界性组合数学难题,首开整体解决大集存在性问题之先河注7。文献[3]P111和P114

文献[8]P19811982表述不清,极易误读。6篇论文的总标题只有一个,前后3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3年和1984年。陆家羲所取得的该项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价值均应略作表述,这样才能和他后来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事相呼应。以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文献[4]P113114不规范,不严谨。获此大奖是一件很严肃和很重要的事情,理应列明其获奖项目全称。1987年度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于1988年3月15日公布,1989年2月15日在北京举行授奖大会[9]。8陆家羲在《组合论杂志(A辑)》的具体时间1983年3月的《组合论》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前三篇论文,4月发表了他的另外三篇论文注8。

于1981年和1983年分期登载解决此问题的6篇文章。文献[10]P9

文献[11]P735陆家羲的前3篇于《组合论杂志(A辑)》1983年上半年第34卷第2期(3月出刊),后3篇于1984年下半年第37卷第2期(9月出刊)[12-14]。文献[15]第1段前半句不准确,后半句错误。《组合论杂志(A辑)》为双月刊,上下半年各出1卷,逢单月出刊,主要刊登组合论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论文;《组合论杂志(B辑)》主要刊登有关图论和拟阵论方面的论文,亦是双月刊。9《组合论杂志》出版的地点加拿大的《组合论杂志》文献[16]P162美国的《组合论杂志》文献[3]P114国际性期刊,出版地在美国,编辑部现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10柯克曼三元系存在性问题的法定征服者一个或两个意大利人文献[17]

文献[18]注9

文献[19]P30

文献[20]P89

文献[21]P36

文献[22]P09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印度裔数学家雷-乔得赫里及其博士研究生威尔逊(美国人),2人均非意大利人。文献[3]P112国籍或/和人数错误。此错误流传甚广,是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而引起的,其始作俑者不详。11《数学方法趣引》一书的作者孙振瀛文献[19]P29

文献[21]P34孙泽瀛文献[23]

文献[24]

文献[3]P110属于笔误。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史专家罗见今教授曾在境外看到过此书的盗版,盗版书竟然将孙泽瀛先生的名字写错。12《数学方法趣引》第2版(即新1版)的出版时间1955年文献[25]P91956年4月文献[26]版权页罗见今教授是该书第3版序言的作者,系序言作者记忆错误。13陆家羲阅读到《数学方法趣引》一书的最初时间1956年夏

1957年夏文献[27]和[28]

文献[18]和[29]1956年夏确切时间有待继续考证笔者现倾向于采信“1956年夏”之说,因陆家羲在哈尔滨阅读到的是新1版且由此立志考大学,况且文献[28]的作者袁懋远与陆家羲是志同道合的密友,其回忆应该比较准确。续表序号条目名称错漏或失实内容正确或实际内容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错误性质及说明14《数学方法趣引》所介绍的世界著名数学难题的数目这本书妙趣横生地介绍了十多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文献[27]

文献[28]

文献[29]

文献[1]只介绍8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注10文献[3]P110数目不准确。原作者未查阅原文核实,系凭空臆想和猜测。15毕业班年级问题他担任高三年级的物理教师文献[21]P37他担任高中毕业班年级的物理教师文献[3]P113不全面,不准确。198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中才改为3年制,此前是2年制。16陆家羲逝世的具体时间从武汉回到家中,仅仅只有两个小时,就长辞人世,告别了这个世界。文献[21]P3910月30日下午6时许从武汉回到家中,次日凌晨1时许因心脏性猝死溘然长逝。文献[30]

文献[3]P113不准确。有些文献资料直接说陆家羲逝世于1983年10月30日,这是不对的。17数学家柯克曼的国籍美国数学家文献[22]P090英国数学家文献[3]P109国籍错误。英格兰人柯克曼(又译为寇克满、科克曼,1806―1895)是数学史上大器晚成型的数学家,还称不上是“西方大数学家”(文献[21]P34)。18数学家丹尼斯顿的国籍美国数学家文献[31]P70

文献[3]P111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数学家。文献[32]P128,参阅文献[33]的作者单位署名。国籍错误。1974年丹尼斯顿首先找到15阶不相交柯克曼三元系大集LKTS(15)的第一个局部解。19数学家特尔林克的国籍荷兰学者(还有文献资料误将特尔林克列为英国数学家)文献[34]P158

文献[35]P101美国奥本大学的比利时裔数学家文献[3]P111

文献[36]P240国籍错误。1991年特尔林克成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存在性问题(即陆家羲定理)所遗留下来6个例外值的最终解决者[37]。20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LSTS(v)存在性问题的起源时间和解决时间这是一道一百三十多年攻之不下的著名数学难题文献[19]P28和P31

文献[38]P215和P222

文献[39]封2区组设计大集问题起源于1861年的西尔维斯特(女生)问题注11,陆家羲最终基本解决此问题是在1984年,1991年此问题获得全面整体解决。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123年(1861―1984)。文献[3]P111不准确。不能将区组设计大集问题和柯克曼15女生问题(1850年)混为一谈。21陆家羲定理所安排的引理和定理数量依据独创的55个定理和引理文献[40]P49116个引理,29个定理。文献[38]P223

文献[3]P111笔者采信文献[38]作者(康庆德教授系组合数学领域专家)的说法。22陆家羲获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时间1984年10月31日(实为自治区特别奖的颁奖日期[41-42])注12文献[22]P0951985年12月26日(自治区首届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召开的日期)文献[3]P113混淆了两个不同奖项的颁奖日期。1985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颁发《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续表序号条目名称错漏或失实内容正确或实际内容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具体内容出处或来源错误性质及说明231983年7月陆家羲以及门德尔逊和邦迪教授参加首届全国组合数学学术会议(大连)的缘由中国有关单位邀请门德尔逊和邦迪教授来华讲学并参加首届全国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他们首先感到惊讶(“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然后在他们的推荐下,陆家羲才被邀请参会。文献[19]P32

文献[20]P38

文献[22]P089

文献[43]P43因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已在国际上发表,主办方邀请他参会,同时也邀请其论文的两位审稿人(门德尔逊和邦迪教授注13)参加会议并到中国科学院合肥计算中心讲学。门德尔逊和邦迪教授离开加拿大前夕已向中国有关方面拍来电报,请求与陆家羲见面,并没有推脱或一头雾水感到惊讶的情节。文献[44]

文献[45]P179180不符合事实真相。系原作者为烘托气氛而臆想虚构的情节,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24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武汉)的会期1983年9月武汉数学会议的代表们游览长江大桥文献[18]1983年10月根据会期推算而得时间错误。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武汉)的会期是19831022~27[46]。25截至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数量总共26~27项文献[39]封2共计29项(包括当时未公开的2项)文献[5]P146147不准确。迄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共计33项(包括当时未公开的2项)。注1:在本表中,除第7~8、第12~13、第18和第23~25条以外,其他各条的正确内容在文献[3]中均有所论述或涉及。笔者以前发表过的相关文章若有与本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一律以本文为准。

注2:今吉林师范大学(坐落于吉林省四平市)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2002年起改为现名。

注3:陆家羲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包头钢铁学院(今内蒙古科技大学,1961―1962年)、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包头市第八中学、包头市第五中学、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1965―1973年)和包头市第九中学(1973―1983年)任教或工作,“”期间曾被送至教育局行政干校集训(劳动改造)过一段时间。

注4: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柯克曼15女生问题KTS(15)是指具体RB[15,3,1]的存在性问题,1850年柯克曼提出后当年最先由凯莱予以解决(即率先找到一个局部解);柯克曼三元系(存在性)问题KTS(v)是指RB[v,3,1]的存在性问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印度裔数学家雷-乔得赫里(Dwijendra Kumar RayChaudhuri)及其博士研究生威尔逊(美国人)予以解决;抽象扩展化以后的、一般意义上的RB[v,k,λ]的存在性问题现常被概称为柯克曼女生问题,1984年陆家羲通过文献[6]取得此领域迄今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即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RBIBD)存在性理论[47],其完整解迄今尚未解决。有人曾宣称解决了RB[v,k,λ]的完整解[48-49],但证据明显不足且作者的身份和职业操守高度存疑,况且此事也没有得到过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们的认同[50]。柯克曼四元系(存在性)问题KQS(v)是指RB[v,4,1]的存在性问题,1972年首先由以色列犹太数学家哈纳尼等人予以解决,它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当且仅当v4(mod 12),其中v≥4[51]。柯克曼(又译为科克曼,Thomas Penyngton Kirkman,18060331―18950203)是英国数学家。

注5:“柯克曼15女生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是它将陆家羲吸引到组合设计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而绝不能说是陆家羲证明了“柯克曼15女生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早已被前人所解决[52]。

注6: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斯坦纳三元系(存在性)问题STS(v)是指B[v,3,1]的存在性问题,1847年最先由柯克曼予以解决;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LSTS(v)的存在性问题最终由陆家羲于1984年基本解决(他巧妙地构建了一些基于素数因子的递归关系,精心设计了一个等价的正交拉丁方系),他遗留下来的6个例外值1991年由特尔林克予以解决。斯坦纳四元系(存在性)问题SQS(v)是指B[v,4,1]的存在性问题,1960年首先由以色列数学家哈纳尼予以解决,它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当且仅当v2,4(mod 6),其中v≥4[53-56]。斯坦纳(又译为施泰纳,Jakob Steiner,17960318―18630401)是瑞士几何学家。

注7:“首开整体解决大集存在性问题之先河”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正是它才奠定了陆家羲在世界组合数学界的崇高地位,也是包头市第九中学陆家羲能以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最重要原因。

注8:1983年4月《组合论杂志(A辑)》编辑部函告陆家羲,该杂志将发表他的另外3篇论文[57]。

注9:作家(诗人)、书画家和收藏家张廓(原名铁路,字道生、廓之,1944―)先生撰写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塑像――为数学家陆家羲(1935―1983)而作》(发表于198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第8版)曾获全国青年报告文学一等奖[58-59]。

注10:《数学方法趣引》是数学家孙泽瀛(19110928日本山口县,祖籍今四川达州市开江县―19810517浙江杭州市)为中学生创作的课外普及读物,数学通俗读物中的经典,该书共介绍了以下8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60]: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哈密尔顿周游世界游戏问题、地图着色问题(即四色问题)、十五棋子排列问题、魔方阵问题、欧拉三十六军官问题、火柴游戏问题和寇克满女生问题(文中顺便介绍了斯坦纳系列问题),哈密尔顿(Sir William Rowan Hamilton,18050803―18650902)是爱尔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1843年他首先提出四元数的概念。

注11:西尔维斯特(女生)问题LKTS(v)大集的完整解难度极大,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进展缓慢。

注12:文献[61]P705“获1984年包头市组合数学研究成果特别奖”有误,颁奖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只是颁奖地点在包头市。

注13:陆家羲的两位外国伯乐就是其论文审稿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组合数学权威埃里克・门德尔逊(Eric Mendelsohn)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图论专家邦迪(John Adrian Bondy,拥有英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教授。埃里克・门德尔逊是组合数学大师内森・索尔・门德尔逊(Nathan Saul Mendelsohn,1917.04.14-2006.07.04)的长子,他子承父业,父子均供职于多伦多大学。Mendelsohn三元系大集LMTS(v)就是以内森・索尔・门德尔逊的名字命名的。陆家羲独创的LD设计在LMTS(v)的构造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

3结束语

正如法国职业律师和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0817―16650112,以1637年首先提出费马猜想而闻名,该猜想于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证明为费马大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贝尔(Eric Temple Bell,18830207―19601221)誉为世界“业余数学家之王”(The Prince of Amateurs)一样[62-64],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是当之无愧的。他作为中国民间科学家的标志性人物,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正日益凸显,因此国内绕介绍陆家羲老师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成果应用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65],为了避免有关陆家羲老师的错误和失实内容继续以讹传讹,笔者特就所能接触到的有关问题做出上述辨析和澄清。此澄清并不是全面完整的或无懈可击的,笔者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着有识之士或知情者给予补充和完善。

陆家羲老师不幸英年早逝后,包头市科委和包头市科协于1984年1月16日下午在昆区林荫路包头市科技讲座厅举办了“向陆家羲同志学习报告会”(其入场券扫描件见图3),尽管当时适逢紧张的大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迎考阶段,笔者还是抽空参加了这次重要的报告会。谨以此文深情缅怀我们所尊敬的陆家羲老师诞辰79周年和逝世31周年。

图3报告会入场券

参考文献:

[1]朱安远陆家羲与寇克曼女生问题――一道世界著名难题的解决[N]. 辽宁科技报,1984-12-13(总第536期第3版)

[2]兰碧红(朱安远之笔名)数学的魅力[N]. 自动化院报,1991-12-20(第4版)

[3]朱安远对2009年版《辞海》“陆家羲”词条的订正[J]. 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32):108116

[4]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数学的魅力――纪念组合数学家陆家羲老师逝世30周年[J]. 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1):113118

[5]朱安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中的“另类”――陆家羲[J]. 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8):144152,154

[6]陆家羲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J]. 数学学报,1984,27(4):458468

[7]梁宗巨,张奠宙,胡作玄科学家大辞典(数学篇)[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解恩泽,徐本顺世界数学家思想方法[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9]陈祖甲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N]. 人民日报,19890216(第1版)

[10]夏棕正青衫磊落险峰行――著名组合数学家陆家羲学术研究历程之反思[J]. 科教文汇(上半月刊),2006(12):9

[11]蔡开松,于信凤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12]Lu JiaxiOn large sets of disjoint Steiner triple systems IIII[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Series A,1983,34(2):140-(147)-(156)-182

[13]Lu JiaxiOn large sets of disjoint Steiner triple systems IVVI[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Series A,1984,37(2):136(164)(189)192

[14]Wu Lisheng(吴利生),Zhu Lie(朱烈),Kang Qingde(康庆德)Collected works of Lu Jiaxi on combinatorial designs[M]. Ho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1990

[15]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Series A[EB/OL].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973165/40,20130618

[16]林寿文明之路――数学史演讲录(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7]秦宪,程平敬仰・痛惜・思索――祭中年知识分子陆家羲同志[N]. 包头日报,19831223(总第9774号第1版和第4版)

[18]张廓报告文学:生命的塑像――为数学家陆家羲(1935―1983)而作[N]. 人民日报,19841102(第8版)

[19](张)湘霖家羲,你走得太早了[J]. 报告文学,1985(3):2835

[20]解恩泽科学思想丛书:科学的蒙难[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冯泽君,汪受训一位数学奇才的坎坷人生――记撷取世界数学皇冠明珠的陆家羲[J]. 名人传记,2003,19(2):34-39

[22]作者不详“钻石”并不在远方――英年早逝陆家羲[A]. 陈仁政七彩学生文库科学天梯丛书:科学悲剧故事[C].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9-096

[23]孙泽瀛数学方法趣引(第1版)[M]. 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08

[24]唐瑞芬,陈信漪怀念孙泽瀛先生――写在孙泽瀛先生百年诞辰之际[J]. 数学教学,2012(9):封2,91

[25]孙泽瀛数学方法趣引(第3版)[M].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08

[26]孙泽瀛数学方法趣引(新1版)[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04

[27]秦宪,程平飞向科学的春天――记陆家羲同志的奋斗历程[N]. 包头日报,19840107(总第9787号第1版和第4版)

[28]袁懋远忆陆家羲的青年时代[N]. 包头日报,19840111(总第9790号第2版)

[29]刘子愈陆家羲与寇克曼系列[N]. 内蒙古日报,19841108(第4版)

[30]刘远包九中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陆家羲同志[N]. 包头日报,19831112(总第9739号第1版)

[31]韩进轩一类简化的Kirkman女学生问题的完整解[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0,20(3):7077

[32]朱安远《对2009年版〈辞海〉“陆家羲”词条的订正》一文的“更正”[J]. 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41):128

[33]RHFDennistonSome packings with Steiner triple systems[J]. Discrete Mathematics,1974,9(3):213227

[34]罗见今世界数学名题欣赏丛书:科克曼女生问题[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5]张奠宙,王春萍,张建国走向科学的明天丛书:组合数学方兴未艾[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6]作者不详攻克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百年难题[A]. 张奠宙,王善平科学素养大家谈丛书:当代数学史话[C].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33241

[37]LTeirlinckA completion of Lus determination of the spectrum for large sets of disjoint Steiner triple systems[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Series A,1991,57(2):302305

[38]康庆德组合设计中的三元系大集问题[A]. 吴文俊现代数学新进展――刘徽数学讨论班报告集[C].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5230

[39]张肇炽纪念英年早逝的数学家陆家羲[J]. 高等数学研究,2005,8(6):封2封3

[40]刘子愈陆家羲[A]. 程民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五卷本,第二卷)[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80495

[41]自治区特别奖获得者陆家羲同志介绍[N]. 内蒙古日报,19841031(第2版)

[42]作者不详中学教师陆家羲攻克数字难题“斯坦纳系列”[A]. 郑震孙中国年鉴[C].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494

[43]罗见今纪念自学成材的组合数学家陆家羲[J]. 高等数学研究,1998(4):4144; 1999(1):48,22

[44]顾同新一颗过早陨落的数学大星――忆陆家羲同志最后半年的学术活动[N]. 内蒙古日报,19840809(第4版)

[45]袁向东,郭金海20世纪中国科学家口述史:徐利治访谈录[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46]朱惠霖中国数学会全国代表大会简讯[J]. 自然杂志,1984,7(1):42

[47]刘建军科克曼和他的“女生问题”[J]. 科学,2004,56(5):4952

[48]万宏辉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RBIB的存在性理论[J]. 自然杂志,1991,14(6):473474

[49]万宏辉可分解按对平衡设计的存在性理论[J]. 自然杂志,1991,14(7):553

[50]康庆德陆家羲与组合设计大集[J]. 高等数学研究,2008,11(1):817

[51]HHanani,DKRayChaudhuri,RMWilsonOn resolvable designs[J]. Discrete Mathematics,1972,3(4):343357

[52]莫由漫谈现代数学[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53]HHanani,On quadruple systems[J]. Canad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1960,12(1):145157

[54]Charles CLindner,Alexander Rosa,Steiner quadruple systems―A survey[J]. Discrete Mathematics,1978,21(2):147181

[55]冯3设计及若干应用[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6]张先得可分组3平衡设计:理论及应用[D]. 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7]眭苏征服世界难题的数学家陆家羲[J]. 初中生数学学习,1996(4):3738

[58]张天男午后三点钟的螳螂――十黍堂主人张廓先生答友人问[J]. 草原,2012(10):416

[59]中国作家网:张廓[EB/OL]. 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6839shtml,20130618

[60]张奠宙中国科普领域的奇葩――《数学方法趣引》[J]. 自然与科技,2006(4):63

[61]张品兴,殷登祥,等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62]ETBellMen of Mathematics:The Liv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reat Mathematicians from Zeno to Poincaré[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37

[63]陈飞,徐汉文数学史上几位业余数学家[J]. 数学通讯,2013(12):6265

数学家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数学史;教学

“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在“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贴近基础数学教学改革,历来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发展史中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和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论”课程要充分反映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其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教学中加强与数学史相关内容的结合,广泛吸收国际国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简称HPM)研究的最新成果,恰当运用数学史案例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有效将数学知识的科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中,恰当运用数学史料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就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和数学人文等教学与数学史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揭示数学概念认知过程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使学生把握概念教学的心理特征。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是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由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相对简单而具体,在学习新知识时,作为固着点的已有知识往往很少或者不具备,这时只能借助生活经验及日常概念接纳概念,采取概念形成方式来学习。我们知道,每一数学概念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充满了直观的方法和大量辨证的思维,深刻揭示了某一类客观对象或事物的共同本质和特征,是人们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真实写照,给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接纳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学史上概念发展的案例,既可以顺应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高师学生在开始接触概念教学时,由于对概念教学知之甚少,对概念的来龙去脉难以理清。因此在“数学教学论”关于概念教学研究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知数学概念的历史发生原理,即通过一些概念的历史形成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与该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似的规律。譬如说,学习代数的主要障碍在于理解和使用数学符号的意义,而数学符号缓慢的演变过程又告诉我们,数学符号的形成过程与人们的认知过程是相似的。因此,代数课程在有关数学符号的教学环节上应着重解析数学符号的历史发展过程。再如,J.M.Keiser在对六年级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与角概念的历史对比研究中,得到了“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与角概念的历史是相似的”结论。从历史上看,古希腊人从两边之间的关系、质(形状和特征)和量(角的大小)三方面之一来定义角,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未能完善地刻画这个概念。J.M.Keiser通过对两个六年级班级几何(教材内容为“形状与图案”)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对角的理解也分成3种情形:(1)强调“质”的方面:一些学生认为,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增加,“角”越来越小;即形状越“尖”的“角”越小(2)强调“量”的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边越长或者边所界区域越大,角越大:(3)强调“关系”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角是将一条边(终边)旋转后与始边之间的一种“关系”。又如F.Cajori根据负数的历史得出结论:“在教代数的时候,给出负数的图形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用线段、温度等来说明负数,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就会与早期的代数学家一样认为他们是荒谬的东西”;J.P.Ponte通过对函数历史的考察获得启示:在中学阶段,将函数概念定义为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合适的;在中学数学中必须强调具有函数式的例子,将函数等同于解析式,不应被看作是一个大错误!在引入数学概念时以恰当的方式介绍其发展历史,有助于中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概念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概念演变修正过程与个体认知过程的相似性,对数学概念形成完整、恰当的认识,领悟数学思想的本质。并在领略数学家们为概念的日臻成熟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以及所经受的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体验人性化的数学。还有引入“对数”概念时可介绍J.Napier发明“对数”的动人历史,使对数成为富有人性化的、而非枯燥无味的概念。因此,“数学教学论”关于概念教学的研究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将有助于今后在教学中针对中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命题、公式等数学结论教学案例设计,学会在教学中通过展示数学知识的历史原创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方法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理论的研究过程就是数学命题的证明(或证伪)以及以适当的方式将这些被证明的命题组织成理论体系。从数学活动角度来说,这种过程一般是需要多次反复的,要经历一个不断抽象、层层深人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既要教“结论”,更要教“过程”。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又要重视数学发现过程的经验性。而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简化了概念和定理的提出过程,省略了发展、探索的过程,而这些概念、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构想的,对中学生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和疑惑感.所以在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

数学历史上定理的发现探索过程可以启迪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可以激励学生去发现规律,总结定理,从而极大地满足学生发现与发明的成就感,传统数学教材中缺少对数学定理形成过程的阐述与剖析,呈现的是一些完美的结论和严谨的推证过程,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论关于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的教学中,应适当介绍其历史上的发现探索历程及不同的证明方法,使学生学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数学家们发现数学结论的历史过程变成学生进行实验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譬如;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使用“平衡法”推导球体积公式与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父子得到球体积的过程;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思路;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明微积分的过程的介绍中,都可以将数学家创造数学真理的思维过程活生生的展现在中学生面前,改变那种从公式到公式、从定理到定理的教学程式。还有古希腊、中国、印度、欧洲数学家等中外数学家在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中的几百种证明方法都深刻反映了数学结论发现的火热过程,充分暴露了数学家们发现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恰当地设计基于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将案例程式化为实验、操作、发现结论等过程不仅将现行教材中数学结论的冰冷美丽还原为火热的思考,特别将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使中学生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再猜想——再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证明”过程体验,真正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将是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引导学生探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内涵,认识数学历史问题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教学论”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对于高师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培养中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孜孜探索共同取得的宝贵财富,是各国数学家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的智慧结晶.不同国度与民族的思维特点、价值观念使数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学论”在结合数学史进行数学人文教育中应遵循时空多元原则,突破时空局限来选择数学史内容,力求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学历史.譬如,中国古代数学长于计算与构造,诸如“孙子定理”“百鸡问题”“盈不足术”等内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且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古希腊数学长于演绎推理与论证,其公理化思想与方法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选材时应打破封闭格局,将中外数学历史纳人视野.旨在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分享、欣赏多元文化下的数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知能力、思考的弹性与开放的心灵.

“数学教学论”与数学史结合的教学中还应使学生认识到,配合数学内容与要求所选取的数学史内容应既能被中学生理解,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深奥难懂的数学史料自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枯燥乏味的数学史料也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所选史料的内容与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题材典型、情节生动、发展曲折、引人人胜.就内容而言,可以是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思想方法、历史著名问题甚至理论体系的发展历史;也可以是数学家的创新意识、献身精神、奋斗历程与独特个性;就形式而论,除文字表述史料外,更应突出图形、图表与图象史料.如数学家(如Archimedes、I.Newton、L.Euler、C.F.Gauss、祖冲之、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吴文俊等)的头像、数学图案(如勾股定理、L.Eler公式、C.F.Gauss复平面、黄金矩形、雪花曲线)、数学家的墓志铭(如Diophantus的年龄问题)和墓碑图案(如Archimedes的圆柱球、J.Bernoulli的对数螺线、C.F.Gauss墓前塑像座上的正十七边形).旨在帮助中学生学习数学,激发其学习热情,展现科学与人文精神。在数学问题配置与求解中可选择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一些著名数学问题,这此问题及其求解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蕴涵了数学家为之奋斗的曲折历程与苦乐体验,展现了广阔而生动的人文背景。譬如,可选择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经典名著中的问题;介绍我国赵爽、印度人、阿拉伯人和F.vieta在求方程的根这一问题上的成就;在求解幂和问题时可介绍C.F.Causs的方法、源于S.Pythagoras的形数方法和杨辉的“垛积术”与“补差术”方法.在问题求解中应侧重对历史上所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数学思考方式,启发其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欣赏能力,在社会历史文化与数学思维的双重熏陶下,获得数学认知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

数学家论文篇5

关键词:SCI;JCR;投稿;医学期刊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1]。由于SCI具有严格的选刊标准和选用论文标准,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虽然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多达10万种以上,但是入选SCI的期刊不及全世界科技期刊总量的6%。因此被SCI收录的论文可以认为是较高水平、有一定学术代表性的文章。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是基于SCI(E)的分析型数据库,它对SCI(E)所收录的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定义了各项计量学指数加以报道,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评价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最便捷有力的工具之一。

本文利用JCR的期刊数据和SCI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分析SCI源期刊的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作者来源、影响因子、期刊国别和语种,为麻醉科向SCI投稿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SCI投稿成功率。

1查找期刊

SCI收录论文的前提是刊载论文的期刊为SCI源期刊,即只有发表在SCI源期刊上的论文才有可能被SCI收录。本文分析的期刊来源于《ISIWebofKnowledge》的JCR数据库(2012年版)中的anesthesiology麻醉学的30种期刊(统计时间为2014年3月)。

2分析期刊

2.1影响因子分析影响因子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体现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2]。因此,需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来选择影响因子适合的期刊投稿,且不可好高鹜远。本文选择影响因子在1.0~3.0间的期刊,经过排除,共筛查出《EURJPAIN》、《MINERVAANESTESIOL》等16种期刊,见表1。

2.2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因期刊出版频率不同,每种期刊的年载文量从十几篇到几百篇不等,在期刊选择上一般应选择年载文量在100篇左右,最好为月刊或双月刊的期刊作为拟投稿期刊。如《JNEUROSURGANESTH》,年发文量仅为49篇,出版频率为季刊,大大增加了投稿风险,所以剔除该期刊。经筛选后,满足条件的期刊有10种,见表2。

2.3所属学科分析在各学科SCI源期刊中,有些期刊属于交叉学科,有些期刊属于单一学科,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所属范围恰当的期刊,可增加投稿论文的命中率。经分析,这10种期刊共涉及7种学科:ANESTHESIOLOGY(麻醉学)、CLINICALNEUROLOGY(临床神经学)、CRITICALCAREMEDICINE(危重医学)、NEUROSCIENCES(神经科学)、PEDIATRICS、CARDIAC&CARDIOVASCULARSYSTEMS(儿科、心脏和心血管系统)、RESPIRATORYSYSTEM(呼吸系统)、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外周血管疾病)。属于麻醉学单一学科的有《JCLINANESTH》、《CURROPINANESTHESIO》、《CANJANESTH》、《ACTAANAESTHSCAND》等四种期刊。

2.4期刊国别和语种分析SCI源期刊出版国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但其它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有部分SCI源期刊的出版语种为非英语语言。选择拟投稿期刊时应首先了解该期刊的出版国及是否是英文期刊,不是英文期刊的最好不要选择作为拟投期刊[3]。经过JCR上的数据分析,发现除《MINERVAANESTESIOL》的语种为MULTI-LANGUAGE(多语种)外,其余9种期刊的语种皆为英语。这十种期刊的出版国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6个国家,详细情况情况见表3。

2.5作者来源分析在不能确定拟投稿期刊在稿件录用时是否具有倾向性时,可以在SCI数据库检索分析统计该期刊中论文作者的国家来源。对期刊的作者来源分析,将有利于提高命中率,掌握拟投稿期刊作者国家的分布情况,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广泛的期刊投稿。一般应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30个以上,发文国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均衡,最好选择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投稿。

在SCI数据库中检索每种期刊,通过SCI的分析功能,按"国家/地区"分析检索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这10种期刊中,期刊作者分布在多个国家,如《CURROPINANESTHESIO》,期刊作者来源于35个国家;《ACTAANAESTHSCAND》期刊作者来源于80个国家。这十种期刊都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的论文。

表4可见,这十种期刊作者的第一来源国与期刊出版国基本吻合。其中有6种期刊的作者第一来源国的比例接近或高于50%,如《JCLINANESTH》的作者第一来源国比例高达61.817%,说明该种期刊偏向于刊载出版国作者的文献,对于非出版国作者的论文刊载比例较小。期刊《EURJPAIN》、《ACTAANAESTHSCAND》、《PEDIATRANESTH》作者第一来源国的比例分别为14.955%、20.747%、27.185%,发文国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均衡,说明这些期刊对不同国家论文作者具有较高的包容性。

3结果

本文通过JCR确定了30种麻醉科SCI源期刊,通过对30种麻醉科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逐一分析。为增加投稿成功率,兼顾影响因子原则,本文选择影响因子介于1.0~3.0之间,年载文量大于等于100的期刊,经过筛选初步确定10种期刊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继而对这10种期刊的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进行综合对比,发现《PEDIATRANESTH》、《EURJPAIN》、《ACTAANAESTHSCAND》等三种期刊具有较高的年发文量,分别为170、140、162,且发文国家作者所占比例相对均衡,皆有刊载中国作者论文,中国论文作者排名分别为第11、16、21,这三种期刊比较适合中国作者投稿。

4讨论

通过JCR数据库可以确定某一学科的SCI源期刊,再通过该数据库的期刊信息以及SCI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对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选择适宜中国论文作者投稿的SCI源期刊。期刊影响因子范围的选择至关重要,影响因子的选择需依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并尊重用户的要求确定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当地增减或调整筛查方案,例如:用户的论文类型特殊,则在选择投稿期刊时,还需分析期刊刊载的文献类型范围。

参考文献:

[1]杨丰全,任静.SCI数据库在论文写作及投稿中的应用[J].深图通讯,2007(4):48-51.

[2]孙悦阳,杨华.向SCI源期刊投稿及其注意事项[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78-80.

数学家论文篇6

【关键词】论文 数据库 查新

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我国现阶段文献资源最完整,同时在动态更新方面最为优秀的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荟萃我国各学科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的科学文化资源宝库,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国家性会议论文全文。覆盖学科广、文献量大、收录质量高、全文收录、每日更新、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存贮量太,检索速度快,为科技查新提供了文献保障,在科技查新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概况简介

(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收录了从1999年到现在为止我国357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累积博士学位论文文献7.3万多篇。由相应的数据库服务中心实行每日更新。学科范围包含并且涉及基础科学、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Ⅰ,Ⅱ)、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是我国现阶段资源最完整,质同时连续更新最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学科包含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Ⅱ)、信息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它收录了自1999年至2007年12月31日所累积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54万多篇,这些文献都来自于全国460家具有硕士培养资质单位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更新频率上:CNKI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

(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清华同方),收录了1999-2006年全国300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所刊发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22万篇。这些论文的收录范围包括理工A,B,C、文哲史、经济政治与法律、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

(四)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CNKI)收录了我国2000至今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92万余篇。收录范围涉及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信息科技、农业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不同数据库作用分析

(一)获取论文全文的作用

1.获取论文原文:撰写新论文的关键是要首先寻找并且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将要所攥写论文的文献数据和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对比并且分析。并且用表格、图形或文字方式将文献的结论、成果、工艺等和查新课题进行比较,提到和查新课题创新有关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独特性的结论,而只找出相关的题录或文摘作结论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

2.通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FT)进行学科主题浏览、个性化检索、组合检索等方式,然后再进行二次链接(可以查到同一关键词以及同一作者的所有论文)。在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论文题目,点击所要找的论文,可以得到论文的全文信息。

3.通过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进行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可以在检索结果中发现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日期等相关信息。

(二)同类数据库联合使用

任何一种数据库或者刊物均不可能收录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全部文献,在项目查新咨询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只有将多种同类数据库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漏检现象。现就上述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中的作用作一论述。

1.学位论文作为特种文献之一,它的数量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学位论文本身和常规文献-- 图书、期刊等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教学、研究、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

2.科技查新和一般的文献检索的目的不同,它不是以寻找相关文献目录为目的。而是以数据库的高水平检索手段为基础,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在查准的基础上达到查全,避免出现漏检的现象。将多种数据库的联合应用起来,可以有效的达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做一些边缘学科或者交叉科学的项目时,可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查新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准确性、扩展性、全面性等。

3.根据科技查新咨询实践可以发现,部分科研人员在选题时,仍然按照过去的经验来检索文献资料,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强大功能不够重视。在查新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不全面的信息,就开始进行选题或开题。在准备申报科研项目或成果,需要查新机构进行科技查新时,才发现已经有了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成果。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工作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对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规水平,减少和减低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率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方面,同时增加科技投资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不仅要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国内外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也要充分的利用会议论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料,为科研选题科技查新做好服务工作。

数学家论文篇7

从童年开始自学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但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硕果累累的一生

华罗庚于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回国。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研究领域里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他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数学家论文篇8

 

一、哲学的民族性:少数民族哲学可能的客观依据

 

人们对哲学民族性的研究,已达成了共识,这就是:民族性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特征,哲学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源泉和基础的。虽然有超越于具体的民族性的哲学价值和观念,但任何现实的哲学都必须以民族哲学的形式才能存在。无论是哲学观念还是哲学形态,都有其特定的民族归宿和民族性格,即使在当代,虽然哲学的非民族性趋势日益增强,但要理解和体验具有非民族性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价值,也仍然要从特定的民族背景出发。

 

在讨论哲学的民族性时,我们遇到了民族性的不同层次,并曾因此而对中国哲学合法性提出了挑战。这种哲学民族性的层次性表明在最高层面,即是哲学具有民族性,任何哲学概莫能外;同样,任何民族都有其哲学,尽管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层面,人们讨论的是:是否所有民族都有哲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一般是个别的体现的角度,顺理成章地可以得出有少数民族哲学的结论,而且得出只要是一个民族,就有其哲学的结论。过去从思辩哲学的角度,人们认为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哲学,如任继愈主编的多卷本!国哲学史》即强调7不能说每一民族都有哲学。”伍雄武则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论证各民族都有哲学,他强调7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不论是否如蒙古族那样有过震惊世界的伟绩,只要他战斗过,拼搏过,生存发展至今,它就一定有自己民族精神的精华——哲学思想。”

 

在次层面,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所具有的民族底哲学”,如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按冯友兰的说法,这不是哲学在中国”,而是中国底哲学”。这个层面的问题是哲学范式”问题。由于哲学”一词是根据西文philosophy而经日本人西周翻译过来的,中国人没有取得哲学”的初次命名权,所以要在中国讲中国哲学”,就有一个名符其实”的问题。尽管目前中国哲学”在学科上已成立,中外课堂上都已开设了中国哲学课并有众多的硕士、博士招生点,产生了众多的专家学者。但是在学理上的成立,却仍然是一个还在继续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国哲学”的研究者,似乎也总忘不了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寻这样一个根据,借以确立!国哲学”的合法性,如胡适在!国哲学大纲》中以哲学问题为根据'、冯友兰以哲学内容相似来论证(、韦政通以哲学起源来论证、牟宗三以文化要素来论证等*。直到最近还有学者在I明日报》上讨论这个问题+。可见,中学西范”带给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心病,已成为一个世纪心病。

 

再次层面,是由中国底哲学”而下至中国少数民族底哲学”,这个层面的民族性是解决中国少数民族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这也是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的问题。在这里,是运用!国底哲学”范式?还是直接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还是另找生路?同样,这也有一个范式运用问题。李兵、吴友军的E数民族哲学何以可能?——兼论民族文化的哲学基础》、李兵的E数民族哲学:意义及可能》是运用的当代哲学范式;伍雄武在‘论少数民族哲学及其意义》中从民族文化构成的角度立论,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角度立论,在论证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方面,算是另谋生路,但与韦政通以哲学起源来论证、牟宗三以文化要素来论证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方法是一个理路。

 

最后一个层面,即直接将哲学的民族性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民族上,如土家族、苗族等。龚友德的族哲学思想史》、李国文的™巴文化与纳西哲学》#、伍雄武的_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气乌兰察夫等的蒙古族哲学-想史》&等即如此。这最后一个层面,目前还没有看到讨论某民族哲学合法性的报告。大约是越具体越敏感的原故。

 

当然,也许还有人说,中国哲学民族性问题还有另一层次,如西南、西北等。我们认为,这样分也可以。其实在现实中已有人在这样分。

 

哲学具有民族性,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但对哲学民族性的论证,却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可归结为两种理路:一种是改变范式,如中学西范”等,目前多取这种理路[一种是寻找内部支撑,如文化构成说等。我们认为,由于哲学民族性本身已不只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且是一个事实判断,所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其合法性是不应成为问题的。但是,对民族哲学研究范式的选择却有一个合理性的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合理地理解这一民族哲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思考,我们面对的就只是民族哲学研究的科学化、合理化问题,也许还有现代化问题。

 

二、理论的适用性:少数民族哲学可能的理论依据

 

为了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视点作为理论支撑。有这些理论视点吗?回答是肯定的。

 

1.哲学问题的展开方式具有不同的层次性

 

哲学之思本身就具有层次性。如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上,至少在哲学思潮和哲学问题上,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并相应地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思潮。第一层面的问题即哲学本体论问题、哲学认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思潮。第二个层面即历史观和文化观上的问题,围绕着这个层面的问题,形成了唯物史观和进化史观、民生史观等多种历史观,在历史观上产生了复杂的争鸣局面,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等多种文化观的复杂交错的局面;历史观讨论的当然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而文化观讨论的则主要是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争问题。第三个层面即政治哲学层面,这是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展开的。在这个层面,产生了自由主义、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一个民族的哲学之思,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层次性,不能因为不具有某个层次而否认其整体。对少数民族进行哲学研究当然也应作如是观。

 

2.哲学思维有理论的表达与文学的表达之分

 

哲学的理论表达是理论化的哲学思维。这本身就意味着还有非理论化的哲学思维。也就是说,哲学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概念的形式来表现,也可以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的哲学思维,就是一种非理论化的哲学思维。这种哲学思维,大量地存在于哲学专著之外。如恩格斯在研究哲学辩证思维的形式时,就没有忽略这种情况。他说:近代哲学虽然也有辩证法的卓越代表如笛卡儿和斯宾诺莎),却日益陷入#特别是由于英国的影响$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8世纪的法国人也几乎全都为这种思维方式所支配,至少在他们的专门哲学的著作中是如此。可是,在本来意义的哲学之外,他们也能够写出辩证法的杰作;我们只要提一下狄德罗的粒摩的侄子》和卢梭的I仑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就够了。”#这两部辩证法的杰作”不是哲学专著,但却富有哲学的辩证的思维。中国古代文献仙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惟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獅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_非子》中所讲的自相矛盾”,西方文献伊索寓言》中所讲的快乐是懊恼的姊妹”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矛盾的相互转化,具有哲学辩证思维色彩。这就说明,在文学作品中,哲学思维是大量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理论支撑,所以我们在论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时,就有了更宽阔的取材范围。

 

3.哲学理论的阐明有理论阐释和理论运用两种形式

 

  我们在对某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进行讨论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是否有专门的哲学论著”。其实,这是一个假设问题。因为哲学理论的阐明本身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门的哲学专著,如反杜林论》等;一种是在解决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中通过运用某一理论来体现这种理论,如倏本论》。人们可能谁也不否认倏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但却并未因此而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表述形式,没有注意到这种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发其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形式。其实,任何哲学理论都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表述。对此,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大钊曾在俄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迄兹所陈是历史的唯物论者共同一致的论旨。今当更进而述马氏独特的唯物史观。马氏的经济论,因有他的名著倏本论》详为阐发,所以人都知道他的社会主义系根据于一定的经济论的。至于他的唯物史观,因为没有专书论这个问题,所以人都不甚注意。他的资本论》,虽然彻头彻尾以他那特有的历史观作基础,而却不见有理论的揭出他的历史观的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在这里明确区别了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我们国内的一些学者,之所以对少数民族精英人物如向警予、赵世炎、卓炯等人的著作没有从哲学上去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区别这两种哲学的阐明方式。4.哲学在存在形式上可分为学术的和日常的两部分别林斯基曾说,哲学在存在形式上可分为两部分,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两种哲学:一种是学术性的,书本上的,庄严而堂皇的;另一种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常的。这两种哲学往往或多或少地相互关联着,谁要描绘社会,那就要熟悉这两种哲学,而研究后者尤为重要”!。高尔基也说:X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是就时间、就美或创造天才来说,他们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列宁也曾指出A这是令人惊讶的事情,我们的学者,所有讲师和教授们,就会研究那些哲学小册子,研究那些突然想过哲学瘾的冒牌知识分子写的毫无意义的文章。其实这指他谈到的无名作者的手抄作品)才是真正的人民创作,可是他们却忽略它,没有人知道它,谁对他也不发生兴趣、也不写文章评述它。不久前我翻阅了一下考鲁包夫斯基的俄国哲学图书目录。那里应有尽有!俄国哲学家的著作的书单子一指厚!洋洋大观!可是富有人民哲学思想的作品书目却一点也没有。要知道,这比起我们许许多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生的哲学家所谓的哲学的’胡说八道要有趣得多。难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中竟找不到一个愿意研究这一切和对这一切写出有系统论文的人吗?这件事情必须做。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可见,我们研究哲学,不宜只专注于哲学家”,还要关注于这些第一个哲学家”。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解决了以上的理论视点问题,我们就知道了研究少数民族哲学的着手处。

 

三、哲学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哲学可能的现实依据

 

哲学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哲学的民族性即是通过哲学内容与哲学形式体现出来的哲学的特殊性。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特殊性已多有学者研究,我们只要举出两本专著即可。在萧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特殊性作了如下阐明:鲜明的民族性;内容丰富,流派纷呈;带有神话色彩、想象力丰富的原始宇宙生存论、原始宇宙演化观,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大都明显地受到宗教的影响;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萌芽早、形成晚,发展缓慢,理论思维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尽管有着朴素性、经验论等特色,但也有重知识、强调理性的特征;相互影响、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等。佟德富则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中,作了更明确的阐明。

 

大家都习惯于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的论述来论证学科成立的依据,即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r气事实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特殊性,也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这一学科成立的依据。目前,在学科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已解决,这从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编写了教材、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走进了课堂等方面已可证明。至于学理上的合法性讨论,如上所述,虽然由于中学西范”给中国哲学”合法性带来的心病而受影响,但我们认为,这只是范式”的病,而不应是中国哲学”或)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病。所以,因为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特殊性的支撑,少数民族哲学”自然有其现实依据。

 

最后,还有必要就民族性与阶级性问题加以研究。因为前辈学者任继愈认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优秀哲学家、思想家,不应当只看作汉族的,他们也属于所有兄弟民族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指出的是哲学是阶级社会里的产物。哲学家的民族性与阶级性要结合考虑。民族性不能混同于血统论,不能光看哲学家的民族出身,还要看他代表哪个阶级、哪个集团,及其文化传统源流。”%无疑,对于哲学家的研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但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特殊性,除了哲学家”以外,还有那些非家的哲学思想”问题。所以,民族性与阶级性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特殊性问题。

 

四、哲学的内在性:少数民族哲学成立的构成根据

 

从哲学范式的类比论证到文化内部构成的要素论证,从论证的意义上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我们要问的是,有没有一种可以直接从哲学内部的构成来论证的方法呢?或者说,再从文化内部构成的要素论证转向哲学内部构成的要素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能的。

 

一种哲学的确立依据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观的问题。哲学观的不同,不仅影响其哲学研究的选材,而且影响其哲学分析的结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史观,就有多少种哲学史著述。大家只要注意黑格尔与文德尔班的哲学史著作就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一种清新的体验。比如,以葛兰西的人人都是哲学家”作为哲学观#,则少数民族哲学的存在,就是不成问题的。而以黑格尔的思辩哲学的眼光,就不仅是少数民族哲学,就是中国哲学也成为问题,因为中国哲学缺少抽象和逻辑。正是因为这个原故,探讨一种哲学的确立内在构成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当我们在讨论少数民族哲学”确立依据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何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中提出构成哲学的以下要素,这些要素即是哲学定位和成立的共性因素:

 

1.哲学的时代性

 

大家都承认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但不要忘记,时代精神是通过它的研究主题表现出来的。哲学的时代性决定一种哲学的主题。虽然因为哲学家们对时代精神的体验不同,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期望不同而致同一时代的哲学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哲学主题,但这不是时代主题本身的问题,而是哲学家或哲学思维的主体对时代主题的把握问题。不同的哲学就是在这种对时代主题探索的不同中相互碰撞、交错发展的。承认了时代主题,就承认了一定时代的哲学共性;承认了不同的把握,就承认了不同的哲学个性。

 

2.哲学的思维传统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思维方式的传承,这就是哲学的思维传统。哲学的思维传统不是过去了的、死的东西,而是不断积淀、日益丰富的人类的活的精神。每一代哲学家都会选择哲学史上的某一思维传统,对它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人类精神。所以,哲学的思维传统,决不属于过去,它永远是哲学的未来。如果我们把握了一种哲学的思维传统,了解创造它的哲学家们为什么选择这一思维传统,对这种思维传统作了怎样的加工、改造,那么,我们就领会了这一哲学中最深邃的思想,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气对于哲学与思维方式的这种关系,有学者已强调哲学只有作为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而所谓的哲学思维传统,无非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传统而已。

 

3.哲学的研宄对象和运用工具

 

任何一种哲学,都是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运用工具构成的。研究对象和运用工具的特殊性既可以构成不同时代的哲学性质,也可以构成同一时代不同哲学体系的差别,甚至还可以构成不同哲学传统之间,或同一哲学传统内部不同哲学体系的差别。哲学史就是由这些千差万别的哲学体系构成的。比如,在维科的文化哲学体系中,把人性作为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并且以语言为理性工具,从而体现了其哲学的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共有内容。

 

上述三条是作为一种哲学确立的共性标准。若具体到某个民族的哲学,则要同民族性结合起来。如时代精神,就一定是民族的时代精神,对此,黑格尔即强调:人们在某一时代内并不只是作一般的哲学思考,而某一特定哲学之出现,是出现于某一特定的民族里面的。而这种哲学思想或观点所具有的特性,亦即是那贯穿在民族精神一切其他历史方面的同一特性,这种特性与其他方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并构成它们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则对这个问题更明确地表述为:德国人是信仰基督教唯灵论的民族,他们经历的是哲学革命;法国人是信仰古代唯物主义的民族,因而是政治的民族,他们必须经过政治的道路来完成革命;英国人的民族性是德国因素和法国因素的混合体,这两种因素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当然也就比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更广泛、更全面,因此,具有这种民族性的英国人就卷人了一场更广泛的即社会的革命中去。”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要素对少数民族哲学进行分析,即可确立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

数学家论文篇9

关键词:《艺术百家》;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引证;被转载情况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LU Hu

《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管、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发行渠道广泛,在国际、国内学界和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的科学文献计量评价平台和引文数据库2003-2009年的有关数据,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资料,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艺术百家》的网络传播、引证和被转载情况,以定量分析该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8年《艺术百家》在纸本发行无大变动的情况下,网络下载频次增长了近4倍,这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网络传播使《艺术百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传播范围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表1)。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艺术百家》主要的读者还在汉语文化圈内。表2显示《艺术百家》的主要读者是在中国大陆和港台。

从表3中国大陆各地下载量对比中可以发现,《艺术百家》在北京、江苏、广东、湖北四地的下载量比较大,主要因为这四地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高校云集,《艺术百家》应加强在这四地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挖掘山东、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读者潜力,扩大读者范围。

从表4被访问学科下载量对比表中可以看出,戏剧影视类是《艺术百家》下载量最多的学科,这与学术界公认的《艺术百家》是戏剧类权威期刊的观点一致,《艺术百家》被遴选为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有着文献计量学的依据。

从表5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影响力大的文章主要属于其优势学科戏剧影视类。

二、引证分析

1.引文分析

引文情况是从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统计中得出的,而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在学术论文创作过程中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艺术百家》2004-2007年的引文量变化不大,但2008年的引文量上升较快,根据《艺术百家》各年的载文情况可以发现,2004-2007年每篇文章平均不到1个参考文献。翻阅其纸本期刊可以发现,2008年之前的各期引文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参考文献,2008年该刊注重学术规范,参考文献比较齐全,引文量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数值。

从图3可以看出,《艺术百家》被引用量逐年上升,显示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类引证指标分析

(1)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反映其内容不断丰富,体现了核心期刊信息集中度高的特点,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时间、金钱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F2)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也是SCI、EI、CSSCI的国际通行指标依据。此项指标是《艺术百家》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艺术百家》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分析,《艺术百家》近五年影响因子上升6.52倍,较上一年度(2008-2009)变化倍数为1.8。根据变化分析,《艺术百家》整体学术影响力迅速跃升,特别是在近一两年内,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3)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指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的基金论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反映其学术水平不断进步。从表7可以看出,在《艺术百家》刊载的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应当加强该类论文的约稿力度。

(4)总引用频次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反映了期刊的长期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出该刊的长期影响力在显著上升。在载文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总引用频次的迅速增加反映了该刊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扩大。

(5)他引总引比指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这个比值低则说明期刊的自引率高,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不能低于80%。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很少

三、被转载情况分析

有自引,但也说明其论文的关联度较弱。

(6)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即年指标又称当年指数,指某期刊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Web即年下载率指某期刊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与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数之比。这两项指标反映了期刊的时效性,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的时效性不强,但趋势是在上升。

学术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报刊的转载情况是反映该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

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图4)(2009年被转载情况为截止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百家》近几年发展迅猛,学术影响力迅速扩大。

图4非常清晰地表明,《艺术百家》学术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始于2007年,由于《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根据该刊近年来发展势头可以判断,该刊被转载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艺术百家》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该刊近年来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项引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上升,被转载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反映了该刊在编辑队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读者的有力支持下,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其信息传递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当然,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和基金论文的刊发方面,该刊仍需努力;毕竟,打造顶级的精品期刊非一日之功。(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数学家论文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数学学习;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13-01

20世纪8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测量取向,从更广阔的视角建立智能理论。其中以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最为著名。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源自他对于智力本质的探索。多元智能的提出对教育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以及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背景

1、多元智能的理念由来己久

几百年以来,在西方,人们关于智能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的对比。一类人将所有的智能都看成是一个整体,我们把这类人称为“刺猖派”;另一类人认为智能是可以分成若干组分的,我们将这类人称为“狐狸派”。属于刺猖派的这类人,不但相信人由单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能力,而且相信这是人类特别的属性。他们常常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智能或者智商来进行排序,而智能的高低、智商的大小是上帝赐予的。属于狐狸一派的人,则特别推崇大脑有许多不同功能或部分。事实上,早在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就有了自己的三艺(语法、逻辑与修辞)和四科(数学、几何、天文与音乐)之分。随着心理科学的出现,人类具有更多心理能力的假设被提出来了。弗朗茨・约瑟人・高尔提出人类拥有37种能力或者力量;吉尔福特认为智能有120种向量......

刺猖派与狐狸派的争论,从几个世纪以前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大脑研究领域,出现了“定位论者”C localizers(相信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是传递不同智能的媒介)与“整体论者”C holists(认为智能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大脑的总体属性)之争;在智能测试领域,亦出现了长期激烈的两派争论。一派以查尔斯・斯皮尔曼为首,相信一般智能因子的存在;另一派以瑟斯顿为首,假设了一组基本心理能力,其中,各种能力强弱相同,没有哪一种能力得天独厚。

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智能这一重要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但与此同时,一方面,人们己经花费巨大努力,从各种不同渠道得到了大量相关智能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传统的智商概念和智能一元论的观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这种怀疑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的分数与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并不一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20 世纪80 年代,西方心理学家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测量取向,从更广阔的视角建立智能理论。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当代社会承受三种偏见带来的危害,这三种偏见分别是“西方主义”、“测试主义”和“精英主义”。这三种主义都是过分强调单一能力的作用。西方主义可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人们将西方文化当作偶像来崇拜。虽然逻辑思维很重要,但它们不是惟一的思维方式。测试主义的偏见在于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量出来的能力及其测试方法。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能力不重要。精英主义就是那些能够对给定问题按照数学、逻辑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但不能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霍华德・加德纳在认真比较和整理关于超常儿童、显示出特别天赋的人、脑损伤病人、天才、正常的儿童、正常的成年人、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专家以及处于多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于1983 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后续作品加以完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源自他对于智力本质的探索。加德纳认为智力既不是单一的复杂实体,也不是一系列过程的联合。他认为存在几个相对独立地运行着的智力,而人的智力剖面图反映的就是各项智力能力的独特排布。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结构的新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像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类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以及存在智能。语言智能指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空间智能不但能够使自己的空间自由驰骋,能有效地调整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音乐智能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如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乐器制造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身体运动智能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所表现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指人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自我认识智能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运用这种知识计划和指导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自然探索智能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动、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院设计师。存在智能就是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这些智力相互联系,而且通常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强调它与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是有价值的,这种能力就应被确定为智能;否则,这能力就不应被认为是智能。加德纳的研究只看重那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价值的人物,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概念,“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人类智力的判断,依赖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特别强调该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重视的程度。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启示

1、学会自我鼓励,激发数学学习能力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体都能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智商测定理论的最大不同是智能是可以开发和发展,而智商测定理论则直接把智商量化。在表现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能以多种形式展现,用适当的方式可以激发各种智能之间的互相促进。坚信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每个人都具备学好数学的能力。

2、数学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每一个体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有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等,而“智能又可以是学习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过程,因此数学学习有必要追求方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例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编故事记忆数学知识,作文章深如思考数学知识;经常经行操作性的论证和思考;用图表和表格等方式总结数学知识;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写数学日记,反省自己数学学习的策略和不足。如此一来,数学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种智能综合提升的机会。

3、注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强调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启示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重视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所谓的数学问题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境状态。它是一种情境,它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它具备一定的挑战,它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开发数学思维的作用.从本质上看,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以数学思考为内涵,以数学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通过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可以反映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可以反映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能力。这是因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主动的假设、积极的探究、努力的尝试、及时的反思、不断的修正等一系列的行为过程。要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解决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问题解决结果的回顾。除了在课堂细节上加以重视外,还可以多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开展活动,更全面地提升个人的智能发展。

今天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的要求日趋综合,必须承认并开发人的各种各样的智能和智能组合。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调动起人类的所有能力,人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更会积极地、更投入地为整个团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工作。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2] 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李广学.高中数学学习方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