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43:11

户口

户口范文篇1

一、有下列情形的,属正常迁入范围

1、因婚姻关系要求迁入的(含招亲和再婚在内);

2、孤儿投靠其监护人、孤寡老人投靠亲戚的;

3、大学生毕业和退伍军人退伍后尚款安排工作要求回原籍的。

二、有下列情形的,属不允许迁入范围

1、户口已经迁出的;

2、已是城镇户口的;

3、其它无正当理由要求迁入的。

三、正常迁入人员需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局面申请;

2、与当地村民小组签订的宅基地、土地补偿费、田地、林地等分配协议书,并要有80%村民代表签字同意(因婚姻关系要求迁入的可以凭结婚证不要此协议书),招亲和再婚的除外;

3、孤儿、孤寡老人除上述材料外,还需出示迁出地村民小组、村委会和乡镇有关证明。

四、迁入户口者待遇按当事人与小组协议为准。

户口范文篇2

第二条在本市投资兴办企业(含外资企业)的外地人员,可以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第三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户口人员所在的企业注册时间应当在三年(含三年)以上,或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

第四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的外地来乌人员包括:

(一)公司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占公司股份25%以上的自然人股东;

(二)公司、企业引进的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以下简称引进人才);

(三)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和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职工)。

第五条符合以上规定的企业,依据其在本市投资额度可免费为下列人员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一)一次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可申请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二)一次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可申请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和股东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三)一次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除办理本条第二款人员外,还可申请办理企业引进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和企业职工(非生产性企业不超过职工总人数的10%,生产性企业不超过职工总人数的15%)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第六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的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企业证明;

(二)落户人申请、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16周岁以上者提供);

(三)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的企业,提供其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没有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的企业,提供近三年纳税凭证(享受优惠政策免税的,需提供相关证明);

(四)引进人才需提供学历证书或中级(含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职工参保缴费六个月以上的清单;

(五)职工需提供《劳动合同》和本市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职工参保缴费六个月以上清单。

第七条落户申请人采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一经发现,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注销,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户口范文篇3

一、为什么要建立经济户口

在建立经济户口管理制度过程中,有些同志认为已经有了企业(个体)书式档案,并开始建立机读(电子)档案,还建立经济户口有什么用呢?对这个问题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一)建立经济户口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多次强调建立经济户口的重要性,在广州视察分局、工商所工作时就提出要加强市场主体行为动态监管,可参照公安户籍模式建立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之后又在多次工作会议上部署建立经济户口问题,并确定建立经济户口动态管理体系——工商行政管理内部业务网络系统。

国务院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决定》中第18条提到,要逐步建立企业档案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建立企业行为档案,使有违法违规及严重违约行为记录的企业和经营者在社会无立足之地。

因此建立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与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领导要求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二)建立经济户口是客观需要

建立经济户口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同国际市场规则接轨,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是适应高科技网络信息时代,改革监督执法手段,维护国内与国际市场秩序的需要。也是随着国家机关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完善市场管理规则,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现象,强化行为监管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朱总理在部、省级干部培训班上指出,政府的职能就是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交给企业自主、市场调节、中介服务去办。

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改革,监管领域的拓展,监管重点的转移,监管方式的改革,监管手段的现代化,监管的核心要转向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来看,从某种意义讲,实质是对市场主体各种违法行为的整顿和规范。

企业(个体)档案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是单纯的注册登记档案,而市场主体准入后的动态行为监管,则分散于各专业职能(商标、广告、合同、市场、公平交易、消保等)部门的档案中,每类档案都不能全貌反映市场主体准人、行为、退出的基本状况,为此必须随着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三)实施经济户口管理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体会到,经济户口是对市场主体监管执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由专业分别监管转为综合监管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由静态档案监管转变为动态行为监管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可以为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提供信息资料和依托;可以由过去档案死资料和查询成为窗口活资料和信息共享,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进一步促进监管执法规范化。

通过经济户口的采集和整理,推进了市场巡查的深化,监管质量的提高,改变了辖区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实现了档案数于实有一致,巡查目标明确具体。解决了监管中的偏位、偏浮、偏软、偏后、的倾向,做到了情况明、动态清、发现快、日常监管到位。密切了工商所同专业部门的联系,做到上下联动,情况沟通,强化业务指导,促进各项管理落实到位。

二、建立什么样的经济户口

(一)经济户口的内涵我们认为经济户口的内涵,是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市场主体准人、行为、退出的资料和工商监管执法行为资料为内容,以书式档案和机读(电子)档案相结合为形式,以动态行为和规范管理为重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强化监管、服务经济、维护秩序为目的,客观真实反映市场主体静态与动态状况及工商监管执法状况的全过程总和。从上述内涵构成看,经济户口突出了五个特征,即辖区属地化监管、市场主体“户头”的综合监管、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工商监管执法程度的反映、区域经济秩序的状况,从而理顺了三个关系,即理顺了上下级管理的关系,工商所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二)经济户口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建设经济户口要本着以下七项原则来运行:

1、在建设上要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这是建立经济户口的前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适应时展,突出科学性,强调实用性,利于操作性,保证有效性。

2、在范围上要本着全面系统原则,客观全面系统反映市场主体准入、变更、信用、退出和工商全方位监管过程的基本情况,做到经济户口信息的全面、系统。

3、在内容上要本着动态“鲜活”的原则,随着时间、空间、情况的变化,及时将市场主体“活”的情况纳入档案,反映当前表现状态,突出“鲜活”的属性。

4、在资料上要本着真实准确的原则,经济户口的信息、数据、资料,要认真核对,做到内容真实、情况清楚、符合规则。

5、在标准上要本着统一规范的原则,全市要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程序、统一要求,实现规范化。

6、在管理上要本着区别共享的原则,经济户口的应用要内外有别,对外咨询要方便,信息公开共享,涉及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要保密和保护。

7、在应用上要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既要体现综合情况,又要化繁为简,利于实施应用,方便高效采集信息,提供优质信息和服务。

(三)经济户口的主要内容

经济户口内容的确定,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着眼于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工商部门依法实施的事项。二是立足于工商监管执法实际需要应设立的有关项目,如国务院提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企业信用档案、个人信用记录等。三是预见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的市场监管执法项目,经过努力可以做到,企业愿意接受的。

经过座谈研究和实践试行,我们认为经济户口不是登记档案相加之和,而是有利于强化执法、属地管辖、综合监管、动态管理、信息共享的优化重组。经济户口可设三大内容,一是登记注册情况,包括登记事项、变更、退出、商标注册、广告登记、合同鉴证、动产抵押等。二是监管执法情况,包括日常巡查、照后复查、专业检查、年检验照、消费投诉、经济处罚、缴纳税费等。三是市场信用情况,包括日常免检企业,年检免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驰(著)名商标企业及获奖、荣誉、处罚、社会评价等。

(四)经济户口的作用

要充分运用经济户口的功能,发挥“七个有利于”的作用。

1、有利于全面掌握市场主体行为情况,做到监管范围清,市场主体底数清,管理门户清,经济状况清,监管执法情况清等,基本实现“八清”。

2、有利于今析市场主体准人、交易、竞争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时题,提供有效职能服务,引导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日常监管的有效性,通过经济户口信息,为巡查提供发现问题和寻找案源线索的途径,提供解决群众投诉纠纷的参照依据。

4、有利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治措施和对策,有力地打击市场违法活动,在治本建设上强化管理。

5、有利于开展社会咨询服务,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依据,为投资者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料。

6、有利于经济户口信息的利用。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经营和“安全”消费服务,开展诚实守信活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7、有利于监督和促进执法人员职能到位,评价工作的优劣,予以警示和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忠于职守的责任感,树立工商良良好形象。

三、怎样建立经济户口

(一)提高对经济户口的认识

从沈阳市目前来看,对建立经济户口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化的理解,认为企业(个体)档案已整理上微机,由书式化转为微机化,今后使用就更方便了,另搞一套经济户口没有必要。二是认为经济户口某些项目,有的超出登记和监管范围,不仅增加了负担,而且也没有更多用途,收集这些信息也较难。三是认为经济户口难以统一,它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过去都是各搞各的,动态行为管理不是一次性的,更难于汇集一体。四是认为工商所条件差,电脑不足,管理人员少,素质又不高,管辖范围广,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再搞这些根本就管不到位。针对上述认识问题,我们一方面进行教育,排除障碍,提高认识,培训基础知识,提高管理技能,另一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投资建网力度,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实践提高了认识。

(二)制定经济户口示范文本

经济户口模式是在实践探索中,依靠基层干部的智慧,在相互对比中产生的。沈阳市工商局制定了经济户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机读档案的建立和维护,书式档案的建立和维护,经济户口使用说明,责任追究制度等。经济户口实际是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档案,其具体实施操作是由档案、登记簿、登记卡、分布图构成的运行方式。全市经济户口的形式、记录的项目、登记的格式、输入的程序、审核的手续、日常的管理等,均有工商所、各业务部门的示范文本典型,对各部门、岗位责任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并列为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加强经常性监管,进行治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

本着科学、规范、综合、统一、实用的要求,组织力量开发经济户口软件,目前已基本正常运行。总体是建设“三网三库”。即建设市局、区(县)分局、工商所的工商行政管理网,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数据库;建设企业信息服务网,建立法规信息咨询,办事程序和结果公开,网上申诉、投诉、登记、年检、提供信用、预警、各类监管信息库;与有关部门联网,实行信息交流,数据交换,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网,专业与综合统一的处理应用系统。

(四)发挥各职能部门合力效能

经济户口由谁来建,谁由来管,涉及职能部门与工商所的衔接,专业管理库与综合管理库的衔接,把这个问题组织衔接好,就会调动各方同心协力参与共建。建立经济户口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发经济户口软件和技术问题,由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二是经济户口信息收集问题,按职能分工由各专业部门负责提供资料;三是经济户口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四是经济户口的建立和日常管理,按市场主体辖区管理原则,由属地工商所负责综合监管。

户口范文篇4

一、总的原则和目标

按照党的**大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划,着眼于从观念和管理上改变我县城乡分割的二元制户籍结构,始终坚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政策配套,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户籍人口按照常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使户籍登记客观反映公民的实际居住状况,为各级政府准确行使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奠定基础,积极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不断推动我县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户口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发展。

二、实施办法

(一)实施区域及时间。从**年9月1日起,从龙水镇、邮亭镇、宝顶镇三个市定百强镇开始试点,逐步向其他街镇乡推进,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打破户口管理二元结构,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原内外户口簿册登记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称为“**市居民户口”,实行公民在常住地登记居民户口的登记管理制度,原则上按居民实际居住区域予以区分,居住在城镇的登记为“城镇居民”,居住在农村的登记为“农村居民”,原居住在农村的非农业人口,仍登记为“城镇居民”。

(二)认真开展户口清理核查。在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工作之前,各派出所要分别结合人口信息定期维护、人口统计和即将开展的换发“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认真开展户口清理核对和对常住人口登记表、计算机人口基本信息、居民户口簿相应栏目的核对修改工作,确保相应栏目的登记项目与公民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城乡户口一体化工作得以有效顺利实施。

(三)严格户口登记。从9月1日起,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的派出所,要认真做好辖区公民的户口转换登记工作。一是派出所内部,对户口内册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别”栏原来的“非农业家庭户口”、“非农业集体户口”分别更改填写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城镇居民集体户口”;“农业家庭户口”、“农业集体户口”,分别更改填写为“农村居民家庭户口”、“农村居民集体户口”。二是可不更换新的居民户口簿外册。一方面由户籍科新刻制“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字样条型印章(0.8×1.2公分),交派出所户籍民警对所管村、段常住户口进行清理核对时,上门服务,免费为公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户别”栏加盖上相应字样的印章。盖章时,印章只覆盖“农业”或“非农业”字样,后面保留原“家庭户口”字样。另一方面也可由公民持居民户口簿到派出所对居民户口簿首页加盖相应字样予以免费更正。公民自愿要求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的,可按规定予以更换。三是对新迁入的户口,即按新的规定打印、制发新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和常住人口登记表。新制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和常住人口登记表中不再加注户口性质,也不得在“户别”栏或其他栏目中打印户口性质项目。“户别”一栏,一律按规定填写或打印“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农村居民家庭户口”或“城镇居民集体户口”、“农村居民集体户口”。更改或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的工作,应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在日常户口管理工作中及时予以更新。

人口信息系统中的户口类别代码采用新的编码,原户口类别代码停止使用。

(四)对有关人员的户口登记。对原非农业人口投靠原属农业人口直系亲属的,仍应另户登记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对散居在农村的原非农业户口人员(如退休职工回原籍、毕业生未就业回原籍生活居住等人员),均登记为“城镇居民”,并免费为公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加盖相应字样印章或根据公民本人自愿按规定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

对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土地被全部征用后的公民,可直接登记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各派出所可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将人均耕地较少的“城中村”原农业人口登记为城镇居民,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计算机人口信息数据作相应的调整。

(五)受理户口迁移的处理。实施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后,在受理户口迁移时,一是以准入条件取代人口增长控制指标,取消“农转非”制度。凡符合准入条件进入城镇入户的,包括吸纳人才、购房、纳税、“三投靠”及其他类型人员等,应予批准入户。二是县内的户口迁移,不再具有户口性质的差别。在受理公民申请户口迁移时,不得再要求提供户口性质证明,也不得在户口迁移证件中加注户口性质。三是县内迁往县外及县外迁往县内的户口迁移。由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迁入我县入户的,在落户时取消其农业、非农业户口类型的性质,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本县迁往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在迁出时系农村居民的,以农业户口性质迁移;系城镇居民的,以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原国营农场、林场、经济作物种植场职工,仍按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在校的中专(含技校、职高)学生户口以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未成年的小孩迁移,属随迁的根据其随迁亲属的户口性质迁移,单独迁移的根据其父母的户口性质迁移。

人口统计年报表中有关“农业”、“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仍按原规定进行统计。但须将农业居民对应按“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对应按“非农业人口”进行统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建立我县城乡户口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关注的一件大事,公安各内设机构要高度重视,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对工作的领导,组织精干力量,了解掌握有关情况,认真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廉政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禁止违反规定审批户口、买卖户口、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户口范文篇5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肩负市场监管职能,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建立有效的诚信机制,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力度、推动职能到位的需要;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和规则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同时,经济户口管理和企业信用公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职能的补充和延伸,是管好市场的有力手段。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对经济户口管理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经济户口管理和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关系

(一)经济户口的概念

经济户口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电脑档案和书式档案的结合,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和对其监督管理等各类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经济户口既反映了市场主体产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也反映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二)企业信用公示制的概念

企业信用公示制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处理技术为支撑,对企业主体资格、市场信誉、产品和服务质量、资信和经营状况信息资料进行记录、披露、查询、警示的系统。

(三)经济户口管理和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关系

在经济户口管理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经济户口管理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是两回事,把二者割裂开来;二是认为二者有联系,但对二者的主次关系弄不清,分不清谁是主、谁是次。我们认为经济户口管理和企业信用公示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户口管理是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础和依托,企业信用公示制是经济户口管理的发展和提高,二者相互衔接,相辅相成。

首先,经济户口管理是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础和依托。企业信用公示制所需有关数据、信息要靠企业经济户口管理来提供,没有企业经济户口的建立和管理,企业信用公示制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企业信用公示制是企业经济户口管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企业经济户口管理的目的是拓展工商职能,提高监管层次,创新监管方式。而企业信用公示制就是利用市场经济中无所不在的信用实现市场监管的“无为而治”,所以信用监管是经济户口管理发展的提高和必然,是市场监管的治本之策。

再次,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建立对经济户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信用公示制的信息数据库要靠企业经济户口来提供企业的静态数据、动态数据,而企业的动态数据(如企业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等)需要通过市场巡查掌握企业具体经营行为,需要通过经济户口管理来及时更新和充实,没有对经济户口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公示制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经济户口管理

几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经济户口管理进行了实践,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我局先后下发了《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实施经济户口意见》、《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户口管理暂行办法》五章二十七条。随着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建立,经济户口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拓展,对经济户口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从而形成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新型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体系。如何做好经济户口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清经济户口管理的特征

经济户口管理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以工商所监管为基础,以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结合为原则,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对市场主体监督管理实行上下联动的新型监督管理体制。经济户口管理突出了四个转变:机制上由分片管理转变为职能管理,层次上由级别管理转变为属地管理,形态上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内容上由单一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要理顺三个关系:上下级的关系、工商所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内部运行的关系。

(二)确定建立经济户口的原则

1.全面系统的原则。要客观、全面、系统、立体地反映市场主体准入、变更、生产经营、信用、退出等过程的基本情况,工商行政管理全方位监督管理过程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全面、准确完整。

2.真实准确的原则。经济户口的资料、数据、信息要做到数据准确、内容真实、情况清楚。

3.动态“鲜活”的原则。随着时间、空间、情况变化,将市场主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录入其经济户口档案,随时反映市场主体的当前状态和最新状态。

4.统一规范的原则。经济户口要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程序,统一要求,实现规范化。

5.方便快捷的原则。经济户口的建立要科学实用,既要体现综合情况,又要化繁为简、利于实施和应用,方便高效采集信息,优质提拱信息和服务。

6.信息区别共享的原则。经济户口的应用要内外有别,分成内、外两个系统——对外咨询系统要方便网络信息的公开共享,涉及市场主体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应予严格的保密和保护。

(三)明确经济户口的内容

我们认为理想的经济户口的内容可由以下五方面内容构成: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市场准入的动态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市场信誉情况、监督管理情况。

我局目前实行的经济户口按工作内容划分为“登记注册、日常监管、信誉状况”三部分。登记注册包括经营主体的登记事项、变更情况、商标登记、广告登记、合同鉴证及动产抵押等内容;日常监管包括回访记录、巡查日记、年检情况、消费者投诉、处罚、奖励、个体收费等内容;信誉状况包括日常免检企业、年检免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驰(著)名商标拥有企业、B级企业及黑名单库等与信用有关的内容。

(四)做好经济户口的基础工作

1.建立经济户口数据库。我们将市场主体分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企业的经济户口数据按照确定的经济户口的内容进行录入;个体工商户参照企业的数据增加了收费情况。

2.加快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要体现经济户口的相关信息,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至少要体现以下五方面的功能:

(1)登记信息查询功能。该功能是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经济户口的原始信息和基础数据。具体可划分为注册登记基本情况、商标注册有关情况、广告情况、合同登记管理情况、企业主导产品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汇总,全面反映每个“户口”的基本登记信息和数据。

(2)监管信息反映功能。主要是反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动态监管过程中所采集的各类管理信息,是登记信息的补充、完善和更新,使经济户口内容更为全面、立体。具体由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日常动态巡查信息和市场主体信誉情况、缴费情况等组成。

(3)统计分析功能。信息、数据的查询和反映仅仅是数据库的一个最基础的功能,统计分析则是数据最核心的功能。一是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如决策者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了解本地区月度、季度、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本地区经济秩序状况的好坏等,为政府经济管理政策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政策更具针对性。二是为企业信用评价提供服务。三是为政府、企业了解地区投资环境服务。四是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4)认领功能。通过经济户口的传输渠道,解决上级局与其基层所、机关部门与部门之间认领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问题,通过网上认领渠道各部门随时认领属于自己的“户口”,并进行有效的监管。

(5)反馈功能。主要是反映问题、处理事务,基层所、市局机关各部门在登记注册、监督管理、认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差错,可以通过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输、问题修正和补充、工作的请示和答复、技术的处理和指导等。

上述功能得以理想的开发,那么其他功能如市场预警功能、企业信用评价功能等也会由此产生。

3.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是经济户口管理的基础,我们在全局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的网络,确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三级联网,最终达到“三网三库”的网络体系。内网——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网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数据库;外网——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网,包括工商法规信息查询、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网上申诉、网上投诉、网上登记、网上年检,为企业提供信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企业各类监管信息等;联网——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联通,实现数据交换,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

(五)经济户口管理的方法

我们在经济户口管理中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经济户口管理要靠制度来保障。一是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管理体系。经济户口要求“管理科学、规范统一、及时准确、动静结合”。就经济户口内容而言,涉及登记注册部门、监督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应从系统工作的角度全方位地研究经济户口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工作的实施。制定经济户口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有利于职能到位,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时限、工作衔接,将各个业务部门、上下级之间对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一个网络框架。二是建立统一、规范化的操作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在经济户口管理中,要对经济户口的采集、储存、处理、传输、分析、应用、评价、考评、组织等建立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制度,使各部门的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定岗、定人、定职、定责。从登记注册到日常巡查,从年检到各类报表,从机关到基层工商所,实行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保证经济户口的信息不间断、不漏情。

2.经济户口要实行分层管理、上下联动的原则。经济户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施中我们建立市局、分(县)局、工商所三级管理体制,横向协调,纵向指挥。一是市局成立局领导挂帅的督查指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研究会、协调会,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经济户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强化检查、考核力度,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把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做好。二是业务部门围绕各自工作职责,组织、指挥、协调基层单位收集、整理、移送、传递相关登记、监管资料,完善本部门的经济户口管理,促进经济户口管理横向的“咬合”。三是实行“小局大所”,下放管理职能。基层工商所完善执法巡查制度,使市场巡查制度与经济户口管理上下联动机制之间有机地衔接,实现对经济户口的全方位监管。

3.经济户口管理要规范各项管理行为。

(1)规范注册登记行为。在现行分级登记、属地管理情况下,一是规范登记程序、登记标准,建立登记注册一审一核制,内部强化责任制,把好登记注册关。二是严格登记注册审核时限及登记注册档案材料移交制度,规范数据补录程序、数据删除程序、数据修改程序,严格传递、交接程序和制度。三是建立日常数据清查制度。

(2)规范检查行为。一是监督管理部门、工商所结合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换照工作,加大经济户口管理力度,根据登记注册部门提供的市场主体的数据逐一核查;二是根据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进行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

(3)规范处罚行为。对工商所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罚、工商所受区(县)以上工商局的委托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处罚,以及工商所实施检查由区(县)以上工商局实施处罚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办案过程中立案、实施扣留封存等强制措施、处罚告知、案件核审、处罚决定的批准等权限进行了明确界定;明确了工商所执法权限,充分发挥其对市场主体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4)规范统计档案行为。制定登记注册档案核查制,定期根据登记注册数据库核对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借阅制及阅后档案资料复查制。统计部门根据注册部门办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汇总,数据统计必须与增减变化相一致。

4.经济户口管理要创新管理手段。经济户口是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提高。也就是说要从经济户口管理的全方位出发,促进工商监管到位,形成全系统的上下联动。建立起数据传递、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建立起统计、日常查询的计算机数据库,建立起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市场主体信用“警示”系统,建立起与有关政府部门相互联通的政府互联网络,提高监管的效能和工作能力,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动态监管的力度。

三、企业信用公示制

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必须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课题。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既是实现职能到位的需要,也是革新监管模式的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度,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中必须立足职能,认真研究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信用公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

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实施企业的信用管理,从信用信息收息的收集、记录、储存,到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类、处理和信息资料的查询、公示等,实现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有,资源共享。

1.企业信用信息的构成

企业信用信息由以下内容构成:(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监管中掌握的经济户口中涉及企业信用的信息情况,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合同、商标、广告情况,荣誉记录,不良行为记录,企业资信动态数据等。(2)企业申报的有关企业信用的资料。(3)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申报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4)投诉、举报材料及其他涉及企业信用的有关材料。

2.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实施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本要求。该数据库包括静态数据(企业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企业良好行为记录和企业不良行为记录)两大类。企业基本数据包括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经营地址、行业分类、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信箱、网址、公司简介、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对外投资情况等。企业良好行为记录包括企业资信、资质状况、驰(著)名商标拥有情况、交纳税费情况等。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包括经济违法违章受到行政处罚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受到行政、刑事处罚情况和承担相关民事责任情况等。

3.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

企业的基本数据要靠经济户口来提供,企业的动态数据要通过市场巡查掌握企业经营行为,通过经济户口管理来及时充实和更新。根据分级负责、辖区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的所有企业的信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必须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课题。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既是实现职能到位的需要,也是革新监管模式的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度,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中必须立足职能,认真研究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信用公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用行为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企业的信用信息实行“三级联网”(市局、分局、工商所),保证有一个通畅的信息渠道,使企业的动态信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收集入库。工商所严格落实“三级责任制”(巡查员、巡查组、内勤),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完整、及时、准确。

(二)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在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中,需要对企业的信用进行一个量化定位,也就是要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

1.企业信用的评价机构

对企业信用的评价,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征集社会和有关部门反映企业信用的资料并作出综合的评价。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这个评价机构只能由国家机关的综合管理部门来承担,其他单位配合,社会中介辅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及日常监管的综合部门,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资料较为齐全,具有信用评价的基础条件。企业信用评价机构不能层层设立,我们认为以市(地)局设立评价机构、并以其为最低确认机构比较合理。

2.企业信用评价的依据

目前,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尚无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和规范性评价办法的情况下,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我们认为:一是以企业信用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准则,三是以国际通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惯例为参照,对企业进行等级评价,分类管理。

3.企业信用评价的标准

对一个企业的信用作出评价,可以直接用数字或百分比来量化,也可以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制定标准来衡量,然后再分成几个等级,以体现企业的信用程度。

我局目前是采用后一种方法。把企业信用分A、B、C三类,对三类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A类企业信用: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没有违法违章行为受到处罚。B类企业信用:一年内有一次违法违章行为受到处罚,或有其他一般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C类企业信用:一年内有一次以上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或两次以上违章行为受到行政处罚,以及一年内不参加年检,丧失信用的企业。企业信用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企业信用公示制的要求和进展情况,制定一个综合的企业信用的评价标准。

4.企业信用评价的方式

根据企业信用公示制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对企业信用先进行单项评价,待时机成熟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有五种:一是报申评审。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企业信用评价机构进行申报,然后由评价机构对照企业信用标准,对其信用作出评价给予评定级别。二是委托式评审。指第三人为了了解某企业的信用状况,可选择信用评价机构对该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三是指定评审。由政府职能部门或指定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对某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四是综合评审。根据市场情况可以对某类企业或某一企业的信用进行评审。五是定期复审。企业的信用是动态的,一段时间内要进行复审,一般每年度应进行次,经复审符合标准的保留原信用级别,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整改、直接降低或取消其信用级别;

5.企业信用的评价方法

企业信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评价机构对具体企业直接进行评审,这种评审是在企业信用资料库已建立和资料库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评价机构依据企业信用标准作出评价。二是评价机构自己或委托中介组织向社会及有关部门进行问卷测评,这种测评可分为广泛的和定向的两种形式,评审后向社会进行公告。上述两种方法都采用机读方式,在计算机内预设评价标准,根据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记录,由计算机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处理,自动生成,然后进入企业信用公示系统。

(三)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

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的目有就是向社会公示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和社会以引导和帮助。其目标是资源共事,面向社会,方使快捷,服务于信用交易,使企业、社会各界随时查询企业的信用信息。

1.企业信用公示制度的构成

企业信用公示制度由三个系统构成:企业基本情况记录系统、企业不良信用行为警示记录系统、企业良好信用行为记录系统。

2.企业信用公示的内容

企业信用公示的内容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企业信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等内容,涉及企业合同鉴证及履行情况、动产抵押合同情况、企业获得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及驰(著)名商标认定情况,企业登记、年检情况,企业违法经营受到处罚的情况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资料。

3.企业信用公示的方式

企业信用公示采取对社会公布和查询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公布企业信用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布信用优良的企业,设立信用警示制度、黑名单库,对信用不良、严重失信的企业和因经济违法违章行为被行政处罚的企业进行警示和锁定。

(四)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建立企业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企业约束机制,旨在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对有良好信用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表扬和鼓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在登记、商标注册、动产抵押、合同鉴证、广告宣传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支持,对连续三年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享受年检时免审查、工商所巡检时免检查等。另一方面,对信用不良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实行“黄牌警告”和“黑名单”制度,并对其作出相应的限制和处罚,对严重失信企业及法人考虑实行退出制度,剥夺其在市场中的资格。

四、亟须解决的问题

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是一个全社会、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不是哪一部门、哪一单位所能解决的。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经济户口管理和企业信用公示制亟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企业信用制度需要法律手段来支持。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社会信用方面的主体法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

1.企业信用数据获取缺少正常途径。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支持,工商部门获取企业、尤其是法人的信用信息存在很大难度,即使是在职能范围内由于没有企业及法人的支持和配合,信用信息数据也很难取得。

2.企业信用的评价缺少基础。由于工商部门获取企业信用的信息仅仅是从职能范围内取得的,其信用信息也仅仅反映企业信用的一个侧面;由于所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信用无法做出公正、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

3.企业的信用公示缺少法律依据。许多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经济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规定,没有公示的规定;一旦企业及法人对工商部门公示其信用的行为提出行政诉讼,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4.缺乏失信惩罚机制。失信企业的资格剥夺无法律规定。不能对严重违法、失信的企业及法人的市场主体资格进行剥夺,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法律要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及法人违法到什么程度,要对其市场主体资格进行剥夺。这种剥夺是一种有限剥夺,若干时间内不能从事经营活动。要通过资格剥夺这种严厉的惩戒手段震慑违法、失信的企业及法人。

(二)企业信用公示制必须靠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来支撑

企业经济户口管理为企业信用信息库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零散的、动态的、大量的日常监管信息汇总、统计、管理、更新等必须靠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来完成。一是必须有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网络建设需要财力,软件开发需要人才;如果各自为战,一方面人力财力相对较弱,形不成规模,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二是要开发标准统一、使用便捷、功能齐全的计算机软件。三是上下、左右要实行联,形成一个网络,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户口范文篇6

2001年4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对今后5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坚持深化改革与加强法制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标本兼治、边整边改、着力治本的指导方针,着重指出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避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应该说,完善法制与建立企业信用,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治本之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与成,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建立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思考。

一、我国企业信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主要集中表现在企业层面。商品市场领域,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金融市场上,企业之间三角债近年呈蔓延和越演越烈之势,企业逃债、废债的现象也不罕见,形成国有银行体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致使国家不得不采取核销坏账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所谓的“赖账文化”;在信息市场上,各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损害“公众委托人”的声誉,公然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出示虚假审计报告,误导投资者,造成投资者财产的损失。据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竟然有155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利润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看到,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既没有事前得到警示,也常能逃避事后的惩罚。而诚实守信的市场行为的好处则得不到充分显示,认为既然可以通过弄虚作假轻而易举地圈钱,何必苦苦经营?虚假无信的事情太多了,广大投资者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于是只能寄希望于投机,消费者的信心也备受打击。

企业信用的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加剧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据报道,我国每年因市场信用问题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为5855亿元人民币,其中,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因为产品质量低劣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建立在非信用基础上的我国经济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我国就需花费1.25美元”,比世界平均成本高出25%。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总额的10%,我国为16.7%。当前,大量失信行为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及历史根源。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缺乏信用传统、或者说缺乏信用约束的传统社会。虽然中国古代留下了商鞍变法“一诺千金”的故事以及“言必信、行必果”等名言警句,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的社会仍是一个“人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公众舆论和道德。当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范畴时,传统与现实便在这里发生了强烈冲突。由于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没有合同、贷款,也就无所谓信用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也并未立刻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由此出现信用约束的真空,致使信用问题凸现出来。再加上这几年忽视了信用教育,引发信用秩序的危机便不可避免。

(二)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企业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内部缺少信用管理。据有关部门对数千个企业拖欠款项和亏损案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企业拖欠款的尚占不到20%,80%的拖欠款源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上缺乏信用管理。二是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混乱,管理部门职责末清,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司法部门对欺诈、赖账等行为惩治不力,工作效率不高。比如债权人对逃废债务者进行了诉讼,虽然多数取得了胜诉,但诉讼费用高(占收回贷款本身的20%~30%),执行难,债权人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立法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得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只有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显然,这种不守信的企业如果能从中获利,那么别的企业就会竞相仿效,这样就会从制度上对人们的不守信行为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而这些债务的逃废,不仅是法律对不守信者的放纵,也是对守信者的打击。二是我国信用中介机构不够规范,各项信用制度很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这就会出现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目前,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技监等不同部门,难以形成权威、统一的检索平台。这样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社会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甚至扭曲的现象,而一些企业和个人则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特点进行种种欺诈活动,进一步助长了种种失信行为的滋生。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优势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就工作职能而言,具备了掌握企业部分信用状况的客观条件,因此,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一)具备建立各类经营者基础数据的信息资源优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利用对各类企业核准注册的职能,可以实现对企业从出生到死亡(即设立一变更一注销)的全程情况作出记录,了解掌握各类企业的基础信息,这一优势是任何政府部门或单位所不具备的。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已通过建立“经济户口”的形式全面整合经营者基础信息资料,这就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搭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具有一定优势。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都有明显体现,如企业准人阶段,注册登记不能搞“三元”,不能虚假出资涉及信用问题;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做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都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在企业退出市场时做假账、搞假破产,也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这些均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的内容。近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违法经营者,这为建立信用监管体系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这些信息的采集、收录并加载于该企业基本信息之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占有优势。同时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信息平台征集分散于法院、税务、银行、质监等部门的经营信用信息并加以整合即可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资源。

(三)初步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为信用管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大量实践探索,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注重信用意识的培养,如开展“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创建消费者满意街区、消费者信得过企业等活动,研究和制定了一些涉及企业的信用标准及失信行为警示制度,这些工作为下一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

鉴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方面,工商部门至少可以做好以下一些基础性工作:

1.建立“经济户口”管理制度。“经济户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改变监管执法方式,强化对企业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经济户口”就是要将辖区内各类性质的企业基本情况搞清楚,并按户建卡建档,包括监督管理卡、静态档案和动态档案三个部分。监督管理卡,主要用于巡查人员在动态巡查中使用,其内容应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静态档案的内容包括各类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动态档案包括各类企业注册登记的基本情况的变动事项及监管记录(包括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处理、处罚材料),达到对企业的动态监管,从而切实发挥经济户口在监管执法以及信用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针对信用缺失问题,通过立法,确立行政、司法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制度,为健全有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提供保证。对工商部门来讲,工商系统内部可以抓紧使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信用资料得到归纳整合并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动态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建立综合、全面、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涉及企业的信息。在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加强与司法部门、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垄断,尽早制订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为信用体系基础平台的建立、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系统信息的气互联互通,信息传递的多向反馈。通过计算机网络汇总各类企业的登记、年检(验换照)、商标、广告、合同、违法违章处理、缴费等资料,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管理过程和管理状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登管衔接、上下衔接、左右衔接的监管玉作流程。

3.建立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加大监管和惩处的力度。对失信行为要加大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失信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企业违法经营成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理应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对违背信用原则的企业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信用好的企业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确保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的运行,真正实现守信获益、失信受损的目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必须建立完备的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的处罚应具有持续性的特征,这些记录要伴随企业直至规定的期限结束。

4.推行预警制度,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所谓预警制度就是对一些不合格的企业或者经营不正当的企业作提示的制度,对企业的资信不够好、经营状况不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过多次检查都查无下落等情况,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作出提示,记录上述情况,提醒与其有经济往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加以注意。所谓警示制度就是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一般可以把警示分为一、二、三级警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企业违法违规的严重程度,对其行为作出相应的限制,如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年检时定为B级企业,限制办理增设分支机构、增加经营范围等。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对实施了严重危害交易安全、严重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交易对象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的市场主体,锁进“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管理系统”,列入“黑名单”,被锁进“黑名单”的企业将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出资办企业、不得成为已设立企业的股东或出资人等。只有在规定期限届满后才对有关限制予以解除,但其违法违章的不良记录要作永久性记载。

5.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加大综合监管的力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发挥职能作用,利用企业信用登记、备案和评价系统汇集信息,允许社会公众通过网站,随时查询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企业登记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如企业违规受到处罚、资质、资信等信息)。可以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布和推荐信誉好的企业、商标及产品,暴光信誉差的企业及产品,鼓励和扶持名优产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加大全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引导企业开展信用建设,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全面建立经济户口,对企业实行动态监管

(一)经济户口的含义与容所谓“经济户口”,是一种借喻的说法。一个企业一但依法设立,就好比一个人出生后公安机关即为其建立了户籍档案一样,登记机关也为企业建起了书式登记档案和数字登记档案(计算机记录)。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和登记机关对其进行的监督管理,档案的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我们将这样包含静态和动态的内容,包括书式和数字形式的档案,称为“经济户口”。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现有的登记注册监督管理情况来看,企业经济户口管理的类别,在坚持“一户一档”原则的基础上,应相应建立三大管理系统,即登记注册系统、监督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系统。每一个大管理系统分三个小类,分别将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管理的档案材料按相应大小类别分类归档。概括起来如下:

1.登记注册系统:①设立登记材料;②变更登记材料;③注销登记材料。

2.监督管理系统:①年度检验材料;②回访检查材料;③行政处罚材料。企业受行政处罚的材料按办案程序单独另行建档,但必需将以下书式副本归入行政处罚材料类别: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及其他需归入行政处罚材料类别的档案材料。

3.企业信用系统:①提高企业信用的记录材料:包括重合同守信用材料、企业本身每年度参评重合同守信用的情况材料、驰名著名商标材料、文明经营户材料、企业受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奖励,包括有关认证或评比等材料。②企业不良行为记录材料:包括企业违反工商登记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材料、被吊销营业执照未满三年的企业名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的“黑名单”、“12315”举报中心或消费者协会接受投诉的材料及处理结果的副本。

“经济户口”记录了市场经营主体依法成立和存在的主要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如年检、处罚等)的信息。如果我们以“经济户口”为核心,以企业的动态信息和被行政执法机关监督管理的信息为全貌,以社会公众的监督、投诉和举报为补充,以中介机构的评价为参考,以向社会公布其信息为手段,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经营主体信誉体系的管理框架。

(二)“经济户口”对宏观经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经济户口,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经济户口的功能及作用看,经济户口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各类登记档案由闲置资源向促进市场监管要素转化的过程。从深层意义上说,它是引发日常监管深刻变革的助推器。其功能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真正掌握各类市场主体的“底数”。即,能够基本达到“八清”: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自然状况清、生产经营的基本状态清、区域经济结构清、企业信誉清、广告清、商标使用清、合同鉴证清和违法案件清。

2.有利于更准确地抓住市场准人、交易和竞争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有力地打击违法经济活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3.有利于促进监管方式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同时也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4.有利于督促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对执法人员能够产生警示的约束作用,促使他们增强工件责任感并大大减少日常监管偏位、偏浮、偏软和滞后的失职现象。

5.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户口含有大量的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景气状况信息。从政府宏观决策来说,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从工商机关开展职能服务来说,可以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从社会投资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信息,做出适时的投资决定。

其次,依托“经济户口”能够尽快创建“企业信用公示制”。这最起码能够解决四个问题:

1.培育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使他们明白,信用其实就是资本,这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国消费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信用消费,缺少信用消费,消费质量和消费规模都上不去。

2.各类信用主体可以在讲信用中做强、做大、做实。企业有了信用,就有了扩大投资的资金,信用贷款可以解决各类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这个难题解决了,各类企业特别的中小企业就会活起来,而中小企业一旦被信用所激活,就业问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3.可以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让信用在经济领域中起到杠杆作用,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使市场经济进入有序的轨道。

4.促使各类企业在以讲信用为美,没有信用为耻的理念中,真正达到遵循“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经营原则。

(三)建立经济户口的基本原则

1.综合与便捷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经济户口制度是为了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企业在市场准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各环节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不做综合化处理,就无法掌握企业的总体情况,但一味强调综合,又必然带来信息量和工作量的大幅增加,使工作人员产生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所以,建立经济户口必须既体现综合,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主体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能注重化繁为简,在技术手段的设计上做到方便、快捷。

2.公开与保密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经济户口后,应当将“户口”的有关情况在“工商红盾信息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确立公开原则,对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有好处。如,将一些依法经营表现好、信用好的企业名录公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加快发展;反之,将一些严重违法违规、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企业名录公开,则会达到让这类企业无立足之地的效果。因为,公开市场信用状况,对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杀手铜”。所以,坚持公开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弥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强制手段的不足,增强政府对经济秩序的控制力,而且也将促进企业严格自律。在坚持适当公开的同时,也必须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情况予以保密,注意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哪些应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都要慎重确定,有所选择。

3.局部探索与整体联动相统一。建立经济户口这一举措应着眼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从整体上增加监督管理的力度,提高市场规范的工作效率。同时,经济户口的本质属性在信息共享方面是开放性的,在实践运用方面是统一性的。因此,建立经济户口不能局限于各省、市、自治区工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应尽快制定统一标准。否则,经济户口的建立不仅难以实现整体效果,而且也容易造成标准不一、模式混乱以及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4.建立“经济户口”应科学实用。目前,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正掀起建立企业“经济户口”的热潮。在暂时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省的这项工作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没有充分调研、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匆匆上马建立的“经济户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实用性差。其原因:一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设置的内容不统一、不完备、不科学,不能适应动态监管的要求。二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管理模式配置繁杂,给登记和巡查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三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电脑管理软件缺乏,各地自行研制的软件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汇总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四)“经济户口”与企业信用体系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户口的建立和管理是实施企业信用工程的基本依据,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实施企业信用体系工程的基本要求之一。该数据库具体包括:①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企业代码、经营地址、行业分类、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公司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信箱、网址、公司简介、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对外投资情况);②企业良好行为记录;③不良行为记录等三方面主要信息,即静态数据(企业基本数据)税动态数据(企业良好行为和不具行为记录)两大类。而企业基本数据即工商登记注册数据要依靠建立企业经济户口来提供,企业动态数据需要通过市场巡查掌握企业具体市场经营行为,需要通过经济户口管理来及时更新和充实。因此,不建立起企业经济户口、实现对经济户口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系统工程就是空中楼阁。

其次,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可以更好地实施“经济户口”管理。“经济户口”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主要由基层工商所来完成对各类企业主体资格的监管。因此,各地正在改变过去“谁登记谁管理,谁发照谁管理”的级别管理做法。要真正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亟须解决的是增强基层工商所对企业管理的权威性,提高企业对基层工商所监管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管信息中记录企业的诚信状况、奖惩资料等,逐步形成准确、权威的登记监管数据库并作为企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基层工商所监管的权威性。

再次,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可以进一步增强执法效果。目前,工商登记数据库大多只是记录企业的原始登记资料和变更登记资料,对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却没有记载。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一并记录,建立企业守法经营数据库,并将该数据搬上网络平台,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透明度。显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企业的自律,特别是使企业承受来自市场的约束力,可以较好地增强执法效果。

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现有数据库的整理,可以同时进行数据更新,对原始的登记资料、变更登记资料进行重新审查,确保企业数据的有效。要加强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企业的守法经营状况、商标使用、合同履行、依法接受检查等情况的收集与整理。

总之,建好管好“经济户口”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必须依赖于“经济户口”的建立。

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持与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网络技术支持

1.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广泛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可以随时记载企业产生、存在、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可以随时记录下市场经营主体的守信情况和不守信情况。几乎在瞬间,这些信息就可以提供给他人做为某个企业可信度的判别依据,因此信息技术为随时监督企业的信用行为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几乎是只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政府同时也要重视和研究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必然会遇到的责任问题。如披露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合法性、被披露者是否会因此受到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伤害,社会对披露信息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情况等等。这时,就需要回到法律框架内,对信息的披露也加以法律的规范。

2.信息架构中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指标体系的设置,关系到对企业的准确描述和评价,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因此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摸索,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留有发展余地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企业从出生(设立)到生长(经营、变化、发展)到死亡(解散、终止、停歇)的全部情况,全面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监督、管理、评价、惩处的全部情况。具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信息:

(1)企业基本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其名称、住所、注册资本(金)、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股东(合伙人)及其出资情况、注册号、统一代码、开户银行账号、前置审批或特许经营情况、邮政编码等基本情况。

(2)企业基本情况的变化类信息。主要包括上述基本情况的变更信息(如分立、合并、增减资、搬迁、股东变更等)、注吊销信息等情况。

(3)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产值、销售额、营业额、纳税额、利润额、亏损额等)、主要产品及其产量、商标使用情况、广告登记和情况、有关部门对其生产经营资质的评定情况、贷款及抵押登记情况、投资情况、上市或融资情况、合同履约和合同纠纷情况等信息。

(4)监督管理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巡查、年检、年审的记载情况和变动情况、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和被处罚的情况、消费者对其投诉的情况,政府对其表彰或批评的情况、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对其评价的情况等信息。

3.数据指标体系中数据的生成。

上述四类信息综合起来,基本上完整地勾勒出了企业的诚信状况,而第(1)、(2)类信息由于其基本性和产生的原生性,构飞成了整个数据体系的核心部分。

从这些信息的生成来看,上述四类信息中,第(1)类属于相对静态的信息,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企业登记注册时生成,并由此导出了后三类相对属于动态的数据。其中,第(2)类信息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登记过程中生成,第(3)类信息由工商、税务、银行、行业协会、企业在各自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生成,第(4)类信息由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行业协会、群众团体、中介组织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评价中生成。

4.尽快建立以核心数据采集为基础,政府各部门、银行、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分工负责采集相关数据的数据采集体系。

数据库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耗时长,是整个信息架构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由政府督导,各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下大力气尽快干起来。根据我们的经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整个数据库建设的难中之难。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关注这个问题,要尽可能杜绝人为错误和疏漏,加强对数据的检查。

由于建立数据采集体系涉及面太广,不可能齐头并进,一瞒而就。因此政府应该按照一家为主、各家建库、数据共享、政府的思路,分轻、重、缓、急,逐步建立这个采集体系。

5.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加强协调,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中牵头做好这项工作,而且也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才能牵头做这项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从数据的量上看,50%以上的信用信息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集和,抓住了这一块的工作,等于就抓住了面上工作的二分之一,有利于整体的推进。

二是离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集的核心数据(基本情况及其变化信息),其他部门采集的数据在合法性和有效性上缺乏映证,这是由于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情况时,首先必须知道它是否存在和合法这一客观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三是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已经聚积起一批网络、设备和技术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工商系统现有PC机38665台,服务器2386台,小型机79台,局域网络1350个。国家工商总局与各省、市、自治区和副省级城市之间的广域网已经全部开通,各地的登记数据库(即第(1)、(2)类信息)已基本建成,许多省市工商系统已在开始着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为开展这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建立企业“经济户口”的做法,无论从目标、内容、形式上看、还是从数据指标体系上看,都符合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信息架构的内在要求,而这项工作正在全国工商系统迅速展开。

五是机构改革后开展综合监管、推行“小局大所”和巡查制的做法,使工商所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直接贴近和面向市场经营主体,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的格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初步形成,既强化了行政执法,又为动态采集信用信息提供了条件。

另外我们也还必须要看到,仅有核心数据的是不够的,还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通过共享、链接等方式,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

(二)建立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离不开电子政务和CA认证

1.政府要进行信用监督和信用管理必须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

离开信息化的手段,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就无法接收和整理越来越大量增加的各种信息,更无法向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已是不真的事实。而现在提出的推行电子政务,如果把信息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就不难发现,电子政务只不过是站在新的要求和高度上,对政府管理信息化的新的诠释。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施行政府管理。只不过这时的政府管理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信息化的含意,政府的业务和信息资源、已经按面向对象的信息化要求进行了重新整合而已。

2.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要达到实现电子政务大致要分成三步完成。

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专家们的看法,在我国实现电子政务,大致要分成这样三步完成。

(1)实现内部事务处理计算机化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这一步的特征是各单位开始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内部局域网络,建立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库,逐步由静态到动态,由动态到单向交互方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2)实现内外交互(双向)信息化的事务处理与信息服务。这一步要逐步由离线双向服务到半在线双向服务到网上办公,最终要把许多政府部门或一个部门内的许多单位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在线双向服务。

(3)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和信息服务。由于这一步很大程度上还是明天的奋斗目标,这里不去再赘述。

3.从上述实现电子政务的步骤可以看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必须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把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在线双向服务的时候,政府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才是较为完整的,具有较大可判别性的,较为客观、公正、可信的信用信息。这样的信息架构,才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架构。

从电子政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在跨电子政务的第二西部大多数地方才在跨第一步,个别地方甚至刚刚起步,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导致信息资源的不完整,一个不完整的信息资源既无法整合同时也失去了可信度,这就会使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拖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东部地区当初走完第一步就花了十多年时间)。因此,国家必须从加大投入和加强行政命令两个方面着手,来缩短这个差距,赢得时间;否则国家因市场经济混乱造成的损失和用于整治市场经济的投入也不会是一个小数字。这样既不利于发展经济,又不利用维护社会稳定。

4.CA认证的必要性。

按照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走向,如果政府要在网上向社会公布相关信用信息,要从网上接受公众的办事请求,要接受各种审批核准事项,要在政府各部门之间通过网络交换各种信息,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只有通过CA认证方式才可能实现。即只有以数字签名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电子加密、解密和识别方式,才能确保对方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才能保证获取电子文档的法律有效性。当然,这里面还有立法的工作需要做,自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电子商务示范法》后,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国已先后制定了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法规,而我们则显得滞后。

当克林顿以数字方式在美国《电子签名法》上签下自己的数字签名的时候,实际上是标志着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诞生。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国情,我们也不必去照搬那种对经济运行过度放纵的模式,但是做为在虚拟空间中保证一种行为、一个身份或一份文档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手段,国外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态势和对策。

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看,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正在向电子政务第二步的目标推进,东部发展得快的省市,已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开展建立CA认证体系的工作,为网上办公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虽然发展较慢,但比起大多数的政府部门来,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要小得多。

从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来看,各地都已完成建库工作,实现了登记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大多数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掌握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于里,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网络建设的情况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和副省级以上的城市已经全部联网,省以下直到工商所的网络正在加紧建设,许多地方已经完成,只需要再努一把力,网络平台的建成已是指日可待。而且由于我们坚持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较高的起点,再加上遍布全国城乡的工商所节点,这个优势也是几乎所有政府部门无法可比的。

户口范文篇7

一、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一)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年,全市总人口为25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3.4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农村人口一孩家庭80273户,截止年末,已有36661户农村人口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村人口一孩家庭户的45.7%,农村人口双女户42663户。年6月至年12月止,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36661户农村人口中,有24169户享受一次性奖励,共兑现奖励资金1969.280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1659.665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09.6155万元);20889人(次)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其中独男户10051人(次)、独女户8425人(次)、无子女户2413人(次),共兑现补助资金1446.57万元;19347人(次)独生子女享受了教育奖学金,其中小学生14135人(次)、中学生4723人(次)、考取高中的436名、考取大专的31名、考取本科的22名,共兑现奖学金1194.313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1001.47万元,市级资金投入192.8436万元)。

(二)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特别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

年,农村49岁以上应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1392人(次),其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90人(次)、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302人(次),发放资金164.88万元。

(三)农村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及时兑现

年6月至年12月止,各县(区)按时兑现了农村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982.1215万元。

(四)农村人口“少生快富”工程推进顺利

年,我市西盟、孟连、澜沧、江城四县被列为我省“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县,有双女户161户享受到有关政策,年将有双女户家庭11121户、独生子女8556户享受到有关优惠政策。

(五)各县利用“三结合”帮扶资金给予双女户在生产生活上的帮扶

各县(区)利用“三结合”帮扶资金给予双女户在种养殖产业上的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关爱女孩的活动中给予关怀。思茅区每年给予贫困双女户每户1000-3000元不等的资金,累计帮扶104户双女户种养殖业发展生产;县积极参加由县妇联发起的“城乡姐妹共建新农村”活动,看望慰问独生户92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36户;景谷县财政设立5万元计划生育帮扶资金与省帮扶资金5万元相配套,以每户1000-3000元不等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滚动式发展经济;澜沧县筹集10万元,帮助166户计生贫困户脱贫。

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初见成效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得到了实惠,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加深了对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改善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对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好政策。

(二)促进了计划生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计划生育管理理念实现了由忽视农民基本权利,以工作目标为本向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和以人为本转变;使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实现了由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由以“处罚多生”为主向以“奖励少生”为主转变。

(三)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育观念,为稳定低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执行以来,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得到的待遇和实惠,对其他群众产生了政策示范效应,“生男生女一样好”、“多养儿不如听党的话得实惠”的观念逐步形成,广大农民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日益增强。我市人口出生率由年15.8‰下降到年的12.43‰,下降了3.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年的8.9‰下降到年的5.86‰,下降了3.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弱。与其他惠农政策相比,计生家庭奖励经费投入较少,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发展后劲不强,对广大群众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少生的好处。

二是政策覆盖人群少。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年满60周岁”才能领取国家规定的奖励扶助金,而且受益人群在农村计生家庭所占比例太低。与即时兑现的农村低保等普惠政策相比,一些育龄群众感到奖励扶助政策是遥远的“期货”,对政策的长期性和预期效益心存疑虑。

三是政策设定标准低。无论是“奖优免补”政策、奖学金政策、死亡扶助金还是独生子女保健费,都存在制定标准较低,与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现象。调研中基层普遍反映,在惠民政策广泛实施的背景下,计生奖励政策由于没有在标准上做到“水涨船高”,原有的政策激励效应日益弱化。

四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如:根据《省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独生子女16岁前,免除其父母所承担的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但是由于村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其执行的一些制度,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调整,省以下的规章和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少数乡(镇)、村(组)存在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减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现象。

(二)普惠政策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形成冲击

一是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激励作用不明显和普惠政策的一视同仁,甚至有的政策还存在相抵触的现象,挫伤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目前推行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以及各项惠农政策,无论在资格条件还是在享受标准上,均没有体现对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和区别对待,违法生育的家庭照样可以享受政策待遇。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因人口少、负担轻反而不符合扶助条件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使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相对弱化。另一方面,这些惠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抚养子女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成本,使得多生孩子的负担更轻、顾虑更小了。由此让群众感到“多生孩子不用愁,少生孩子不沾光”,在部分地区群众中甚至出现了“种田不缴税了,读书不收费了,看病也不贵了,超生无所谓了”的观念。

二是按“人头”计算的分配方式刺激了群众的生育愿望。《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农村独生子女困难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社会救济以及划分宅基地、介绍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但是,过来执行的很多惠民政策大多按照家庭人口数进行减免、补助或救助,不仅没有体现对计生家庭的倾斜,相反多子女家庭实际上得到了更多的“优惠”。因此,“超生获利”的现实不仅是对违法生育的姑息纵容,客观上也起到了鼓励生育的作用,这与现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人口政策导向相矛盾。调研中基层反映,过去不少超生的家庭现在劳动力多,得到的政策实惠也多,现在多为当地的强势人群和大户,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守法群众非但难以“少生快富”,反而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三是社会管理改革中相关政策的调整弱化了对生育行为的综合调控机制。如原来登记、办证、审批等环节中涉及计划生育的前置条件被取消,兼顾育龄人群生育管理方面的政策功能基本丧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违法生育的社会制约能力,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无论在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在微观管理层面都没有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调研反映,一些违法生育的个体私营企业主照样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扶持,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政治荣誉,对周边群众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计生工作带来了尴尬和被动。

(三)政策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地方政府在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上资金配套有较大困难。根据《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农村人口的奖励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乡财政共同安排解决。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到位,给政策落实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计生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逐步成为国家指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对计生工作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也存在农村计生服务站设施不健全、农村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较低等问题,

四、几点建议

深化改革,推动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1、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争取提高省级以上财政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以法定奖励优惠政策为重点,以地方性配套政策为补充,与普惠政策协调衔接,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和保障多策并举的新型计划生育导向制度,确保奖励扶助制度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扩大政策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户口范文篇8

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户口整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对全县的户口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部署整顿工作任务。刚才,同志宣读了整顿工作方案,人口计生局的同志作了表态发言,下面,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努力完成户口整顿工作任务,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户口整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户口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做好户口管理工作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县人口资料,有效地服务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县公安机关严格户口管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促进全县行政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上户籍政策的种种限制,以及相关新老机制转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加上城乡差别问题的仍然实际存在,导致我县户口管理工作中人头不实、信息不准、管理不严、户口办理手续繁杂等问题,人民群众反响强烈。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直接影响我县人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工作重点,着力解决户口登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要明确工作任务,突出整顿重点。户口整顿工作主要一是清理一人多户的问题;二是依法注销死亡、法院宣告失踪和在国外、境外定居公民的常住户口;三是解决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四是妥善处理人户分离的问题;五是户口登记项目纠错工作;六是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系统功能,强化数据维护;七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规章制度。这七个方面的问题,是多年累积形成的,严重影响了人口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公安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造成障碍,务必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要坚持入户核对,及时纠正登记项目差错。为确保户口整顿工作质量,全县公安机关要通过现有户籍资料自查、人口信息数据分析、受理群众咨询投诉等途径认真进行核查。对发现的户口项目差错,要坚持入户调查,逐人逐项核对。要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基层治(内)保干部和户口协管员等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地摸排、发现户口问题和户口登记项目差错。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和社区、村组要协作配合,与其工作资料和信息核查比对,从中发现出生未报、死亡未销、入伍未销等问题。对发现项目差错或户口有疑问的,要逐人逐项登记造册。对重复户口、漏户漏口、登记项目差错等问题,要采取将公民本人实际情况与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计算机存储信息“五对照”措施,及时予以核实、更正。对出生、迁移、复员、回国等未登记户口人员,以及死亡、参军、出国定居等未注销户口人员,要严格按照户口管理有关规定,该登记的要及时登记,该注销的必须注销。对于要求变更姓名、出生日期、民族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不得随意更改;对婚姻状况、服务处所、职业、文化程度等登记内容已经发生变化的,要依据有关凭证及时予以变更,确保公民基本信息及时、准确、鲜活。同时,要坚决杜绝户口登记项目再生性差错。

(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解决各种户口问题。对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等未落常住户口的儿童,县计生部门要组织专人,配合公安机关依法依规登记户口,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对户口待定人员,要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区别不同情况,认真解决其落户问题。对死亡、入伍等未销户口人员,民政等部门要配合公安机关澄清底数,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注销手续;对人户分离人员,要积极动员其将户口迁入现住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局要配合公安机关对居住在城镇的户口待定人员,凡符合在城镇落户政策的要准予登记落户,不符合在城镇落户的,要在原户口所在地恢复户口。对其他一时难以解决落户问题的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无论其居住地在哪里,当地户口登记机关均应造册登记,纳入管理,并将情况报县公安局备案,视情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坚持“三个结合”,努力提高户口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一)户口整顿要与人口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人口信息质量和实战效能。信息化是提升户口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县公安局治安户政部门,特别是派出所,要按照“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要求,坚持人口信息数据项目和标准,及时采集、录入户口登记管理信息,实时进行变更维护。要规范业务流程,严格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民警在户口管理方面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同时,要在户口整顿和日常管理中,通过信息化将实有人口特别是重点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起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得了、控制得住。要通过网上排查、网上比对,为侦查破案、追抓逃犯提供信息支持,有效服务现实斗争。

(二)户口整顿要与制定和落实各项利民惠民措施相结合,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小事情”。户口整顿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通过户口整顿,切实解决一批“一人多户”问题;解决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口袋户口”问题;解决一批人户分离户口问题;解决一批计划生育婴儿落户问题;解决一批应销未销问题;解决一批原有自理粮、失地农民农转非等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结合入户调查、户口核对,及时了解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依法依规制定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批疑难户口问题,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三)户口整顿要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切实规范民警管理行为。在户口整顿工作中,对户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深入查找公安机关管理和民警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并依照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范,细化管理制度,明确操作程序,切实解决制度不健全,程序不严谨,责任不落实和民警作风不实、业务不熟、自律不严,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有效控制重复户口、漏登户口和项目差错等问题的发生。

四、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户口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全县各乡镇、县直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要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公安机关和县政府的决策上来,举全县之力,在4、5两个月内打好攻坚仗,坚决防止户口整顿工作走过场。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户口整顿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工作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作好动员工作。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此项工作。要按照县、乡两级主要领导负全责、分管领导负主责、公安部门具体抓、派出所全面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谁登记核对谁负责、谁采集录入谁负责、谁审核审批谁负责”的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切实做好户口整顿工作中有关登记管理环节的衔接工作,防止任务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发生。

(二)加强整体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县公安局要及时抓好业务培训,印发各类资料和表格,层层培训整顿工作的“明白人”。要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区民警的优势,充分调动社区、村(居)委会干部和基层治保组织的积极性,全面登记人头、核对项目信息、发现突出问题。并对现有户籍档案资料、人口信息进行清理、核对,对存在疑问、项目差错等户口,要通过深入社区、村组,依靠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核实。要充分利用目前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和功能,深入进行户口调查、核对,比对、及时发现错误信息,要通过户口整顿,提高重点人口、暂住人口等实有人口管理水平。公安、民政、统计、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内部情况通报、线索核查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整体效能。

(三)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总结验收。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切实推动户口整顿工作。要及时收集掌握各地工作情况,推广工作经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制定户口整顿工作进度表,建立周通报、半月排名等督导机制,切实推动户口整顿工作的扎实开展。县公安局要根据户口整顿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户口整顿工作结束后,县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将采取自查、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认真组织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整改。

户口范文篇9

第一条为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工作,规范户籍准入程序,切实保障本镇居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户籍准入是指户口登记或迁移到本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户籍准入管理包括登记或迁入申请、村民代表同意、村组审核、镇政府研究、派出所依法办理。

第二章工作原则

第四条准入条件法定原则。凡是户口登记或迁移到本镇的,必须具备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新生儿登记、婚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干部录用或调动、军人退伍回乡、其他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规定必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除上述六种情况之外,原则上不予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第五条户籍性质不变原则。除法律明确规定之外,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过程中,只办理迁入手续,不改变户籍性质。

第六条户籍迁入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原则。除新生儿登记、婚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回乡落户和军人退伍回乡之外,本镇之外户口迁入本镇者,原则上不得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的利益分配,在提出申请之前必须与所在村组签定不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分配的协议并报行政村和镇政府备案。未办理迁入手续的家庭成员不得参加本村组的福利及各项利益分配。

第三章准入条件

第七条新生婴儿登记:新生婴儿凭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生育证》和父母的《结婚证》、户口簿办理;政策外生育凭计生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办理户籍登记手续。

第八条婚迁:凭本人书面申请、《结婚证》、双方户口簿办理。

第九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落户:毕业后回原籍生活或创业的,可依本人申请及学校开具的迁移证办理手续,但户籍性质不变。毕业后五年未落户,不予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第十条干部、职工工作调动(录用)迁入:经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录用、招聘、调动的,其本人可申请入户。凭派遣证、调令、《户口迁移证》或任职(录用)通知书、调入单位证明等证明材料办理。

第十一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落户:符合省、市政策规定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士官、复员、退伍军人,其本人及己随军家属可以入户。凭县民政安置部门出具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落户证明)和本人《退出现役证》办理。

第十二条其他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规定必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按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操作程序

第十三条户口登记、迁入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本人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

2、村民小组组长及组委会成员签字同意。除新生儿登记、婚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回乡落户和军人退伍回乡之外,本镇之外户口迁入本镇者,必须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与村组签定不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分配的协议。

户口范文篇10

为进一步强化人口综合治理,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经市政府同意,现对已婚育龄妇女户口迁移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查验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建立健全已婚育龄妇女户口迁移信息通报制度

对已婚育龄妇女户口迁移的,迁出地户口登记机关在为其签发户口迁移证件前,告知当事人到当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办理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迁出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要据实为拟迁出已婚育龄妇女开具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依法处理好遗留问题。

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在为当事人办理落户手续前,告知当事人携带迁出地乡(镇、街道)开具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到迁入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办理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管理的手续。迁入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对属于我市辖区内迁入的,要认真查验其户口迁出地开具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并利用WIS系统核对其迁出地信息是否与证明内容一致,审核无误后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为其开具已纳入管理的证明,用信函方式及时向迁出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通报;对从我市辖区外迁入的,需查验迁出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对迁入人员有违法生育现象的,在查验人口和计划生育证明的同时,查验迁出地出具的有效的社会抚养费收据。

二、加强对户口迁出已婚育龄妇女的跟踪管理

迁出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应跟踪落实迁出人员的管理情况。对因办理户口迁出手续超过30天还不能证实已经纳入迁入地计划生育管理的,由迁出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继续承担其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会同迁入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查明原因,防止出现“口袋户”、“假迁移”等逃避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的现象,并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通报;对办理了户口迁出手续,仍在原户籍地居住生活的,按流动人口进行严格管理。对户口迁出、违法生育后又要求回迁户口的,原则上不予办理回迁落户手续,如确需回迁的必须出具户籍地有效的征收到位的社会抚养费收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