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迁移申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8:38:35

户口迁移申请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1

第一条为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工作,规范户籍准入程序,切实保障本镇居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户籍准入是指户口登记或迁移到本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户籍准入管理包括登记或迁入申请、村民代表同意、村组审核、镇政府研究、派出所依法办理。

第二章工作原则

第四条准入条件法定原则。凡是户口登记或迁移到本镇的,必须具备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新生儿登记、婚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干部录用或调动、军人退伍回乡、其他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规定必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除上述六种情况之外,原则上不予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第五条户籍性质不变原则。除法律明确规定之外,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过程中,只办理迁入手续,不改变户籍性质。

第六条户籍迁入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原则。除新生儿登记、婚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回乡落户和军人退伍回乡之外,本镇之外户口迁入本镇者,原则上不得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的利益分配,在提出申请之前必须与所在村组签定不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分配的协议并报行政村和镇政府备案。未办理迁入手续的家庭成员不得参加本村组的福利及各项利益分配。

第三章准入条件

第七条新生婴儿登记:新生婴儿凭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生育证》和父母的《结婚证》、户口簿办理;政策外生育凭计生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办理户籍登记手续。

第八条婚迁:凭本人书面申请、《结婚证》、双方户口簿办理。

第九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落户:毕业后回原籍生活或创业的,可依本人申请及学校开具的迁移证办理手续,但户籍性质不变。毕业后五年未落户,不予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第十条干部、职工工作调动(录用)迁入:经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录用、招聘、调动的,其本人可申请入户。凭派遣证、调令、《户口迁移证》或任职(录用)通知书、调入单位证明等证明材料办理。

第十一条转业、复员、退伍军人落户:符合省、市政策规定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士官、复员、退伍军人,其本人及己随军家属可以入户。凭县民政安置部门出具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落户证明)和本人《退出现役证》办理。

第十二条其他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规定必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按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操作程序

第十三条户口登记、迁入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本人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

2、村民小组组长及组委会成员签字同意。除新生儿登记、婚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回乡落户和军人退伍回乡之外,本镇之外户口迁入本镇者,必须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与村组签定不参与征地、拆迁等经济补偿分配的协议。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2

一、实行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的范围

居民常住户口在我市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厂矿企事业、党政机关以及私营、个体企业登记管理的,按照属地管理和人户一致的原则,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

二、实行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一)居民购买开发商(含国营、集体、单位、村居、外资、个体)所建设的楼(平)房,所在地的村(居)委员会、单位都要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准迁证明,为持有房产证或虽无房产证但持有购房合同和发票、且实际入住的居民接收常住户口,不得以任何理由借机收取费用。村(居)委员会对在本村范围内购买房屋的居民,要根据村(居)两委意见、村(居)民代表会研究的意见,决定外来购房户可否享有居住所在地村民待遇问题,并要由迁入村(居)委会与迁入户签订相关协议,以免今后在村民待遇方面出现纠纷。

(二)居民户口现在我市村(居)民委员会或单位管理而本人(本户)在原籍或实际居住地生活居住,即人户分离的,应当将常住户口迁移至本人(本户)现在居住生活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和各户口管理单位应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准迁证明无条件地为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居民居住生活所在地村(居)和户口管理单位应无条件的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户口迁入登记工作。

(三)单位的居民没有固定住所的,其户口仍由现工作单位协助公安派出所管理。

(四)居民有2—3处楼(平)房的,应以经常居住生活的楼(平)房为固定住所,并到固定住所所在地村(居)、单位登记常住户口。居民因搬迁、购新房迁居的,应当向公安机关申请迁移户口,公安机关在审核无误后应当及时办理户口迁移。

三、与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

(一)子女入学问题。实行户口管理属地管理后,我市居民的子女入学事宜由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贯彻实施。

(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有工作单位的育龄妇女其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其工作单位管理;没有工作单位的(含在单位挂空户口的)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户口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迁移时要认真核查《户口迁(出)入计生审验证明》,无证明的要督促其尽快补办。

(三)独生子女费问题。户口迁入市区居民委员会(不含村委会改居委会)居民,其独生子女费确属无单位负担的,由市财政统一负担。迁入各村委会的,其独生子女费由村委会所在办事处(镇政府)负担。

(四)农村医疗保险问题。购房人员常住户口迁入村(居)民委员会的,如自愿入保,由市卫生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贯彻实施。

(五)低保问题。城乡贫困户申请低保的居民均要通过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逐级申报,由市民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政策贯彻落实。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3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户口整顿工作,有效解决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户口登记项目更加齐全准确,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户籍管理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户籍资料,为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组织领导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在市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设立户口整顿工作办公室,负责此次户口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检查督办。户口整顿工作办公室由市公安局牵头,各乡(镇、办)和市经济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教育局、市供销社、市商业联合会、市建筑行业管理办公室等单位配合组建。

三、方法步骤

本次户口整顿工作自年3月20日开始,至4月20日结束,分为动员部署、集中整顿和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㈠动员部署阶段(3月20至3月23日)。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召开全市户口整顿工作动员大会,同时,印制宣传手册和表格,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㈡集中整顿阶段(3月24日至4月16日)。以乡(镇、办)为单位,组织社区、村、组干部,充分发动基层组织、户籍协管员,深入社区、村(组),全面开展入户调查核对工作,逐户逐人逐项进行核对查证。通过利用现有户籍资料自查、人口信息数据分析、受理群众举报、督办检查等方法,最大程度地摸排潜在户口问题和户口登记项目差错。对查证后的户口登记和户口项目差错,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予以解决、纠正,实现常住户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公民身份证号码顺序登记表、计算机存储的人口信息和居民本人实际情况相一致。4月16日前,各地要将《户口整顿工作统计表》(附后)上报市户口整顿工作办公室。

㈢总结验收阶段(4月17日至4月20日)。市户口整顿工作办公室整理、汇总全市户口整顿数据,填写《户口整顿工作统计表》。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4月20日前,将《户口整顿工作统计表》和户口整顿工作总结上报襄樊市户口整顿工作主管部门。

四、工作措施

㈠着力清理一人多户问题。对于工作中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应当在认真调查核实后,依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保留其中一个常住户口,注销其它重复户口。其中,对属于当事人弄虚作假非法落户的,按照“谁登记谁撤销、谁审批谁撤销”的原则,撤销相应的户口登记;对属于当事人未办理户口迁出手续予以落户的,户口迁入地派出所应当书面通知其户口迁出地派出所注销其原常住户口。

㈡依法注销死亡、法院宣告失踪和在国(境)外定居公民的常住户口。对工作中发现公民死亡、其户口未被及时注销的,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当在完善调查核实、履行书面告知和亲属签字等手续后,凭相关证明材料注销死亡公民的户口,并收缴其居民身份证;对于查找不到死亡公民亲属的,经当地村(居)委会核实并盖章后,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凭相关证明材料注销公民户口;对于公民被法院宣告失踪且已过公告期的,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依法注销其户口;对于公民在国(境)外定居或者已经取得外国国籍但尚未被注销户口的,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确认,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注销其户口。

㈢认真解决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对于工作中发现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未落户的人员,所在地派出所应当上报市治安大队户政科审批,根据其父母或者监护人的申请,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其常住户口,并及时通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于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件的公民,其中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在其换领新的户口迁移证件或经内部网上查询、电话核实等方式查证属实后,拟迁入地派出所应准予其申报常住户口;对大、中专学生要求回原籍的,学生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准予其恢复常住户口;对于遗失户口迁移证件的公民,证件签发地户口登记机关应根据本人申请,按原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对于公民因长期外出(非出国、出境定居)被注销户口、现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的,原户口登记派出所根据本人申请,在认真调查核实并报市治安大队户政科审批后,恢复其常住户口。

㈣妥善处理人户分离问题。对于工作中发现的由于市政建设等原因导致居民原户口登记地址消失,或者因集体户口所在单位破产等原因导致该集体户口不具实际意义,涉及的居民或者职工在同一城市的其他住所居住,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户口登记地和现住地派出所要加强情况沟通,做好宣传动员,督促有关人员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确因特殊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应当登记造册,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由现住地派出所加强管理;对于职工属单位集体户口、所在单位已经搬迁或者本人和随迁家属工作已经调动,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单位所在地派出所应通知该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动员、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对于发现辖区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将户口滞留在原就读院校或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已超过两年的,派出所应当及时通知毕业生原就读高校和高校所在地派出所或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动员其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㈤切实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对于公民申请变更姓名、性别以及更正出生日期、民族户口登记项目差错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并经呈报市治安大队户政科审批后办理。对于公民婚姻状况、职业、服务处所、文化程度、身高等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依据公民提供的有效证明(件)予以变更。

㈥进一步强化人口信息系统数据维护工作。各地要结合户口整顿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登记项目和系统功能,及时查漏补缺、修正错误,及时更新维护,确保人口信息基础数据完整、准确、鲜活。

㈦进一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规章制度。公安机关要结合本次户口整顿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户籍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及人口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切实堵塞工作漏洞,杜绝户口管理中违反政策规定问题和工作差错、失误现象的发生。

五、相关要求

㈠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次户口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㈡广泛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宣传户籍管理政策法规和户口整顿的重要意义,增强群众配合、参与户口整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宣传发动,使户口整顿工作家喻户晓。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4

一、当前农村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差别的日益缩小,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大,当前农村户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出生落户问题。由于农村,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农村,受地理位置偏远、受教育程度低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民对户籍管理规定认识不深。虽然公安边防部门经过多年的大力宣传,已使得70年代后期出生的农民意识到户籍管理的重要性,但受历史等原因影响,在子女出生落户问题上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手持《出生医学证明》,久拖不落;二是《出生医学证明》丢失,因不知如何办理或不急着使用,长期未落;三是受经济等影响,在家中生产后,无《出生医学证明》,不会落;四是受当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超生手持《出生医学证明》,不敢落;五是父母不负责任,生育后再婚或死亡,对非婚生子女因无依据,不能落。

(二)姓名变更问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在子女起名问题上随意性较大,随着子女的成长,要求姓名变更的情况增多。变更姓名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与祖籍的家谱不符;二是听信迷信,求字更名;三是随意使用同音字,造成户籍登记与实际使用的名字不符。

(三)户口类别问题。由于受国家政策和部门规章制度影响和约束,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前些年城镇户口待遇好,许多农民求人办理了“农转非”,可近年来,随着农民粮食补贴政策的施行,已经“转非”的农民和城镇人口受利益驱动,申请“非转农”;二是由于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实行“二胎制”,许多想要二胎的城镇人口,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申请“非转农”;三是大中专毕业生,因无法找到正式工作,而申请“非转农”。

(四)户口迁移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户分离上。一是受当前农村“三补一免”政策的影响,许多人户分离人口不愿将户口按照实际居住地进行迁移,导致人户分离人员大量存在;二是受居住地村规民约的制约,许多符合落户条件、想将户口迁移的外来人员,因村委会不同意落户,而无法迁移;三是法院判决离婚后,原夫妻一方因无固定住所,无法迁移;四是按当前信贷制度中“五户联保”规定,五户独立的住户可为一户担保,办理信用贷款,因此许多居住在一起的村民申请分户;四是由于实行户籍微机化管理和各地户籍管理规章制度的差异,许多举家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因无法核实户籍档案,没有对这些人的户籍档案进行微机录入,或者已经录入,但因其常年不在户籍所在地,按“土政策”注销了常住人口信息,导致这些群众无户籍,居住地派出所也因无法核实其身份,无法予以办理落户,从而使这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黑人”,严重影响了户籍管理工作和人口管理工作。

(五)注销问题。许多农民在家庭成员死亡后,不及时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进行户口注销,导致人口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死亡人员长期“活”在户籍档案中。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一是加强户籍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户籍意识,增强对户籍管理工作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自觉按照规定办事。

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二元化户口管理结构的改革,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统一居民户口,彻底改变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化及集体户口等多元化管理模式。在户籍管理一体化尚未推行的情况下,要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对长期居住、有国定住所的,实行身份证管理,减少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因户口性质引起的各种问题。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民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全面清理核对实有人口,重点调查和准确掌握全县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及出租房屋情况,着力解决“出生不报”、“死亡不销”、“人户分离”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户籍档案,建立健全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二、工作内容

(一)核对常住人口。对出生、迁入、漏登等应登未登户口全部登记入户;对死亡、迁出、重登等应销未销户口全部予以注销;对因婚嫁、搬迁、就学等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妥善解决;对持证未落户及户口待定人员逐一登记造册,依照有关规定登记入户;对户口登记差错予以更正,对户口自然变更项目予以变更,确保户口登记项目准确率达到99%以上,16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二代身份证发证率达到81%以上。

(二)清理暂住人口。暂住人口登记率达到95%以上,办证率达到90%以上,已办证的暂住人口信息(含照片)录入率达到100%;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基本健全,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暂住人口登记服务站和1名户口协管员。

(三)考核重点人口。重点人口见面率、控管率、信息(含照片)录入率达到100%,档案符合“一人一档,一档二卷”的要求;开展重点人口列管、撤管和升降工作,落实控管和帮教措施。

(四)清理出租房屋。出租房屋登记率达到95%以上,办证率达到90%以上,信息录入及上网数达到85%以上;落实“以房管人”机制,与出租房屋户主逐户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五)解决遗留问题。按照相关政策,将斗湖堤城区现有自理口粮户口人员统一登记(变更)为城镇常住户口;根据失地农民本人意愿,按照相关规定为其办理城镇落户手续。

三、工作重点

(一)解决“一人多户”问题。对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居民,依照有关规定保留其中1个常住户口,注销其他重复户口。

(二)依法注销部分人员户口。对已死亡、法院宣告失踪并已过公告期、已在国(境)外定居、已取得外国国籍而尚未被注销户口的人员,依法注销其户口。

(三)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对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等原因未落户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常住户口;对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件或已将户口迁移证件遗失的人员,根据户口迁移管理有关规定,准予其申报常住户口或由原迁出地恢复其常住户口;对因长期外出(非出国、出境定居)而被注销户口的人员,根据本人申请为其恢复常住户口。

(四)妥善处理人户分离问题。对户口登记地址已取消、集体户口所在单位已破产或搬迁的人员,以及集体户口人员已调动工作而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督促其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五)纠正户口错误登记项目。对户口登记项目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对居民申请变更户口登记项目的,依照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经核实或审批后予以变更。

(六)建立健全户口管理长效机制。结合户口整顿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系统,确保人口信息基础数据完整、准确、真实;健全各项户籍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及人口信息管理工作流程。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上旬)。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订户口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县户口整顿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整顿工作,并落实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责任;组织业务培训,印发各种资料和表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户口整顿工作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为户口整顿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清理调查阶段(4月中旬至5月上旬)。组织专班人员、社区(责任区)民警、户籍协管员、村组干部深入社区、村组,开展入户调查核对工作。同时,通过核对现有户籍资料、分析人口信息数据、受理群众举报、开展交叉检查等形式,查清户口登记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核实后的户口登记和户口项目差错,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确保常住户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公民身份号码顺序登记表、计算机存储的人口信息与居民本人实际情况一致。

(三)完善资料阶段(5月中旬)。根据清理调查情况,进一步完善户籍档案和人口信息系统及相关资料,应登记的登记,应注销的注销,应办证的办证,应列管的列管,应建档的建档,应录入的录入,切实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无差错”。

(四)检查验收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各乡镇对本辖区实有人口清查核对的各表册进行归类、统计、汇总,为人口信息系统进行删重、补漏、纠错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对户口整顿工作进行总结,并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准备。

五、组织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户口整顿工作,是解决户口登记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实际需要;是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强化措施,按照全县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户口整顿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副县长李明军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局政委任副组长,县局副局长项克俭、县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县财政局副局长李健君、县民政局副局长、县统计局副局长、县人口计生局党委委员为成员的县户口整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户口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局办公,项克俭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局治安大队大队长董为民任办公室副主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户口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6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承受了不公平的指责,它被认为妨碍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导致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本文试图阐述这种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指责是无法成立的,是不公允的。我国应该在维持户籍迁移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渐进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将现行户籍制度全部推倒并重新建构。

一、对我国现行户籍法律制度的评价

在中国大陆,户籍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以及与此衔接配套的政策、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初步形成和确定于1950年的户籍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但社会各界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认知和评判仍不一致。

(一)现行户籍法律制度没有妨碍公民的迁徙自由

按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规定,迁徙自由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居住自由、离返任何国家的自由和出入本国的自由。以主权国家为界域,迁徙自由是指公民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并选择住所的权利。关于迁徙自由的性质,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迁徙自由强调对人身的自主支配,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我国公民不享有迁徙自由的学者所持理由主要有二个:一是现行宪法没有关于公民迁徙自由权的规定,二是我国实行的户口迁移行政审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构成公民迁徙自由的制度性障碍。的确,1982年《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迁徙权,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公民实际上不享有迁徙自由。迁徙自由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人权作为一种应然的权利,作为一种要求被法律、社会和国家平等尊重的正当理由,其存在与否,并不以实在法是否承认为条件。人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法律权利,而首先是一种道义的权利,同时,有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法律化。宪法没有规定迁徙自由权只能说明该权利不为法律所确认,而非说明该权利不为中国公民现实享有。写在纸面上的权利或者说存在于法律规则中的权利并非就是现实的权利,反过来,没有写进法典的权利也并非不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中。世界上有些国家,例如美国,也并未以宪法形式明文规定迁徙自由,但在司法实践中将其作为公民的一项自然权利加以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我国仍然延续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所确立的基本法律框架。《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两个制度,即户口迁移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暂住制度。暂住制度后来演化为暂住证制度。认为户口迁移行政审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限制了公民的迁徙自由,这个理由同样不成立。首先,如前所述,迁徙自由属于人身自由的范围,它以人身的自主支配为特征。户口迁移行政审批制度限制的是户籍的自由迁移,不可能限制公民对其人身的自由支配。户籍的迁移自由和公民的迁徙自由不是一个概念。其次,《户口登记条例》(第16条)要求公民因私事离开常住地外出,无理由延长时间又无转移条件的,应当返回常住地,这确实有限制公民迁徙自由的嫌疑,因为它要求公民为自己居留外地说明理由,否则,不得居留外地。但是,观察法律制度不仅要注意它的文本表达形式,也要注意它的现实运作样态。1985年公安部公布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在落实寄住证制度和暂住证制度的同时并没有要求公安部门对居留城市的理由进行实质审查。也就是说,外地公民只要愿意居留城市都可以办理暂住证。同常住户口一样,暂住证也是确认和保护公民合法居留的法律文书。它虽有期限,但可以多次延期,长期使用,因此不构成对迁徙自由的限制。事实上,公民的迁徙作为一种事实,可以通过户籍登记进行法律确认,也可以通过暂住证来确认。即使没有户籍登记,中国公民凭借身份证和暂住证照样可以自由迁徙、选择居所。对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做历史的考察,我们应该承认,《户口登记条例》的立法初衷就是限制农民自由迁徙进城。既便如此,《户口登记条例》限制的只是户籍迁移,对于农民迁居城市的人身限制主要是通过粮油票证制度、强制遣返制度和其它行政手段来完成的。由于我国于1990年代已经废止粮油票证制度,由于2003年发生孙志刚案后,国务院废止了强制遣返制度;同时,由于身份证制度的实行使身份证取代介绍信和其他行政控制手段,所以,认为我国户籍制度妨碍公民的迁徙自由的论断没有体察历史的变化,是不公允的。

(二)现行户籍法律制度不是造成不平等的原因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确实存在公民平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往往和户籍制度有联系,体现了城市居民之间和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不平等。现行户籍制度可以称之为“粘附性的户籍制度”。《户口登记条例》将全国人口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两大类,并且对人口类别的转换和辖地之间的迁移实行行政管制,这两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与教育、就业、社会福利保障等行政管理功能粘附在一起。当人们试图变更自己的户口身份时,行政管制会严格限制个人的自主选择。因此,人们很容易把户籍的差异性当成利益不平等的原因。但是,户籍基本功能在于证明公民身份,为社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户籍和个人权益本来没有什么关联性。在“粘附性的户籍制度”下,各种利益的分配以户籍为标志区隔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间享有差别待遇。表面上看起来户籍制度造成了各种社会不公,实际上,社会不公是由附加到户口上的各种利益、隐藏于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带来的,是各种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安排和社会管理方式带来的。简单地把种种不公平归结于我国户籍登记和迁移制度,并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是造成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这既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也会误导户籍制度和其它社会制度改革。在讨论我国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时候,另有一种错误的倾向是,有些学者采用一种宽泛的户籍法律制度的概念,把户籍法律制度定义为以户籍信息为基础配属资源和管控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接受教育、转业安置、甚至选举权利等方面的许多具体规范。这种定义实际上把户籍制度等同于整个社会管理制度,无助于讨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因为它预设了一种可能性,即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接受教育、转业安置、甚至选举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都归咎于户籍制度本身,使人错误地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不平等的根源。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我国户籍制度没有改革的必要。对我国户籍法律制度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直接关涉户籍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重大问题。目前,户籍改革思路中有一种比较有市场的主张叫“户籍取消论”。“户籍取消论”将户籍制度视为社会不公的根源,认为取消了户籍制度,就解决了二元社会结构问题。究其实,“户籍取消论”实际上反对的户籍迁移的行政审批限制,以为实现了户籍迁移的自由化,就可以解决社会不公。其认识基础在于对我国户籍制度的错误评价,其改革主张也很难在一二线大城市实施。郑州的户籍改革就是例子。郑州的户籍改革两个特点,一是完全放开入户政策。二是取消之前实行的多种户口形式,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统称为“郑州居民户口”。也就是说,郑州的户籍改革彻底取消了《户口登记条例》规定的户口迁移行政审批制度。结果是,这种改革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超过城市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承受能力。由于教育、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紧张和社会承受力的制约,郑州市也不得不停止“户籍新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9年2月上海市制定的《持居住证人员申请户口试行办法》对申请转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实行准入制度。准入门槛包括持居住证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缴纳所得税条件、专业技术职称条件、无不良行为记录条件和有特别贡献,并且对申办上海常住户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相比较而言,“上海模式”保留户口迁徙的行政审批制度,并以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完全不同于郑州的户籍开放。这种户籍改革可能会被指责为延续了城乡二元制度带来的不平等。首先,把居留上海的中国公民分为暂住者、居住者、常住者并实行差别待遇,即便境内一般来沪人员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努力实现从“暂住到常住”的转变,这种划分似乎背离了一般公民对平等的期待。其次,“上海模式”设定了较高的入沪门槛,将过去的身份门槛化为财富、贡献、职称、居住年限的尺度,用来衡量是否有入沪的的资格。但对大多数来沪人员说,准入门槛依然难以跨越,户口迁移障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上海模式”具有现实合理性。户籍制度基本上属于地方制度。尽管我国宪法没有明确不承认“地方自治”。但是,笔者认为,户籍自治作为一种最低限度的地方自治始终存在。地方有权根据本地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适应本地方的户籍政策,有权决定是开放户籍,还是实行户籍准入制度。只要是用民主的方式并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决定,就符合“正当程序”就无可非议。从利益的角度看,地方户籍自治也就是可以由地方自主决定是否与外来者分享本地区共同积累的财富和福利。在没有充分地方自治的中国,户籍制度就成了维护中国地方利益的最后一重保障。否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城市可能被社会外来人口吞噬。以平等价值来进行衡量,“上海模式”也无可指责。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的“平等”是立法者的要求,也是对执法者和司法者的要求。如何判断我国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是否合乎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可参考美国司法经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进行违宪审查时,对于经济和其他归类实行“宽松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宪法第14修正案所规定的平等保护。一项带有归类的法律要符合“平等保护”条款,必须满足两项要求:法律必须具备合宪目的;法律必须是取得合宪目标的合理手段。以此观察上海的户籍改革,首先,从纯学理上讲,如果对于上海市制定《持居住证人员申请户口试行办法》进行审查,只能是“宽松审查”以确定是否合乎宪法第33条规定的平等原则,其次,《持居住证人员申请户口试行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才来沪,促进地方发展和进步,从方法和手段上看,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按照贡献、职称、居住年限进行归类,用来衡量是否有入沪的的资格,都是合理合法的。因此,指责“上海模式”违反平等原则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7

关键词:户籍立法;明确;迁徙自由;必要性;可行性

户籍立法涉及面广、基础性强,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市场经济培育发展,关乎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其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的,是对迁徙自由这一基本公民权利的立法意图和法律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迁徙自由作一重新检视十分必要。因此,试图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

一、国际国内迁徙自由立法实践现状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多数国家宪法的明确认可。荷兰宪法学家马尔赛文在对142个国家的成文宪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87个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了迁徙自由,占总数的61%[1]。另外,一些不成文宪法的国家采取以判例的形式对公民的迁徙自由进行保护。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9年的Shapirov.Thompson案中,认为人民有在国家任何地区迁徙以及定居的权利[2]。迁徙自由也是联合国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我国现行宪法对迁徙自由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涉及公民迁徙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户籍立法和户籍政策中。作为目前唯一规范户口迁移的法律,1958年出台的《户口登记条例》对户口迁移作出限制性规定,以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事实上否定了迁徙自由。在此之后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限制。近四十年来,国家对户口迁移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出台了很多关于户口迁移的国务院文件、公安部门内部规定和地方政府实施意见。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放开户口迁移限制、实现迁徙自由,但采取的步骤是渐进式放开、有条件放开和体现各地特色的不统一放开。由此导致在现实中,事实可以迁法律不能迁、人身可以迁户籍不能迁、此地可以迁彼地不能迁、政策可以迁实际不能迁等五花八门的现象。归结起来,就是对迁徙自由的重要性没有达成共识,法律规定与现实状况存在明显的脱节,户政主管部门对其职责定位的认识不够清晰,各级政府对推进户籍改革放开户口迁移限制存在种种顾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普遍的理论共识,健全和完善人权保障措施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迁徙自由有着怎样的深层宪法意蕴?迁徙自由保障的限度何在?户籍立法应该作出怎样的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多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些问题的热烈探讨表明,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取消户口迁移限制,解决目前户籍迁移中的种种乱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二、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的意义

(一)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999年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这表明国家的治国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中均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缺乏这一基本权利,公民权利体系化就难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够完整。规定迁徙自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建国以后,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口流动上控制非常严格,农村人口很难向城市迁移,而且在社会保障上也向城市人口倾斜。因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在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也限制了农村人口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利益的实现。当农民为了一纸商品粮户口多方奔走而不可得时,既违背公平正义的法治原则,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和精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户籍法中明确迁徙自由正是科学立法的体现。(二)是完善我国人权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历来重视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现行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享有广泛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更是强调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有宪法上的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予以支撑,从尊重与保障人权条款中引申出来的迁徙自由必须通过专门法律才能得到最终落实。作为规定户口迁移登记的专门法律,户籍法中规定迁徙自由,正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化的必然要求。迁徙自由是一项基础性权利,和许多权利密切相连,如其与平等权、人身权有着内在的联系。迁徙自由体现在平等权上应该是所有公民在是否迁、何时迁、往哪里迁等问题上都应享有自愿选择权,同时在迁入地也应该享受同样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在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迁”的自由是能够实现了,但“迁”后的各项权利的享有则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迁徙自由在人身权上的表现是身体的自由移转能够充分保障,但与人身紧密联系的其他权利如劳动权、受教育权等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是否有迁徙自由直接影响其它权利的实现及实现程度,要完善我国的人权立法,应当给迁徙自由以宪法地位。而在迁徙自由没有入宪之前,配套基本法律特别是户籍法律则可以先行规定。(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劳动力作为市场经济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自由流动进入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进行配置。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是迁徙自由权的享有和行使,迁徙自由也就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必然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商品经济越发达,需要的劳动力规模越大,大规模劳动力的流动,则需要法律加以保障,迁徙自由的规定也就成为必然。在19世纪,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开始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迁徙自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都迫切要求户籍管理的立法和实践,切实解放思想,破除制度藩篱。在户籍立法中明确规定迁徙自由,取消户口迁移限制,既为实践中已经存在的人口流动提供法律支持,又为下一步推进迁徙自由入宪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的发展路径

(一)宪法关于迁徙自由规定的变化与户籍制度变革密切相连。建国以来,纵观我国宪法对公民迁徙自由权的立法意图和条文规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迁徙自由,当时公民不仅实际可以自由迁徙,主管户口管理工作的公安机关也是如此操作的。1951年《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户口迁移时只需要迁出前向公安机关申报迁移,迁入的申报入户即可。公民户口迁移只要办理相关手续,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特别是不需要事先经公安机关审批。但是,随着建国初期恢复重建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在重点建立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加速,造成城市粮食供应紧张,就业和居住承载乏力,对治安形势也造成了影响。面对这种局面,1953年至1957年中央先后四次发出“劝阻农民流入城市”的指示,并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制,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是凭户口本领取定量供应粮的,农村人口在城镇中没有户口,也就不可能领到供应粮,无法生存,所以,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之后,这一政策就上升到立法的层面。1958年制定的《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的户口要从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有相关证明材料。直接以法律的形式限定了农民进城落户只有招工招干、上大学和公安机关许可三条通道。随后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限制。在以严格限制向城市迁移为特点的户口迁移制度下,国家被人为地分成了农村和城市两个世界,人们也在事实上没有了迁徙自由。到1975年制定宪法时,这一状况终于反映到了宪法层面,1954年宪法中的“迁徙自由”在1975年宪法被删除。1982年宪法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制定的新宪法,此时户籍制度已经开始有了松动,但面对当时的实际状况,迁徙自由仍然没有写进去。没有写入宪法的理由是:由于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造成大城市人口密集与生产、生活各方面不相适应的紧急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4]。由此可见,宪法中迁徙自由条文的存废与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计划经济时期户口严管,不允许户口自由迁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迁徙自由不可或缺,需要在法律规定中明确。(二)在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并不违背现行宪法的精神。1982年我国制定的现行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迁徙自由,那是因为当时认为城市压力不堪重负,而且可能还要持续很长时间,那时把迁徙自由写进宪法条件还不成熟,并不是从根本上排斥迁徙自由权。也可以这么理解,宪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迁徙自由”,但也没有反对公民迁徙自由。《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也一贯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上的“平等盛蔚平郑立勇我国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的意义与发展路径权”和“人权”条款与迁徙自由息息相关。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越来越明显,要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和人权,首要的条件就是保障公民自由流动,才能平等享受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而我们现在迁徙自由只有形式意义上的“行动自由”,实质上公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因此,要想保障公民的平等权、人权,首先要确保公民迁徙自由。故在户籍立法中明晰迁徙自由是不违背宪法的立法精神的。(三)在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有着坚实的实践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为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民纷纷开始进城务工,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分析,1982年,全国“人户分离”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仅为658万人,到1990年就上升到2135万人[5]。我国的户籍政策随之做出重大调整,严格的户口迁移控制开始松动。纵观近四十年来户口迁移政策的变化,清晰地呈现出从严格限制到迈向自由迁徙的“四步走”的发展脉络。1.迈向自由迁徙第一步———劳动力流动的自由。1984年10月,国务院明确发文规定,农民到集镇长期务工的,可以在集镇落常住户口,要求地方政府在粮油供应、住房、工商登记上提供便利,劳动力自由流动开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其中对“自理口粮户口”的规定,说明了我国严格限制的户口迁移制度开始出现了松动。1985年起,公安机关开始为公民发放居民身份证件,方便了公民的自由出行;同年,公安部又出台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说明开始默认农民工在非户籍地长期居住的事实,即事实上的人口迁移的合法性。1993年全国放开粮油市场,1997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试点,1998年直系亲属之间的投靠问题获得解决。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适应了改革开放对劳动力流动的迫切需求,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已经可以自由流动。但此时人口的流动状态远称不上是迁徙自由。迁徙是以定居为目的,这一时期,农业人口虽然可以进城务工,但以定居为目的落户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渠道并不通畅。2.迈向自由迁徙第二步———向小城镇的迁徙。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愈加强烈,为此,国家放开了小城镇的户口。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从2001年开始正式实施。只要农民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户口。虽然到此时农民进城落户的第四条通道才出现,但这第四条通道最终成为打破禁锢迁徙自由的契机。2010年之后,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特别在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建制镇和小城市应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在建制镇和小城市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都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小城镇户口至此全面放开,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落户小城镇,并且对合法稳定住所的界定还包含了租赁,落户小城镇的门槛全面降低,往小城镇方向的迁徙自由得以实现。3.迈向自由迁徙第三步———向一般大中城市的迁徙。从2010年开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地落户政策逐步放宽。2011年,国务院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在地级市只要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缴纳一定年限社会保险就可以落户。2014年起,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也在逐步被取消,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同时国务院进一步要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要制定有序放开落户条件,比如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就可以落户大中城市。如今,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般城市户籍准入限制条件已经非常低,能够稳定就业并有稳定住所的外来人口基本上能够按照意愿落户大中城市,迁徙自由的第三步已经迈出。4.迈向自由迁徙第四步———向超大城市的迁徙和向农村的回徙。向超大城市及农村迁移在目前还有一定限制。特大城市为了控制人口规模,一般都实行合理的积分落户。但为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国务院规定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迈向超大城市自由迁移的号角已经吹响。从城市向农村迁移主要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群体、实现“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资本下乡形式的老市民群体[6]。2003年国家取消大学生入学强制“农转非”政策,应届毕业生户口在入学时迁往学校所在地,毕业时要求迁回原籍的一般都会准许,个别地方只要是农村籍大学生都允许回原籍。后两类人群向农村迁移则有很多限制。要实现完全的迁徙自由,需要进一步放开超大城市和农村的户口限制,最终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并在迁入地享受平等的权利,不需要受任何落户门槛的限制。从这“四步走”的发展脉络中,我们不难看出,户籍制度改革虽然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但是以审核批准为前置条件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只不过以前审核批准的条件更严格苛刻,现在的审批条件宽松了而已。户口迁移中我们宣称的零门槛,其实也是要符合一定条件的,如直系亲属投靠户口迁移、合法稳定住所户口迁移、合法稳定就业户口迁移等。要实现真正的迁徙自由就应在户籍法中取消一切户口迁移限制,作为具体执行机关需要做的事情应当是适应当前简政放权的要求,规范户口管理工作流程,简化手续,以便民利民,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公民及时进行户口登记,而不是去做审核批准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在户籍立法中明确迁徙自由,全面取消户口迁移限制条件,实行公民户口迁移申报登记制。这既是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促进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务实之举,同时也有助于明晰公安机关职责,是简政放权的需要。这样,不仅规范了法律规定,还可以避免政出多门,保证全国户口登记工作的完整性,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最后访问时间2017-12-03.

[2]朱全宝,吴传毅.保障抑或限制:美、德迁徙自由的宪法保障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2):75-82.

[3]朱全宝,吴传毅.保障抑或限制:美、德迁徙自由的宪法保障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2):75-82.

[4]周叶中.宪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4-275.

[5]黄润龙,杨来胜.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态势研究[J].西北人口,2000,(4):48-52.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8

现将《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非转农”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

“非转农”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解决全市未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肄业、结业下同)的户口“非转农”问题,根据浙江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解决有关户口问题的通知》(浙公办〔2000〕46号),本着自愿申请、严格把关、便民利民、稳妥实施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由市公安局负责实施,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村民委员会协助。

第三条准予“非转农”回农村落户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1995年及以后毕业、肄业、结业,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县属及以上集体企业正式录用,且未享受城镇居民房改政策的;

(二)被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迁出时属我市农业户口;

(三)申请“非转农”时户籍在本市;

(四)迁入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接收。

第四条申请人须向落户地派出所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材料:

1.《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申请表》;

2.毕业(肄业、结业)证书、本人迁出原籍户籍证明(或迁出时迁移证复印件)、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及婚育状况证明;

3.迁入地村民委员会意见;

4.当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意见;

5.市人劳部门出具的就业情况证明;

6.市民政部门出具的应征入伍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后未安置证明。

第五条市人劳部门负责出具申请对象就业情况证明。市民政部门负责出具应征入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后未安置证明。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负责签署接收意见,不得以各种无理借口拒绝接收。

第七条当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申请对象落户条件,并签署同意接收意见。

第八条各落户地派出所负责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落户申请的调查,并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在迁入村、镇(街道)公示7日,广泛征求意见。经公示无异议后,签署审核意见。

第九条市公安局根据调查事实和相关规定作出审批意见。

第十条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录用为公务员、正式职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录用后应转为非农

业户口。

第十一条符合“非转农”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应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提出申请,逾期申请的,原则上不予办理。现在读且已迁户口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后未有正式工作的,可在毕业后第二年内提出申请,准予回原籍落实农业户口。

年及以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对于非因录取院校原因,本人自愿要求迁出户口的,应办理不再回迁承诺手续,以后不允许回迁。

第十二条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已婚女性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配偶系市内农业户口的,应在直接迁入男方户籍地后办理户口“非转农”手续;配偶系市外农业户口的,只准许在户口迁往男方户籍地时办理“非转农”手续。配偶系非农业户口的,允许迁回原籍农村。

配偶双方均为符合“非转农”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按照农村婚嫁户口迁移政策迁入另一方后办理“非转农”手续。

第十三条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并转为农业户口。

第十四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退伍后已由民政部门安置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五条毕业后已在市外落户且在本《办法》实施前未迁入本市的,必须将户口迁入本市且将人事档案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后方可办理。

第十六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办理“非转农”之日起,与迁入村(居)民享受同等村(居)民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其村经济合作社的社员权利,按入社协议确定。

已整体“农转非”的村(居),符合“非转农”落户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权益自发文之日起按前款执行。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9

一、工作目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参与下,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法律规定及换发二代证的意义,积极发动和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我市换发二代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措施

各级换发二代证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换发二代证宣传工作与换发二代证工作总体安排同步实施,协调推进。在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制定宣传报道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对户口核对、受理办证、首发式和集中换发等不同阶段的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一)市二代证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编写宣传提纲和换发二代证工作简报,利用首次发放二代证之机,组织一次首发式或新闻会。

1.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宣传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我市换发二代证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2.编写宣传提纲,作为换发二代证宣传指南。

3.在市公安局公安专网上开设二代证工作专栏,使其成为信息、反映工作进展、解答政策疑问的互动平台。编写全市换发二代证工作动态或简报,及时换发二代证工作的规定,通报各区工作进展情况,交流经验。

4.利用我市开始受理换发二代证申请之际,组织一次集中宣传,制作一期领导电视或广播专访。开通市换发二代证领导小组办公室咨询投诉电话:4

(二)各区(县)二代证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编排本区(县)宣传计划,组织宣传活动。

1.根据工作进度,编排宣传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并落实相关责任。

2.以区(县)政府或领导小组名义制定换发二代证通告,组织一次咨询活动。

3.区(县)公安分局在公安专网上开设“换发二代证工作”专栏,印制申领二代证宣传手册(单),提供一部咨询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电话号码、受理内容和处理办法。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召开宣传动员会,设置宣传栏,印制、分发宣传品。

1.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乡政府、村委会,逐级召开一次宣传动员会。

2.在村(居)委会开设宣传栏,根据换发二代证宣传提纲,宣传换发二代证的意义、政策和具体工作安排;辖区公安派出所要开设一个公告栏,公布换发二代证工作安排、办证工作流程、受理时限、收费标准和办证工作人员照片、咨询投诉电话等。

3.张贴宣传画、印发告居民公开信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申领指南》。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换发二代证工作,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和配合支持的系统工程,做好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各级换发二代证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重视和支持换发二代证宣传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并保障宣传工作所需经费。各级公安机关作为换发二代证职能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各类媒体的统筹协调,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换证工作的始终。在集中换发二代证工作基本结束时,市政府二代证领导小组对宣传工作要进行专题总结,并将宣传工作列为整个换发二代证工作评优创先的重要内容。

(二)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科学安排。

前期要做好户口核对和纠正公民身份号码重、错的宣传工作,确保人口信息数据的完整、准确。换发二代证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向领证群众和用证部门二代证的申领办法、使用规定等,宣传换发二代证的意义、政策和工作安排,报道换发二代工作进展情况,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同时,通过宣传达到办证程序、收费标准等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以确保我市换发二代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因地制宜,提高效率。

各级换发二代证领导小组要根据当地实际和换发二代证工作进展情况,针对不同申领对象,选择不同宣传内容和方式。对群众申领、使用二代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换发二代证工作,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宣传经费,努力提高宣传效率。

附件2:

**市集中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宣传提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这部法律,确保全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顺利实施,经国务院同意,公安部决定从2004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自治区于20**年3月21日在昌吉市举行了新疆换发二代证首发式,标志着我区换发二代证工作正式启动。做好集中换发二代证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居民身份证的作用

公民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的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公民在办理下列事务时,应出示居民身份证: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兵役登记、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申请办理出境手续,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它情形。

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式样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证件尺寸设计为85.6mm×54.0mm×1.Omm。

证件正面设计有签发机关和有效期限两个登记项目,证件背面设计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和本人相片7个登记项目。维吾尔族公民的证件,使用汉字和维吾尔文字填写。

三、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技术特点和防伪措施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化学感光方式)塑封而成,使用的主要制证材料是专用证件纸和防伪透视全息膜,证件只具备视读功能,不具备机读功能,证件质量和安全防伪性能也较差。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多项新技术,证件质量、安全防伪性能大大提高。第一,证件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利用芯片作为机读存储器,芯片存储容量大,可以将变动信息(如住址变动)追加写入;使用寿命较长,具有读写速度快,使用方便,易于保管,以及便于各用证部门使用计算机网络查询等优点。第二,证件信息的采集和传输采用数码照相和计算机技术,可以缩短制证周期。第三,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既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快速查询和身份识别,也可以进行公安机关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互查,能够有效利用人口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的防伪技术主要有:一是证件芯片采用数字防伪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伪造证件或篡改证件信息内容。二是证件表面采用了定向光变色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

四、我市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安排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我市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的总体目标是:20**年上半年全面启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工作,至2008年底基本完成年满16周岁以上公民换发二代证工作。

(一)20**年上半年完成换发二代证准备工作。

一是落实购置换发二代证所需设备的经费以及为全市公安机关配置换发二代证设备。二是根据换发二代证工作的业务技术和管理要求,选配专业技术和工作人员,做好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三是完成户口核对和居民身份证号码清理纠错工作;四是市民政局完成街路名的命名。

(二)20**年7月至2008年底完成集中换发工作。

根据换发二代证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按照逐步推开的原则,集中开展换发二代证工作。截止2008年底,完成141万(16周岁以上)居民换发二代证的任务。

五、公民如何申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公民接到换发二代证通知后,按照规定的时限,本人携带居民户口簿、原申领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拍摄数码相片,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核对身份证登记项目,并交纳证件工本费。

公民领取二代证时,要仔细核对证件登记项目是否准确无误,并签名确认,同时交回旧证。如发现证件质量不符合标准或因工作人员失误导致证件登记项目有差错的,公安机关应当免费重新制作。

六、公安机关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时限

公安机关应当自公民提交《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之日起六十日内发放居民身份证;交通不便的地区,办理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七、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对相片的要求

二代证现场采集人像,为确保采集的人像质量、尺寸、角度、姿态、色彩等符合制证要求,公安部制定并公布了居民身份证数字相片技术标准。所采集的人像必须是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彩色头像,不着制式服装,常戴眼镜的居民应配戴眼镜,头部占照片尺寸的2/3,白色背景无边框,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尺寸为32mm×26mm。

八、港澳台同胞、华侨以及加入或者恢复中国籍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能申请领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时,应当申请领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九、公民应当申请换领、补领新证的情形

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公民姓名变更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应当申请换领新证;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换发新证;领取新证时,必须交回原证。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

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收费标准

申领、换领二代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对丢失补领或损坏换领二代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的收费标准为每证10元。公安机关收取的居民身份证工本费,全额上缴国库。

十一、我市的居民身份证工本费减免政策

法律规定:对城市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农村中有特殊生活困难的居民,在其初次申请领取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时,免收工本费。对其他生活确有困难的居民,在其初次申请领取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时,可以减收工本费。

十二、关于有效期未满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效力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领取的居民身份证,在依照本法换领居民身份证前,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也就是说,在尚未开展换发二代证的地方,或公民本人尚未申领二代证的,其所持有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仍在有效期内的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废止时间将另行规定。

十三、关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号码位数

二代证的号码仍由18位组成:前六位为行政区划码,第七位至第十四位为出生日期码,第十五位至第十七位为顺序码,第十八位为校验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由0至10表示。如果校验码是10,就用罗马数字的X来代替。

十四、关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

法律规定:16-25周岁的公民,发给有效期限10年的居民身份证;26-45周岁的公民,发给有效期限20年的居民身份证;46周岁以上的公民,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公民,发给有效期限5年的居民身份证。

十五、集中换发二代证期间,下列人员应申领二代证

一是当年年满16周岁的公民;二是一代证的有效期满需要换证的;三是一代证丢失需要补领证件的公民;四是一代证有效期未满,自愿换领二代证的公民;五是一代证污损或迁移户口需要换证的公民;六是因姓名、民族、出生日期等主要户口事项变更或更正后需要换证的公民。

未满16周岁自愿申领证件的公民,可由其监护人代办申领手续。

十六、关于军人、武装警察申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规定

法律规定: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申请领取和发放居民身份证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规定。

十七、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示执法证件,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一是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二是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三是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四是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它情形。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拒绝人民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分别不同情形,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十八、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居民身份证的;(二)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三)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二)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三)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九、关于公民户口登记或证件登记项目的变更程序

公民在向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领二代证时,对本人的户口登记或证件登记项目有异议或提出更正变更要求的,派出所应停止办理证件受理手续。根据公民提供的有关证明,查明原因据实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更正变更后,再行受理申领二代证手续。

二十、关于人户分离人员的定义

人户分离人员是指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到本市其他地区或外地居住的人员。

二十一、关于在本市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员应将户口迁到常住地的法律依据

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公民应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因此,加强人口管理并确保居民身份证登记的内容和公民本人实际情况相一致,凡在本市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员,必须将户口迁移到实际居住地。

二十二、本市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程序

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住房证明到实际居住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有两处住房的居民,应在实际常住地派出所办理落户,并同时登记第二住址。

经动员不迁移户口的,特别是因城市改造原户口登记住址已消失,且居民已没有住房的,公安机关可要求其将户口迁移到实际居住地。如拒绝迁移户口的,将暂缓换发二代证并停止办理一切户口事项。

二十三、在进行入户核对户口时发现公民所持户口证件上登记的公民身份号码是重号、错号的处理方式

公民身份号码重号、错号的公民,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民身份号码的重新编制和纠错工作。公民因公民身份号码重、错号申请换发居民身份证的,派出所应当及时更正,为其重新办理居民身份证(重新办一代证的可免费),同时为其出具《公民身份号码更正函》。

二十四、公民应如何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一)保证人户一致,依法变动登记户口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户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八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由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因此,在换发二代证准备阶段的户口清理整顿工作中,凡户口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公民,应依法将户口迁移到实际住居地,保证人户一致。

户口迁移申请范文篇10

一、总的原则和目标

按照党的**大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划,着眼于从观念和管理上改变我县城乡分割的二元制户籍结构,始终坚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政策配套,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户籍人口按照常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使户籍登记客观反映公民的实际居住状况,为各级政府准确行使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奠定基础,积极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不断推动我县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户口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发展。

二、实施办法

(一)实施区域及时间。从**年9月1日起,从龙水镇、邮亭镇、宝顶镇三个市定百强镇开始试点,逐步向其他街镇乡推进,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打破户口管理二元结构,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原内外户口簿册登记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称为“**市居民户口”,实行公民在常住地登记居民户口的登记管理制度,原则上按居民实际居住区域予以区分,居住在城镇的登记为“城镇居民”,居住在农村的登记为“农村居民”,原居住在农村的非农业人口,仍登记为“城镇居民”。

(二)认真开展户口清理核查。在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工作之前,各派出所要分别结合人口信息定期维护、人口统计和即将开展的换发“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认真开展户口清理核对和对常住人口登记表、计算机人口基本信息、居民户口簿相应栏目的核对修改工作,确保相应栏目的登记项目与公民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城乡户口一体化工作得以有效顺利实施。

(三)严格户口登记。从9月1日起,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的派出所,要认真做好辖区公民的户口转换登记工作。一是派出所内部,对户口内册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别”栏原来的“非农业家庭户口”、“非农业集体户口”分别更改填写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城镇居民集体户口”;“农业家庭户口”、“农业集体户口”,分别更改填写为“农村居民家庭户口”、“农村居民集体户口”。二是可不更换新的居民户口簿外册。一方面由户籍科新刻制“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字样条型印章(0.8×1.2公分),交派出所户籍民警对所管村、段常住户口进行清理核对时,上门服务,免费为公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户别”栏加盖上相应字样的印章。盖章时,印章只覆盖“农业”或“非农业”字样,后面保留原“家庭户口”字样。另一方面也可由公民持居民户口簿到派出所对居民户口簿首页加盖相应字样予以免费更正。公民自愿要求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的,可按规定予以更换。三是对新迁入的户口,即按新的规定打印、制发新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和常住人口登记表。新制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和常住人口登记表中不再加注户口性质,也不得在“户别”栏或其他栏目中打印户口性质项目。“户别”一栏,一律按规定填写或打印“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农村居民家庭户口”或“城镇居民集体户口”、“农村居民集体户口”。更改或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的工作,应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在日常户口管理工作中及时予以更新。

人口信息系统中的户口类别代码采用新的编码,原户口类别代码停止使用。

(四)对有关人员的户口登记。对原非农业人口投靠原属农业人口直系亲属的,仍应另户登记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对散居在农村的原非农业户口人员(如退休职工回原籍、毕业生未就业回原籍生活居住等人员),均登记为“城镇居民”,并免费为公民的居民户口簿首页加盖相应字样印章或根据公民本人自愿按规定更换居民户口簿首页。

对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土地被全部征用后的公民,可直接登记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各派出所可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将人均耕地较少的“城中村”原农业人口登记为城镇居民,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计算机人口信息数据作相应的调整。

(五)受理户口迁移的处理。实施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后,在受理户口迁移时,一是以准入条件取代人口增长控制指标,取消“农转非”制度。凡符合准入条件进入城镇入户的,包括吸纳人才、购房、纳税、“三投靠”及其他类型人员等,应予批准入户。二是县内的户口迁移,不再具有户口性质的差别。在受理公民申请户口迁移时,不得再要求提供户口性质证明,也不得在户口迁移证件中加注户口性质。三是县内迁往县外及县外迁往县内的户口迁移。由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迁入我县入户的,在落户时取消其农业、非农业户口类型的性质,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本县迁往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在迁出时系农村居民的,以农业户口性质迁移;系城镇居民的,以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原国营农场、林场、经济作物种植场职工,仍按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在校的中专(含技校、职高)学生户口以非农业户口性质迁移;未成年的小孩迁移,属随迁的根据其随迁亲属的户口性质迁移,单独迁移的根据其父母的户口性质迁移。

人口统计年报表中有关“农业”、“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仍按原规定进行统计。但须将农业居民对应按“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对应按“非农业人口”进行统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建立我县城乡户口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关注的一件大事,公安各内设机构要高度重视,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对工作的领导,组织精干力量,了解掌握有关情况,认真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廉政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禁止违反规定审批户口、买卖户口、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