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09:27:52

成功者的故事

成功者的故事篇1

2016年4月14日上午11点20分,正值下班时间,丁集中心卫生院的医务人员都在食堂吃午饭,这时,张志家院长的电话响了,是丁集镇农电站的站长打来的求救电话,他说:“农电站内有员工突然昏迷,急需抢救!”

闻讯,张志家院长立即放下碗筷,就在食堂餐厅进行了急救工作部署,迅速启动院外急救应急预案,抽调人员组成院急救小组,立即准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于11点25分到达现场。现场只见病人躺在在食堂的厨房间内,急救总指挥刘正祥发现病人位置不利于抢救,边指挥将病人搬到合适位置,边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患者:杨成英,男,65岁,既往病史不详,突然昏迷,平卧地面,呼之不应。经查体:强刺激无反应,全身紫绀,呼吸抑制,气道有分泌物,测血压220/140mmHg,心率110次/分左右。速给予患者清理呼吸道取义齿,开放气道,氧气吸入,防舌根后坠,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道等现场抢救,抢救约八分钟患者呼吸抑制、紫绀症状无缓解,速调配麻醉科前来支援,约五分钟后该院郁立飞副院长携麻醉科周强迅速抵达抢救现场,立即予以简易呼吸囊正压通气,约三分钟后,患者突然呼吸心跳骤停,评判后刘正祥立即予以胸外心脏按压,郁立飞予以气管插管正压通气,约两分半钟后心跳呼吸恢复!心肺复苏成功,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圆满告捷。

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而现场的医务人员则是满头大汗,却顾不上擦拭,仔细交代着后续处置工作。现场的患者家属,看到患者无大碍时,当场就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紧紧地握着刘正祥的手,感慨地说:“今天多亏了你们啊,要不是你们第一时间赶来对他施救,他的这条命就没了,你们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啊。”刘正祥也欣慰的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是我们应该做的。”

话说到这里,旁边的一位老者也打开了话匣子,他依稀记得20年前啊,村里也有人发生类似的情况,家人就出去找村医,等找到了村医,20分钟就过去了,但是村医到场也是束手无策,因医疗设施和药品都不齐全。再辗转求救,在交通不便和通讯落后的情况下,好几个小时都过去,人早就没得救了……,那时候出门都是靠腿,哪有汽车,电动车,家里穷的连个像样的自行车都买不起,有急救都是人力抬或是用手扶拖拉机,通讯就更别提了,全村上下也没几部手机,哪像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人人都有手机,村村都通公路,连医生都送医上门了……。旁边的也跟着说:“说到底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不仅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还培育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白衣战士,生活在这个年代,真的是很幸福啊。”

是啊,几十年来,百姓获得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除衣食住行之外,享受到的医疗条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的卫生院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设备配置简陋,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低下,留住人才是个大难题,导致卫生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常见病,稍微遇到危、急重病症就束手无策,只能向上级医院转诊,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像杨成英这样的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待上级医院120急救需15分钟,恐怕是急救人员到来时,已经是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了。

过去,有很多这样的急危重患者,等待着死神的宣判……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带领和大力支持下,卫生院不仅配备了完善的医疗设施设备,还打造了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正因为这样,才让患者杨成英转危为安,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保障了辖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成功者的故事篇2

目前,中国的崛起在世界眼中首先是一个经济成功的故事,但是中国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人权改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功,还没有得到充分讲述。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我们已经可以跳出西方经验和话语,建构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叙事模式。中国外交也从参与到建设、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到建设新丝绸之路、再到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大手笔显示出一种成功者的气度。

遗憾的是,这些成功故事还没有流畅自恰地嵌入到中国叙事之中。中国故事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距成了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大瓶颈。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经济成就,更要讲好一个全方位的成功故事。当今世界,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固然是严峻挑战,但更深层的问题是不少国家存在的国家能力赤字和制度功能失调。而中国在治理方面的努力与成效,提供了政治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有人说,中国面临的问题都是可改革性的问题,西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问题的不可改革性,此言不管是否准确,但无疑,“中国故事”里应包括国家能力、政党先进性、制度可改革性和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使经济强国的单薄形象变成经济、制度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立体画面。

有人说,“改变你的表达,就能改变你的世界”。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讲、由不同的人来讲,效果和可信度大不一样。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精彩的叙事、亲和的姿态,也需要多元的主体来讲。前两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关于中国的演讲在国外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受到很多网民热捧,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一些偏见。这样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首先,他讲了真实且有趣的故事;其次,他有一种常识化的叙事口吻,用了抽丝剥茧式的逻辑推理和横向比较;最后,他并不是作为中国的“代言人”出现,而是作为亲历者或观察者客观陈述。

成功者的故事篇3

怎样才能将品牌概念变成一个脍炙人口的神化故事,一则人们传颂的寓言呢?首先我们要强调品牌存在的主要目的什么?品牌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用情感和相关性将产品服务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为消费者构筑一个迷人的、令人愉快而又难以忘怀的消费体验。在企业品牌发展的战略中加入品牌故事能让品牌的建设更加有效。大多成功企业都有一系列的故事——她的历史背景、她在不同阶段做些什么,她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反之不成功的品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成功地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各个点,始终如一地串联成品牌故事并传递到消费者。由此看出,所有的成功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品牌故事非常清晰,品牌特征非常鲜明,用多种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品牌故事。那么品牌故事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品牌故事是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其优秀的方面梳理、总结出来,并且形成一种清晰、容易记忆又令人浮想联翩的传导思想,说到这里,有人会联想到许多企业的广告,然而,广告只能让消费者在看到这些广告的瞬间记住品牌的名字,而对品牌要表达的理念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品牌故事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是品牌发展过程中与消费者之间成功的情感传递。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也希望得到消费以外的情感体验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会让消费者与品牌产生共鸣与认同感,因此一个成功的品牌是由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构成的,没有故事就没有品牌,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成功的案例:

佐丹奴品牌创建于90年代初,色彩斑斓的服装,以一只绿色的青蛙做LOGO。她的出现象一束灿烂的阳光,一缕清新的风,令人耳目一新。倡导的是一种充满活力与自然的生活方式。她的品牌理念是“佐丹奴,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从她的品牌理念可以看出,佐丹奴的产品以基本款为主,是一个色彩的世界,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只要喜欢佐丹奴,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都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产品,这正是佐丹奴以亲和的形象最终打动消费者的手段之一,也是其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关键。

LV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曾为皇室服务的、奢华的以皮具而著称的品牌,从一介皮匠到为路易十三服务,具有传奇的故事背景,然而仅仅靠这些故事是不足以提升品牌的核心价值的。LV对产品质量的苛刻要求在业界和消费者中传颂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LV皮具使用的所有位链,出厂前都要经过数千次的反复及破坏性试验;其皮具在加工成形后,还要进行红外线、紫外线、耐腐蚀以及高处摔下等破坏性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材料的采购上,LV严格选用英国、法国某一产地的上好牛皮,以至于连宝马公司都对外宣称其车内的座椅选用的是LV的皮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故事建立了LV在消费者心中的无与伦比的高品质形象。

丽婴房是台湾的一个婴幼装品牌,全球有956家店,目前在中国大陆有499家小店,实现了其“有孩子的地方,就有丽婴房”的理想。通过调查,该品牌在新生儿父母的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是最高的,如此高的评价来自于: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及其人性化的理念的认同。众所周知,在欧洲,婴幼装产品的各种执行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仅以甲醛含量为例,一些品牌为使衣服不起皱、不缩水、不裉色,在面料中加入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使幼儿穿着后产生疲倦、失眠、头痛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呼吸道及皮肤炎症,而丽婴房产品的甲醛含量等量化指标经过严格控制均达到欧洲的执行标准;由于婴幼儿视觉的特殊性,丽婴坊的婴幼装大部分选用粉色、粉蓝、鹅黄等柔和的颜色,以免对婴幼儿的视力和皮肤形成刺激,如此人性化的理念,值得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借鉴。

让我们回顾世界著名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晶莹剔透的传奇故事:施华洛世奇1862年诞生于波希米亚伊斯山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代的施华洛世奇随父学习宝石打磨,用于装饰胸针、发卡等饰物;战后,随着仿水晶饰品用来装饰奢华服装成为时尚,施华洛世奇生产出第一件将仿水晶镶进金属或塑料中的新产品,用作燕尾服、鞋、婚纱的点缀;50年代与Dior合作,研制出一种有涂层的仿水晶石——北极光,时至今日,仍成为大牌设计师的首选服饰饰品;20世纪末,施华洛世奇以天鹅作为公司的LOGO,一只由施华洛世奇资助并命名的天鹅被送回英国西南部的水鸟天堂;同年,施华洛世奇百年华诞,公司在瓦腾思修建一个名为“水晶世界”的主题公园,成为奥地利著名的旅游景点……正是这一系列品牌发展史积累的故事成就了璀灿夺目的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使其成为业界翘楚。

成功者的故事篇4

故事机市场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行业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走向?消费者对故事机有什么看法?国外市场的情况如何?《中外玩具制造》特别策划了故事机专题,为读者一一探析。

儿童消费的热点素来是众多商家的进货指南。近日,记者了解到,故事机呈不断走俏的趋势,在淘宝、东京商城等网站,故事机销售很是火爆,如淘宝网小布叮单店月销分龄早教机就近7000台。其实,故事机的热卖不只是暑期才突显出来,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25届广州国际玩具展及模型展览会上,已经初见端倪:展销故事机产品的展位较去年就增加了30多个,不少知名品牌如火火兔、金智、卡梵亚等均有较好表现。有一参展商负责人透露,该次展会效果良好,故事机销量较去年增加了30%~50%。

火爆原因

多重合力推动市场

其实故事机很早就存在,很多人对其并不陌生,不过形成一个热门行业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则是这两三年的事情。故事机简单来说就是能发出声音、内容以故事为主并具有早期教育功能的电子产品。传统的故事机内置声音内容,新型的故事机将USB接线技术融进其中,可以连接到电脑对故事机进行内容更新。近年来,故事机市场呈现一种持续上升的趋势,行业内称之为“爆发期”。

故事机火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婴儿出生潮推动市场。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8年是婴儿出生的高峰期。有对象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对于胎儿和婴幼儿来说,健康的发育和学习是最重要的,故事机定位为胎教和早教的产品,刚好满足这种需求。

新生代父母更重视孩子培养。随着80后甚至是90后年轻人慢慢步入结婚年龄,他们也逐渐成为婴幼儿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这些年轻父母对孩子培养更加重视。广州市卡梵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胡春维认为,家长们会更加注重自己孩子的胎教和早教,而故事机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此类产品的走红就在情理之中。

科技进步促行业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厂家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故事机产品的技术和性能也不断完善,使故事机逐渐成为消费的热点。其实故事机在三五年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在运作,按照深圳市勤得信电子有限公司励高(香港)儿童早教机构总经理邹宗霖的说法,现在故事机正发展到它的成长和成熟的阶段,而未来两三年内将可能步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深圳市博悦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火火兔”颇有名气,其销售经理李鑫也认为,故事机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在品质、音质、功能等方面不断升级换代,让更多的商和消费者接受,这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市场的需求。

广告宣传推波助澜。故事机的热销除了品质功能的提升外,广告宣传也不容忽视。东莞市中科教育电子有限公司的运营总监徐光波认为,广告的拉动作用是很重要的。广告能将产品信息快速传递到消费者中,并推动其产生从认知到购买的行动。公司开发的金智故事机很早就有投放广告,先是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接着在湖南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所以说,一批故事机热销并成为知名品牌,离不开广告的宣传作用。

存在问题

外观材质功能同质化严重

与市场热销同样明显的,就是故事机产品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具体包括材质、外形设计、功能设定这三方面的雷同。

目前,较高品质的故事机多采用ABS树脂,低档次一点的便是一般的PP材料。总的来说,塑胶类的占绝大多数,而其他材质的故事机相对较少。外形设计同质化问题最为突出。打开淘宝、京东商城、1号店等电子商城网页,乍一看去,故事机大多是兔子、汤姆猫、熊、乌龟、变形盒等形象。仿照热销产品的外形设计是行内许多企业的惯用手法。深圳市君睿诚电子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覃乾坦言,他们做故事机也是看到这个市场火爆才行动的,外形制作也会参考市场上热销的产品。功能上不外乎播放、录音、发光、夜灯等功能,大同小异。看来,想要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在外形和功能上做文章是关键。

发展趋势

多元化人性化几成潮流

故事机由过去传统的款式单一、内设内容少、质量一般发展到现在的外形可爱多样、可以连接电脑更换声音内容、质量更有保障,这是行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故事机的发展趋势将是朝向更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元化体现在外形和内容的设定上面。鉴于目前故事机设计跟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应在故事机的外形设计、材质选取、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行动,例如安徽佳宝新推出毛绒熊出没故事机在材质方面就做了一些文章,采用高科技仿真印花超柔面料,让小孩子摸起来更舒服。这种多元化将会表现在更多方面,以体现一款故事机产品的竞争性优势。

成功者的故事篇5

反过来理解也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超级成功的品牌。

事实也是如此:在与大众沟通方面,成功的品牌与宗教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

无论品牌的出身、经历有都大差异,他们的背后都有一种相同的模式在起作用。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我们也可以说:成功的品牌都是相似的;相似之处便是一个大体相似的影响大众消费者的沟通模式。

我是如此喜欢社会思想家雷蒙威廉斯说过的一句话,因此甘冒思想贫乏的嫌疑一再引用:“并不存在所谓的大众,只有造就大众的方法。”

成功的品牌都熟谙造就大众的方法,这种方法用MBA的术语说就是消费者沟通。

在我看来,这个消费沟通模式的核心是八个字:故事、信念、文化、仪式。这是品牌成长的八字命理,也是品牌经营的八字真言。

为何同样的产品,有的品牌可以做到以数万元的价格全球限量发售,而有的卖到几十块都有人嫌贵?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这八个字。

故事

故事养育民族与宗教。老奶奶讲故事,是全世界最好的启蒙教育方式,大文豪、大学问家的思想发源也与此大有关系。

故事,也是品牌的发源。不论企业是百年老店,或刚诞生一百天,都有必要通过一个真实故事让大家知道你是谁,从何处来,这是认同的基础。

用故事来造影响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刘邦准备当皇帝的时候,“斩白蛇”的故事于是不胫而走。

宋江要给梁山好汉排座次,用说梦的方式讲了个天罡地煞的故事。

故事赋予事件合法性。

更重要的是,故事是人类通用的思考手段——人们以故事的形式思考,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高明的品牌都懂得这一点,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惠普、微软、苹果、戴尔、google,这些巨型企业的奋斗史都始于车库。车库创业故事是美国大品牌的通用版本,这类故事人们总是听不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美国商业精神,很能抓住消费者的神经,就像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总能打动观众。

有人会说:讲故事,这还不简单?殊不知,讲故事这一人类最最基本的功夫,已经成为绝世武功。

讲故事,不是文学创作,不是刘邦斩白蛇这般牵强附会美化出身、虚拟历史。

张瑞敏怒砸劣质冰箱,是中国最经典的品牌故事之一。虽然海尔的产品不如其服务好,但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对品质的苛求总不乏诱人的力量。

联想也有故事——柳传志一介儒生白手起家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有着寓言般的象征意义,寄托了知识报国的情怀。

大品牌给消费者洗脑大都从这种琐碎的小故事开始。

品牌故事可以是对信念不懈坚持的行为,可以是承载品牌意义、精神或信念的一个情节,简单、真实,易于流传,其影响力远胜于那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自我神化的虚构。

信念

故事让消费者迈出品牌认同的第一步,信念则让品牌向心力升级。

成功的品牌不会时时高唱信念之歌,因为信念不是标签。

对于品牌而言,每天都唱着信念的高调不见得有什么效果;然而,一旦缺失,却会产生本质性的差异。就像维生素,多了无益,少那么一点点,问题就大了。

信念,就是品牌所奉行的核心价值。品牌所所拥有的理念都必建立在这一套核心原则之上。你的信念是什么?你希望别人对你产生什么信念?你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因此,所谓的信念,就是你希望人们深刻相信的概念。

最典型的便是耐克just do it,点铁成金,让贫民窟的穷小子愿冒牢狱之灾去持枪抢劫一双有着耐克标志的运动鞋。

多芬相信简单而真实的女人就是真美女人,让众多平凡的女人成为其拥趸。

福特的信念是“让每一个人都用得起汽车”,因而放大美国社会的汽车梦。

苹果的品牌核心价值是“Think Different”,基于这样的信念,苹果推出的产品从iPod、 iTouch到iPhone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创意十足。

信念定位你的特质与存在的理由,让品牌获得持续冲击消费者心灵的能量,进而形成磁石的一极。

文化

产品要成为品牌,就像猿要成为人,文化是关键因素。

品牌文化操之在人,全看如何从社会文化中找养料,转借、融合,进而创造出品牌自身的文化。

高端品牌自然要从社会上层的奢侈文化中找一条真丝做装饰,大众品牌一定要扯上一块流行文化的布料做外衣。

同样是饮料,王老吉炼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丹,百事玩的是流行音乐的文化,红牛则始终要跟运动文化挂钩,品牌味道当然会不同。

同样是化妆品,佰草集念的是中国草本的经,安利雅姿却与高雅艺术牵手。

文化创造分野,让一些品牌走进庙堂,让另一些品牌走向草根。

抓住了一种文化要素,就抓住了与之相关的消费者。

今日的品牌,对大众文化的深度解读与利用十分重要。如何借用与大众文化是品牌创新的重要路径。

在普遍也最便利的一个做法就是明星代言。

明星代言的妙处、价值与影响力不可以单纯流行的肤浅偏见论之,众多世界性品牌钟情于明星不仅有其数十年来不辍投入巨额资金的经验为支撑,更有其对社会文化与公众心理的洞察为基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耐克的明星代言史,便是一部大众文化演化的档案。

商业社会为大众文化所主导,明星便是大众文化的符号性产物。在当今的大众文化时代,必然要尊重并合理利用这些大众文化的符号。明星由大众制造并进一步影响、满足、强化大众的期待、欢乐与兴趣,中间的互动,使明星效应不断增值。

但超级品牌的文化塑造绝不止步于此,在利用当下流行文化的同时,他们更会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创造出一套自有的文化系统。

文化是一种经过积累的资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天然的高度,善用者自然能够站到一个战略高点上去。

仪式

在上古希腊时代,贵族剥夺了国王的权力,建立了以城市为政治中心的城邦制度。其中著名的城邦有雅典、斯巴达。而希腊人的整体归属感则是通过大型的庆典、体育竞赛和文化活动来维系的,奥运会便是典型。

同样,中国民间传统的庙会与家族祭祀这类仪式都是增进归属感的有效手段。

成功的品牌同样追求消费者的整体归属感,希望制造集体共鸣。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唯有利用仪式,在现代社会这些仪式往往以变体的形式出现。

仪式是创造一种特殊的过程,让品牌核心意念与精神,通过一个正式且经年累月可以持续下去的活动,对消费者传达或让他们体验品牌价值,如香奈儿的春秋时装秀、安利纽崔莱的健康跑。这种部落式的狂欢,让消费者融合到品牌的大集体,形成集体认识。

越是大品牌,越善于去制造一种庙会式的仪式。

成功者的故事篇6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是当代著名民间文艺学家,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最为杰出的代表。普洛普的研究领域涉及民俗学领域、结构主义领域、叙事学领域等。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作为普洛普的开山之作,几十年来不断被许多国家的学者阐发、运用,乃至“克隆”出本国的“版本”。[1]普洛普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改变了此前研究者从历时组合角度研究故事的方式,即描述故事的分类和实质阶段,从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开创了叙事结构类型研究的先河。[2]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A・J・格雷马斯所说:“对于叙事本质的思考,是从急促地研究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开始的。”[3]普洛普的故事研究也是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分水岭,并成为学科研究历史的转折点。[4]他的学说也对中国小说类型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小说类型学学者纷至沓来,吸收借鉴普洛普故事形态学理论并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国外诸多的研究者及其作品,如结构主义诗学创始人诺曼・雅各布森、美国民俗学家艾伦・邓德斯的《北美印第安人民间故事形态学》、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的分析专著和论文《叙事结构分析导论》等,都受到普洛普理论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后,普洛普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逐渐被电影研究者引入电影叙事学研究领域,作为经典的理论依据来研究电影叙事叙事层面的理论方法。

对于民间童话故事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俄国学者运用收集并分类最基本的“母体”的方法来对童话进行研究,19世纪俄国文史学家维谢洛夫斯基对于童话的研究,是采用人物和主题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童话的“母体”是最基本的叙事单位,不可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出于对传统研究和收集分类研究方法逻辑的质疑,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认为分析应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以故事组成单元在童话中的组织与结合方式为重心。[5]普洛普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来分析童话结构――功能(Function)。他通过实验,用100则俄国童话作为素材,将文本分解成一个功能即角色的行为,排列顺序分类整理后发现:(一)人物功能是构成童话文本叙事中那些一成不变的,最基本的成分。(二)功能的总数是有限的,可以进行归纳。(三)功能的顺序是恒定的。(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的文本只有一种形态。[6]以下本文将运用普洛普“角色和功能”理论出发检视电影文本的叙事层面。

一、 电影文本的角色分析

普洛普研究发现,七类角色寓于三十一项功能之中,并且每种角色依然承担一定的功能与各自的表演者相互照应,而人物可能充满了可变性,具体言之,相同的人物会在具体的文本中卷入若干的“行动范畴”,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文本中会卷入相同的“行动范畴”,这七类角色分别是:(一)坏人(破坏分子);(二)施惠者;(三)帮手;(四)公主(要找的人和物)和他的父亲;(五)派遣者(外出历险者);(六)主人公(英雄);(七) 假英雄(假主人公)。

本文将根据《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故事为童话文本的范本,借以检视电影文本叙事。格林童话文本中,白雪公主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英雄),也是继母(新王后)寻找和加害的对象,即公主(要找的人和物)。后母扮演坏人(破坏分子)的身份贯穿故事始终。猎人即是继母(新王后)企图杀害主人公的“帮手”,也作为主人公的“施惠者”而出现。王子作为“派遣者”(外出历险者)的身份出现,却碰巧吻醒了沉睡的白雪公主成为新的“施惠者”或“英雄”。七个小矮人热情的收留并帮助了白雪公主抵御继母的迫害,其角色在“施惠者”与“帮手”之间转换。

《白雪公主与猎人》电影文本相比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通俗文学文本而言,白雪公主作为主人公,她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容貌。继母因为妒忌意图加害白雪公主,企图斩断国王的血裔。侥幸逃脱后的白雪公主又被猎人带至黑色森林予以杀害,但良心受到谴责的猎人却放了白雪公主,相伴踏上逃亡之路。一路上遇到了深爱着白雪公主的王子,保护公主的八个小矮人。最终故事的结局颠覆了原有童话故事的剧情,深情一吻的人变成了猎人,复活的白雪公主为了解放在黑暗中的人们奋力反击继母夺回王位。我们可以将电影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白雪公主的逃亡过程;第二部分白雪公主的“反击”过程。

在第一部分中,各个角色的功能与童话文本基本相似。第二部分中,白雪公主却成为拯救人民的“英雄”;猎人作为继母“帮手”的身份传换为白雪公主除恶的“帮手”和拯救白雪公主的新“英雄”;王子不再承担原有文本中展现的“英雄”身份,而是以新“帮手”的角色出现;其他角色依旧如此反复,这也印证了普洛普实验发现。在故事发展的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的不同时刻扮演着不同的故事角色。[7]

二、 六大叙事单元分析

普洛普实验得出了七类角色和角色所承担的三十一项功能,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六大叙事单元,分别是准备单元、纠纷单元、转移单元、对抗单元、归来单元和接受单元。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的叙事结构采用“斗争-胜利”的二元对立关系得以呈现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与普洛普实验发现的功能序列基本保持一致。

(一)准备阶段

白雪公主降生后,王后便离开人世。冷酷无情雷雯娜(后称新王后)为了征伐极力扩张版图与泰伯国交战,失利后的雷雯娜假扮人质被国王纳为新后入主王国。新王后杀死了国王,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统治者。继而监禁了白雪公主,奴役人民。新王后希望容颜永驻而召唤魔镜,魔镜告知白雪公主的容貌胜过她,顿生嫉妒的新王后只得吸食白雪公主的精气换取貌美的容颜。机智的白雪公主趁乱成功脱逃。新王后得知白雪公主出逃的消息后十分震怒,诱骗猎人追捕逃往黑暗森林的白雪公主。猎人追踪白雪公主并成功捕获白雪公主,受到蒙蔽的猎人欲将白雪公主押送回王国。但在白雪公主苦苦哀求之下,猎人良心发现与白雪公主一起踏上逃亡之路。逃亡之路满是艰难险阻,猎人亦师亦友,一路上照顾白雪公主。

(二)纠纷阶段

两人且战且退,一路来到为躲避战乱而建立的“寡妇村”。“寡妇村”里都是为了逃避新王后魔爪的女性,好心的村民收留了受伤的猎人和饥寒交迫的白雪公主。此时,新王后招募的爪牙也在四处追捕白雪公主,曾经爱慕白雪公主的王子混入其中,等待时机解救公主。新王后的爪牙们趁着夜幕袭击了村落,熟睡中的人们被一一杀害,村落也被放火烧毁。趁着夜色白雪公主与猎人逃脱追杀,但白雪公主却认为猎人抛弃了整个村落自己出逃。

(三)转移单元

惊魂未定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商议准备逃往哈蒙德公爵处避难,却被森林中靠打家劫舍为生的八个小矮人伏击。白雪公主及时表明身份,矮人得知白雪公主是国王的血裔后,释放了他们。正在交谈之时,王后的爪牙追赶到森林。情急之下,矮人们带着白雪公主与猎人穿过山谷的密道逃亡密林深处――仙女避难谷。与矮人们相处的尴尬被白雪公主的美貌与善良化解。白雪公主的到来让密林中的精灵和小动物们欢欣鼓舞,似乎迎来了新生活的希望,白雪公主也得到了象征生命的白驯鹿的祝福。正当此时,王后的爪牙射杀了白驯鹿,矮人们奋起反抗,矮人高斯被杀,猎人奋力反击杀死了王后的弟弟。弟弟的死讯让王后法力大减,为了复仇企图进行最后的反攻。

(四)对抗单元

高斯的战死让所有人都悲痛万分,一路乔装打扮的王子建议白雪公主等人逃至他父亲哈蒙德公爵处。一路上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王后为了追杀白雪公主极尽其力,趁着白雪公主独行之时,伪装成王子威廉骗其吃下了施加魔法的“毒苹果”。发觉异样的猎人赶走了准备加害白雪公主的王后。但白雪公主却因为误食“毒苹果”昏死过去。众人抬着沉睡的白雪公主来到安全抵达哈蒙德公爵的城堡,却因为白雪公主的“离世”而伤心欲绝。醉酒的猎人依偎在白雪公主身旁迟迟不愿离去,一番哭诉衷肠之后含情脉脉的亲吻了“离世”的公主。

(五)归来单元

正在人们痛苦绝望之时,白雪公主奇迹般的活了过来。惊诧人们注视着“死而复生”的白雪公主,公主召唤大家一起反击王后夺回曾失去的土地。人们纷纷响应号召投身讨伐王后的战役中拼命搏杀。最终,邪恶的王后被白雪公主手刃。

(六)接受单元

白雪公主杀死了邪恶的王后,夺回了她的王国。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白雪公主接受了加冕礼,成为王国新的女王。

结语

普洛普所提出的“角色与功能说”理论,在许多学者看来已经式微,仅仅机械地生搬硬套势必会制约研究的自主性。但综合来看,普洛普对于故事形态的发掘和故事结构的揭示,都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领域之中的研究方法。梅列金斯基认为,注意到神话是故事的来源之一是普罗普胜过维谢洛夫斯基的地方。[8]他的理论仍然具有进一步挖掘与研究的价值和鲜明的现实意义。[9]《白雪公主与猎人》是一部成功运用普洛普理论的电影,体现了影片表层结构别具特色的魅力。它的热映也是好莱坞对于童话故事改编电影的又一次成功“演绎”。

参考文献:

[1][8]贾放.普罗普故事学思想与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8,61.

[2][9]王影.论普罗普的故事理论:故事形态和历史根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3,117.

[3]怀宇.普洛普及其以后的叙事结构研究[J].当代电影,1990(1):72.

[4]程正民.历史的看待俄国形式主义[J].俄罗斯文艺,2013(1):33.

[5]马驰.普洛普叙事理论[J].文艺研究,1991(1):158.

成功者的故事篇7

一、故事在悄悄地失传,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

农耕社会是生产和传播民间故事的土壤。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劳动,坐在田间树下休息时,必定会讲一些精短的笑话故事,在笑声中消除了疲劳,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过去,农村都有许多“闲馆”,人们聚在馆里泡茶聊天,笑话故事自然成为人们休闲的佐料,“闲馆”就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蕴藏着大量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明礼诚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族群、社会的认同,使之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世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故事风光不再,原因有三:

(1)农田承包责任到户,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已经不是密集型劳动的场所,农村“闲馆”也已馆寂人稀,故事失去了听众。

(2)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普及,看电视连续剧、上网、玩电子游戏蔚然成风,民间故事被冷落了,变得陌生。

(3)爱好、擅长讲故事的老一辈人不断地辞世,好听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没有了讲民间故事的接班人。

上述几个原因,使得民间故事悄悄地失传,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对民间故事很陌生的人对搜集整理工作不理解,有的人认为那很土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说“没有什么价值”。他们不懂,这些祖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向远离民间故事的人宣传故事是陪伴祖先走过许多艰苦岁月的文化记忆,它有着许多现代文化不能取代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民间故事的功能

梳理一下揭西县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发现它历史久远,都是口传心授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价值。已经被收编进《乡村故事》的民间小故事,就具有许多实用功能。

功能之一:教人行孝。如《三十埔夜(晚)跌个老阿公》、《这是天意》、《李天生让官司》、《摔猫碗》、《剃眉毛的秘密》、《捡猪笼》等都可作孝道文化的例证。《捡猪笼》里,某村妇在一个大雨滂沱、雷鸣电闪的夜晚叫儿子把久病在床臭哄哄的家婆抬到河边,儿子眼看婆婆被大浪卷走,吓得直打哆嗦。当儿子捡起猪笼就要回家时,母亲叫儿子把猪笼丢到河里去。儿子说:“猪笼扔掉了,等到你老得像婆婆那样时,我拿什么东西抬你到河边来?”母亲一听此言,想到报应后悔不及。故事短小生动,震人心魄,饱含人生哲理。

功能之二:启人心智。在蔡高暖的《乡村故事》里,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转水宫差落来的》里的阿呆看到转水宫颂神的对联很多人欣赏,就抄下来作为春联贴在自家门上,人们笑他贴差(错)了,阿呆不服气说:“我的对联没差,有差,那是转水宫差落来的。”《愚郎叫(哭)爷(父亲)一般般》里的愚郎跟随老婆来到岳父灵堂,老婆放声哭道:“涯么爷,涯今就么爷了哇!”愚郎问老婆他要怎么哭,老婆说:“一般般。”愚郎就哭:“一般般,一般般……”除此之外,还有《老婆做饭照人样》、《她的人死错了》、《直头直路转》等故事,原来都是批判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

功能之三:愉悦心情。这类故事有《石肚人陷到山羊》、《三十年的积蓄》、《脯目挟鸡下下对》、《三人五目看真真》等笑谈都带有娱乐功能。《茶烧烧》说的是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挑谷子去交田租喝了地主一杯茶,地主问怎么样,农民说茶烧烧。地主立马不再租田给他耕了。回家的路上,教书先生教他应对的办法。地主问农民为何转回来,农民说:“你那杯茶,喝下去时茶烧烧,我越走越觉得嘴里又香又甘,现在连喉底都是甘的,我倒回来话你知。”地主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那几斗田,你明年再耕吧!”故事寥寥数百字,反映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苦中乐事。

在揭西县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功能当然不止这些,比如《面熟熟去米两斗》、《表扬为正》、《诈死人的钱》等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对民间故事诸多功能的认可,才会产生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神保护好,交给下一代去传承的责任感。

三、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

民间故事的普查、发掘、整理、抢救是时不我待的重大任务,属于“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之一。这项工作存在着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行使的是公权力,花的是国家钱财,而个人行为则是自发的努力,为社会作奉献。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揭西县都有所收获,取得了许多经验。

其一,揭西县文化部门曾经发动全县有关部门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编成一本《揭西县民间故事集成》。蔡高暖获得了广东省“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其二,揭西县文联编辑出版了五本《揭西民间故事》。

其三,在县文联、文化馆主办的《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上不断地刊登业余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

成功者的故事篇8

一.多媒介系统中《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

《白蛇传》在多媒介系统中具有丰富的讲述方式,故事讲述者表现得极为典型。这里有一个理解需要作出说明,那就是口头媒介也具有多媒介性质。较之网络媒介的多媒介性,口头媒介缺乏技术平台,媒介交互性相对不足,但口头媒介所具有的潜文本链接以及智能控制则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考察现代《白蛇传》的网络形态,可以发现较为成熟的故事讲述者从书面媒介向表演媒介演化之时的偏向,而到了网络媒介之中,则有一定的回归口头传统的色彩。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网络媒介对于《白蛇传》的艺术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立在超链接平台上的影音形态,一类是建立在游戏平台上的交互形态。

首先,超链接平台上的影音形态。

故事讲述者在这种媒介形态中有两个定位:超链接平台的建造者;《白蛇传》故事的影音讲述者。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也具有网络媒介赋予的交互性关系。

超链接平台的建造者,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角色,他熟悉《白蛇传》的故事内容,以超链接技术将这些内容所涉及的主要背景设计成一个语景平台,这个平台隐藏在他所提供的技术结构之后。事实上,正是这个语境平台,赋予了建造者的故事讲述者身份。那么,这一身份如何实现其职能的呢?理解《白蛇传》的超链接平台建造者的职能实现,需要从超链接平台入题。超链接技术是网络媒介的重要特质,通过软件设计将多个相关文本联于一体,一个超链接由链接标识(label)、链接目标(linkdes)、链源(anchor)组成,三者决定了超文本中的一个超链接。链接标识和链源是一个字符串,而链接目标由统一资源定位说明。[2]文本联接方式以链接标识为切入点,从一个文本转换到另一个对应的文本之中:如白素贞,小青。从这些转换中可以实现文本间的内容链接,使一个平面的文本伸展为一个立体的文本,一种空间结构被建立起来,多条历史线索显现出来,文本的世界由此拓展为世界的文本。《白蛇传》的网络阅读突破了平面阅读的线性规则,多点进入、点面跳跃的阅读体式使读者重新接受了一个综合的异文群落中的白蛇故事。正是这种审美效果,触动我们返身询问超链接的建造者,你在《白蛇传》的讲述中究竟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能?从叙事理论的范畴里,我们感受到超链接的建造者已具备故事讲述者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是引导故事的发展。

超链接的建造者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故事的多个细节丰满起来。我们所收录的《白蛇传》网络超媒介文本共有数十个超链接路向,涉及到时间、空间、人物、情节和历史背景等五个因素的内容,包含了口语、书面语、音乐、影视等媒介,具体而言:

时间空间 人物 情节 文化背景

一千年 天界 白蛇 端午显形 佛教

三十年 地府 小青 水漫金山 道教

二十年 人间 许仙 状元祭母科举制

多元说 多界 法海 镇白蛇于雷锋塔 佛教

五个维度的叙事,故事讲述者在一个文本中建立了完整的故事。这在网络阅读中也可以遵循平面阅读规则来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然而,超链接的建造者超越了单一文本的故事讲述者的权限,他以技术获得更大的叙事权利,在某个白蛇传的网络文本中有意地嵌入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变异极为丰富的阅读路向标识,即超链接符码,在文本中强化提示性转向阅读功能,网络阅读按传统方式进行时,网络媒介的《白蛇传》在人物、情节、结局等方面与传统故事基本一致。然而,当我们在线阅读进入超链接区域时,传统方式受到了质问:鼠标过处会有对话框提示双击鼠标或按ctrl键链接。如果没有使用鼠标,超链接文字也会有色彩和下划线标识,提示我们这是很重要的深度阅读窗口,打开即可进入新的文本世界,并暂时中断线性阅读,向空间阅读和历史阅读转移。就《白蛇传》的超链接而言,当我们阅读到“五百年前许仙曾救白蛇于猎人之手”,点击“五百年”这个超链接字符,我们立即转到一个生动的历史画面之中:既有文字,也有图像,还有的设计了影音格式的文件,我们从中观看到五百年前白蛇遭捕蛇者所捕,命悬一念之间的情景。幸好许仙前世的小童儿解了危局,乞求捕蛇者放生,从而挽救了白蛇的性命。还有一个例子。“水漫金山”的超链接,网络媒介的平面文本已经细致的交待了故事情节,那么超链接还可为这个情节提供怎样的故事线索呢?我们点击超链接符码,被引入另一个阅读平台,深入剖析白蛇水漫金山的心理活动,把白蛇意欲复仇与违逆天意的内心世界冲突真实地凸显出来,让读者进入白蛇的两难之中,在情感上更能激发对法海和尚的愤怒,以及对白蛇的同情感,本质上达到了引导读者阅读的效果。这个链接,推动了故事的深入接受,对故事主题也有很好的阐释。

二是解说故事的背景。

大量的超链接都是为解说故事的背景而预设的后台支持。在网络媒介的《白蛇传》中,超链接有半数以上是背景解说。这些解说以“佛教”、“道教”和“科举考试”三个超链接字符为代表,直接为读者阅读文本扫清文化背景的障碍。这种清理和交待,实现的不仅是工具书式的查阅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直接镶嵌在文本之中的超链接窗口,构成了文本的一种开放性,这种即时的、空间感的、历史线索上的开放,是故事讲述者在故事讲述活动中至为重要的权威性标志,在叙事理论上也是由故事讲述者直接承担的职能。

三是评价故事的意义。

口头传统中的故事讲述者非常乐于评价故事的意义,非常善于在故事的情节叙述中融入价值判断,而且也寄望于故事起到现实教诲的作用。基于此,故事讲述者在跨越多媒介的历史演变过程上,这个评价角色并未完全放弃。相反,大多数新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强化了这一职能。《白蛇传》在网络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亦有这一特征。我们所考察的超链接中,有四个涉及到故事意义的评价。人物的超链接都隐含有意义评价,而较为典型的则是“状元祭母”这个链接,主要内容即是在阐发状元祭母的意义与重要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功名放大,让悲剧中的白蛇从传统文化的正道上获得拯救,整个故事的意义也由此受到限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成为白蛇故事的底色。

以上三方面反映在网络媒介的《白蛇传》之中,能够确认超链接平台建造者的故事讲述者身份,这一身份来源在其它媒介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表明了网络媒介与计算机技术媒介在故事建构方面的独特性。于是,超链接建造者的技术变成了一种讲述者手法,而超链接的建造者则成为最高层次的白蛇故事讲述者,源文本与提供给超链接的各个异文都是其叙事的文本,而这些单个文本所依存的故事叙述者都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故事讲述者,惟有超链接的建造者是所有文本的故事讲述者,他站在最高的层次上,一方面布局这些小的故事讲述者,另一方面则以反讽和冲突的方式取消或弱化这些相对完整而又单一的故事讲述者的功能,从而巩固自己的故事讲述者的威望与权力。将白蛇故事立体化的同时,促成网络形态的故事阅读具有知识考古的特性,成为一种动态的参与式阅读,同时附带着求知兼及游戏的艰辛与嘲讽。也就是说,超链接建造者的故事讲述创造了一种故事接受的网络性,立体的,交互的,充满了叛逆与回归并重的悖论,白蛇故事的历史与白蛇故事的情节同时得到展示,故事的审美与知识的考察融于一体。故事接受变得更为透明的背后,其实是网络虚拟技术的有意作祟,其实隐含的意义则更为模糊难明。可以看出,这种超链接,技术的支撑固然重要,但它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故事的补充与延伸。而且这些补充和延伸是由超链接的建造者所决定的。从这个链接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建造者对故事的引导性作用,不仅如此,这种引导,超越了传统文本中故事讲述者的引导,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方向,在空间结构上拓展了故事讲述者的职能,在媒介层面真正实现了故事的网络性叙事原则。

二.网络媒介的第二类故事形态是建立在游戏平台上的交互形态

游戏平台是网络媒介的故事化、娱乐化表现[3]。《白蛇传》的游戏是汉语网络圈的重头戏之一,其中最经典的是《青蛇》及其升级版《青蛇II》。这两个游戏中,白蛇故事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故事/娱乐形式,主角向青蛇位移,主题向玩家倾斜,线索向多元伸展。那么,故事讲述者在这种形态中如何被建构和辩认呢?

经典叙事学的故事讲述者在游戏中没有被建构起来,但是,作为一种娱乐化的故事,故事讲述者肯定存在,否则故事将无以形成。这就有必要从计算机游戏的结构上找来源。多人在线游戏(MMOG)作为一种计算机游戏,它能使多个用户经过互联网相连同时在一个游戏世界中交互,用户通过交换共享游戏(状态)数据进行故事化的娱乐活动,简称网络游戏。大多数MMOG的基本假定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角色,其特征是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游戏世界,即MMOG同时支持多个分布用户;因此需要一个高度可扩展的游戏服务器体系结构和网络设施,以满足其松散的实时需求。根据游戏状态的访问模式和对一致性的需求来分析,网络游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用户状态。其访问属于单写者多阅读者模式,即每个用户要定期向同区域的其他用户广播自己的游戏状态,所运用的是尽力分组广播机制。信息的延迟或损失可由在应用级实施的航位推测法屏蔽。用户之间的交互涉及多个动作,需要快速响应,也涉及到相关用户及可见的临近区域。二是对象状态。用协调机制保持共享对象的一致性,每个对象被指定给一个协调器。所有的更新要送给此协调器。协调器解决冲突更新问题、也是对象目前值的存储库。成功地更新后通过组播给区域以保持所有用户的本地拷贝是最新的,有时也运用尽力组播机制。三是地图形态。地形和用户的图像元素被安装在客户端,用正常的软件更新机制更新。地图是一种区域地形和非图像的抽象描述,是只读的,而动态的图像元素被处理成对象。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运用不同的技术机制支撑游戏,共同建立起具有交互性和一致的游戏平台。我们从网络游戏的工作原理中,认识到作为故事角色和阅读者的用户的特殊意义。进一步理解游戏结构,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索。游戏结构主要包括不变的地形信息、用户控制的人物、可变的对象(如装备等)、可分割的地形信息和由AI控制的非玩家角色(NPC)等。这一结构,层次上可以这样分析,可变层次和不可变层次,其中,可变层次主要由人物行动和共享对象构成;不变层次主要由地形信息与非玩家角色构成。不变层次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可变性,也就是说,地形信息可以分割,非玩家角色可以多样化、多条件地出现,它们并非固定不变地被框范起来,机械地成为游戏元素。与可变层次的游戏元素一样,这些非可变层次的元素也在游戏中积极地参与了游戏运作,以不变的形态灵活而机智地与可变元素发生作用,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与变化。

从游戏结构出发,我们再来讨论交互形态的《白蛇传》故事的讲述者。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游戏平台的创建者。游戏结构中,玩家(用户、读者、角色)、非玩家和共享对象(游戏道具、用品、货币及其他资源)都是故事展开的内部条件。如果有一定的讲述功能的话,玩家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这方面的功能。但玩家作为故事角色的身份更为合法、更为典型。既然整个游戏结构中都不能确定故事讲述者,我们只能把侧重点放到游戏平台的创建者身上。与超链接的建造者一样,游戏平台的创建者本质上与故事讲述者的身份是相吻合的,他对故事发展的引导、故事背景的解说以及故事意义的把握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而论,网络游戏《青蛇II》中,青蛇、白蛇、法海、许仙作为玩家选定的对应角色,其他人物作为非玩家规定的角色,他们共享的衣饰、用品、货币、武器、法术、食物和公共场所等资源对象,借伞、成亲、发配、开药铺、端午显形、斗法、水漫金山、雷锋塔惩罚和状元祭母等故事单元的衔接与错位,以及个性化的精灵、性情、动作、职能、兴致等等,都是由《青蛇II》的游戏建造者规定的,尽管有多元的、多向的、多层的选择项,并且设计了开放式的针对玩家水平而最终展开的故事形态,但终究是有限设定,游戏范畴和游戏边界都很明确,游戏平台创建者设计了故事的情节流程,规定了玩家的权限与障碍,支配着非玩家角色与玩家的冲突和协调,而且在共享资源的类型和总量上也起到决定作用。故事背景的解说由游戏平台的创建者以角色对话和行动融入到游戏之中,故事意义则以玩家闯关和故事多元结局的设定来体现。也就是说,游戏建造者的讲述意识成为玩家进入游戏的第一法则,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确认为游戏平台的创建者,这种确认,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对故事建构的技术倾向。在此,我们所讨论的网络媒介游戏形态的故事讲述者,其技术含量与技术倾向较之超链接形态更为显著,故事讲述者的网络性也更为鲜明。

三.《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对媒介的选择

《白蛇传》穿越多种艺术媒介的历史,正是媒介与故事讲述者发生多重关系的一个见证。口头媒介创造了白蛇故事的文化传统,人与媒介融合共存,故事讲述者在媒介中建构了最为稳定的故事线索。《白蛇传》倾向于表演媒介,这是它在书面媒介之前后所作的革新式选择。书面媒介对白蛇故事的记录,对表演媒介的书面文本的创作,都不能说明白蛇故事的口头传统的变化,相应地,从书面媒介的记录中,我们发现了口头媒介的延续,一种传统在另一种媒介中相当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是媒介史上的奇观。尽管人的媒介表现不再鲜明,但口头媒介中的人的功能与表达,都在书面媒介中获得新生,而且有了更好的更为丰满的叙述,想象与语言的结合,将书面媒介扩展为大叙事的媒介平台,数千年的口头媒介传统被精心融汇到书面媒介之中,书面媒介成为口头媒介的一个开放性媒介变形。表演媒介却走出了这种媒介变形。

书面媒介吸收了口头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将他一分为二:一是继续保留了现实中人的特点,即作者;一是虚化后置入文本之中,即文本叙述者。文本中的故事讲述者较之现实中的作者自由得多,可以全知全能,可以性别转换,可以出入故事,可以虚实相生,也可以隐而不显――书面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的二重性和自由度,创造出叙事的天才作品,叙事问题从此成为人们讨论对象物的一个前件。舞台媒介和影视媒介在技术层面上差异非常大,但在故事讲述者的建构和呈现方面却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表演艺术为核心,故事讲述者在整个的故事表演之前已经退场,交给观众的是一个暗含了故事讲述者的故事。然而故事讲述者如何参与故事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整个故事的表演文本中故事讲述者没有出场,他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出场在前;一是故事讲述者偶尔会在某些故事片断中以报幕解说或画外音的方式出场,甚至以人物的身份出场。尽管出场方式有别,故事讲述者建构故事的本质仍是相同的,整个表演文本都由故事讲述者建构而成,故事讲述者在表演中梳理故事线索,组织故事材料,将情节展示为演员的表演。网络媒介将各种媒介综合起来,故事讲述者也获得了综合性。

人第一次以人物扮演为个性的媒介探索,就是戏剧表演媒介的雏形。故事讲述者充分运用戏剧表演媒介来演绎白蛇故事,在舞台上将白蛇故事生活化,白蛇开始有了世俗的根基。从白蛇故事的媒介变迁来看,正是在戏剧表演媒介的背景上,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艺术创造,主题得到拓展,人物获得重塑,基于想象的口头媒介在表演媒介中被超越,人物与故事同时在舞台上生动地展开,故事接受者在表演媒介中将故事定型化,而人的表演又将故事定型发展为某种可修改模式,《白蛇传》的媒介选择于是有了方向:表演媒介。明清时期的两个重要剧本及其演出,都足证这种选择的有效性。从此,在戏剧表演媒介上的尝试,推动着故事接受者与媒介的深入交互,现代中国30多个戏剧表演的全面参与,更是让白蛇故事辉煌之至。自1953年以来,影视表演媒介承接着戏剧表演媒介的风力,再度显现出白蛇故事对表演媒介的倾向性选择。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等陆续将白蛇故事媒介化,影视表演媒介更为深切的塑造出白蛇故事的人物,主题更为开放地得到彰显,意义更为深刻地发掘出来。影视表演媒介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表演者以其外观展示了故事讲述者的意图,这些意图,正是《白蛇传》的媒介愿望。媒介的差异决定了在口头传统中白蛇故事的叙述者立身于口头媒介,将自身分解成若干个人物和角色,担当事件陈述、情节安排、人物定位以及人物表演等多种功能。《白蛇传》的故事叙述者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关于家庭观念和家庭价值的民间老艺人,在江南城镇经济逐渐兴盛起来时,农村结构向城镇结构的部分转型也随之拉开帷幕,老艺人从乡间进入城镇,其视角与情趣也随着城镇生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适应性的,也是创造性的,乡村社会的故事传统所蕴藏的传奇意味,所塑造的神灵形象,仍然是老艺人叙述故事的基础和拿手活,也是乡村社会传统转型为城镇社会的必然表现。这种口头媒介背景,正是白蛇传的故事叙述者所承载的整体意义。中国意义上的乡村社会与城镇社会有着血脉相承的文化关联,口头媒介则成为这种关联的有效通道,乡村的口头叙述转为城镇的口头展演,在此意义上,表演媒介可以视为口头媒介的一种延伸形态。乡村社会的白蛇故事定型为充满神秘感的异类婚故事,人物被泛化,生活背景十分模糊,故事寓意在于传承民间神秘信仰和婚姻理念;城镇社会的白蛇故事定型为世俗浪漫色彩浓郁的异类婚故事,人物明确,生活场景非常具体,这种转型中的变与不变,正是故事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由其叙述者依据媒介的变化而作出的顺应性调整。口头媒介中叙述者侧重白蛇故事的神秘传统,表演媒介中叙述者侧重白蛇故事的世俗生活,可以得出结论说,媒介处境是白蛇故事叙述者选择叙事策略的重要因素。推及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故事叙述者也因之而确立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影视媒介强调形象直观和生活逼真,故事叙述者也就侧重白蛇故事的表演者与生活场景的营构,侧重声音、色彩等要素在故事中的功能;网络媒介以虚拟、互动、全球化为特征,故事叙述者则以游戏为手段、以增强娱乐性为其目的来延续故事。故事叙述者在这些媒介中的不同表达,实质上也是其不同的显身方式,而白蛇故事基本母题的传承仍然获得媒介的支撑,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媒介之间的历史性关联。

参考文献:

[1]R・斯科尔斯・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郭江平.超文档的数据库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1

[3]杨德仁.顾君忠网络游戏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3[1]

成功者的故事篇9

    1.原办法和新条例对的界定最明显的差别是,前者规定构成医疗事故必须是导致功能障碍,后者规定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新规定的医疗事故概念的外延明显比原来宽,凡是违法或者违章医疗行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都属于医疗事故。过去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的造成人身损害但没有造成功能障碍的医疗损害,现在可以定为医疗事故。

    条例规定:损害后果不一定要达到相当程度,比如,拔错牙齿也属医疗事故,当事人可以要求医院赔偿。

    2.事故主体不限医生,条例规定:医疗事故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比如,在病人治疗过程中,因为医疗设备出现问题,导致病人受到损害也属于医疗事故。

成功者的故事篇10

关键词:故事层面;情节;人物;主题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33-03

1851年狄更斯曾在两周之内接连承受了丧父失女之痛,随之而来对他创作的影响是一系列“黑暗”小说创作的开始。在这些小说中他的政治观点更为消沉,情感更为悲剧,讽刺更为犀利,结尾变得更加不幸。这些黑暗小说旨在探索人性,揭示当时繁华社会的阴暗面。《荒凉山庄》就是其黑暗作品中的代表作。

一、叙述学中的:“故事”与“话语”

叙述学通常从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两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现代的叙述学常常被认为开始于俄国的结构主义者,特别是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1966年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托多罗夫提出了“故事”和“话语”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1]除此之外,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家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两个层次属于“故事”范畴中的“情节”和“人物”, 最后一个层次相当于“话语”层。[1]

本文对《荒凉山庄》的研究仅限于叙述学范畴下小说故事层面的研究,主要分为情节研究和人物研究两方面,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二、故事层面中的情节

(一)情节的概念和分类

情节可以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下进行研究。在故事范畴中,情节指的是符拉季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所研究的模式;在“话语”层面中,情节指的是什克洛夫斯基所研究的领域。普罗普试图在民间故事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寻找一种共同的模式,而什克洛夫斯基更注重作品中的技巧,比如说整体的框架结构、平行结构、并列结构,或者是小说中的重复。

普罗普的分析和亚里士多德所谈的情节的传统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叙述学家贝蒙德、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巴特和人类学家利维斯・斯特劳斯,他们更倾向于从“故事”范畴的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来分析“情节”,他们更关注叙事作品的共同基础,而不是每部作品的独创性。

本文将把情节限制于故事层面,即只分析故事层面的情节,即传统情节观中关注的小说中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及其因果关系。在这里很难应用叙述学家布雷蒙,斯特劳斯,雷格马斯等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一部情节复杂的小说,他们的分析也许对于解析故事中的某些情节适宜,但用他们的理论来分析整部作品还是有些困难。

(二)《荒凉山庄》中的情节

《荒凉山庄》中有两条相互纠缠的故事发展线索。第一条线是“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 第二条线是埃丝特的身世之谜。有人曾经这样比喻,一般的小说都只有一个主要情节,就像是往水池中丢了一颗卵石产生了水晕。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就像往水池中扔了一把卵石,很多水晕相互交错。[2]小说的故事情节尽管穿梭于两位叙述者之间,但是读者还是能感觉到情节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故事的开端有两条平行线索要叙述。累斯特・德洛克爵士和霍诺丽亚・德洛克夫人生活在切斯尼山庄,约翰・贾迪斯是埃丝特、婀达和理查德的监护人。同时,第二条线索也开始发展,德洛克夫人在图金霍恩面前开始对笔迹变得十分敏感。小说的开始交代了故事情节中很多凌乱的线头,它们之间的逻辑正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两条平行线索交错发展,逐渐呈现出故事的清晰轮廓。图金霍恩所怀疑的和德洛克夫人一直在找的就是同一个人。

当两条平行的故事线开始相互影响时,小说的高潮真正到来。埃丝特偶遇了德洛克夫人。原来,埃丝特就是德洛克夫人与之前的情人霍顿上校(即尼姆)的孩子。这条矛盾链从一种笔迹的发现开始纠结,随着埃丝特身世之谜的揭晓而告终。所涉及的核心人物尼姆自燃了,德洛克夫人带着深深的懊悔离开了人世,图金霍恩被谋杀。

第一条线索的高潮出现在 “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结束时,遗产已经被巨额的诉讼费全部吞噬,所有人都一无所获的结局将读者的情感随着理查德・卡斯顿之死推向高潮。故事最终的结局为贾迪斯收留了婀达和孩子,埃丝特嫁给了伍德科特幸福的生活下去。

在狄更斯精确的推理和叙述下,两个谜题在结尾都有了答案。如果小说的开篇是描述故事情节发生的可能性,小说的发展是故事情节实现的过程,那么小说的高潮其实也就同时孕育了故事情节的结尾。两个高潮都是故事中矛盾剧烈撞击的结果。

就《荒凉山庄》的情节来讲,小说的复杂性和悬念的产生是与其特殊的出版方式分不开的。小说是以连载的方式出版,作者把每件小事情用逻辑顺序连接起来,慢慢地揭开谜底。微小的事件、偶然的话语、巧合的人物,所有的一切似乎相互间毫无关系,但是又或多或少和故事的进展有联系,并都对故事的结局有着一定的影响。小说中人与事之间随意而琐碎的联系看似使人迷惑,但是事实上这种联系,比之前几部小说中只有几个男女主人公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化。当然这样的情节安排缺点在于很多人物的出现目的不够直接明显。

三、故事层面中的人物

(一)人物的分类

叙述学中人物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性”人物观,它认为人物作为演员是隶属于情节的,人物的功能是为了促进情节的发展,情节在小说中处于绝对优先的地方。另一种是“心理性”人物观,它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心理的可信性或者心理实质的,而不只是功能性,人物在小说中占第一位,所有小说中的资料都是为了揭示或者塑造人物的性格。[1]

两种人物观看似相互矛盾,然而,当两种人物观都用于研究人物时,它们是互补的。聚焦于人物功能的研究方法通常可以应用于以事件和情节为中心的小说,比如:普罗普研究的民间故事,简单而又模式化的叙事体,情节占主导地位,人物大都是为情节而服务的作品。聚焦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方法通常可以适用于分析以塑造人物为目的的作品,比如19世纪的小说和现代的心理小说,致力于创作有鲜明心理特色的个体。事实上,人物和情节之间有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人物为情节而存在,而情节的存在是为了塑造人物。

(二)《荒凉山庄》中的人物

1.埃丝特

埃丝特・萨默森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之一。她真正的身份曝光构成了小说中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与“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也有联系。她是贾迪斯的受监护人,有段时间内还是他的未婚妻,同时也是婀达和理查德的好朋友。

埃丝特是小说中的向导,带领着读者进入到故事中。作为叙述者,为了保持叙述者的公正和客观,她没有把自己的态度强加于案件之上。整个故事是由埃丝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回忆,由于事件发生的时候,埃丝特对事件的了解有限,她有所保留的叙述,配合了情节的精心安排,制造了小说中的悬念。

关于埃丝特的性格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描写,因为她叙述者的身份,她的性格一部分是由其他人的话语来描述,另一部分是用她自己的话语来描写。在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谦逊,但是她的形象由于太过于理想化曾引起许多批评家的争议。[3]不管怎样,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并塑造了埃丝特的性格。她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单调乏味、平淡无奇的时代“道德模范”。[4]

狄更斯赋予埃丝特两种身份后,很明显为了她的叙述功能而减弱了她作为一位人物的塑造。[2]埃丝特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时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更多的时候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的代价就是使埃丝特成为了一个性格枯燥无味的人物。整部小说,埃丝特作为故事主角之一的人物形象并不算丰满。所以,埃丝特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功能性更多一些。

2.约翰・贾迪斯

约翰・贾迪斯是荒凉山庄的主人,理查德、婀达和埃丝特的监护人。约翰・贾迪斯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贾迪斯控贾迪斯”案件,但是他从未直接参与到故事中的两条线索中,他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是事件发展的联系者。一定程度上讲,他是为情节而创造的,是情节的副产品,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位功能性人物。

他无私、公正地帮助着许多人。他的成熟、坦荡、慷慨在叙述者埃丝特眼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作为心理性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描述中日渐丰满的。

3.乔

提到狄更斯就不可能不提一位典型的孤儿乔。曾经有人评价乔为狄更斯所有小说中最可怜的角色。

乔是图金霍恩调查德洛克夫人情史的关键人物,图金霍恩和德洛克夫人的行动最后汇合于此,使得小说中的一个谜团接近真相。这个小人物成为情节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大部分关于乔的叙述是由全知叙述者进行叙述的,给读者感觉会比较客观。这个人物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同情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乔属于“功能性”人物。同时,他也是狄更斯着重描写的一个下层社会的人物。就小说的主题来说,为了反映社会法制制度的黑暗,作者对乔的人物刻画笔墨颇多。显然除了剧情的需要,乔是狄更斯有意选取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从乔的不幸遭遇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以,乔这个人物具有双重特质,是一位结合了“功能性”和“心理性”共同特征的人物。

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在这里就不一一解析了,在分析这些具体人物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将两种特质孤立起来。因为凡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他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就具有了形象定位和象征意义,即具有“心理性”;同时,人物都是因服务于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主题而被创造,那么他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性”。

四、故事所反映的主题

小说主题的黑暗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情节黑暗、人物黑暗、象征黑暗。小说中随处可见这样黑暗的情节的描述:图金霍恩经常暗地调查德洛克夫人的情史,德洛克夫人因为自己的隐私而暗地调查他的情人,社会法制的黑暗摧残了理查德,逼疯了弗莱德小姐,迫害死了可怜的乔,甚至连尼姆的死都非常诡异:自燃而死。象征的黑暗则体现在: 笼罩于城市上空的雾,大法庭的设立,图金霍恩的办公室,尼姆的住所。每当我们读者想到这些的时候,脑中只会浮现两个字“黑暗”。人物的黑暗尤其是指人性的黑暗,如:图金霍恩的逼供、奥尔当斯的泄恨谋杀、德洛克夫人的虚荣等等。狄更斯用“贾迪斯控贾迪斯”之案来揭露社会制度的角色和作用,勾画个体生活中的纠缠和牵扯,通过对大法庭的讽刺来暴露社会体制的日益腐化,将《荒凉山庄》黑暗中的“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Dickens, Charles. Bleak House. Eds. George Ford and Sylvere Monod[M]. New York & London: Norton,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