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时间:2023-03-18 01:28:30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1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学理念随之产生。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以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专业性融为一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将模块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有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选择将大学语文课程删去,也有的院校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坚持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过分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我国从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开始,就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却忽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导致语文教育方向逐渐迷失。而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致使语文教育发展处于劣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旧的讲授法,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大学语文教学缺乏一些实训性的教学手段,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在实际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变成了提问式教学,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模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入学时选用短时、高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注重语文基础字词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力。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中显示,个体的机械性记忆力会在27岁之后逐渐下降,而个体的逻辑性记忆力会随之增强。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机械记忆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模块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得以实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活动时,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多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阅读材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要广泛取材,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启发学生深思。

3.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模块也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文学常识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在文学常识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文学常识进行分类,可以将文学常识分为文体常识、作者常识、文学名著常识等多个方面,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思维。此外,文学常识模块教学是分模块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教学也是可以的。在文学模块教学的初期,要注重文学常识基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常识大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对文学常识的普及,提升文学素养。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思。在实际的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障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度,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作品中所要传达出的内在含义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才能多维度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此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作品鉴赏模块教学的效率。

5.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模块教学。学生的表达能力一般是借助语文写作呈现出来的,在口语交际方面是少之又少。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进行实际的职场沟通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交际圈。在实际的口语表达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开展相应的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环节的“硬件”和“软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自我突破,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让语文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焕发出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大学语文教学还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而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桂英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3

纵观十几年来的语文教育战线,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教法的改革创新轰轰烈烈、山花烂熳,而教材的改 革创新则沉寂冷落、晨星寥寥。这种显著的反差在说明着语文教育界上层动作迟缓的同时,也说明着教材理论 的匮乏与孱弱。我们知道,教材和教法是教育的左右腿,二者必须同步和谐,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说,时代在呼唤更加科学的新的语文教材的出世。在此,本文愿提出自己关于语文教材类型与体式的 一孔之见,以期给专家们一点参考。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倡导“文雅教育”始,一贯到今,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大体不变:识记单词、语法 、修辞、逻辑及语言应用。不难看出,老外们是把语文看作一门“技术训练”课。

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伦理浑然一体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基本内容不变:识字、读书明经、 修德养性。也不难看出,古人们是把语文当作一门“意识修养”课。顺便深及一层,西方社会的世风不厚,中 国传统的重守伦理、均与各自的语文教育有重要关系。

中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如何呢?上个世纪末叶,“崇洋”(无贬义)之风渐成气候,1902、1903年有两个《 学堂章程》,实为中国教育西化的肇始,但就语文而言,至多可称为半西化,因为它是西洋瓶装着老国酒—— 学堂制式、让学生写实用文,此为“西洋瓶”;令学生读史读经读古文,明了“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处”,则 为“老国酒”。可见,语文一出世就未能确立“中国现代语文”的自我真身。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语文偏 重“技术训练”;抗战至建国时期,语文偏重“意识修养”;建国后,语文教育界深感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二 元矛盾状态难以驾驭,经过几年酝酿,于1956年出现了汉语、文学分科;不久,“意识”复又压倒“技术”, 直至70年代末,语文教育都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80年代至今的十几年,虽然意见纷呈,但主流是“ 技术训练”观念,“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不就是技术训练观念吗?“语言派”的诸多理论与实践也是技术 训练论。

以西安董敏堂、北京刘国盈两位先生为代表的“以系统的语文知识为核心”的教材教法观点,在我看来, 可能是确立语文本体的中肯灼见,它能融“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为一体,铸造出一个新的科学的“语文 ”。“可能”者也,是谓彼所言之“语文知识”,必须具有新颖独特的涵义,若是仅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 这八字宪法,那么,依然陷在“技术训练”论里不能超拔。

纵观语文的百年历史,它始终未能超越“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的二元矛盾状态进而实现应有的自立 。

那么,我们能否建设一个既高于西方、高于传统又易于操作、易于收效的中国的现代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能。我以为这就是让“意识修养”隐却一层,让“技术训练”后退一步,请“语文知识”——民族的常用文字 、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就坐正位,创建一个“掌握知识、以知化意、以知养技” 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关键,自然是“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

建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其前提是充分认识和把握语文自身的特点和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退一步 讲,无论何种语文教材的编制,都必须把握这两个特点,而以往我们并未很好把握。

(二)语文自身的特点

科学性、常识性、实用性、工具性为中小学各门课程所共有。除共性之外,语文尚有如下特点:

1.人文性。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气息,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 一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富饶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 的、民俗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复杂、优越、困难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所以重视、研究、理顺、把握语文科的 人文性,乃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首要一环。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否也表现着人文性呢?答 案是肯定的。无视人文特点,把语文只看成言语技术和属文技术无疑是片面的,离开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情 味道、生活气息,运用再高的技术其言语或文章也不会动人。因此,有计划地传授人文性知识,顺便传授言语 及文章技术才是语文教育的上上之策。

2.民族性。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习俗、性格乃至意识观念都有差异,由语文具有人文性,可知语文也 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文在很广的范围和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文字、词汇、语 法、修辞、人文知识等显在的层面上,而且在潜在的层面上如审美观、处世观、价值观以及语句的连缀和章句 的解读上也存在着。例如章句解读,汉文必须是“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 正了解句子的内容”,因为“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季羡林先生语)。章句解读的民族差异还属最隐淡者, 若说价值观、审美观及语法修辞,差别更为突出。但是,语文的民族性在以往的岁月里却很少有人虑及。

3.时代性。教学中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七”永远是“ 二十一”,浮力定律永“浮”不沉,水永远是H[,2]O……;而政治课则无时不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换更替。 所以说,前者不具有时代性,而后者的时代性鲜明突出;语文课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考察各地各时各种语文教 材,可见其无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是置之不理还是刻意追求,时代意识都必然性地存在于语文教材之 中,只不过多少、显隐、缓急不同罢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教材里的“时代意识”不该明显地表露出来 ,而以“似无实有、明无暗有”为佳境,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是“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材。我国近百年特别是 近50年来的语文教材,其时代性过于突出,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效率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

4.文雅性。不论“语”还是“文”,从思想和技术性的标准看,都可以分为“通俗”、“文雅”和“精致 ”三个级别。“通俗语汇”即日常交际用语,若以使用的绝对量论,它约占90%,若以书面语的使用量论,它约 占60%,通俗语汇用不着进学校学习,儿童从咿呀学语至入学时就学会了一半或一大半,另一半或一小半则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自自然然地就学会了,数以亿万计的文盲并不是语盲的事实,便足以证明母语中的通俗语汇可以 自然通晓——姑且称之为“母语天成律”;精致语汇(精妙语辞及学术语辞)并非普通中小学生所能追求。所 以,中小学语文课中“语”的主体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文雅语汇”。以往和现在语文教学效率太低,是否 跟我们的教材乃至指导思想没有把握住“语”的范畴有一定关系呢?今后编写教材应当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以传授民族的常用文字、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

、文学常 识、并培养相应使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它们渗透在语文教育 之中,听其自然地潜移默化。下一代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这一宗旨。

(三)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效应、规律,明了这些关系、效应和规律,是我们制定 大纲、编写教材、组织教学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就语文科的学习而言,以下三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 充分注意:

1.文随道入。这里的文与道的含义与传统的文道概念有所不同,文,指具体的字、词、句型句式、表达技 巧、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道,指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生活的、伦理的和民俗的“人文知识和 人文材料”,也指有关人文的诸多“思想观点和学说”。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可以叫“随道传文”,这里是从 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所以叫作“文随道入”。

从文章的写作、保存、流传过程来看,文是道的载体,道随文行,形式为内容服务;可是从学习语文的过 程来看,则恰恰相反,要借助把握意旨材料(道)来掌握字、词、句、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文),内容 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形式服务,此即“文随道入”的内涵。广东湛江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课本》就很好 地体现了这一语文学习的原理特点。明白了“文随道入”的道理,我们就明白了语文教学“全文法”和“整体 阅读”的高明之所在;再进一步,也就明白了语文课为什么学课文而不学字词典,也就明白了学课文与阅读报 刊的真正区别了。

2.自悟效应。“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吕叔湘先生 语)看课外书的学生绝非“少数”,而为什么只有这“少数”“语文较好”呢?细细想来,这“看”字底下深 埋着一个“悟”字。有“悟”是会看,没“悟”是白看,“悟”乃是语文学习之关键。孔子“举一反三”的教 学指导思想,“哂之”而不斥之、言“吾与点也”而不言吾何以与点之类的实际作法,正说明他是一个真正重 视了“自悟”价值的老师;传统语文教育(1903年以前)一直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的教法,实在是不 惜血本地追求“自悟效应”;赞科夫倡导高难度教学原则,魏书生等名师极力倡导并实施学生自学,实质上也 都是悟到了语文学习中“自悟”的存在及其巨大效能。可是我们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流行的观念却是“讲 深讲透”,教师讲透了,学生还有什么可悟呢?连文学等艺术作品尚且以含蓄有味为上品,我们的教学怎么反 而追求一碗白水清澈见底的效果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与“讲深讲透”不无瓜葛。如此看来,继承古代 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自悟效应”的传统,应当是不久的将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特色之一。

3.学用互动效应。学与用的关系,普通的看法是学而备用、学以致用、学而后用,用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 果,二者是单向的因果联系;高明的看法则作如是观: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互动、良性循环。《学记》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等等,这是 名家重视“学用互动效应”的例子。实践中也不乏证据,77、78两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得许多大学教师的赞 许;当前有许多语文教师搞课前3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写书评影评,办手抄报等,也都是自觉或自发地在以“用 ”促“学”;更切近一点说,我们自己备课、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也体现了用能促学、学以致用的互动效应吗? 当代六大科技理论之一的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新的有序的结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均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学习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而学和用恰恰就是输入和输出,就语文学习而言,听和读是输入, 说和写是输出。“学用互动”也就是听读和说写相互促进。从学用互动效应看语文教学的状态,西方是重输入 不足而重输出有余;我们的现状是输入输出皆不足,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貌似输入的“师讲”上。

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上述三点绝非仅有,择较隐者言之而已。换言之,新一代教材的建构有许多学习原 理与规律需要参照,上述三点亦在其中。

(四)理想的语文教材

教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教育思想的水准,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不可等闲视之。

明晰而透彻地把握了语文自身和语文学习两方面的特点(当然不止上面所谈)之后,就可以对语文教材的 内容和体式进行规划了。下面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1.理想的语文教材的内容

这内容的确定其实是极为庄重相当艰难的,非一人之力所能及,这里姑以虚拟之轮廓阐明自己的思路,所 谓止于框架也。

概括地说,语文=语(文雅语汇)+文(常用文字+人文常识+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整个中小学的 语文课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3755个常用字、8000个使用频度最高的文雅词、500条成语、300条名言佳句、 100首诗歌、50篇范文、2000项人文常识、阅读500万字的各类文雅作品,并能写出明白晓畅的实用文(应用文 、记叙文、论说文)。

具体地说,“语文”虽是一词,却是多个概念。初小的语文、高小的语文、初中的语文、高中的语文各有 不同的内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譬如:

初小的语文=文雅语汇(20%)+常用文字(50%)+人文常识(30%);

高小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30%)+文章知识(20%)+人文常识(20%);

初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1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10%)+人文常识(20%);

高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20%)+人文常识(20%);

四个“语文”的教学内容,虽不相同,却有着内在(序列或程度)的系统联系。

2.理想的语文教材的体式

理想的语文教材除了要体现循序渐进、文道统一等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如下四个体式上的特征。

①两线并列,相辅相成。狭义的语文知识(即常用文字、文雅语汇、文章知识、文学常识)为主线,人文 常识(即哲学、政治、伦理、历史、艺术、民俗、天文、地理等一切科学学科的粗略常识)为辅线,主线与辅 线并行;小学阶段辅线为明线,主线为暗线,中学阶段相反 。至于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则由其随风潜入,滋 润无声。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英语成为首要的交流语言,它的应用也是最广泛的。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其他外语文化时既要保证本土文化不被腐蚀,又要对其学习的目的语文化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语言,也有机会去了解它们的文化。通常,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我们开设的日常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的教学工作令人担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展了较多的实用性英语,也称为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而且当前的大学也注重英语等级考试,高校学生常常为了应对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学习英美文学。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实用性与交际性。教学的文化内容,不仅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材料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的跨文化心态。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功底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也偏弱,他们只能认识英美文学的表面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传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的内涵本质。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提高英美文学课的地位

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英美文学在高校中逐渐被一些实用性英语课程所替代。这样的状态使得英美文学处于下风,许多学生都不去学,甚至都放弃了这门课程。目前,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有一份关于全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调查报告表明,“70%的高校都减少了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其中5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底蕴,因此,增加英美文化课的教学课时势在必行。

2.加强高校师资力量

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通常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美文学的独特魅力。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成功。我们可以开展文化交流会,让教师充分地进行知识交流,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可以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3.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授的作品多是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虽然其阅读欣赏价值很高,但年代久远,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反映当今的英语国家文化现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研读现当代外语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接触到当代西方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规划,并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演讲,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文学知识,又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5

论文摘要: 目前,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导入较为缺乏,造成其现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其导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否能永葆其生命力和活力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而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文化。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不是很清楚,因此除出现语法错误外,还经常出现一些文化错误,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1]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

笔者在自己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综合参考其他类似院校关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情况,对于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该文化的导入现状进行如下的归纳:

第一,重成绩,忽视跨文化意识的考核。我们可以发现,院校评估教师的优秀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不考查(或者较少考查)学生对语言背景等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缺少导入跨文化意识的动力与激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考试。他们与教师一样,不愿意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或活动上花很多时间,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缺少激情、动力。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跨文化意识导入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条件较大地限制了文化教学的进行。例如,缺乏关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及英语学时的限制。

第四,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不是教学的硬性指标或者说教学目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没有提及文化知识或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列出交际能力表,虽然交际能力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它的出发点是较为具体的交际行为,关心的是交际行为的类型、身份和情境等,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跨文化因素本身作系统的分类描述。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一)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部分学校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口头操练,忽视了语法和语用规则。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比如,当学生学会了“How do you do?”与操流利英语口语的外国人打招呼时,他们已习惯于使用“How are you?”,而当学生们学会了“How are you?”时,美国人则更喜欢用“How are you doing now?”。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四)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尽管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但由于中国学生的内向性格,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配合,再加上班级大、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每节课学生人均占有时间不足一分钟,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些学校为了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定时定点举办英语角或英语沙龙,但由于组织不力等原因,常常不能持久而徒有虚名。凡此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的语言文化错误不能及时充分暴露,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日后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2]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外语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就越多。但是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某些冲突或者误会,而这些冲突或误会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的冲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际。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是进行语言学习、语言交流、国际交往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进行涉外活动中,人们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的交际。[3]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可行性。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下,一些专业的英语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加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教学重点难于取舍。许多老师认为,在此情况下兼顾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方面的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1.高职学生经过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本知识,从实际够用的教学时间有限角度出发,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学习基础知识。

2.高职学生心智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本国社会文化知识,在跨文化理解方面较容易接受。

3.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跨文化素材让跨文化交际培养可适时进行。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所以教师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与空间。

4.大专院校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丰富的现代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涉猎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

总之,就现实情况以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言,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四、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将跨文化意识导入日常教学中是耗时费力的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仍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学目的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

(一)教师必须加强语用意识,加强跨文化修养,把握教学思路。

首先,必须树立语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其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阅读写作的练习。当教学时间缩短,英语考级不再与毕业挂钩,为了考级的强化训练不再成为必须之时,有的老师就觉得课堂无内容可讲,这是因为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摒弃只教语言知识和四会技能的固有观念,树立语用意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有想法,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都应多方面学习。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成功地驾驭。[4]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

就学生本人而言,学校要转变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即从“以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而且学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感悟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且充满激情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语言。

1.以教材为基础

现在大专院校选择的课本大都是英语国家的原版文章,这本身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跨文化意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该语篇教学当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2.以词汇教学为辅

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peasant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5]

3.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英语中文化知识异常丰富,而课堂教学时间又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可尝试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具体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优秀书刊。

第二,课余时间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可以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实习、实地调查,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

第四,邀请中外“英语通”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了解与认识。

第五,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节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大家一起过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总之,在进行高职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

[2]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中学生教育网.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6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学好语文,应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对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分享,以供参考。

一、提高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同时,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几个方面。

在字方面,要注意字音和字形,归纳汉语拼音的规则,整理常用的易错字及形近字、同音字之间的区别等。在词方面,要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注意区分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区别,并结合文中的语境去理解,同时也要整理、积累常用的易错词并分类。在句方面,要注意语法、标点、修辞等内容,熟练掌握短语、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在文体知识方面,要注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内容,掌握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等知识要点,掌握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条理和说明方法等知识要点,掌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要点,掌握应用文的常见格式等知识要点。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注意小说、诗歌、散文等基本常识,熟悉名篇中的主要内容、作家简介等知识要点。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这几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W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梳理相关知识,并能理解运用,再遇到相关内容时,学生仅需简单回忆即可处理。

三、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也可称为语文素质,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主要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对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针对新课标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手段、方法、观念、形式等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更大程度地感受语文教学的情境,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但是,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成为唯一手段。

五、注重教学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般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并形成科学思维,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反之,会让学生对学习抵触,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不仅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7

关键词:快乐式;聋哑学生;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44

聋哑学生由于语言和听力的障碍,使他们的内心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因此,对聋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肩负着重任,不仅要注重提高聋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还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确保他们能够正视生活中的一切,减少抵触情绪,快快乐乐地生活。语文知识是聋哑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并将会贯穿聋哑学生的终身。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提高教学水平,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聋哑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如何提高聋哑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促进聋哑学生全面发展,就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难题。从目前的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情况分析,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须改善的教学问题,必须要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笔者根据在特殊教育中心的语文教学经验,阐述“快乐式”语文教学法在聋哑学生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聋哑学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孩子都是从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走过来的,可是聋哑孩子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幼儿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较少。因此当家长将聋哑孩子直接送入特殊教育学校以后,孩子容易对学校和其他聋哑学生产生恐惧、抵触的心理,对于语文学习自然也没有兴趣。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孩子不愿意跟聋哑的孩子一起玩,认为与他们交流有困难,并把聋哑学生当做“异类”。这也使得聋哑学生感到自卑和孤独。另外,由于自身缺陷,聋哑学生无法听到美妙的音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不爱与其他人交流,也不爱学习,甚至有自闭的倾向。

(二)聋哑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聋哑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速度要比正常学生慢,对于一个语文知识往往要经过教师很多次的指导才能够掌握,甚至很多次教学以后聋哑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所以语文教师会感到教学没效率,教学激情不高。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手语的词汇量比汉语表达少很多,聋哑学生通过手语学习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使得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出现问题。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通常会要求他们大声朗读课文或者听写汉字等,可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这些教学方式都行不通。聋哑学生的生理缺陷会给智力和心理带来影响,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低于正常学生,这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聋哑学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学观念脱离实际的现象,即经常会有语文教师按照普通教育的要求去要求聋哑学生,选择普通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聋哑学生要求过高,结果造成语文教师费了很大力气,教学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没有贴近聋哑学生的生活和正常水平,使聋哑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有语文教师要求聋哑学生反复地学习字和词,但是并没有让字和词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语文教师这种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聋哑学生的个性,使聋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快乐式”教学法在聋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情境,提高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感到自卑和抵触的现象,我在日常工作中尝试运用“快乐式”语文教学法,以激励聋哑学生的学习斗志,调动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聋哑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灵活掌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聋哑学生为主,能够为聋哑学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不断拓宽聋哑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语文教学情境,使聋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锻炼。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聋哑学生到校园的操场上或者花坛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带领学生栽种花草等,通过实践活动让聋哑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然后,我让聋哑学生临场发挥,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提高了聋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水平。

(二)培养聋哑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聋哑学生感到快乐,并使聋哑学生乐于参与到语文课堂,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由于聋哑学生的身体缺陷,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给聋哑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聋哑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带领他们做语文游戏,让一个聋哑学生用手比划看到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另一个聋哑学生去猜,将猜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都会踊跃参与,使得课堂氛围高涨。当学生遇到不会写的词语时,语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帮助,不仅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得到学习的乐趣,还会让学生知道不懂就要问。每次看到聋哑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是语文教师最欣慰的时候。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8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

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 unit6 pets 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 指幸运的人,用“clever 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 with 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 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 red” 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 blue 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 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 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 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 grammar中的“it is+adj.+to do sth.”、“it is+adj.+for sb.+to do sth.”、“it 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 unit6 charity walk 的第一课时comic strip 中有这么一句话:“i don’t think you will ever finish your walk.” 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 didn’t finish your homework, did you?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i did.” 而不是:“no, i 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

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 party”、“christmas 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学增.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2]平洪, 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月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困境 解决措施

前言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学科,也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以及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影响,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困境,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等,而此类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结合上述困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1 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分析

1.1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1]。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导致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中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溜号,甚至有部分学生想要放弃语文的学习,导致学生语文学习非常被动,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高考的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教学内容单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材是几年一更新的,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很多知识已经陈旧,加之汉语也在不断的发展,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单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社会无法接轨,进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2]。

1.3 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的困境。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没有高度的重视语文的学习,加之随着学龄的增加,语文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学生基础过于薄弱,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高效率的掌握语文知识,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语文的想法,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 解决措施分析

2.1 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也是确保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过于被动、过于的依赖教师,学生的学习思维无法得到扩展,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将学生合理的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同时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是主动的摄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又如,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由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授简单的语文知识,针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授难度大的语文知识,通过采取此种方式,能够确保所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进而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摒弃,并且从互联网上收集新的知识,并且将其带入到课堂上,进而能够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4]。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挑选一些感兴趣的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非常有利,进而实现了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

2.3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只有语文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够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针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知识教起,包括词汇的运用、阅读、作文写作、古诗词等等,通过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能够不断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5]。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也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从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使学生在高中阶段高质量的完成语文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为庞杂,加之很多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等,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导致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及质量提高策略[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03).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1).

[3]马月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12(30).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