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23:29:59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1

1.1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过程,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要想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蓝图能否实现,关键是规划管理。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管理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2)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3)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4)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5)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7)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提高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认识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辙。为解决这些问题,世界许多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对解决城市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就是要从先发展、再治理的传统发展观转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展观。

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问题,有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属于城市化的后起国家,应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国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覆辙。这就要认真研究,着眼于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以单纯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指标,来作为考核和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于是,政府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城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1.3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①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②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3)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纠正。

4)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源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某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5)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城市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来体现。规划局部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者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2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探索

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其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

2.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比较合理,它的内涵是,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它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使得城市的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并重,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同时也理顺条块关系,加强了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功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2.2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除了重视侧重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以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除包括必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之外,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

2.3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①建立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着力培植地方财力,利用地方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随着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的增加,使用更多的财力投入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②采取灵活的资金筹措办法,包括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收取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利用外资通过建造、经营、转让方式,向外资出让部分路桥专营权、筹资建设其他路桥等设施,是国际国国内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这种融资方式,盘活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存量,如通过路桥经营权的转让引进资金,使存量的国有资产变为建设资金。通过引进外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法治城是我国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用它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

3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3.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3.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3.3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3.4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4)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5)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4结束语

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民,何丹.论城市规划的环境经济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汇刊,2000,2.

[3]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6.

[4]陈建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产权结构和土地使用制度之间的关系:私有制、国有制还是其他[J],国际城市规划,2007.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规划审批 监管效能 执行力 社会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7-01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关乎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整体利益,城市规划审批后的监管工作是城市规划得以实施的保障性举措。保障城市规划正常实施不仅是政府职责,也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项目,为合理配置城市的空间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建设及社会高效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现场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经过规划批准的全部类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放线和验线工作,确保规划定位的精确性。其次,对批后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及标准等工程到绿化、室外设施等各项环节都要进行跟踪式检查,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此同时,在完成竣工后,要对批后的工程项目资料进行验收审查,对发现违规的城市规划管理行为,城市管理执法等部门给予严厉处理。

1 规划审批后监管现状及问题

1.1 规划批后监管缺乏强有力的规范性文件

作为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管理时,每项工作都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合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已有的法律法规大部分内容停留在原则层次上。就地方而言,政府只能跟进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用于本地的规范性文件来对城市规划审批后的监管工作进行明确规定和说明。

1.2 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的社会舆论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工作中,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最早发现问题的往往不是监管部门,而是广大市民。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的批后监管工作中,社会舆论监管并没有引起十分重视,社会舆论监管的力度并没有在实际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的社会舆论监督工作还有待加强。

1.3 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缺乏有力的执法队伍

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力度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执行队伍,一方面,执法队伍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战斗力,执法水平是规划监管执法队伍的必要能力,是确保各类建设按照规划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监管执法队伍中,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近几年,尽管各级政府对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执法队伍进行了培训和教育,但具有一定的距离,人员素质及队伍整体能力的问题,在一程度上对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的健康有序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策略探析

2.1 强化政府规范性文件建设.为城市规划批后监管提供依据支持

在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工作中,政府部门应该尽快起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进行起草时,要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是要对城市规划中不太清楚的地方,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积极针对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内容、程序、职责以及权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对规划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进行详细说明,以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问题,为城市规划监管工作提供严肃的法律法规支持。

2.2 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管工作实效

在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中,必须充分利用相关手段,对规划批后执行不到位或者出现任何问题的建设单位,应该给予严厉查处,协作相关司法部门;出现严重影响规划的,在可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拆除,甚至启动没收程序,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发挥现代化网络技术,利用政府网站、局域网等媒介进行监管公布,形成一定声势,构成一定的舆论效果。除此之外,重视社会对规划的监督力度,积极加大社会公众在城市规划批后监管的分量和力度,积极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监督。大力推行城市规划批后的公示制度,让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城市规划动向,达到全民参与,全民共管的良好局面。

2.3 加大对执法队伍的投入,培养新一代的优秀执法队伍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与监管情况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对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执法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加大对执法队伍的投入力度,从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发,一方面,提高执法队伍人员的入职要求,提升入职平台,选拔具备相对良好素质的人员;另一方面,重视对执法队伍的培训,组织执法队伍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确保批后监管工作在法律的约束下得到规范和有效实施。与此同时,明确执法队伍的职责和权益,把提高执法队伍的自觉性作为重要内容,针对违反执法程序和法规的人员及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2.4 重视规划批后监管需求,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

长期以来,在规划批后的监管活动中,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和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大部分执法部门和人员对违法行为进行被动受理和接受举报,主动意识不强,监管效率十分低下;对此,应加大对规划批后监管的需求投入,实现职能职责转变,提高监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勤记、勤查、勤处等,做到快速出击,快速立案。在实际监管中,做到主动巡查,并推行监管巡查日志制度,对于出现问题的,早发现,早遏制,早处理;避免矛盾和损失的扩大化。

3 结语

城市规划关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及整体利益,同时也牵涉到社会团队及个人的根本利益,加强对城市规划批后的监管工作,是确保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强有力措施。保障城市规划的正常进行不仅是政府职责,也是社会全体都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良好的城市规划监管,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建设和经济水平,还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良好收益。因此,在进行监管时,应该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奠定合理有序的制度环境;同时,扩大监管力度和范围,以监管部门和人员为强有力的后盾,以社会大众和信息媒介等形成舆论压力,丰富监管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规划批后监管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得到更好、更有序的执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英红.新时期小城镇规划审批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2,15(1):25-27.

[2] 葛新明.加强规划批后管理,推进规划检查全覆盖[J].科技信息,2008,13(11):113-116.

[3] 农石英.规划审批及批后管理的相互关系[J].科技向导,2012,17(10):189-191.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 城市色彩、管理、编制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examples of color analysis, compar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rs presented can be adapted to our dai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Urban color, implementation,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章编码: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城市形象的重视,城市色彩作为决定城市形象的一个关键要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当今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和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目前尚处于探索期,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加强城市色彩规划的落地力,是现阶段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2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目前国际上的色彩规划管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主要研究重点是色彩修复,如意大利都灵;另一种是从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发展城市色彩的亚洲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色彩规划,以日本为典型代表。[1]

2.1意大利都灵

20世纪60年代,欧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城市环境特色与传统的维护成了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雏形来自17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城市的早期实践。意大利都灵是最早的也是较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

都灵市政府于1800年委托建筑协会对整个都灵的城市色彩进行调研与规划设计。他们追求统一的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而且设计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广场上布局丰富和有韵律的颜色。他们注重公众参与,在进行长达五十年的调查研究后,于1845年向城市居民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取城市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多个颜色,制成城市色彩图谱,并编号,然后制成色彩小样涂在市政大楼院子里的一面“样本墙”上,成为公示的城市色谱,都灵市政府文件直接采用相应的号码来标志颜色,用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建筑师、房主使用适当的建筑色彩。这项城市色彩计划被列入了正式的政府文件。这是最早的色彩规划范例。

到了20世纪70年代,都灵城色彩开始单调的复制,特色渐失。再次强调城市色彩开始于建筑修复工作(1978——1983年),由都灵理工大学的乔瓦尼·布里诺(Giovanni Brino)教授主持,他根据城市色彩规划档案修复19世纪建筑原貌,进行档案文件的鉴定、色彩工程、城市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色彩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并最早建立了 “色彩数据库”。乔瓦尼·布里诺开创的的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到现在看都是非常严格而又成系统的。[1]

都灵城市色彩风貌的反复,证实了城市色彩不但需要规划,而且需要多次规划,逐步完善;都灵城市色彩的修复规划说明,城市色彩规划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性的规划,不是终极目标式的成果。成功的色彩规划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修正、调整。

2.2日本的城市

日本是对城市开展色彩规划实践较多的国家,其实践的方向更加倾向于色彩规划管理中色彩法规的制定。1970年至1972年期间,日本东京市政府出资委托日本色彩研究中心,并邀请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作为项目负责人,对东京进行了全面的色彩研究、设计。日本从1970年开始,各个城市在规划管理方面进行的工作对我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列表对其进行梳理(表2-1)。

时间 事件

1970 横滨市召开日本第一届“城市设计研讨会”

1972 日本京都以保护古都风貌为出发点,在调研当地城市建筑色彩的基础上,以本地古建筑群色彩为基调,对城市建筑的颜色做了限制性的规定

1976 宫崎县开展了关于建立(与自然协调的)色彩标准的研究

1976 神户市成立“城市景观协会”,并于1978年颁布“城市景观法规”

1978 广岛市成立了“管理指导城市色彩的创造景观美的规划”委员会

1980 川崎市政府为该市重要地区海湾工业区制定了《海湾地区色彩设计法规》,并规定该区域的建筑每7、8年重新粉刷一次

1981、1992 日本建设省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或设计才能生效、实施

1994 立川市法瑞特区编制色彩规划,确定安静、中性的复合色谱作为实施方案

1995 大阪市在大阪市役所计画局和日本色彩技术研究所的共同合作下,制定了《大阪市景观形成基本计划》,这是日本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治理系统管理的实践。对面积5000m2以上、高度在6层以上,面积2000m2以上、高度在10层以上和70户以上的集合住宅都提出了明确的色彩管理要求,并制定了详尽的色彩程序和方法

2004 日本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10]

2007 《东京都景观计划》中包含了东京景观色彩的“线—面”结构,即轴线和地区。轴线有 6 条,地区包括两种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的特点提出各自需要申请报批的建筑规模要求[11]

表2-1日本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现在,每一个日本的城市都有自己比较系统的《城市色彩规划指南》,里面的条文大多是建议导向性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因素,在有建设单位或集团申请建设具体项目时,政府都会无偿的提供给他们,作为设计参考的依据,引导了城市未来的建设方向。[2]

2. 3国外城市管理经验总结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历史背景与经济状况虽然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成熟的规划管理机制与实践经验是值得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借鉴学习的。[1]欧洲国家开展城市色彩规划的时间最早、经验成熟,同时,又是最早制定法律效力的城市色彩规划准则、实现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与实施控制,对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而日本城市色彩规划发虽然展起步比我国早,但过程与我国的发展很相似。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战后日本开始输入西方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输入——繁荣——检讨——日本化”的过程,而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发展也正处于繁荣检讨的阶段,并终将走向“中国化”的过程;第二,日本以政府机构主导的严格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体制,虽然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由灵活性显得有些拘束,缺乏自由度和创新性,不过,相对于我国国情和体制,日本还是与我们更为接近,所以日本的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实施管理机制对我国发展帮助很大。

3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长期以来,中国统治阶级就对建筑用色有着严格限定,但真正科学系统的色彩规划管理理论却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对色彩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直接引入和借鉴。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开始较晚,我国色彩规划管理里程碑是北京于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外立面保持整治管理规定》,[15]这也成为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3.1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实例

2002年,哈尔滨开始着手城市色彩规划,2004年该市规划局正式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哈尔滨的城市色彩规划,并于同年完成了方案,选择了以传统米黄色为城市主色调。第二年,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对城市各个分区的色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制定对应的色彩控制策略,并且武汉市设计了色彩选用色卡,包括三百种色彩,可在实际规划和审批时进行比较和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开展的一系列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杭州开始色彩规划工作始于2006年,不管是色彩规划理论研究,还是将规划成果运用到管理中,不管是选择城市重点区段试运行,还是在整个城市的全面开展,都有可学习借鉴的地方。

首先,杭州对中心城区的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实证,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原则,将杭州分解为一个个单元,并经过分析,从中选取了一些重点街道和建筑单体,探究杭州城市色彩,在这一系列调查后,经过设计人员和专家学者讨论后,定义古城的色彩为黑白灰为基调,完成了《杭州市主城区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编制,杭州城与美丽的西湖形成一副清雅素淡的江南水墨淡彩画。

接下来,杭州制定《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主要的规划内容包括研究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方色彩、并且提出对色彩的保护措施,创建主城区色彩总概念,划分不同的色彩区域,确定重点控制区域、并提出控制要求。确定了整个城市色彩发展的框架,为色彩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将来的色彩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好了铺垫。

第三,在主色调和框架确定的基础上,杭州又对重点地段和片区的色彩进行了规划研究,编制完成了比 《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更为详细和具有指导意义的《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和《之江新城色彩规划》等区段级的城市色彩规划。

第四,在规划编制成果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杭州着手将城市色彩纳入制度化管理,制定了《杭州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管理规定》,更好的推动了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进程,保证了规划成果的有效利用。[3]

杭州色彩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张弛有度,对各地的色彩规划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编制体系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完整等等。

3.2国内城市色彩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的城市色彩研究尚未成熟,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为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城市色彩规划必须借助行政管理手段,从研究设计走向规划管理层面。[2]

4结语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几点建议,确定城市主色调色和基本色调不能完全根据历史色彩,新建区如高新区、开发区,应同老城区有所不同,建议进行色彩分区;色彩规划管理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新区和老区的控制应该不同;色彩规划管理应整体性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单体,应统筹整个区域乃至城市;前期色彩规划编制与后期色彩规划管理同等重要。[4]

总之,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参考文献】

[1]苟爱萍,王江波.国外色彩规划与设计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11.

[2] 尹贵,张楠楠.基于规划管理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实施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2.

[3] 张楠楠.杭州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 [J].规划师,2009.

[4] 杨古月,传统色彩、地方色彩与现代城市色彩规划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作者简介】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 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 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 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

在讨论本文的命题前我们需要达成以下几点共识:1.时下户外媒体的形式和投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量到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林林总总地户外媒体越来越成为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的一个重要显性要素。这种显性特征可以从媒体设置场所的全方位、立体化以及媒体的外在形态、样式和群化特征方面得到体现;2.户外媒体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进一步多样化,除了商业信息以外,越来越多的公益与便民信息、政府形象信息、城市文化信息通过户外媒体进行有效传达,参与城市形象、城市文明的塑造;3.户外媒体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景观特征:一是,户外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形态和样式的集约化、群化、系列化所形成的整合形态得以体现;二是制作精良、内容精美、体量巨大、形式新颖、投放位置显眼、投放期相对较长的单体户外媒体装置体现出特定的景观特征;4.户外媒体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过量投放的低设计、低技术的户外媒体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同时,户外媒体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低效性更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以及传递城市文明不得不对户外媒体进行规范、限定和约束。5.长期以来,对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与管理被认为是市容监管的职责和内容,然而就城市环境建设而言,户外媒体的形态无疑是其重要内容,自然也就体现着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形象、广告学、城市设计、城市经营等众多领域。显然,人们对户外媒体的景观性或者说是对户外媒体在城市人居环境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6.本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关注、研究与建设,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和好的理论方法,其中张鸿雁在其著作《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详细地从理念系统、行为系统以及视觉系统三个层面进行论证;吕文强则在其著作《城市VI设计》中对城市视觉系统进行了深入论证。这城市形象理论中,户外媒体景观虽然被当作VI系统的子系统来认知,但并没有对这一子系统的深入考查和研究,也未能引起人们的以足够的重视。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这里笔者提出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希望借用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解决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问题,尝试把一贯依附于市容和广告学领域中的户外媒体提升到一个景观艺术的高度来认知,提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整治、城市形象营造与城市营销等领域提供一种理论依据与参照。

一、城市户外景观规划的界定

1.户外媒体景观的定义

我们一般将户外媒体理解为户外广告。事实上,户外媒体更侧重于强调户外环境中信息传播载体的物质属性,更强调媒体的物理属性和空间的规定性,它是特定空间的规定物,它以自身的结构、体量、色彩、材料等表现着自身的形象信息,并参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形象的塑造。对景观概念的认识,一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认识:即审美概念,地理学概念以及生态学概念。显而易见,将户外媒体看作是景观的一种类型的话,则可以明晰户外媒体景观的讨论对象主要为对户外媒体的审美讨论。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户外媒体景观理解为:“户外媒体景观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具有明显景观特征、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物质载体。它包含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这科,载体以传播特定的信息为主要目的:二是这种信息载体的形态需要具有明显的景观形态特征”。户外媒体之所以能够转换为景观艺术,是借助于如下两个途径。一是独立的户外媒体的外在形态具有明显审美意义的时候;二是不同种类、数量的户外媒体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以特定组织表现出“集群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与城市空间、城市绿化、建筑以及人群共同形成特定的区域景观形象。其中第二个途径是户外媒体发挥景观特征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讨论特定空间中的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还应该包括:户外媒体景观的技术元素(如:灯光、通讯、音响、虚拟现实技术等)、管理元素(如:市容优化与监管、户外广告管理、人流疏导、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等)以及环境元素(如:标志性建筑物、标志性的公共艺术品、商业步行街道、城市休闲广场)。

2.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

将户外媒体提升到景观的层面,并且以特定城市空间为背景,考察其对人居环境的良性效应,是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笔者在这里将户外媒体景观看作是城市规划体系的予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的定义,将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定义为:现阶段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系统,为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协调城市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依据,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就作为城市景观对象之一的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和规划而言,目前仍旧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系统。相反,目前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编制方面还处于自发的状态。处在萌芽阶段。不同的设计单位、管理单位,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要求、规划内容以及成果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显然,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制订一个完整、规范、系统化的体系,将是进行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基础。

二、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考察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可以发现,与户外媒体景观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有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市容管理与环境保护规划等。在规划关系上,是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内容纳入到上述其中之一,还是单独进行编制,最终将决定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从根本上决定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编制方法。不妨让我们考察这些与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有着密切关系的规划内容,分析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准确定位。

1.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以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生存与活动的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城市空间视觉环境的维护、控制与创造,一般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与城市局部景观三个层次。户外媒体景观无疑是构建城市空间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也可以将其视为子系统,并且是一个贯穿于上述三个层次的一个子系统。即使如此,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也并未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是更多地给出一定的控制参数或参考。究其原因而言,户外媒体景观的形成更多地是在城市环境的使用过程中,作为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媒介的户外媒体依附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并通过这些媒体装置

的空间规定性来构成了城市环境中最为活跃的景观元素。人们多样化的信息沟通需求,信息主体千差万别,信息更新频繁等都使得以计划见长的规划手段难以适应户外媒体景观建设和管理需要。而实际操作中,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常常溶入日常性的景观整治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城市市容与城市环境的管理水平。单纯依靠城市景观规划中对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提出的控制参数并不能解决户外媒体景观建设的主要矛盾。

2.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对旅游发展规划而言既有硬件的要求也有软件的要求。只所以将旅游发展规划拿出来讨论,主要是因为一旦一个地市将旅游经济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内容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的是城市空间中视觉因素和媒体因素的整治和规划,而在旅游区域里的户外媒体从形式到内容上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和有限度开发,将户外媒体作为提升旅游区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手段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显然,良好的户外媒体景观可以对城市旅游事业起到推动作用,对旅游发展规划势必考虑旅游区域的良好媒体景观要素,在实际中,旅游区的户外媒体常常有着相当严格的控制和高标准的要求。可见,户外媒体景观是旅游发展规划的一个具体内容。然而,就一个特定城市环境而言,户外媒体景观的复杂性、灵活性并不能用旅游发展规划来以偏概全。换句话说,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可以为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提供参照,但不具备等值的意义。

3.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性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定。”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城市环境与景观提出了控制性的要求,虽然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也参考了特定城市空间的整体环境形象建设要求和指标,对户外媒体景观建设做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这种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为依据而制定的控制指标系统。而从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影响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制约:一是特定空间中的商业繁荣程度。商业繁荣程度越强,则该区域的户外媒体景观量也就越大,规划和管理不好则就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二是户外媒体的监管。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可以确保户外媒体的合理布置、有序更新、合理设计,是体现城市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参照。三是设计与施工单位、甲方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能否在做到户外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效度基础上,兼顾良性人居环境营造是一个需要遵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显然,这些制约因素的规划已经超出了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至少目前是这样。

4.户外广告管理

户外广告管理从字面上而言是最接近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一个规划管理领域了,实际上,人们一般认为户外媒体管理等同于户外广告管理:管理的主体同为市容委(局)、管理的内容同为户外媒体、管理的目的同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而实践中,户外广告的审批管理权的确是在市容管理单位,是市容和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制法规中都有明晰的规定。对户外广告的规划与管理是根据城市规划的法制法规、地方性行政法规等为依据而制订的一套目标体系和工作标准。但是,对这一项内容的管理只是从一些管理的层面上来起到净化广告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对户外广告的建设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原则。在执行管理职能上也显得流于表面,不能较好地从城市环境这一太的背景中对户外媒体进行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力度不够,这从许多现实性的街道、社区、广场等区域的混乱的广告形象可以得到验证。而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认识定位为一个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形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将户外广告升级为景观元素的一个必然结果。单纯地将户外广告的管理和规划等同于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纳入到现行的任一规划当中都失之偏颇。而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视觉形式要素,其在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营造中日益彰显重要作用,看来有必要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抽取出来,作为城市专项规划进行编制,从而赋予户外媒体景观系统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最终和其他规划子系统一起为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建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体系

一个城市的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体系应该是规划程序完备、层次清楚,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具有清晰的指导作用。

1.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来认知:宏观层面上,确立布置城市户外媒体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最佳的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效果,处理户外媒体景观的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户外媒体整体景观与其局部景观的关系,协调户外媒体景观价值与其商业经济价值的矛盾,指导城市户外媒体建设的有序发展;微观层面上,反映城市景观点的布置,各景观点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规范户外媒体的投放,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对户外媒体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限定。总之,编制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的目的是引导户外媒体景观的良性发展并约束、限制其自发形成的负面影响。

2.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程序

根据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借鉴城市规划的程序,可以确立如下图的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程序。

3.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总体规划

参照相关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把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与详细规划编制阶段。以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主要原则,把握城市户外媒体的整体形象定位,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户外媒体形象定位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艺术、技术和经济等因素进行规范和限定,并用其成果来指导和控制区域性的详细规划。对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①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依据、目标和规划原则:各地区的户外媒体管理法规与管理条例和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户外媒体景观的两个重要依据。当然,广告媒体的经济因素等内容也是编制这一规划的重要依据。而其规划的目标则体现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市容管理部门、城市规划编制者对城市的理解和期望,应在充分调查并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得以制订,并在规划原则中集中体现规划者的理念与素质。

②现存户外媒体景观的分析。户外媒体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往往因为实际情况而多姿多彩、丰富多变,其更新相对频繁,从而对城市现存的户外媒体景观进行深入、详尽的调查和分析,是进行总体规划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调查中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的内容:a.户外媒体景观要素选取的恰当性与表现的充分性,不同类型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性;b.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性、耐久性、特征;c.区域中户外媒体景观要素所传达的信息分类和比例,得出其对户外媒体景观的影响;d.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界面风

格和城市空间的特点;e.市容管理体制的分析;f.景观元素的形态分析。

③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定位。城市户外媒体景观工程的目的是为城市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必然参照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建设的现状等来规划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结果与风格特征。

④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体系。在规划的编制中应对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性质与职能做出规定。在实际编制中应以市容管理为主导并广泛吸纳各种必要内容。在总体规划中对户外媒体景观管理体制的规定如下:a.管理的主体、协调机制与专家委员会制度;b.户外媒体景观的审批制度;c.鼓励与奖励制度;d.户外媒体与灯光的整合方案;e.适用于这一专项内容的财政拨款制度。自发的无序的媒体设置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破坏因素,这种因市场而配备的杂乱媒体装置应受到市容管理部门的重视。实践证明,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落实到实处,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形象,也净化了广告环境。

⑤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户外媒体景观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空间系统、色彩系统、结构系统、信息系统、灯光与控制系统。具体说来:a.空间系统:户外媒体景观空间系统是以整个城市为背景构成户外媒体景观的空间框架。这一空间系统是通过视觉分析’得以实现的,它包括视点空间。的划分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对一个具体的户外媒体景观空间通过视觉分析,建立视点空间并最终形成一个空间系统;b.色彩系统:色彩系统是在空间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符合审美要求的色彩匹配,进而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在这一个系统中建议运用“孟塞尔色标系统”,从色相匹配、饱和度匹配、色彩相溶性关系以及表现主题来完成具体户外媒体景观的营造;c.结构系统:结构系统是指针对比较具体的户外媒体景观进行的结构安排,是解决户外媒体景观安装、结构形态、“户外媒体景观安全”等问题的系统;d.信息系统;由于户外媒体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对特定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户外媒体景观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影响着户外媒体景观的外在形态。自然,这一系统也就成为户外媒体景观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是指户外媒体景观所传达的信息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内容与结构形态、色彩系统、空间系统、灯光系统的相互关系;e.灯光与控制系统:灯光与控制系统是指为满足户外媒体景观夜间传达信息和营造城市“夜景观”而进行的灯光布置与灯光控制,是户外媒体夜景观塑造的必备条件。具体可以细分为:灯光色彩系统、亮度系统和控制与供电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个子系统自身也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整体考虑,不可孤立。

⑥规划要点与规划指导原则。根据城市不同区位的具体情况,应该对户外媒体景观建设的重要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表述并确立一种户外媒体景观的设计指导原则。在设计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完成户外媒体景观设计、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与城市环境的治理整顿。在进行完总体规划之后,进入深入论证和分析阶段,并制订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子项进行的深入规划。其规划内容包括:规划对象的确立:户外媒体景观详细规划的对象是在户外媒体空间分析中确立的由各种视觉空间形态组合形成的户外景观序列:规划任务:规划任务是规划要点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组织好各户外媒体形式并解决建筑立面、灯光环境、广告要素等的关系,调整户外媒体景观的视觉干扰,形成良好的“视觉图像”;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是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体系的具体和扩展。具体规定哪些区域设置什么样的媒体形式、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根据、如何逐步实施计划、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户外媒体景观评定等较为详细的内容;表现语言:为了规范户外媒体景观的操作与交流,户外媒体景观的表现语言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易懂的、标准的系统,并在具体设计和设置过程中作为一种表现性语言符号。

注释:

1.视觉分析是指从城市的某个地理位置观察处于视线的三维范围之内(水平向视野X轴、视距Y轴、垂直方向视角Z轴)的城市景观的一种方法。它基本的特点是视觉分析的方向性;视觉分析的结果是建立视点空间。(自注)

2.视点空间是指从城市的某一点进行视觉分析,把所观察到的视觉图像所代表的空间。直观上相当于一幅一幅的视觉“照片”。

3.户外媒体安全是指因户外媒体设置不当或缺少更新、维护与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自注)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定义[J].南京.艺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p:133).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7.第一版p:301.

[3]《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第六条.2000.10.26.

[4]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20条1989.12.16颁布.

[5]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15条.

[6]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6.第三版.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0-02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位指导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其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分离出来,并被设置为新的“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这被认为是“我国国情所地,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需要”[1]。随着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原来以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人才为主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必然需要重新建构才能与学科的调整与发展相适应,才能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规划学的内涵

1.城乡规划学是对城乡统筹问题的认同与回应。从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和出路则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据相关报道,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5%,三次产业结构为12.8:52.2:35.0,农业就业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20%。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看,中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因此,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城乡统筹战略思想的有效实施。

2.城乡规划学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统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一直都将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研究的主体,将城市看作为一个放大的建筑物,一直过分地强调城市规划的工程技术性和审美意识。1960年后,欧美城市机体的高度复杂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规划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2]。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以致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理等其他学科理论和交叉思想不断来调整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如吴良镛院士提出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任致远研究员提出“城市科学”等。纵观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盖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到芒福德倡导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正如尼格尔・泰勒所言:二战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经历了规划方法变革和规划重心的转移,在不断地批判与反省中,城市规划早已不再是早期单纯的空间设计,而走向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道路[3]。

3.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到现代的城乡规划学,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研究范围的扩展问题,而是要研究城乡空间统筹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不是工程技术应用面的扩展问题,而是涉及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安排、空间管制以及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土地统筹利用与设计、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规划。

二、现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1952年开始设立城市规划专业至今,已有约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是作为建筑学之中的“工学”门类来进行构建的。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4]。因此,相对于新的城乡规划学,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重视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不足。比如始终强调“城市是扩大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2)重视规划技术手段和工具运用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政策理解、法律运用、沟通协商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应的课程缺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训练或实践缺乏。(3)缺乏乡村自然、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由于学科发展长期以来都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为对象,不仅导致乡村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人才培养也局限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就是沿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思想。

三、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人才培养定位。以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构筑而成的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巨型系统,是在各自不同或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城乡规划作为城乡社会经济建设的龙头,无疑是要致力于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致力于城乡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宋绍杭等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态势,要求未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要承担起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城乡社会服务与物质形态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制等重要工作[5]。

2.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定位,参照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划分为理科类、文科类和工科类课程等三大类。其中,理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地理学、景观生态学、资源学、空间经济学、可持续环境和系统论等;文科类课程包括城乡住房社会学、土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行政管理体与法规等;工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道路与交通、建筑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乡社区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三大类课程体系中,理科类以培养理论基础为主,文科类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工科类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从而达到培养城乡规划综合型、创新型、社会型人才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60年,新的城乡规划学站在了时代的起点,抓住机遇,探索创新是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意见的涵[EB/OL].

http://省略.cn/news/shownews.asp?id=232

[2]杨俊宴.城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赵万民,等.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利用和实现土地优化配置的关键,而城市规划则在指导城市建设及引导城市建设管理协调发展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这两个规划都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空间资源为原则编制的,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简称“两规”)分别由国土(土地)管理部门与规划(建设)部门编制,使“两规”相互脱节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对于“两规”应予充分的协调。

一、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1、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工作中都不成熟,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编制队伍、规划管理队伍都在发展建设之中。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1988年开始的,1991年和1994年国家土地局相继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各地在2000年前相继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规划依据、方法等尚不成熟,规划专业队伍良莠不齐,故规划仍侧重于土地类型、用途的数字平衡,而在图面与实际管理的可操作性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比较频繁。

2、建设部主管的城市规划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从2O世纪50年代就开始广泛编制城市规划。以后几经波折,2O世纪7O年代后期又开始了大规模编制城市规划。至今,我国的城市规划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在城市规划技术及其实施管理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相对比较规范的管理体制,打下了一定的专业教育基础,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规划师队伍。很多城市都已经完成或开始编制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经过大量的实践,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无论从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编制队伍建设,还是从规划管理队伍来看,都比较强,但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二、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1、规划依据法律法规相似,并均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两者关系平行,主体都属于行政法范畴。《鉴于两个规划的重要性和涉及部门、空间的广泛性,两个法律都规定了组织编制规划的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规划编制的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规划空间和地位具有从属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它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而城市规划则属于局部性,它着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所以,城市用地只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类型,它们之间为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所有土地做出的全局性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城市规划仅是一个部门用地的规划,是从属和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补充和深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由于以上差异导致了二者在规划过程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脱节,城市规划并不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城市的建设并不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从而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分扩张,不断侵占耕地。

3、规划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城市规划重点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在用地上也是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为核心。

4、规划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

不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市规划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为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的土地和城市在规划时就必须遵守一些相同的规律和理论:如土地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利用区位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地域分布规律、生态经济规律以及价值规律、景观学理论、系统论等。

在分析方法上二者一般都采用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路与途径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主要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和协调,确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等。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集约使用土地的程度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尽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证。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像一些地方部门以保护耕地为理由,限制城市规划。当然,城市规划工作中应该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观念,用区域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城市规划。尤其对城市的人口要进行较为准确的测。以免将城市的架子拉得过大,占地过多。城市规划与士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谁上谁下的问题。更不是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主管部谁管谁的问题。而是要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两者共同循的原则主要有:发展区域社会和经济,合理利用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区域的竞争优势,协调区域间、城镇间的矛盾。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城市 景观 规划管理 设计理念

1 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1.1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1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于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来说,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政府职能来看,城市景观规划中管理的地位还是不够强大、比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城市景观规划管理都没有对行政执法这一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观的调控方面,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应该有的综合主导、调控能力机制。可以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在专业的设计、管理工作尚没有引起大家真正、广范围的重视,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设计理念、规划的程序与方法以及设计的水平上,整体都呈现出水准不够成熟的现象,差不多等同于国外20世纪70、80 年代的水平。

1.1.2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未能针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以及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致使其严重缺乏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城市景观规划工作无所适从。具体而言,城市景观规划还未能被纳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据条文。在现在施行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一旦规划的大体要素被确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师就只把红线范围之内的主体建筑设计放到考虑的范围之内,而对所用地点的周边景观、要实现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间以及建筑体量两者之间缺乏一定的整体协调性。若想要有效支撑以及规划景观设计的要素,就必须要求城市设计的导则具备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则,城市景观规划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1.1.3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在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之中,要说其最缺乏的,无外乎就是设计相对应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认证体系,间接的就是相对应的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供应不足。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长时间以来,因为城市景观规划这一市场管理太过宽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场分割以及垄断问题,在现今的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均是以实用、经济,有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会注重美观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城市规划太过遵循传统、固有的模式,其理论以及方法研究都严重滞后,直接导致打入国际市场领域的经验严重缺乏。

1.1.4规划不够整体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美学、科学和人性化、与自然环境和谐方面欠缺考虑,存在视觉上追求宏观、尊贵气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现象,景观规划的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统筹考虑,比如,景观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特定区域规划等。

2 完善城市景观规划相应的对策

2.1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为了起到引导、主导城市景观规划能够正确、易操作的进行作用,政府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各具体方面的城市规划法规以及其设计依据,并加以确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观规划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严密性,就必须对实践中的设计提出必须遵循的具体要求,绝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仅仅顾着自己眼前的那么一点利益,不重视大局。作为政府主管、调控部门,不管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还是对城市景观规划质量水准的负责,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须对法律条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导起到自觉维护的作用。

2.2 健全法律制度、强化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基于我国城市中,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变革长时间以来都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指导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观设计管理的主要改革前进方向。应该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建设以及整体的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出发点,合理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公开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则,改革市场机制的审批制度,规范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与此同时,构建民主严谨、科学具体的景观规划体系,重视景观设计构思,比如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重视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创造人人满意的城市文化景观,从而彻底实现城市永远的可持续发展。

2.3 培养人才,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加快对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以及引进的步伐,从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围绕建筑、园林、景观、美学、自然人文、动画设计各个相关学科开展,根本上创造市场人才供应机制。其次,针对于设计规范以及标准来说,必须密切的结合我国国情,广泛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城市景观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景观规划的要素和守则,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做出规定,以此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再次,对于景观规划市场来说,要严格的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单位资质加以强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进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规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观规划大市场。为了营造优良的城市空间氛围,在设计的大环境概念指导之下,要把城市景观的整体要求作为首要考虑点,设计出要与景观规划的场所、底蕴文化相协调的建筑,彻底改变只是唯建筑主导的传统陈旧观念。

2.4 重视艺术、文化的表达

城市景观的规划囊括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这两大方面的演变经验,也即是说,其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行为表现形式。城市的设计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职责其实就是能够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的继承与发扬出来,这就需要城市景观来体现,城市景观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还需要自然风貌的保持、人工工艺的融合、意境的展现,从而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具备协调文化语境、环境、人类的建筑有机结合体。过去的城市景观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上的专用含义或是说代名词,比如北京城。优秀的文化传统示人就是通过城市的景观规划表达出来,人们必须明白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绿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基因就莫过于文化的绿色。

3 结论

从文中可知,不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人们生活水准的日渐提高都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脚步研究制定、出台以及对专门用途的法规、技术标准机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广泛的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成功经验,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之下,建立一个城市景观规划可操作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质量的不断提升,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创造出一个真正具备中国特色主义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朱骏,游俊霞,黄卫东.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生态核心区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7)

2 张水英.浅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4)

3 阮立阳.论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

4 张艳梅.浅谈城市景观规划[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5 刘静.发展中的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03(2)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分析

一 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此,在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的基本背景下,同时面临着城市规划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建设和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管理已逐步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的热点。

二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弊端。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三是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归结起来就是,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2、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法定的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致使统一的城市规划难以得到落实。三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费投入不到位。目前,城市规划编制、新技术应用、城市勘察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规划执法主体履行城市规划职能所必需的经费匮乏。四是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3、城市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规划管理还主要是政府一方的事务, 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有序的表达机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城市管理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 突出的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推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性、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利用人类的理性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动。

三 新型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分析

现代城市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其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

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2、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除了重视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以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

3、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发展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四 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其次,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最后,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进一步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五结束语:

我们在城市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 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6.

[2] 赵民,何丹.论城市规划的环境经济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汇刊,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