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0:12:24

会风范文篇1

同志怒斥的问题,已远远超越会风本身,因为会风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反映了一个地区干部的精神面貌,更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会风不正作风难正。开会是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工作、统一思想、研究问题的重要行政方式。开会布置以后,工作要一件件落实,事情要一桩桩地处理,问题要一个个地解决。会风好,会议的效果才好;反之,会议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会风不正绝不是小事,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实现政令畅通,必须培养良好的会风。而我们的少数干部,对市委召开的研究重庆市民族工作暨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重要会议漠然处之,想不来就不来,这不能不让人质疑其作风和作为党政干部起码的纪律观念。

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会风问题还远不止缺席现象,在市里其他一些会议上,不乏这样的“景观”——有的参会者“台上领导讲,台下手机响”,有的迟到或者早退,有的无精打采甚至打瞌睡等等。

会风的好坏,事关大局,事关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良好的会风和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带动民风、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反之,则会贻误事业,污染和败坏社会风气,给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因此,对这种不好的风气,对这些目无纪律的同志,我们实在有必要当头棒喝:连会议精神都不知道,你们如何贯彻落实,如何加快重庆发展?又怎能让群众信得过?

会风范文篇2

1.减少会议数量。市委、市政府已经发文部署的工作,原则上不再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凡可通过文电、电话等方式部署的,一律不开会。市直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每部门每年不超过1次。全面实行“无会日”和“开短会”制度,除特殊情况,每周一、二、三不召开有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一般会议原则上“谁分管、谁出席”,会期不超过1个小时。

2.严格会议审批。市委召开的会议,报市委常委会议或市委书记审批。市政府召开的会议,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或市长审批。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会议,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议同意后,报市委常委会议审批,特殊情况由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协调后,报市委书记批准召开。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应提前一周以请示形式报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由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呈报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审批,部门不得直接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负责同志。凡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会议,财政部门不得核拨会议经费。

3.控制会议规格。从严控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能由部门召开的会议,不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未经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准,部门召开的会议不得要求各县(市、区)党政负责同志参加。未经秘书长批准,部门会议不得直接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参加。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不为部门召开的会议会议通知。

4.控制会议时间和规模。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会议(电视电话会议除外),原则上开到县(市、区)一级,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一般只开到县(市、区)一级,只安排与会议内容直接相关的单位人员参加,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

5.改进会议形式。凡没有座谈交流、集中讨论和当面对接的全市性会议,原则上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对省委和省政府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需要以会议形式进一步贯彻落实的,尽量在会后紧接着进行安排部署。

6.提高会议效率。全市性重要会议可安排市主要领导讲话,全市专题性工作会议,原则上只安排分管领导讲话。除合并召开的会议外,每次会议原则上只安排一位领导讲话,领导讲话一般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一般不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会议上安排部门的表彰、颁奖等活动。会议应尽量少安排大会发言,确需要安排会议发言的,原则上每次会议不超过3个,发言一般不超过8分钟。

二、大力精简各类文件,进一步改进文风

7.控制文件规格。凡贯彻省文件需要发文的,发文规格原则上与省文件相对应,一般只重点写明具体贯彻措施,不重复省文件的内容和要求。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搞党政联合发文。凡属市直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由部门发文,一般不再由市委、市政府批转或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

8.规范发文程序。需要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文的文件代拟稿,必须由起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签后正式报送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校核、呈签,各部门不得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各地、各部门的请示、报告等文件,要按规定程序报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办理,不得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或多头报送。

9.简化审批、审签环节,提高公文运转效率。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研究原则同意的文件稿,经修改后,综合性较强的,由主要负责同志签发,专项工作由分管负责同志签发,正式发文在会后2个工作日内办结。特别紧急的办件,应随到随办,审签环节中个别领导不在家的,经口头报告同意后,即行办理,有关负责同志事后补签。对下级的请示事项,应及时送有关负责同志批示,及时研究答复,有规定时限的在时限内办结;没有规定时限的,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事项紧急的3个工作日内办结。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需请示的事项,要充分做好前期协调、准备工作,只提交确需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问题,减少扯皮,提高效率。

10.减少文件数量。对中央、省文件,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贯彻意见,不得照抄照搬,层层转发。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凡已开会布置,或主要内容已见报,或已印发会议纪要、会议材料,以及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达的,原则上不再印发文件。

11.压缩文件篇幅。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一般不超过2500字,个别确需增加篇幅的重要文件,原则上不超过4000字。印发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领导同志讲话,经精简压缩后刊登在《**办通报》和《皖东政讯》上。

三、规范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进一步改进政风

12.切实减少市级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除外事、统战工作需要以及重大建设和招商项目外,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一般不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出席开业庆典、一般节日典礼及商务性活动。减少领导接待陪同。上级领导来人,一般只安排对应的分管领导陪同。各地、各部门邀请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或活动,须将邀请函件、请柬交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统筹办理。

13.严格控制各类督查、检查和考评活动。未经市委常委会议或市委书记、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或市长批准,一律不得以市委或市政府名义组织督查、检查和考评活动。以部门名义组织的督查、检查和考评活动,需经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协调并报分管负责同志批准。

会风范文篇3

为切实转变会风,提高会议效率,保证会议质量,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会风建设的通知》(委办〔2009〕7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会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强会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会议是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会风是确保会议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会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对会风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不遵守会议请假制度,无故缺席;有的片面强调工作忙,指派一般工作人员替会;有的迟到早退,会场内接打电话、看与会议无关的材料。这些现象影响了会风,影响了会议质量。会风会纪的好坏问题,不仅关系到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同时也反映了机关的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加强作风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会风建设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会议规定,以实际行动促进我市会风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遇有重要会议,必须服从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不无故缺会,不擅自替会,保证按时按要求参加会议。

三、健全各项会议制度,严肃会议纪律

1、严格请假制度。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应严格按会议通知要求参加会议,原则上不准请假;确因特殊情况需请假或调整参会人员的,应出具由本地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的书面报告,说明请假事由,经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无故缺席,不得擅自安排他人替会。

2、完善考勤制度。与会人员应按通知要求,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不得迟到或早退。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对每次重要会议的到会情况进行检查,并适时以适当方式通报有关情况。

3、严肃会场纪律。进入会场后,要严格遵守会场纪律,自觉维护会场秩序,做到“六不准”:不准随意离开会场,不准在会场内抽烟,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在会场接听和拨打手机,不准在会场打瞌睡,不准从事与会议无关的其他事情。

四、认真做好参会准备,提高会议质量

会风范文篇4

从话风实际可以反映出文风会风甚至是党风的问题,可以看出改进话风的重要性,俗话说“言为心声,话如其人”。话风是一个人立场、观点、作风、修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的素质的综合反映。但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很多的领导干部话风不正,言语无趣,经常引经据典,用老经验分析新问题,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可见,很多的领导干部没有认清形势、转变作为,转变观念,没有做到话风的改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倡导说新话、短话、真话、实话,使党的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新形势下,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法制社会、节约型社会的使命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进话风,在话风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一、当前不正“话风”的具体表现

一是文山会海,泛滥成灾。现在不少地方,会议过滥,文件过多,整天沉溺于繁文缛节,疲于应付各种会议。一些领导只图虚名,讲话时报纸上、文件里的话多,自己的话少;官话、套话、虚话、大话甚至假话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少。

二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有些领导干部讲话时间太长,次数太多,而且干巴枯燥、缺少个性的话多,新鲜生动、有吸引力的话少;长话多,短话少。这样的讲话,次数虽多,但作用不大;时间虽长,但效果很差。群众不喜欢听,不但赢不得自发的掌声和认可,甚至招致厌倦反感,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影响党风,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

三是小题大做,沽名钓誉。有的官员对成绩、政绩、业绩任意拔高、渲染,有一说十,有十说百,有百说千,有千说万,夸大其词,哗众取宠,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贪天之功为己功,把别人做的说成自己做的,把别人说的说成自己说的,把别人写的说成自己写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文过饰非,争功诿过,报喜隐忧。

二、当前形势下形成不正“话风”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保守。有些领导干部开口说话,先要考虑要说的话上级讲过没有,文件写过没有,报纸登过没有,生怕“越轨”、“出格”,“祸从口出”。二是学习不够。现在许多干部学习风气不浓,玩风很盛。有些干部学习,不是为了武装自己,而是为了包装自己。由于没有学习理论、知识、不勤于思考,因此讲话缺乏高度和水平,缺乏逻辑力量。三是深入实际不够。有些领导干部讲话之所以言之无物,讲不到点子上,抓不住群众,引不起共鸣,是因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调查研究不够,把握不住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了解不到基层的新鲜经验,学不到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所以,讲起话来心中无数,说出来的话离群众、离实际太远,缺乏亲和力。

二、改进话风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敢讲真话。针对部分领导发言打官腔现象,建议领导们在发言和文件中要多用通俗易懂的亲民语,在各个官方场合要多讲实话、讲真话,敢讲有个性有人情味的话。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就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调指出:“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领导干部要做到求真务实,敢讲真话,就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身体力行地去体察民情、集中民智、排解民忧。不断了解新情况,了解基层新鲜经验、学习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掌握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只有这样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对群众身边的事了然于胸,掌握了群众中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讲起话来才会胸有成竹,说出来的话才会真切感人,才能话不离群众,真正具有亲和力。从道理上讲,人人都想讲真话,反对说假话。但是,讲真话可能会使一些人听了不顺耳。在官场上呆久了官腔官调好学好记,也好听,官场上的耳濡目染自是无师自通因此,要说实话、真话、说有人情味的话就有些难度了,反而讲真话反倒需要有一种勇气了,官员首先应将自己视为一个老百姓,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有了老百姓的感受、老百姓的认识,然后再以官员执政为民的思想,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贯穿在整个工作中,才能说出让老百姓待见、爱听,想常听的话来,同样,听得进真话也是一种雅量和胸怀。领导干部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用冠冕堂皇、华而不实、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去敷衍、搪塞甚至欺瞒群众的陋习,坚持多讲那些与群众贴心、与工作贴题、与生活贴近,鲜活有味、淳朴动人的真心话、真实话、真情话和真诚话,把政策的本意原汁原味告诉群众,把群众的合理诉求如实反馈给政府,使政府决策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有效彰显机关干部的“公仆本色’’和为民情怀。只有端正话风,敢讲真话,讲出那些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真话,这样的话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才能征服人。

其次,要讲短话。一些领导干部讲起话来,总是言语无趣,满足于引经据典,用老经验分析新问题,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总是长篇大论,照本宣科,总是习惯于当文件的“收发室”、“复印机”,跟本地区的问题联系不紧密,无的放矢;总偏爱长话、套话、空话,用“深奥”的理论和华丽的辞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这样的话让群众听了乏味,提不起精神,看似在听,其实心不在焉。这样的话根本达不到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的目的。这里并不是一律反对讲长话、念稿子,问题的关键是看你讲出来的话能否打动群众。我们提倡讲短话,讲出来的话要简短精炼、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着实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高的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准。领导干部要具备这样的理论素养,必须勤于学习、勤于动脑、勤于动笔、博闻强记,方能厚积薄发。

会风范文篇5

一、少开会,开短会

1.统筹会议计划。年初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制定以市委或市政府名义、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的年度计划,经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上报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后严格执行。确需增开会议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为方便基层工作,会议原则上安排在月初或月底召开。

2.减少会议数量。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合并召开;参会人员相同或交叉且时间相近的多个会议,应套开或连续召开;能以文电、电话等方式部署或可以新闻媒体通告的,不再召开会议。市级部门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每年只安排1次。严格控制各种形式的纪念会、研讨会、联谊会、庆祝会、表彰会等。

3.压缩会议时间。除法定会议(市党代会、市委全委会、市人代会、市政协全会)外,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重要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期不超过2天;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有关方面工作会议,会期不超过1天;电视电话会议一般不超过1.5小时。会议通知要明确会议所需时间。

4.控制会议规模。全市重要会议可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可要求区县(自治县)主要领导参加,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200人;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只安排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出席,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150人;市级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一般不安排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不要求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领导参加,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100人。

5.改革会议形式。不需集中讨论和当面对接的大型会议,尽量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中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可接着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贯彻要求,不另开会。参会人员一般着便装。本市会议不个别介绍出席领导及职务。除重大会议活动外,不制发证件,不摆放鲜花。会议不发笔记本、签字笔、文件夹、公文包。

6.讲求会议实效。决策性会议会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沟通协调,会上以决策为主,不作过多讨论;传达上级精神原则上以书面材料为主,重点结合实际部署贯彻措施;加强会后督促检查,切实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少讲话,讲短话

7.减少讲话数量。全市重要会议,安排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全市专题会议,只安排分管领导讲话;除合并召开的会议外,每次会议原则上只安排1位领导讲话,不安排表态发言和总结讲话;交流发言人数控制在5人以内。

8.控制讲话时间。全市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和报告原则上控制在90分钟以内;全市专题会议讲话不超过70分钟;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不超过60分钟;一般会议讲话不超过40分钟;交流发言每人不超过8分钟。

9.改进讲话方式。会议要提倡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讲管用的话,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虚话;领导参加调研、检查、视察工作的座谈会,提倡即席讲话;各种协调会议经充分讨论后,主持人重点明确议定事项。

三、少发文,发短文

10.规范报文程序。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不得越级报文或行文。凡报请以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的,向市委或市政府正式报送请示,不得直送领导同志个人,更不能多头报送。由市委办公厅或市政府办公厅对发文内容、规格和篇幅认真审核把关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11.严格文件审批。市委和市委办公厅文件统一由市委办公厅审核,市委文件由市委书记或委托副书记、分管常委签发,市委办公厅文件由市委秘书长签发;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文件统一由市政府办公厅审核,市政府文件由市长或委托副市长签发,市政府办公厅文件由市政府秘书长签发。以市委或市政府名义制发的涉及全局工作的重要文件,要经市委常委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严格控制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加快公文运转,实行限时传递。

12.减少文件数量。一般不以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批转或转发部门文件,由职能部门自行发文或部门联合发文。对上级文件中有关政策已经明确、未提出具体贯彻意见的,不再发文。会上已印发的市领导讲话,会后一般不再发文。已登报的文件,不另发文。能通过办公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明确的事项,不再发纸质文件。

13.压缩文件篇幅。上行、平行公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下行政策性公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通报市领导讲话原则上都摘要印发,每期一般不超过5000字,两个以上领导讲话的通报一般不超过8000字。简报、信息要简明扼要,提高质量,简报一般不超过1500字,信息一般不超过500字。

14.倡导清新文风。坚决反对“八股文”,各类文稿不“穿靴戴帽”,减少说理性阐述,力求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重制度,抓落实

15.建立会议季报和通报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和市级各部门在次季度第一个月底前,汇总上一季度召开会议的情况,形成会议情况一览表(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内容、规模、规格、经费来源和开支情况等),报送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根据汇总分析,酌情向全市通报。

16.建立文件季度统计和通报制度。对市委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件,除常规登记外,增加登记文件字数。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分别对当年上个季度印制的文件数量、字数及同比情况进行通报。

17.建立会风文风督查制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纪委、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对市级部门改进会风文风的情况进行督查,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严重违反本规定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市通报批评。

18.建立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开短会、讲短话、签短文,市委、市政府机关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市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改进会风文风的各项规定,支持办会、办文部门严格把好会议和文件审批关,以实际行动带动全市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会风范文篇6

关键词:熵;社会风险;系统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

风险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内在核心,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风险产生、酝酿、爆发、与消退的过程,因而对于风险本质及其累积、爆发的内在机理与规律的把握,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科学控制、引导、管理的前提。社会生活中风险爆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的非常态事件、由于它跨学科性、复杂性,使它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演化的机理非常难以把握。人们基于风险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演化提出了一些解释框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风险-危机模型(RHModel)[1]、压力-释放模型(PARModel)、地方-风险模型HOP(HazardsofPlace)[2]等,这些模型在很多方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对于风险、危机的本质没能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加以揭示,对于风险从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我国学者提出了社会物理学的理论,用类比的方法提出社会燃烧理论,把社会系统的突发事件,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了形象的类比[3]。这一方法形象生动但却限制了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与解释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危机事件放在系统演化的背景下,从系统演化的视角出发,运用熵理论对社会风险的本质、风险的构成、爆发的内在机理作以阐释,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风险管理提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

1“熵”:社会风险的内在本质

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热力学领域,被用来描述物质的状态,为度量体系混乱状况的重要参量。这一概念经过不断的扩展,“后续的学者运用这一参量而描述所有物质、事物与系统的运动方式及混乱程度等[4]。”熵概念成为描述系统状态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状态的不肯定度(不定度)的参量,因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渗透力的,熵理论从物理学扩展到生物学、信息论、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成为了一种世界观[5]。熵理论已逐步成为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框架。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能够被认定为某一作用关系下和环境产生关系的多种要素的总和[6]。”可以说系统无处不在,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任何一种现实事物都是一个系统。而系统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结构、就是“序”,而系统的演化,也是系统构成要素与序的变化,而熵正是“描写系统结构、分析系统演化的物理量[7]”,是对系统内的序与功能态的描绘。任何系统处于不断地变化运动当中,熵值能够体现出既定的宏观状态下,系统内微观与中观层面下各结构状态出现变化的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描述出系统的混乱程度。通常,越混乱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越大;越有序的系统所对应的熵值就越小。“系统的熵值实际上是系统无组织程度的量化表述[8]”。风险、危机正是在危机管理中表示着类似的内涵,系统内在风险的表现为系统的脆弱性、系统内的因素相互作用越为混乱、结构越不稳定,系统的熵值越大,也就越脆弱,系统遭到冲击后解体的风险就越大。用Risk表示一个承灾系统内风险大小程度或者说是潜在的危机程度,Ds表示系统的总熵,那么其二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函数关系:Risk=f(Ds)(1)这是一个递增函数,表示在一个承灾系统中,系统的熵值越大,那么系统就越不稳定,其解体的风险就越大。风险,人们有过很多种定义。从系统的观点讲,就是系统从稳定状态演化到了一种无序,失序,结构的倒塌,系统解体、严重失序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是系统潜在的危机。熵值越大,那么系统的混乱、失序就越严重,生命力就弱,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就越大。因而,“熵”与“风险”都是对系统存在状态的描述,“熵”是系统内在的微观状态的描述,“风险”是系统外在的宏观表现,它们有着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2社会系统风险熵的具体构成

熵是“系统的状态描述,是一个过程的表征值[9]”。系统所处的环境,其实质就是系统能从环境中获得什么样的熵以及多少熵,它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限定条件。好的环境背景意味着系统能够得到充足的负熵,因而保障、延续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差的环境意味着系统不能从环境中得到充足的负熵,甚至得到的是外在正熵的入侵,导致系统受损、生命力的衰减以至于消亡。社会系统其风险熵正是由这些方面构成,共同决定风险熵的高低。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其风险熵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系统内的熵增。(1)要素方面的熵增。系统是构建在各种要素的基础上的,在特殊的构造之下,系统内的各种要素的涨落变化是熵增的重要来源。在现代社会系统内,要素性熵增问题非常普遍,比方说能源的紧缺、物质的贫困、人口的过量减少或增加、交通的落后等。(2)结构性熵增。此为系统内部各种要素间的组成方式缺乏科学性而引发的熵增加。尽管系统的组成要素很重要,然而要素间的协同与合作方式更为重要,如果不合理,也会产生很大熵增。例如社会产业结构的失调、社会贫富分化、组织结构的失调、系统结构性的缺失与不完善。(3)信息流通性熵增。该方面的熵增主要是社会系统管理不当,信息混乱、沟通路径不畅通、信息流通阻塞而产生的熵增。(4)精神性熵增。即社会系统内文化理念混乱、人的精神状态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熵增。如人们思想意识落后、观念愚昧保守,知识的贫乏、诚信缺失、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的思想泛滥成灾,低俗、邪异文化流行等等造成的熵增。(5)总体性熵增。这是系统在整体上未构建起动态性的、具备调节能力的约束机制,各个部门内耗严重、系统功能紊乱,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难以有效转换,有序结构遭到破坏、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系统发展受阻的熵增现象。若用Dis表示系统内的熵增,用Si来表示系统内不同部分的熵增,Ki为各要素的权值,熵是一个广延量,根据上文的分析,用布尔代数表示系统内产生的总正熵与各因素熵的关系,那么系统的熵增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Dis=dSi=S1+S2+S3+S4+S5=åi=15KiSi(2)第二,环境输入到系统内的负熵。社会系统的总熵决定着系统风险的大小,而系统总熵不仅来源于系统内的增熵部分,还来源于系统环境以及物质、能量、信息形式输入系统而产生的负熵。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在他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10]。”他在这里明确地提出“生物赖负熵为生”,一个社会系统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系统的存在发展,必须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了物质、能量、信息等有效资源,使系统的熵降低,维护系统的存在。系统从环境中吸取的负熵主体不同、特点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1)物质输入。作为物质性的负熵输入,可以弥补因维持系统功能发挥的“耗散”需要,可以效冲抵社会系统运行带来的要素性熵增、结构性熵增,将无序向有序转化、维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2)能量输入。这里的能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指物理学意义上能量也指社会意义上的能量。例如能源、资金、技术等。能量的输入为社会系统各环节提供新的动力,直接冲抵弥补因系统运行而发生的消耗。(3)人力的输入。社会系统最具有活力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力要素,通过人力的输入达到资源的新陈代谢,降低系统因素性熵增,增加系统的活力。(4)文化、信息的交流。文化、信息的输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消除系统运行中的信息熵以及人们的精神性熵增,达到降低精神熵、增强社会系统的凝聚力与活力。若用Des表示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总负熵,用Sj来表示系统内不同部分的熵增,Kj为各要素的权值,熵是一个广延量,那么系统的所获得负熵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Des=dSj=S1+S2+S3+S4=åj=14KjSj(3)第三,表现为以偶发事件方式侵入到系统中的正熵。特定的社会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负熵的获得是系统得以生存的基础,但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有负熵,而且还有被系统所拒斥的正熵的入侵,这种正熵正是以环境中偶发事件的方式将正熵送入系统,对系统的某些环节、因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存在产生威胁。例如过量的暴雨、泥石流、地震所传导的能量、有害物质,谣言、国外势力的入侵等,系统外不可控物质、能量、信息等因素的入侵导致的熵增。如果把这一正熵用Dps来表示,那么系统的整个风险熵Ds就有以下表示:Ds=Dis+Des+Dps(4)结合公式(2)和公式(4)那么就有:Ds=åi=15KiSi+åj=14KjSj+Dps(5)可以看到系统总熵的构成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即系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偶发事件的因素。在系统所处的环境不稳定,有偶发事件冲击的情况下,Dps不为0,系统总熵Ds就可表示为公式(5),即系统总熵Ds由Dis、Des和Dps构成。但在一个日常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环境中没有偶发事件的发生,那么此时Dps就为0,Ds就由系统产生的正熵Dis和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组成,此时系统的总熵便简化为:Ds=Dis+Des=åi=15KiSi+åj=14KjSj(6)

3系统风险状态与风险爆发的机理

在前文中本文提出风险是系统熵的函数即Risk=f(Ds),系统的风险熵决定了系统风险的状态。社会系统的熵值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系统表现出的不同熵值表征着系统的不同风险状态。在日常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偶发性事件产生的入侵正熵为Dps,系统的风险熵Ds在不发生偶发事件时由系统产生的正熵Dis和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组成,用系统产生的正熵为纵坐标,从环境吸收的负熵为横坐标,那么根据三者不同的关系可以画出不同风险熵下的系统状态图,根据系统的不同熵值将系统的风险状态大略的划分为三个状态:正熵DiS图1中有四条线代表不同的熵值,将系统的状态分为了三个区域。Lmin线表示系统熵的极小值状态,系统熵值低于此值,由于丰富的负熵,系统可能发生自组织活动,系统向更高的层次变革。L0是系统正负熵相等的基准线,正负熵相抵冲,系统总熵值为0的情况。Lmax为系统熵处于极大值的状况,此时系统总熵极大,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LRisk为风险线,表示系统的熵值为熵的极大值减去偶发事件入侵的正熵值(即Smax—Dps)。这四条线将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的风险状态:第一:稳态,即图中Lmin与L0之间的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的负熵大于系统产生的正熵即Des>Dis,此时系统的总熵为负小于零。此时系统有较为丰富的负熵,系统功能能够正常发挥,结构稳定,系统具有活力。第二:非稳态,即图中L0与LRisk之间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的负熵小于系统产生的正熵即Des<Dis,此时系统的总熵为正大于零。此时由于系统熵的累积,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结构出现波动不稳,系统活力逐渐削弱。第三:风险态,即图中Lmax与LRisk之间区域。系统在此状态下,其熵值小于系统熵的极大值但大于熵的极大值减去偶发事件入侵的正熵值。也就是说系统再此状态下,处于系统崩溃的风险之中,一旦环境中有偶发事件的冲击,其形成的正熵值的入侵,就会使系统难以承受且使系统熵趋于极大值而使系统崩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系统风险的爆发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系统的状态,二是偶发性事件冲击下正熵Dps的输入。当系统处于稳态,总熵小,距离熵的极大值远,系统表现出巨大的弹性与适应性,可容忍的“变异度”“宽容度”即较大,有着其充足的存在依据,表现出鲁棒、坚韧的特点,当面临偶发事件的正熵的冲击,系统可以冲抵吸收这些正熵,社会系统面临冲击,此时,系统熵值为Des+Dis+Dps<Smax只会引起系统在自身允许的“变异度”内发生震荡,在此范围下,随机性的涨落会导致系统暂时出现偏离,然而不会导致系统全面失稳,作为诱因的偶发性冲击事件难以打破原有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而发生作用。此时,系统仅产生微涨落而继续存在,不会发生风险爆发形成危机。当系统处于非稳态,系统面临偶发事件的冲击,但总熵值也并没有超越熵极大值Smax,此时系统会形成剧烈的震荡,造成巨大损失,但系统并不会崩溃解体。但当系统处于风险态,即图中的Lmax与LRisk之间区域时,此时,其熵值小于系统熵的极大值,但其熵值却逼近自身所允许的“容忍度”、“变异度”的临界点,系统紊乱,功能难以发挥,系统逐渐失去其存在根据,此时面临偶发事件的正熵的冲击,就会发生系统熵值Des+Dis+Dps>Smax的情况,此时风险爆发,系统走向解体崩溃。

4熵视域下的风险管理及其基本管理途径

风险爆发危机的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内外依据,是外部的条件与内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熵的变化是危机产生爆发的内在依据,偶发事件形成的正熵冲击是事件发生的外在条件。面对同样偶发事件冲击,会不会形成危机决定于系统熵的状态,系统熵的状态决定了系统面对正熵冲击的“宽容度”“适应力”“耐冲击力”。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对风险熵的控制,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系统的熵值,使系统从“风险态”转入“非稳态”,再发展到系统的“稳态”,甚至于通过不断的负熵积累,超越临界点使系统产生新的自组织活动,而使系统进化到更高级的存在状态,对其偶发事件的冲击越来越具有“稳定性”与“鲁棒性”获得更大的生命力。风险熵Ds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系统内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正熵Dis,来自于环境的负熵Des,以及偶发事件入侵系统的正熵Dps。因而减小风险熵,进行风险控制就存在着这三个基本途径:第一,进行系统变革,提高系统效率,尽量缩小系统内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正熵值Dis。系统要发挥其功能,要维持既有的结构,就要“耗散”物质、能量、信息、人力等资源,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正熵。根据上文分析,社会系统的熵主要来源于要素方面的熵增、结构性熵增、信息流通性熵增、精神性熵增、总体性熵增五个方面。系统的熵增往往表现为组织混乱无序、结构变异、功能退化、目标偏移、信息扭曲、有效资源缺失、不能迎接外部挑战。第二,影响环境,扩大系统可获得的负熵资源Des。系统需要维护自身的结构,冲抵自身产生的正熵,因而,从系统外获得负熵使系统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绝大多数社会系统都有其巨大的能动性,它们都不是被动的被环境所操纵,而是主动的去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从外在获得环境所容许的最大负熵资源,以增强系统的生命力与发展依据。例如,在我国各个省份的驻京的联络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国家的大环境中获得负熵资源。这些负熵资源主要表现为资金、人员、信息、物资等,系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一个系统即使自己的耗散熵很高,但它能从环境中得到足够的负熵,那么它仍然可以生存发展下去。第三,控制偶发事件的发生,消除偶发事件形成的正熵Dps对系统的冲击。偶发事件往往是来自于更大环境的随机性小概率事件,要做到完全不让其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选择远离、躲避、或者采取手段控制特定偶发事件的发生。例如人们可以植树造林来控制泥石流对社会系统的伤害;远离恐怖事件多发地区,减少可能的恐怖袭击;控制社会舆论,避免谣言形成的公共事件等。

5熵理论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的启示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对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风险的积累、危机的爆发及其管理应对等过程的内在本质都没有明晰的理解。熵理论能够深入理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本质及其酝酿、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根据以上对风险本质、风险构成与风险爆发的分析,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熵的变化是公共危机事件形成、发展、演化的内在本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变化的根本在于内因,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需要借助内因变化而发挥作用。作为偶发事件的诱因往往没有常驻性,多是借助于偶然性的触动而引发系统的演化。系统风险熵控制的好,系统的熵值小,系统就稳定有序,远离危机爆发的阈值点,系统表现为坚韧与鲁棒,当遭受冲击系统仅会在系统允许的“变异度”内产生震荡而不会发生受损或崩溃。相反,若系统风险管理的差,熵值大,并逐渐的逼近危机爆发的临界点,那么即使一个微小的偶发事件的冲击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对于危机爆发后的应对也主要在于各种负熵流的输入,对系统各要素、结构、功能秩序进行修复与重建,使“无序”转变为“有序”。可以看到,在公共危机事件酝酿、发生、发展各阶段都是围绕系统熵的变化展开的。第二,从熵的观点看,对社会系统日常的常态管理与危机爆发后的非常态管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都是对熵增的管理,只是强度、时间压力、复杂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已。社会系统随着外在环境的涨落、内部因素的变化,在不断的产生着无序,此时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失调的现象,但此时系统的熵的聚集并不是那么大,也没有威胁到系统的存在,常态管理只是对这些较小的无序现象的清除、对系统的基本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的危机应对则不然,此时系统的熵已经极大,管理的任务已经不是简单的系统维护,而是系统的修复与拯救,此时管理者所面临的任务更重更复杂,需要的资源更多。第三,危机应对只是迫于无奈的一种紧急状态下应对,它是非常态管理的治标之术。而日常管理中坚持对社会系统的不断优化,排除危机发生的内在根据,这样的风险预防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根据熵增原理,系统都有一种不断熵增的倾向,也就是说都有风险不断累积的趋势。人们应在认识危机发生的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控制系统内要素性熵增、结构性熵增、信息性熵增、精神性熵增、整体性熵增等熵增因素,不断调整系统结构、矫正目标偏移、减少各因素的摩擦冲突、抑制系统功能的衰退,使社会系统不断地优化,熵值处于极小的状态,那么必然使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抵御偶发事件的冲击,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的发生。

6结束语

会风范文篇7

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和规范督促检查活动的通知》,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有关要求,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和规范督促检查活动通知如下。

一、切实精简会议、改进会风

(一)提高会议质量。会前充分准备、深入调研,组织有关人员研究中央和省委精神、分析把握市情,提出具体、实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会中部署明确,形成共识。会后加强督查指导,及时跟踪反馈,推动贯彻落实。

(二)减少会议数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对下周重要会议安排进行预告。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合并召开;参会人员相同或交叉的多个会议套开或连续召开;能以文电等方式部署或可以新闻媒体通告的,不再召开会议。市级部门召开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只开1次。严格控制举行各类纪念会、研讨会、表彰会。

(三)控制会议规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重要工作会议,主会场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150人,一般由一位市领导作主题报告,一位市领导主持,会期不超过1天;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有关方面工作会议,主会场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80人,一般只由一位市领导作主题报告,会期不超过半天。市级部门召开的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原则上不请市领导出席。领导讲话时间一般控制在1小时之内。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网络会议一般不超过2小时。

(四)严格会议审批。按照雅委办〔〕23号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或请各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须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或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市级部门召开的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需请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级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须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会议承办或主办部门应于会前15日将召开会议的请示及方案送市委办、市政府办审核后报批。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联席会议要加强统筹协调,确保会议节俭高效、规范有序。

(五)严控会议成本。尽量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召开会议,需传达至县级的全市性会议和无参观考察、座谈讨论等内容的会议,原则上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省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可接着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贯彻要求。举办会议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会议经费,节俭高效办会,不得借召开会议名义发放纪念品;不得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六)规范会务工作。按照雅委办〔〕27号和雅府委〔〕53号文件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并以“两办”名义核发会议通知的会议(含参加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电视电话会),会议相关资料由牵头部门、执行部门或相对应业务部门准备,会务工作按照以下原则办理:

1.市党代会、市委全委(扩大)会、市委常委(扩大)会,以及市委召开的涉及全局工作的重要会议,由市委办公室牵头承办。

2.市政府全体会、市政府常务会、县(区)长会、国务院和省政府召开的综合性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在雅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等,由市政府办公室承办;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及涉及政务服务、经济工作、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对外交流、依法行政、环境保护、国防等全市性会议(包括电视电话会议),由对口业务部门承办。

3.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由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共同承办。

4.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作风建设、述职述廉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谈话会等各种会议,由市纪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5.涉及党建、组织人事、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任免交流、干部考核测评述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纪念会、研讨会、交流会及干部大会、谈心谈话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组织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6.涉及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政治、精神文明、新闻外宣、报刊发行工作,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纪念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纪念会等各种会议和市委中心组学习、事迹报告、政策宣讲、阶段工作组织发动等各种学习会、报告会、动员会等由市委宣传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7.涉及统一战线、派、工商联、民营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统战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8.涉及维护稳定、平安创建、综合治理、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和防邪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汇报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政法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9.涉及市直机关的党建、纪检、四好班子建设、机关作风、文娱体育、党建目标考核、换届选举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各种会议,由市直属机关工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10.未列入上述会议种类的其他专题会议由牵头部门、执行部门或对口业务部门承办。

11.市委党群系统各工作部门、政府系统各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类领导小组,因工作需要以市委或市委办、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名义召开的各种会议,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会议通知由有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代拟,由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核发。

12.上级各主管部门在我市召开的各种会议(含接待工作过程中的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由市对口部门负责会议承办工作。

13.市委或市政府主办,并成立了筹委会的各种重大活动涉及的会议,由筹委办承办。

(七)严肃会议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按要求派员参加会议,不迟到、不早退。对无故缺席会议、随意安排人员顶替参会的,将视情通报,并作为机关效能考核的依据。

二、切实精简文件、改进文风

(一)严格行文规则。属市级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或上级机关是省直部门行文的,由市级部门发文。属议事协调机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或上级机关是议事协调机构行文的,由议事协调机构发文;调整议事协调机构成员的,由议事协调机构发文;调整由市领导担任议事协调机构组长(主任)、副组长(副主任)的,由议事协调机构代拟,原发文机关发文。联席会议不正式行文,如需正式行文,可以牵头部门名义或有关成员单位联合行文。未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级部门和议事协调机构不得向县(区)党委、政府发文和要求县(区)党委、政府报文;需县(区)党委、政府知晓的,可抄送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确需县(区)党委、政府执行的,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后,可冠“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由部门(机构)向县(区)党委、政府发文。

(二)规范行文程序。各县(区)、各部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文件(含简报),除领导同志直接交办的个别事项和确需直接报送的敏感绝密事项、重大突发事件及部分涉外事项外,应按程序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办理,严禁多头报送和越级报送,不得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也不得在报送受文机关的同时又送领导同志个人。属于党委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党委(党组)名义报市委;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政府或部门名义报市政府;属于市级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交办件,承办部门和县(区)应认真办理,并在要求的时限内反馈。市级部门请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的,必须提供代拟稿(含电子文档)及相关的发文依据和背景材料,代拟稿内容涉及其他部门或有关地方职能范围的,要书面征求有关部门或地方的意见后,再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按程序办理。未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审核的代拟稿,一般不得直接送请市委、市政府领导签发或提请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三)减少文件数量。发文应确有必要,不简单以文件贯彻文件,不把发文的多少作为检查评比的内容和依据。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普发性文件,如没有新的贯彻措施的,不再发文;凡法律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印发文件;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重复发文;属同一部门、同一类工作、同一对象的,应合并行文,不分别或连续发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公文处理时效。

(四)提高文件质量。文件内容要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切合我市实际并与现行政策相衔接,完整准确体现市委、市政府意图,注重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片面强调部门利益,避免政策冲突。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中央精神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方面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文件要突出主题,力求“开门见山”,倡导清新简练的文风,做到措施明确、文字精炼、意尽文止。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的文件,要切合实际、重点突出,不照抄照搬。除重大决策部署外,市委、市政府文件不超过3000字。

三、进一步规范督促检查活动

(一)进一步规范督查活动的组织。对各县(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提出建议方案,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对属于部门职能工作的,由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本系统内自行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对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参与的重要专项工作,由牵头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方案,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审定后实施。不得多头督查。

会风范文篇8

**市商业委员会针对机关会风文风以及节约型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收到较好效果。

(一)认真学习贯彻。一是召开党组会,集中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署和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的指示要求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机关会风文风的规定》两个文件,认真领会精神实质,高度统一思想,还就如何贯彻落实进行深入讨论。二是召开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具体安排。三是利用机关两个公众网络和《**商贸》杂志上刊载相关内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强化运行管理。一是由办公室明确专人,对机关各处室行文进行严格审查,对文字进行把关,规范报(发)文程序,严格文件审批。精简发文数量,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可整合行文的坚决整合。如我委涉及安全的有民爆物品、特种商品、食品、公众聚集场所四个方面,以前由四个处室分别行文,现在一个文件对外,既减少文件数量,又减轻基层负担,节约行政消费。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除涉及保密、安全等工作的文件外,一般通知性文件逐步从我委公众信息网、**商贸之窗两个网上对外行文。二是加强机关办公用品、公用通讯设备等日常管理,推行双面用纸和无纸化办公,抓好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高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公务车辆使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进一步完善机关用车定点维修和定点加油制度,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对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会议,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派人参加;对由我委及各处室牵头召开的会议,本着能合并召开的坚持合并、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的坚决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减少讲话数量,能一个委领导讲的坚决不让更多委领导讲,传达上级精神除重大会议精神外一律进行书面交流,交流发言人数控制5个以内;控制讲话时间,重要会议的讲话控制到70分钟以内,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不超过60分钟,一般会议讲话不超过40分,交流发言每人不超过8分钟;改进讲话方式,提倡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讲管用的话。

(三)严格建章立制。一是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定,制定出台全年需要召开会议、机关公用经费、节约资源工作等年度计划,确保机关公用经费实现“零增长”,水、电、气、油料等能量分别降低5%以上。二是制定《公文制作流程图》和《公文运转管理办法》,对公文拟制、登记、送签、制作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三是重新修订完善《党组议事规则》、《会议管理规定》等运行制度,从会议内容、会议时间、会议人员、会议纪律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四是出台《公务接待》、《车辆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公用品领用制度》等保障制度,作出处级及其以下干部市外出差最多只能单面乘飞机,市内出差按里程核定车辆使用费;严格实行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主要领导“一支笔”审签制;业务处室办公经费实行全年限额使用的办法;办公设备和物品政府集中统一采购,目前,我委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达5.3%。同时,规范出国考察及培训活动,压缩组团数量,杜绝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出访路线、违反规定组织跨地区距部门出国(境)团组、以公务活动为名公款出国(境)旅游等违规违纪行为。

(四)坚持监督检查。一是成立由分管委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检查办文办会、建设节约型处室、争当节约型标兵工作开展情况。二是设立由机关党委、监察室负责人为会风监督员,对委机关、各处室召开会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三通报”:即会场通报、书面通报、公示通报。三是由办公室牵头,对各处室节能降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到空调设置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减少空调、电脑、复印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时间,做到人走关机和关灯。四是由机关党委、监察室牵头,对委机关车辆管理、公务接待、物品采购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执行规定不走样。

会风范文篇9

一、国际社会风险管理的全新理念和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及人们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认知演变,“风险社会(RiskSociety)”已成为当代特征的形象描述,社会风险(SocialRisk)及其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重心。西方社会学家将广义的社会风险分成三种类型:

(1)政治风险,包括与别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或外力入侵、内战、恐怖事件引起的动乱、意识形态分歧、经济利益冲突或地区性冲突、党派纷争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2)社会风险,包括分配不均、与政府对抗、结社群斗、失业人口增加与不安定、宗教纷争、社会各阶层对立等因素引起的风险;

(3)经济风险,包括经济萎缩、罢工、失业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口收入剧减、出口货物竞争力低落、滞销、价格大幅度跌落、粮食与能源价格大幅度上升等因素引起的风险。①狭义社会风险即其中的第二种。当代由社会风险的概念派生出社会风险源(SocialRiskSource)———社会风险的来源一个新的风险社会学概念。它的广义指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微观社会领域、也包括中观和宏观社会领域各种社会风险的来源。狭义概念是人们把社会看做是国家或地区之内的一个子系统时所表达的社会子系统的各种风险的来源②。从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构成分类社会风险源,可有自然风险源、人口风险源、信息风险源、制度风险源等;从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构成分类社会风险源,可有政治风险源、经济风险源、科技文教风险源等。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风险,立足现代风险管理的宏观战略视角,世界银行在1999年提出了“社会风险管理”的全新理念③,致力于建立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目的在于从系统、动态和综合决策的角度合理配置政府社会保障计划、市场商业保险计划及传统家庭、社区计划的综合保障功能,构建社会风险控制机制、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社会风险补偿机制,为有效处置社会风险、提供一种具有重要决策价值的创新性制度和策略框架。它指出社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防范和补偿社会风险所致的损失;以预防和减少贫困、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围绕世界银行提出的社会风险管理理念,国际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具代表性的:

(1)对于社会风险管理政府应注意多种风险管理方法的结合。如Rejda(2005)指出:风险管理可采取避免风险,减小损失,降低发生率,自留风险,保险和非保险风险转移等;

(2)社会保障根植于社会风险管理。如Holzmann等(2001)在“SocialRiskManagement:ANewConceptualFrameworkforSocialProtection,andBeyond”文中提出这种全新概念;MennoPradhan(2002)则观察了医疗保险对于社会风险管理的功效,等等。

(3)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如:DrennanandMcConnel(2007)论及政府风险管理职责存在于多个方面。在社会政治方面,风险往往来自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与合作,防止更大风险的聚集和爆发,等等。总之,最新国际社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注重政府、市场与个人的共同参与机制,包括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在内的多种制度设计;关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社会风险及其风险源:如它们的动态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社会风险评价、转化条件及预防方法等。

二、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其风险源分析

现实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均具有挑战性。在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路程后,外部世界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风险源和内部诸如产业、城乡、地域等多种不平衡发展的风险源累积聚合。转型期的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与开放性社会相互交汇与碰撞,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由此产生社会价值体系裂变甚至失范,多种矛盾交织和利益冲突,社会风险加剧,突出表现为五类社会风险事件:(1)恶意破坏和报复。如引炸公交车、持刀行凶等;(2)安全和责任事故。如:矿难、车祸、森林失火等;(3)各种公共危机。如:食品安全、水污染等;(4)经济利益纷争与冲突。如商业欺诈、逃债、城建中的强拆等引发的群体事件等;(5)恐怖袭击。如“疆独”、“藏独”事件等。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风险源,其一:人口与自然风险源。13亿多人口,尤其当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社会系统面临严重超负荷,影响其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流动人口迁移规模庞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显。近30年的高速发展,在过度开发中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生存发展,而对于环境污染无论立法还是市场机制加入管理均十分欠缺,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巨大的社会风险来源。其二:经济风险源。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对外出口贸易、投资汇兑等严重受损;内部经济增长呈泡沫倾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人为制造出的虚假行为当道,市场信号已变得不再可靠,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成本加大,为了保护自己,进而丧失掉普遍的责任感和信任感。同时,在竞争和最大化地追逐物质利益过程中,造成社会普遍危机感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强,甚至由于某些个人意愿无法实现,而生成某些反社会情结。其三,科技与信息风险源。如近年我国高铁、地铁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系列风险事件增加,由于它的人流更加集中,扩大了损失规模,也是恐怖袭击、犯罪分子活动的易选目标;互联网时代,形形色色的网站泥沙俱下,铺天盖地的信息真伪难辨,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也形成新的社会风险源。其四,制度风险源。主要表现为制度落后、制度缺失及制度扭曲。我国近三十年经济体制改革,与之配套的系列管理制度落后,较为典型的是作为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之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社会保险无论从覆盖面还是保障度均未达到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水平,保障基金来源过多依赖政府,但同时政府责任界定不明晰,制度可持续性不强,缺乏统一标准,整合面临困难,不健全的社保体制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我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制度缺失,比如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种公共卫生安全监管制度。在税收、劳资、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扭曲,导致多种矛盾交织和利益冲突,社会风险加剧。其五,突发事故风险源。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各种自然和地质灾害、产品质量低劣所引发的人身伤害等,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尤以人为故意和责任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最为恶劣和深远,不仅给国家和民众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和民众增加恐慌心理。诸如此类社会风险源,多种多样且瞬息变化。同时随着当代社会影响因素增多和社会复杂性增强,主要社会风险源还将不断变化,其构成的复杂程度亦将增加,对我国社会风险管理形成巨大挑战。

三、创新运用保险技术分解社会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其风险源的复杂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决定着社会风险管理绝非单一主体参与和一尘不变的理念及方法能够完全应对。世界银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强调:有效的社会保护政策是不同社会系统,包括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和家庭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市场机制之一的保险,既是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处于经济社会多维空间的核心和交集部分,可产生特殊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也就决定了它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后工业的知识经济时代,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进一步发展,它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服务,而是一种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社会安全稳定为输出效能的制度安排,并且全面融入现代社会经济制度。转嫁风险为全社会所有经济单位和个人的共同需求,现代保险作为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者,在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和个人的各种保障,具有其他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选择性,是社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给。现实中国受计划经济影响多年的政府管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之一的保险作为处置风险的工具十分有限。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较强的政府行政管理色彩———从中央到地方,替代了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保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政治与社会矛盾的反弹势能和张力。政府在应对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方面,例如一些涉民利益的事态处理上,不少仍沿用固有的“刚性”手段,没有一个化解和理顺政治和社会冲突的风险管理制度设计,其中包括设计保险。面对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化和国内事件,除了在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应一如既往地坚定政治态度和果断处置外,在其他各项社会管理中,应更多地采用保险这类“柔性”管理工具来规避社会风险。虽然传统保险因社会风险的人为性和多数不可预测性将其归为不可保风险,但当我们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及社会风险管理新理念与保险理论相融合,创新运用保险技术,针对社会风险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它具有的客观性和相当程度上的可测性,能够运用保险分别处置,最终达到多数社会风险的被分解、转化,或者被预防、控制。

四、创新运用保险技术分解社会风险的现实路径和方法

创新运用保险分解社会风险,技术上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定性、定量分析社会风险源,更多地分担风险源头责任。传统保险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针对风险责任事件本身,也即社会风险事件系人为、不可预测,也就属于不可保风险。而通过创新运用保险技术对社会风险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转化分担部分社会风险源头责任。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的五大类社会风险源(详见本文“二”),其中人口与自然风险源、经济风险源、科技与信息风险源、突发事故风险源的相当部分具有客观性,另外部分即使系人为造成———类属于主观风险的,但这些主观行为往往又与某些客观因素、特定的环境、一定的时间等密切相关,实质上多数属于既有主观又有客观因素影响的复合风险。对于人口老化、意外事故(包括某些交通责任事故)等客观风险源,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全社会风险概率、风险分布、风险损失及其分类,界定可保风险。而对复合风险尽可能测定可保责任部分,使商业保险能够分担更多的社会风险源头责任。其次,探寻社会风险源的多因素作用方式,运用保险工具进行分解。社会风险与其风险源的关系多样复杂,社会风险源又由多因素组成,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方式还可以复杂多样(如图2所示)。但通过多风险因素作用方式研究,创新运用保险阻断、弱化其任一环节,分解、控制其风险损失。最后,深入研究各类社会风险事件,嵌入保险制度。社会风险事件与其风险源及多因素影响关系虽然错綜复杂,但依据保险学原理:社会风险源→社会风险事件→损失结果。当代中国主要五类社会风险事件,依保险分类定性,前四类主要为经济风险源、责任风险源、突发事故风险源。可以对应细化设计相关保险险种。第五类事件虽然系国内外少数敌对势力、恐怖分子组织策划的暴力事件,但其诱发多与群体性纷争及谣言煽动等有关,也涉及社会管理。当前社会风险管理面临非常复杂的形势,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是为当务之急。新时期创新运用保险技术分解社会风险的现实路径主要可有:

1.加强事前预防机制和制度建设。从政府管理层面,编织多层保障网。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风险预防补偿机制。学习国际经验,注重包括保险在内的全面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如失业、工伤等除了社会保险的基本保障之外,还运用政策性保险补充,增加社会稳定因素。此外,建立公共安全、灾害应急基金。当代突发事故频现,赔偿责任增大,目前各种公共安全、灾害及意外事故对人身伤亡的补偿给付多数金额不足和尺度不一,有失社会公允。因此,应当建立专项基金,防范社会风险事件。同时应当采取保险基金托管形式,保证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从保险业来说,首先凝聚行业监管、学会、同业公会、保险及中介公司及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多种力量,充分运用其技术专长,建立风险数据库,包括对社会风险源的检测、预警,在行业风险防范的同时更多地主动加入社会风险管理。如在风险识别方面,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风险案例和数据,提供企业和个人防灾、防损设计及相关服务;其次,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建设中,大力宣传保险防灾防损、保险诚信等理念,在认真专业研究和组织策划下,增强系列保险知识的渗透力、广泛深入包括管理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既在社会风险防范中发挥保险业应有的作用,又有利于彰显保险文化魅力,修复、提升行业形象。再则,在社会保险广覆盖的基础上,全面补充商业保险的制度安排,开拓政策性保险,促使保险服务全面渗透,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多层保障网。

2.建立事中快速反应和风险控制系统。从社会风险管理层面,社会风险事件发生,需要形成全方位的快速反应体系。既要及时履行政府职能,又要规避无休止责任。社会风险的多因素影响中,代表政府的某些行政不当作为或不作为通常为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必须理清职能、职责,依法行事,充分运用包括保险在内的各类市场机制,多用技术的方法处置社会风险。同时保险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如涉民利益事件,商业保险勘查、勘损先行,使其成为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技术的支点。

3.完善事后社会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系统,健全相应制度。从政府层面,建立社会风险事件处置效果评价系统,组织多个层面,客观评价各项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措施,不断修改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对各种社会风险的有效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对保险业来说,不断收集积累社会风险相关数据,提供风险管理决策和效果评价咨询,为政府不断修正和调整社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上:

(1)大力扶植发展老年护理保险,以绿色生活区加保障、保健服务来吸引城乡老年人及居民。尽快推出延税型养老保险、加大企业年金的税优力度;此外设计养老及教育保险的多种形式可供选择,例如,以房养老、以房投保教育险等;

(2)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建设中,增强风险与保险知识渗透;重塑保险诚信文化,保险监管对破坏保险诚信的个人、企业处以重罚,提升保险行业形象,更多地参与社会风险管理;

(3)对创新-创业企业或个人的政策性保险设计。在鼓励企业、个人创新-创业的同时,予以政策性保险扶植,在创新-创业早期给予参保优惠,如配套科技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

(4)设计各类责任保险制度。例如公交、地铁的公众责任保险;大型会展、赛事主办方的责任保险;医药、食品等的产品责任保险;执法人员、记者、外科医生、律师等的职业责任险。同时建立相对中立的鉴定机构,保证责任保险赔偿公平;

会风范文篇10

一、社会风险管理是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本质要求

随着全球范围进入高风险社会,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具有高风险的性质。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风险问题已渗透到了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直接危及社会的运行安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讲了三个“世所罕见”:即我们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两次讲话均提到“各类社会矛盾明显上升”,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机关受人民委托,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去揭示和查处问题,预防和抵御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促进其他各个系统功能平衡,使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这一论断一开始就明确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同时还应包括在社会领域,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是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

审计机关要发挥在社会领域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社会风险形成规律的研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三农”安全、环境安全和民生安全,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采取措施将各种苗头性问题和管理漏洞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在审计署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和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措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调查等项目中,审计机关在揭露、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方面均做了有益的尝试,较好地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党和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中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风险事项与审计职责的关联性

2011年中国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清晰的认识,认真识别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手段。我们认为,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说,目前需要给予格外重视的社会风险有“三农”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不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风险。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地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失地农民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和专长,他们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因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产生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形成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受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一方面造成“农民工”子弟学校、“城中村”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兴起”,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远远高于城市6.7%的老龄化比率,这也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显得比城市更加艰巨和迫切。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三农”风险,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非常严重。

审计机关应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加大对各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近年来,审计署组织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农村种粮直补、饮水安全等专项资金的审计,查处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违规挤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等坑农损农问题,如哈尔滨特派办在吉林省土地资源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中,揭露了一系列侵害失地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敦促长春市政府兑现了拖欠的征地补偿费4.9亿元(2010年10月11日《中国审计报》1665期);同时根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摸索试点阶段的实际,组织开展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调查,提出制度运行中的缺陷和基金管理中的漏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三农”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

(二)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性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我国因工业化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速度已大大超出工业化自身的速度。各种严重污染事件的发生,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逐年上升,而且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水体致使其被严重污染,导致哈尔滨市紧急停水,沿江1000多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生态恶化的问题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引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审计机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各地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查处地方政府违反国家规定制定地方保护政策,违规减免各类水污染防治资金;环保部门在环保执法中以罚代纠、大量违法排污行为未得到有效制止,甚至成为了企业违法排污的“保护伞”;国家新增信贷资金投向“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等问题。近年来,审计署开展了对环渤海13城市水污染防治资金、“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等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揭露了一批污染环境,损害群众健康,引发社会矛盾的典型案例,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显性风险。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理强调:“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在这些涉及人民的尊严的问题上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在社会财富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还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风险。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看病贵、择校难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高房价下的“蜗居”生活还较为普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发浪潮”的到来,庞大的老龄人口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改善民生,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那民众将会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风险。

审计机关要以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将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最大政绩”,要在群众“最盼”、“最难”、“最烦”、“最怨”上下功夫,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民生问题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切实抓好对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民政、救灾、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确保民生资金安全,发挥其最大效益,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审计机关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特定地位使其能够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根据宪法的规定,审计机关是国家唯一的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工作中能主动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障碍、矛盾和风险,加强社会风险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对于国家的立法、司法和其他行政机关而言,审计监督更多地体现为服务,既通过审计行为促进其他社会主体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特殊地位使得审计机关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跨部门、跨地区开展工作。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在2008年审计署组织了6个特派办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的13座城市以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了跨地区、跨部门的调查,促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渤海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了渤海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了海洋环境保护责任制。

(二)法律授权的广泛性使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成为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对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以及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使得审计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已覆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正是法律授予审计机关职责的广泛性,使得审计监督能够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使得审计机关能够主动出击,及时发现各种社会风险。

(三)审计机关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确保各类社会风险和风险隐患及时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社会风险或者隐患能够及时反馈给政府主要领导,能够促进、协调各部门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目前,审计机关通过多种形式的审计信息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重大社会风险或隐患直接向有关领导机关上报,起到预警作用,能够引起领导人的重视,有利于及时控制和解决各类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四)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机关更加及时地发现、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矛盾,化解社会风险。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经营管理活动,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保证了审计工作能够维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保证了国家审计成果的有用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审计机关从严要求、客观公正、清正为民、秉公执法的廉政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他们愿意和审计人员“拉家常”,主动向审计机关反映问题和矛盾,便于审计机关及时发现、处理各类社会风险,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四、审计机关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在选择审计项目、制订审计计划时,要评估项目涉及的社会风险程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要紧紧围绕我国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局,紧扣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的风险审计,尤其要加强“三农”领域风险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环境领域风险审计,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加强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审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风险管理中,要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萎缩、订单减少、工厂关闭、职工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风险凸现。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包括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措施。审计机关也及时调整审计计划,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陆续开展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境外投资风险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等一系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我国平稳度过这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在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时,要树立社会风险管理意识,将诱发社会风险的各类因素作为重点审计内容。

一是要将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执行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政令畅通。如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应关注救助对象是否都及时、足额的领取到救助资金,医疗救助后困难群众承担的医疗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实现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的政策目标。

二是要将现行政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促进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完整。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实行了多年甚至打着科学旗号的制度,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科学的,而且制度的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和广泛的,引发的社会风险也将更加严重。如2004年底发生在四川省某地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根源就在于实施多年的大中型水库补偿标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补偿标准偏低致使移民的基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群众诉求无门由此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因此,审计中要高度关注各类政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及早提出修改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防范和杜绝社会风险的发生。

三是要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作为审计的重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汶川地震后,灾区各地纷纷出台遇难人员抚恤金标准,造成各地抚恤金标准不统一,一度引发了灾区社会矛盾。又如国家规定对因灾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无收入来源的“三无”人员进行救助,但在“三无”人员认定上,各地在政策理解和把关上都不一致,造成同一县(市)的不同乡镇执行政策不一致,个别乡镇群众为此多次集体上访,甚至打伤乡镇干部。因此,审计中要高度关注政策、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潜在危害,及时修正不公平、不公正的政策因素,化解社会风险。

四是要将揭示现有风险作为审计的重点,认真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促使风险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风险,审计机关应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将信访举报作为参与社会风险管理,转化为审计成果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审计风暴”的掀起,审计机关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审计机关受理的各类信访和举报案件也越来越多,群众在信访举报中反映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风险问题。各级审计机关按照《信访工作条例》的要求,根据“化解信访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制度和充实组织机构,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领导开门接访等方式,有效搭建了密切联系D群众的“桥梁”,保障了信访渠道的快捷与畅通,切实解决了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信访工作真正成为了审计机关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减压阀”,理顺群众情绪的“调节器”和密切群众关系的“连心桥”。各级审计机关还结合自身实际,问计于民、问审于民,促进群众的信访举报线索转化为审计成果,如成都特派办就群众多次集体来访反映“当地水利枢纽工程克扣水库移民补偿款”的问题,主动安排专项审计调查,及时查清了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政府报告,促使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存在的社会风险和隐患。

一是要报告政策性障碍和体制机制漏洞造成的具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社会风险隐患,揭示其成因和造成的危害,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报告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具有典型性、群体性的社会风险隐患,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社会风险。如在汶川地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中,审计关于“三无”困难群众认定、遇难人员抚恤金标准等政策执行的公平性以及灾区活动板房、帐篷的消防安全、次生灾害造成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均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相关风险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要报告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以及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造成的职责不明、统筹协调差、相互扯皮推诿,对社会风险隐患处理不力,致使风险和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促使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四是要报告各地在社会风险防范、治理和化解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并将其固化为制度,推动建立预防、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