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十篇

时间:2023-04-04 03:45:40

机制

机制篇1

为进一步健全事业审批和事后监管并重的机构编制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机构编制调整事项的及时有效落实,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淄川区编办根据上级机构编制政策要求,借鉴外地经验,对2010以来新调整机构履行职责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主要做法:

一是确定评估对象。将2010年以来,凡是经区委、区政府、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或者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决定调整的机构编制事项纳入评估范围,针对性比较强。二是确定评估内容。将评估的内容确定为机构设立运转情况(包括是否按规定挂牌、是否按规定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等)、编制人员情况(编制是否合理、人员调配是否到位、结构搭配是否合理等)、履行职能及工作成效情况等三个方面。三是确定评估方法和程序。首先,下发《对新调整机构履行职责和编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的通知》,确定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其次,部门单位开展自查,以书面形式向区编委办上报贯彻执行机构编制调整有关情况。自查报告要对照本通知所列评估内容撰写,重点突出机构编制调整后职能履行情况及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三,开展实地评估,拟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确定评估时间,在对照部门单位自查报告的基础上,采取听取部门领导情况汇报、查阅有关档案材料、召开群众座谈会以及实地查看的方式进行。通过实地评估,掌握实情,发现问题,认真听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束后,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部门并督促整改。四是确定评估结果运用。区编委办对评估情况进行全面汇总分析,提出全区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形成评估综合情况汇报材料,上报区编委有关领导审阅。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需调整的机构编制事项按规定和程序研究落实。

二、取得的效果

一是提升了机构编制管理效能。通过评估,有效地检验了单位是否有机整合了内部资源,是否最大程度激发了各要素的创造活力,是否有效产生了单位的综合效能,为科学调整部门单位职责,切实管住、管好、管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对评估对象履行职责和编制执行促进作用大。通过评估,极大地促进了部门单位机构编制执行的自觉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层次性。如区畜牧兽医局机构理顺后,注重基础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及时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杜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按时完成了防疫、检疫任务。三是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变革。对新调整机构的评估问效,实际上是对机构编制部门以往审批机构的回头看,是对前期机构审批情况的进一步完善,解决了机构编制部门长期以来存在的你来我批,上报下批的传统模式,实行审批、监管、服务有机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贯通,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四是有效地解决了部门单位遗留的个别问题。评估中发现的机构整合不到位、职能调整不及时,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管理不衔接等问题,通过有关措施,达到较快解决的效果。如淄川区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司法所人员配备不到位,根据有关政策规定,2012年有600余人从公安部门管理移交到区司法部门管理,纳入到社区矫正范围,司法所的工作任务繁重,急需配备工作人员。通过评估,区编办建议司法部门在明年公务员招考时适当增加招考计划,确保人员配备到位。五是较好地树立起编办的的社会形象。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估工作,一改过去编办只管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从不过问所核定职能和职责履行情况,对职能调整和编制增减的要求盲目决定的状况,使编办工作的威信大大提高,整体形象得到完善。

三、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遇到的问题

一是评估指标操作性不强。评估机制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评估指标体系即评准标准的科学性,决定着整个评估机制能否客观公正正确地反映评估对象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实践中,尽管采取了提供自评报告、详细介绍情况等办法,但凭印象打分、凭感觉打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评估的准确性。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需要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认真探索和研究。二是取得真实可靠的评估信息有难度。评估信息是评估机构编制执行情况重要的佐证材料。评估信息不真实,即使有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也难以得到正确真实的评估结果。从评估的实践当中,部门单位大多以工作任务重,人员不足等情况要求增设内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等事项。如采集这些评估信息就会得出机构编制配置不足这一结论,而目前要评估其机构编制规模又无科学的测算标准。因此,要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估信息不容易。三是信息采集计算办法还不科学。采集的信息,如调查问卷、座谈会情况、资料查询等,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以量化的分值或定性的标准,必须有一套相对科学的计算办法,使结果和信息基本相符,这是评估机制的重难点。四是评估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评估工作人员仅限于编办工作人员,相对于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这一项全新的工作,编办工作人员的机构编制管理专业应用等能力明显不足。

四、做好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思考

建立机构编制评估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稳步建立。

一是及时制定《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办法》。按照省市文件精神,以编委会名义出台《淄川区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评估办法》,进一步明确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范围、程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员组成及条件、评估结果应用等事项,要求参与评估和被评估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机构编制评估工作。

二是合理确定机构编制评估的指标,解决评估标准问题。在指标体系设置上,突出“评估”特点,同机构编制的督查考核工作区别开来。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评估标准、评估分值的科学性,使评估结果相对正确地反映被评估对象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淄川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办法》,使机构编制评估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取得真实可靠的评估信息。要周密地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调点,设置调查事项,以从不同侧面取得较为全面的信息。要多层次全方位确定调查对象,将被评估单位的班子成员、机关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代表、服务对象等列入调查对象,力求较为广泛地取得评估信息。设计的评估程序要尽量简化合理,减少被评估单位的负担,便于实际操作。在动员会上,可以将会议动员、民主测评、调查问卷一并进行,会后可立即进行个别访谈和资料查询,以后再进行服务对象的调查走访。通过以上准备工作,力求使评估结果更真实、更全面、更科学。

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加大对事前评估的力度。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是新形势下编办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评估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加大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对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评估能力;另一方面,可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邀请社会发展、政府法制、城市规划和财政管理等部门及高校教授学者组成的专家评估组,一同参与评估,加大对重大机构编制事项事前评估的研究论证力度,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预案更科学、更规范,增强评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机制篇2

一方面,在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和补助力度时,紧紧抓住机制转换。

政策扩张期,对于三农、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和补助,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大其力度是客观要求。但加大力度时要努力实行支出、补贴中的机制转换,以力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提升政策的绩效。比如,在不同的地方政府辖区,亟需根据安居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现发展阶段,落实“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是应以“补砖头”还是以“补人头”为侧重点使用政府资金,或两者如何结合,需要形成可操作的合理化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政府实现“安居工程”的资金绩效――这方面已有一些较成功的经验。这些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优化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轨中不可回避的制度、机制建设问题。

另一方面,在提升债务规模、用好债务资金时,紧紧抓住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

政策扩张期带来了国债和地方债规模的明显上升,而且各种融资平台“遍地开花”,不少新的融资工具(规范程度往往并不高)也被创造出来。可以肯定地说,地方举债融资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有其必然性,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目前又加上了“四万亿元”项目配套资金的强大需求,所以“堵不如疏”,关键是应当如何发展?如何因势利导?

我们认为需要“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打造一套可控风险和可持续的地方“阳光融资”的制度和法纪。当前的政策扩张期,对此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机制篇3

星期一下午,我在家里和爸爸看电视,我从电视上看到一架庞大的航天飞机,听主持人说:“从东海之滨到帕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行七分钟。”我心想,我要做一架航天飞机模型,我说干就干。不一会我就找齐了制作航天飞机的材料。

我先拿一个大汽水瓶,再拿四个小汽水瓶,用彩色大卡纸剪一个圆圈卷起来,贴在大瓶子的顶上,当作航天飞机的机头,再把四个小汽水瓶子贴在大瓶子上,在彩色大卡纸上剪4个平行四边形,当做航天飞机的翼,再画上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这样一架完整的航天飞机就做成了。

岞山小学三年级:贺振宇

机制篇4

一天,小鸡发明了一台机器,它准备给小猪看。到了小猪家,小鸡就对它说:“小猪,看我发明的“制造电池机”它1小时就可以制造2节电池。”小猪说:“制造的速度再快点就好了。”小鸡听了后想了一想,就开始改造了,经过它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小鸡高兴地对小猪说:“小猪,小猪,这回我把他的制造速度提升了,是1分钟制造3节电池,这回怎么样?”“这回倒是行了,但是你制造这玩意儿干什么?”小鸡说:“我是把电池贡献给大家,我现在就让机器开始工作。”一下子就制造了200多节电池呢!

第二天,小猪和小鸡带着机器来到了草地那,小鸡大声喊道:“免费送电池了,快来拿呀!”话音刚落,许多动物都来了,小猪见了惊讶地说:“哇,刚说完竟然来了这么多动物。”小鸡什么也没说,大家刚拿了电池准备要回家,小鸡就又说:“大家用完后不要到处乱扔,这样的话,会有一种含锰的化学元素会对大家有害的。”动物们说:“知道了。”

到了第三天,小鸡看见地上到处有废电池,小鸡说:“糟糕,我得赶快回去。”它把小猪叫道自己家来,小猪说:“怎么了?”小鸡说:“大家开始丢废电池了。”说完,它又开始动脑了,小鸡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吃废电池垃圾桶”。小猪说:“发明这个垃圾桶有什么用?”小鸡说:“它可是专吃废电池的机器。”说完,他出去把地上的电池都放进了垃圾桶,捡完电池后,小鸡就告诉记者——小熊。小熊就把这件事登上报纸了。

过了几天,小鸡发现地上不再有废电池了。它就又和小猪把电池贡献给大家了。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三年级:明松

机制篇5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的必要性

机构编制管理不仅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一是推进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推进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但从实际情况看,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部门权力缺乏监督制约,行政行为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越权、侵权及不负责任等现象时有发生。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靠制度约束、靠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对机构编制和职能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和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有效杜绝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现象,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重视机构设置的变化、人员编制的增减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整,而忽略了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严重制约了机构编制管理整体效能的发挥。党政机构改革很容易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因此,把监督检查作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种常态,并始终不渝地坚持抓下去,才能凸显机构编制工作的地位,有效激发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三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决策、执行、监督是现代行政管理不可缺的三个关键性环节。监督检查是确保决策落实的重要手段。机构编制管理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决策到落实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加强监督检查对于巩固管理成果尤为重要。同时,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纪律性都非常强,“编制就是法规”、“机构编制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维护机构编制纪律、树立编制部门的权威,客观上要求加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佥监督的长效机制。

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

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一)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重点是对机构编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机构编制数额的控制和人员配备等情况的监督,是整个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事业单位登记年检。通过一年一度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人员结构、经费形式、资产状况及运转情况,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逐一进行对照审核,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完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可以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合理增长。三是机构编制统计。通过机构编制统计,有助于增强编制部门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能力,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专项检查的优势和功能,紧紧抓住党政机构改革检查验收、中小学核编等专项检查的有利时机,找准目标,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二)坚持单位自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要求各单位每年将其职责履行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增减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告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自查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各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重点抽查,抽查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和解决。

(三)坚持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自觉将监督检查工作寓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并重。对部门提出的要求增设机构、调整职能、增加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事前搞好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有理有据的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唱黑脸”、“当反面”,切实为各级党委政府把好关、负好责。机构编制事项议决后,不是一推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其机构运转情况、职能履行情况、人员编制配备情况、事业单位登记情况等进行逐一跟踪监督,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为实现机构编制正规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坚持公开监督与自身监督相结合。机构编制部门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原则、审批程序等,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情况,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向本区域人民群众公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注重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监督约束机制建设。通过完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自查自纠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向本单位干部职工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内部监督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

三、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保障机制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深入持久的抓下去,就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设置的机构、超编制配备的人员、超职数配备的领导干部,有关部门要对其主管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分。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利用掌管资金、财务、项目审批、评优评先等手段,对下级业务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等事宜进行干预的,机构编制经调查核实后,责令其限期纠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机构编制部门违反规定审批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组织人事、财政部门违反规定办理调配和录用人员、核拨经费,由同级党委、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考核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一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审批事项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并对本级各部门机构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对有严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干部,不得异地任职和提拔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把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当前,要以各级各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实行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三是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内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监督制度。机构编制是财政预算的依据。财政预算是控制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才能列入财政预算核发经费,才能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抓紧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相互间的约束监督,加强“实名制”管理,严禁杜绝“吃空饷”的现象发生。

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突出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要突出职能转变和职责界定这个重点,重点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三定”规定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解决好部门职能交叉和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事业单位要突出人员配备这个重点,包括领导干部配备和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以人员配备为总抓手,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深入实际,切忌“蜻蜓点水”。发扬机构编制部门认真细致、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挖掘深层次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坚决杜绝做表面文章的现象,集中精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真正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

机制篇6

【全文】

一、“熔断机制”重在市场风险的总体把控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

指数熔断机制的总体安排为:当沪深300指数日内涨跌幅达到一定阈值时,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暂停交易,中金所的所有股指期货合约暂停交易,暂停交易时间结束后,视情况恢复交易或直接收盘。

根据制度规定,熔断制度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进行双向熔断。当沪深300标的涨跌达到5%时,暂停交易15分钟,熔断结束时进行集合竞价,之后继续当日交易。如若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

设置熔断制度的推出意在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熔断机制”是成熟市场的必备机制

在经历了多次股灾和金融风暴之后,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全球各大交易所均有熔断机制,未有设置熔断机制的交易所,也在进行熔断机制的设置与考量。

从熔断机制采取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熔而断”和“熔而不断”两种形式。“熔而断”是指熔断机制设定的熔断阀值触发后,相关交易暂停。而“熔而不断”是指熔断条件被触发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仍将继续,但交易价格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熔而断”机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美国SP500指数为例,当SP500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超过7%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分钟;当SP500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采取类似熔断机制的还包括日本和韩国。日本规定当东京股票价格指数(TOPIX)超过特定价格区间时,禁止买卖涉及套利交易的股票,直到价格恢复到特定价格区间内。

“熔而不断”机制的主要代表是新加坡。新加坡证券市场熔断机制适用于约占新加坡股市交易量80%的证券,包括海峡时报指数和摩根士丹利新加坡指数的成分股等。根据新加坡交易所从 2019年2月开始实施的熔断制度规定,当证券潜在交易价格较参考价格(指至少5分钟前的最后成交价)相差10%时,便会触发熔断机制,继而实施5分钟的 “冷静期”。“冷静期”内股票仍可继续交易,但价格波动范围限制在10%的波动区间内。当“冷静期”过后,交易恢复正常,新的参考价格也将根据“冷静期” 的交易情况而定。

从指数熔断与个股风险控制的配合来看,风险调控意识较强的国家通常两者兼而得之。如美国和日本,在指数熔断制度之外,也均配合以个股熔断机制或涨跌停盘机制来平抑市场波动情绪和交易风险。2019年,美国证交会对个股交易制定了个股波动上下限的机制,规定在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过5%,将暂停这只股票交易5分钟,但开盘价与收盘价、价格不超过3美元的个股价格波动空间可放宽至10%。日本东京股市对个股则设有涨跌停价格限制,与指数熔断机制相互配合监管市场风险。

三、“熔断机制”有助于稳定市场过激情绪

对于熔断机制这一举措的推出 A股市场的反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争论焦点:一是涨跌停板和熔断机制是否冲突?或者说熔断机制下涨跌停板制度是否成为多余?二是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暂停交易是否人为粗暴的干预了市场的流动性?会导致恢复交易后的加倍恐慌?三是熔断机制是否是解决股市暴涨暴跌的有效手段?

我们对熔断机制做一个简单分析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疑惑,给市场争论焦点一个清晰的还原。

首先,分析涨跌停板和熔断机制的区别。

熔断机制在暂停交易的缓冲过后就可以重新持续交易了,暂停交易让投资者冷静下来,有一个时间来消化价格剧烈变动过程中所带来的信息而不完全是冲动的情绪指挥。涨跌停板虽然没有暂停交易,强制限制了价格的单日变动区间实际上也限制了交易的自由度。而在美国,交易所则有不同的熔断层(比如纽交所就是根据标普的7%,13%,20%有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熔断机制不同(比如纽交所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暂停交易15分钟,第三层则是整日停止交易),这样的规则就给市场较好的自由度选择。涨跌停板封死后交易就基本上很少了、除非打开才能有继续的活跃交易,而熔断机制暂停交易过后就恢复正常交易状态了,因此,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给市场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不能将熔断机制替代涨跌停板制度。二者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对风险的控制侧重点不同。

其次,全市场的暂停交易并不是粗暴的干预市场流动性、反而是变相维护了流动性。

当沪深300指数触及5%、7%的两档阈值时,所有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都必须暂停交易,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可能为数不少的个股并未涨跌至该阈值水平,也被迫停止交易,从市场公平角度来说似乎不合理。但我们应该看到,这虽然从熔断暂停交易的方式上来看是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给诸多投资者造成了自由买卖权利的牺牲,这只是问题暴露出来正面的一面;而背后的一面却是,由于股票跌停之后交易丧失流动性,急于抛售的投资者被迫卖出别的股票,从而形成对其他股票的灾难,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那么,如果有熔断机制、暂停交易的缓冲过后可继续交易就可以缓解这种流动性枯竭导致的多杀多踩踏抛售了。

另外,我们看到,极端行情出现时上市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形象而采取临时停牌措施,停牌家数最多的2019年7月8日高达 1442家、超过半数个股停牌!严重影响了股市正常交易的流动性水平,这也是没有缓冲机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主动采取的保护措施,但直接导致未停牌上市公司的利益受损,也是对投资者不公平的。如果有熔断机制存在,这种极端情况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侵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了。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熔断机制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交易规则虽然是针对指数熔断,但2019 年 6 月,在美股闪电暴跌后,美国证交会在继 1988 年创立的大盘熔断机制基础上,推出了个股熔断机制,以防止此后股市急速滑坡而导致的市场流动性枯竭。2019 年 5 月,美国证交会又批准了以涨跌限制(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机制替代之前实施的个股熔断机制,以降低个股暴涨暴跌所带来的市场波动以及波动所引起的后续影响。可见,个股熔断也成为成熟市场控制风险的新趋势,A股市场设计熔断机制从起始点就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市场的良好发展。

机制篇7

关键词:补偿机制;运行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一、引言

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单位,应以病人为中心,为群众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机制

1.财政投入不足、补偿制度不完善

(1)财政投入不足,调节监管能力下降。在我国的医院总数中,公立医院占有九成的数量,这样就会出现公立医院所获得的财政补助不够的情况。另外,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所获取的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比较低,约占百分之六左右。这样财政收入对医院的影响就比较少,其监管与调节能力也就随之下降[1]。(2)补偿制度不完善,补偿方式不合理。在政府财政补偿中,公立医院所占有的补偿比例基本上没变,而且补偿的数量没有与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率联系,致使补偿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2.医护人员劳务价值得不到合理补偿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主要的收费渠道应该是医疗服务。但是在我国,医疗收费一般都是由政府按照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医院无法自己制定价格。这样就会使医护人员辛苦劳动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3.医疗保险制度对公立医院补偿的制约不够

在医保制度中,医药费用一般都比较低,但是药品和实际的耗材价格却比较高,因此经常会出现医保患者与医院之间会出现矛盾。主要表现在患者希望多治疗、多检查用药。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不合理的方法甚至是违规操作来减少因医保制度限制而减少的损失。

(二)运行机制

1.劳动分配制度不合理。在公立医院中,会存在医务人员得不到该有的劳动价值的情况,其待遇比较低。正因为存在这种劳动分配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使医务人员会通过加大创收来增加个人收入,这样做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过度医疗。

2.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拥有大部分的卫生资源,而这些资源大部分又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这样使得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医疗机构资源存在不足。

3.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在药品产业中,集中度不高,而且流通环节比较多、经营费用也比较高,这样就会在医疗机构中存在药价过高、通过开药拿提成以及不合理给患者用药等不规范的行为。

4.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合理。在公立医院中,缺乏该有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管理调节方面存在许多不灵活、不合理之处,创新意识不够,这样就会造成医院的工作效率低下。

三、探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补偿机制

1.建立科学的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1)将区域卫生资源统筹规划。由政府部分负责对区域内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增加在区域内的公益性或非营利性医院,对于这些范围之外的营利性医院进行管制。(2)建立健全补偿制度。公立医院做为公益性单位,应该定位为社会福利机构。因此,政府应当在财政补偿方面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将相关的补偿制度建立健全。(3)探索财政补偿新方式。尽快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结合各方面政策、物价情况、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等情况综合进行考虑。

2.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1)柔性化调整医疗劳务价格。随着物价实时上涨以及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医院中的相关收费项目比如诊疗费和护理费与医护人员的劳务价格之间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要根据政策有关规定,柔性化的调整医疗价格[2]。(2)探索新型医疗服务支付方式。在国外医院,常见的医疗服务方式有:按服务项目支付、按人头支付、按病种支付等。

(二)运行机制

1.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定位。首先要在公立医院中体现出公益性的服务宗旨,在卫生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公立医院。衡量医院是否具有公益性,关键在于患者是否真正受到了该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次要对公立医院准确定位,让其科学发展。公立医院要根据有关的区域规划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使医疗服务的质量能够更好的提高。

2.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在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中,要强化政府职责,适当的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既要满足民众的需要,也要满足医院的补偿需要,合理控制费用。以现行财政补助为基础,通过分级财政补偿与分级卫生管理控费的方法,对公立医院在宏观上进行管理,在微观上进行监督[3]。

3.将医与药的管理分开,并取消药品加成。政府应该同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一起制定有关政策,选取合适的试点医院。有关的卫生主管部门则要对试点医院进行知道,搞好成本核算,减少并取消因为药品加成以后导致的亏损。

4.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理顺医院管理体制。首先要通过可行有效的措施方法,尽快落实公立医院的自。其次要在人事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在医院的运行机制中,其核心部分就是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与效率为主的考核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优劳优得和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再次要严格管理医院的收支和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核算,加强对于财务的监管和监督。第四要对领导体制强化管理,建立起科学合理和高效率的负责制度。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中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别探讨,分析两种机制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探索有关对策。

参考文献:

[1]贲慧,唐晓东.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存在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1(05).

[2]邓建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弊端分析与改革[J].医院管理杂志,2011(12).

机制篇8

关键词:三明医改;改革机制;扩散机制

新一轮医改开展以来,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虽然各试点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但是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改革成效。而自发启动医改的三明通过开展综合改革形成了独特的“三明模式”,成为了医改中的一匹“黑马”。

一、“三明医改”的改革机制

(1)“三医联动”机制

“三明医改”采用了医药、医疗、医保改革联动的方式进行综合改革。首先从医药入手,通过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来降低药价,并且运用“限价采购、低价入围、医管中心做中介者与监督者”等手段规范了药品和耗材采购机制,使药品价格得到大幅度的下降。其次,在医疗方面,“三明医改”通过提高医务收费来真正实现医生“劳有所得”,规避过度医疗现象的发生。在医保方面,三明采用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一到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对医保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监管力度。“三医联动”机制也最终使得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本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成为现实。

(2)管理机制

按照以往的政府分工来说,三明市的公立医院事务应该由两到三名的分管领导来管理,并且公立医院还要接受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违背了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中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原则,会造成多重领导的混乱现象。因此,“三明医改”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将有关于公立医院事务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归为一个副市长管理,加大了管理权力的集中度,形成了直线型管理结构,使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3)激励机制

“三明医改”的激励机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医生目标年薪制,医生的年薪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构成,并且按照“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的指导原则实行目标制与工分制。2这样就使医生由药品的回扣转向由医疗服务费用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是院长绩效考核制,公立医院的院长工资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院长的绩效考核分值对于整个医院的绩效考核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医生的年薪分配,所以院长就不再以医院创收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医院内部管理为己任。

二、“三明医改”的扩散机制

(1)“三明医改”的可复制性

从“三明医改”的改革机制可以看出,“三明医改”的成功离不开全面的改革方案、彻底的改革执行等因素。但是,在我国其他的地区,“三明模式”的适应性仍值得实践的检验,首先,在三明市适用的医改方案在大城市地区使用需要进行调整指标、标准;再者,“三明医改”的方案中仍有过多的行政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对于“三明医改”的复制应该是复制其改革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配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复制“三明模式”。

(2)“三明医改”的模仿机制

模仿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管理方法,在推广“三明模式”时,如果使用模仿机制,则可以大大降低经济成本。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层级机构和组织结构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三明医改”成为“医改明星”之后,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就成立了,专门学习“三明路径”。这明显是地方政府采用模仿机制的体现,因为自身缺乏对医改路径的创新,所以需要模仿来推动自身地方政府对公立医院医改的进程,但是模仿并不等同于复制,通过创新性调整性的模仿,可以减少改革路途中遇到的排斥与摩擦,降低医改成本,也有可能使地方政府收获创新性医改效益。这也是“三明医改”能够持续推广的原因之一。

(3)学习型扩散的“三明医改”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 2016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部分综合医改试点省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做法和经验”,这也是政府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对于“三明医改”的态度。3这种态度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三明医改”是实行学习型扩散机制。国家层面希望其他地方政府通过学习的方式对“三明医改”进行复制、模仿与创新。学习型扩散不同于简单的复制,由于地方政府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他们也会对除核心改革内容之外的细节展开调整,使改革方案与本地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更相适应,以实现更好的实施结果。因此,在学习型扩散中,国家希望最终的医改结果是不同的地区采用了相似的“三明医改”政策,而非相同的医改方案。

参考文献:

[1]徐书贤.[J].2015年第4期.

机制篇9

    论文摘要: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官员问责制度,修正考核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政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 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疫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 在“ 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 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 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 2008.01

机制篇10

关键词:螺旋输送机 减速机 锥形挤压罩 螺旋转子

中图分类号:TD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02

提高单位时间工效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提高经济效益只靠职工的操作熟练程度是不够的,还得有性能良好的设备,也就是软、硬件要相符。就目前我矿来说,在生产单位职工生产、掘进、采煤,放炮是一些头面必须工作,特别是一些岩巷掘进和炮采工作面,制作炮泥基本是以往都是由职工利用手工捏制而成,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炮泥成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缺少炮泥加工的一些设备。

如在井下能够使用加工炮泥的设备,代替手工制作,机器制作的炮泥具有成型好,效率高,性能良好的设备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有时也受机制的制约,市面采购炮泥加工设备,价格不菲,造成成本费用增加。自这台炮泥机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在炮采一队使用近半年时间,每班放炮制作炮泥人员三人,现只需一人,且一次加工可供应一个圆班(三个小班)使用,节约人力成本近十万余元。而制作这台炮泥机的费用仅为2000余元。由于我厂所制作的炮泥机,制作简洁,使用方便,维修方便,自投入使用以来效果良好且经济效益可观,已在矿上使用。

目前,井下所使用炮泥利用手工制作而成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规格要求很难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机修厂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摸索、交流,并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自行研究制作这了台炮

泥机。

1 用途

可用于各规格的炮泥加工制作。

2 结构概述

本装置主要由电机、减速器、对轮、轴承座、直径273的无缝钢管、螺旋转子、锥形罩、支架及底座等部分组成。其减速器部分采用直齿圆柱齿轮与蜗轮、蜗杆相互配合的两级减速装置,底座及支架均采12#槽钢焊接而成,螺旋转子采用直径80 mm无缝钢管和6 mm钢板锻制焊接制作,锥形罩出口可根据使用采用不同口径。(见总装配图)。

3 技术参数

4 工作原理

机械工作原理:通过减速机带动传动螺旋转子,利用螺旋输送机原理,使制作炮泥的原料通过螺旋转子向锥形成型罩输送,输送到锥形罩内的黄泥在锥形罩内挤压,通过设定直径的出口,加工成需要的炮泥。锥形罩出口根据需要配不同口径,从而可以调整炮泥的直径。

5 制造成本

此炮泥机的电机、减速器、螺旋转子均采用原报废的材料和配件经修复加工而成。泥筒采用直径273 mm无缝钢管自行加工而成,底座和支架采用12号槽钢加工制作,合计成本仅2000余元

6 附螺旋输送设计、加工原始计算、炮泥机装配图

正圆柱螺旋面相邻两条线是不共后面交叉线,所以,正圆柱螺旋面是不可展曲面,只能用近似方法展开。

6 结语

此炮泥机的投入使用,使工效提高了近30倍,降低了劳动强度,结束了炮泥依靠手工制作的历史,同时将为矿节约了大量资金,每年可为矿上节约资金达30万多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