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8:53:16

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驻地医疗队;肺炎;防控;工作机制;实践

2019年12月以来,病毒肺炎,简称“肺炎”(NovelCoronavirusPreumonia,NCP)[1]在湖北武汉暴发,202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并有聚集发病现象[2]。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关于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函》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需派遣医护人员分批次自愿赴湖北参与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支援武汉的驻地医疗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救治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驻地快速建立了系列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驻地医疗队在武汉抗击肺炎疫情中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1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人员架构

2020年2月21日,宁夏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出发。医疗队来自全区6家医院共170名医护人员,其中领队1人,副领队兼联络员1人,队员168人。医疗队分为医疗一队和医疗二队,其中医疗一队临床医师29人、护士56人,医疗二队临床医师33人、护士50人。

2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救治任务

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170名医护人员承担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隔离病区发热4区和5区医疗救治任务,主要救治由武汉市中心医院在上级部门的统筹下,安排于该病区肺炎明确诊断[3]的患者,该病区开设重症病区及普通病区,共编设床位80张。

3驻地医疗队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着眼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加强不同分工人员之间有效协同、高效运转,并确保救援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队实践探讨了“13项工作机制”。3.1建立驻地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工作机制。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要求,宁夏第六批援湖北抗疫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隶属于中共宁夏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临时总支委员会。临时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负责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期间通过以老带新、组织积极分子火线入党等活动,带领援湖北医务人员有力有序开展支援任务。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以党的建设引领业务管理[4],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凝聚和宣传医疗队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2建立驻地医疗队小组工作机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对驻地医疗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检验[5],宁夏第六批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驻地后,迅速成立医疗队工作机构,由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护理组、院感组、宣传组、服务保障组、督查组、康复和心理干预组等八个工作小组组成。工作小组在各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全面协调负责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人员培训、应急处置、专家会诊、远程会诊、患者管理、物资保障、督导检查、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制度建设等[6]方面的工作。医疗队工作机构的建立,确保了驻地医疗队与自治区支援湖北医疗队前方工作指挥部紧密联系、主动配合。形成了对内指挥有力、运转高效、保障到位的救治运转体系和工作机制。3.3建立驻地医疗队队员个人防护培训及考核机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7],防疫期间驻地医疗队队员个人防护培训统一分为四个阶段:①出发前由原医院院感科进行院感知识的理论授课和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培训;②到达驻地后邀请宁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到驻地进行战前培训,并就队员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③由各医疗分队队长召集本单位的医护人员一对一、面对面培训和演练;④制定手卫生、戴脱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面屏、穿脱防护服和隔离衣、分级防护操作标准和流程考核打分表,抽取评委,对每个队员进行现场考核打分,分数达90分以上为合格,方可上岗。3.4建立医疗队驻地消杀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医疗队在驻地建立消杀工作制度[8]。①在驻地楼下划分出口和入口;②在入口处搭建帐篷,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队员下班通过入口通道必须严格按照消杀防护流程更衣和消杀;③队员单间住宿,宿舍内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队员下班到宿舍须洗澡至少30min;④医疗队成立专门消杀工作小组,安排专人24h值班,保证医务人员每班次工作结束回到驻地后人人顺利完成消杀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了医务人员安全。3.5建立驻地医疗队医疗、护理专家组工作机制。组建医疗队医疗、护理专家组,负责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对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隔离病区发热4、5区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对医疗队工作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对防护用品级别进行识别,对工作流程、诊断标准、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进行指导。3.6建立联合医务处工作机制。驻地医疗队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医务处组建联合医务处,以“共同协商、凝聚共识、步调一致、快速落实”为原则,以确保日常工作高效运转和重症患者及时救治为目标,对各病区医疗活动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持医疗体系的最佳状态;根据接管隔离病区的工作任务[9],结合肺炎诊疗特点,建立病区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电子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心理干预、人文关怀制度等,使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有章可循。3.7建立联合护理部工作机制。驻地医疗队与武汉中心医院护理部组建联合护理部,对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持护理工作正常运行;深入科室协调并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督导有关制度的落实,组织协调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及时协调全院护理人力资源、医疗设备、物资保障等,提高工作效率;编写《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工作手册》,确保护理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10],《手册》涵盖组织管理、护理操作、工作流程3个篇章,明确了医疗队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职业防护和医疗物资管理、常规护理技术标准、肺炎核酸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患者咽拭子采集技术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维护、进(出)隔离病区流程、办公室工作流程、治疗消杀班工作流程、责护班工作流程、总务后勤班工作流程、隔离病区日常清洁消毒流程、隔离病区终末消毒流程等,是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的根本保障[11]。3.8建立联合院感办督查工作机制。医疗队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组建联合院感办,督查防护物资是否合格、数量是否充足,尤其是防护口罩、外科口罩、防护服、外科手套;督查防护用品使用是否得当、穿脱是否规范;督查患者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的处置是否及时,包装是否正确,流程是否合规;督查环境物表和空气消毒[12]是否有按相关规范和流程执行,消毒记录是否完整;督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对于在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查人员及时填写《肺炎疫情防控现场督导质量持续改进单》,并进行反馈和督导整改。3.9建立联合专家组会商工作机制。以“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目标,医疗组与武汉市中心医院专家组建联合专家组,每日十二点前联合医务处汇总各病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13]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给氧方式、呼吸机参数、氧饱和度、基础疾病等;每日下午两点前联合医务处工作秘书将汇总表传送给当天轮值专家组组长;每日下午四点,在联合专家组会商办公室,由轮值专家组组长组织专家会商,通过系统查询病历资料及远程会诊方式对患者逐一会商,评判患者一般状况、疾病分级、病情发展及预后,提出治疗建议及意见。联合专家组会商意见由联合医务处工作秘书记录、打印并请专家签字确认后,医务处工作人员向所管病区传达会商意见并督导执行。3.10建立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机制。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包括下班回驻地医务人员的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驻地医疗队通过驻地武汉后勤保障部门对接武汉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提出合理化处置建议,得到当地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制定了《驻地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规范了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避免了医疗废物的二次污染,保障了驻地医务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3.11建立驻地医疗队安全管理机制。①进行医疗队队员岗位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院感及个人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岗位分区是否科学、工作流程是否合理、个人防护是否到位、工作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风险程度综合评价7个方面,由各医院医疗队队长对每名队员上岗前、换岗前评估及出现特殊情况时随时评估,全部评估项达到合格以上方可上岗,对于评估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各队需第一时间向医疗队领队报告,由领队组织专家再次评估。做到关口前移,降低风险,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②采用分楼层、单间宿舍住宿方法划定集中居住范围,从人员管理、防控预案、自我监测、环境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科学规划[14]。③医疗队员尽可能做到相互不接触,避免交叉感染。④加强物品管理,防护物品和生活用品分开存放。⑤固定车辆及时间接送医疗队员上下班,使医疗队员“工作点-居住点”两点一线。⑥禁止使用一次性电炉,禁止私藏易燃易爆物品。⑦禁止使用空调,房间卫生由医疗队员自行负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⑧督查组每3天组织一次医疗队驻地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12建立驻地医疗队宣传工作机制。组建医疗队宣传组,按时汇总上报医疗队工作量、工作日志等各种信息;及时收集、整理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典型人物、亮点工作等信息,统一上报队长进行审核,并及时,弘扬正能量;及时梳理和传达有关文件、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和会议精神等。3.13建立驻地医疗队队员心理疏导机制。针对医务人员昼夜奋战一线心理压力大、身心疲惫等状况,根据诊疗、护理任务变化,及时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及时了解队员生活需求及心理动态,排查医护人员身体状况,及时调整不适合继续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集中开展队员心理健康评估,加强心理干预[15]和疏导,减轻医疗队员的心理压力;借助微信群,通过视频、动画、PPT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每位队员加油鼓劲,对队员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积极协调防护用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供给;医疗队队长与队员谈心谈话,聊心得体会,了解队员的实际困难,建立台账,协调后方切实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

4驻地医疗队工作阶段性成效

截止3月8日,医疗队收治肺炎住院患者76人,其中重症患者11人,危重症患者4人,出院患者22人,疑难病例会诊9例,采咽拭子121例,患者心理疏导711人次,无死亡病例;驻地消杀站消杀1319人次;队员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83人;全部队员身体健康;医疗队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5讨论

机制建设范文篇2

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设岗定责,解决“岗位如何设”的问题

本着“因事设岗、因量定人”的原则,由人事部门以单位职数为依据,科学配置工作岗位,明确各科室、分局的职责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地设岗定责,整合人力资源,确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形成清晰、完善的工作岗责体系,让每个人知道“岗位如何设”,“我该做什么”,消除职责不清的现象。

(二)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哪些该我干”的问题

工作职责由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构成,工作职责按“自下而上”的程序制定,科室职责由科长(分局长)提出后,交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人事部门把关;岗位职责以科室职责为框架,由岗位责任人提出,科员职责由科长(分局长)进行初审,科长(分局长)职责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各个岗位职责汇总后交由分管领导确定。各单位将分管领导审核后的工作职责汇总,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材料提交党组研究予以确认。通过完善岗责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明确了每个岗位人员该干什么。

(三)提出工作目标,解决“工作质效”问题

工作目标“自上而下”分层次提出。即一把手对副职提出目标要求,分管领导对科长(分局长)提出目标要求,科长(分局长)对本单位的人员提出岗位目标要求。目标要求要精细、具体,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做到工作目标宽严适度,实际运用得心应手、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科室工作目标设定后经分管领导审核,提交党组研究确认,让每位干部清楚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质效。

(四)规范工作流程,解决“事该如何干”的问题

工作流程分为涉税执法流程和行政管理流程,以工作职责为基点,根据税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管理办法,以及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本着“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制定出透明、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让每个岗位人员知道“事该如何干”,让征纳双方办理事项以及内部行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设定风险预警,解决“哪些风险要防范”的问题

根据岗位职能特点和职责要求,通过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集体议等方式,排查出已经存在或可能出错的环节或问题,对风险点进行梳理、归纳,告知岗位责任人,让干部清楚知道工作中有哪些“雷区”,实现风险预警提示。

(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解决“平安如何保”的问题

根据查摆出的风险点和拟定的工作目标,分层次地提出各岗位相应的岗位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力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实实在在,防得住、控得了、可操作、易监督。

(七)完善考核办法,解决“工作质效评价与责任追究”的问题

把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部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让工作内容彻底“曝光”,并实行量化考核,打破平均主义的做法,实行按岗位分别考评的办法,把责任考核落实到人,实现考评的公平、公正,促进岗位风险防范的推进。

1.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各科室(分局)负责人与局党组签订年度岗位风险防范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风险防范工作目标,让每位干部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存在的风险和应承担的后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按月督导。成立效能工作督导小组,按月对各科室(分局)、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没有按规定时限完成计划任务或班子督办事项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加快工作落实。对出现岗位过错的责任人给予相应责任追究。

3.完善绩效考评办法。以机制中的“工作目标”为落脚点,搭建上、下级互动的季度考评制度,形成考核明晰、操作性强、奖惩分明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工作质效的提高。

“五防”配套,确保《机制》落到实处

(一)教育防范。把“机制”列入队伍教育培训内容作为队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工作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或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二)监督防范。通过建立、完善《连带处罚责任制》、《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执法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的内部监控机制。

(三)重点防范。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将税收管理员、稽查员作为岗位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建立征、管、查工作情况月分析会制度,对易发风险岗位工作情况按月进行点评、梳理、引导,抓住关键岗位实行“重点盯防”,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四)合力防范。结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通过编制职权目录,规范行政运行和执法环节,通过“合理分权、有效制约、强化管理、政务公开、述职述廉”,加强机关科室间,机关和基层之间有效制约,形成纵横交错的防范网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五)借力防范。加强与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的沟通、联系,与政府行评办、纠风办等单位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扩大岗位风险的外部防范网络范围,提升防范效力和威慑力。

试点工作的突出特点

(一)领导重视,有序组织。将岗位风险防范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岗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人事、监察、效能、征管法规等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机制创建、宣传发动、推广试行等步骤清晰,层次合理,组织有序。

机制建设范文篇3

强化思想建设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防腐机制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着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监督"失控",违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使之能相对独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腐败的锐利武器。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使高级干部"不便于腐败"。

强化法制建设

强化法制建设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反腐败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反腐败预防、惩戒、监督等方面的法规,比如建立《行政程序法》、《财产申报法》、《国家公务员监督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反腐败法规体系,使反腐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腐败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规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腐败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腐败分子沉重的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赃枉法的腐败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腐败分子,教育干部,使之"不敢腐败"。

机制建设范文篇4

——联合型决策机制。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决策不能是一个党组织或者是某一个书记说了算,而应该充分体现集体决策的智慧,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社区工作纷繁复杂,一个党组织或者是一个人不能洞见社区党建工作的全貌和把握社区党建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决策中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和联动性。

——制度性监督机制。要建立一种包括决策监督、执行监督、考核监督、评估监督在内的全过程民主性监督,不管组织层级上下、领导职位高低,都能置于一贯性的监督体系下,从而弥补个人和组织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缺失。

——民主性协调机制。社区党建的协调工作要建立在平等和民主氛围中,协调的力量大小取决于占主体地位的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政治艺术和技巧以及社区党务工作者对民主规则的把握和娴熟运用。民主性的协调机制应该包含事前的协调、过程中的协调和事后的协调,自始至终体现组织的尊重和平等。

——社区党务工作适应型培训机制。现在一些地方从事社区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经验和程式依然沿袭传统的制度约定和权力支持下相对僵化的工作方法,对目前的社区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并无太多的了解和把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几乎是党务工作的全部。社区是我们党获得新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基础的最基层也是最主要的阵地,这个阵地需要一批精兵强将去开拓、去坚守。因此社区党务工作的适应型已是当务之急。适应型培训应培训两种人才,一是执行型的,只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就可以胜任,这在一个党组织的内部是非常需要的;一种是开拓型的,除了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学识、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从事党务活动的技巧,这在当前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公共事务主动性参与机制。要使社区内的党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自愿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开、透明与服务是基础,也就是说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合作要体现公开原则,体现透明原则,体现服务原则。

——社区群众工作广泛性动员机制。要把大部分的群众动员起来,建立一种广泛性动员机制,体现社区党建工作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机制建设范文篇5

本文作者:彭建涛工作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机制建设范文篇6

把思想教育和实践磨炼结合起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修养。一个人的思想信念,决定着他的行为取向,只有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使党员干部内心有信念、奋斗有方向、行为有归依。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身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就很可能迷失方向和自我,导致行为失范、作风败坏。所以,要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实践磨炼过程中,注重作风修养。在这方面,我们常德市委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普遍的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强化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发挥党校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三年来,全市共系统培训党员干部10.6万人,培训县处级干部1300多人。我们始终把党性教育、政治品德教育作为重点,强化理论学习考核,确保理论教育效果。今年初市委集中组织全市科以上实职干部进行理论考试,对63名考试不及格的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走向深入,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党员干部按科学发展观想问题、办事情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党内生活锻炼。坚持把民主生活会作为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培养党性意识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督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减少党内消极现象。坚持党课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作示范,促进了广大党员党性意识的增强。三是强化基层实践磨炼。扎实开展“围绕‘三最’搞调研”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疾苦,激发对群众的同情之心;了解群众的可亲可敬,激发对群众的关爱之情;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愿,激发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把基层和工作一线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大熔炉,常德市去年以来选派近400名后备干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地方及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加强基层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改进了作风。

整章建制,用好的制度为作风建设导好向、定好规。制度是一种导向,导向决定风气。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党员干部受到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约束,必须不断改进作风,绝不让作风不好的人在党内有市场。要防微杜渐,重在防范教育,不要等到出了大问题才来调查处理,既危害党的事业,影响党的形象,又使干部本人追悔莫及。具体来讲,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督查制度,对干部作风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要建立健全多方位的考察制度,把常规性考察、问题反映专项考察、有关部门专项考察结合起来,加强年度考察、届度考察、提拔推荐专项考察和干部监督的信息整合力度,及时掌握干部作风情况和问题,做到及时处置,促进干部加强自律,推进干部队伍整体风气好转。要建立谈话提醒制度,对于群众反映较多但未达到明显违纪程度的问题,由组织部门及时对有关干部进行谈话提醒,防止问题扩大。要建立领导班子重大议事制度,规范各级领导班子议事内容、程序和原则,促进领导班子规范用权、民主议事、科学决策、团结共事,重点防止领导班子中家长制作风、议而不决、闹不团结等不良风气。要建立干部作风民意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干部作风群众满意度测评,对群众反映不好的干部暂缓提拔或重用。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追求正当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要形成良好的干部作风,必须以人为本,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让作风好的干部能及时得到来自上级的肯定评价,同等条件下优先得到选拔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能及时得到教育和提醒,直至组织处理,绝不能让他们得到提拔重用。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凭实绩论干部,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坚持提拔、重用干部向扎根基层、老实干事的同志倾斜,向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同志倾斜。要真正重视、真心帮助、真诚信任基层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尽可能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

机制建设范文篇7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运作模式和施政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治本措施,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措施。

一是要深化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越位”的突破口,也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切入点。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看,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即“权力寻租”环境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是铲除“权力寻租”活动的治本措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应可能地以市场机制来替代权力的运作,最大限度的取消审批范围。对确需保留的要加强监督,要制定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管措施;要按照现代政府勤政廉洁高效的要求,着力解决行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拖、卡、压和推诿、扯皮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综合审批机制,努力营造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和“进一道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缴一次费办完,按承诺时间办结”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作用。发展规范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抓紧规范和发展中介机构,抓紧培育一批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具有较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能体现经济发展优势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和纽带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监管、协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社会监督服务体系,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

二、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只有法制完备,社会和经济秩序井然,才能使经济发展快、效益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得住脚。”当前,法制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执法司法不公的现象;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惩治还不断有反复,说明还存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治本措施。

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坚决惩治乱执法、滥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的行为。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的司法环境。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是实现有法必依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执法不严将会造成人们对法规规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对法规规章公正性的信心,以致造成社会法度严重废弛的严重局面。因此,强化行政领导和行政机关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革行政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手段,是保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重要措施。

要源头治理,釜底抽薪,铁心硬手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曾是纠风专项治理的重点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屡禁不绝,因而必须从源头上抓好制度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制度。要按照中纪委第二次全会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这种无异于拦路打劫的行为,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防止利用“三乱”来“改善办公条件”、“弥补经费不足”、增加小团体的福利等不正之风和贪污受贿的腐败问题。

三、推进“阳光工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市场的开放、统一和有序。

1、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保护公平竞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工程项目进入市场的覆盖面,加快重点和专业工程进入统一市场交易的步伐,坚决杜绝场外交易、规避招标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严历查处违纪违规案件,要开展针对这些项目的执法监察,督促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防止任何个人和单位违规操作,使市场主体获得法律上和经济负担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机会均等地在市场上取得生产要素。

2、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市场环境的重要一环。要纠正市场交易当中的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例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县以上和国有企业所办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都有要对国家规定列入招标采购范围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坚决纠正和查处规避药品集中招标、违规操作、向投标企业乱收费等行为。要加强药品招标后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药品招标工作经验,完善药招标各项制度,使药品招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又如政府采购,都要采取招标采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3、利用政府职能,整顿市场秩序。要利用政府保护职能,通过合理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利益最大化。同时按国际惯例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对农业产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打击偷税骗税、经济欺诈等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要充分认识建设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然。

机制建设范文篇8

论文主题词:监理机制研讨

近年来,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形成了农机安全网络管理机制。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的“头重脚轻”格局有待于认真解决。

一、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首先是要解决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强化对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认识。

(一)农机安全是社会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解放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省(直辖市)、县(州)、乡(镇)四级人民政府,乡(镇)是基层的组织,同样肩负着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包括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已成为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机械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等重要的劳动工具。但是,一些农机驾操人员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规范、安全设备不配套等主客观原因,时常引发农机事故,甚至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一个乡镇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把农机安全纳入重要范畴,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二)乡镇是农机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乡镇管理农机安全与省(市)、县(区)相比,具有范围小、数量少、直接面向农机驾操人员、便于管理等特点。乡镇一级不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指挥中心,也是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中心。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抓好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及时督查、纠正违章行为,整改安全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才能进一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如果把农机安全提高到一个防御性的战略高度来研究,乡镇一级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就是一个最前沿的指挥所。失去前沿阵地的防御,就难以控制整个农机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农机安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机系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机安全管理者经常与驾驶、操作人员打交道,不仅管理运输、作业安全,而且是新机械的推广、使用向群众作广泛宣传的重要渠道。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乡以上的农机安全管理机关对于农机安全管理,不能经常管理到每台农业机械和作业现场,只有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才能消除农机安全隐患死角,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当前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近年来,随着乡镇机构改革,过去建立的乡镇农机站由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变成了社会化服务单位(自收自支),从而造成了乡镇农机站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部份县、市采取了一些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县、区建立了农机监理分站,由分站管理该片区的农机安全;有的县、区把乡镇农机站纳入了农业服务站,保留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有的县、区取消了农机站,农机安全由乡镇安全生产办公室统一管理。这些办法和措施与乡镇改革以前相比,严重地削弱了农机安全的管理。

(二)安管人员不落实。部份地方保留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负责本辖区农机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业务上虽然受县农机监理站委托,履行委托、协助行政执法职能。但是,按照行政执法的规定,单人不能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乡镇采取了农机安全管理员与当地派出所、乡镇安办人员联合执法,然而农机安全管理毕竟缺乏主动性。还有一些乡镇虽然确立了乡镇分管领导,农机安全由乡镇安办统一管理,但是,没有懂业务的专职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农机安全管理仍然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工作经费无保障。农机安全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活动,这种活动显然只有社会效益,而无自身的经济效益。好多地方解决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60%的财政工资,其余部分由自己去创收,显然这种方式不符合上级的规定,也不符合农机安全管理的需要。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工资无保障,工作经费就更难解决,需要开展的驾操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活动就无法进行,农机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积极探索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乡镇是农机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农机安全管理形势和农机安全管理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

(一)保证人员落实,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仅靠农机部门的重视还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它涉及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渠道,必须得到省、市、县、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纳入行政执法单位,大的乡镇确定2-3名农机监理员,小的乡镇确定2名农机监理员,具体担负本辖区的农机安全管理。同时,在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中,要把乡镇农机安全监理作为一个重要范畴,从而使乡镇农机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履行农机安全管理职能。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的范围、重点是:乡村道路农用运输机械安全,农村加工作业机械安全,田间自走式耕、种、收作业机械安全。存在农机安全隐患的根源是:农机驾操人员安全意识差,基层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农用运输机械驾驶员违章搭人、严重超载、“病机”从运等现象较为突出,加工作业机械、自走式农机械驾操人员无证操作、作业场所安全设施警示标志不齐全等现象极为普遍。建好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就必须按照管理职能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全民农机安全教育,认真开展农机道路、加工作业场所及田间作业的农机安全检查,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及时整治安全隐患。同时,配合县、区农机监理机关,搞好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机械及驾操人员安全检查,督促办理保险、互助协会等工作,大力加强“平安农机”村、户建议,营造良好的农机生产秩序

机制建设范文篇9

安徽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中央文件下发不到一个月,就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等六个文件,形成了从安徽实际出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与中央长效机制文件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

在党中央和省委这些重要文件(以下简称十个文件)的指引下,我们省直机关工委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大胆求索,为努力推进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与研究探索。现将主要情况和认识体会汇报于后,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共同讨论商榷,祈求指教。

一、认真学习悉心领会对照中央和省委“十个文件”的精神理清长效机制建设的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党中央制定下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四个重要文件,是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更好地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安徽省委制订下发的六个配套文件,是依据安徽党建工作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文件,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要求。这“十个文件”,一脉相承,环环紧扣,为机关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依据。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向省直各单位下发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通知》。强调,建立健全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尽管工作千头万绪,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悉心领会好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精神,理清工作思路。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一是,把“十个文件”合印成小册子,发给机关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同时,要求各单位利用内部网站、宣传栏、简报等各种传媒载体刊登文件内容,便于党员随时学习查阅。二是,把“十个文件”列入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年度学习计划和考核内容,要求机关党委按照要求,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好头做表率;年终还组织了专门的检查考评,通报了考评结果。三是,利用省直机关党校,举办学习贯彻“十个文件”、加强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党务干部专题培训班及党员轮训班,先后共有五万多名机关基层党务干部和普通党员接受了培训和轮训,参学率达到98%。四是,在省委召开的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后,利用省直机关党建研究会换届的机会,召开了省直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学习交流会。五是,组织省直机关认真学习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同志在全省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就为什么要建立健全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怎样理解与把握长效机制的科学内涵及基本要素,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长效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与研讨。

现在的实践证明,我们当时的认识是对头的,采取的几项措施也颇见成效。首先是,比较好地澄清了一些有碍于长效机制建设的模糊认识。明确认识到,虽然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阶段性,但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工作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从而,较好地防止和克服了思想上的松劲情绪,进一步提高了重视与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自觉性。特别是有效地加快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的整改步伐,巩固和扩大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其次是,比较好地弄清了做好机关党的经常性工作与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中制订具体制度与完善科学的体制机制,重视理论研究与抓好工作落实等方面的辨证关系,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晰了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的工作路径。第三是,比较好地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升了工作实效。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省直各单位对照中央和省委“十个文件”的要求,对本单位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以及以前制订的党建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建立、完善或取消了3069项具体制度,为进一步推动机关长效机制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握长效机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八十多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同样的道理,这也是研究长效机制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一年多来,组织推进机关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与把握机关长效机制建设,才能抓住要领、抓住根本,机关长效机制建设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工作内涵并取得切实的成效。

那么,在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就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①。毫无疑问,这也是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一目标和方向不动摇,努力把机关长效机制建设融入到整个党的工作大局中去,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去,定好方位,把好方向,做到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努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极大的精力组织推动省直机关开展了效能建设。并把这项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的“为党旗添光彩,为崛起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无缝衔接,以“改进机关作风和部门行风,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对工作的激情”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省直机关长期存在的影响党群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六大顽症”②,实现“六个突破”③,服务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切入点。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效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省直机关原有1224项省级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取消下放491项;原有1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了61项,一年减少收费32亿元。通过全面推行“办文办事限时”、“首问负责”、“责任追究”和“首席代表”等制度,政务中心现场办结率明显上升,实际办理时间明显缩短。通过对职能交叉问题的摸底清理,对42个部门的70个项目进行了重新规范和界定。在加强信用建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以前群众对省直机关最不满意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普通老百姓和外来投资者对省直机关思想作风与办事效率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省直效能办两次委托新安晚报进行了独立的舆情调查,分别有89.5%和92%的受调查人认为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效能建设在成为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名片”的同时,也成了省直机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活力工程”,成了省直机关党员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帮助基层和人民群众解决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的“民心工程”。效能建设活动与机关党的建设的各项经常性工作紧密结合,促使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新的强化,机关党委和党支部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地推动了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也为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效能建设在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以及2006年安徽省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紫光阁》均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多次作了报道。有十多个省,市还专门派人来我省进行考察交流。今年5月下旬,中央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文件情况检查组听取汇报后,兴趣盎然,认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颇具“安徽特色”的有益探索。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关键性的突出问题科学架构机关长效机制建设的制度体系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检阅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各单位修订的党建工作制度,肯定会有不少感触。当时许多单位都是本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想法,来规划和设计长效机制建设的框架。结果是,少则十几个多至几十个制度,无分巨细,面面俱到,层层叠叠,虽然详尽,实践中却难以适从。所以,当看到中央“四个文件”时,既觉得茅塞顿开,又感到有些意外:“怎么这样简单?只有四个文件!”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工委领导班子的认识是很统一的。坚定地认为,中央和省委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四个文件”提纲挈领,抓住了当前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解决关键性的突出问题入手,架构起了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这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是在党的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例证,是指导我们研究建立健全机关长效机制最科学、最实际的典范。

为了指导和督促省直各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十个文件”精神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分头到部委厅局,与单位党组(党委)及机关党委的同志一起分析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从研究个性问题入手,抓住共性问题不放,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梳理出省直机关党的工作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依据《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十个文件”的精神,陆续修订了旨在大力加强党员理论武装工作的《省直机关“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旨在加强机关基层组织建设的《在省直机关开展创建“效能建设红旗党支部”活动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旨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的《关于省直机关创建“三优文明单位”的考评办法》,以及旨在严格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关于实行省直机关党的工作责任制的规定》等具有较好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并使之与学习贯彻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省委的《建设纲要》紧密结合,通过在省直机关组织开展学习《文选》、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月、向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李庆同志学习、创建“效能建设红旗党支部”、举行发放新式“流动党员活动证”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逐步架构起比较切合省直机关党的工作实际的、“做得到、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的长效机制建设的制度体系。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效果显著。今年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工委书记赵国屏及三位副书记分别带领四个督查组,对省直机关贯彻落实“十个文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结果显示:120个厅局级单位党组(党委)中心组,有80%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其它20%的单位也基本上达到了要求;普通党员参加集体教育的时间达到12天;去年6月以来,省直各级党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680多期,培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731人、机关党务干部949人,党员2.2万人。一年多来,省直机关实际外出流动党员399人,接收流入党员659人,都办理了相关的发证和登记接收手续。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普遍比较落实。今年“七.一”前夕,省直工委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建党86周年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省直机关党的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四、加强督查破虚治松在狠抓落实上做文章下功夫保证长效机制建设的稳步深入

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而长效机制建设本身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要按照系统科学的要求,搞好基本制度的建设。众所公认,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主要是重修订、轻落实,重布置、轻督查。这显然不符合党的思想路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为,制度是人订的,也需要人去执行;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本身不会自动实施。无论多么美好的设想、多么完备的制度,如若不能落到实处,一切都是枉然。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推进省直机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努力防止和克服上述问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紧抓好制度建设,一手狠抓督查落实工作,保证长效机制建设的稳步深入。但是,囿于工委自身条件的限制,要真正做好全覆盖的经常性督查落实工作困难非常大。我们就千方百计,发掘自身的组织优势,协调和利用各种工作平台,对督查落实工作实行“综合治理”。一是,先在一年一度的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周详的部署。平时,则充分运用好工委的《省直机关情况》简报和《七月风》杂志、《省直党建网站》,收集和反映各单位长效机制建设的信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纪工委和工、青、妇组织也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它列入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合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建设。二是,利用工委具体负责省直机关“效能办”日常工作的有利条件,把机关党的工作与长效机制建设的要求纳入“效能办”经常组织的明查暗访内容,加大督查落实的工作力度。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除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外,还记录在案,在年终综合考核中予以扣分,使上上下下都不敢掉以轻心。三是,借用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推动督查落实工作。去年3月24日和今年4月3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和深入推进大会。这两次大会,都是由省委书记郭金龙主持,由他和省长王金山分别讲话,省直机关及中央驻皖单位副厅级以上在职干部全部参加。我们认为,这对于机关党的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极好的宣传督查机会,于是在会前就主动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系,并得到省两位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各单位党组织把效能建设与机关党的工作及长效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郭金龙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机关党的建设,要认真抓紧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党代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晚上,省直工委组织了一场专题文艺演出,邀请省委领导出席并讲话,再次就这方面工作提出要求。

这些举措,虽然只是借题发挥,但作用非常巨大。今年四月,省直工委下发通知,要求省直机关各单位对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十个文件”,建立健全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各单位对此非常重视,绝大多数都是“一把手”亲自负责。五月份,省直工委抽查了40个部委办厅局,也几乎都是“一把手”介绍汇报情况。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他们自身的认识比较到位以外,与省委领导反复强调、高度重视、做出表率;与省直工委持续督查、破虚治松、狠抓落实,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再一次证明,和做任何工作一样,加强督查,狠抓落实,对于抓紧抓好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何等重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那么,深入推进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就会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政治空话。

机制建设范文篇10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的必要性

机构编制管理不仅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一是推进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推进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但从实际情况看,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部门权力缺乏监督制约,行政行为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越权、侵权及不负责任等现象时有发生。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靠制度约束、靠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对机构编制和职能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和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有效杜绝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现象,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重视机构设置的变化、人员编制的增减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整,而忽略了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严重制约了机构编制管理整体效能的发挥。党政机构改革很容易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因此,把监督检查作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种常态,并始终不渝地坚持抓下去,才能凸显机构编制工作的地位,有效激发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三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决策、执行、监督是现代行政管理不可缺的三个关键性环节。监督检查是确保决策落实的重要手段。机构编制管理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决策到落实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加强监督检查对于巩固管理成果尤为重要。同时,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纪律性都非常强,“编制就是法规”、“机构编制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维护机构编制纪律、树立编制部门的权威,客观上要求加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佥监督的长效机制。

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

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一)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重点是对机构编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机构编制数额的控制和人员配备等情况的监督,是整个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事业单位登记年检。通过一年一度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人员结构、经费形式、资产状况及运转情况,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逐一进行对照审核,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完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可以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合理增长。三是机构编制统计。通过机构编制统计,有助于增强编制部门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能力,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专项检查的优势和功能,紧紧抓住党政机构改革检查验收、中小学核编等专项检查的有利时机,找准目标,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二)坚持单位自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要求各单位每年将其职责履行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增减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告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自查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各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重点抽查,抽查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和解决。

(三)坚持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自觉将监督检查工作寓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并重。对部门提出的要求增设机构、调整职能、增加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事前搞好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有理有据的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唱黑脸”、“当反面”,切实为各级党委政府把好关、负好责。机构编制事项议决后,不是一推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其机构运转情况、职能履行情况、人员编制配备情况、事业单位登记情况等进行逐一跟踪监督,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为实现机构编制正规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坚持公开监督与自身监督相结合。机构编制部门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原则、审批程序等,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情况,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向本区域人民群众公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注重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监督约束机制建设。通过完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自查自纠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向本单位干部职工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内部监督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

三、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保障机制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深入持久的抓下去,就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设置的机构、超编制配备的人员、超职数配备的领导干部,有关部门要对其主管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分。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利用掌管资金、财务、项目审批、评优评先等手段,对下级业务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等事宜进行干预的,机构编制经调查核实后,责令其限期纠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机构编制部门违反规定审批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组织人事、财政部门违反规定办理调配和录用人员、核拨经费,由同级党委、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考核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一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审批事项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并对本级各部门机构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对有严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干部,不得异地任职和提拔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把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当前,要以各级各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实行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三是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内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监督制度。机构编制是财政预算的依据。财政预算是控制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才能列入财政预算核发经费,才能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抓紧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相互间的约束监督,加强“实名制”管理,严禁杜绝“吃空饷”的现象发生。

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突出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要突出职能转变和职责界定这个重点,重点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三定”规定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解决好部门职能交叉和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事业单位要突出人员配备这个重点,包括领导干部配备和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以人员配备为总抓手,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深入实际,切忌“蜻蜓点水”。发扬机构编制部门认真细致、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挖掘深层次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坚决杜绝做表面文章的现象,集中精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真正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