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11:02:54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79-02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于另一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新的学习产生有利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相反,对新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进入初中,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物理知识,但小学的自然知识与初中的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初中教师要把握小学自然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避免负迁移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先导和铺垫作用

总体来说,小学自然知识学习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先导和铺垫作用。教师在讲述初中物理知识之前,要深入了解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这两部分知识的结合部,运用教育心理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正迁移,使学生的小学学习和初中学习很好地衔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些内容如热膨胀现象、杠杆、电磁铁、凸透镜等,在小学自然课中都有一些讲述。这些讲述多集中在直观现象方面,而且这些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了一些感知,相关的自然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例如,小学自然课在讲温度时提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暖,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越暖的物体温度越高。在初中物理课中,要求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物体冷暖的直观感知上,而要进一步知道温度是对物体冷暖程度的量化表示。因此,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是在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具有先导和铺垫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对小学自然知识进行细化、深化、广化。如在小学自然课中学习的水的三态变化、浮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在初中物理课中内容似乎与之相差无几,而且学生通过对小学自然科的学习,对这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在初中物理课上,就必须对这些已存在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零碎、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广度扩展和深度挖掘,并将之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构成学生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物理课的内容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神秘的,他们往往会带着好奇心来学习物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通过引导将其发展为求知欲,然后再通过教学进行知识的再现和深化、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就能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因此,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小学自然知识,深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准从小学自然知识过渡到初中物理知识的切入点。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到沸腾的现象,然而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一无所知。在教学物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准备好教学器具,在课堂上先对学生学过的沸腾现象进行演示,然后置半杯温水于烧杯中,放入抽气机的密封玻璃罩里,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一部分气体,学生便观察到烧杯中水在沸腾。在学生的惊奇之余,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小学学的知识得到重现和加深,形成的新知识能很好地嵌入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善于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部,并处理好结合部的教学

按照知识建构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发生学习迁移和进行知识构建的必要条件是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并设计好结合部处的教学。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课的蒸发知识时,考虑到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讲了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液体蒸发的内容,然后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加入初中的新知识,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一语道明了旧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用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在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中注意防止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迁移理论来说,旧知识的学习也可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干扰的作用,从而会妨碍新知识的建构,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负迁移。负迁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定势。例如,教学物态变化讲到窗花的形成时,冬天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得多,学生往往会从学过的温度低容易结冰的道理认为窗花是在室外形成的,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师应通过实际事例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在讲这一节课前,应直观地向学生做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并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真实的现象,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结论。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2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有效衔接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数学知识面的拓展和难度的增加,往往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与初中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教学,不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本文简要谈谈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的具体策略。

1.挖掘教材联系,构建知识的链接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要比小学更复杂、抽象,在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一些自然数的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计算与应用,而初中数学中引入了负数概念,在数的运算时要时刻注意绝对值和运算符号,并且出现了代数式的计算,在图形方面还出现了数与点的结合,这些知识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难短时间内容完成转变。但是中小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小学教材结构和内容,注意深入挖掘其中内在的知识性联系,避免出现因教学内容跨度大而学生跟不上的现象,从而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过渡与有效迁移。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小学阶段的整数、分数或者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可以为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虽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比小学的运算复杂得多,但是中小学数学在思想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小学学习的“算术数”的运算技能对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绝对值以及符号确定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能顺利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师通过挖掘出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充分了解熟悉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中小学数学知识形成网络,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2.转变教学方法,适应教师的教学

中小学数学在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运用讲解示范式、探究式、谈话式等教学方法,讲得比较慢、细和少,课堂容量较小,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基本上消化所学知识。但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难易性和严密性不断增加,教师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重点给学生讲解一些概念、规律性知识,并不是对每个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大量的练习任务需要在课外进行,需要学生对许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学方式的转变往往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这就需要七年级数学教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在授课时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教学法,结合具体实例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这节内容时,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授有理数的减法规则,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本地区今天的天气预报:晴、最高气温5度、最低气温-3度,问学生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学生立刻能够列出算式:5-(-3),但不会计算得数,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数轴为学生直观呈现出今天的温差,学生根据数轴很快算出今天的温差为5+3度,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5-(-3)和5+3两个算式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和讨论,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减号变成了加号、-3变成它的相反数3,由此学生可以总结出有理数的减法规则。教师结合具体实例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不断提升起始年级数学教学效率。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尤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数学学习的转型时期,要明确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努力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完成思维上的转变。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相比更加复杂与抽象,逻辑推理方面的内容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纲自觉预习,全面地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明确学习的疑难问题,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听课,在课后要让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绝对值》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预习提纲:(1)了解绝对值的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2)了解绝对的性质,正确理解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有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3)学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并记录下不理解和模糊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比较具有针对性,学习效果高。其次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进行听课,在听课时要注意细节问题,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听,在听课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只有认真思考,才会更好地学习数学,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尽快融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变原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当前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为小升初数学教学构建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3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程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06-02

新课程标准公布以来,很多学科都尝试将实验教学方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种方法的实践下,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在相关学科上的观察力、想像力,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推动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实验教学方式讲究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相契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学好各门功课。

一、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可行性探究

(一)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要求的必修内容中有很多需要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充分结合图表、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适当报告,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利用社会调查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充分的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三种内容:第一,掌握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掌握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三,适当拥有自主学习能力。

大家都知道,初中地理课本中所讲述的自然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一年四季的分别;太阳照射角的计算;几大气候带的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充分积累的经验,经过了人们长期的观察、计算、推导、猜测、验证以及总结。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保证学生接受这些常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的条件来验证这些现象的真实性,从而加强学生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印象,进而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也满足了他们的动手欲望。此外,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也有利于他们内部形成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教学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学生在自然学科上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德育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为了积极倡导学生们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如下: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家庭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稍高,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庭小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前提下,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三)实验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充分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在思维习惯上建设起地理学习的思路,让他们形成对地理的热爱,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开展好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原则

(一)开放原则

实验教学环境是充分开放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需要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载体,但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尽量从生活中充分挖掘地理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其根本其实还是填鸭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这样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不利于初中生在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上的培养。

我们所倡导的开放式原则要充分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在课堂中,让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上,而不必过分在乎实验的最终结果。如此一来,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实验的原理,更为深刻地理解基础概念,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兴趣,相较于传统实验课,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二)科学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勤于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路人。

(三)可操作性原则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实验教学方法,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教学拥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强调实验内容的难度,重点在于地理学科的认识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很有难度,在操作上冗杂的实验大可不必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出现;而一些耳熟能详、简单易行的实验案例可以被充分选用到实验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结合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体会,很容易加深他们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横向思维,地理学科是兼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学好地理,对于学生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上的培养都大有裨益,所以在地理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原则,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为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探究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并分析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原则,结合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实验教学在初中地理科目教学中具备重要的必要性并且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的结论,希望能够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军.浅议初中地理教学[J].当代教育,2010.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存在误区;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在初中生的学习进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初中生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主动判断性思维,随着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智力提高,初中物理知识也相应地添加了对生活和科学领域的物理探究内容,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性应用,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回忆和再现,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挖掘内蕴其中的科学性奥妙。

一、传统物理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剖析

(一)在课堂中存在主次颠倒的误区

物理教学课堂本应是探究性课堂,而探究主体也本应是学生,可是在传统课堂中,存在老师为主、学生为次的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上依照成人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却没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内容,以主观的“师情”替代了“学情”,这是一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误区。

(二)在课堂中存在“讲”和“做”颠倒的误区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只有在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深刻领会物理内容的精髓,可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只讲物理实验内容,而不做物理实验;老师在黑板上列举实验,而学生在本子上记物理实验的教学误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三)在物理实验课讲解中存在实验过程与结论颠倒的误区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相关的实验内容,老师片面地采取要学生强制性记忆的措施和手段,误认为学生会记忆了,就证明其掌握了物理实验知识,而无视物理实验本身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思考和思维过程,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活动对学生科学探究心理的构建,也不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的创造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渗透性应用建议

(一)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物理是一门自然性学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在对社会和自然进行科学认知的成功性体验,是学生创造力创设和构建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学过程要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物理兴趣,实现教学设计内容。

1.正确规划好物理教学的导学方案

老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心理,从学生喜爱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学习,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知识导入,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回忆和选择,提出与物理知识切合点相宜的问题,引入新的物理知识内容。例如:对声的物理学习课程中,通过击打鼓乐或者扬声器的播放来体会声音的振动,如图所示: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扬声器发声时纸片跳动、发声和音叉激起水花,这些生活中学生平时可接触、可看到的现象都可以用来导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2.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入手,创设独特的小实验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存在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诸如:学生喜爱玩的磁铁,在对细针进行吸引的同时,想象和实验插入不同的中间隔板,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再让学生回想:在秋冬之季,晚上睡觉的时候,脱掉身上的毛衣,是不是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是不是会看到有火花的闪现?还有,让学生堵住自己的耳孔,能不能听到敲击金属器材发出的声音?在光的反射的物理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设性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如图所示: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同时,传授光在平面镜和凸透镜后的径迹。

在小实验的观察中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对科学世界进行探索的动力支撑。

3.要创设出以实践为特色的问题情境

对问题的探究或者对错误知识的剖析与认知,其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思维的方式之一,通过对问题不同层面的揭示,以贴近生活的讲述与卡通人物的对话等内容呈现出物理情境的趣味性,体现了“苏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关怀,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创立。

4.要遵循物理科学中的认知规律,呈现层次性的递进教学

很多初中生觉得物理课程难学,尤其是女学生,更是对物理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的递进原则,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从简及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认知学习,再逐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的结构的学习,就要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认知学习,从初识“力”的基本概念中,从学生可以感知的运动肌肉紧张中体会到力的存在,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体会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相互性,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逻辑递进式循环式上升的累积。

(二)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观察探索科学物理的本质内涵

1.注重学生的小组实验活动

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分组实验,进行合作式的物理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手脑并用功能,要学生学会使用物理相关仪器器材,诸如:天平、台秤、温度计等,在对物体质量测量的类似实验中,掌握初中物理的技能训练,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规律性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验和验证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通过总结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老师可以利用户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究,首先要求学生对倒像的大小和形状、正位和倒位的演变来进行初步认识,再经过实践性的放大和缩小的实验启发学生进行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猜想,用实验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总结,这样,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不断思考、猜想和验证,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验证规律,进而总结规律,阐述和理解物理相关实验内容的本质内涵。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老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误区,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物理课程导学的设计方案,进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实验活动,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操作中,对物理知识内容进行规律性探知,通过自主思考与猜想,理解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涵。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衔接;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还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

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低,而且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教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地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到了初中,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积极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联系法。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增加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把握认知规律,激发兴趣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鉴于这些特点,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新教师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以及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职责。相比较而言,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预习是基础。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中学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程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听课是关键。小学生听课往往不是特别专心,课堂40分钟,有些学生很难坚持到底。因此,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引导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提高听课的效果。

3.复习是提高和升华。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其次是让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以备复习时使用。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自然过渡,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6

一、对比分析教材,明确学生学习程度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内容量大,而且内容深奥,要做好有效衔接,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初高中时期对教学的研究侧重点,进而把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就相同知识的探究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掌握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预防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意识,进而引起排它意识。在导入新知识时,我们应向学生阐明高中物理知识呈现出的认知规律与初中阶段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验证能否解决面对的新问题。如果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就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重构与调整,进而在应对新知识的过程中,从主观层面入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应该适时地引入新知识进行仔细分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初中研究的内容包括速度及路程等计算等问题。而高中阶段研究的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度及产生的位移等。同时,矢量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总量的大小,还具有方向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应帮助学生分析速度与速率、物体产生的路程及位移等存在的本质不同。要求学生明确怎样绘制坐标系,如何选择正方向,并能列出物体的运动学方程。

二、建立认知结构,掌握知识同化与顺应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同化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整合,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与扩展,并且对认知结构进行不断更新,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新建新的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让知识得到迁移。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高中阶段研究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内容在文字表述、分析方法、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认识新知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自觉同化新知识,就能自觉地采用顺应新的认知方式。例如:在初中阶段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与时间,而在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与加速度除了有大小外,还有方向性,这就是矢量。我们应该及时指导学生顺应这一新知识,认知的辨析速度与速率、位移与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并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这样,用新的知识与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人为的“走弯路”现象,从而加大了学习高中物理的难度。

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研究高中物理中的某种现象时,为了让问题变得简单。我们往往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了次要因素的存在。初中生刚刚进入高中,会感到知识模型抽象,很难想象其中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考虑到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应该多启发、多诱导,多让学生动手、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的模型。例如:在教学“弹力”时,就不要先给弹力下定义。我们不妨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与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演示效果很好。但学生很难理解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因为他们看不到不易形变的物体的形变。所以,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就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自创一些小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照射某个不锈钢餐具,并把反射光点照在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它就会发现光亮位置在改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中手压烧瓶让液柱上升的实验很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让液体热膨胀的结果,学生不承认瓶子形变。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实验。如换用某种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钳子夹替代手压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四、提高知识背景,发现思维方式误区存在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7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呢?

1.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很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里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特别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

2.把握好初、高中教材编写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并且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立体几何证明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材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有的计算繁冗复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而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

3.把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这来说对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

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5-0182-02

小陆同学小学时是班长,数学成绩很好,经常考满分,可是在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数学只考了65分,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家长很着急,小陆也很委屈,说自己很努力,就是没法提高成绩,数学老师顾老师也很纳闷,说小陆入学时成绩优秀,但几次单元测试成绩却每况愈下。其实,像小陆这样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很好,但到初中后其数学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讨厌数学不想学习数学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和这些学生、部分小学教师交流,并阅读了全部小学数学教材、把小学教材与初一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是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数学教师都缺乏相互交流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不会解初中数学题,而初中数学教师做小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经常是“望数兴叹”,只会列方程解,不能用算术方法分析解答。像这种现象在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和谐发展。

二是中小学教学内容不同。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形象、直观。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都要求不高。到了初中,内容逐步加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

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到初中后由于学习内容的相对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较快,很快就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跟不上的感觉。

最后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时间相对多,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后,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而刚入学的初中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小学就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对自觉性比较差的孩子,就觉得失去了依靠,同时也失去了约束,导致短时期内成绩大幅下降。

当然,对初中新生来讲,新环境、新同学、新教师……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初一新生大多数是12岁左右的孩子,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发生聚变等因素也会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针对上述原因,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显得犹为重要和迫切,为了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衔接的观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各学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合理衔接就更为重要。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中小学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阅读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切实加强本地中小学街接教研活动,中学数学教师通过听小学高年级的课,主动跟小学高年级的教师相互交流,了解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树立中小学数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小学毕业生到了初中以后,感到一切都很自然,数学课堂依然是那么有趣,这样还怕我们的学生学不好数学吗?

二、加强内容上的衔接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小学和初中有很多衔接点,如小学过的正数和零就是初中所学的非负数,小学中的点、线,图形,公式到初中仍然沿用。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再通过比较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不同与联系。

三、加强教法上的衔接

初中教师的教学,绝大多数是循环制。九年级的课堂教学和七年级的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七年级的教师转变角色。

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的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初一新生在小学听质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人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以后酌情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说明。

四、加强学法上的衔接

小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应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教会学生检验。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让学生学会检验,能全面地思考问题。

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4.教会学生复习。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和“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去更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寅生,王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9

关键词:衔接转型知识;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22

当一名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将在数学的学习上面临许多变化。这时学生必须做好相应的心理上的调整及思维上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生活。而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结果导致整个高中阶段炼狱般的数学生涯。因此,我们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而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使学生圆满地度过高中的学习生活,最终攻下数学这座堡垒。

一、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转型攻略

高中数学课程分两大类:必修与选修。学习内容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复数、算法等。从知识表述上来看,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对学生来说,感觉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很多。比如高一我们学习的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学生普遍感觉过于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学生在比较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更轻松、更容易。同时,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熟练运用图形与符号语言的转换,从而在适应高中知识层次的水平上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高中有一些数学知识都涉及。但是初中数学知识点少、浅、难度上属于比较容易的层次、知识面相对来说较笮。而高中数学知识面就要广泛很多,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比如说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时只是限制在0度――180度之间的角,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也有超过这个范围的角存在,比如体操运动中就有“转体360度、720度”等角出现,也会接触到-240度、-60度的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的范畴,角到了高中阶段可以表示包括正、负、零角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可以任意大,也可以任意小。另外新教材中还设有“阅读”“资料”“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栏目。不要忽视了这些改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对待数学知识结论,摒弃那种想当然的思维,一切以事实说话,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态度及方法的转型攻略

在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还是很明显的,可以归纳为处于“要我学”的层次上。这也应该归结为自从小学就养成的习惯。为了提高考试的分数,小学、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出来,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统一模式,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拐杖,学生根本不需要自学的学习过程。

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到“我要学”的层次上。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懂,还要把教师补充的内容适当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即将已学习的知识彻底掌握后再应用。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巩固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三、初、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转型攻略

在初中,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少,每节课的课容量很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教师均有充足时间大量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理解,掌握得比较牢固。而升入高中之后,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提示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学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还是按照固有的思维方式继续学习,造成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数学思维各方面的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篇10

一、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令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因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甚而趋于成熟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承受心理与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二、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学生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表明其在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

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又有,在小学减法运算中被减数比减数大的认识根深蒂固。记得在初一上学期的一次摸底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题:2+2-3,部分学生一看到“2-3”这一部分,就说这道题无法完成,殊不知还有运算顺序的问题。

2.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如果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是受等式的性质2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可见对比教学法对学生错误的形成,前后知识的干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简单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三、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x/0.7-(0.17-0.2x)/0.03=1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引入新课前必须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预先明了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察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2.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