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应急预案十篇

时间:2023-03-18 22:08:05

放射科应急预案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1

1.1 为了有效保护放射科医务人员在工作场所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伤害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特制订本办法。

1.2 本办法所指员工意外伤害,主要指在工作场所发生的:职业暴露、机器设备意外伤害、非法侵害及其它意外伤害。

2 职责

2.1 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领导小组由科室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安全医疗的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主任助理、后备干部、班组长及主要相关责任人组成。

职责:员工发生意外伤害时,根据事件等级指挥、协调各班组安排对应人力,及时处置意外伤害事件,确保科室运行秩序正常。

2.2 相关班组职责

2.2.1 各班组长应结合岗位特点,建立意外伤害应急预案;当意外伤害发生后,在场员工要及时进行处置和报告,班组长和科主任根据意外伤害情况进行处置并将处置情况向保卫科、总值班、分管领导报告;如事态得不到控制时,及时向公安110指挥中心求助;

2.2.2 班组长和科主任根据意外伤害情况,负责各类意外伤害信息接收,持续动态跟踪,及时向相关院领导和上级部门报告;

2.2.5 科室其它相关人员:根据事件处置需要,积极配合科室应急领导小组工作,关心帮助受到意外伤害的员工,尽力保证科室人员和财务安全,履行员工应尽职责。

3 预防

3.1 强化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力争把各种意外伤害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3.2 当员工遇到下列情形时,必须引起警惕并做好防范,及时通知科室同事或保卫科、医疗纠纷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场协助,预防意外伤害发生:

(1)安全医疗事件发生初期(病人因手术、检查或在院意外死亡24小时内);

(2)医疗操作失败时(如注射、穿刺等);

(3)社会性群殴事件,伤病患者急诊抢救或住院治疗过程中,对医疗行为有不满倾向;

(4)病人或其家属严重不满倾向,有威胁语言或挑衅性动作时;

(5)酗酒、神志异常等其它意外伤害征兆事件发生时。

3.3 职工预判可能产生过激侵害行为的,可立即向总值班或保卫科报告,并要求派人到场以便及早介入,避免事态恶化;

3.4 积极配合医院开设各种意外伤害培训课程,增强职工防范意识;

3.5 定期排查科内安全隐患,维护各种医疗设备、报警系统,确保状态良好;

3.6 对意外事件个案进行风险评估、总结,预防再次发生。

4 报告

4.1 员工人身受到侵害时,在第一时间要向相关部门报告,说明个人所在位置及所发生的情况;

4.2 在场员工看到同事人身有被侵害现象时,除要帮忙协助外,及时进行劝阻和报告;相关岗位人员、班组长和科主任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制止,并视情况调配支援力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5 处理

5.1 保卫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处理,如发现情况紧急,事态无法控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报告公安部门“110”指挥中心;

5.2 控制现场,尽快护送受伤害职工到医院急诊科处理伤情;

5.3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科内相关同志,做好支援和科内工作安排;

5.4一旦有职工受伤害事件发生,科室应与保卫科、总值班联动,处理和维护秩序,做好职工伤情处置及科内工作协调安排;

5.5 重大意外伤害事件及时报告院领导,在院领导统一指挥下,果断采取措施,防止事态失控或扩大;

5.6 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积极做好恢复科室正常医疗秩序工作;

5.7 对事故现场、证物等重要材料进行拍摄记录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保护现场。

6 善后

6.1 职工工作场所意外伤害事件,由意外伤害管理部门组织调查,并限期结案;

6.2 当事人、科室要配合保卫部门、公安、卫生部门进行调查取证;

6.3 根据伤情实际情况和发生情节,维护职工权益,协调谈判处理方案,必要时支持职工通过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权益,由医院聘请律师支持诉讼。工会、妇委会等相关组织要积极介入支持;

6.4 医院为工作场所意外伤害相关人员提供各种支持,包括及时诊治、心理辅导,以及后续的跟踪;

6.5 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制度、政策、设施等存在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7 奖惩

7.1 对在预防处置职工工作场所意外伤害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突出个人或有特殊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7.2 对职工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工作准备不周,责任落实不到位、组织指挥不利、造成人员伤亡的,根据情节轻重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8 应急预案

8.1 一级预案:针对轻微的跌、碰、烫伤等意外伤害,原则上由科室自行组织处理,但处理后应将具体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告意外伤害管理部门。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2

一、为加强我院特殊管理药品的监管,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特殊管理药品突发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特殊管理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三、成立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医院成立由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业务院长和分管药剂科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药剂科相关负责人、各临床科室主任、放射科主任、设备科主任及其他相关责任科室主任,其职责如下:

1、修订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研究制定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措施和程序。

3、负责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4、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实施统一指挥、监督和管理,并及时向省、市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四、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法律法规和特殊药品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二)加强特殊管理药品日常监管,制定和落实预防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责任制,一旦发现隐患和突发事故苗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加强特殊管理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管,定期检查特殊管理药品使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使用环节的购进、运输、储存、保管、调配、使用情况,及其问题整改落实的情况;

依法对使用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并负责有关资料的整理和情况的综合汇报。

五、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的报告与处理

(一)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启动应急程序:

1、特殊管理药品滥用,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严重中毒。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流失、被盗。

3、医疗用毒性药品中属剧毒物品流失、被盗。

4、放射性药品流失、被盗。

4、发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成瘾人群。

(二)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按以下程序进行:

1、立即采取控制危害扩大的措施或者对现场进行控制。

2、立即向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涉及范围、死亡人数、事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和报告时间等。

3、采取必要的药品救治供应措施。

4、事故的分析、评估、研究应对措施。

(三)任何科室和个人都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特殊管理突发事件。

六、本预案适用于我院特殊管理药品在销售、储存、保管和使用等环节中,

突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体健康严重伤害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的应急处理。

此应急预案从之日起实施。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3

一、突发事件及其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各种危害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等等。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暴发;

2.发生动物间鼠疫,发生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

3.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4.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5.发生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6.出现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者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10人及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医源性感染暴发;

6.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者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10.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者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三)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并实行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因素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统一指挥、属地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卫生局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快速有效、减少损失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控制工作成效,沟通信息,推广经验,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七)卫生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负责领导、指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科室、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八)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织。分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医疗救护技术指导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组和检测技术指导组。各组由相应的专家组成。

(九)卫生局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十五)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

(十六)评估和技术指导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下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及医疗救护、预防控制和检测三个技术指导组;承担社会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工作。

1.突发事件评估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2.医疗救护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医院的诊断、救治和医疗单位内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重点病例的诊断。

3.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指导防止突发事件危害进一步蔓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统计报告、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4.检测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并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件发生的样本采集、运送和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1.突发事件发生时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织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现场采样、疫点消毒等工作;迅速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要求,及时报告。

(2)提出防治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协助各医疗单位进行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采取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全面负责疫点、疫区现场的防疫控制工作。

2.日常工作

(1)对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疫情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为政府采取预防与控制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突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2)置备、储存、保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设备、药品器械,现场防护用品、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3)对相关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4)组织开展社会心理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十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现突发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向卫生防病机构报告;卫生防病机构应迅速进行核实,并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和市卫生防病中心;卫生局必须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政府和市卫生局;政府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市政府。

(十九)卫生防病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首次报告内容包括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可能原因、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卫生防病机构在进一步调查基础上,尽快做出阶段和总结报告,阶段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总结报告包括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一)卫生局(含卫生防病机构)在接到毗邻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疫情通报后,要做好应对准备,必要时应及时通知辖区疾控和医疗机构。

(二十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现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食品污染、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露、发射性污染等特大、重大事故时,主管部门、当事单位、个人要立即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十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六、突发事件分级(执行市级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二十四)蓝色预警:

1.发生腺鼠疫,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20例;

2.其他省市已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本市存在传入可能,但未发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3.发生霍乱,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4.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6.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二十五)黄色预警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周边省市及地区疫情上升;

2.1周内霍乱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

3.1周内在一个区(县)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在一个区(县)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

8.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二十六)橙色预警

1.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发生局部暴发;

2.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

3.霍乱在一个区(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其他区(县);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9.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1~2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21~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

10.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二十七)红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并有继续扩散趋势;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4.发生新发传染病或已消灭传染病;

5.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200人以上,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50人以上, 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10人以上,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5人以上;

6.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应急处理

当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蓝色预警级别)报告后,卫生局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政府提出成立区级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发生较重、严重、特别严重(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并进行应急处置。

(二十八)启动预案

1.当天津市突发事件达到黄色预警程度时,卫生局应急办公室根据黄色预警的要求,将有关情况立即上报政府和市卫生局。

2.当突发事件达到橙色预警、市政府决定启动市级预案时,卫生局提请成立区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处理需要,设置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若干工作组。

(二十九)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工作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1.区卫生局在征得区政府同意或批准后,紧急调集、调配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应急处理队伍迅速赶往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验室检测。卫生防病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送市级或区级实验室,必要时送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协助市防病中心的病原查询和病因诊断工作。

4.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区政府报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5.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追回和封存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

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可以依法发出公告,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6.追踪调查。防病机构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7.开展医疗救治。区卫生局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要进行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传染病作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必要时,请市卫生局或卫生部派出医疗专家组,参与和指导医疗救治工作。

8.督察与指导。区卫生局负责对辖区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9.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社会心理卫生、医疗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

10.进行事件评估。应包括事件概况、现场处理调查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十)终止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突发事件专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建议,市卫生局向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预案实施终止的建议。区卫生局报告区政府后,执行终止预案。

八、工作保障

(三十一)技术保障

1.区卫生局负责建档,列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名单及相关个人技术档案资料。同时列出相对应的第二梯队名单及其技术档案资料。

2.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按照预案的要求,在市卫生局指挥下,统一组织、定期安排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工作。演练形式有:对单一突发事件从指挥到救治处理的全过程演练;局部演练;指挥系统、救治系统,涉及预案各系统、各单位、多发事件的全过程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业务培训。平时要针对不同学科举办培训班。需要公众参与的应急演练必须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常规监测。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组织网络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组织网络、卫生监测组织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监测医院监测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网络等。

4.医疗救治网络。按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医疗救治网络。该网络由指定的急救机构(包括市、区县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市、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后备医院及职业病防治机构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应急工作。医疗救治网络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机制。

5.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调度的技术平台。承担辖区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十二)物资保障

1.建立已知可引起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常备储存系统。包括:诊断试剂库、血清库、疫苗库、药品库、特效毒剂库等。

2.建立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救治仪器装备储备系统。

3.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各种物资的储备、运行、功能状态标准,确保可迅速调配使用。

4.健全应急物资资产更新规定和操作规范,并强制执行。确保应急物资使用时的可靠性。

(三十三)经费保障

1.为了保证我市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运行,区卫生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2.每年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30%-50%;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局财务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必要时,可向区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三十四)人员保障

1.卫生局要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随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按照工作职责,配备各类专业人员,并保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3.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4.不断完善社区防疫网络。

5.第一中心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医大总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单位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市级指定的应急医疗救治单位。

(三十五)宣传教育

卫生局协调和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画、册等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年一月二十六日

南开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职责

一、环保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监管医疗卫生部门对医疗废水、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监控医疗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和最终走向,记录废水、固体废弃物产量、处理量、排放量并上报;督查医疗机构对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和固体废物焚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工作。

二、环卫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晨扫和日、晚两次保洁工作,做好重点路段水洗压尘工作。督查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做好全区垃圾转运站的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日产日清;全天候开放转运站并增加运输车辆,及时接纳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搞好全区环卫公厕清掏、刷保、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热线反映的问题。严格管理道路污染,大力处罚和处理违章饲养的家禽和家畜。根据需要,加强处理突发事件地域的清洁工作。

三、公安南开分局

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强制管理拒不服从监控隔离规定的被隔离人员和外部闯入人员。依法严肃处理严重扰乱救治秩序的违法人员。开展专项治理违章养犬行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做好查处工作;协助社区做好防治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坚决打击借机制造恐慌、造谣惑众、哄抬物价、制售伪劣防护用品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必要时,选派警力全程驻守市传染病医院、防病站、医学观察所和突发事件发生地等重要场所,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四、爱卫会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四害,使蚊、蝇、蟑螂和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重点做好疫区及周边地区的消毒工作,防止蚊、蝇、蟑螂和老鼠传染病菌。

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大力治理外来商贩违章摆卖等乱摆乱卖和违章占路摆卖;严格清理违法经营盒饭、快餐和露天制售餐饮的马路餐桌及马路烧烤;彻底清理全区干、支道路两侧的餐饮、食品制售企业的里空外卖和露天加工;大力查处和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严格治理对外来人口的违章建筑。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农贸、封闭市场防控工作的检查。

六、工商南开分局

加强市场巡查,强化对防治突发事件药品及相关商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趁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及相关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借机进行违法经营的不法行为。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七、建管委

全面负责对辖区建筑工地及其外来民工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各项防控制度的落实,专人负责各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的身体状况、外出登记、民工驻地及重点部位的督查工作;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出现传染病、中毒症状等,立即通报防疫部门,并立即进行对施工现场的消毒和有关人员的隔离。必要时,建立建管委、各建筑工地、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果断处理有关防控问题。

八、财政局

强化预算管理,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经费,并及时足额划拨。加强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九、交警南开支队

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备勤工作,及时处理交通突发事件。做好对重点医院和隔离区周边的道路疏导,确保交通畅通;严格安全检查。协助卫生等部门做好进津车辆所乘人员的体质监测和车辆的消毒工作;加强逐级报告制度。

十、教育局

全面负责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系统单位做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宿舍、厕所等部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消毒到位。督查系统单位制定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防控工作措施和建立应急队伍。督查系统单位设立隔离室;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和隔离。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能力;按全市统一部署,调整教学安排,合理安排学生生活。

十一、经贸委

全力组织好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市场供应,做好市场监控;督查所属各经营单位的消毒、通风、依规购销货等防控措施的落实;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大中型商场与超市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做好突发事件预防、治疗等工作必须的药品、器械、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

十二、科委(科协)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普及各种突发事件防治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联合有关部门,负责驻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十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有关规定,协调市社会保障中心做好参保人员医治突发事件涉及疾病的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工作。

十四、民政局

做好老年公寓的预防和救助管理工作,做好低保人员和民政救助对象的疫病救治和社会救助工作。

十五、武装部

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基层武装部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防控突发事件民兵应急分队,建立预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十六、侨办、民宗办(外办)

负责区内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在区外国人及宗教活动场所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预防和其他应急措施;建立出入境人员的疫情报告制度 .

十七、房管局(含物业管理办公室)

负责区域内各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建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工作联络协调组,开展互助和互检,做到监控管理不留死角;作好小区居民的预防宣传、保洁消毒和外来人员登记等防控工作;督查全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受理业主投诉。

十八、物价局

有效监控药店、医院、超市、市场经营的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依法从严处理拒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和价格干预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稳定价格和群众情绪。

十九、文化和旅游局

加强和规范网吧、歌舞场所、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督查娱乐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联合有关部门,负责文化娱乐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质量技术监督局

认真做好突发事件防控相关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等制假售假行为;督查食品加工企业落实从业规定的情况。

二十一、消防南开支队

做好执勤备战工作;督查火灾救援中心的各种防护措施的落实;做好参战人员和器材装备的洗消工作,防止二次感染。及时调集所需警力及器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其他紧急情况。

二十二、招商办

督促大中型企业落实防控突发事件总经理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防控管理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关系。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外资、合资企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三、宣传部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市区有关突发事件防控的指示精神,广泛信息收集,全方位搞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多角度、多侧面宣传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抗击的良好氛围。

二十四、供水、供电、商业部门(经贸委)

负责保障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和医学观察留验场所等部门的用电、用水和有关生活用品的供应。

二十五、街道办

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帮助整改;及时协调街道办事处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共同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

二十六、卫生局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4

第一条为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环境保护条例》和《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我市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第三条任何公民和单位都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成立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市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主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和市环保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第五条各成员单位职责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主要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市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按照市应急指挥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全市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指导、协调、组织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公安机关对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工作,清理和维护交通秩序,维护事发地社会治安,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市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应急工作所需的通讯和信息化设备、监测仪器、防护用具、应急交通工具等经费,确保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预防、监测、处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监督资金的使用。

市建设局负责协调和指导涉及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工作,确保城市供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垃圾与污水处理、公共客运、园林绿化等安全正常运行。

市交通局负责为应急交通工具提供便捷畅通的运输通道,确保应急人员和物资迅速到达。

市水利局负责配合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确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市农牧局负责配合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涉及草场、农田、渔业水域、野生水生生物、畜禽养殖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配合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涉及森林、林地、野生陆生动物及林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及时为地方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市气象局负责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提供环境应急所需的气象数据。

第六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主要由环境监理部门和环境监测部门组成。

第七条各县(区)政府应由主管领导负责,组建与市级机构相对应的应急指挥系统。

第三章预测预报

第八条市应急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市内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对发生在境外但有可能对我市造成环境影响事件信息的收集与上报。

第四章应急响应

第九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市应急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第十条市、县(区)应急指挥部力、公室应指定联络员、公布值班电话,落实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保证能随时联系,所有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待命。

第十一条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的要求报送,并抄送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一)I级(特大):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II级(重大):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三)Ⅲ级(较大):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Ⅳ级(一般):发生3人以下死亡;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已经发生,达到Ⅳ级预警标准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预警公告:达到III级预警标准时,由市人民政府负责预警公告;达到II级及以上预警标准时,由市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授权负责预警公告。

第十四条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大(1级响应)、重大(11级响应)、较大(111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Ⅱ级及以上应急响应由市应急指挥部上报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启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指挥部得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初步确定事件性质、级别,提出庐动应急预案、启动预案级别的建议,逐级上报,并请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后,应急指挥部要尽快组织实施,并成立由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政府领导参加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协调应急行动。

(一)应急准备工作

开通市应急指挥部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同时报省环保局: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现场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参加、指导观场应急救援。

(二)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指挥部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刘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判定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三)处置措施

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相关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危险化学品及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的处置,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物物种安全环境应急预案》组织实施:船舶、港口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置,按交通部制定的《中国船舶污染应急计划》组织实施;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放射性废物辐射事件的处置,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

(四)应急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露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第十六条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市、县(区)应急指挥部要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二)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较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15天内,将环境事件报省政府,并抄送省环保局。

(三)应急过程评价。参与一般环境事件和较大环境事件,配合特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过程评价。

评价的基本依据:一是环境应急过程记录;二是现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总结报告;三是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情况;四是环境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五是公众的反映等。得出的主要结论应涵盖以下内容:一是环境事件等级;二是环境应急总任务及部分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是否符合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总要求;四是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五是出动环境应急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六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七是的公告及公众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机是否得当,对公众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八是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九是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第五章后期处置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5

一、核子秤装置概况

我公司目前拥有核技术应用项目1台DF5500型核子秤,安装于一期选矿厂磨选车间,主要用来对皮带输送带上的铁矿入磨量进行计量。此台核子秤由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中含有1枚铯-137放射源,源的出厂活度为1.48GBq(2018年8月22日出厂)。该项目的总投资为25万元,于2018年9月13日通过福建省环保局审批,项目于2018年12月投产试运行,2018年2月13日取得福建省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闽环辐证[00036]).

二、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方面

137Cs属于密封放射源,放射源安放在铅罐内,使用方式为非接触式测量,放射源(包壳)没有与被测物料直接接触,也不会造成放射源损伤。在铅罐表面和磨选车间传输带均已放置了醒目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三、管理措施方面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令)的要求,公司已配备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安全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核子秤工作人员均参加了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持证上岗;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确保核子秤安全运行。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

与此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核子秤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放射防护人员岗位职责》、《核子秤维修制度》、《核子秤安全操作规程》、《环保标准、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安全防范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应急救援方面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制订了《核子秤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做到安全与操作并行。

五、档案管理方面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 海洋;核应急环境监测;江苏

中图分类号 X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04-02

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核能具有高效、清洁等特点,但是由于核反应堆芯包容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旦失去控制,可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1]。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筹建核电站,第1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核能时代[2]。目前,我国的核能利用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形成广东、浙江、江苏等核能基地[3]。作为我国的重要核电基地之一,江苏在连云港建成了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于2007年5月和8月投入了商业运行,田湾二期工程1、2号机组进入全面建设阶段[4]。

核应急是指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其目的是控制或缓解核事故。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核应急管理体制[5]。然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虽然日本应急机制相对先进,但此次事故还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直接污染,引发了人们对海洋辐射安全的广泛关注和反思[6]。

目前,江苏的核电站位于沿海地区,而环境放射性监测以陆地监测手段为主,尚未形成成熟的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案。为此,本文拟从合理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核事故后应急监测预案的经验,为开展海洋核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预案能力,保障江苏省核电安全稳定发展和海洋环境质量。

1 国内外核应急监测情况

核应急监测是指疑似或确定发生核事故时,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监测,收集辐射数据,以为防护措施的确定及核事故后果评价提供参考。其包括研究与制定应急方案、统筹及进行各项辐射监测、取样及分析工作;评价核事故的性质、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及建议所需的防护措施等多项内容[7]。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已发生了多起的核电站事故,如美国三英里岛核电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以及201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均造成人员伤亡,周围生态系统被破坏,对参与应急救援的相关设施及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有污染物进入海洋,则还会引发多重连锁反应,一方面是海水、沉积物、生物、生态系统污染,另一方面是随着海水的潮流运动,污染的迁移扩散。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具备相对完善的核事故海洋监测和应急措施。如德国建立了综合测量信息系统(IMIS),对德国全境的辐射环境进行日常监测,监测数据将被发送到联邦辐射防护办公室的数据中心,经过分析处理后送交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能安全部(BMU),并在网络上,使民众可以即时了解相关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核应急响应、核应急监测、核辐射防护等8个专业技术支持中心,6支应急救援分队,以及环境、海洋、食品和饮用水等4个辐射监测网络[7]。

2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情况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围绕江苏田湾核电站开展相关工作,该核电站厂址坐落于云台山南麓的扒山头地区,东临黄海,西与宿城山谷相邻,南面是黄海滩地,北靠后云台山[8]。其所在地址山体较有利于防止污染向市区扩散,但是对江苏海域海洋环境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加强江苏海洋的放射性监测,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保护海洋环境,是江苏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江苏省海涂中心持续多年对田湾核电站(也是核应急计划区内)周围环境进行辐射水平调查,运行前期环境监测,到现在为止的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辐射水平监测,掌握了其天然辐射本底。2013年江苏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镭-226、铯-137、铯-134、钴-60、总β等放射性水平未见异常。水体中的锶-90、铯-137、铯-134、钴-60的放射性含量均远低于《海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上限。生物体中镭-226、铯-137放射性含量均远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规定限值。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锶-90、铯-137、总β、氚等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9]。2014年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处于核电站运营前本底范围内,海水中锶-90、铯-137的放射性浓度远低于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沉积物放射性水平处于所在海域本底范围内;生物体内镭-226、铯-137的放射性浓度远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放射性物质限制值[10]。江苏省海涂中心工作成效在于:一方面掌握了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本底,另一方面也在实时监测其附近海域情况,公告公众其安全性。

3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建议

3.1 核事故初始阶段

如果发生了核事故,由于时间紧迫和危险的不确定性,在海洋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初始阶段,海洋监测需要对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给予尽快了解,应选有具有代表性且能进行快速监测的项目进行监测。首选监测介质为海洋上空大气和表层海水,要注意做好采样人员的防护。

3.2 核事故发展阶段

核事故的发展阶段则根据污染源的释放和环境受到污染的方向、范围和剂量。监测项目一般以半衰期较长,生物蓄积系数较高的项目为主,以全面掌握事故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监测介质主要是沉积物和生物。因为海水中的颗粒物会吸附具有颗粒活性的放射性核素,然后沉降到海底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也会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蓄积,对生态环境形成破坏。

3.3 建设移动式的核辐射监测实验室

江苏省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可以考虑建设应急移动实验室(车载/船载)配合陆地监测,是陆地监测方式的有效补充。它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及时响应,机动灵活。设计方案要精准、核心,不搞大而全,突出防护功能,设计全面,考虑周详。主要核心是3点:一是现场监测,可以现场检测的核素,现场给出结果,传输至指挥端。二是采集样品。对于监测仪器庞大,监测周期较长,监测环境要求较高的核监测项目,将样品采集、保存,并带回陆地实验室检测。采集样品注意防沾污,进行分类保存,防止交叉污染[11];三是车/船应配置必要的气象装置,作为现场的第一执行装置。气象条件是确定核应急的监测方向、范围以及人群的疏散措施的重要导向。应急移动实验室的辅助核心也有3点:一是警报装置,发出警报疏散人群,使交通工具可以快速通行到达目的地。二是电源配置,配置足够备用电源,保证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转。这个情况很重要,因为突况下,电力很容易中断。所以一方面要提高电源的配置,另一方面要提高电源的科技含量。三是传输装置,现场情况的传输。包括影象的传输,数据的传输,人员设备工作情况的传输,可视化的界面可以给指挥端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包括以后的工作回溯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4 结语

江苏省海洋核应急监测基础薄弱,随着江苏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的核应急预案:一是开展核应急监测宣传,尤其在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所在地)。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公众信息沟通、培训、演习。一方面宣传田湾核电站带给人们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要居危思安,万一发生核电危机的时候,要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加大核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加强核应急能力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的配备。相关单位通过定期的应急演习保持核应急响应能力。三是做好田湾核电站周围的本底数据的监测和收集、整理工作。包括核辐射、核电周围的土壤地质情况,海洋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以及栖息生物的种类、密度。有利于核应急监测后的数据比较,确定核应急方案。核设施是双刃剑,一方面给公众带来高效洁净的能源能量,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潜在的“老虎”。因此,应重视战略,藐视困难,保护好公众和环境安全。

5 参考文献

[1] 李君利,岳会国,武祯,等.福岛核事故对我国下一代核应急平台建设的启示[C]//日本福岛核事故专题研讨会论文集:387-394.

[2] 邹树梁,刘文君,王铁骊,等.我国核电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 (1):104-108.

[3] 杨旭红,叶建华,钱虹.我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8,24 (3):218-235.

[4] 凌永生,贾文宝,单卿,等.江苏省核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9):677-682.

[5] 赵华.国外发达国家核应急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J].现代职业安全,2009(12):80-82.

[6] 余雯,李奕良,何建华,等.海洋核应急情况下的监测项目和检测方法[J].辐射防护,2013,33(1):49-53.

[7] 谢骏箭,周 鹏,蔡建东,等.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与环境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15,34(4):622-629.

[8] 胡二邦,姚仁太,张建岗,等,田湾核电厂核事故场外后果评价系统简介[J].辐射防护,2006,26(5):286-297.

[9] 2013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A].江苏省海洋渔业局,2014.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建设;预案维护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84-02

一、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建设的缘起与内涵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我们知道,危机管理之所以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难点课目,就在于危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紧迫性重要特征,并非所有危机事件都能在事先通过危机预警得以避免,有的危机很难预测预警,但这不能因此成为放弃预警和防控准备工作的藉口。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决定了我们如果没有预案必然导致临时决策的鲁莽和应急管理的混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好比人体进行计划免疫,部队作为一个组织系统,通过制定预案未雨绸缪,可以在危机管理中做到有备无患。

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事前借鉴过去部队发生的、地方政府曾经经历的突发性事件或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设计好危机管理预案。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应包括三个子系统:预警系统、预控系统、预处系统。对各个子系统的要素进行分析,需要加强预案的组织体制准备即领导小组,对预案各级指挥员或当事人职责和流程进行明确,还要对装备、器材、物资、医疗、通信、交通、技术、经费、法律、心理、媒体等保障预案进行详细的分类别、分危机的等级来制订,并在危机发生前进行定期或每当遇到一次突发事件时的不定期的演练、修正、维护管理,直到使危机管理预案体系逐步完善。

二、部队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建设的意义

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当危机来临时,临战不慌,科学应对,正如战前预案一样。为了让危机管理科学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忙乱,减少无畏的牺牲,必须要加强危机管理预案建设。

1.减少行动的盲目性、优化决策时间和方案。说过“不打无把握之仗”。预案是行动的计划。部队平时的突发事件或危机具有战争的类似特征,所以也要建立管理预案。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变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有人认为危机难以计划或计划了也没有意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管理学角度说,危机到来时临时决策难免失去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此必须根据通常不同种类突发性事件变化的情况制定有效的计划,计划就是决定个人、群体或组织目标,制定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计划既涉及目标,对战争来说就是作战胜利,对于危机来说,目标就是让危机免于发生或发生了最大程度地实施有效行动使其危害性最小。计划也会涉及到方法,对危机而言就是如何实现免于发生或发生了最大程度地实施有效行动使其危害性最小的方法。它减少了不确因素,给军队领导者或管理者或操作者指明了方向,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活动,杜绝延误时间的浪费性行动,并且提供了可靠性高的控制标准。计划无法抹杀变化,无论如何周密的事前计划,变化总会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以特定的方式发生,所以说预案的目的就是要预测变化的趋势和制定最有效的应变措施,它完全可以是非常灵活的。

2.减轻官兵在参与危机处理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如果没有制定危机管理预案,那么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官兵一接到上级通知将参加应急行动首先感到突然,如果他们对突发事件了解不深,有的还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到达危机处理现时由于对整个外置危机过程不熟悉,就会导致控制与处理危机的能力低下,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如果我们在制定危机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列举在过去同类突发事件或危机时曾经发生过哪些类似情况及是如何有效应对的,在现实危机到来时管理者与处置参与者就不会不知所措。所以,危机管理预案建设是为了对危机管理者和涉事官兵的心理健康和防护的重要措施,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部队管理中的最好体现。

3.促使应对危机更加科学合理。危机管理预案,其实质就是一种应对危机的应急灵活的“指导性计划”,它为管理提供了应对危机的“通用”方法,而不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教条。一个好的危机管理预案能够让干部骨干在面对特定的危机时,知道一般处理方法和程序。应急预案提供了应对特定种类危机采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行动管理者的明确兵力区分、出动人员装备的数量编组、行动目标、行路路线,关键行动细节的时间节点和完成时限等,通常会以图表的形式设计好组织管理流程框架,应对策略选择标准以及资源调配的原则;应急预案规定了危机情境下各个部队和危机管理行动小组各成员之间的任务分工、联系方法,即使在危机通讯不畅的情况下,能够按原定的预案预选自己的行动路线、履行好自己分工的职责;同时,应急预案的维护应标明危机管理各项资源的位置和获取方法以及最优方案难以行通时,如何确定次优的备选方案项目,减少资源因无序管理导致浪费,以确保危机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三、如何建立和维护危机管理预案体系

建立危机管理预案体系要依据正确的原则,并围绕预警、预控、预处理三个子系统建设展开,最后须把握未来危机管理的一个新兴课目即舆情危机的处理。

1.建立危机管理预案体系须把握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预案的指导思想、生成程序和方法、实施措施都必须是科学的,应符合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机理。(2)系统性原则。要求各个预案本身的系统性,每个预案应当完整覆盖整个突发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明确事前、事中、事后各个进程工作由谁做、怎样做、何时做,完成时限,哪些可资利用的资源。(3)全面性原则。预案的内容应该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及预案维护等七个部分。此外要注意,应急预案对系统中的所有关键资源需备份,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整个出现故障的资源退出工作状态,备用资源取而代之。

2.预警系统建设。危机预警,是指根据有关过去发生过的和现在可能发生的危机的数据和资料,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对某些危机出现的条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推断,并根据推断结果有选择性的发出警报信号。

危机的发生发展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危机的预防措施再完备,有的危机事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样的危机的处置预案再精细,危机来临时还是会出现很多意向不到的情况。因为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任何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对危机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说,不管是修订多么频繁的危机处置预案都是滞后于现实情况的。2004年2月,俄罗斯隆重举行了“安全―2004”首长司令部战略演习,按计划要发射两枚弹道导弹,由于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参加了发射演习,俄军在发射前做了极其周密的筹划部署,可是意外却不期而至。原因是一个是导弹潜射系统发生故障,造成发射自动终止,另一枚导弹发射后偏离设定的轨道,在飞行了98秒后,自我销毁系统启动导弹坠毁。事后,俄国防部调查发现,导致发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微小的计算细节错误所致。在导弹发射之间,俄军拟定了150多种可能出现的突况并制定了详细的应对预案,但最终危机还是出现在了他们没有看到的地方。这充分说明了危机预案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也从侧面说明危机预警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危机即将来临之前争取宝贵的时间去完善我们忽略掉的方面,进而在危机降临时真正做到从容应对。

3.危机预控系统建设。危机预控就是指根据预警系统获取的警报,并获取监测数据,结合过去处置危机的经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措施事先防范,从而消除或控制危机爆发带来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切断危机预兆扩大化和蔓延的趋势。

部队危机预控系统主要包含内容:一是短期措施。采取可以直接生效的措施,消除或降低预测到的危机的爆发风险。比如部队机动演习过程中为保证行车安全就为每辆车配备1名带车干部,每个人员车厢指定车厢长、安全员、观察员、联络员。二是长期措施。对于一段时间无法立即解除的危机隐患建立长期的制度机制,从整体上降低危机爆发 的概率。如为避免武器装备操作失误引发重大军事安全事故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训练监督机制和装备模拟操作平台。三是临机措施。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将即将爆发的危机强行压制下去。如监测到传染疾病爆发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迹象是要迅速地隔离有疾病征兆的官兵并停止人员聚集的大型集体活动。在执行临机措施的同时应该同步采取直接措施或长期措施来化解危机根源。

4.预处系统建设。这是危机管理预案体系建设的重点,预警、预报、预控都是为了有效的预处,又为现实危机处理提供了样板和决策参考。一般部队遇到救援任务时,参加应急救援的单位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管理预案,迅速组织力量现场抢救,优先救治伤员、组织人员疏散和脱险,抢救装备物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态扩大,消除不良影响。危机现场人员应当组织自救互救,及时发出求救信号,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搜寻遇险人员,迅速脱离险境,优先抢救危重伤员,利用就便器材先期处置;保存人员体力,稳定思想情绪,消除恐惧心理;集中管理使用通信工具、食品、饮水等物资,降低消耗等。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急诊护士

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足以让受伤者出血并且易造成疾病感染的意外伤害。200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北京市急诊量前十位三级甲等医院的454名急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急诊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0.3%,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对全市7家医院10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66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达80.6%,年人均被刺伤3.5次。由此可见,针刺伤确实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占职业伤害的79%。目前日益增多的输液量和注射量大大增加了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几率,另外,急诊护士抢救和治疗的多为尚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其中有些患者可能尚处在传染病的潜伏期。因此,针刺伤在急诊护士中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值得关注。为了解我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我们对我科针刺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对我科2005年1月至12月在职和轮转的53名护士,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表,一人一卷,统一收回。发放调查表53份,回收50份,回收率94.3%,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针刺伤发生的次数、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导致刺伤的锐器种类,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受伤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及伤口处置方式。

2 结 果

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0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发生针刺伤共126次,人均年刺伤2.52次;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46.5%。针刺伤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中班和夜班人手不足时。针刺伤发生的地点为治疗室,常发生在配液加药或徒手毁形过程中。92%的护士受伤时未戴手套,78%的护士不知道伤口正确处理的方式。

3 讨 论

3 1 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3 1 1 自身重视不够绝大多数急诊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所以,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的护士心存侥幸,认为因1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上某种疾病不太可能。

3 1 2 操作时不规范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的有关规范和建议造成的。针刺伤可能发生在:(1)注射器使用前,如抽完药液后重新盖帽时被针尖刺伤。(2)注射器使用中,如缝合过程中、静脉注射拔除针头护帽时、静脉留置穿刺拔出导芯时、抽血拔出针头时、转移血样至试管过程中等。(3)注射器使用后(丢弃时),如使用后重新盖帽时、处理使用后的未盖帽的针头时、放置在床旁车上或治疗盘里的针头;运输使用后的输液器或未盖帽的注射器时等。

3 1 3 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力不足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几率。

3 1 4 缺乏知识和支持系统大多数护士缺乏标准的职业防范知识,规范化培训比较少;医院没有对针刺伤的预防及管理而建立相关的措施和规定;我国对针刺伤的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因成本、费用、患者接受度等种种原因使得安全型注射器未能在临床广泛使用等。

3 1 5 其他因素如操作时采光不足或环境受限;抢救和处置患者时患者或其他人员的突然移动;过于紧张的抢救气氛使得操作失误等。

4 防范措施

4 1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

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组织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加强针刺伤的教育,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使她们对每一个针头的处理都非常重视。告知护士,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HIV、HBV、HCV等传染病,纠正她们的侥幸心理,使之主动预防针刺伤。

4 2 加强管理,提供保障

护理管理者经常督查护士的操作规程,保证护理人员编制合理,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如合适的手套、伤害发生后免费检查、防治等。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使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4 3 提倡安全注射

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

4 4 规范操作要求,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1)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使用重新盖帽装置。(2)注射器使用中:注射过程中要带手套,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从容不迫;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将辅助静脉管路与无针系统连接等。(3)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人尖锐物收集箱,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注射器使用处;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及将针头存放在床边、治疗车顶部或治疗盘内等。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鼻咽肿瘤舌下神经辐射损伤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以及综合治疗的应用,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人们对生存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常以发音、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笔者对可能影响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的防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7年8月~1998年5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326例,男性234例,女性92例;中位年龄44.6岁(16~79岁)。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304例,泡状核细胞癌19例,未分化癌3例。按鼻咽癌1992福州分期标准[1]:Ⅰ期7例,Ⅱ期73例,Ⅲ期160例,Ⅳ期86例。

1.2仪器Clinic1800型高能直线加速器(美国瓦里安);Clinic6/100型低能直线加速器(美国瓦里安);T-1000型钴-60治疗机(加拿大Theratron);Stabilipan型深部线治疗机(德国西门子)。

1.3方法鼻咽部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6MV线或60Coγ线照射:266例先采用面颈联合野+下颈切线野照射DT36~40G,后改为双耳前野+全颈切线野照射(A放疗方案);60例为全程采用双耳前野+全颈切线野照射(B放疗方案)。鼻咽照射总剂量为70~82G,其中32例接受颅底野加量照射4~10G;上颈部照射48~76G,颈部无淋巴结转移者上颈部照射48~50G,有转移者切线野照射后以200kV深部线(半价层为1.16mmCu)或9MeV电子线补量照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分割方法。91例患者配合使用顺铂(DDP)加5-氟尿嘧啶(5-Fu)方案行诱导化疗和/或辅助化疗2~3个周期。用药量为DDP80mg/m2,5-Fu1000mg/m2。

1.4诊断依据(1)较长潜伏期(≥3个月);(2)舌下神经损伤:单侧损伤者,患侧舌肌无力,伸舌偏向患侧,并有舌肌萎缩及肌纤维震颤,可伴有言语不清及偶发呛咳;双侧损伤者,发音、吞咽及咀嚼很困难,双侧舌肌萎缩,伸舌无力;(3)不伴持续性头痛;(4)临床表现稳定或进展缓慢,持续>1年。

1.5统计学处理以Ecel软件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对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的因素及数量化情况见表1。

表1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略)

如单侧舌下神经损伤者取损伤侧上颈部的照射剂量,如双侧均损伤者取较低照射剂量一侧颈部,如双侧均无损伤者取较高照射剂量一侧颈部。#: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参照CTCV2.0评价标准[2]。

2结果

2.1舌下神经损伤发生率326例鼻咽癌患者中,舌下神经损伤34例,发生率10.4%;其中双侧损伤11例。潜伏期为10~84个月,中位潜伏期39个月。

2.2多因素分析用向后删除法,Entrα=0.05,Removalα=0.1的水准下,筛选出N分期、上颈部照射剂量、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三个因素与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有关(表2)。患者的平均N分期、平均上颈部照射剂量和上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毒性分级情况见表3。

表2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表3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影响因素的平均值(略)

3讨论

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潜伏期较长[3]。本组病例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的中位潜伏期较短,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魏宝清研究发现,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的发生与照射技术有明显关系;1970年代以来国内普遍采用耳前野+颈前切线野照射,使放射性颅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从5.8%~6.5%上升到14.9%~20.6%[4]。罗伟等进行前瞻性研究,对采用同一、综合面颈联合野与常规方案(面颈分野)治疗鼻咽癌进行比较,发现改进方案后不但提高了生存率,而且后组颅神经放射损伤(3/62)低于常规方案治疗(10/62)[5]。本组病例分析表明,面颈联合野的应用与否与放射性舌下神经损伤无关,可能是由于笔者仅在放射治疗的前半程应用面颈联合野照射36~40G,后半程仍然采用耳前野+前颈切线野的照射方式。全颈切线野与耳前野后下角的重叠区仍然受到高分割量及高总剂量的照射,导致颈动脉鞘区高剂量,引起该区软组织纤维化,压迫、牵拉引起后组颅神经损伤,特别是舌下神经损伤。

放射科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急性放射性肺炎;痰热清;疗效观察

Phlegmyheatqingpreventacuteradioactivepneumonia56patientscurativeeffects

LIShao

【Abstract】ObjectiveTheobservationphlegmyheatqingprevent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acuteradioactivepneumonia.MethodWillneedradiotherapy56casesoflungcancer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theobservationgroup28casesofradiotherapyandphlegmyheatquietpoint,28casesofcontrolgrouptodoonlyconventionalradiotherapy.ResultAcuteradioactivepneumoniaobservationgroup,thetotalincidencerateat3.4,respectively,theaverageof3.4magnitudepneumoniadoseswerefor62GY,and55GY.Radioactivepneumoniaaveragecomeontimefor35daysand30daysrespectively.ConclusionPhlegmyheatqingcaneffectivelypreventtheseverityofacutepneumonia,putofftheoccurrenceofradioactiveradioactivepneumoniaoccurrencetimetoreduceradioactivelunginjury,andimprovingqualityoflife,andensurethesmoothprogressofradiationhavepositivesignificance.

【keywords】Acuteradioactivepneumonia;Phlegmyheatclear;Curativeeffects

【中图分类号】R655R563.1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43-02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放射治疗计划的评定[1,2]。随着当今肿瘤治疗中放疗及放化综合治疗的广泛应以,如何减轻放射性肺炎等问题更加突出。中药在预防治疗放射性肺炎上有一定作用[3,4]。笔者从2008年起观察了痰热清在肺癌放疗学中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预防放射性肺炎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肺癌2008年2月到2010年2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均经病理学证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适形放疗,观察组同时予以痰热清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点,每天1次。

1.3诊断方法:

放射治疗前,中,后以及以后随诊中均有行X现或CT检查,若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发热等急性肺炎症状,应及时记录症状并行影像检查以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诊断。诊断及分级采用1995RTOG/EORTC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与分级标准[5]。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剂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结果

2.1急性放射性肺炎: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性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分别为26.67%,33.33%;严重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67%,26.6%,两组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2.2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剂量和平均发生时间:

1、2级放射性肺炎两组发生的平均放射剂量无显著差异,3、4级则差异明显。放射性肺炎的平均起病时间观察组明显滞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组织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后,一般认为靶细胞的损伤是即刻发生的,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合成增加,通过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信号放大,从而启动了临床上可见不可见的病理生理过程[6],继而导致组织学上相应的肺损伤改变。这种病理形态学上的改变分为渗出期、中间期、纤维化期[7]。早期表现为小血管损伤,伴充血和渗透性增加,中期为肺泡间隔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浸润,肥厚及胶原形成;晚期则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肺泡间隔增厚,血管硬化。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症状无异于急性支气管炎,可表现为发热和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可有白痰或痰血。其症状是渐进的,症状越轻,表现越早,则放射性肺炎分级越低。

在放射性肺炎的防治上,西药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8.9],合并感染者辅以抗生素治疗。但因激素类药物的严重繁多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尤其是预防应用仍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一面。在中医中药防治放射性肺炎的一些新成果向人们展示了希望[10]。放疗是一门新学科,关于放射性肺炎的防治在史书中无记载。

痰热清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抑菌消炎的功效[11]。在痰热清抗实验性急性肺损伤研究报告中显示其可降低试验大鼠肺水含量,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减轻肺泡壁及间质细血管损伤[12,13]。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虽然放射性肺炎的总的发生率相近,但在平均发病时间和平均分布放射剂量尚观察组明显滞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放射性肺炎的级别较轻。临床上更关注的是3、4级放射性肺炎,称之为严重性或症状性放射性肺炎。将放射性肺炎控制在1、2级,避免升至3、4及,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放射治疗方案制定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痰热清在此显示了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1]茹晃耀.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509-511.

[2]李统,王龙彪,王永超.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21(3):54-55.

[3]赵建国,杨昭义.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与防治.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3(1):37-38.

[4]蔡红兵,罗荣城.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探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6,23(9):958-960.

[5]洪旭初,邹海瑞.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6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6,15(5):469-470.

[6]丁文.放射性肺损伤[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813-816.

[7]李广虎,李志平,徐泳,等.丹参酮ⅡA对放射性肺纤维化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1):50-54.

[8]肖俐,何秀兰.“治未病”理论在治疗放疗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66.

[9]倪秋艳.浅析放射性肺炎的临床防治[J].中医药学刊,2006,24(9):1714.

[10]刘鲁明,张江舟,周建刚.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放射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32-33.

[11]王东芳,张立营.三根二花汤治疗放射性肺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