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1:19:08

放射性

放射性范文篇1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1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火毒之邪,最易伤津耗气,放射线直接照射口腔所致损伤乃火热毒邪燔灼肌肤,属“口糜”范畴,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气阴两虚,常见的证型有热毒炽盛、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等[3]。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所有放射性口腔炎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以脾肺肾气虚及肺胃肝肾阴虚为主。“火”(热)贯穿放射性口腔炎始终,无论是实火(火毒或湿热)还是虚火(阴虚火旺),在每例患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而且以虚火占主导地位,血瘀也是放射性口腔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虚、火、瘀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形成恶性循环且贯穿始终。

1.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对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照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细胞数的减少可能是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病理学基础,但这种细胞数的改变并不易被临床发现,临床常见的往往是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组织学改变,这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照射的方式和剂量、自身抵抗力、口腔疾病及卫生状况、放疗导致的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消失、放疗导致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对增生活跃黏膜细胞的损伤和造血系统及免疫功能抑制、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口腔菌群失调等[4]。由此看来,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在放射线的照射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预防和治疗

放射性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34-90岁,平均65岁。其中食管癌37例,肺癌17例,乳腺癌6例,纵隔肿瘤1例,贲门癌2例。

1.2分级标准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诊断根据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0级为无变化;Ⅰ级为轻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或需用表面麻醉剂或麻醉性止痛药;Ⅱ级为中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可能需用麻醉性止痛药;Ⅲ级为重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伴脱水,或体重比治疗前下降>15%,需行鼻饲饮食,静脉滴注液体或高营养物质;Ⅳ级为完全梗阻,并伴有溃疡、穿孔、瘘管。本组放射性食管炎Ⅰ级44例,Ⅱ级16例,Ⅲ级2例,Ⅳ级1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在放疗过程当中,随着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出现吞咽异物感,疼痛,黏液增多,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或)声音嘶哑,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放弃治疗。特别是部分食管癌患者,随着放疗的进行,原有吞咽困难反而加重,患者会认为是病情进展,此时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放疗前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目的、进程,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放射性食管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是肿瘤对射线产生的效应,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鼓励家属和陪护多关心患者,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2.2口腔护理护士要督促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给予0.02%的氯己定溶液饭后和睡前漱口,以免口腔细菌随吞咽至食管,加重或引起食管黏膜炎症。

2.3饮食护理为保证患者放疗期间必要的能量,减轻放射反应,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我们的做法如下:第一,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提供可口的流食、半流食或易吞咽的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定时定量进餐,不宜过饱,进餐后不宜平卧,以免引起食物及消化液反流,加重食管黏膜的炎症。第三,食物温度在40℃左右,温度过高会烫伤食管黏膜,或使放疗后初愈的黏膜再受损伤。第四,口服药片要碾碎后冲服,进食时需细嚼慢咽,以免块状物卡在食管狭窄处,减少食物对黏膜的化学性刺激及物理性损伤,忌烟酒、酸食、过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粗纤维、硬、煎、炸食物,防止骨头、鱼刺等损伤食管黏膜。不吃糯米团等黏性食物,以免黏滞在食管表面形成梗阻。放射线可抑制唾液的分泌,引起口渴,要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每日不少于2000mL,有利于毒素的排出。2.4疼痛护理根据食管炎严重程度对其疼痛进行分级护理:①对于44例放射性食管炎Ⅰ级的患者,予甘露醇混合液:20%甘露醇250mL+2%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480万单位+地塞米松20mg,每次10mL,4次/d,三餐前和睡前20min服用。方法:协助患者将10mL甘露醇混合液含在口中,5min后去枕平卧于床上,分次慢慢下咽,使黏膜表面较长时间与药物接触,止痛效果明显。②对于16例放射性食管炎Ⅱ级和2例Ⅲ级患者,除予上述口服液外,还予吲哚美辛栓50mg直肠给药,其中7例疼痛控制不佳,再次予布桂嗪100mg肌内注射或和吗啡缓释片30mg或60mg口服,2次/d。③1例放射性食管炎Ⅳ级患者,当放射量达70Gy时,突发食管气管瘘,立即终止放疗,禁食水,予静脉营养等对症处理。

3讨论

放射性范文篇3

关键词: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放射性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者其标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心肌显像、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和炎症组织成像诊断等,实现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快速、无损实时成像,是分子影像和精准医学的重要基石,为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1-2],其市场体量相对不大,但对于生命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却无可替代。放射性药物一般由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成分2个部分组成,后者与前者结合后可将其递送至体内特定部位,并利用前者的辐射属性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非放射性成分通常为有机分子,例如碳水化合物、酯类、核酸、肽、抗体等,通过化学合成或生化技术等制备,其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决定其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因此非放射性成分对放射性药物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较大。本文中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的非放射性物质(以下简称化学前体),用于制备放射性药物药盒和PET放射性药物等。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MedicinesAgency,EMA)《放射性药物研究指南》[3]明确了化学前体为放射性药物的原料药,因此应符合欧盟的原料药相关指南的要求。欧洲药典还收载了《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研究指南》[4]863和硫酸碘苄胍、甘露糖三氟磺酸酯等6个化学前体的标准各论,其中《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研究总论》主要内容涉及化学前体生产、质量控制要求、贮存和包装标签等。目前中国无化学前体的概念,尚无包括化学前体在内的放射性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或技术要求,不利于放射性药物的研发。本文拟通过对EMA化学前体相关技术要求的介绍,探讨中国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药学研究相关技术要求,为此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1欧洲药典《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研究总论》介绍

1.1范围

对于欧洲药典未收载的用于放射性药物制备的化学前体,应对以下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后再确定是否需符合本总论要求:①化学前体的质量和可供质量评估的信息;②放射性标记后的进一步处理(给患者用药前是否进行纯化);③用于制备单个患者用药量(例如,诊断用途与治疗用途)所需的化学前体数量以及给药频率。使用人类或动物来源物料制备的化学前体,应符合病毒安全性[4]637相关要求。从易感染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动物身上获得的化学前体还应符合《动物海绵状脑病传播剂风险产品》[4]884的要求(如适用)。

1.2生产

化学前体的制备工艺旨在确保质量一致,并提供符合欧洲药典各论或已获批质量标准要求的化合物。化学前体必须在适当的质量体系框架内生产。

1.3质量控制要求

1.3.1性状性状项下给出的说明(例如,溶解度或熔点)不是严格意义的解释,也不是分析测定的要求。而是给出的参考信息。1.3.2鉴别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核磁共振光谱、红外、质谱和色谱等分析方法为化学前体的鉴定提供确证信息。1.3.3检查1.3.3.1有关物质除非另有论述并被批准,化学前体中有机杂质和无机化学前体中的无机杂质应按下述限度报告、鉴定和控制,见表1.对普遍认同的具有极强效应的杂质,或能产生毒性或不可接受药理作用的杂质,均可采用特定阈值。如果在各论中未提供新杂质的控制方法,则必须建立新方法对该杂质进行控制,并订入质量标准。1.3.3.2残留溶剂应根据残留溶剂通则[4]717的要求制订限度,采用残留溶剂鉴别和控制通则[4]323中的方法或其他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除2类溶剂外,1类溶剂和3类溶剂要求与ICH残留溶剂相关要求一致。对于2类溶剂,根据每日最大允许暴露剂量,其限度应≤0.5%,可进行干燥失重检查或采用专属性的检测方法测定溶剂残留量。若拟定和被批准的限度>0.5%,则需要采用专属性的检测方法对溶剂进行测定。1.3.3.3金属催化剂或金属试剂残留如果化学前体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了金属催化剂或含金属的试剂,可能在化学前体中引入金属杂质,除非各论中有更加严格的限定,化学前体中Pt、Pd、Ir、Ru、Os、Mo、Ni、Cr、V、Pb、Hg、Cd和Tl的限度为0.01%。可采用金属催化剂或金属试剂残留测定通则[4]144中的方法(如适用)。1.3.3.4微生物污染需氧菌总数:可接受标准为每克≤103CFU或每个包装≤102CFU(单剂量或多剂量包装)。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可接受标准为每克≤102CFU或每个包装≤101CFU(单剂量或多剂量包装)。1.3.3.5细菌内毒素除非另有论述并被批准,细菌内毒素限度为每克≤100IU,或单剂量或每个包装≤10IU(单剂量或多剂量包装)。1.3.4含量除非证明合理并被批准,用于放射性药物制剂制备的化学前体含量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测定。1.3.5贮存化学前体用在密闭容器中贮存,贮存条件应确保其足够稳定。1.3.6标签化学前体的标签符合相关国家和欧洲立法(如果有相关信息)。标签表明了作为放射性药物制剂的化学前体的预期用途。随附信息可建议在用于制备放射性药物制剂前,在一次或多次生产中对该物质进行检测,以确保在规定的生产条件下,该物质产生所需数量和规定质量的放射性药物制剂。

2欧洲药典6个化学前体标准

各论介绍欧洲药典10.5中收载了甘露糖三氟磺酸酯、亚甲磷酸等6个化学前体的各论,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含量、贮藏和标签,其中检查项下包括比旋度、溶液的颜色、pH值、有关物质、干燥失重、水分、细菌内毒素等。在杂质控制方面,每个化学前体均对可能存在的潜在工艺杂质和/或降解杂质进行控制。各化学前体相关信息见表2。

3对中国关于化学前体技术要求的探讨

3.1生产工艺

化学前体生产应遵循生产工艺稳定、能够持续商业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合格的原则,应符合GMP的相关要求。化学前体生产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起始物料选择与质量控制、生产工艺开发、工艺过程控制和工艺验证等。可参考ICHQ11和《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开发和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充分调研分析,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通过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和商业化生产,逐步加深对整个生产工艺的理解,不断优化工艺路线,设计开发出能够持续稳定生产符合预期质量要求的商业化生产工艺。对于使用人或动物来源物料制备的化学前体,应关注物料可能引入病毒或人畜共患病毒的去除/灭活情况。对于牛源性物料,应关注牛的来源是否为疫区,并应符合2002年7月10日的国药监注[2002]23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牛源性及其相关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告》的相关要求。

3.2特性鉴定

3.2.1结构确证选择合理的手段确证结构,一般可包括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或)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同时制备工艺对化学前体结构的解析有较大帮助。3.2.2杂质谱分析可结合化学前体的制备工艺、反应机理、结构特点、降解途径及相关文献(如药典标准等)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工艺杂质和降解杂质,明确杂质来源。工艺杂质为制备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包括起始物料及其引入的杂质、中间体、副产物、残留的试剂和有机溶剂、催化剂和元素杂质等。降解杂质建议关注化学前体制备过程中,及后续与放射性核素结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降解杂质。

3.3质量控制

3.3.1质量标准可参考中国药典、相关指导原则(如ICHQ2、Q3A和Q6A等)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技术要求,结合标记后放射性药物的给药剂量、频率,放射性药物标记过程是否对化学前体进行纯化及标记后的放射性药物是否进行纯化,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合理拟定化学前体检测项目和可接受的标准,提供充分的支持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化学前体质量标准检测项目一般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查项下包括比旋度、溶液的颜色、pH值、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元素杂质、干燥失重/水分、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限度等。对于已有药典标准收载的化学前体,建议首先考虑选择用药典标准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关注药典标准检测方法和条件是否适用。若需建立新的检测方法,则应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证明新方法的适用性。3.3.2质量研究建议参考ICH指导原则(Q2、Q3A、Q3C、Q3D、M7等)、化学药物研究相关指导原则及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进行质量研究,并进行必要的方法学验证。3.3.2.1有关物质应在对可能存在的杂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如药典标准等),选择适宜的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并进行规范的方法学验证。对于已有药典标准收载的,应结合化学前体的制备工艺分析药典方法的适用性,拟定的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分离检出能力和杂质控制要求应不劣于药典标准。有关物质检测项目一般应包括已知特定杂质、未知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可接受限度通常应符合ICHQ3A和/或欧洲药典《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总论》要求,必要时需提供安全性试验数据来论证杂质的安全性。对普遍认同的具有极强效应的杂质,或能产生毒性或不可接受药理作用的杂质,可采用特定阈值,结合标记后放射性药物的最大日剂量和给药频率合理拟定限度,并论证限度的合理性。3.3.2.2残留溶剂建议参考ICHQ3C、《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欧洲药典《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指南》对化学前体合成过程中所用的有机溶剂/部分液体试剂进行研究,拟定合理的限度,说明限度制订依据。化学前体制备工艺的最后一步不应使用1类溶剂。如果在生产工艺的早期步骤中不可避免使用1类溶剂,应给出合理理由,其限度应符合ICHQ3C的要求。对于2类和3类溶剂,可进行干燥失重检查或采用专属性的检测方法测定溶剂残留量。如果2类或3类溶剂拟定和被批准的限度>0.5%,则需要采用专属性的检测方法对溶剂进行测定。3.3.2.3元素杂质虽然ICHQ3D明确放射性药物不适用,但考虑化学前体为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的非放射性成分,不具有辐射属性,因此在化学前体的元素杂质研究时,建议参考ICHQ3D和欧洲药典《放射性药物化学前体总论》对起始物料和化学前体工艺过程中添加的催化剂和无机试剂引入的元素杂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拟定合理的限度,说明限度制订依据。

3.4稳定性

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可以参考ICHQ1A和《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稳定性研究。应明确拟定有效期与贮存条件,并提供支持性的研究数据。

4讨论

放射性范文篇4

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

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4Bq/kg(5×10-7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分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

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

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司)和劳保用品;

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

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废放射源;

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L)。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步\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少体积。

第十一条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集中收处。

第十三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输登记手续(见附表1),按本办法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包装和送贮(处)前的暂存。

第十四条放射性废物的收集。

一、放射性废物应按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要求分类收集,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

二、严禁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

三、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

四、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用不锈钢或玻璃罐贮存;

五、产生放射性废的单位,应设专门场所存放放射性废物,并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第十五条放射性废物的包装。

一、装放射性废物的专用塑料口袋密封,不破漏;

二、含放有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然后再放到塑料袋内;

三、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10mrem/h),每袋体积不正如过30L,重量不超过20kg。

第十六条放射性废物的送贮(处)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

二、废物性能应稳定,无挥发性、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上有关的卡片;

六、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a<0.04Bq/cm2;B<0.4Bq/cm2;

七、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为了安全见,可送废物库代管,用时再取回。

第四章放射性废物的收运

第十七条放射性废物一般由废物库管理单位定期派专人和专用车辆到生产单位去收运。特殊情况,由双方商定。

第十八条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安全设施,并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的专用汽车。

第十九条准备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应事先填好登记卡片(见附表2、3、4)卡片一式3份。收运人员根据卡片和本办法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接收。对不合格的,有权拒绝接收。

第二十条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一律装入200L标准容器内,废放射源应装入包装容器中。产生废物单位应协助收运人员将废物妥善装好。标准桶装满废物后,其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2mSv/h(20mrem/h)。

第二十一条专用运输汽车外表面的剂量率应低一于0.2mSv/h(20mrem/h),驾驶室内的剂量率应低于0.025mSv/h(2.5mrem/h)。

第二十二条收运人员(特别是驾驶员),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交通规则,确保废物运输中的安全;交通监理部门应予协助。

第二十三条每次收运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体表污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废物库区。汽车和工具也应进行污染检查。当污染超过国空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污。

第五章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放射性废物库,原则上只贮存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对于外辖区的废物,由管理单位与产生单位协商,并报管理一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入库废物应逐一检查验收,登记卡片归档存放(见附表5)。卡片存时间不应小于废物达到无害化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入库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存放。凡在本库安全贮存期内不能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的废物和废放射源,能在本库暂存,保证可回取,待将来转运到最终处置场(库)去。

第二十七条废物贮存时应注意堆积方式。废物坑盖板上方0.5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05mSv/h(5mrem/h);在库房内堆积时,离废物堆表面1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1mSv/h(10mrem/h);库房外壁20cm处应小于2.5uSv/h(0.25mrem/h)。

第二十八条经监测证明,废物存放期间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后,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作为一般垃圾在库区内挖掘易埋藏掩埋。

第二十九条设有尾矿废渣坝(坑)的库区,应在坝(坑)装满后妥善掩埋,植被,并设立永久标记。

第三十条废物库区内应合理分区并严加看管,防止发生各种危害活动。加强绿化,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潜力,发挥经济效益。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信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产生废物单位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二条废物库管理人员应加强责任感,严格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三条废库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当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应当避免一绿不必要的照射,并使一绿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第三十四条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25mrem)。

第三十五条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监测介质按有关规定执行。每年对监测结果(包括个人剂量监测)评价一次,连同该库营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生事故时,应按有关规定立即进行处理并上报。

第七章收费

第三十六条送贮(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按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的规定,一次交清废物送贮(处)费用。

第三十七条废物送贮(处)费用收建库费用、容器费用、运输费用、服务费用、长期管理费用等组成。

第三十八条制订收费标准时,应以废物体积、比活度、贮存期及第三十七条的因素炎依据。

第三十九条送贮(处)废物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废物库管理单位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报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八章奖惩

第四十条对于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在放射性废物和废物库的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违肥本办法的规定,在环境中乱放或自行掩埋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自行焚烧放射源管理性废物者;

二、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管理不严,引起环境污染或人员损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者;

三、破坏放射性废物库设施,乱拿放射性废物或废放射源者;

放射性范文篇5

一、监测目的

通过在哨点监测单位开展放射工作场所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人员健康状况和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

(一)监测对象

在全市选择10家放射性职业病哨点监测单位,包括4所医院、2家工业探伤机应用企业、2家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企业和2家X线检测仪应用企业。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分别为大学附属医院20人、市中医院9人、区人民医院5人、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人、化工受压容器检测站4人、市东方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人、木业有限公司2人、化学品有限公司3人、金东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人、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2人(具体见附件10)。

(二)监测内容

1.开展监测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工作场所情况包括射线类型、防护设施、自主管理情况等,工作人员情况包括工作岗位、接触射线的年限、接触射线类型及强度。

2.开展放射工作场所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各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并参与处置职业危害事件,保障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建立场所档案。

3.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常规监测、任务监测和应急监测。分析剂量资料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情况,尤其关注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诊断治疗人员的剂量分布,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4.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常规监测和医学随访情况。包括就业前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在岗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

5.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监测,掌握年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申请例数、诊断例数。

在检测基础上形成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健康状况监测、放射性疾病监测等年度报告,并对有条件的项目实施网上直报。

三、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方案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是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哨点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完善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体系,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

(一)法规及标准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及相关检测规范制订。

(二)监测对象

根据《2014年度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所医院、2家工业探伤应用企业、2家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企业和2家X线检测仪应用企业,共计10家单位作为哨点监测单位,详见表1。(三)监测内容

1.基本情况调查

开展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和哨点检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填写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1)和哨点检测单位基本情况表(附件2)。

2.工作场所监测

开展项目单位放射工作场所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各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并参与处置职业危害事件。

(1)医院放射诊断工作场所

透视机(含DSA)、摄片机和CT监测项目及方法分别依据表2、表3、表4中规定执行。(2)工业探伤工作场所

工业探伤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5内容执行。(3)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工作场所

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6内容执行。(4)X射线衍射仪或检测仪

X射线衍射仪或检测仪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7规定执行。(四)质量控制

各地各单位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开展检测工作,规范检测程序和方法,保证检测质量。检测使用的设备相关参数要满足相应检测规范要求。设备经过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取得检定证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项指标有3个检测数据,取平均值经检定系数修正后报出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保持3位内(含3位)有效数字。

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外照射监测方案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必备条件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实际受照剂量,并对受照剂量进行评价,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危害效应评价提供依据,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一)法规及标准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条件》(卫办监督发〔2008〕32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09〕43号)及《省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等制订。

个人剂量外照射监测工作依据的主要标准及检测检验规范主要包括:《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207-2008)等。

(二)监测对象

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涉及的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8人)、介入放射学(7人)、工业探伤(6人)、工业其他应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线检测仪4人)。

(三)监测程序

1.监测方法

原则上针对单一成份已知能量的γ或X射线,或弱贯穿辐射(如β射线和低能X射线)不明显的强、弱贯穿辐射混合辐射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只监测Hp(10)。

2.监测仪器

市疾控中心目前所使用的检测仪为RDG-3A型热释光个人剂量仪,具有能覆盖监测范围的宽量程(0.01uSv~9999mSv)、足够高的灵敏度、足够低的探测下限、能量响应和角响应误差不大于30%。

使用的探测器具有具有良好的组织等效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热释光剂量仪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热释光剂量仪每两次检定之间应至少做一次期间核查,利用检定后保存的元件检查仪器稳定性。

3.监测周期

每1~3个月为一个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每个监测单位在各监测周期开始时应随元件发放随样本底,监测周期结束后随元件一起收回,用于测读时扣除本底。

4.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应详细记载监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包括单位信息、受理号、监测起止日期、仪器状态、测量人及测量日期等。

对每个监测周期测量结果超过mSv时,对其受照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附在其相应的个人监测原始记录中。

当剂量计丢失、损坏、异常数据剔除等其它因故得不到监测数据时,尽量确定其名义剂量。

当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小于系统最低探测水平(MDL)时,记录为1/2MDL。(MDL应至少每年核准一次)

5.数据上报

监测年度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按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市疾控中心于10月20日之前,将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情况表(附件3)、年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监测人数分布表(附件4)、年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年集体剂量分布表(附件5)及年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汇总表(附件6)报至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行政部门。

(五)质量控制

1.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应具备省卫生厅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资质。

2.各地各单位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开展个人剂量检测工作,规范检测程序和方法,保证检测质量。

3.参加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个人剂量比对,开展监督检查和定期复核。

五、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危害监测方案

开展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放射性疾病申请诊断情况监测,目的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资料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包括不同工种、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分析,并结合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行业分布、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探求降低辐射危害效应的方法,建立辐射健康效应监测预警网络,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一)监测对象

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涉及的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8人)、介入放射学(7人)、工业探伤(6人)、工业其他应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线检测仪4人)。

(二)监测内容

哨点监测包括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机构能力建设调查、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放射性疾病申请诊断情况等。

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调查

市疾控中心负责统计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基本情况,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等,并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登记表(附件7)。

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市疾控中心负责统计全市职业健康监护机构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常规监测情况,包括就业前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在岗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监测人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证明发放数,并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登记表(附件7)。

分析监测人群中样本分布情况,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内容参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主要包括眼晶体、指甲皮肤、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染色体等指标,并结合人员工作岗位、接触的射线类型与强度和个人剂量监测等其他资料,评定射线对健康效应的影响程度,同时填写哨点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附件8)。

3.职业性放射病监测

(1)统计全市所有放射工作人员中,年度职业性放射病的申请例数、诊断例数。

(2)放射病报告由诊断机构填写职业性放射病报告卡(附件9)报送省疾控中心。急性放射病在诊断后六小时内报告,慢性放射病在诊断后10天内报告。

(三)监测方法

1.现场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统计全市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基本情况和年度内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常规监测情况。

2.职业健康检查。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进行检查。

3.监测数据录入。对哨点监测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填写相关监测报表,并将监测数据汇总后递交至省疾控中心,经复核合格后统一录入数据库。

4.资料汇总与上报。监测年度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市疾控中心负责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年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登记表、哨点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年度放射性疾病监测报表汇总后报至省疾控中心,同时上报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哨点监测工作方案、各类调查表、职业健康检查资格证明材料、工作总结等。

六、进度安排

1.1~10月,开展各哨点监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与健康监护资料收集;

2.10月中下旬,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3.10月底,完成资料汇总并上报。

七、相关事项

1.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估。

2.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及各监测点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承担相应的放射性疾病监测任务及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省疾控中心报告监测数据,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实验室。

放射性范文篇6

一、完善放射性环境监测制度

放射性环境监测制度是进行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执法和纠纷裁判的基础。详实客观的环境监测数据则是实施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规范和完善放射性环境监测制度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推动公众参与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对放射性污染环境监测制度进行完善。

(一)扩大放射性辐射监测范围

放射性污染难以察觉,具有潜伏性,一旦发生事故,其危害非常巨大,且对环境的污染损害长期难以修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涉及放射性的一切载体、因子,对于所有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场合,立法都要明确规定对此必须实行环境监测制度,纳入辐射监测监督范围。由此可见,除了现行的辐射监测范围以外,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立法还应明确规定对核技术开发利用的放射工作场所、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周边环境、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尾矿的周边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等进行辐射监测,扩大辐射监测的范围。

(二)建立健全国家放射性辐射监测系统

加强放射性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辐射监测网络,包括建立和加强辐射监测技术中心和省级辐射监测站的建设。开展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开展辐射监测技术研究,包括监测数据的分析、对比、统计和经验反馈等,建立统一的辐射环境保护数据系统。

(三)明确放射性辐射监测监管权限和权限

环保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对放射性污染实施监测监督管理。此外,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职责,对放射性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或致人死亡的情形从病理学角度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价,并对放射性污染危害食品安全可能引发的此生危害进行分析和预测。总之,法律要进一步理顺监测管理体制,明确国家环保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自的辐射监测监管职责,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和多头管理。

二、完善放射性安全管理与安全警示制度

(一)要坚持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辐射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并举

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包括立法强制要求营运单位具有完备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设施装置、放射性污染风险的应急处置预案、符合放射性风险防范要求的技术手段、职工的安全培训与教育等。辐射安全管理就是要求营运单位采取符合国家要求的有效措施与方案,应对发生核爆炸或其他放射性污染给公众带来的辐射危害,确保放射性污染风险在合理的可控和可接受范围,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职工本身造成的职业辐射危害。公共安全管理就是立法要强制要求放射性营运单位出台有效可行的内部安全保卫和执勤方案。

(二)明确放射性安全管理的具体制度

如检测人员现场责任制度、技术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辐照装置运行安全规则、辐照装置的使用维护制度、日常检测制度、检测记录和核验制度、个人剂量监测制度、确定运行参数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实验室管理及卫生制度、辐照与未辐照产品登记和贮存管理制度。

(三)要扩大安全警示的范围

安全警示的范围要求要扩大到与放射性有关的各方面,要求时时有警示、处处有警示。具体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使用、储存场所,放射性装置的生产、使用场所,放射性废物存放、运输地点等都必须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在这些地方或场所的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连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时,必须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并设置危险警示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负责安全警戒。(四)要统一安全警示标识对于放射性安全警示标识,立法应该授权国家环境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统一和规范安全警示标识,要便于记忆和交流,这样可以使放射性安全警示标识深入人心,真正发挥警示作用。(五)要加强安全警示教育立法要明确环保主管部门、营运单位等的安全警示教育职责,这种教育不再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在岗培训,而是一项涉及公共安全的必修课,不仅要教育单位职工,而且要利用必要的手段普及社会公众教育,建立放射性安全全民警示机制。

三、完善放射性风险通报制度

我国目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25条、第33条等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因为放射性污染危害范围广、速度快,所以,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法律必须建立和健全放射性风险通报制度。

(一)强制规定风险通报的要求

一旦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或有发生事故可能时,各级各类行政主体、营运单位等应该及时、客观、全面地通报放射性风险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对象、潜在危险、环境影响、已经采取的防治措施等情况。

(二)区分需要通报的风险种类

为了确保放射安全,要根据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各种活动或系统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对相应的领域进行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级别种类,可以区分为可控风险(即安全状况在预期范围之内且安全指标正常)、不可控风险(即难以控制的在预期范围之内的风险)、不可知风险(即无法控制的在预期范围之外的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三)建立风险定期通报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行政主体、营运单位等不仅要在放射性污染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通报,而且要求建立定期通报机制,便于大家查询和周知放射性风险

(四)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范放射性环境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放射性废物管理专项立法的层次,将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系统整理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成法律或由国务院制定为行政法规。二是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审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营运单位在放射性废物管理中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部门问责机制。三是要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后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四是要对放射性废物实行专营和分类处置。五是要明确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中公众的合法权益,要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中来。六是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经济补偿机制,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收费中除应考虑建造成本、运行成本和关闭后的维护成本外,可借鉴美国低放废物处置场收费办法,增加对处置场所在地区的经济补偿。

放射性范文篇7

关键词:放射性脊髓炎;辨证论治

临床放射性脊髓炎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诊治肿瘤病人因放疗而导致脊髓炎出现肢体软瘫、麻木、疼痛等症,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想从中医系统诊治该病的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得到同道的指正。

1概述

放射性脊髓炎是指肿瘤病人在放射性治疗中,由于病人对放射线特别敏感,或肿瘤与脊髓邻近,或放射剂量过度,以致脊髓受损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是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3%[1],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后2~4个月,症状常在数周至几个月自发性消退。临床上放射性脊髓炎常分为短暂性、急性和慢性三大类:(1)短暂性放射性脊髓炎症见: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触痛,烧灼感及颈肩部疼痛等,以及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体征(lhermitte’s征),即低头时,出现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此型亦可作为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的第一个征象出现;(2)急性放射性脊髓炎较为少见,其起病急,常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发展为截瘫,或四肢瘫痪,多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双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伴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3)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炎又称为迟发横断性放射性脊髓炎,多为脊髓放射损伤的远期反应,常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以后逐渐进展出现运动障碍,脊髓半侧或完全性横断性损害,症见双下肢无力、麻木、肌肉萎缩。

该病的发生与接收放射量的方式与多少,机体免疫状态及病程长短等多因素有关。早期主要为脊髓充血、水肿、脱髓鞘以及神经细胞变性等改变,晚期主要为脊髓的坏死、液化、囊变,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继发性萎缩等改变。诊断上除具有相关放射性治疗病史、症状、体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放射性脊髓炎最为可靠的方法,其影像表现为T1、T2的信号延长。治疗上主要以脱水,促进神经细胞恢复,改善微循环及血管活化剂,高压氧治疗,以及激素解除脊髓的水肿及抗炎作用,配合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2中医对放射性脊髓炎的基本认识

放射性脊髓炎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双下肢无力、麻木、肌肉萎缩、疼痛,故笔者认为放射性脊髓炎当属中医痹证与痿证的范畴。

痹是阻痹不通的意思,痿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早在2000多年前,祖国传统医学在《内经》就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充分阐述了痹证的病因,将痹证分为五大类,并详细叙述了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经络至脏腑,则能成为五脏痹。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萎”。又根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五大类,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与“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的针刺治痿大法。

本篇所讨论的放射性脊髓炎系由于患各种癌症后又接受放射线治疗,癌症原本可损伤机体气血阴阳正气,同时我们又把放射线对人体的伤害称为“毒浊”,一种外来的邪气,所以我们认为放射性脊髓炎的病因病机是:机体正气亏虚如气血凝滞,肝肾不足,阴阳失衡,又外感风邪,痰湿内蕴,脊髓痹阻,四肢筋脉失养,经络不通所致,介于痹症与痿症之间。

目前,本病尚未见系统辨证论治的临床报道,故笔者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将放射性脊髓炎归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称其为“髓痹”,故治疗上根据肿瘤病人的特殊性,既要祛除外来的毒邪,又要随时注意益气养血,强筋健骨,既扶正又驱邪,且以扶正为主。

3辨证论治

分4个主要证型及3个亚型。

3.14个主要证型(1)外感风邪,阴阳失衡,毒浊浸淫。症状:颈肩部及肢体麻木、疼痛,游走不定,时感恶风寒,口干苦,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腻,脉浮紧。治法:祛风解表,通络止痛,解毒化浊。方药:九味羌活汤加桑枝、独活、怀牛膝、地龙、土鳖虫、茯苓。分析:本型为肿瘤病人放疗的早期,由于体质虚弱,易感冒,常因感冒就诊而兼有表邪。(2)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毒浊浸淫。症状:颈肩部及肢体麻木,刺痛或触痛,关节屈伸不利,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肛门收紧,纳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难解,舌质暗红,舌下瘀斑或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行气,通痹止痛,解毒化浊。方药:身痛逐瘀汤加五加皮、乌梢蛇、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分析:本型为肿瘤病人放疗中期,毒邪逐渐侵害人体,正气渐虚,或邪正交争剧烈之时,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需积极治疗,以防毒深病进。(3)气血亏虚,经络不通,毒浊浸淫。症状:颈肩部及肢体麻木不仁,或瘫软,全身肌肉萎缩、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纳呆食少,二便失禁,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疏通经络,解毒化浊。方药:八珍汤加猪脊髓、五加皮、怀牛膝、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独活。分析:本型为肿瘤病人放疗的中后期,病人正气日虚,体质日衰,自身已不能抵抗放疗毒邪的侵袭,治疗上应积极补养气血以扶正祛邪。(4)肝肾亏损,毒浊浸淫。症状:颈肩部及肢体麻木不仁,肢体软瘫,尤以下肢为主,腰膝酸软,或伴眩晕,阳痿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腿胫大肉渐脱,二便失禁,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解毒化浊。方药:虎潜丸加猪脊髓、五加皮、怀牛膝、狗脊、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独活、黄芪。分析:本型多见于肿瘤病人放疗终末期,正气极度衰弱,需积极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方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命。

3.23个亚型(1)痰湿内蕴,经络不通,毒浊浸淫。症状:颈肩部及肢体麻木、酸痛、重着,四肢瘫软,肌肉萎缩,头昏蒙,胸脘满闷,呕恶吐涎,二便失禁,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治法:健脾化痰,祛湿通络,解毒化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羌活、独活、五加皮、怀牛膝、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分析:本型亦为肿瘤病人放疗中期,毒邪逐渐侵害人体,正气渐虚,或邪正交争剧烈之时,当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仍需积极治疗,以防毒邪深入机体,病情加重。(2)脾胃虚弱,毒浊浸淫(亚型)。症状:肢体麻木,瘫软无力日重,肌肉萎缩,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治法:健脾益气强筋,解毒化浊通络。方药:香砂六君汤合参苓白术散加五加皮、怀牛膝、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羌活、独活。分析:本型亦为肿瘤病人放疗的中后期,尤以脾胃受损严重,饮食减少,病人正气日虚,体质日衰,自身已不能抵抗放疗毒邪的侵袭,治疗上应积极健脾、补养气血以扶正祛邪,多见于胃癌病人放疗后。(3)肺热津伤,经络不通,毒浊浸淫。症状:发热时或热退后颈肩部及肢体麻木,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呛咳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弱。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解毒化浊。方药:清燥救肺汤加五加皮、怀牛膝、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独活。分析:本型同为肿瘤病人放疗的中后期,病人正气日虚,体质日衰,自身已不能抵抗放疗毒邪的侵袭,治疗上应积极补养气血以扶正祛邪,多见于肺癌病人放疗后。

4典型病例

患者,男,65岁,因右肺中央型肺癌术后放化疗后5+年,双下肢麻木瘫软无力1+年入院。该患于5+年前因发热、胸痛求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纤支镜、CT检查确诊为“中央型肺癌”,病理切片示“高分化鳞癌”。后求诊于北京肿瘤医院,并行PET检查确诊后予以伽马刀治疗,具体不详,病情稳定后转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化疗三疗程,方案为“TP”,累计:紫杉醇630mg、顺铂300mg。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感双下肢麻木,瘫软无力,不能行走遂求治于遵医附院行MRI检查示:T8水平以下脊髓普遍呈现长T2信号,胸腰脊髓广泛性变性,考虑放射性脊髓炎。入院症见:双下肢麻木,瘫软无力,腰膝酸软,咳嗽咳黏稠痰,时有喘促,身软乏力,少气懒言,全身消瘦,纳食尚可,睡眠较佳,小便失禁,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体格检查:生命征正常,抬入病房,形体消瘦,皮肤巩膜(-),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右侧胸廓塌陷,呼吸音低钝,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腰3~骶压痛,脐以下及双下肢皮肤深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肉明显消瘦,肌力0级,巴氏征(±),击顶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7.6×109/L,HGB107g/L,GRA0.85,LYN0.13,MON0.04,尿常规:黄色清亮,Pr(±),WBC4~7个/HP;大便常规:黄色硬便,镜检未见异常;肝肾功正常,白蛋白34.5g/L,血清电解质正常,核磁共振成像(MRI)T8水平以下脊髓普遍呈现长T1、T2信号。诊断结果为西医:(1)右肺中央型肺癌术后放化疗后;(2)放射性脊髓炎。中医:(1)肺癌(气血亏虚,阴阳失衡,毒浊内蕴);(2)髓痹(气血亏虚兼肝肾亏损,毒浊浸淫)。治疗计划:西医予以抗炎、促神经细胞恢复、对症支持;中医治法:益气补血兼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解毒化浊。方药:八珍汤、虎潜丸合方加猪脊髓、五加皮、怀牛膝、土鳖虫、鸡血藤、土茯苓、地龙、独活、狗脊。方剂如下: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2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龟板15g,黄柏10g,知母10g,怀牛膝20g,锁阳15g,猪脊髓100g,五加皮15g,土鳖虫12g,鸡血藤30g,土茯苓15g,地龙12g,狗脊15g,独活15g。连服10剂后感双下肢麻木、腰膝酸软减轻,瘫软无力稍减,身软乏力好转,喘累气促减,舌脉同前,原方继服20剂后再诊:双下肢麻木大减,腰膝酸软除殆尽,肢体渐有力,精神明显好转,上方继服30剂后诸症除殆尽,病情好转。

放射性范文篇8

1宇宙射线响应谱校正模型

在远离海岸线的深海上空1800m及以上高空实测的航空γ能谱可认为仅由宇宙射线和仪器设备自身放射性的响应谱组成[15]。从理论上来说,航空γ谱仪对仪器设备自身放射性的响应谱与探测高度无关,可将其作为航空γ谱仪对宇宙射线响应谱剥离效果的比对依据。1997年Minty[16]认为可利用幂函数来描述H探测高度上航空γ谱仪对宇宙射线的响应谱中第x道计数CH,x:CH,x=BBH•Ex−1.3(1)式中:Ex为航空γ能谱第x道所对应的能量,刻度方法详见文献[17];BBH为拟合系数,随探测高度H变化。为了避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可采用2.85−3.03MeV范围内的实测谱分布来拟合BBH值。将相应探测高度上的实测航空γ能谱与式(1)反演得到的宇宙射线响应谱对应道计数相减,获得航空γ谱仪对仪器设备自身放射性响应谱随探测高度的相对变化规律(图1),可以看出湮灭辐射峰后各道计数基本重合,说明此能区内宇宙射线估计准确。但湮灭辐射峰前各道计数不重合,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µ+介子等衰变产生了大量正电子并发生湮灭放出0.511MeV的γ射线,且该辐射对航空γ能谱低能区的影响不可忽略,其强度随探测高度而增大,说明宇宙射线产生的湮灭辐射[18]随穿透大气层厚度而改变。1.1宇宙射线中湮灭辐射峰强度校正模型在测区内一平坦区域让搭载航空γ谱仪的飞机平缓从地面起飞盘旋爬升至3000m高空,获得不同探测高度的实测航空γ能谱数据。考虑到航空γ能谱测量时间间隔1s,随探测高度升高,单位时间实测航空γ能谱受统计涨落影响更大,在数据处理时,以200m探测高度间隔统计实测航空γ能谱的平均谱。利用自适应峰形切削法扣除本底[19]、多高斯函数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拟合[20]获得湮灭辐射峰净面积NHT随探测高度H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采用谱线比法[21]获得地面Tl-208产生的湮灭辐射对NHT的贡献量NHG,两者相减则为宇宙射线对NHT的贡献量NHC。拟合得到NHC随探测高度H的变化规律如下(拟合优度R2=0.9742):NHC=0.0121H−1.4635(2)图2湮灭辐射峰净面积组成Fig.2Compositionofthenetcountrateofannihilationradiation.由于飞行过程中高度难以稳定,难以运用式(2)进行野外校正。而宇宙射线越多,其产生湮灭光子也就越多,得到NHC与宇宙射线道计数NHL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拟合方程(拟合优度R2=0.9672)如下:NHC=0.1083NHL−13.219(3)图3NHC与NHL间的关系Fig.3RelationsbetweenNHCandNHL.因单个航空γ能谱测量时间短,NHL亦受到统计涨落的影响,后续研究中将采用测区内高差5m范围内的航空γ能谱宇宙射线道计数平均值来表征。1.2宇宙射线中湮灭辐射响应谱MC模拟由于宇宙射线中µ+介子等衰变产生的湮灭辐射在空气介质中的质量衰减系数为0.0861075cm2•g−1[22],则在密度为0.001293g•cm−3的空气中半衰减厚度为62.26m,说明有650m的空气可将湮灭光子几乎完全衰减掉。在采用MC模拟航空γ谱仪对宇宙射线中湮灭光子的响应谱时,应将航空γ谱仪放置在圆柱体(直径与高均为650m)空气介质中。为减小模拟空间体积,通过介质互换原理,将空气密度提升100倍,此时圆柱体尺寸可减小至原来的1/100,模型图如图4所示。采用MC模拟软件GEANT4编写上述模型,源粒子强度分布按式(2)设置,抽样总数设置为4×1011个,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不确定度为0.78%。图4宇宙射线中湮灭辐射响应谱MC模拟模型Fig.4MCsimulationmodelofresponsespectrumirradiatedbyannihilationradiationincosmicrays.图5宇宙射线中湮灭辐射的MC模拟响应谱Fig.5MCsimulationresponsespectrumirradiatedbyannihilationradiationincosmicrays.1.3校正效果分析运用式(3)及图5响应谱反演获得图1中6个探测高度上航空γ谱仪对宇宙射线响应谱,并从图1中去除后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此时不同探测高度上航空γ谱仪对仪器设备自带放射性的响应谱基本吻合,与理论规律相符,证实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后续研究中将图6中所有谱线的平均谱作为航空γ谱仪对仪器设备自带放射性的响应谱。图6不同探测高度仪器设备自带放射性本底谱再估计Fig.6Estimatebackgroundofgammaradiationfrominstrumentationbythemethodinthispaperatdifferentheights.

2大气氡子体响应谱的近似替代

在航空γ谱仪对平衡天然铀系地层的响应谱MC模拟时,输入源项为平衡天然铀系中每百次衰变产生量大于1的特征γ射线[13−14,23],源自234Th、226Ra、214Pb、214Bi和210Pb这5种放射性核素。前两种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特征γ射线最大能量为186.211keV,说明仅对航空γ谱仪响应谱中低能谱段有贡献,影响人工放射性如214Am的定量精度;仅占模拟特征γ射线源粒子数不到7%,说明影响量可近似忽略。后三者则为大气氡子体,说明在MC模拟时源抽样粒子能谱分布近似相同。以下详细探讨采用“航空γ谱仪对平衡天然铀系地层的响应谱”替代“航空γ谱仪对大气氡子体的响应谱”的可行性。结合上述分析,可近似采用式(4)表征内陆大面积湖泊H探测高度上实测航空γ能谱第x道计数yH,x:yH,x=Sx+CH,x+NHC•Dx+cU•UH,x+cTh•TH,x+cK•KH,x+εx(4)式中:Sx为仪器设备自带放射性对航空γ能谱第x道计数的贡献;CH,x+NHC•Dx为宇宙射线响应谱中第x道计数;UH,x、TH,x和KH,x分别表示MC模拟得到仅含平衡235U&238U系、平衡钍系和40K的地层上H探测高度上航空γ谱仪响应谱(特征峰区最大计数归一化)第x道的计数(详见文献[14]);cU、cTh和cK为待拟合参数;εx为航空γ能谱第x道实测计数与上述各组成总计数率间的差值;其余符号同前所述。拟合代码采用MINUIT软件包[24]。对水库内陆上空8个探测高度(60m、90m、120m、150m、180m、210m、240m、270m和300m)上实测航空γ能谱(合计60s累积测量谱)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参数cU、cTh和cK的结果如图7所示,典型全谱拟合结果如图8所示,8个探测高度全谱拟合相对偏差均在±3.63%以内。图7内陆水库上拟合参数值随高度变化规律Fig.7Verticaldistributionoffittingvaluesabovethewaterofareservoirs.图8内陆水库上210m高空航空γ能谱拟合效果Fig.8Fittingeffectofairbornegamma-rayspectrumabovethewaterofareservoirswhenH=210m.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1)水域上空40K的贡献为0,说明40K发射的特征γ射线被空气衰减几乎殆尽,影响可基本忽略。2)各道计数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大气氡子体所发射的γ射线,数据变化规律与文献[21]的对数增长规律类似,说明这部分计数主要为大气氡子体的贡献。3)结果中显示存在少量钍系特征γ射线的贡献,且cTh拟合值成微弱增大趋势,可能源自水域周围地层中的钍系特征γ射线(能量较高的如2.62MeV,穿透能力更强)、空气中220Rn子体等的贡献。综上所述,采用“航空γ谱仪对平衡天然铀系地层的响应谱”替代“航空γ谱仪对大气氡子体的响应谱”是可行的。

3人工辐射环境下实验验证及效果分析

3.1活度反演将137Cs(活度2.588×109Bq)和60Co(活度1×108Bq)点源摆放在单箱晶体底面中心,用氢气艇将单箱晶体升至不同高度(范围5−85m、间隔10m)测得不同探测高度下的实测航空γ能谱,并用式(5)拟合:yH,x=Sx+CH,x+NHC•Dx+cU•UH,x+cTh•TH,x+cK•KH,x+∑cj•IjH,x+εx(5)式中:,jHxI为第j种人工放射性核素面源上H探测高度处实测航空γ能谱中第x道计数;cj为对应待拟合参数;N为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从图9的拟合效果来看,0.2−2.285MeV(17−192道)间各道计数拟合效果俱佳。利用自适应峰形切削法扣除本底[19]、多高斯函数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拟合[20]获得的特征峰净面积计算得到不同探测高度H下的探测效率值,结合cj拟合值,反推出各探测高度H下地面点源活度与计量标准值间的相对偏差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探测限[23]范围内吻合度在±15%以内,说明拟合方案正确可靠。3.2辐射热点定位地面查证确定有一废弃137Cs源被埋在地面以下10cm处,对离源中心垂直距离为20m处已进行的580s航空γ能谱测量(飞行速度为70km•h−1、飞行高度为75m,单谱测量时间为1s,137Cs源横坐标为298s)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总道计数率(0.4−3MeV)IT分布曲线如图10上部实线所示;为减小统计涨落的影响,采用聚类分析的NASVD方法[25]对航空γ能谱平滑(平滑后航空γ能谱第x道计数为xHy,),平滑能谱的总道计数率TI如图10上部点状线所示;利用xHy,代替式(5)中yH,x,得到拟合谱的总道计数率TI′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从上述三者的变化规律中无法获取人工源的位置信息。平滑后航空γ能谱中VGC的变化规律如图10中部虚线所示。计算发现VGC的平均值为4.002、方差为0.270,可以看出大于3倍标准差的异常值横坐标范围分别为34−36s和296−301s,说明亦受天然放射性影响难以有效定位人工放射性热点的位置。将拟合谱中宇宙射线、仪器设备自身放射性、大气氡子体、40K、铀系和钍系的响应谱剔除,剩余谱中总道计数率TI′变化如图10下部实线所示。计算得到平均值为68.151、方差为60.701,大于3倍标准差异常值横坐标范围为297−300s,中心位于298s处,说明本文方法能很好地定位人工放射性热点的位置。

4结语

放射性范文篇9

第一条为促进我省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放射环境管理办法》,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管辖区内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以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

第三条含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04Bq/Kg(5×10-7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四条福建省环境保护局是放射环境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福建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行使省环境保护局对放射环境管理的行政职能;负责我省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对放射性使用单位产生的固体废物、暂存场所以及废气、废液实行监督、检查、监测。

第六条接受放射性使用单位按本办法规定的申报和登记。

第七条督促检查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送贮情况。

第八条对本辖区发生的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实施监测,并按规定及时向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第九条对本辖区低放固体废物和废放射源实行集中送废物库存贮,组织低放固体废物和废放射源的收运和贮处,确保废物库的安全运行。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并尽量减少其体积;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产生单位暂存期间应有专人负责,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一条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已在环境中自行处置的,必须如实向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报告有关情况,接受安全监测,对已造成或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原处置单位必须将原处置废物(源)送废物库贮存。

第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源的单位,应向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办理有关登记手续(登记表附后),每年2次申报放射性废物(源)和积存量;并协助收贮单位做好收运工作。

第十三条放射性废物按分类要求装入统一的专用容器;严禁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自行使用不锈钢或玻璃钢罐贮存;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放射性废物中。

第十四条产生放射性废物(源)的单位应设专门场所暂存放射性废物(源),并设置电离辐射的标志。

第十五条放射性废物容器所装的废物不得超过其容器所规定的容积或重量;含有尖刺或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纸盒或其他包装材料然后放入专用容器。

第十六条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上有关记录的卡片。

第十七条暂时不用的放射性源,为了安全起见,可送废物库代管,用时取回。

第四章放射性废物的收运

第十八条放射性废物由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定期(每年2次)派专人专车到产生单位收运,需要临时送贮的,可与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联系。

第十九条本省废物库收贮的对象:(1)低放固体废物(2×104Bq/Kg≤比活度≤2×106Bq/Kg);(2)已灰化或固化的低放污染的动物尸体和植株;(3)已固化的低放废液;(4)废放射源;(5)接受工作源的寄放。

第二十条送贮的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废物性能稳定,不含挥发性、易燃、易爆等不稳定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送贮的废物容器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2msv/h(20mrem/h)。

第五章废物库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省放射性废物库原则上只贮存本辖区内的低放固体废物,对辖区外的低放废物要求入库的必须报省环境保护局批准。

第二十二条入库的放射性废物应根据登记卡片逐一核对、验收;登记卡归档存放,卡片存放时间应不小于该废物达到无害化的时间。

第二十三条入库的废物应按其半衰期和比活度分类存放。

第二十四条废物存放至其比活度小于2×104Bq/Kg(或5×10-7ci/kg)时,经监测后,报省环境保护局批准可作为一般垃圾在库区内挖掘简易埋藏坑掩埋。

第二十五条驾驶放射性废物专用车辆时,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交通规则,交通监理部门应以协助。

第二十六条每次收运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人体表面污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库区;汽车和工具也应进行污染检测;当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污处理。

第六章收费

第二十七条对送贮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按本办法规定标准(表1)实行收费。各收费单位应按规定到指定的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收费单据。收费收入应纳入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

第二十八条放射性废物收运人员对送贮单位的放射性废物经监测检查,符合送贮要求的,核定数量和收取送贮费用。如因废物产生单位的原因不能收运而造成放空时,产生单位应向收贮单位支付监测费、误工费以及废物车放空费。

第二十九条放射性废物(源)送贮单位,应按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发出的收费通知单上所列金额和指定的银行在20天内一次交清;逾期不缴的每天增收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第三十条收取送贮放射性废物的费用,用于废物库运转及配套工程的维修、扩建。并将年终收支决算上报省环境保护局和省财政厅,接受财政、物价、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一条在放射性废物和废物库的管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环保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加收滞纳金,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一、本办法公布后,仍自行处置放射性废物(源)的;

二、因对放射性废物(源)管理不严,引起环境污染或人员损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三、不按规定交纳废物(源)送贮费或监测费的;

四、拒报或谎报放射性废物(源)申报登记事项的;

五、破坏放射性废物库设施的;

六、废物监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玩忽职守的;

七、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三条罚款审批权限:罚款五千元以下由省环境放射性监理站审批;五千元以上由省环境保护局审批。

第八章附则

放射性范文篇10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辐射技术和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放射性废物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受放射性物质污染或经清洁去污处理后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金属、非金属材料、劳保用品、工具、设备等;

(三)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液、废气;

(四)被放射性污染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比活度大于37Bq/L);

(六)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尾矿砂和废矿石及有关固体废物(其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04Bq/kg);

(七)其它放射性废物。

第四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省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市地、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对本辖区的放射性废物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包括转产、退役)以及放射性废渣坝(库)的选址,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所在地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防治放射性污染的设施,未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督部门验收合格,其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六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

(一)将放射性废物混入非放射性废物、垃圾中,或将废放射源混放在各种材料、物品中;

(二)擅自倾倒、堆放、贮存、焚烧、掩埋放射性废物;

(三)擅自转移或接受放射性废物;

(四)丢失、弃置废放射源;

(五)转让、收购放射性废物;

(六)超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

第七条拥有核材料、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含仪器中配备的放射源)、含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或产品、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本办法的规定,向当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登记。

防治放射性污染的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闲置防治放射性污染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八条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

第九条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须送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处置,进行长期监测管理。

本办法第三条第(六)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必须建造专用贮存钡(库)存放,设立明显标志,并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长期监测和监督管理。

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需要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的,应事先到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报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备案。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未经登记备案的现有暂存场所,由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登记备案。

暂时不用的放射源,本单位不具备存放条件的,必须送省放射性废物库存放。

第十一条在暂存场所存放的放射性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加附标记、建立管理档案,明确专人管理,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污染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废物容器及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标牌。

第十二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内产生、贮存(含暂存)放射性废物的单位,进行经常性现场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业务秘密。

第十三条进出本省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必须报省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送交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的放射性废物,送贮单位或个人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预处理: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

(二)废物性能稳定,无挥发性,无易燃、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中、高放废液必须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固化物;

(六)将放射性废物按短半衰期(T1/2≤60天)、中半衰期(60天<T1/2≤53年)和长半衰期(T1/2>53年)的不同性质分别装入专用包装容器内;

(七)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α<004Bq/cm2;β<04BP/cm2;

(八)包装体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包装体积不超过30升,重量不超过25公斤。

第十五条送贮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收贮单位提供放射性废物的暂存记录或废放射源的原始档案(包括该废源原用途、原包装状况及使用情况等);

(二)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说明卡片;

(三)接受省放射性废物库管理人员检查验收,按规定办理入库手续;

(四)按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缴纳放射性废物送贮、处置费用。

第十六条收集、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专用车辆,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管理规定,沿途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七条放射性废物运载车辆表面剂量率应低于02mSv/h,驾驶室内的剂量率应低于0025mSv/h。超过表面污染控制水平时应采取去污措施。

第十八条放射性废物入库后,收运人员、运载车辆和工具应进行表面污染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废物库区。表面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的,必须采取去污措施。

第十九条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在12小时以内向当地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规定申报登记放射性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绝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不办理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登记手续或暂存场所、废渣坝(库)不附设标志的;

(四)将放射性废物混入非放射性废物、垃圾中或将废放射源混放在各种材料、物品中的;

(五)擅自倾倒、物、贮存、掩埋、焚烧放射性废物的;

(六)发生事故不按规定报告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一)超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的;

(二)丢失、弃置废放射源的;

(三)转让、转移、收购、接受放射性废物的;

(四)进出本省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未办理报批手续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按照国家或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不按时交纳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置费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每日加收应交费用总额3%的滞纳金。

第二十五条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并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破坏放射性废物库、渣坝(库)及暂存场所设施,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