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5 17:10:58

放射医学技术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涛 聂晶 裴海龙 张健 周光明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常规医学监督

第四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体检合格者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后必须进行定期体格检查。对在甲种和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对在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2-3年体检1次;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

就业前、后体检结果由体检单位详细如实地记录在个人健康档案中。

第六条放射工作单位对每位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

第七条就业前、后人员的体检由放射工作单位组织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指定的医疗、卫生防护单位进行。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

第八条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在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能正确、安全地履行其职责的健康条件。

第九条对从事核反应堆(包括各种核动力堆)工作的人员,除一般的健康要求外,必须具有正常的视觉、听觉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并对穿戴防护用具无过敏现象。

第十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从事放射工作,已参加放射工作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等。

1.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或高于160g/L(男),血红蛋白低于110g/L或高于150g/L(女);

2.红细胞数低于4×1012/L或高于⒌5×1012/L(男),红细胞数低于⒊5×1012/L或高于5×1012/L(女);

高原地区可参照当地正常值范围处理。

3.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⒋5×109/L或高于10×109/L者,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持续(指六个月,下同)低于4×109/L或高于1.1×1010/L者。

4。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血小板低于110×109/L;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血小板持续低于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肤疾患和严重的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

6.严重神经、精神异常,如癫痫、癔病等。

7.其它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卫生部门可根据病情或接触放射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放射工作种类,水平等)、本人工作能力、专业技术需要等综合衡量确定。

第四章健康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十一条卫生部在国家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部级放射疾病诊断组,其职责是:

1.对全国健康检查和放射疾病诊断进行技术指导扣监督检查:

2.受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核工业部放射疾病诊断组或负责诊断放射疾病的医疗机构提出的疑难病问和问题;

3.参加重大放射个故的医学处理工作。

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为囚家放射疾病诊断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其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放射疾病诊断组或指定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医院负责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放射疾病诊断及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负责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

2.负责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及治疗;

3.参加放射事故的调查和卫生医学处理:

4.负责疑难病例的转诊。

第十三条核工业部可以成立放射疾病诊断组或指定专职医院,在报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批准后,负责本部门在该地区的直属企事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捡和放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并接受地方放射疾病诊断组的指导。

第十四条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体检的各科医师必须具有放射医学知识,掌握国家颁发的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标准和有关规定,井有正确、及时处理放射事故受照射人员的能力。

第十五条职业性放射疾病的诊断,必须实行以当地为主和以指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及医疗部门或诊断组集体诊断为准的原则,并发给职业性放射疾病诊断书(附件2)1式3份,其中:份存诊断单位,1份存放射工作单位,1份交木人。

第十六条放射疾病的诊断必须在具有个人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标准:

第五章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管理

第十七条对放射事故的处理和报告,严格按照卫生部、公安部、国家核安全局1986年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指定的医疗、卫生防护单位对放射事故受照人员应迅速进行剂量测定,视受照射的不同剂量及损伤情况,做出医学处理或送上级放射医学单位诊治。

第十九条放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剂量,临床表现和健康状况应详细记录在本人的健康档案和剂量档案中。

第六章特殊受照人员的健康管理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要关心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包括应急照射)现已离退休或因健康原因调离放射工作岗位人员的身体健康。对于从事放射工作累计工龄超过15年以上,内照射年摄入量限值≥2ALI;铀矿工氡子体累积照射量≥100WLM者和一次或几天内照射剂量当量≥0.1Sν,全身累积照射剂量当量≥1Sv者,要做定期的医学随访观察,原则上每2-3年一次。

第二十一条从事放射工作的哺乳期妇女、妊娠初期三个月孕妇应尽量避免接受照射,在妊娠或哺乳期间不得参与造成内照射的工作,并不得接受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

第二十二条未满18周岁者,不得从事放射工作

第七章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

第二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休假,应根据照射剂量的大小与工龄长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从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职者,每年由所在单位安排利用休假时间享受2-4周的疗养待遇。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休假、住院检查或患病治疗期间照常享受保健津贴,医疗费用分别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所在单位支付,在生活方面所在单位应给予适当照顾。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3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特别是已建或将建核电站的市,务必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核与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3.2通讯联络保障

3.3相关技术储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3.5经费保障

3.6培训与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2放射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7.后期评估总结

8.附则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的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核与放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促进我省核能和平利用和辐射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广东省核应急预案》、《广东省广东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GBZ/T170-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广东省内发生的核电厂和核设施等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1.4工作方针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核管委”)的统一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核与放射事故,负责做好全省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相应的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辖区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包括:省、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组建的省级与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以及指定的省、市级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根据事故性质和需要设立临时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见附录1。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见附录2),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省核应急工作方针和省应急计划与预案,组织承办省核管委交办的核与放射医学应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审批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指导、监督、管理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向省级核管委提出医学应急和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和建议;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医学应急专业队;指定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关人员、技术和物资等医学应急准备的保障机制;组织省级医疗卫生力量,对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工作进行支援。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见附录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放射设施的地级市,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专家组职责是:提供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技术建议;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的制定及修订;参与对核与放射防护、救治等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后的卫生学评价;参与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工作或参与现场处置的指导工作。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设施的地级市。专业队人员专业应包括放射医学、核物理、辐射防护、核辐射损伤救治、血液、流行病学及心理辅导等。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由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及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单位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医疗救治、辐射防护、剂量监测及医学应急信息的报告与相关数据库管理;根据现场剂量估算和临床诊断估算剂量进行合适的医学处理及定期医学跟踪观察;根据监测结果提出公众防护建议;负责检查监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措施的实施及稳定性碘片的发放、服用及其它卫生监督工作。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省级和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分别指定1-2间本级医疗机构,同时指定1间医疗机构作为后备机构(见附录4)。指定的医疗机构与后备机构承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疗救治任务,与现场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衔接,共同完成事故现场救援、伤员分类转送、接收及救治的处置过程。

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指定的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南方医院为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省和事故发生地的地级市、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医学处置工作。

2.6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

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职责是:组织起草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演习,保证医学应急工作的设备、防护器材和药品等处于良好状态,组织对核与放射事故损伤病人在事故现场的初步医学处理及对严重损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核电站事故时具体负责对受伤污染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护,负责医疗队的组建和派往各定点行政村巡回医疗、心理咨询,将受伤、受污染及生病人员及时送往现场及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救护和治疗,对应急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碘片发送,负责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区公众(包括撤离安置人员)的健康管理。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的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具体由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执行。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并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编制。

3.2通讯联络保障

省卫生行政部门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通讯联络指挥系统是省核与放射事故通讯联络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在省核管委的统一配置下,保持与省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各专业技术组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通讯联络畅通。

3.3相关技术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积极研究受照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和内照射剂量快速估算方法、快速诊断分类方法、医疗救治技术、饮用水和食品放射性污染快速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条件,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储备。增加资金投入,研发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完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并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当储备并及时更新下列物资:

(1)必备的医疗设备,包括现场检测和医疗救治设备等,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按照国家核辐射医疗救治一类基地配备标准进行配备(见附录5);尚未建核电站的市、县按附录6的辐射应急仪器设备配备。

(2)医学应急药箱及个人防护用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配备足够数量并有效的放射损伤防治药物、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促排药物、污染防护服、带呼吸器的防护面具、带滤膜的防护口罩、防护靴、防护手套等(见附录6);

(3)其它应急设备及物资,包括核辐射应急监测车、担架、救护车等。

3.5经费保障

各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专项资金由同级核管委统筹安排解决,用于人才培养、应急物资配备与更新、培训与演习,以保障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医学应急行动能够及时快速启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处置核与放射事故所需的医学应急专项经费,并负责组织落实。定期监督检查经费落实情况。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经费的补偿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确实无力全部承担的,可由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解决。

3.6培训与演习

为提高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省及已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演习,积极参与核管委组织的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公众广泛开展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损伤降到最小,宣传内容包括核辐射的一般知识(包括辐射量等)、核与放射事故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公众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等。注意对核电厂周围居民定期进行心理效应的健康教育,对公众宣传防护措施,指导居民常规防护。

接受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委托,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组织编写核与辐射方面的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材料。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广东省核电厂事故应急状态分为四个级别: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核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下(传真、电话等)协同进行。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省(地方)核管委下达的指令后,所有相关专业组织、专家组、专业队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响应状态,根据响应级别,按照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7)进行处置,并实时组织专家组对事件的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省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已建核设施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承担。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核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进入戒备状态,并保持与省核管委及有关部门的联络。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主要在厂房内。省级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做好应急人员、药品、器材、物资和仪器的各项准备工作,集结待命。

省应急医疗救护组带领应急专家医疗队专家到现场待命;市指定医院准备10-20张病床,准备接收来自核电站的伤病员,并将准备情况报告市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分别向市民防办和省医学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通知当地应急医疗救护组事故情况;辐射防护组准备好应急照射剂量测量用的车辆、仪器、个人剂量计、表格、碘片等,立即出发到现场待命。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事故后果蔓延至整个场区。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设辐射剂量监测点、辐射防护站、医疗救护站、碘片发放点,向周围公众发放碘片及其它应急药品,对公众开展心理咨询。

省应急医疗救护小组派出一名副组长和应急专家医疗队直接到卫生院指定现场处理站,如未经过三级响应,则在二级响应时立即派出;指定医疗机构救护车处于待命状态;市指定医院准备50-100张专用病床,准备接收场外应急人员、核电站及卫生院转送来的伤病员;赴现场人员携带仪表、剂量计、登记表、碘片(应急人员用)等立即赴现场设点,对进入烟羽应急计划区的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发放剂量计,每人派服碘片(一片)并嘱其立即服用,派2名成员携带剂量率仪随巡测队沿巡测线测量工作人员及核电站附近的辐射剂量率;省辐射防护组立即派出队伍携带各种仪表、剂量计、登记表、应急人员用碘片等直接赴或在事故当地控制点,与现场人员一起开展工作;当地卫生院应急医疗救护人员启动,收治常见病伤病员,对怀疑受到辐照的伤病员转送现场处理站作初步处理,对公众做好心理咨询,组织医疗队,准备到所辖烟羽应急计划区域进行巡回医疗。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省核管委或相应指挥部统一指令下,全面启动应急工作,专业队伍立即赶到现场分组处置。具体处理流程见“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见附录8)。

省应急医疗救护专业组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医院做好准备,等候命令,腾出专用病床,一旦市级医院腾出的200张病床住满时立即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的医院辟出200张备用病床;市应急医疗救护组赴当地卫生院帮助开设应急医疗救护现场处理站,当地应急医疗队立即赴烟羽应急计划区各定点行政村开展巡回医疗,各医院支援区卫生院的医疗队如尚未组建时立即组建,开赴对口卫生院支援;现场处理站和各医院立即腾出专用房100-200平方米,或搭建临时场地,100-150平方米作为现场处理站工作用房,按岗位划分一条龙流水作业,即登记-测量-去污、洗消及更衣-初步医疗救治-分类-转送;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救治辖区内公众的常见病,遇有疑难和怀疑受到辐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人员时,及时送现场处理站,弄清确实情况,逐级上报,由上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委派专家协助处理。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根据放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放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见附录9)。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放射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地方)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传真、电话等)下协同进行。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本级核管委关于放射事故的指令后,实时组织开展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相应应急响应。特别重大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指挥下,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开展;重大、较大、一般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挥、组织开展,必要时可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援。具体工作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10)进行处置,

省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事故发生地的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按照分级响应、属地处理的原则,分别或协同承担。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理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程序进行(见附录11):

(1)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护,普通伤病员和轻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治疗,中、重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治疗;

(2)现场辐射监测:开展与人有关的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放射性核素种类或射线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

(3)受照剂量估算:对有可能受到超剂量照射的受照人员进行受照剂量估算;

(4)饮用水和食品的控制:对放射性污染事故,采集饮用水和食品等样品进行分析。超出干预水平的水和食品及时提请政府禁止食用。

(5)污染处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在事故现场设立人员放射性污染洗消站。洗消站配备放射性污染监测仪、放射性物质洗消液等去除污染的设备和用品,受污染人员经初步去污处理后送医院救治。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核事故已经得到控制,核电厂已经或即将恢复到安全状态;放射性释放剂量已降至正常运行的规定排放限值之内;人员得到有效救治,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可以保证公众免受污染,事故可能引起的长期照射效应降至合理的最低水平。

6.2放射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放射事故源项已经消除,放射源受到控制,放射性污染得到清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未出现新的放射损伤人员且原有伤员病情稳定。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由负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医学应急响应的建议。核与放射事故的最终响应终止权在省(地方)核管委。应急状态终止后如有需要,应当继续进行人群健康状态追踪和评估工作。

7.后期评估总结

核与放射事故处理结束后,参与处置的各级技术支撑机构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在10个工作日内将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见附录12)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报同级核管委。重大或特别重大核与放射事故的处理及评估报告上报卫生部,抄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

8.附则

8.1本预案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8.2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附录1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广东省核管委

(办公室)

医学应急专家咨询组——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市级医学

(办公室)应急组织

广东省核事故医学应急专业组

↓↓↓↓↓↓

医疗救护组放射医学防护组公共医学与传染病防治组碘片发放组食品与饮水监测组心理防护组

附录2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人事变动时由该职务相应人员负责)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成员: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陈祝生处长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

温伟群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卫监处

徐庆锋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

黄汉林院长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张永慧所长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欧景才院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附录3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单位组别姓名职称专业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杨宇华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郭义曹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省卫生监督所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冯瑞林副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唐安戊主任医师核医学

省第二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玲主任医师急救(血液)

省信息中心信息情报组李奕明主任信息统计

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汤捷副主任技师健康教育

省医学情报所信息情报组苏焕群编审医学信息

中山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刘长征教授核医学

中山大学附一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胡平副教授核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丁振华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邹飞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解亚宁教授医学心理学

南方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全师教授核医学

广州市疾控中心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张林副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附录4

省、市医疗救治机构及后备机构

单位地址值班电话

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020-84198181

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一号大院020-89168222

南方医院广州市广州大道北路1838号13076876416

附录5

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序号设备名称需求数量

1γ能谱仪1

2α、β测量仪1

3全身测量仪1

4液体闪烁测量仪1

5放射性去污装置1

6血球分析仪1

7生化分析仪1

8染色体分析仪2

9个人防护服60

10数字式个人剂量仪50

11个人剂量报警仪50

12个人剂量测量系统1

13辐射巡测仪2

14表面污染仪2

15野外γ谱仪1

16中子周围剂量当量仪1

17人员去污设备2

18除颤仪1

19现场急救器械5

20辐射应急专用车2

附录6

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类别仪器设备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一)医学应急装备1外科器械

2输血装置

3一次性注射器

4血细胞计数器

5显微镜

6制作血液涂片的设备

7收集和储藏生物样品(血液、尿等)的容器

8穿刺箱

9救护面罩

10心脏除颤器,电池和充电器

11急救箱(1)止痛剂

(2)强心剂

(3)抗低血压和抗高血压药物

(4)止吐剂

(5)抗生素

(6)利尿剂

(7)局部抗生素药膏

(8)生理盐水

(9)抗放药物

(二)辐射应急

监测仪器1辐射巡测仪

2α、β或γ表面污染监测仪

3中子当量仪

(三)个人防护设备1自读式剂量计

2累积剂量计

3防护服

4防护靴

5线手套

6塑料手套

7橡胶手套

(四)现场去污箱15%的氢氧化钠溶液

25%的NaHS03

30.1md/L的H2S04

4饱和高锰酸钾溶液

50.1mol/L的HCl溶液

6去除污染伤口和皮肤的消毒剂

7外科棉签

8鼻拭棉签

9遮蔽胶带

10标记笔

11刷子

12石蜡纱布敷料

13拖把

14指甲刷

15鼻腔导液管

16头发剪子、刮胡刀、肥皂和刷子

17清洁剂

(五)普通装备1可调频率的便携式无线电

2移动电话

3PC-笔记本

4备用电池

5塑料布

6外科服

7床单和毯子

8便携式担架

9不同规格的塑料袋

10不同规格的塑料带子

11标签和带粘胶的标签

12医学信息表格

13意外受照病人(或人员)表格

14帘子

15废物袋

16后勤保障供应给品

17装运箱

18手电筒

19辐射警示标志

20识别标记

21辅助资料(1)操作手册

(2)程序文件

(3)病人运输报告表格

(4)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联系目录

(六)其他装备1移动医院

2帐篷

3供暖装置

4空塑料容器(容积20—30L)

5应急救援装备车

6救护车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外照射损伤防治药物1“500”针剂剂型:混悬油针剂,10mg/ml,每支1ml,药物及制剂性质稳定。

作用:减轻射线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治。

推荐用法:预防性应用时,以照前6天内一次肌注10mg效果较好;治疗应用时,可于照后1天内尽早肌注10mg。

副作用:用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乳房胀痛或硬结,月经失调,前者不经治疗可消失,后者可纠正。

注意事项: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2“523”片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523”5mg。

作用:升高白细胞,改善照后造血功能,减轻白细胞下降程度,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预防或治疗。

推荐用法:预防急性放射病时,可于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一次口服“523”30mg,治疗急性放射病时,在照后1天内尽早口服本药30mg;照前预防和照后治疗联合应用时,可在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口服本药20mg,照后1天内再服10mg。

副作用:同“500”,但表现较轻。

注意事项:本药口服后消除缓慢,多次给药可有蓄积作用,故一个月内用药不宜超过30mg二次。

3“408”片剂型:本品为中药提取物制剂,糖衣片,每片100mg

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使受照的骨髓细胞加快成熟和释放,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推荐用法:受照当天一次口服本药300mg,每隔2~3日口服一次300mg,用药次数以3—5次为宜。

副作用:本药无明显副作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1碘化钾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碘化钾100mg,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口服后碘化钾中的稳定性碘进入甲状腺内达到饱和、抑制和阻断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减少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蓄积,降低甲状腺受照剂量。

推荐用法:在可能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前或内污染后,应及时口服本品一次100mg(1片),最迟不宜超过内污染后4小时。在持续摄人放射性碘的情况下,可于第二天继续应用本品100mg,每天2次;第3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第4天起每两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用药总量不宜超过1g。

副作用:本品无明显副作用,但对碘过敏者不宜使用,对孕妇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

注意事项:本品应密封、避光、防潮保存,以防失效。

2裂叶马尾藻褐藻酸钠剂型:本品是从裂叶马尾藻提取的褐藻酸钠,呈淡黄色粉末状,临用前配成2%褐藻酸钠糖浆使用。

作用:本晶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基本不被吸收,它与摄人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表明,它也可与Ba、Ra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主要用于意外摄入大量放射性Sr、Ba、Ra等核素时,或在上述放射性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停留或作业的人员的防护。

推荐用法:经口摄人放射性锶者,应即刻服用2%褐藻酸钠糖浆500ml,超过4小时服用,效果不明显;意外吸入放射性锶等核素后,可采用分次服药的方法,每2—3小时1次,每次2—3g,每天总量不超过12g,连用3-5天。

副作用:按上述方法给药,未见副作用。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少食富锶的食物,如茶、核桃、海产品等,并辅以多渣食物。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

3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制剂:胶囊剂,每个胶囊含本品0.33g,性质稳定。

作用:普鲁士蓝口服后,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可有选择的与摄人的或肠腺再分泌的放射性铯结合,形成稳定的的亚铁氰化铯盐,经粪便排出,减少放射性铯在体内的吸收和沉积,降低体内的受照剂量。主要用于意外摄人、吸人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在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中作业者的防护。

推荐用法:每次口服1g,每天3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停用1周后再用第二疗程;若条件许可,可将上述总药量分成9或10次服用。

注意事项: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4氢氧化铝凝胶药名:氢氧化铝凝胶(中国药典二部)

英文名:AluminiumHydroxideGel

用途:为一放射性锶的阻吸收药。

用法与用量:市售氢氧化铝凝胶1次服用100ml,或日服2次,每次50ml。不良反应:便秘。

注意事项:严重便秘者慎用。

5促排灵(五醋三胺钙)药名:五醋三胺钙,促排灵;DTPA-CaNa3,化学名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钙钠盐。

剂型:10%水针剂,每支5ml;25%水针剂,每支2ml。

作用:促排灵是一种络合剂,在体内能选择性地与体内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等结合,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很快经肾排出体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量。本品主要用于加速稀土、超铀及超钚等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推荐用法:内污染早期,尽早用药,肌注本品0.5g,1天1次,连用3—5天,或吸入给药,120mg,1天1次,连续7天,停药1周后可重复用药数疗程。内污染晚期,肌注0.1—0.25g,1天1次,连用7—10天或按上述吸入给药,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

副作用:按上述用药无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孕妇、严重肾病患者禁用;急性呼吸道或咽部炎症患者禁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6新促排灵(五醋三胺锌)药名:五醋三胺锌,DTPA—Zn,DTPA—ZnNa3,化学名称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锌钠盐。

英文名:Pentacin—Zn,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zinctrisodiumsalt

用途:本品为一稀土(Ge、Pm、Y)和超铀(Pu、Am)等核素内污染的防治药。

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0.5-1.0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每日1次,连续3-4天。肌内注射,每日1—2次,每次0.5g,连续3—4天。

不良反应:偶见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停药后即可恢复。

注意事项:患严重肾病者禁用。

附录9

等级划分内容

特别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面积释放、泄露事故;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废水、废料、废渣)处理设施失控,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向环境释放,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或局部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失控,放射性物质污染到三类以下水体或可能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较大放射事故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涉及放射性物质少量泄露和小范围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部分失控,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对当地群众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一般放射事故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制的照射。

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2

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

(提纲)

1.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置过程、措施;

2.处置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分析;

3.事件后期评估,估计群体受照射情况和健康危害后果,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 郑森兴 陈新俤 郭进瑞 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5

自1895年Wilhelm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每一次重大揭示几乎都离不开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如证实DNA为遗传物质、验证半保留复制假说、DNA→mRNA的观察、遗传密码的发现以及细胞周期、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研究等。由于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现代核医学已经从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和单纯的器官功能测定,发展到利用SPECT/CT和PET/CT进行功能融合显像阶段,并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分子影像学。可以说,当今核医学技术已涉及几乎所有的基础和临床学科,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提高医学硕士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是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方面,对跨专业医学硕士生进行核医学教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本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仍占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本科教育阶段相重叠,不少研究生读研之后又重新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且其教学内容也相差不大。具体到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中,许多院校沿袭了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核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近似,而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讲授不足;教学内容依然来源于现成的教材,适用于研究生的核医学教材缺乏,多为十年以前所编撰,如《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和《实验核医学》等,欠缺近期文献资料的支撑;在授课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较为滞后,过度偏重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某一方面,难以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讲解。这些不足限制了跨专业医学研究生对核医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整合多重教学内容以适应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要求

为适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大多数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中逐步推行医学课程整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以突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教学模式,以进行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核医学教学改革,并为此构建了新的硕士生核医学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博士研究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我们以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分为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三大模块。由于核医学课程同样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在上述硕士生教学模块建设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核医学技术应用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为满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模块侧重于进行基础研究中各项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介绍,并在各项技术的介绍中贯穿应用原理的讲述。考虑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模块又分为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个子模块。在子模块中以系统为中心,突出核医学技术在具有诊治优势的疾病中的应用介绍。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模块则充分兼顾实验室安全和临床应用安全的两方面问题,整合了放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特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个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进行讲解。这种基于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炼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技术优势,体现了核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适用范围,对于跨专业医学硕士生了解并应用核医学技术具有较大帮助。

3不断补充和更新核医学技术的进展内容以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加强交叉学科的知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学硕士生能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疾病诊治,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之中,能够提高跨专业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即分子影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核医学显像结合形成的核医学分子成像,这项技术在研究不同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进行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和评估;通过不同的放射性乏氧显像剂研究心肌细胞、肝实质细胞或中枢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新近的研究进展仅见于各类文献报道,而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成为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①各教学模块中,在介绍常用的核医学技术之后,均安排3个学时讲解该部分的新近研究进展,包括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进展、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核技术医学应用中的辐射防护进展。其中2个学时为教师授课,1个学时由学生就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进展展开答疑,也可以就本专业某个方面如何与核医学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路和考虑,授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②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再以现成的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提炼多种工具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近期的文献报道,制作PPT。同时,根据每年选课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人数,进行PPT内容的修改、完善,课后将PPT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拷贝,以供其进一步复习理解。

③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核医学应用方面的常用检索式传授给学生,并进行核医学技术在不同专业应用进展的国内外文献检索示范,使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在后续的自主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体系,合理配备师资力量,传授较为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核医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其内容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近十多年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将核医学教研室与临床核医学科进行合并,由核医学科兼具教学和科研功能。这种模式可能较为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而对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尤其各基础专业研究生对实验核医学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目前我校的核医学教学工作则主要由学校的核医学教研室和3所附属医院的核医学科以及PET中心共同承担,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核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实验核医学的教学与科研;核医学科开展临床核医学部分教学;PET中心主要进行部分PET/CT应用的教学工作。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教学单位具有明显的教学侧重点,既能够体现出各单位的优势,也可减轻临床核医学科室的工作负担。我校的核医学学科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和放射医学学位点。既往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工作主要由教研室专职教师承担,侧重于实验核医学和辐射防护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提升各临床学科硕士生的核医学技术应用能力帮助较小。因此,当时该课程多为部分基础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硕士生选修。在目前的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核医学技术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各教学单位的特点和优势,增加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内容。教学师资配备上,不再设置主讲教师,而是依据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各负责一部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教研室的专职教师,也有临床学科的兼职教师,均为本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关注核医学的应用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同时,组织研究生授课教师每年参加国内外教学和科研的各种学术交流,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当中。这样能够体现授课教师各自的专长,并将每位教师的科研和临床优势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放射科共有12名护理人员,其中女7名,男5名;年龄为24~48岁。医院自2016年1月起实施加强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措施,选择2015年放射科诊疗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放射科诊疗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为31~7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为34~75岁。在研究期间放射科人员没有发生调动、离职、新增等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加强措施。(1)学习相关国家法律和标准:组织放射科所有护理人员学习我国放射诊疗方面的法律和标准,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2)建立健全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根据行业标准和医院的放射防护管理现状,制定并完善行之有效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并打印成册,发放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组织大家定期学习。成立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小组,对每位护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其记录在案,作为年底考评依据之一。(3)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邀请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专家或者医院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2],培训从辐射防护意识、辐射防护理论知识和辐射防护实际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培训完成后组织考核,考核成绩保存入档案,作为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之一。(4)加强健康管理:将所有受到职业辐射的人员都纳入健康管理人员中,特别关注其职业健康安全,在预防保健科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相关健康检查,定期接受照剂量监测[3]。(5)做好放射诊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建立齐全的放射诊疗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由放射诊疗设备销售公司、放射科工程技术人员对放射科护理人员进行放射诊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培训,介绍设备报修流程。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1.3观察指标。①护理人员放射防护水平:从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放射防护操作水平三个方面,衡量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水平,使用调查问卷统计放射科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采用自制的问卷测试放射科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共20题,每题5分,总分为100分;由3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操作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水平越高。②患者的总满意率:利用调查问卷统计所选患者对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放射防护水平比较。加强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放射防护操作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总满意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5%(P<0.05)。见表2。3讨论健全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流于形式,只顾应付上级的检查。基于此,我们在切切实实调查了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标准为依据,制定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针对性强,可行性高。通过组织医院放射科护理人员学习放射防护方面的国家法律、标准等文件,从法律层面和思想层面向护理人员详细讲解了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改观了过去护理人员不在意、不重视辐射危害的情形,变过去的被动防护、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动防护、自主防护[4],有效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减轻了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阻力。制度建立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落实情况。医院定期会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强化,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良好的习惯,还成立督导小组来监督、督促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行双保障[5],使制度切实落到实处。专业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既能端正护理人员辐射防护的态度,真正从心理上、思想上重视辐射防护,还能学到有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减少自身和患者不必要的医疗照射,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受照剂量的有效措施,又能学会辐射防护的实际操作,掌握防护用品的使用[6]。培训过后,护理人员有充足的能力进行自我防护和保护患者免受辐射。放射诊疗过程中难以避免会接触到放射[7],但我们必须要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健康管理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体现,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健康信息,通过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受照剂量监测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措施,医院和放射工作人员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受照剂量接近临界值或者免疫力下降等状况,要及时为放射工作人员安排进一步检查,调岗或者休假等,并查找确切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放射诊疗设备可靠、稳定、安全运行,对于辐射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设备故障,很可能会释放出大量辐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据有关统计,操作人员使用不当引起的医疗器械不良发生率高达60%~70%[8]。

医疗器械操作人员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精良的保养和维修技术,但是正确的使用、适当的保养是必要的[9]。因此,对放射诊疗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让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设备故障时掌握防护辐射泄漏措施和报修流程,在平时的使用中适当的保养可以降低诊疗设备的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根据结果,自2016年实施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加强措施后,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放射科护理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程度和辐射防护操作水平评分相较于实行常规安全管理的对照组而言,得到了很大的增长。患者对于医院辐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改善,总满意率提高至93.75%。综上所述,加强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能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提升其操作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59-60.

[2]叶海荣,杨智才,许旭光,等.浅谈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体会[J].医疗装备,2015(9):93-94.

[3]谢宗凯.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防护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2):32-33.

[4]李函幽.加强医院放射科护理行为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52-253.

[5]石磊,邢巨颖.做好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的一点体会[J].吉林劳动保护,2014(8):17-18.

[6]顾森文.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的相关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2):191-192.

[7]何海,曾成姚,陈伟,等.医院放疗科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50):9-10.

[8]张薇,汪淼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549-550.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而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必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和完善了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为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我校牢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秉承“业精德诚”的校训精神,悉心引导和培育学生,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简介

医学影像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照学习正常人体连续断层标本与活体X线、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变化规律,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打下坚实的影像解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

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几乎都是非师范专业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且授课教师往往是医学院校一毕业后就进入学校工作,临床工作时间较短,或者是较长时间脱离医院临床一线,他们所传授的知识与医院临床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上缺乏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际案例,就很难将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等内容生动而自然地融入课程中。课堂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因此,授课教师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培训会、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与交流会、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肩负起育人的重大使命,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将思政资源与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有机融合,把德育渗透于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的各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同时授课教师要积极下临床进行实践进修,了解目前临床最新动态,积累临床经验和临床案例,在临床一线实践并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并在教学中将自身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润物无声地传递并感染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素养。

(二)修订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标准

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需求,贯彻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要求,结合并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坚持“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修订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标准,确定科学的、有效的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思政育人教学目标,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采用项目导向和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模式,依托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合理、有效的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职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等,从而使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头颈部、胸部、腹盆部、脊柱与四肢等组织结构的DR、CT、MRI等正常影像学表现,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复杂,知识点又多又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往往容易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通过充分挖掘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基因式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医学人文精神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传承大医精神,为健康中国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技术人才。1.融入放射史,培养爱国情怀、医者精神在绪论教学中,在医学影像解剖学发展史的介绍中融入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放射前辈们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1937年,家国动荡,放射前辈们奔赴前线,他们在动荡中救死扶伤。介绍如汪绍训教授放弃美国优越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奔赴华北抗战前线进行临床与教学工作,他和梁铎教授编写的《X线治疗学》是中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材,对中国放射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8年,荣独山教授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任副总队长,奔赴前线救治伤员。X线会产生电离辐射,在当时防护条件极差情况下,无数放射前辈们长期暴露在X线下工作,为了病人,他们不惧射线、无私奉献。介绍1954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批量产200毫安X光机,1974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乳腺X光机,成功研制第一台头颅CT,1999年中国成功研制第一台1.5T超导MR,设备成功研制的背后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也看到了祖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引导学生应以前辈为榜样,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把放射学前辈的无私奉献、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等精神牢牢根植在自己的思想中,并付之于行动,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为人民的健康不断努力和奋斗。将我国放射医学的发展与爱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深深的爱国情怀和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2.融入抗疫事迹,传承伟大抗疫精神在“胸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讲解胸部DR与CT影像时,向学生展示DR和CT检查尤其是CT检查在新冠肺炎的诊断、疗效的随访等起到的重要作用,广大医务人员逆行而上、救死扶伤的先进事迹,他们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用小小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身边一个个真实的事迹,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他们的责任与担当。3.引用反面案例,发扬大医精神“医乃仁术”,《医学影像解剖学》主要介绍各系统、各部位不同位置的DR、CT、MRI等的正常影像学表现,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同一部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与弊端。因此,教学中引入在医疗过程中过度课程教学课题检查引起医患纠纷的反面案例,通过病例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影像图像,不同的影像图像反映不同的解剖信息,X线、CT、MRI检查等不同的影像检查技术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有不同的图像特点和不同的价值,同时也有不同的限制与限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角度出发,为病人选择经济、简便、最优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并不忘救死扶伤的初心、坚守职业道德。4.创新实训教学方法,建立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新模式当前,很多人认为放射治疗技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学上几天就会了,且技师并非医生,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缺乏职业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放射治疗技师对患者进行精确摆位,并利用影像引导技术对摆位误差进行校正,是整个放射治疗计划的最终执行者[3]。一名合格的放射治疗技师不仅需要过硬、过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应双管齐下,在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创新,让学生明确放射治疗技师的职责,树立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在教学中挖掘课程对应岗位的思想政治元素,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构建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实践教学课堂,比如学习颈部影像解剖时,创设“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模拟教学情境,课前在学习通平台上布置工作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工作任务,包括:(1)鼻咽的影像解剖(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2)放疗前:如何进行医患沟通。(3)放疗中:如何进行摆位和执行放疗计划。(4)放疗后:病人的健康教育(注意事项等)。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感受放疗前医患沟通与放疗后的健康教育的医学人文内涵,还意识到精准放疗的重要性,精准放疗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完成,执行的技术员稍有闪失,可能造成靶区漏照,也有可能使照射高剂量区移到危险器官区域内[4]。通过开展蕴含思政元素的实训课,在实训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还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5.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专业价值观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的考核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测试,通过理论考试与阅片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往往忽视了德育方面的考核,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再适用,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融入思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的考核,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不断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并实行思政考核一票否决制,思政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予合格,实现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技能三者的结合,引导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和传承医者精神,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人。6.举办影像解剖绘画大赛活动,增强情感认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解剖学的激情,培养学生对影像解剖的情感认同,组织学生进行解剖绘画大赛,学生手绘影像解剖图谱,将专业知识与艺术巧妙融合,或是X线图像,或是CT图像,或是MRI图像,无不赋予了影像解剖图蓬勃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7.融入医院文化,传承医者精神现代学徒制视域下进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授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岗位设置、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积极参与临床一线实践工作,学习、领悟医院文化,在教学中融入医院优秀文化、医院使命,将福建省肿瘤医院秉持的“团结、严谨、敬业、奉献”院训精神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列举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医院文化、传承医者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了解医院的运行情况、经营理念,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完成身份转换以适应下一阶段的学徒制培养模式。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者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旨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素养,推动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完善[5]。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成为又红又专、满足全民健康需要的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亳州学院中药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21,23(1):63-67.

[2]赵菁.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科技风,2020(9).

[3]申红峰.探讨放射治疗技师在现代放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116-119.

[4]赵书学.不同级别技术员的鼻咽癌摆位误差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8):90-91,103.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预防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认知度;教学满意度;教学改革

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性质的射线照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1]。学生学好放射生物学课程(下文也称“本课程”)有利于其日后做好预防医学工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核灾害、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等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周围环境辐射安全的检测、辐射风险评估的工作。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门课程目前国内外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1]。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下文也称“本专业”)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为本课程在其他专业或院校的开展和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本专业、本课程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了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7级、2016级、2015级3个年级(下文分别简称为17级、16级、15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当时,17级学生刚刚完成放射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学习,16级学生在上个学期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而15级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实习阶段。本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94份,其中,17级119份,16级202份,15级73份。(二)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设计“放射生物学调查问卷”[2-3],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认知情况、对专业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其对教学满意度、教学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相关评价,按年级回收问卷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先用Epidata3.1双轨录入数据,再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与秩和检验。Ρ<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知情况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252人(64.0%)认为自己毕业以后肯定从事跟预防医学有关的工作,有265人(67.3%)表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221人(56.1%)表示喜欢预防医学专业。(二)学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认知情况。根据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课程安排,放射生物学的本科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与辐射防护基础同时开课。73人(18.5%)认为本专业非常有必要开设放射生物学课程,235人(59.6%)认为本专业有必要开设本课程。经秩和检验,3个年级对本课程开设情况认知度有明显的差异(χ2=14.255,Ρ=0.001),见表1。10.4%(41人)的学生对放射生物学非常感兴趣,31.5%(124人)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7.0%(185人)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11.2%(44人)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3个年级对课程的兴趣大小有明显差异(χ2=13.585,Ρ=0.001),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21.8%(86人)的学生表示熟悉本课程的内容,超过一半的学生(251人,占63.7%)认为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一般,14.5%(57人)的学生表示不熟悉本课程的内容。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兴趣大小与其课程熟悉度呈正相关(χ2=101.429,Ρ<0.001)。学生对“电离辐射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个章节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χ2=30.100,Ρ=0.001)。其中,17级学生对“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这一章的认知度要明显高于16级、15级的学生(χ2=11.465,Ρ=0.003),见表3。对本课程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67人(17.0%)认为本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实验课,196人(49.7%)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91人(23.1%)表示不清楚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仅40人(10.2%)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验课,3个年级对本课程开设实验课必要性认知程度有明显差异(χ2=18.950,Ρ<0.004),见表4。学生对于电离辐射致染色体畸变观察和电离辐射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这两个实验较感兴趣,而对放射生物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术和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的影响这两个实验感兴趣程度相对较低(χ2=44.624,Ρ<0.001)。17级学生对电离辐射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的兴趣明显大于15级、16级的学生(χ2=7.731,Ρ=0.021),见表5。(三)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评价与建议。对于课时设置,204人(51.8%)认为放射生物学课程各章节的课时安排合理,164人(41.6%)表示其课时安排合理性一般。部分学生提出课时安排应与课本内容相符合,适当增加课时和实验课,给重要内容安排更多的课时等。本课程采用笔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二者的比例为7∶3。236人(59.9%)对这种考核方式持肯定态度,35人(8.9%)认为这种考核方式不合理,对此3个年级之间有明显差异(χ2=21.193,Ρ<0.001)。大部分学生提出应将笔试与平时考核的比例改为6∶4,平时考核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比如增加课后自主思考题和进行课堂互动答题等。在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调查中,15级学生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满意度最高(36人/49.3%),16级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最低(71人/35.1%),3个年级对此有显著性差异(χ2=18.331,Ρ=0.005)。学生对目前使用的图书资料及教材科学性的评价结果表明,27人(6.9%)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非常科学的,对此3个年级间的差异不明显(χ2=1.505,Ρ=0.959)。在关于放射生物学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5级、16级、17级这3个年级对目前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能满足今后学习与就业需求持肯定态度分别为2人(2.7%)、79人(39.1%)、57人(47.9%),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0.863,Ρ<0.001)。有学生提出应安排更深层次的课程,并随着时展增加一些相关先进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学习,加强操作训练。(四)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与建议调查结果显示,77.9%(307人)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专业态度持满意态度。可是目前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学生还较少,今后有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更倾向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来与老师进行课后交流,对此各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6。对于教学方式,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1.3%(281人),对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支持率较低,见表7。

三、讨论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医务专业人才是每一个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为此,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既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可为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作出贡献。放射生物学研究电离辐射对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多维度产生的生物学作用[4],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边缘性新兴学科,更需要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放射生物学集合了放射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的多学科理论系统,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渗透,交织成网,这就使得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强,理论知识抽象难懂[1]。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并不能满足本学科的教学需求。因此,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现状的态度将有助于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一)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各章节重要性的认知度。在调查中发现,与15级、16级的学生相比,17级学生对理论课各章节重要性的认知度都有所提升,这说明南华大学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仍然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5],这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程度十分有限。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视频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看法或思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将学习地点转移到课堂之外的地方。教师可以某一知识点作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放射生物学与辐射防护基础于本科第四学期同时开展,有半数学生认为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提升。放射生物学涉及学科多且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而17级学生对于知识的涉猎有限,导致本课程有些章节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较为复杂,难以理解。这也是学生对这些章节的兴趣较小和对其重要性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课时或推后开设课程来给学生更多时间接纳本门课程。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突出章节重点,以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由于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历来存在着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8],因此,教师可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增加所教知识的实用性。(二)学生对放射生物技术实验的态度。放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终应用于实践。而放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放射生物学课程,并且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表示感兴趣。因此,学校在完善其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适当开展放射生物学相关实验课程,并针对感兴趣的学生安排更深层次的课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可以适当增加新兴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三)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考核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体系中终结性评估权重过高,对学生认可和参与度、相互协作及学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核较少。如果仅仅改变教学模式而评估方式仍沿袭旧体系,则很难在教学改革上取得真正的突破[9]。为此,学校可以适当调低终结性评估结果的权重,调高过程性评估结果的权重。通过布置自主完成的作业和课堂互动答题等方式使得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并力求做到评估的全面客观。(四)学生与授课教师间的沟通情况。因材施教是切实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有效办法[10]。然而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过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严重影响了因材施教的效果。针对这类情况,学校可以构建教学信息动态反应机制。通过搭建第三方信息交流平台,以便于教师及时知晓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优化教学方法。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放射治疗;精准质控;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医学技术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放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针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经典的肿瘤物理治疗手段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最常见的放射治疗技术有立体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分裂与复制能力达到缩小乃至消除肿瘤组织的目的,据统计大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可以说放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1]。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几乎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及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并且癌症预后一般较差且生存期较短,癌症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恶性肿瘤患者在大约17%是通过放射治疗治愈的,放射疗法的治疗程序比较复杂,需要各项专业人士互相配合与协作[3]。医院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肿瘤放疗科2018年1~6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87名肿瘤患者和2018年7~12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93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的187例肿瘤患者中男117例,女70例;年龄39~76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1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3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6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8例,其他恶性肿瘤29例。实施后的193例患者中男121例,女72例;年龄38~77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3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5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8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9例,其他恶性肿瘤28例。两个时期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占比、肿瘤类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排除意识不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由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关于本研究的详细讲解后,由患者或患者委托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放射治疗质控管理是指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放射治疗过程的安全执行,通过不断修改服务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放疗精准质控管理是对整个治疗计划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执行。治疗计划的设计需要较好的剂量分布以时间-剂量-分次模型为标准,划分“临床计划”和“物理计划”两个阶段,前者是计划的基础出发点和治疗将达到的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途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加强剂量仪的保管和校对,加强加速器常规剂量的监测和射野等有关参数的定期检查,保障模拟定位机和TPS性能等,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靶区范围确定的准确[4]。患者体位及固定的质量会影响到患者体位重复的精度,并进而影响到治疗的精度,利用CT信息上的虚拟模拟技术和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实现患者的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准确定位,制定影像检查规范,提前确定扫描范围、患者的体位及固定装置、体表坐标系标记物、扫描参数及使用造影剂的细则,确保图像的质量获取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患者位置的信息的精确获取与准确传输。物理师和放疗技师是放疗计划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明确物理师和放疗技师在整个放疗质量控制中的职责,使其参与放疗质控,保证了放疗计划的准确实施。构建放疗工作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及统一化,。以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为基础对治疗各流程进行优化,建立有效质控的放疗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需加强加速器的晨检管理,加强加速器的输出剂量、均匀度和能量的检查,准确填写晨检记录单,如有某项参数不符合要求则需要暂停治疗,通知物理师和维修工程师进行修理,直至各项参数符合要求方可开始当日治疗。1.3观察指标。根据《RECIST对肿瘤测量的定义和疗效评价标准》对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和统计[5],评定结果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四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根据《放疗反应国际标准》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放疗相关症状评分(TRSC),放疗相关症状评价包括4个部分(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重要脏器),每个部分为25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放射反应相关症状越严重。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血象异常、消化道反应、放射性炎症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查,利用IBM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检验,α取0.05。相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形式进行统计描述。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实施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肿瘤患者放疗相关症状评分的比较。实施后肿瘤患者放疗相关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表明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患者放射反应相关症状明显减轻。见表2。2.3实施前后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实施后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3。

3讨论

放射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在减少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同时缩小或消除局部肿瘤,随着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的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精准全面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实施治疗过程的安全性。通过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流程及定性和定量的控制方法,实现放疗流程的可持续改善,优化患者的诊疗流程,提高放射治疗的安全性[6]。医院肿瘤放疗科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结果显示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放疗相关症状评分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放疗精准质控管理的管理效果良好。医院肿瘤放射科通过不断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建立有效的质控管理流程,对整个治疗计划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执行,更好地促进医院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及维保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肿瘤放疗技术迈向精淮放疗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邵海君,洪伟丰,应军盛.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技术在放疗科质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5):2642-2644.

[2]黄培,何侠.基于患者安全的肿瘤医院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实践及思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9,28(10):796-798.

[3]严朝胜.精确放疗的放疗设备质控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18(6):22-23.

[4]程晓军,胡传朋,戴富友,等.河南省部分放射治疗设备调查与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1):44-46.

[5]艾念,李俊,方勇,等.基于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规范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8):106-108.

放射医学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光声层析成像;纳米生物学技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类淋巴系统

分子影像学能为生物体的早期诊疗、疗效评价和药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特异性成像剂以及高敏感度成像技术的研发。近几年,分子影像技术与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融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成像剂和成像技术[1],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工结合愈加紧密[2-3],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分子影像学重要的发展方向。本综述着重从光学及光声成像、MR分子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影像3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展开阐述,并列举这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

1光学和光声分子影像技术

光学分子影像技术是在现代光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兴技术。自1960年世界首台激光器诞生,随后出现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双光子成像技术等技术。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的发展经历了成像系统由简单到复杂,成像结果由粗略到精细,涉及的学科由单一到交叉的过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高速的非侵袭性的生物组织的断层成像技术,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微米级别,并拥有实时诊断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病理学的不足,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活跃在生物光学成像领域,并应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4-5]。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在分辨力和探测深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近年来,以光声层析成像(PAT)技术为代表,生物医学光成像领域出现新兴的光声成像技术和造影剂[6-7]。

1.1PAT及其应用

PAT克服了生物组织中光学粒子的高度散射,理论上可达7cm的成像深度。PAT技术除了在重量、体积以及成本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之外,其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也较早前的光成像技术有所提升,被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成像研究及临床诊疗[8-10]。Qi等[11]采用等离子体掺杂铂聚多巴胺黑色素模拟纳米剂,提出运用光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实现对原位肝细胞癌的光热消融治疗。

1.2近红外成像及其应用

随着成像仪器、算法和近红外(NIR)发射器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一批新的光疗材料[12],光学及光声成像有望快速推进到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制备出红细胞膜伪装的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用于近红外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13];Gossé等[14]对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检查多动症患者执行功能神经相关性的改变有关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得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功能性脑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查多动症皮质活性的改变;Waksman等[15]通过近红外光谱血管内超声成像识别易受未来冠状动脉事件影响的患者,这项结果对后续的潜在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也有学者认为近红外光谱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不良心脏结果的检出有积极作用[16]。

2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

MRI是一种高度通用的成像技术,除了具备较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力之外,它还有优异的组织对比度和组织穿透性、无电离辐射和无侵入性等优点。MR分子成像受到其较低敏感性的限制,需要设计优良的成像剂。随着多学科的融合日趋紧密,纳米显像剂应运而生[17]。同时,先进的MRI技术和计算分析技术正在进入临床领域,MR定量成像将成为可能[18]。

2.1磁共振纳米探针及其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纳米级的靶向造影剂日渐崛起。Liang等[19]采用超灵敏反铁磁纳米粒子探针进行超高频磁共振成像,能够灵敏地检测小鼠低于0.60mm的原发肿瘤和低于0.20mm的微小转移灶。新一代的分子成像探针将纳米颗粒与仿生细胞膜相结合,具有多种临床应用潜力,有学者将超灵敏纳米探针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PET/MRI多模态成像,这种新型探针是在癌细胞膜包覆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于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和早期诊断[20];Yi等[21]构建了一种基于钆和CaCO3纳米粒子的高性能纳米智能探针,可用于深层组织成像,与Magnevist造影剂相比,该探针的体内肿瘤可视化性能增强约60倍;有研究使用pH敏感的纳米颗粒进行MRI,确定和可视化抗酸治疗过程中实体肿瘤的酸碱动态变化,进而指出MR在精确监测pH波动的相关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22]。

2.2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及其应用

CEST技术由磁化传递技术发展而来,具有无辐射、非侵入性等优势,已在蛋白质、糖胺聚糖、谷氨酸及葡萄糖等分子的检测中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23-25],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近年来,CEST分子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已研发出碳点等新型MRI造影剂[26],进一步推动CEST技术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Ali等[27]利用两种CESTMRI造影剂进行分子成像,通过乳腺癌小鼠模型体内MRI研究,表明两种CEST试剂能实现快速检测和定量评估;Jia等[28]采用具有CEST效应的新型纳米药物用于乳腺癌的体内治疗,展示出CEST成像的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29];Chen等[30]使用肌酸CEST磁共振成像早期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揭示了CEST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巨大价值。

2.3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类淋巴系统中的研究及其应用

类淋巴系统于2012年发现[31],随后被证实类淋巴系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32]。目前,类淋巴系统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尚未明朗[33],多项研究表明淋巴系统在大脑中具有清除功能[34],Nauen等[35]提出淋巴系统有助于清除存在于人类淋巴结中的β-淀粉样蛋白。因此,分子影像学技术对类淋巴系统的成像研究极具临床意义。有研究取用活体猪的淋巴液发现其1.0ppm处的相对自由水约有32%CEST效应,之后结扎大鼠的颈深淋巴结,发现大鼠脑实质中淋巴液CEST效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并与其行为学改变具有一致性,这项开创性的技术研究展示了MRI在类淋巴系统的研究有巨大潜力[36]。

3PET分子影像技术

分子生物学和放射化学的进步,涌现出多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新型示踪剂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37-39],推动了放射性核素及相关技术在疾病检测和治疗中的应用[40]。PET是目前临床常规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成像方式。

3.1放射性示踪剂及其应用

近几年放射性示踪剂发展迅速,与抗体、蛋白质、多肽和其他生物学相关分子相比,纳米颗粒能将不同的成像方式、靶向配体和治疗载荷附着在单一载体上,代表分子成像探针设计的新前沿[41]。与此同时,氟化试剂[42]、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43]等新型示踪剂及其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用于药物开发、PET成像和疾病治疗。

3.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断层扫描及其应用

(PET/CT)PET/CT是一种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分子示踪剂,提供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分布和代谢等信息,最终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和疗效评估的技术。Cottereau等[44]采用PET/CT技术实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风险分层;Mu等[45]使用基于PET/CT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非侵入性预测;Casas等[46]采用PET/CT对鼻咽炎进行诊断;Steinberg等[47]证实了18F-FDGPET/CT在COVID-19疫苗(mRNA-1273)接种后出现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且PET/CT对疫苗免疫反应的评估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高度一致。

3.3PET/MRI及其应用

PET/MRI是一项同时反映疾病形态和功能,并结合MRI多序列和PET代谢成像双重优势的技术。Miller等[48]证实了PET/MRI在非节律性二尖瓣脱垂风险分层和预后监测中的价值。

4分子影像学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