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18 12:11:49

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篇1

一、数据来源

为了对渔业互助保险实践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笔者于2008年8月赴浙江沿海渔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地区选择为舟山、台州、温州三个浙江省重点渔区,三地区参保渔船占全省参保渔船的比例超过90%,具体问卷发放地区为舟山普陀、台州温岭和温州瑞安,三地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4%。样本调查数据可以反映浙江省渔船互保的基本情况。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参保的渔船船东,因此,问卷设计的问题在于了解参保渔民风险状况以及对互助保险的看法。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船东渔民基本情况,包括船东渔民家庭人口、年龄、受教育程度、渔船状况、雇工情况、收入来源、支出状况等;第二部分是船东渔民风险情况,包括船东渔民生活面临风险的种类、捕捞生产风险种类、损失原因、损失程度等;第三部分是船东渔民对互助保险、补贴认识、以及补贴对其生产行为的影响等。

二、描述性实证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互保的船东,调查样本平均年龄40.54岁,平均文化程度接近“初中”,被调查者具有理解问卷的能力,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一定保证。从样本总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样本平均家庭人口4.31人;近三年毛收入年平均48.27万元/艘,其中来自海洋捕捞的收入年平均34.13万元/艘,捕捞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5.1%,为船东主要收入来源。船东年毛收入最小值0元,最大值900万元;其中年捕捞收入最小值0元,最大值300万元;年捕捞支出平均68.91万元/艘,其中渔船柴油支出年平均63.65万元/艘,占捕捞支出成本的92.4%。样本统计捕捞收入与捕捞支出之差为-34.78万元/艘,捕捞支出大于捕捞收入的原因是近年来由于渔业资源衰退,柴油价格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捕捞成本增加,出海作业不赚反赔所致①。被调查样本船质86.7%为钢质渔船,渔船功率平均为337.29马力,最小25马力,最大3500马力;每艘渔船造价平均106.94万元,最少造价4万元,一般为木质渔船,最大造价1000万元;渔船功率、造价反映了船东在捕捞工具投入方面差距悬殊较大;从渔船作业人员方面分析,除了一些近海作业的木质小船可以一人操作,大部分的渔船作业需要多人操作才能完成,被调查样本船东每条船平均雇工6.4人,雇工最小值0,最大值30人,有91.6%的被调查者既是船东同时自己也下海作业。根据被调查者收入支出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支出大于收入,表明渔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过快,渔民捕捞收益下降或没有收益现象增多;二是样本收入支出方差值较大,表明渔民贫富悬殊较大,由于渔业资源衰退,一些中小渔船船东已无法通过传统捕捞作业获得收入来源(见表1)。从捕捞生产主要指标样本分布情况分析:从捕捞收入分布区间看,捕捞年收入≤10万元的占66.4%,捕捞年收入在11~50万元之间者占比不到20%,捕捞收入超过100万的不到5%;从捕捞成本分布区间看,支出≤10万元的占30.5%、11~50万元的占29.7%,两者合计占到整个支出的60%,其中柴油支出在11~50万之间者占50.9%、支出51~80万之间者占15.5%,说明柴油支出不仅是捕捞支出的主要构成,而且支出金额绝大多数超过10万,说明捕捞生产收益低下甚至亏损;从渔船功率和渔船造价两个样本分布区间看,功率在251~350马力的渔船占样本数的48.9%,超过350马力的渔船占22.6%,而功率小于或等于150马力的渔船仅占8.1%,造价在50~100万之间的渔船占调查样本数的39.2%、超过100万的占36.9%,而造价小于或等于10万元的不足1%。由于渔业资源衰退,捕捞渔船作业航程越来越远、作业时间越来越长,引致渔船越造越大,造价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渔民投入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使得渔船事故对渔民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意外风险也会加大,风险存在是保险需求的主要原因(见表2)。

(二)渔民面临的风险和对保险的认识

渔民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具体选项包括自然灾害、柴油成本、水产品市场价格、渔业产量和生产性筹资等5项。统计结果显示,有39%的渔民认为柴油价格是渔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21.3%的渔民认为渔业产量是渔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认为自然灾害是主要生产风险的比例为15.6%,排在第三位;水产品市场价格风险排在第4位(14.3%)、排在最后的是筹资风险为9.7%。柴油价格和渔业产量风险两项指标占比60.4%,说明渔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市场风险因素加大。从上述渔业生产经营风险样本统计排序中,自然灾害位列第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造成渔船损失、渔民人身伤亡的原因中除了自然灾害还有意外事故。在调查问卷中,回答“2004年以来,遭受最严重一次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损失程度”问题时,损失程度占一年捕捞收入20%以内的渔民占27.7%、损失程度占一年捕捞收入20%~40%之间的渔民为20.9%、损失程度占一年捕捞收入40%~60%的渔民比例最高,为40.2%,损失程度超过60%以上的占11.3%(见图1)。%)在回答“造成损失的原因”时,渔船意外事故成为损失的主要原因,占57.7%,自然灾害原因占29.3%,其他原因为13%。从渔民生产面临的风险种类、风险损失程度等项目分析,台风等自然风险虽然不是渔民面临的最大风险,但渔船生产作业过程中渔船碰撞等意外事故占了渔船出险原因超过50%,因此,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引发的渔船事故继而造成渔船损失、渔民人身伤亡是渔民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的,这是渔民对保险需求的客观原因。在对“保险是否重要”的选项中,认为保险“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渔民达92.9%;认为保险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渔民为3.1%;而认为“不重要”和“一点都不重要”的渔民仅占3.9%(见图2)。这说明渔民对保险作用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回答“若没有保险,受灾后对生产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时,有53.8%的渔民认为“难以维持渔业生产”;37%的渔民认为“基本能恢复生产”;而认为灾害发生对生产和生活基本没有或根本没有影响的只占9.3%。

(三)渔民参加互助保险的动因

对于渔民选择参保的动因,调查问卷设计了“安全保障”、“稳定收入”、“降低灾害损失”、“不清楚”四个选项,其中选择参加互助保险是为了“安全保障”者比例为43.1%、“稳定收入”者比例为21%、“降低灾害损失”为27.4%、回答“不清楚”比例为8.5%(见图3),由此看出,大多数参保渔民是基于“安全保障”和“降低灾害损失”考虑,这充分体现了保险分散风险、损失补偿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在调查“为何选择渔业互保协会投保”的理由时,有25.9%的渔民认为互保协会具有政府背景;22.3%的渔民认为互保协会提供的保费较低;21.4%的渔民认同协会宣传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认为理赔及时的占16.1%;因为“人情关系”或“其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2.7%和11.6%(见图4)。从渔民选择互保协会投保的理由可以发现,1/4的渔民并不清楚协会是渔民自己的互助组织,更不知道自己的会员身份,而基层协会开展互保业务的人员基本上是渔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基层协会办事处主任一般均由当地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渔民将互保协会视为政府的一个主管部门,某种程度上互助保险带有强制性保险的色彩。由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渔业互助保险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基层互保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渔民保费负担率逐渐下降和保障程度提高也是渔民选择互保协会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渔民对保费补贴的知晓情况及保费补贴对渔民的影响

自2005年开始,浙江省财政开始对渔船保险和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行保费补贴试点,调查数据显示,有56.6%的渔民知晓政府给予其保费方面的财政补贴,而有相当部分的渔民并不知晓,不知晓政府保费补贴的渔民比例为43.4%。分析“不知晓”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保费补贴主要限于渔船全损险和渔民人身意外伤害险,渔船部分损失和雇主责任附加医疗保险并不享受补贴政策,所以不享受补贴渔民自然不清楚保费补贴政策;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使许多渔民不知晓政府保费补贴政策。

尽管互保费率远低于商业保险公司费率水平,但是由于渔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捕捞产量下降造成渔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渔民保费支付能力仍十分有限。在调查现有互保费率水平时,47.2%的被调查者认为费率偏高;27.5%的被调查者认为费率适中,回答“不清楚”的占19.2%,仅有6.1%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费率较低。在调查渔民对互助保险“保障程度如何时”,认为“保障程度一般”的占被调查样本的67.8%,认为“偏低”的占被调查样本的12.5%,认为“太低”的占10.3%,仅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保障程度“比较高”(见图5、6)。根据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的统计数据,2005~2008年四年间,浙江省财政累计下拨补贴资金6600万元,加上省内温岭、玉环等13个试点单位已落实的1600万元当地财政配套补贴,浙江渔民获得的政府保费补贴共计8200万元,四年来渔船互保费率大幅度下降,其中实行省一级财政补贴的县市,渔船全损险费率下降了40%、雇主责任险下降了55.5%;那些既有省级财政补贴,地市县地方财政又实行配套补贴的地区,渔船全损险费率和雇主责任险费率分别下降了50%和66.6%,费率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被调查的样本中则有47.2%的渔民认为“费率偏高”,笔者认为造成统计数据与渔民感知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第一,渔民基于自身角度考虑,为保费越低越好、保障程度越高越好,主观成份较多。第二,由于目前实行的保费补贴对象仅限于渔船全损和渔民人身意外伤害,而在实践中,渔船发生全损的几率远小于渔船部分损失。据中国渔业互保协会1999~2005年所承保的渔船数据显示:以渔船碰撞事故为例,碰撞导致渔船全损占全部碰撞事故的1.03%;渔船部分损失则占全部碰撞事故的98.97%[2]。因此,渔船保费补贴的受益面并不大,渔民自然感受不到补贴带来的费率下降。

在渔区调查中笔者发现,柴油费用支出是渔民生产面临的最大风险,渔民最需要的补贴是“柴油补贴”,占调查样本的41.9%;其次是“保费补贴”,占20.7%;第三位是“休渔期补贴”,占20.5%;然后是“转产转业补贴”(9.9%)和“其他补贴”(6.9%)。

柴油补贴是一种旨在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的财政转移性支付,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比较直接。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分担机制,主要功能在于风险保障,政府保费补贴对于降低了渔民保费支出成本,相应提高了渔民抗风险能力。为了了解保险补贴会否对渔民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调查问卷设计了“实行渔船保险补贴后,你最希望做的事情包括哪些”时,有61.6%的调查样本选择“更新渔船设备”;24.4%的调查样本“增加海上作业时间”;只有14%的调查样本表示“没有变化”。这一结果显示渔民参保后,对渔船未来不确定风险损失的担忧减少,相应的延长渔船海上作业时间、增加渔船航行作业区域和范围以获取渔获物将会成为渔民较希望做的事情。

关于“渔民最需要的保险”调查项中,有34.5%的渔民选择渔船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18.6%;排在第三、四位的是雇主责任保险15.1%、养老保险14.5%,其他险种依次是失业保险10.6%、家庭财产保险4.8%和养殖保险1.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调查样本主要为从事捕捞业的渔船船东,养殖业在其收入来源中数量很少,也使调查样本显示养殖保险需求最小。

调查分析篇2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分析篇3

一、动态性

决策活动是在变动着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变动的形势和环境既存在确定因素。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决策者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根据已经过时的资料作出判断和决策,而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对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状态进行考察和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策。

事物运动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具体单位,其历史和现状均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同一模式去作多样性的动态研究,必须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才能获得成功。

调查研究要伴随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进行,不能仅作一次调研就一劳永逸。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以变应变,以动制动。在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里,再高明的领导者也不可能事先就把每件事情都想得尽善尽美。最好的办法是不断进行再调研,对原有的政策措施、计划和方案等,在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领导者应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来调整量和度。

在调研活动中,我们常常要接触一些历史档案资料和书本上的知识,对这些静态的东西,我们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而且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思考,认真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二、科学性

这里讲的科学性指的不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而是它的方法和技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调研活动涉及到多领域、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情况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客观变化的需要,必须借助科学方法进行深入调研。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调研者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调查研究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善于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在正确方向指导下,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有利于调查研究目的的实现,收到最好的效果。

为了掌握好科学的调研方法和技术。作为调研人员,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不仅要学习普遍适用的哲学方法,还要学习适用于某一特定对象和领域的科学方法,学习和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技等相关知识和管理学、决策学、统计学、信息学、系统论、概率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要向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学习,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他们的经验往往是科学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寻找能达到调研目的的各种备选方案,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中客观地观察问题、研究问题,有利于提高调研工作效率。

我们评判调研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首先是看有没有依据调研的问题选用最适当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以达到预定的研究目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承先启后、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三、艺术性

说调查研究是一门艺术。是因为:1、艺术是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主要是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中获得,教会他人的途径主要靠传、帮、带等方式传授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调研艺术是建立在调研者个人丰富经验和素养的基础上。2、调研有常规的固定方法和模式。但也有非常规的无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一些非常规的、非程序化的问题本身就不适合用纯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而是要靠科学与艺术方法并用。或靠人的天赋、直觉、悟性,以及灵活运用经验的技能,对其作出分析、判断和综合。3、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对同一调研对象进行调研,结果却不同,甚至相反,这除了调研者有没有运用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一个调研艺术问题。在有多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时,选择什么方法最合适,主要是取决于调研者的风格和思维艺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经验是宝贵的,将其上升到理论对调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不能搞经验主义,但要重视经验思维的作用。

四、创造性

一个好的方案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来。调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这实际上是调研者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

创造能力是观察力、思索力、表达力,以及其他能力的综合应用。创造性调研主要是指调研内容别人没有涉及,或涉及过但认识得不深刻。或认识到了却没有解决。调研者要想有创造性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调研工作上,才能发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情况或没有解决的问题。精细的观察力对于提高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对调查研究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对如何解决新问题进行探索。这是创造性调研的基本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轻附众议,能提出独创的见解,拿出好的主张和办法。

调查分析篇4

【关键词】男护士;择业;就业;调查

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学习和从事护理行业。但是,目前我国128万护士队伍中,注册的男护士不足1%[1],这就意味着有一大批男护士在就业时选择了其他行业,而没有选择护理职业。例如,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1985~2004年间共有男护士57名,至2004年底,只有18名男护士坚持在护理岗位,其余39人均调离了护理岗位[2]。

在对内蒙古某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12名男护士进行两年跟踪调查,其中包括2005年毕业的3名、2006年毕业的3名、2007年毕业的6名。毕业后有8名(占66.7%)男护士进入三甲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名(占33.3%)男护士进入医学院校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8名男护士中,有1名在两年后转至红十字会从事护理培训工作,另外1名在一年后转至医学院校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还有1名在两个月后转至与医学不相关的行业工作。由此看来,12名本科护士在毕业两年后,5名(占41.7%)从事临床护理工作,6名(占50%)从事护理教育工作,1名(占8.3%)从事其他行业。

在对7名现在没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男性调查时发现,4名(占57.1%)认为没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护理工作太琐碎,和患者打交道比较麻烦”,2名(占28.6%)认为“医院工作压力太大,不适应”,还有1名(占14.3%)认为“不喜欢护理工作”。在对5名现在从事护理临床护理工作的男护士调查时发现,4名(占80%)认为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上班时间工作太忙”,1名(占20%)认为“没有时间学习,不能完善理论知识”。

根据调查分析,男护士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原因:

作者单位:418000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 不喜欢临床护理这种性质的工作。这也是有的男护士一毕业就直接改行的原因。他们认为护士是女性从事的行业,每天做的都是琐碎繁杂的事情,类似保姆一样,没有技术含量。有这种看法的人报考护理专业时就是在迷茫中或者是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报的,以致学完后还是不完全了解并且不愿意从事护理行业。在护理教育中应该让他们充分了解护理专业,并且需要改变服务行业只适合女性从事的观点。

2 护理工作琐碎,上班时间太忙,不被认可。这是很多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想改行的原因。由于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以照顾患者为主,所以每天所做的都是比较琐碎的事情,再由于我国护士比例不够,所以上班时间会特别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不赞同男性做护理工作,这给男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上应该加大男护士这个行业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男性从事护理行业的优势。在医院管理中,尽量把男护士安排在ICU、手术室等这样不太繁琐又能体现男性体力优势的科室,或者是管理岗位,领导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 人际关系紧张。大部分男性喜欢做事干净利索,不喜欢拖拖拉拉、犹豫不决,也不喜欢议论是非、斤斤计较。恰恰是一些女性做事拖沓并且喜欢议论别人。由于临床护理中男护士比较少,男护士工作的科室中都是只有他一个,这就给男护士在工作中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如果有条件,最好在科室中安排2名以上男护士,这样既有利于排班,又使他们有交流的空间。

参考文献

调查分析篇5

关键词:苍溪县;胃病;流行病学

调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改变,人群的疾病模式和疾病构成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胃病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病,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本课题以胃病为例,通过对苍溪县居民胃病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寻找和了解当地居民胃病高发的影响因素,以期根据统计结果从流行病学层面为降低该地区胃病发病率提高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进而促进预防该地区胃病的发病和提高该地区居民生活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5年7月于苍溪县随机抽取850名调查对象,包括苍溪县城及下辖的龙王镇常住居民。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是本次川北医学院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地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800份,有效率为89.41%。800名调查对象中,有胃部不适症状者792人,占99.0%。本次调查的各项内容和指标均基于这792名有胃部不适症状者。

1.2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广元市苍溪县居民胃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问卷》为调查工具,对随机抽取的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共19道题目,包括15道单项选择和4道多项选择。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等)、患病情况(症状、是否确诊、胃病史等)、饮食行为习惯、胃病知识的获取渠道等。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3.0软件并核对,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的苍溪县常住居民中有胃部不适症状者792人,男性334人(42.2%),女性458人(57.8%);年龄在20岁及以下、21至40岁、41至60岁、61岁及以上的分别为74人、180人、290人、248人;其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325人、初中204人、高中138人、大中专71人、本科及以上54人,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主要人群是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

2.2居民患病情况

调查发现居民的常见胃部不适症状:其中有675人(85.2%)去医院确诊过胃病,大多数为慢性胃炎596人(83.1%),急性胃炎有32人(占4.5%),胃、十二指肠溃疡70人(占7.8%),极少数(0.4%)为胃癌,其余胃部疾病有16人(占2.2%)。

2.3胃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此次调查发现,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平时休息时间在11点以前的仅有305人(占38.5%),在11点以后的有487人(占61.5%);仅有258人(占32.6%)平时按时进食三餐,其余534人(占67.4%)为进餐时间不固定、少食多餐、经常不吃早餐等;另外多数(41.9%)人群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习惯,47.7%的人群经常吃过夜或者不新鲜的食物;调查发现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大多有吃辛辣粗糙食物、喝烈酒、吸烟、喝浓茶和咖啡的习惯(表1)。

3结论

3.1该地区胃病高发,尤其以慢性胃炎为多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当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苍溪县居民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适症状,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情况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同时我们发现该地区主要的胃部疾病为慢性胃炎,而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3.2引起长期胃部不适症状或胃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导致胃部不适、引起胃病高发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水平等方面。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具有较为严重胃病的人群多是中老年人,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胃病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够,以致于耽误了疾病早期的预防和治疗。而有调查显示学历和经济水平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2],而Hp感染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此次调查我们也发现约六成的人作息不规律,甚至有长期失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食用不新鲜食物不仅会引起胃部正常活动紊乱,破坏胃酸正常分泌,而且剩饭中的淀粉加热会发生糊化,胃对这种糊化的淀粉水解消化能力显著降低,剩饭也易被葡萄球菌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3]。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也会对胃肠道粘膜造成一定损伤,影响胃部的正常活动和功能。由于当地的饮食文化,该地区居民大多有食用辛辣粗糙食物、烟熏食品的习惯,有一部分人群受工作、个人等因素需要长期喝酒、吸烟、喝浓茶和咖啡等,这些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部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吸烟增加胃病的发病率,降低胃病的治愈率。另外研究表明长期过度的忧郁恼怒、思虑紧张等精神刺激,能够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进而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的痉挛性收缩,胃黏膜缺血、缺氧,就会发生慢性炎性病变[3]。

4建议

4.1多部门联合,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胃病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之所以没有及时去医院治疗就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以致于他们对胃病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高。当地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走进社区、走向群众,加大对包括胃病在内的常见疾病基础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指导群众正确就医、正确认识疾病,避免他们盲目从医,同时也加强医疗单位和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连接,促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4.2群众个人提高认识,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

胃需要“三分治,七分养”,通过合理的饮食保护胃是预防胃病的重要方法,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必不可少。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忌口,不食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同时还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4]。对于胃病患者还应坚持合理安全用药,减少药物对胃部的伤害。

4.3坚持体育锻炼、保持积极心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及饮食所伤在现代胃病患者中占很大比例,也是胃病很难治愈及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5],所以在养成正确合理的饮食习惯的基础上,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对降低胃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坚持适度的与体育锻炼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毒或细菌侵袭的机会。

4.4建立和完善乡镇或社区群众健康档案,对胃病进行提前预防

建立和完善乡镇或社区群众健康档案不仅有利于医务人员对群众的健康状况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并且能更有效地指导群众正确用药。此外,加强群众与医务人员之间的长期联系以及医务人员对群众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干预,可以对胃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本地区胃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进而提高群众生命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恩才,朱一胜.常州市钟鸣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3,15(1):8-9.

[2]刘瑶.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健康管理的初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3]张馨,曹文君,王静等.某地区胃病患者饮食及行为习惯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3):96-99.

[4]孙立杰,颜灿冰,李思薇等.预防护理对胃病发生和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20):1744-1745.

调查分析篇6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北京怀柔雁栖社区农民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205-03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 脑 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使生活质量下降、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因此,高血压防治对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了解农村村民高血压及防治状况,我们对雁栖地区15个自然村4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队列人群基线调查资料中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5月---6月,利用村民体检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雁栖社区15个自然村村民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当地户籍的常驻村民,年龄大于(等于)4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调查共计6808人,最终完成调查和检测者5244人,应答率为77.2%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现况调查,按户籍登记,本社区大于(等于)40岁人群,根据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血压知晓与治疗情况,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进行调查。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全部调查及血压测量工作均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完成。根据测量结果对高血压进行分组。

1.2.2血压测量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测量方法

采用标准汞柱血压计坐位上臂测量:以korotkoff第1期音为收缩压(SBP),第v期音为舒张压(DBP),血压测量前30分钟,调查对象不能饮酒,吸烟,饮咖啡(茶)或进行较为剧烈运动,休息5分钟后,坐位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平均值,血压单位mmHg(1mmHg=0.133kpa)

1.2.3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定义与分类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

1.2.4质量控制:所有参加实验的医生集中进行了《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血压测量方法以及填写调查

表格的培训。统一标准和方法,并进行了测量和调查的一致性分析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5244名村民中 男性2220人 年龄40-92岁,平均55.7+-11.1岁。女性3024人,年龄40-95岁,平均(56.6+-11.5)岁。

2.2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5244名村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8.8%,男性35.3%,女性32.7%,男女患病率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²=3.9 p

表15244名村民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n(%)】

年龄(岁) 男 女 合计

40 378(24.1) 477(16.4) 855(19.8)

45 400(24.5) 486(20.0) 886(22.0)

50 415(33.5) 599(31.9) 1014(32.4)

55 318(39.6) 395(34.4) 713(36.7)

60 198(47.0) 275(36.7) 473(41.0)

65 191(49.7) 270(44.1) 461(46.4)

70 320(44.7) 522(52.1) 842(48.7)

X²值 74.5 186.6 252.8

P值

2.3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等级分布:在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24.4%,男女血压水平分布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²=40.1,p

表2 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等级分布【n(%)】

血压分级 男 女 合计

正常血压 4(0.5) 15(1.5) 19(1.1)

正常高值 45(5.7) 131(13.2) 176(9.9)

1级(轻度) 320 (40.8) 425(43.0) 245(42.0)

2级(中度) 291(37.1) 296(29.9) 587(33.1)

3级(重度) 124(15.8) 122(12.3) 246(13.9)

合计 784(100.0) 989(100.0) 1793(100.0)

2.4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不同年龄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表3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分部的分布情况(%)

年龄

(岁) 男 女 合计

人数 知 治 控 人数 知 治 控 人数 知 治 控

40- 90 54.9 24 6.6 78 48.7 34.2 5.1 169 52.1 28.4 5.9

45- 98 45.9 28.9 1.1 97 56.7 61.8 12.4 195 51.3 47 6.7

50- 138 47.1 36.9 3.6 191 69.6 56.4 15.7 329 60.2 50.0 10.6

55- 126 62.7 50.6 8.7 136 69.9 60 16.9 262 66.4 55.7 12.9

60- 93 55.9 59.6 5.4 101 71.3 62.5 20.8 194 63.9 61.3 13.4

65- 95 70.5 59.7 8.4 119 72.3 64 17.6 214 71.5 62.1 13.5

70- 143 58 57.8 9.1 267 69.7 61.3 13.1 410 65.6 60.2 11.7

合计 784 56.3 47.2 6.2 989 67.2 59.1 14.8 1773 62.4 54.3 11.0

χ²值 6.6 32.9 15.8 10.2 12.2 11.1 20.3 46.1 12.1

P值 0.010

3讨论

高血压患病率高,发病人数多,由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各种心血管疾病较严重,病死率,致残率高,高血压的防治关键是控制其危险因素,检出高血压患者,加强患者的管理,治疗。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衡量高血压防治水平重要指标,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血压预防和控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积极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使其发病率由逐年上升到逐渐控制乃至现明显下降趋势,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提高,美国2002年分布资料显示,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70%,治疗率59%,控制率34%。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18.8%,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到2010年全国高血压患者接近2亿)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仅为24%控制率更低为6.1%,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措施,另外有一些农村的村民对高血压认识误区多(1)没有不适的感觉血压不会高,直到高血压产生相应危害才知晓。高血压成为隐形的杀手(2)年纪大血压高点不要紧,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少,导致血压控制率偏低(3)舒张压不高仅收缩压高不碍事(4)只要坚持服药就保险了,并不按时监测血压(5)农村中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数增加、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当前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的基本目标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通过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心脑肾血管疾病发作风险,根本目标尽快控制不断上升的高血压患病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提示:雁栖社区中心对下属15个自然村,村民40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38.8%,男性高于女性,2-3级高血压占47%,提示该人群中接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处于较高的心血管危险之中,应进行重点预防。本文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农村调查结果,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健全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也与社区医务人员反复宣传教育有关,隐性高血压治疗率有改善但最终控制率相差甚远,尤以40-50岁这年龄段更加明显,根本问题是农村高血压人群对高血压的知识和预防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终导致发生器官损害,因此应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控制发病率,提高治疗率知晓率控制率。农村高血压发病率增加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提示年龄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11.

[2] 2009年中国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

[3]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

[4] 高血压全科丛书.社区高血压防治,2010 ,5, p274―275.

[5] 刘力生教授论文选. 临床高血压进展[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调查分析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城市公园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它为公众游览、观光、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提供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1],是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全而规划的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们通常将公园比喻成城市的“绿肺”,它为城市生长提供了新鲜空气,抵御无序的灾害[3]。而植物作为构成城市公园的基础材料,它占地比例最大,为公园陆地总面积的70%左右,是影响公园环境和面貌的主要因素之一[4]。人为创造的植物景观不但能给人们提供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5]。随着生态园林理论的提出和大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植物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6]。郑州市公园数量多,种类丰富,既有综合性的公园,也有专类园。前人对郑州市的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张娜娜等对郑州市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时颂等对人民公园的木本植物配置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8]。郑州市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作为郑州市三大著名公园,是城区内面积大、人流量多、历史悠久的三个公园,对郑州市的文化传播及市民的休闲娱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景观效果也代表了郑州市城区的审美、设计水平,因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尤为重要。我们对三个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公园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中部中心大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4°13′,北纬34°16′~34°58′,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4℃~14.3℃。郑州海拔为110.4m,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该地区夏秋季节炎热多雨、冬春季节干冷多风的气候特点。郑州城市绿化率处于中国城市前列,有“中原绿城”的美称。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研究内容

以郑州市内3个公园为实地调查对象,分别是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针对公园内的植物配置特点和应用形式进行调查。

2.2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2015年4~5月,对调查区内植物配置特点和应用形式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拍照的方式,记录树木的种类及应用方式。同时查阅各个公园的人文历史、植物物种资源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

3结果及分析

观赏植物作为园林的灵魂,是中国园林中四大造园要素之一[9]。三个公园种植设计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然种植为主,配以规则的树池种植手法,运用多种种植方式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创造出步移景异、四面皆景的观赏效果。每个公园又有其独特之处。人民公园是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总体布局为自然式,以遮阳大乔木为基调树种,配以小乔木、灌木、地被等,由牡丹园、欧风园、碧桃园、樱花园、竹园、盆景园等几个专类园以及莲花广场、彭公祠和游乐场等共同组成。紫荆山公园分为东、西、南三个园区,小巧精致,东园依水而建,东湖驳岸以柳树、碧桃为基调树种软化水岸岩石线条,两侧山体植物配置因地形起伏而变化,而南园中的梦溪园则颇具中国古典园林特色,亭台水榭,盆景园石,美不胜收。碧沙岗公园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公园,总体布局为规则式,以纪念碑、烈士祠堂为南北中轴线,两侧由海棠园、木兰园、牡丹园、沉香园等构成,由于是以烈士陵园改建而成,因而公园内多植松柏类。

3.1植物种类丰富

三个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同属植物有多个不同种,同种植物亦有多个不同品种,如碧沙岗公园的海棠品种已达50余种。基调树种主要有雪松、侧柏、女贞、石楠、悬铃木、垂柳、海棠、碧桃、玉兰等,花灌木主要有海棠、碧桃、玉兰、紫荆、紫薇、樱花、牡丹、连翘、迎春等,地被植物主要有玉簪、八角金盘、洒金珊瑚、二月兰、红花酢酱草等,时令花卉主要有郁金香、矮牵牛、三色堇、万寿菊等,绿篱植物主要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小叶女贞、紫叶小檗、海桐、红叶石楠等。

3.2色彩搭配合理

在色彩搭配方面,主要利用彩叶植物,如紫叶李、紫叶桃、红枫等多以丛植方式种植,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则主要以绿篱方式种植。同时,根据季相变化选择秋色叶树种,如柿树、元宝枫、银杏等。除此之外,利用乔、灌、草多重植物群落式种植,亦可以搭配出协调的色彩。

3.3应用形式多样

公园中不仅植物种类丰富多彩,植物的应用形式也灵活多样。下面就几种应用形式进行介绍。3.3.1树木的应用形式树木常见的应用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1)孤植。显示树木的个体美,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或山石相互成景之处。树木要求姿态优美、色彩鲜明、形体较大、寿命长而有特色,或者花果观赏效果显著[10]。如人民公园中孤植的麻栎,树形优美,树冠开阔,既有美化景观的效果,又可以为游客提供荫蔽的环境。(2)对植。对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在自然式种植中不要求绝对对称,对植时也应保持形态的均衡。如紫荆山公园东山景区入口处桥两侧对植的小叶女贞和大叶黄杨球,小叶女贞纤细优美,大叶黄杨球圆润可爱,虽为不同树种,造型各异,但是在整个景观构图中存在一种均衡感。(3)丛植。二、三株至十几株同种类的树种较紧密的不等距离组合种植,花木多种植在不等边之角点上,在园林中普遍应用,可作主景或配景,也可作背景或隔离。丛植宜自然配置,既表现植物群体美,又能突出树种的个体美。如紫荆山公园中水岸边的红枫,每一株都树姿美观,叶形优美,枝序整齐。丛植在一起又展现出一种群体美,层次分明,错落有致。(4)列植。将树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成行地栽种,形成整齐、单一、气势大的景观,如果是两行以上,可以采用正方形整齐排列或三角形交错排列的栽植形式。列植在规则式园林中运用较多,如道路、广场、工矿区、居住区、建筑物前的基础栽植等,常以行道树、绿篱、林带或水边列植形式出现在绿地中。在自然式园林中也可布置一些列植式,构成整形局部,如建筑物前作基础栽植或林带等。如碧沙岗公园中列植的栾树,树姿挺拔整齐,春季嫩叶红色,夏季黄花满树,入秋叶色变黄,果实紫红,形似灯笼,四季皆有景可观,非常适合列植作为行道树及园景树。(5)群植。由20~30株及数百株乔灌木成群配置,多树种群植常用常绿与落叶乔木、灌木、地被等复层种植,形成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园景。群植多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敞场地上,如靠近林缘的大草坪,宽广的林中空地,水中的小岛屿,宽阔水面的水滨,小山的山坡、土丘等地方。群植与丛植的不同之处在于群植则不必一一挑选各树木的单株,而是力图使他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整体,表现出群体的美。如人民公园一角群植的几十株白玉兰,树形高大挺拔,构成的整体结构密实,加之八角金盘作为地被植物的衬托,更加突出群植的景观效果。3.3.2花卉的应用形式花卉常见的应用形式有花坛、花带、花海、花钵、花境等。(1)花坛:以突出鲜艳的色彩或精美华丽的纹样来体现花卉群体装饰效果。花坛分类形式多样,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盛花花坛和模纹花坛。盛花花坛通常以中央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色块图案,以表现花卉的色彩美。模纹花坛则主要观赏其精致复杂的图案纹样,植物本身的个体或群体美居于次位。通常以低矮观叶或花叶兼美的植物材料组成,故不受花期的限制。如紫荆山公园西山景区的模纹花坛,由一串红构成中间的五角星,以草坪作铺垫,以大叶黄杨四面围合,突出模纹花坛的规整性。(2)花带:以花卉为主的观赏植物呈带状种植。花带的宽度一般在1m左右,长度大于宽度的三倍以上。常设于道路中央或两侧、沿水景岸边、建筑物的墙基或草坪的边缘等处,形成色彩鲜艳、装饰性较强的连续构图的景观。如紫荆山公园中,以粉色、紫红色、白色矮牵牛和万寿菊共同构成的花带,周围以大片草坪衬托,再配以帆船形状的园林小品,使得整个画面鲜活明艳。再如碧沙岗公园的海棠筱苑中园路两侧的花带,紫黑色的三色堇镶边,黄色的三色堇作为主调,最里侧以稍高的紫色羽衣甘蓝作背景,色彩鲜明,错落有致。(3)花海。由大面积花卉构成,宛如海洋。花海通常出现在广袤的草原、森林或河流边,或者是在大面积的庄园或者专类园中,如著名的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保加利亚的玫瑰谷等。人民公园中的欧风园栽植了不同品种的郁金香十万株,配以油菜花和二月兰,构成了一片小的花海,尽管面积不大,但景观也十分吸引人。(4)花钵。花钵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石雕的,也有陶盆等其他种类,花钵内通常种植一二年生草花,如矮牵牛、万寿菊、一串红、三色堇等,用来代替传统花坛,既简单又新颖,应用广泛。如人民公园莲花池广场周围的矮牵牛花钵。3.3.3其他应用形式(1)绿篱。绿篱通常由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而形成,可应用于庭院、建筑物四周形成独立空间,亦可作为雕像、小型园林设施的背景,还可以结合园景主题将绿篱修建成各种形状。如人民公园中用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共同构成的矮篱,既整齐美观又起到了围合空间的作用;紫荆山公园南园中修剪成各种形状的龙柏、黄杨、小叶女贞共同构成的整体绿篱景观,形式新颖,动感活泼。(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是通过栽植低矮、株丛密集的园林植物覆盖于地面,从而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地被植物一般选择多年生植物,通常为常绿或者绿色期较长,或者具有美丽的花朵或果实。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应用不同种类的植物。空旷地常用一些喜光的地被植物,如孔雀草、石竹、三叶草等,林下一般选用耐阴的地被植物,如玉簪、八角金盘等。如人民公园中林下种植的二月兰,花期早,蓝色花朵小巧朴素,与乔木形成层次感,构成春景特色。(3)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种植在岸边,或大面积覆盖水面,或种植在木栈道围合的空间。如紫荆山公园东湖景区大面积种植的睡莲,盛花时期整个水面一片娇艳妩媚,雨中赏莲更具意境。(4)攀援植物。攀援植物是垂直绿化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墙面、棚架、绿廊、凉亭、篱垣、阳台、屋顶等处,形成垂直景观。既有观叶类,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等,也有观花类,如紫藤、茑萝等。紫荆山公园中梦溪园墙垣栽植的五叶地锦,白墙灰瓦在绿叶的掩映下,更加凸显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4结论与讨论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三个公园中植物种类丰富,色彩搭配合理,造景形式多样,创造出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颇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群落种植方式略显单薄。公园中植物种植形式多样,但是乔、灌、草复层种植形式应用较少,大部分种植形式为乔木+地被/绿篱或是灌木+地被/草坪,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尺度上层次感不强。可适当增加群落种植方式,使立面构图更丰富,景观效果更突出。第二,花卉应用较少,尤其是花坛,且花卉种类单一,如碧沙岗公园中一处盛花花坛,仅有矮牵牛一种草花,显得单调没有生气。花坛中花卉种类应丰富,有层次感,才会更加光彩夺目。草本花卉花期比较集中,大部分在春季,且以一二年生花卉为主,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种类稀少。可在适当地方增加花境,突出花卉自然随意的景观。第三,调查中发现,部分群落植物选择和搭配较好,但是由于后期缺乏合理的养护管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有可持续性的植物景观观赏效果,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和种植,更应该加强后期的栽培养护管理力度,如及时修剪、做好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重视水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T48-19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汪菊源.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8(1):17-25.

[3]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世界景观设计•城市公园[M].百通集团,2004.

[4]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张娜娜,刘雅莉.郑州市公园植物应用现状及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1):97-98.

[6]吴桂萍,孟伟庆,马春,等.城市生态公园及其评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8):134-137.

[7]张娜娜.郑州市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与景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时颂,王雪,李青.郑州市人民公园木本植物配置及多样性调查[J].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786-791.

[9]宋平,罗乐,张启翔.浅析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植物配植[J].现代园林,2008(11):15-17.

调查分析篇8

【关键词】

眼伤;调查福建省泉港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石化产业龙头基地和三大主枢纽港(福州、厦门、湄洲湾)之一。辖区内农(渔)民人口比例大,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多,工人及外来流动人口多,眼化学伤发生率高。现将2007年9月至2009年09月本院门诊眼化学伤患者107例180眼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09月就诊我院门诊眼化学伤患者,共107例180眼,单眼34例,双眼73例。男62例(57.94%),女45例(42.06%),年龄3~77岁,平均(35.2±17.1)岁,以21~40岁年龄组为最多(42.05%),其次为41~60岁年龄组(30.84%)见表1。

1.2 处理方法 无菌纱布吸取多余化学品,开睑器开睑,500 ml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时注意暴露穹窿部和睑板下沟,用棉签拭去固态化学品,冲洗后用pH试纸测试流出眼泪的pH值,若仍偏酸或偏碱,继续500 ml生理盐水冲洗,直至所测pH值于中性(6.5~7.5),用镊子清除残留的固态化学品(粘胶、油漆等)。常规应用抗生素、促修复眼药水、眼膏,酸碱烧伤者加用胶原酶抑制剂,并遮盖患眼,如发生感染,按角膜炎治疗,嘱定期复诊。对年龄、性别、职业、化学品分类、入院前急救情况、视力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化学品分类 酸碱性化学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硫酸、硝酸、盐酸、石灰、水泥等)13例22眼(12.22%);农药10例20眼(11.11%);有机化学品(苯、二甲苯、苯酚、烷类、烃类,香蕉水、汽油、柴油、油漆、各种粘胶等)48例85眼(47.22%);日常用品(洗发水、沐浴露、洗面奶、洗水液,肥皂、指甲油、化妆品、染发剂等)36例53眼(29.45%)。

2.2 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段眼化学伤分布情况详,见表1。21~60岁为发病高发年龄(77.78%)。

2.3 职业分布 工人47例85眼(47.22%),农(渔)民24例45眼(25.00%),城镇人员27例40眼(22.22%),儿童学生9例10眼(5.56%)。

2.4 入院前急救情况 入院前已实施个人自救(如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冲洗)63例(58.88%),其中工人44例,农(渔)民3例,城镇人员15例,儿童学生1例。见表2。

2.5 就诊时间 1 d之内就诊54例50.47%,2~3 d就诊21例19.63%,3 d后就诊32例29.90%,5 d以上32例7.4%。

2.6 视力 生理盐水冲洗后,随访1月比较治疗前后视力见表3,其中残留不同程度角膜薄翳6例12眼,角膜白斑7例10眼。

3 讨论

眼化学伤是常见的眼外伤,是引起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已引起国内外眼科医生的广泛重视,据统计眼化学伤占眼外伤的7%~10%[1,2]。我们收集我院近2年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眼化学伤在福建泉港地区的临床特点,希望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对策。

3.1 眼化学伤年龄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现眼化学伤患者中发病年龄以发病年龄以21~40岁组最多,其次为41~60岁组,说明在本地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21~60岁中青年是眼化学伤的高发人群。此外小于20岁的发病率也较高,最小发病年龄3岁,主要与小孩好奇心强,好动好玩,但安全意识较低。因此,家中化学品应贮存在儿童不易于获得的地方,必要时加锁贮存。少数老年人因视力较差,看化学品时习惯靠近眼前观看,不注意时易发生眼化学伤。因此,视功能较差老年人应避免接触化学品,以免发生意外。

3.2 眼化学伤性别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现眼化学伤患者男性远比女性多,男性化学伤患者主要以工业化学品为主,这与男性从事更多的户外劳动有关;女性主要为洗涤用品、化状品,这与女性从事更多家务劳动,化妆有关。

3.3 眼化学伤职业和化学品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现眼化学伤患者职业以工人为主,多为现场操作工、化验员、建筑工等,此类工种劳动强度大,疲劳工作中疏于安全防护而易于发生眼化学伤。其次为农(渔)民和城镇人员,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用品增加有关。化学品种类较多,以有机化学品、酸碱性化学品为多,这与割区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及其相关衍生行业较多,有机化学品,酸碱性化学品是工人主要接触危险品。且该类化学品多为液态,损伤时多累及双眼,特别是酸碱化学伤的损伤大,视功能预后较差。这与国内外报告有所差别[3-5],可能原因一方面与入选病例标准不同,本研究入选的病例为门诊急诊病例,而国外相关研究多回顾性分析住院病例,住院病例一般以损伤较严重的酸碱性烧伤为主,有机化学品所致的化学伤损伤程度较轻;另一方面泉港区辖区内工业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企业,故本研究化学品有机化学品多见。因此,宜在企业中加强生产安全教育,加强职业防护,如护目镜等。本调查还发现不少工人受伤是由于其主观上麻痹大意,操作时不佩戴护目镜,应加强督导执行,消除职工存在的侥幸心理,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部分工人抱怨护目镜不透气,佩戴后易产生水蒸气,导致雾视,影响操作而不愿佩戴,宜改时护目镜的设计,使其方便佩戴且不影响操作。日常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各类洗涤剂、化妆品、染发剂是城镇人员化学伤的主要化学品。迎风喷洒农药时,弥漫在空气中的农药颗粒随风吹进双眼,这是导致农民眼化学伤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中也宜加强职业防护和安全生产的教育。

3.4 眼化学伤就诊情况 本调查发现患者就诊意识较差,1 d内就诊仅50.47%,多为酸碱等刺激性较大的化学品。而日常用品和部分有机化学品由于刺激性不大,受伤后患者往往自行用水冲洗,或揉眼次数增多而未及时就诊。常合并结膜炎、角膜感染后才到医院就诊。经治疗后感染控制,但就诊前结膜囊内,尤其是穹窿部残留的化学品可破坏眼表系统,导致日后患者眼表系统不稳定,免疫防御屏障减弱[6]。所以彻底冲洗、冲洗液清洁程度及冲洗后有残留,是否是预防感染治疗眼化学伤的关键。

3.5 眼化学伤入院前急救情况 早期冲洗是治疗眼化学伤的关键。本调查发现企业工人入院前急救比例最高,与企业的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讲授急救方面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方法有关。其次为城镇人员,与其文化教育和安全意识较强有关。而农(渔)民和儿童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低,缺乏急救方面知识,宜在农村和学校中开展有关安全和急救的教育。

3.6 眼化学伤视功能预后 本调查发现酸碱性化学如果早期治疗不及时,导致角膜损伤,愈合后产生的角膜云翳、斑翳、白斑和疤痕对视功能长期影响较大。其他化学伤早期结膜充血、水肿比较厉害,视功能较差,随访1月后有明显提高。

眼化学伤大多数是可预防及避免的,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措施:①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应改善生产设备和防护设备,以最大程度减少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车间工作室内设置固定急救设备;②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时戴防护眼镜或面罩;③加强企业、农村和学校安全及防护知识教育:遵守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对眼化学伤危害性的认识,消除患者麻痹侥幸心理,教授有关急救方面专业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方法。同时告知患者伤后应尽快就诊医院眼科,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品残留与感染,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陈振超,谭茂清.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眼部化学伤临床观察.眼科研究,2009,27(2):136.

[2] 龚毅.眼外伤1452例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8,8(5):980-981.

[3] Reddy SC,Tajunisah I.马来西亚西部眼化学伤75例回顾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7,7(2):327-330.

[4] 荣亮,任大元,房强.眼化学伤115例临床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5,33(3):342-343.

调查分析篇9

[关键词] 某县; 流感;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93-0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憋闷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原的特点,甲型流感抗原变异尤其经常发生,由于其传播迅速和传染性大,大范围流行极易发生,对变异株人群普遍易感,飞快的传播速度,能在全球蔓延开来。其高发期一般在秋冬季节,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就是流感。[1]为了对某县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密切掌握,某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9年起,开始监测该县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暴发疫情,通过统计分析该县2009-2010年度监测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县疾控中心及流感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病例标本为标本来源。

1.2 方法

1.2.1 流感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体温≥38℃,并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1.2.2 流行病学监测 主动连续监测该县各个监控点的流感就诊病例,对其就诊病例总数与总的门诊就诊病例数百分比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就本地区流感流行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1.2.3 微生物学监测 把发病符合诊断标准的流感就诊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采集于病毒采样管中,在24h内送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以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和分离、培养病毒,把阳性样品送该县所处的某省疾控中心做复核及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并把分离到的毒株送到国家流感中心做进一步鉴定和复核工作。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某县于2009-2010年两年期间,共爆发发生12起流感样病例聚集性暴发疫情,2年内该全县哨点医院共报告4381人次流感样病例,189人为收治病例数,于其中有8起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送到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占实验室流感病例检测总量的31.74%(60/189)。实验室核实诊断后,8起中有4起为新甲型H1N1流感所引起的,占总爆发疫情的1/2,由A型H3亚型引起的2起,占25.00%,另2起为B型流感所引起。每年的8-9月为集中的主要暴发高峰期,中、小学校及看守所、监狱等人口密集、通风条件较差的地方为暴发人群主要集中的场所。

2.2 时间分布 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平均为4.31%(189/4381)。其就诊百分比按月统计是波动于0.55%-9.12%之间,在调查的两年里,最高的9月份为9.12%,最低的2月份为0.55%。就诊率在5-7月份间比较平稳,迅速上升于8月后,到9月份达到峰值后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在11-12月份维持在较低水平(约1%左右)。

2.3 病毒核酸监测 在调查期间,共采集189份咽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一共检出109例阳性标本,其阳性率为57.67%,其中新型流感甲型H1N1 68份,占62.39%,季节性流感甲型H3亚型18份,占16.51%,甲型未分型10份,占6.06%,B型流感6份,占5.50%,甲型H1亚型4份,占3.67%。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检出阳性标本38例,阳性率63.33%。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病毒以其抗原的易变性和疾病传播速度快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某县2009-2010年一共报告流感样病例4381人次,采集咽拭子标本189份,阳性检出率为63.33%,发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最高的为5-14岁组,这充分说明,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为患者群的主体,这就提示了要以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作为流感防控重点,对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等场所传染病的应加强流感监测。[2]经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提示为:某县2009-2010年流感流行的优势型株仍是新型甲型H1N1,其中的原因,一般在于全球流感疫情流行的影响,同时,一般学校开学也都在9月份,过大的人口流动性,再加之学校的区间过大的人口密度和校舍的通风条件不好,就对这一疾病的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就很容易导致疫情的爆发。[3]虽然如此,但流感作为一种可以进行预防的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必须得到强化,并对监测工作做好、做到位,就可以让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张勇,高燕,方立群等.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扩散模式及预防控制效果定量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8):1106-1110.

调查分析篇10

摘 要 自从“交强险”推行以来,该险种在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车主的广泛调查,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交强险 差异 分析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五千五百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每千人四十辆,汽车产量达到九百万辆左右。在这样的“车速”中,居高不下的汽车事故发生率着实令人担忧。

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国家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同时也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文件。“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一、“交强险”实施情况

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我国“交强险”保费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21%。但全年赔付472亿元,比2008年增长26%;赔付率为78.0%,比2008年增长9.4个百分点。目前,案均赔款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初期的3500元升至4500元。2006年“交强险”制度实施以来,机动车辆的投保率较实施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从34%达到41%,其中汽车投保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58%达到了68%。然而,“交强险”目前还面临着公众信任考验,虽然投保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两个数字都是差强人意。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车主们是如何看待“交强险”的呢?本文在对车主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交强险”调查与分析

1.车主对“交强险”的认可度普遍较高

在对千位车主的调查中发现,车主普遍对实施“交强险”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对“交强险”的实施回答很有必要、必要的达77.3%,而回答完全不必要的仅占6.2%,但是当被问及“您对‘交强险’的保险金额、赔偿方式等情况了解吗?”时,只有24.7%的车主回答“很了解”,而回答“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的达37.5%。由此可见,大多数车主在对“交强险”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对具体实施的标准及实际操作流程不甚了解。

2.不同驾龄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同驾龄的车主认为购买“交强险”的必要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认为必要性(很必要和必要之和)最高的是驾龄为3年以内的车主,达91.5%。究其根本原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拿到驾照,考虑到新手上路的不稳定,交通事故可能对双方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一系列因素,而“交强险”又是规避风险避免损失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购买“交强险”对于驾龄较短、经验不足的车主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驾驶经验较为丰富(驾龄达到3年以上)的车主来说,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包括不太必要和完全不必要)则达22.6%。这跟他们较为熟练的驾车技术和丰富的驾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存在的认可度明显不同,学历层次与认可度呈现出正相关。学历层级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大专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分别为74.1%和82.2%,而本科学历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88.3%,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更达到94.1%。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交强险”强制推行的认可度就越高,更能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发挥保险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职能。

4.车主对“交强险”费率浮动规定普遍持认可态度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交强险”费率浮动与“道路交通事故”挂钩,实现保费最高上下30%的浮动。大多数车主对于费率浮动和与上年度有责任交通事故次数挂钩持认可态度。据本次调查反映,87.3%的车主对该规定予以认可。

5.车主对“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的意见

调查的车主中,有73.7%认为“交强险”费率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不同地区应该呈现差异化。87%的车主认为“交强险”应当提高赔偿限额,其中认为需要大幅提高的占56.0%,需要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29.1%。而对于“你认为哪部分的赔偿限额需要提高”时,认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有88.9%,认为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95.9%,认为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71.8%。由此可见,车主普遍认为“交强险”赔偿限额需要提高。

三、发展和完善“交强险”的对策选择

1.监管部门应该增加“交强险”信息公布、决策推出过程等的透明度

针对目前的情况,对于相关的数据应当及时公布,出台政策规定前要主动举行听证会,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公布全面的数据能取得大家信任,举行听证能使政策规定反映人民意志,同时能为以后的政策调整赢得舆论支持,为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应体现差异化,符合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同等程度的交通事故最后导致的赔偿金额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交强险”在全额赔偿之后,肇事人往往还需要另外支付大笔的赔偿费用。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以固定的保险费率和赔偿限额显然不太符合我国国情。而以商业三责险等作为补充的商业保险,由于规定了较多的责任免除事项和免赔率(额),不能像“交强险”那样涵盖几乎所有的道路交通风险,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建议“交强险”能够分成不同档次,由车主自行选择于其相适应的“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做到差异化。

3.“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合乎常理,但与部分交通违章挂钩显得不甚合理

根据2010年9月13日公布的《浙江省机动车交强险费率与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联系浮动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确定醉酒驾驶、肇事逃逸、饮酒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超速50%以上)、客运车辆超员(超员20%以上)和闯红灯7种行为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强险”费率次年会按照规定实现一定的上浮。我们认为“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是可以接受的,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严重超速、超载、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也应进行费率浮动,毕竟以上行为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但将“闯红灯”这一常见交通违章现象也纳入浮动范围明显不妥。“闯红灯”违章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是电子装置的误差问题,有时是行人或前车违章引起的,有时是开车人不熟悉情况造成的,有时因交通标志不合理而造成的,有时因紧急避险,一次“闯红灯”“交强险”费率就上浮10%的规定过于严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多多考虑现实中实际情况,将费率挂钩浮动的标准制定的更人性化、细致化和规范化,使得其能够被大众支持和认可,提高可操作性。

4.“交强险”的宣传必须重视,加强与民的沟通

为了让“交强险”更能被大众接受和支持,对其的宣传是万万不可少的,尤其是对相关规定的解释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了“交强险”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服务内容,人们才能心悦诚服的执行规定、按期交纳。对此保监会、交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大保险公司应当通力合作,定期举办包括现场咨询、电台广播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与民众的直接沟通,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馈,还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形象。而所有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交通安全,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付荣辉,秦玲玲.交强险实施中限额与费率全国统一问题探讨.中国经贸导刊.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