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7:16:15

调查分析论文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1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房屋裂缝裂缝分析处理方案

前言

房屋的裂缝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裂缝轻重程度而然,轻者影响其美观,重者影响其安全使用,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用户反映十分强烈。由于用户对房屋的结构情况不甚了解,房屋一旦出现裂缝,使用户产生不安全感或恐慌,有的裂缝造成屋面、墙面、地面渗漏、门窗变形、外墙抹面脱落等现象,给用户带来许多烦恼。就裂缝的性质而然,可分为温度裂缝、沉降裂缝、施工质量因素裂缝、使用不当及维护不及时而产生的裂缝等。无论由何种原因引起的裂缝,都应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找准裂缝“病源”,消除隐患。

一、房屋裂缝调查情况

由基建处、设计院、质量监督站及建设单位联合协同调查了反映较为强烈的部分房屋裂缝情况。在调查中主要发现以下几种现象:①.多数房屋的顶层裂缝最为突出,尤其是房屋顶层的两端最为严重,房屋中部及自上而下依次减轻;②.裂缝的形状多为“八”字斜裂缝,以窗台角尤为突出;③.门窗因变形使玻璃破碎,开启困难(某医院科技档案楼最为严重);④.屋面、墙面、地下室出现不同程度的阴洗或渗漏现象;⑤.外墙抹面裂缝,出现空鼓或脱落;⑥.房屋抗震加固后产生裂缝(某公司职工宿舍楼、某住宅小住宅楼等较为严重);⑦.使用不当及年久失修而产生裂缝(某中学实验室、某高中教学楼等);⑧.用户反映强烈,尤其是住宅建筑,因出现裂缝,使用户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以及因裂缝而产生渗漏,给住户带来烦恼,使住户对建设单位意见纷纷,甚至发生不愉快的纠纷。

二、裂缝原因分析

造成房屋开裂的因素很多,诸如施工质量、施工季节、材料性能、使用条件以及气温变化、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归纳起来房屋裂缝的产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温度产生的裂缝;②.沉降引起的裂缝;③.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下面就上述裂缝的产生分别加以阐述。

1.温度产生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有90%的房屋顶层墙体、屋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均属于温度产生的裂缝。该地区夏季室外流通温度可高达39oC,夏季屋顶表面受太阳的直射作用,屋面表温度可在65oC左右,而冬季室外流通最低温度一般为-17oC以下,由此可见冬夏温差可达70oC∽80oC。房屋建筑一般由混凝土和砖砌体组成,而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仅为混凝土的一半。由于房屋结构之间的相互约束,加之温度的变化及两种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使屋面与墙体产生温度内应力。因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是不变,温差越大,产生的内应力也就越大,当建筑物某部位产生的内应力超过砖砌体所承受的抗拉、抗剪极限强度时,则该墙砌体必裂无疑—即出现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虽然不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但若不及时加以处理和维修将对正常使用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使裂缝转化为不安全因素。如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温度裂缝而使屋面、墙面严重渗漏,给用户造成许多烦恼,有的墙体因裂缝进水,导致墙体抹面脱落,危及周围行人的安全等等。

2.沉降引起的裂缝:由沉降引起的裂缝,仅占被调查房屋的1%左右,主要是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调查中发现沉降裂缝主要有以下特征:①.裂缝大多呈正反“八”字型,尤以底层窗子角部最为突出;②.部分纵墙或横墙出现水平裂缝。

被调查的房屋,均处于该地区,地貌属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层分布多为粉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属于软弱地基,地基土的压缩系数a1-2均大于0.2MPa,属于中高压缩性土,许多地段还可能存在厚度不均的软弱下卧层,且大多建设单位在工程地质资料不详或没有进行钎探的情况下进行房屋建设,因此使房屋沉降的原因分析较困难。但房屋沉降的原因也不外乎下列几中情况:①.该房屋地基基础下存在软弱下卧层;②.实际使用荷载大于设计荷载;③.施工质量因素;④.房屋基础的设计与工程地质资料不符。

3.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工程施工阶段是使业主及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最终形成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最重要阶段。在调查中,普遍认为施工质量对裂缝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住户,把所有的裂缝原因全归罪于施工质量,虽然这种言论具有片面性和不确切性,但这也反映了用户对施工质量的信任程度和对质量的要求。因此,施工质量不容忽视。由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任何房屋的裂缝都有可能与施工质量有关。如温度裂缝,由于屋面保温厚度、保温材料或墙体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等等都可能导致裂缝的发生或扩大;砌体的砂浆饱满度不满足要求,也能造成墙体裂缝或门窗变形。因为,当每皮砖砌筑的砂浆不饱满时,建成使用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使砌体压缩变形,当砌体压缩不均匀时,墙体就会产生裂缝,若砌体压缩均匀时,可导致门窗变形使玻璃破碎。施工质量问题也可能引起沉降裂缝,因为,当基槽开挖后,地基土扰动而形成橡皮土或基础的施工不满足设计要求等都可能引起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房屋的外墙、地面产生不规则的裂缝,用锒头敲打和凿开后,发现墙体、地面并没有裂缝。这种裂缝纯属施工质量形成空鼓现象而导致裂缝。综上所述,施工质量对房屋的使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三、裂缝的处理方法

造成房屋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裂缝,都会对房屋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首先破坏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变了结构构件原有工作状态,降低了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降低了房屋结构的可靠度和内久性;其次是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因此,要针对裂缝出现的原因和开裂程度,对裂缝房屋进行必要的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1.加固法。这种方法旨在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和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如锚杆拉结法、钢筋网片水泥砂浆抹面法、压力自动灌浆法或地基加固法。

2.卸载法。对房屋层数较多、地基变形较重、使用荷载较大且不易进行加固的情况,可采用降低使用荷载、拆除不必要的附属重物,甚至减少房屋层数。

3.结合维修进行功能改造法。对房屋开裂较重的顶层或端部转折处,在无加固价值的情况下,可将该处拆除重建,或改变原有房屋的使用功能。

以上处理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可单独采用,也可综合采用,但总的原则是行之有效、措施得力、施工方便、经济美观。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3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行政调查警察行政调查行政程序法行政证据

公安部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单列一章调查,说明我国的行政机关,特别是具有极强国家强制力的公安机关开始逐步注重和贯彻行政行为依据取得程序的合法性,即行政调查开始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发展。然而行政调查究竟该如何定义和定性,行政调查和行政证据是何种关系,行政调查如何救济等方面都很值得研究。不将这些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考量,那么依法行政这一行政法的大原则也就难于真正的实现。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有必要以警察行政调查入手,为我国行政程序法行政调查制度的建立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行政调查分析

行政调查相对于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行政机关做出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应该以事前深入的行政调查为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无行政调查就难于保障行政管理目的的实现,也就削弱了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基础;行政调查的不合法实质上就是行政程序的不合法,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基础。故而在有着“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我国,研究和规范行政调查行为就更为迫切。

1、目前我国行政法学者对行政调查还未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就其性质的认识而言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行政调查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即仅以影响和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仅涉及程序权利和义务,而与实体权利和义务无关的行为;第二种认为行政调查是一种产生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从而间接影响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的程序性行政行为;第三种认为行政调查是一种阶段行为,是行政主体的某一行政行为的中间阶段,其性质从属于该行政行为。

行政调查是行政主体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对其定性却十分困难,因其同时具备了程序法和实体法上的意义,表现得极为复杂。一些调查行为表现为事实行为,不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做出法律上的处分,一些又直接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加以处分。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行政调查是其他一切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和处分基础,所以可以将其看作一种阶段性行政行为,然而其又有其独立性,其性质不一定从属于该行政行为。一方面其收集的信息无论是形成证据而在具体行政行为中使用,还是作为资料支持抽象行政行为,最终都将导致行政行为的产生和影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从而对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体现了它的从属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阶段性行政行为,行政调查对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常见的间接影响,还有可能是直接的影响和处分,例如具强制性的行政调查就直接面对和处分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它的独立性。

2、行政证据和行政调查两相比较,行政证据是反映和证明行政案件事实的信息及其载体,而行政调查不仅仅是行政案件事实的信息,还包括对该信息及其载体的收集、处理过程和行政案件事实发生前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仅就行政案件事实的信息及其载体的收集处理来分析,证据的收集是一种调查,证据的形成基于调查获得信息的处理,而调查收集的信息不一定能形成证据,完全有可能作为非法证据或虚假信息而被排除。以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来看,拟做出抽象行政行为前的意见征求与含概了行政事实发生前后信息收集的行政检查也应该是行政调查。

二、警察行政调查分析

警察行政调查即警察机关出于治安行政管理的目的,对治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活动。当然由于警察的职能包括了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故而警察调查亦包括行政调查和司法调查,两者的区分亦因为我国的违法和犯罪之分难于在事前界定,两者使用相同手段的区别也就只能在事后加以定性,这也许是我国警察行政调查的一大特色吧。

1、目前对警察行政调查认识的不足之处

首开先河,在我国行政程序法还未有出台之前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单列一章调查,以一般规定、受案、讯问和询问、勘验和检查、鉴定和检测、抽样取证、先行登记保存证据与扣押证据等七节规定了我国警察行政调查的基本方式。它是我国行政程序规范的一大进步和可喜探索,然而它亦有不完善之处。首先,听政程序的单列一章就不太妥当,因为听证亦是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方式之一,是对行政机关已收集信息及拟做出行政行为的核实、申辩与质证。当然这仅仅是体例之争,完全可以不必过多纠缠,然而在第三十八条中将强制措施即时强制之一的对醉酒人的强制约束列入调查之列则实在难于理解,就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而言,恐怕盘查更有资格和必要列入吧。

行政调查不仅仅是事后证据的收集,另外还包括事前信息的收集,事前信息的收集亦可能导致行政行为的产生,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故而相较于《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对警察行政调查方式的规定,警察行政调查至少还应该包括盘查、报告和登记等方式。

2、《程序规定》调查章应该增加的一些内容

⑴、盘查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赋予警察的权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对形迹可疑、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有权当场盘问与检查。警察在行政职务活动中对行政相对人身份、疑点的盘问与对人身、物品的检查,实质上就是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仅在勘验、检查一节中对检查加以规定,丝毫未言及对违法嫌疑人身份和疑点的盘问。

从信息收集、嫌疑人人格权保护及行政救济的角度来看,盘问亦十分重要,更何况《警察法》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对盘查做出了规定。盘查涵盖了当场盘问与检查,并且对更深一步的信息收集作了规定,规定了继续盘问(留置),所以无论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还是从行政效率和法律效力的角度出发,盘查都更应该列入《程序规定》的调查章之中。

⑵、报告是指与治安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旅馆、典当、废旧金属回收等特种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一些特定情由──放射事故、危险物品泄漏事故、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或出入境管理、枪支管理、集会游行管理等治安案件发生时负有义务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这一切散见于《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典当业治安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而且相当一部分还规定了对不报告者和隐瞒包庇者的行政或刑事罚则,以保障治安行政管理信息收集的顺利实现。

负有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向公安机关报告情况,正是主动地将治安行政管理信息传送与警察机关,警察机关也就被动的完成了治安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职责。如果仅仅就警察机关在治安行政信息收集过程中是否处于被动或主动的标准来定义调查的方式,则过于片面了,更何况在相应的报告制度中,警察机关也并不是完全的被动收集,还用一些行政或刑事罚则来保障信息的收集。从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治安行政信息有效获取和治安行政管理职责顺利实现的角度来说,报告无疑是警察行政调查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应该列入汇总性的《程序规定》中。

⑶、登记是指行政相对人按法律、法规、规章或公安机关的要求填写有关表格,在公安机关进行登记,或者是将相关的资料信息报送公安机关及保留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备公安机关有需要时查验。这是我国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信息收集的重要方式,包括了特种行业经营管理、出入境管理和户籍管理等方面,也是我国公安机关实现治安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它们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

登记这一方式在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职责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治安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治安信息的收集作保障,再说警察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也来源于对社会治安信息的全面把握和及时慎重处理,故而登记是警察行政调查无可置疑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当有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义务,隐瞒相关信息不报或不按要求登记、不回答询问时,将受到有关法规的惩罚,例如《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对不履行登记义务者就规定了责令限期补办手续、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的罚则;又或者不履行登记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将承受对其不利的行政法律后果,例如在有关出入境管理方面的法规中就隐含着对行政相对人不按要求填写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回答相关询问时,拒绝其出入境要求的意思,从而迫使其按法定规程和手续向公安机关报送相关信息资料。

从上可以看出,盘查、报告和登记有必要也应该列入警察行政调查的范围而加以控制。

三、警察行政调查权的控制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国家行政法律、法规赋予了警察机关广泛而又形式多样的行政调查权,如不对其加以控制与规范,一方面达不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宪法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伤害。

控制警察调查权,不能不对警察调查权仔细分析。作为行政调查权的一种,警察调查权来源于国家赋予警察机关的的行政管理权,但其行使的内容和方式,常常出于具体执行者——警察个人的意图和判断,带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性,同时又由于它是阶段性行政行为,它的行使常在公众和上级机关的监控范围之外。这一切和它对公民基本权利有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不相称的,所以对它的控制必须加强。加强警察调查权的控制,又不过分影响行政效率,只能是在保障警察行政调查权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对调查行为可能存在的瑕疵事前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事后补与完善的救济。

1、警察行使行政调查权存在瑕疵可能性的主要方面:

⑴、行政调查主体上的瑕疵。行政调查主体上的瑕疵并不是指行政越权,如果是行政越权那么已是违法行政的调整范围了。在此,主体上的瑕疵主要是指滥用职权启动行政调查和调查权不恰当的转移。从警察调查权的行使常常出于具体执行者即警察个人的意图和判断来说,滥用职权即调查者出于不良动机或不适当的考虑,甚或是完全背离法定目的地启动了警察调查行为(例如一个警察完全可以在与他有仇怨者的工作场所门口,隔三岔五地检查其随身携带物品就是滥用职权启动行政调查的行为)。至于说调查权不恰当的转移,广州交警搞的市民有奖拍摄举报交通违章就是一个例子。不否认交通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的协查义务,但其后果是否有背离法定目的的嫌疑?另一方面对该行为的救济不谈充分吧,是否足够呢?因而调查权的转移必须慎重,毕竟“责任行政”的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而将行政权力交由责任能力不足者行使,不论是否有规避责任或放弃职责的初衷,至少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极度不负责任。

⑵、行政调查内容和手段上的瑕疵。行政调查内容上的瑕疵主要是指调查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充分,即缺乏证据或事实不清,甚至是调查结果与客观实在的严重背离。这一切可能是因为警察个人出于错误判断,也可能是因为警察个人的素质低的问题。手段上的瑕疵是指警察在有使用何种调查方法的自由裁量权时,突破了合法原则(即使用的调查方法不得违反法律,如非法拷打)和合理原则(即采用合法且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调查方法,如一开始即对违法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

警察调查的启动常基于警察个人的意图和判断,而其后果又非警察个人完全承担,警察个人主观问题难于把握,但可以在警察调查启动之初就对调查手段,方式、范围等加以规范,从而尽量避免调查内容瑕疵。至于出于警察个人不良意图,采取了非法手段的调查行为的救济,可以进一步深化非法证据的排除,对“毒树之果”亦不放过,从根本上杜绝“效率压倒一切”的思想。

⑶、行政调查程序上的瑕疵。警察在调查中常会有未表明身份、未说明调查理由、未告知权利或任意增减调查步骤等程序上的瑕疵。程序上的瑕疵无论出于警察的不良意图还是其他原因,最终都会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会改变警察调查行为本身的性质,使行政决定据以作出的事实失去可靠性基础,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性错误,所以严格程序规定,加强警察自身的程序意识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警察自身保护的表现。

2、警察行政调查的救济

考量目前我国对违法行政调查的救济,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行政决定的附属行为考虑,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单独对行政调查做出的救济规定,也多依据其是否直接涉及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益处分的标准来加以救济。具体到警察行政调查的救济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程序违法时的救济。当警察行政调查仅存在程序违法时,目前的救济力度是不够的,因为由于程序违法本身不直接侵害相对人的实体权益,相对人一般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其实从程序违法的社会意义和最终对行政决定可靠性基础的影响,完全可以一方面加大程序违法的惩罚性,由相对人就行政调查单独提起诉讼,法院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该行政决定,警察机关承担对程序非法而造成的后果,补偿可能存在的相对人受损利益,另一方面由警察机关对进行调查的警察个人给与严厉的处分,甚至对未造成严重后果者亦严加处分,以杜绝其侥幸心理。

②、警察行政调查是否启动违法时的救济。一是当应该调查而未调查时,行政相对人可以根据在调查基础上的行政决定是否已作出来区别对待。如果行政决定尚未作出,可以向警察机关要求进行调查,行政机关拒绝时再向法院提起履行之诉;如果行政决定已经做出,相对人可就此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或法院可依照上面的第①点“程序违法”加以处理。另一方面是不应该调查而进行了调查从而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可以就此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并要求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调查行为。

③、具有强制性或间接强制性警察行政调查的救济。强制性警察行政调查是指以直接对相对人实体权益的处分为担保手段的行政调查行为,如强制传唤和留置都直接涉及相对人人身权的强制。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一问题上,仅就调查本身违法时作了一些规定,而且是以行政强制措施来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视野的,既在救济上存在以担保手段取代调查行为的问题,有首足倒置的现象。如果调查行为本身不违法,但在强制手段的使用上完全超出了合理性比例时,又怎么办?更何况强制性调查许多情况下是以突击的方式来进行的,调查目的与调查手段的合理性比例就更加难以把握。这一问题的救济只能是在比例原则在我国的行政法体系中确立后方有可能妥善加以解决。

间接强制性警察行政调隐含对相对人实体权益的处分为担保手段的行政调查行为,如在上文“登记”中提到的对未履行相关义务的相对人将承受对其不利的行政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强制措施和拒绝给与利益等。它的救济也有首足倒置的现象,只有等到警察机关对被调查人作出行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或拒绝给与利益后,才能就该手段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时方能警察调查的合法性,甚至有的法规连对担保手段的救济都没有规定。

考察警察行政调查的救济,目前不仅仅需要有事后的救济,更为欠缺的是事前和事中的救济。只有警察行政调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了充分的救济作保障,才能在保证行政效率的情况下,规范和完善警察行政调查权。

参考文献:

王万华.《行政程序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余凌云.《警察行政权力的规范与救济》.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住宅,热状况,室温,平均值,波动幅度,延迟时间

AbstractDescribesthedistributions,theaverage,theamplitudeandtimelagsofindoortemperaturemeasuredfrom144livingroomsorbedroomsof98householdsinBeijingduringthesummerof1999.Throughananalysisobtainsrelatedstatisticalindexesforgenerallyreflectingtheoverallthermalconditionsofresidentialbuildingsinsummer.

Keywordsresidence,thermalconditions,indoortemperature,average,amplitude,timelag

0引言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人们对居住环境热舒适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家用空调的普及。目前,家用空调已成为大多数住户夏季降低室温、改善住宅热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家用空调的普及也引发了环境、能耗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对小区气候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住宅、生态住宅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充分利用天然冷源,而减少机械系统的能源消耗,并减轻对环境压力。

通过改进建筑设计来满足热舒适要求,首先应充分了解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室内热状况特性,并从中发现建筑设计对住宅热状况影响的不利方面,而对现有住宅的室温测试调查是了解分析其室内热状况的基本前提。基于此,1999年夏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对北京市98户未安装空调住宅的144间房间,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室温及外温连续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热状况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测试方法及测试对象

将国产的Rhlog温度自记仪置于测试房间内,每隔30min自动读取并记录一次室温数据,测试精度为0.3℃。测试时间为1999年7月15日至8月9日。

测试对象全部为未安装家用空调居民住宅内的卧室和客厅,测试房间为144间,分布在北京市的海淀区、西城区、宣武区、丰台区等各个城区。

测试对象在建筑形式、楼层位置及外墙朝等方面的分布分别为:低层住宅3%,多层住宅73%,高层住宅24%;底层20%,中间层64%,顶层16%;北向18%,东北向5%,东向4%,东南向10%,南向39%,西南向9%,西向5%,西北向3%,无外墙7%。说明测试对象包括了不同楼层、不同朝向及不同建筑形式的各种房间,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符合除传统的四合院以外北京市现有居民住宅的实际分布产况,依此得到的测试数据能够反映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热状况。

2室温的分布状况

室温在不同温度段的频率分布可从整体上反映现有住宅的夏季室内热状况。按照式(1),计算出室温测试数据在各个温度段的频率值。

(1)

式中Fi为同一测试期各对应温度段的室温测试数据频率值;Ci为同一测试期各对应温度段对内室温测试数据的数量;D为对应测试期的测试天数;N为对应测试期的测试房间总数;48为各测试房间一天的室温测试记录数。

另一方面,由于夜间(20:00~6:00)是住宅内人居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此时段的室温高低直接关系到住宅内人体的热舒适。故可从全天和夜间两个时间范围分析室温的分布状况,1999年所有测试房间的全天和夜间室温分布状况分别见图1,图2。

图1一天室温与对应的外温分布

图2夜间室温与对应的外温分布

图1表明:虽然在部分测试时间内外温高达36℃以上,但仍有近50%的测试时间,外温低于28℃。而相对于外温,全天室温的分布则主要集中在28~36℃的范围内,仅在10%的测试时间内,室温低于28℃。因此,室温和外温在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夜间的外温和室温分布上更为明显。夜间外温在的70%的时间内低于28%,而夜间的室温分布与全天的室温分布基本一致,同样仅在10%的测试时间内低于28℃。

以上室温和外温分布的差异反映了现有住宅的夜间自然通风状况十分不理想,不能利用室外较低的温度环境对建筑进行冷却,反而由于建筑物本身的高热惯性使得室温逐渐升高。若能有效地采用夜间通风,则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住宅室内热状况。

全天及夜间的室温分布虽然能反映现有住宅室内环境的总体状况,但它们并不能表示出各个房间室温变化特性的不同。图3表示出在测试期内3个典型房间室温与外温的连续变化曲线。

图3部分测试房间室温与外温变化图

其中,房间1为底层南向房间且外窗遮阳,测试期内其室温最大值仅为30.5℃;房间2为中间层西向房间,但外窗不遮阳,其室温最大值高达38.6℃;而房间3为顶层南向房间,外窗不遮阳,虽然其室温最大值要小于房间2的,为36.0℃,但测试期内该房间的室温均大于28℃。从图3可看出,房间2室温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房间1和房间3的室温波动,外温对其室温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房间1和房间3的温度变化曲线则较为平缓,近似呈现为两条平等线,其室温变化基本不受外温波动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以上这些现象表明,现有住宅夏季室内热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房间楼层位置、朝向、遮阳及通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此外要注意的是:即使当外温高达40℃以上时,房间1的室温仍不超过30.5℃,且在超过50%的测试期内,其室温低于28℃。这表明通过改进建筑设计而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还是很有潜力的。

因此,除了测试房间的室温分布状况外,还需要有能代表各测试房间室内热状况特征参数的分布才能全面反映现有住宅的夏季热状况。采用如下的特征参数作为评价各测试房间室内热状况特性的指标。

①室温平均值:是指测试房间所有室温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②室温波动幅度:以室温日波幅值表示,取7月24日测试房间室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③室温日波幅平均值:是指测试期内测试房间室温日波幅值的平均值。

④室温延迟时间:取7月24日测试房间室温最大值出现时间与外温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差。

3室温平均值分布

室温平均值是住宅热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相比较而言,夏季室温平均值越高,室内热状况越差;室温平均值越低,室内热状况越好。图4表示了测试期内房间室平均值的分布状况。图中横坐标轴第一、第二温度段的统计边界值29.3℃表示的是测试期内外温的平均值,纵坐标轴表示室温平均值处在各相应温度段内的房间数占测试房间总数的百分比。

图4测试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图5不同楼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从图4中可看出,测试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集中在29.3~32℃的范围内,但还有近20%的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低于外温的平均值。分析室温平均值处在这个温度范围的测试房间特点,发现其中2个分别为处在中间层的北向房间和无外墙房间,而其余25个包括了底层各个朝向的房间;再分析室温平均值大于32℃的测试房间特点,这5个房间全部位于顶层。因此,不同楼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差别很大。图5进一步表示出底层、中间层及顶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不同楼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呈现了明显的差异。绝大部分底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小于外温平均值;顶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则基本比外温的高2~3℃;中间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分布在30~31℃的范围内。这是由于顶层房间的屋面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而底层房间的室内、外的热却能通过楼板向地下传递。因此,底层房间的夏季热状况最好,顶层的最差,中间层的介于两者之间。

朝向所导致房间热状况的差别是否如楼层那样明显呢?类似不同楼层房间热状况差民的分析,以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给出所有中间层房间室温平均值随朝向的变化,如图6所示。

图6中间层不同朝向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西向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在高温段分布的百分比较大,而其它朝向房间的室温平均值的分布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29.3~31℃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存在各个朝向的房间。因此,从统计分析的角度,除西向房间偏热外,其它不同朝向所造成房间热状况的差别不明显。这是由于房间的热状况除了受太阳辐射得热影响外,还受到房间通风状况、内热源散热以及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等多方面的影响。

4室温波动幅度和延迟时间的分布

由于在外温作用下,室内温度波动基本呈周期性变化,故除了室温平均值这个参数外,还需要有反映室温波动幅度和延迟状况的两个参数才能全面描述住宅热状况的变化规律。以7月24日的室温变化为例,分析所有测试房间当天室温日波幅值及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其间外温的日波幅值为15.5℃,外温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为14:00。图7和图8分别表示出所有测试房间室温延迟时间及室温日波幅值的分析。

图7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

图8室温日波幅值的分布

图7表明,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范围非常大,有近20%的房间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即室温在晚上8:00后达到最大;另外,还有15%左右的房间的室温延迟时间小于0,即其室温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要比外温的(14:00)早。而图8表明大部房间的室温日波幅值小于3℃。由于房间室温的衰减和延迟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必要分析在每个时间延迟范围内,房间室温日波幅值的分布,见图9。

图9各时间延迟范围内室温日波幅分布

对于室温最大值出现时间比外温早的房间,其室温日波幅值均小于3℃。而对于其它房间,室温日波幅值与室温延迟时间的变化关系表现为:室温延迟时间越大,房间室温日波幅值在小于3℃范围内的分布比例越大,在大于3℃范围内的分布比例越小。并且当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后,室温日波幅值均小于3℃;进一步当室温延迟时间超过8h后,大部分房间的室温日波幅值小于1℃。因些,根据上述的室温变化状况,可将房间分为三类:室温延迟时间小于0;室温延迟时间大于0但小于等于6h;室温延迟时间大于6h。图10~12分别表示出这三类房间的室温日变化曲线。

图10室温日变化(延迟时间<0)

图11室温日变化(0<延迟时间≤6h)

图12室温日变化(0<延迟时间>6h)

图10的房间为中间层东向房间,因此,房间的室温变化是由其朝向所决定的。图11中的3个房间均为中间层北向房间,比较它们的室温变化,可看出这类房间的室温变化主要由房间的通风状况决定,通风量越大,室温的日波幅值越大,延迟时间越短。图12所表示房间的室温一天内几乎处在单调上升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室内、外不存在通风换气,再加上房间的高热惯性,使得室温变化基本不受外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通过对测试期内所有测试房间室温日变化状况(7月24日)的分析得到:房间室温日波幅值及室温延迟时间的不同反映了房间通风、热惯性、朝向等状况的差别,并且在室内外通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房间的室温日波幅一般小于3℃,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

室温日波幅值和延迟时间反映的仅是房间当天的通风状况。对于逐日变化的室温衰减和延迟状况,可用室温日波幅值的平均值以及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的天数来反映测试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的通风状况。26天的测试期内,外温日波幅平均值为10.8℃。图13表示了测试期内房间逐日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天数的分布,图14表示对应各个天数范围,房间室温日波幅平均值的分布。

图13室温日波幅平均值的分布

图14对应各天数范围室温日波幅平均值分布

分析图13和图14可看出:有近30%的房间在一半以上的测试期内其逐日室温延迟时间大于6h,而其室温日波幅平均值小于3℃。再根据由房间室温日变化得出的相关结论可推出,整个测试期内房间室温的衰减和延迟状况反映了现有住宅房间的通风状况基本都不理想,有部分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几乎不存在室内外的通风换气。

5结论

总的说来,北京市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室内热状况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热舒适要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分布在29.3~32℃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少数房间,当外温高达40℃以上时,房间室温不超过30.5℃。这说明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住宅管理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住宅夏季热状况。因此,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还很有潜力。

相比较中间层和底层的房间,顶层房间的夏季室内热状况最不能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其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一般比外温的高了2~3℃。而不同朝向房间室内热状况的差别则并不明显。因此,应着重加强现有住宅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减小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室温波动和延迟特性的不同反映了房间通风、热惯性、朝向等状况的差别。现有住宅房间的热惯性均比较大,并且在室内外通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房间室温的日小幅值基本小于3℃,室温延迟时间则大于6h。这种状况非常适合于采用夜间通风。然而现有住宅的通风状况却并不理想,有部分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与外界几乎完全没有通风换气。

因些,应着重加强对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处理及加大夜间通风量。这是改善现有住宅夏季热状况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英语思维;习惯;语言教学;中高职学生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它的功能很多,但本质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中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获得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本调研组全体教师经过近两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和一系列的调研方法,如会话法、讲授法、问卷调查法,对衡水学院分院中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影响其用英语思维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从中找到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影响学生英语思维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文化意识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以“交叉”或“综合”为特点的世界性的“大科学”相继诞生,一个全球性的交往和沟通正在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已成为不争事实,而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体现着民族文化,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组,而是把词和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是从中了解他们的传统和文化内涵。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了英语的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英语的交际意识和交际原则,使英语的交际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无法交际。如笔者在问卷中问“你认为与外国人交流对英语学习帮助大吗?”在173人中,有152人选择了“是的”,说明在口语学习中,把自己置身所学语言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学生缺乏这样的真实语境和氛围。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出现许多笑话。如笔者在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聊天时,他们把“狼吞虎咽”说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而实际上英语是“Eatlikeahorse”。还有夸赞他们说的很好时“Youareexcellent.”学生会一脸茫然,尴尬地说,“No,Iamnotverygoodand1willworkharderandhrader.”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其语言,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正是影响中高职学生英语思维的最主要障碍。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用语,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学生只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运用,造出或说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进而更加影响英语思维的养成。

2.词汇方面

D.A.Wilkins1.“Withoutgrammar,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nabeconveyed.’’(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因素,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关键,不掌握一定的词汇,就难以获得听说读写译的语言交际能力。在问卷中,当问到“你的记忆方式是什么”,有41%的同学选择了“联系音标记忆”,说明学生不能把单词和事物联系起来,因此思维习惯受到影响。在与学生一次交谈中,笔者问到“WhatdoyouhtinkisthemostimportanthtinginyourEnglishlearning?。’’大多数同学回答“Vocabularyandgrammar”。许多专家也肯定词汇的重要性,可见词汇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许多老师一味地把词汇教学独立出来讲解,对一个单元的众多单词做到精讲、细讲。单词的语音、语义及多种用法都讲出来,然后学生们如获珍宝,详细地记录在笔记中,继而不求理解、强行记忆,仅一个单元的单词讲解就花去两三节课的时间,脱离了单词的使用环境,所以当问到“你现在学习词汇的主要干扰是什么?”时,有近50%的同学选择了“记住了容易忘”,学生记单词时孤立地根据汉语语义理解和记忆,不能把英语与实物真情实景对应起来,不注重词汇的使用及语境,进而影响英语的学习。

3.口语方面

口语作为人们直接交流的工具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老师往往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口语对学生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语音,词汇等)上的时间所占的比重依然比较大(86.3%),学生讲英语与老师讲英语的时间比为11:34。而且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所用的英语过于单调,教师组织学生做口语练习的质量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在口语课上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根据固定的情况或话题进行口语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调查也显示,对“你不开口讲英语的最主要原因是?”,41%的同学选“当时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26%的同学选择“缺乏语言环境和气氛”怕说出后“丢面子”等等。尤其是发音不太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害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因而本能地筑起心理屏障,造成机械地去学习,没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影响英语在实际中的使用。此外,通过与同学座谈,还有一个原因导致学生口语不太理想,有一大部分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同学在英语中,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很少背诵英语文章,很少进行跟读英语这类的训练。英语口语不多练,学生就不能表达自如,再加上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够,就会构成学习障碍,以至于在英语交流时,受汉语影响很大。在我们举办英语角的活动中,许多同学无法与外教交流。教育者、学习者以及公共英语环境共同导致学生英语口语的不足,同时更加影响学生英语思维更快更好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模式和方法

通过笔者大量的工作,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找到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更好的办法,探索出了一套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教学模式。

首先,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使用标准英语进行授课,和学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选拔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任教,从发音、语法、口语等基础环节抓起,力求高起点推进、高标准教学。利用多媒体,尽量选用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语言,找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特别适宜于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实际出发,选取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等多个方面,加上讲解,学生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开辟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如VOA或BBC,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尽可能地组织和参加英语沙龙和英语角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同时,了解英美社会更重要的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报刊杂志。阅读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杂志等也是了解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注重词汇的学习。第一,在语音基础上,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用外语组织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这对学生增加外语语感、提高外语接受能力很重要。针对“学了忘”的特点,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理解力与联想的作用,适时地把单个的词纳入到一定的系统中,这样就能在学生的记忆里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词汇来扩充词汇量。要学会用英语思考,指导学生下大力气来强化阅读的一些不良“母语转移现象”,在强化学生平时的练习中巩固词汇,加强阅读、快速阅读、分级阅读等方法来训练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第三,不能把词汇教学独立出来,把它与课文理解结合在一起。在词汇教学中,做到词不离句、创设情境。教师在对强化练习的批改中,及时了解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思维的能力。第四,教会学生构建词汇系统网络,不间断地学习、复习、运用。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Business,B2B)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一种主流形式,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B2B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在我国企业的具体应用,找出问题,并找出有效的对策,对我国B2B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B2B模式在企业间应用的现状分析

国内B2B的交易中,大型企业的采购和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采购方的强烈要求,许多企业不会主动进行电子化交易。小型企业的电子化采购需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大企业的采购对于它的供应链上的小企业的生存来说特别重要,因此,如果大企业需要同它的供应链上的小企业进行电子化交易时,小企业一般都会快速响应要求,这样就会以这个大企业为中心,形成一个电子化的供应链。例如中国石化、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宝钢公司以及神州数码的B2B交易,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电子化供应链,带动了一大批业务伙伴企业把他们的业务搬上网,这对国内的B2B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推动力依然是国内B2B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未来的三年内,基于互联网的B2B采购预计将显著地增长并且将接近于1.3万亿美元。全世界的电子商务活动将带来1.1万亿美元的收入。世界各国公司通过因特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额到2008年可望达到4.3万亿美元。赛迪顾问认为,到2008年全球B2B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4.3万亿美元。

2企业应用B2B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B2B商务模式近几年有很大发展,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固守传统的商务观念及对B2B的认知度不高。

很多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并不深刻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因而对于采用这一新技术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很热心。即使有些传统企业决策者意识并感受到B2B电子商务能给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利润来源。但由于这一技术的采用必然要影响甚至会破坏企业的传统商务,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投资巨大而收益未可预期,在战略决策时便显得犹豫不决。固守传统的商务观念,必然会使传统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失去领先优势。

(2)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建立局域网、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企业少之又少。在企业内部信息化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B2B电子商务无疑是大打折扣。比如说客户通过网上下定单,企业接到订购信息后,却无法在企业内部高效率地的流通。这样便失去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必须要先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来开展B2B电子商务才是最现实和有效的。

(3)电子商务环境不健全。

①法律法规环境不完善。

我国关于企业间开展电子商务的法律或法规尚不完善,缺乏一种交易的规则或协议,企业必然对这种新生事物持谨慎的态度。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标准或协议,完善传统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

②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恐怕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试想企业通过互联网采购原材料,通过电子支付的方式来交易。最后发现供应商并未收到企业所支付的巨额采购费用,即一笔巨款“网上蒸发”。谁还敢做电子商务?因此,不断完善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等,才能给传统企业的决策者以信心,大大提高B2B电子商务的数量。

③电子支付问题。

电子支付是B2B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关键不在于技术的难关,而在于消费观念的问题。美国长期以来的消费行为是通过信用卡来支付的,而我国的消费习惯是现金支付。不经历这一关便很难实现到电子支付这个环节,要解决电子支付的问题,还有赖于金融机构的努力,同时也有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4)缺乏新的赢利增长点。

B2B这种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贸易量曾给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B2B一度成了股市上的明星。然而随着投资人对高科技股的失望与大量抛售高科技股,导致纳斯达克股市的持续走低,网络股作为高科技股的代表,自然首当其冲,B2B电子商务也因此走向低迷。

3B2B电子商务在我国企业的发展对策

(1)培育网上市场。

培育网上市场,首先必须解决网络收费太高和网络带

宽不足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有: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中国电信独家垄断的局面,扶持现有的有线电视网和联通电信网的发展,形成业界“竞争机制”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其次通过媒体宣传B2B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开展网上商贸。如制定网上交易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制定政府的网上采购计划等。

(2)发展B2B中介服务网站。

由于中国B2B网站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重交易,轻信息。这种指导思想导致的是大量的B2B网站信息匮乏,难以聚拢人气,陷入了交易困难的恶性循环。②重信息收集,轻信息分析。这种状况难以为会员客户提供全面、深入的信息服务。③信息不规范,致使交易风险大。如商品价格报价有出入。④过度看重网上结算和物流配送,追求“全能”。⑤重技术,轻经营,重名利,轻时效,运营成本比美国还高。因此制约了它们担当起发展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的重任。对当前B2B网站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整顿现有B2B网站的经营行为,进行资格认证、考评。并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站实行关停并转处理。②培养有头脑的商务人才。借鉴美国商网的运作机制,重点培养各行业的商务代表。③培育发展垂直型的B2D阿站。引入风险投资机制,置点培育专业级、纵深型B2B网站。④宣传发展良好的B2B网站,引导企业参与。

(3)完善电子商务环境。

首先,B2B电子商务,由于其交易是发生在企业之间,通常每笔交易额巨大,在物流配送上,较易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物流问题不象B2C那么突出。也就是说B2B的物流问题,可以象传统商务的做法,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中国物流企业的运作机制没有像美、日等发达国家那么高效、快捷。为此,以北方交通大学张驼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在构建中国高效的物流体系上作了大量探索,他们的真知灼见是建设中国高效物流体系可以借鉴的财富。其次,对于B2B的电子支付(或称网上结算)问题,随着各家银行的竞争机制的引入和银行网络化的发展,相信电子支付不再遥远。第三,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证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法律机制。电子交易由于信息的数据化和标准化.使其丧失了个性化特征,因此确保交易中信息的身份特征和安全保密是电子交易关键所在。最后,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宽松的经济政策环境。遵循网上交易自由原则和不额外征税原则。

(4)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任何企业来说,效益就是第一位。企业采用B2B这种商业模式,如果看不到效益,再现代化的东西,它都是要慎重考虑的。而B2B能够立足于企业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降低资金消耗,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①利用平台的基础数据和交易数据,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

②利用互联网和自身的信息优势,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减少中间环节,整合供应链。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8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何异同呢?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

三、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般化”(11%);“幼儿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四、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目标观

德育工作者总是按自己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来实施教育的。那么,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有何异同呢?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此外,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互相协调

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配合默契的,而这种默契必须建立在日常工作协调的基础上。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在“接送孩子时交流”、“通过家长会了解”、“召开专门会议”、“家委会研究”四个选项中,57%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幼儿德育情况的方式是“接送孩子时交流”;63%的家长认为通过家长会也能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而62%的教师则认为在家长会上只能偶尔了解幼儿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是家长会的组织一方,以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而家长则是以了解为主,双向沟通不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比较欠缺的,53%的教师回答是“偶然”,55%的家长回答“从来不”;认为经常通过家委会共同研究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家长占40%,而教师只有24%,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比较多,而教师参与其中的比较少。

在上述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中,主要依靠接送孩子时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传递一下信息,而专门的研究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应加强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六、幼儿德育工作者常用的德育方法

幼儿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规律,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调查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家长选用较多的方法为:讲故事,谈话,表扬。选择“抓行为”的教师为7%,家长为13%。选择“批评”的家长和教师均比较少。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从道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个方面来看,似乎过分强调了“知”,忽视了“行”。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围绕幼儿德育工作者,上面已引伸出诸多关于影响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职责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落在了传授知识上,幼儿德育被淡化,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扶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例如:在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评选工作中应强化其功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其作用,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其地位;在法制建设中规范其职责,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使幼儿德育工作在承担者的问题上首先落到实处。

二、优化幼儿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幼儿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在政治素质、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够对幼儿起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3.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层次的认识,能跳出家庭和个人职业的狭隘圈子,将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扎扎实实地做好尊基工作;

4.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效、有序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

及时、充分提高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促使幼儿德育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意识;通过教师培训、职工学习、家长学校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考评、升级、聘任中应将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工作态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建立社会奖励基金,奖励为国育人、幼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者。

三、研究幼儿德育工作者的操作规范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幼儿德育工作者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1.形成幼儿德育工作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通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在方法上,要研究将幼儿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家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尊敬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幼儿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友爱同伴、爱集体),并帮助家庭形成具体的教育计划,从而做到幼儿园和家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2.完善幼儿德育工作评估体系,对幼儿德育工作应有检查、评估。要做到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起到改进、激励、异向的作用。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9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何异同呢?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

三、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般化”(11%);“幼儿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四、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目标观

德育工作者总是按自己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来实施教育的。那么,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有何异同呢?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此外,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互相协调

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配合默契的,而这种默契必须建立在日常工作协调的基础上。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在“接送孩子时交流”、“通过家长会了解”、“召开专门会议”、“家委会研究”四个选项中,57%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幼儿德育情况的方式是“接送孩子时交流”;63%的家长认为通过家长会也能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而62%的教师则认为在家长会上只能偶尔了解幼儿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是家长会的组织一方,以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而家长则是以了解为主,双向沟通不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比较欠缺的,53%的教师回答是“偶然”,55%的家长回答“从来不”;认为经常通过家委会共同研究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家长占40%,而教师只有24%,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比较多,而教师参与其中的比较少。

在上述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中,主要依靠接送孩子时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传递一下信息,而专门的研究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应加强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六、幼儿德育工作者常用的德育方法

幼儿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规律,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调查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家长选用较多的方法为:讲故事,谈话,表扬。选择“抓行为”的教师为7%,家长为13%。选择“批评”的家长和教师均比较少。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从道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个方面来看,似乎过分强调了“知”,忽视了“行”。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围绕幼儿德育工作者,上面已引伸出诸多关于影响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职责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落在了传授知识上,幼儿德育被淡化,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扶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例如:在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评选工作中应强化其功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其作用,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其地位;在法制建设中规范其职责,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使幼儿德育工作在承担者的问题上首先落到实处。

二、优化幼儿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幼儿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在政治素质、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够对幼儿起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3.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层次的认识,能跳出家庭和个人职业的狭隘圈子,将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扎扎实实地做好尊基工作;

4.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效、有序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

及时、充分提高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促使幼儿德育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意识;通过教师培训、职工学习、家长学校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考评、升级、聘任中应将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工作态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建立社会奖励基金,奖励为国育人、幼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者。

三、研究幼儿德育工作者的操作规范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幼儿德育工作者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1.形成幼儿德育工作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通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在方法上,要研究将幼儿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家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尊敬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幼儿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友爱同伴、爱集体),并帮助家庭形成具体的教育计划,从而做到幼儿园和家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2.完善幼儿德育工作评估体系,对幼儿德育工作应有检查、评估。要做到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起到改进、激励、异向的作用。

调查分析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嘱护理级别下达的准确性,完善分级护理制度,避免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1848例,填写分级护理临床应用调查表,对医嘱护理级别是否与护士评定一致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级护理制度相对陈旧,与整体护理不符,需要修订。建议应加强护理等级医嘱管理,对医生进行分级护理制度的培训;病情观察监护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生活需求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病人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并按护理级别收费,其级别规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由于临床护理级别医嘱的不准确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2],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现通过对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调查,以期与同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2006年9月—2007年9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19个病区1848例住院病人,男872例,女976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42.3岁。特级护理128例,一级护理735例,二级护理719例,三级护理266例,涉及128个病种。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分别设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临床适用性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护士巡视病房间隔时间、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病人自理能力及其他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健康指导)。

1.2.2现况调查由1名经培训的中级职称以上护师深入病区,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用相应的调查表进行分析评价,如该病人医嘱为一级护理,就用一级护理调查表评估。共调查1848例病人,其中236例为手术当日病人,收回调查表1848份,将调查表汇总、统计,分析护理级别医嘱是否与护士根据病情和护理要求评定的护理级别一致。

1.2.3评价标准特级护理:能够24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h~2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视为100%符合。

2结果(见表1、表2)

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的差异性及习惯性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准确性由于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护理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毕业前都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具体要求,即使工作数年的医生也有少数缺乏深入了解。王淑琴等[3]报道,医生对分级护理和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占79.37%;对护理要求了解12.70%,部分了解86.51%。

分级护理制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开具医嘱确定级别护理。由于医生认知上的差异、侧重点不同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确定性,如对潜在危险性大但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急性白血病病人,有些医生认为需要随时监测,开具高一级护理,有些医生认为病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开具三级护理;又因分级护理机械性地依据手术大小确定护理级别,未体现个体差异,分级护理规定普通手术后为二级护理。如调查资料中236例手术病人中年老体弱、有合并症者实施普通手术39例,手术后为一级护理,分级护理要求与临床病情不符。

医生下达级别护理医嘱与医生的习惯和科室管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特级护理128例,其中不吻合者13例,其中9例为神经科病人因入监护室,医生认为有专人护理而开具特级护理,1例因手术过程不顺利、3例为心内科医生认为是潜在危险大的病人而开具特级护理。另外,手术当日下达的级别护理医嘱不吻合率为17.80%,其中临床外科11个病区236例手术病人,1个病区11例手术全部是二级护理,3例应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达27.27%;另一个病区18例手术中4例二级护理符合护理评价外,其余9个病区医生对91种不同疾病207例手术当日下达医嘱均为一级护理或更高一级护理,39例普通手术按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应为二级护理,医生均开具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18.84%。内科医生习惯对新入院病人开具一级护理,新入院病人一级护理达69.40%[2],对潜在危险性大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心内科病人开具高一级护理级别,心内科一级护理级别医嘱不符合率21.25%,而对一些瘫痪、晚期肿瘤卧床休息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解决生活各种需要的病人开具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从而使部分病人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

可见,分级护理制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医生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制度认识和重视程度,改变惯性思维,准确下达护理级别医嘱,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3.2分级护理与病人实际需求不符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一级护理15min~30min巡视1次者为25.40%,1h~2h巡视1次者为72.58%。一级护理要求护士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临床上有时很难做到,可操作性不强。有时也可能给病人造成不适,如夜间护士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干扰病人休息。一级护理要求: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实际上,并非每位医生都要求如此频繁的监测,有的仅仅需要对疾病某一方面问题的监测,有的需要集中整块时间的护理,对生活自理病人不需要提供饮食、排泄、卫生护理等,但护理级别一旦确定,护士必须按要求执行相应护理,这样对部分病人既没必要又不现实,且增加护士负担。因此,要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合理可操作的质量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病人得到身心的整体呵护,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得以保证。建议将病情观察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我院目前将护理分级标准定为4级(病情观察监测)5度(日常生活能力),期望共同探讨。

3.3分级护理收费影响医嘱分级护理的准确性各地物价部门对于分级护理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医生从经济考虑来增加科室收入[4]。因此一级护理泛用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某病区一级护理为42.50%~60.97%。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病人对分级护理越来越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认为护士没有落实一级护理措施,收费不当。有些家属甚至要求护理人员解释何为一级护理或提出根本不需要一级护理。有学者认为,护理收费可参考医疗收费的形式,应按实际服务项目的内容收费,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病人住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制订级别护理医嘱。但在临床上医生有时不能随着疾病的恶化或痊愈及时修订护理级别,致使部分病人级别护理医嘱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5]。本次调查显示,二级护理医嘱与护士评定符合率为77.19%,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如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病人仍为二级护理;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紧张,不能设专人护理,医生往往开具一级护理,不能及时提高护理级别。本次调查一级护理735例,不符合者108例,产科、儿科、消化科等无监护室的科室病人应为特级护理20例,医生开具为一级护理,致使护士巡视时间、病情观察、病人活动范围改变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别实施,使个别病人出现意外,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近年来,因未及时更改医嘱引起纠纷,其中典型案例是某医院医生为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开具了一级护理,在病人病情稳定且生活能完全自理后亦未及时更改医嘱,病人住院期间不慎意外摔倒造成损伤,以护士未按规定时间巡视、未得到相应护理为由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医院支付巨额赔偿。

总之,分级护理制度应与时俱进,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已相对陈旧,需要重新修订,应对护理级别的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医生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下达的护理级别医嘱科学、准确,与病人的实际需求相符。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