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8 21: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的意义
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是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此次调查具体工作。
三、调查对象
全县有关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除外)及其工作人员(临时工除外)。
四、调查方法和步骤
1、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进行。
2、调查步骤:
(1)各单位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和《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要用电脑录入后打印一式三份(交主管部门和县人事局各一份),并用U盘挎贝后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2)各单位填写好调查表、统计表和名册表后,送主管部门汇总后由主管部门送县人事局,没有主管部门的迳送县人事局。
(3)各主管部门对回收的调查表、统计表进行汇总,并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的汇总表和各下属单位的原始表和电子文档数据一并上交县人事局。
3、上交材料: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调查表》;
(2)、《事业单位人员名册表》(含U盘电子文档);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情况统计表》。
以上表格各一式一份。
五、时间安排
(一)年1月12日召开全县事业单位调查工作会议,部署调查工作。
(二)年1月12—22日,各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准确填写好相关表册。
(三)年1月24日之前,各单位向县人事局报送材料。
六、要求
篇2
一、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工作,是查清土地利用现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和调控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等的结构、数量和布局,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根据《通知》和《方案》要求,在现有土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市有关补充规定,用两年半的时间全面查清我县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各类土地数据;全面查清我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我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状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市政府《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县城(含龙水镇,下同)所在地、开发园区的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形成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信息资料;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农村土地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是本次调查任务的重点,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三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1:1万比例尺为主,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要求,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在原有土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县的农村土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地查清全县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并汇总形成全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
全面查清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2、城镇地籍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是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范,在现有地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县城所在地进行大比例尺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对城镇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查清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等,并统计城镇内部各类土地面积等数据、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主要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权属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并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变更处理。土地利用数据库要实行网络化管理,为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对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整合与管理,并对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4、成果汇总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汇总全县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县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县、乡(街镇)级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四是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三、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一)技术路线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范》等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和资料,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县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城镇地籍调查,严格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市相关规定等确定的有关技术路线和要求,开展调查工作,并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我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采用基于K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以1:1万主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地籍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按照全市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建设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
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等数据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量庞大,数据库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优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速度。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信息传输、匀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一体化。
篇3
一、目标任务及调查方式
(一)目标任务。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搭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住房保障信息系统为目的,顺利推进居民家庭和住房情况调查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方式。参照2008年住房调查的模式,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宗地数据为依据,以宗地为单位,采取入户调查与集中填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按照统一部署、入户调查、同步录入的原则实施。
二、工作安排
(一)前期准备
1.选聘调查员及督导员
(1)选调范围。督导员、调查员由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街道办事处)从机关工作人员、居委会工作人员中选取或向社会招聘。
(2)选调标准。督导员应熟悉本次调查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熟练掌握调查表及各项指标解释,能够解答调查员或被调查对象提出的各种与调查信息相关的问题,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认真负责、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调查员要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熟悉所调查的区域环境,能够工整、清楚地填写调查表、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待人和气、认真负责、工作细致、身体健康,能胜任调查工作。
(3)配备数量。为确保调查质量和进度,各街道办事处必须选配足够数量的调查员。确定名单后报市房管局廉租住房保障科,电话:。
时间安排:6月23日前。
2.组织培训
在选聘调查员及督导员结束后,房管部门要做好调查员、录入人员的培训工作,讲解调查的要求、步骤、内容和调查表的填报要领以及信息录入的操作方式,确保工作质量。
(二)调查核实
1.居民家庭住房情况调查。各街道办事处通过系统打印出宗地图及《市居民家庭、户籍、住房和收入情况调查表》,组织调查员按照两人一组方式进行住房调查。调查时要现场核对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房屋产权证和承租房屋证明等相关材料,并告知被调查居民应诚信申报家庭收入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要求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和上报社区居委会工作。督导员要对入户调查全过程进行督导,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时间安排:6月24日至7月16日。
2.逐级核实。各街道办事处督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进行多级审核,对开展调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时间安排:6月24日至7月16日。
(三)数据录入
1.入户调查数据录入。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采集的信息按要求进行录入,形成入户调查情况一览表,将纸质资料与电子文档以宗地为单位封存,交市房管局。
时间安排:6月24日至7月20日。
2.录入楼幢结构楼盘。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按要求录入宗地的楼幢房屋信息,形成宗地的楼幢结构楼盘。
时间安排:6月24日至7月20日。
3.房屋与户对接。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录入的宗地结构楼盘与录入的住房信息对接。
时间安排:7月20日至8月10日。
三、工作要求
篇4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市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全面摸清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农用地面积情况,建立中扬镇人均农用地台帐,为调整后征地补偿相关费用测算提供依据,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机构及职责分工
成立中扬镇人均农用地调查领导小组,明确“一办二组”具体责任,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此次调查包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调查,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用地面积,建立人均农用地台帐,具体的调查内容和方法是:
1、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据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以村民小组(片)为调查单位统计上报,镇农经、计生、财政、民政、派出所等部门深入村组对镇报数据进行核实确认,确保调查数据准确。
下列人员可计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
(1)户口在该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常住人员;
(2)入学、入伍前符合第一项规定条件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义务兵、士官(不含现役军官)以及大中专学生毕业后户口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未就业的;
(3)入狱、劳教前符合第(1)项规定条件的服刑、劳教人员;
(4)第二轮土地承包后计划内出生的人员;
(5)因合法的婚姻、收养关系,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是在迁出地已不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6)根据国家移民政策,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口
(7)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实际居住,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无稳定非农职业,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接纳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
(1)历次征收土地已进行安置的人员;
(2)户口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包括以前承包土地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编工作人员;
(3)原户口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承包土地经营,现已死亡的人员;
(4)户口虽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离经有关部门批准离退体,退职并领取退体金或养老保证金的人员(含因子女顶替,本人户口回乡的离退体、退职人员);
(5)户口虽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不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常住人口;
(6)原户口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承包土地经营,现已结婚户口迁出后,在迁入地已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或已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人员。
2、确定农用面积,农用地面积以国土部门土地变更调查2010年12月31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统计以农民小组为单位。涉及农村集体农用地的以村(居)为单位统计上报,镇组织水利、国土等部门深入村组对各村居填报数据进行核实确认,确保统计数据详实准确。农用地分类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为依据事实,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坑塘、农村道路、沟渠、田坎设施农用地。
3、建立人均农用地台帐,根据调查确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和农用地面积,填写《区中扬镇X村农户人口基本情况调查表》、《区中扬镇X农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统计表和区中扬镇X村人口、农用地情况汇总表,建立人均农用地台帐。
4、公示上报调查成果。各村(居)对上报的表格数据进行核实把关,并对外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结束后,经相关部门签字盖章确认后上报。
三、工作要求
1、时间要求。此次调查工作从6月18日开始7月18日结束,按照要求将调查成果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2、表格填写及上报要求
(1)调查成果包括区中扬镇XX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情况调查表,区中扬镇XX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统计表和区中扬镇XX村组人口,农用地情况汇总表。
(2)《区中扬镇XX村》人口,农用地情况汇总表中填农用地面积和人均农用地面积时保留小数点二位(0.00);权属单位按照农用地权属填写,涉及片集体权属的填小组(片)名,涉及村集体权属的填村(居)委员名称。
(3)上报成果时,纸质料和数据光盘分别上报一式两份,纸质资料和光盘数据必须一致。纸质成果上报前须经相关部门签字盖章确认,涂改无效。
篇5
肠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大部分是土源性线虫(有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土源性线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感染人数约达1.29亿;2004年我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现状调查结果感染率为18.26%,重点流行县(鱼台县)感染率高达80%左右;2009-2011年我市组织部分县市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发现,个别县市区感染率达到27%,寄生虫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人群感染状况,加快我市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进程,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实现《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目标,市疾控决定在以往没有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的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并于2013年7月3日下发了《市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根据市调查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本方案。
二、调查目的
全面了解我区的土源性线虫的人群感染现状,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实现《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城的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
三、样本的抽取与选择
9个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办事处为调查点,每个中心选取一个小学。调查人数不少于120人。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地理环境、气温、降水量、农作物、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等自然和社会因素(附表1)。
(二)人群感染情况调查。
1、病例定义:本方案的调查病例是指在人群中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原学检查时,发现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等虫卵或虫体者即为土源性线虫病病例。
2、调查内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3、调查方法:
(1)粪样采集:采集鲜粪便每份标本30-50g,用采样盒收集,并按要求标记编号和姓名后送检。
(2)检验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每人1份粪便标本,一粪两检,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计算人群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鞭虫、肝吸虫、绦虫卵等)感染率和感染度(附表2)。
(三)卫生常识与卫生行为调查。
1、调查内容:人群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以及行为因素,人粪便处理方式、卫生厕所、沼气池的有无和使用情况等(附表3)。
2、调查方法:在每个调查点内随机抽取20户作为调查对象,入户现场调查。
五、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为了本次调查的顺利实施并保证调查质量,必须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所调查数据尽可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调查过程,包括调查人员、现场调查、资料整理录入以及资料汇总、统计、分析等。其中,现场调查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必须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现场调查系统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调查前的准备
调查正式开始前,各中心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农村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并努力争取村委会(居委会)的密切配合,以确保和居民的良好沟通并使其主动配合本次调查。
(二)调查员选调培训
各中心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选取调查员(最少1名防保大夫、1名检验人员),参与调查工作的有关人员,在调查前需经统一培训。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各中心调查员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粪便收集以及检验技术,调查表格的细则说明等内容的技术培训,使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掌握与调查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以胜任本次调查工作。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区卫生局负责本次调查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督导检查工作。区疾控中心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二)职责分工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项目的督导检查工作。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各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各中心的宣传发动、标本的采集、登记及卫生常识与卫生行为调查等。
3、区疾控中心成立由分管主任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等。
4、区疾控中心成立项目工作组,承担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收集、统计总结上报等。
七、工作进度安排
(一)区疾控8月上旬完成培训工作。
(二)区疾控、各中心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完成现场调查、标本的采集和检测、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三)区疾控2013年11月20日前完成资料上报工作。
篇6
(一)工作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小流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为各地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村)镇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小流域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
(二)主要任务。
1.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调点,统一工作方法、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和信息系统建设、图件与成果编制要求。
2.查明以泥石流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小流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
3.编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灾预警方案,提出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
4.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协助各地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5.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基本要求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范围包括县(市、区)区域内的丘陵山区,调点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二)对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小流域,调查工作原则上由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害范围与对象所在县(市、区)负责;对无特定危害对象的,可由面积较大的县(市、区)负责调查。
(三)各县(市、区)根据地质环境背景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划定小流域范围。成果图件比例尺全县(市、区)范围的原则上为1∶50000-1∶100000,重点小流域一般为1∶10000,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在全面系统收集已有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评价,以及气象、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现场调查、山地工程和测试试验等方法手段,全面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影响范围及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或威胁程度;系统分析和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危险性,提出群测群防方案和防灾避险方案建议。
(五)调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结合遥感解译、踏勘等手段划定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已发生过泥石流或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并危及或可能危及下方居民、学校、重要工程设施,危害程度较大的小流域。
(六)区别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的调查方法和精度。重点调查区以地面测绘为主,遥感解译为辅,并结合山地工程、物探、钻探、测试等手段;一般调查区以遥感解译为主,辅以地面测绘。
(七)调查工作同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相结合,在重点地区开展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落实监测预警方法和手段。
(八)调查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RS、GPS、GIS等技术手段,改进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采集、处理办法及成果表达方式,提高调查成果水平。
(九)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周期为1年。
三、工作部署
全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阶段(*年1—12月)。
1.收集文献资料,选择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典型的小流域进行实地试点调查,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2.试点调查。
(1)选择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乐清市、永嘉县、衢江区、临安市、淳安县、武义县、景宁县、龙泉市等8个县(市、区),按照工作部署和实施细则,先行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试点调查与评价工作,*年底形成阶段性成果。
(2)总结分析试点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包括完善调查工作内容、改进调查工作方法、修正技术要求与评价标准,为全面推进调查与评价工作打好基础。
(二)全面推进阶段(*年1月—2007年12月)。
总结试点经验,按照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和当地需要,分步开展并完成40个县(市、区)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三)系统总结阶段(2008年1—6月)。
在全面完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风险区划图(1∶500000)和*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四、预期成果
(一)*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二)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1.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2.附图。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图(1∶50000—1∶100000);重点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防灾预警图系(1∶10000)及说明书。
(三)*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及附图(1∶500000)。
五、组织管理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实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各地开展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资源共享。
(二)各县(市、区)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应进行立项申请,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同意后,按要求编制项目设计书;项目设计书经专家评审,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组织实施。
篇7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统一安排下进行的,目的是查清我县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的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演变和动态消长规律,对全县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查的内容
1、调查范围本次湿地资源调查的范围是符合湿地定义的我县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湿地。
2、调查方法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3、调查内容湿地资源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目前我县所属湿地类型均属一般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如下:
(1).湿地斑块名称:根据现有的湿地斑块名称或地形图上就近的自然地物、居民点等进行命名。
(2).湿地斑块序号:按照湿地斑块在湿地区中的顺序进行填写。
(3).所属湿地区名称:根据已有的湿地区名称填写。
(4).湿地区编码:根据湿地区编码的相关规定进行填写。
(5).湿地型:按照湿地分类的要求,分22型进行填写。
(6).湿地面积(公顷):直接填写遥感影像解译的湿地斑块的面积数据。
(7).湿地分布:分所属县市和中心点地理坐标填写。
(8).所属流域:按照全国一、二、三级流域的分类,填写到三级流域。
(9).河流级别:仅河流湿地需填写。
(10).平均海拔(米):填写湿地斑块的平均海拔。
(11).水源补给状况:分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综合补给5个类型。
(12).潮汐类型、盐度(‰)和水温(℃):仅近海与海岸湿地需填写。
(13).土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所有。
(14).湿地植被面积(公顷):以遥感解译为主,配合野外现地调查验证。
(15).群系名称:以遥感解译为主,配合野外现地调查验证。
(16).优势植物:填写野外调查到的主要优势植物种。
(17).湿地斑块区划因子:根据湿地斑块区划原则填写划分湿地斑块的因子。存在多个因子时,可以重复填写或选择。
(18).保护管理状况:没有保护形式、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
4、调查时间调查分为前期准备、外业调查和成果汇总三个阶段。自省、市调查会议召开,制定调查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完成工作部署和技术培训,准备调查所需的设备和资料等。外业调查阶段包括解译、区划湿地斑块、完成现地验证和调查任务。成果汇总阶段,完成内业统计、成果制图、报告编写、数据库建立和成果审定,并正式行文上报调查结果。
5、调查工作量目前,根据卫星遥感地图显示,我县共有40个湿地斑块,其中较大河流14个,输水河11个,库塘12个,淡水湖3个。
6、外业调查物资准备一是工具准备:手提电脑、数码相机、GPS、测量仪(绳)、刻度尺、计算器、地图、工作包、铅笔、橡皮、调查记录本、调查表、讲义夹、植物标本夹
及劳保用品等。二是资源调查中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边界、权属等相关单位(发改、水利、农业、国土、环保、统计、气象及政府)的协调配合,
7、调查任务的落实本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由县林业局选派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调查队伍,按照上级技术培训的要求和调查规程,具体开展调查任务。各(镇)办林业部门辅助完成,主要做好辖区内湿地斑块的位置及边界确认、权属确认、水源补充、经营现状、管理体制、受威胁状况等调查项目的确认或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湿地资源调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要按照省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要落实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组建队伍,搞好培训。要选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调查队伍。同时,要对参与调查的人员,分期分批地开展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技术规程与操作要求。要安排专人负责,主动做好与技术支撑单位的联系和对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篇8
更新市种植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库,全面掌握2014年度全市各类种植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的数量、地区分布和排放去向等情况,分析我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为全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支撑。
二、调查对象
2014年度全市种植业面源污染调查包括十二县、五城区农业种植生产主要措施、环节。
三、调查方法
2014年全市种植业面源污染调查以全面清查与典型调查为手段,在全面采集全市农业县(区)种植业源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依托2012年度筛选确定的典型县(区)、典型地块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建立全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调查网络。
(一)全面清查
以真实、客观、全面为原则,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清查单位。清查内容包括市17个县(区)的耕地面积、园地面积、主要种植模式名称及面积、地膜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回收利用情况等。各县(区)须填报《种植业基本情况清查表》。
(二)典型调查
1、典型县(区)选取
突出代表性、典型性、集中性原则,按照县级数量与规模,选取以种植为主的县(区)作为典型调查县,原则上与2014年度调查情况一致,龙胜县确定为我市典型调查县,调查任务见附表2。
2、典型种植地块调查
2014年度典型地块调查全区共涉及22类种植模式、800个典型地块。我市在选取的典型县中筛选150个典型地块,依据种植业源调查表附表2种植业源调查任务分配表。典型地块调查内容与2012年度一致,包括典型地块位置、面积、种植模式、覆膜情况、全年作物施肥状况等。负责县(区)根据典型调查结果,每一地块填报一份《典型地块调查表》(附表3)。
(三)、调查年限
本次调查年限为2013年9月30日~2014年9月30日。
(四)、时间进度安排
2014年6月20日制定并下发市种植业源污染调查工作方案;
2014年6月20日起,各县(区)组织开展清查,填报种植业基本情况清查表;市级单位负责督促有典型调查任务的县(区)开展典型地块调查,填报典型地块调查表。
2014年9月15日前各县(区)上报所辖种植业基本情况清查表和典型地块调查表,由市级单位进行审核。
篇9
地膜覆盖种植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应用推广的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为当时解决中国人温饱和菜篮子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一度被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然而,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如不进行有效综合治理,将最终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荒废和环境严重破坏。
兵团二中高一学生80%以上来自兵团农场,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地膜污染对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活动背景下,开展地膜污染状况调查探索,让同学们通过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了解调查研究与科学试验的基本方法,树立“探索、求实、合作、创新”的科学精神,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通过切身实践,揭示残留地膜的现有危害及其潜在危害,唤起农户重视土壤环境的意识,引导各级各部门正确认识和对待土壤残膜污染问题,提出治理残膜污染的建议。
2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将以农田残膜污染调查与探究为载体,以“还大地清洁,创美丽家园”为主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行动,切身体验残膜污染的严重性,感受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必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美丽家园农业生产,了解地膜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残膜对土壤污染严重性和综合治理迫切性的认识;学习领悟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掌握的知识,学会制订调查研究的方案、调查问卷、试验方法和各种调查分析表,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学会把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等知识应用到模拟试验的设计和分析中去,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得课堂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试验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能力。
情感与效果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中经历的困难、挫折与考验,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贵,认同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探索活动的亲身感受,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通过宣传教育与实践体验,进一步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爱新疆、爱环保”意识,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观念。
3 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 锻炼学生多角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把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等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分析中去;盆栽模拟试验,数学模型回归方程的建立部分,引导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资料的总结归纳,锻炼和提高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能力。
4 活动计划
主要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对象、主要专题内容、组织保障、需求保障、详细日程安排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等八个部分。
5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1)宣传教育,包括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专题讲座,即聘请农业专家做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有新疆及兵团农业生产现状与新技术,我国以及新疆地膜应用的污染现状与防治。实地考察,即对国家石河子农业科技园区、石河子大学国家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五家渠兵团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与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考察。
2)知识培训。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相关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开展本次科学教育活动目的意义教育;选题相关知识与资料收集整理方法;活动计划如何制订;野外实地调查注意事项和问卷调查设计;土样样方的设计与应用;盆栽与极模拟试验研究方法;各种各类试验(实验)表格设计、记录、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如何进行汇报与评价和多种形式的防污染保护环境宣传活动。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 专题活动一,农田地膜使用量基本情况及除膜措施调查;专题活动二,农田地膜残留量调查;专题活动三,残膜污染水平对作物出苗及幼苗生长影响的模拟试验;专题活动四,不同种类地膜降解周期试验研究;专题活动五,探讨科学合理的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建议。
篇10
一、充分认识开展税负调查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国税部门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坚持依法治税,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税务稽查、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提升征管质量、改善税收环境、确保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税收征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税负水平明显偏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还不强等方面,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税收收入的增加和全县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当前急需开展一次税负调查分析活动。
税负调查分析是强化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关键措施,是全面落实依法治税、从严治税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税负调查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税负调查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税收征管法》等涉税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眼睛向内”的要求,通过调查、分析评估,深入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完善征管措施,提高全县宏观税负水平和税收征管质量。
(二)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税负调查分析活动,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规定,积极推进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强化税源监控,增加税收收入,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促进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发展。
三、工作内容
经过调查分析,结合上级要求,确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1、就*和*年度的宏观税负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查找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税负偏低的主要原因。
2、调查分析漏征漏管、发票控管不严、个体双定业户及集贸交易税负偏低、欠税以及欠税公告落实不力等问题。
3、开展增值税管理方面的调查,主要分析工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偏低、进项税额增幅高于销项税额增幅问题,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异常问题,商业增值税税负偏低问题,利用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抵扣不实问题,利用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海关完税凭证、运费发票抵扣不实问题,滞留票问题以及福利企业未达到优惠标准而享有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4、调查消费税税负偏低、欠税严重问题。
5、针对内资企业所得税管理,主要分析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所得税税负偏低、减免税、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执行及税前扣除审核审批不严格、不规范以及对财务核算不健全企业的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措施不力问题。
6、针对出口税收管理,开展基本情况分析,调查有无假出口、真内销,不按规定缴税和出口企业征退税率差额是否已从进项税额中转出的问题。
四、时间安排及工作步骤
整个税负调查分析工作分为准备部署、调查分析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部署阶段(3月3日-15日)
1、国税部门成立税负调查分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工作开展进行全员部署。
2、税负调查分析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计统、政策管理、综合、实地调查、稽查等工作小组,实行分工负责。
3、制定调查分析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工作实际,确定调点,排查调查对象,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调查分析阶段(3月16日至5月15日)
1、按照确定的调查分析方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全面开展调查分析工作。
2、以行业税负分析和重点企业税负分析为突破口,对税负偏低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和深入分析,发现有偷、骗税线索的,移交稽查部门,进行重点稽查,通过评估、稽查等手段确定的查补税款,要及时足额入库,切实做到边查边入库,查完一户入库一户。
3、进行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国税收入影响方面的调查分析。
4、按照上级要求和时限,开展调查分析、统计,及时准确上报各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