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报告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16 04:14:48

督察报告材料

督察报告材料篇1

伪造会议纪要存多处漏洞

日前,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正在天津开展进驻督察。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一行下沉至天津静海区,在对天津静海区水务局有关环境工作问题进行问询及调阅资料时发现,该局提供的2013年工作档案中,《大气污染防治办公会议纪要》(第二次)的讨论内容里竟然出现了2015年才的《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讨论议题,与事实严重不符,时间没有逻辑性。

督察M工作人员经过进一步翻阅其他文件发现,2014年2月进入天津静海区水务局的某工作人员竟然作为参会人员出现在了2013年3月12日的天津市静海区水务局大气污染防治办公会议纪要(第一次)中。

督察组调查后了解到,静海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到督察组要调阅资料通知后,指使其分管的工作人员虚构事实,编造了2013年度《天津市静海区水务局大气污染防治会议纪要》(第一次、第二次)和《静海区水务局水务工程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细则》。

工作人员称区里曾开会要求“把资料攒齐”

“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不可以理解为2013年没有开这个会?”在督察人员的追问下,相关工作人员坦言,区里面开会要求,从哪年到哪年的资料必须有,这样做也主要是把资料攒齐。

“那根据你们了解,是否部署过这项工作?”督察组工作人员追问。对此,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活是现在干的,为了凑齐材料,就把现在的材料往前推。

“很多工作,问谁谁也不知道。既然你没干,你也得有点东西。不能说2013年、2014年你什么都没有,就得把现在的一部分东西填充到2013年里面去。”这位工作人员向督察组工作人员表示。

水务局长被免职 副区长行政记过

对于静海区水务局向中央环保督察组提供虚假材料一事,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东峰在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件上作出批示,要求严肃彻查,坚决追责问责。天津市纪委、市监察局及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此进行调查处理。

督察报告材料篇2

论文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

一、控告申诉检察工作面临的新趋势

(一)受案范围更为多元

两大诉讼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的监督地位与作用,赋予了控告申诉部门监督的权力,扩大了控告申诉部门受理信访案件的范围。受案范围的开放性,案件类型的多元性,使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大量增加。

《刑诉法》第47条、第115条,增加受理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妨碍诉讼行为的控告、申诉和对本院办理案件中违法行为的控告、申诉。

《诉讼规则》第57条列举的16种妨碍诉讼行为的情形,第575条细化了对本院办理案件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控告的具体要求。《诉讼规则》第166条、167条明确规定对作出不立案决定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的、检察长批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初核,对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的举报线索进行处理。

特别是《刑诉法》完善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委托的时间从原来的审查起诉阶段,提前到侦查阶段,律师在检察环节的业务范围扩大,诉讼权利扩充,与检察机关的接触频率增加,控告申诉部门的接访任务加大。

同时,《民诉法》第208条、209条规定,也是增加控告申诉部门受理范围一大因素。

扩大范围后,控告申诉对新受案范围的受理和审查办理职责,意味着工作量大了,而且要求高了。更多的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法律监督,或者是获取知情权,给接访处访工作带来考验与挑战。

(二)制约作用更为突显

检察权是由人民检察统一行使的,为保证有效地行使各项职权,检察机关内部按照法律规定和业务分工设置内部机构,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案件受理、立案侦查、侦查监督、公诉、控告、申诉、监所检察等业务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保证办案质量。

《刑诉法》第47条、第115条规定了对控告、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有权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相应的控告申诉部门工作职能由“转”到“办”,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改变,通过转办、承办信访案件,对具体承办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如《诉讼规则》第58条、第166条,明确对承办部门的办理期限、反馈的标准、答复的要求提出具体的规定,解决多年信访案件移送承办部门后,办理不及时、不能按时办结、办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强化了控告申诉的对内监督制约的效力,避免由于不能及时答复信访人,或者是答复缺乏说理性,导致信访人不满意而引发由诉讼变信访,最终导致息诉难、纠正难的被动局面。

如控告人不服检察机关不予立案决定的,可以在收到不立案通知后十日内申请复议。对不立案的复议,由控告申诉部门受理,控告申诉部门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

如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检察机关提出的,控告申诉部门应当一律予以受理,并指定专人进行审查。经审查发现公安机关已作出不立案决定的,就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应当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如高检院《关于贯彻执行《民诉法》若干问题的通知》(高检发民字[2013]1号)规定,民事申诉案件的受理审查由控告申诉部门承担,由控告申诉部门对信访申请人的申诉意见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查明来访人的身份,是否符合申诉检察监督的主体;告知来访人有关事项,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检察机关的办案程序、申诉风险提示等;审查来访人提交的材料,确认申诉材料所反映的申请行为事实本身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条件;答复来访人是否决定受理,决定受理的,制作《受理决定书》并送达,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进行释法说理,尽力促使来访人息诉罢访。

(三)沟通协调更为重要

根据新《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控告申诉部门在受理控告、申诉、举报后,审查后移送相应的业务部门办理。规则中新增了对承办部门的办理期限、反馈的标准、答复的要求等到,所以控告申诉部门在接访决定时,及时审查、准确分流到承办部门变尤显重要,特别是《诉讼规则》第57条的规定,相关的业务部门应当配合控告申诉部门依法办理,涉及到控告申诉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衔接。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案件管理部门。新《诉讼规则》明确赋予案件管理部门承担对辩护人、诉讼人的接待职责。还赋予了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管理、提供案件信息查询等职能。因此案管部门也是检察机关的一个“窗口”,是对公业务的“窗口”。案管部门受理的事项,是“案件”,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事项;而对于公民的报案、控告、申诉、举报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自首,则是在司法机关审查和决定立案之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案件,有些还不一定能进入诉讼程序,则由控告申诉部门管理。一句话就是“行使权利找案管,维护权利找控申”。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自侦部门。初查,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前的审查,包括一对举报材料本身进行书面审查,以确定是否属于本院管辖,应由哪个部门负责调查,二对举报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是否作出立案决定,前一项由举报中心负责,后一项则由侦查部门负责。侦查部门对本院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材料后,1个月内将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中心。对实名举报,经初查决定不立案,侦查部门应当在不立案通知书中写明案由、案件来源、决定不立案的理由和法律依据,连同举报材料和调查材料,移送举报中心,由举报中心负责答复举报人,必要时可以由举报中心与侦查部门共同答复。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侦查监督部门。被害人对以没有犯罪事实为由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不服申诉的,由刑事申诉部门审查处理。对于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检察院提出的,控告申诉部门应当一律予以受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经审查认为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应当将案件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公诉部门。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在收到不起诉决定书7日后提出申诉的,由刑事申诉部门审查后决定是否立案复查。被不起诉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在收到不起诉决定书7日以内提出申诉,由控告申诉部门立案复查;7日以后提出申诉,由控告申诉部门审查后决定是否立案复查。控告申诉部门复查后提出复查意见,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变更不起诉决定、撤销不起诉决定。作出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的复查决定,应当将案件交由公诉部门提起公诉。被害人如果对附条件不起诉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诉,负责被害人就附条件不起诉提出申诉进行审查的是公诉部门,或未成年犯罪检察工作机构,而不是控告申诉部门,因为附条件不起诉非终结性诉讼程序。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监所部门。检察机关在看守所设有驻所检察室,对看守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申诉、控告的,由监所检察部门办理。在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现的应当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初查。

如控告申诉部门与民行部门。民事申诉案件的受理审查由控告申诉部门承担,由控告申诉部门对信访申请人的申诉意见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在完成受理程序后再转民行部门办理。

二、执行新《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存在的困惑

新《刑事诉讼法》第47条、第115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从目前接访的情况看,已经出现由于相关办案部门在告知、答复、处理等办案环节存在不及时的现象,从而引发申诉上访案件,导致涉检信访案件增多的情况。

新增加的条款,只是为当事人、辨护人、诉讼人到检察机关控告、申诉和举报提供法律支撑,而对检察机关如何通知纠正的方式、渠道、时间没有制定明确的操作细则,使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无从入手。

根据检察院有关内部分工规定,通过控告申诉或信访渠道反映的辖内案件,由控告申诉部门受理,受理后再转相关业务部门具体办理,业务部门办结后反馈给控告申诉部门,由控告申诉部门督办、催办、协调处理,统一答复信访人。《规则》第58条只规定在受理后十日内进行审查,并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信访人。而对于移交业务部门后,出现的该查处的未查处、办理不及时、不能按时办结、办理质量不高等问题,致使控告申诉部门不能及时答复、答复缺乏说理性、信访人不满意,导致由诉讼变成信访、由信变访、由初访变重访,甚至演变成上访老户,则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

三、新法实施后进一步做好控申工作的对策

(一)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新要求与新挑战

要充分认识新法实施对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法实施后,控告申诉部门受理的信访及刑事申诉、控告、举报会随着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扩大而增长,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监督权的期望值越高,案件的调处难度更大,息诉罢访更加困难,这些都是控告申诉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新民诉法的实施,受理审查的任务由控告申诉部门承担,且法律规范了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监督的条件,是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者是作出再审裁判的案件,受理的门槛提高了,符合监督条件的案件比例会降低,不受理的可能性更大,控告申诉部门释法说理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对控告申诉干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二)理清思路,以法治思维办理信访案件

修改的刑诉法第47、115条规定,以及刑事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赋予控告申诉部门新的业务,就是对阻碍辩护人、诉讼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控告申诉和对本院办理案件中违法行为的控告,都由控告申诉部门受理审查。对于这些涉检涉诉的信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准确界定“诉”和“访”,属于“诉”的,通过引导,进入法律程序,在法律程序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处理;属于“访”的,加大释法说理力度,综合运用法、理、情手段,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潜在矛盾。

督察报告材料篇3

一、规范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确保工程整体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各方共同活动的结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有关机构的质量行为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必须严格规范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尤其是建设单位,有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权力,在整个建设活动中属于主导地位,如果建设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客观上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责任主体单位往往选择服从而放弃了原则。为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首先规范监督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

1.对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违法肢解分包、对承包单位的建设活动进行不合理干预;使用于未经审批的施工图纸设计文件的行为严格监督,严肃查处。

2.对建设单位违反其质量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记入不良记录,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3.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人员到位且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严格按图纸和相关规范规程施工,按规定进行检查评定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对其选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要责令整改,必要时要进行处罚。

二、严格监督施工图审查,确保设计质量及节能要求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施工图未经审查批准的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用于施工。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

1.建设单位办理监督手续时,无施工图设计审查批准书不予办理。

2.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大设计修改变更和技术处理方案,必须重新报审。未经审查和审查不合格的,不得用于施工。

通过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可使勘察、设计质量有保证,确保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

三、规范见证取样检测,确保材料质量

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为保证试样真实可靠,材料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严格检查见证取样检测有关资料。

1.明确进行见证取样检测的范围:凡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还有用户敏感且直接影响使用效果的材料。如:用于承重的混凝土试件、砌筑砂桨试块、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砖和小型砌块、水泥、掺加剂和防水材料等。取样数量不少于规定检测数量的30%。

2.确保见证取样检测的程序: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将“见证取样检测备案书”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工程施工中,见证人员对试样的采样、留置以及送检要全程见证,并如实填写见证记录。

3.不定期抽查见证取样检测的执行情况,核查见证记录是否及时、真实、准确,对违反见证取样检测有关规定的要下发问题处理通知书并督促整改。

四、加强施工过程监督检测,确保工程实体质量

监督检查中要根据结构部位的重要程度及施工现场质量情况对工程结构实体质量进行随机抽样,科学定量分析其内在质量,及时发现和消除质量隐患,确保工程结构安全。

1.配置钢筋扫描仪,数字显示式回弹仪、混凝土快速测定仪、激光测距仪等结构质量检测设备。特点是快速、准确、智能、便携,非常适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2.确定工程监督检测范围、监督检测程序,监督检测内容,监督检测抽样方法及数量、监督检测记录及报告形式、不合格检测结果的处理方案等。

3.用科学数据对结构实体质量进行判定,实现由人工定性判断向仪器定量检测的转化,维护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通过加强监督检测,强化了工程质量监督的过程控制。

五、严格竣工验收监督,把好备案和交付使用关

1.严格审查竣工验收条件:审阅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和施工合同,掌握工程是否完成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审查施工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勘察设计单位的工程质量检查报告、监理单位的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审查质量控制资料、建设单位制定的工程验收方案。审查日常监督抽样中所发现质量问题的处理整改报告。

督察报告材料篇4

关键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问题;措施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国家改善的民生重点工程,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其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因此,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1当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建设单位不严格执行法定基本程序,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理由,不进行建设工程招投标、质量报监、安全报监,不办理施工许可证就开工建设。(2)部分保障性存在安居工程施工质量不高、质量保证资料缺失较多、“瘦身钢筋”等是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通病。(3)企业质保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落实,部分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不到位,人员管理不规范等现象。(4)监督系统人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质量监督队伍中的人员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执法能力上特别薄弱,为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执法是监督的基础。目前,在执法方面正在加强队伍的培训,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安装工程监管力量也严重不足。

2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2.1依法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依法监督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在整个建筑工程法律化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其它的主要依据与执行是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只有依法进行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才能提高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应,才更好的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备案制等规定。全面实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和有关标准,随机抽查分户验收资料不得低于总户数20%,对工程实体每幢揣测、抽查不低于总户数的3%且每幢不少于3户,未进行分户验收或分户验收不达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加大对工程巡查和抽查力度和频率,突出以巡查和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组织定期不定期检查。才更好的保证保障生安居工程质量与安全。

2.2加强对工程主体质量行为管理

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主体质量行为监督,首先对勘察、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对承揽工程的设计、勘察单位要有相应的资质且相符;主要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证书与承担任务相符;勘察、设计人员签字出图章手续齐全;参与相关重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签署、出具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监督,主要包括对施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等项目管理人员到位履职情况;按图施工,施工检(试)验,质量问题整改(处理),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收集整理,参加重要分部(子分部)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签署、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报建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和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施工图审查,以及涉及主体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和建筑节能等重大设计修改文件重新报审情况;委托工程监理,组织竣工验收等情况进行监督。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等项目管理人员到位履职情况;取样和见证送检,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复查,监理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重要分部(子分部)验收,出具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评估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质量检测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检测数据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检测报告签字是否完整,以及不合格检测结果上报监督机构等情况进行监督。

2.3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质量验收

建筑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最后质量结果检验。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质监站、勘察等5家单位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验收,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全面的、综合考核。首先要严格按照验收规程和标准来进行工程验收,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和环节,有违反建筑强制性标准情形或技术资料的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监理和建设单位要对整改部位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质量整改到位,保证建筑房屋交付业主使用。

2.4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工程质安监人员的监督责任

工程质量监督员正确履行自己监督职责,在工程开工前由监督单位填写派遣单公布工程质监员姓名、岗位证书编号、业务职责,廉政纪律,供求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和评价。定期做好工程质量监管情况书面报告制度,做到监督记录规范化、全面化、制度化。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完整、建立台账、监督到位,确保工程质量全面竣工验收。

2.5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和控制

对保障性居住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检测、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对进场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强化原材料、预制构(配)件、商品混凝土进场验收和复检,确保见证取样的真实性。要严格控制水泥、钢筋、砌体材料和节能保温材料等主要原材料和预制构(配)件、商品混凝土的进场验收和比对抽检环节,做到没有检验合格的,不得进场,进场后抽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未经检验的材料绝对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立即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将该生产单位列入黑名单,杜绝该单位的产品在工程上使用。施工过程主体结构主要是钢筋原材的控制,由于受市场多种因素影响,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用钢筋质量存在短斤缺两现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根据沪建安质监2009第073号文关于强化施工现场钢筋混凝土用钢筋质量检测管理的通知,钢筋原材料从2009年8月1日的起增加钢筋复试项目,在原有抗拉抗弯的基础上增加对钢筋外观尺寸、重量偏差的检测,取样数量从原来的二长二短更改为15根50cm和6根30cm,通过更进一步的检测要约束施工现场杜绝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钢筋,杜绝“瘦身”钢筋和易燃保温材料在保障性工程使用,要保证保障性建设工程建筑质量。

3结束语

质量、安全第一。在当今形式下把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上,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监督人员水平和加强材料的检测取样。依法加强对保障性安居的监督管理,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只有才能建设出人民和政府满意的惠民工程。

作者:程春艳 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1]王保安.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J].求是,2011(22).

督察报告材料篇5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一、监督工程参与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

工程的参与主体包括甲方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其质量安全行为现场管理内容如下:

(一)甲方安全行为的监督

建设单位是工程的甲方单位,在施工之前,要检查项目在规划和施工许可方面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法发包和肢解工程的不正当行为;认真审查施工图纸,检查是否存在大幅度修改变动,如若修改变动,是否进行了重新报审;检查甲方是否按照规定委托监理单位,由甲方自行管理的,是否设置监理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专员;甲方在采购建材、设备、配件的时候,是否按照合同条款检查质量的要求;甲方在分部工程或者单位工程等质量验收的时候,是否由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的备案手续。

(二)勘察设计单位安全行为监督

勘察设计单位承揽工程任务之后,对这些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譬如项目负责人的执业资格,以及是否按照规范编制勘察报告和设计施工图纸,另外会审交底的图纸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的主体结构、基础和地基验槽等关键位置,按照质量规范要求验收,而对于设计变更,要及时签发变更洽商通知,并处理相关的质量问题。

(三)监理单位安全行为监督

负责监理工程的监理单位,需要持有监理委托合同,监理工作人员要持有资格证书,需要对监理单位监督的内容包括承担项目数量和规定是否相符,并征得甲方同意,监理人员的数量调整后,是否书面通知了甲方单位;监理单位制定监理计划之后,是否严格执行,譬如现场所采用的旁站监理、巡视监理、平行检验监理等形式,是否有效控制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等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现整个施工的无间断监理;监理单位是否对进场的材料、设备等进行检查签字,而施工单位是否在存在没有经过监理单位复试就擅自使用材料和设备的行为,而在施工单位出现这种违规行为之后,监理单位是否有及时制止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监理单位在核实检查分包单位的资质之后,签字验收分项工程,并对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见证,一旦发现存在违背质量标准规范的质量隐患或者缺陷,要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责任单位和通报甲方单位,如果责任单位对质量事故隐患、缺陷等不认真负责或者不负责,监理单位应该以报告形式上报质量监督站。

(四)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监督

施工单位需要具备能够承担施工任务的职责,而且设置的项目负责人和管理机构架构,要严格按照投标书设置,不得违背承包合同和手续;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没有经过批准时,不得擅自开展,施工现场的配备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程等操作;施工单位执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等制度,确保材料和配备的存放条件等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尤其是计量器具的精度,经现场检验不能适用,要及时退出施工现场;在检查评定分项或者隐蔽工程项目之后,要在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的基础上,做好检查评定记录,确保资料及时和完整;工程施工出现质量事故之后,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和处理事故,并将整改和处理的结果进行汇总上报。

二、监督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水平

铁路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监督内容是地基及基础监督、工程结构监督、建筑节能工作监督、工程质量通病监督等。

(一)地基及基础质量安全监督

地基及基础的质量验收,关系到工程的安全,需要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抽查地基基底土是否在勘察设计要求范围内,对于隐蔽的地基工程,是否协同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甲方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验收;地基质量问题或者事故调查,要求勘察单位参加,配合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质量监督站则要协同这些单位监督地基验收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地基的承载力和桩身的完整性,并检查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以及参加检测单位的资质等。天然地基的验收,譬如基坑验收,要有示意图、评估记录、判断记录、不利影响记录等,如果发现地质条件复杂,要进行承载力试验,人工处理的地基则要填土压实干密度试验和提交试验报告。

(二)工程结构质量安全监督

工程结构的质量监督任务,笔者需要负责监督抽查结构施工的材料和配件、结构施工的技术材料、影响结构施工的安全因素、工程实体等。首先是结构施工材料和配件质量的监督检查,需要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对材料和配件的外观、数量、尺寸、性能、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进场检查验收,以及检查材料和配件的保存管理状况。其次是对结构施工技术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质量证明、实验报告、见证试验材料、验收记录等,主要的监督核查方法是检查材料是否齐全、真实、可靠等,以及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可以将材料和监督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材料的准确性与否。再次是检查影响结构施工安全的因素,可以采用监督抽查的方法,并按照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要求进行。最后是监督抽查结构实体的现场,旨在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和结构安全,并将抽查的结果,囊括进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当中。

(三)建筑节能工作质量监督

建筑节能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建筑节能的工程内容,要求具备严格的审查备案,包括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等,在确定工作方案之后,任何个人和单位都要严格恪守,不得随意改变或者取消节能部分的内容。工程监理单位需要认真监理节能工作,专项评估质量评估报告中的节能部分的工作质量,按照《建筑工程节能检测管理规定》的规定,见证抽样送检原材料、成本、半成品等,并与各个责任主体单位,对建筑节能的工程进行专项验收,并出具相应的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四)质量通病专项治理监督

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通病问题,一直以来是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这关系到项目工程质量问题的防范,项目的责任主体需要根据《铁路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措施手册》的相关规定,并根据专项治理现场的实际情况,重点针对施工过程和中间环节验收的质量通病,将专项治理的措施落实到位,对于达不到专项治理效果的,要进行返工重修,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竣工验收备案。另外,按照《铁路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办法》,由甲方单位组织,工程各方责任主体负责人参加,按照合同内容对每道分序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填写《铁路工程质量安全验收汇总记录》,并报送上级单位存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笔者认为需要从“工程参与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和“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水平”两个方面入手,但鉴于铁路施工当中内容繁多复杂,细节性环节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参与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方面,需要监督甲方、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质量安全行为,譬如勘察设计时,要对工程的主体结构、基础和地基验槽等关键位置,按照质量规范要求验收,而对于设计变更,要及时签发变更洽商通知,并处理相关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针对铁路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水平,对地基及基础、工程结构、建筑节能工作、工程质量通病等施工内容进行质量安全监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控制铁路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全面提高铁路工程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浅议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J].探索·经验,2010,(4):68.

督察报告材料篇6

第二条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主管全国省级兽药监察所(以下简称省所)的资格认证工作,负责评审报告的审批及核发《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证书》。

第三条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下简称中监所)负责省所资格认证评审及日常监督的组织工作,并向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提出评审报告。

第四条申请资格认证和复评审的省所应按规定提交下列资料:

(一)资格认证申请书一式二份;

(二)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复印件;

(三)业务工作情况;

(四)现行有效版本的质量管理手册一套;

(五)机构设置批准的文件;

(六)单位平面布局图。

第五条中监所对提交资料进行及时审查,并制定评审计划和组织现场评审。

第六条现场评审内容:

(一)申请单位向评审组汇报资格认证的准备及自查情况;

(二)现场检查有关科室及实验室;

(三)对申请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兽药管理法规知识、英文药典或业务文献阅读能力及检验操作技能考核;

(四)检查各类管理文件、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及各类档案。

第七条评审组依据检查情况,按照"省级兽药监察所评审考核办法"逐项作出评定,并形成评审初步意见。

第八条评审组就初步意见与被评审所领导交流,并提出评审报告。

第九条评审组组长在全所大会上宣读评审报告。

第十条中监所将申请材料及现场评审材料报农业部畜牧兽局审核。

第十一条经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审核合格的省所,发给《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对审核不合格的省所,可申请复验,经复验仍不能通过的,将暂停其兽药检验资格。

第十二条对已取得《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证书》的省所,在其证书有效期内,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第十三条监督检查主要内容为:针对在上次评审过程中,评审组提出整改意见的纠正情况;通过审查各种记录,评价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行;通过对主要仪器设备、人员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评价是否能维持认证时的能力等;必要时,安排现场样品考核。

第十四条省所应在《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证书》有效期满前6个月向中监所提交复评审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评审员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聘请经过培训的药政、药检人员担任,聘期5年。

第*条评审员必须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客观反映现场检查情况。对违反纪律的评审员,农业部将取消其评审员资格。

督察报告材料篇7

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实行的监督,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新的法律监督职能。由于该项工作起步较晚,在司法实践中又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因此实践中该项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加强研究与探索。下面结合检察机关的工作实践,谈一些看法与体会:

一、案件线索来源少,阻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来源的常规途径不多,缺乏这类案件线索来源的广泛渠道。从实践中看,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件线索主要来源于被害人控告、申诉及审查公安机关案卷材料中的发现。由于检察机关并不掌握发案、立案的第一手资料,对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缺乏知晓权,不能掌握侦查机关的立案情况,只能依赖被害人或当事人的控告与申诉,但就这一线索来源的途径,在实践中也常常因各种原因而显得不够通畅。特别是有些案件缺乏被害人或被害人有过错的案件,单靠该途径就更难掌握侦查机关立案的情况,也无从谈立案监督的问题。而有些案件即使有被害人,但多数被害人也只知道向公安机关报案,在公安机关不受理,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时,根本不知有向检察机关控告的权利。

通过审查公安机关案卷材料,从中发现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的情况几乎为零。一方面因为案卷材料是以一案为单位,将与该案有关的情况装订成册,实践中作为追捕线索可能会有所发现,但要寻找立案监督线索,其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因为审查批捕工作是在审阅案卷、核实证据基础上作出决定,与立案监督需要发现、分析线索和调查取证有很大差别,很难兼容。

从我院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受理的被害人控告、申诉立案监督线索只有几件,而在审查案卷材料中挖掘到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均没有成案的价值。因此,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来源少,信息渠道严重不畅通,成为制约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二、把立案条件等同于追究刑事责任条件,限制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开展的范围与效果。

公诉案件的立案,是指公安、检察机关对报案、控告、自首等线索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并交付侦查的活动。据此不难理解,只要认为有犯罪嫌疑存在,需要通过侦查手段搞清事实真相的,都应该立案。因此,从程序法角度看,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立案的证明要求是最低的,立案的后果是,在查明有相应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应经过刑事诉讼程序,逮捕、起诉、交付审判以惩罚犯罪。如果犯罪情节显著轻微或没有犯罪事实存在的,应当依法撤销立案。因此,依据刑诉法规定提出立案监督的条件应该是只要有犯罪嫌疑即可,即使案发时还未明确犯罪嫌疑人,也可以针对已发生的犯罪事实立案,即所谓的以事立案,从而通过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没有严格按照刑诉法的要求来做,往往把立案监督条件等同于追究刑事责任条件,要求立案监督的案件最终要作出有罪判决的结果,并把它作为考核的标准,现有的考核机制作出的要求显然束缚了检察机关的手脚,客观上使检察机关人为地拔高立案监督的条件,即以逮捕的三项条件,甚至以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来代替立案监督条件,立案监督案件成功的标准变成所谓的“捕得掉、诉得出、判得了”,这样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实践中不敢轻易提起立案监督程序,这就出现了一部分应当予以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因无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而逃避法律制裁的现象,这种状况有违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

三、立法不完善,无相应配套措施,影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度与成效。

尽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确认了人民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权,但并未赋予其实质上的强制纠错措施,也没有具体可遵循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监督办法、手段、操作程序,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了“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后,公安机关既不说明不立案理由,又不立案怎么办?检察机关无有效的措施予以保障,又从何谈监督。即使侦查机关在接到通知书后立即立案,但他们对立案监督不理解,在行动上不配合,或者消极侦查或者即使侦查收集的证据尚未到位就直接报捕,使检察机关对报捕的案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该案系由检察机关通知立案的,代表了检察机关的倾向性意见,要保证其严肃性;而另一方面,根据公安的报捕材料,证据不完全符合逮捕条件,又难以作出决定。同时,目前侦监部门没有直接侦查的权力,无法通过侦查措施搜集证据,从案件事实的轮廓上看又很像案件,形成了所谓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对这类案件检察机关很难监督,实践中往往采取干脆不提起立案监督为妥的做法。另外还有对不应当立案的案件而公安机关予以立案了,又应如何监督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是一个盲区,如何操作,法律缺乏规定。此外, 公安机关认为系一般的违法案件并作出了行政处罚的,而实际上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实践中应该如何发现并进行监督,同样缺乏操作规程,实践中根本进入不到检察机关的监督视线,造成了监督中的空白,形成了监督中的盲区。这些立法上的漏洞和缺陷,已严重影响了立案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制约了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针对以上立案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开展这项工作:

一、采取各种措施,拓宽线索渠道

1、要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宣传。结合检务公开,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使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和了解,从而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做到告状有门,鼓励群众大胆检举、控告,扩大立案监督线索来源。特别是在侦查机关受理报案场所应该张贴有关立案监督的法律规定,并要求侦查人员在向当事人宣布不予立案的时候,告知其有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使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

2、及时掌握发案、受案、立案情况。应经常深入公安机关,定期查阅其发案、立案登记,审查其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作立案或不立案决定是否正确,有无不破不立、以罚代刑、以教(劳教)代刑、徇私舞弊等情况。对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一些重点案件也应定期予以审查。针对某些疑难复杂的发案情形,检察机关应当主动与侦查机关加强交流、探讨,该立案的及时立案侦查,防止疑而不决。

3、加强与本院有关科室的联系,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与本院控申、起诉、自侦等部门经常沟通,并要求这些部门一旦发现属于立案监督范围内的线索及时与侦监部门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及时作出反应。同样,也应加强与法院、司法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外单位移送立案监督线索的网络,拓展立案监督案件的线索,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

4、善于从新闻热点中挖掘案件线索。关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或一些单位(如纪检、工商、税务)的有关信息。如果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就及时介入调查。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信息源,值得检察机关从中挖掘立案监督的线索。

二、转变立案监督观念,加大立案监督的力度

立案监督主要针对公安机关工作,而侦监部门又常常与公安机关打交道,配合多于制约,协作多于监督,很怕影响了两家的关系,伤了和气,不利于今后工作开展。对此,首先应改变观念,要主动与公安机关联系,讲究立案监督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立案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从而取得侦查机关理解与支持。此外,要敢于监督、大胆监督,降低立案监督的标准,对掌握到的线索,如果符合立案条件的,就应当向公安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或运用立案建议书来督促其立案,而不应以逮捕条件甚至于起诉条件、判决条件为标准来衡量是否能提出立案监督,并应允许有部分立案监督案件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作撤案处理。当然立案监督的案件作撤案处理的,也应符合刑事诉讼的精神,以保证刑事侦查活动的严肃性,双方对此应该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履行侦查机关的职责,加强打击犯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能使立案监督活动处于主动地位,达到真正的监督目的,起到一定的效果,使立案监督工作不留盲区。另外,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也应实行立案监督,督促其依法及时撤案,以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从而在保证打击犯罪的同时,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也是立案监督工作应加强的一个方面。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立案监督,才能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法进行。

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立案监督机制

督察报告材料篇8

2010年3月3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沙湾法庭开庭审理此案,涉案人员罗锦华被指控向记者出售虚假的“广州市地质灾害报告单”,犯有罪。在庭审过程中,罗锦华对公诉机关指控自己提出异议。罗锦华认为,以前他根本就没有给别人出过类似的“报告单”,此次是在两名假冒某公司员工的记者一再要求下才出具了“报告单”,是中了记者设下的圈套。辩护律师则认为,记者提供赃款故意设置圈套,实施了“钓鱼执法”行为,使用了公安机关等特定公权机关才享有的刑事侦查权,是人为制造新闻事件,记者的暗访材料不具有合法性。而公诉方对此回应称,记者的暗访不同于“钓鱼执法”。记者暗访取证并未得到检察官的指使,主观上没有引诱罗锦华犯罪。同时记者的暗访偷拍是在履行舆论监督权的职责,是人民群众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项宪法权利的具体体现。#

庭审过程经媒体报道后,在法律界、新闻界引起广泛争议。对记者暗访的法律根据、伦理界限等探讨已有不少,但从此次记者暗访的动机、过程以及社会效果来看,与以往因暗访造成隐私权侵犯的情形有所不同。因此,厘清此案争议中的关节点有助于深化对此类事件的社会思考。

诱导式暗访不是“钓鱼执法”

所谓暗访就是记者暗中查访构成新闻事实的有效信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暗访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手段,曾专门研究暗访与偷拍的学者徐讯把目前的暗访归纳为观察式、体验式、诱导式和偷窃式等四种类型。$前两种暗访形式可以称作被动型的暗访,记者没有预设报道的立场,也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只是以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通过观察或体验事件的过程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后两种暗访形式可以称作是主动型的暗访,其目的是让被采访者对记者装扮的虚假身份以及行为的虚假目的确信无疑。在这样的采访情境中,记者的身份、目的及交流全部都是虚假的,其采访目的是为了证实新闻来源,还原事件过程,并通过引诱或欺骗的方式让被采访者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和圈套,产生对其不利的言行。显然,此次暗访引发的争议并不属于记者被动型暗访所涉及的事实的准确性问题,而是记者因诱导式暗访牵涉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从暗访报道引发的争议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厘清。

一是记者暗访是否属于“钓鱼执法”和越权行为?“钓鱼执法”(Entrapment)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应该说本案中记者的暗访方式属于主动型的“诱导式暗访”,在调查方式上与公安机关的“钓鱼式”刑事侦查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的现实出发点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记者暗访目的在于核实群众举报事实的真伪,获取在公开情况下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并不是进行司法程序意义上的刑事侦查,因为记者也没有进行刑事侦查的权力;其次,记者暗访的过程遵循的是事实推理,是就事论事,目的在于查明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否属实,至于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显然不是媒体记者所决定的。刑事侦查遵循的是法律推定,是通过搜集当事人犯罪的证据,阐明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从两者的相互关系来看,事实推理是建立法律推定的前提;第三,记者通过暗访揭露真相,是为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体现新闻媒体的监督权,是为了打击腐败违法行为而不是制造腐败犯罪行为。辩护律师认定记者暗访属于法律上的越权行为,表面上是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实际上是混淆了新闻报道自身规律和刑事侦查程序的界限。

二是记者暗访是否属于制造新闻事件?制造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通常是指媒体为了实现其新闻效应和市场效应,对已有的新闻事实无端放大,或对未曾发生的事实无中生有,属于严重违背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行为。由南方都市报、广东卫视《社会纵横》栏目的记者联合完成的本次“诱导式暗访”,不排除有预先策划的动机在内。但群众举报在前,记者调查在后。记者的报道是以事实为依据,并没有夸大事实。同时,记者暗访是对已存在的新闻来源进行证实,尽管在暗访方式上有“钓鱼”之嫌,但并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无中生有地制造新闻事件。

三是记者的暗访材料是否具有合法性?对于暗访取证材料的合法性,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涉及类似问题的法律解释时,目前基本都沿用199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为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即:证据的取得首先要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在本次案件当中,广州市检察院反贪局正是以暗访资料为线索与证据,把数名涉案官员送上了法庭。那么司法机关将记者暗访材料作为侦查依据、庭审证据是否妥当?在有的学者看来,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的排除还没有严格到这种程度。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有一个司法解释,排除的非法证据仅限于刑事案件中的“人证”,即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等,不能作为立案的证据。而在本案中,视频资料、地质灾害单都是物证,不属于证据排除范围。所以,他认为检察官使用暗防材料作为证据是合法的。&对这一看法,也有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如果认可记者暗访证据的合法性,确实有出现检察官利用记者引诱他人犯罪、获取证据的可能。可以看出,案件审理当中涉及的核心问题不是记者暗访的合法性问题,而是案件当事人辩护律师与公诉方对于暗访材料作为证据认定的合法性的争论,这也是和以往因记者暗访引发的争议的最大不同。

记者暗访的边界认知

记者暗访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屡屡出现争议,一方面是因为暗访在实践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法规方面缺乏与这种新的情况相对应的具体解释,从而造成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此外,记者暗访权限模糊不清,保护当事人隐私权和体现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不明,以及如何认定暗访材料能否作为侦查依据、庭审证据,也是出现上述争议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法律机构,其行为的社会目标皆在于通过对各类社会关系的调整来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解决这一争议的方法,不仅“需要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框架下构建新闻侵权媒体责任体系,也需要在加强保护公民私权的同时加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保护”。'同时,对记者暗访合理或合法性的讨论,不应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解释和辩论,还应从协调社会关系、维护法律尊严、推进舆论监督,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视野中来系统地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要合理地界定记者暗访的现实范畴。近年来对记者暗访的诟病主要体现在暗访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犯,那么是否超出个人隐私的事务就可能适用于暗访的原则呢?从隐私权最早的概念来看,隐私权就是“享受独处的、不受干扰的权利”,“隐私权只是一种个人权利,只保护活着的个人的感受和意识”,除非有特别的法律保护,公共机构一般没有隐私权。(也就是说,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取决于受访的当事人是属于公众身份还是私人身份,当事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公共机构。就本案来看,记者暗访与其他通过偷拍、偷录侵犯隐私的案件有所不同。案件当事人罗锦华向记者出具“报告单”并非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广州地质调查院这个公共机构行使职权。罗锦华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个人生活隐私的界限,这与曝光名人的私生活不能相提并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记者暗访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不仅关乎伦理和法律,更关乎正义问题,是媒体和记者是否有权对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行使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

督察报告材料篇9

为了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加大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以及其他犯罪的打击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现就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提出如下意见:

一、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及时将案件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对未能及时移送并已作出行政处罚的涉嫌犯罪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于作出行政处罚十日以内向同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抄送《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并书面告知相关权利人。

现场查获的涉案货值或者案件其他情节明显达到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应当立即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行政执法机关不按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举报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

三、人民检察院接到控告、举报或者发现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经审查或者调查后认为情况基本属实的,可以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要求行政执法机关提供有关案件材料或者派员查阅案卷材料,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配合。确属应当移送公安机关而不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移送的书面意见,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

四、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附涉嫌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涉案物品清单、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及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五、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自受理之日起十日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在受理之日起三十日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决定,应当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及相关权利人。

公安机关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及相关权利人。

六、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三日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并办理交接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

七、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不立案通知书后的三日以内,可以向作出不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提请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公安机关接到行政执法机关提请复议书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告知提请复议的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后的三日以内,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八、人民检察院接到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的对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立案监督的建议后,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公安机关应当在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作出书面说明。对公安机关的说明,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将审查结论书面告知提出立案监督建议的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立案通知书后应当在十五日以内立案,同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并书面告知行政执法机关。

九、公安机关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经审查,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行政执法机关,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十、行政执法机关对案情复杂、疑难,性质难以认定的案件,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咨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研究,在七日以内回复意见。对有证据表明可能涉嫌犯罪的行为人可能逃匿或者销毁证据,需要公安机关参与、配合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可以派员介入。对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

十一、对重大、有影响的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公安机关的请求派员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参加案件讨论,审查相关案件材料,提出取证建议,并对侦查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十二、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等违纪、犯罪线索的,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审查,依纪、依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线索的行政执法机关。

十三、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违法案件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进行监督,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

十四、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实施监督,发现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应当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移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有关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权干预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机关执法,阻挠案件移送和刑事追诉,构成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干预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机关执法,阻挠案件移送和刑事追诉,构成违纪的,监察机关应当依法追究其纪律责任。

督察报告材料篇10

一、案件线索来源少,阻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来源的常规途径不多,缺乏这类案件线索来源的广泛渠道。从实践中看,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件线索主要来源于被害人控告、申诉及审查公安机关案卷材料中的发现。由于检察机关并不掌握发案、立案的第一手资料,对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缺乏知晓权,不能掌握侦查机关的立案情况,只能依赖被害人或当事人的控告与申诉,但就这一线索来源的途径,在实践中也常常因各种原因而显得不够通畅。特别是有些案件缺乏被害人或被害人有过错的案件,单靠该途径就更难掌握侦查机关立案的情况,也无从谈立案监督的问题。而有些案件即使有被害人,但多数被害人也只知道向公安机关报案,在公安机关不受理,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时,根本不知有向检察机关控告的权利。

通过审查公安机关案卷材料,从中发现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的情况几乎为零。一方面因为案卷材料是以一案为单位,将与该案有关的情况装订成册,实践中作为追捕线索可能会有所发现,但要寻找立案监督线索,其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因为审查批捕工作是在审阅案卷、核实证据基础上作出决定,与立案监督需要发现、分析线索和调查取证有很大差别,很难兼容。

从我院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受理的被害人控告、申诉立案监督线索只有几件,而在审查案卷材料中挖掘到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均没有成案的价值。因此,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来源少,信息渠道严重不畅通,成为制约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二、把立案条件等同于追究刑事责任条件,限制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开展的范围与效果。

公诉案件的立案,是指公安、检察机关对报案、控告、自首等线索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并交付侦查的活动。据此不难理解,只要认为有犯罪嫌疑存在,需要通过侦查手段搞清事实真相的,都应该立案。因此,从程序法角度看,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立案的证明要求是最低的,立案的后果是,在查明有相应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应经过刑事诉讼程序,逮捕、、交付审判以惩罚犯罪。如果犯罪情节显著轻微或没有犯罪事实存在的,应当依法撤销立案。因此,依据刑诉法规定提出立案监督的条件应该是只要有犯罪嫌疑即可,即使案发时还未明确犯罪嫌疑人,也可以针对已发生的犯罪事实立案,即所谓的以事立案,从而通过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没有严格按照刑诉法的要求来做,往往把立案监督条件等同于追究刑事责任条件,要求立案监督的案件最终要作出有罪判决的结果,并把它作为考核的标准,现有的考核机制作出的要求显然束缚了检察机关的手脚,客观上使检察机关人为地拔高立案监督的条件,即以逮捕的三项条件,甚至以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来代替立案监督条件,立案监督案件成功的标准变成所谓的捕得掉、诉得出、判得了,这样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实践中不敢轻易提起立案监督程序,这就出现了一部分应当予以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因无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而逃避法律制裁的现象,这种状况有违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

三、立法不完善,无相应配套措施,影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度与成效。

尽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确认了人民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权,但并未赋予其实质上的强制纠错措施,也没有具体可遵循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监督办法、手段、操作程序,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了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后,公安机关既不说明不立案理由,又不立案怎么办?检察机关无有效的措施予以保障,又从何谈监督。即使侦查机关在接到通知书后立即立案,但他们对立案监督不理解,在行动上不配合,或者消极侦查或者即使侦查收集的证据尚未到位就直接报捕,使检察机关对报捕的案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该案系由检察机关通知立案的,代表了检察机关的倾向性意见,要保证其严肃性;而另一方面,根据公安的报捕材料,证据不完全符合逮捕条件,又难以作出决定。同时,目前侦监部门没有直接侦查的权力,无法通过侦查措施搜集证据,从案件事实的轮廓上看又很像案件,形成了所谓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对这类案件检察机关很难监督,实践中往往采取干脆不提起立案监督为妥的做法。另外还有对不应当立案的案件而公安机关予以立案了,又应如何监督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是一个盲区,如何操作,法律缺乏规定。此外,公安机关认为系一般的违法案件并作出了行政处罚的,而实际上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实践中应该如何发现并进行监督,同样缺乏操作规程,实践中根本进入不到检察机关的监督视线,造成了监督中的空白,形成了监督中的盲区。这些立法上的漏洞和缺陷,已严重影响了立案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制约了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针对以上立案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开展这项工作:

一、采取各种措施,拓宽线索渠道

1、要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宣传。结合检务公开,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使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和了解,从而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做到告状有门,鼓励群众大胆检举、控告,扩大立案监督线索来源。特别是在侦查机关受理报案场所应该张贴有关立案监督的法律规定,并要求侦查人员在向当事人宣布不予立案的时候,告知其有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使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

2、及时掌握发案、受案、立案情况。应经常深入公安机关,定期查阅其发案、立案登记,审查其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作立案或不立案决定是否正确,有无不破不立、以罚代刑、以教(劳教)代刑、等情况。对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一些重点案件也应定期予以审查。针对某些疑难复杂的发案情形,检察机关应当主动与侦查机关加强交流、探讨,该立案的及时立案侦查,防止疑而不决。

3、加强与本院有关科室的联系,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与本院控申、、自侦等部门经常沟通,并要求这些部门一旦发现属于立案监督范围内的线索及时与侦监部门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及时作出反应。同样,也应加强与法院、司法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外单位移送立案监督线索的网络,拓展立案监督案件的线索,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

4、善于从新闻热点中挖掘案件线索。关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或一些单位(如纪检、工商、税务)的有关信息。如果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就及时介入调查。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信息源,值得检察机关从中挖掘立案监督的线索。

二、转变立案监督观念,加大立案监督的力度

立案监督主要针对公安机关工作,而侦监部门又常常与公安机关打交道,配合多于制约,协作多于监督,很怕影响了两家的关系,伤了和气,不利于今后工作开展。对此,首先应改变观念,要主动与公安机关联系,讲究立案监督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立案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从而取得侦查机关理解与支持。此外,要敢于监督、大胆监督,降低立案监督的标准,对掌握到的线索,如果符合立案条件的,就应当向公安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或运用立案建议书来督促其立案,而不应以逮捕条件甚至于条件、判决条件为标准来衡量是否能提出立案监督,并应允许有部分立案监督案件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作撤案处理。当然立案监督的案件作撤案处理的,也应符合刑事诉讼的精神,以保证刑事侦查活动的严肃性,双方对此应该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履行侦查机关的职责,加强打击犯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能使立案监督活动处于主动地位,达到真正的监督目的,起到一定的效果,使立案监督工作不留盲区。另外,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也应实行立案监督,督促其依法及时撤案,以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从而在保证打击犯罪的同时,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也是立案监督工作应加强的一个方面。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立案监督,才能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法进行。

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立案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