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13 19:21:45

党员管理制度

党员管理制度篇1

一、党员管理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员管理的基本任务

1.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

2.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

3.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

4.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度规范的原则;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四、党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只有把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有坚强的战斗力。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二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应认真负责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项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组织保证。

三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这项制度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之一。

四是党日制度。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的专门时间的规定。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增进党的团结,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党员交纳党费制度。是指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党组织交纳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一个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党员交纳党费,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

六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根据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

七是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组织在党员变更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单位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或地区。

八是党籍管理制度。党籍指的是党员资格。党籍管理是党员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申请入党的人被党组织批准后,就算取得了党籍。预备党员也有党籍。党组织对党员党籍的处理必须采取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九是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五、党员管理的方法途径

党员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认真坚持“”,对于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都有重要作用。

(2)党员领导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会。根据和党内有关规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进思想交流,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主要是指党内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这是近几年来在广大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而又行之有效的一种组织活动形式。这项活动要制定出既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评选条件,努力在“争创”上下功夫,定期评选表彰,以激励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4)党员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是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要求党组织按照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和党员个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和议定党员在一个时期内在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方面的具体目标,通过定期检查、考核,来督促和激发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不断总结和完善。

(5)党员联系户。这是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形式。具体内容是,党的基层组织分配每个党员经常联系一户或几户非党群众,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他们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带动他们勤劳致富,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6)党员责任区。所谓党员责任区,主要是企业党组织根据党员的不同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实际能力和活动范围,把需要党员承担和完成的各种生产指标、行政事务、社会工作以及基层党组织分配的各项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每个党员,从而形成以一个或几个党员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群众为对象,以一定的区域为活动范围的党员责任区。从而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以发挥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7)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有目的、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党员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党员党性,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的党内活动。这类活动把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融为一体,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经济建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受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8)谈心活动。同志之间比较深入地相互交谈,是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一种有效方式。谈心活动有集体谈心和个别谈心两种形式。谈心的目的在于沟通思想,统一认识,解决矛盾,互相帮助,增强团结,做好工作。谈心一定要以诚相见,以心换心,还要有搞好团结、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流动党员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申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组织部门要制定有效管理流动党员的措施。中央组织部在1994年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规范。

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

党员流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党组织应及时为他们转移组织关系。其中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人所去地区、单位的党组织。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参加会议、学习进修等,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区、单位的党组织。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健全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到其所去单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党员在流动中将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保存在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这些机构的党组织如具备管理条件并经同级地方党委同意,可以接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

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根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组织部于1994年12月下发了《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兀决定从1995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地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些地方采用外出党员管理证、管理手册等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仅靠个别地方发放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证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客观要求。试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党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

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制定的统一式样印制;《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原所在党组织按规定登记发放,作力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凭证;党员可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党组织(基层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一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制发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制定的统一式样,定点印制,并加强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印制。印制所需经费,可从党费中开支,不得向党员个人收取工本费和发证手续费。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基层党委负责发放。发放时,要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持证外出党员的姓名、所在支部、发证时间、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等情况,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流动党员活动证》一般应贴本人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并由发证的基层党委在照片上加盖印章。特殊情况末贴照片的,应与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流动党员活动证》适用于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下列情况不能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1)短期(六个月以内)外出参加会议、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的党员,仍开具党员证明信。

(2)长期(六个月以上)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3)流动性较大,无固定地点,但可以经常返回原所在单位的党员,仍在原单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4)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且有3名以上党员的,可通过建立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或党/组进行管理。

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外来党员,应于验证后及时接收并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对外来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地点变更等情况,应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并由党支部负责人签名盖章。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一栏内,要简要地写明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外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在"流动地点变更情况"一栏内,应注明党员同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及离开的时间;"备注栏"用于说明其他栏目未尽事项,包括外来党员的先进事迹或犯有错误等情况。

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后,应通过适当方式与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党员返回后,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的内容,听取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详细了解他们外出期间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党组织每年至少应查验一次外出党员所持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满3年的,应及时换发新证。党员外出期间,如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党组织,且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应按自行脱党处理。党员私自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

1.因私出国、去港澳台或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组织关系的处理。

1)短期请假出国或去港澳台探亲或办理私事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2)出国或去港澳台长期定居的党员,出境以后即停止党籍,其组织关系和档案材料转到县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党委组织部门,以保存备查。

3)党员出境逾期(包括续假)一年以上未归者,其组织关系及档案材料转到县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党委组织部门以保存备查。

4)经批准出境定居的预备党员,不再办理转正手续,不保留其预备党员资格。

5)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学成回国之前,其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6)党员本人在出国、出境之前提出要求退党的,可按规定办理退党手续。

2.因私出国或去港澳台地区回来后的党员的组织关系的处理。

1)党员如期回国,应及时向原单位党组织汇报出境期间的情况,党组织也要主动关心了解他们在外的情况,如无问题,即可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2)党员超过假期回国,本人要向党组织申诉理由,经过审查,如理由正当且又无问题者,即可恢复其组织生活。无故超假半年左右,或有一般性错误的党员,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在必要时也可给予适当的处分,待本人有了认识时,也可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3)无故超假一年以上回国的党员,一般不能恢复其组织生活,按自行脱党处理。如发现有严重问题者,经审查,如情况属实,要严肃处理,有的还要给予的处分。

3.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学成回国后其组织生活问题的处理。

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其学成回国后,由本人提出恢复其组织生活的申请,经所在单位党委审查,如证明其在国外期间确无问题,可以恢复其组织生活。如果是预备党员,其在境外学习期间表现良好,可以按期转正。

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的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流动的党员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问题作出了如下规定:

(1)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所在党组织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由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党员应及时主动与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联系,转递党员组织关系。

(2)党员短期外出3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应通过适当的方式主动与原所在党组织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交纳党费。

(3)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原所在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对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应同时出具有关证明,委托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负责管理这些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应继续同他们保持联系。

(4)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集贸市场,应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不同情况,这些党支部或党小组,可由乡镇、街道党组织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

(5)党员要求流动应向所在单位及其党组织提出申请,凡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规定的,党组织应予以同意并及时为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到所去单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

(6)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流动服务机构的党组织,具备管理条件并经同级地方党委同意,可以接收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根据不同情况,组织这些党员过组织生活,收缴党费。

(7)在人员流动问题上,因单位与单位或单位与个人发生争议,而提交仲裁机构或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仲裁的,有关单位党组织应根据仲裁结论确定是否办理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手续。

(8)党员擅自离职,党组织应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坚持不改的,可区别不同情况作必要的处理。涉及党籍处理的,应慎重对待。

(9)在党员流动中,没有转来党组织关系或没有出具党员证明信的,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和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党员管理制度篇2

1、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

(2)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前,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3)会前要摸员思想状况,提高党员对民主评议工作的认识。

(4)每名党员都要对照《》和不同岗位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形成自我评议材料。

(5)党员应向支部大会作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总结汇报,认真开展自我批评。

(6)党支部要组织党员进行相互批评和民主测评,也可吸收本单位群众和服务对象参加测评。

(7)要召开支委会,结合党员本人的汇报情况、互评情况、平时表现和民主测评情况对每名党员进行评议,并形成评议意见。

(8)对党员的评议结果,要征求本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做进一步的思想交流,努力达到共识。

(9)要将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对优秀党员进行表扬,对评议不合格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分别作限期改正、劝退和除名处理。

2、“”制度

(1)党支部每季度要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制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听取和审查支委会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选举或补选支部委员会委员,选举出席上级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等。

(2)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支委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和本支部党员大会决议;做好上月的工作总结,研究制定本月的工作学习计划;讨论和处理支部各项日常工作。

(3)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围绕支部近期具体任务,研究落实解决的具体措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切实落到实处。

(4)党支部每半年至少讲一次党课。内容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会议、领导讲话精神为主。党课学习以组织党员听党课为主,也可结合党课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每人都要记好学习笔记,支部要有学习记录。

3、党支部学习制度

(1)党支部除每半年组织一次党课学习外,还要至少组织一次其它形式的学习活动。

(2)支部每年都要制定年度学习规划,党员要根据支部规划,做出个人学习计划。

(3)学习要采取理论讲座、典型报告、座谈讨论、参观走访和电化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4)学习内容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也可以结合党员工作实际,学习业务、法律、科技等知识。

(5)学习活动也可以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党性观念。

(6)参加学习的人员要认真思考,记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至用。

4、党员活动日制度

(1)党支部每季度举办一次党日活动。

(2)党日活动的规模和内容要按上级党组织的安排或结合本支部的实际情况而定。

(3)党员活动日主要以义务劳动、无偿服务等形式为主。

(4)活动前党支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活动后要做好总结,树立典型,广泛

宣传。

(5)要通过党日活动,达到使党员了解社会、服务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5、党籍管理制度

(1)申请入党的同志从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就有了党籍。

(2)干部党员的《入党志愿书》纳入个人档案,由档案管理部门保管,其他党员的《入党志愿书》由其所在党委保管。

(3)凡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单位的党员,都应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

(4)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不到新单位接转组织关系的,以自行脱党论处,取消党籍。

(5)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完成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6)党员要求td,应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7)劝党员td,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8)如被劝告td的党员坚持不退,应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决定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9)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

(10)党员经过仍坚持错误而不改正的,应当。

(11)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后,报市纪检委审查批准。

6、党费收缴制度

(1)按期缴纳党费是《》对党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对自己的一次党性教育。

(2)原则上党员每月上缴一次党费,特殊情况可以提前预缴,一般不得延迟缴纳。

(3)如遇特殊情况,经党支部委员会同意,可以补交党费,但补交党费的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4)对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的按自行脱党处理。

(5)党费标准根据中组部[1994]3号《关于共cd员交纳党费的办法的规定》标准,按比例缴纳。

(6)每个党员都有自觉按规定足额按时缴纳党费的义务,一般不宜由别人代交。

(7)党费的收缴和管理由党委和支部组织委员负责,支部每月向党员收缴一次党费报党委,党委每季度向市委组织部缴纳一次党费。

(8)党委每季度对各支部党费收缴工作进行一次通报,市委组织部每半年对各党委进行一次通报。

7、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1)每个党员都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

(2)汇报的内容可以是党员自己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也可以是其他党员的模范事迹、不良倾向或问题。

(3)党员汇报要抱着对党负责、对同志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4)党员汇报可以是在党的组织生活会或党小组会上,也可以单独找党组织负责人汇报。

(5)长期外出的党员,必须以书面形式,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

(6)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党员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做好记录,并做好个别党员的思想工作。

(7)对长期不汇报思想的党员,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8、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党支部报告。

(2)党员长期(6个月以上)在外且有固定地点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

(3)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可建立临时党小组。

(4)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不动,报党委审核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5)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应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主动交纳党费。

(6)因公出国党员,其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7)党员在外流动期间,应定期向原所在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8)持临时组织关系或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党员返回单位时,应及时检查在外地参加组织生活情况。

(9)对外出不向党组织报告,长期不转移组织关系,不向党组织汇报和不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

(10)对外来流动党员,要及时接收他们的党员身份证明,安排参加党的活动。回去后要签署有关证明,交本人带回。

9、特殊类型党员管理制度

(1)对解除劳动关系但未再就业的党员,要按就近原则将组织关系转接到社区党组织。

(2)对暂时不能转接到社区党组织的,原单位要认真履行好职责,确保他们“离岗”不“离党”。

(3)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党员,在待业期间,要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或村党组织或市民政局、人才中心党组织,并参加那里的组织生活。

(4)对解除劳动关系再就业和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党员就业后,要将组织关系及时转移到所在单位党组织。

(5)要本着立足实际、灵活掌握、发挥特长的原则,抓好特殊类型党员教育管理。

(6)要在政治和生活上关心特殊类型党员,了解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7)对于个别作用发挥不好、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经多方工作仍无改进的特殊类型党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10、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

(1)党员在工作调动、参军、招工、升学、转业时,从一个地区或单位调到另一个地区或单位时,需要转移组织关系。

(2)转移党的组织关系由党支部、基层党委及市委组织部逐级办理。

(3)转移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的有效期限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最长有效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4)超过有效期限办理手续,党员应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并取得有关证明,党组织方能予以接转。

(5)对没有正当理由,长期不转移组织关系,不按指定单位去报到的党员,应给予严肃批评,并限期报到。

(6)对经批评教育后,仍把组织关系介绍信留在自己手中,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党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分,或按规定,以自行脱党论处。

11、“创、联、帮”活动制度

(1)每个乡镇党委和党支部都要成立“创、联、帮”活动领导机构,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要亲自抓,负总责。

(2)各乡镇党委和党支部要制定“创、联、帮”活动方案,明确长远目标、年度规划和推进措施。

(3)每名有活动能力的农村党员都要按上级党组织要求,确定“创、联、帮”活动的具体措施和活

动目标。

(4)党员要把“创三户”、“联两户”、“帮一户”作为“创、联、帮”活动的主要内容。

(5)村党支部要通过开展“创、联、帮”活动,带领农民群众创出一条致富道路,搞好联合服务、联合发展,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6)要建立健全“创、联、帮”活动档案,并把党支部和每名党员的“创、联、帮”活动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布。

(7)每年要召开一次“创、联、帮”活动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部署。

(8)要将每名党员干部的“创、联、帮”活动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议的一项重要依据。

12、“结对子、帮调整”活动制度

(1)各市直单位党组织年初要按市委要求,制定本单位党员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子、帮调整”活动方案。

(2)要按照方案要求,及时与所包扶乡镇、村屯党组织联系,搞好党员与农户的对接。

(3)要组织党员结合所包扶农户的实际情况,帮助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

(4)要组织党员围绕所包扶农户的生产、生活,给予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

(5)党组织要定期对党员包扶农户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树立和宣传典型,推进工作落实。

(6)年末要对“结对子、帮调整”活动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报上级党组织。

(7)各级党组织要将开展“结对子、帮调整”活动情况,作为考核评议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13、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制度

(1)各有关单位党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填写党员参加社区活动联系卡。

(2)在职党员要持联系卡到所居住社区党组织登记,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及其它活动。

(3)在职党员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4)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定期检查督促。

(5)社区党组织要把住区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服务的情况做好记载,每季度填写一次活动卡。

(6)年末社区党组织要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填写反馈卡,并反映给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

(7)单位党组织要把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的表现,作为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依据。

14、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

(1)党员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2)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3)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15、共cd员先锋岗制度

(1)具有商服职能单位党组织要在党员所在商服岗位设立“党员柜台”、“党员摊床”等。

(2)具有社会职能单位党组织要成立“党员服务队”、“党员维修队”等党员自愿服务组织。

(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实行党员“挂牌上岗”、“标志上桌”。

(4)企业党组织要设立“党员责任区”。

(5)每名共cd员都要佩带党徽,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

(6)各单位党组织要设立专线电话。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党员要进行查处,并给予相应处分。

16、践行共cd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制度

(1)各级党组织要将本部门及不同岗位的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用宣传板等工具,置于本单位明显处,时刻提醒党员保持先进性。

(2)在民主生活会上,要按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在党员评议活动中,要把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标尺。

(4)各级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按照先进性具体要求教育和引导党员,保证党员保持先进性。

发展新党员工作

1、支部发展新党员制度

(1)党支部每年年初都要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制定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2)无特殊情况,每个党支部每年至少要发展一名新党员,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支部书记要向党委说明原因。

(3)每个支部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经常吸收他们参加有关活动,并分配一定的工作,对他们进行考察和锻炼。

(4)要遵循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严格履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积极分子民主推荐制度

(1)要求入党的先进分子要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2)要通过本单位(村、企业、社区)群众无记名推荐和党支部党员大会通过后,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初步人选。

(3)由支部全体党员无记名民主推荐,2/3以上党员同意后,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

3、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制度

(1)各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2)申请入党的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由党支部讨论通过后,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3)党支部要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

(4)基层党组织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

(5)培养人每季度对入党积极分子考核一次,党支部每半年考核一次,并填写考核记实。

(6)每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一次,并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分析和整顿。

(7)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2年(农民和工人经过1年)以上培养教育后,经支委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4、发展党员公示制度

(1)发展对象在经过初审和填写《入党志愿书》后,要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

(2)发展对象要有本人所居住社区征求意见。

(3)党支部要对社区党组织和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党员,进行认真核实,对确有问题的要延期发展或不予发展。

5、发展党员预审制度

(1)入党积极分子经培养人推荐,党小组或党支部

党员充分酝酿,支委会审查后,可确定为近期发展对象。

(2)党支部要对近期发展对象进行政审,对从事经济活动的近期发展对象还要进行经济审计。

(3)由市委组织员办对近期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4)党支部要填写发展党员请示报告单,并上报党委。

(5)党委审查考核后填写《发展党员送审报告单》,上报市委组织员办。

(6)市委组织员办在初审后,发《入党志愿书》,由本人填写。

(7)由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8)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接收新党员,形成决议后上报党委。

(9)党委审查后报市委组织员办。

(10)市委组织员办组织员谈话时填写《发展党员协审表》,并进行考核谈话和签署意见。

(11)党委讨论审批,签发《预备党员批准通知单》上报市委组织员办,并通知支部和本人。

(12)举行入党仪式,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

6、预备党员考核管理制度

(1)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填写党员卡后,由培养人继续培养教育,定期填写考核记实。

(2)预备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预备期满1年后,由本人提出转正申请。

(3)党小组提出转正意见后,由支委会进行审查并征求党内外意见。

(4)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做出决议,并上报党委。

(5)党委讨论审批后签发《预备党员转正通知单》上报市委组织员办,并通知支部和本人,将有关材料归档,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

7、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

(1)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党支部书记、党委组织委员、市委组织员要切实做好发展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核工作,认真履行好发展党员职责。

党员管理制度篇3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提高素质,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发展党员_党员培训管理制度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发展党员_党员培训管理制度一

第一条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结合单位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党组织应当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提高素质,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条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

第四条 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训,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接受教育培训。

(二)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

(五)坚持继承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 教育培训内容

第五条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党员充分认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学懂弄通做实。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精神、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情感融入。

第六条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知识,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教育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做到“四个服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七条 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党风党性教育培训。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和必修课,深入开展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入党誓词,坚持合格党员标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党的纪律和党员廉洁自律教育,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第八条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九条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围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推进落实重大任务,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世情国情党情,回应党员关注的问题,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

第十条 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培训。引导党员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

第十一条 注重知识技能教育。根据党员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引导党员学习掌握业务知识、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帮助党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增强服务本领。

第三章 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二条 党组织书记及党务干部培训。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决策形势任务、基层党建工作业务、具体党务工作流程、基层工作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集中集体培训,提升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主责主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党务干部党建业务水平。

第十三条 普通党员培训。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一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具体培训工作,由基层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流动党员培训。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采取集体学习、实体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生产经营技能、业务能力培训。定期与流出地联系,做好流动党员跟踪培训和返岗后的培训。

第十五条 积极分子入党前培训。按要求组织积极分子参加上级党组织入党前培训,重点抓好积极分子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党史革命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培养和教育,引导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 教育培训方式

第十六条 “三会一课”教育培训。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党员实际和工作需要,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第十七条 实地参观教学。采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观摩先进单位等方式,组织党员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第十八条 推广线上教育。充分运用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方便快捷的自主性学习培训

第十九条 加强先进典型教育。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等系列实践活动,深入挖掘、重点培育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党员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第五章 建强培训保障

第二十条 加强方式方法创新。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探索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培训,积极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

第二十一条 加强经费管理。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工作需要,要合理、科学、充分利用党建活动经费,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完善有关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第二十二条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部署和工作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分级,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十三条 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完善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推行培训考勤、学时登记。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考核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党支部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则的解释和修订权属单位党委。

第二十五条 本规则自修订之日起施行。

发展党员_党员培训管理制度二

一、发展党员工作要求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二、党员发展需要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

(一)接收申请时需把握的问题

1.年龄在十八岁以上的中国公民才可以申请。

2.申请书一般应由本人手写。

3.按次序向以下党组织递交申请。

一是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党组织;二是居住地党组织;三是单位所在地党组织;四是单位主管部门党组织;五是流动党员党组织。

(二)要把握好的时间要求

1.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确定和培育教育、考察阶段:

(1)收到申请后,党支部应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

(2)从申请人到积极分子一般要六个月以上。

(3)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时间一般要一年以上。

(4)发展对象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已调出的发展对象不能在原单位办理入党手续。

(5)党委收到支部上报的预审材料后,应在一个月内完成预审。

(6)一般党委预审同意后一个月内,支部应召开党员大会讨论。

(7)党员大会后,三个月内完成审批。如支部三个月内未上报或党委三个月内未审批,应重新复议;超过六个月应重新办理入党手续。

2.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阶段:

(1)预备党员应在预备期满前一周提出转正申请。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提出申请,应当在预备期满一个月内提出。

(2)党支部在收到申请后,一般一个月内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转正事宜,遇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3)预备党员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居住地)变动,现党组织认为有必要的,可推迟其转正问题,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4)上级党委要在三个月内召开党委会讨论审批预备党员转正决议。

(三)要把握好接续培养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居住地)变动,要做好接续培养事宜。

2.本人应当及时报告原单位(居住地)党组织。

3.原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应当及时将培养教育等有关材料转交现单位(居住地)党组织。

4.现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应当对有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并接续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5.培养教育时间可连续计算。

(四)要把握好备案和预审要求

1.两次备案。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都要报上级党委备案。

2.两次预审。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都要报上级党委预审。

(五)预审和审批权限

1.预备党员必须由党委(工委)审批。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委所属基层党委,经报上级党委同意后,可以审批预备党员。

(2)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委,向县级以上党委申请,经书面批复同意,可以审批预备党员。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必须健全,有专门的组织工作机构和人员。

(3)有三名以上党员转入了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发展党员。

2.乡镇(街道)党委所属的基层党委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

3.临时党组织不能接收和审批预备党员,但可以接收入党申请书和入党申请人进行培养教育。

4.党组不能审批预备党员。

5.预审要报有审批权限的党(工)委预审。

(六)需要把握的其他问题

1.填写入党志愿书的要求。

(1)时间上,要在预备党员上级党委预审通过后。

(2)要求上,要实事求是、规范统一。

2.支部党员大会讨论环节需要把握的问题。

(1)发展对象和介绍人必须参会。

(2)逐一讨论投票表决。

(3)支部正式党员不足三人不能讨论。

(4)支部书记空缺不宜讨论。

(5)表决时发展对象及其直系亲属不需要回避。

3.上级党委审批环节注意把握的问题。

(1)审批方式,党(工)委会议集体讨论。

(2)审批要求,逐一讨论。

4.把握两个特别规定。

(1)按照党章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收党员。直接接收的党员,一般也应有预备期。

党员管理制度篇4

1、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加强党员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2、把本组织范围内的党员都编入到支部或党小组,定期安排他们过组织生活。组织生活会的内容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本级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

    3、给党员分配任务,提出要求,并定期检查其完成任务的情况。条件具备的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党员开展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联系户等活动。

    4、丰富活动内容,规范活动程序,如“定期过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等。

党员管理

党员管理是党组织按照党章和党内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的活动。其具体工作主要是:根据党员数量、分布和流动情况,建立党的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审查和鉴定;严格党员的组织生活,加强监督和整顿纪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彰优秀党员,清除党内~分子,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等。

        党员管理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管理的基本任务: 

        1.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 

        2.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

        3.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 

        4.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 

注重实效的原则。 

制度规范的原则。 

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党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只有把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有坚强的战斗力。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二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应认真负责地向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项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组织保证。

三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这项制度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之一。

四是党日制度。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的专门时间的规定。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增进党的团结,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党员交纳党费制度。是指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党组织交纳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一个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党员交纳党费,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

六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根据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

七是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组织在党员变更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单位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或地区。

八是党籍管理制度。党籍指的是党员资格。党籍管理是党员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申请入党的人被党组织批准后,就算取得了党籍。预备党员也有党籍。党组织对党员党籍的处理必须采取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九是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党员管理的方法途径:

党员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三会一课”。“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对于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都有重要作用。 

(2)党员领导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会。根据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进思想交流,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主要是指党内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这是近几年来在广大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而又行之有效的一种组织活动形式。这项活动要制定出既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评选条件,努力在“争创”上下功夫,定期评选表彰,以激励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4)党员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是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要求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党组织按照党章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和党员个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和议定党员在一个时期内在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方面的具体目标,通过定期检查、考核,来督促和激发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不断总结和完善。 

(5)党员联系户。这是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形式。具体内容是,党的基层组织分配每个党员经常联系一户或几户非党群众,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他们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带动他们勤劳致富,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6)党员责任区。所谓党员责任区,主要是企业党组织根据党员的不同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实际能力和活动范围,把需要党员承担和完成的各种生产指标、行政事务、社会工作以及基层党组织分配的各项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每个党员,从而形成以一个或几个党员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群众为对象,以一定的区域为活动范围的党员责任区。从而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以发挥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7)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有目的、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党员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党员党性,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的党内活动。这类活动把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融为一体,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经济建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受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党员管理制度篇5

80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党内法规和制度,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有关资料,我们对历年来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文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作一综述。

一建党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10月前)

这一时期,我们党虽然处在战争环境,但是已经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性。党的七大制定的新,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当然,由于战争条件下党的工作和活动方式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党员发展、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党员教育等方面,还没有覆盖到党员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制定的有关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性文件有30多个。

发展党员方面

1929年12月,亲自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规定了“新分子入党的条件”。1938年10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制定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这个《决议》是我们党最早的有关党员发展工作的文件。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修改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发展党员的工作,委托给一些完全可靠的、在党的建设上有经验的、思想与作风都是纯正的工作人员去主持……这就是我们党的组织员。”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建立组织员制度的设想。

党员教育方面

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要求“从党内教育做起”,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同时具体规定了党内教育的方法,如党报、简报、小组会、支部会、党员大会、政治讨论会、参加实际工作等。《古田会议决议》对于党员教育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标志,我们党把党员队伍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道,明确提上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

1931年5月,中央通过的《全国组织报告的决议案》明确强调:“必须加紧党的教育工作,提高一般工作同志的政治水平线,要坚决地消灭理论与实际分开的现象。各级党部的工作同志必须以自己的组织为单位组织列宁读书班,讨论党内主要问题,扩大个别的教育工作”。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工作了。

1932年10月,《中央宣传部关于教育新党员运动提纲》中,第一次涉及到党员教育的根本目的问题,即“在教育新同志工作中,比任何处所还需要的,就是真正去执行在斗争的准备与进行中而且为着斗争的教育工作”。这是党的历史上专门制定的最早的党员教育工作文件。

194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支部的“教育方针”,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党员懂得怎样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在党员教育的内容上,明确要求在“初步消灭了文盲的党员中,进行自然常识的教育”;“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群众工作、政权工作、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及武装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在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求“普通党员的训练,可以采用通行的巡回教育与流动训练班的方式”。“含有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党员的支部,可以先训练这些党员,然后经过他们去教育本支部的其他党员”。《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是我们党最早的对党员教育工作提出规范要求并作出全面部署的文件。

党员管理方面

1941年7月,《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服从”的组织原则,要求“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干部党员”,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1945年,党的七大把“四个服从”写进了,成为“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还第一次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这一时期,为了规范实施对党员的党籍党龄、组织关系及党费缴纳的管理,中央及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大量的具体文件,党员管理的有关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改进。比如,关于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具体办法,1940年6月,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写证明信的通知》,1941年4月又发出了《关于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办法等问题的通知》,对“中组总政边局系统下的人员”中的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作出了四条具体规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文件。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央组织部根据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势必日益频繁”的情况,“为使党员在转移组织关系的手续上,减少往返费时及避免混乱现象”,1949年5月和7月,先后制定了《关于一般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暂行办法》和《关于转移党的组织关系应注意事项的通知》。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党的发展壮大,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制度也日益健全起来。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前(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

在这一时期,党的通过的《》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八项义务和八项权利。中央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80多项有关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文件,这些文件针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了制度性规定。重要的文件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1951年4月9日通过,1953年12月11日修正)、《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2月)、《中央组织部关于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及开写党员证明信件的规定》(1954年6月)、《中央关于共产党员缴纳党费的规定》(1956年11月)、《中央对“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的批示》(1961年11月)、中央组织部《关于教育训练党员工作的情况和意见》(1962年5月)等。这一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中央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更加重视,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二是制度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覆盖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各项制度逐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规化。

发展党员方面

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作出了在全国县(市)委一级设立组织员的决定。1961年11月,《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提出,“1951年在县(市)委一级实行的组织员制度,对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最近几年来,绝大多数地方都取消了。我们认为,今后应当把组织员制度重新恢复起来”。组织员具体负责:“(1)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谈话;(2)审查新接收的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转正;(3)研究支部工作经验。”《报告》还提出,“除了专职的组织员以外,还可以在党员干部中物色一批兼职的组织员。”针对党员发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报告》提出,要“适当地控制接收新党员”。中央对中央组织部这一报告的批示指出:“今后接收党员,必须切实注意质量,不要大量地接受新党员。只顾发展,不注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是片面的,错误的。”

党员教育方面

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提出:“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的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决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员应当了解的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以及党对党员的要求等八项内容。

1951年,《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指出: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决定》从党员的实际出发,“按照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分层次提出了理论学习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必须实施学年制和考试制”。这是在党内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党员学习制度。

1958年6月,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民委党组《关于在回族党员中进行无神论教育和在阿訇中进行反斗争的报告》。《报告》提出:“在回族共产党员中进行无神论的教育,主要是区别共产主义和的教育。”“对于有的党员,不要简单地采取组织处理的办法而是要更多更好地向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搞通思想认识,逐步放弃。”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就解决党员信教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1961年11月26日,《中央对“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的批示》中明确要求:“在重新教育干部的同时,应当重新教育党员。这是当前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强调“健全和活跃党的生活、整顿党的组织、端正工作作风,都必须从教育训练党员、提高党员的觉悟入手”。这里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摆上了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央批转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提出,教育训练党员的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要使每一个党员懂得: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什么是党的优良传统,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教育训练党员的方法步骤,并强调,“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教育训练党员的制度恢复和健全起来。”“对广大党员的党课教育,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根据中央批转的这一《报告》,全国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了重新教育训练党员的工作。1962年5月,《中央组织部关于教育训练党员工作的情况和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求:“在这次普遍地教育训练党员工作的基础上,把经常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健全起来,使党员经常受到党的教育,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把适当的集中教育和经常性的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党员管理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开始前,中组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逐步把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党籍党龄处理、党费收缴和预备党员转正等项工作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轨道。1961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明确要求:“严密党的组织,把管理党员的制度健全起来。对预备期满的预备党员,对自由流动的党员,对入党手续不完备的党员,都要分别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这里,根据党员队伍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

在党的重要文件中,《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首次以单独一个部分的篇幅,阐述“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报告》明确提出,党的组织不应该包办代替行政组织的工作,各级党委“要使自己腾出更多的精力要领导和管理党的建设工作”,并明确规定,“对党的建设方面的问题,县委至少应当半年研究一次,基层党委至少应当每季研究一次。党委的组织部和宣传部,要切实地把教育管理党员的工作抓起来,当好党委的助手”。

三“”十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

自1966年5月爆发的“”,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包括党的建设造成了巨大冲击和损害。“”前已经形成的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不仅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而且制度建设被迫中断。从目前查找到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制定的有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很少。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2月,《中央关于党员党籍处理问题的通知》针对运动中出现的随意开除党员、烧毁有关档案材料等问题,对党员的党籍处理和党纪处分办法、入党申请书等档案材料的保管提出了明确要求。“”结束后,1978年4月,《中央组织部关于党员因私事出国超期未归的党籍问题给北京市委组织部的答复》指出,对这些党员,“不论本人与原工作单位有无联系,其党籍暂不要急于处理。”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十六大前(1978年12月至2002年11月)

这一时期,各次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和报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献,对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都要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的经常工作来做,经常地进行教育,经常地加强监督,经常地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经常地整顿纪律,经常地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地处置不合格分子,经常地吸收优秀分子,经常地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报告》明确指出:“这些经常性工作做好了,我们就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做好经常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报告》的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向,而且指出了制度建设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深刻意义。1994年《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在继承传统经验,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这一时期对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发展,党员队伍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这一时期,根据的规定,中央及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1990年8月)、《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1990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1995年1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年3月)、《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1996年4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1997年2月)、《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8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1998年6月)、《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9年2月)。这些党内法规的制定和颁行,标志着我们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中央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发了100多个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文件,比如:《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意见》(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1983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通知》(1988年)、《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1988年)、《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4年)、《中组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1994年)等。概括起来,这一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立意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内容方法等进一步明确;二是全面创新,填补了不少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空白领域;三是加强了分类指导,对一些特殊群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要求;四是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更加配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发展党员方面

1982年,中央组织部在《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为了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各地应把组织员制度恢复起来。”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恢复组织员制度”。1994年,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妥善解决好组织员设置方面的问题。1988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依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明确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吸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党员教育方面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决定,今后几年内要在全党加强以新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通知》强调,加强党员教育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讲究教育效果。《通知》总结了党员教育行之有效的几种做法:一是通过各级党校轮训干部;二是举办短期训练班轮训党员;三是经常性的党课教育;四是有组织的业余自学;五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六是开展“做合格党员、合格干部”的活动,并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党员和党的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展览等宣传工具和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教育党员。《通知》指出,要“把集中、系统的教育和经常性的教育很好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使党员教育逐步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员教育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的目标要求。

为了加强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领导,《通知》还强调:“各级党委第一把手要亲自抓,主管党务工作的书记要经常抓。要把这一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检查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措施。要把党委的组织、宣传、纪律检查和党校等有关部门的力量组织起来,共同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各级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党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通知》还首次明确要求各级组织部、宣传部内要设立党员教育管理机构或设专人负责。

1992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全国党员教育管理研讨班纪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坚定不移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要求“明确党员教育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纪要》指出:“党员的先进性总是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相联系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应该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革,献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带领群众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做出实绩。”在党员教育的内容上,《纪要》提出,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纪要》强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员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在农村,党员转入二、三产业,进城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仅从本乡、本村这些地域出发来考虑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显然是不够的,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这是第一次提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概念。)“对人才流动中的知识分子党员、企业改革后进入劳务市场的职工党员、因公或因私出国的党员、二次就业的离退休职工党员,都必须研究、制订各种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总之,“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要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适应,要服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富有成效。”同时,《纪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标准问题,指出“衡量一个单位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搞得如何,主要看实际效果,看党员的素质是否提高了,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应该是激发党员的积极性,组织、引导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的过程。”《纪要》还充分肯定了各地创造的融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

1994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党员教育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根本指针;必须始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必须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要把坚持党性原则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党员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分类分层次施教;坚持加强教育同改进管理、严肃党纪相结合。《意见》强调,要“继续探索融教育与管理、监督为一体的好办法。”《意见》归纳了七种各地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方式方法:一是基层党校轮训党员;二是定期上好党课;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四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五是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开展各种活动;六是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七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社会教育手段。在党员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上,《意见》提出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强调“要加强对党员教育的宏观指导,建立健全党员教育机制”。《意见》第一次明确了中纪委、中组部、、党校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明确了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经费的补充;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精干的党员教育干部队伍。1998年6月,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今明两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强调“继续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活动,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求“注意区分层次,讲求实效,运用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党员管理方面

1980年2月,《、中组部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意见》明确指出:“健全党的组织,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建立和健全一些必要的制度”,“要恢复和健全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上好党课。”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县以上党委常委至少每半年单独过一次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我批评”。2000年4月,中纪委、中组部《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将民主生活会由“每半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

1988年10月,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经常地妥善地处置不合格党员”要求,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通知》。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问题的文件。

1988年12月,中央批转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充分肯定各地开展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把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融为一体,对于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意见》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和实行民主评议党员的制度。《意见》明确提出了开展党员民主评议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重大创新。

1991年1月28日,中组部下发《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指出:“解决党员信教问题,除了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

1994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行党员目标管理”的问题。强调“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实行党员目标管理,搞好经常性的党内活动。”

为了切实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1994年1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1994年12月,又下发了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就《流动党员活动证》的适用范围、制发和使用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一时期制定的农村、国有企业、机关、高校、个体和私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或意见,分别对各个领域的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作出了规定,明确指出要结合各行各业的特点,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比如,《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每年应当对党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一次”,“村党支部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党员活动,包括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等”。1995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集中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的通知》,明确强调“培训要与经常性教育、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结合起来,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

(20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决定》强调,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及有关部门先后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这一时期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具有更加注重严肃党的纪律,更加注重保障党员权利,更加注重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员情况的特点。

发展党员方面

*年6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发展党员工作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结合起来”。

党员教育方面

*年6月,中央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年6月,中组部印发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方案》,这项试点工作正在全国12个省区进行。*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

党员管理方面

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年10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年1月),中组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年11月)等文件。

这一时期,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年10月),分别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和街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上,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零散到完整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这些法规和制度对于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落实中央对于党员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员管理制度篇6

__土家族自治县__镇__村是全省“百镇千村”工程示范村。20__年,村党总支荣获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__年以来,该村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经验,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对建立农村党员年度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主要做法

坚持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为核心、以完善党性分析制度为重点、以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党员星级管理”。

(一)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年度考核目标。在认真调查研究、摸员基本状况、广泛收集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结构状况、分布状况、从业情况,将党员分为党员干部、无职党员、老龄党员、外出务工党员四大类,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分别从5个方面,明确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村党员干部主要在尽责履职、处事公正、作风务实、服务群众、廉洁奉公上发挥作用;无职党员主要在带头致富,联系群众,维护公益、遵纪守法、倡导新风上发挥作用;老党员的主要在解放思想、建言献策、发挥余热、维护形象、弘扬正气上发挥作用;外出务工党员主要在遵纪守法、履行义务、致富创业、回报家乡、塑造形象上发挥作用。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结合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党员个人申报,支部讨论决定,每个党员对照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分别承诺办理1件实事以上,自觉践行先进性。全村共有77名党员承诺为民办实事337件,目前,已履诺286件。

(二)强化跟踪服务,促进党员履行责任。各支部对每位党员讨论决定的承诺服务事项进行登记,并在党务村务公开栏中定期公示服务承诺事项的进展情况、落实情况和完成情况。支部成员分片定期调查走访,了解党员履诺情况,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愿望,督促党员履行责任。党总支定期召开总支会议,研究解决承诺服务中的具体问题,对茶叶、生猪等产业发展,乡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田整治等重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进行督办,要求党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党总支分类型建立党员践行先进性个人明白卡,对党员组织生活、作用发挥、服务承诺、星级评定等情况跟踪督办,建档管理。

(三)扩大群众参与,开展星级评定。党员年度考核按个人述评、民主测评、组织审定、考评公示程序进行。首先,所在支部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部分户代表参加的支部或党小组会议,党员个人对照年度考核目标,汇报践行先进性情况,然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参会人员对党员年度履行责任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党支部以民主测评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党员个人组织生活情况,评定党员星级等次,星级等次为0至5级。党总支审定,对于在组织生活未达到要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廉洁自律上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当年不能确定为“五星级”等次。党员星级评定结果集中公示10天,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正式确定党员年度考核星级等次。20__年,全村党员年度考核达到五星级标准的50人,占党员总数的49%。

(四)实行挂牌管理,亮明党员身份。党总支统一制作党员星级管理户标牌,根据党员评定的星级等次,在对应的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上贴上五角星标识。各党支部明确专人上门挂牌,亮明党员身份,亮明星级等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挂牌管理,让党员时刻牢记身份,自警、自励、自强,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对于三星级以下的党员,党支部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专人结对帮教,促其转化提高。

二、主要成效

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了党员年度考核评价新机制,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

(一)解决了党员“地位低”的问题。在党员“星级管理过程”中,党总支建立了情况通报制度,通过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议,及时通报党内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收集社情民意,保障了农村党员对党务、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了“党员议事”、“一事一议”、“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述职述廉”、“村级项目建设公开招标”、“集体资产处理公开拍卖”等一系列制度,进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一步健全。农村党员参与农村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凝聚了党员的智慧、统一了党员的行动、维护了党内团结,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决了党员“作为难”的问题。通过明确具体年度考核目标,开展承诺服务活动,实施星级考核评定,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通过党员户挂牌管理,公开星级评定结果和服务承诺事项,建立了党员约束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促进了党员工作任务的落实。全村广大党员在发展经济、学用科技、树立新风、维护稳定上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目前,全村有5名党员已成为“百万富翁”,成为带动一方产业带头人。无职党员尹芬芳将自己房屋无偿提供给第三支部做活动室,并义务担任播放员、宣传员;主动为留守儿童毛珊当“爱心妈妈”。本组杨某等4户因山林田界纠纷积怨,双方闹上法庭,她多次上门义务调解,使得双方握手言和,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解决了考核“效果差”的问题。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议,一年一挂牌,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明确了严格的考核程序,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推进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民主评议、结果公示、结果反馈,引导党员践行承诺,发现问题和不足,督促整改提高,切实把党员考评过程变成了党员接受教育的过程。对评定为三星级的4名年轻无职党员,党总支成员结对帮教,制定了帮教计划。外出务工党员曹立华、李金成承诺明年带领10名以上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时同村党组织交流沟通,争取达到四星以上。

(四)解决了党群“关系远”的问题。在党员“星级管理”中,进一步完善了各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室的配套设施,规范了活动制度,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搭建了平台

。村党总支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发展经济、带头学用科技、带头树立新风,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村内的一些突出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20__年,全村投资30万元修通了中心村环行水泥路、人行道、路灯、饮水尾期工程,加快了中心村建设。投资10万元在10组修建水池2口,解决了120人饮水难问题。总投资530万元1800亩的农田整治项目已经启动。100口建沼气池项目正在实施。全村34个贫困户有人帮,13名贫困学生有人扶,38个留守儿童有人照管。三、主要启示

推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积累了经验。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党性锻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习教育方式,使农村党员深刻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党员意识,在歪风邪气面前“硬”得起来,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困难面前要“扛”得起来,以坚强的党性带出一方的正气。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利。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情况通报、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丰富民主实践活动,定期通报党内重要会议、重大决定、重大事件情况,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反映党员群众诉求,畅通基层情况反映渠道,营造基层民主讨论环境,解决基层党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民主凝聚民心,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党员管理制度篇7

按照党组要求,为创新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持续推进“两学一做”活动深入开展,推动“双强”型党支部建设,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结合机关支部实际,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一、认真学习理论:(1)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2)学习专业知识和行业精神,提高服务中心工作能力和行政执行效率;(3)学习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能力。

二、创新学习形式:包括采取上党课、辅导报告、专家讲座、观看录像、讨论交流、实地参观、自学等多种形式。逢会必学。在具体方式上:(1)年度内,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到支部上一次党课;(2)人人动手,层层传导党建职责和压力。采取“我主持、你宣讲”+“你心得、我分享”的方式,参与学习,分享学习。方法是:在职党员(不包括班子成员)轮流宣讲支部安排的学习材料,并与全体党员分享学习心得。学习会由支部书记(副书记)主持,每个学习会安排一名党员领学宣讲原著,领学党员作为宣讲人,要作好充分准备,要紧扣学习内容与全体党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他党员轮流作好准备,依次在下个月学习会上主学。学习活动可与党员大会、党日活动结合进行。

三、认真计划安排:支委会要认真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委班子领导上党课和党员宣讲学习顺序。原则上,提前三天对接会议时间和讲课内容。让主学党员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党员管理制度篇8

一、从严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1、本规定所指的机关单位借调人员,是指跨乡镇、部门、行业借用到县内或县外有关单位或部门工作的人员。

2、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必须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意识,从严控制编外工作人员,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借调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借调逆流工作人员,坚决禁止公务员岗位借调非公务员人员。

3、凡未经批准,擅自借调工作人员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严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审批程序

1、需借调工作人员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先向编委办写出核编请示,说明单位现有编制、在职人数和借调工作人员的理由(说明岗位需求和借调人员素质要求)、人数和借调时间等。

2、编委办核编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审批。乡镇和县直党群部门要报请县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并经组织部长批准。政府各部门要报请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事的副县长批准。其中向教育系统借调教师的,必须征求主管县长的意见。

3、借调部门填写《借调工作人员审批表》

4、县外单位借调本县内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借调干部所在单位填写审批表,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5、借调干部的借调期限不超过一年,确实需要的重新办理续借手续或办理正式调动手续,不再需要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三、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

1、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的工资及正常福利待遇原则上由借出单位按在岗人员发放。情况特殊的,可由双方协商解决,但必须征得借调人员本人认可,并保证借调人员正常待遇的落实。

2、双方单位负责对借调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确保借调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借调人员的年度考核以借出单位为主,由借调部门对借调人员提出鉴定意见,作为借调人员考核的参考依据。

3、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严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纪律

1、从发文之日起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借调工作人员。

2、凡违反本通知借调工作人员的,一经发现,责令清退,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3、借调人员借为加强乡镇和县直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管理,促进全县干部队伍有序、合理流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有关事宜规定如下:

一、从严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1、本规定所指的机关单位借调人员,是指跨乡镇、部门、行业借用到县内或县外有关单位或部门工作的人员。

2、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必须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意识,从严控制编外工作人员,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借调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借调逆流工作人员,坚决禁止公务员岗位借调非公务员人员。

3、凡未经批准,擅自借调工作人员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严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审批程序

1、需借调工作人员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先向编委办写出核编请示,说明单位现有编制、在职人数和借调工作人员的理由(说明岗位需求和借调人员素质要求)、人数和借调时间等。

2、编委办核编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审批。乡镇和县直党群部门要报请县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并经组织部长批准。政府各部门要报请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事的副县长批准。其中向教育系统借调教师的,必须征求主管县长的意见。

3、借调部门填写《借调工作人员审批表》

4、县外单位借调本县内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借调干部所在单位填写审批表,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5、借调干部的借调期限不超过一年,确实需要的重新办理续借手续或办理正式调动手续,不再需要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三、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

1、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的工资及正常福利待遇原则上由借出单位按在岗人员发放。情况特殊的,可由双方协商解决,但必须征得借调人员本人认可,并保证借调人员正常待遇的落实。

2、双方单位负责对借调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确保借调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借调人员的年度考核以借出单位为主,由借调部门对借调人员提出鉴定意见,作为借调人员考核的参考依据。超级秘书网

3、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严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纪律

1、从发文之日起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借调工作人员。

党员管理制度篇9

为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县**镇党委推行六项制度强化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党员流动前,填写《流动党员登记卡》,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镇党委和各党支部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台帐,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出去向、党费缴纳等情况,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情况明。

二是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流动党员的联络人,采取电话、书信、网络等形式与流动党员保持双向性、经常性的联络与沟通,定期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健全流动党员走访慰问制度。党员外出期间,镇村党组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各种服务。流动党员返乡后,村党组织及时上门开展谈心谈话,鼓励他们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四是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定期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向村党支部汇报务工、思想动态情况,各支部每半年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及流动党员外出表现情况以书面形式向镇党委汇报,镇党委每年年底对全镇流动党员的外出表现情况认真进行梳理,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

党员管理制度篇10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二)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所作的决定、决议情况。

(三)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廉政建设与监督和干部谈话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原则和遵守党纪、政纪情况。

(五)调查研究,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改进领导作风情况。

(六)立党为公,廉洁自律,公仆意识,勤政为民情况。

(七)领导班子成员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方面的情况;

(八)领导班子成员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九)上级规定的其它关于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内容。

二、民主生活会时间

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一次。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一般不得延期召开,确有特殊情况延期召开的,要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

三、参加民主生活会的人员

领导班子中的党员领导干部为民主生活会参加人员。生活会期间一般不得请假,因故不能参加者,要写出书面材料,并委托有关同志在会上代读,会后由生活会主持人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本人。

除上级组织派员参加生活会外,有关人员也可列席会议,列席人员由会议主持人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列席人员可以发言,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出批评或建议.

四、民主生活会遵循的原则

民主生活会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批评要敞开思想,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自我批评要襟怀坦荡,畅所欲言,严于律己。

领导班子除参加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外,还必须以普通党员身份自觉参加所属基层党支部的活动,过双重组织生活。

五、民主生活会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

1、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中心工作或领导班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重点议题;

2、民主生活会召开日期和议题,应提前报告上级党组织;

3、确定有关学习内容,组织好会前的自学和会议的集中学习;

4、班子成员之间互相谈心,沟通情况,交换意见;

5、党组或委托人事部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于会前转告出席人员或在会上通报。

(二)主持

民主生活会由党组织负责人召集并主持。主持人要严于解剖自己,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谈认识、亮思想、摆问题、查原因,使生活会达到预期效果。

(三)问题的处理

对民主生活会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分门别类,归档整理。属于领导班子集体的,要尽快制定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属于个人的,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属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限期解决;属于违纪、政纪,违犯法律、法规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交党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或司法机关查处。

每次生活会之前,要对上次民主生活会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验收改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