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内容十篇

时间:2023-04-04 07:12:54

幼儿故事内容

幼儿故事内容篇1

一、内容选择

问题1:内容复杂,幼儿难以接受

对策:通常我们老师选择故事的时候会先看看故事内容是否精彩有趣,如故事《11只猫做苦工》,故事讲述11只猫外出玩耍时,由于不遵守规则而被怪兽乌西亚抓去做苦工,11只猫又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打败乌西亚,回家的途中明白要遵守规则的道理。故事内容虽然精彩,但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情节还是复杂了一些,因此我们在选择故事内容时要注意内容是否符合托班幼儿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接受能力的特点。

问题2:篇幅较长,幼儿无法倾听

对策:据托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左右,并且对色彩鲜艳的图画很有兴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如果老师选择的故事内容篇幅较长,老师只讲了一半,很多孩子就开始坐立不安,东张西望的做起了小动作,即使故事内容再精彩,大部分幼儿也难以认真的听你讲完。因此选择绘本故事内容时应选择篇幅短小、精湛,画面简单有趣,色彩鲜明、幼儿感兴趣的故事。

二、教具选择

问题:缺乏丰富的教具,幼儿不能不能尽快融入故事情境

对策: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当我们刚展现出一个头饰、一个手偶,或一张好看的挂图时,孩子们立刻就会被这些教具吸引,然后会问:“老师,你这是要干什么啊?”因此在老师讲述故事过程中,可通过挂图、头饰、手偶、ppT等多种辅助教具,让幼儿有亲临故事角色的感觉,《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是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所以教师应提供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通过挂图、头饰,手偶教具的更新,鼓励幼儿积极走进故事内容,扩展故事经验。通过这样情境化的阅读,幼儿更能深深体验到故事里的欢乐与满足。

三、提问方式

问题1:提问缺少有效性,幼儿无法完整复述故事内容

策略:当幼儿倾听完老师的故事讲述后,一般老师会让他们自己复述故事内容或适当提出有利于他们反思的问题,帮助他们记忆理解故事内容。可有的孩子在听完讲述后,一问三不知,讲的内容一点也没记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应紧紧围绕故事内容进行,尽量少问或不问跟故事无关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考虑到: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实现哪一个活动目标?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学说故事中的句式结构。

问题:2:提问缺少开放性,幼儿缺乏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

对策:在故事《白衣服真漂亮》中,我问“如果你是小雪花,你会飘到哪里呢?”孩子立刻有了天马行空的回答,有的飘到山上,有的飘到滑滑梯上,有的飘到蘑菇亭上、有的飘到路灯上等等。开放性的问题的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答案,可以给幼儿更多积极思考的机会。让幼儿在情境刺激之下,在想象天地之中,通过对绘本的故事续编、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及创作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想像能力、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游戏模仿

问题:游戏模仿较少,幼儿无法体验、感受角色

对策: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杰跟所言,儿童语言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让幼儿置身于故事场景中、自己操作道具、叙述人物语言……在不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语言的发展。如何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好的、易于他们理解的语言文字的熏陶,让他们在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经验的同时让自己的口语表达更有条理、清晰与优美。模仿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最佳途径,让托班幼儿参与到故事的角色扮演中,这对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挑战,也是能全面展现幼儿综合素质的一种活动方式。让幼儿在角色对话中与情节表演中不仅培养了听、说、演还锻炼了交往等多种能力。

五、讲述方式

问题1:缺少肢体语言,幼儿无法理解故事内容

对策:托班幼儿正处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时期。但由于他们掌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有限,所以常常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因此,利用肢体语言教学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在故事《小鼠旅行家》中,描述小老鼠周周开着直升机飞过高山,飞过村庄,眼看就到了北方。这儿好冷啊!如果老师在讲述时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用双手抱胸,浑身哆嗦的样子来形容北方的冷,如此形象、鲜明地表现故事的内容,就能引起幼儿联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幼儿故事内容篇2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俐.故事讲述中声音表情的训练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243.

[2]袁玉冰.论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推进幼儿趣味绘本阅读的意义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120-121.

幼儿故事内容篇3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途径和方法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已从讨论其重要性发展为研究如何指导幼儿阅读。我们桥东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早期阅读教育不但能为幼儿所接受,而且能促进其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一、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教师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1.阅读活动(按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教育活动)

①大图书阅读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自制大型图画故事书,并利用这种图画故事书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和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理解的阅读技能。(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

②小图书阅读活动:同一内容的图画故事书幼儿人手一册,独立阅读,主要帮助幼儿掌握翻图书的方法,让幼儿在看书过程中自己感受、体会,不断获得独立阅读的经验。(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③听赏活动:以听赏图画故事或其他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主要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不断体验品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④排图活动: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幼儿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并表述排图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2.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

①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诗配画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运用已有阅读经验和绘画技能,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的画面,编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语言符号转化能力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听音乐编构故事:这是阅读经验与音乐感受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将它转化成语言符号,进行讲述,并配上画面组成音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音乐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和绘画符号的能力并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能动建构、积累和同化阅读经验。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1.区域活动中提供阅读材料

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提供相应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让幼儿自愿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主要观察了解幼儿感知、体验的水平,为专门性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继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或条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往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力。

2.开设幼儿阅览室我们开辟了幼儿阅览室,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读物,读物每月更换一次,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教育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将季节的变化、生活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教师提供一定时间让幼儿自主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会自由选择合作办报;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到汉字角,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几句与之有关的小广告、小故事;幼儿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与墙面上的小动物、植物“交往”;有的幼儿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同伴、老师、阿姨。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日前交往中得到迁移,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实施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

为保证幼儿早期阅读顺利进行,我们遵循感受理解、体验迁移、想象创造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六种方法。

1.自我感受

教师创设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让幼儿自己观察感受阅读内容,并获得有关信息。如让幼儿掌握有序地翻看图书这一方法时,教师先讲故事,然后为幼儿提供5~6册图书,请幼儿找出教师所讲故事的那本图书,最后请幼儿自己根据故事内容一页一页翻看图书。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获得了有序翻看图书的经验。

2.符号转译

引导幼儿将美术符号转译成语言符号,初步了解美术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书时,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把握画面内容,并将画面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会讲述图画故事后,往往会兴趣盎然地认读图画故事,明白了图画符号与文字符合的对应关系。

3.开放式提问

即所提问题“大”、“活”、“深”。“大”即提问范围大,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回答;“活”即提问从幼儿思维现状出发,顺着幼儿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按教师的意图要求幼儿回答;“深”指的是提问不局限于一幅画,而是着眼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4.体验表现

在对故事重点情节或细节的把握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将静态画面与动态体验结合起来。实践中,我们为幼儿创设图画故事的情景,让幼儿在动态的情景中体验故事内容,并在情景中讲述故事、表演故事,让幼儿将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再现到相应的动态情景中。

5.假设想象

教师引导幼儿跳出常态下故事进展程序,让幼儿根据图画故事中提供的各种线索,通过思考、想象,假设出不同条件下故事进展顺序,为故事添上新的色彩。

6.经验迁移

幼儿故事内容篇4

【关键词】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绘本教学

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未来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幼儿只有懂得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语言内容,才能更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倾听也是幼儿未来接触社会、接触信息的重要的手段。特别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好的倾听习惯对其尤其重要,对于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和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上课注意力集中听课听的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就多,听的少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就少,幼儿学到的知识内容和其的倾听量成正比。但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注重对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影响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通过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使幼儿能够懂得倾听、善于倾听从而更好的与别人进行表达交流,那么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更好的培养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呢?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

一、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年龄比较小刚刚入学,好玩好动其中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找出小班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找出小班幼儿的平时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小班幼儿的注意力达到集中的状态,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平时对小班幼儿的课堂上的观察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针对小班幼儿的这样一种特点我们制定了在绘本中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能力,绘本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比较容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在第一次欣赏时,并没有为幼儿出示绘本,而是教师进行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注意倾听,大概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出示绘本,在第二次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让幼儿单纯的看绘本。而是在幼儿看绘本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讲授的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幼儿一边听一边看有利于幼儿的更好的记忆

二、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方法

在上面所讲的对于幼儿的绘本教学,但是由于有的故事比较长,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对幼儿提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故事,例如《参观动物园中》,教师问学生这个故事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在拔河比赛》中,小明和小强谁在比赛中获胜了等,幼儿带着问题来倾听故事的行为能够使幼儿带着好奇心去倾听,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其中对于答对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学习用品或者小红花等,激励小班幼儿更好的倾听故事。

其中对于绘本教学我们也设计了一些课堂上的延伸的活动,“绘本阅读绘画”活动是将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在绘本中的培养的倾听习惯的一个结合,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同时也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的能力。再绘本课堂中《我家的花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之后,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内容,将故事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一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会出现画不出来的情况,在活动初期我们会提供幼儿一定的图书使幼儿一边绘画一边倾听,等到幼儿具备了独立的绘画的能力之后,让学生进行绘画,在活动实施之后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力特别集中,并且在倾听完故事之后能够独自完成绘画工作。

对于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培养对幼儿的倾听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应该与幼儿的家庭保持联系,小班幼儿的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的^程中增加与幼儿父母的沟通,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方式。好的倾听习惯是小班幼儿未来学习成长的关键,幼儿园和家庭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

参考文献:

幼儿故事内容篇5

一、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园的诗歌教学,教材主题单纯,语言简洁、活泼有趣、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理解,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而大段式的诗歌,幼儿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何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和句式,讓幼儿在仿编时不感到有困难,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图标最简便易行。优势一,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储存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将图标按诗歌内容排列起来,幼儿虽然不认识文字,却从图标呈现的形式中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利于记忆。优势二,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和结构。诗歌的内部结构和句式的排列规律属于隐性因素,形象的图标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的因素变得具体生动,讓幼儿容易理解记忆,符合其思维从直观形象性向抽象的逻辑性过渡,图标在此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小班,图标较适宜出现在学习诗歌之前,幼儿在对图标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后,再结合作品进行学习,如:小班诗歌《小雨点》活动前先出示图标并请幼儿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当幼儿全都理解图标后再进行诗歌教学。如此,幼儿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并朗诵诗歌;在中大班,图标适宜出现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幼儿可运用图标理解作品的内容。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图标可出现简单的文字符号。如幼儿认识的一些简单的独体字:上、左、大,等等。大班儿歌《手套》以—个儿童自述的口吻,从妈妈为我织手套,联想到自己的手很温暖,感受到心里很温暖,再联想到没有妈妈的小明也需要手套,儿歌引起孩子丰富的想象。图标和汉字“手、我”一一交叉排列,通过图标教学幼儿很快理解了诗歌内容,特别是诗歌中“心里很温暖”的深层含义。在诗歌的仿编中,幼儿通常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在创编诗歌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画出相关内容,或幼儿自己选出或画出联想内容,直观呈现思维的结果,使幼儿看到自己的创编成果,便于同伴间相互交流,可以更进一步丰富创编内容,教学效果更显著。如:小班仿编儿歌《圆、圆、圆》的教学,幼儿看图标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老师立即用该物品的图标覆盖原有儿歌图标,幼儿看到教师展示记录的是自己仿编的简笔图标且被集体朗诵时,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f生极大提高,既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又激发了仿编的兴趣,还能通过语言表达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二、在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在故事教学中可以分段出示图标,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讨论和讲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学说优美的语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故事的情节往往是吸引幼儿的关键,有的故事情节有趣好记,而有的故事内容多而杂,语句似散文般优美,这时候利用图标可以使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特征一目了然,很快打开了幼儿的记忆之门,把无形的文字变为有序的画面,从中了解故事的内容与结构。比如小班故事《亲亲长颈鹿》教学中,出示一只小兔图标,幼儿都情不自禁地喊:

“小兔子,小兔子……”形象性、直观性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小兔要干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再出示小河图标又问:小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怎么办?引导幼儿去思考小兔子该怎样过河。当老师出示头颈长长的一个图标时,幼儿一看就能很快地回答:长颈鹿,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为幼儿搭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促进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能力。

进行复述和续编活动时,则可选用简单抽象的图标,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帮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概括,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概念的形成及创造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概括的过程。如在复述故事《好担心》时,先讓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充分的认识,然后再用图标一一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有顺序性的图标展示问题进行复述,紧接着将故事分成几部分,以新图标替换原有图标,并将具体问题图标变成概括问题图标,难度加大了,幼儿就要自己独立思考,结合现有图标重新组织语言,使幼儿学会了提炼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创造性地讲述作品大意。

幼儿故事内容篇6

以下是A、B两位教师以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为阅读题材展开了各自的教学。

教师A:借助“分组游戏”自由阅读。提问引出阅读主题――幼儿分组阅读故事:一组阅读图文并茂的故事小书,一组玩故事抛棋游戏,一组看故事动画――交流阅读内容。采用“分组游戏”这种呈现方式,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幼儿独立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一般在幼儿游戏完后,会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情况?”“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等问题引导幼儿反馈捕捉到的信息,之后教师据此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阅读。

教师B:借助“大书”与教师同步阅读。读故事名字猜故事情节――引领幼儿阅读第一事件画面――自主阅读第2、3件事画面――理解第2、3事件的内涵――猜想阅读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自主完整阅读图夹文故事。采用这种呈现方式的目的在于为幼儿理清故事线索,鼓励依据画面线索,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在首次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分析:A教师的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游戏都是以图夹文的方式呈现,大班有很多幼儿都能阅读汉字,因此幼儿轻松地阅读了故事中的主要内容,表面看,幼儿的阅读很成功,仔细想想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总感觉有些欠缺。B教师的阅读活动中,幼儿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在教师引导下集体阅读画面,让幼儿有了清晰的故事线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猜想故事情节,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自我追问:对于有阅读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仅仅读懂画面就算成功的阅读吗?一本优秀的图画书究竟能使幼儿获得哪些能力的提高?阅读活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策略探究:在学习了《指南》“阅读和书写准备”中的目标及年龄段发展目标后,大家认为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不仅要“看”(观察)、要“想”(想象),而且要“琢磨”(探究)、要弄个“水落石出”(理解)。幼儿阅读图画书的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作为阅读的主体,以稚嫩但丰富多彩的心灵与神奇奥妙的图画书进行互动或碰撞的复杂过程。虽然幼儿是阅读的主体,但仍然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用适宜的学习策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图画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徜徉着、遨游着、观察着、思考着、探索着、猜测着、成长着、发展着……

一、经验迁移策略――生活经验的合理演绎

《指南》中强调阅读活动要“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图画书的阅读过程既是幼儿与图画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又是幼儿调动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体验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帮助幼儿阅读的支架,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启发幼儿运用已经获得的经验背景、情感态度等理解图画书。案例中A教师通过“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如果请你帮月亮姑娘做件衣裳,你觉得该做什么样的?”等问题,帮助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合理地迁移到了故事中。

二、预期猜想策略――故事线索的合情猜想

《指南》中强调“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图画书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想象的火花,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美丽的平台,又对幼儿的想象提出了挑战。B教师在提供故事的发生信息后,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肢体动作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有意想象,大胆构建故事的过程的能力。

当然,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差异,想象是一个逐渐丰富完整的过程,对于小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只能就画面上的内容展开想象,一般停留在“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非常直观的内容;到了大班,幼儿则能想到画面不能表现的内容,开始想象画面内容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三、精细加工策略――观察理解的合意甄用

《指南》中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目标是“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图画书中很多有创意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妙不可言的,幼儿一拿到图画书之后,首先抓住他们眼球的是美妙的图画、色调、形象。为此,教师应抓住幼儿对图画的关注,引导幼儿从画面和细节入手,观察角色表情、画面色彩及背景等多种线索,建立细节之间的联系,从中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1.观察是幼儿阅读的支架――善于发现细节

一本图画书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如何进入这个世界的大门,要靠幼儿的眼睛、要靠幼儿的耳朵、要靠幼儿的观察,帮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就是给予幼儿进入阅读世界大门的钥匙。

图画书中的文字或是简单质朴,或是童真稚拙,或是跳跃动感,或是诙谐荒诞,因此,B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一方面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关注美文中诗化语言的细节,让幼儿配上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讲述画面,实现《指南》中强调的“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的目标。

2.理解是幼儿阅读的目标――多种形式表现

理解是思维的过程,幼儿对于图画书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指南》中强调“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即通过多元的形式给予幼儿表达自我理解的机会。

幼儿故事内容篇7

在全球多元文化教育浪潮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愈发重要,而现行幼儿园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学教育内容比较缺乏,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文学教育,以民间文学为平台,以增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认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为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尤其重要。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园老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活动前应该了解各年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来考虑适合性。

小班幼儿“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增强”,“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因此小班民间文学作品教学选择的内容应该易于幼儿通过动作或具体的行为表达。选材多以简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方便用肢体表达的内容,如:“两只老虎、对答歌、点点虫、小老鼠上灯台”,这类童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非常喜欢,易于接受;中班幼儿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且能运用丰富形式展现的民间文学作品。所以在童谣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谜语,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绕口令的内容;大班幼儿“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因此大班活动的内容应该能让幼儿多方位感知生活的美,如:“三个和尚、盲人摸象、老鼠嫁女”的故事表演,有利于让幼儿用唱歌舞蹈、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去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结合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特点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皮亚杰认为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儿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活动的最大效益。因此幼儿园民间文学作品活动应该结合作品的具体形式来发挥活动的效果。如:我园大班组教学当中的民间故事《三个和尚》。开始部分一个和尚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及三个和尚的内心变化到寺庙的大火,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绘声绘色,语气时而悠缓时而急促,孩子们仿佛被带到故事中。在反馈记录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汇,完整复述这个故事,体会到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同伴友好合作、友好相处,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大家”。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故事内容有趣,以对话较多,于是我们进行了分角色表演,幼儿能很快融入到角色中来,能准确、大胆的说出对话内容。教学证明,这种表演类的民间故事在中大班幼儿中深受欢迎,活动效果显著。

(三)结合内容承载的思想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作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以前,在这漫长的阶段,民间文学作品在每个时期都保留着其独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是否是积极向上、健康育人的,是否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如:在民间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知道了谦让,以此培养幼儿谦让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幼儿知道了遇事要动脑筋,要乐于帮助别人。在《守株待兔》中懂得了要爱劳动,不偷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德的教育如涓涓溪流,悄悄流入幼儿的心田

(四)结合民间文学的特质来选择幼儿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作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有着自身优越的特质,如童谣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富于趣味性;谜语、民间故事源自生活,通俗易懂;神话、传说人物生动,情节奇妙。我们的民间文学活动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质,以增强活动效果。

如在进行童谣活动时,老师的选材不仅注意运用童谣语言简练的特质,还注意到了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中以句型规整、节奏性强的童谣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体验童谣的特质。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有叙事式的童谣,有问答式的童谣,连锁歌、数字歌充满了趣味性,孩子在无形中就感受童谣的趣味性和韵律美,由此引发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之情。

幼儿故事内容篇8

一、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学前儿童文学语言发展的特点,我们以诗歌、故事、散文这三种文学体裁为基点,整合构建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

1.诗歌的形式经验

儿童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儿歌和儿童诗在语言形式上都表现为分行分节,通过句式长短的变化,按照音韵和谐规律塑造出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因此,幼儿关于诗歌的形式经验集中表现在节奏韵律和句式结构两个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能感知儿歌琅琅上口的特征,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如边拍手边吟诵儿歌《拍花箩》:“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在边吟唱边游戏的过程中,有关诗歌节奏韵律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

稳定阶段:知道诗歌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在诵读儿歌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这种节奏感,如在念《上山打老虎》时能体验到诗歌的节奏感所带来的。对于诗歌短小精悍的句式(如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和杂言句)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

拓展阶段:对不同的诗歌类型(如数字歌、连锁调、谜语和绕口令等)有所感知,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尝试运用文学语言,根据诗歌重复句式进行仿编。比如根据《什么弯弯》的重复句式仿编出儿歌。

2.故事的形式经验

儿童故事包括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与其他文体相比,故事在形式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角色和情节。因此,幼儿关于故事的形式经验以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理解情节结构为主。其中,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而对情节结构的理解则包括幼儿对故事主要情节乃至主题的概括。《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为:3~4岁阶段“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4~5岁阶段“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5~6岁阶段“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这些目标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与生活故事不同的是,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对童话故事中幻想、拟人表现手法的感知也是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理解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即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稳定阶段:能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讲述。在对故事情节结构的认知方面,能从最初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逐步发展到理解故事情节的整个发展脉络,即起始―发展―高潮―结尾。

拓展阶段:能运用故事中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能运用书面语句式描述人物特征。以《三个强盗》为例,在讲故事时,不再使用口语句式,如“这里有三个黑乎乎的东西,有斧头、喇叭……”,而是尝试使用故事中的书面语句式,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强盗,他们穿着黑斗篷,戴着高高的黑帽子”。能初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即粗略地说出故事发展的过程),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预测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并初步感知童话故事幻想、拟人的表现特点。

3.散文的形式经验

儿童散文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它联想自由而无拘束,但仍有一个内在的结构线索将所有材料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形式特征。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两种,一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二是作品中的“我”。《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指出,5~6岁幼儿“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其中就包含了幼儿对于散文语言美与意境美的欣赏,而这种对散文美的感受又是建立在幼儿理解散文内在的结构线索与画面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的发展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在成人的引导下,能逐渐了解散文所描绘的主体,即人、物或景。

稳定阶段:知道散文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与意境,如在学习《池塘音乐会》时,知道这篇散文所描写的是夏日池塘中的音乐会,理解三幅画面的内容,即“风娃娃唱歌,柳条伴舞;青蛙唱歌,池塘水伴舞;蟋蟀唱歌,小鱼儿伴舞”,只有把握了散文中这三幅画面内容的意境,幼儿才能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

拓展阶段:理解不同情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线索,按照散文的某一结构线索(事物形象、时间、空间或人物等),尝试仿编散文中的语句或段落。例如,散文《秋天的雨》中的各个画面分别呈现了秋天的雨“像颜料盒”“像金色的小喇叭”“有着好闻的味道”,而将各个画面串联起来,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角度来描述秋天的雨的。幼儿按照这一结构线索,能在成人的引导下仿编出类似语句。

二、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欣赏离不开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经验。基于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以下促进幼儿文学形式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1.精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选择多样的文学作品,能丰富幼儿的阅读材料,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不同的语言风格。首先,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体现体裁的多样性。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幼儿文学作品特别讲究形式美,诗歌、故事和散文都有自身的语言风格和外在形式,它们对幼儿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次,教师应为幼儿选择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幼儿文学作品可能只表现某一种形式和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众多不同的作品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比如,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美的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秋天的雨》描绘了秋雨的美,而《谁最美》则形象地告诉幼儿蜜蜂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此外,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还应考虑其年龄特征,为小、中、大班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难度应有所区别。为小班幼儿选择的作品,人物、情节都应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词语富有色彩和音响效果,结构上有比较工整的重复和变化的特点。为大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人物、情节、情感变化比较复杂。为中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介于两者之间。

2.组织专门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在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

首先,按照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制定活动目标。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虽然符合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如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语言、创意表达作品等,但这种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特征。不同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比如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应体现幼儿对作品结构线索的理解和把握;故事有人物和情节结构,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则应体现幼儿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但有时相同文体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特征,如《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和《聪明的狐狸》都是童话故事,情节曲折而有趣,有一个共同的人物――狐狸,但两个故事又有所不同。《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中的狐狸贪婪而愚笨,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凸显了聪明的小兔子形象,所以目标的设定可以侧重于对互道晚安后狐狸的心情与行为的变化以及对狐狸和小兔子形象的认识。《聪明的狐狸》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中应侧重于让幼儿认识五个人物的特征,并通过语言和动作去理解人物形象。

其次,根据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组织活动。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经历了感知―理解―表达的过程,幼儿文学形式经验的学致也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帮助幼儿完成从感知到理解,进而到运用和创造经验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散文《听雨》的活动中,教师先在音乐的背景下富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散文,让幼儿获得关于作品的完整的听觉感受。接着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再次完整地朗诵诗歌,并结合图谱提问:“雨点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最后结合幼儿的经验,请幼儿想象:“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幼儿提供表达散文形式经验的机会。

再次,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经验来选择教学手段。一方面,在围绕文学形式经验组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比如,在童话故事《野猫的城市》中有很多野猫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表演游戏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散文诗《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教师可以选择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与理解作品的内容;绕口令《上楼下楼》节奏感强,教师可以选择动作辅助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和掌握作品的节奏。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活动各环节中的文学形式学经验方面的目标,适时运用教学手段。例如,在故事学习中,幼儿有时需要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时又需要通过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入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理解,这时让幼儿倾听,其效果就要好于动画的介入。因为幼儿通过倾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甚至细节,而动画的介入则会带来较多的干扰因素。但是,如果将动画放在幼儿倾听之后,则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进行提问。比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童话故事《会爆炸的苹果》的内容,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故事里谁种了真正的苹果树?狐狸为什么要弄假的苹果树?狐狸用什么做了假的苹果?故事里的小猪是什么样的?故事里的狐狸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线索。

3.创设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学习和运用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文学作品学习环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抓住各种机会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发展。

首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渗透文学形式经验。我们发现图画书的内容往往就是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作品,围绕图画书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必然会渗透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比如,早期阅读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及预测图画书的画面,但与此同时《一园青菜成了精》这首趣味十足的童谣又蕴含着明显的节奏韵律,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中发展“感知节奏韵律”这一文学形式经验。

幼儿故事内容篇9

下面,就我在小班开展幼儿分享阅读活动的一些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前测

开学初,为了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幼儿的阅读情况,我们对幼儿阅读能力进行测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 情感态度方面:喜欢阅读、听别人讲故事的幼儿占50%:能够安静倾听别人讲故事的幼儿占1 7%:愿意给别人讲故事的幼儿占7%。

2 知识经验方面:知道书的正反,能正确持书的幼儿占27%:能正确翻书,知道从封面开始阅读的幼儿占20%;能正确指认书的封面、封底、页码的幼儿占27%;能够说出书名,知道他们的含义的幼儿占7%;能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朗读文本的幼儿占17%:能够理解图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幼儿占10%。

3 能力技巧方面:在阅读时,能够回答书本相关的内容的幼儿占17%;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简单复述故事大意的幼儿占27%:阅读时能够区分图画和文字间的关系的幼儿占27%;能够按照页码有序地进行阅读的幼儿占33%;喜欢复述故事,敢于当众进行表述的幼儿占17%;遇到不认识的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代替文字的幼儿占3%。

二、主要实验方法

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家长问卷法、个别提问法、集体阅读法。

1 观察法:通过有规律地开展阅读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幼儿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了前测,并作以记录、整理和分析(例如我在测查幼儿是否能够正确拿书、知道从左到右的阅读规则、按照页码有序地阅读时,我对幼儿说:“请你从书柜上把《袜子》那本书拿来,读一读好吗?”)。

2 家长问卷法:每完成一个教学读本后,教师将读本发给家长,请家长先完整地阅读一遍故事,帮助孩子熟悉故事情节,同时,观察幼儿对读本的反应和理解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并做好记录,反馈老师(例如:幼儿在家是否主动要求家长为其朗诵读本;幼儿在家,是否主动为家长朗诵读本;阅读后,是否能主动提出自己对读本的看法)。

3 个别提问法:在测查幼儿是否知道书的结构时,我竖着拿着书的外侧,对幼儿说:“请你说一说,哪里是书的封面和封底?”在测查幼儿是否了解书名的含义时,我说“今天我们来读一本新书,它的名字是《小狗的一天》,你能猜出来,书里面主要讲的是谁吗?”在测查幼儿是否了解词汇的含义时,老师指读文字说:“你们知道xx是什么意思吗?”

4 集体谈话法:阅读完故事《上床睡觉》后,对第7页进行提问:“小床怎么了?为什么?小动物们还能继续睡觉吗?”请幼儿围绕这个些问题表达意见。

三、环境创设

1 书柜的摆放及图书的投放。我们在教室中相对安静、光线充足的地方创设单独的图书角。图书柜是高度适宜的、开放式的。书柜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数量充足的、幼儿已经学过的读本或幼儿熟悉、喜爱的图书;为幼儿提供桌椅,鼓励幼儿独自阅读,并给予指导。

2 墙面布置。我们开辟专门的阅读墙,并在上面将读本中的主要角色展现出来。另外,我们经常对部分读本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幼儿运用涂色、记录等方式进行纸张活动。然后将幼儿作品张贴到墙上(例如:涂色熊熊、记录天气等)。

3 区域布置。在走廊、楼梯等室外环境中融入读写因素,注重多角度阅读环境的熏陶。例如:自制小书《我爱读书》、《我喜欢》;自办小报《我为奥运加油》、《心系汶川》等。

4 其他。集体阅读时,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生动、语速与音量适合幼儿:座位排列要有创设平等、分享的阅读氛围;给予经常提供参与翻书、发放图书的机会,并注重示范和指导。

四、主要指导方法

1 游戏融入训练法。在培养幼儿喜爱图书、喜爱阅读方面,我经常采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参与,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幼儿阅读感兴趣的图书。例如:“看数字(页码)翻书”一一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看数字翻到对应的页码,然后阅读当页的文本内容。在这一游戏中,一方面提高了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还让幼儿在积极情绪下,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看图片(字卡)翻书”一一在阅读小书《袜子’》时,老师出示“红、蓝、绿、黄、黑、白”的字卡,幼儿将数翻到对应的页码,然后阅读。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对重点字词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听老师指令(文本内容)翻书”――在阅读小书《我是谁》时,老师说出“我是厉害的海盗;我是快乐的小丑;我是美丽的公主:我是绿色的恐龙。”等指令,幼儿翻到对应的页码,然后阅读文本内容。通过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结构。

2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初次阅读一本书时,先让幼儿了解图书基本结构,向幼儿介绍封面、书名、作者和页码和封底,然后,在每一次阅读中坚持阅读书名、作者、页码。但在开始阅读大书的时候,我发现大书的页码字有一些小,集体阅读时幼儿看不清楚页码的数字,于是,我将页码的数字打印出来贴到页码处,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页码,积累有序阅读图书的感性经验。

3 培养幼儿的阅读技能。在阅读大书时,我首先引导幼儿先看图画,观察图画的主要内容、对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变化等细节,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广泛交流――例如在阅读《袜子》时,我先请幼儿阅读最后一页,引导幼儿观察爸爸的眼睛、嘴巴、鼻子,模仿爸爸的样子,进而猜测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同一物体或人物在不同页码画面中的变化,预测故事情节的变化――例如:在阅读《月亮船》时,我引导幼儿观察月亮、小河在不同页码中的位置、远近、大小、形状变化,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情节变化和故事结构;在回顾故事内容时,经常就故事中的地点、人物、情节等提问题,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情节变化和结构――例如:在回顾《袜子》时,我会问:“书里面讲的是谁的故事(人物――爸爸)?他在干什么(主要事件――晾袜子)?他晾了哪些颜色的袜子(红、蓝、绿、黄、黑、白――发展顺序)?”

4 在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为幼儿提供观察成人书写(如帮助幼儿记录其口述的故事内容等)和亲自参与书写有关的活动(如做标识等)的机会,注重示范、体验和分享;提供简单的涂色、绘画、连线

等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5 培养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表述的能力。经常鼓励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故事、表演节目;引导幼儿愿意为他人讲述、复述感兴趣的故事;多为幼儿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我坚持在班级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个小演员、每天一个预报时段、每周一个好故事。我们每天两位幼儿为大家播报天气,在这一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了画天气的图标、写日期、自己的名字等,还能声音响亮地播报日期、天气情况、温度,甚至看着茶杯、水龙头的图标说出“请小朋友多喝水、勤洗手、少生病”的提示语。另外,每周周五下午开展一次“家庭表演故事”活动,请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为大家表演故事。孩子们与家长先后表演了《小马过河》、《乌鸦喝水》、《小壁虎借尾巴》、《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小兔乖乖》、《青蛙乐队》、《早餐很重要》、《小熊拔牙》、《小红帽》、《三只小猪》、《拔萝卜》《三只蝴蝶》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孩子们在每一次的表演中都增长了知识、得到了快乐。

五、实验结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对班上原有30名幼儿的阅读指标进行测查记录(见表2)

从2表中可以看出:

1 情感态度方面:喜欢图书、乐于阅读的幼儿达67%;喜欢听别人讲故事的幼儿达83%;愿意给别人讲故事的幼儿达50%;能够安静倾听别人讲故事的幼儿达50%。

2 知识经验方面:知道书的正反、能正确持书的幼儿达67%;能正确翻书,知道从封面开始阅读的幼儿达87%;能正确指认书的封面、封底、页码的幼儿达80%;能够说出书名,知道他们的含义的幼儿达40%。能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朗读文本的幼儿达67%;能够理解图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幼儿达43%。

3 能力技巧方面:能够回答书本相关的内容的幼儿达50%;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简单复述故事大意的幼儿达60%;阅读时能够区分图画和文字之间关系的幼儿达67%;能够按照页码有序地进行阅读的幼儿达83%;喜欢复述故事,敢于当众进行表述的幼儿达60%;遇到不认识的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代替文字的幼儿达33%。

六、对比与分析

对阅读训练前、后期的测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幼儿在阅读情感态度、知识经验、阅读能力技巧三方面的所有指标,达到“好”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1 情感态度方面:喜欢图书、乐于阅读的幼儿上升17%;愿意给别人讲故事的幼儿上升43%;能够安静倾听别人讲故事的幼儿上升33%。

2 知识经验方面:知道书的正反,能正确持书的幼儿上升40%;能正确翻书,知道从封面开始阅读的幼儿上升67%;能正确指认书的封面、封底、页码的幼儿上升67%;能够说出书名,知道书名含义的幼儿上升33%;能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朗读文本的幼儿上升50%:能够理解图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幼儿上升33%。

3 能力技巧方面:在阅读时,能够回答书本相关的内容的幼儿上升33%: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简单复述故事大意的幼儿上升33%;阅读时能够区分图画和文字之间关系的幼儿上升了40%:能够按照页码有序地进行阅读的幼儿上升了50%:喜欢复述故事,敢于当众进行表述的幼儿上升43%;遇到不认识的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代替文字的幼儿上升30%。

总的来说,幼儿在阅读情感态度、知识经验、阅读能力技巧三方面指标,“好”的比例平均上升了39%,“差”的比例下降36%。

七、认识与体会

1 分享阅读读本比较适合小班幼儿进行阅读。通过一学年的实践,发现“分享阅读”比较适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

每个读本页码都不超过8页,符合幼儿在数学方面学习10以内数的教育目标:

大多数读本都是单幅图画,更有利于成人引导幼儿观察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学习从画面细节变化预测故事情节的方法;

文字数量少、不超过一行,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和对文本内容的朗读,帮助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2 在习惯培养方面要坚持的原则。即,应该做到:细节入手,规则统一:细心观察,及时纠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 为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和模仿的机会。小班幼儿好“模仿”,例如正确的持书翻书、有感情地边指边读文本内容、大胆的当中表演简单的对话等,都是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老师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认识,并为幼儿尽可能多地作正面的模范。在阅读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模仿的机会,强化幼儿所模仿到的“映像”。

幼儿故事内容篇10

一、教具的使用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生理特点。3-6岁的幼儿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对于画面生动、情节丰富、声音逼真的故事、图片、影像兴趣浓厚,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具使用的重要地位。科学合理地设计和使用使教具成为了语言活动中孩子兴趣的激发器,大胆表现的舞台和参与的线索。教具的选择和制作要结合教育内容及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典型性、实用性等原则。教具的呈现和收回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加上教师的精彩演绎才能充分发挥教具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习得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平时使用的教具一般是图片、课件、挂图、手偶、故事磁带等。在平时我们可以自己根据活动的需要自己制作教具,比如我们在学习《小船悠悠》的时候我们用废旧材料制作了木偶剧,孩子们也特别的喜欢。并且都很喜欢自己来操作讲述

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爱幻想是孩子的特性,故事《春天的电话》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活动中我以声像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和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所以说课堂教具的准备不单单是我们平时用到的,还需要我们多动脑筋。

二、情景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幼儿特点,给幼儿提供听的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对幼儿训练听的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良好的听的习惯,对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同样对待。教室的摆设、教具等都可作为训练幼儿口语能力的素材,让孩子在训练中提高动手能力,对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语言情境,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有了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内容,而且,这种形式,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故事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幼儿的注意,根据故事教育内容创设环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内容从枯燥无味变得直观形象,这种环境也利于孩子们产生兴趣,例如,中班语言《三只小猪》,这个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但是,如果讲故事时,只是老师讲,幼儿听,那么,让幼儿感受到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己,但是,我们根据故事内容设置上情境,如,用用稻草当草房子、积木当木头盖房子等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情境,不但故事内容掌握得好,重要的是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深深感受到了故事所带来的寓意。比如我们在进行《噼,噼,小鸡出壳了》这节活动时我们设计了大自然的场景,幼儿带有小鸡的头饰,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蛋壳”中出来,边欣赏

一体机中展示的春天的场景边学习故事。使其活动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让幼儿参与进来比让幼儿单单坐在椅子上来听来说受到的效果要增加好几倍。并且幼儿很自然的学会了其中的对话并能够根据情境提示进行仿编。

三、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活动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还要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水平以及对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幼儿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幼儿的兴趣得以保持。在活动进行时,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幼儿注意力,再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新授活动时,教师可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刺激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幼儿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针对中大班的幼儿)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口述,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像力。

四、故事讲述要有技巧

讲故事时教师身体语言的运用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讲故事比读故事更具个性特点,教师可观察幼儿的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如重复和辅以动作等。讲故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和较高的表演才能。

其实,教师只要改变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幼儿参与讲故事,不仅能让听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能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地听故事,为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时,我将故事中的角色

(如猫妈妈、小猫、蜻蜓、蝴蝶等)分别做成一些竖牌材料,在讲故事时,请幼儿上来自选一块牌子,要求讲到哪个角色,拿那块牌子的人就要举起牌子自转一圈。加入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拿牌子的幼儿不得不更认真、仔细地听故事,同时也使下面坐着的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为整个故事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其实,讲故事归根到底还是突出一个“讲”字。优秀的故事,除了情节的趣味性外,还藏着许多美丽的语言。要想感受其中语言的韵味,就要讲故事人充分运用声音的表情。声音也有很多种表情,运用得当的话能带着听者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讲故事,不必拘谨严肃,也不要害羞,可以换换自己的声音、语言,用游戏或扮演的方式。进入故事情节,自然流露人物对话的感觉。说话的声调要有抑杨顿挫、高低起伏、大小快慢、喜怒哀乐,不能像背书,一字一句念出来就好了,必须要有感情融入在内,讲出的故事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例如,该巫婆上场时,用邪恶高八度的声音,轮到小小蚂蚁的戏,则可以用纤细微弱的声音来表现。

除了声音的运用外,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故事讲述的过程之中。比如讲《狼来了》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喊狼来了的时候请幼儿一起用手做喇叭状一起喊狼来了。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五、环境与生活细节的渗透

在活动中进行的故事教学只是短短的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所以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通过环境的布置(情景再现)使幼儿耳须目染,对故事掌握的更加熟练,比如我们这个月进行了,《小猫钓鱼》《三只小猪》《三只蝴蝶》《老鼠嫁女》就可以把教室分为四个角,每个角里针对故事进行环境装饰,制作头饰等表演的道具,这样孩子们可以随时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故事的掌握也更加的深

入了,在进行故事表演的时候对每个故事提出的表演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由易到难。也可以让幼儿对故事中的道理理解的更加透彻。

再者进行故事教学之前我们针对故事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调查。调查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度、对故事中渗透的相关知识做一些铺垫。这样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孩子们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回答问题就会特别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