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买年货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4:02:33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1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10年通则)于2010年9月27日公布,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对于从事国际贸易实务人员、国际物流实务人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人员、国际贸易法的教学人员来说,是值得关注、学习、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本文试图对《2010年通则》的最新发展做一些归纳和概括,以期对《2010年通则》的学习起一些辅助作用。

一、修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的原因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可以简化磋商程序和合同内容,节省谈判时间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交易效率。①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有利于买卖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②国际商会自1936年起草第一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来,就不断定期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有个趋势,即每隔10年,国际商会就会推出新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年通则》考虑了:目前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国际货物贸易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普遍使用,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③船舷这一概念在划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风险中的实际作用,连环贸易,伦敦保险协会2009年修改货物保险条款等因素。根据国际货物贸易实践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和国际贸易数据交换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为了使国际货物贸易更为安全、便利和规范,为了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④国际商会对《2000年通则》的内容和形式做了6次修订,做了必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最终形成《2010年通则》。

二、《2010年通则》内容的主要变化⑤

与《2000年通则》比较,《2010年通则》的主要变化如下:

1.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为11个。《2010年通则》删去了《2000年通则》的4个术语:DAF、DES、DEQ、DDU,新增了2个术语:DAT、DAP。

2.贸易术语由原来的E、F、C、D四组分为两大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和仅适用于水运的贸易术语。第一大类: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其中,DAT即Delivered at Terminal,类似于《2000年通则》里DEQ,指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包括港口)卸货后,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而DAP,即Delivered at Place,类似于《2000年通则》里的DAF、DES和DDU,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包括港口)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第二大类: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

3.加入终端处理费用的归属,以保证不出现真空。《2010年通则》有助船舶管理公司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因为经常有买方在货物到港后,投诉被要求双重缴付码头处理费,一是来自卖方,一是来自船公司,而《2010年通则》明确标明货物买卖双方支付码头处理费的责任。

4.取消了“船舷”的概念。《2010年通则》删除了FOB、CFR、CIF下以货物越过船舷作为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界限的规定,规定:卖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这一变化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国际贸易实务。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划分标准,是与传统的吊装吊卸方式相适应的。现代运输方式的滚装滚卸船方式和集装箱运输已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广泛使用。在采用滚装滚卸船运输方式下,货物是经打开的船门直接运进和运出的。而在集装箱或多式联运情形下,货物实行的是门到门、仓到仓运输。因此,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划分标准在实际中已不起作用,应予取消。⑥以“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长期以来饱受争议,而该争议在修订1990年通则时就已存在,但当时还是保留了“船舷”的规定。此次修订最终删除了“船舷”的规定,强调在FOB,CFR和CIF下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

5.规定了连环贸易中国际货物买卖双方责任义务的划分。《2010年通则》在指导性说明中对FAS,FOB,CFR和CIF几种适用水上运输的术语首次提及连环贸易,在CPT和CIP的A3项中也有提及,规定了货物在运输期间,连环贸易中国际货物买卖双方责任义务的划分。在商品的销售中,尤其是大宗货物买卖中(矿产贸易中很常见),货物经常在一笔连环贸易下的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由于连环贸易中货物由第一个卖方运输,作为中间环节的卖方就无须装运货物,而是由“获得”所装运的货物而履行其义务。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销售中的应用,《2010年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因此,《2010年通则》对连环贸易模式下卖方的交付义务做了细分,弥补了《2000年通则》中在此问题上的不足。

6.将《2010年通则》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2010年通则》不仅适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也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贸易术语在传统上被运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然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大型贸易集团,像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欧洲单一市场的存在,使得原本实际存在的边界通关手续在某些情况下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另外,美国人更愿意选择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适用于国内货物销售,而不是将美国同意商法典里装运和交货条款适用于国内货物销售。国际商会认识到这些贸易术语对国内和国际销售合同都是适用的。所以,《2010年通则》在一些地方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7.电子文件取代纸文件。《2010年通则》顺应国际贸易的电子货运趋势,规定在货物买卖双方同意下,电子文件可取代纸质文件。《2010年通则》赋予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完全等同的功能,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广泛使用,电子文件可以取代纸质文件,顺应了国际货物贸易数据电子信息化趋势。这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国际示范法、发达国家国内法的做法也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科技发展对国际贸易惯例发展的影响。

8.引入了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2009年版本的保险条款。由于英国在保险业的历史影响,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是国际货物保险中运用最广泛的条款。《2010年通则》是自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2009年修改以来的第一个版本,充分考虑了这些保险同款的变动。

9.加入与反恐有关系的内容。这表现在有关安全的核准书及这种核准书要求的信息。如今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关注度很高,因而要求检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在《2010年通则》指导性解释下,货物的买方、卖方和运输承包商有义务为各方提供相关资讯,知悉涉及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否满足安检要求,此举将帮助船舶管理公司了解船舶运载的货物有否触及危险品条例,防止在未能提供相关安全文件下,船舶货柜中藏有违禁品。因此,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

10.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的表述方式的变化。与《2000年通则》相比,《2010年通则》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承担运输风险和费用的责任条款,所有规则的表述也更加简洁明了。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版本规定的各种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的表述可以看出。

《2010年通则》规定的各种贸易术语下国际货物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对照表⑦

11.《2010年通则》注意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鹿特丹规则》衔接。相关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尽可能采取一致的表述。加强了实用时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不同年代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适用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8个版本,即1936年版本,1953年版本,1967年版本,1976年版本,1980年版本,1990年版本,2000年版本,2010年版本。虽然《2010年通则》已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2010年通则》实施之后,并非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其他年代版本就自动作废。国际贸易惯例在适用的时间效力上并不存在“新法取代旧法”,即新版本生效,旧版本并不失效,这与国内法的修订效果是不同的。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可自愿采用《2010年通则》内容,也可采用其它年代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在援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必须指明是那一年的版本,尤其是同一个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不同版本中的表达形式及内容有较大的修改变动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一种任意性规范。一般来说,它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通常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对国际贸易当事人不产生必然的强制性约束力。⑨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可以选择适用,同时,也可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条款,按照双方协商一致的合意做出修改,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一旦采用并订入合同,就发生法律效力。⑩

《2010年通则》已经正式生效。这值得国际贸易实务人员、国际物流实务人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人员、国际贸易法的教学人员关注、学习、探讨和研究,以促进实务和教学的跟进和发展。

注释:

①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28.

②黎孝先,石玉川,王健,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4.

③,2011年7月9日登录.

⑧黎孝先,石玉川,王健,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6.

⑨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上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43.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2

合同编号:_________

_________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买方)与_________供应公司(以下简称卖方)就卖方为_________设备工程向买方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经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签定本合同,共同遵守如下条款:

一、合同标的

1.本合同标的为_________设备系统,包括设备供货及服务。

1.1 卖方的所有供货及服务必须使完成后的射击馆设备系统完全满足技术规格书的要求,技术规格书详见合同附件(1)略;

1.2 卖方为买方设计制造并提供系统所需的设备及材料,详细清单见合同附件2(略);

1.3 卖方向买方提供所供货物的以下服务:设计、培训、安装、测试验收、_________的服务、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

1.4 卖方应对本合同项下其承担的全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以确保上作的进度符合合同附件3(略)的要求。

2.货物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交货时间如表(略)所示。设备交货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月;设备开始安装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设备调试验收完成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具体的供货范围、技术规格及技术图纸、工程执行计划时间详见合同附件(略)。

二、价格

1.合同总价:(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货物的价格包括了主机及随机附件的制造、包装、税费、关税、商检费以及安装凋试、验收、培训、技术服务(包括技术资料、图纸的提供)、质保期保障等的全部费用。

3.本合同价格为固定不变价。

4.如果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与总价不一致时,以单价为准并修正总价。

三、货物产地及标准

1.产地

货物为_________仪表厂的_________米电动靶、控制桌、总控制台,_________竞技体校_________的_________米升降靶,________航天科技集团公司_________所的_________米输送靶,_________市_________电子设备厂的_________米移动靶,_____公司的_____射击、电子报靶系统的全新的(原装)产品。

2.标准

本合同所指的货物及服务应符合国家体委体育器材设备审定委员会和国际射击联合委员会的标准。

四、交货

1.交货地点:_________市_________区_________镇_________体育训练基地_________工地地面。

2.卖方在按期收到买方预付款后,按本合同第一条要求的交货时间将货物运至合同交货地点卸货后(连同货物清单)交于业主。

五、包装、装运和运输

1.包装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包装方式的确定及包装费用均由卖方负责;由于不适当的包装而造成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有任何损坏由卖方负责。

2.包装应足以承受整个过程中的运输、转运、装卸、储存等,充分考虑到运输途中的各种情况(如暴露于恶劣气候等)和______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露天存放的需要。

3.专用工具及备品备件应分别包装,并在包装箱外加以注明其用处。

4.每一包装箱两个侧面用不褪色的油漆和明显易见的中文字样做出标记。标记内容包括:箱(件)号、毛重、尺码(长________宽_________高用mm表示)、净重(kg)、到货地址、收货人名称、合同编号以及“勿近潮湿”、“小心轻放”、“此边向上”等。

5.包装费、运费已包含在合同价内。

六、保险

货物到达交货地点之前的所有保险费用(按货物总价的_________%价值投保)和派往买方进行服务的人员投保人身险和其他有关险种,由卖方负责。

七、装运单证

采用铁路运输、船运或空运的以下单证原件在交货同时交给买方,其单证副本(或复印件)则应在交货前_________天交给买方:

1.装箱单一式_________份,注明合同号、装运标志、货物内容、每件包装尺码及重量;

2.制造厂出具的质量及数量证明书各一式_________份。

八、付款

1.本合同签署生效后_________天内,买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即¥_________元给卖方作为合同预付款;

2.在所有合同货物到达合同交货地点并经开箱验收合格后_________天内,买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即¥_________元给卖方。

3.全部货物安装调试预验收合格后_________天内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即¥_________元给卖方。

4._________运动会结束后_________天内,买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即¥_________元给卖方。

5.付款方式:采用支票、银行汇票、电汇三种形式。

九、履约保证金

1.卖方应在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应买方的要求向买方提交以买方为受益人的金额为合同总价_________%即¥_________的履约保证金。

2.在卖方不能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任何一项义务的情况下,造成违约责任,买方有权用履约保证金的资金补偿其任何直接损失。

3.履约保证金有效期是到货物质保期期满为止,如果交货期的延长引起质保期顺延,卖方有义务将履约保证金的有效期顺延。

4.履约保证金应用人民币,采用下述方式提交:由买方接受的国内的一家信誉好的银行用招标文件提供的(或其他买方接受的)格式提交的银行保函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5.在卖方完成其合同义务(包括任何保证义务)后_________天内,买方将把履约保证金退还卖方。

十、技术文件

1.卖方应在供货同时向买方提供所有有关本合同执行的技术文件。如果工程必需但合同又未作规定的要卖方才能提供的技术文件,卖方也应及时向买方提供。技术文件可以是手册、图纸或其他形式的文件资料。

2.上述技术文件应包含保证买方能够正确进行安装、操作、检查、维修、维护、测试、调试利运作的需要的所有内容。

3.买方完全按照技术文件的指导进行的任何安装、操作、检查维修、维护、测试、调试所引起的系统和/或设备或其部件的损坏由卖方承担责任。

4.卖方应按照买方要求提供上述技术文件一式两套给买方。

5.所有卖方提供的技术文件的全部费用已包含在合同货物价格中。

6.所有未列明交付时间的卖方应提供的技术文件,必须单独包装伴随设备按货物交付时间交付给买方。

7.买方收货后如发现卖方未提供有关文件,可以推迟付款,直至卖方补齐有关文件。

十一、知识产权

1.卖方应保证,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该货物或货物的任何一部分时,免受第三方提出的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起诉。如发生此类纠纷,由卖方承担一切责任。

2.卖方为执行本合同而提供的技术资料、软件的使用权归买方所有。

十二、伴随服务

1.设计

1.1 卖方必须配合买方的施工设计,在合同生效日期后的_________天内将满足于施工设计所需的详细资料提供给买方。

1.2 买方进行的与卖方产品选用有关的设计,如果提请卖方审核,卖方应在_________天内完成审核,对该设计进行确认或提出建议。

2.安装与调试

2.1 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合同设备安装所需的材料及技术资料。

2.2 卖方在自己的货物到现场后即刻派合适的人员到现场进行安装和调试工作。安装和调试时间为_________天。

2.3 卖方完成的工程内容有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的,业主可要求卖方负责修缮完妥。卖方无法使工程内容达到合同要求的,业主可要求卖方做出赔偿。

2.4 卖方应确保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由于卖方的过失造成的损失,由卖方承担。

2.5 有分包商的,卖方对其分包商的过失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3.测试与及预验收

3.1 卖方必须在交货的同时,向买方提供按本合同的技术规格、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的测试与及预验收方案。

3.2 买方组织测试及预验收工作,预验收合格后,买卖双方签署预验收合格证书。

3.3 如果卖方没有按以上要求,按买方安排的时间进行有关工作,买方有权在相应的付款时间段推迟付款,直至卖方完成此时间段的工作。

4.培训

4.1 卖方负责提供现场操作、维修培训方案及一式_________份培训资料。

4.2 卖方负责对买方受训人员进行操作、维修培训,对通过受训的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十三、验收方式及质保期

1.货物运抵交货地点后,买卖双方需马上派出代表前往工作现场,双方进行箱外验收。箱内物品由双方在安装前(到货后______天内)约定时间一次性共同开箱验收,如发现缺少、损坏部件,卖方须及时补交给买方,如因此造成工期拖延,买方有权按延期交货索赔。

2.合同货物安装和调试完毕后,按照本合同规定的技术规格、制造商的技术规范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买方签署预验收合格证书。如验收发现所供货物不按合同规定制造,买方有权提出索赔。验收后双方签署预验收合格证书一式_________份,双方各执一份。

3.卖方必须确保在_________运动会期间整个系统的正常使用,并派专人在_________运动会期间进行现场维护,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4.本合同的质量保证期(简称“质保期”)为_________运动会结束之日起_________年(或合同货物到货后_________个月)内。质保期内卖方进行质量“三包”。

5.质保期满后,若有零部件出现故障,经权威部门鉴定属于寿命异常问题(明显短于该零部件正常寿命)时,则由卖方负责免费更换及维修。

6.质保期满后,应买方要求,卖方应参考届时的市场价格,优惠向买方提供必须的零配件。

7.在有关部门进行的验收时,卖方应及时配合买方,如卖方在买方通知后仍不及时到场配合验收,则视卖方的合同义务未完成,由此造成买方损失的,买方有权提出索赔。

8.卖方货物不符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方可拒收货物或解除合同。买方拒收货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丢失的风险由卖方承担。

9.最终验收:质保期满后,买方组织有关部门按合同规定的标准进行最终验收。

十四、异议索赔

卖方同意买方选择下述方法解决索赔事宜:

1.卖方对于所提供的设备与合同要求不符负有责任。卖方同意买方拒收货物并把被拒收的货物的金额以合同规定的同类货币付给买方,卖方负担由此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包括银行利息、运输和保险费、检验费、安装费、仓储和装卸费以及为保管和保护被拒绝货物所需要的其它必要费用;

2.如货物到达后发现有受损和有疵劣,根据货物的疵劣和受损程度以及买方遭受损失的金额,经双方同意降低货物价格;

3.对有缺陷的零件、部件和设备,卖方应同意更换,以达到合同规定的规格、质量和性能,卖方承担一切费用和风险并负担买方遭受的一切损失。同时卖方应相应顺延被更换货物的质保期。

4.卖方承担因安装原因造成的一切损失。

5.如果在卖方收到索赔通知后_________天内,卖方未作答复,上述索赔应视为已被卖方接受。如卖方未能在卖方收到索赔通知后_________天内或征得买方同意的延长期限内,按照买方选择的方法解决索赔事宜,买方将有权从预付货款或从卖方开具的履约保证金中扣回索赔金额,同时保留进一步要求索赔的权利。

十五、不可抗力

1.由于一般公认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不可意料的事故而不能按合同规定交货时,卖方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告买方,证明事故的存在。

2.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双方应努力寻求采取合理的方案履行不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其他事项。如人力不可抗拒因素继续存在,致使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后_________天内仍不能交货,买方则有权解除合同,这时,买卖双方均不互提出索赔。买方不承担终止合同的责任,也不可没收履约保证金。但卖方必须在_________天内如数返还买方支付的预付款及利息。

十六、逾期完工及逾期付款的罚则

1.卖方如不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完工(除本合同第十四条的不可抗力因素外),则必须支付违约金给买方,违约金率按货物总金额每天_______‰计算。如超过合同规定完工期限__天后卖方仍不能完工,则买方有权解除合同,而卖方除按货物总值每天_______‰计付给买方作为违约金(计付时间由卖方收到预付款日起至支付违约金日止)外,仍须立即按双倍于预付款金额计得的罚款支付给买方,如上述违约金金额仍不足以补偿买方因卖方违约造成的损失,买方有权进一步向卖方提出索赔。

2.如果买方不能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付给卖方预付款,则卖方有权延期交货;如果超过合同规定支付时间的_________天买方仍不付预付款,则卖方有权解除合同,这时买方应按货物总金额的_________%计违约金付给卖方:如果买方未按合同的规定的日期付货款给卖方,则买方也应支付由此产生的违约金,违约金按拖欠款金额每天______‰计算,直至该款付清为止。超过合同付款期______天买方仍不付款,由此造成卖方的损失,应由买方向卖方作出补偿。

3.本合同中对于买方付款和卖方完工有先决条件的约定,按约定执行。

十七、产权与风险转移

1.货物的产权,只有卖方将设备和材料运至交货地点且交付给买方时由卖方转移至买方。

2.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货物到达买方仓库并经买方开箱检验且出具相应报告时由卖方转移至业主。

3.在拒收情况下,或者解除合同的,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卖方承担。

4.产权和风险的转移,不影响因卖方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买方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

5.卖方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卖方承担。

十八、争端的解决

1.凡与本合同有关而引起的一切争议,买卖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经协商后仍不能达成协议时,任何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

2.本合同的诉讼管辖地为_________有管辖权的法院。

3.在进行法院审理期间,除提交法院审理的事项外,合同其他部分仍应继续履行。

4.本合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进行解释。

十九、通知

1.本合同一方给对方的通知应用书面形式送达合同中规定的对方的地址,电传或传真要经对方的书面确认,以电报形式的通知,从当地邮电局发出电报的第_________天视为送达。

2.通知以送到日期或通知书的生效日期为生效日期,两者中以晚的一个日期为准。

二十、税和关税

1.中国政府根据现行税法对买方征收的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税费均应由买方负担。

2.中国政府根据现行的税法规定对卖方或其雇员征收的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税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和部件的进口关税、所有货物的国内增值税)均应由卖方负担。

3.在中国境外发生的与本合同执行有关的一切税费均应由卖方负担。

二十一、合同生效

本合同在满足以下二个条件后生效:

1.合同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合同签字日期以最后一个签字日为准;

2.卖方按要求提交了履约保证金。

二十二、其它

1.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和本合同之所有附件均为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样法律效力。如前后出现矛盾按本合同、合同附件、投标文件、招标文件的顺序执行。

2.在执行本合同的过程中,所有经买卖双方签署确认的文件(包括会议纪要、补充协议、往来信函)即成为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其生效日期为双方签字盖章或确认之日期。

3.卖方在执行该合同时,须向买方另外上交该合同总造价的_________%(¥_________元)的管理费。该费用买方在每次付款时按比例扣除。

4.除买方事先书面同意外,卖方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让其应履行的合同项下的义务。

5.本合同一式__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___份。

6.本合同合计_________页a4纸张,缺页之合同为无效合同。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3

一、修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的原因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可以简化磋商程序和合同内容,节省谈判时间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交易效率。①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有利于买卖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②国际商会自1936年起草第一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来,就不断定期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有个趋势,每隔10年,国际商会就会推出新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目前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国际货物贸易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普遍使用,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③,船舷这一概念在划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风险中的实际作用,连环贸易,伦敦保险协会2009年修改了货物保险条款等,使修改“2000年通则”成为可能和必要。根据国际货物贸易实践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和国际贸易数据交换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为了使国际货物贸易更为安全、便利和规范,为了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④,国际商会征求了各国家国际商会的意见,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专家和法学家提供了2000条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国际商会对“2000年通则”的内容和形式做了6次修订,做了必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最终形成《2010年通则》。

二、《2010年通则》内容的主要变化⑤

与“2000年通则”的规定比较,“2010年通则”规定的主要变化如下:

1.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为11个。“2010年通则”删去了“2000年通则”的4个术语:DAF、DES、DEQ、DDU,新增了2个术语:DAT、DAP。

2.贸易术语分为两大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和仅适用于水运的贸易术语。第一大类: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第二大类: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

3.加入终端处理费用的归属,以保证不出现真空。“2010年通则”有助船舶管理公司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明确标明货物买卖双方支付码头处理费的责任。

4.取消了“船舷”的概念。“2010年通则”删除了FOB、CFR、CIF下以货物越过船舷作为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界限的规定,规定:卖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现代运输方式的滚装滚卸船方式和集装箱运输已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广泛使用。在采用滚装滚卸船运输方式下,货物是经打开的船门直接运进和运出的。而在集装箱或多式联运情形下,货物实行的是门到门、仓到仓运输。因此,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划分标准在实际中已不起作用,应予取消。⑥

5.规定了连环贸易中国际货物买卖双方责任义务的划分。在商品的销售中,尤其是大宗货物买卖中(矿产贸易中很常见),货物经常在一笔连环贸易下的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由于连环贸易中货物由第一个卖方运输,作为中间环节的卖方就无须装运货物,而是由“获得”所装运的货物而履行其义务。“2010年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

6.将“2010年通则”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2010年通则”不仅适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也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2010年通则》在一些地方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7.电子文件取代纸文件。“2010年通则”顺应国际贸易的电子货运趋势,规定在货物买卖双方同意下,电子文件可取代纸质文件。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广泛使用,电子文件可以取代纸质文件,顺应了国际货物贸易数据电子信息化趋势。

8.引入了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2009年版本的保险条款。

9加入与反恐有关系的内容。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

10.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的表述方式的变化。“2010年通则”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承担运输风险和费用的责任条款,所有规则的表述也更加简洁明了。

11.“2010年通则”注意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鹿特丹规则》衔接。相关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尽可能采取一致的表述,加强实用时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8个版本,但是“2010年通则”实施之后,并非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其他年代版本就自动作废。国际贸易惯例在适用的时间效力上并不存在“新法取代旧法”,即新版本生效,旧版本并不失效,这与国内法的修订效果是不同的。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可自愿采用“2010年通则”内容,也可采用其他年代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在援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必须在合同中或者订单中指明是那一年的版本。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一种任意性规范。一般来说,它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通常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对国际贸易当事人不产生必然的强制性约束力。⑦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可以选择适用,同时,也可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条款,按照双方协商一致的合意做出修改,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一旦采用并订入合同,就发生法律效力。⑧

国际贸易惯例不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除非得到国家的认可,惯例是不具有普遍的拘束力的,它的适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采用了某项惯例,它对当事人就具有拘束力。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习惯是不同的。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渊源,在国际条约大量制定以前,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国际习惯对所有国家有约束力,除非某个国际国家一直反对某项国际习惯的养成和存在。

不同版本国际贸易惯例是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技术条件下国际贸易实务作法的固定化、一般化、具体化和明确化,便利国际贸易双方当事人更好地履行国际贸易中的义务和享受国际贸易中的权利,从而避免国际贸易纠纷的产生。

《2010年通则》已经正式生效,值我们关注、学习、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528.

②黎孝先,石玉川,王健,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P54.

③http:///view/91596.htm,2011年7月9日登录.

④http:///view/91596.htm,2011年7月9日登录.

⑤《Incoterms(r) 2010 By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ICC Publication No.715,2010 Edition.

⑥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532.

⑦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143.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4

该组术语被称为“启运”术语(departureterm),其仅包括一种,即EXW,英文为ExWorks(…namedplace),即工厂交货(…指定地点)。该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在此术语下,卖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在商品的产地或所在地(如工厂、仓库)将货物置于买方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货。此时风险由卖方转移到买方,保险利益也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一般由买方办理保险,保险费由买方承担。此种情况下,保险利益的转移与交货一致。

二、F组贸易术语

该组术语被称为“主运费未付”术语(maincar-riageunpaid)。包括FCA、FAS和FOB三种贸易术语。(一)FCA术语全文为FreeCarrier(…namedplace),即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此术语也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在此术语下,卖方需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即完成交货。卖方承担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控制之前的风险,买方承担将货物交由承运人控制之后的风险,此时,保险利益由卖方转移至买方。此术语下,注意如指定的地点为卖方所在处所,则交货点和风险转移点为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提供的运输工具上;如指定的交货地点为其他地点,则在卖方的送货运输工具上(未卸下,notun-loaded),此时交由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处置时,风险就转移到买方。此种方式下,交货点与风险转移点一致,交货后的保险由买方安排,保险费由买方支付。(二)FAS术语FreeAlongsideShip(…namedportofship-ment),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此术语适用于使用船舶运输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等水上运输方式。在此术语下,卖方负责在规定的时间、指定装运港将已办理出口清关的货物交到买方所派船只的旁边,即完成交货,如船只可以靠码头,卖方将货物放置码头即可;如买方船不能靠岸,需要驳运,则卖方需要雇驳船将货物运至买方船边,完成交货。交货同时,风险转移到买方,保险利益也随之转移。(三)FOB术语FreeonBoard(…namedportofshipment),即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习惯称为装运港船上交货。此术语适用于使用船舶运输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等水上运输方式。在此术语下,卖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装运港,将合同规定的货物按装运港习惯方式交到买方所派的船只的船上,完成交货。风险转移点为货物越过船舷,在越过船舷前保险利益在卖方,之后,保险利益转移到买方。

三、C组术语

此组术语通常被称为“主运费已付”(maincar-riagepaid)术语,包括CFR、CIF、CPT和CIP四种术语。

(一)CFR术语

CostandFreight(…namedportofdestination),即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又称为运费在内价,以前版本中也用C&F表示。CFR术语也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此术语适用于使用船舶运输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等水上运输。此术语包含的价格为货物的成本和到目的港的运费,卖方必须负责办理货物出关的一切手续,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装运港,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交到自己所找船只并且已付运费的船上,此术语下,常常会被误解为卖方承担的风险一直到目的港为止,误以为是到货合同。实际上,此术语下,风险的转移点与费用承担点是脱离的,其风险转移点与FOB一致,是货物在装运港装船时,以船舷为界,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越过船舷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保险利益的转移与风险的转移一致,均以船舷为界。故在此术语下,卖方必须给予买方充分的通知(sufficientnotice),意指对该货物已装船的通知在时间上是“毫不延迟”(withoutdelay)的,在内容上是“详尽”的,可以满足买方为在目的港收取货物采取必要的措施的需要,包括为货物办理保险以转嫁越过船舷后的风险。如果卖方没有给予买方充分的通知,根据一般的国际惯例以及有些国家的法律,因此导致买方未能购买保险,如货物在海运途中的遭受损失货灭失,卖方不能以货物已越过船舷为理由而免除责任的承担。如英国1979年修订的《货物买卖法》中规定:“如果卖方未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致使买方未能办理保险,那么,货物在海运途中的风险被视为卖方承担。”在此情况下,风险由卖方承担,保险利益也在卖方。值得注意的是,CFR术语与上一组中FOB术语方式下,通常货物的保险由买方购买,但买方的保险利益从货物越过船舷起,因存在地理上的距离和时点上的差异,买方很难做到准点购买。如买方提前购买,被保险人为买方,需等货物越过船舷,此保险才真正开始;如买方延后购买,那延后的时间就成为空档期,无保险保障。

(二)CIF术语

CostInsuranceandFreight(…namedportofdestination),即成本加保险费、运费(…指定目的港),亦被称之为“到岸价”。该术语与FOB、CFR同为装运港交货术语,这三种术语也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三种贸易术语。该术语适用于使用船舶运输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等水上运输。卖方负责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装运港,将合同规定的货物交到卖方所找的船只的船上,支付运费,负责出口清关等一切手续和费用,同时自负保险费,为货物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值得注意的是,CIF虽然被称为到岸价,只是指此价格条件包含至到货港的运费、保险费,但风险的转移与CFR、FOB一致,均为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为止,与费用的支付点不重叠。按此价格成交,一般在货物买卖合同中订有关于保险的险别、保险金额等保险条款,卖方必须按合同的要求投保,如果合同中规定买方付款方式为信用证(letterofcredit,简写L/C)方式,在信用证的条款中会清晰列明卖方需要投保的保险的险别、保险金额等规定,如卖方不能按规定办理,在向议付行申请议付货款时,银行审单、审证时,发现严重不符即予退回卖方,不予议付。如货物买卖合同没有规定保险条款,按照国际惯例,卖方只需投保最低责任的保险险别,如我国海洋货物运输平安险、协会货物保险C款,如买方有要求,可在买方承担费用情况下,卖方可加保战争、罢工险等,最低的保险金额应为合同规定的价格上加成10%,以合同货币投保。在CIF术语下,保险投保方式与货物流通呈同方向,在货物越过船舷前,货物的保险利益在卖方,卖方投保时,被保险人一般为卖方,货物装船后,卖方一般通过背书转让,可指定受让人为买方或空白背书,将保险单转让给货物的所有者。这种方式比较便捷,且相对较节省,于保险人而言,承担的风险从出运港卖方的仓库到目的港买方的仓库,保险期限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全。

(三)CPT术语

CarriagePaidto(…namedplaceofdestina-tion),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此术语下卖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将合同中规定的货物交给卖方自己付运费(到目的地的运费),所找的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完成交货。出口方海关的费用等也由卖方负责。CPT术语价格与CFR一样,都包含货物成本和到目的地的运费,都属于装运合同,当然,卖方承担的责任、费用有一些区别,但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1.适用的运输方式和提交单据不同。CFR适用于水上运输,需向买方提交已装船清洁提单,而CPT适合任何运输方式,包括海、陆、空或多式联运,故视不同的运输方式,提交的单据也不同;2.交货地点不同。CFR交货地点在装运港,CPT因运输方式的不同由双方约定,可以是卖方所在地由承运人通过的运输工具上,也可以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运输承运人或多式运输承运人的运输站或其他收货点的卖方送货工具上;3.风险划分点和保险利益转移点不同。CFR以货物越过船舷作为风险划分点和保险利益的转移点,而CPT以货交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为界。

(四)CIP术语

CarriageandInsurancePaidto(…namedplaceofdestination),即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此术语从传统术语CIF发展而来。此术语下,卖方需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将合同中规定的货物交给卖方自己付运费所找的承运人,完成交货,并为货物安排运输保险。与CPT一样,CIP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CIP与CIF的区别与CPT与CFR的区别相似,不再赘述。在CIP方式下,风险划分点和保险利益的转移点与CPT一致,均是以货交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为界。

四、D组贸易术语

此组术语一般称之为到达术语,包括:DAF、DES、DEQ、DDU、DDP五种。

(一)DAF术语

DeliveredAtFrontier(…namedplace),即边境交货(…指定地点),指卖方于约定时间,在毗邻国家(地区)关境前的边境指定地点,在其送货车辆上,将合同约定、经出口清关的货物置于买方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货。该术语适用任何运输方式,但主要用于铁路或公路运输。在此方式中,费用和风险的划分的时间地点比较一致,都于卖方完成交货时。交货前的运输、保险费用有卖方承担,之后的费用都由买方承担,保险利益的也在完成交货时才从卖方转移到买方。DAF下,如使用铁路运输方式时,卖方可以取得一直到最终目的地的全程联运单据,但需由买方承担过边境后的运输费用和风险。同样,如卖方安排了一直到目的地的保险,边境后的保险费应由买方承担。

(二)DES术语

DeliveredExShip(…namedportofdestina-tion),即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卖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在目的港的船上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完成交货。交货前的一切费用、出口清关的费用由卖方负责,进口关税、货物运至最终目的地的费用等由买方承担。风险划分在完成交货时,保险利益转移点也在此时。该方式适用于水上运输和后程为水上运输的多式联运方式。

(三)DEQ术语

DeliveredEXQuay(…namedportofdestina-tion),即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目的港码头交货。买方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在目的港的码头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完成交货。卖方负责出口清关、到目的港的码头交货前的运费、装卸费、保险费等一切费用。买方负责交货后的一切费用,包括进口关税、运至最终目的地的费用等。风险划分点和保险利益转移点都在目的港的码头完成交货时。该方式与DES一样适用于水上运输和后程运输为水上运输的多式联运方式。

(四)DDU术语

DeliveredDutyUnpaid(…namedplaceofdesti-nation),即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在进口国内的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完成交货。卖方负责货物出口的一切手续和费用,负责到进口国指定地点的完成交货前的运费、保险费等,但不包括进口关税,买方负责进口关税和其他进口手续。该方式下的风险划分点和保险利益转移点均为完成交货时。该方式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五)DDP术语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5

关键词:Incoterms;贸易术语

一、解读贸易术语

1、贸易术语的含义

国际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它是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示在不同的交货条件下,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对货物价格的构成、交易的地点、双方应承担的费用、责任及风险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语。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术语都是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者英文缩写字母来表示。为了避免和解决在国际贸易中对普通贸易术语的使用发生纠纷,国际商会于1936年专门编纂了一套统一各种贸易术语解释的文本,命名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因此,国际贸易术语成为了现代国际货物买卖中不可或缺的专门用语。

2、《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修订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自1936年制定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商贸往来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该通则先后经历了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七次的补充与修订。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于2010年9月27日公布,2011年1月1日在全球正式实施。

3、国际贸易术语的作用

(1)、有利于买卖双方洽谈交易和订立合同

国际贸易术语虽然不能代替合同中的全部内容,但是每种贸易术语都能简练、准确地表述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在买卖双方谈判过程中,无需对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谈判,只需要双方确定一种贸易术语,即可明确在交接货物中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使交易手续变得简化,缩短了谈判的时间,有利于买卖双方迅速达成交易协议,进而订立合同。

(2)、有利于解决买卖双方贸易中出现的争端

买卖双方订立合同时,有时对合同条款考虑的不周全,造成某些事项的规定不够明确,可能就会使买卖双方发生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友好协商或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决时就会根据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因此贸易术语的一般解释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对国际贸易的实践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3)、有利于买卖双方核算价格和成本

由于贸易术语能表示商品价格的组成,比如CIF价格除了包括成本外,也包括运费和保险费。双方确定成交价格时,就会考虑所采取的贸易术语中包含了哪些从属费用,力求报价更加透明合理,因此国际贸易术语有利于买卖双方开展成本与价格的核算。

二、国际贸易术语最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术语数量的变化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贸易术语有13个,分别是: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运费付至)、CIP(运费及保险费付至)、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DU(未完税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P(完税后交货)、EXW(工厂交货)、FCA(货交承运人)、FAS(船边交货)、FOB(船上交货),而最新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则减少为11个,它删去了之前的DAF、DES、DDU、DEQ四个术语,新增加了DAP(目的地交货)和DAT(运输终端交货)两个术语,DAP表示当卖方在指定的港口或目的地,将处于在运输工具上准备卸载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了交货任务。DAT表示当卖方在指定的港口或目的地,将货物从抵达的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了交货任务。其实DAF取代了之前的DAF、DES、DDU术语,而DAT则取代了DEQ术语。DAT和DAP两个术语的增加,有助于船公司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是自己还是卖方,这对于贸易纠纷的处理产生了巨大的帮助。

2、贸易术语分类标准的变化

之前《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分类标准是按照术语的起始字母将贸易术语分成四组,即C组主运费已付、D组到达术语、E组启运术语和F组主运费未付。而《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则是按各种术语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将11个术语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为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包括EXW、FCA、CPT、CIP、DAT、DAP、DDP。第二类为仅适合于水运的术语,包括FAS、FOB、CFR、CIF。之前的那种按照术语起始字母的分类标准,会使一些使用者在辨别不同术语之间的差别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由于使用者错误的选择,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新的分类标准会比原来使用起来更加容易辨别,这有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不同的运输情况,选择自己最佳的贸易术语。

3、风险划分点的变化

自《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颁布以来一直都规定,一些传统的适用于水上运输的主要贸易术语如FOB、CFR和CIF都是强调以货物越过“船舷”作为划分风险的界限,即卖方承担货物至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为止的所有风险,而买方承担货物自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起的所有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控这一风险转移的临界点,而且滚装滚卸船方式和集装箱运输这些现代运输方式已经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广泛应用,将“船舷”作为风险转移的界限更加不适用于实务操作,所以新修订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最终删除了“船舷”的界限,它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所有风险,而买方则承担货物自装上船开始起的所有风险。

4、买卖双方义务的变化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虽然将双方各自的义务划分为10项,并且以镜像方式对比,但是买卖双方的义务还是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在2010新修订的通则中A2/B2项增添了与安全相关的清关手续,在A10/B10项规定了双方要向对方提供安全信息协助的义务,表明国际商会和世界各国对贸易安全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了贸易安全的责任。再比如,之前的A6/B6项费用划分改为现在的费用分摊,它明确了买卖双方应承担的费用和运输风险,使所有规则表述相比以前更加得清晰简洁。

5、术语适用范围的变化

以前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通常只适用于跨国界的国际贸易销售合同,但是随着近年来世界上自贸区、自由港以及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如欧盟、东盟等的不断扩大,使本来实际存在的国与国之间的通关手续逐渐淡化了,因此《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首次规定了其不仅适用于国际间的贸易销售合同,也适用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货物销售合同以及各国国内的货物销售合同。(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俞毅.国际贸易实务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4页

[2]刘慧芳.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254页

[3]徐立青.国际贸易实用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273页

[4]张丽英,刘佳. 析《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新发展及其背景[J].法制研究,2012,7

[5]梁乃峰.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

[6]王蓉.浅析《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J].时代经贸,2012,5

[7]邓旭.《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变化和发展[J].国际贸易探索,2011,12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6

关键词:物权保留 出口债权 追索

中图分类号:DF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71-03

一、物权保留条款的简介

(一)物权保留的含义

物权保留,也可称为所有权保留,是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或补充协议中约定,在货物交付后卖方保留货物的所有权直至买方付清货款为止。

物权保留,最初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法律技术,即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时点从通常的货物交付时延后至货款全额付清时,主要用于在买方破产时,避免货物被计入破产财产或浮动抵押计划。随着德国法在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且由于物权保留条款具有良法的本质,即在保护卖方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实际损害买方利益,这种法律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直至1976年,英国高等法院就Aluminium Industrie Vaassen BV v.Romalpa Aluminium Ltd[1976] 1 WLR(WEEKLY LAW REPORTS)676案(见案例一)作出裁决,物权保留这种法律技术被认为正式被英美法接受。

案例一:荷兰出口商向英国买方出口一批货物,英国买家将其中部分货物出售给第三方最终买家。荷兰出口商与英国买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交付货物的所有权只有在买方清偿了对卖方的所有债务后才转移给买方。”

后来买方破产,卖方有10万美元货物未收回。破产管理人证明:以买方名义存入银行的款项有3万美元,该款项是买方向第三人销售卖方货物的收益。荷兰出口商(原告)主张对保管人账户中的款项享有物权权益,并追索转售项下的收益。英国买方(被告)承认合同中相关条款的效力,但同时主张:一旦货物销售给善意第三方,则被告与原告之间的关系应为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原告不应享有对转售货物收益的追索权。

法院最终判定,合同条款表现出设立诚信关系的意旨,即英国买方实质上以受托人的身份占有货物,但有权在正常情况下向第三方销售该货物。在英国买方没有将全部货款付清之前,荷兰出口商实际享有该货物的物权,因此享有追索转售收益的权利。

该案判决表明,卖方可以通过所有权保留条款从已出卖的货物上获得益处。保留货物所有权的条款也被称为“Romalpa”条款,自此案以后,该条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采用物权保留的方式,将所有权的转移与货物转移分开处理,通过所有权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出口商的利益,最大限度保证出口商通过赊销方式发送货物后可以收回账款,可以使卖方有效避免交付货物后丧失货物所有权却又得不到付款的风险。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对物权保留条款性质及设置虽不尽相同,但在买方未完全付清货款的前提下,物权保留条款对卖方权益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

(二)世界各国对物权保留条款的不同规定

英国的《英国货物买卖法》第17条约定,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即当事人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所有权保留;或根据第19条第二款约定,在卖方使用指示提单的情况下,需根据卖方指示交货,卖方保留货物处置权利,货物所有权不转移;也可根据第19条第三款约定,卖方将以买方为支付人的汇票和货物物权凭证一起交给买方时,表明卖方保留了处置货物的权利,货物所有权不转移。

美国的《美国统一商法典》中“货物所有权的保留”是以“担保权益”的面目展现出来的。其第1-201(37)条及2-401条规定,卖方在货物已装船或交付给买方后对货物进行所有权保留,在效力上相当于对“担保权益”的保留。当货物特定后,买方获得“特别财产权”,卖方在货物已发运或已交付给买方后所保留的对货物的所有权(财产权),效力上只相当于保留担保权益。买方获得的“特别财产权”,是附条件的所有权,标的物上会有卖方的货物价款担保权。同时第9-107条规定,若这种担保权益是为了担保标的物的价款的部分或全部,则构成“价款担保权益”。

而大陆法系中,法国物权法中对所有“所有权保留”的理解,实质上是一种担保性财产托管的理解,卖方具有在一定条件下请求买方返还出卖物的权利,但出卖物所有权的其他权利(包括处分权)完全被买方所行使。

德国的《德国民法典》第455条还规定了支付全部价金是所有权移转的推迟生效条件。

我国的《合同法》第134条也明确规定,如果买方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货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该条法律规定将所有权保留担保债权的功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承认物权保留条款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二、物权保留条款的适用范围

(一)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

由于物权保留条款通过延迟物权转移时点,较好地保障了卖方应收账款权益,因此,物权保留条款在很多国家(尤其是英美法体系国家)法律中被认为具有抵押担保的性质。同时,由于物权保留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货物被计入破产财产或浮动抵押计划,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具有对抗破产管理人或浮动抵押权人的性质。因此,部分国家法律为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设定了一定的形式要件。

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模式主要有4种:(1)意思主义;(2)书面主义;(3)登记生效主义;(4)登记对抗主义。

采意思主义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确定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为双方合意,即有证据证明双方曾就物权保留达成一致即生效。

采书面主义的《德国民法典》则往往规定物权保留条款只有双方书面明确约定时方可生效,如《德国分期付款买卖法》;法国法律要求,物权保留条款需要经合同双方单独签字生效;意大利法律要求物权保留条款须在合同中及发票中均有所体现。

《瑞士民法典》属于登记生效主义,物权保留条款需要向相关机关进行登记方能生效。

《意大利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和《台湾地区民法典》属于登记对抗主义,即要求附转卖审批权的物权保留条款(Proceed Clause)和延伸的物权保留条款(Prolonged Clause)只有在登记的情况下才能对抗第三人。

在合同中设立物权保留条款时,应当按照合同所适用法律及买方所在地法律对物权保留条款的形式要求进行约定,以确保物权保留条款的有效性(见案例二)。

案例二:国内出口企业F公司于2011年9月向瑞士进口商Q公司出运了15票货物(纺织品),双方约定支付方式为O/A120天。2012年1月,F公司收到破产管理人通知,Q公司于2011年12月进入破产程序。虽然买卖双方在贸易合同中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但F公司未在瑞士对物权保留条款进行登记。根据《瑞士民法典》规定,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为登记生效。F公司在主张取回货物时,破产管理人拒绝认可物权保留条款的效力,这对出口商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后来,仔细审核贸易合同发现,买卖双方合同约定适用中国法,而我国法律中尚未对物权保留条款的生效条件作出规定。在此基础上,F公司再次向破产管理人主张行使物权保留条款。虽然破产管理人仍然拒绝认可物权保留条款的有效性,但同意就F公司的债权达成和解。最终,F公司与破产管理人就债权达成了和解,和解比例远高于一般债权人分配比例。

(二)物权保留条款的效力范围

物权保留条款一般保护的是买卖合同中卖方对买方的应收账款权利。但是,为加强商业效率的保护,各国法律中均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也称“以手护手”制度),对善意第三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交易进行保护。因此,在善意第三人从买方购买物权保留项下货物时,物权保留条款将因丧失标的物而被迫终止。但若转卖买方并非善意第三人,则物权保留条款仍将适用。

针对这种情形,一般物权保留条款衍生出了延伸的物权保留条款(Prolonged Clause)。而如前所述,由于延伸的物权保留条款(Prolonged Clause)对抗第三人的天然性质,越来越多的法律中开始规定延伸的物权保留条款(Prolonged Clause)以登记作为对抗第三人的条件。

一般物权保留条款的效力在货物被善意第三人购买时终止。同时,在买卖双方签订延伸的物权保留条款(Prolonged Clause)并登记的情况下,善意取得的情况将被排除(见案例三)。

案例三:国内出口企业Z公司于2011年3月向荷兰进口商K公司出口价值逾70万欧元的起重机,双方约定支付方式为O/A 360天。2012年4月,Z公司获悉K公司已申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Z公司不得不参与其后续破产债权的处置。

先前Z公司与K公司的贸易合同约定了全额收汇条款,同时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但由于货物已被K公司转卖至L公司,物权保留条款的行使遇到较大困难。幸运的是,经对K公司转卖情况仔细核实后发现,购买货物的L公司是K公司的关联公司,且L公司并未支付货款。

由于物权保留条款效力受到限制的前提为货物被善意第三人购买,因此可以认为K公司转卖给其关联企业L公司的行为不构成对物权保留条款的限制。Z公司向破产管理人声明,要求行使物权保留条款,但破产管理人拒绝接受我方主张。在这种情况下,Z公司积极与破产主管法官沟通,破产主管法官向破产管理人发函明确确认物权保留条款的有效性。后经Z公司努力,货物被取回后成功转卖。

(三)标的物的可识别性要求

物权保留条款的行使前提条件之一为标的物存在。只有在标的物可识别的情况下,标的物才被认为存在。因此,标的物的可识别性要求亦将被认为是行使物权保留条款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标的物不可识别的原因主要是添附,即指标的物因与其他物品混合、附合,或被加工而形成新的物品,且恢复原状从经济上或实际上不可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物权保留条款的效力将随着标的物的不可识别或灭失而终止。树脂案[1979]the case of Borden (UK) Ltd v.Scottish Timber Products [1979] 3 WLR 672(见案例四)是最好的体现。

案例四:1979年波顿有限公司(原告)向与苏格兰木材制品有限公司(被告)出口树脂,买方将树脂用于加工纸板,合同约定:树脂的所有权在全部货款付清时转移。布里基法官认为,这不是一个寄存货物的合同。他将本案与前文的ROMALPA案相区分,基于树脂用于生产过程而不是销售,树脂的所有权随着个体的消失而消灭,这样返还货款的权利就不存在了。

从这个案例得出的教训非常简单:如果将货物卖给一个制造商,且在买方付款之前,卖方知道货物将要用于加工制造工艺。这种情况下,卖方想要确定有效的付款担保,就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所有权保留条款达到这个目的。卖方如果想取得在制成品上的权利,他只能也必须明白无误地将该意思在合同中表示出来。”

藤普勒曼大法官在其充满睿智的判决中说,原告对树脂中的所有权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树脂已融入了纸板中,树脂不存在了。他补充说,假使原告对纸板仍然拥有所有权,其本应该依照英国《公司法》第95条之规定,将该权利当作是浮动设押进行登记。

巴克雷大法官指出,返还权利的主张要求,标的物始终处于可以确认的状态。他还认为,任何衡平法上的抵押均需要办理登记手续(虽然他认为这是个固定设押而不是一个浮动设押)。针对这种情况,一般物权保留条款衍生出了可转换的物权保留条款(Product Clause),即在物权保留条款标的物失去可识别性时,卖方将有权在新形成的物品上设立抵押权。

一旦出口商销售可能被用作原材料或零配件的货物时,可以使用可转换的物权保留条款(Product Clause),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如无法设立可转换的物权保留条款(Product Clause),也要在买方破产后积极的了解其他供应商情况,以期参加“供应商小组”,进而达到减损的目的(见案例五)。

案例五:国内出口企业M公司于2012年8月向德国进口商B公司出运24票轴承套圈,双方约定支付方式为OA60天。2012年10月,国内出口企业M公司联系B公司要求其支付货款时,获悉B公司已于2012年9月中旬进入预破产程序。M公司遂委托中国信保代其进行后续破产债权处置。

B公司与M公司签订的贸易合同中约定了一般物权保留条款。但M公司出运的货物已被B公司投入生产,成为B公司货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截至B公司进入破产程序,该批货物仍未销售。

虽然出口企业M公司与买方B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但由于货物已被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货物不具有可识别性,物权保留条款无法正常行使。经调查发现,其它原材料供应商也在合同中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且这些供应商已形成“供应商小组”集体向破产管理人提出要求行使物权保留条款。在已设立物权保留的全体供应商努力下,破产管理人同意将新生产的货物交给“供应商小组”处理。在新生产的货物被拍卖后,各供应商根据债权比例分配拍卖价款,实现了有效的减损。

三、物权保留条款在我国出口债权追索中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业信用支付日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设定物权保留条款是对出口企业的有力保护。当出现国外买方“拖欠货款”或“付款前破产”的情形时,物权保留条款能够将货物所有权保留在中国出口商手中,避免“货、款两空”的局面。虽然行使物权保留条款所赋予的权利存在诸多情形和困难,但是只要出口商在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物权保留条款类型,并采取合适的形式记录物权保留条款,并在风险发生后积极主张自身权利,就能有效地保护出口商的权益,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物权保留”便是出口企业未雨绸缪,防范买家信用和商业风险的有效手段(见案例六)。

案例六:我国出口商向德国买方出运了5票人造丝坯布,发票总金额为60万美元,支付方式为O/A90天。买方提货后,出口商了解到买方开始限制对外付款,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并意图引进新股东收购重组。幸运的是,该出口商在购销合同中与买方约定了“物权保留条款”,破产管理人最终根据此条款认可了出口商对该5票货物的所有权。经破产管理人就货物处理方案与出口商协商,破产管理人同意以原价的70%了结债务。最终,出口商成功收回了42万美元,最终损失率仅为30%。

本案之所以能成功减损,最主要是因为出口商与买方事先签署了“物权保留”相关协议,保留对货物的所有权。

可见,有效设置并运用物权保留条款,是保障出口商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建源.论所有权保留之延伸.比较法研究,2005(2)

[2] 王轶.论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构成.当代法学,2010(2)

[3] 龙著华,李克英.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所有权保留.法学杂志.2010(5)

[4] M.G.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2nd edtion

[5] Retention of Title: A Practical Guide to Legislation in 35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 Publishing.1993.2nd edition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7

关键词:套期保值;原则;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套期保值的原则与方式是高级会计师考试每年的必考内容,笔者将结合学习的心得体会帮助大家学习该原则和方式。权作抛砖引玉。

一、套期保值的原则(四个)

1.种类相同或相关原则

种类相同或相关原则,是指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所选择的期货品种必须和套期保值者将在现货市场中买进或卖出的现货商品或资产在种类上相同或有较强的相关性。只有如此,在套期保值操作中所选择的期货品种的价格与现货价格才能有大致相同的趋势,从而在两个市场上采取反向买卖行动才能取得保值效果。

比如:油脂加工厂未来要购入大豆作为原材料,所以进行套期保值只能是大豆期货,不能购买铜期货作套期保值,这就是种类相同。假定期货市场没有大豆期货,只有豆粕期货。由于大豆和豆粕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价格波动基本一致,所以若是没有大豆期货,企业也可以购买豆粕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这就是种类相关。

2.数量相等或相当原则

数量相等或相当原则,是指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买卖期货合约的规模必须与套期保值者在现货市场上所买卖的商品或资产的数量相等或相当。只有如此,才能使一个市场上的盈利额与另一个市场上的亏损额相等或接近。

比如:油脂加工企业未来要购入100吨的大豆,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要购入数量相同的大豆期货。假定1手大豆期货是10吨,则油脂加工企业只需购入10手大豆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即可,即数量相同。假定该油脂加工企业未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购入185吨的大豆,期货市场上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数量与现货交易完全一致,此时就要使用数量相当的原则。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购入18手或者19手的大豆期货进行保值。

3.交易方向相反原则(套期保值最核心的原则)

交易方向相反原则,是指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套期保值者必须同时或相近时间内在现货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采取相反的买卖行动,即进行反向操作。只有如此,交易者才能取得在一个市场上亏损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上必定出现盈利的结果,从而在两个市场建立盈亏冲抵机制,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若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交易方向相同,只能加大风险。该原则是最难理解的,也是考试最青睐的,所以考生必须熟练掌握。

比如,油脂加工企业半年后准备在现货市场购入100吨大豆,担心价格上涨,进行套期保值时要买入10手(每手10吨)半年期大豆期货(买入建仓)。半年后在现货市场买入100吨大豆时,同时要在期货市场上出售这10手大豆期货期货合约进行平仓(卖出平仓),即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交易方向是相反的。

4.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

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是指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所选用的期货合约的交割月份最好与交易者将来在现货市场上实际买进或卖出现货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出现的亏损额和盈利额受两个市场上价格变动幅度的影响,选用在相同或相近时间段的期货合约,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套期保值效果更显著。

二、套期保值的方式

1.买入套期保值

买入套期保值,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或“买期保值”,指套期保值者为了归避价格上涨的风险,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与其将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以该商品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当该套期保值者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现货商品的同时,将原买进的期货合约出售对冲平仓,从而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现货商品的交易进行保值。这种用期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

即:担心现货价格上涨,为了归避价格上涨的风险,首先在期货市场买入期货(买入建仓),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买进现货时,将原买进的期货合约卖出对冲(卖出平仓),不致因价格上涨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

买入套期保值适用于:准备在将来某一时间内购进某种商品或资产,防止价格上涨,使价格仍能维持在目前自己认可的水平的机构和个人。

2.卖出套期保值

卖出套期保值,又称空头套期保值或卖期保值,指套期保值者为了归避价格下跌的风险,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将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的现货商品或资产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以该商品或资产为标的期货合约(卖出建仓),当该套期保值者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商品或资产的同时,将原卖出的期货合约买入对冲平仓(买入平仓),从而为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商品或资产的交易进行保值。

即:担心现货价格下跌,为了归避价格下跌的风险,首先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卖出建仓),以便将来在现货市场卖出现货时,将原卖出的期货合约买入对冲(买入平仓),不致因价格下跌而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套期保值方式。

卖出套期保值适用于:准备在将来某一时间内卖出某种商品或资产,防止价格下跌,使价格仍能维持在目前自己认可的水平的机构和个人。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8

国际贸易活动中,货物风险转移问题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国际货物贸易中买卖双方应重视这个问题,了解有关国际惯例、国际公约和不同国家国内买卖法对于风险转移的规定,了解各种规定下,风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从卖方转移至买方,以便在订立合同时,合理地加以规定,做到既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能在执行合同时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一、风险和风险转移的含义

国际贸易中,货物的风险和风险转移问题是买卖合同当事人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对于货物风险,不论是各国货物买卖国内法还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及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对此均未作明确定义。

在谈论有关风险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 “风险” 的定义。国际贸易中涉及的风险,其定义应当为: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当事人以外的原因造成买卖双方正在履行或己经履行的合同中的交易的货物遭受毁损灭失的危险。

风险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一,风险只是代表一种可能性,风险发生的时间以及风险的后果以及影响都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是不可预测性。凡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确定会发生还是确定不会发生,都不能称之为风险;其二,风险的发生导致货物的毁损、灭失,不是由于买卖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的过错造成的,而是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卖双方当事人的外界力量所致。

另外,风险的发生不是货物进出口双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 而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假如客观原因已发生,但并没有造成货物的毁损或灭失,则不应归到我们讨论的范畴。其次,风险的发生时间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履行结束前。我们讨论的货物风险的转移问题就是研究出口商根据合同将货物转移至进口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承担问题。假如风险发生在契约达成前或订立过程中,则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货物损失肯定是由出口商负责;假如风险发生在合同履行结束后,则相应的货物损失就要由进口商负责。因此只有在合同成立后、履行结束前的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风险才能使风险转移问题的探讨具有必要性。

引发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事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事故,如地震、台风、火灾、水灾、海啸、大雪、暴风雨等;另一种是社会原因引起的事故,如战争、武装冲突、骚乱、罢工等,或国家行为引起的事故,如政府行为、政府禁运、国家作用、法令变化、检疫限制等。

(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非因买卖双方任何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是由买卖双方当事人自身以外的原因导致的,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偶尔发生的事故,如污染、碰撞、触礁、搁浅等。意外事件是一种偶然事件,与不可抗力相比,其不可预见性相对较弱,只要当事人尽到合理的注意仍不可预见即可,并不是根本不能预见;而且这种事件一旦被预见,通常是能够避免和克服的。

(三)第三人过错

第三人过错是指除买卖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对货物的损失具有过错,买卖双方当事人不存在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因过错导致货物损失的第三人应对合同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的当事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合同仅在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合同当事人之间仍然存在风险的承担问题。因此要明确此种情况下货物损失由买卖双方哪一方承担。至于承担风险的一方当事人是否要求第三人承担责任,与另一方当事人无关。

(四)货物固有属性或自然特性

货物固有属性或自然特性是指货物本身所具有的可能发生质变或损毁的固有特性,是货物与生俱来的特性,与外来损害无关。例如货物的易燃、易爆、易腐、易潮、易发酵、 易蒸发、易污、易受虫鼠咬食等特性均属于货物的固有特性。如果货物本身存在缺陷,则属于产品责任,不是风险范畴。这种因货物固有特性所引发的货物损失不可归责于买卖双方当事人的任何一方。

在明确了风险含义的基础上,再来明确“风险转移”的概念。风险转移指的是国际贸易货物的风险什么时候由出口商承担转移到进口商承担,其核心就是风险的转移时间。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如果货物风险已经由卖方转移至买方,则货物由于意外事件所遭受的损害或灭失,其损失应由买方承担,而且买方不能以货物遭受损害或灭失为理由拒绝支付货款;如果货物的风险尚未移转给买方,则货物损害或灭失的损失就仍然由卖方承担。

明确国际货物贸易中的风险转移,其主要目的是确定风险由买卖双方哪一方承担。如果风险未发生转移,卖方承担风险,买方不仅没有支付价金的义务,同时还有权利要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反之,如果风险发生转移,买方承担风险,无论货物实际情况如何,买方必须支付价金。所以,实践中必须明确风险何时发生转移。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关于风险问题的规定

截止2007年6月,有70个国家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①但英国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国家没有加入。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条的规定,该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处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前提是当事人双方所在国家都是是缔约国,或者尽管当事人双方所在国家都不是缔约国或者只有一方所在国是缔约国,但按照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由于中国在加入该公约时做出了两项保留,所以,我国的企业或个人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且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所在国都应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国。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风险转移确定了以下原则:

转贴于论文联盟

1.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时间的原则。《公约》第69条规定,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风险转移于买方承担。

2.过失划分原则。风险的转移是在卖方无违约责任的情况下。

3.国际惯例优先原则。《公约》第10条规定,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4.划拨是风险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根据《公约》的规定,货物在划拨合同项下前不发生转移。所谓划拨,又称特定化,是指对货物进行计量、包装、加上标记,或以提交装运单据,或向买方发通知等方式表明货物已归于合同项下。经过划拨的货物,卖方不得再随意进行提取、调换或挪作他用。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6条至第70条的规定,货物风险转移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公约允许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有关风险转移的规则。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其效力高于《公约》的规定。第二,如果买卖合同中没有具体规定,适用《合同公约》中的有关规定(详见表1).

其中涉及运输的合同,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不影响风险转移。对于风险转移的后果,《公约》第66条规定,货物在风险转移给买方后发生灭失或损坏,买方支付货款的义务并不因此解除,除非这种灭失或损坏是由于卖方的行为或不行为所造成的。

三、有关国际惯例的规定

在国际上,一些影响较大的贸易惯例,例如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和国际法协会制订的《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等,对风险转移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

依照《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第二条规定:国际贸易货物的风险应从货物装到船上时起转由买方承担;如果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保管以代替装船,则从实际交给承运人时起,风险转由买方承担。

《incoterms2010》中规定了卖方应在约定日期或期限内交货,11种术语分别规定了交货时间和地点,同时也就明确了风险转移的时间。

exw:指定交付地点或该地点内的约定点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

fca:在指定地点或指定地点的约定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

cpt:卖方将货物交给卖方负责签订或取得的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cip:卖方将货物交给卖方签订或取得的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dat: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运输终端,如码头、仓库、集装箱堆积场或公路、铁路、空运货站。卖方承担将货物送至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并将其卸下交由买方处置前的一切风险。

dap:卖方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指定目的地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之上且已做好卸载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

ddp:卖方在约定的地点或指定目的地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之上,已完成进口清关,且已做好卸载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

fas:卖方在买方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置于买方指定的船舶旁边,或以取得已经在船边交货的方式交货。

fob:指定的装运港内装船点,将货物置于买方指定的船舶之上。

cfr:货物装上船,交给卖方负责签订或取得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cif:货物装上船,交给卖方负责签订或取得运输合同的承运人。

《incoterms 2010》吸收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确定了货物的风险转移是在卖方“交货”时发生。买方承担风险转移后货物的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而卖方承担“交货”前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但“卖方交货时风险发生转移”这一原则的适用,要以双方都没有过失并且该货物已正式划归于合同项下为前提。

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承运人特指签约承担运输责任的一方。包括实际承运人和非实际承运人的货运人。按照通则的规定,如果买方指定卖方将货物交付给一个非承运人的货运人,当货物在其监管之下时,卖方也被视为履行了交货义务。即货交承运人也包括货交承运人。当卖方将货物提交承运人监管时,货物的一切风险和费用由卖方转移给买方。②

由于incoterms现在有8个版本,没有一个新版生效、旧版失效的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当事人愿意,8个版本都可选用。如果订立合同时,选用了《incoterms2000》中的贸易术语,要注意,按照《incoterms2000》中对fob、cfr、cif这三个术语的规定,还存在风险转移时间与交货时间的规定存在差异的情况。

四、主要的国内买卖法律的有关规定

各国买卖法对买卖货物的风险转移这个问题都十分重视,规定了一系列风险转移的规则。但各国法律对这个问题的规定不尽一致,有些地方差别还很大。特别是对于货物的风险转移的时间规定,西方各国法律主要分成了两种。

(一)由所有权转移时间决定风险转移时间

把风险转移同所有权转移联系在一起,以所有权转移时间决定风险转移时间,即“物主承担风险”原则,如英国、法国的买卖法即属于此类。

由于英国没有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因此我们特别留意一下英国国内的货物买卖法的相关内容。

首先,英国《货物买卖法》关于货物风险转移是“物主承担风险”原则。(第20条第1款:“除非另有协议,货物的风险由卖方承担直到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但是当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时,不论是否已经交货,货物的风险由买方承担。”)

其次,当一方的过错导致了交货的延迟时,风险由过错方承担,但是在该过错与风险导致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再次,当卖方是买方的受托人或保管人,或买方是卖方的受托人或保管人时,《货物买卖法》第20条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定并不能解除该方作为受托人或保管人本来应负有的责任。

(二)由交货时间决定风险转移时间

目前中国、美国、德国等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该项原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采用这样的风险转移原则。 转贴于论文联盟

关于货物风险的转移,我国《合同法》通过第142条~149条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对各国法律中的制度兼收并蓄的结果,特别是受到《公约》的影响。

我国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原则与美国《统一商法典》、《德国民法典》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奉行的原则是一致的:货物风险在货物交付时发生转移。

五、有关法律的比较

比较分析我国《合同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有关规定,可以得知它们之间并无明显不同,其共同点主要如下:(1)它们都承认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来划分双方承担风险的界限,而且承认这种效力高于法律规定;(2)它们均规定交货时间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3)它们均规定买方在特定地点收货的,风险自买方接收货物时起转移给买方承担;如果买方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方承担。在这一点上,《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完全一致;(4)卖方根本违反合同,买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及风险的承担等规定基本相同。

《美国统一商法典》、《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同点仅在于其范围和程度上,例如,《销售合同公约》第70条所规定的“卖方根本违反合同”,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510条第(1)款规定的“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都包括了卖方根本违约的各种方式,如卖方交付的货物质量、数量与合同不符,或存在第三方权利、要求等,其范围都比较广泛。而我国《合同法》第148条则规定“货物质量不符合要求”,显然其范围要比《买卖合同公约》和《统一商法典》的小。

总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是参考美国《统一商法典》制定的,而我国《合同法》又是参照《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制定的,这是三者存在许多共性的主要原因。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贸易术语教学方法

1.引言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相距较远,一般情况下,不能当面交接货物和单据,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

确定交货地点,以及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通常将这些称为交货条件。买卖双方在谈判和签约时往往通过使用的贸易术语来确定成交条件。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它是一个简短的概念(例如,“Ex Works”)或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例如,“EXW”),用来说明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构成,以及买卖双方交接货物地点及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以确定买卖双方在交接货过程中应尽的义务。

与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包括三种,《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和《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贸易实践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应用最为广泛,其他两种惯例较少使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讲解《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2.让学生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2.1掌握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术语的英文名称。因此,教师应首先介绍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Price Terms,或交货条件Terms of Delivery。这几个名称的含义是相同的,都经常出现在商务英语相关的教材、资料或认证考试中,要求学生记忆。

2.2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话题,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如,在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会出现贸易术语?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每一笔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都要谈判,确定谁来承担报关、报检、运输、保险等责任及相关的费用,这将使得国际贸易相关更加繁琐。然而,有了贸易术语,我们就可以用简短的概念甚至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说明买卖双方各自承担哪些责任及相关的费用。

其次可介绍贸易术语的概念。教师可以先用中文叙述并讲解,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贸易术语的英文概念。如Trade terms:They are abbreviation to explain the price composition,to define the method of delivery,to indicate who pays for what,to assume the liability.对以上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如abbreviation,price composition,method of delivery,indicate,assume,liability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前面提到的中文概念对整个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2.3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在介绍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我们可以接着引入话题时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让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贸易术语的作用。由于贸易术语是用简短的概念代表特定的含义,因此,买卖双方只要商定按哪种贸易术语成交,即可明确彼此在贸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这就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谈交易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买卖双方迅速达成交易和订立合同。

3.学习《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

3.1介绍《INCOTERMS2000》的相关知识

INCOTERMS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中文意思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由国际商会提出的,最早的是《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随后,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商会对INCOTERMS作了5次修订和补充。最后,于1999年9月国际商会对INCOTERMS1990进行修订,产生了新的版本《INCOTERMS2000》,并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3.2学习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

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被归纳为E、F、C、D四个组,每一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组进行讲解。E组只包含一个术语:EXW。F组只包含三个术语:FCA,FAS,FOB。C组只包含四个术语:CFR,CIF,CPT,CIP。D组只包含五个术语,DAF,DES,DEQ,DDU,DDP。

3.2.1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术语的含义

在讲解术语的过程中,教师可分组逐个进行讲解。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每个术语的英文全称。然后,对每一个英文单词进行讲解,并逐步引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及买卖双方应承担的责任。接下来我将用两个例子说明:

例1:讲解EXW。首先让学生记住EXW的英文全称,Ex Works。然后,结合每一个的单词的意思对这个术语进行讲解。“Ex” means “from”,“Works” means “factory”,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工厂交货。所以,这个术语的中文翻译就是“工厂交货”。因为所有这13个术语都是针对卖方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卖方在自己的工厂把货物交给买方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因此,买方就要负责从卖方工厂收货开始的一切的事宜如出口报关、报检、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例2:讲解FOB。首先,让学生记住的FOB英文全称,Free on board。然后,讲解每一个词汇的意思,以便对让学生理解术语的含义。“Free”意为“without obligation”,表示“没有责任、义务”。“On Board”意为“Put the goods on board the ship”,表示“放到船上”。因此,Free on board的中文翻译就是“船上交货”,意思是当卖方把货物交到指定装运港的船上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卖方负责把货物运到装运港船上的费用和出口报关、报检等事宜。买方则负责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3.2.2总体把握,让学生理解INCOTERMS2000的特点

E组的特点是“Departure”意思是“发货起运”,表示卖方只负责在自己的工厂发货就可以了。F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Unpaid”意思是“主运费未付”,表示卖方不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C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Paid”意思是“主运费已付”,表示卖方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卖方并不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线是装运港越过船舷或在出口国货交第一承运人,所以,C组的术语又有一个特点――象征货。D组的特点是“Arrival”意思是“到达”,表示卖方承担把货物运到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运费并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

INCOTERMS2000中13个术语排列的特点是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增加,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减少。

4.结语

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贸易术语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相关的一些其它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等。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篇10

内容摘要………………………………………………………………………3

一、引言………………………………………………………………………4

二、交付………………………………………………………………………4

(一)交付的概念……………………………………………………………4

(二)交付的方法……………………………………………………………4

三、风险转移…………………………………………………………………5

(一)风险转移的概念………………………………………………………5

(二)风险转移的原则………………………………………………………5

四、我国法律规定的交付与风险转移的关系………………………………8

(一)我国对风险转移与交付关系的规定及含义…………………………8

(二)交付与风险转移关系的具体分析……………………………………8

(三)非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 11

五、结语…………………………………………………………………… 11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自由贸易的加大,交易日益频繁,伴随着交易过程的延伸和多样化,新的情况也不断出现,从而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以交付、风险的转移等几个问题尤其突出。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作为结论,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首先分别从交付的概念、方法,和风险转移的概念、适用原则进行阐述,后根据我国目前法律之规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着重结合案例分析了如何正确理解、适用“交付主义”、几种不同交付方式所产生的不同风险转移、以及几种特殊买卖形式中交付与风险转移的关系。之后,简单的对非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进行了说明。最后,作者谈出了自己对交付与风险转移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交付;风险转移;交付主义;所有权主义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自由贸易的加大,交易日益频繁,伴随着交易过程的延伸和多样化,新的情况也不断出现,从而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以交付、风险的转移等几个问题尤其突出。本文试从交付和风险转移的概念、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作以简单阐述。

二、交付

(一)交付的概念

在我国民法原理中,关于物权的变动区分有两种公示方法,即对于不动产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和对于动产以“交付”的公示方法。

交付即移转占有。例如,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就是将对物的占有移转给买受人。这是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彼德罗•彭梵得在其所著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将交付定义为:“以放弃对物的所有权并使他人接受这一所有权为目的,根据法律认为足以构成所有权转移之依据的关系而实行的交付或给予。”这一概念强调了作出交付之人移转所有权的意思。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的规定,按照合同或其他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起移转。即是说交付的法律效力是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移转。可见,在立法上采取的是交付要件主义,即以移转占有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在移转占有前,物权的变动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当事人之间也不产生效力。如,甲与乙订立了买卖合同,在甲将财产交付于乙之前,甲仍然享有财产的所有权。

(二)交付的方法

交付通常是指现实交付,即直接占有的转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交易的便利,交付已不限于这种现实的直接占有的转移,而是有了许多变通的交付办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1、简易交付,即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如受让人已经通过寄托、租赁、借用等方式实际占用了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这是因为标的物已经为受让人实际占有,如果要使其先将物返还给出让人,再由出让人转让给受让人,纯属徒劳。

2、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例如甲将其所有的书卖给乙,按一般情形,只有甲把书交给乙时才发生所有权移转的效力,但甲还想留书阅读,这时甲可以再与乙订立一个租赁或借用协议,使乙取得间接占有,以代替现实交付。

3、指示交付,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例如,甲将其出租的家具卖给乙,但是由于租赁期限未满,暂时无法收回,甲可以把家具的返还请求权让与乙,以代替现实交付。

4、拟制交付,即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这时如果标的物仍由出让人或第三人占有时,受让人则取得对于物的间接占有。

在现实生活中,交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将其全部罗列出来,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交易上的习惯及其他具体情况确定标的物是否交付。

以上只是对于动产交付的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动产的交付,按照法律规定不产生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

三、风险转移

(一)风险转移的概念

风险转移是指货物发生灭失、损坏、盗窃、查封及腐烂变质等意外损失的风险从何时起由卖方转移给买方。

这里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而使标的物遭受毁损灭失的情形发生时,损失由谁承担及还要不要对待给付的问题。引致风险发生的事由也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以及当事人不能预见的第三人原因等。

(二)风险转移的原则

风险转移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不仅涉及到究竟是由卖方还是由买方承担上述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货物的风险已由卖方转移给了买方,则货物即使遭受损害或灭失,买方仍有义务按合同规定支付价金;如风险尚未转移给买方,则一旦货物发生损害或灭失时,不仅买方没有支付价金的义务,而且卖方还要对不交货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各国法律对此都做了一些规定,但规定各不相同,大致有“物主承担风险”和“交货时间决定风险划分”两个原则。

1、“物主承担风险”原则,也称“所有权主义”

物主承担风险原则是将风险的转移同所有权转移联系在一起,以所有权转移时间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即货物的风险随着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法律属于此类,其中,英国法律的规定更为明确。   

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第20条规定:“除另有约定者外,卖方应负责承担货物的风险直至财产权转移给买方时为止。但财产权一经移转给买方,则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均由买方承担;但如果由于买方或卖方的过失,使得货物交付延迟,则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责任方承担。   

该法第32条、第33条对风险转移还有以下规定:“除买方另有授权者外,卖方必须代表买方与承运人缔结一项合理地考虑到货物的性质和有关情况的运载契约。如卖方未能这样做,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灭失或损坏时,则买方可以拒绝承认货物交给承运人就等于交付他,也可以要求买方负责损害赔偿。”“除另有约定者外,如货物由卖方运交买方过程中须经过海运,而按照一般惯例应予保险的,则卖方须将有关情况通知买方以便其办理海洋运输保险。如果卖方未能这样做,则货物在海运途中的风险应被视为由卖方承担。”“如卖方同意自负风险将货物从出售时的所在地点运到另一地点交货时,则除另有约定者外,买方仍须承担货物在运输途中必然发生的变质风险。”

2、以交货时间来决定风险的转移时间,也称“交付主义”

美国、西德等国家的法律对货物风险转移的基本原则是以交货时间来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这些国家认为,以一个抽象的不可提供的所有权转移问题来决定风险转移这一实际问题,是不妥当的。这种风险转移以美国《统一商法典》为典型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509条对“双方均未违约时损失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决定:“1、当合同要求或授权卖方通过承运人发运货物时,a、如果合同未规定卖方在特定目的地交货,卖方将货物适当地交付给承运人后风险即转移至买方,即使卖方保留了权利;但是b、如果合同规定卖方在特定目的地交付货物,且在货物到达目的地但仍由承运人占有期间做出适当的提示交付,损失风险即由此时转移至卖方。2、当货物由货物保管人掌握且不需移动即可交付时,损失风险在下列情况下转移至买方:a、买方收到代表货物流通的所有权凭证;或b、货物保管人确认买方拥有占有货物的权利;或c、买方……收到不可流通所有权凭证或其它交货指示书。”

美国商法典第2—510条对违约时的损失和风险的承担做出了如下规定:“1、当提示交付或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致使买方有权拒收时,在卖方做出补救或在买方接受货物前,风险仍由卖方承担。2、如果买方正当地撤销对货物的接受,他可以就自己有效保险之不足部分,视损失风险从开始即一直由卖方承担。3、涉及已特定于买卖合同项下的符合合同的货物时,如果买方在货物风险转移给他之前毁弃合同伙以其它方式违约,卖方可就自己有效保险之不足部分,视损失风险在商业上合理的时间内由买方承担。”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有一章专门对风险转移做出了规定,其规定与美国相类似。该公约第三部分第四章第六十六条至第七十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六十六条:货物在风险转移到买方承担后灭失或损坏,买方支付价款的义务并不因此解除。

第六十七条:(1)如果销售合同涉及到货物运输,但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交付货物,自货物按照销售合同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转交买方起,风险就移转到买方承担。如果卖方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把货物交付给承运人,在货物于该地点交付给承运人以前,风险不移转到买方承担。

(2)在货物以货物上加标记,或以装运单据,或向买方发出通知或其它方式清除地注明该批货物于有关合同项下以前,风险不转移给买方承担。

第六十八条:对于在运输途中销售的货物,从订立合同时起,风险就转移到买方承担。但是,如果情况表明有此需要,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合同单据的承运人时起,风险就由买方承担。尽管如此,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遗失或损坏,而他又不能将这一事实告知买方,则这种遗失或损坏应由卖方负责。

第六十九条:(1)在其它情况下,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或如果买方不在适当时间内这样做,则从货物交给他处置但他不收取货物从而违反合同时起,风险移转到买方承担。

(2)如果买方有义务在卖方营业地以外某一地点接收货物,当交货时间已到而买方知道货物已在该地点交给他处置时,风险由此开始转移。

(3)如果合同指的是当时未加以区别的货物,则这些货物在未清除注明其已经置于有关合同项下以前,不得视为已交给买方处置。

四、我国法律规定的交付与风险转移的关系

(一)我国对风险转移与交付关系的规定及含义

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掘,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表明了我国采取的是交付主义。

它有两层含义: 1、法律和合同可直接对风险转移作出规定或约定,并且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2、在上述情况之外,以“交付”作为临界点来划分风险,而不是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来划分。即有可能标的物已交付,风险已转移,但所有权尚未转移,如房屋买卖合同中,房屋已交付用户使用,但尚未办理过户手续。此时风险已经转移,而所有权并未转移。因此“交付转移风险”与“物主承担风险”是不—致的。

《合同法》这样规定有其积极的效果:1、以交付作为风险转移的标准便于风险承担者在风险损失发生后估价损失,向保险人求偿以及救助或处置受损的货物。 2、交付标准较所有权转移标准更清楚明确,容易划清风险责任的界限。 3、交付标准使对保管货物中的过失的诉讼减少到最少,且有利于迅速解决因风险承担而发生的争议,保护交易安全,促进商品流转。

(二)交付与风险转移关系的具体分析

“交付主义”认为只要将标的物交付买受人,风险即发生转移。现实交付与拟制交付都产生交付的法律效力。应该注意,上述理论只适应于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的买卖合同。在以转移标的物使用权为目的的合同关系中,交付不产生风险转移,即尽管标的物为对方所实际占有和控制,但风险仍归所有权人。即交付行为对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在非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不起作用。

对于买卖合同中“交付”一词,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交付就是移转占有,也有人认为是移转占有加上转移所有权,二者都要完成才是交付,还有人认为只要移转所有权即为交付,而实际物是否实际发生移转占有不用考虑。产生上述歧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关于风险转移“所有权主义”与“交付主义”之争的主要区别之所在。如在这样一个案件中:甲和乙订立房屋买卖合同,甲以约定的价格将其房屋卖给乙,乙入住,但未办理房屋买卖过户手续。几日后甲又将房屋以更高的价格在乙未知情的情况下卖给丙,丙随即办理了过户手续。不料当夜山洪暴发,将房屋冲毁,问此时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由谁承担?该案件的主要问题是甲与乙之间不动产买卖交付之后、未办理过户前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风险如何承担?有点学者认为既然房屋的所有权尚未转移,就不能发生风险的转移,这是值得商榷的。试想双方之间房屋买卖成交并入住,之后为嫌麻烦,少交契税等而不办过户手续,10年、20年后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仍由原房主承担,这无论于法理,于人们观念中的认识都是有较大的差距的。故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解释11条规定了:“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在交付之前由出卖人负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负担。”

所以说,对于交付的不同理解可能会造成甲、乙、丙都可能承担或都不承担风险的结果,但现实中只可能是一人,而不是数人或无人承担。当事人均承担标的物风险的情况只有一种,即房出典时,典权人与出典人分担典权存续期间,典物因不可抗力而全部或部分灭失的风险。作者认为以德国法为代表的“交付主义”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所有权主义”风险转移模式各有千秋,这是各国民法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但从实然的角度看,交付行为即是当事人自由处分其所有权的决定性一步,而转移所有权的行为对合同成立生效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在上个案例中,甲对乙已经完成了主要交付行为,而对丙则不能称之为完成了交付行为,甲与丙之间的合同虽然成立但未生效。有点学者著文称我国《合同法》中的“交付”是由于立法者与学界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导致了法律意义上的“交付”被误解为仅指实际占有的转移,从而将”转移所有权“的内涵给掩盖了。

实际上这种观点还是把风险负担与所有权紧紧捆绑在一起而置交付行为于不顾,从而使具有决定意义的成交行为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个问题在商品房屋交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不能把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认定为没有完成交付行为,因为那样就无法理解现实中的交付的性质了。正如风险与所有权在买卖合同中是分离的一样,所有权与交付同样是分离的,而风险与交付则是无法分离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房屋买卖不过户,合同成立并有效,而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的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只交付房屋而原房主拖延、拒不办理过户手续的情况下,他承担的仅是违约责任,而非缔

约过失责任。在原房主与买主只办理产权过户而不实际交付房屋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房主要承担预期违约责任。基于上述认识,也就同样容易得出现实交付与拟制交付(包括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都同样发生风险转移的效果。在拟制交付条件下自合同成立生效时起,风险转移至买受人。概括地讲,在买卖合同中决定风险转移的是交付,包括现实交付与拟制交付,而不是所有权的归属决定风险的转移。

对于其他交付方式,我国《合同法》确定的风险负担原则是:1、买受人自提标的物的,出卖人将标的物置于约定或法定地点时起,风险由买受人承担。2、买受人受领迟延的,自迟延起负担标的物风险。3、对于需要运输的标的物,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约定不明确的,自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起,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买卖形式主要有:1、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在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动产所有权自买受人付清全部价金时才发生转移,但风险适用“交付主义“,风险自交付时起转移给买受人。2、试用买卖。试用买卖应理解未买卖合同附加了一个停止条件,使合同的效力延缓发生。在标的物试用期内出让人无权要求返还,但交给试用的行为不是交付行为,因此在试用期间的风险由出卖人负担,试用买卖合同生效后归买受人负担。试用人明示不购买的,风险归出卖人负担。试用人明示或默示购买的,风险自其作出行为表示时转移至买受人。三是分期付款买卖,在买受人未付清全部价款前,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转移,但所有权并不转移。四是在途买卖,在途买卖是指出卖人已将标的物交付承运人运输后,再寻找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此时标的物正在运输途中,风险承担的规则是合同成立即由买受人承担。此种情况也适用于运输途中变更买主的情况,即买受人又与次买受人订立合同,则合同成立时风险转移至次买受人。

(三)、非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

上面作者只是针对买卖合同项下的交付与风险转移的关系作以阐述,在现实生活中,还大量存在非买卖合同(即非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法律关系,如动产质押合同、租赁合同、货运合同、承揽合同、技术合同等)项下的风险转移问题。由于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不在于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若适用所谓的“交付主义“理解其发生标的物风险负担是毫无道理的,此时应依“所有权主义”规则解决,即无特别约定或规定,谁拥有标的物的所有权(处分权),谁负担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交付不仅是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按照法律规定其还具有财产所有权转移的特殊性质。因为财产所有权的移转和风险的移转并非具有一致性,所以对风险移转问题的解决上,交付具有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继续不断深入的探讨。对于交付的法律性质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极具理论功底的挑战,他对于正确认识交付、交付与风险转移以及其他相关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在此仅作一浅薄探讨,以后将对此类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华德主编,《合同法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利明主编,《民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钱明星、温世扬主编,《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杨振山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5]、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