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1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护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科护士论文

篇1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应付方式

精神科护士面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压力大,负荷重,风险高而又常不被病人及家属理解,她们心理状况如何?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压力的?本研究将精神科护士与非精神科护士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郑州市某精神病医院女护士48人,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6.82±5.67)岁;另一组为郑州市某综合医院内科护士42人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02±6.23)岁。两组护士年龄差别无显著性(P<0.05)。入组条件:1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士;2没有急性或慢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进行两个调查。由我院心测室工作人员统一指导语,指导量表填写。收到有效调查表精神科护士48份,内科护士42份。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士的scl-90测试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及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其总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因子内科护士显著高于精神科护士(P<0.01)。其余各因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应付方式问卷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幻想因子明显低于内科护士(P<0.01)。两组护士的应付方式比较,精神科护士多为成熟型,与内科护士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精神病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其思维混乱,且有无法预知的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因此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都会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缺乏理解甚至歧视,更加重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负担,与本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躯体化症状比较突出一致。

心理学认为,影响自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应付行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精神科护士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法,对自己的心身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此种防御机制能缓解内心情绪的不安及心理压力,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精神科护士为什么应付方式多为成熟型而仍存在明显的心里心理症状这一结果。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聘评定手册(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23-130.

篇2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原因,探索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⑴对89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欠佳,9个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结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应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 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是护理人员中的特殊群体,她们工作于特殊的环境中,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特殊病人,经常要面对病人的攻击威胁,以及家属的合作性差等原因,她们所承受的压力相当大。不仅是护理工作本身的压力,还要承担病人自伤、自杀所带来的职业风险。护士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现就我院89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研究从精神病院中随机选取89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55岁,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6.75岁,文化程度中专/高中36名,大专38名,本科15名。

1.2 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测量表”(scl-90)⑴评定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共90个问题,归纳为9项因子,每项因子依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心理障碍检出率(scl-90)因子分≥2而

2.2 精神科护士与其它科护士常模scl-90各因子分之间的比较(见表1)

由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除精神病性症状外,其它各项因子分均不同程度高于其它科室护士常模,且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scl-90的9个因子中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均高于常模。这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状况欠佳,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依次为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其中偏执和强迫可能与护士本身的职业有关。

3.2 从整体来看,精神科护士特殊的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本身的压力是引起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欠佳的主要来源。护理人员的压力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多重负担,而精神科护士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如夜班病人自杀、自伤的行为、护士的人身安全等。其它如精神科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少,经常倒班,工资及福利待遇低,缺少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缺乏其它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尊重以及与医生的矛盾等。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长期的压力存在而至心理疾患产生。心理健康状况日趋衰减。护理是项复杂的职业,护士在工作中必然有较大压力,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它学科,因而院领导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设法消除引起压力源,为精神科护士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相应的地位等。同时护士自己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优化心理素质教育并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转换角色,减少内心矛盾冲突,保持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度过一生。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以“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影响科室护理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精神科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66%下降至0.93%,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1.43%下降0.31%,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4.78%下降至2.64%,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8.28%下降至5.13%,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由90.56%升至97.78%,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82.78%提高到98.89%,与实施护理措施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0

品管圈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活动[1,2]。为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2013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将品管圈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重症精神科病区共有4个,每病区核定床位60张,床护比1:0.4,主要收治病种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症抑郁、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病种。平均每月每病区收住入院50人次左右。

1.2品管圈组圈在重症精神科大科内成立护理品管圈组织,设圈长1名,由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名,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圈员12名,由精神科各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及护理骨干组成。

1.3确定主题及活动安排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精神科的工作现状和质量检查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剖析,采用评价法最终确定“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活动主题,并拟定活动计划。每2周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1次,圈员回到病区后在各自病区同时开展活动。在讨论中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并将讨论的结果和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以巩固成果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4存在问题分析通过2013年10~12月为期3个月的调查和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包括:(1)对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不足。(2)患者冲动行为发生率较高。(3)患者保护约束率偏高。(4)护士质量意识较差,尤其年轻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性较低。

1.4.1对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不足(1)责任护士在入院宣教时不认真,未能履行好职责。(2)宣教的材料过于粗略,不实用。(3)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接受能力受限。(4)病房设施不完善,卫生间没有防滑垫和扶手。

1.4.2精神患者冲动发生率较高原因分析(1)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对病情掌握不到位、不重视与患者沟通,风险评估不准确,年轻护士专科知识欠缺。(2)患者因素。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个性化需求未得到满足。(3)管理方面因素。住院环境较差、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护士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措施未落到实处。

1.4.3精神病房保护约束率较高的原因(1)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未能严格掌握保护约束指征。(2)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过于依赖保护约束措施。(3)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及时,导致患者保护约束时间偏长。(4)病情控制不理想。(5)护士工作量大,人手不够。

1.4.4精神科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性偏低(1)认识上有偏差,主观参与意识不强。(2)患者受疾病影响合作程度差。(3)护士未养成认真核对的习惯。

1.5设定活动目标经过全体圈员的集体讨论,设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原来的1.43%降低至0.5%以下;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原来的4.78%降至2.8%以下;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原来的8.28%下降至6%以下;护士对腕带使用依从性由原来的82.8%提高至95%以上。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进,来提高精神科整体护理质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6改进措施

1.6.1加强跌倒风险预防宣传(1)责任护士认真进行宣教,护士长与责任组长不定期进行检查复核,复查结果与其奖金挂钩。(2)全科护士集体讨论,制定出最具科室特点的宣教材料,力求简单、清晰。(3)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向年轻护士传授宣教技巧,通过实境案例的形式进行演示。

1.6.2减少患者冲动行为 (1)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布置病房温馨舒适,地面干净。(2)严格考核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3)精神科护士在与患者沟通前,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要知晓患者的症状、治疗和护理要点。(4)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保证护理安全。(5)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及时进行风险评估。(6)增加护理人员,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7)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8)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规定责任护士每日必须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

1.6.3严格约束(1)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精神卫生法,严格遵守保护约束相关制度。(2)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与管理。(3)对新护士加强带教与培训,使之掌握病情评估的方法。(4)与医师加强沟通,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5)根据实际患者数动态调整病区护士,减少压力。

1.6.4提高护士对患者腕带的识别能力(1)对护士认真培训腕带标示识别制度,且通过不良事件的案例教学以提高认识。(2)责任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与交流,讲解使用腕带的各种益处。(3)通过带教和护士长的检查督促,逐步养成护士认真核对腕带的习惯。

1.7评价指标2013年10~12月,4个病区共收治患者628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2014年1~3月,共收治患者643例,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采集,抽样方法:每月1日、11日、21日,由每个病区使用机械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0名患者和当日值班的10名护士进行调查,实施护理措施前后各调查360例。

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品管圈前后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2.2实施品管圈前后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及护士腕带识别依从的比较(表2)

3讨论

品管圈活动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该活动强调让员工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主动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特点是在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中,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

3.1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活动前精神科护士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低。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士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为增强[4]。

3.2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5]通过定期的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使精神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同时,也使每一位员工相互之间更加了解,工作协调性和配合能力增强,每一次活动的总结都使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3.3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精神科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较多护士操作不规范,对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学习不认真,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了使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科室进行自查自纠,主动寻找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

4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品管圈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缺乏认识,担心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其他部门对活动开展支持力度尚显不够[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管圈活动的效果。今后,我们将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把管理创新纳入绩效考核,促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来。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护理上积极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将品管圈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6):94-97.

[2]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54-2155.

[3]高元芝.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100-102.

[4]李黎,郦萍萍,罗欣,等.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 (3):312.

[5]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6]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表示愿意配合。其中男10例,女44例;年龄21岁~53岁;文化程度:中专30人,专科13例,本科11例;职称:护士16例,护师10例,主管护理师21例,副主任护师7例。

1.2调查方法 应用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共包括90个项目,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量表来自于行为医学量表手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每项根据被试者最近1w的感受按"1"(没有症状)到"5"(极严重)5级评分。然后根据不同症状的评分相加得出总分、各因子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况程度越好。开始评定前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担任辅导老师,向被试者解释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对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如实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54份,收回54份。

1.3统计学方法 将测试结果与中国常模即正常人1388例数值[3]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随着《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人们法律意识提高,对护理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精神科病房大多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患者出现问题首先质疑护士的工作,面临来自社会、家属、医院一系列的责难,使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病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他们大都没有自知力,不承让有病,拒绝住院,拒绝治疗,在病态思维下,往往会出现冲动、自杀、伤人、毁物、逃跑等异常行为,甚至会有更加严重后果。为了防止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士必须工作认真细致负责,应激反应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视制度、交接班制度。例如:15min~30min巡视一次病房,护士在交接班时必须清点患者人数和危险物品数目,特别是约束带。长时间使护士养成了反复检查反复点数等习惯;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异常,随时都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击护士等危险行为。据报道精神科护士在其职业生涯中遭受患者的攻击率为86.21%[4],所以精神科护士上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让患者始终在视线之内,正确认识精神症状,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方法;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差,护理人员相对缺乏,据报道我国精神科护士密度的平均水平是1.46/10万~2.25/10万[5],导致夜班次数频繁,工作负荷大,经济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相对较低,在对工作付出努力后,却受到不公平对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会导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4对策

4.1加强护理人员多方面继续教育 重视精神卫生宣教工作,对护士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为适应精神医学的发展和需求,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紧跟科技,提高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认识,正确、及时、客观的判断患者情况,如及早识别冲动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用保护性约束的办法及时制止。加强业务学习,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习及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提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4.2加强管理措施 医院管理者从护士的人员结构、工作状况、学习途径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合理安排,降低工作负荷,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的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4.3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患者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必须改善精神科病房的工作环境,完善精神科病房的安全实施,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减轻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降低工作风险。

总之,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还是有些改善,远期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谭苏玉,黄晨.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和自我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2012,23(14):24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杂志,1999,13(增刊):64-67;255.

[3]金华,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63.

篇5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心理健康  应付方式

        精神科护士面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压力大,负荷重,风险高而又常不被病人及家属理解,她们心理状况如何?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压力的?本研究将精神科护士与非精神科护士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郑州市某精神病医院女护士48人,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6.82±5.67)岁;另一组为郑州市某综合医院内科护士42人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02±6.23)岁。两组护士年龄差别无显著性(P<0.05)。入组条件:1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士;2没有急性或慢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和应付方式问卷(CSQ)[2]进行两个调查。由我院心测室工作人员统一指导语,指导量表填写。收到有效调查表精神科护士48份,内科护士42份。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护士的scl-90测试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及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其总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因子内科护士显著高于精神科护士(P<0.01)。其余各因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应付方式问卷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幻想因子明显低于内科护士(P<0.01)。两组护士的应付方式比较,精神科护士多为成熟型,与内科护士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精神病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其思维混乱,且有无法预知的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因此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都会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缺乏理解甚至歧视,更加重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负担,与本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躯体化症状比较突出一致。

        心理学认为,影响自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应付行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精神科护士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法,对自己的心身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3]。此种防御机制能缓解内心情绪的不安及心理压力,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精神科护士为什么应付方式多为成熟型而仍存在明显的心里心理症状这一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聘评定手册(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23-130.

篇6

[关键词]心理状况;护士;精神科;综合科;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问卷调查

[中圈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01-0043-02

职业是维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提高,致使护士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精神科护士服务对象特殊,工作风险大,社会地位低及工资福利待遇低,继续深造和晋升机会较少,故心理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因而有必要了解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比综合科护士的心理状况差。本文通过对精神科护士和综合科护士进行焦虑和抑郁情况的调查,了解精神科护士和综合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精神科护士50名,平均年龄(28.00±5.67)岁,综合科护士50名,平均年龄(27.00±4.37)岁,均为女性,问卷调查历时2周。两组护士的年龄、工龄、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组后两组受试者按要求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评定工具,对两组人员进行测评。SAS和SDS各有20个项目,每个症状按出现频度分为4级评分。评定前先讲清楚方法和每个问题的含义,并强调反向计分题的意义,使受试者完全理解含义,并在符合自己情况的方格中划“√”。问卷不记名,要求受试者独立完成。评定结果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并与国内常模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与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精神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综合科护士与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综合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间SAS、SDS比较 精神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综合科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王玲等报道,在军队护理人员中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8.09%。Bourbonnais等研究报道,工作压力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提示了护士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本研究与其基本一致。

本文通过对精神科和综合科各5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和综合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护士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性质是救死扶伤,工作的特殊性给她们所从事的护理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自身素质要求等也越来越高,特定的工作环境成为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本文调查的护士都是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工作紧张,压力大,这可能是两组护士的SAS、SDS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的主要原因。

篇7

[关键词] 精神科;夜间护理;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3-02

精神科作为临床一个特殊的医疗科室,其护理工作的难度高,风险性大,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也高。若处理不当,护患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如何将现念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尤其是夜间护理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该院精神科2010年2月―2012年10月坚持循证护理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评估精神科夜间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 600例,男693例,女907例;年龄18~82岁,平均(53.1±9.5)岁;病程2~30年,平均(11.7±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902例,中专及高中589例,大学及以上1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 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1~34个月,平均(7.2±3.6)个月。护理人员共35名,护龄均≥2年。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划分。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

2.1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夜间值班由于工作直接监督者的缺乏,导致个别护士出现工作作风不严谨、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夜间巡视不勤,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用药差错、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等。

2.2 夜间交接班不规范

出现部分护士为了早下班,交接班时粗略地进行口头交接,未仔细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如剪刀、打火机、镜子等)及不到床头交接的情况。

2.3 护士业务不精

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理缺乏护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时间操作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够不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2.4 护士身体状况差

一些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常在上半夜玩耍(如打麻将、上网等)后直接上后夜班,使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精神状况差,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期间多出现杀已、伤人、毁坏、出走等安全问题,后半夜是精神病患发生自杀的高峰时段[2];药物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等危险。

3 护理对策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综合评估夜间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3.1 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精神科夜间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遵循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相关管理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防止管理疏漏。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在培养护理人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内容包括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生命体征监测、夜间巡视、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精神护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上统一。并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护士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3 加强各级联动管理

成立专门的精神科夜间护理质控小组。针对目前病患多、护士少的特点,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及夜间护理量化评估表,使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纳入精神科护理质量综合考评中,优秀者给予奖励。质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相关问题及时上报科室。

3.4 重视人的因素

护理管理者应从物质及精神上给予体贴和关怀,以示充分理解及体会夜班护士工作的艰辛。目前“护士连续排班法”在该院实行,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下,使护士上夜班次数减少的同时辅以弹性排班制,尽量使护士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高了夜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提高护士身体素质

教育、督促护士科学合理作息,夜班护士要注意调整生物钟,避免出现上半夜玩耍后直接上班的情况。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调节膳食,维持心态平衡。使护士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6 加强安全监控

夜班护士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还要每晚对病区进行安全监控,对相关情况要做好登记。对于新入院者和病情较重者要加大监控力度,做到了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同时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确保“看服到口”。

4 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夜间共发生24起(占3.00%)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55次(占6.88%)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8%(779/800);对照组夜间共发生81起(占10.13%)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104次(占13.00%)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88%(73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对象特殊、专科性强、疾病复杂、差异大等特点。夜间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并且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护理工作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伴随着临床诊治中出现的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日渐增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及难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是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3]。该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精神精神科夜间护理从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护理质控、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循证护理,其结果表明,干预组在6个月内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精神科夜间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梅,周丽,王紫云,等. 夜间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 :1672-1674.

[2] 杨宏英. 精神科夜间护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6):558-560.

篇8

[关键词] 沟通技巧;团体心理教育;精神科护士;影响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2-02

护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以照顾患者为主要内容的支持性工作。通过与患者沟通,护士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感受、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关怀。精神科护士作为护士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压力。一项对精神科护士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与患者恰当的沟通对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可以使医疗机构获益并能增加参与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的方法。团队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培训人员提高知识和技能,这项教育方法在全世界内都被广泛使用,技能不足的培训人员可以从训练中获益[1]。目前,国内对精神科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相关研究甚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在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进行,研究对象为精神科病房护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完成时、培训完成后1个月三个阶段采集。第一步,将精神科病房具有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纳入研究,向其解释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二步,如果原意参与研究,参照Holms和Rahe压力量表对其过去12个月内的主要职业压力进行询问,然后得分低于150分,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入团队心理教育培训。有57名护士工作于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其中有3名拒绝参与研究,有2名Holms和Rahe压力量表评分超过150分,最终有52名护士参与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6名,实验组男性12名(46%),女性14名(54%);对照组男性11名(42%),女性15名(58%)。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职业心理压力测定采用问卷研究方法进行,问卷依据塔夫特-安德森问卷和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量表(PNOSS)制定。问卷包括34项问题,每个问题包括0~3分4个不同的级别,0为无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高度压力。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2分。问卷涵盖6个领域,9个项目为应对受威胁事件,4个项目为资源缺乏,9个项目为个人冲突,5个项目为工作规划,4个项目为工作负担,3个项目为对精神科病房职业压力的准备不足。得分少于40分被定义为低压力,得分在40~62分为中度压力,得分超过63分为高度压力。

在分组之后,实验组在3周内分6次进行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集中提高护士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建立关系的沟通技能,教育方式包括讲座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讨论、成员间经验分享和讨论。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职业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结果数据被提取并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方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名(实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参与研究的对象中,44%为男性,56%为女性,大部分年龄为25~35岁(88%)。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因素方面无统计差异。结果显示在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分别为(63.3±12.1)分和(63.2±11.5)分,属于高度压力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培训完成时实验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9±10.7) vs (63.9±11.9)](P = 0.04)。在培训完成后1个月,实验组平均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8±9.8) vs (64.3±11.2)](P = 0.03)。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成员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较培训开始前显著降低(P < 0.001),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而对照组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与培训开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是对护士工作的一项专业要求之一,并且沟通技巧是一名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2]。护士与患者恰当的沟通是对患者精神健康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所必需的手段。与患者的沟通和关系被认为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虽然所有的护士都接受来自与患者沟通所带来的职业压力,但是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及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导致精神科护士容易受到更高的职业压力影响[3]。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常伴随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所护理的患者经常出现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如逃逸、自杀、攻击等,给护士工作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因为患者的攻击、妄想等导致护士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可能致使护士离开精神科护理工作。有研究显示,低水平专业能力和缺少足够知识与患者建立恰当关系的护士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人身伤害[4]。不能建立恰当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士因为相关教育不足而导致缺少足够的沟通技巧。尽管沟通技巧的训练是护理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实际情况显示理论性的沟通技巧不能被完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教育仍很重要[5]。

团队心理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必要信息,讨论怎样解决问题[6]。它是对需要改进技能的护士最恰当的教育方法。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可以帮助精神科护士对问题有更广泛的认识并提高其识别问题和采取应对策略的技能。

本研究使用问卷方法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水平进行研究。有研究报道,精神科护士需要面对高水平的压力,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也带来很强的压力,精神科病房的不良环境也是导致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适当关系的障碍。在很多情况下,缺少与他人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导致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有时候,不恰当的沟通还可能导致误解和额外的压力。研究显示,沟通技能是一项重要的适应能力,可以改善职业压力[7]。Mullan BA和Kothe EJ[8]对护理学生第一年学习沟通技能培训对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对护理学习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有明显提高。Delvaux N等[9]评估了沟通技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肿瘤科病房护士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心理压力没有显著的差别,然而在教育培训后3~6个月试验组的参与者压力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压力水平没有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对精神科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能够在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均显著降低其职业压力水平,由此,笔者认为改善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沟通技能对护士的工作压力有明显的帮助,而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 Rimondini M,Del Piccolo L,Goss C,et 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sychiatry residents-- how do they handle patient concerns? An application of sequence analysis to interviews with simulated patients[J]. Psychother Psychosom,2006,75(3):161-169.

[2] Nikendei C,Bosse HM,Hoffmann K,et al. Outcome of par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pediatric residents[J]. Patient Educ Couns,2011,82(1):94-99.

[3] McGrath A,Reid N,Boore J. Occupational stress in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1989,26(4):359-368.

[4] Edwards N,Peterson WE,Davies BL. Evaluation of a multiple 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 on nurses′ communication skills[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3(1-2):3-11.

[5] Heaven C,Clegg J,Maguire P.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rom workshop to workplace:the impac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0(3):313-325.

[6] Bethany J,Phoenix RN. Psychoeducation for Survivors of Trauma[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2007,43(3):123-131.

[7] Farber BA. 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urnout in a changing culture[J]. J Clin Psychol,2000,56(5):589-594.

[8] Mullan BA,Kothe EJ. Evaluating a nur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course: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rated ability,satisfaction,and actual performance[J]. Nurse Educ Pract,2010,10(6):374-378.

篇9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调适

伴随着压力的加大,精神疾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由于其职业使命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她们所从事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性[1],并且相对比其他常规护理科室来讲,精神科的护理工作者由于自身科室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要承受着更大的风险[2]。精神科护士的焦虑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病区的护理工作者,更有甚者精神科护士的焦虑发生率比门诊的患者还要高。持续的压力和应激会影响到精神科护士的身体健康进而降低工作质量[3]。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调适就显得必不可少。本文针对精神科护士常见的压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缓解对策。

1 导致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心理压力的因素

1.1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属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这项工作既具备了普通护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又有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精神科护理有了新的发展,它是在精神医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各类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的特点,探索更趋科学化的护理方式、人性化的护理技巧的一门科学,因此,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梢神科护理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样的要求下,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1.2精神科面对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精神科护士所护理的患者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会具备各种异常和不安全的行为,对护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配合更是司空见惯,精神科护士在工作当中要注重自身与患者的双重安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很容易造成精神科护士的心理上以及身体上的伤害,导致疾病的发生。

1.3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性 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因为精神疾病患者因为没有清醒的意识,他们出现暴力或者异常行为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患者。

1.4精神科护理工作环境的封闭性 精神科出于安全考虑一般都是封闭式的病房管理,精神科护理工作者长期在这种环境中与病号接触,容易导致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1.5精神科护士面对的外界的压力 精神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形形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还有各种各样的的要求。护理工作者不可能都满足这些要求。一旦发生护患纠纷,护士就可能背负工作上的压力。

1.6工作的繁重性 护士实行轮流工作制,不分昼夜,导致生活规律改变。尤其夜班护士必须精力充沛,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否则很可能发生冲动,毁物,自杀,自伤,互伤,外逃等事件,甚至被患者伤害。一旦发生意外,护士要受到一定的处罚,造成心理紧张,职业紧张可影响智力活动和情感状态,高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的情绪障碍和自杀。

2 常见的精神科护士的身体以及心理疾病

2.1精神上的疲劳感 因为精神科护士在日常工作当中,由于面对病号的特点要求她们注意力时刻保持集中,在日常工作当中不停的走动、交流,随时解除处理病号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很容易造成精神科护士身体与心理上的疲劳,出现疾病。

2.2心血管疾病 长期时间的紧张,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的年纪轻轻就出现高血压的现象。

2.3高度紧张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影响正常饮食消化,消化系统疾病较多。

2.4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患者家属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护理人员有理不敢言,有怒不敢言而心理压抑,造成心理失衡,再由于精神科护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部分人受到委屈不愿暴露内心,也造成压抑,长期这样就易造成心理失衡。

3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调适

3.1心理素质的提升 精神科护士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坦然面对各种困难与压力。在护理工作中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与情绪。

3.2减轻缓解压力 增加护士数量,降低护士的工作强度,科学合理的排班,保证护士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缓解压力。

3.3加强职业保护 提高精神科护士的法律知识,让她们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认真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容易引起纠纷的不安全因素,并且有针对的制定相对的应对措施,定期安排体检,保证精神科护士的身体健康[4]。

3.4加强护患交流 精神科护士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工作,不能利用工作职权欺负患者,利用自己的职业道德或者患者以及家属的支持,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当中的不安全因素。

3.5保持良好的情绪 健康良好的情绪是做好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护理工作者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护患之间良好的进行沟通,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

3.6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支持护士加强业务学习,了解精神科临床与护理的新进展,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较大的精神压力下,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医院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缓解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l.

[2]鞠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6[4]:4.

篇10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给药错误

精神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精神症状、治疗精神疾病,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给药过程中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可能造成给药错误,但护士是给药过程的关键。国外有研究者统计:护士给药差错的发生率高达14.9%~28.2%[1],给临床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精神病患者多数因精神症状和缺乏自知力而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也不能正确反映疗效和副作用,精神科护士就是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把关者。所以,安全正确发药是精神科护理工作极其重要的职责,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发药错误发生,是护理工作者要探讨的课题[2]。本文就防范精神科护士给药错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给药错误概念

给药错误是指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存在误差。有研究表明,59%的医院用药错误与护士有关,发生在给药阶段的错误即给药错误发生率高达36%[3]。给药时发生下列情况,即被认为是给药错误: 错误的患者、错误的途径、错误的剂量、错误的药物和给药时间发生明显偏差[4]。

2给药错误现状

2.1给药错误的类别 类别有:药物错误、剂量错误、途径错误、时间错误、速度错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频率错误、漏给药物、未授权用药、未按医嘱停止用药等[5]。

2.2出现给药错误的原因 给药错误的原因有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沟通因素、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我国学者陆秀文等对给药错误分析认为: 造成给药错误的个人因素占67. 9%,其中违反工作规程占24. 5%,疏忽、粗心占21.2%[6]。

2.2.1护士因素

护士安全意识缺乏是给药错误的根本原因[7],主要表现为疏忽、粗心及查对缺失。从谢鸿珍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护士因素占50%,在工作中有部分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够强,未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工作( 即在"三查七对"基础上,还要"对"患者的相貌特征) ,在发药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未能时刻执行发药制度[8]。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护理差错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2.2.2沟通因素 主要有医护之间沟通不到位,对医嘱的理解偏差。书面沟通有误,如医生开医嘱字迹潦草造成护士转录时的误解。电子医嘱执行过程中,医护工作未达到同步一致,医护工作由于忙碌缺乏沟通,个别出现漏给药,延误给药现象[9]。医生开出医嘱到病人用药要经过众多环节,任一环节的出错都有可能会发生用药错误[10]。其次还有护患沟通不到位,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不同,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言语、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对自己所服用的药物辨识度低,即使药物出现差错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护士。

2.2.3环境因素 医院是公共场所,患者及家属来往频繁,环境嘈杂,在此环境中容易发生听辨不清及误听误应,而发生给药差错[11]。因为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工作繁琐,外界干扰多,工作时情绪差,容易导致给药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减退而发生差错。

2.2.4药物因素 药物外观相似、药名相似,精神科药物应用种类较多,药品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不同,对药品的标签说明误解等。

2.2.5管理因素 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响[12]。①护理人员缺乏、安排没有经验的员工、缺乏工作规范与流程知识、教育和培训不到位等是造成给药错误的主要原因。②原有的发药护理流程不够完善,精神病患者没有辨识标志。③在发药差错的事例中,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发生发药差错的比例有差异,主管护师的发药差错的发生率最低,与长期的工作经验及责任心有关。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发药差错的比例有差异,大专学历发药差错发生率最低[13]。低年资护士业务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缺乏临床经验,对存在的一些隐患和病情发展缺乏敏感性和预见性[14]。护龄1~2年的护士发生给药错误率高,低年资护士近70%为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习及生活经历较单纯,自制力、忍耐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安全意识较为淡漠,正处于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结合的磨合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之间还不能有机地联系[15],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不熟悉,接触较少。

3给药错误防范措施

3.1加强相关法律学习,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已经发生或者未发生的给药错误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充分认识到其法律后果,从而规范护理行为,增强护士的风险防范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持续的风险意识与给药安全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将已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促使护士吸取教训,防范于未然[16]。

3.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发药护理质控工作 精神科护士作为口服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7],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口服药发药流程,是防止出现给药错误的关键。有的护士取药时凭经验、印象从固定的位置取药,不认真核对药名或只核对药名不对剂量等,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18]。按照发药流程,许多环节均需双人核对,如摆放药品、发药等。实践证明精神科发药流程在精神科的应用,能有效地避免因患者原因或护士原因造成的错认患者发错药这一差错,减少了发药差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19]。中国医院会的《患者安全目标》中,第一条即为严格执行患者查对制度,明确指出至少应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及建议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治疗前、用药前及手术前辨别患者身份的一种手段。美国患者安全局( NHS)[20]指出,美国2006年共发生24000多例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其中至少有2900 例与腕带使用有关。实践证明,加强发药前环境、用物、以及人员的准备,护士发药经过双人查对、手腕带核实确认患者的身份,由另一护士再次核对药物以及患者身份,无论对患者熟悉与否,都必须通过双人查对、手腕带核实来确认患者的身份及口服药物的核对,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发药安全的保障[21]。程凤敏等[22]学者提出: 在给药流程中应设置温馨提醒,应用提示标识,增大床头卡患者信息的字体等措施以满足护士核对的需要,从而降低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的错误率,这是落实护理核心制度认真查对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3.3加强医护、护患沟通

3.3.1加强医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责任护士要陪同医师晨晚间查房。如发现电脑医嘱不规范或一些重要信息不能完全显示或容易发生给药错误的电脑医嘱,应及时向计算机中心和药剂部门联系,以完善电脑医嘱[23]。

3.3.2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有些患者往往不能清楚地叙述自己的床号、姓名,护士应该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并认清面貌后再给药[24]。这就要求护士多关心患者,多和患者沟通,熟悉患者病情、用药、面貌。对于患者的疑问,要及时查对,耐心解释,确认无误后再让其服下,绝不可不予理睬或推诿。

3.4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重点人群管理

3.4.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核心制度,护士长要经常提问新的发药流程,让每一位护士都要牢记,并随时检查护士发药时是否按照流程操作,决不允许擅自简化流程。

3.4.2对于新入职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做好带教工作,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鼓励和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养成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的习惯,以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有意注意,减少工作中的缺陷。

3.5人性化管理,弹性排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5.1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复杂,精神病患者多封闭管理,无家属陪护,生活不能自理者,日常繁重的生活护理都要由护士完成,工作量大。若护理人员不足,使护士工作负荷加重,护士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导致差错发生的概率增加[25]。发药之前,停止看电视等其他娱乐活动,让患者都回到自己的床上,准备好温开水,按床号顺序等待服药,护士应该按照流程,发药至床头。

3.5.2根据护士的工作量配备护士,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查对,从而使查对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减少护士的各种非护理事务,把护士真正还给病人。护士长在排班时应做到新老搭配,力量均匀,在节假日,病房重症患者较多时,应适时增加护理人员,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是完成医院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

3.6建立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 作为高风险的行业系统,发生护理差错有时难以避免,若护理人员发生差错时不主动上报,没有实现"缺陷分享",以至于同类差错可能在他人或本人身上重复发生[26]。医院提倡无惩罚性上报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上报差错发生情况,无论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重在引以为戒,及时采取改进措施[27]。研究表明,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护理人员能够自愿报告不良事件,较传统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获得的不良事件数量更多,原因更多样化[28]。给药错误统计缺乏真实性,主要原因是害怕[29,30]:如害怕受到上级和医生批评和看低,还害怕一旦被患者知道,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个人业绩和病区、医院的声誉; 其次是因为护士对给药差错缺乏识别能力,认为发生的事件没有给患者带来伤害,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上报的必要[31]。所以,要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共同查找安全隐患,杜绝发药差错事件的发生。通过对事件过程、关键环节系统的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原因,并进行流程再造,把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完善管理的资源,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系数[32]。

4结论

在医疗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也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没有自知力,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给药错误,都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器官损失,甚至死亡,从而引发各种医疗纠纷。所以,确保安全正确给药是精神科护士尤为重要的职责。作为管理者,要对护士积极进行培训监督,落实口服药发药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使护士形成严谨的工作习惯,避免给药错误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Young HM,Gray SL,McCormick WC,et al. Types,Prevalence,and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s in Assisted Living[J].J Am Geriatr Soc,2008,56(7):1199-1205.

[2]陈立华,李清华,陈美艳,等.32 起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7:108-109.

[3]蒋银芬,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64.

[4]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0,2:25-28.

[5]吴如容,张福志.PDCA循环在护士临床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3):169-170,173.

[6]陆秀文.128 起给药错误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63-66.

[7]郑凯兰,龚龙飞,龚小华.护士给药错误根本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2011,4(中旬刊):177-179.

[8]谢鸿珍.精神科发药缺陷分析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8):1625-1626.

[9]陈春霞.住院患者常见给药错误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24-225.

[10]周春芳,华卓君,陈金花.32例给药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天津护理,2012,20(1):29-30.

[11]范晓冬.32例护理给药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1,11:168-170.

[12]郑凤君,符杏清,黄芳,等. 85 起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护理与康复,2006,5(3):223.

[13]戴欢洪,唐桃华.精神科护士发药差错归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1:34-35.

[14]虞佩君,曹霞,张月娇.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1,10(8):666-668.

[15]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金华市二甲综合性医院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2,11(4):315-317.

[16]喻红群,刘萍华,余拾香.精神科护士口服给药26起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810-2812.

[17]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8]林丽跃,王美兰,谢强丽,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为老年患者发放口服药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9B):60-61.

[19]王春云.发药程序在精神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3:83,20.

[20]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Standardising wristbands improves patientsafety[EB/OL]. [2009-09-29].http:// nrls. npsa.Nhs. Uk/EsaySiteWeb/getresource.Axd Axd AssetID= 60137& type=full & servicetype=Attachment.

[21]朱艳玲,廖志梅.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精神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45-1746.

[22]程凤敏.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1,47(1):52-54.

[23]郑慧芳,谢丽萍.护理给药错误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护理志,2012,29(12B):59-62.

[24]辛志芳.如何做好精神患者服药工作[J].中国保健,2009,17(12):86.

[25]戴艳萍.临床给药差错归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 : 1313.

[26]李裕明,史瑞芬.护理一般差错瞒报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 5) : 13.

[27]金萍,蔡慧芳,童利珍,等.低年资护士发生给药错误47起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5):458-460.

[28]刘义兰,李芬,黄行芝,等.病人护理安全事件自愿报告探索与事件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3):43-44.

[29]Covell CI,Ritchie JA. Nurses'responses to medication errors: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por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 :287-297.

[30]Patrician PA,Brosch,L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a military set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27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