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0:11:57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本土化发展;咖啡;文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咖啡在欧洲

在欧洲,咖啡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化形式了,从咖啡进入这块大陆,到欧洲第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咖啡文化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显示了极为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咖啡与音乐、华尔兹舞并称“维也纳三宝”,可见咖啡文化的意义深远。

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把男人等同于咖啡,这是何等的非比寻常。

意大利人对咖啡情有独钟,咖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了。在起床后,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煮上一杯咖啡。不论男女,几乎从早到晚咖啡杯不离手。

在法国,如果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末日到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法国由于咖啡供应紧张而导致许多法国人整日无精打采,大大影响了这个国家正常的生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商品,当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摄像机对准抢购商品的民众时,镜头里显示的却是顾客们手中大量的咖啡和方糖,一时传为笑谈。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质和味道,而注重饮用咖啡的环境和情调,表现出来的是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就像卢浮宫中那些精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一般。

从咖啡传入法国的那一天开始,法国的文化艺术中就时时可见咖啡的影响和影子。17世纪开始,在法国,尤其是在法国的上流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因为品饮咖啡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沙龙。在这些沙龙中,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在咖啡的振奋下,舒展着他们。

二、咖啡在中国的现状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小资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也充斥着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在这里面也有很多苦涩。

近年来,咖啡厅在长沙迅速崛起。山堤、迪欧、上岛、喜鹊……据保守估计,目前长沙有200多家这样的咖啡厅。不过,虽然这些名为“咖啡厅”,实际上却做着“家菜馆的买卖”。

“在长沙开咖啡厅,你不卖中餐,特别是没有长沙家常菜,那你根本无法生存。”对于长沙咖啡厅“西餐中吃”的尴尬现状,长沙市山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斌这样表述。

在长沙,山堤咖啡一家门店,每月咖啡销售额不到3万元,仅占总销售额的20%,而中餐的销售额起码比咖啡多一倍。喜鹊咖啡的负责人吕树丰坦言:喜鹊咖啡厅每月中餐的销售额占了销售总额的50%,而咖啡仅仅只占10%。

“国内几乎所有的咖啡厅都卖中餐。”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办马菁说。

如何搭建一个咖啡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桥梁呢?那就是我们的中餐。马菁表示,长沙的咖啡厅,因为不具备广泛的咖啡饮用群体和文化接纳,无法套用欧洲的模式。

马菁表示,单纯卖咖啡的咖啡店,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发现。吴斌也抱有相同的看法:长沙没有单纯的咖啡厅,单纯地只卖咖啡很难生存发展。

王华婷则认为:中餐成为咖啡厅的主要消费目标不足为奇,任何国外饮食都要根据当地市民的消费习惯来推出一系列的本土化产品。“连肯德基都在卖米饭豆浆,为什么咖啡厅不能卖中餐?”

三、星巴克的本土化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了,尽管西方各种文化随处可见,但是咖啡不能本土化,就不能在中国生根发展,针对星巴克作出创业本土化分析:

1.环境本土化:在室内室外装修很好把握,装修摆饰的气氛既要保留自己西方咖啡文化特色,也要能适应当地方风土人情,例如:广州沙面欧洲建筑群体风格的融合,四川锦里旧建筑群的融合。

2.产品方面本土化:星巴克相继推出了粽子,月饼,冰饺和茶等,自从星巴克集团新LOGO的变化,去除了COFFEE字样,即从咖啡零售商转向食品饮料提供商,这一点很好的做到,做得很好。但是中国传统食品的基因文化结合到本身的潮流时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这一点也容易使自身过于偏离方向,不利于文化的单一方向深化发展。

3.员工的培训:高素质员工,主动热情,爱咖啡爱顾客,擅长沟通交流。神秘顾客制度也许是一种潜藏的力量在驱使员工更用心去对待每一位顾客,进门的眼神交流,轻轻地微笑,星巴克在待客服务值得学习。

4.连锁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体系;星巴克把经营的每个环节训练成员工的反射动作。员工只要进入星巴克,无论是咖啡知识学习还是具体的服务实践,一系列流程都有着明确的标准。

5.服务体验:注重每一个细节,眼神的交流,微笑等。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多样化会是咖啡厅发展的主要方式。因为多样化的业务发展才能紧扣市场。只有把市场做好才能站得住脚。

2.咖啡厅及品牌包装的发展会与各地消费群体生活水平的发展迅速合拍,紧扣当地消费者生活水平、支付能力的提高速度和追求高品位生活群体的发展速度。

3.本土化咖啡会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流,或许有些咖啡厅经营的不那么正宗,但是对于多少习惯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已是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梅清豪,译.营销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英]麦克尔.贝克.市场营销百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2

画布咖啡于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咖啡市场,其源头起源于具有浓郁拉美风情的旧金山CANVAS CAFE。时间倒回2007年,当时CANVAS CAFE将市场投向亚洲,定位到每一个可能成为进驻市场的亚洲国家。

CANVAS CAFE的决策者在中国咖啡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测评,惊喜的发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十分希望将CANVAS CAFE投向中国市场,把咖啡这种没有国界,让人充满无限想象和丰富内涵的咖啡文化和咖啡式生活延伸到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时机凑巧,在静观机遇与挑战并存、充满旺盛生命力和无限商机的中国咖啡市场十年风云变幻之后,其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名品牌咖啡&西餐策划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国咖啡市场进行了大量分析和调查研究,猛然发觉迫切需求一个与知名咖啡品牌合作的机会。就在双方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时,旧金山CANVAS CAFE偶然相遇,促成了一个带着无限可能性的咖啡品牌的诞生。这就是画布咖啡诞生之初。然而,画布咖啡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旧金山CANVAS CAFE双方的高层决策者都是有备而来,双方持有的观点都是事实胜过雄辩的调查资料总结。摆在双方眼前的问题有三:首先,CANVAS CAFE

是土生土长的西方咖啡产品,带着地道的西方文化和饮食习惯,如何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其次,中国咖啡市场品牌林立,如何让CANVAS CAFE成功进驻中国咖啡市场;其三,CANVAS CAFE进驻的首站在哪里?新的研究和讨论无休无止,CANVAS CAFE成立了专门的策划专案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将分析结果提交双方高层研究讨论,经过数次协商讨论,最终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CANVAS CAFE品牌进驻之路。即开创以人文为主题、以“艺术、文学、餐饮”为主旨的复合式西餐咖啡生活馆。将CANVAS CAFE的西方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中国传统饮食,并尽可能保持每一个CANVAS CAFE进驻的中国城市的文化风俗饮食特色,兼容并蓄,从而成功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咖啡市场,在有着“咖啡联合国”之称的中国广东西南小镇——厚街,衍生了一个崭新的咖啡品牌。

项目2:礼尚客

广州礼尚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礼尚客(中国区)营运管理总部是由香港尚贤(国际)投资集团(Shinnig Group)设立的旗下控股公司,负责中国大陆市场礼尚客文化礼品品牌加盟经营活动,以国际化大都市广州为平台,以PMDE品牌扩张模式为尖刀,全面抢滩中国大陆礼品市场。

礼尚客下设礼尚客产品中心及礼尚客营销中心,构成了礼尚客文化礼品连锁品牌输出文化创意礼品及专业礼事策划服务的两大核心。其中,产品中心负责向团体及个人客户开发、设计、提供大量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礼事产品。礼尚客营销中心负责礼尚客文化礼品连锁品牌的运营事宜,进行礼尚客品牌规范化经营,并向客户提供专业的礼事策划服务。礼尚客首创的PMDE品牌扩张模式,彻底的改变了中国礼品行业粗放式、百货业式的个体经营模式。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3

西方人对咖啡的钟情程度让人吃惊,有人一天要喝4次咖啡,有些国家的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接触它了。据传已故的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没有咖啡支撑精神就无法写作的咖啡迷,他一年要喝掉近5万杯浓咖啡,平均每天14杯。虽说这是特例,但西方人对咖啡的忠诚度和依赖性从未减退过。西方人的咖啡情结如同中国人对茶和豆浆的喜爱一样,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咖啡是西方人的传统饮品,是西方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在公司经常看到coffeemoming(咖啡晨会),甚至外交场合也会专门举行咖啡招待会。世界上有1/3的人在喝咖啡,由西至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咖啡陪伴自己度过许多惬意的时光。

国外的咖啡馆比比皆是,小的咖啡馆一般只有两个人,除了咖啡,还会卖一些小点心和简单的三明治。大的咖啡馆相当于餐馆,提供各种餐食。西方人的一天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只有喝完了起床后的这杯咖啡,才能完全清醒,才可以打起精神去上班。这一点国人就不敢恭维了,如果让国人把咖啡当早点,别说感觉不对,最纠结的当属国人的胃,能让国人胃口舒服的还是传统的米粥、豆浆、豆腐脑等早点。

早上9-10点,是咖啡馆忙碌的第一个高潮。早咖啡的时间到了,去工作的人们都会去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吃一块小甜点。作为早餐。如果时间来不及的话,就会打电话订外卖的咖啡,让店员送到办公室。还会有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来喝咖啡。他们的这一习惯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午餐时间往往是咖啡馆的第二个繁忙时段。西方人的午餐通常很简单,一杯咖啡。一块三明治,营养已经足够,吃完了还不犯困。可以保持下午旺盛的工作精力。下午时段,咖啡馆的生意就不那么忙了,偶尔会有路人在这里停下来喝咖啡歇脚。到了周末,咖啡馆又成了家人、朋友聚会的场所。或是一家老小,或是闺密。都会相约在咖啡馆,吃个简餐,顺便闲聊一下最近的新闻。这时的咖啡馆又成了连接亲情和情谊的纽带,咖啡的味道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咖啡馆在西方人心中,是人们社交的一个场所。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广东人的生活习惯――饮茶,广东的茶馆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以饮早茶为最多。茶楼的早市清晨4点钟左右就开门营业。广东人饮早茶,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中午一两点钟。和喝午茶的客人合到了一起,过了两点钟才慢慢结束。夜茶印为吃宵夜。忙碌一天的人们又相聚在这里,饮茶品点,畅谈国事、家事、身边事,其乐无穷。

咖啡如同中国人的茶一样,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如同饮茶在中国被视为文雅的生活艺术一样,饮咖啡在西方也被视为风雅之举。虽然咖啡与茶的文化有所不同。但带给人们的快乐与情感的付出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咖啡带你去旅行

咖啡起源于阿拉伯,而非洲才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但是,阿拉伯人没能将咖啡在亚洲传播开来,荷兰人却做到了!1616年,荷兰人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16世纪初,咖啡向欧洲传播开来。

咖啡进入中国是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国的茶商,发现台湾的气候与中南美洲十分相似,适合种植咖啡。于是,这名商人引进了100株阿拉伯种的咖啡树在台湾种植,这便成了中国咖啡的“鼻祖”,从此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Espresso――意大利人情感的浓缩

在意大利最让女人们动心的有两种东西: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咖啡。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两样东西,因此意大利有一句名言:好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就因为这句名言,意大利女人至今依旧:喝咖啡,品男人。

意大利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要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几乎从早喝到晚。街上到处可见叫做“Bar”的咖啡小店,买一杯只需400里拉,折合人民币还不到两块钱。客人既可站着一饮而尽,也可坐下来,慢慢品味。让人敬畏的是,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20杯咖啡。所以在意大利,你永远都不会因为嗜饮咖啡而受到责备。意大利人正是通过咖啡才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

咖啡――法国人浪漫生活的调和剂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而且他们也不是匆匆喝了完事,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优雅的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写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且根深蒂固。正因如此,在塞纳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就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上的习惯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家咖啡店开几百年都可以有很多客人,爷爷来喝咖啡时,带着儿子、孙子来喝,当孙子80岁时,他还带着孙子来喝。这是一种传统,从没改变过。

Melange――维也纳三宝之一

咖啡是维也纳人津津乐道、颇为自豪的一种东西。维也纳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可见维也纳人与咖啡的情缘。有人说,维也纳是“五步一咖啡”,也许是夸大之辞,但维也纳咖啡馆数量不菲却是事实。有的咖啡屋早晨6点半即开张,直到凌晨2点才打烊。因此,说“音乐之都”的空气里不仅流动着音乐的韵律,而且弥漫着咖啡的清香,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咖啡是维也纳人的另一种流淌的血液,流过心扉,流入骨髓。

咖啡在中国

在中国,咖啡这个和苏打、口香糖一样频繁地被提及的词汇,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人接受。

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咖啡也渐渐地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开始在都市白领阶层、小资们之间兴起。北京最早的一批咖啡馆出现在使馆区。国人最早认知的咖啡品牌是雀巢。随着中国小资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这种貌似与时尚、品位联系在一起的褐色液体,成为了新时代潮流的一个代名词,更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咖啡厅。坐在宽大舒适的沙发上,品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享受着“高贵”的生活,虽然咖啡厅的消费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4

杨小凯在《牛鬼蛇神录》中曾回忆:“”时他第一次喝到咖啡,发现味道全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皱着眉笑说,难怪说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都很苦,原来整天喝这么苦的东西。这种反应倒也是人之常情,四百年前欧洲人刚开始接触到咖啡时,也差不多是类似的感受。奇怪的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半成瘾性饮料(不论是茶、咖啡还是巧克力、可可)都有点苦味,但通过文化的包装,任何苦涩的味道都可能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风尚。

饮用咖啡是一项严重的罪行

虽然喝咖啡现在常被国人视为一种较“上流”的举止,但咖啡的起源是十分卑微的。一种说法认为咖啡源自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古代王国Kaffa(一些人称之为“咖啡故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850年一个也门山区的阿拉伯牧羊人Kaldi发现羊群在啃食一种干果仁后变得行为异常,随后将这种干果仁煎煮,调制出一种称为qahwah(有“酒”的意思)的饮料,这就是咖啡的前身。

这两种说法表面上看相互歧异,对“咖啡”一词的起源也有不同解释,但都承认咖啡起源于非洲之角地区,这一带虽然现在极为贫苦落后,但远古时代就有密切来往的古文明,因此很可能咖啡是从埃塞俄比亚跨海传入也门的。很有力的理由之一是:在埃塞俄比亚的Kaffa地区,咖啡被称为buno,该词后来演变为阿拉伯语bunn(意为“生咖啡”),可见其原产地应当是在非洲。

不论如何,真正使这种饮料得以传播开来的是阿拉伯人。至今仍有一种著名的咖啡称为“摩卡咖啡”,其名称就源自也门的红海港口Mocha,这里曾在中世纪的很长时间内以出口咖啡著称。按照伊斯兰教义,穆斯林不准饮酒,但咖啡却可以被用来在祈祷仪式中提神。起初它只在也门地区被人饮用,但从14世纪初开始向外传播,1400年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中心开罗开始出现咖啡,由此逐渐波及到几乎整个中东。但当时许多人对咖啡是否符合教义还有顾虑,有人认为它可被视为一种酒类饮料,应予禁止,而代之以没有任何酒精成分的茶。这种观念在后来逐渐被接受,其结果是如今中东人形成根深蒂固的饮茶习惯(尤其成为低收入群体的全民饮料),在很多情况下,咖啡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当时土耳其人虽然同样皈依伊斯兰教,却欣然接受了咖啡。1554年,来自叙利亚城市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的两个阿拉伯人在土耳其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土耳其人称这种新饮料为kahve,后来欧洲语言中的“咖啡”一词(如法语café、意大利语caffè、英语coffee则可能由意大利语转化而来)。当时咖啡作为一种提神的刺激品,在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圈子中极为流行,并影响了许多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即便如此,土耳其人饮用咖啡的习惯也面临着宗教界的压力。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教长就宣称“饮用咖啡是一项严重的罪行!我们荣耀的先知半滴咖啡都不沾……他了解咖啡根本是魔鬼的诡计”。虽然这只是小说的虚构,但确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到1630年代,帝国苏丹禁止臣民使用咖啡和烟草―其实这两种麻醉品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也曾是禁忌,之所以后来被社会接受,是由于其提神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支持了“人类有机体将脑力劳动置于首位的再定位”。

就这样,当咖啡逐渐流行成为世界性饮料时,最初发现并推广这种饮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却渐渐地几乎停止了喝咖啡。

虚度时光:猛喝一种黑色液体

欧洲人最初大约在1515-1519年间就接触到了咖啡,但很长时间内对它并无兴趣。在伊斯坦布尔出现咖啡馆30年后的1585年,梵蒂冈驻当地的使节莫罗辛尼报告说:“这些人全都挺卑下的,打扮俗气,没什么进取心,就这么样,成天发呆虚度时光。所以,他们就是一直闲坐在那儿,要找点乐子,就在公共场所、在商店里、在街头巷尾,猛喝一种黑色的液体,滚烫到他们所能忍受的程度,那是从一种他们叫做‘咖啡’的种子里榨出来的。”当时的欧洲人对咖啡的第一印象大多都兼有厌恶和鄙夷,1610年,英国人George Sandys在其土耳其游记里写到喝咖啡的土耳其人:“他们坐在那里头闲聊竟日,啜饮一种叫做‘咖啡’的饮品……受得了多烫就多烫;黑如煤灰,尝起来,也不能说不像……”

巴黎第一家咖啡馆的开张比伊斯坦布尔晚了约100年,伦敦也大致如此。当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于1652年开张时,遭遇到英国啤酒业支持者们的抗议风暴,他们宣称这种“异教徒的饮品”是“低劣的、黑糊糊的、浓稠的、脏兮兮的、苦涩难闻、又令人作呕的泥浆水”。甚至到1925年,还有人发明了用“泥浆”(mud)一词作为咖啡的俚语称呼。尽管如此,咖啡馆还是很快就遍地开花了:到1675年,英国已经有了超过3000家咖啡馆,平均每年新开130家;法国的速度略慢,到1780年代大约也只有2800家,但产生的影响同样深远,因为法国是当时欧洲时尚的风向标。

正如现在中国的咖啡馆常常设计成欧洲格调,在当时,直到17世纪末,伦敦咖啡馆的内部环境和总体氛围都是按传统阿拉伯咖啡馆的风格设计建造的。刚开始,咖啡的价格“贵得可怕”(不过不是因为珍贵或运输不便,而是因为天价的关税),但仍比茶便宜,而且迅速下降;虽然茶比咖啡更早几年引入欧洲,但在整个17世纪,茶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远不及咖啡深刻,原因之一就是茶饮料太过昂贵。到17世纪末,受到廉价咖啡的冲击,茶叶价格才有所下滑,但一杯茶的价格仍是一杯咖啡价格的5倍。

咖啡馆的出现使西欧人的生活空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18世纪的英法等国,咖啡屋是受人尊敬的场所,比那些小酒吧明显社会地位更高。而且和中东等地的传统习惯一样,咖啡馆是为男性客户保留的,男人们为了商业或寻求休息而来到这里,以至于这些地方后来天然表现出某种俱乐部的特性。按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单身者舞会》中的描述,法国南部的一些地区至今仍是如此:咖啡馆主要是男性的聚会场所,“当女人想呼唤她们的丈夫时,她们不亲自去咖啡馆,而是派儿子去。”

从社会功能上说,咖啡馆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茶馆:它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拉平了阶级等级区分,随着价格的降低,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去喝一杯参与闲谈。社会学家Lewis Coser认为这“培育了对于他人理念的一种新的尊重和容忍”,促进了社交气氛和会话交流,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个俱乐部。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咖啡馆也有不同的风格。在一些英国人看来,在法国,“咖啡馆里挤满了知识分子,抽烟,喝咖啡,想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办法来改造宇宙”;相比之下英国人则务实得多:英国著名的劳埃德船级社,最初就是伦敦一家咖啡馆的船舶保险机构,因咖啡馆的创办人Edward Lloyd(1648-1713)而得名。

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到18世纪末,咖啡已经普遍不再被视为一种穆斯林饮料或“泥浆水”,它已经成为社交身份的象征之一,一种西欧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它成了一种象征着“文明”的饮料。

妓院常常伪装成咖啡馆

到19世纪后期,曾一度被视为是舶来的奢侈品的咖啡,在西欧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成为十分平常的东西。这背后,首先当然是相关产业的极大发展(为此需要维持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园和贸易体系),其次是作为社会交往礼仪的一部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事实上变成了西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中产阶级渴望海上和平,以期咖啡的价格有所降低),进而成为西方生活方式的某种象征。

在咖啡传入欧洲之后,它本身也发生了很多改变,添加了很多新元素:例如欧洲人喜欢往咖啡中加糖(阿拉伯人从未如此);意大利人通过将牛奶和奶油混入浓咖啡,发明了卡普奇诺咖啡―其词源coppuccio的原意是指基督教方济各会分支嘉布遣会虔诚派修士所穿的一种长而尖的蒙头斗篷,其颜色与这种咖啡类似;法国巴黎人则将咖啡、牛奶与糖混合。尽管到19世纪末,英国人人均消耗的茶叶十倍于咖啡,但主要是在法国人的推动下,咖啡仍然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西方风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饮料的风靡,改变了世界其他地方许多人的命运。在非洲、拉美和亚洲热带地区,大片的土地被强行改为咖啡种植园,许多殖民地的经济主要依靠咖啡出口来维持。在印度尼西亚,19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咖啡是当地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巴西,1880年代咖啡出口值相当于出口总值的61%,这个庞大的咖啡生产体系使国家的活跃中心彻底转移到中南部,最终使巴西东北部的衰落变得不可避免。

在另一些地区,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那种上流社会人士在咖啡馆休息、讨论、读书的景象逐渐成为某种值得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在西欧以外最初受到影响的莫过于中欧的德国人,他们虽然痛恨法国人,但却接受了其咖啡馆文化。起初咖啡对德国人来说也是奢侈品,但很快,符腾堡的手工业者哪怕除了马铃薯什么也吃不起,“但如果他们被迫放弃早咖啡,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过的是非人的生活。”这甚至形成了一种对法国文化的“单相思”,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Wyndham Lewis在《逆风》中讥讽这场战争是“奇怪的求爱”:“地道的德国人一定要到巴黎去,到巴黎的咖啡馆去,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即使率领千军万马、屠戮百万之众也要去。”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5

与《舒适COMFORT》的本次跨界艺术合作,并不是太平洋咖啡偶然的行为。当零售和速溶已经大行其道,曾经内容驳杂的咖啡文化,似乎干瘪的只剩下庞大的“咖啡消耗人群”在硬撑门面。这显然不是汤国江希望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对咖啡品质有要求、对邻桌的人群有要求、对消费的环境也有要求的专业人士。”这些细化的需求决定了太平洋咖啡的经营理念:营造一个享受咖啡的休闲生活方式。而艺术,恰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

在艺术家邵帆这次设计的解构主义作品中,咖啡豆被赋予了新的定义,预示着岁月沉淀和对质感累积。这是太平洋咖啡众多艺术合作的又一次新尝试。这也让汤国江想起去年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合作――几位新生代香港本土艺术家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放置于太平洋咖啡的店面中进行展示,不成想一炮而红。在汤国江看来,这样的跨界合作不能仅用商业宣传来定义,“无论是咖啡豆的选购、冲泡还是与艺术家和媒体的合作,里面都有属于艺术的感悟,它们共同构筑成为属于咖啡的生活方式。”

说到这里,汤国江给我们讲起了一个小故事。不久前,在太平洋咖啡香港本地召开了一次会议。一大群人要从早上7点便开始忙碌的工作。正在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店员贴心地为汤国江冲泡了一杯拿铁,并且别出心裁的制作了一个太阳的拉花。焦躁中的汤国江对着这杯“可爱”的咖啡心情顿时大好。这样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让汤国江有了很深的感悟。生活的艺术就隐藏在这点滴的细微享受之中。“除非是高峰时段出现排长队的状况,否则我们很鼓励店员给客人们制作咖啡拉花。”所以太平洋咖啡会选择装潢贴近本土的文化氛围,店面家具具备宾至归家的休闲气息。热爱音乐剧的汤国江更是对店面音乐的播放精挑细选:清晨的曲子阳光四射,闲适的午后三点香颂响起,而当夜晚来临,滚石式悦耳却并不暴躁的轻摇滚乐,正与人声鼎沸的咖啡馆相得益彰。时至今日,这些细节都已经成为汤国江营造的咖啡式生活传统。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6

摘 要:我国“十二五”规划就“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也提出,要“优化干部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更好地科学发展”。近两年来,我国有关学者把“世界咖啡”式汇谈引进并优化,用于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卓越企业家培训、企业创新发展的探讨、人们社会心理健康咨询、政府智囊决策咨询之中。结合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方法、步骤和应用规律,探讨世界咖啡式汇谈及其应用,可以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一定的智力和理论动力支持。

关键词:咖啡论坛;教育培训;方法创新;头脑风暴;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6-0042-03

2011年1月21日,第十二次全国干部教育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指出:“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继续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深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干部健康成长服务。”“要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效,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1]为破解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难题,本文探讨世界咖啡式汇谈的培训方式的应用,目的是为我们提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一、世界咖啡式汇谈形式及程序

“世界咖啡”式汇谈(World Cafe,简称“世界咖啡”),也叫“咖啡论坛”,是一种以象形借喻的有效的集体对话、面对面交流的汇谈方式。世界咖啡式汇谈的主要精神实质就是“跨界(Crossover)的交谈”。从1995年开始,美国、欧洲等国家或机构组织利用这种世界咖啡式汇谈形式,对组织高层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是对某些战略措施进行专项“会诊”。如一家全球型消费产品公司,对组织自三十多个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使用世界咖啡式汇谈构建了新的全球营销战略;墨西哥政府和公司将世界咖啡式汇谈应用于情境管理;瑞典将世界咖啡式汇谈运用于“斯德哥尔摩科技挑战大奖赛”的活动中,建立一个六十多个国家的地方社区领导者参与的交换经验、交流思想的平台。

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朱安妮塔•布朗和戴维•伊萨克在合著的《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一书中指出:“世界咖啡式汇谈是一种启发和开展建设性合作对话及思考的特殊谈话方式。”[2]它在真诚互利和共同学习的精神下,营造好友们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景和气氛,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参与者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充分共享及拓展每位朋友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及能动力。当代著名的世界管理学家、《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认为:这种“汇谈、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的世界咖啡式汇谈,是“我们关于组织学习和变革工作的基石”,是目前“最可靠、实用、能激发共同思考,进入集体创造最可靠的方式之一”。[2]4可以说,这种世界咖啡式汇谈提供了将分析转变为深刻变革的工具和将天才人物紧密相连的结构。

“世界咖啡”式汇谈的程序和步骤是:就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分析。设定4-8人组成一个小组为宜,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一个确定的问题,并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看法。其他组也在同时讨论相关的问题,也同样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每一组除组长外所有人多次换到不同的小组,和新的人坐在一起,结识新朋友,汇报自己的观点,并与新的组员进行讨论,交换不同的想法。当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就会迸发灵感,创新思维也会随之显现。“世界咖啡”式汇谈的过程需要主持人(即培训教师)承担“导演”角色,主持人的主要任务是:(1)制定汇谈主题和把握汇谈计划;(2)组织引导整个研讨过程;(3)控制时间进度,把握研讨节奏;(4)对分组研讨结果进行总结提炼;(5)调动研讨气氛,把握研讨导向等等。

“世界咖啡”式汇谈是所有对话者参与并分享所有对话者的智慧,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共识的交流活动过程,是产生集体智慧的过程。世界咖啡式汇谈的运用,对战略构想、知识创造、快速创新、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大规模变革,都有着立竿见影和实用的启示。世界咖啡式汇谈将解决问题作为有效的平台,有助于我们选择更满意的方式参与到谈话中去,能够达到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的独特效果,因而受到了管理培训领域人士的普遍关注。

二、世界咖啡式汇谈的功能特点

国外一些参加过多次“世界咖啡”式汇谈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发现,这种战略性对话的简单方式不仅激荡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共同思考,而且能够凝聚群体智慧,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并迈向群体愿景。这种汇谈方式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使团队明确会谈的主题内容和目的;第二是创造热情友好的汇谈氛围;第三是探索相关热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第四是鼓励参加者的投入及智力贡献;第五是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第六是共同审议不同的模式、观点和深层次的问题;第七是收获、分享共同汇谈成果。世界咖啡论坛运用在组织和团队教育培训的环节中,有着明显的特色:

1.有利于优化学习型组织的行动结果。世界咖啡论坛在协作对话、分享知识、创造学习行动的过程中建构交流的最佳平台。汇谈、讨论、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这些一直是组织学习和变革工作的基石。“世界咖啡”作为交流工具,能够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集体深入会谈。对于一个不断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组织来说,它对提升自身修养、收获集体智慧、改善组织效率、凝聚团队精神,甚至解决群体争端和探索组织未来发展,都会有较强的能动作用。

2.有助于有效破解难题。解决社会难题是世界咖啡式汇谈的主要特点之一。“世界咖啡”意味着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从而使参与者充满信任感和责任心去积极地参与问题探讨。朱安妮塔•布朗认为:“我们通过汇谈将知识内嵌并相互分享。从这个角度说,汇谈就是行动,就是社会系统的血脉和心脏,像组织、社群一样互动。”[2]22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项目中,咖啡论坛的问题来自组织,一般是某省、某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学员通过研究问题,进行讨论,提交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效果验证方案的形式解决问题,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有助于个人和团队发展。“世界咖啡”式汇谈倾向于选择能够发挥参与者优势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在平等的原则下鼓励开放式探讨,从而打破了阶层或等级的定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参与者的个性,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小组成员在咖啡论坛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应变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咖啡论坛可以带动组织内部浓厚的学习气氛的形成,使学员用开放豁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锻炼协调和沟通技巧,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这将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进而有助于组织的不断成熟发展。

三、优化世界咖啡式汇谈,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提供有效创新驱动

面对新形势新局面,现代干部教育培训需要一种创新驱动的思维。近两年,为顺应领导干部培训的发展新趋势,世界咖啡式汇谈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已经被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和应用。从2007年开始,中组部培训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和有些省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一些大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先后将世界咖啡式论坛应用到干部教育培训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大多数人对其了解还很肤浅,亲身经历过咖啡论坛的更是少数。我们要借鉴优化世界咖啡论坛方式,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性。

第一,正确认识并合理开发世界咖啡式汇谈培训功能。“世界咖啡”式汇谈与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相比有着一定差异性。因此,开展咖啡论坛,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使之符合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政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党情、世情、社情,符合我国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规律。为此,一方面需要对该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和宣传,增强参与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改良,使其更加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第二,精心设计世界咖啡式汇谈的讨论主题。确定咖啡论坛的主题,是决定咖啡论坛成功的关键。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深入调研和组织间磋商等方法,寻找地区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咖啡论坛的主题。根据确定的培训项目主题,可选择相关部门的管理层和执行层不同级别的干部或与该问题相关的业务骨干、专家学者参与培训。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职务的学员组成,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研究问题,也有利于将培训的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三,细化世界咖啡式汇谈的步骤。每个论坛专题最好设定2名教师或骨干学员分别承担A、B角色做主持人,一个主持人负责调控汇谈程序,另一个负责汇谈成果概括总结。主持人把学员按照不同学历或经历每4-8名分为一组,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善于概括归纳的记录员(或者叫小组秘书),并按照所分组入座(最好是圆桌式的面对面)。如以“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如何利用微博提高执政能力”为主题设计研讨项目,分四组来研讨这个主题,相应拟定4个主题词语。第1组讨论“(1)微博提高领导力功能作用”;第2组讨论“(2)你对微博的传播观的认识”;第3组讨论“(3)领导处理不好微博的负面影响”;第4组讨论“(4)提高领导驾驭微博等新媒体之文化自觉的启示”。

主持人宣布本汇谈要讨论的主题,并宣布汇谈规则。汇谈总时间约2―3个小时,可以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学员分组讨论所规定的问题,各小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时段,小组其他成员换组讨论(如1组成员到2组讨论第2问题,2组到3组讨论第3问题,3组到4组讨论第4问题,4组到1组讨论第1问题)。各小组记录员原地不动,先向新的组员简要汇报上组讨论的主要成果,然后组织新的成员讨论,并作记录。第三时段,进行第二次组员换组研讨。第四时段,进行第三次组员换组研讨。第五时段,4个组分别推选代表(或者记录秘书)第1组报告4个组关于第1个问题的汇谈成果;第2组代表报告4个组关于第2个问题的汇谈成果;第3组报告4个组关于第3个问题的主要汇谈成果;第4组报告4个组关于第4个问题的主要汇谈成果。其他成员也可以有新的补充意见。第六时段,主持人对4个关联题的研讨结果进行总结提炼,这样,本次咖啡式汇谈的成果就诞生了。如果必要,还应对咖啡论坛的成果进行物化整理。

第四,积极开展世界咖啡式汇谈经验交流研讨。由于世界咖啡式汇谈是一种新的研讨方式,因而需要在这方面的培训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经验传授和实战指导。有关培训机构可以召开咖啡论坛行动学习式研讨会,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案测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限度确定召开研讨会的次数;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质疑,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第五,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为了取得实际效果,从项目的启动到最后的评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机构的教师及培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代培训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包括对咖啡论坛的理念、方法以及思维工具的运用的学习。在咖啡论坛项目结束后,培训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应对其产生的物化成果,在组织绩效提升、个人绩效改善等多方面的成效进行评估。评估人员除了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外,应包括学员的上级领导、小组辅导员、汇谈主持人和教员。

鉴于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阶段和干部调训规律,在世界咖啡式论坛法培训的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其所能为组织带来的绩效,应当对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导入方式、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越性,使之成为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7

咖啡:新式葡萄酒

葡萄酒在饮料界一枝独秀,堪称有史以来人类所创造出的饮料中风味最细致、层次最丰富、品饮文化最发达的饮品。茶、啤酒、清酒及后期出现饮品的历史与传统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论及葡萄酒的多样性、精致度、尤其是食物的搭配,没有饮品能出其右。相较于拥有七千年以上历史的葡萄酒,咖啡俨然是新人,因为它仅拥有约七、八百年历史。文献上首次出现咖啡饮品纪录的是现代的也门,该国苏菲教派僧侣过去会饮用咖啡,因为咖啡可延长他们的傍晚祷告时间,而不至于感到疲惫。尽管受到全球数百万人喜爱,咖啡未曾真正发展出如葡萄酒一般的精致文化,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如此。

随着咖啡生产商与爱好者越来越博学干练,他们开始采用葡萄酒领域中的诸多惯例与手法,其中之一便是强调地理渊源,举例来说,今日最受人们欢迎的咖啡是来自同一产区同一厂商的单一农场咖啡,这听起来与单一酒庄葡萄酒极为相似。不同于葡萄酒(特别是旧世界)受到独立机构严格规范,从种植、生产、允许葡萄品种到陈年等一切过程都受到控管。咖啡使用名称、甚至产区都鲜少受到独立机构控管。我的咖啡专家朋友常抱怨咖啡中介商与贸易商提供的顶级与招牌咖啡有许多假货,该产业部分人士正在诉求更多严格管束。

想要让咖啡更像葡萄酒的野心甚至延伸到咖啡的饮用与鉴赏方式。有越来越多的人像评论葡萄酒一样地用大量形容词来评论咖啡,就如同我们在葡萄酒产业所做的。皮革、橡木、可乐、巧克力、莓果、柑橘、甚至燃烧过的雪松木屑都是我听过用来描述咖啡的字汇,真的很像葡萄酒。如今在一些时尚美食之都的餐厅甚至会以不同风格的咖啡搭配每道菜肴:冰镇肯尼亚咖啡与烟熏鳟鱼色拉,虹吸危地马拉安地卡咖啡与烤鹿肉。以不同温度、不同杯具供应不同咖啡,精心安排与不同食材、料理手法的搭配,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像葡萄酒?但是咖啡世界中有些人还想更进一步,以咖啡搭配葡萄酒。

咖啡与加烈葡萄酒

一直以来,葡萄酒世界都处于故步自封的局势。我庆幸自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愿意接纳新的事物,每每对打破惯例都是跃跃欲试。就历史与传统而论,“改变”都是必要的,这对于葡萄酒产业和其它产业皆然。当我第一次听到星巴克等咖啡商在餐点中以咖啡搭配不同菜色时,我心存疑惑却不做任何批判,可是当我听到有些咖啡商以不同类型与饮用方式的咖啡搭配葡萄酒,我几乎认为这实在是对美食的亵渎,喝咖啡后滴酒不沾的铁条是葡萄酒品鉴的圣约之一,但是其中有一个非常美妙的例外:咖啡与加烈葡萄酒。

大约五百年前,英国贸易商开始在伊伯利亚半岛的葡萄酒添加蒸馏过的葡萄烈酒,目的是为了增加酒中的酒精浓度,以免酒在运送到英国途中腐坏;一种全新风格的葡萄酒因此诞生,而且理所当然地被命名为加烈葡萄酒,这些酒额外的酒精与浓度使它们非常适合与咖啡一同享用。一般白酒与红酒所拥有的细致香气、滋味、口感会被咖啡的强度盖过,然而加烈葡萄酒(特别是甜的加烈葡萄酒)本身的浓度可以抗衡、甚至美化咖啡的滋味与香气。小至Ruby风味波特酒或Cream风味雪利酒搭配意大利浓缩咖啡,大至年份波特酒或30年以上佩德罗-希梅内斯雪利甜酒搭配高海拔的坦桑尼亚冲煮咖啡,加烈葡萄酒与咖啡是口感厚重而协调的最佳拍档。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8

显而易见,民主实践并非简单地建立一种投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所谓民主精神的“间歇性发作”。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

正是因为民主与社会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在我们考察民主的生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生长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本文所要关注的正是那些为许多宏大叙事论者所不愿提及却又在真刀实枪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吃吃喝喝”。

饮品中流淌江河

中国人习惯用“源远流长”来概括自己的文明。和许多文明一样,饮料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且不说进化论相信人是从水里一点点变出来的,回顾有史可载的文明,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古国也无一不是择水而居。

水是人类最早的饮品。和许多饮品一样,随着文明的发展,水不断地被赋予意义。在中国,除了洪水记忆之外,诸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摸着石头过河”等等都印证了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红楼梦》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更说明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水”就是“茫茫人海”。

托尔斯泰曾经在《酒色与生命》里质问人们拒绝清醒,“喝酒是为了窒息自己的良心”。无疑,中国历史是充满了酒气的,其中既有“天子呼来不上船”与“不上床”的才子佳人,亦有像魏晋刘伶那样的自我放逐者――整日醉醺醺,像个村干部,还让人扛一把锄头跟在后面,嘱咐“死便埋我”。

为什么人们愿意通过饮料来寻欢作乐?美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在《六个瓶子里的历史》一书里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以酒为例,在斯丹迪奇看来,这种饮品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是均质物,只要是同一坛子里的酒,每个人得到的都是一样的。在这方面,它显然比鱼肉更有优势。

显然,这种便于分享的特性使饮品天然地获得了进入公共生活的通行证。与此同时,这种开放性与流动性意味着一旦有人下了药,所有饮用者都会中毒。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共饮时产生一种“同壶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公共精神。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古今中外的“梁山好汉”们在搞“和谐黑社会”时要大碗喝酒、开香槟庆贺,尽管椅子上早已排出了座次的高低,但在喝酒时大家觉得自己还是平等的。

今天,包括咖啡、茶、酒、可乐在内的各种饮品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世界每一个角落。如上所述,饮料的作用并不限于解渴,它同样作为一种意义系统在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当反全球化人士将象征美国势力的可口可乐打翻在地,我们不难看到饮料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内涵。它们汇成一条条看不见的江河,在社会中承载或见证各自的命运。

从雅典到罗马

埃斯库罗斯说,“铜器是外貌的镜子,葡萄酒是思想的镜子。”显然,古希腊人更钟情于葡萄酒。在他们看来,只有野蛮人才喝啤酒。不过,具体到喝酒的方式上,同样钟情葡萄酒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古希腊人的交际酒会是一种类似现代沙龙的聚会,人们相聚畅饮,分组辩论,展示各自的才情与立场。酒的均质与平等以及人们约定俗成地从同一个容器中取酒,无疑使古希腊的交际酒会具有某种民主的品格。

据说苏格拉底能饮善辩,当时也经常光顾这种交际酒会,而且当别人都喝醉时,他能保持清醒。柏拉图因此称赞他能够通过葡萄酒寻找真理,却又不为美酒所奴役。不过,在柏拉图看来,更多的人并不配享受美酒。在《理想国》中他反对民主,认为把过多的权力放到老百姓手中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而且,只有专制才能改变这种无政府状态,恢复社会秩序。

罗马人曾经慨叹自己征服了希腊,却被希腊文化打败了。这句话多少有些言过其实。显然,他们虽然继承了希腊人喝葡萄酒的风俗,却没有继承希腊人的民主精神。在取代希腊人成为地中海霸主后,罗马人很快将葡萄酒分出了等级。希腊人的交际酒会是平等的论坛,人们一边讨论哲学与人生,一边在公用的容器中取酒;而罗马人却在酒宴上为不同地位的人修筑了阶梯,大家在自己的碗里掺水兑酒,没有公共的调酒器。与此同时,阔绰的主人还会带上仆人,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或许有人说,酒是个好东西。然而,在罗马时代,这个本可由世人共享的“好东西”,却因为程序的差异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差别难免让人想起古中国人发明了“阴阳壶”。这种壶的外表与普通壶没有区别,在宴会上也被视为一个公共的容器;不同的是壶内被分隔成两半,可以一半装美酒,一半装毒酒。在这里,“阴阳壶”更像是一个隐喻。人们将“喝着相同的酒”视为一种平等,然而,在不合理的制度或人为安排下,任何貌似平等的东西都有可能被破坏。设若装在“阴阳壶”里的美酒被人下毒,那些未曾领略“民主美酒”的人,完全可能遭到“二次迫害”:他们不仅在肉体上中了“冒牌民主”的毒,更会在精神上得出一个“民主是毒药”的结论。

理性时代的网络咖啡

相较于理性时代的万种风情,我们今日生活似乎略显平庸,至少在饮料的发明方面乏善可陈。

17世纪以前,欧洲是啤酒和葡萄酒的天下。不过,好景不长,它们很快被一个崭新的时代所抛弃――咖啡成了理性时代的最佳饮品――用一个英国观察家的话来说:“咖啡使欧洲各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1667年,托马斯・乔丹在《来自咖啡馆的新闻》里写到,“如果你是个追求智慧与欢乐的人,如果你喜欢打探新闻,就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样――就像荷兰人、丹麦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一样,那我向你推荐一个去处,那里的新闻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去咖啡馆里倾听吧――那儿的消息句句属实……上至君主大事,下到老鼠轶闻,古今多少事,都在咖啡馆。”

从17世纪开始,欧洲的咖啡馆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客人。他们谈论生意与政治,交流思想与见闻。为了招揽客人,一些店主特意将近日货品价格,股票价格及航海时刻表贴在墙上,订阅外国刊物供客人阅读,顾客甚至能读到刚从印刷机上印出来的小册子。

耐人寻味的是,在1680年伦敦出现廉价的邮政服务设施后,咖啡馆成了人们收寄信件的重要场所。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的老主顾,就像我们今天在家上网,他们通常光顾几次,喝杯咖啡,听人们谈论大事小情,检查是否有自己的新邮件。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有陌生人加入的世界。如有政府要员在其日记中见证:在咖啡馆里,无论是深刻的哲理,还是繁复的生活琐事,你都可以自由地谈论,但是,你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钟将遇见谁,以及会听到什么。

事实上,许多著名思想家便是在咖啡馆里完成自己的著作。比如亚当・斯密在“大不列颠”咖啡馆完成了《国富论》的大部分章节,并且会将它们拿出来与大家讨论。

此时,活跃于巴黎的咖啡馆同样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源头。众所周知,狄德罗编撰《百科全书》的大部分工作便是在巴黎的“摄政咖啡馆”里完成。与英国咖啡馆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不同的是,当时的法国咖啡馆表面上虽然可以自由进入,但是里面藏了不少政府的耳目。人们不得不学会忍气吞声,直到有朝一日法国大革命乌云压城,一些激进主义者举起手枪,旁若无人地站到咖啡馆的桌子上高喊,“拿起武器,市民们,拿起武器!”

国王查理之烦恼

当然,咖啡占领欧洲并非一帆风顺。1652年,亚美尼亚人帕卡・罗西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后,火爆的生意很快引起当地酒馆老板的强烈抗议。不久,这个外乡人被赶走。而就在伦敦的咖啡馆遍地开花时,一些知名的学者与评论家加入反对派的阵营,指责咖啡馆消磨了人们的斗志。更有女性抱怨咖啡吞没了她们的生活:由于喝了过多的咖啡,他们的丈夫“像沙漠一样不结果子”。

任何新生事物的崛起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后者的反抗难免为专制者的倒行逆施提供某种民意上的庇护。伦敦市民的抱怨正中查理二世的下怀。1660年,这个年方30的落魄国王因为得到聚集在咖啡馆里的民众的支持成功复辟。但是,敏锐的国王很快注意到清教徒妄图通过咖啡馆为反叛密谋。像所有嗜权者一样,曾经依靠咖啡馆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深谙个中玄机,于是动用了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过河拆桥”的政治手腕,意图关闭伦敦所有的咖啡馆,以此避免自己的成功之路被“野心家”们依葫芦画瓢。

查理二世的“居安思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那些靠造反起家的“革命者”一旦大权在握,其针对潜在反对派的镇压往往比世袭王者还要用心险恶、变本加厉的原因所在。人们不会忘记,就在几百年后,为避免读书人的种子生根发芽冲破自己的统治,波尔・布特将海内外无数柬埔寨人诱杀。

无疑,理性时代的咖啡馆更像是21世纪的互联网。今日世界,我们很难想象将有怎样胆大妄为的政府会查禁互联网。然而,1675年12月,查理二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颁布了一道查禁咖啡馆的公告。不过,这个公告一宣布,立刻引起全社会的反对。因为经过20几年的发展,咖啡馆已经成为伦敦社会生活,商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中心场所。很快,这道禁令变成了一纸空文。查理二世虽然贵为君王,却不得不拜倒在几粒咖啡豆面前,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势比人强”。一份来自官方的统计表明,到17世纪末,英国的咖啡馆有3000多家,而当时英国人口不过60万人。

餐桌上的民主

“茶杯里的风暴!”18世纪,孟德斯鸠在听说圣马力诺发生政治动乱时曾经这样评论。在他看来,发生在圣马力诺这个仅有万余人口的小国里的动乱对整个欧洲局势无足轻重。然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茶杯里的风暴”往往是生活与思想之双元革命的开端,不容小觑。细心者甚至可以从中听到一个旧时代被摧枯拉朽的声音。

不可否认,人类文明史同时是一部民主发展史。人们通常错误地以为,那些伟大的时代变革得益于几个时代英雄的“历史拍拖”与“一夜风流”。然而,文明的发展终归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进步与倒退远非“一夜”所能概括。正如民主,无论你是否愿意,它会经年累月地在吃吃喝喝、唠唠叨叨的餐桌上发生与消长。

回顾中国历史,人们或许会惊叹,同样是提神醒脑的茶叶为什么在英国奇货可居,而中国人却用它们换回了鸦片。关于这一点,人们或许可以从“莫谈国事”等招牌中找到答案。黑暗时代,“莫谈国事”不过是一个社会无力反抗时的“免战招牌”。所幸历史终究要跨过泥潭,如今大行其道的“网络咖啡”让所有后进国家终于有机会异地重温了十七八世纪欧洲咖啡馆文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咖啡”像是一种饮品滋润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如有学者指出:“国家是我的,凭什么要我莫谈国事?”

今天,当我们回首英、法等国家的转型,不难发现,由咖啡馆文化裹挟而来的餐桌上的民主与自由,作为一种秩序文明会沿着既有的逻辑自发地拓展。任何自由都可能从餐桌上生长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餐桌到书桌,从厨房到广场。君不见,今日巴西的议会大厦,其造型不就是一个面包外加一副碗筷?

虚拟咖啡馆:意义重组

转型时代必定经历一个辞旧迎新的过程。当旧的已去,新的未建之时,出现价值认同危机似乎在所难免。显然,咖啡馆对于两三百年前正处于激荡中的欧洲国家来说,功不可没。一方面,咖啡馆把人们从旧有生活仪式与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压垮旧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因咖啡馆而搭建的公共生活又让那些灵魂失去庙宇的人不至于无家可归。咖啡馆成了社会生活的枢纽,为人们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间搭起桥梁。它像今天在中国开花结果的互联网一样,在理论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咖啡馆还是现在的网络咖啡屋,其所订立的规则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一个开放社会立约。在这里,人们应该遵守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自己的社会地位关在咖啡馆门外。如那些做“启蒙运动的生意”的咖啡馆老板一再声明,“不论是贵族绅士,还是商业人士,我们皆欢迎,在这里,大家笑语盈盈,平起平坐。”“此处不设上座,以省去你的担心。阁下尽管随便入座,纵有贵人驾到,亦不必起身退避。”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9

主流产品——速溶咖啡

数据: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的人喝过速溶咖啡,这个比例高达92.2%,过半数者(58.4%)喝过三合一袋装咖啡。16.8%的人喝过焙炒咖啡,29.4%的人喝过其他咖啡饮料。在问及被访者对于某一类咖啡的消费频率时,每天喝速溶咖啡的为6.0%,经常喝的为38.4%,在“偶尔喝”的咖啡种类中,三合一袋装和速溶的消费频率已很接近。而表示经常喝三合一的则只占13.1%。

分析:喝过速溶咖啡和三合一袋装咖啡的百分比最高,在“偶尔喝”的调查里这两者的百分比也是最高的,这说明速溶和三合一咖啡在初级消费者领域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目前市场上的咖啡饮料尽管具有口味纯正、饮用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饮用时亦缺乏咖啡文化所体现出的高雅、温馨的情调,因此,绝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偶尔喝一喝。

主要人群——中青年人

数据:各年龄段对咖啡的喜爱程度不同,其中表示非常喜欢咖啡的人群中41~50岁占了24.0%,20~30岁占了18.0%。

进一步调查表明,喝咖啡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比例。在所有受访者中,喝咖啡的男性为55.1%,女性为44.9%。

分析:咖啡作为一种口味独特的饮品深受青年消费者的喜爱,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咖啡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同时男性消费者的人数远远超出女性消费者,购买者中也以男性居多。其原因在于咖啡属烟糖类产品,更多为男性所关注。而且作为一种嗜好品,更易受到男性的青睐。

主要因素——味道诱人

数据:消费者在选购咖啡时哪些因素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呢?本次调查采用10分制让消费者对各种购买考虑因素打分,分数最高的代表其重要性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味道以8.3分位居第一,其次是饮用方便性,为7.4分;保存期、品牌知名度等各项分值也较高。

分析:消费者对于咖啡的味道是极为重视的,毕竟咖啡是一种饮品,好味道的咖啡才会广受欢迎。同时作为一种饮品,饮用的方便性与否对消费者来说也是购买时考虑的一大要素,咖啡的生产厂家在生产时可以多考虑如何不断改进其味道和如何使咖啡更便于携带,使消费者在饮用时更方便。

主要信息——电视广告

数据:在众多获得咖啡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广告以86.4%的比例成为消费者获取咖啡信息的首要渠道。另外,以促销活动、广播、杂志、报纸等一系列的传播渠道也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进一步调查消费者想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咖啡的信息,发现有37.3%的人想通过传媒报道来获取信息,免费试用、传媒广告、朋友推荐等几项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分析:电视是众多媒体中传播覆盖率最广的一种,电视广告属于立体广告,而广播、杂志、报纸等一些媒体则属于平面广告,两者相比较,后者不如前者生动、形象,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为何消费者普遍认为电视广告是获取咖啡信息的主要渠道的重要原因。

促销活动是许多商家都喜欢用的一种宣传方式,也成了消费者了解咖啡信息的一个渠道。从数据来看,免费品尝或者适用这一类的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很受咖啡消费者欢迎的。

结论及建议

速溶是目前咖啡的主流,口味是咖啡的关键 目前咖啡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速溶咖啡和三合一咖啡,它们以方便、经济等一系列的优点成为新兴阶层的主要选择。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口味是选择咖啡的主要依据,在此方面速溶明显优于三合一。值得注意的是,三合一咖啡的主流消费者不是咖啡的稳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应该兼顾速溶咖啡和三合一咖啡的两大市场。

广告起着影响消费的重要作用 广告对于消费者选择咖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调查结果显示,咖啡的价格、原料产地、工艺技术并不为大多数消费者看重。消费者一方面认为咖啡的口味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却并不理解决定咖啡口味的因素有哪些。这种认识欠缺对于厂家而言是一种市场机会,在广告策略中既有渲染情调的内容,也有宣传产地、工艺等决定咖啡口味的内容。建议两种内容应在不同主题的广告中出现,但共同点是强调品牌,以形成广告优势。

瞄准都市上班族 中国咖啡市场的升温源于一定的需求空间。据调查,咖啡的主要消费群体为都市上班一族。这部分消费群体也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他们对外国的饮食文化感兴趣并易于接受。就经济实力而言,他们也能够承担这部分花销。伴随着咖啡消费,咖啡文化也应运而生,而咖啡馆则成了咖啡文化的孕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咖啡文化也促进了咖啡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因此,生产企业的目标应该瞄准这一主要市场。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篇10

我们的生活正随着城市本身的迅速更新,而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不仅地铁、市区的内外环线与紧随时代的国际化商场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咖啡馆也在快速地闯进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社交场所。

当我坐在武汉天地的一家连锁咖啡馆,享受着它在冬日提供的暖气、无线网络以及良好的休息、交际氛围时,面前那杯咖啡的味道如何其实已不重要。我不禁在想,这一杯20元出头的咖啡,如果人们在意的并不是其味道,那它在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它是人们对不同文化接纳的象征?对更为美好、优雅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还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公共场所?也因此,当我们去喝咖啡时,或许并不在于喝咖啡本身。

但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歇,当连锁咖啡馆从小众变成了大众,新的小众就慢慢开始形成。就咖啡本身而言,按豆子的产区、烘焙和制作方式加以区别的精品咖啡,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此时,对咖啡味道的追求,或许胜过了咖啡所代表的文化。

而咖啡馆呢?当人们越来越厌倦标准化的统一味道与刻板不变的服务时,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咖啡馆,便成为一批人的心头好。无论是历史底蕴、文化溯源、运营模式、价值导向,还是咖啡馆创业者的故事,都成为人们一时兴起追赶潮流的原因。

有一次在纽约,因为要跟一位艺术家朋友约见面地点,我在手机的yelp上挑了一家位于soho区的书店式咖啡馆,结果它成了我在纽约最鄣目Х裙荨U饧沂榈昕Х裙荩由一家非营利组织经营,所有的店员均是志愿者,咖啡的价格在soho区来讲,实属便宜。咖啡馆两层楼的书架上,基本上都是极有品位的旧书,其中有些旧书来自人们的捐赠,因此,你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很不错的书。

除此之外,这家咖啡馆标榜着独特的价值导向:消灭艾滋病。其经营咖啡和书店所得的收入,捐给流浪人士以及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当你结账时会发现收银台旁的两个小篮子里,一个装满了可以免费带走的,另一个则装满了使用手册。在你离开这家店时,会觉得他们既大胆又有社会责任感,而作为消费者的你,也不自然地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这家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咖啡馆,周末的下午五点便早早关门了,因为在周末晚上,常常有人在这里举办活动,比如婚礼、诗歌朗诵会、音乐会等等。

公益咖啡馆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位朋友在上海自创并经营了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作为城市精品咖啡的第一波潮流而出现在上海。当然,其特色不仅在于咖啡本身,还在于老板接纳了一些自闭症患者、有困难的单亲妈妈等作为员工,并将其每个门店月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给希望学校。

当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式咖啡成为主流时,个性咖啡馆也遍地开花,我们的选择正在越来越多元,对生活的追求也丰富多彩起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动物园咖啡馆”,动物爱好者们可以得到猫咪、鹦鹉、变色龙、绵羊甚至蛇的陪伴;在白天很短的斯德哥尔摩,你可以在“全白昼”咖啡馆中吃早餐,享受人造阳光的温暖;你甚至可以在意大利都灵的“猫咪”咖啡馆,可以给自己的爱宠猫咪点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