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6 07:31:52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篇1

【关键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四大名园

【背景介绍】

苏州园林是初三上(9年级上)的第五课,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的代表性案例。苏州园林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建筑模式,其中包含的历史成因、文化成因、地理成因、人文成因,是很大很广的。在进行授课时,不能单从园林讲园林,否则会显得单薄和没有说服力。只有从苏州园林的起因、发展、人物、特色、保存等多个层面层层渗透,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欣赏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建筑形式,从而让他们真正懂得园林,热爱园林,拓宽视野,认识本民族文化。

【案例回放】

导入:从各城市不同的特点说起,两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

北京的城市特点:大气、悠久。

举例:公交系统的庞大、饮食的特点、北京方言(学生讲,老师补充)

上海的城市特点:现代、快速。

举例:高楼大厦的崛起、行色匆匆的人群(学生讲,老师补充)

苏州的特色: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城市,苏州虽然在规模上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底蕴成为名城。请学生分四组,分别讨论苏州的四个特征,并分别陈述(小组加分)。

四个特征:手工业、曲艺、饮食、方言。

学生讨论、陈述,老师总结。

手工业:刺绣,老师总结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

苏绣的特点:细腻、逼真。代表形式:乱针绣。

曲艺:昆曲、评弹。

老师总结:

昆曲: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评弹:评话和弹词的统称,它的发展及特点。

饮食:从陆文夫的《美食家》说开去。

苏州饮食特点:偏甜,糕团出名。

方言:吴侬软语,适合昆曲和评弹的说唱。

和这些齐名的就属苏州园林了。

引入课题:《苏州园林》

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起因:皇帝及皇族的需要。

地区:有皇朝建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

特点: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代表:颐和园。

老师参照颐和园图片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规模及著名景点。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私家园林:

起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想修建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私家园林。

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规模较小,设计精美。

代表: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1、水:江南多湖泊,水源。

2、山:江南有堆山的湖石、黄石。

3、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经济条件:

1、江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2、盛产丝绸、刺绣等,手工业发达。

3、乾隆帝六下江南,促进经济繁荣。

人文因素:

1、教育比较先进,人的文化素养比较高。

2、隐退的官员大多买房置地定居江南。

小结:这三大条件成为私家园林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私家园林在中国其他地区无法大量存在的原因。

四大名园:

1、沧浪亭(宋)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2、狮子林(元)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3、拙政园(明)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4、留园(清)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老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由苏州的地方特色特产入手,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美,以及它形成的原因。同学们通过看图和探究更深入理解了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情结以及四大名园的特点。希望大家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当你走入某个园林时切身的去感悟,去体会,才会认识真正的园林之美。

【案例分析】

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但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为主的学习。现代教学论也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美术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日益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教师“教”的方法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的活动。所以,又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必须让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味道好,喜爱欣赏课,愿意学习美术,这样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这必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中发展能力。

激发学生喜欢美术欣赏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适当引入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趣味性内容或材料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功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求知欲;还可以运用美术欣赏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展开美的联想,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欣赏美术。此外,通过教师启发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胆的直陈自己的思维与想象等。

苏州园林教案篇2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造乾坤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选定在中国的“园林城市”――苏州召开。

人们惊讶,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变奏曲中,苏州没有走上“千城一面”的弯路,整座古城依然保存着“小桥流水,古典园林”的神韵,依然是中外旅游者超越心绪的乐土,深邃的艺术意境,蕴涵的文人乐土,理想的诗意栖地,构成独具魅力的“苏州印象”。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啄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之自然而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之际, 2007年12月,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开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长河中,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对苏州园林文化研究来说,这十年则是一段重要的时光,园林文化已成为当代一个热门话题。

五十多年前,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成为人民大众的财产。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尚在困难时期,苏州市政府仍然投资修复了几座最著名的园林,以后又相继修葺了二十余座园林。被冠以“中国四大名园”的拙政园、留园就是在五十年代修复的,它们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的最高水平;而在北方的颐和园、避暑山庄则是皇家园林的典范,国务院1961年首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名园同列其中,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艺术体系,这是它们的价值所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等一批古典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了园林文化的研究。

穿越时空 探究古典园林

从园林文化研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发展的脉络。中国园林的形成发展已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但相对造园活动,有关园林文化的研究却起步很晚。古人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明代的文徵明及其后代对园林艺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以至今天世界上形成了对文氏家族造园现象的研究学派;同时代的计成、文震亨对造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其著作直至今天依然是造园和园艺的权威;更不说那些堆叠假山的“山子匠”、培育花草的“花儿匠”和能自如地挥刀雕刻各种民俗图案的砖雕匠、木雕匠、花街匠。但严格地说,除了那些散见于文人笔记和小品文章的记载,真正冠以“园”名的著作学说,只能从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长物志》算起。但百年停滞,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如童、刘敦桢等人专题研究园林文化,这门学科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两位大师的专著《江南园林志》(童著)、《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著)成为园林学科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之后的短短几十年,园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一批学者游学于东方园林中,多以苏州园林为范本,产生了诸如《清代园林图录》、《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说园》、《中国园林美学》、《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等多种园林著作,这些专著使园林文化堂堂正正登入了中国古代艺术殿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童、刘敦桢、陈植、汪菊渊、陈从周这批学贯中西的现代著名学者,为园林文化研究贡献了大量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扎实的基础研究,今人不仅还在混沌中摸索,而且可能因古园的消亡而使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我至今还带着崇敬的心情苦读他们的著作,感叹今天园林文化研究的收获,是前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所创造的辉煌。

我们园林管理工作者对园林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几十年前的注视点,把古典园林作为一般的文物来保护、修复、管理,许多人对园林的认识还处于表面的理解上,多从美的角度,或从旅游的需要出发,仅是一个供人民群众休息的场所。特别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园林文化研究走出了学斋,为大众所青睐,他们纷纷为领略文化遗产而来,为吸取传统精神养分而至。管理者、研究者则把视线穿透进园林文化的内核中,不断发现、挖掘深层次的内涵。

特别近十年来,在进一步加强古典园林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园林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工作,成绩十分显著,收获之丰厚,不一而足。举例而言,如:先后召开过十几次园林学术研讨会,园林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编辑出版了《苏州园林》杂志、《苏州日报?园林版》、《姑苏晚报?园林版》、《江南时报?园林版》、《中国厅堂?江南篇》、《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专著和大型画册,拍摄了大型电视艺术片《苏园六记》(苏州电视台),电视文化片《苏州古典园林》(中央电视台)等一批作品,有多部作品获得部级大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史料收集方面,通过广搜博览,先后收集到了元?倪云林《狮子林图》,明?沈周《东庄图册》, 文徵明《拙政园图册》、《金阊名园图》,文震孟书法,钱《求志园图》,清?上睿《绣谷送春图》,王学浩《寒碧庄十二峰图》,王《沧浪亭图》,柳遇《兰雪堂图》,清同治光绪年间江苏按察使书《沧浪亭记》拓片等,为此,《苏州园林》杂志系统地介绍了这批著名书画家及其园林作品;在园林陈设上亦下了工夫,如沧浪亭重现了林则徐留下的珍贵遗迹,拙政园的文徵明《三十一景图》,一直为海内外所称誉,特邀苏州著名篆刻家精心策划和刻制了这套名画,镶嵌在园内;此外,留园建立了苏州园林档案馆,石湖建成了范成大纪念馆,天平山建成了范仲淹纪念馆,亮点闪闪,尤以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建设为突出。园林博物馆通过挖掘古典园林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造园特色,向人们展示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有着浓郁苏州文化韵味的全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经过近3年的建设,于2007年12月4日对外开放。

无声的诗 立体的画

园林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一个特别的门类,将其分解,并不能在该领域中独领;将其聚合,却嬗变成一个如诗画般美妙的境界。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除了苏州园林巧于布局、利用地形、改造环境的杰出造园艺术之外,其灵魂是在这些艺术手法中充分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园林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高度文明的标志。它的价值不仅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更在于园林文化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林是一门环境艺术,人类的理想家园。作为人类的居住地的典范,它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取之不尽的宝库。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园林,去追寻理想的家园,园林文化正在更宽广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园林城市、园林小区、园林工厂、园林村落、甚或餐饮茶肆、家居庭院……立峰叠石,栽树引泉,巧夺天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正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位的一种文化时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关注、热爱园林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这一切都显示着园林文化研究正凸现出当代价值。比如,居住的艺术化,家居陈设布置的美学观,城市景观与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现代旅游的审美价值……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几乎都与园林文化有直接关系,可以概括地说,园林文化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精神载体,两者互相渗透,表现出社会文明的高低程度。因此,如何适应“人居、环境、理想”现代生活的需求,是园林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我时常想,虽然园林文化研究已有很多年,由于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辛勤耕耘,他们巡游在园林文化的厚土上,从美学、文化气质、历史成因以及与旁系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解释园林,探索规律,取得了多种学科方面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苏州古典园林所包含的深层次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走进了新世纪。如何把园林文化的研究成果完美地嫁接于现实,为当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追寻、解释、趋附的愿望,起到导向、注释作用,进而从更高的视角观照这一文化现象,读解、读通、读懂园林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融会贯通于今日生活,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情趣,显得格外有意义。

苏州园林教案篇3

艺术简历

徐青,苏州人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

199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品《低坡》获江苏省油画展一等奖

作品《祈祷》三联画赴北京“江南精品展”展出

作品《吹笛少女》参加当代中国16省38位油画名家赴台湾展出

作品《雀儿》收藏于美国NEC画廊

作品《境》参加北京国际艺苑油画精品展

作品《蓝发结》参加江苏省迎接二十一世纪油画精品展获银奖并被省美术馆收藏同时收编于美国海外华侨联谊会《中国油画作品集》

俞 磊

俞 磊1965.11出生.苏州市人.

1993年8月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与环境艺术系)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苏州市美术教育协会会员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获苏州市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作品《秋荷》《在水一方》收藏于日本BASE画廊.

作品《蝴蝶飞》入选《吴韵汉风-江苏省人物油画展》

作品《晨曦》入选第五届江苏省油画展

作品《水乡》入选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作品《吹笛》上海艺术博览会展出.

作品《苏州民间故事》获苏州图书优秀奖

作品《绘图圣经故事》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作品《奇怪的眼睛》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品《中国卡通》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国家动漫“5155”出版工程刊物)

童 军

童军

1971年出生苏州人

1990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

199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 波

高波

1974年生,张家港人

1996年毕业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现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作品《窗外》城市商报发表

色彩静物获校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二等奖

油画《心愿》入选校迎“三八妇女”书画展

作品《校园小景》入选校青年教师速写展

周怀恩

周怀恩 1981年出生,苏州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色彩构成作品《现代》》获江苏省大学生一等奖。作品《梦荷》赴法国Galerie de Noirmont, Paris画廊展出,现被法国私人珍藏。作品《桥》被法国Galerie Daniel Templon, Paris画廊所收藏。2007年9月在独墅湖举办教师油画展。其中作品《江南雨巷》、作品《船之一》、作品《船之二》现被“苏州艺术桥画廊”所收藏。

杨秋兰

杨秋兰

1982年出生 无锡人

2005年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与环境艺术系)。获高校教师资格证、广告设计高级证等。

2004年11月 作品漆盘《白色的小屋》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5月作品漆画《过家家Ⅱ》荣获江苏省第一

届大学生艺术展三等奖。

2005年6月作品装饰重彩画《过家家Ⅰ》南京师范

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12月 平面设计作品――适合图案花卉变化作

品2幅、黑白人物装饰画1幅编入《决胜

高考平面设计》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年6月装饰重彩画《过家家Ⅰ》、女人体写生

变化图案4幅、装饰画《徽洲印象》编

入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材《图案

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年 论文《装饰画临变课程探微》苏州旅游

苏州园林教案篇4

关键词: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自然生态;美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27-02

一、导论

初到苏州是听见悠扬的昆曲声,又因昆曲而进入苏州古典园林内做探访追寻前人的记忆。再进苏州古典园林之际,以探讨植物要素做为首开,经他人引荐使我有幸拜访李衍德先生,并由李老多次领我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点、文化内涵及相关园林史等,使之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论文中我将透过探讨“园林与人的关系对内部植物配置、照护的影响”,来促使大众对目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思考,进而认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

二、园林与人的关系

“园林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园林乃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在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中,园林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两种类型和多层涵义,基本上可分为“造园者”和“观赏者”。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这句俗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和后人之间所处环境是有差异的。两者时空的差异也说明了双方的行为和感受到的结果并非一致。前人所做的行为及动机未必能被后人感受到,除非有特定的引导模式带领进入。园林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功用和目的性。既然双方对园林的认知及观点是如此的迥然不同,我们更需要将这样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说明,其造园者为开创型的角色,辟建园林以解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观赏者面对园林,是去体会现成的物质“造园者所创造的美的氛围”以及“自身体会的审美感受”而这些审美意识都是在观赏者进入园林后,经过自己的体会而感悟的结果(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如果在这之间还有时空的差距来拉大两者的距离,观赏者必然无法全面的体会及认识到造园者当初的用心,在失去特定的欣赏引导后更容易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需求来重新阅读园林。因此厘清园林与人的关系后,将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古典园林的逸趣。

三、园林与前人(造园者、设计者、园主人)的关系

每位创造者的行为和动机,不外乎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且以对自我的理想目标来提升身处的环境。后人可能被前人所遗留下的智慧产物所感动,但后人对前人所留下来的物质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就是同一件事物,因时空转换而带来不同的认知和结果。因此深度的认识造园者的造园思维,将有助于提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

(一)造园的目的

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也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循天之道》)”

从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对自然的定义上来看,皆不断的重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人期望和自然有一定的亲近的关系(一种亲密感),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能和谐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愿望。

位于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何会建造的这么小而且又在这么隐密的空间里。苏州私家园林的特点还包含着文人的隐世思想,这是为何苏州私家园林要辟建在高墙黛瓦之间的原因。墙外的人看不见的里面,而这样的隐世文化,古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文人在告退官场后,希望能远离俗世的困扰。在官场上虽不得志但终可告老还乡,却可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辟建理想的养身天地;远离官场上的浮沉,理想中能像陶渊明一样回归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向往自然又希望能隐居山林享受山林野趣,却又不愿承受完全生活在深山野岭间的辛苦,辟建理想的乐土又离城市不远,便利的生活中也能享受山林野趣就是最佳途径了。文人在辟建园林时,以模仿自然为首要目标,藉由文人的理想再造自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透过植物山水来平衡自己的状态,借法自然,再造理想中的第二自然。

(二)环境的布局

“动物只按造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创造力有别于动物,在于具备将产物放大缩小的能力,并能按照符合人所期望的尺度或“美的规律”来生产,这就是自由创造的能力,所以在“美的规律”这样的基础上,依造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的规律来进行一种对活的生命的创作,称为“人造有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做为心灵生活像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从一方面来说,艺术要符合这种对象,就不能专为感性观照,就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黑格尔 着《美学》,朱光潜译)

隐居的文人将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哲理融入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并且依托自然生态(植物、假山水)这样的材料来满足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使造园者的心灵得以受到自然生命的感动,在精神上受到完全的释放。造园者所创造的自然生态最终要解决的是官途上的抑郁不顺的情绪,虽依赖自然,但出发点却是原自于人自身的问题。而造园者依造美的规律和对道家的反朴归真以及佛教禅宗中的顿悟有所向往,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进行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对植物和山水进行经营与布局。

特别在植物的造景配置上强调其“运动感”(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构成在运动和结构方面的本质属性,没有空间和时间就无所谓运动。运动感(长、宽、高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的第四维空间)是构成的时空次序中很重要的因素。”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 )促使整体的山水空间里,彷佛回到真实的山林之中。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篇) 而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又特别的重视“模仿自然”,因此这样的特点就非常的具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假山水不在依赖人为创造的线条,而是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为胜。而模仿自然的原因就在于造园者希望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真我生活。无法生活在全然的真山野林却可以透过对植物配置提出模仿自然的办法,穿插不同树种、季节开花的植物与搭配常绿性的植物,使坐落有高地不同来衬托就能使自身彷佛活在真山野岭之中。

四、园林与后人(观赏者、旅游观光、研究学者、政府单位)的关系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圃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当代学者金学智提到:“中国古典园林已整体地显示出了他那独一无二的优奕性……中国园林美学不但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自然生态性,而且也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浓郁而y永的精神文化生态性。”其文章别重申金学者本人于20世纪,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栏”里,苏州园林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文中内容并强调“中国园林极富供人栖居的诗意,其精神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合在一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学未来学价值─园林美的绿色启示之一》,2006年10月出版《苏州园林》

(一) 观赏者对园林的认知

虽然现代人对园林的理解,更重视“生态价植”和“环境保护”,但对古代文人而言,在造园时以模仿自然是当时最重要的创造动机。造园者借由仿建自然来培养自身的修养,藉由园林之中的山水与嘉木名卉来修身养性。造园者更是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结合在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更加重视借由通过植物来解决人的情绪问题。至于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造园者当时并未在此观点上多加琢磨,但客观上来说,园林还是具备着生态的价值。

(二)观赏者对园林的保护

园林基于“人造有生命的艺术”及园林是符合“美的规律”被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天地。依据“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园林,使人生活在其中更接近自然,所以园林的植物更是需要受到特定的方式来管理的。

另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则制定的《弗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是─主要有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她是具有生命力的,及有死有生。因此,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生死,与园林艺人,希望将其保持永恒不变的愿望,之间的永久平衡。又说: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的精神予以保存。然而,既然它是一个活的古迹,其保存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此乃本审章之议题。”故,当人们在确认“审美意识”和“美的规律”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后,保护古典园林更重要的是使园林(人造有生命的艺术)接近“美的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关系。

以此得论:园林中的植物应该有特定的经营布局方式,包含植物的生态习性研究、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植物的造型美学研究、植物的色彩配置、植物的历史文化意义探讨、植物的相互竞争关系等也须由人来依次管理。

五、案例分析

综观以上的论点来谈论园林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自苏州古典园林中做实际的勘察,以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为代表案例。闻木樨香轩,匾额之意就是以闻木樨香为主,闻桂花香在佛教禅学里是重要的悟道经典,强调其闻桂花香而知生命的意义。闻木樨香(桂花)为当初造园者所订立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以匾额语意为凭),目前十余株的桂花树却有两株因为香樟树的树荫过浓密,因而影响桂花开花必须的光照量,使其树弱花稀,更别说观赏者至此体会其造园者最初由心灵所创造的艺术美(闻木樨香之趣)。而香樟树并非园林造园者起初之心意,如果闻木樨香与禅学相连的悟道之树,受到其它树种的影响而影响开花,将有损古树的文化意义和良好的植物生态性。建议香樟和榔榆进行适当的裁剪,桂花追肥。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5]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徐文涛.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增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苏州园林教案篇5

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最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

提到苏州园林,大概颇有一些人对它的了解来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写《苏州园林》是在1979年,当时的情况是他被邀请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由于圣翁自小生长在苏州,于是在序文中深情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

苏州园林在当下扮演的角色是苏州必看的游览胜地,但最初建造的时候,它是作为私家园林出现的。谈到园林,这里略微解释一下中国园林的种类,除了私家园之外,能够冠以“园林”概念、归为同一门类的还有“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但苏州园林以其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建造的典范。

最早的苏州园林建在东晋时期,之后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代,并且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是苏州封建经济文化的鼎盛阶段,造园活动和造园艺术也达到了最为繁盛和成熟的阶段,据说在造园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高达280余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已经远远不止“苏州的园林”,而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统称 。将历史翻到今天,保存尚好的苏州园林仍有六十九处之多。

苏州园林的英文名称为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在1997年和2001年,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以及沧浪亭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希望东方馆中能有一处表现中国园林的景观。他们专程派人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我国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推荐了中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沉香从古延续到今,并且香气四溢的弥漫到世界各地。就在刚刚过去的2004中国文化年闭幕之际,巴黎西南郊78省的圣雷米·奥诺雷市(ST REMY LHONORE)落成的法国第一个苏州式园林。

若谈苏州园林之“VILLA”观,它是中国的造园林典范。提到园林,我们头脑中的假山、水塘、小湖、园艺、木艺及花鸟鱼虫便如符号般呈现,这些都是苏州园林建造方式波及到中式园林的影响。若谈苏州园林之“世界”观,那么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苏州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最堂皇的中国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是“京味”的代表,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之于山西。比较有趣的是,四合院虽以民居的面孔出现,但在漫长历史中,这种建筑形式被广泛运用在宫殿、官衙、道观、寺庙乃至陵寝当中。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

声名远播的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最初是以拥有明清年代的大小四合院70余套被摄影师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四合院是缩小的北京城,北京城是放大的四合院,外观都是长方形,都强调轴线对称,同样,皇城、宫城也可以看作是放大的四合院。

四合院虽为北京独有,但在全国各地的院落式住宅都有四合院的影子,只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有所改变,并且又具有了新的名称,例如到了江南被称为“四水归堂”,到了西南叫做“一颗印”。

自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都起,都城建设开始了。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有马可·波罗的描述为据:“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特别是在城内的东北、西北一带,集中了标准最高、数量最多的四合院。

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四合院具备的礼教和风水学意义。进入明代,封建统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在民居的格局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封建宗法制度以“礼”为核心,尊崇的是“尊卑有序,内外有别”,这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四合院的建造对风水极为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跟风水有关的居住意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居住状态。四合院的择地、定位及确定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除去风水学之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所以,如果步入一个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便犹如步入了一所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苏州园林和四合院重新登台

继北京的观唐、香山甲第之后,相信具有中式园林和住宅特点的别墅还会出现,更有别墅开发商已经先迈一步将项目开发成原汁原味的“中国别墅”四合院。有这样的产品出现,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需求。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认同,无论是住外国别墅、苏州园林还是四合院,都是享受,但中产对后两者的认可具备了自我认可的意义,在这个领域,中华文明受到了尊重和传承。

住房子之外住文化

苏州园林与道家哲学

建造苏州园林的起由是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为回 避官 场倾 轧和尘 世喧嚣在苏州定居,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居住理想。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养老或经商的达官贵族给苏州带来以“享乐”为背景的消费观念。苏州园林是“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寻求返朴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渗透着道 家的哲学意味。

四合院与宗法礼教

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的住宅。四合院这种布局,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它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宿,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合院同样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东南西北四面房屋的围合,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也都在四合院中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呈现明显的区别,比如位置最显赫正房供家庭中最年长的老人居住,卧室在堂屋两则,东侧为尊,西侧为卑,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仆人则居下层。除此之外,四合院的规制虽然基本相同,但规模、样式以及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例如大门就会因等级区别而分为不同的形式,在清代,四合院被明确的分为了亲王、公侯、品官和百姓四个等级,面积的大小也因地位尊卑而不同。这些体现的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的居住分类,北京作为都城,特有的政治地位也决定了宗法制度必然发展到高度完善和严密的程度。

绝无对称和严格对称 诗画化境的苏州园林

任何建筑都需要立意,然后才能有图纸。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 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意境。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中国传统的诗和画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在造园时,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变换无穷、设计百出的安排,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才达到了在园林中游赏,即像在品诗,又像在赏画的效果,使苏州园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绝无雷同。在久远的年代,苏州园林能使是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各自体味到不同的诗情画意和生活哲理,而对现代人来说,苏州园林就是一幅具有中国韵味的立体山水画,身临其中不仅体味到闲情逸趣,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打通国人深层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有必要亲临苏州园林的原因。

规制严格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显而易见“四”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围合形成 “口”字形,纵观北京,就是大大小小的“口”字形建筑集群。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一,最简单的就是由四面房屋围合的一个庭院,称为一进四合院。如果围合成两个庭院,就是两进四合院,以此类推,最大的有八九进。除中路主院外,有的四合院两侧还有东西跨院,或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四合院经过长期传承,不论形式还是结构、材料、施工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时房屋主人地位的表征,王府大门是最高形式。进大门后的便是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才进到正院。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四合院的正院通常都有一些园艺作布置,北房南向是正房,开间进深都较大,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是后院,这是另外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影壁和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特别讲究的细节。影壁是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可以将大门内外遮挡开来,又能美化大门的出人口,叠砌考究、雕饰精美影壁也是一种讲究。垂花门是四合院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起屏障作用,保证内宅的隐蔽性,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垂花门之内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便随意出入。垂花门的建筑占天不占地是很重要的特色,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各个突出的雕饰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能够表现出宅主的财力、家世的繁衍、文化素养的高低,甚至宅主的爱好和性格。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TIPS:引经据典 苏州园林代表作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包括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园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赋闲赋》中“筑室种树,灌园粥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狮子林在苏州城东北娄门内园林路,是元代园林的代表。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称,很多石峰形象狮子,因而得名。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园,所以假山便是佛的象征,与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论。山腹中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无边。

苏州园林教案篇6

一、开门见山式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法,教师通过准确精炼的语言描述,教具演示或者人物表演直接进入教学内容的简洁明快的切题技巧。

1.用激情语言引入

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笔者先播放一支钢琴曲,随着舒缓、悠扬又略带忧伤的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与忧愁,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该怎么办?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给你指点迷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通过三言两语,以诗歌背景力量作为教学导入,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兴趣盎然,探究气氛浓烈。

2.借助多媒体图片引入

多媒体引入,妙在直观,易于引起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苏州园林》,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图片),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大小园林数量之多、造诣之精,世所罕见,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这种导入,简捷自然,直切主题,毫无桥揉造作,瞬息就将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教学情境中,既符合教学导入的导控性,又符合教学导入的审美性。

二、以旧带新式

教师通过联系回顾相关旧知,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前提,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的同时还能巩固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这样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杀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观赏冬天的景象,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再给出一个评判。”

三、设疑引思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有疑者需要无疑,无疑者需要有疑,到这里方为长进。”这里启示我们,应在导入环节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思维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背景中学习。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范仲淹的《醉翁亭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这篇散文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醉翁亭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启发思维式

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快速进入教学状态。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如教授《春》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草绿如茵、鸟语花香、万木萌发。自古以来春天是许多文人墨客描写、赞颂的对象,白居易有一首《忆江南》,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又提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呢?”(学生又齐背:“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朱自清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趁学生兴致正浓之际顺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入,以优美的古诗词引入,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苏州园林教案篇7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地标建筑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红楼,门楣上镌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它就是景海女师旧址,门窗均是拱形,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校园树木葱茏,环境幽美清新,吴门胜地的翰墨书香在这绿茵如盖、树影婆娑的校园中仿佛触手可及。站在红楼的草坪前,仿佛短发蓝衫、青衣布鞋的女生们向我们慢慢走来,或拿着网球拍,或漫步在林荫小道,这恐怕是当年最浪漫的女校景观了。

景海女塾:培养淑女的学堂

景海女师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景海女塾,地点就在东吴大学的北边,仅一街之隔。为什么叫景海女塾呢?乃景仰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之意。海淑德是美国南方妇女监理会女传教士,1865年毕业于威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该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有权向妇女授予学位的学院。1878年偕夫人来华传教的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回美国休假时,在海淑德服务的礼拜堂介绍中国情况,会后林乐知邀请海淑德来中国一同工作,当时海淑德并未答应。林乐知回到中国后,连续6年写信给她,直至1884年初,海淑德终于同意,动身来到上海。1892年3月26日,上海中西女塾举行开学典礼,海淑德担任第一任校长。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去世,1902年11月4日监理会苏州景海女塾的开办就是为了纪念海淑德。

景海女塾第一任校长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贝厚德(Marthe.E.Pyle)出任,办学宗旨是对中国上等社会的女子进行基督化教育。学校分初、高中,课程除国文课外,全部用英文课本和美国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收费昂贵:“本学堂收取学费,膳食费通年以十个月计算,寄宿者每月英洋十元,走读者每月英洋四元”,“凡学生愿学琴者每月需再加学费英洋二元”。尽管如此,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景海为荣。

景海女塾以管理严格著称,上课时纪律严格,学生走路要斯文。冬天穿藏青呢料,夏天穿阴丹士林布,进餐须按琴声排队入膳房,祷告后进餐,晚上临睡前要祈祷。平时若有学生触犯校规,被叫到校长室训斥算是轻罚,重者要记大过。这一切,使得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于一般的女子,那些原本足不出户的小姐闺秀,经过教会学校的磨炼以后,尤其在生活习惯、婚姻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别有一番气象,在社会上非常受欢迎。

江贵云:景海女师的中国校长

1917年9月景海女塾正式改校名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为吸收更多的青年女子入学,学校降低学膳费,各科都改用中文讲授。景海女师共设音乐师范科、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三个科,并附设幼稚园,以后又增设日间托儿所。1927年,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学校必须向政府立案,校长要由中国人担任,1928年景海女师第一次任命中国人江贵云为校长,“江女士奋发有为,将一切规程修订一新,冀与部章相符,并将学校分为初中与师范二部,即由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备案,又改组实验小学与幼稚园,为同等学校树模范”。

在景海女师任教的老师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外国教师来华之前,必须先到美国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学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督教特别培训。到中国后还须在老传教士的监督和带领下,开始学习中国话,并接受做传教士的一套培训。中国老师基本都为国学造诣比较深厚的、有名望的人士担任。如近代章回体小说家程瞻庐就长期在景海女师任教;侦探小说家程小青被聘为景海女师国文教员,全家迁往苏州,定居于葑门东吴大学后门百步街;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吴弱男,在东京青山女子学院毕业后回国,在景海女师任英文教员;著名作家苏雪林,1926年应景海女师之聘出任中文系主任,她一生的事业,包括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是在苏州开始的。景海女师的师资力量在当时苏州女校中处于比较强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信仰基督的名媛淑女,她们的教养、博学、优雅、贤淑、精致是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中国女性所羡慕和向往的,这些女孩子中许多人后来又陆续接受了大学教育或出国留学,成为社会之栋梁。

景海女师的学生来源很广,除苏州以外,还有来自全国各省的,如川、闽、赣、浙、鄂、豫、两广、东北等地,还有来自朝鲜、印尼、南洋诸岛的。这样一来,景海女师学生的分配面也很广,有分配在浙江一带的,有分配在内蒙、新疆、宁夏及南洋群岛的,也有被教会看中选往美国深造的。直到建国初期,景海女师还设有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初中部共9级,以及附小、幼稚园。1952年景海女师的高中师范科并入新苏师范学校,初中并入私立振华女子中学,附小改为天赐庄小学,后为沧浪区实验小学,幼稚园附设于小学。

景海女师的才女们

薛琪瑛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用白话文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翻译的英国戏剧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意中人》。薛琪瑛的祖父是薛福成,母亲是吴汝纶的女儿,她幼承家学,蜚声乡里,于景海女师毕业后就出国留学,通晓英语、法语、拉丁语。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她作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而又颇具才华的女子,率先使用白话文翻译《意中人》,并连载于《青年杂志》的第1卷第2、3、4、6号和第2卷第2号,历时1年。陈独秀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她是“吾国文艺复兴之嚆矢,女流作者之先河”。

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出生于书香世家,1907年底考入景海女子学校,其学业从此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回国,出任金陵女大首任中国校长,并连续执掌23年,将金女大管理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45年,她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唯一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讲演,签署《联合国》。1979年,87岁高龄的吴贻芳收到美国密执安大学设立的“智慧女神奖”,随后赴美出席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苏州园林教案篇8

【门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地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地寿宫,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后代范允临是他地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地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地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地颐和园以及承德地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地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地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地。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地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地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地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地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地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地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地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地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地。在全景图地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地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地。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地《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地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地“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地。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地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地。为了避免造景上地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地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地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地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地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地“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地立体国画地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地单纯地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地话,那么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地主要目地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地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地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地立体地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地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地,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地期望,保护好我们地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地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地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地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地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地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地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地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地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地同时,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地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地园景,随着游人脚步地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地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地同时,花窗本身地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丰富墙面审美内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地落影,为古朴地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地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地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地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地临水敞轩。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地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地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地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地处世哲学。这里地“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地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地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地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地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地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地“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地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地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地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地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地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地主厅,是取宋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地诗意来命名地。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地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地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地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地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地高与低地视觉差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地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地气势却远在水地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地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地拙政园中部地山与水在审美上地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地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地规制筑于水池地中央,但夺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地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地一种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衬,水地灵秀往往超过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地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地实廊与离墙地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线和地势地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地纽带,是一条天然地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地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地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地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地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地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地书条石就成了留园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地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地湖石在桂花树地掩映下,显地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地香气。这里地“动”字用地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地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地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地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地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地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地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地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地灵璧石制成地。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地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地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地手法,使静止地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地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地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地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地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地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地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还巧妙地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地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地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地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地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苏州园林教案篇9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的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的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的拙政园中部的山与水在审美上的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的规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夺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的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的一种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衬,水的灵秀往往超过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的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的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的书条石就成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的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的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的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的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制成的。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的手法,使静止的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的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的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的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的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的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还巧妙的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的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的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的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的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苏州园林教案篇10

罗伯特・萧特(1905-1932),英文名为Robert Short,美国华盛顿州泰科玛人。美国盖尔飞机公司驾驶员。毕业于寇蒂施民用航空学校,后兼习军事航空。1930年来华,在上海从事贸易工作。1931年6月,萧特被国民政府聘为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1932年,萧特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上尉。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战机轰炸上海,手无寸铁的百姓无辜遭殃,繁华街市顿时变为焦土。苏州紧邻上海,是日寇打击的另一个重要城市。2月2日,吴县建设局接到江苏省政府命令,限于三日内在江苏陆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的驻防地(俗称老六团营房)建成军用机场,以备战争之需。苏州军民团结一心,经过短暂艰苦的奋战,机场在2月16日竣工。但这个诞生于“一-二八”抗战硝烟中的苏州第一个机场――老六团机场(又称葑门外机场、觅渡桥机场)很快就成为日本人摧毁的目标。萧特是个正义感极强的美国青年,为人侠义,见日军侵犯上海,并狂轰滥炸,义愤填膺,志愿协助我十九路军驾机参战。1932年2月21日,萧特便服驾驶国民政府新购买的P―12E战斗机,从虹桥机场起飞,转场前往南京。不料在吴淞附近上空遭遇3架日机,在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形下,萧特凭借其高超而精良的飞行技术击落日机一架。2月22日,日军战斗机3架、驱逐机3架轰炸苏州民众和老六团机场,萧特跟踪敌机,与之战斗。日机多次攻击,萧特从容应战,奋勇抵抗,坚持与日机群周旋格斗,以三弹击中敌指挥官小谷大尉,重创敌指挥官机铳手一等航空兵佐佐木,敌指挥官机遭创坠落。战斗持续约十余分钟,萧特单机终因寡众悬殊,被击中要件,坠落于吴县(即今苏州市吴中区)车坊乡高垫村(又称高店村)浮漕港口水中。第二天人们从湖中发现了萧特的遗体,苏州人民以传统的楠木棺材成殓,护送灵柩到沪,后改用美国式钢质灵柩。为了表达对萧特的敬意,国民政府邀请其家人来沪参加葬礼,4月20日,萧特母亲和弟弟埃德抵沪,江海关监督唐海安、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分别代表国民政府、市政府前往浦东大来码头登船迎接。4月24日,上海各界下半旗志哀,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和公葬典礼。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和宋子文、孔祥熙等政府要员敬献花圈,萧特被安葬在虹桥公墓。年仅27岁的萧特为了中国抗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中美人民友谊的乐章。

萧特的牺牲地苏州(时称吴县)也一直为萧特的后事忙碌。1932年4月13日,吴县米业职工工会向吴县地方治安会建议在苏州举行追悼大会,并在萧特遇难处建立纪念碑,邀请萧特母亲来苏参加悼念活动。苏州商会的前辈摘录了当时各大报纸对萧特一事的报道,并且因萧特纪念碑重修之事与吴县总工会的往来文书形成了专卷,档案中保留的这些珍贵资料为今天研究萧特提供了丰富素材。

4月17日,《苏州明报》刊登吴县地方治安会、商会、农会、教育会、律师公会、米业职工会等关于征求各机关团体参加筹备萧特先生追悼会的启事:“暴日侵略,沪局紧张,美故飞行家萧特先生架机飞航,适遇日机六架摧残地方,仗义奋斗,竞为我国捐躯,义声所播,薄海同钦。查殉难地点在苏乡,我苏各机关团体自应举行开会追悼,藉表哀忱,兹定本月廿日下午二时假苦儿园内治安会成立筹备委员会,用特征求各机关团体推定代表参加筹备,届时幸祈备函交由代表持同出席,以凭接洽,至举行追悼办法,俟筹备会成立再行讨论进行,时迫恕不分函,特此布闻……”。

4月20日,吴县各界追悼萧特义士筹备会宣告成立,筹备会设立设计、文书、经济、招待四股,决定筹措慰问萧特家族和纪念碑经费1000元,由各机关团体认定。吴县各界踊跃捐款,共计1085元整。同时,筹备会电请在上海的张云搏、贝淞孙代表筹备会慰唁萧特家族。4月25日,吴县各界追悼萧特义士筹备会设计股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追悼会地点、顺序、仪式、建立纪念碑和华表等十一个问题。对纪念碑设立地点当时有两种观点,认为如建成中式的,应放在虎丘,如建成欧式的,则放在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为苏州近代新式公园,由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第二天,又在治安会召开吴县各界追悼萧特义士筹备会各股联席会议,讨论分工,各股按职能分头进行。4月28日上午,吴县各界在市区公共体育场举行追悼会,体育场演武堂露台布置成礼堂,中央悬中美国旗并萧特遗像,追悼会由苏州商团的程平若主持,苏州名绅张一麈读祭文,张云搏介绍萧特事略。同时,商会与公安局通知各商号下半旗志哀。

1932年6月7日,纪念萧特义士殉难设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在苏州公园北部建立“萧特义士纪念碑”。同年七月底在萧特殉难处――车坊高垫村树立华表式花岗石纪念碑,正面中间刻有“美飞行家萧特义士殉难处”11个大字,左边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吴县吴曾寿谨书”一行小字。大公园的萧特纪念碑亭也如期建成,碑文题为“赠上尉美国萧特义士传”,高度评价了萧特的侠义行为:“上尉中立国人,第人类而见非人类之残杀,为正义人道计,纵死亦心所甘,以视同践国之土,同食国之毛,独熟视其国之人宰割呼号而无睹者,何如哉!”从追悼会的召开到纪念碑的落成,所有支出费用九百多元。档案中完整地保留了当时支出的明细账。

1937年6月9日,吴县总工会鉴于萧特纪念碑“残毁不完,不独有碍观瞻,且失纪念之初意”,致函吴县县商会,要求领取暂存于商会的余款,重新修复纪念碑,“以彰英德而慰义魂”。然而时隔五年,当时的经办人或病或死,这笔余款不知去向,于是引出商会与总工会追查余款的一段公案。吴县县商会特派陆季皋、王鸿宾调查此事,他们寻访了当事人之一――大公园纪念碑和华表工程的承办商朱林茂。朱林茂出具了声明书和报告,陈述当时领取工程款的情形。同时陆季皋、王鸿宾查阅当时商会卷宗和会计科所存各项单据账册,但均无此款的记载。而吴县总工会则以碑文上的记载为由,坚请商会继续查证,并拿出是否修复纪念碑的意见。最终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修碑之事不了了之,大公园也很快沦为日军养马场,萧特纪念碑难逃厄运。幸而刻有纪念碑文的大理石薄片被人保存,后移交给苏州市博物馆。1947年春,苏纶纱厂总经理严欣淇捐资在大公园重建“美国萧特义士殉难纪念碑”,上半部刻有英文,写道:“……我们苏州公立此纪念碑,深切怀念他为中国而作出的伟大牺牲”;下半部刻有中文,再次表达了苏州人民对萧特的景仰之情:“义士壮烈牺牲,英风浩气,亘古常存。兹值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同人等眷念殊勋,倍深景仰,爰勒贞珉,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