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28 04:56:33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1

xx年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徐县“远程培训送教下乡”活动。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此次活动我共听了两节课和两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第一节是来自东于联校霍振兴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幽默风趣,他独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节是我校刘志伟老师的课,她的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机智灵敏。这两节课共同点是练习课和单元复习课,每一节课以及专家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明白了一节好的复习课和练习课该如何上?

首先要重视情境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与练习。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和练习,学生的主动性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整理和复习的热情显得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在课的开头就能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与复习与练习。

再次要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学生建构能力。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最后还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习题的生活性。复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的方式去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上课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都下了功夫:一是练习设计有坡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果。练习的内容还要体现生活性,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都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如专家所言,整理与复习课、练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必须充分运用,整理与复习时对学生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挖掘学生潜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努力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2019年“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语文公开课学习心得

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评课活动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活动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的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收获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2

第一节课是名师邹雪玉的中班美术活动——《风来了》,经验丰富的邹老师,语言极富感染力,能根据活动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带入情境,她的体态语言很生动,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深受感染。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邹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兴趣浓厚,是一堂成功的观摩活动课。

第二节课是名师陈益兰的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序数》,经验丰富的陈老师,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让孩子们深受感染。活动中,所有在坐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虽然没有华丽的课件,也没有丰富的教学道具,但是孩子们小手一次次举起,小口一次次打开,有时为了抢答问题高高站起,课堂是孩子的,她们特别喜欢且兴趣浓厚。下课了,孩子们都意犹未尽,都还想再听陈老师的课呢。

第三节课时名师赵美华的中班音乐活动——《小毛巾》,赵老师甜美的声音,自然大方的教态,抓住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教学法,融入孩子们当中,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整个活动有规则,但不约束,活而不乱。结合图谱教学,孩子们能更加直观,形象的记忆,也能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赵老师还准备了小毛巾让孩子与客人老师进行互动,小毛巾变糖果,变老鼠,变青蛙等,也都使在座的老师都学到一项技能。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3

在这个学期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乐山师院组织,资中县语文教研室具体承办的“国培计划(2017)初中语文送教下乡”第一轮培训活动。

这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李享彬老师强调再三,希望我们从文本入手去理解课文,去揣摩课文的内涵。望我们能自己先去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同时揣摩编者这样编辑教材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考得起试,答得了题!

在聆听12位老师同课异构的教学中,我更是感慨良多。他们不仅教学能力突出,学习能力更是一流。头一天李老师与同仁们指出了问题,他们第二天绝不再犯。在教中学,学中教,真正能达到教学相长。

在培训中,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经过“国培”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历练,让我增添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收获,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身素养得到了提升。

总之,这次国培,非常感谢各级领导给我们创设了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4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以各级示范园为中心,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园的教育示范,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示范园为龙头的幼教辅导网络,提高全省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的工作精神,我园与两所乡镇幼儿园互相结对,建立了教研伙伴关系。6月16日,在园领导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天的“流动课堂”送课下乡活动,来自两镇中心幼儿园的领导和一线教师参加了观摩学习,我园为农村园所送去了最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这是促进城乡交流,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

本次“流动课堂”送课下乡活动,为乡镇教师带去了实实在在的能体现新《纲要》理念的示范课例,共有三位教师参加了献课把我园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两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并就当前的建构课程教学模式和两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使得两所幼儿园的教师感受到我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先进性。

此次“流动课堂”送课下乡活动,深受乡镇教师的欢迎。听课教师纷纷表示:送课下乡队伍帮助他们解决了新课程中存在一些疑惑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受益很深。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也感到,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乡镇幼儿园领导认为:“流动课堂”送课下乡活动,既发挥了教学带动作用,又为城乡教师的交流架设了桥梁。能更好地促进乡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园领导表示:以后这项活动会经常开展,希望我园通过这样的帮扶活动,对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和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推动我市幼教事业的发展。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送教下乡 学分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5-01

早在2009年我校就创立了送教下乡这种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在有特色的农村,涉农企业附近,设置校区或办学点,把学校搬到真正需要农业知识的地方来。这种送教育送到田间地头的做法受到了社会的认可。怎样不负众望,使课程体系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切合送教下乡班的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校通过三年来的摸索,采用学分制解决了这一问题。

1 学分制应运而生

我校送教下乡班学生来自我市各个县区,他们有养牛羊鸡鸭的,养鱼虾螃蟹的,种粮食种树的,也有种植养殖经济作物动物的。我们不能像在校班级那样统一分专业设课程。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创立了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模块课程模式,采用选课学分制具体实施。

2 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学生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有两种模式。完全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学制可以浮动,即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不完全学分制:学制不变,在校期间,每学期学校为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提供大量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前一学期都在学校的选课中心选择下一学期的课程,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得毕业。

3 我校学分的设置

我们送教下乡班的学分制有着自己的特点,各专业的基本学制为3年,经学校允许,学生可以采用农业生产和到校(教学点)学习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设置由本班教学班主任和教学点(或校区)管理人员根据本班级的学生情况选择,一个自然班内的选修课程是一样的,不同班级之间选修课可以不同。学生申请毕业时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学生的总学分由公共理论必修课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和与之相应的实践实训学分所组成。另外,学生还可获得附加学分。

3.1 公共理论必修课学分

公共课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设置的课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民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提升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等之类的课程。

3.2 专业必修课学分

专业必修课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统一设置。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是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一专业内,各班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生涯发展需要及地方特色,不同专业课的课时比重有所不同,专业课最直接地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农业生产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

公共理论必修课和专业课学分是学校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对学生提出的统一要求,也是对技能型农民的基本要求。这两块学分要求每一位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

3.3 选修课学分

选修课主要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综合素质的课程,一般可包括人文学科类、兴趣爱好类、专业知识扩展类和身心健康类等,也可选修其它专业的专业课。我校开设15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3.4 附加学分

为了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锻炼,全面发展,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设置了附加学分。附加学分包含综合生产实践学分、职业资格能力学分、计算机证书学分、奖励学分和操行学分。

4 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送教下乡属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中职学生。他们的入学志愿基本确定了将来的职业。然而,许多学生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当初想的与能干的并不一致,理想与现实并不一致。而随着他们对社会、对自己人生的关注,他们就会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但是,中职校目前的学年制不能满足他们,学生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硬塞给你。而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包括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自由选择部分课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学分制是教学体系转轨的过程,需要许多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送教下乡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一个现成的学分制模式可效仿,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天虹.学分制的产生与应用.北京教育(高教版),2001(4).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6

一、认识山区文艺宣传新特点。

松阳县23万人口中,约占80%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山区的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村落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稀少,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个别地方被“”乘虚而入,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为了改变落后山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松阳县连续16年坚持每年利用元旦、春节的一个月时间,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跋山涉水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巡回演出。16年来,他们共演出485场、上演节目380个、观众达50余万人次,这支文艺演出队被人们誉为“山区文明使者”,“扎根山区文化建设的轻骑兵”。该县文化部门先后多次被浙江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文艺宣传先进单位、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文化下乡先进单位。松阳县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艺宣传注重思想政治性。文艺演出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党对农村工作重点为主题,以文化馆(站)干部职工为主体开展送戏下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据统计,演出中85%的节目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宣传的大多是来自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因此,广大农民普遍反映:“这些节目我们听得懂、记得牢、教育深、效果好。”

2、文艺节目具有乡土气息。为了让山区百姓听得懂、印象深,在排练小品、快板等形式的节目中,演员们用方言土语进行表演。山区农民看了以后,笑声不断,掌声雷动。这些节目在行家看来,也许品位不高,艺术性不强,是下里巴人,可演出中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节目,宣传了党的精神,唱出了山里山外的新鲜事,反映了本乡本土的真实生活,深受党政领导和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称赞。演出队的一台戏,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节目通俗对味,成员来自本乡本土,人们看戏尤感亲切。寒冷的冬夜,这里却是春意融融,戏台周围的窗口、阳台、楼顶都挤满了人,村民携老带幼,几乎人人都到场。一些交通不便的山村群众还点着火篾灯,翻山越岭赶来观看。他们杀猪宰羊做豆腐,像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一样盛情款待演出队。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有感染力,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极大丰富了山区百姓的文化生活。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盼演出队,就像等过年一样,天天都在盼哪!它充分说明了文艺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有感染力和获得群众的赞赏。

3、文艺演出满足群众自我娱乐。送戏下乡既要满足群众欣赏别人表演,获得精神享受和接受教育的需要,还要满足群众自我娱乐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文艺演出正是抓住了温饱后农民渴望文化的强烈要求。在巡回演出中,有些村的文艺骨干准备了一、二个节目,要求插演,起初演出队担心打乱整套节目,会影响演出效果,但实践证明,它不但不会影响整台戏的效果,而且增强了演出气氛,满足了农村青年的参与意识和他们自我表现、自我愉悦的需要。

二、探索山区文艺宣传新方法。

16年来,松阳县坚持送戏下乡巡回演出,不但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了农村思想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繁荣山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值得一提的是,16年的文艺宣传工作,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结合形势,内容创新。为弘扬主旋律,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他们每年都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抓住要点,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把健康有益、积极向上、激励奋进的文艺节目献给农民兄弟,做到年年送戏下乡,年年有新意。回顾16年来文艺宣传教育的主题,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精神文艺宣传”;1988年,“慰问革命老区”;1989年,“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1990年,“路教文艺宣传”;1991年,“社会主义教育宣传”;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十四大精神再教育”;1994年,宣传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鼓励“解放思想脱贫致富奔小康”;1995年,宣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1996年,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宣队”;1997年,党的十五大精神宣传;1998年,宣传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演出;2000年,“三讲”“双思”教育宣传;2001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宣传演出;2003年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宣传演出。

2、综合多样,形式创新。演出队每年针对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对当年文艺宣传作出部署:一是调动本地文艺创作骨干,创作相声、小品、快板、双簧、歌曲、舞蹈、三句半、表演唱等各种各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二是集文艺演出、电影、图片展览、科普知识传播为一体,开展综合性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帮助乡镇挖掘弘扬民间艺术。县演出队除了开展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外,还帮助和辅导乡镇文化站发掘和利用罗汉、龙灯、走马灯、桂花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小节目,综合组织文艺宣传队,在乡村进行巡回演出。

3、灵活机动,办法多变。演出队是业余的,每年组织巡回演出,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县文化局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济上采取“财政拨一点,部门集一点,乡镇给一点”的方法解决。人员方面,除了以文化馆、站的干部为主体外,每年都吸收社会上的文艺骨干以及部门中有文艺特长的人参加,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

4、持之以恒,地点更新。为了使送戏下乡工作深入全县各个山村,使边远山区农民朋友能看到演出,受到教育,16年来,演出队每年坚持把戏送到每个乡镇的几个村,演出地点年年更换,尽量做到不在同一个点演出,无论是在简陋的礼堂,还是露天的晒场,甚至水库工地上,演员们从不挑剔,有时一天要步行30多里,有时昼夜分两个点连演两场,都从无怨言。演员们坐拖拉机,挤公共汽车,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全县的大小山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歌声、舞姿笑语,充分体现了送戏下乡工作的深入、持续、普及和实效。

5、激励群众,手法创新。为了让文化下乡活动意义更深刻,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采取一些新手法,不但把演出办成观赏型、参与型、还办成激励型。在演出中,有时让观众席前排座位空着,由主持人邀请烈军属、致富能手、优秀教师、人民代表等先进模范人物前排就座,使他们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演出中,请乡镇领导给先进人物送书画礼品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无形中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注重山区文艺宣传新效能。

山区文化建设往往受到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送戏下乡活动,能够在山区的文化土壤中持续16年,是因为它具备了能够适应山区这个特殊气候和环境的生存机能和生长能力。只要抓住农村工作当前实际,针对性地开展文艺宣传,送戏下乡不仅可行,而且能够生根开花,积极发挥文化的效能作用:

1、推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山区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巩固山区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通过16年的送戏下乡活动,培养和发现了一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带动农村文化队伍素质的提高,起到播散文化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的作用,对农村建立和健全文化组织,完善文化阵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起到了从“送文化下乡”向“留文化在乡”的转变。

2、促进山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演出队巡回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山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扩大了群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乡镇领导夸它是“脱贫致富,文化开路。”这就是对送戏下乡所起客观作用的高度概括。

3、促使山区社会风气的转变。由于山区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致使封建迷信、偷盗、等腐朽、愚昧的歪风恶习重新抬头。文艺演出队每年送戏下乡,让山区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抵制了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远离了、封建迷信等活动,形成了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7

自从我省开办“送教下乡”活动以来,送教下乡工程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很荣幸,我们学校赶上了“送教下乡”的列车,而我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同样也很荣幸地加入到了学校的“送教下乡”队伍中来。本学期是我第四学期参加“送教下乡”,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要想使“送教下乡”真正的办好,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学校的观念要不断的更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是职业学校进步之“魂”,我们学校一直本着这个宗旨前进,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否则我们学校也不会赶上“送教下乡”的列车。只有不断创新的学校,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这就好比一个手机生产厂,光产品质量好,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推出新产品,开发新的功能,才能证明企业的实力,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才能生存、壮大。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别说一呈不变了,就是你发展的比别人慢,就意味着相对的落后,就有可能被淘汰。

近几年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乡镇企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分流趋势明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拓宽生源,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师资水平,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学校在加入“送教下乡”工程以来,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共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实用茵技术、农村用电安全、公民道德与法律、应用文写作基础等多门比较实用的课程。课程的开设紧密地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走出校门,把班办到乡村,把教学送到农民的家门,使农民获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点大多设在乡(镇)、村文化站(所)和农民技术学校,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的更新

创新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计划经济都向市场经济转变了,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从以企业为主转变到以市场为主,从以生产商为主转变到以消费者为主,我们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新自己的理念呢?我们处在一个经济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太快了,你一旦放慢脚步,就很可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己要想倒出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在这桶水不断取出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往里面注入新的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质的新鲜;水量的充足。在教学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从最贴近农民的知识讲起,从农民最迫切的技术教起,保证课程符合农民需要;以案例讲授,更加易懂;以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更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听有所获、听有所悟、听有所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力求用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们最实用的知识。

三、农民观念的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 533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预计未来这种增长趋势会更加明显。

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工业、商业、建筑等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荒问题。但是,调查发现,在进入城市的农民中有51.1%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农民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26.3%。由于他们一无专业技术,二无高深知识(虽然有的经过了短期的技术培训),进城之后主要从事初级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满足城市对低层次劳动岗位的需求,主要岗位有建筑工、装修工、装卸搬运工、修理工、家政及餐饮服务员等。许多进城农民尤其年轻的新生代农民,渴望通过自己的打拼能扎根城市。然而,没有受到良好职业技术培训、没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在城市收入较少,工作难以稳定持久,难以更深层次地融入城市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长,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职业技术教育关系到农民进城后工作的稳定和收入的提高。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项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把我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促进我县职业教育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发展县内中职教育为主,充分利用县内外中职教育资源,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中职招生任务,为明年我县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接受省人民政府验收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市2012年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为认真做好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搞好今年中职招(送)生宣传教育活动,落实招(送)生任务,确保完成今年我县4800人的中职招生任务,努力实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6.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5.63%的目标。

三、组织领导

四、落实招(送)生责任制

今年,我县高中阶段教育要完成12000人的招生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要实现4800人的中职招(送)生目标,工作十分困难,必须明确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招(送)生责任制,确保目标的实现。把中职招生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将“招生任务”以“送生任务”的形式进行安排,采取“行政、教育两条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学习。

行政一条线:乡(镇)长为中职送生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完成本乡(镇)中职送生工作任务。要将县人民政府下达的中职送生任务分解到各村、落实到具体的人,确保完成任务。

教育一条线:各初中学校校长为中职送生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完成本校送生任务,要将本校送生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组织师生扎实开展中职教育宣传工作,确保完成送生任务。

县教育局要提供中职学校招生信息,指导各学校做好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收集和上报工作进度。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4月15日前。明确工作任务,召开中职教育招生工作会议。

组织召开县2012年中职教育招生工作会议,部署本年度中职招(送)生工作。一是联系市内外有资质、具有合法手续的中职学校前来我县参会,与县内职业高中洽谈联合办学事宜,与各初中学校洽谈中职招(送)生事宜;二是分解今年中职招(送)生任务,签订责任书;三是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将送生任务进行分解,以学校为单位填写《县2012年乡(镇)(学校)高中阶段送生任务包保名单》交县教育局;四是组织已办好相关手续的部分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第二阶段:2012年4月16日——6月15日,组织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为平山职中和县综合职高送生,要与抓“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职业教育送生结合起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责任到人,如数完成向平山职中和县综合职高送生任务。

5月15日前集中为平山职中送生,6月15日前集中为县综合职高送生。

各乡(镇)要联系办学实力强,能减免学费的中职学校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

从本阶段起实行半月一报告制度,每月15日、30日由乡(镇)人民政府安排专人报告本乡(镇)中职送生进度,县教育局汇总上报县政府办公室通报全县。

第三阶段:中考后到普通高中开学工作结束前,集中宣传,组织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中考结束后一周内,各学校利用座谈会、毕业典礼等活动集中开展中职教育宣传,邀请相关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稳定生源,扎实开展送生工作。

各学校在核定普通高中录取情况后,统计高中阶段送生任务完成情况,做好最后冲刺,动员未录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争取为今年中职送生工作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四阶段:秋季学期开学到10月31日,统计中职送生任务完成情况。

各招生学校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我县新生名册,以生源学校为单位造册,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于10月30日前同时邮寄到市教育局职成教科和我县教育局职成教股。各学校要提供送生依据,到教育局职成教股核实本校的中职送生情况。县教育局汇总后上报市教育局职成教科。

六、工作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突破我县教育发展瓶颈的主要措施,是持续快速推进高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是三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我县劳动力素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完成今年4800人的中职招(送)生任务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一件惠民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局、各学校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前安排、周密部署,确保完成中职招(送)生任务。

(二)严格实行招生准入制度。在我县进行中职招生的市外职业学校,必须经省招生考试院、市教育局职成教科审核批准、县教育局签署意见,否则不能在我县招生。各校要根据日报、市教育局信息综合平台公布的招生学校名单和《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宣传手册》上公布的招生学校名单进行核实,严禁无资质的学校到我县招生。

(三)严禁不经市、县教育局许可输送生源。生源学校组织输送学生必须经县教育局许可,及时向县教育局报送送生名单,县教育局向市教育局报告备案。

(四)要优先完成“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职业教育送生任务。要在学校大力宣传“同心·智力支持工程”职业教育项目《招生简章》和“三免一资助一就业”政策。优先完成县、市送生任务,严禁给县属、市属职业学校招生设置障碍。

(五)各乡(镇)要将送生任务分解给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和学校教师来包保完成。各学校要将初中毕业生名单分村造册提交给各村,把送生任务分解给学校领导、毕业班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包保完成。学校包保人要与行政包保干部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确保完成送生任务。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学前教育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却日益严重。

(一)农村幼儿园布局现状

因“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和城市化进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只能到规模大一点的镇或者到县城才能接受到学前教育。

(二)农村幼儿园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层次偏低,教师的数量和结构也不合理,农村教师流失非常严重,代课教师仍普遍存在。乡镇幼儿园的教师大都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在音乐、美术、外语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更是十分欠缺,且缺乏提进修提高的机会。

(三)农村幼儿的求学现状

一方面,农村学龄儿童越来越少,使得农村办学质量低、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乡村学校的学生主动外流去选择更好的学校,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短短的几年里,农村幼儿园的入园比例已从2004年的56.27%下降到2012年的34.37%。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对幼儿身心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农村儿童到城镇接受学前教育,对其成长及身心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城镇的幼儿园中,农村儿童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异己世界,并与原来的农村生活渐行渐远,在两个互相排斥、冲突对立的二元体制中徘徊游离。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现在却要让他们在幼儿园接受一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但当他们回到家中,或者回到农村面对的还是农村的一些思维或习惯,这会让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所接受的教育发生脱节。

(二)学生的外流加重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农村的教学点不断减少,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使得大部分学生被动或者是主动选择外流。而外出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太小,家长大多不放心把孩子送去全托。他们会选择在城镇租房,由专人负责照看和接送。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必须专人照看,这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城镇租房与生活,使得负担变得格外沉重。

(三)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会对农村社会产生一定冲击

农村家庭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使得这些孩子从3、4岁的时候就开始逐渐脱离农村,生活经验几乎全部来自于城镇,这会使得他们不懂得农业知识、缺乏农业技能,有些孩子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他们不仅没有对自己家乡产生亲切感,没有留下什么乡愁,甚至部分孩子从心底产生一种抵触农村,甚至蔑视农村的情绪。这会使得一些优秀的农村文化,一些浓厚的乡村习俗,从他们这一代开始被淡化。现在的农村家庭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宁愿倾其所有。这也无形的给孩子灌输了一种厌恶农村的思想,因此,即便是培养出人才,也是向城里输送,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结论及建议

显然,城市化对农村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少影响。我们应正确认识城市化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之间的矛盾,并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矛盾得到调和。

(一)加大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力度

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农村家庭会用脚投票,选择去城镇教学质量好的幼儿园。对此,政府应该视城市化的发展状况,适时加大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在农村幼儿不断向城镇流动的过程中,确保师资、教学质量、硬件设施等方面能够得到保证,使每位幼儿都能顺利入园并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加强农村进城求学幼儿家庭之间的合作,解放劳动力,降低教育成本

由于农村家庭送小孩到城镇上幼儿园需要专人照看和接送,且他们不容易在城里找到能兼顾接送孩子的工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此被束缚,使得农村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应鼓励平时关系较好,同时送小孩到城镇上学的农户之间加强合作。鼓励他们实行周期较短(一周以内)的轮流照看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力,使他们在农忙时能够不耽误农活,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三)密切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农村幼儿被送到城镇上学,他们过早的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一些和自己生活脱节的东西,容易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送农村幼儿到城镇学习时,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以确保他们能够快乐的成长。

(四)改变教育观念,培养热爱农村的人

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使得所有农村孩子都想跃出农门,所以他们很小就被送到城镇接送教育,这使得他们逐渐脱离农村,且在无形中被灌输抵触农村的思想。我们应改变农村家庭及农村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孩子传输城市的先进文明,还应给他们灌输农村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和意识。这样才能在农村发展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打破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篇10

眼下,送教下乡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特别是教研部门,一年几次,组织城区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成了常规工作。然而,我们看到较多的是精心的准备、精美的课件、唯美的课堂,非常养眼,听课教师没有理由不欣赏。但是,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这些课好是好,就是没法学。”因为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缺失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如何使送教下乡不流于形式,取得最大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送教下乡应送到“难”处。送教下乡意在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送教之前首先要了解农村教师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因此,送教之前要到所送教的农村地区调研。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通过和教师座谈,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有三大困惑: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识字上有困难;口语交际课形同虚设,教师不知如何开展;写作教学是个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一直困扰着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省小语会组织了一次到我市农村小学的送教活动,内容就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授课教师高超的技巧、清晰的教学环节,让听课教师印象深刻;课后教研员对课堂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的解读,并就农村教师困惑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听课教师感慨之余也颇有收获。

其次,送教下乡应落到“实”处。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教师的备课仅凭自己已有的经验,导致课堂教学比较随意,单一乏味,效率低下。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送教活动。每个学科选取2~3名城区的优秀教师,与农村教师一起备课。先由一位农村教师作中心发言,对将要执教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要的说课,城区教师与其他农村教师一起,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教学过程逐一分析、探讨,然后由中心发言人根据大家的建议用半小时修改教案。紧接着由农村教师根据修改的教案现场上课,送教教师也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展示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最后由教研员组织大家互动评课。整个活动过程,所有农村教师都目睹并参与其中。真实的课堂让农村教师没有距离感,扎实的目标落实、朴实的教学实施、恰当的教法运用,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吸引着学生,更让听课教师顿悟:原来应该这样上课。这种实实在在的送教活动,既促进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同时也让送教教师感受到农村教育的苦与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