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5 07:11:42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1

2016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总结一

20xx年4月17日5月17日,新钢中学组织的骨干教师送示范课下乡系列活动在新钢中学共同体的四所中学开展。按新钢中学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方案的要求,活动小组每到一校先召开课前预备会,明确听课要求;接下来听三节示范课;再让所在学校派一位教师就所听所悟上一节汇报课,然后,全体参加活动的教师共同交流评课,讲述心得,最后有我校各教研组长作总结点评。本次活动选派了我校十位骨干教师共上了12节示范课,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参与本次授课、评课活动的教师有30多人,听课教师有200多人。

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建义制作的图文并茂的课件,设置的教学活动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张秋梅老师导课自然,通过播放长征电影片段,顺势将师生带入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同时注重引领学生自主分析诗意;刘红莉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课文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刘华娟老师娴熟的光盘播放技术,温柔圆润的语言,还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上注意细节等给听课教师以深刻启迪;甘群英、杨俊二位老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自制卡片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单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听课教师大开眼界。汇报课的教师在中心教研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听课心得,顺利上了汇报课,这些都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等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电脑课件、光盘播放)和常规教学手段(小黑板、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挂图等)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某些教学中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朱校长在充分肯定了几位老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后,总结了在教学中出现的如下问题: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透彻,对三维目标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合作学习的实效不够突出,以及对学生的操作活动指导不力等问题。随后中心教研组成员经分析就如何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钻研教材整合资源,如何根据本校、本班的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确立和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以及如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热点问题,和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从理论到方法的指导、探讨。

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交流和培训辅导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是一种务实高效的教研形式。几位献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 领导重视,安排扎实。为加强对此次活动的领导,我校特成立了以朱校长为组长,三位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此项工作。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日程、组织管理及相关要求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了解共同体各学校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现状、问题和困难,探求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务处联合教学部、教研组通过认真选拔教师,结合各共同体学校教学进度,提前安排教学内容,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获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3、风格各异,反响强烈。此次活动各位授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了课改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技巧,展示了各自教学风格,使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收获颇多。许多听课教师表示:一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重新学习,转变观念,尝试新型教法,倡导新型学法,锤炼教学技巧,提高教育质量。并希望有关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总之,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是全体教师努力工作,各共同体学校配合的结果 。尽管活动过程中也有极少服务不及时,细节不周密的现象,但属初次尝试,我们将引以为戒,及时总结改正,使此项活动更加完善,常搞常新。

2016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总结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往农村学校,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本学期10月,我集团在李校长的正确指挥下,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现了送教者与看课者的双赢

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中小学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前沿的课改信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使广大教师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我集团的英语教师张秀娟上了一节英语单词教学课,课后听课老师普遍反映张老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就是高,表达清楚、准确,感染力特别强,给他们很深的启发,他们决心像张秀娟老师一样用饱满的热情、高超的技艺去赢得学生们的认可。而张秀娟老师却说,这次下乡我觉得也很有收获,农村小学条件这么艰苦,可老师们却一点也没有怨言,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这里辛勤地工作,他们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

二、提高了教学观摩课的可信度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对示范课表示怀疑,认为示范课就是表演课。为此我们加强了对示范课的指导,使教学设计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师不受条件的限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多媒体同样能上好课。参与看课的教师真切地意识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观条件的差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语文学科教师任巧芸,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虽然在振兴东街下乡时,忽然发现课件有部分失误,但是她临时发挥创设的课一点也不逊色,当她真实地展示了一节关注了生成的课堂后,大家惊异的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堂课呀,其及时处理课堂的教育智慧,令人佩服!

三、提升了送教教师对教学的高度认识

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的课程视野开阔了,教师学会思考了,教学研究意识也蔚然成风。通过下乡活动,送教教师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学的践行者,更是教学的研究者。

数学学科张丽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教学中过难的问题,要求过高,学生难于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过易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没劲。只有那些学生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才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课前几分钟的观察,发现村里的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及时调整了教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来谈,再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情,敏锐地发现、灵活的设计一些学生解答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在体现师生互动方面配合的比较突出,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习,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的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四、送教教师的献身说法,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乡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献身说法,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在学习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语言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努力转变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美术学科杜艳威老师以尊重儿童个性、活跃儿童思维著称。他送教三年级《比例的应用》一课时,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时空,注重儿童知识的形成过程。观摩者不约而同产生共鸣:在杜老师的课堂上,根本就区分不出谁是学困生。教者时时刻刻把儿童推向主人翁的地位,为儿童提供参与绘画的机会,体现的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本次送教下乡为广大村里的教师提供了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送教下乡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通过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还想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送什么的问题。如果仅把送教下乡活动理解为让城镇学校的一节优秀课到乡村薄弱学校去演示一遍、并想以此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话,那就送教下乡活动的根本目的来说,一般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这种杯水车薪的行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认为有效的送教下乡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送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向这些学校和教师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为了培养21世纪有用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驱力。

2、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来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它往往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淀,是教师的宝贵财富。牵制学校前进的,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而这种水平的不高,也不单纯是教师自身的学历不高和素质不好,而是教学经验的匮乏。他们也在钻研教材,但最后不得要领;他们也在探索教法,但最终不够科学;他们甚至付出了比城镇学校教师更多的劳动,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向他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数学课教学经验,对于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数学课教学方面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送教学方法。如果把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行为,那么教学方法的传递应该是感性和具体的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质量。所以,教学方法的传递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重头戏。执教老师要借用课堂这个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直面听课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听课教师从听课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怎么送的问题。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学科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采用如下的几个方法:

1、观摩课。我们要选择那些思想作风正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承担执教任务。就目前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把以传承知识为目的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尽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来增进其思考力和道德判断力。

2、专题讲座或评课。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观摩课虽然具有直观性和可摩仿性的特点,但它带给听课者的还只是停留在面上的一些感性认识,如果我们对课堂上的一些新方法,新理念不加以点明或提示,更会显得是云里雾里。所以,观摩课配以专题讲座或评课,将有助于教师对这些观念和方法的内化,帮助他们把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具有针对性,即所讲内容要和活动主题相吻合,使听者感到所讲内容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个部份,是活动主题的提炼和浓缩;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经验介绍。教学经验的传递对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来说,可能同目睹一堂优秀的观摩课来得一样重要。因为它能指明教师努力的方向,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来自第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是最具说服力的,最易激起听课教师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如果我们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安排一定时间的经验介绍,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2

一、主要成绩

1.组织严密,活动规范

我们组参加送教下乡的教学能手共34名,参加评课的兼职教研员共46名,九天中参加听、评课的小学各科教师达500多人。每天早上七点半报到,下午六点结束,严格按照“课前说课—课堂教学—当堂测试—反思答辩—评课研讨”的程序进行。“说课”与“上课”环节,老师们都在凝神细听,认真记录,“答辩”和“评课”环节老师们则积极踊跃地与讲课老师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异常热烈,有时甚至研讨交流到晚上七点。各联合校长和小教主任自始至终都在活动现场。各位评委都能本着对事负责的态度,不怕辛苦,公正评判,也保证了这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次送教下乡的均是近年来的省、市、县教学能手,他们的说课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师生合作探究气氛和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兼职教研员均能结合课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无论是施教者的课堂教学,还是教研员的点评,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教材的取舍、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研讨中,大部分老师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显示了我县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和真诚。

本次活动的开展,虽然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员广,活动程序多,工作任务重,但是,整个活动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操作规范,过程公平、公开、公正,结果严肃合理,教师热情高涨。这对于增强我县广大教师的学习和教研意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我县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交流机会增多,教研氛围浓厚

开展此项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从本次活动的情况看,已实现了初衷。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说明:

(1)教学能手备课具有研究性。教学能手充分认识到要上好课,备好课是关键。在备课方面老师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有的教师边对照新课改理论边备课;有的教师通宵未眠,反复修改教案,使教案更加完善;有的教师备课后还在家中面壁试讲。上完课以后都能认真地对自己所教的课进行反思、总结,并积极地请评委及其他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评议,虚心地听取同行的意见。

(2)兼职教研员的评课具有导向性。他们的评课都能紧紧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的从整体上予以分析解构,有的从细节处精雕细琢,有的站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高度去论述,他们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仅令讲课者心服口服,更让听课老师们受益匪浅。如润城联校的兼职教研员李军锋老师在芹池评北留联校李仙芳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美化我们的教室》时,不仅肯定了优点指出了不足,而且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话题给予了合理科学的建议,令在场的每位老师听得入迷,收获多多。

(3)每到一个赛区,所在地学校的老师都能踊跃地去听课,力争多听课,多吸收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又能真诚向上课的老师提出问题。他们的问题有的涉及教学理念,有的关乎教堂效益,有的关注学生表现,有的指向课堂结构……如河北联校的杨晋伟老师针对蟒河联校邢敏霞老师执教的语文课《青海高原一株柳》,就语文课第一课时如何上提出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总之,在这次活动中,全体教师听课和研究之风甚浓。

3.新课改理念增强,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本次活动是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的,参赛选手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内容,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课题去研究去实践。加上老师们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在活动中,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得以明确。长久以来存在着课型模糊、课时不分的状况,这次活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都按学校进度讲第一课时,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恰当地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2)教学目标向多维转变。过去的教学老师们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做人的教育。在本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中,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老师们能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西河小学原菊芳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安塞腰鼓》、白桑小学赵雪英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比赛场次》、东关小学琚红霞老师执教的英语课《looking at photos》、第二小学乐丽蒲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漫游成语王国》、固隆西南小学王妮妮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等都能立足本学科特点,围绕本学段要求制定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

(3)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的关系掌握得较好,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参与广度、参与时空、参与状态、参与形式及参与效果,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克服了简单的问答式,积极地探索运用观察、讨论、实验、感悟、表演等多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4.队伍得到锻炼,新秀脱颖而出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实验小学的苏春建、第二小学的凌阿丽、第三小学的张晨光、王晋芳、水村小学的卫海平、町店小学的常晋芳等老师,他们组织的课堂比较活,与课程理念的要求比较近。一方面说明这些新老师的思想上没有陈旧教法的烙印,另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肯学习,进步快。因此,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看到了“老教师”面临着新理念的挑战。

二、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1.部分教学能手不会说课,把说课等同于说教案或说教学流程;一些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不规范,有的甚至交的是教学实录;一部分年青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对教学理念钻研不深,只注重形式,花样多内在少;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空洞,答辩“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2.一些兼职教研员的评课不能做到“以精辟的理论说服人,以精彩的案例感染人”,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没有价值。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3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4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增强党性、充实知识、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送教上门培训为主要方式,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建立健全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实地教学为辅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手段,开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创新意识和先锋意识,努力形成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学习培训不断深入、典型引路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培训对象、内容与地点

1、培训对象:“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对象以村“三委”成员、村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及村民小组长等为主。在全镇根据各村经济发展状况、和谐程度和村风民情等,选择2-3个特色鲜明的先进示范村组或后进薄弱村组作为前期试点村,率先开展此项活动。之后,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开,以局部带整体,以示范带全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开展“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

2、培训内容。“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分为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

一是规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内容是“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必学课程。所选课题必须为镇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并入选课题库的课题。重点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础理论、党员权利与义务、政策法规、时事政治、科普知识、农村经济发展等内容。

二是个性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内容是在“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中,各村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自选课程。内容包括制约本地科学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增强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实用技术等内容。各村也可根据各村实际特点,自行拟定个性化学习课题。

3、培训地点:各村远程教育站点会议室、农村创业示范服务基地等。

三、活动要求

1、组建“流动党校”。依托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退休干部、乡土人才密切配合,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建立“流动党校”,深入各村进行集中授课或巡回宣讲。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委组织室,授课教师以镇内德高望重知名人士为主,同时整合各有关站所、涉农部门等教育资源,聘请镇退休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等,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组织室,充分发挥各村“三委”、大学生“村官”、“千促”工作组、“扶贫”工作组及远教站点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确定培训专题。镇党委组织室根据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重点和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培训内容等拟定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流动党校”办公室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制定每季度培训专题,确定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专题名称、主要内容和主讲人等,下发给各村委会,培训前1周进行预告。各村委会也可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自主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上报镇组织办公室,由镇组织办公室安排相关培训事项。对培训专题的选择要紧密联系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精心选择培训内容,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规范培训程序及台账管理。镇“流动党校”每季度初制定开展学习培训的培训专题,下发给各村。各村要根据镇 “流动党校”下发的每季度培训专题的课题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及培训对象,上报镇组织办公室。镇组织办公室按照各村的培训计划,联系协调镇“流动党校”教师进行授课。同时,要建立“流动党校”培训档案,做到台账记录详实、归档规范有序,确保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4、灵活培训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各村委会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农时节令,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大村单独授课,小村联合授课或片区集中授课的形式,整合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以集中学习培训为主,现场辅导和个性化学习为辅的培训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施教,确保“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落实培训资金。镇“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各项费用支出统一由镇党委负责。

四、组织领导

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

镇“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室。“流动党校”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委会要把“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作为基层组织提升年及“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做细。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教育培训活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有益尝试,也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务求实效。要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载体,切实履行好指导和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的职责,逐步形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2、加强督促检查。镇党委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各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村党建工作和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中。镇党委将定期对各村“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培训档案记录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工作动态,加强督查指导。对于培训工作进展缓慢、参训人数较少、次数不达标的村委会,将通报批评和追究相关责任。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5

1、降低了培训成本,切实为农村教师减负排难。“送培下乡”让广大教师减少了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为农村教师减轻了经济负担,排解了诸多困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务实高效的培训指导思想。

2、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如果每年让农村教师到县上集中培训,至少要花费一周以上的时间,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大。而尽量利用寒暑假、双休日“送培下乡”,可最大程度地少占用教学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

3、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送培下乡“丰富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让他们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念,拓展了教育视野,在学习、反思中不断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转变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明显增强。“送培下乡”为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4、促进了校本培训、教研工作,推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送培下乡’中,培训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全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改革与研究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促进了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培训质量。“送培下乡”也是培训教师难得的学习和“充电”的机会,他们从中增进了对农村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了解,增强了教师教育的职业情感,丰富了教师培训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了培训模式和方法,从而促进了培训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多年来宣汉县教育局通过“送培下乡”培养了近20名专职优秀培训教师,促进了全县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培训者与参培者的双赢,形成了教师培训机构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开展“送培下乡”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前提早在1997年,该县成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县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开始了以区(镇)为教学点的“送培下乡”活动。2004年,为了组织开展好小学新课程送培下乡工作,县教育局采取以乡(镇)中心校为依托、“分片设点”的新办法,共设立了26个培训教学点。2007年,又在乡(镇)设立了11个培训教学点,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办法,对全县初中教师进行了全员规范性培训。为了组织开展好“送培下乡”工作,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规定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中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教学、考核、培训管理工作;并明确培训点所在学校校长为“点长”,负责该培训点的组织、后勤及“送培下乡”的具体安排,并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该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启示二:做好教育教学调研,凸显培训的针对性,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基础为了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培训有的放矢,县教师进修学校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活动。一是在每年的3-5月组织培训教师到乡(镇)学校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总结课改经验;研讨课改的难点和疑点,从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确立有针对性的培训课题,编写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培训资料。二是在“送培下乡”、继续教育工作检查等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广泛听取农村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培训教师进行研讨与反思,从而对培训内容和方式加以调整,保证“送培下乡”取得明显实效。

启示三: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关键一是加强对培训教师的培训。每年组织培训教师到省、市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二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教师自主研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水平,培养培训教师后备军。三是让专职中青年培训教师到中小学教学一线锻炼(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开办了附属小学),积累教学经验,并承担各种培训任务,使其成长为骨干培训教师。四是每年从省、市、县聘请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名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每年聘请“送教下乡”兼职培训教师近10人),力求提高培训质量。

启示四:创新培训教学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是搞好“送培下乡”的重点“送培下乡”不仅是培训地点、培训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培训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根据各校教育教学和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改变了过去一味灌输的方法,采取了专题讲座、案例探讨、现场教学(示范课、研究课)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们听讲、观摩、反思、讨论、交流有机结合,教学情景更加丰富直观,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比如从2004年开始,在新教材“送培下乡”中,组织优秀学科骨于教师到每个培训点上语文、数学示范课,授课者与广大教师交流课例设计思路与方法,参培教师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交流探讨,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让广大农村教师受益匪浅。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十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农村三项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推进“争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夯实建设全国百强基础。

二、工作目标

在总结2011年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2012年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努力创作一批有文化特色,有艺术品位,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的文艺作品,并以市场模式精选好戏、好电影送到乡村,引导督促乡镇组织本地农民开展文体科普活动,力争创特色、出经验、见成效。

三、明确职责

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农村文化活动的业务指导和级织协调,积极向乡镇推荐、提供优秀剧目,指导乡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财政部门切实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各乡镇政府积极配合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工作,落实好电影、送戏下乡的衔接工作。涉及组织群众开展文化科普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要向文化部门先拟方案,拿出预算,邀请文化部门的人员现场观摩,并搞好文字、像片或影像存档,做好经费收支明细帐。

各乡镇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和活动需求,积极组织开展的群众文体活动,把科普、体育竞技、书法、美术、摄影等,切实贯穿于乡镇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检查、指导工作。

四、工作内容

在全市各乡镇、垦殖场和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包括:①文艺演出。承担演出任务的艺术表演团体必须是经设区市级以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持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②文体科普活动。各乡(镇、场)在开展文体活动前应先将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送交市文化局备案,乡(镇、场)文体活动以组织农民参加为主。活动可与乡镇文体特色相结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活动结束要写出总结材料及递交活动图片报文化局。对有影响的乡(镇、场)特色文化村建设可适当给予资金扶持;③电影放映。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完成每个行政村每月1场电影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4场电影放映任务,每场电影放映补贴按省文化厅、财政厅文件规定的价格执行;④以上三项活动的情况要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含文字、影像、图片等)。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五、专项资金分配及使用

省下达我市2011-2012年度乡镇“三项活动”分配数为89.74万元。其中:1、乡镇电影放映场次补贴为22.63万元,按每个行政村每月1场电影放映任务分配;义务教育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片6.8万元。2、乡镇开展文体活动补贴为11.41万元,为保证每个乡镇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活动,每次活动补贴经费最高为4000元,文化局视乡镇上报活动方案及预算核拨每次活动经费,乡镇不得挪用、挤占文化专项资金。3、全年送戏下乡补贴29.2万元,每场演出补贴为2000元。

六、票据使用及管理

1、票据由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共同设计印制,省文化厅发放,由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2、省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报帐凭证,一式三联,每本票据共五十张,第一联存根联为活动开展单位,即文艺演出团体、电影放映单位、主办文体活动单位留存。第二联审核联为乡财政所留存。第三联报帐联为文化行政部门留存。接受演出、放映的行政村及爱教片的放映所在义务教育学校和上述三联留存单位负责人都要在单据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3、主办文体活动应由乡镇文化站制定活动方案,由乡镇政府审核报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由乡文化站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活动情况有关数据。

4、乡财政所要按照以上规定对三项活动的票据认真审核,对违反规定使用票据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内容虚假的,无单位负责人签字或未加盖公章等票据视为无效票据,使用单位对作废(无效)票据应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7

一、送书刊下乡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共享工程基层点安装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8

活动主题:感恩故土,回报家乡

主办单位:德江大学生联谊会

一.活动背景

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在德江县团委的领导下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贯彻着“感恩故土,回报家乡”的活动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表达对故土的感恩和回报。今年暑假我们“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星星之火支教队”在德江县复兴镇土井小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深受广大父老乡亲的支持和爱戴。为了进一步展示德江大学生风采,本着为家乡办好事办实事的精神,以国家提出的当代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德江县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更多的志愿活动。在此背景下,今年德江大学生联谊会利用大学生寒假回家过年之机,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特策划组织广大热爱软笔书法的德江籍大学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免费送春联下乡活动。

二.活动主题:感恩故土,回报家乡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送春联下乡活动,可以让广大百姓进一步地认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满腔的热情和他们想用切身实践来回报家乡的急迫心情,以表达当代大学生是一

群懂得感恩和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让更多家长坚定送自己子女上大学的决心。

同时,也借此机会给那些热衷于软笔书法的大学生以展现自我的舞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实用的复合型人才之路的目的。

四.活动内容

2.地点:具体待定

3.方式:现写现送

五.活动流程

(一) 前期准备

1.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初在各高校加大对德江大学生联谊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一新生了解并加入德江大学生联谊会,以获得更多的软笔书法人才资源,再进行推荐和自我推荐热爱软笔书法且热心参加社会活动的人。(“青春与祖国同行”趣味游园活动策划书)

2.在11月初完成将推荐和自我推荐出的人组成一个队,制作一个该队个人信息表,给他们设置一个交流平台,多进行交流,增进彼此默契,铸就一支素质较高的书法队伍。

3.本次寒假初由德江县书法协会的人带领该队在青龙镇进行短暂的简单培训,以为真正走上应用之路做准备。

4.将培训过的人以8-12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以期赶赴预定乡镇进行送春联下乡活动。

5.在所欲达到的各乡镇街上联系一个负责接应的人,以便提供桌子、板凳、帐篷、供暖器等必需物。

6.收集各乡镇赶场时间及到该乡镇的乘车情况等相关信息。

7.备好文房四宝,毛笔的型号、种类由书法队讨论后决定,数量根据具体需要确定。纸到该乡镇购买1元/张大红纸,数量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墨与砚从简即可。

8.制作一份下乡流程表(内含接应人信息、各乡镇赶场时间、乘车信息等内容),以让活动按部就班,有序进行。

(二) 中期过程

2. 各组按前期准备的流程分赴各乡镇进行现写现送春联。

3.各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让活动顺利高效地完成。

4.2月6日晚上将书法工具认真清洗、整理、收藏以备下一次更好地使用。

(三) 后期总结

1.2月7日所有参加本次送春联下乡活动的参与者到德江开会,庆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每个人尽量发表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感想及建议,总结本次活动中的经验,值得以后所借鉴的地方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发扬,对以后的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不断规范和完善此活动,力争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加出色。

3. 请相关领导对本活动作出点评,热烈祝贺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六.财务预算注:以上是到一个乡镇所需的财务预算,预算为粗略数据,与具体支出可能有部分出入。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9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城乡联谊”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教研中专业引领缺乏的现状,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教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开展“城乡联谊”教研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机构存在缺陷。“城乡联谊”教研重要的组织机构就是校际联合体,但这种校际联合体往往是一种松散型结构,组织活动效率偏低。开展教研活动往往出现不协调,教研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支持。因此,需要开辟共同合作与相互交流的途径,弥补机构自身的缺陷。

第二,教师专业引领需要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市进学校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其中主要的原因仍是农村教师理论水平与教科研能力偏低,自我培养能力欠缺,更需要专业方面引领。

第三,校本教研没有形成常态化。由于每学期开展三四次校际间的校本教研活动,预先没有制定方案与主题,而且每次研究的时间有限,使研究不能向深层次展开,从而未形成“城乡联谊”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局面。

二、校本教研应采取的对策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结合福清市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兼顾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特点,开展“城乡联谊”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城乡联谊”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城乡联谊”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了使“城乡联谊”教研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城乡联谊”教研组织机构。“城乡联谊”教研领导小组由各学校校长组成,其主要工作是确定“城乡联谊”教研的内容、教研的主题、教研的形式、教研的时间,定期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工作,布置任务。各校教导主任是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人。由各校教导主任集体参与的协作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协调组织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收集、了解、掌握和整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和意见,定期召开教导主任会议,布置并落实校本教研活动。

2.健全“城乡联谊”教研的组织制度

参与“城乡联谊”教研的学校共同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有效进行的保障。因此,参与“城乡联谊”教研的学校必须制定“校本教研考勤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奖励制度和奖励细则”“教育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健全相关制度。

3.发挥城区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学校发展

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更新,还有理念的碰撞和文化交流。这不仅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而且还给农村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样板,带动了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城乡联谊”教研活动过程中,实现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教师群体中不同思想、观点、教学方法的冲突与碰撞,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送”,即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给农村地区教师带来教育新知识、新方法与新理念,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研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送课的教师教学观念新,教学方式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课堂教学较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得更为主动,为农村教师做好示范作用。让听课教师更坚定课改的信念,明确课堂教学的发展动向,对自己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教学沟通,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工作内涵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送教下乡”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使农村教师不出门就能听到高水平的授课;其次,“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种平台和载体,使送教的教师深切感受到了农村教师的朴实、真诚及好学,让城区教师得到了锻炼;最后,“送教下乡”活动丰富了教师从教经历,为优秀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了丰厚的力量,也收到了“带动辐射、促进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联”,即开展城乡结对帮扶,联手共进。我市大力实施城乡帮扶共进工程。首先,给予政策引导。逐步建立健全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制度,推进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并在职称评聘、名师评选中规定要有农村支教经历。其次,开展了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实施城区直属学校带动农村学校的任务,从业务、科研、管理等方面实施扶持;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对挂钩,以强扶弱,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一对一捆绑式”考核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做好帮扶工作,达到双向共赢的目的。

“展”,即城区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展示技能。充分发挥城区名师与优秀教师的作用,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与教学能力,对农村教师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是名师展示课。它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课例,促进农村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名师的学科素质和精神面貌,也显示了名师的教学风采。

二是优秀教师展示课。充分展示了城区优秀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素养,他们的课能够很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每一节课各具特色:有的课以情引生,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有的课注重学法的指导,营造愉快氛围,课堂更富有生机;有的课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地解读教材;有的课注重与生活紧密结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篇10

一、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的特性

(一)教学地点特性

送教下乡涉农中专,顾名思义,是学校把优质教育资源直接送到乡村,送到农民的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教学的地点是在基层,这一特点是校内外全日制班的一个重要差异。

(二)学生情况的特性

1. 性别结构特性

2009年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招收的2365名学生中,女性学生1458人,占总数的62%;2010年招收的664名学生中,女性学生467人,占总数的70%;2011年招收的471名学生中,女性学生321人,占总数的68%。参加涉农中专的学生以女性为主。

2. 年龄结构特性

2009年承德市农广校招收的学生,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823人,占总数的35%,年龄在30~45岁的有1542人,占总数的65%;2010年招收的学生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231人,占总数的35%,年龄在30~45岁的有433人,占总数的65%;2011年招收的学生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48人,占总数的31%,年龄在30~45岁的有323人,占总数的69%。参加涉农中专的学生年龄偏大。

3. 文化基础特性

2009年承德市农广校招收的学生具有初中学历的2295人,占总数的97%;2010年招收的学生具有初中学历的663人,接近总数的100%;2011年招收的学生具有初中学历的470人,仍接近总数的100%。参加涉农中专学生的学历以初中为主,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时间已久,很多知识已经遗忘。

4. 学生身份特性

涉农中专学生参加中专学习的同时,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行业。与校内全日制教育学生相比,学生身份双重性决定了学习时间和授课形式的特殊性。

5. 配偶从业特性

调查发现,参加涉农中专学习的学生配偶有80%以上在外务工或在本地从事其他产业,参加涉农中专学习的学生基本是在家留守人员,这些人除进行农业生产和照顾小孩外,有时间保证参加学习和实践。

(三)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送教下乡涉农中专教学计划与在校生的课时要求相同,毕业时需要达到170学分。为保证教学工作量的顺利完成,实际授课过程中,学校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适时安排授课时间,打破章节的限制,改变传统的寒暑假安排,科学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由于送教下乡学生都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生活和生产经历,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农广校对学员不实行强制性的管理。

二、开展送教下乡涉农中专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个体差异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送教下乡涉农中专学生年龄及文化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复习才能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

(二)临时性事务会产生工学矛盾

送教下乡涉农中专学生在参加学习的同时,临时性的事务,也会造成工学矛盾。农广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本着服务产业、方便农民的原则做好教学工作。

(三)异地施教,教学成本高

学生在基层、教师在城区是送教下乡涉农中专教育的特点,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任务,需要大量的交通费、差旅费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费用,相对于校内教学班,教学及管理成本较高。

(四)优质实践教学条件共享不充分

为了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按照河北省教育厅的教学计划安排,在实施过程中,附属于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毕业综合实践均有一定的制约。首先,学生实践教学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并且参加的实践课与自家产业不同,很难统一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其次,为避免细菌感染,教学班所在地的试验场不能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能看,不能亲自动手做。三是由于学校的先进检测和试验设备不能在基层共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依产建班, 严把入学关

在招生过程中,承德市农广校依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科学设置专业,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及农业经济管理三类专业,选择有生产需求的培养对象,录取学员过程中,听取村、乡党组织和县委组织部门的意见,按政策规定严格把关,统一录取注册。

(二)选培同步,严把教师关

1. 选配优秀教师,组建教研组织

学校围绕涉农中专培养目标要求,争取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整合人力资源,选聘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中职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并成立相应专业教研室和学科教研组,明确职责,认真开展教研和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练兵活动,通过自评、互评,农技师讲课技巧得到提高。

2. 特聘专家型名师,开展专业师资培训

为提高涉农中专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农广校聘请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贺祥在平泉县食用菌之乡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师资培训班;聘请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河北试验站站长徐继忠和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海江教授在市郊果树之乡举办《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师资培训班;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任华中教授在市郊蔬菜生产基地举办《蔬菜生产技术》课程师资培训班。通过开展系列的专业师资培训活动,为高质量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精心准备,提高教学实效

鉴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需要增加授课的直观性和实效性,因此,农广校要求教师在备教材、备大纲的同时,还要备教法、备产业、备学生。规定每位授课教师上课时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做到授课手段先进,授课内容实用。

(三)拓展施教形式,严把效果关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承德市农广校与学员代表和村负责人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结合以往的教育培训经验,笔者建议从以下六方面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手机短信

学校要根据农业产业的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适时将农业生产急需的信息发送到学生手机上,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工作。

2. “大喇叭”广播

承担送教下乡涉农中专教育任务的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大喇叭示范村的作用,结合农时及产业需要,定期播放种养实用技术、新品种介绍、病虫害防治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知识,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服务。

3. 增加实用技术课时

针对教学大纲文化课学时较多的情况,为了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建议将外语、化学、数学等与农业产业结合相对不太紧密的课程学时适当压缩,增加实用技术或专项技术讲座内容。

4. 实践导学

学校在宏观教学计划指导下,依据学生自身产业状况,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因势利导,发挥学生主动性,将学生自家产业发展情况,作为专业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认定学分,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5. 电化教学

为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学校要充分发挥系统媒体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结构特点和主推品种,科学选用实用技术光盘,由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定时组织播放农民需要的关键技术。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成本,又增加了教学直观性。

6. 筹建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