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他人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1:36:31

关心他人的作文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1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令我敬佩的人,有到处巡逻的人民警察,有辛勤工作的保洁阿姨。可是离我最近的,是右前方关心他人的肖佳钺。肥嘟嘟的脸,再加上娃娃头,惹得老师都很喜欢她。

肖佳钺这么可爱,心灵也不差。有一次,也不知怎么的,一位同学哭了。肖佳钺马上走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了?没事吧?”那位同学有些感动,摆摆手说:“没,我没事。”“没事就别哭了。”肖佳钺放心了,回到座位上。上课时,肖佳钺也不忘看看那位同学是否平静下来。

肖佳钺关心身边的同学,老师也一样被她关心。有一天,蒋老师一上午上了三节课,疲惫地说:“哎呦,上了这么多节课,口干舌燥的,你们也不听,有什么用?”肖佳钺马上讨好蒋老师:“我们听,我们听!蒋老师您渴吗?”说着,还准备拿出她的水壶。蒋老师一下子被肖佳钺逗乐了,满意的说:“行行行,只要有你们这份心就足够了。”

肖佳钺上课时是我的同学,下课时是我的好朋友。她整天乐呵呵的,让人看了,心里就有几分温暖。我喜爱肖佳钺,也敬重肖佳钺,因为她能让人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寒冷中找到温暖。

五年级:宋海雯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2

关键词:新形势;工会;政工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已经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工会政工工作是其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党的先进思想,传递新观念的主战场。目前,我国企业职工肩负的责任大,尤其是国有企业,还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压力重,思想包袱重,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完善他们的思想建设,改变他们的落后观念,传递新思想,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针对这样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如何搞好政工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树立企业职工的正确价值观,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相关概述

顾名思义,人文关怀就是指对企业职工加以关照的一种形式,是工会组织在工作中要尊重职工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诉求,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创造性的一种对策。它首先承认了企业职工的地位,将他们置于主要位置,注重精神鼓舞,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心和爱护。心理疏导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主要是指通过与职工的交流、座谈,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利用一些辅助的科学的技术手段,对职工的心理进行疏导,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的一种沟通方法。它能够缓解企业职工的不良情绪,让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压力得到释放,从而更好的进行工作的对策。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辅相成,两者都契合人类的本性,是育人、育德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它有助于工会政工工作的完善建设,鼓舞职工努力工作,学会自我舒缓、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互为补充,前者是注重人文关怀的任务和目标,后者是注重人文关怀的要求。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二、新形势下做好工会政工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交流

工会政工工作的核心是职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也是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积极的沟通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各企业工会组织一定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与职工心与心的交流,多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工会政工工作还应该坚持员工平等的原则,尊重他们的思想,明确他们的心理问题,搞好思想建设。

(二)建立健全工会政工思想政治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工会政工工作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完善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企业要建立民主思想管理机制,在人文关怀中发挥群众的力量,坚持从群众中去的原则;另一方面,企业在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还要建立研究机构,深入了解职工的思想诉求,缓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完善健全的制度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三)提高工作趣味性,从全局出发,针对性开展工会政治思想工作

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具备工会自身的组织特色,不能坐而论道,要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困难、解决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具备趣味性,加强工作的多元化水平,丰富教育的形式,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确立全局意识,一切的工作都要以全局为重,服务全局, 在工作的创新过程中,要依据全局来进行,始终不能偏离全局,以趣味性和全局性工作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新形势、新背景逐步建立。企业工会政工工作是企业思想建设的重点,能够革新职工的思想,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的凝聚力。对此,工会政工工作一定要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坚持职工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关的思想政治科学制度,并加强工作的趣味性和全局性,更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完善企业职工的思想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谭华玉.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知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16-118.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3

人文,代表着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指先进的规范,当然,也可以一句话概括为重视人的文化。那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人文关怀一词(原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就不难理解了,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结起来,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繁琐的其他层面,简单地谈一下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本文认为,只有彻底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走出现实的困境,并朝着科学、高效、务实的方向迈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早在二十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提出了“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口号,接着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了,“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苏联教育家提出了“教育人格化”,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可见,上述的历史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意向,那么我所理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腔的热情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分析各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促使教育教学目标尽可能呈现出效益最大化。可就我国而言,很多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只是形式上的陪衬,所以有部分家长跟社会学者指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空泛、不明确,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而且教育内容又相对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从而显得单调无趣,让人觉得表面文章多过实质性工作本身,所以没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衍生出主体丧失、价值观扭曲、心里失衡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遗症。

二、被遗忘了的人文关怀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某重点大学的86名学生进行随机采访,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需要。只有4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以后打算读的占一半,但条件是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时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想在大学期间读一些经典名著。谈到什么书是他们必须去读的,90%以上的人认为是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用书。一半以上的人正在读的书是学习用书。对于今后找工作有用的书他们也乐于去读,比如一些励志书、成功人物传记等。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小说,更不愿意去相信世上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的美好情操,所以那些政治成分太重、说教意味太浓、过于煽情、过于语重心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来看是背离今天生活的。

他们喜欢王朔,喜欢那些批判一切的文字。就像贾樟柯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现在,每条道路都通着,高速公路都通着,你可以有摩托车,可以有卫星电视,每天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关于世界各地、遥远地方的新闻,但你却不知道方向在哪,不知道道路在哪,他们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好像什么都有,可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很多天生的本能都丧失了,而生活本身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就像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赚钱而赚钱一样。

有些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已经过时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指导作用根本难以判断,也没法儿说清楚,更有甚者干脆对这些想都没想过,也压根儿没有想的欲望,并且认为当务之急最值得干的事儿就是不断地追求物质生活,至于精神家园,根本没时间建设,所谓信仰什么的,基本上只是上层建筑的事儿,困惑也好,迷失也罢,总之,他们没心情也没时间去思考这些跟吃饭、睡觉、打游戏不挨边儿的东西。在问及是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充满信心时,更多的学生则表示认识不清,或者不经意地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弄混了。

也许他们不爱思想政治,也无所谓什么政治追求,所以大部分人更关注自我发展,他们考虑的只是个人利益和物质生活,因此价值取向也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朗,基本上不为别的,就剩下名利二字了,正所谓“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就是这个意思。当提到择业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考虑的都是福利待遇与生活条件什么的,已经没什么人再考虑国家的需要了。他们表面上都认同“八荣八耻”,推崇社会主义荣辱观,希望人人都讲究社会公德,但在具体行动中,往往又会对自己的行为比较放纵,对不讲诚信、不讲爱心、不负责任、不讲社会公德等现象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无疑,这便是知和行的脱节。更有少数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自我中心突出,善恶标准失衡,道德行为更趋于功利性和随意性。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推崇人文关怀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没有健康心理,就没有人的和谐身心。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意识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微妙,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一名善于倾听与沟通的心理医生,他应该本着人文关怀的思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非常规性的心灵辅导,从而化解学生思想中的疑惑、焦虑、恐惧,并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人文关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保障,只要搞好人文关怀,能抓住学生们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抓住未来。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近几年来,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多已成为一个突出现象。据国家有关部门2005年的调查统计,中国的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00万,占大学生总数的25%。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国家和学校给予了积极关注,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为主体的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但贫困生问题不仅仅如此,因物质贫困而导致的思想状况及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因小事服毒自杀、因抑郁跳楼轻生、因打牌发生口角而对同窗痛下杀手……诸如此类事例屡现报端,看后不禁让人深感痛心、寒心。因此,高度重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困扰、战胜困难、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现状

贫困生绝大多数深知生活的艰辛,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优良品格,有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也确有一些贫困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卑心理重。许多贫困生在参加各类活动时,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出头露面。(2)自尊心强烈。贫困生中大约有近80%的同学属内倾型气质,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敏感多疑,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享受一样的待遇。(3)性格孤僻、离群。许多贫困生平时不愿与他人接触交流思想,性格孤僻,言语不多,遇到问题总是独自解决。(4)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比其他同学大得多,要花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的生活。(5)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许多贫困生没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觉得生活无意义。思想上不求上进,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

二、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细心呵护,是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是对人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容许与提倡,是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活得有尊严。这一切都可能也必然归结到一个基本点上,尊重生命和维护健康,按人类社会特定时期认同的尊重生命和维护健康的基本伦理原则办事。因此,重视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对促进贫困生的自身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的和谐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其思想状况、心理因素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不是单纯地向他们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他们,而是注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其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使他们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最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新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朝着“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向发生重心转移,但尚未完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停留在传统说教、灌输的层面,对他们真正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需求不予问津,缺少情感因素的投入,重约束轻疏导,重结果轻过程,重管理轻关怀,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有必要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新举措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离不开高校的稳定与和谐。然而当前不少贫困生心理及思想上的问题,轻则影响身心健康、自身发展,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认识,把目光投向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上来,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在需求,帮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贫困生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个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促进自我完善

在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中,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贫困生各方面的情况。新生入校后,学校就要通过问卷、表格调查等方法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对贫困生家庭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其次,校园中贫困生往往自卑心理较强。思想上不愿主动和老师交流,因此,学生工作者要多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的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此同时,教育者应本着对贫困生人格与尊严的尊重,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切实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进而懂得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完成,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的教育。

(二)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而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大学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更应该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要提高心理咨询对解决问题尤其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二要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帮助贫困生从道理上认识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试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人品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三要开展团体辅导。如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等。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四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树立真实的自信,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情绪调控等,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五要建立心理服务网站,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六要扩大心理咨询的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有效方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能开展有效的工作。

(三)关注贫困生的交往需求,帮助他们提高交往技能

贫困生一方面有强烈的交往欲望,另一方面又怕遭到别的同学的轻视和拒绝,怯于参加集体和社交活动,从而离群索居,独来独往,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远离集体,行为孤僻、冷漠,形成心理封闭,甚至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学校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交往动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原有的“政治氛围”向“情感氛围”转移,努力营造对贫困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集体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而健康愉快地成长。首先,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同学们,并注意发现和肯定他们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封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要积极发挥学生党组织和团组织、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各种爱心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着重贫困生的自我发展,引导他们树立自立意识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5

关键词:新员工;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近几年,以企业员工、劳务派遣工、新分大学生为主的一批批80后员工充斥到采油厂的各个岗位上,他们的比例在不断壮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油田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油田职工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同样夹杂着用工类别的多元化。作为生产的主力军,未来的接班人,新分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下降。同时受到物质、金钱的侵蚀与扭曲,他们较少考虑为油田提供责任,而较多考虑的是自己的个人收入和待遇。职业道德、人格被淡化、异化、物化。这些消极现象有悖于时代的进步。如何实施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关怀他们的成长,更好地发挥青年主力军、生力军和突击队、战斗队的作用,是基层各项工作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1.新员工的特点

1.1学历高,自主意识强。

他们中不乏研究生、高学历、多文凭和多证书者。知识丰富,爱好广泛。特别突出的是掌握英文,认识电脑。这些是当代员工的强项,是80后以前的职工所不及的。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接受知识能力强,学习快、进步也快。随着信息量的增强,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也有自己的定位,民主意识比较强,虽能听从,但不盲从,更是拒绝吆喝。

1.2收入差距大,信念出现缺失。

80后是市场经济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是应试教育培养的一代。父母为之设计的人生安排是“读好书,拿高分,考名校,找好工,拿高薪。”从小就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和恐惊中成长:在“考试——分数——名次”循环往复的折磨中负重前行。结果是远大理想缺失,集体主义精神不足。立身的品德养成和济世的理想确立早就“伤在起跑线上”。加之受到企业用工机制的限制,出现“干同样活,拿不同钱”的现象,金钱上的落差,使他们不屑于奉献,生活在自己的算盘中。所以他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理想停留在“娶上媳妇住上房”的现实生活中。当加班工作与个人生活发生冲突时,他们会理所当然的找到借口推脱工作,奉献意识差,集体荣誉感不强。

1.3吃苦耐劳作风差,小资情调高。

这部分员工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严寒。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人照顾和服侍的生活。得到千般呵护、万般宠爱,被父母和老人捧为掌上明珠。寄托了全家的希望,肩负着两代人的企盼,被誉为家中的小太阳。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享受的一代,十分懂得生活,比较享受生活。手机不断买,电脑时常换。穿着讲名牌,吃喝讲情调。当个人收入满足不了时,就出现了“啃老”一族。由于其成长环境过于温室化,所以吃苦精神比较差,比较任性,比较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动手能力不强,感情比较脆弱,性格比较孤僻。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人文关怀是关心、爱护、尊重人;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

2.1有助于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事实证明,职工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中,有的属于政治问题,有的属于思想问题,但更多的属于心理问题。如果单纯从思想和政治上去处理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在处理职工存在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甚至是政治上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心理科学的新视角上,综合地、立体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切准职工的脉搏,才能准确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是促进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职工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在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以及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出现困惑、苦恼、焦虑、失意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极易造成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失衡,从而使个别人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个别人的思想转化仅靠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思想工作,已很难奏效,必须辅之以有效的心理疏导手段,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引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办法,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一个新渠道。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人人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提供平等创业的机会,促进人的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心理疏导的过程要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拉近干群距离,启发职工自己认识问题,引导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遇到问题时不仅有思想防线,还可以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办法,增加一道心理防线,这样就可以减少事故案件的发生。

3.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企业的发展状况、职工的思想现状和社会发展形势,决定了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要提高影响力、说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3.1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思想引导,就要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和企业精神主题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活动,让科学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占据职工的思想阵地,使职工明是非、知荣辱,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实施上,可采取坚持先入为主、先点后面、先领导后一般、分步实施、层层推进、逐步推开等做法。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统筹安排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不同层次的员工教育活动之中。在方式上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工作方法。互联网因其平等交流、双向(多向)沟通、即时通信、自由互动等特点,更易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更容易被新员工所接受,能够推动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自觉性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3.2关注工作生活质量,实施员工帮教工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人们的优势需要局限于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要时,他们往往将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人们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需要会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新员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通过工作获得信任、维护自尊、提升职位,通过取得工作成就来实现自我价值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他们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等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借鉴员工帮教工程,努力创造条件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针对新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收入分配、评先评优、晋职升迁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改善人文环境,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环境是以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物质设施为载体,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环境要素的统称。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文环境才能实现精确细致的人文关怀。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美化休息场所,创建温馨大家庭。针对新员工多才多艺的特点,要着力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为采油厂争光添彩,提升自豪感、满足感,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意识,“爱厂、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会萌发。

3.3注重心灵成长,实施职业规划。

努力提高新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一方面让他们对于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有相当的挑战性、成就感,能不断学习新的事务或技能,促进他们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在权责明确的前提下,加大他们工作中的自主性,对常规工作和执行程序等能自主、独立地作出决断。针对新员工注重实惠的特点,选拔优秀员工重点培养,树典型以点带面发挥宣传作用,让广大员工看到实惠,用先进带动后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一定的规划。从思想进步、业务技能提升、岗位喜好倾向、职务升迁、报酬薪水认知度等方面作出科学系统的规划,让员工看到未来,激发工作动力。

3.4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重视早期预警。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灾难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急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寝食不安等。这时越早进行干预越好,否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如精神紧张,反复回想这一灾难事件,屡次因噩梦而惊醒等。采油行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员工必须到达事发现场,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远远大于常人。在特殊场合,通过心理危机干预以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常态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应该建立包括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遇上危机事件处理和个别对象心理创伤或心理障碍严重,应及时邀请有关心理专家进行干预,预防过激行为产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

妥善解决员工心理问题,不能单纯依赖心理解决方式,也要与企业管理、改革措施、员工现实利益、职业保障等一系列因素相联系。但是,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别是在企业改革调整过程中,把握思想动态脉搏,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因势利导,把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不稳定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无疑对于促进和谐企业建设,为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能够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6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大。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学生道德水准低下、自杀、犯罪等问题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有关此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不禁在问,“今天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客观地说,在这些问题大学生之中,有很多都是高校中的弱势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的欠缺是造成他们各种人生缺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相关概况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也称脆弱群体或弱者群体。顾名思义,是指在同类群体中,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或某些社会性原因所造成的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它也客观地存在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根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其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心理弱势型群体、经济弱势型群体和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这三大类。

1.心理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心理弱势型群体是指由于各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因素而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因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大学生各类问题目前屡有出现,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2.经济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经济型弱势群体即是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约在8%~30%之间,并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的贫困地区生源中。他们难以承担大学期间的学费、必要的学习用品费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很困难。经济贫困很难说仅仅制约着他们当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严重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逐步普及,在校贫困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性话题。

3.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从本质上说是心理型弱势群体的衍生物,但由于它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表现形式,故我们将该类群体单列为一类。它是指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而经常性地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以致人际交往无法正常开展的那类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基本都是所谓80后、90后一代,在他们当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了较大的障碍,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头疼事”之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重视。简言之,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重要表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表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人们对功利价值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该说,它符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具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但是伴随着这一现象也出现了社会上一部人对于人文价值的贬值甚或忽视。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么在心理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脆弱,要么在物质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匮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缺乏对于他们的充分的人文关怀。受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往往只是将他们看作教育的对象,而对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则有欠考虑。在当前高校的管理实践上,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就认为贫困生缺的就是钱,只要给钱让贫困生用就可以了。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设身处地得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与自尊。比如,有的学校会将贫困生的情况张榜公布,再举行一个捐赠仪式,让贫困生在媒体面前诉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感恩之情。这在无形之中就暴露了他们隐私,打击了他们的自尊,甚至使他们遭受难以启齿的心灵创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在校大学生的规模逐步扩大,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结构日趋复杂。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区分他们的思想层次,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将大学生弱势群体看作一个整体,将他们视作“弱势一族”,在工作上搞“一刀切”,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而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重灌输,轻疏导,这样就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校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变革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无疑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经济的压力,新旧道德观念的交汇与冲突是这种冲击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在校学生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物质上或心理上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其形成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维护校园稳定的重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1.着眼提前预防,关注心理健康

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这就特别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佳效果。而且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与发展指导上。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角色转换与适应困难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个案正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之中大部分都已经设立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问题在于这些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侧重于问题的早期干预与缺陷矫正,而忽视了提前预防与针对大学生们的发展指导。这就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一种误区,即一部分大学生是在发生了问题之后才去进行心理咨询,甚至有部分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懂得甚至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该在注重同学生进行密切的情感沟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们心理障碍的提前预防和发展指导上。除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课程、人生规划指导讲座等形式帮助心理型弱势群体扫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2.完善资助体系,注重信息保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办实事,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经济弱势型群体,我们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做到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对贫困生的全面覆盖上,也要体现在对他们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上。

目前我国高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1)助学贷款;(2)勤工助学;(3)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4)社会资助。从具体的操作实践来看,除了资助名额有限之外,这些资助往往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挂钩,进而使得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和“名额外”的学生往往成为资助的“忽略对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成绩等外在指标作为决定其是否获得资助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只会使那些“被遗忘”的和“名额外”的学生感到无助和被冷落,甚至可能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阴影。为此,笔者建议对于贫困生可以采取一种“全面覆盖”的资助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每月给予全体贫困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更加感受的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目前贫困生申请资助的步骤一般是先通过院系审核,再将申请材料送达至学校审批。在这个过程中,贫困生个人的隐私信息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在学校中设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直接受理贫困生的资助申请,并完成相关的审核、批准等工作。贫困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成申请资助的相关事宜,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

3.协调人际关系,缓解人际紧张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面相对简单,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大学生比中学生要面对更为广泛,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获得健康发展、学习社会规范和促进学业的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处理好人际关系。据有关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大学生遇到过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人际紧张已成为让很多大学生十分头疼的一件“大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人际困扰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除非情况很严重的情况下,作为老师不便于去“干涉”,从而缺乏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应关怀和指导。人际紧张会造成大学生感到孤独、烦躁,进而破坏集体的凝聚力,甚至对个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酿成悲剧事件。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对学生人际关系动态的正确把握和细致了解上,体现在对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关注与引导上。这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和真诚沟通,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向遇到人际困扰的学生传授必要的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巧,从而切实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大学生的人际关怀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晓漪.关注高校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142-144.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7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逐步上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境贫困,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需承担更多的负担与压力,物质上的匮乏衍生出对精神人格的不利影响。尽管近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也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我们不可忽视,精神关怀同样至关重要,它的落实与否关乎这一类群体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心理能否健康发育成长,能否形塑健全的人格,甚至,它关乎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实施人文关怀、培育人才的重要条件,而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还需要和谐的育人机制。因此,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还需要关注学生素质上的“软贫困”,从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成才帮扶,落实自我救助与自我教育机制。具体来说,通过经济帮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外,可以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各项专业培训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境,通过创设实践机会,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通过建立帮扶小组,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成长,以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救助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帮扶能够解决一时之需、缓解燃眉之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却不可一蹴而就。人文关怀的落实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温暖与有效机制的长期保障的双向结合,如此,才能为高校贫困生的真正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答玉林,郑永廷.高校德育: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8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

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和谐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明确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体现人的价值。教育管理就是管理好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包括人力、财力能方面,通过整合内部各种有效资源,高质量的完成教育管理目标的行进过程。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会更符合时展的需要,本文中,我们从教育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浅析在高校教职工管理策略上如何更好体现人文关怀。

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内涵解析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点突出了“人文关怀”,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与人的价值、生存意义及人的发展相连,其主要突出:明确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关心和爱护人,最大限度的保证人的根本利益,发挥每个人不同的风格,尊重人的思想,注重人的生存质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人向前积极健康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充分尊重教职工、关心教职工、鼓励教职工、注重教职工、发展教职工,使教职工更完美,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高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充分挖掘高校自身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高校教职工的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尊重教职工、关心教职工、发展教职工,从而得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内涵和作用。1.尊重教职工为使教职工感受到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尊重他们。首先,尊重他们的现状,尊重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个性追求。其次,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使教职工能真正将自己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员,发挥他们的作用。2.关心教职工要想让教职工感受到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要关心他们。关心教职工主要是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教职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更是“复杂人”。每个教职工的需求都不一样,有追求物质方面的,也有追求精神层次的,在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后,要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作为管理者要看到教职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化需求,使教职工得到身心满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促进他们更好地向前发展。3.发展教职工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决定了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注重教职工的发展。时效性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很强的阶段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把握教师人力资源决策实施时间,保证决策的最大效果。要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人文关怀需要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制约高校教师的行为规范,同时要在管理中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氛围,尤其是对一些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高度的高校来说,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的相互融合起着很大的作用,使这些高校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拥有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对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得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注重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人文素养

高校管理人员负责规章制度的实行,管理着高校的人力资源,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在高校人员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实施的效果。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就成为高校在管理中推行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1.加强强化教育管理人员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制约着学校工作的完成效果,这些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用人能力、规划与统整能力等。管理者对教职工实行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是充分了解他们的各方面,包括物质需求、心理状态、精神需求等,只有明确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知识。不仅学习高校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还需要拓展学习范围;不仅要熟知学校的管理制度,还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2.强化职业道德所有高校管理者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勤于管理、工作认真、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也应具有这一职业特有的道德内涵和道德习惯。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组织决策、各种规章制度等的执行人员;他们所处的系统是一个层级清晰、上下沟通、相互配合密切的大系统;他们是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维护着高校所有教职工的权益。上述特点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公正、刚直、诚信、友爱、团结、协作、热情、真诚、忍耐的品质和素养。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真正做到公平的执行规章制度,凡事真心为教师和学生着想,为教职工创造更大的利益。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提出“多干活,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的工作理念,这对现在高校管理者来说同样适用。3.提升教育管理人员敬业精神,营造融洽的人文环境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创造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还需要很多的措施。一方面,让管理者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听他们真正爱上自己的职业,心甘情愿为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服务。另一方面,要想提高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和热情,需要领导和其它教职工的配合。行政管理人员和其它教师一样,有着多样性的变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人文关怀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他们的工作希望得到上级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和个性特点也需要充分被尊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积极乐观的工作环境。所有教职工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彼此融洽协调度越高,越能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配合。一个友爱、和谐的大家庭,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热情,激发出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内涵,使他们更好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其它教职工。

(二)推进民主化管理,完善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及时有效沟通,共同参与制定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改革、废除以及执行过程中,当这些制度涉及到教职工的权利与责任时,需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校领导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个整体的构想,利用网络或会议的形式将这些构想传达给教职员工,大家充分讨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最终再由专家参与讨论,在政策试行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修正。2.将教师的建议与意见纳入其中校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收集教职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例如教职工代表大会、电子邮箱等。充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与建议,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采纳建设性的意见,不予采纳的也需及时告知原因,做到以理服人,不能草草了事。3.建立程序性制度除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化之外,高校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还需要建立具有关键作用的程序性制度,每项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修改以及废除都需要严格遵守既定的程序,从而才能保障管理制度的正当运行与正确执行。4.落实民主监督落实教职员工的民主监督权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开、公正、公平。公开制度内容、公正公平的执行相关程序,教职员工只有享有知情权,才能发挥监督权。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好的制度可以抑制恶人恶性,不好的制度不仅好人无法做事,甚至会令其向坏人发展。如果管理制度切实关注了教师的价值与利益,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内在潜力,在工作中遵循公平竞争,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高校现存的问题缺少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因此,人文关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岗位聘任制

完善岗位聘任制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也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体现。在实行岗位聘任制时,应明确岗位聘任原则,即强化岗位、按需设岗;淡化身份、择优聘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岗位竞争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明确岗位责任,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不一样,校方要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上岗应聘条件等。教职工明确岗位责任和聘任条件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各教职工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得技能应聘上岗,展开良性竞争;二是,为教职工的积极进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岗位的应聘条件虽是硬性规定,但如果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确实突出,也可以破格录取。

(二)完善激励机制,促其发展

1.分析教师个性需求,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任何一种激励或者奖励机制都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求五层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波特-劳勒模式等都是奖励机制的理论来源。不同于其他行业,与物质奖励相比,高校教师更加注重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心理层面的需求远远大于物质层面,他们需要学生的尊重和大众的理解。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物质回报,更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实现精神追求。以相关理论为导向,高校的人力部门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认真计划薪酬结构,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所得应形成正比;第二,深入了解教职人员的需求。在物质方面,关注他们的生活所需,为他们排忧解难。在精神方面,理解并尊重教师工作,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既有教师的高层次岗位,也有管理的高层次岗位。高校人力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政策,全力贯彻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要制定激励奖励措施,为表现突出的教职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此外,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奖励教职员工,广泛采纳意见,寻求他们的意愿。只要奖励措施张弛有度,教职员工一定会坚守工作岗位,坚定岗位职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2.科学评优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考评从教学的质和量这两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诸如教学、科研等可以量化的考核项目以分值计算,分值越高,工作表现越优秀。对于那些不能量化的考核项目,如工作态度、教师德行等,采取人员投票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人员由学生及其他教职员工组成。最终将这两种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做出最后评选。3.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激励教师的个性发展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环境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高校只有营造有助于教师发展、满足教师需求的校园环境,才能有效的激励教职员工,从而提升教师管理质量和水平。尊师重教是大学校园应有的校园氛围,此外,崇尚学术自由、鼓励个性发展、积极创新、尊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公正、组织信息交流与学术交流、给予不同形式的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人文关怀能将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注重教师、学生和其它相关人员的相处情况,主要目标是通过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的重要价值。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教育逐渐趋向大众化的今天,必须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体现在切实的管理行动上,实现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晨军.伦理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37-39.

[2]黄朝晖.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J].文学教育(中),2014,(01):60-61.

[3]许书颖.浙江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文化差异敏感度研究及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80-282.

[4]冯宁,刘倩.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9):48-49.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9

一、文学作品与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感情和价值取向,作者通过对笔下人物生命历程的描述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内心所想所愿,阐述爱恨情仇、善恶美丑、高尚卑劣,从关心真实的人的角度出发,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其对于人性之美的追求。人文情怀作为作家关注现实世界中人生活的典型情怀,塑造出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也成就了很多名传后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多个人物、多种角度的描述彰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善良、美好的人文情怀。[1]

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为思想和政治动荡刚刚结束,人们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思想空窗期,在精神上充满迷茫、畏缩、窒息,对文化充满渴望,但是却因为十年波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抑,这种社会现状决定了人们需要一个能够抒感能量的突破口。社会发展的落后决定了书籍、小说是对人们生活和精神影响最大的工具,在那个时期,小说作为传达人们精神与心声的工具,迎来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间段, 《平凡的世界》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路遥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无限感悟,叙写了众多反映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真实情怀的事件,肯定了人们对于尊严、自由、理想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之美,他作品中的这种人文情怀打动了众多读者,收获了众多人的喜爱,也在20世纪末期掀起了文学界关于“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创作核心潮流,全面凸显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等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回响。[2]下面我们结合《平凡的世界》小说内容来感悟下路遥的人文情怀。

二、人文情怀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体现

人文情怀在《平凡的世界》中多有体现,路遥用了很多笔墨来刻画笔下众多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融入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省,带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比如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和赞美,对在苦难中挣扎求生而不放弃希望的人性之美的关怀与赞叹,对身处苦难中人类天性温情的展现,这些描述无一不体现着路遥创作中浓厚的人文情怀。

(一)对普通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正如同作品的名字一样,关注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他的人文审美情怀集中于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美及对历史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更深层次上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3]路遥笔下的小人物各具特色,比如孙玉厚,这位诚恳忠厚的农民在年轻时期为地主卖苦力艰难求生,在解放后获得新生,开始承担起供养一个家庭的责任,他和儿女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但是这些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支持儿女们追求理想的决心,在家里最苦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他仍然支持二儿子去黄原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放弃梦想回归家庭,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坚实的天空,这个普通的农民身上无疑有着很多动人的闪光点,而他所代表的乃是当时普天下千千万万爱儿女、爱家庭的勤劳父母。孙玉厚的朋友金俊海――一个普通的司机,在自家生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心怀热情,积极地帮助孙玉厚的家人渡过难关,尤其是孙少安婚事遇到困难时,他不求回报的积极帮忙,情真意切。在秀莲身上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关爱家庭,孝敬父母,即使偶尔与父母闹了一些小矛盾,仍然不影响她为这个家全心全意操劳的心。还有书中从未正面出场而是一直侧面描写的秀莲的姐夫,他曾经两次在孙少安遭遇经济危机时给予帮助,并且热心助人,毫无一些有钱人嫌贫爱富的品行……

路遥笔下所着墨的这些小人物无疑是社会上最普通的人,他们即使没有做下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无疑让看到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悸动,感受到了一种平凡的伟大。[4]如同路遥在第五十二章中所表达的那样,这些人虽然文化水平低,没有什么惊世的贡献,但是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忙忙碌碌运行着的社会,在他们的世界中另有一番深奥的哲学和经典的智慧。即便这些人性格上、行为上和品质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通过他们的行为展现人性之美,展现他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美好的人文情怀贯穿了全文,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这些人无论美丑、男女、高矮、胖瘦、聪明愚笨,都各自或直接或间接带有一种闪光的人性之美,路遥的人文情怀也在这种描述中展现得淋漓极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他们努力奋斗、生活。路遥创作中所捕捉到的平凡人的人性之美让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的审美思维与情怀,让作品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思想更具深度。

(二)对苦难中人性美的赞扬

路遥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人身处苦难中情怀的诚挚而纯情的描摹,但是在这种关于苦难的描摹中他却并没有一味地表现苦难的冷酷,而是通过对比反衬展现人们在苦难中的人性之美,使之成为一座座光明温暖的价值驿站,赋予他笔下的人物各自不同的美好灵魂,从另一层面上挖掘出了人性的抗争、奋斗精神之美。他对人们在苦难中展示的仁爱精神加以褒扬。苦难降临时,每个人的人性都受到拷问,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自私的自然属性膨胀,人性之美泯灭,由苦难的风帆为契机,从中捞取好处,甚至不惜抛弃名声或损害他人利益,只为谋求自己的私利;另一种是在苦难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将人性中的善良、公正发挥出来,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与利己主义者作斗争,大家万众一心跳出苦海。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路遥就将自己的人性审美理念阐述了出来,他选择后者,在苦难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困顿和人性的纠葛中拷问着人性,展现他的人文情怀。比如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故意没有吭声,顾养民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吭声,这显然是孙少平故意报复富人家孩子的一种行为。作者的这种描写无疑十分的真实、生活化,是人的真正本能,但是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的时候,他以为对方会一怒之下向老师告状,但是顾养民却没有这样做,在老师追问时也并未透漏分毫,这种大度的行为使得孙少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拷问自己的人性。正是在这种拷问和反省中,孙少平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成熟与转变,他性格中的私欲逐渐被淡化、消减,善良的人性开始复苏。在后来,红梅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心理而发生了盗窃小事件之后,他也并未一味地选择揭发批评,而是通过保护红梅女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角度教育她走向正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平息事态。这种经历人性的拷问而不断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洗涤与新生的成长模式让孙少平获得了成熟,在苦难中,这种仁爱精神的光芒越发闪耀。

路遥除了展现人们在苦难中表现出的仁爱精神外,对于在苦难中展现的人性天性上的温情也付诸了不少笔墨。在孙玉厚一家人因为王满银劳改处于一片慌乱中时,孙玉厚的小女儿兰香知道自己对家里的事帮不上忙,便在不影响大人的情况下,自己懂事的悄悄做着家务,她喂了猪,还捡了一筐柴火放到了灶火旁边,这种行为无疑是源于她从小生活穷困养成的懂事明理的心性,但是在家里遭遇重创的情况下,这种懂事与明理无疑显得更加宝贵。所以当兰香的妈妈发现自己在忙乱中忘记了喂猪的时候十分担心,孙玉厚也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严厉斥责,兰香的一句话“妈,猪已经喂过了”让所有人深受触动,感动、震惊都是可以想象的,两个成年人心里也像翻了五味瓶一样,对于这么懂事明理却还只能穿着乱七八糟缝缝补补衣服的女儿感到愧疚心疼,说不出一句话。作者所描述的这种小细节让人能够感受到在挫折来临时一家人面对困难那种温馨暖人却又酸楚无奈的心境。在路遥的创作中,这种艰难困苦中的美好情感交流显得十分珍贵,也让人更加感受到这些情感背后所代表的酸楚无奈,尤其是对当时那一代人,可谓是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对于为了一家人而操劳一生疾病缠身的奶奶,孙玉厚全家全然没有嫌弃,而是以依恋爱护的心境照顾着老人,尤其是少年时候的孙少平和孙兰香,两个孩子每天早上都要去野地里采集一些带着露珠的青草叶,将露水滴在奶奶的眼睛上,年少的孙少平在心里立志要赶紧长大,挣了钱让奶奶享福。如此艰难的岁月里,正是这些温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这些仿佛钻石般闪耀的人文情怀也成为点缀作品魅力的宝贵财富。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创作中深刻地展现了自己对于普通人情和爱的人文关怀,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人文审美情怀,全面地展示了人性之美,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共鸣,使作品富有更加动人心魄的情感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

[2] 陈永志.论“把人当成人”――重庆时期郭沫若一个重要观念的系统考察[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

[3] 张立群,王晓燕.宁静之下的诗意狂欢[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

[4] 徐继芳.普拉东诺夫《七月的雷雨》中的儿童形象解读[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关心他人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

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我选择《饲育》来研究日本人的心理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大江健三郎在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后记中写道:“监禁状态,在封闭的墙内生存的状态――这一贯是我的主题。”②《饲育》这部作品的舞台即是处于监禁状态下的村落共同体。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的国家,就整个国家而言,处于四面环海的封闭状态,就各个地区而言,由于山脉和岛屿的阻隔,也是封闭社会。封闭社会下的单位即为集团,可以说日本社会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团构成的。作品的舞台――村落共同体可以说是典型的集团代表,亦是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其次,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形成封闭的人际关系。日本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下,也乐于存在于这种封闭式的人际关系中。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心理是纯粹的、原始的、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心理研究对象。

最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付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③由飞机坠落事故闯入封闭状态的村庄的黑人士兵,无疑是一个具有潜在性强烈刺激作用的应激源。村里人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转变正是日本人深层心理反应的最好佐证。

三、由“排斥”转向“接受”

由机坠落,黑人士兵出现在村庄。尽管村里人可以判断出他是士兵,但仍叫他“猎物”,把他像动物一样饲养,还给他套上铁索。对于突然出现的黑人士兵,人们从心理上排斥他。但孩子们不以为然,在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对他产生了好感,出于同情,还为他解开脚镣,甚至还带他去戏水。很显然,孩子们在心中把他当成人而接受了他。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孩子处于这个等级制的最底端,当孩子与黑人士兵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关系后,大人们也渐渐接受了他,并与黑人士兵有了比较亲密的交流,比如他帮书记修理假肢,教村里人做分离作业,等等。

于是,黑人士兵融入了村落共同体这一纵向社会。日本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随着亲密度的增加,期望建立如亲子关系那样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村里人在与黑人士兵交流之后内心所想建立的关系。土居健郎把这种心理称作依赖的心理。闭锁村庄的人们对黑人士兵从“排斥”到“接受”的变化是这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在起作用。

四、由“恐惧”到“施暴”

村里人在抓住黑人士兵时,用铁索将他的双脚紧紧套住,还不停地发出噪音。当“我”看见他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简直使我不知所措”。④父亲代表村里人想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却遭书记拒绝,并被命令看管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充满着对黑人士兵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其一是因为在封闭状态下村里人对陌生事物无法认知。其二,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自卑心理。战争末期,粮食匮乏,生活困难,但村里人给黑人士兵的食物却是“几个大饭团,焦脆的干鱼,煮青菜,装在广口瓶的山羊奶”。⑤如果是像动物一样喂养他,就根本没有必要提供这么丰富的食物。这不如说是村里人强烈地意识到黑人士兵是美国人,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对强大力量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对黑人士兵惊恐万分。

在书记决定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时,“我”提前去告知,黑人士兵一反常态,把“我”当成人质。大人们不知所措,父亲举起劈刀砍碎黑人士兵的头骨。最终村里人选择了施暴。由“恐惧”转向“施暴”,这是一个情绪极端变化的过程。根据前面提到的心理应激理论,黑人士兵是一个潜在性强烈刺激的应激源,在他爆发的那一刻,村里人亦随之产生应激反应,但这突然又强烈的刺激超越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情绪发生极端转变,转而施暴。但这种极易发生情绪变化的状态正是社会心理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构成心理学中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再审视本作品的写作背景,它写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的事情。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焦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但无论是作为外接刺激的黑人士兵也好,还是战争的因素也好,都属于外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文化因素这一内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潜藏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通过外界刺激影响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日本人的变态心理倾向暴露无遗。

五、结语

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东西,探求群体的普遍社会心理更是不易。本文选择《饲育》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主体人物――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分析出日本人具有既依赖又自卑,既易变又带有变态心理倾向的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综上所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心理学来研究《饲育》,剖析了日本人的微妙心理。

注释:

①奥野键男.奥野键男作家论集.泰留社,1978年7月,笔者译.

②④⑤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奢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③刘新民,李建明.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4.

[2]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