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3 16:11:26

国贸调查报告

国贸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目前,大部分浙江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不过专业名称稍有不同,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贸易类(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医药方向)、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设计与贸易类等。招生类型主要有文科、理科、单考单招和五年制转入(3+2)四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微企业。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1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裁员降低成本以求度过难关。就业难就成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出口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更好的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开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是基于企事业单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学生和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三维视角进行的。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3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高校企事业单位问卷、学生问卷和高校专业教师问卷。企事业单位问卷选取浙江宁波、绍兴、杭州、温州等地区的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共49家外经贸一起进行调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问卷包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015级毕业生。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师调研主要是到嘉兴、杭州的两所兄弟院校调研。

2.调研方法

三份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先参考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已有研究成果重新讨论,加入新的开放式问题,在广泛征求来自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学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的相关选项。49家外经贸的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邮方式)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企业所在地覆盖了浙江的几大主要城市。其中我们对绍兴、义乌、海宁和宁波的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调查是通过向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实务专业2009级-2015级的21个毕业班共发出学生问卷500份,其中收回问卷301份,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60.2%。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问卷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任教师。访谈对象主要是选取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5级各班的学习委员、相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任课教师及个别企业的经理代表。通过与他们座谈、单独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任课教师和企业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和岗位对接情况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1)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问卷调查显示,49.3%的专任教师、51.6%的学生和54.7%的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2.8%的专任教师、35.4%的学生和40.1%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人才,10.4%的专任教师、8.9%的学生和3.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只有7.5%的专任教师、3.1%的学生和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深处时代变革的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不仅能够从事一般的经贸岗位工作,而且都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见表1)

(2)课程结构基本合理。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结构,73.5%的专任教师认为基本合理,16.4%的教师人才不太合理;60.4%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20.9%的认为不太合理;5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基本合理,39.7%的认为不太合理。(见表2)

2.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表示“非常关注”的人数占34.8%,“比较关注”的占47.6%,“关注”的占17.6%,;2005级-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28.1%选择非常关注、50.4%选择比较关注,21.5%选择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创新能力培养格外关注,其中35.7%选择非常关注,40.5%选择比较关注,这说明在当前全社会崇尚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创新能力培养普遍持关注态度。(见表3)

3.创新能力素质的内涵

创新能力素质,集中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和评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53.6%的专任教师、48.4%的学生和52.6%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拓展能力。(见表4)这说明业务拓展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创新能力素质中处在的核心地位。关于如何培养业务拓展能力方面,而在形成和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时,各类专业学术竞赛和学年的毕业设计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而这一点正是外经贸企业招聘职工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见表5)

4.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

关于当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状况,有53.6%的专业教师、58.4%的学生和39.4%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只有3.6%的教师、6.7%的学生和4.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这说明我院毕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深刻,但是创新能力不强。(见表6)

5.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新能力的因素占较大比重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别站到45.1%和42.4%,而自我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是事实上自我创新意识和自身的思维能力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学生对创新能力概念认识不清的现状。(见表7)

6.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面向2005级-2009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您通常以什么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多选)”,选项占的比例最大的是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中有76.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70.1%的学生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实现,46.7%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分析实现。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作良好地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见表8)

在面向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多数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其中有53.42%的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8.72%的老师认为通过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见表9)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素养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成长环境。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经贸人才。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3.更新传动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来自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单一知识结构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优化的保证。在设计课程体系方面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文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积极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为加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考试可以采取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有实践环节的要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小论文、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操作层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各产业的协同创新,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互信,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合作的目标是双赢。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可以以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总而言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要不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外经贸人才,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荣.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2(9):125-127.

[2]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1):116-118.

[3]胡俊文汪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索质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5):63-64.

[4]惠啸.地方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317-318.

[5]江高翔.论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54-56.

国贸调查报告篇2

一、问题缘起

国际贸易统计非对称问题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Tsigas,1992),自此之后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主要关注的领域。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中美(FungandLau,1998)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间的贸易非对称问题(FerrantinoandWang,2008)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领域,少有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导致商品贸易领域中出现统计数据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贸易实践中报价基础不同。国际贸易实践中,进口一般按CIF报价,出口一般按FOB报价。IMF(2011)认为CIF价中包含运费和保险费,因此CIF价一般比FOB价要高出10%左右。Federico和Tena(1991)以及Makoul和Otterstrom(1998)在控制了因CIF和FOB报价导致的差异后发现,发达国家以及总体水平上,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是对称的。Pomfret和Sourdin(2009)认为,如果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更远以及商品贸易的权重增大,CIF价与FOB价之间的差异会更大。在剔除运输成本因素后,结果是中性的。第二种,不对称主要来自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结构上的差异,如贸易记录时间的不同、贸易记录门槛的不同以及汇率波动等。第三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不同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不同的分类主要来自人为的误差,或者是海关官员缺乏经验,又或者是国家贸易统计体制的不同。特别是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分类口径的不同导致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很大。海闻、芬斯阙(2000)等认为中美各自公布的贸易逆差值不一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转口贸易。如果将从中国内地运往美国的产品和从美国运往中国内地的产品各自在香港的附加值都归为香港的出口值,中美贸易逆差差异则会大大降低。故意误报主要来自骗税、走私等。因此,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还被用于检测逃税和其他贸易中的灰色地带的存在。研究表明,较高的关税、腐败、贸易中的灰色地带与双边贸易统计的较大差异有关(JavorcikandNarciso,2007;BergerandNitsch,2008)。此外,Yeats(1995)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非对称非常显著,这些显著性差异不能仅仅被不可避免因素或结构型因素所解释。Hamanaka(2011)发现哥伦比亚贸易统计数据在进口数据以及细项数据的准确性上存在严重的问题。HeliSimola(2012)通过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统计数据对称性的比较,发现俄罗斯的进口数据质量逐年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细类统计数据方面。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错误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导致的。

二、镜像数据和测度指标

(一)镜像数据的内涵理想状态下,贸易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相对应的贸易统计数据应该是相等的,即A国对B国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进口)应该等于B国对于A国的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出口)。这就是贸易统计数据完美对称的情形。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两个国家间对应的贸易数据差异越大,说明两个国家间的非对称问题越突出。这里,伙伴国相对应的贸易数据被称为镜像数据(mirrordata)。贸易统计中的非对称性主要通过比较统计数据与镜像数据间的非对称性来衡量。欧洲统计局(Eurostat,1998)将镜像统计数据定义为“对一个贸易流的两个基础测度之间的双边比较”,“是发现非对称原因的一种基本工具”。镜像数据可以检测每个报告国所报告的贸易额与其伙伴国报告的贸易额的差距情况。当报告数据与镜像数据差异过大时,有助于识别报告国是否相对某个伙伴国所申报的数据偏高了或是偏低了,从而查找出现差异的原因,甚至查找统计环节中是否存在系统性误差、定义上的差异或者统计上的错误做法。

(二)非对称系数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的是Ferrantino和Wang(2008)提出的贸易差异度指标来衡量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程度。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差异与均值的偏离程度,本文对该指标进行了修改,将贸易伙伴间的统计数据差异与他们报告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本文将该指标称为非对称系数,主要用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报告国是出口方,另一种是报告国是进口方。当系数为0时,贸易统计数据是完美对称。系数偏离0越多,说明贸易统计数据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强。贸易差异度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它可以用于估计一个国家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公布的数据而言,所报告贸易流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

三、服务贸易双边镜像数据的比较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始于1982年,最初的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0.6%。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4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6%,居全球第三位,同比增长14.7%。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是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强化对服务贸易的国内管理和国际协调的前提。目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现有体系下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真实交易量是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镜像数据的比较来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中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WTO官网、UNservicetrade数据库以及OECD数据库。

(一)我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本文选取了与中国服务贸易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作为主要伙伴国(地区)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无论是“一般商业服务”还是分类服务贸易,中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大体都处于前五位的关系。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其中,中国香港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4。中国香港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通过对与这些国家(地区)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性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时效性,本文主要以中国、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11年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一般商业服务四个类别进行研究。表2列出了2011年各国(地区)与其伙伴国(地区)之间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的非对称系数。系数为正,说明报告国(地区)的数据相对于镜像数据偏高;系数为负,说明报告国(地区)相对于伙伴国(地区)报告的数据偏低。此外,本文通过均值的比较来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程度的整体水平(见表3)。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差异度越高。尤其是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5时,属于统计数据极度不对称状态。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情况要远高于商品贸易。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贸易领域,中国进口数据非对称性异常突出,明显高于其他伙伴国(地区)水平。第二,我国服务出口数据非对称情况要比服务进口数据非对称情况严重,如表3所示,中国各类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的不对称性要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国(地区)。“其他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对称性最严重。其次是“运输服务贸易”。第三,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方面,各国(地区)统计数据不对称情况最普遍。在五个贸易伙伴国(地区)中,除欧盟外,进出口数据都与伙伴国(地区)存在极度不对称的情况。第四,运输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对中国香港的出口数据以及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极度不对称状态。第五,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数据非对称情况相对要少很多,但中国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非对称。第六,在五个伙伴国(地区)中,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差异最大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如图1、图2所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所有四个服务部门的非对称系数都超过了0.5,尤其是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非对称系数甚至超过了1。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非对称性情况不如与中国香港这么突出,主要在某个部门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与韩国主要在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中国与欧盟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

四、统计数据非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贸易统计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目前国际上有通行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BPM5标准作为各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指导,但是各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各国BOP范畴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有结算、调查混合三种。我国BOP服务贸易统计以间接申报制度为主,主要依赖结算系统来获取数据。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数据以各项有关机构和住户的统计调查搜集为主,辅助行政记录而得。美国主要通过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调查问卷来获取服务贸易数据。而欧盟各国正逐渐由结算系统向混合或调查方式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许多服务贸易是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申报,并且大量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存在导致结算系统越来越难以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目前,由结算系统向调查系统和混合系统转变是BOP服务贸易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我国主要通过结算系统来获取统计数据的做法已经落后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其次,各国对服务贸易统计口径贸易记录制度、货币折算标准不同及统计时间差异等原因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巨大差距。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多次争论就是例证。这种情况在服务贸易领域尤为明显。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从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国家或地区看,它们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为美国服务贸易的首要统计机构和首要机构,并授权经济分析局进行各行业服务交易的强制性调查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强制性调查,从而保障了美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香港则根据《普查及统计条例》(第316章)及附属法例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这是中国香港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最重要立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归口管理部门,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且2012年进行了修订,但整体而言,《制度》对数据(尤其是占服务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运输、旅游、通信、金融和保险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方面的指导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制度》中指出“运输、旅游、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进出口数据则利用相关部门行政记录、统计资料以及测算数据和其他信息源进行统计”,但是具体、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却缺位。这导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的服务贸易数据不完整、不可比。《制度》中虽然强化了企业直报的调查方式,但却对拒报、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缺乏监管和惩处力度。另外,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是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以及各个服务业管理机构并行的多头统计管理体系,各自统计口径的差异也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55个服务项目,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涉及服务、人员、资本等流动。服务贸易调查对象广泛,服务经济活动形式多样,都为服务贸易统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有许多服务是依附在货物上的,服务价值很难剥离。如运费大部分时候是与商品的价格打包以报价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如嵌入在出口或进口货物上的软件、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量激增,贸易形式日新月异,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很难被捕捉。另外,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基本上来自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定期调查和普查。调查包括对国内外公司合同的调查、对服务业雇工情况的调查、对服务价格信息的调查等。普查一般不间断进行,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有限,采用调查或普查的方法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国家在调查或普查时更多地采用抽样方法获得服务贸易数据,多少带有猜测估计的因素,缺乏应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匆忙行事,对样本缺乏必要的评估,对调查程序缺乏严格控制或对调查资料缺乏严格的审核等,就会使调查结果以偏概全,错误百出。本文中研究的“其他商业服务”是一个杂项类,是不包含运输与旅游服务之外的所有商业服务。根据BPM5中的定义,“其他商业服务”应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及娱乐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等。这些服务类别涉及门类多、交易形式多样,不同采集方法下产生的数据差异值将更大。“其他商业服务”作为多种细项服务类数据的加总,也会导致各种差异的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间的差异程度。

(四)与某些国家间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本文前面的分析适用于解释各国之间统计数据差异的一般性原因,但却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在特定服务贸易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显著差异。例如,在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领域,中国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的镜像数据一直处于差异异常显著的状态。要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需要了解两个国家(地区)间贸易及其统计的实践特点。本文以运输服务贸易为例,尝试分析统计数据不对称的系统性原因。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强化。经香港转口出口额占全部香港出口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为89.63%,而到2010年一路上升为97.71%,到2011年7月,这一比重又上升0.2个百分点,为97.91%。在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98年以来,转口贸易中来源于内地的货值占总货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2010年来源于中国内地的转口额占香港全部转口货值的61.5%。本文认为转口贸易可能加剧了两地之间运输统计数据差异。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基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根据我国运输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国际收支数据获取。当我国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香港转口时,这段运输服务记为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运输服务出口”。在运输服务进口方面,当前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是依据货物进口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如下:货运服务进口=按CIF计算的商品进口总额×运费系数×外国承运人在外贸运输市场的份额。在贸易实践中,在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货物中,如果其中有些货物在香港解释作转运或者是过境,这些货物不在香港做进一步的加工,也不在香港消费、转卖,那么这些货物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就可以不必向海关提交报关单。因此,这些货物也就不列入香港统计的内地的进口。而香港运输服务进口也可能因为货物进口数据的缺失而缺失,即不存在相对应的香港从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进口”。因此,转口贸易的大量存在以及两地之间在统计实践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两地运输服务统计数据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内外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服务贸易统计涉及门类众多,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一个健全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首先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外部体现在,我国的统计制度应与国际通行的统计准则相协调。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广义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编制和报告的框架,包括编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流程。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与《手册》的协调统一性,尽可能按照《手册》的要求来设计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只有加强对外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内部体现在,加强服务贸易统计与已有统计体系间的协调。其一,加强与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下服务贸易统计的协调。我国以前的服务进出口统计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获取,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实施后,商务部负责服务进出口数据的汇总和编制。两者在统计分类、归口管理、统计手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两套统计体系并行会造成服务贸易统计方面的混乱。其二,加强与已有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协调。建立FATS统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商投资统计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加强与现有外资和对外投资统计的协调,能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其三,加强各地区间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的协调。服务贸易统计实施细则的缺位导致各地服务贸易统计具体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对地区间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立法和执法工作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服务贸易统计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立法基础,但是具体实施层面却缺乏立法保障。从国外经验来看,完善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贸易登记制度,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规范,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贸易信息反馈的数据和质量。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环节的立法工作。除了需要立法保障外,还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对拒保、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目前,美国已形成最科学、最完整和最具推广意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一致、连续、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欧盟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目前欧盟大多数国家均能依据BPM5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可提供内外向FATS数据。上述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内容,对我国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我国应通过与具有丰富统计经验的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发现和比较各国的做法,促进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我国的推广。例如,在数据采集渠道方面,通过借鉴美国和欧盟等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收集服务贸易数据。

国贸调查报告篇3

银行缺乏代位监管职能,降低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改革试点下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取消了银行对贸易信贷协同监管的职能。即银行无需再进入监测系统进行相关贸易信贷的审核,通过银行版的监测系统也无法查询企业相关的报告信息,这既加剧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准确性。

由贸易融资引发的贸易信贷行为加大外汇局的监管难度。如企业因办理90天以上境外代付融资业务,而引发的企业超过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是否应报告尚待明确。因为境外代付行实际发生的付汇业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延期付汇业务。可见,由贸易融资业务引发的企业贸易信贷行为,必然会虚增部分贸易信贷数据,扰乱贸易信贷秩序。

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

未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不但显失扶优限劣原则,而且增加了外汇局监管工作量。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对如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等特殊行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将其等同于普通行业一并纳入总量核查管理。由于特殊行业的产品、时间周转以及金额等均具有特殊性,贸易信贷指标也常处于超标状态,导致外汇局频繁地对其进行非现场监测指标筛选和现场核查,影响外汇监管效率。同时,将特殊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进行管理,无法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贸易信贷需求。

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质量的思路

为了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增强外汇局对贸易信贷监管的有效性,建议依托外汇金宏系统全面采集贸易信贷登记数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监测指标、综合监测指标和差额监测指标。通过额度管理、期限管理、特殊行业有针对性的管理等手段,结合原有的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现场核查等措施,进行深度监测与多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设想一: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一)具体方案。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贸易信贷数据的申报功能,实现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和贸易信贷报告同时生成。监测系统可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到全口径的贸易信贷数据,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

(二)前提条件。修订现有贸易信贷管理制度,将企业向监测系统报送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改为与外汇金宏系统中采集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保持一致。

(三)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的优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一是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的内容与监测系统中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内容一致,数据导入监测系统后即可自动生成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取代了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的贸易信贷报告和到外汇局的现场报告。二是将企业报告贸易信贷前移到国际收支申报时一并处理,企业只要在同一系统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完成收支申报和贸易信贷报告两项工作,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2)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贸易信贷管理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自主报告来实现,但如上所述,这一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贸易信贷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贸易信贷数据,借助银行在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贸易信贷相关单证的审核,有助于克服由企业报告随意性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同时,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贸易信贷数据,可在监测系统中自动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企业可在导入数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核对、修改、删除、补漏等项事宜,进一步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

(3)可赋予贸易信贷管理更多的数据支持。鉴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数据属于全口径数据,外汇局可监测到任意时间段的贸易信贷情况,因此外汇局可在更广的统计范围、更全面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高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实际收汇与实际出口报关的时间差,可设定按期限统计外汇局可监测到的延期收款在30天、60天、90天、180天等的数据,便于外汇局准确掌握企业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规模结构等情况。

2.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带来的挑战。为了使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涵盖贸易信贷的内容,便于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必须在系统中增设相关统计功能,并相应带来国际收支申报内容、法规和各种要素凭证的修改。此外,全口径数据采集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想二: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

(一)部分口径采集是指仍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进行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采集,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做法同设想一)

(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即银行在审核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时,必须审查企业提供的进出口报关单,要求进出口与实际收付款的时间差超过90天的A类企业或超过30天的B类、C类企业,必须提供监测系统打印的贸易信贷报告单。银行或企业如发现报告信息与实际收付款信息不符,企业必须对错误的贸易信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删除。

(三)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一是与现行法规一致,不必改变现行系统的操作。二是强化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能,提高企业延收延付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银行的审核可督促企业及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业务的报告,及时发现错误并督促企业进行修改。三是与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相比,双向核对制度从总体上可减轻银企双方工作量。从缺点来看,主要是平添了对企业进出口报关单的审核,即必须多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录入的进出口报关号、金额和进出口日期的准确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系统贸易信贷监测统计预警功能。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境内区域分布、境外国家/地区、货物类别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 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二)对贸易信贷实行分类管理。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下,建立贸易信贷交易主体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别企业办理贸易信贷业务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和激励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一是对A类企业只要求实行必要的贸易信贷报告及银行审核操作。二是对B类、C类企业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贸易信贷管理措施,限定上述两类企业各项贸易信贷发生比例,同时禁止其办理一定期限以上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汇和延期付汇业务。

(三)实行地区贸易信贷业务规模总量控制,制定防范贸易信贷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应急预案。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适度控制我国贸易信贷业务总体规模。对各地区按贸易信贷预收、预付、延收、延付比照年进出口总量设定一个平均比例,各地区、各企业有义务执行比例管理。当这个总体平均比例被突破时,由外汇局根据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贸易信贷管理方式,并对贸易信贷监测指标阈值进行调整。当外汇收支净流入或净流出较为严重时,缩小债务类或债权类指标的监测阈值,增加B类、C类企业的数量,同时缩减B类、C类企业债权或债务类贸易信贷的比例及期限。

(四)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标志,对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贸易信贷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建议在系统中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经外汇局审核同意,将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进出口周期达1年以上的企业,纳入“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管理,不实施总量核查,由外汇局对其实施专项监测,其纳入特殊标识的期限与对应合同项目执行期限一致。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企业应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可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资格,并将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国贸调查报告篇4

欧盟,这个中国长期以来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由此易位。

对欧生意日渐艰难

根据中国外贸中心的数据,在第111届春季广交会上,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15.5%和5.6%,为广交会历史之罕见。成交订单中,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6.3%,长单占比仅为13.7%。有专家称,这反映出受欧债危机影响,采购商下单谨慎,而国内企业则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普遍不敢接长单。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我国对欧盟出口受欧债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从月度增速来看,2011年8月以后,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速进人下降通道。当年9~12月增速仅为个位数,且逐月走低;今年前6个月,除5月出现短暂反弹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欧贸易增长0.7%,远低于中国对其他市场的贸易增长,比如:中美贸易增长11.9%,与东盟贸易增长9.7%,与巴西增长11.8%,与俄罗斯增长21.7%,与南非增长36.5%。

伴随着欧元的走弱,欧元区消费能力下降,目前,中国一些专做对欧出口的快速消费品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倒闭。一位专做新兴市场的贸易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欧洲的出口业务量已经出现下滑,在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有一些出口商已经不干了。”这家公司里最近来了几位新员工,竟都是以前做欧洲出口贸易的“老板”。

记者从商务部举行的会上获悉,我国对欧盟传统市场贸易下滑。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我国在欧盟的6大传统市场。但今年以来,我国与6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出口、投资尤为疲弱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上述6国贸易额为1651.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不仅低于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7.7%),也低于同期我国与欧盟贸易增长速度(1.3%)。其中,我国与英国双边进出口表现最好,1~5月贸易额达24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但与意大利、西班牙双边贸易则大幅减少,降幅分别达到19.4%和7.5%。

从月度出口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意大利出口连续6个月下降,对德国出口有5个月下降,对法国和西班牙的出口则均有4个月下降。

我国多数商品对欧盟出口出现萎缩。2011年以来,我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增速显著下滑;进入201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多数大类商品都出现了萎缩。据欧盟统计,今年1~3月,在其从我国进口的前十大类商品中,除塑料、橡胶,以及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类产品略有增长外,其他类别商品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机电产品金额同比下降3.8%,包括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箱包在内的其他6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及运输设备金额同比全部出现负增长,其中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运输设备三大类商品降幅高达两位数。

投资方面的数字也在下滑。记者注意到,曾经位列我国十大外资来源之一的法国,自2011年以来对华投资持续大幅下降,今年已跌出对华投资前十大来源国之列。2011年,欧盟对华实际投资63.5亿美元,同比下降3.7%,继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3年内两度出现负增长。今年以来,欧盟对华投资进一步下滑。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1~5月,欧盟27国对华直接投资实际投入27.81亿美元,同比下降5.1%。贸易摩擦警报频发

7月3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告称,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欧元兑人民币7.8407元。自今年5月23日近10年来首次跌破“8.0”整数关口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处“7时代”。纵观欧盟形势,欧元再度遭受打击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进一步下探年内低点。欧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升值加快,中欧贸易警报随之频频响起。

6月13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2014年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惠安排。新安排将享受普惠制(普遍优惠制)国家数量从176个减少到75个左右;享受优惠的进口总值从2009年的600亿欧元减少到约377亿欧元。

接下来有消息称,欧盟正在酝酿对华贸易制裁新手段,矛头直指中国国有企业,所谓的贸易制裁新手段即是欧盟正计划修改其16年前制定的贸易防御体系,这项修订意味着中欧未来的贸易摩擦将增加。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欧盟正在修改的贸易防御体系计划绕开产业申请,由欧委会直接发起调查,并将中国作为重点评估的国家之一。

报道称,近段时间,欧委会已在多个涉及中国企业的诉讼中败诉,让欧委会身陷尴尬境地,深深感受到贸易战略调整以及政策重新修订的压力。中国企业无疑是欧盟新贸易战略调整的重点关注对象。例如,在现行欧盟法律中,对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具体认定规则依然是空白,这让欧盟法院在相关诉讼中显得左右为难。考虑到今后相关诉讼将增多,欧委会或厘清相关规则。

报道说,为配合这一防御体系的修改,欧委会今年3月完成了一份长达近千页的报告,即“对欧盟贸易防御体系的评估报告”。报告中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作为重点评估国,就倾销、补贴、损害、规避等系列内容做了详尽的分析。4月初,欧盟曾就贸易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度、解决报复威胁、改善效率和执法情况、鼓励更多公司参与合作、到期复审、长期征税和欧盟利益检测等核心问题征求公众评议。

国贸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贸易救济;运作机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5-0106-0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救济一直没有中断。最近十年来的“彩电反倾销案”(2003)、“木质卧室家具案”(2004)、“中美纺织品争端案”(2006)、“中美玩具争端案”(2008),乃至最近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案”(2012)都以美国的胜诉而告终。美国所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极大地保护了其国内市场。维护了其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美国贸易救济措施之所以屡屡成功实施,与其贸易救济的运作体系关系紧密,其救济体系法律完善,架构清晰,分工明确。基于此,本文试图对美国贸易救济体系的法律基础、职能架构和运作机制进行详细的梳理,并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借此能给我国贸易救济体系的建设以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贸易救济体系运作机制的条款基础

(一)201条款

“201条款”是个通称,具体是指美国《1974年贸易法》的第201-204节,现收在美国法典第2251-2254节,总题目为“受进口损害的产业的积极调整”。该条款规定:当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对本国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可以采取增加关税、数量限制等贸易救济措施来防止或补救损害,以便利国内产业做出必要的调整。“201条款”是美国贸易救济中最基本的一项条款。

(二)337条款

“337条款”因最早见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而得名,此后经历了《美国1988年综合关税与竞争法》和《1995年美国乌拉圭回合协议法》的两次修订。“337条款”主要是用来反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特别是保护美国知识产权人的权益不受侵权进口产品的侵害。“337条款”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国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等知识产权),可能对美国产业造成抑制,国际贸易委员会可以做出禁止进口、中止进口和没收等指令措施进行处理。

(三)301条款

“301条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即“一般301条款”。此条款规定可以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调查行动。后又经《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修改而成的广义“301条款”还包括“特别301条款”(关于知识产权)、“超级301条款”(关于贸易自由化)和具体配套措施,以及“306条款监督制度”。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采取的制裁措施有中止减让、进口限制、要求补偿、限制授权等贸易救济方法。

(四)贸易调整援助立法

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欧洲及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尤其是在日本和西德的竞争压力下,美国国内部分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出于保护国内工业和缓解竞争压力的目的,美国当局提出了“贸易调整援助”(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简称TAA)计划③,对因进口而造成损害的产业及工人提供援助,以减少贸易自由化对国内产业的严重冲击和负面影响(王薇薇,2009)。贸易调整援助计划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美国当局出台的《贸易扩大法案》,到今天为止几经修改,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对美国国内产业和工人实施援助的法案,具体包括工人调整援助计划,企业调整援助计划、农业调整援助计划和社区调整援助计划。调整援助实际上是一种有别于进口限制措施的非保护主义措施。

二、美国贸易救济体系运作机制的职能架构

(一)立法部门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所有立法权”(all legislative powers)属于国会,因此国会享有美国贸易法律的制定权。国会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批准条约、决定征税等方法对贸易救济进行总体的调控,现有的关税与非关税措施、非歧视待遇、国民待遇、普惠制、反倾销、反补贴和以上所提及的贸易救济的法律条款等都是国会行使贸易立法权的结果。另外,国会还可以对现有的贸易法和贸易政策进行调查和评估,还可以成立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用于专门调查某些贸易事项(王玉婷,2009)。

(二)管理部门

1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成立于1962年,由《贸易扩张法案》创建,负责协调美国的国际贸易和制定投资政策,以及指导与其他国家就此类事务的谈判。其管辖范围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内的所有事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贸易管理事务、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影响美国进口政策的谈判等。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首脑为美国贸易代表(USTR),级别为大使级内阁官员。其职责是担当美国总统的首席贸易顾问、首席谈判官以及相关事务的发言人。并通过执行美国的贸易法律,在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世界各地的每个区域性论坛上,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起开展工作。

2 美国商务部。美国商务部(DOC)成立于1903年,负责美国国际贸易、出口管制、贸易救济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经济数据的统计和公布、进出口商品的管制、国外直接投资和旅游事物管理、各种经济调查以及社会调查、专利管理等。商务部下属有多个局和办公室,如经济和统计局、出口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小企业发展局等,是美国重要的外贸管理部门。

美国商务部与另外一个重要的外贸管理部门——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同负责美国对外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工作。商务部的任务是负责判定被控的倾销或补贴是否存在,以及程度如何;而国际贸易委员会则是判定美国内行业部门是否因外国倾销或补贴行为而受到损害。

3 国际贸易委员会。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前身为1916年创建的美国关税委员会,1974年改名为“国际贸易委员会”。该机构对贸易问题具有广泛的调查权,是一个独立的、非党派性质的准司法联邦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判定美国内行业是否因外国产品的倾销或补贴而受到损害,判定进口产品对美国国内行业造成的影响,对某些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专利、商标或版权的侵权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对贸易和关税问题进行研究,就贸易与关税问题向总统、国会和其它政府机构提供技术信息和建议等。

(三)执行部门

美国海关是美国贸易救济政策的直接执行部门,2003年美国海关被划分为海关边境保护局(U.S.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简称CBP)和移民海关执法局(U.S.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简称ICE)两个部分,分别负责边境执法与案件调查。海关的职责不仅包括保卫美国入境安全、缉捕非法入境者和查禁及其他违禁品等安全保卫工作,也包括保护美国商业免遭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规范与便利国际贸易、征收进口关税等贸易方面的事务。

(四)司法与审查部门

1 司法部。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有宪法赋予的司法审查功能,负责保障法律的施行,维护美国政府的法律利益并保障法律对所有美国公民的平等。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司法机关是保障宪法的机关,政府的法律、法令如果违反宪法,司法机关可以裁决该项法律、法令违宪而无效。在贸易领域,司法部门独立与国际贸易委员会等调查裁决机构,对贸易救济中法律的施行以及行政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确定其不违背宪法的要求。

2 国际贸易法院与联邦上诉法院。美国宪法规定国家的对外贸易管理由联邦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属下的国际贸易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简称CIT,由之前的海关法院改易而成)和联邦上诉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s of Appeals)分别受理一审和上诉的国际贸易案件。这些法院通过对国会相关立法的司法审查以及法律解释影响美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图1)。

三、美国贸易救济体系运作机制的具案分析

下面以美国2008年对我国山东柠檬酸产业的“双反”调查为案例背景③,具体介绍美国贸易救济运作的内在机制。

(一)发起阶段

贸易救济案情发生的第一个程序是发起调查,可由美国商务部发起,也可由所涉及企业发起。形式为提交申请书给商务部,商务部应在接到申请书的20日内,对申请书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满足贸易救济的条件。如果决定是肯定的。则商务部将资料提交给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初步调查;如果决定是否定的,则否决该申诉并终止程序。

根据以上程序,2008年4月14日,美国3家大型原料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公司、嘉吉(Cargill)公司和Tate&Lyle美国公司,代表美国产业向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诉书,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柠檬酸及柠檬酸盐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人测算中国涉案产品的倾销幅度为156.87%,补贴率高于可忽略的补贴率。2008年5月6日,美国商务部通过审核并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9181400.00、29181510.00和29181550.00,此次案件涉及的应诉企业包括山东柠檬生化有限公司、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蓬莱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日照金禾集团、日照鲁信金禾生化有限公司、日照金禾博源(莒县)生化有限公司、莱芜泰禾生化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公司,山东柠檬生化等3家企业为强制应诉企业。

(二)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总体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会有些许重合,但基本的次序为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商务部初裁、商务部终裁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

1 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阶段。在接收到美国商务部关于山东柠檬酸产业肯定的调查决定后,国际贸易委员会进入初裁阶段。初裁阶段的目的是确定是否有理由指控山东柠檬酸产业的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阻碍美国一个产业的建立)。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成立调查小组。国际贸易委员会随即成立了一个6人调查小组,包括一名调查员、一名产业分析员、一名经济学家、一名会计师、一名律师和一名总调查员在内的这6人小组将主要负责以后的调查工作,他们制定了一个初步阶段的工作时间表,于《美国联邦政府公报》。

(2)问卷调查。调查小组在研讨了关于对山东柠檬酸产业提起倾销和补贴诉讼的申诉书及其他信息后,开始起草对美国生产商、美国进口商和中国生产商进行询问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分别被送到发起的三家美国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嘉吉公司和Tate&Lyle美国公司)和相应的中国企业手中。这些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活动、财务数据、生产能力等基本数据,目的是确定受损害的产品一种或几种类别,并为委员会小组成员评估是否存在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阻碍美国一个产业的建立)提供参考资料。

(3)召开成员会议。问卷调查阶段结束后,委员会调查小组召开了一次公开会议,会议其实是一场公开辩论。会议上委员会给予了美国申诉方企业代表和山东柠檬酸产业应诉方企业代表相同的时间陈述自己的观点、归属地法律条文、事实以及证人证词等,以维护己方的立场。之后,每方又被分配10分钟时间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后,各方概括己方的要点并做最后陈述。会议内容由一名与委员会签约的法庭记录员记录在案,并作出会议报告。

(4)投票和决定。之后进行小组投票,并投票结果。国际贸易委员会于2008年5月28日投票结果,初步裁决原产于中国的柠檬酸及柠檬酸盐的倾销和补贴行为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小组随后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一份公开的小组报告。并将所有资料信息提交给美国商务部,由美国商务部启动下一步调查程序,即商务部的初裁阶段。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初裁决定于《美国联邦政府公报》。

2 商务部初裁阶段。商务部的初裁阶段比较简单,主要是确定被调查商品补贴或倾销的存在性。一般情况下,在国际贸易委员会已作出了肯定的初步调查结果之后,美国商务部应基于当时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对反倾销案申诉书提交日的160天内或反补贴案提交的85天内,就是否有理由相信或怀疑被调查进口商品正在或可能按低于公平价值销售,或被调查商品受到可抵消的补贴的问题作出决定。

2008年9月15日,美国商务部基于对国际贸易委员会所提交的材料以及其他当前可获得信息的研究,做出对山东柠檬酸企业存在反补贴的初裁决定。2008年11月13日,同样基于对国际贸易委员会所提交的材料以及其他当前可获得信息的研究,美国商务部做出对山东柠檬酸企业作出存在反倾销的初裁决定,并将裁定的消息于《美国联邦政府公报》,同时终止对受调查货物的清关。

3 商务部终裁阶段。商务部在初裁阶段只需证明损害存在的合理迹象,而在终裁阶段必须证明补贴或倾销实质性损害的存在,并估算出补贴率或倾销幅度的数值和命令相关方面缴纳数值相当的保证金。一般情况下,在反倾销案申诉提交之日后235天内,或对于反补贴案的160天内,商务部将就被调查进口品是否或可能以低于公平价格销售,或被调查商品是否正受到补贴的问题作出最后决定。

2009年4月7日,美国商务部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柠檬酸及柠檬酸盐作出反倾销、反补贴终裁,裁定倾销幅度为94.61%-156.87%,补贴率为3.6%-118.95%,其中,山东柠檬生化的倾销幅度和补贴率分别为129.08%和12.68%。

4 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阶段。最后进入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阶段。一般情况下,在反倾销案申诉提交日后280天内或对于反补贴案的205天内,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对被调查货物的进口是否导致美国的一个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阻碍美国一个产业的建立)的问题作出最后决定。最后调查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终裁阶段的调查问卷。在终裁阶段,委员会小组会再次拟定一份调查问卷向涉案的美国及中国企业发放,这些问卷的内容基本上与初步调查阶段的问卷相同,只是在时间上更加更新,内容上更加细致,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活动和生产能力,第三方国家柠檬酸产业产品的价格数据,中美两国柠檬酸产业的市场特征、竞争状况和这些产品在价格、货量、服务、交货及其他销售因素上的情况比较等。

(2)工作小组报告。调查问卷结束后,会有一个工作小组报告。这个小组报告是为下个阶段的听证做准备的,这份报告涉及了对山东柠檬酸产业产品的市场特征、产地价格、别国相关产品价格等最新调查数据的消息记录,并发放给每一位小组成员。

(3)听证会。此阶段将有一个长达两个月的公开听证,听证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澄清事实的过程,美国方的企业代表和中国相关应诉方的企业代表就山东柠檬酸产业补贴和倾销案件进行了各自观点(包括举证)的表述。委员会会参考双方的陈述和举证,做出认为最佳的决定。

(4)投票和裁决。听证会结束以后,委员会小组会举行投票和确定最终的裁决。依照法律规定,在商务部最初裁决120天内或商务部最终裁决45天后,委员会要向商务部呈交其最终的裁决。

2009年5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定山东柠檬酸产业的补贴行为和倾销行为对美国国内柠檬酸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并阻碍了美国柠檬酸产业的发展。委员会的裁决和观点可以通过网络(usitc.gov)得到,相关出版物也会随之出版。商务部在接到委员会关于进口货物造成实质性损害的通知后,在《美国联邦政府公报》上颁布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贴补税的命令,由海关执行。

(三)复审阶段

美国反补贴法和反倾销法规定,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要在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征收后的5年内,对救济案件进行日落条款审查,以决定如果取消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是否“可能导致倾销或补贴的延续和实质性损害情况的再度发生。”如果审查之后认为取消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后倾销或补贴不会继续发生,则救济行为必须终止;若其认为倾销或补贴将延续或再次发生,则救济措施继续延续。

2010年11月22日,美国商务部复审公告结果,取消对山东柠檬生化有限公司、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蓬莱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和莱芜泰禾生化有限公司4家中国企业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征收。因为这些企业已经“不构成损害的继续发生”。美国对我国山东柠檬酸产业的“双反”调查案就此结束。

四、美国贸易救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对中国贸易救济建设的启示

美国贸易救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对我国的贸易救济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美国贸易救济机制的研究掌握。对美国贸易救济体系及制度的研究和深入了解,既有其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美国虽然是WTO成员国,但各国的贸易救济向来都是依据国内法和机制程序,而非首先在WTO框架内实施国际法,美国也不例外。对美国贸易救济体系及机制了解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获胜机会的多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深入掌握美国贸易救济运作机制的特点之后,就可以在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时借助对美方程序的了解。尽最大可能为自己找到合规和有利的出路,同时也可以参考美国贸易救济机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贸易救济机制中的不足。

其次,进一步细化我国贸易救济各部门的职责划分。目前我国的贸易救济是由商务部统一管理的,其下的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进出口公平贸易局⑦主要负责贸易救济的调查和评估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参考美国贸易救济体系的运作机制,把职责的每一步,从预警、启动到调查、裁决、公告等都做到规范化和流程化,使我国的贸易救济制度更加完善,实施起来更加顺畅,以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公平利益。

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贸易救济的组织体系。贸易救济不能仅靠商务部单打独斗,还需要更多的部门机构或组织的参与。贸易救济也不仅是外贸管理部门的事,其他各行政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其他民间组织都应该为维护国家的贸易利益尽自己的一份力,美国的贸易救济体制充分说明了民间和政府机构联动的重要性。由此,我们需要更多样化的组织架构来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救济形式,使这些部门能够身处不同的角度,在贸易救济发生之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同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

国贸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国贸专业 会计学 实证研究 教学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表1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将来不做会计,“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他们认为,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再到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实际案例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1月(上)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会计之友.2010 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

[4]张臻.财务报告导入式――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2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湘南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0Y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贸调查报告篇7

* 首先,应当建立对外贸易垄断协议或者行为审查备案制度。

* 在确立宽容甚至鼓励和支持出口垄断协议的同时,应同时严格监督和控制此类协议或行为对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

*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反垄断合作机制。

对出口垄断协议豁免适用本国反垄断法是各国的普遍实践,这不仅出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而且也存在法理基础――反垄断法通常只调整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竞争构成损害或者妨碍的行为,而并不关注对域外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同样规定了出口垄断协议豁免条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显然缺乏反垄断立法与实践经验。在建立和管理出口垄断协议豁免机制方面,我国既缺乏可操作的法规,也没有建立可行的审查和监管体制。

比较各国出口垄断协议制度,美国这方面的规定是比较合理、完善的。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出口垄断协议法律(主要包括1918年《韦布-波密伦法》(Webb-Pomerene Act)和1982年《出口贸易公司法》)与实践,结合我国实际就建立中国出口垄断协议豁免制度提出建议。

美国出口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定

1918年《韦布-波密伦法》

美国是最早建立反垄断法的国家之一。1890《谢尔曼法》和1914年《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构建了美国反垄断法基本框架,同时也对其它国家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改进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谢尔曼法》将一切限制洲际或对外贸易或商业的垄断或其它形式的联合、契约或共谋定为重罪的条款似乎并无必要,而且太苛刻。正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FTC)1916年6月向国会提交报告所指出的,美国公司对反垄断法的怀疑和恐惧阻止了它们获得平等发展海外商业和贸易的机会。为了减少这种疑虑,美国国会1918年通过了《韦布-波密伦法》,旨在:(1)促进美国出口贸易;(2)鼓励和扩展小企业出口;(3)为美国出口企业提供与外国卡特尔或者联合有效竞争的渠道。

根据该法,仅为出口目的且实际上也仅从事出口的企业联合体,或出口企业签订的协议、从事的活动,只要它们签订的垄断协议或者行为不限制美国国内贸易,也不限制其国内竞争者的出口,而且不人为或有意地影响美国市场的价格或者实质上减少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则可以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制约。此外,任何此类企业联合体必须在成立后30天内,向FTC申请“豁免证”,FTC则进行个案审查和批准。为此,FTC得就联合体或者联合协议是否限制了国内贸易或限制其国内竞争者的出口贸易,或其它协议、承诺或者共谋是否实质性地减少国内竞争进行调查。如果调查结果确认违法,FTC可以向司法部递交诉状,要求其根据反垄断法赔偿损失。

但是,《韦布-波密伦法》授权FTC签发 “豁免证”似乎并没有给美国出口带来大的促进。根据美国会计总署1973年统计,共有约4000家企业参与签署的260个垄断组织或协议申请了豁免证,豁免占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30年高峰时期的19.5%降低到1971年的3.5%。除了汇率等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之外,美国会计总署报告认为《韦布-波密伦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以下几个原因:(1)法律风险:既包括获得“豁免证”的出口垄断组织或协议仍然可能遭受美国司法部或者其它私人反垄断指控的风险,又包括因为法律条款粗糙和存在模糊地带可能带来的法律结果不确定性风险;(2)适用范围有限:《韦布-波密伦法》予以申请豁免的仅包括货物商品,而不包括技术专利、服务等,这无疑阻止了一些服务类贸易和“一揽子”项目形成出口垄断协议;(3)宣传力度不够:FTC和负责对外贸易的部门――美国商务部(以下简称DOC)都没有对该法进行宣传,使得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了解相关法律体制和申请程序。

为此,美国会计总署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建议从三个方面修改《韦布-波密伦法》:(1)赋予FTC排他性权利,即只有在FTC用尽了可能采取的救济手段(包括展开调查和提出调整建议),其他机构才能采取;(2)未经FTC建议,司法部不得提出反垄断指控;(3)将豁免的范围扩展到服务和与技术有关的方面。

1982年《出口贸易公司法》

与《韦布-波密伦法》相比,1982年10月8日通过的《出口贸易公司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1)从实体和程序上进一步明确了申请和审批出口贸易审查证书(Export Trade Certificates of Review,简称“ETC”)规则,同时将审批权转至DOC;(2)将豁免范围扩大到服务和技术出口;(3)降低了ETC持有者的法律责任风险:规定ETC持有者的行为可免于基于反垄断法的刑事指控或3倍损害赔偿的民事指控。

在《韦布-波密伦法》的基础上,《出口贸易公司法》进一步明确了申请ETC的实质条件,包括:(1)既不会对美国国内竞争造成实质性减少或者限制美国国内贸易,也不会导致实质性限制申请者的竞争者之出口贸易;(2)不会不合理提高、固定或降低美国国内申请者出口的货物、物品、商品或服务等级的价格;(3)不会对同样的申请者所从事的货物、物品、商品或服务等的业务构成不正当竞争;(4)其行为不会导致申请者所出口的货物、物品、商品或服务等将在美国市场消费或者再销售。

此外,《出口贸易公司法》还规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批程序。概括起来,包括:(1)DOC国际贸易署下设出口贸易公司事务办公室,负责处理ETC申请和审查事务;(2)个人、企业或者企业组成的组织可以向DOC提交申请,申请内容应包括申请企业或组织及所有成员企业的基本情况,协议,最近年度财务报告,相关产品或服务详细的信息资料及其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情况,对申请准予豁免的出动的描述等信息;(3)DOC应当审查并在收到完整的申请后90天内决定是否颁发ETC(特殊情况下且经申请人同意可延长30天,在加速审查的情况下则缩短为45天);(4)DOC审查期间应与司法部协调并取得其同意,包括与司法部分享信息资源,在裁决前将审查意见提交司法部评论,以及根据司法部评论修改审查意见;(5)DOC应当在《联邦公报》上公告接受申请和审查结果,并提供ETC豁免内容摘要;(6)对DOC的决定不服者可以要求DOC重新考虑,或者向法院提讼。此外,该法还就信息保密、ETC修改和撤消、司法审查、申请人每年提供年度报告等作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根据DOC的解释,对于出口企业而言,申请并成功获得ETC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任何私人只能针对违反了批准的垄断协议或行为保证标准提讼,而且原告需要证明DOC和司法部认定相关行为符合法律标准存在错误或者证明当下的情况与颁发CTC时发生了变化;(2)规定针对ETC持有者的诉讼时效比普通反垄断法更短:必须在知道违反法律之日起2年内,或者在行为发生之日起4年内提出反垄断诉讼;(3)对ETC持有者提出诉讼,要求的赔偿仅限于禁止救济、实际损害、实际损害利息和诉讼成本,而不是一般反垄断法规定的3倍赔偿;(4)ETC持有者在应诉获得胜诉的情况下可要求原告支付抗辩成本,包括合理的律师费。

对中国的借鉴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15条第6款,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垄断协议行为可以不受反垄断法管辖。这一规定固然为促进对外贸易和维护我国经济利益而采取垄断性反竞争行为提供了“特别通行证”,但显然,这种简单和原则性的规定不仅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隐藏着法律风险。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我国法律、经济和行政体制,参考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法律与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反垄断豁免制度。

因为: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日益重要的情况下,我国大量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很高的份额,部分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更是举重轻重。由于这种国际和国内市场联系异常密切,旨在针对出口市场的垄断协议可能对国内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这需要公开、透明和能够经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检验的豁免机制。

第二,从一定意义上说,反竞争是有关商协会和部分企业的本能,在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和大量官方半官方商会、行业协会反垄断意识不强,在受“出口导向”思维的影响条件下更是如此。建立和规范对外贸易反垄断豁免制度可以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市场“龙头老大”地位,防止相关商协会利用没有褪去的行政职权谋取垄断利益。

第三,《反垄断法》第15条的规定太抽象,甚至不具有可操作性,这需要制订《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者由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对外贸易豁免备案或申请审查规则,建立具体和可操作的信息、审查、批准和监督机制。

第四,建立公开、透明和有管理的对外贸易豁免制度还便于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商和谈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在其它国家遭致严厉的处罚,最终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得不偿失。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反垄断豁免制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建立对外贸易垄断协议或者行为审查备案制度。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建立进出口垄断协议登记、审查、批准和监督机制。为此,应制订细则确定登记和审批程序、审查和批准的实质条件、执行、监督以及违法责任等。此外,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和公众评议制度,便于利益关系方查阅和了解相关协议,并对其是否对国内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第二,在确立宽容甚至鼓励和支持出口垄断协议的同时,应同时严格监督和控制此类协议或行为对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应多方位建立便于出口企业及相关组织签署出口垄断协议的机制,尽可能地降低它们的成本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应建立监督和定期审查机制,防止相关企业或组织滥用垄断协议或行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国内市场竞争,或者影响其竞争对手的出口。

第三,加强国际协调,建立反垄断合作机制。由于各国反垄断法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采取利己主义,因此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在目前缺乏全球合作机制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积极探求双边和区域协调与合作模式。具体的方式可以包括:与潜在可能受影响国政府主管机构及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对话,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双边甚至区域反垄断执法机构,建立沟通、协调和磋商机制,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纺织品等产品国际贸易争端中,我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化解矛盾和谋取双赢的经验,这无疑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国贸调查报告篇8

对于低开出口发票的影响,商务部官员表示:低开出口发票一方面导致进口国关税的损失,扰乱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大国的形象,而且使中国出口“深受其害”,由于进口国海关统计的中国产品进口价格过分低廉,进口国企业容易据此提起反倾销调查请求,同时进口国政府还将用低开价格计算中国出口企业的倾销幅度。

截至目前,虽然没有具体的官方统计,但很多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都曾就中国出口产品低开发票问题,以不同方式和渠道提起过指控、投诉、、反倾销调查或其他针对性措施。中国海关每年都会收到进口国海关要求协查低开发票逃避关税案件的申请,土耳其海关最多一年提四五百起的协查申请。

去年年初,印度商工部受理了国内有关绸缎生产商对自中国进口的绸缎(主指坯绸)进行“虚开低价发票”引起的反倾销调查申请。这就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例由于低开发票问题而招致的反倾销调查。

为了整顿外贸秩序,严惩低开出口发票者,1月1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低开出口发票行为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4月10日开始实施。

该《办法》解释,中国企业出口发票可分为监制出口发票和自制出口发票两类。监制出口发票是由各地税务部门统一印制和监管的出口发票,自制出口发票则是指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打印的出口发票。而“低开出口发票”主要发生在自制出口发票上,是指外贸经营者向进口商提供的自制出口发票的票面价值低于出口报关时所提供发票票面价值。

《办法》明确指出,商务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将联合对此类行为进行调查,并由商务部进行初步裁定。同时还对存在低开出口发票行为的对外贸易经营者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对初次违反的企业予以警告;对第一次警告后2年内再次违反的企业除予以警告外,可以并处3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罚款;以上违法行为,对外贸经营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视其情节,给予违法企业禁止其在1年以上3年以下期限内从事有关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处罚。 对于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可视情节,禁止其在1年以上3年以下期限内担任外贸企业法定代表人。

此外,《办法》强调,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对外贸易经营者涉嫌低开监制出口发票的行为,将由税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罚。如发现有走私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的,由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国贸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欧盟 纺织品服装贸易 特保措施

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纺织品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贸易摩擦。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欧洲服装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拉肯曾公开指出,欧盟有多种限制手段,“具体使用什么贸易保护手段,需要看具体的情况”。[1]欧盟对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可以采取的贸易保障措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一般保障条款和特保条款都是WTO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通过限制进口以保障WTO成员国的产业安全。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目前欧美正在频繁援引的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特别保障条款。

一、特保条款的来源及比较

总体而言,特保条款是指WTO法律体制内除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定》规定外的一般保障条款外的所有特殊保障条款的总称。特保条款是一种过渡性保障措施,特保条款分为适用于所有成员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和适用于特定成员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与“纺织品过渡保障措施”条款。[2]

现在,欧盟可以援引用来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条款有两种途径:(1)依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下简称为《工作组报告书》)第241-242段的规定实施过渡性保障措施;(2)依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简称为《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这两种条款都适用于原产地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其主要内容对比如下:

1.可以援引特保条款的截止期限

《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措施应截止于中国入世后12年即2013年12月10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中关于实施纺织品服装特保措施的截止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

2.采取特保措施的前提条件

《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了可以对中国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两种情形——“市场扰乱”或“重大贸易转移”。《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只规定了“市场扰乱”作为实施限制措施的前提条件。这两种条款中所说的市场扰乱是指进口的快速增长,从而构成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①这里说的增长包括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从中可以看出,市场扰乱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何为‘实质损害’, 何为‘一个重要原因’, 很可能被有关主管机关以过去曾经采取的方法予以确定。从而为其他WTO 成员实施特保措施大开了方面之门。[3]这两种条款的援引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而言也更加困难。

3.采取限制措施的严厉程度

《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第(c)款规定: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同意将所涉及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的装运货物,“控制在不超过高于提出磋商请求的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进入该成员数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 如果磋商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根据(c)款对磋商涉及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根据这项规定“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一年,且不得重新实施,除非有关成员与中国之间另有议定”,而且,“不得根据本规定和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对同一产品同时适用措施。”也就是说,两种特保措施不能同时使用。[4]

《入世议定书》第16条第3款和第8款规定:受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市场扰乱”和“重大贸易转移”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显然,这是一项原则性的规定,有相当大的空间,似乎可以理解为如果WTO成员认为有必要,可以在特保措施条款使用期限内自行决定应当采取何种限制措施。[5]

4.中国采取报复的权利

《工作组报告书》没有规定被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的成员方是否以及如何采取报复措施;《入世议定书》规定了相关的报复措施:如果市场扰乱是进口的相对增长造成的,且针对该相对增长采取的措施超过两年,则中国有权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如果市场扰乱是进口的绝对增长造成的,且实施的措施超过三年的,则中国有权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②

二、欧盟采取特保措施的程序及其与美国的比较

1、欧盟特保措施的实施程序

2003年1月21日,欧盟根据中国的《工作组报告书》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增加和“第十条a款,针对中国的特保条款”。 完成了把WTO协议转变成为可以实施的内部法的过程。2005年4月6日欧盟委员会又根据相关的法律和协议,了“对出口欧盟的中国纺织品采取保障措施的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safeguards on Chinese textiles exports to the EU)”,作为对中国采取特保条款的实施细则。指导方针中详细地说明了欧盟对华的纺织品和服装实施特保措施的程序和依据。

(1) 特保调查的申请人

指导方针中规定的启动特保调查的申请人主要有三类:欧盟委员会,各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③(“parties which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market disruption”)。 决定是否进行特保调查的是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建立了一个监控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是否造成欧盟市场扰乱的预警系统(见表一)。如果某一类产品一旦超过警戒线,欧盟委员会就可以自行发起市场扰乱调查,成员国也可以请求欧委会发起市场扰乱调查。欧盟委员会也可基于请求特保调查的产业所提供的情况和可接受的证据发起市场扰乱调查。

表一 欧盟决定磋商的规则

2004年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占欧盟进口总量的份额(数量上) 2005年2005年比2004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④ 2006年2006年比2005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2007年2007年比2006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2008年2008年比2007年增长量占2004年进口总量的百分比

≤7.5% 100% 100% 100% 100%

大于7.5%≤20% 50% 50% 50% 50%

大于20%≤35% 30% 30% 30% 30%

大于35% 10% 10% 10% 10%

资料来源:“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safeguards on Chinese textiles exports to the EU”,europa.eu.int/comm/trade/issues/sectoral/industry/textile/memo060405_en.htm

(2)适用的前提条件

欧盟特保条款的适用条件和第一部分中讨论的使用范围基本一致。欧盟在这次的特保调查公告中对《工作组报告书》的相关部分进行了解释⑤。在这个解释中欧盟认为,特保措施针对的产品必须是中国生产的而且必须是ATC覆盖范围之内的,确认中国生产采用的相关的原产地证明,而且不论这些产品的进口是否直接从中国进口,都作为中国的产品计入特保范围。另一方面,欧盟还强调了特保条款适用的条件的是对贸易有序发展的威胁,认为“阻止贸易有序发展”和“市场扰乱”都是采取特保措施的标准。这样做不仅使得特保条款的援引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争取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程序

a 特保调查的申请

如果是成员国政府或利益相关者根据初步的数据(prima facie)要求对一种、多种或者个别(individual products)进行特保调查,欧盟委员会会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拒绝还是接受的决定,如果拒绝将给出相应的理由。

b 特保调查的开始及非正式磋商

欧盟委员会在展开特保调查时,将首先在欧盟的官方杂志(Official Journal,OJ)和贸易代表团(Directorate-General)的网站首页⑥上进行特保调查的公告(notice)。一般来说,该公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发起特保调查的基本原因的简要介绍;邀请相关方在21个工作日内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相关的真实信息;详细确定相关方参加整个过程的程序和时间表。

公告之后欧盟委员会将在60天内展开调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调查还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要求与中国进行非正式的磋商,并寻找所有其认为有用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欧盟委员会也会把其发现通知相关的团体,并且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特保调查中所依据的数据是成员国海关提交给欧盟委员会的实际进口数据。评估将基于一年期的平均单价和进口模式(import patterns),或者基于根据原则上不少于三个月的数据所确定的比例。

c 做出决定

根据最终获得的调查信息,欧盟委员会将会做出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决定。假如欧盟委员会做出运用特保条款的决定,其将立即与纺织品委员会(Textiles Committee)召开会议,就是否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征求纺织品委员会的意见,并把相关资料提供给纺织品委员会。这些资料包括:详细的原因和理由陈述,目前数据显示的市场扰乱及其与进口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之间的关系。假如欧盟委员会做出不运用特保条款的决定,其将告知原告并给出作出这样决定的原因,这些同样要在官方杂志上公布。

d 正式磋商

根据特保条款规定,中国应该在接到正式的磋商请求之后,开始限制出口,以便将出口量控制在不超过高于发起调查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的出口总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假如在接到请求之后的15个工作日内,中国仍然不能采取出口限制措施,那么欧盟委员会将立即通知纺织品委员会,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将进口量限制在上述水平之内。

如果在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此时,欧盟委员会可以对其认定的满足了实施特保前提条件的产品强制设限。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应立即与纺织品委员会进行协商,征求纺织品委员会关于对磋商涉及产品进行强制设限的看法。

相关产品的数量限制是“控制在不超过高于提出磋商请求的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进入该成员数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 这个限制⑦将执行期自提出正式磋商请求之日起至提出磋商请求当年12月31日,或如果提出请求时该年只余3个月或更少的时间,则在提出磋商请求后第12个月的月底。根据欧盟委员会和部长理事会的程序,所设的限制也会在欧盟的“官方杂志”上公布。特保措施到期之后,这些程序仍然适用于相同产品。⑧

e 紧急情况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在经过初步认定进口会妨碍贸易的有序发展之后,欧盟委员会有权在向纺织品委员会咨询过之后,不经过调查或者在调查结束之前,直接要求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例如,进口商品的数量非常大,可以明显地判断出贸易的有序发展受到了威胁,而且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将对欧盟的产业形成严重的实质损害。

2、欧美特保措施的比较

欧盟继美国之后对中国展开特保调查,虽然欧美依据的协议都是相同的。但是又有各自不同的实施细则,表二对他们之间不同点进行一个比较。 两者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基于与中国签署的特保条款,而不同点则考虑了其运用特保条款的方便和平衡各自的内部势力。

由于欧盟是具有特殊性一体化组织,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既要维护集体的利益,又不能伤害到成员国的利益。为了维护这种平衡,欧盟在相应的领域都设置了相互之间的制衡。在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申请时,既可以是代表集体利益欧盟委员会,又可以是自身利益代表的成员国,就是这种制衡的一种反映。而美国则不会考虑让各个州提起特保调查的申请。

欧盟在实施特保措施之前先公布了决定磋商的规则,而美国则没有。可以说这是欧盟在美国实施特保措施之后的一个改进,为欧盟对中国进行纺织品服装贸易实施特保提供了明确的数量依据。

表二 欧美纺织品服装特保实施细则比较

欧盟 美国

特保调查的申请人 成员国政府;欧盟内的相关产业;欧盟委员会 美国任何实体,包括行业协会,个别厂商,工会,类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相关零部件的生产者;纺织品执行委员会

调查、裁定和磋商机构 欧盟委员会 纺织品执行委员会

公众评论期 21个工作日 30天

用来评估的数据的来源 成员国海关 美国海关

的相关公告 欧盟委员会接受特保调查,则在欧盟的官方杂志和贸易代表团的网站首页上公告无论欧盟委员会是否援引特保条款,相关的原因或措施都会在官方杂志上公布如果中欧达成协议,则相关措施的实施也会在官方杂志公布 CITA接受特保调查的申请,则在联邦公报公布该申请;无论CITA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磋商,都要在联邦公报公告该决定、理由或者措施;如果中美双方达成协议,CITA也将在联邦公告上通知

是否公布决定磋商的规则 有 无

资料来源:根据欧美的特保措施条款整理

三、相关事件评析及结论

1、相关事件

欧盟于2005年4月6日就中国出口欧盟纺织品服装数量激增出台了《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4日就与意大利纺织行业代表和欧洲纺织服装组织(Euratex)讨论运用针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措施,4月22日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就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激增展开调查,4月29日启动正式的调查,5月27日就要求与中国进行正式的磋商,6月1日中国取消了共81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税,6月7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对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发表演讲,6月10日到11日中欧双方在上海进行磋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签署备忘录。欧盟承诺停止对原产于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十类纺织品的调查。中国则承诺进行自我出口限制,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内,对上述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欧盟承诺在2008年底之前,克制援引《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在2008年之后,完全对中国开放内部市场。至此中欧之间的这段纺织品贸易摩擦基本完结,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详见表三)

2、事件评析

中国早在2001年10月1日就签署了《工作组报告书》,欧盟也早于2003年1月21日根据《工作组报告书》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但是,在欧盟内部就是否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使用特保措施产生过很激烈的争论,因为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得利益的相关方认为这有悖于自由贸易的原则,所以欧盟迟迟没有使用特保措施。在美国使用过特保措施之后,欧盟内部另一部分在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利益受损的相关方提出欧盟只是一个追随者,道义上的风险很低。同时又因为《欧盟宪法条约》相继在法国和荷兰受挫,为了向公众讨好,欧盟委员会最终决定使用对华纺织品特保措施。

表三 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相关特保措施的事件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1日 欧盟根据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修改了第3030/93号条例,增加了“第十条a款,针对中国的特保条款”。

2005年1月1日 中国对148项纺织品开始征收出口关税

2005年4月6日 欧委会《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澄清在何种情况下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行动

2005年4月14日 欧委会调查(examined)欧洲纺织服装协会(Euratex)提请的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并表示将在4月25日表明立场

2005年4月22日 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就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激增展开调查

2005年4月24日 曼德尔森建议欧委会授权他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9种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

2005年4月29日 欧盟委员会启动针对九种中国出口纺织品的特保调查

2005年5月12日 曼德尔森在欧洲议会的一个讨论上,表示欢迎中国将进一步采取行动控制向欧洲出口纺织品的水平的迹象

2005年5月17日 欧盟建议WTO与中国就T恤衫和亚麻纱进行磋商,磋商将紧急讨论如何更好地限制中国这两种产品的出口。

2005年5月23日 纺织品委员会正式批准,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与中国正式磋商。

2005年5月24日 曼德尔森会见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寻求达到限制这两种纺织品出口的一致协议(agreement)

2005年5月27日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来自中国的T恤衫和亚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

2005年6月1日 中国对征收出口税的81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

2005年6月6日 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发表演讲说,希望通过协商找到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案。

2005年6月9日 欧盟了一个关于与中国进行正式磋商的原因和理由的声明

2005年6月10日-11日 中国商务部部长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就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举行磋商并签署了备忘录

2005年6月14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2005-2007年输欧10类纺织品出口数量安排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欧盟对外贸易部门主页europa.eu.int/comm/trade

针对可能被提起的特保调查,中国也做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到期之后,中国就开始实施出口税,但是欧盟并不认同这些措施,欧盟认为出口税对控制中国向欧盟出口纺织品的作用不大。

在开始特保调查之后,欧盟迅速进行了相关程序,在这之中不可否认有行业协会的作用,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欧盟委员会的作用。欧盟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迎合成员国的人民,有助于《欧盟条约》的通过,也有助于欧盟内的纺织产业应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进口,而且,欧盟认为中国必然会采取妥协的政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欧盟就T恤衫和亚麻纱向中国提出正式磋商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强硬措施——取消了81项产品的出口税,以表明维护纺织品服装自由贸易的立场。欧盟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立即表明态度。在经过一周的考虑之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意大利对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发表了主题为“中欧纺织品:寻求改变和调整,而不是阻止贸易” ⑨的演讲,曼德尔森认为十年之内中国将会有两亿五千万欧盟高档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者,希望欧盟的生产者不仅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预示着欧盟将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最后备忘录的签署则是上述一系列调整和妥协的产物。

就这次谈判的结果而言,欧盟取得了实质性的数量限制,而且延长了限制的时间,节省了再次调查和谈判的费用,可以说是达到了其本来的目的。对中国而言,这次并没有按照《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要求的那样增长率控制在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虽然8-12.5%的增长率改善有限,但是表明纺织品服装贸易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避免了中欧纺织品贸易的不确定性。

3、结论

纵观此次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可以发现,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提起特保调查是相当随意的,这次提起特保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内部的矛盾。虽然欧盟已经承诺会克制援引特保条款,但这是一种没有一点法律效力的空头支票。今后,欧盟肯定还会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根据这次的经验可以发现,欧盟也明白中欧之间自由贸易是主流是趋势,也不希望同中国展开贸易战,因为在贸易战中欧盟的损失同样巨大。而且,欧盟内部同样有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的集团,例如零售商,高档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者,这些团体也是特保调查中的相关方,只要合理运用他们的力量,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是可以实现的。

在今后应对欧盟的贸易冲突中,中国不仅要仔细研究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增加国内关于特保条款的立法,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以应付特保条款;而且,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相关事件中,政府机构要明确国际贸易规则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本着公平、透明、互利的原则积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目前,针对美国对我纺织品服装采取的特保措施,我国政府正在制定应对措施,并明确表示,中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综合性安排意见。

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的互补性大,互利性强,只要中国据理力争,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不能因为欧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对欧盟的市场形成了扰乱,中方就一定要为此负责。欧盟没有严格按照ATC协议,分阶段开放内部市场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此外特保条款的援引是有时效性的,不能无限期援引,如果欧盟希望尽量维护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合理发展,那么与中国的合作对话就不可避免。只要我们把握形势,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争取自己的利益,积极对话,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就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5]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2]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国贸调查报告篇10

外贸商情调研报告的结构,由标题、正文和结尾等部分组成。

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内容结构的标题,它可概括国别(地区)、市场范围和调研内容,也可直接指出调研对象。二是形式结构的标题,可写成公文式的标题,也可写成包括正、副标题的双标题。

正文。它是外贸商情调研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

前言。是调研内容的综述或总提,写明调研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目的,说明调研的主旨和采用的调研方法,或简介调研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主体。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内在联系,按调研的内容、要求和目的安排层次,它一般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情况部分,写充实、典型、确凿的事实、数字等材料,阐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出发展变化的规律。可用文字表述,也可运用图表说明。二是预测部分,通过对调查的内容的分析研究,科学地对市场行情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三是建议部分,在对市场行情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包括与预测相应的要采取的决策和措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