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10:02:37

国贸实训总结

国贸实训总结篇1

本次实训的目的,在于理解各种贸易单据在现今贸易活动过程中的意义,并熟练的掌握单据的制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周的国际贸易实训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把老师交给我们的实训任务圆满完成了。在实训的过程中,我对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实训,我对合同单证以及金融操作等基本的业务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够应用到实训中。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贸易磋商信函的书写,学会了如何与客户交流并促成交易。通过本次实训,我认识到平时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增加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觉到了自己对国际贸易知识的了解还是太少了,以后要抓住机会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

这一个星期的实训,我觉得是值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当自己真正把课堂上的所学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的时候,会把平时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问题逐个消除,使书本上的文字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作为一名学生,最终能够很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功劳,还应该感谢不厌其烦为我们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的老师,感谢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热心帮助。老师在这次实训中起到了指导者的作用,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有些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东西。这次实训,我不论是从个人能力上还是业务知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能力也大大提升了。

国贸实训总结篇2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国贸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与国外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国际贸易这个专业所提供的学生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讲是一个专业性的人才补充。然而人才的应用能力方面、技能技巧方面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步入社会后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从中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基础课的实训教学在院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部署。导致课程的进行状况和学生对于课程的消化理解到运用都产生了不理想的结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不能有很好的发挥的原因。

1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作为该专业中的基础部分,是其他课程延伸和扩展的基础,其教学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国际贸易专业基础技能、促使实现专业本身特性效果的关键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体的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及组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作用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所以在该部分的师资力量包括配备的教学用具都形成了无形的浪费,造成该部分的课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1.2实训基地的缺乏

中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投入方面不如高等院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没有强可视性的专门的培养学生实训能力的专业教学场所,这意味着学生在实训课上没有专门的实训室,即便有些学校具备实训室,但是硬件设备及模拟软件方面并不理想,实训教师也呈现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平,这使得实训课程的效果明显下降。

1.3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是否充足决定了学校在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的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中职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极大的隐患,在实训教学的软件资源方面、教材资源方面都显得非常有限,因此想要为学生完整且清晰的模拟国际贸易系统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和阻碍。

1.4校企缺乏合作

校企与学校方面的沟通合作仅仅局限于毕业学生的输出和接纳,在学生受训期间没有相穿插的活动,校企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并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社会的要求和信息,这对于在校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无疑是不利的,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实训课程产生消极厌倦情绪从某种意义来讲与校企的局限性有着根本性地联系。

2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主要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部分主要通过校内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在实训室通过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模拟实习,这部分的训练是校外实训的基础工作,而校外实训则通过利用与学校联合的企业或当地相关企业使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当中,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针对中职院校贸易实训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应从这两个部分着手。

2.1校内实训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不能仅仅通过参观和讨论来使学生真正受益,需要根据培养的目的、实训内容要求以及过往的教学经验将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解决途径,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从校内基础课程实训方面来看,需要对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是一种专业性的规范,这个部分也需要教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提炼,进而为实训的相关任务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保证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对于外汇倾销的使用,通过对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中美外贸交易的变化情况在模拟的条件下让学生进行实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通过引入外汇倾销地理论进行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论教学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就更加直观实用,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和技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引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校内实训部分同时也需要丰富实训形式,结合多种实训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如聘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更强的动力,激发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训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需要接触大量的文本及单据,如常接触到的有销售合约、汇票、发票、装箱单等,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进行参观了解,使学生对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有进一步的认识,加之从已毕业的学生哪里了解到实践中的问题和感触,可以使学生们对该专业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校外实训教学

校外实训教学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与教学计划和专业相关设置脱离,在应用效果和应用方式上需要进一步的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对学生的技能加深和知识巩固起到更强的效果。从教学安排方面能够弥补校内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实现自己能力,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的关于本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了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另外,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与中职校企的不积极参与有直接关系,针对中职校企对学校的了解不到位,对学生不放心这一问题为突破口,校外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历练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也给予企业了解学生的机会,进而意识到中职学生的优势,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同时也为学生的实训搭建了更为优质的平台。因此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1)对于各个业务模块形成条理,分散式进行实训然后统一进行检查,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企业中,分散进行实训,最终通过同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2)将学生的就业和实训想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实现双赢。(3)在安排学生实训的同时安排专业教师一起实训,在知道学生的同时增加对企业行业职能的认知和了解,对中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在具体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上还有待完善,这也要求中职院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系统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也需要相关部门对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和扶持,针对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方面对中职院校提出的要求和想法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本文提出的关于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教学方法希望对各个相关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希望为我国中职院校培养出杰出国际贸易相关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郝晋;;中职学校发明创新教育的尝试[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3]胡卓红;工学结合教育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然选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国贸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国家还出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在这一系列好消息的指导下,在这一系列强劲号角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必将显著增强。

新的背景,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无私服务为宗旨、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改革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将新知识、新方式和新手段引进课堂,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这些既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使命,也是必须由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承担的重任。

国际贸易实务是当前高职高专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和基础课。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和国家外贸的背景下,结合苏州地方特点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经院)“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易操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和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旨在为实现学生的能力本位,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天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宋朝曾巩在《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道:“陛下隆至道,开大明,配天地,立人极,循名定位,以董正治官,千载以来,盛德之事也。” 定位即确定事物的名位。课程定位,是指某一门课程在某一个专业体系的位置。下表为苏经院贸经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素质结构表。

12 课程衔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等职业素质课和职业基础课;其后修课程为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海关实务、关税实务与HS编码、进出口检验与检疫、报关实务实训、报关员综合实训等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13 课程设计

131 专业背景分析

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背景,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本专业进行学情分析。高职的优势(S):①高职定位正确及其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②培养模式:实行“公共课―专业课”两段式模式。高职的劣势(W):①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②学校和学生关注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缺乏耐心提高素质教育。高职的机会(O):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②国家外贸环境:目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进出贸易总额为36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97%;③苏州市外贸环境:苏州市连续3年(2009―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前5位,截至2011年8月在苏州注册的外贸性质的企业总数为9974家,以每一个单位需求5人计算,全市外贸类人才缺口将达50000人;④学生自身定位明确,实操能力强。高职的威胁(T):①市场经济条件下, “名牌效应”产生“马太效应”;②替代院校――同质竞争越来越强。SWOT分析的结论为: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

132 课程设计方案

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一个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为本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一个平台、两教合一、加强两实和校企合作为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一个平台是以SIMTRADE为教学实训平台;两教合一是以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加强两实是指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是指打破时空障碍,实现“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合作模式。

在总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12345团队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设计分思路,即:一个原则、两个主体、三大法宝、四个步骤和五个环节。所谓一个原则是指让学生在课程上遵循“3动”原则: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意为多发言);两个主体是指学生和老师为双主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三大法宝是指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四个步骤是指观(导入项目)、仿(企业示范)、练(实践操作)和评(评价效果)四步曲;五个环节是指课前10分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情时刻和复习抢答。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协同其他本专业的课程,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等式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校企合作=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内容选取

本课程的内容选取分为六大模块:国际贸易惯例、贸易合同条款、贸易合同磋商、贸易合同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和外贸实务实训。

23 内容组织

本课程的总课时为76,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36,约占48%;实践教学课时为40,约占52%。教学的重点为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的收付、进出口商的业务履行流程和外贸实务实训;教学的重点为合同条款的签订、进出口预算表、进出口经济效益分析,L/C的理解、应用和相关案例的理解。

24 表现形式

241 教材及其特色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名称为《国际贸易实务》,是一本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2011年1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教材,仇荣国主编。该教材的特点在于:推进校企合作,破解时空障碍;基于实训平台,设置教材内容;引进任务驱动,导入大量案例;版面设计活泼,强调图表结合。

242 教学参考资料

一本教材由于篇幅和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同时向学生推荐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海关总署、商务部、统计局、江苏省商务厅以及苏州市商务局等官方网站。

243 省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其网站为wwwszjm educn。学生可以下载课件、试卷、习题和案例等,同时还可以在线交流(内网)。

3 方法手段

31 教学模式

本课程选用的教学模式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两教合一。

32 教学方法

基于外贸工作业务流程为主线和课岗对接思想引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和案例分析。

33 教学手段

基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SIMTRADE平台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特点,选用的教学手段:虚拟社会、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

34 教学设计

以某一章2课时,80分钟为例,时间分配如下:课前10分钟(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导引(5分钟)、讲授深化(45分钟)、团队讨论(5分钟)、激情时刻(用10分钟时间让小组代表发言,成果共享)和复习抢答(5分钟)。

35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法

351 理论考核

学期结束后,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总分100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28%。

352 过程考核

主要考核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操作能力,以及出勤、作业、抢答、团队协助和角色扮演,每一个项目都进行量化,平时注重记录,避免人的因素,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30%。

353 实践考核

主要借助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让学生模拟整个进出业务流程。其计算方法为:实践成绩(总分100分)=(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3+教师加分。为彰显公平和公正,通常教师加分为,主要由系统考核,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42%。

4 教学团队

本课程有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2名,教辅2名,企业导师2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4名,双师比例100%。

5 实践条件

本课程校内有生产型实训基地(苏经院讯腾报关公司)和国际贸易实训中心;校外有苏州市报关有限公司和苏州恒丰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5个外贸企业,其中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4个。

6 教学评价

本课程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360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六个评价分项目:社会评价(包括政府评价、行业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就业和技能比赛)、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教务评价。

7 特色与创新

71 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指导;②赛学互动: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平时的所学应用到实战中来,形成赛学互动;如参加2012年海峡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展大赛,苏经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并成功销售部分展品,其中一件展品卖出1200美金;③模块实训:将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当事人分为8个模块,即:海关、保险公司、检验机构、船公司、外管局、国税局、银行和进出口商,让学生分组分别轮流担任不同的当事人,这样学生的流程实训从人对电脑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72 创新

在课程创新方面,本课程组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基于“3引3驱”的课程教学模式。“3引”是指引入企业导师、引入企业项目和引入企业文化;“3驱”是指任务驱动、目标驱动和问题驱动。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引入企业真实实战项目,改变传统的模拟实训模式;在课程师资上,引入企业能工巧匠作为企业导师,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仅学到国际贸易实务专项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项目、企业导师的传授,真正感受到不同企业不同的经营文化理念、敬业精神。整个课程教学方式上,对每个企业项目先对企业国际贸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再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目标,最后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的任务,最终解决问题。

8 结 论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特色与创新等七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而本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只有每个分支都是健康的、有序的,才能最终实现岗位与专业的零距离和零间隙。

参考文献:

国贸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课堂实施;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83-02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只为提高学生的这种职业能力。尤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实训环节在整个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便成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主,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以进出口流程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外贸、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本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合同的标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国际货物进出口价格、国际货物货款的结算、国际货物合同纠纷的处理等知识的教授与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易的特点。在开设本课程的同时必不可少地也开设了相关的实训课程,目的是通过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因此,在本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也各出奇招,仅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当前教学主题下设计并提出问题,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组建团队,各团队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实现团队内各成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积极探索、共同提高”,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很适合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实践性很强,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好实务操作技能。国际贸易是综合性强的涉外活动,同时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易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安全迅速地完成交易。只有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能满意地就业,而且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快速地提升,才是成功的职业教育。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1.任务以实际工作为背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来源于实践的任务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学的效果,并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更有帮助。

2.按工作流程下达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单证,不同的单证来自于不同的工作流程,这些单证有着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一旦错误,会影响到整笔交易最终能否顺利结汇。在实训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布置任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外贸专业与经管专业都开设了本课程,也涵盖了实训课程,可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不同团队及团队内不同的成员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任务情境的时候考虑这些因素。

4.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由浅及深,由表到里,循序渐进。

四、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的实施

我校的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是穿行的,上完一个模块的理论课程后就进行该内容的实训练习,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我们教改之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更适应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实施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课程任务布置和安排阶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情境,国际贸易实务的工作任务离不开单证,包括合同、提单类单据、保险类单据、商品价格核算、结算类单据等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把相关的知识点讲授后,布置好相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做好实训准备,如果学生对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实训任务就很难完成,就更谈不上团队内的讨论与协作了。约五人为一团队,一个班级约八个团队,同一个教学任务下,同一团队各成员实训任务相同,不同的团队任务不同。比如合同这个教学任务,不同的团队在做实训任务时,进出口企业不同,交易货物的内容不同,合同中的运输、保险、结算等条款也有差异。

2.团队成员自主学习阶段。任务布置后,先由团队成员独自完成,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独立思考与探索,自主学习,完成实训任务。

3.团队成员协作学习阶段。在国际贸易中想要在贸易结束后顺利结汇,单据必须符合要求。在制单时必须做到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单货相符,而且单据内容必须做到准确、完整、合理、简明扼要。学生在独立完成阶段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各自完成实训任务后,在团内展开讨论,各成员间形成优势互补,最后提交一份团队作业,作业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讨论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点评与总结阶段。团队作业上交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把作业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作业点评过程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会从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会在他们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作业完成得不好的同学会在下次作业中更注意出错的地方,加强对该知识的学习。

五、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实施的效果与总结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以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以任务的完成任务讨论任务检验总结学习为实训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

4.以互补原则组建团队,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地心理品质。在企业中,在岗位上,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才能适应社会的高效发展。

总之,国际贸易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毕业后就能上岗,符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在探索。

参考文献:

[1]卢大钊.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姚新超.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国贸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中国加入WTO已经10多年,这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近些年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层次逐年提高,从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到业务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国际经贸职位在高速增长后保持了稳定需求态势。然而,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高等教育要适应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当前的社会合理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训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贸业务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恰当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这种教学倾向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基本采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教学上。实训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缺乏对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自如由于高职教育的素质层次不齐,在某些院校不可能教得透彻,实训的机会减少,而且实训也常常只在模拟的环境里进行,学生缺乏理论与具体实践联系方面的充分训练与感 受。结果是学生理论学得有限,动手能力也一般,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泛泛之辈。

2.缺乏实训能力强的师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视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在高职高专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验,实训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有的教师有外贸企业的工作背景,但是长期在学校任教,与迅速发展的贸易已经严重脱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训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以后更能适应工作中岗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比例严重失调,并且实训室教学硬件条件落后,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及实训软件, 一些学生实训形同走过场尽管在近些年很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来改善实训室的硬件条件,使得实训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4.校外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很多高职院校在利用学生大三的最后一学期或者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际的国际贸易企业参加实习,学生在实训室里实训,只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真正的外贸业务能力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真正获得,因此,校外实习的作用毋庸置疑。让学生通过参加外贸企业的实习,可以了解业务内容,掌握操作流程,为学生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定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并没有放手让实习学生真正参加业务操作,并在管理上对实习学生没有正式员工严格。这样就导致校外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改革对策

1.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进行场景模拟和角色模拟

现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都采用计算机操作,所以要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能力,另外,在未参加实习之前,在校内实训室只能进行一些仿真度极高的外贸职业岗位的实训,对此可以对全班同学分组进行不同的场景模拟和不同的角色模拟,场景模拟和角色模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团队相互合作以及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安排,实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双向转化,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获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系统完整的实训使学生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增强,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形成较好的“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为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及就业做好准备。

2.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走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既能讲、又能干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国际贸易教师积极联系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交流互动,企业案例进入课堂生动有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双方约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这样的校企合作传统。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吸收前沿技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因为国际贸易工作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工作,校内的模拟实训已经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联系外贸企业和相关单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寒暑假开展校外实习活动,这样的实习基地比学生自己找的实习单位在管理上效果要好很多。在实习期间,建立学生的实习档案,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总之,国际贸易实训是国际贸易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及时的将在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能更好的提高实训效果,打造出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娟.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新探索.都市家庭,2012(06).

国贸实训总结篇7

因此,我国的外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出口能力,就必须重视本企业的出口知识管理以及员工的技能培训,切实地提高外销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国际上已经识别的重要出口技能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经贸发达的山东省外贸企业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出口技能调查,并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了识别和排序。主要目的是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识别,广大外销人员的出口技能培训与学习提供一手参考。

一、 国际上企业成功出口重要技能的识别

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出口技能对提高企业出口绩效的重要作用,有竞争力的出口技能和出口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功出口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贸易培训与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国际贸易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成功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贸易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经验和实用技能。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的重要作用促使学者们寻找哪些是重要的出口技能。

Kedia和Chhokar (1986)调查了96家美国中小企业发现,美国的中小企业认为有7项技能对出动有重要影响,包括(1)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2)知道如何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3)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4)了解出口程序;(5)知道如何在国外市场进行定价;(6)能够与国外以及海外的美国企业进行竞争;(7)能够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他们还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对上述出口技能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出口企业认为知道如何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最为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选择当地的经销商。而非出口企业则认为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最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除此之外,非出口企业认为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也非常重要。

Kaynak(1992)通过对加拿大大西洋和草原两个地区出口商所需出口技能的研究发现,尚未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认为,出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因而是企业未来必须开展的业务。出口业务在销售、包装、船运、保险、风险管理、管理消费者耗费的时间、谈判、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要高于国内销售业务。另外,信用限制、价格、质量限制、交货问题、运费成本、汇率波动和有限的国际市场知识都是阻碍出口营销的重要因素。与这些实际技能相关的成本越高、阻碍因素就越多,企业就越将其视为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Karamally(1998)则形象地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比喻成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差别。

Kotabe和Czinkota (1992)对以后出口技能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他们对500家美国中西部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出口资源中的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技能只是企业对出口产生兴趣的阶段才重要,随着企业参与出口程度的提高,管理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将超过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此外,物流、法律程序、出口服务、促销推广和国外市场调研是企业出口所面临的五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我国外贸企业的技能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Ross和Whalen(1999)选取加拿大农商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加拿大国际贸易职业证书教材中的70种技能为基础,比较加拿大农商企业对美国出口和对海外出口技能需求的不同。总体上,Ross和Whalen(1999)认为:(1)成功出口的农商企业与其物流技能的运用能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除此以外,包装、标签技术、利用货运和报关行办理出口手续和运输、判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办理海运,处理信用证、驾驭外国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出口技能;(2)农商企业虽然认为一般的国际管理、营销、金融技能十分重要,但中小企业对于高级的战略管理、出口营销和外汇风险管理技能的评价并不高,这些技能多是大企业更感兴趣。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需要运用这些技能时,由于能力和资源所限,往往会求助于外部国际贸易专业机构,如商、出口管理公司、贸易咨询公司或商业银行的帮助。

K・ksal (2006)对土耳其Aegean地区的85家制造企业实际调研发现,土耳其企业所需的出口培训内容包括出口营销、出口技术及实务、国外市场和客户关系管理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营销知识,包括出口促销、国外市场营销方法、国际标准、外语技能以及品牌国际化。

二、我国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一般特征

上述国外学者对本国外贸企业重视的出口技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而我国外贸企业对各类技能的评价结果是否相同呢?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结果,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

国际结算是出口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企业的出口收汇安全,对企业的出口成本核算也有重要影响。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例如“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能处理银行托收”和“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此外,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能确定出口的外汇风险”和“获取和使用国外买方的信用信息”两项技能尤其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也是全国广大外贸业务人员需重点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2. 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际贸易调研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获取订单和国外客户的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促销活动的开展。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用INTERNET”、“分析数据”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调研技能。我国外贸企业关注的国际营销技能主要是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从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为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产品奠定基础。

3.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是我国外贸企业规避外部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环境的复杂,市场机遇和风险使得企业认识到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对于成功出口作用较大。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包括,“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和“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我国外贸企业非常的一类重要技能,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出口技能。这一结论也提示广大外销人员,应该尽快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和国际惯例,有效地规避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为成功出口以及贸易风险防范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4.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动的基础。

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仅把国际贸易物流和实务技能视为出口的基础能力,并不认为是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技能。其中,企业认为“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如何计算运费”、“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这几项技能是一切出动的基础,也是外销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然而,这一结果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别,美国和加拿大的外贸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认为是本国企业成功出口首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三、对山东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评价

根据我们对山东省300家外贸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被调研企业名单由山东省贸促会和青岛海关提供),对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山东省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排序前15位的是(见表1)。

从这一排序中,我们对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许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和基本的国际金融技能

山东外贸企业非常关注出口结汇收款方式,国际结算技能是该地区企业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一类技能。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中包括了5项结算技能,其中,“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在88项技能中位居第一。此外,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还非常重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第4位)、“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第6位)、“能处理银行托收”(第9位)、“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第14位)四项结算技能。

2.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贸易调研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包括了四项调研技能,即 “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第5位)、“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第7位)、“使用INTERNET”(第10位)、“分析数据”(第12位)。此外,该地区企业也比较“收集数据”(第24位)和“评价出口机会”(第32位)。有一部分企业非常关注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模式了解国外市场并从事出口业务。

3.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中,只有“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第2位)和“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第15位)两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技能的标准差都较高,说明这类技能只被部分企业所关注。“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与“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技能的排序位次相对较低,与全国总体排序结果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的认知基础较好。

4.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重要性的评价较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对于成功出口的作用评价不高,在国际贸易物流技能中,只有“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第11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事实上,出口业务中有许多贸易纠纷就是由于在途货物的质量、数量以及相关的运输、保险事宜引起,因此,外贸企业对该技能非常重视。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如何计算运费”(第26位)。

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也仅把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视为基础能力,没有一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只有“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第20位)的排序位次相对较高。而其它3项技能包括“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排序位次中等偏低,而且标准差都比较高。这说明这些技能仅为部分企业所重视。

5.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营销技能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一般

在国际营销技能中,只有“能评价产品是否适合出口市场”(第13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对于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但是,对于市场推广方式重要性的评价较低,如“能有效利用国外贸易展销会”、“利用出口市场媒体推广产品”、“通过政府获得出口机会”和“有效利用政府贸易代表团”等技能。这一结果说明山东省外贸企业对营销技能的应用层次还较低,还需提高市场推广和产品出口促销水平。

6.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重要性的评价中等,有些技能评价偏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对于高端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没有一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其中,只有“供应链管理”技能排序位次相对较高(第25位)。这一状况可能与目前该地区外贸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关,从长远来看,这类技能是出口经验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更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最重要的技能为国际结算技能和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其次是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国贸实训总结篇8

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在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就有20多万家。随着企业进出口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个好成绩,而对实践锻炼不重视,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以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总结和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递进式教学法,即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实践、评价考核与意见反馈六个阶段,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外贸人才。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第六,在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阶段,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的不足,使递进式教学法尽早得以完善。

国贸实训总结篇9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2.1培养时间上的阶段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按照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大学的第三至第四两个学年。

1.2.2空间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层;第二是基础能力素质层;第三是专业能力素质层,第四是创新能力素质层。

1.2.3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无论是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是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间上从基础能力素质到专业能力素质,再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素质层(核心层)到基础能力素质层、专业能力素质层、再到创新能力素质层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只有核心层健康发展,才能带动相关层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确保各层次之间的统一协调。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尤为重视,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最为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

第二、在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384学时,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并不高,2007、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5%左右,六级通过率不到50%。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共计192学时,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12.5%。但由于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

第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学生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3.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4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在总学时不变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2)在大学三、四学年增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都可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没有完成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3)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实际部门实习和调研,同时,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融为一体,在校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4)增加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军训外,在大学期间还要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训练,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并规定必要的学分,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2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对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确保学时、学分、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国贸专业人才具备厚实基础能力的关键。(2)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对于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教学,以加强英语的应用能力。(3)调整高等数学的课程结构,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通识基础课,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国贸理论研究的学生和考研学生选修。(4)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

国贸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课程:完善

从2001-2007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5%,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估计,200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与之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外贸人才的缺口约为180万,仅广州外贸人才的缺口就达到了20万人,根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数字显示,2007年外贸人才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了25%。一方面,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比率不超过20%。大量的外贸企业认为,开设外贸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均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原则性的规定。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不相匹配,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反映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重点不突出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突出课程重点,就是要根据目标岗位对国贸类人才的需求,开设用得上、学得精的专业课程。笔者认为,重点不突出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开设过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据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时数占了30%左右,与外贸工作毫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占到了40%以上。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国贸专业三年总课时为2200学时。英语课总课时(包括大学英语精读216学时,商务英语72学时,外贸函电32学时,英语泛读72学时,英语口语72学时,听力108学时)共572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6%。就课时数而言,高职国贸专业的该门课程已经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和英语会话能力明显不足。

重知识体系建构,轻职业技能培养 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第一性的,其中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课程形式上,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人为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基础扎实了,才能学好技术。因此,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被过分强调了。连一些专业技能课,如国际货运、国际运输与保险也以描述性知识介绍为主,仅仅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一些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另外。一些宏观性很强的理论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被广泛开设,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上岗用不上”的尴尬局面,这种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外贸企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

内容陈旧,与时代不符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代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海关、税收、商检、外汇政策等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需要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并与之同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着大学本科教材的烙印,如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实务谈判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理论性很强,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图书市场的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约80%的国际贸易实务或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本还是沿用《UCP500》作为施教内容,而涉及进出口报关课程中的“报关人”、“滞纳金和滞报金最低起征额”等知识点,还是2006年以前的内容,明显滞后。因此,高职国贸专业教材内容过时,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职业针对性 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愈来愈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

[1] [2] [3] 

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外贸业务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外贸岗位衔接不够紧密。从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全面开设国际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不仅是区别本科教育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所必备。

内容重复,开课顺序不合理 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它从属于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门类。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每门专业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都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区域地理、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复,已经成为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国际结算与国际金融部分内容重复,国际货运与保险与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重复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学院的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而且这门课有排在一年级的,还有排在二年级的,更有在一年级就开设国贸实务谈判课的。以上课程安排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很难想象其中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各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国际货运等不同岗位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经过对外贸行业岗位的调查,笔者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突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业务接洽、外语表达、单证制作、商检报关、函电、运输保险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除了体现高职国贸的职业特性外,还要体现国贸的涉外性,除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商法类的课程。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沙龙等灵活教学手段,切实保障教学效果,使得高职国贸学生成为通晓外贸岗位实务操作、能运用国际惯例规避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降低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以外贸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课时安排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外语的应用技能、商务接洽技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技能、外贸应用写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市场开拓、外贸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应用、商检报关、跟单等;综合能力包括外贸市场分析、外贸公司管理、外贸产品销售、外贸团队管理等。在训练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外贸产品演示、外贸公司顶岗实习、模拟公司实训、单证制作训练、外贸心理素质训练、国际商务礼仪训练、外贸商务情报搜索训练等等。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实行现场的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关、银行、政府、货运商、承运人、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角色,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国际货物运输的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