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14

国贸实训总结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新文科;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新业态,成为我国稳外贸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与新引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教育部先后在中职、高职、本科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以破解人才短缺的困境。跨境电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新兴专业,走产教融合之路是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引领下,产教融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跨境电商专业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1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1.1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发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2020年11月,在山东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将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新文科建设对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跨境电商专业建设需要新文科理念的引领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电商等技术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在大力发展丝路电商的政策红利中成长为贸易畅通的新渠道。截至2020年5月,我国陆续分五批次在105个城市批复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然而,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供给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质量和规模。跨境电商专业是为了满足跨境电商行业迅猛发展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传统外贸转型发展,助力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等新需求和新国情背景下增设的新专业,因此必须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建设跨境电商专业。

2钱江学院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性探索

2.1深化产教融合,需在认知层面秉持一致的合作理念

校企之间深化产教融合的第一要务是双方秉持一致的合作理念,而理念的形成依赖前期扎实的合作基础,彼此在跨境电商领域的耕耘、经验与认知。(1)钱江学院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深耕多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早在2014年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开始探索与实践跨境电商人才培养;2015年,成立杭州综试区首个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创建在杭高校首个跨境电商学院;2017年,率先建设跨境电商“微专业”;2018年,跨境电商专业群获批为学院“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群;2019年,跨境电商专业群获批为杭州市新型专业群;2020年,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跨境电商本科专业的7所高校之一。学院构建了“以跨境电商专业群为核心,以微专业与英才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本科跨境电商专业建设,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2)国贸数字能为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浙江国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数字)是与钱江学院开展跨境电商产教融合的主要企业。作为跨境电商服务型企业,国贸数字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跨境电商新生态。2018年“麒麟计划”以来,立足于打造智能化服务平台“麒麟云”,建设100个以上跨境电商孵化园“麒麟阁”,形成线上“麒麟云”和线下“麒麟阁”联动的跨境电商生态综合服务平台。“麒麟计划”扎根产业集群,通过帮助企业快速布局全市场多渠道、培育孵化原始团队、对接优质业务资源等,助推中国制造走向海外,因此国贸数字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3)钱江学院与国贸数字在产教融合方面具有一致的理念。产教融合作为热词已被大众熟知,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摆在首位的就是合作理念问题。通过前期的合作,国贸数字愿意通过参与或承担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活动来获得或巩固其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钱江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认为人才供给必定要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意味着双方寻找到了产教融合的最大公约数。产教融合是钱江学院和国贸数字认可的合作之路,双方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双方迫切需要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级阶段进行转型升级,突破已有一个项目对接一个项目的点对点融合的合作模式,致力于建立“贯穿整个生命周期、覆盖整个生态系统”的置于产业带框架中的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新模式。

2.2深化产教融合,需在实践层面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在实践层面,产教融合需依靠双方共同构建的实践体系作为载体,以国贸数字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为依托,合力打造多层次递进式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专业导学、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周、专业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1)专业导学:进企考察,形成专业认知。专业导学是为大一新生初步认识跨境电商专业及提前进行职业规划而设置的环节。专业导学期间,学生进入国贸数字及其麒麟谷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跨境全产业链,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跨境电商专业的认识,激发求知欲,同时明确未来的岗位需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2)专业课程:校企共建,融合理论实践。课程是人才培养最微观的单位,但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钱江学院与国贸数字各自发挥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共建专业课程。鉴于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理论部分由学校统筹设计;鉴于企业讲师具有较强的实操技能,实践部分由企业师资完成。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品质,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操落地的教学条件,掌握最新的跨境电商发展前沿,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弥补在专业培养上的短板和不足。双方积极探索项目化、实战化、翻转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四进”课堂方案,包括网络资源进课堂、实训软件进课堂、业界精英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等。另外,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从评价的主体、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目前,共建的课程涵盖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运营、跨境电商视觉营销、跨境电商数字营销、跨文化交流、跨境电商财税等,拟推出跨境电商云学堂,辐射更多的跨境电商高校。(3)专业实践周:引企入教,提高专题能力。专业实践周是指在大三学期中间利用一周时间进行专题的跨境电商项目实践。通过实践周,引进企业项目,设置实战项目,通过引入企业师资开展教学指导,使学生实际接触跨境运营、营销、直播、物流与供应链等某一专题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钱江学院已与国贸数字开设“跨境电商品牌出海”“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专题实践周,帮助学生提高跨境专题能力、职场规划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4)专业综合实训:引企入校,定向培养人才。专业综合实训是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为期两个多月共计250课时的综合实训环节。整合国贸数字产业链上企业资源及其与跨境电商平台良好的合作资源,积极与亚马逊、eBay、Shopee和shopify等平台官方合作,签订人才培育项目,结合高校、国贸数字、平台的力量,为学生提供亚马逊、eBay平台和shopify及站外营销的实践教学与训练,为学生向职场过渡做准备。钱江学院已与国贸数字开设“国贸数字英才班”“eBayE青春”等实训班,实训项目参照企业培训科目,注重定向培养,为企业度身定制输送人才。(5)毕业论文:校企联合,倡导真题真做。毕业论文环节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聘请国贸数字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企业导师”,引导学生对园区企业的跨境电商运营、仓储、物流、供应链、智能仓储、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研究,践行真题真做,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3深化产教融合,需在发展层面拓宽合作领域

产教融合,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不应仅局限于人才培养体系中涉及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应拓宽到学生端的跨境竞赛与创业孵化、企业端的课题研究、教师端的项目培训等领域。(1)跨境竞赛与创业孵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跨境电商专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跨境电商的兴趣,还能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以跨境电商运营、数字营销等核心课程为载体,校企双方建立跨境电商专业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定期举办”的制度,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氛围,努力实现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全部覆盖,师生全员参与,培养质量全面掌控”的目标。创业孵化是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载体。采用“双导师制”为创业学生提供跨境创业辅导与创业服务,校内聘请精通创业理论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理论知识架构及创业思路;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实践导师,解决团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由国贸数字实现创业转化,直接引导在国贸数字创业部门落地,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将创业项目走向社会,又可以为相关园区吸引到更多的初创企业,带动园区的活力。(2)课题研究:助力跨境电商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跨境电商领域的专题讨论和研究,可有效帮助政府和企业寻找新出路、挖掘新思维,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和新业态更好地发展。钱江学院与国贸数字跨境电商研究院合作,探索未来跨境电商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针对麒麟谷旗下企业的困境,以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3)项目培训:培养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按照“走出去”的思路,学校选送教师到国贸数字或麒麟阁企业接受项目培训,在实践中锻炼跨境平台的运营技巧,独立站打造及站外营销工具的使用技能。学校鼓励教师选准一个方向、深入一个跨境平台、讲好一门核心课程、参编一本新形态教材、参加一个高水平科研教研项目,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按照“请进来”的思路,从国贸数字及麒麟谷中邀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行业专家,承担学生校内或校外的实训项目教学和创业孵化,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强、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的“双师双能”型跨境电商专业教学团队。

3钱江学院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构建

3.1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保持稳定持久运行,必须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激发学校与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学校输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既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最大动力,又是学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出发点。企业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在实施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国贸数字通过“订单班”“英才班”等合作模式,获得适合国贸数字或麒麟阁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还有利于树立国贸数字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其品牌知名度。钱江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邀请国贸数字参与跨境电商专业教学链全过程,与目前跨境电商专业培养方向一致,弥补了在专业培养上的短板和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实操落地的教学条件,掌握最新的跨境电商发展前沿。

3.2建立项目运行机制

深化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必须以项目为抓手,把合作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这是跨境电商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双方以“跨境电商品牌出海”实践周、“eBayE青春”英才班、“国贸数字”英才班等合作项目为抓手,搭建项目团队,确立项目的分管领导,针对具体项目成立工作小组。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同确定每一期项目的实施目标,制定每一期项目的实施计划。例如,在“国贸数字”英才班的项目中,企方主要负责提供跨境电商实训账号等技术资源,派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招募与遴选,跟进教学进度,制定教学周报。双方通过定期召开的项目沟通会,及时总结项目进展与成效,合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3.3建立协议约束机制

合作协议是保障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持久运行的前提,双方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协同发展”等原则,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课程构建、学科竞赛开展、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搭建、“麒麟人才基地”共建等八个方面确立合作项目,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严格按照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双方履行协议时,共同承担协同育人的使命,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企业要把学生视为企业的一员,共同维护形象,协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国贸数字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优化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提供的真实实训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师资互聘,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最终为社会培养与输送高质量的跨境电商人才。

4钱江学院跨境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成效

4.1构建了四年一贯制、全方位的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引领下,根据跨境电商行业前沿发展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依托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成果,钱江学院与国贸数字探索了四年一贯制、全方位的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从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等方面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该模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贯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时间维度上贯穿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大一的专业导学,大二大三的校企共建跨境课程,大三的专业实践周,大四的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论文及就业对接等环节。(2)涵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整个生态系统。在内容上涵盖了跨境电商专业建设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课题共研、跨境竞赛、创业孵化、项目培训等。

4.2形成了一批全域覆盖、成效显著的育人成果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国际贸易实训;Simtrade实训平台

1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项目化教学就是以一个“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实践教学和培训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学生围绕目标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监督员、辅导员和总结人员的角色协助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充分掌握。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建设性将充分的得到发挥,而教师将从传统的讲授教学活动中脱离,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1)教师活动采用项目化教学,教师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对整个教学方法有深刻的认识,更要对所操作项目有全盘的掌握。期初,向学生说明项目的目标、具体完成任务的要求、预期的困难等,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执行阶段;中期,则主要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好辅助和指导工作;后期,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效果测评和总结分析,便于帮助学生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并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一部可供学生随时查阅的百科全书或者滔滔不绝的传道者,而要退居次要位置,成为为学生的向导和顾问。2)学生活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贯穿始终,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和最终的评价等都由学生全权负责。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一项任务,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某个角色承担某一部分的工作,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要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并为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样一路摸索一路总结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的终极目标——对项目背后隐藏的知识进行挖掘和消化。项目化教学起初理论的提出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多用于工科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但其后很多应用型学科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也逐渐意识到项目化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革新,因此也在近年加以尝试和应用。国际贸易实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学科,因而项目化教学引入到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践中也就势在必行。

2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校外实训条件受限国际贸易的学习需要与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才有实际的意义,无论是贸易磋商、合同签订,还是报关报检、外汇核销,单纯地依靠教师讲授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然而,云南省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处于滞后的状态,尤其是我校处于滇中地区,不具备口岸带来的地缘优势。玉溪市内专门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的企业屈指可数,在为数不多的外贸企业中,其从业经验、标准规范都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硬伤。此外,相关的海关、银行、检验检疫机构等配套服务自然也大大受限。因此,受外贸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实习也就变得较为困难,寻找能替代或者弥补校外实训的方法也就迫在眉睫。2)校内实训软件种类繁多,实训教学方法与软件设计不匹配近年来,受制于校外实训的条件,很多高校纷纷青睐于校内模拟的实训平台和软件。目前,国内包括Simtrade、TDT、亿学等在线或离线应用总计多达100多种,种类繁多,而且偏重不一,这为学校在选择合适的软件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即使是采购了合适的外贸实训软件,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相应的师资,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更新,使得软件的作用大大折损。由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并与软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就成了现阶段解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一条路径。

3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意义

1)对教师的意义项目化教学的引入必然为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带来全新的格局,教师需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和认识本门课程的特点。国际贸易不再是拆分为函电写作、合同签订、海运保险、报关报检等部分来开展教学,而是将这一系列活动杂糅起来,综合应用的一个完整项目。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课程组织形式的转变,从原来逐个章节的讲解到现在综合问题的全盘规划;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过度。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必然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体系的综合把握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2)对学生的意义于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本身就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很容易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大大削弱学习的效果。而项目化教学将学生放到一个任务驱动的环境中,使得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的转变学习方式,自己设定目标、规划项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国际贸易模拟的平台里就如置身于真实的国际贸易操作环境中。当他们面临融资问题时,他们会想到从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前T/T进行款项预支;当他们经历海难或意外事故时,他们会更深切地体会保险险种选择的重要性;当他们整笔交易完成盈亏状况却显示为亏损时,他们会更重视下一笔交易利润核算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并设法解决让他们对相应知识掌握的更透彻,学习的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提供答案更为有效。此外,在项目合作中他们也能亲身体会团队合作,利益博弈等带来的乐趣。3)对学校的意义对学校,项目化教学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提供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内容、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整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

4Simtrade实训平台下项目化教学的主体框架

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是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学练习和专业实习应用平台,通过对整个外贸行业的流程和惯例的归纳总结,在互联网上建立仿真的国际贸易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国际贸易风险和乐趣的机会。参与Simtrade的贸易模拟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承担包括进口商、出口商、供应商以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共同组成虚拟的贸易环境。他们互相竞争,同时又彼此协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作方式,最终实现实践中学习的目标。在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构成条件中要求,项目要有清晰的任务说明,明确的成果展示,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直接相关。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的设计高度的契合了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具有开展教学的可行性。1)确定任务在确立任务阶段,教师首先需向学生说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的设计理念以及完成方法,帮助学生宏观上对即将面临的任务和需要使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并说明各角色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任务目标,包括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2)制订计划在这一阶段,教师就应该退居次要位置,把项目完成的最低要求、时间安排说明之后,放手交由学生来自主制订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被要求5周内完成至少4笔由不同支付方式、运输方式和贸易术语组成的交易。此时,学生要妥善考虑团队合作或者单独完成的利弊,磋商阶段应采取先发制人还是保持先行观望、认清市场的态度,以及定价策略要走薄利多销还是高报价高利润的路线……这一系列问题都应交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并最好能以书面计划的形式提交,便于学生在其后的操作中有蓝本可依。3)实施操作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计划逐步完成公司注册、函电写作、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以及善后的各个环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小结,发现各角色在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检查评估在Simtrade实训平台的成绩考核中,每个学生都要从单据填写熟练程度、业务流程熟练程度以及预算能力三个维度,包括基本资料、财务状况、库存状况、供求信息、邮件管理、业务能力以及单据制作七个层面来进行评定。此外,受制于Simtrade软件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以及在贸易纠纷中教师仲裁的结果差异,教师还应根据日常指导中对学生的观察来进行非系统的分数调整。通过人工和系统的综合评定给予学生实训成绩,并协助学生针对实训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在这一阶段,实验报告就成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教师进行统计分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5)结果应用最后,教师应把各个授课班级的统计结果存档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进行分析,更好的提升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5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提升

1)加强综合应用国际贸易实训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课程,更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前期课程的综合应用和检验课程。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融合了国贸实务、商务英语以及电子商务等三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将大一至大三所学融会贯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前期所学内容的遗忘是影响和限制实训操作效率的最大因素,此时,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回顾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学生过往章节拆分的学习使得他们对于整个流程感到陌生以及对各相关部门职能的关联性缺乏认识,因此,妥善的应用Simtrade的帮助系统来帮助学生搭建整体框架、梳理整个业务流程也是提升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要求项目设定本身必须有实际应用价值,Sim⁃trade软件的设计也正是实际外贸操作的仿真。学生要完成项目,就必须依托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开始入手,分析项目和实施项目。而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又不断的拷问学生之前所学是否真的符合现实操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发现脱离书本之外国际贸易有许多更深邃更有意思的活动。3)关注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学生填单的熟练程度是否随业务笔数的增多而变好,利润核算的准确性是否得到提升,财务和库存的有效平衡能否掌握其中的窍门等等,这些都是项目化教学在国贸实训应用中应该给予关注的地方。4)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使用Simtrade平台应该逐步摆脱知识只能向老师索取的观念。他们在独立的完成多笔业务中会发现,系统提示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周围有经验的同学成为了他们的导师,甚至是他们犯错误之后遭受的损失成为了他们的导师。学生自主的寻找贸易合作伙伴、自己制定谈判策略、自发的寻找融资渠道……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团队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优化教学效果的可测评性通过软件与教师的双重评分可以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公正客观性。国际贸易的实战能力并非简单的一张试卷和一份报告就能说明,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结合教学软件与教师日常观察的教学测评能更有效的衡量学生学习成果。

作者:夏晨兆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冬梅,汤天啊.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化教学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3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还未完全确立。体现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观念、目标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遗存过去专科教育的痕迹,对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思路、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问题尚未透彻理解和深刻把握,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专业的路径和方法还处于摸索之中,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动才刚刚起步。国贸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大多依照20世纪90年代的专业目标进行设计,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补,对专业面对的行业(企业)缺乏针对性,还没有确立科学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方案还未能达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国贸专业课程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诸多差距:很多主干课程仍然是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致使课程异动现象比较突出;还有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同时,专业教材建设比较滞后,由新建院校教师编撰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不多;盲目选用重点大学推荐的教材,对此类教材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往往考虑的较少;存在所选教材与教学大纲符合度不高的现象。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率较低,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力度明显缺乏。

(三)专业教育对实践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较快,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则相对滞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试验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基本达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水平还不高,专业教育中必修课的比重高、理论课程的比重高,实践、实训、实习课程的比重严重偏低。很多国贸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总教学量中不足20%,有的专业课程甚至没有安排课内实践,从而变成了纯理论教学。由于受实践经验不足和指导能力不强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新建院校的资源缺乏也限制了国贸专业实践课程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很多新建院校的实训设施严重不足、现有设备老化,有的实训设备甚至是二十年前的,很多已经无法使用、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因为实训软件昂贵而没有购买,如外汇交易软件,使得课程实训无法进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图书资料数量少、质量不高,网络资源建设滞后,相关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另外,产学研相结合缺少重要的实习基地,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到相关单位实习,达不到培养和锻炼实践技能的要求。

(四)专业教育过程中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1、新建院校尚未形成教风引领学风、学风促进教风的良性机制。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职工等全员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尚不完善,齐抓共管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还需要增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任重道远。

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提炼不够精确,对校园精神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高品位、标志性、影响力大的文化设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较为有限。对学生的人生规划的指导还不够得力,使得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的,很多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和规划。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存在旷课、迟到、不认真听课等现象。

3、毕业生专业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外贸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操作平台如阿里巴巴、谷歌、中国制造等外贸操作平台方面的知识不足,行业知识了解不多,对产品知识知道较少,理论课程授课中,与社会实际结合程度不够。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从事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知识与经济社会现实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现象。

(五)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需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虽然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规章制度,但各教学环节和支撑要素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一些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章制度不规范、执行不严格;教学质量评价队伍力量较弱,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存在着薄弱环节,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够健全。

二、现有问题原因分析

(一)历史和先天原因造成树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较慢。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实用技术性教育的认知和探索起步比较晚,进展也比较慢。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产业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直到教育部明确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前,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一直都是由高校自行尝试和探索的,这就造成了地方高校在该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新建本科院校之前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其办学理念尚未完全从专科院校的思路中调整过来,就立即进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中,因此造成大多院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存在先天不足。

1、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经验积累。这些院校由专科升入本科之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都是从专科层次脱胎而来,专业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适应与转型时期,把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规范运行与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注重本科教育基本规律和共性经验的学习、借鉴与运用,对于自身个性研究不足,经验有限。

2、专业建设中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律认识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后,如何正确把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律,进一步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特别是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学经验的积累、教育理论的升华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实施多以自我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缺少政府、社会、企业及专家等多方面的参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观念较弱,需要引入外部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的时候,往往担心太过麻烦,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外相关人士也缺乏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力。只简单征求少部分相关方的意见,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业标准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规格了解较少,对教学方法改进重视不够、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不善于总结积累和分析提高,没有认识到教材选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关系。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诸如“社会调查”、“就业实习”一类的实践课程,课程指导粗糙或不到位,实验教学中存在散乱、混乱而不加管理、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实践深度不够、实践质量得不到保证。采用学生分散开展专业实习模式的专业,因学院监控困难,致使部分教师指导未能真正做实做细,少数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不佳。

(三)专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积极。一是全员育人的意识还不强,对学风建设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职工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综合状态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问题多,引导教育少;批评指责多,帮助纠正少;二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力。在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地引导教师、职工指导学生的激励措施。学习、工作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具有的潜能未能得到深入地挖掘;三是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力度不大,一些课程拘泥于期末试卷考试,不注重教学过程考核。总体上严进宽出、淘汰率低,助长了一些学生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四是校园文化转型不够到位。本科建设初期,院校多把财力集中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对校园精神文化关注不够。实际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学风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学风建设的内在自律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没有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高度认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缺少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措施,教学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管理岗位缺乏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不够到位,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系统训练;教学管理人员忙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精力分散,对应用型高校教学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教学管理遇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起步较晚。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时间不长,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研究不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质量标准把握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准确性与完备性;部分教师对教学质量标准认识不到位,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学质量标准执行的水平和质量不高。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式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做到从学生入口到学生出口、从培养目标到目标实现的闭合型完整评价与监控;各种教学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不够及时,一些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的意识淡薄、效果不明显,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五)专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大多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学校一般都隶属于各省(市、区)的教育厅管理,院校的经费来源都是财政全供;院校产学项目一般很少或者刚刚起步,缺乏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新建本科院校又大多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忽视了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诸如国贸专业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长时间存在着人文社科多是软科学范畴、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错误观念,使得相关专业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教育改进措施

(一)以行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要自觉把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理念和价值取向,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重点围绕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深入研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学院全体师生深刻领会学校及学院的办学思想,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加大学习、锻炼、培训、提高的力度,着重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定位的认识;对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学校组织的“到国内外应用型大学访学等”活动,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并形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强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通过制度化的沟通会商制度和相应的工作待遇等形式,增强校外专家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实质性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一是通过对专业的评估,全面掌握专业的办学情况,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组织充分的论证,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制定对现有专业的优化和调整规划。通过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和培育新专业办学特色并举的模式,推动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大对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解决在办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三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坚持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通过引进、进修、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一线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新专业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对新专业建设的指导,邀请校外专家指导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的建设,指导新专业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活动,增加生均实验实习经费;五是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管理的力度,实施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全面推进新专业建设,不断提升新专业的整体水平。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在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前,必须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学业标准、知识能力结构、培养规格的调研活动。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课程评估制度,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主线,科学构建起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能力设计的要求,实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提高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符合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与优化,避免相近课程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围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分制改革,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学时和学分,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扎实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加强计划与监控,提高实践课教学水平。要加强对国贸专业教育中实践课教学计划管理,严格审核每门实践课的实施计划,拒绝空疏不实或存在漏洞的计划付诸实施,将问题消灭在计划未实施之前。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实践课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增进教师对实践课教学要求的了解,使教师充分认识实践课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注重与企业的结合,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合作教育等模式,探索符合地方院校自身特点的合作模式。在实施重要实践课教学之前,学院要对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实施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计划之前,邀请专家为指导教师传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摘要、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课指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对实践课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进一步丰富监控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做好全面检查工作,确保实践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继续加强对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课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支持教职工开展实践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活动,鼓励实践课在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学历人员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完善选拔机制,将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懂管理、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学管理岗位;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实现管理人员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完善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配套实施细则,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教材、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门组织的作用,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学生反馈等多种途径,围绕教学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薄弱环节,把科学管理、严格管理、规范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做到有制度、有落实、有监督、有反馈。

(六)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育人才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评价应立足高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由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社会监控体系,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互惠、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行业和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各类竞赛和教师的科研活动;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增开专业选修课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本学院科学的考核办法,改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严加管理,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完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及时征求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增强教学和管理的适应性。

作者:安乾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4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面对工学结合给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带来的新挑战,教师们应该适时进行知识调整,积极学习,自主发展,以期自如应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更高要求。

一、引言

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主要包含了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二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的开放;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的开放。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较为广泛,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美国(社区学院)、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是当今世界上较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

二、我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的现状

1.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教师虽然有较好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功底,可一旦置身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之中,与他们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便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首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追求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而传统“三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两者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教育要求、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次传统教学倡导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工学结合倡导的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

2.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进一步探索这种实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我国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吸引力不足,外贸工作又是政策性、操作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外贸岗位相对于生产企业岗位所需的工作人员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多数是流于形式。

3“双师型”教师和具有商务背景知识的教师不足。现有的师资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机会在企业进行较为长期的顶岗锻炼。教师实训技能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国外三种职教培养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以美国(社区学院)、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产生于二战后,现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体系是完全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之上的教育和办学体系。其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澳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TAFE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TAFE学院前身是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最早的技术学院距今已有100年历史。至1973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将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联系起来,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专门从事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经历30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已成为全球成功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之一,并且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四、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和借鉴

了解以上三种模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多样化。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以企业为本,按岗位要求培训;二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教育主体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双轨制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各种培训。除这三类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外,还有多种新的培训方式与之并存,如产学合作培训、国际联合培训、驻外培训、岗位轮换培训、逐层选拔培训、互联网络培训等。

2.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的能力主要有:组织实施工作业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的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需密切关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根据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状况来决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4.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师资培训,为解决师资问题,各国在培养高质量的专职教师的同时,也形成了较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特别对于从企业聘请的专职教师,其职称、待遇应与其在企业所获职称无缝对接,无需从教师系列重新评审。

5.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指导。为解决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就业的矛盾,各国均重视职业指导,设立职业指导标准,部分发达国家设立专业职业指导员考试,颁发职业指导专业证书。

6.普遍采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模拟公司或模拟工厂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导向的教学理论,其目的是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边学边用,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一方面在宏观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另一方面在资金的投入上,如征地、基建、实训设备等主要硬件设施建设都应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五、工学结合模式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

1.自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现教师发展理念的创新。在新形势下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师本身应从个体完善、自身发展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高职院校教师尽快从“要我学习”转变到“我要学习”的理念上来。

2.自主参与教学研究。实现教师发展、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是一个艰辛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认识和自觉的实现。自觉的认识是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去接触理论,理解理论,让其更好地为自己的研究作铺垫;自觉的实现是要教师积极地开展各种具有开放、动态、深厚和丰富意义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

3.自主参与工学结合教学研究。使“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教师真正看清自己所经历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自己的发展主人。

4.自主反思教学。学会自我发展、反思教学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核心因素和动力之源。工学结合迫使老师们不得不重新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反思,探索和尝试“教、学、做”三者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5.自主培训。自主培训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是高职国贸实务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相关材料,请教他人或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或到企业和相关单位实践学习;记下学习所获或参加相关培训。每位高职国贸实务专业教师都应该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地进行。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5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安排是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论述该专业顶岗实习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技能培养是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不少高职院校也已开始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工学结合”精神的实践表现之一。

2顶岗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与一般职业人一样,从事生产性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也就是说,岗位实习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按照“准员工”要求实际操作,进行岗位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刘合群等,2005)。

3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国际贸易类的工作岗位按工种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偏向技能型、应用型,这恰巧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高职国贸专业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适应目前外贸类岗位需求的情况,这意味着国贸类专业在高职专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顺应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外贸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必要环节。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合理的顶岗实习安排能够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学习相结合,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高职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基本都有“工学结合”的实践,大部分院校是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的“毕业实习”,有些学校则除了毕业实习外,还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不论是毕业实习还是顶岗实习,其实质都是“顶岗”学习,在此,我们统一叫做“顶岗实习”。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最常见的教学体系模式是“2+1”模式或“2.5十0.5”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安排学生半年或者一年的校外工作体验。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安排的“2+1”模式或“2.5十0.5”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2+1”模式或“2.5+0.5”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顶岗实习被安排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结束,马上进人毕业就业状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更早地进人社会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但这却并没有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精神付诸于最佳的行动。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夕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但它仅仅是提早了学生就业的时间,让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人社会工作,却并没有从整体上起到培养高技能型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利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结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学生校内阶段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在人学后的前两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大三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目标开始明确,但却没有了在校集中学习的机会。

顶岗实习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整体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欠佳。

4.2顶岗实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明确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属高职热门专业之一,每届学生数量较一般专业大,且由于外贸类的公司大多是小型公司,每个公司的人才需求的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很难像理科专业一样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了使学生找到顶岗的单位,大部分学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与学校单位推荐相结合安排顶岗实习单位,且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单位类型及岗位要求把握并不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无法对学生作出严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只能模糊定义。

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向不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根据笔者简单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使用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安排的高职院校,其国贸专业的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就是可以提早工作,早点就业,早点进入社会。显然,想通过目前这样“顶岗实习”安排达到高职国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乐观。

4.3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安排之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但如上所述,由于国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较分散,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不高,且并不一定专业对口,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上并不重视。一般会随机分配学生给相关老师指导,指导老师也只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了解下情况,偶尔也会下企业进行查看,但由于现场指导时间短,没有集中性指导,学生间缺乏交流,指导效果一般。

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是否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把关非常重要的影响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只有通过教师的点播与指导,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在顶岗指导上的不重视,投人不足,使实习指导只停留在与学生保持联系的表象管理上。

4.4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欠佳

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以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但大部分院校在这两方面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

由于实习指导的分散性,校外指导的难度较大,资金投人要求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该方面的投入均有较大缺口,一般学校仅对集中组织的大批量学生的实习派出带队教师,大部分情况下不安排老师专门负责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而是由教师一边在校内任教,一般兼职担任校外顶岗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上的欠缺,学校对指导教师无法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则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变成了对顶岗实习资料上交的表面文章。

5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改进的建议

目前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卜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处于顶岗实习实践的起步阶段,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度还不够。但高职教育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各高职院校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前审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是关键。在资金能到位的情况下,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如下改进:

5.1时间安排:大学末到大学中

要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与成长,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将以往定在大学末(毕业前)改为大学中。目前也有高职院校有这方面的实践,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采用“1+4x0.5秋去、春回”模式,将大二的第一学期和大三的第一学期作为学生顶岗的时间(匡希龙、王章华,2007),也有学校把该模式叫做"3111”模式(山颖,2008);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游专业则采用“1.0十X+Y模式(王婷,2008),将顶岗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这些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顶岗与校内实习交叉进行,改变了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

国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可以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学生在一年学习后对基本的外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可安排其在外顶岗实习。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上的不足,明确接下来校内学习的目标,校内学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立竿见影。

5.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分别制定

理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都集中安排,学生轮岗学习,其教学目标明确。但文科类的,由于集中安排不可实现,岗位适应期长,一般不适合轮岗,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的要求不一,很难统一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按岗位定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教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并让学生做相关的性格测试及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以心理、技能测试结果提示的该学生适合的岗位走向为主导,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细心、安静的同学)、业务组(活泼、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跟单组(灵活、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最终进行目标考核。为避免学生因对岗位或自我性格的错误认识而选错组,可以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换组,但每人只能申请一次,换组之后其学习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改变。

这样的分组定岗、按岗定目标的安排可以改变以往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明确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明确化及顶岗实习考核的明确化,并且这样的分组顶岗还可以达到因人制宜的国贸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5.3学生指导:分组定人指导、集中定时指导

“分组定人指导”指的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有助于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集中定时指导”指的是按一定的频率,如每两周回校一次进行集中交流与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调整学生回校的次数与时间。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国贸专业顶岗,或者说文科类专业分散顶岗实习,教师指导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集中回校指导是学生间交流提高的有效途径,交流后的教师总结也会更加地有针对性,有望提高指导效果。

5.4顶岗教学管理:学生实习质量、教师指导质量两手抓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解决资金投人问题是根本,只有资金上充裕,才能合理安排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老师才有精力、有动力将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在资金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学校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学生实习的质量及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监管与考核。在学生实习质量上,应该通过校内及企业指导老师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负责定时集中对学生指导。企业的指导老师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提高实习的效果;校内指导老师定期组织的校内交流指导,则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实习的总结,对专业知识做更广的延伸,另一方面校内集中指导还可以让同一组的同学增加交流,促进学生对其工作岗位的理解与学习。另外,校内指导方面,学校甚至可以安排不同组同学之间的交流环节,以让学生对外贸岗位有更全面的理解。在教师指导质量上,通过校内、校外教师互相督促,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将起到使顶岗实习事半功倍的功效。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6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安排是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论述该专业顶岗实习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技能培养是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不少高职院校也已开始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工学结合”精神的实践表现之一。

2顶岗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与一般职业人一样,从事生产性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也就是说,岗位实习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按照“准员工”要求实际操作,进行岗位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刘合群等,2005)。

3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国际贸易类的工作岗位按工种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偏向技能型、应用型,这恰巧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高职国贸专业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适应目前外贸类岗位需求的情况,这意味着国贸类专业在高职专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顺应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外贸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必要环节。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合理的顶岗实习安排能够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学习相结合,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高职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基本都有“工学结合”的实践,大部分院校是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的“毕业实习”,有些学校则除了毕业实习外,还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不论是毕业实习还是顶岗实习,其实质都是“顶岗”学习,在此,我们统一叫做“顶岗实习”。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最常见的教学体系模式是“2+1”模式或“2.5十0.5”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安排学生半年或者一年的校外工作体验。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安排的“2+1”模式或“2.5十0.5”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2+1”模式或“2.5+0.5”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顶岗实习被安排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结束,马上进人毕业就业状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更早地进人社会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但这却并没有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精神付诸于最佳的行动。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夕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但它仅仅是提早了学生就业的时间,让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人社会工作,却并没有从整体上起到培养高技能型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利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结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学生校内阶段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在人学后的前两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大三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目标开始明确,但却没有了在校集中学习的机会。

顶岗实习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整体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欠佳。

4.2顶岗实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明确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属高职热门专业之一,每届学生数量较一般专业大,且由于外贸类的公司大多是小型公司,每个公司的人才需求的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很难像理科专业一样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了使学生找到顶岗的单位,大部分学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与学校单位推荐相结合安排顶岗实习单位,且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单位类型及岗位要求把握并不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无法对学生作出严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只能模糊定义。

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向不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根据笔者简单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使用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安排的高职院校,其国贸专业的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就是可以提早工作,早点就业,早点进入社会。显然,想通过目前这样“顶岗实习”安排达到高职国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乐观。

4.3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安排之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但如上所述,由于国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较分散,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不高,且并不一定专业对口,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上并不重视。一般会随机分配学生给相关老师指导,指导老师也只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了解下情况,偶尔也会下企业进行查看,但由于现场指导时间短,没有集中性指导,学生间缺乏交流,指导效果一般。

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是否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把关非常重要的影响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只有通过教师的点播与指导,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在顶岗指导上的不重视,投人不足,使实习指导只停留在与学生保持联系的表象管理上。

4.4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欠佳

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以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但大部分院校在这两方面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

由于实习指导的分散性,校外指导的难度较大,资金投人要求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该方面的投入均有较大缺口,一般学校仅对集中组织的大批量学生的实习派出带队教师,大部分情况下不安排老师专门负责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而是由教师一边在校内任教,一般兼职担任校外顶岗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上的欠缺,学校对指导教师无法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则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变成了对顶岗实习资料上交的表面文章。

5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改进的建议

目前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卜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处于顶岗实习实践的起步阶段,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度还不够。但高职教育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各高职院校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前审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是关键。在资金能到位的情况下,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如下改进:

5.1时间安排:大学末到大学中

要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与成长,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将以往定在大学末(毕业前)改为大学中。目前也有高职院校有这方面的实践,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采用“1+4x0.5秋去、春回”模式,将大二的第一学期和大三的第一学期作为学生顶岗的时间(匡希龙、王章华,2007),也有学校把该模式叫做"3111”模式(山颖,2008);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游专业则采用“1.0十X+Y模式(王婷,2008),将顶岗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这些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顶岗与校内实习交叉进行,改变了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

国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可以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学生在一年学习后对基本的外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可安排其在外顶岗实习。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上的不足,明确接下来校内学习的目标,校内学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立竿见影。

5.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分别制定

理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都集中安排,学生轮岗学习,其教学目标明确。但文科类的,由于集中安排不可实现,岗位适应期长,一般不适合轮岗,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的要求不一,很难统一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按岗位定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教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并让学生做相关的性格测试及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以心理、技能测试结果提示的该学生适合的岗位走向为主导,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细心、安静的同学)、业务组(活泼、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跟单组(灵活、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最终进行目标考核。为避免学生因对岗位或自我性格的错误认识而选错组,可以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换组,但每人只能申请一次,换组之后其学习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改变。

这样的分组定岗、按岗定目标的安排可以改变以往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明确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明确化及顶岗实习考核的明确化,并且这样的分组顶岗还可以达到因人制宜的国贸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5.3学生指导:分组定人指导、集中定时指导

“分组定人指导”指的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有助于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集中定时指导”指的是按一定的频率,如每两周回校一次进行集中交流与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调整学生回校的次数与时间。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国贸专业顶岗,或者说文科类专业分散顶岗实习,教师指导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集中回校指导是学生间交流提高的有效途径,交流后的教师总结也会更加地有针对性,有望提高指导效果。

5.4顶岗教学管理:学生实习质量、教师指导质量两手抓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解决资金投人问题是根本,只有资金上充裕,才能合理安排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老师才有精力、有动力将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在资金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学校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学生实习的质量及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监管与考核。在学生实习质量上,应该通过校内及企业指导老师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负责定时集中对学生指导。企业的指导老师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提高实习的效果;校内指导老师定期组织的校内交流指导,则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实习的总结,对专业知识做更广的延伸,另一方面校内集中指导还可以让同一组的同学增加交流,促进学生对其工作岗位的理解与学习。另外,校内指导方面,学校甚至可以安排不同组同学之间的交流环节,以让学生对外贸岗位有更全面的理解。在教师指导质量上,通过校内、校外教师互相督促,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将起到使顶岗实习事半功倍的功效。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7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通常是指人们在各种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在我国,商务英语也称外贸英语(ForeignTradeEnglish)。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也在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社会生活当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繁荣。商务英语作为大学里的一门独立专业应运而生。然而,在实际中,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却遭遇瓶颈期,主要表现为学生语言能力不足以及跨文化知识的欠缺。首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从入学便接受专业课程训练,不仅包括英语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等基础课程,还包括外贸函电、国贸、市场营销等进阶课程,可即便这样也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更别说时时保证语言的得体运用了。据调查研究显示,在一些常常使用英语的外企中,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都有超过一半人数无法在商业谈判和磋商中遇到冲突时自如地运用英语据理力争,维护公司利益;还有很多毕业生不知如何在一些诸如商务宴会等正式场合运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语气与客户进行交流。其次,语言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还应该多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对于国际商务活动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个人素质,它可以促进商务活动中交际双方的思想沟通,有助于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误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不快数不胜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差异,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损害国家的利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极其重要。

二、坚持语言教学为基础,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课堂

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首先应该打好语言这一基础。扎实的语言基础不仅包括语音语调等语言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使用能力。“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语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不论研究什么,英语这个看家本领不能丢。”坚持语言教学为基础,就是最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使用能力,主要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和文本层面来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使用地道的搭配进行听、说、读、写、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本不同情境之下的语言使用,从而整体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然而,语言学习必须要与文化学习相融合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水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并时间外国文化”。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主动有意识地将外国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以交换名片为例,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称谓和专业词汇,也不应该仅仅是“Mynameis…,thisismycard.”\“Pleaseallowmeto…”等这些常见的句型,而应该更深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其背后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

三、对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1.树立教师的文化意识,明确文化和语言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时刻走在科学最前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明确新时代的商务英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语言教学,教师本人首先就要树立一种文化意识。2.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锻炼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学生听的哑巴式英语”,多利用情景教学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性,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通过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置任务目标,学生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做出相应的对策和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并且得出总结。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尽可能还原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体验不能商务情境下会使用到的商务沟通技巧;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语言上和非语言上的差异,教师需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给予正确指导。任务完成后需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避免再次犯错。同样的,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丰富商务英语课堂,通过设置一些由于跨文化所产生的问题案例给学生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改善教学环境。如今已经有部分高校建立起了配合语言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如英语情景教室、礼仪实训室、模拟商务接待室、模拟商务谈判室和商务英语资源数据库等,这些实训室的设施配套齐全,实训目标明确,能够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的商务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可想而知。然而,现在已经建立语言实践实训室的学校还是不多,尽早在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普及语言实践实训室也是当前一大迫切需求。

四、结语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又熟悉各国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习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满足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8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专业资格认证是从事外经贸业务活动的基础,是包含认证咨询、考试报名、组织培训、证书颁发、注册登记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实施的过程,社会上通常也把这一系列过程简称为相关范围的某一资格考试。在入世后的新环境下,国贸专业资格认证已经成为衡量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测评模式,无论对学生求职、企业招聘还是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贸专业资格认证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影响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种贸易活动、争端都更为频繁,对从业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业资格认证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从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入世后随着进出I:1经营权的放宽,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纷纷进入外贸行业,对国贸从业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往往需要毕业生通过一种或多种专业资格考试。

(2)随着机会的增多,企业为了考察毕业生的专业功底,更注重其专业资格认证的成果,对其在业务熟练程度、外语水平、产品知识、贸易争端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切实的要求,希望“来即能用,用既有效”。

(3)资格认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取得相关岗位的“通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拓宽视野,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其通过资格认证进一步切实的理解其重要作用和企业的入职标准。

由于国际贸易的特殊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应用型技能而不能适应实际业务需要,难以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大多院校在发展专业技能认证领域的准备还不充分,企业也难以直接获得经过专业认证的基础性人才,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使得国贸领域的从业人数多,但综合素质高,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缺口较大。

因此,针对国贸专业领域开展并实施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对于学生培养、学院发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独立学院未实施国贸专业资格认证的主要原因

国际贸易领域内的专业资格认证根据涵盖范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较广的资格认证考试,主要包括:外销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主要特点是涉及面广’对知识面、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要求较高;另一类是针对性较强的资格认证考试,主要包括:报关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从业资格、报检员等,具有针对性、专一性的特点。

当前独立学院未实施国贸专业资格认证的原因如下:

(1)独立学院是从原来公办院校的二级学院演变而来,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借鉴原来母体学校的办学经验,在其专业风格和设置方面大多延续母体学校的办学特色。有的独立学院开设专业以理工类更具特色,经管类相对普通;有的独立学院文科基础较好,但因为学院成长历史较短,从人员、师资、资金、后勤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资源配置也需要进行优化,在加强国贸领域的专业建设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开设有国际贸易方向的相关专业,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等,但在师资力量方面都是以年轻教师为主,具有丰富实际业务经验的老师较少,对于专业资格的重要性和项目实施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也不是非常深入。

(3)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经历了由少至多的发展过程,由于早期生源较少,学院也无法与相关机构就专业资格认证在学生中实施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无法把专业资格认证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化、实践化,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认知、了解和参与上一直存在诸多例如选择认证种类、现场确认、寻找报名点、购买教材、参加培训、证书注册等实际问题。’

三、实施国贸专业资格认证的有利因素

(1)学生培养方面

就业是毕业生步入社会面对的首要问题,虽然学生对资格认证的种类、特点、应用范围等内容了解不一定很具体,但是通过考试获取一种或者多种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是大多数学生都具备的基本意识,所以学生中对资格认证考试有很大的需求,通过了解“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等一系列思考,也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社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另外由于独立学院大多离市区较远,学生在考试、报名、培训及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便,因此由学院组织实施资格认证,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便利。

(2)师资培养方面

独立学院的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干力量,大多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有限的实践经验,通过实施资格认证,可以有效的使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一方面通过整个项Ilf的实施锻炼其在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提高教学水平,更切实的感受到社会竞争,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

(3)学院品牌建设方面

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品牌,品牌建设包含硬软实力多方面,通过开展专业资格认证,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与否直接影响学院声誉,其次实施专业资格认证加学历教育的“双证式”培养模式,更容易得到学生家长的信赖和支持;最后可以通过取得专业资格主考单位的授权,成为在学院所在地区获得授权的指定考点或者培训点,这样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品牌竞争力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四、实施国贸专业资格认证的步骤与可行性

实施专业资格认证可以一举多得”,使学生、企业、学院三方面受益。具体步骤与可行性分析如下:

1.资格认证的概念与开发

(1)在学生中调研,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资格认证的种类,使其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实施问卷调查(关于项目种类、培训时间等),最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院系组织讨论实施的可行性,主要包括:根据考试时间和应用范围分别开设考试项目的种类;培训机构的接洽;实施时间和针对年级等。

(3)培训机构的联络与选择,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教材以及培训价格的议定,由于在校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在培训费用的问题上需要由学校和机构协商,降低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

(4)培训机构选定后,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考试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

(5)当报名工作结束后,开始培训辅导报名和时间安排等工作。由于资格认证涉及到毕业求职环节,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有很浓的兴趣,学生的需求就是资格认证实施可行性的前提保障。

2.实施与控制

(6)培训报名工作结束后,开始按照课程表进行专业培训,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掌握认证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点,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培训工作一般需要经历数月时间,因此需要安排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注重培训的方式方法,以帮助其通过资格考试为首要目的。

(7)培训内容结束后需要准备考试工作,有的资格考试时间为2天,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学生考试当天的交通与安全问题。该阶段重点在于师资,主要由培训机构安排有丰富实训经验的老师,同时对于独立学院自己的青年教师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的公办院校经过发展已经成为一项或多项专业资格认证主考机构的指定培训考试单位,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和借鉴的。

3.收尾阶段

(9)证书的领取发放与注意事项

资格认证考试结束后学生可以自行从网上查阅自己的成绩,这个阶段需要做好资格证书的领取与发放工作。由于国贸专业资格认证具有特殊性,例如外销员等资格需要定期年审与注册,报关员与报检员资格必须寻找接收企业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等等,关于注册年审的内容需要由以后的就业单位办理,但是学院需要向取得专业资格的学生说明具体情况,同时对于其毕业后办理相关审核手续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

(1O)总结

证书发放完毕后,资格认证的实施过程基本结束,这时需要重新进行组织讨论并在学生中调查反馈,真实的了解其意见与需求,总结经验与利弊得失,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9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国贸实训总结范文篇10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5]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4).

[6]陈燕: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