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0 09:08:31

税源调查报告

税源调查报告篇1

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xx年对我县的x户企业xx年度的税收、财务情况作了调查,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测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样本企业总体情况

(一)、企业分布情况

根据xx年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全县共选取样本企业x户,分别代表不同类型、不同产品、不同规模的企业,并尽可能地选择上一年度被调查的企业,保持样本企业的连续性。

1、样本企业经济类型

xx年度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各种经济类型在被调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责任公司占x%;私营企业占x%;国有企业占x%;集体企业占x%;股份有限公司占x%;其他内资企业占x%;外商投资企业占x%。

2、样本企业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企业的比重较大,占总户数x%,第一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占总户数的x%,原创:第三产业的企业户数占总户数的x%。(见下表)。其中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占总户数的x%、制造业占x%、电力、燃气生产、供应占x%。

产业

户数

比例%

第一产业

x

x

第二产业

x

x

第三产业

x

x

(二)企业资产状况及经营情况

1、企业资产总量

xx年度被调查企业资产总额为x万元,其中:流动资产x万元,固定资产x万元,长期投资x万元。全县企业资产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在全县x户企业中;4户中型企业资产总额x万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x%;x户小型企业资产总额x万元,占x%。

2、经济效益情况

从全县样本企业整体情况看,x年度实现销售(营业)收入x万元,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如下:

(1)、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从被调查企业来看x户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x户小型企业实现利润x万元,占x%。

(2)、x户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

(3)、在第二产业中,x户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x户采矿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x户电力、燃气生产供应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

(4)、在第三产业中,x户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

3、企业负债情况

xx年度被调查企业负债总额为x万元,资产总额xx万元,资产负债率为x%。其中中型企业负债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负债总额的x%,小型企业负债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负债总额的x%,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中型企业负债率为x%;小型企业为x%。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中型企业。

二、税源分析

(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分析

x户被调查企业xx年度应缴企业所得税额为x万元,占各税合计的x%。其中内资企业xx年度应缴企业所得税额为x万元,占各税种合计的x%;外资企业为x万元,占各税种合计的x%。内、外资业所得税占各税合计比例对比表

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万元)比例%

内资企业x

外资企业x

合计x

根据分析,我县内资企业提供的所得税仍占重要地位。

(二)按经济类型分析

xx年度x户企业各项税收合计总额x万元。内资企业提供的各项税收合计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x%。其中国有企业提供的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集体企业为x万元,占x%;有限责任公司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股份有限公司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私营企业x万元,原创:占全部税收的x%;其他内资企业x万,占全部税收的x%;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各类企业各税合计数据表(按经济类型)

经济类型各税合计(万元)比例%

一、内资企业x

(一)国有企业x

(二)集体企业x

(三)有限责任公司x

(四)股份有限公司x

(五)私营企业x

(六)其他内资企业x

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x

合计x

从表中看出:股份制公司提供的税源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提供的税源居重要地位,股份制企业之所以占比重较高,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股份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股份制企业占比重较大。随着近年来各级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外资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按产业结构分析

xx年度我县第一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第二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第三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从数据看,我县第二产业在税收收入中占主体地位,提供税收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导致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也偏低。我县第三产业税收收入与第二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大对各项政策落实扶持的力度,把第三产业培植成我县税源增长点。

三、税负分析

(一)按产业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xx年我县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是x%,实际税负是x%。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x户样本企业进行测算,得出xx年度各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第一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第二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第三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由此看出第三产业的实际税负最高并且和名义税负基本持平。第一产业税负最低。

(二)按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

按经济类型分类标准,对抽调的x户企业进行分析、测算,得出x年度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水平(见下表)。

xx年企业所得税税负情况表(按经济类型)

项目名义税负%实际税负%总体水平x

一、内资企业x

(一)国有企业x

(二)集体企业x

(三)有限责任公司x

(四)股份有限公司x

(五)私营企业x

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x

(一)港澳台投资企业x

(二)外商投资企业x

从表中数据看出(1)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低于名义税负x个百分点。xx年度内资企业名义税负x%,实际税负x%。(2)外资及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税负比名义税负x个百分点,xx年度外资企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x%。(3)不同类型的内资企业实际税负有较大差距。

(三)按企业规模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

按照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进行分析测算,得出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水平。

项目名义税负实际税负

总体税负x

中型企业x

小型企业x

根据测算结果看出中型企业实际税负高于小型企业,也高于调查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1、我县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较大,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内资企业实际税负x%,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际税负高出x个百分点,,所得税政策上的不一致,使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税源调查报告篇2

位于中部,全县国土面积达2695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绕,不但竹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林地面积达400万亩,而且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38种,主要包括:萤石、铁矿、石灰石、煤炭、粘土等。从理论上看,资源税应该可以成为县地方税源中的支柱税种和重要增长点。但从实际征收数据分析,资源税在地方税收总量所占比例极小,对地方财政效应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是地税部门征收管理上的原因呢?还是资源本身开发的规模和总量所限?为此,我们对地方税收资源税征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剖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包括:(1)原油;(2)天然气;(3)煤炭;(4)黑色金属矿原矿;(5)有色金属矿原矿;(6)其他非金属矿原矿;(7)盐。从上述表列中可以看出:县资源税征收范围主要集中在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三类,应税的矿产资源品目则包括煤炭、铁矿石、萤石、石灰石、粘土、沙卵石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并不属于地税部门资源税征收范围,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并不征收资源税。依照现行税收政策,只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的转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征收营业税。(二)虽为竹木资源大县,但竹木资源也不属于地税部门资源税征收范围。从地方税收结构来看,“绿色金库”的优势还有待充分的发挥,特别是竹木资源大多作为原材料被输送出境,没有产生税收效应。

二、资源税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资源税总量有限,相对于资源丰富的县而言,其资源税税收效应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受资源开发企业的开采规模所限制。如煤炭资源近几年开采规模仅3万吨左右;四家铁矿石开采企业最多年份开采精铁粉仅有3.3万吨,相对、等县铁矿石的开发量而言少之又少;石灰石开采企业和业主有37家,但只有鹰鹏水泥、国丰化工两家企业能够按开发数量申报缴纳资源税,其余35户私人业主因开采地点零星分散,资源税税源零星分散,地税部门征管难度大,征收效果甚微。

(二)矿产开采业主交易手段多种多样,给税收征管增加了难度。由于矿山业主经济成分多样,经营渠道宽泛,既有采矿主采矿直接销售的,也有选矿主单纯选矿销售的;既有采矿后连续选矿再销售的,也有专门从事矿石买卖的。同时开采业主结算方式灵活,现金交易频繁,加上一些业主纳税意识淡薄,认为少交税就是多赚钱,偷税是本事,缴税是无能,不少业主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不能主动、如实申报应纳税额,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手段偷逃税款,造成资源税税款流失。

(三)矿产开采业主财务核算不健全,征税证据很难获取。矿产开采行业除少数开采企业财务制度健全外,大多数开采业主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真实,生产、销售数量不实,申报税收只开采凭业主报多少就算多少,很难掌握其销售数量,税务部门采用以票控税也只能控制已开具销售发票的销售数量,对未开具发票部分的开采数额无法核实,征税证据很难获取,因此偷漏资源税现象较为严重。

(四)“粗放征收,疏于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查账征收企业税收管理的第一手材料主要是来源于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资料,对企业开采矿产品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信息的参考度不高,致使资源税管理针对性不强。征收环节只对纳税人的申报情况进行逻辑审核;管理环节只对纳税人的涉税事务进行管理;稽查环节只对有违法嫌疑的纳税人进行查处。而对开采企业的申报和涉税事务进行经常性、实质性的调查分析这一影响征管质量根本的日常工作却很少投入精力,从而导致对资源税的税收征管质量不高。而对核定征收资源税的税收管理,税额征收标准和产量按地税部门人工推算出的税额进行核定,没有相关机构对矿产开采的产量实行监控,各开采业主只按地税部门核定的税额进行申报,对超过核定定额部分没有主动进行补报,地税部门由于缺乏证据,也没有进行补征和追征。

(五)部门之间协作关系不够协调,步调不一。地税部门与乡镇财政部门、公安火攻材料审批部门、物资火攻材料发放部门等部门的协作关系也存在不够协调,这也是导致地税部门对开采业主实际经营情况掌握不到位,征管手段不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资源税征管的思考

(一)进一步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对石灰石、块石税收由乡镇改由县物资总公司,县物资总公司在发放炸药出库时,按2012年8月县政府出台的《县石灰石矿山整合工作实施意见》(永府办字[2012]116号)规定的标准税款。同时加大当地乡镇政府的协税力度,责令各开采业主按月将石灰石、块石的过磅吨位数量报送当地地税部门备案,以便地税部门加强对石灰石、块石等资源税的税源监控。同时,地税部门应定期将企业领用炸药数量与乡镇、公安、物资部门掌握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堵塞征管漏洞。

(二)强化税务登记,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漏征漏管户发生,地税部门应按照普遍登记、属地管理原则,切实落实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加强对矿产开发企业和私人业主的税收管理,及时掌握各开采业主的生产经营情况及矿产品资源市场行情,建立健全矿产品生产经营纳税人的纳税档案管理,对矿产资源税收实行“户籍式”管理,将开采业主的姓名、矿产品名称、开采地点、开采时限、开采矿产的数量、品位、销售价格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分乡镇、分矿种、分户建立矿产资源动态税源管理台帐,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同时要严格资源税征收标准,不管是地税部门直接征收的矿产资源税,还是委托其他部门的矿产资源税,都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和《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列资源税征收项目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征收标准进行税收征管,防止跑、冒、滴、漏行为的发生,减少税款流失。否则,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规范收费许可,实行税费分离。对矿产资源业主的收费项目,政府部门应规范收费许可,杜绝行政规费挤占税收或将代收税额不及时足额解缴地税部门的现象发生,确保国家税收能及时足额缴纳入库,降低采矿业主的开采成本,防止出现行政规费挤占国家税收现象。

税源调查报告篇3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各项政策规定的全面检验,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早布置和开始行动。今年的汇缴工作要坚持以总局企业所得税管理“二十四字”方针为指导,紧密围绕省局“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汇算清缴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所得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加强分类管理,优化纳税服务,规范汇缴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开展对汇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使汇缴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年度汇缴工作质量。

二、有效组织,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汇缴宣传、培训和辅导

一是在宣传培训的内容上,各单位要根据省局在内网设立的“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专栏”中提供的相关政策、提示与数据,结合本地管理要求,在汇缴申报前做好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解释辅导、汇缴程序的宣传培训和纳税遵从风险提示等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所得税新政策和网上申报有关变化事项的辅导,对中小企业、文化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等国家重点支持的企业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将汇缴政策宣传培训到位。

二是在宣传培训的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场所、网络报刊媒介开展工作。根据纳税人需求,及时举办汇缴政策集中培训、纳税申报填报讲评、税企座谈会等宣传活动,接受纳税人电话、网络或现场咨询,解答纳税人提出的问题,对适用特殊政策的重点企业要派专人辅导,主动送政策上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相结合深入宣传税收政策。各单位面上集中培训工作要在3月底前结束,为纳税人提供咨询、解答、个别辅导等针对性的宣传服务工作则要贯穿于整个汇缴始终,以满足纳税人的各种年度申报需求。

三是加强分类培训,不断提升宣传培训的效果。今年的汇缴培训要加强分类,更加重视区分企业类型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培训宣传。培训对象不应少于主要税源企业、一般查帐征收企业、核定征收企业三个层面,根据企业特性有重点地实施宣传和服务。对房地产、汇总纳税等特殊行业特定类型企业也要开展专门政策讲解。培训辅导既要遍及所有参加汇缴的企业,培训面达到100%,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影响,形成有利的汇缴氛围。

三、核实税源,核查税基,进一步加强汇缴相关基础管理

1、抓好户籍管理,理清汇缴对象。各单位要对辖区范围内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年度应汇缴户情况,防止漏征漏管、应汇缴而未汇缴情况发生。对年度内已注销企业,以及非正常户、实行跨地区税收转移的分支机构等不需要参加年度汇缴的,也要在做好数据核对基础上,分类整理清册。

2、核对信息,开展所得税管理信息基础维护。明确税务登记、税种认定、新办企业调查等所得税基础管理事项的数据质量要求,开展企业所得税基础信息全面复核维护,对跨地区经营企业特别是总机构在省外、分支机构在我市的企业也要加强基础信息复核,充分应用决策监控系统所得税管理提示信息完成基础管理综合调查相关工作。

3、加强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受理审核。今年网上申报增加了资产损失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受理表,各地要辅导企业按照《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5公告)规定的要求及省局25号公告问答,正确做好资产损失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工作。对所得税优惠事项严格按照省局《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国税发〔〕93号)的规定,做好税收优惠备案受理相关工作。企业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且重组双方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也应按照税收规定进行备案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醒纳税人注意所得税涉税事项受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的截止时间和管理要求,提高其税收遵从度和依法纳税能力。

四、有序安排,优化服务,全力做好汇缴申报全过程跟踪管理

1、合理安排申报进度,保证汇缴准期申报率。各单位要加强年度申报序时管理,妥善安排好不同类别企业分期分批申报。告知汇缴截止期限,从纳税人角度建议其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集中申报带来不便。除个别特殊重点企业外,要力争在5月中旬完成所有企业年度申报受理工作。市局将加强整个申报过程监控,适时通报进度,确保准期申报比例达到100%。

2、积极组织所得税网上申报工作。今年是网上纳税申报模块全省统一后的第一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统一网上纳税申报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纳税人做好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网上申报工作,辅导纳税人网上申报操作,正确归集和填列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发挥网上申报逻辑控制和自动比对作用。

3、认真做好备案事项管理和附报资料受理。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5公告、省局25号公告问答、国税发〔〕93号文的规定,做好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受理等相关工作,确保纳税人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企业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且重组双方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要根据省局重组业务操作指南进行备案管理。对企业报送的涉税事项备案资料,要认真审核是否齐全有效,凡资料不齐全、项目不完整的要及时退回并限期补正。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醒纳税人注意所得税备案受理的资料内容、截止时间和管理要求,提高其税收遵从度和依法纳税能力。

4、正确引导发挥中介机构涉税鉴证的作用。各单位要加强中介机构企业所得税涉税鉴证业务管理,密切关注涉税鉴证质量。凡经过中介机构涉税鉴证的,须报送汇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详细说明审核情况、纳税调整项目、原因、计算过程、调整金额等,加强涉税鉴证质量评审,以发挥涉税鉴证业务在汇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密切关注,突出重点,大力提升主要税源所得税申报质量

1、利用汇缴契机,着力加强主要税源企业税收宣传辅导和纳税提醒。各单位要根据预缴申报营业收入、会计利润等指标排出前位企业,对主要税源特别是达到省、市局监控标准的所得税重点税源,结合纳税申报资料、会计报表及有关第三方信息,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一对一”沟通辅导。一是核对其预缴情况,与实际会计利润额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在企业年度申报前通知其及时补充四季度预缴申报,保证应预缴入库的税款及时入库;二是结合前期宣传辅导,开展主要税源企业基础管理事项综合调整,对总分机构、关联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重要的征管信息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征管信息完整、准确;三是对主要税源企业适用政策和主要业务所得税处理开展针对性辅导,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了解其核算状况、会计和税收可能存在的差异,对存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纳税提醒,帮助并督促企业对照税法政策准确进行纳税调整。

2、加强年度申报审核,提高主要税源申报质量。关注企业申报动态,在主要税源企业初始申报完成后及时组织年度申报表审核。审核申报表要素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备、数据是否完整、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审核申报数据与台帐数据是否吻合,与基础管理信息是否一致,与其他资料的基本勾稽关系是否准确;审核收入和支出明细、纳税调整具体项目,判断企业纳税调整是否到位,发现申报错误及时通知重新申报或者补充申报。主要税源企业年度申报质量是所得税征管质量的重要反映,各单位要充分重视,加强申报质量的监控管理,省、市局也将充分关注,在汇缴期结束后适时组织抽查考核。

3、建立完善台帐,加强重要事项备案信息管理。对规模较大、达省市局监控标准的重点税源企业要逐户建立所得税管理信息台帐,全面反映包括时间性差异、优惠享受、亏损弥补、税额抵减等所得税常规管理必备内容,对投入产出、主要物料人工耗用、关键评税指标前后各期变化等带有行业特性或个体企业规律性的情报信息也应尽量通过台帐跟踪反映,便于管理。重要事项涉及跨年延续管理或政策适用发生重大改变的,要分清不同年度税基差异对企业所得税实现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到底子清楚、情况明了,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

六、规范核定,强化征管,坚持抓好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

1、严格对照政策,做好征收方式认定管理。各单位要对照总局、省局的文件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对限制行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以及当年新办企业不得核定征收。对新办企业初始征收方式认定按查帐征收管理的,应在纳税人年度申报前根据企业核算状况进行征收方式重新鉴定。各单位要督促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建帐建制和准确进行会计核算,把核定征收面控制在合理范围。

2、加强核定征收企业应税所得率管理。开展核定征收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核查,如企业经营业务与行业认定不符合,及时做好系统内行业类别更新维护。凡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与行业类型不匹配,突破核定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业应税所得率上下限的,要利用汇缴期及时进行调整。对某些利润率较高、效益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应从高确定其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至少高于同类行业查账征收户的利润和税负水平,防止纳税人通过核定征收恶意筹划人为降低税负。

3、强化核定征收企业收入管控,防止少征税或税收流失。各单位要加强不同税种间申报收入比对,积极从源头上控管销售收入。对容易隐瞒收入、纳税申报不实的,要采取以可计量的成本费用支出核定应税所得额方式控管企业税收。对异常零申报企业和长期空挂企业,尽力做好零申报情况核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挤压虚假零申报面。

七、细化分析,排查风险,不断加强汇缴评查和后续管理

1、加强税基项目风险审核。根据市局统一布置,充分应用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开展汇缴申报结束后主要税基项目风险审核工作。各单位要总结近几年汇缴审核工作经验,在市局分析选案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内税源税基特点,加强自身风险识别,完成二级选案。要熟悉风险审核工作流程,按规范的程序进行选案和审核操作,重点加强审核质量管理。根据工作底稿中提示项目和审核要点,认真开展应对处理。涉及主要税源重点风险事项的,要集中骨干力量专业团队重点应对。各单位要加强审核工作组织,强化过程跟踪、督查复查、结果反馈,把好审核质量关口。

2、强化所得税优惠政策后续管理。及时开展享受优惠企业有关数据分析,组织备案资料核查,按照优惠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等因素,实行分级专业化审核管理。涉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金额较大的,要实行集中专业评审,督促辅导企业完善专项申报资料;对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较复杂事项,要通过服务引导和后续管理,帮助企业掌握政策要义,明确适用口径,降低优惠政策管理风险。对确实不符合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要严格核查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3、对重点企业统筹开展汇缴评查。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宣传辅导、纳税提醒、汇缴审核情况,科学规划后期管理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做好所得税汇缴评估检查工作统筹。根据企业年度申报和纳税遵从,运用各类指标和分析工具,切实选出评点,周密制定评查计划,有序安排检查工作,力保评估检查的质量和效果。要按照分层分级管理的要求,集中力量重点应对风险较大的规模企业,加强市、县局层面专业应对,推进团队实体化运作。要充分发挥管查联动在汇缴评查中的兜底和保障作用,努力提升执法威慑,力求评一户、清一户,实现以查促管促进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

税源调查报告篇4

2000年2月17日,星期四。下午5点,北京市朝阳区国税局稽查局下班时间到了,但局长王振国却从没在这个点下过班。

5点刚过,王局长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是第五税务所所长梁一民打来的。刚刚取证回来的梁所长向王局长报告:该所管户北京金源达商贸有限公司自1998年7月办理税务登记以来,共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29本,并已全部开出。经到受票单位调查取证发现,“金源达”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事实。

听了报告,王局长二话没说,立即叫来稽查员宗瑜,令其迅速与朝阳区公安局刑警大队6队(经济侦查队)联系,通报案情,请求协助。

不到6点,经侦队的两名刑警与稽查局的宗瑜等两名稽查员已赶到第五税务所。根据五所调查取证材料,办案人员拨通了金源达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立的电话,不一会儿,王立被带到刑警大队。

转让公司

已经不是“金源达”法定代表人的王立,实在没想到自已经营了一年的公司刚转让出去还不到半年就出事了。

1998年5月,北京人王立在朝阳区注册登记了“北京金源达商贸有限公司”,同年7月领取了税务登记证,并被暂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王立虽努力经营,但公司效益始终不佳,经营快一年时,公司根本达不到“年销售180万元”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王立一方面觉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被取消很可惜,另一方面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想来想去,他决定在报纸上登广告,把公司转让出去。

广告登出没多久,广东人廖镇平来了。

1999年9月,廖以1.8万元买走了“金源达 ”,他用北京人张少武的身份证变更了公司营业执照上的法定代表人,但他并没有到朝阳区国税局变更税务登记,而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办税人员”为借口,让王立的原“金源达”办税员帮他继续每月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就这样,廖镇平每月都按时让“金源达”原办税员到税务所申报纳税,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

今年初,税务人员在对“金源达”的纳税资料进行审核时,对其纳税不多、领购发票不少的现象产生怀疑,遂到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受货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证实,“金源达”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事实。而王立的供述也进一步证实:廖镇平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缉拿归案

晚上9点,还没顾上吃晚饭的经侦队和稽查局的5名办案人员决定,立即抓捕廖镇平。

通过一直帮廖办税的办税员,王立很快拨通了廖的手机。按照办案人员的要求,王立谎称急需增值税专用发票,廖答应供给,并与王立约好在新街口某发廊见面。 办案人员和王立如约赶到发廊后,却发现廖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还在洗头的办税员。据这位办税员讲,廖带她来洗头,本来说等她,但廖没呆一会儿就走了。去哪儿了,她不知道。至于廖平时做什么生意,她并不清楚,不过她知道廖住在哪儿。 转眼间,办案人员连同王立和办税员到廖所住的楼下,但廖还没有回来。办案人员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就地蹲守,一路派两名刑警送办税员回家,并继续与廖联系。 已经十多年没怎么感觉寒冷的北京,今年却出奇的冷。刺骨的寒风伴着辘辘饥肠,虽坐在开着暖风的车里,但办案人员仍感觉从骨缝里向外冒凉气。时间就好像与外面的寒气一样凝固了,他们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只知道“什么时候逮着廖镇平时候算”。 黑暗中,每一个过路的人都像过筛子一样,被他们滤了一遍,直盯得他们眼发酸,头发涨。

晚11点15分,目标终于了现了,王立认出了廖镇平。

起获赃物

午夜,廖镇平被带回了刑警大队。此时,他还不叫廖镇平,身上所带的两张身份证也全是假的。一个多小时的突审中,廖镇平始终只说自己是给另一家公司打工跑腿的,和老板住在一起,老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避重就轻就是不说自己买下的“金源达”到底经营什么。

一小时后,拿到搜查令的办案人员带着廖镇平再次回到他的住所,办案人员没费力气就在其住所起获空白增值税专用发票3本及空白广东省增值税专用发票77份(待鉴定真伪)及公章、财务章等物。其中3本空白发票的一、四联(即存根联和记帐联)已填好了金额,准备2月25日以后向税务局申报纳税,而二、三联(发票记帐凭证和抵扣联)却空白着撕了下来,准备随时出售;77份空白的广东省增值税专用发票有些已被他们填好了进项税,准备到税务局抵扣税款。

在物证面前,廖镇平耷拉下了脑袋。

税源调查报告篇5

第二条日常纳税评估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直接管理的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改善纳税服务的行政管理行为。

第三条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并运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开展。遵循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四条市局日常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领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所(分局、科)长对所辖重点税源户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负直接责任,并对所辖所有管户的纳税评估工作负领导责任,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纳税人的日常纳税评估负直接责任,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流程及要求开展具体工作。

第五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对象为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对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在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有计划的开展;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结合典型调查,不定期进行日常评估,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按照《核定征收办法》执行。

第六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是:确定评估对象——案头分析审核——疑点核实处理——立项专业评估。

确定评估对象

(一)日常纳税评估的评估对象由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指导,制定日常评估计划。

(二)税源管理部门在选定日常评估对象时,要结合相关信息以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申报软件系统对纳税人的纳税资料进行综合审核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下列纳税人作为日常纳税评估的重点评估对象:

1、税负异常变化的纳税人;

2、长时间零申报和长期亏损的纳税人;

3、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

4、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中违章违规较多的纳税人;

5、综合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纳税人;

6、上级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评估的纳税人。

(三)税源管理部门对已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指导并督促税收管理员在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完成评估任务,指定专人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对象清册、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账,实施跟踪管理。

第八条案头分析审核

(一)案头分析审核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审核纳税人的申报数据是否存在疑点问题的工作过程。案头分析审核是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重点。

(二)税收管理员对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开展案头分析审核时,应在《税收管理员手册》上登记相关内容,并将分析审核情况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上做相应的记录。

(三)案头分析审核的方法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审核、分析审核、指标配比审核等。

一般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2、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3、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税务登记表鉴定的税种进行全面申报;

4、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5、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6、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全面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7、审核纳税人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8、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的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9、其他需审核的内容。

分析审核主要包括:

1、分析审核纳税人申报的各地方税税种金额同相关的计税依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分析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上期或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发生重大异常变化;

4、将纳税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并考虑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是否存在不合理差异;

5、将纳税申报数据与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是否相符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商品)的生产、销售情况、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及能耗、物耗情况、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采购销售渠道、产品(商品)的库存情况以及往来账项变动情况等;

6、利用外部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利用国税部门的增值税、消费税信息,审核纳税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申报缴纳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等的相关信息,审核纳税人相关税种申报缴纳情况是否真实等。

7、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查分析的其他内容。

指标配比审核:

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可以参照专业纳税评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指标配比审核。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指导督促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的评估内容,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预警值。

(四)案头分析审核应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

(五)税收管理员在案头分析审核的同时,应逐步健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积累相关数据,为实施专业化评估奠定基础。

(六)案头分析审核处理意见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六种。

(七)案头分析审核结束后,税收管理员应综合归纳评估结果,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填写初步的意见,并报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八)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税收管理员处理意见,认真审核界定,提出意见。对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等明显的问题,由税收管理员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并结合日常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拿出建议,进一步规范辖区税收管理工作。对相应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文书资料,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后集中归档。

第九条疑点核实处理

(一)疑点核实处理是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依法进行分类处理的工作过程。

(二)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涉税疑点,可按要求采取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以及电话、传真、信函、网络等其他便捷有效的方式进行核实,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经税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同意后,税收管理员方可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作进一步核实,并按规定程序实施。

(四)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且情节较轻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函告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函告,同时填制《税务函告通知书》。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4、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5、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6、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7、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8、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9、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0、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1、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2、其他应当实施税务函告的情形。

(五)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约谈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约谈,同时填制《税务约谈记录》。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和记帐凭证;

4、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5、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6、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7、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8、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9、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10、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1、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2、存在将应税收入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的嫌疑;

13、关联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

14、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5、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不符合规定;

16、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亏损不符合规定;

17、“三项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接受非货币资产捐赠收入)处理不符合规定;

18、经税务函告涉税问题无法解决;

19、其他应当实施税务约谈的情形。

(六)凡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等问题,税收管理员提出实地核查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实地核查,实地核实应下发《税务核查通知书》、出示《税务检查证》,同时填制《日常纳税评估调查核实记录》。

(七)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核实情况拿出日常评估处理意见,具体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建议专业评估、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五种。

(八)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依据处理结果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并将《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核实记录及相关资料集中归档。

(九)对发现的疑点问题情况复杂,税收管理员无法进行进一步核实的,由税源管理部门申请县(市、分局)纳税评估委员会立项进行专业评估。

(十)对经评估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日常评估案件,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1、存在偷税嫌疑的。

2、存在逃避追缴欠税嫌疑的。

3、无正当理由拒绝税务函告、税务约谈或实地调查核实的。

4、对经纳税评估应补缴的涉税款项,拒绝及时足额入库的。

5、涉嫌其他税收违法行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对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日常评估案件,税收管理员应依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起草《纳税评估报告》,经县(市、分局)局日常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移交稽查部门,并填制《纳税评估案件移送书》。

第十条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应根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对日常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在税收政策理解、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税收管理员应当向纳税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注意做好日常政策宣传与辅导工作。

第十二条市局将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各县(市、分局)局也应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于此月10日前向市局征管科上报上月《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统计表》。

第十三条税源管理部门要指定专人加强日常评估资料管理,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各类纳税评估资料,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上记录的纳税评估信息和《纳税评估报告》是税务机关的内部资料,不得发给纳税人,不作为纳税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纳税评估资料也不得作为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的依据。

第十四条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瞒报评估真实结果的,或不移交应移交案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各县(市、分局)局要建立健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对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监督考核。

第十六条各县(市、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市局备案。

税源调查报告篇6

一、继续按照《关于做好*年度全国税收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财税[*]44号)第一条、第五条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稳定牵头部门和调查队伍,做好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作为避免重复调查的措施,各级国税机关要坚持将列入调查范围的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代码库送同级地税机关,地税机关对列入该企业代码库的企业不再调查。各级税务机关要将相近的调查表并入到税收调查工作中,消除重复劳动,减轻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负担,并采取措施提高调查数据在税务系统内部的共享程度,使税收调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各项税收工作。基层税务机关在安排税收调查工作时,应尽量将其与“金税工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档案信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所得税汇算清缴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发放企业录入版软件或试行网上直报方式,以方便纳税人的填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二、税收调查的主要变化

为了保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适当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并提高调查软件的数据收集和应用性能,更好地满足税务机关内部数据共享的要求,决定自*年度起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同时,统一使用新的调查软件NTSS。为了满足抽样调查的需要,*年度对调查表指标体系也作了局部微调,增加了部分信息指标,如开业(成立)时间、营业状态、企业所在地地址等。

三、调查范围的确定

根据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年度调查企业包括以下范围:

1、抽样调查企业。各地的抽样调查企业名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统一抽样确定,各地国税、地税机关应将部局两家下发的抽样调查企业全部纳入调查范围。

2、重点调查企业。除了关、停、并、转企业,各地国税、地税机关原则上应对上年列入调查范围的纳税人继续调查,并将新列入各级税务机关确定的重点税源监控企业全部纳入调查范围。同时,各地的重点调查范围还应分别符合以下要求:

(1)国税机关:要求各地列入调查的纳税人规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调查企业户数不少于所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10%。调查户数超过50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②所有*年发生出口退税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包括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专业外贸公司)、使用百万元版以上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企业、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超过3000户、防伪税控企业户数超过50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③所有*年新开业的工业生产企业,符合条件的新企业超过5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④辽宁、大连、吉林、黑龙江三省一市列入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并且发生转型退税的全部企业;⑤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国内增值税入库数的60%;⑥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消费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国内消费税入库数的85%,且应涵盖本地所有的消费税应税品目;⑦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少于300户,当地外商投资企业不足300户的,全部列入调查。其中,北京、天津、大连、上海、江苏、宁波、厦门、青岛、广东、深圳等10个地区应达到1200户以上,这些调查户数中70%以上应为生产性企业。

(2)地方税务局:要求各地列入调查的纳税人规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调查企业户数不少于所辖营业税纳税人(不含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5%;②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营业税入库数的40%;③属于营业税纳税人的全部上市股份有限公司;④调查的金融保险企业、邮电通信企业实际缴纳营业税额占所辖这两个行业营业税入库数的60%以上,确定调查企业时应注意以独立交纳营业税的企业为对象;⑤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额占所辖这两个行业营业税入库数的30%以上;⑥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少于300户,当地外商投资企业不足300户的,全部列入调查。

上述重点调查企业的户数可以包括抽样调查企业的户数。各地在确定调查企业时应符合“填表说明”的有关要求,注意避免重报和漏报。为了便于各地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支柱性产业进行分析,各地可以将本地某些代表性行业的全部企业列入调查范围。

四、汇审时间安排

各省级税务机关请于*年7月中旬以前完成税收调查数据的汇审工作,做好参加拟于*年7月底举行的全国税收调查汇审工作会议的准备。汇审时,各省级税务机关要将填写完成的“*年度税源基本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及其电子文档(空白电子表格可在互联网的税收调查网页或税务广域网税收调查工作的FTP上下载)数据与调查数据一同上报。

五、工作总结和分析材料

调查数据全国汇审后,各地要对*年度的税收调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总结中要对调查范围的落实情况进行说明,总结调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税收调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促进各地的数据应用与税收实际工作相结合,各地要至少完成两份分析报告,一份从部局两家统一规定的研究课题中选择(具体课题另行布置),另一份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确定,两份分析报告应避免单纯地就数据论数据,而要根据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各地应在*年11月30日以前将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上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各一份,其中工作总结必须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对不按规定上报总结和分析报告的地区将予以通报批评。

税源调查报告篇7

近日,财政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与监管”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问卷调查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整体实施情况良好,财务部成为企业第一大内控归口部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则是企业首选的顾问团队。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较为有效,该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总体有效程度较高,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目标方面的得分在几个分类中均得分最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审计

中注协发函:提示三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前向4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发函,分别就事务所承接的部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书面提示。据悉,本次书面提示风险主要针对3类上市公司:第一类是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第二类是正在实施重组的上市公司;第三类是可能涉嫌隐瞒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上市公司。风险提示函内容包括:对第一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近年来是否存在主营业务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等;对第二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和公司实施重组商业理由的合理性等;对第三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管理层以往是否存在不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情形等。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4月6日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自5月1日起施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主要规定了评估目标、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内容、组织方式、结果利用等内容,是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总体规范。《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概述、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流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具。《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对质量评估流程、方法、工具及如何运用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各类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税收

国家税务总局2010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对外《中国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2010)》。该报告介绍了中国预约定价安排(APA)制度、执行程序及实践发展情况,覆盖了2005年~2010年间APA谈签的统计数据和分析。APA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按照参与的国家(或具有独立税收管辖权的地区)税务主管当局数量,APA可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类型。定期APA的相关制度规定和统计数据,有利于规范APA管理、扩大APA制度的宣传,提高APA工作的透明度。国家税务总局今后将继续编制APA年度报告,适时对外。

财政部:启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

财政部4月12日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对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范围、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工作要求做出具体安排。要求各地区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调查企业代码编制、调查表数据录入、审核工作,以及调查工作总结和调查资料分析等报告,并准备汇审会书面材料。通知称,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调查单位范围为:2011年度全国范围内在登记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实行查账征收的法人企业或法人单位,具体包括:所有法人企业、有纳税义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和基金会等。

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新华社日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社保部: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将以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为目标,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组织实施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案。我国将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今年我国还将出台《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加强49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修改完善《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中央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工作。

金融

税源调查报告篇8

纳税人视角下,税收成本即为企业的税收负担,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款之和,不包括税收遵从成本。1992年,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与马克・沃尔夫森(Mark A.Wolfson)等合作出版《税收与企业战略:筹划方法》论著,提出非税成本概念,认为有效税务筹划需同时考虑交易各方、所有税收和所有成本(All parties, all taxes,all costs),其中所有成本强调要不仅考虑税收成本,也考虑非税成本。参照李彩霞和盖地(2013)对非税成本的界定,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所引起的非税收成本形式的其他显性和隐性支出,包括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成本、违规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而财务报告成本因利益相关者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

税收成本是税收实践的伴生物,非税成本是税收成本的派生概念,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国内关于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部分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非税成本仅关注财务报告成本,忽视其他非税成本;税收成本仅考虑企业所得税成本,未考虑其他税种的税收成本。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国税制结构和经济环境,详细研究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旨在解决税与非税成本的协调问题,以期推进税与非税成本的经验研究。

二、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的全视角分析

(一)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生联系

1.非税成本为税收成本的派生概念

在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家总结出不少税收原则,其中都涉及税收成本问题,可以说,税收成本是税收实践的伴生物。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产生的,除税款之外的支出。非税,即不是税;非税成本是相对税收成本而言的一种界定,是税收成本的一个派生概念。

2.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都源于企业纳税活动

税收成本是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款之和,是企业纳税活动中实际向国家缴纳的税款金额;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而产生的,除税金之外的一切形式支出,是企业纳税活动所附带产生的费用开支,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如纳税活动所产生的税收遵从成本、为减少纳税金额而进行税务筹划成本等。因此,税收成本、非税成本都与企业纳税行为有关,都源于企业纳税活动。税收成本、非税成本与企业纳税活动的关系如图1所示。

3.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同为企业的费用开支

成本是企业为获得收益或得到满足而实际花费或预期支付的代价和损失。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必须依法向政府支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费用,即履行纳税义务。税收成本是因法定义务向国家支付的税金,形成企业一项成本;非税成本也是企业实际或未来需付出的代价,构成了企业一项成本。因此,从成本内涵分析,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同为企业费用开支,是企业实际或未来所付出的代价或损失。

(二)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在冲突

1.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产生原因各异

税收成本是企业根据税收规则向国家支付的税款,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遵循税收规则而产生的开支。非税成本各项目的产生原因有别,其中财务报告成本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数据的解读而产生的隐性或显性成本;交易成本是由于市场摩擦存在而产生的成本;成本是由于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存在而产生的成本;违约成本是由于企业违反税收规则而产生的成本;税收遵从成本是由于缴纳税款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间接或直接损耗。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产生原因如表1所示。

2.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权衡关系

有效税务筹划理论认为,税收成本仅是众多经营成本中的一种,税负最小化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税成本。“税收支出并不是纳税人一定要规避的成本”,企业不一定要规避税收成本。有效税务筹划需考虑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生关系,在降低税收成本同时,也要兼顾可能增加的非税成本。在平衡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关系时,不要过于强调非税成本的重要性,应合理、理性地权衡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关系,既不能过于夸大非税成本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税收成本规避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理性的状态是税和非税综合成本最小化。

三、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的细化分析

结合我国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企业税收成本中流转税成本和所得税成本尤为重要,其中,流转税成本主要包括增值税成本、消费税成本、营业税成本,所得税成本仅包括企业所得税成本。此外,非税成本构成较多,涉及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成本、违规成本、税收遵从成本等,且每个项目产生原因各异。因此,本文分项对比分析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

(一)税收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成本是企业最为典型的非税成本,是因企业报告了未能达到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盈余或所有者权益而产生的一系列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财务报告成本是由于企业报告低于(或高于)实际情况的收益或所有者权益而产生的成本;而企业报告不实收益或所有者权益的目的是调整应税收益,以控制税收成本。

1.企业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1)所得税成本与债务契约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当企业为控制所得税成本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时,一般也可能使会计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债务契约中约束性指标,从而产生债务契约成本。可见,所得税成本的控制需要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同时也有可能间接导致会计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减少,而增加企业债务契约成本。因此,所得税成本与债务契约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2)所得税成本与税务稽查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控制所得税成本将可能导致纳税评估指标发生变化或超出预警值,从而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异常情况,使企业面临一系列税务检查,产生大量相关费用与开支,即税务稽查成本。可见,所得税成本与税务稽查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3)所得税成本与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资本市场监管成本主要受企业报告的利润状况影响,当企业为控制所得税成本而报告低利润时,可能影响到证监会设定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一旦企业利润不能达到监管指标,就有可能面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等处罚,使企业产生一定损失或增加费用开支。因此,所得税成本与资本市场监管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4)所得税成本与政治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政治成本是由于企业报告高利润或营业额而引起政府、媒体、公众等广泛关注,进而促使政治家们对企业开征新税或施以其他规范管制,让企业承担更多责任,从而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费用开支。当企业控制所得税成本时,也可能间接降低企业所报告的账面利润,从而减少了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遏制政治成本增加。因此,所得税成本与政治成本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权衡主要归结于应纳税所得额与账面利润(或会计利润)的协调问题。虽然所得税成本主要受应纳税所得额影响,财务报告成本主要受账面利润影响,但是应纳税所得额(税法收益)和账面利润(会计收益)之间不可能完全脱离,两者在经济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戴德明、沈梦溪(2005)曾指出:当税法收益与会计收益分离时,要保持公司披露的应税收益不变而调高披露的税前会计收益,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在一定数量范围内才可行,一旦税前会计收益超过了某一阈值,应税收益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化。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与账面利润只有在特定范围内才可能会发生不同向变化,而通常应纳税所得额会随账面利润产生同向变化。

2.流转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企业流转税成本主要受流转额或营业额影响。企业流转额或营业额在财务报告上反映为营业收入等收益性项目。营业收入等收益项目金额减少,通常也意味着流转税成本减少;同时,收益性项目金额降低也可能会导致债务契约成本减少、税务稽查成本减少、监管成本减少和政治成本增加。

流转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项目之间关系见表3所示。

(二)税收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

交易成本产生源于市场摩擦,包括信息搜集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等。当企业税收成本较高时,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可能性也将增加,进而企业需要了解、搜集与税务筹划有关的信息,产生信息搜集费用、谈判费用、缔约费用等交易成本。可见,企业为规避税收成本,进行税务筹划,同时也将增加与之相关的交易成本。企业税收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税收成本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成本是由于委托关系及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税收规避是成本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税务筹划时,当一个企业被分立为几个子公司或分公司后,由于管理机构与人员增加造成多层委托关系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加了人进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提高了发生成本的可能性。可见,当企业为降低税收成本而进行税务筹划时,很可能增加与之相关的成本。税收成本与成本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四)税收成本与违规成本之间的关系

违规成本是企业在缴纳税款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违反税收法律规定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开支。违规成本高低可通过企业违反税收法律规定而受到税务处罚次数及处罚金额予以反映,企业接受税务处罚次数越多、处罚金额越大,其违规成本越高。违规成本与企业税务筹划有一定关系,当企业税务筹划一旦违反税收规则就可能受到处罚,从而承担违规成本。当企业税收成本较高时,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而降低税收成本的动机也越大,发生违约成本的可能性也越高。企业税收成本与违规成本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五)税收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之间的关系

税收遵从成本是企业为遵从税收法律规定,因缴纳税款活动所发生的除税款之外的费用开支,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影响税收遵从成本的因素包括企业主体税种规模与差异。通常,企业主体税种规模越大,课税种类越多,所花费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或心理成本越高,税收遵从成本也越高。企业较高的税收成本很可能意味着企业所课税规模较大,而企业税种规模大小也决定了税收遵从成本高低(即税种规模越大,税收遵从成本也越高)。企业税收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税源调查报告篇9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按照会议通过的议程,会议首先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茂林关于畜牧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法律委员会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草案。

现行农业税条例自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通过实施以来,对于贯彻国家的农村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保证基层政权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条例实施已近50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适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取消农业税是必要的。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起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就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议案作了说明。

刘积斌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良好工作基础。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免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6个省份自主决定免征了农业税。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按照中央改革精神,2005年有20个省份自主决定免征农业税,使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了28个。这些省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实践,为取消农业税积累了经验。

我国财政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财力条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仅为1%。随着减免农业税进程的加快,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约15亿元。因此,取消农业税对财政减收的影响不大。

刘积斌说,按现行体制和政策安排,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2004年减免农业税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216.6亿元。2005年新增加转移支付140亿元,为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提供了财力保证。

近年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些修改刑法的议案,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刑法的建议,内容涉及惩治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犯罪、商业贿赂行为的犯罪,以及其他犯罪;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对刑法有关规定的适用问题,也存在不同认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拟定了刑法修正案(六)草案和关于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草案、关于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建就这三个草案作了说明。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行政强制法的起草工作从1999年开始启动。在多次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行政强制法草案,并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就草案作了说明。

信春鹰说,行政强制方式包括行政强制措施方式和行政强制执行方式。草案将行政强制措施的方式分为:对公民人身自由的暂时性限制;对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查封;对财物的扣押;对存款、汇款、有价证券等的冻结;强行进入住宅;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草案将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分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代履行;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执行罚;划拨存款、汇款、兑现有价证券;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针对现实生活中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草案规定行政机关实施检查、调查等监管活动进入生产经营场所、查询企业的财务账簿、交易记录、业务往来等事项,“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实施扣押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不得进入公民住宅扣押公民个人财产抵缴行政收费;除违禁物品外,在市容监管中行政机关不得扣押经营者经营的商品”。

我国现行规范护照申请、签发和管理的行政法规,是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外交部、公安部内部执行的护照签证条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护照签证条例的规定已不能适应护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亟须通过制定专门法律对护照的种类、签发对象和申请程序等加以规范。受国务院委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就护照法草案作了说明。

曹康泰说,我国现行护照种类为3类4种,即: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普通护照,其中普通护照又分为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普通护照。草案在保持3类护照不变的前提下,将因公普通护照调整到公务护照的范围,更名为公务普通护照,规定:乡科级正职以下公务员和人民团体、实行编制管理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因执行公务需要使用公务护照的人员持用的公务护照,称为公务普通护照。

为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经广泛征求意见,在总结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受国务院委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就草案作了说明。

田成平说,草案对用人单位恶意欠薪、拖欠经济补偿的,除规定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外,还规定了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加付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赔偿金。

关于劳动合同的订立,草案明确了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并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双方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除有相反证明的以外,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除劳动者本人也有过错的情况外,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会议还听取了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就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国和秘鲁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议案和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的议案所作的说明,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和有关任免案等。

副委员长王兆国、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傅铁山出席会议。国务委员唐家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列席会议。

12月25日,出席会议的人员在分组审议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时表示,为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适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法取消农业税非常必要,建议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经审议后提请本次会议表决。

委员们还建议在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同时,应当明确税收征收管理法、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条例中有关农业税的条款不再适用。

12月27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草案时表示,通过立法方式保护劳动者权益,既要注意通过制定法律强制性条款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为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又要注意运用经济惩罚手段提高违法成本,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

吴邦国委员长参加分组审议。

委员们认为,由劳动法确立的现行劳动合同制度施行11年来,对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目前还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期过短、合同内容不规范、执法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必须通过制定劳动合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来解决。目前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总结了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经验,并借鉴了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框架合理,基础很好,建议尽快加以修改、完善,争取早日通过,以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委员们还就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当天下午,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情况的报告;听取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拟提请表决的畜牧法草案、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和两件关于刑法有关规定的解释草案的修改意见和审议结果的报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建议将这四件法律草案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

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会议由许嘉璐副委员长主持。

受国务院委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报告了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曾培炎说,“十五”时期,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能源节约和环保取得进展,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立法工作明显加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能源领域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暴露,能源供给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对于这些问题,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认真对待,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加以解决。

曾培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他阐述了我国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产业发展方针,并介绍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需要认真抓好的几项工作: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努力增加国内能源供应,切实加强能源安全生产,不断提高能源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受国务院委托,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报告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情况。张国宝表示,两年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良好开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编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搞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总结东北振兴经验,推进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崛起。

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椿霖所作的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所作的关于拟提请表决的法律草案修改意见和审议结果的报告。畜牧法草案根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作了修改;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关于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草案,关于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草案也都进行了审议。法律委员会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上述法律草案。

副委员长王兆国、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顾秀莲、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出席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列席会议。

12月28日下午,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情况的报告等。

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会议由顾秀莲副委员长主持。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以签订和执行劳动合同、落实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和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等劳动者权益保障内容为重点,从今年9月开始,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何鲁丽副委员长报告了这次执法检查的有关情况。她说,劳动法实施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工资现象仍时有发生,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险覆盖面窄,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

何鲁丽还就进一步贯彻实施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贯彻劳动法及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保问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抓紧制定有关法律,加快劳动法制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利用发函、专题研究、座谈会、邀请代表列席有关会议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认真研究代表在议案中提出的意见,对议案进行了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姜恩柱,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光毅分别向本次常委会全体会议报告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代表依法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执行代表职务,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有关机关、组织负有办理代表建议的职责。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各承办单位、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公厅针对代表提出的对代表建议“重答复轻落实”的批评,紧紧围绕提高办理实效这一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改进代表建议的交办工作;建立健全承办代表建议的责任制度;加强与提建议代表的沟通;加大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晖向会议报告关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处理情况时表示,今年代表提出的建议已经全部办理并答复了代表,代表建议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们普遍对今年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给予了肯定。

副委员长王兆国、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出席会议。国务委员华建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列席会议。

12月29日下午,会议经过表决,通过畜牧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决定免去张春贤的交通部部长职务、任命李盛霖为交通部部长,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会。国家主席签署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号主席令,分别公布了畜牧法、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和关于交通部部长的任免决定。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和关于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06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中国和秘鲁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的决定。还分别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关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公告,十届全国人大现实有代表2980人。

会议表决通过,任命黄镇东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正午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法棠为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文台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云龙、唐天标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免去王云龙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职务,任命王万宾、刘振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任免案。

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吴邦国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从2004年开始进行减免农业税试点,并确定从2006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本次常委会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这一税种,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推行城乡统一税制。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吴邦国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吴邦国指出,劳动法执法检查是今年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重点。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普遍赞成报告的内容,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劳动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用工行为,落实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吴邦国在回顾2005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各项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后,对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提出了要求。

税源调查报告篇10

一、深化税制改革,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1、稳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营改增”试点改革的统一部署,切实履行财政部门职责,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关注试点运行情况,重点关注今年1月1日开始的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试点情况,做好电信业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准备工作,及时总结“营改增”试点的实施效果。深入试点企业和基层开展调研,确保试点平稳有序推进。

2、积极推进全市税源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体制研究,推进乡镇国库改革,完善管理办法。配合税务部门加强税源调查研究,挖掘征收潜力,规范征收程序,加大征收力度。做好市外税源争取工作,不断壮大税源规模。加强税源信息统计工作,发挥涉税信息增效作用。

3、做好国家税制改革前期准备、调研、实施等工作。跟进中央税收制度改革政策,落实消费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政策。主动开展政策评估,提出政策改革建议。积极探索培育和壮大地方税源、优化税收结构的方法和措施,为改革献计献策。

4、加强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会同税务等部门认真做好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

5、配合科技部门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工作机制,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税收政策落实情况,征求工作建议,完善认定初审工作,更好地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6、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资格认定初审工作,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7、做好增值税退税和其他地方税(费)退库初审工作。落实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做好各项税(费)退库初审服务。

8、按照省厅和市财政局要求,做好非营利组织的资格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等工作。

9、加强企业所得税、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工作,继续做好数据分析和应用,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0、加强出口退税政策研究,促进我市外贸发展。研究我市出口退税结构,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我市进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建议,争取有利的出口退税政策,营造良好的进出口贸易环境。

11、认真开展税式支出测算工作。根据财政部要求,在梳理文件、完善指标、设计表格、采集数据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税式支出测算,按时上报相关数据和工作报告。

二、树立法治财政理念,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2、贯彻实施《省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和《市2011—2015年法治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普法工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财政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制中有关法治建设的指标,签订普法依法治理责任书,不断加强督促检查。

1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传骨干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系统普法教育机制,健全财政干部一人一证的法制宣传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应用无纸化学法用法及考试系统。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配合相关科室对全系统35岁以下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财政干部进行培训考核。

14、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社会效果。深入到基层,面向市民,面向农民,开展财税惠民政策的宣传与咨询活动。

15、认真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及时向市政府法制办报送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16、认真审核规范性文件。以文件制定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审核作为重点,以财政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为标准,确保规范性文件质量有明显提高。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报备、公开、清理、归档等工作。

17、推进财政依法决策。认真实施法律顾问管理制度,对财政各领域涉及的重大经济项目、经济决策、合同纠纷等事项进行事前法律论证,提供法律意见,规避行政风险,推进依法决策。

18、继续完善财政“执法四制”。加强财政行政执法检查,加大财政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强化财政行政执法责任,按制度做好执法责任制考评考核工作。

19、清理和规范市级财政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将清理结果汇编成册并印发全系统,作为全市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工作手册。

20、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的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行政不作为、财政收支管理等方面新类型案件的关注和研究。

21、做好财政法制信息宣传工作。认真做好财政法律法规、部门政策规章、专项工作动态等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向市法制办和普法办报送工作经验和动态。各镇财政所全年至少报送2篇以上的财政法制信息。

三、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22、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强化目标管理和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升法规税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法规税政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

23、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财政执行力水平。弘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综合素质,形成团结协作、奋勇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